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紫砂壶与茶的论文题目

紫砂壶与茶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紫砂壶与茶的论文题目

五色土真成富贵土,紫砂渐迷藏人眼 -------透过迷雾看紫砂 2010年5月16号,中国嘉德的一场个人藏品翦淞阁文房清供专场拍卖会上,顾景舟所制石瓢壶以1232万元成交,这是宜兴紫砂器首次突破千万元人民币大关。于是,许多人欢呼雀跃,仿佛中了千万元彩票一样,为自己手中所拥有的那些顾景舟名款紫砂壶激动。 几乎在同一时间,也是2010年的五月份,央视相继曝光了部分不良紫砂业者使用化工料制壶及美的紫砂堡生产真相,这一热一冷,一下子把紫砂行业推到了众目睽睽之下。于是,又有人担心,紫砂这个行业是否会像股市那样一夕之间崩盘?其实,面对这门这个延续了数百年的古老艺术,过度兴奋与惊恐都是大可不必的。 因为,顾老先生的壶升值了,不等于你手中拥有的顾景舟名款的壶一样会升值。顾老先生亲手做的壶量毕竟是有限的,而且随着顾老先生的离世也踏上了逐渐减少的进程;但打着顾景舟名款的壶量是无限的,并随着顾老先生的离世弥发蔓延开来,我相信,随着这把天价景舟石瓢壶的出现,打着顾老先生各种名款的壶会越来越多,关于顾老先生的壶故事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彩。 而那些不良业者所生产出来的化料壶,假紫砂壶尽管已成规模,而且有时可以达到乱真的程度,但毕竟使用纯正紫砂土做壶的人在宜兴还是主流,只要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分清哪些是真紫砂,那些假紫砂?那些壶可以使用,那些壶只能做摆件?那些壶是实用品,那些壶是艺术品?就一定会享受到紫砂收藏中的乐趣。平时,我喜欢逛逛当地的文化市场,也喜欢到紫砂专卖店里喝茶,与壶友们交流,与紫砂壶作者探讨,也时常浏览网上一些紫砂专业论坛里的文章,并阅读了许多关于紫砂方面的理论书籍,以我对紫砂界现状的认识,认为目前在紫砂收藏界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 老壶资源少,真真假假迷人眼。 许多新入门紫砂收藏队伍的人,喜欢按图索骥。常看到身边一些藏友,言必时大彬,陈鸣远,顾景舟,有人专收所谓文革壶,又没有多少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只认款不认壶。商贩抓住一些收藏者的这种心态,按需生产。甚至出现了许多臆造品,这些壶往往造型粗俗怪异,大多是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农民,采用普通黄土,翻模成型,低温烧制。质感与砖瓦无异,为了造成一种历史的古旧感,常使用鞋油涂抹,墨汁浸染、烤箱烘烤等手段,引君入瓮。 我刚开始喜欢紫砂壶的时候,曾在文化市场的地摊上看到个抽烟娃娃造型的小壶,脑后小辫弯曲为壶把,口中烟卷为壶嘴,头上一顶礼帽为壶盖,造型奇特,摊主要价七十,我以30元买下。回到家中,本来想清洗下泡壶茶喝。结果,三盆水后还有墨汁飘出,待到把墨迹洗掉,小壶已经像褪毛鸡一样露出了它那土坷拉的本性。有次在壶店喝茶,有位老者从地摊兴冲冲的抱了个博浪锥进来,造型古朴,色泽古旧,与老壶图册中那款经典款式颇为形似。老者让店主帮忙鉴定下。店主只让他再闻闻壶内的味道。老者再闻果真有一股浓浓的鞋油味。只奇怪自己买壶时也注意过。道理很简单,当时这位老者被检漏的心态迷惑了,一点沾便宜的心思干扰了自己的判断力。 这些鞋油壶、墨汁壶往往价钱便宜,属于粗制的臆造品,卖主把它摆在摊位上,怕惹上后续的麻烦,一般不说话,装做自己不懂的样子。随你看,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样你买回去,即使明白过来,也只能有苦憋在自己肚子里,怨不得卖家。 稍高级些的作旧,会用正宗的紫砂料。壶呢,尽管是模具的,但是做的有款有型。为了让壶尽快出来那种古旧感,有时会将壶放进盛满茶水的缸里,在太阳地里曝晒数周,好让新壶的土胎松透,去掉新壶的火气,如此更近似古壶。有些高仿,也会用真正的茶汤每天浇养,数个月不缀。这种真正用茶汤滋养出来的,往往价格不菲,再加上主人煞有其事的编造个故事,最易使人上当。 曾有位小壶商从地摊上收了把顾景舟款的大仿古壶,型与泥都不错。他不解的跟我说:这壶我都蒸过、煮过、刷过、泡过了,怎么到现在,只要是一上水,就会有油花飘出来。我笑道这壶大概是在排骨汤里炖出来的,也算做旧的格外一种方式。 一般卖老壶的人都会编造个曲折的故事,把一把伪造的老壶,傍上个大家,打扮成在江湖上有传承的,弄上个小妾或者丫鬟的身份。最容易哄那些只认人名,不认名人的外行人。所以,非有一定鉴赏知识的真明白人不要轻易涉足老壶这个领域。 二、乡坯壶价廉物不美,用做饮器当慎重。 紫砂的基本泥料其实是紫泥、段泥及红泥几种泥料的统称。再经过泥料的调配成为“五色土”,同时也可视需要调配出其它颜色,这也是紫砂泥的魅力所在。泥料变动、烧结变动都会造成壶的颜色变化。对于初入门者来说,紫砂土从外观上难以辨识,很容易掉进假紫砂土的陷阱。 所谓乡坯壶,指的是来自宜兴紫砂矿脉周遭的矿土,再加上化工染料,做出几可乱真的次品紫砂壶。而有些无良商人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卖相,用并非丁蜀紫砂原矿的普通陶土,加入氧化铅或是氧化锰,添加着色剂,让制出来的壶产生各种颜色变化,或利用化学原料如氧化钴、氧化锰等配成墨绿泥、黑紫泥等新泥色。如此一来,这些所谓的紫砂壶,既失去了紫砂土应有的透气性,同时,因为含铅量过高,长期泡饮,还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伤害。目前、地摊市场上十元、二十元一把叫卖的紫砂壶多是这类货色,其已非泡茶的利器,而成为伤人的工具了,更遑论收藏升值了。 近期被央视暴光的“美的紫砂煲”,其所谓“全部选用纯正紫砂烧制”的内胆,实际上就是用田土、红土、黑泥、白泥等多种普通陶土配制,并添加“铁红粉”、二氧化锰等化工原料染色而成的,与那些化工壶做法如出一辙。 有些卖化工壶的会教你些鉴别紫砂壶的良法,比如说用火柴去划壶身,火柴若能点燃,就是好壶。或是将壶放在地上踩,若不易碎裂,便是好壶。这种理论在一些旅游景点里经常成为一种卖点。有次,我们去苏州旅游,在途中,导游把我们带到了个紫砂壶的展销地,就是灌输的上述理论。后来,旅游团进了苏州城里的一个紫砂壶专卖店,我的一位同事,又要敲壶盖,又要踩壶的,吓得老板赶紧把我们这位邪教人士请了出去。 俗语说:一分价钱一分货,你出高价未必买到真东西,但你想用买砖瓦的钱买个纯正紫砂壶来,那也是不可能的。曾经听到一位摊主跟人抱怨,自己摊上丢了把某位工艺师的大一品竹段壶,价值二百多呢!旁边也有人信以为真,这都是不读书不看报,不了解市场行情,把自己的视野只局限于一个小圈子里造成的。 三、 模具壶多如山,等待升值一万年 紫砂壶从成型角度来看,主要分为三类:全手工,半手工和灌浆壶(模具壶)。 灌浆壶也叫模具壶,就是把泥浆灌到模具里面,等泥巴干了,可成壶,成杯,成雕塑,成花盆等等,适宜大批量生产,成品率极高,泥料较好的灌浆壶,可作为泡茶的器皿,但无任何的收藏价值。 一把紫砂壶主要的部分就是:身桶,壶嘴,壶盖,壶把,滴子。就是把壶的各个部分先分别用“全手工”做出雏形,然后把它们放入“各自”的模具里面整形,规范化,最后再全手工“拼凑”到一起成壶。这种方式做成的壶就叫半手工壶。半手工壶也是借助模具成型,所以,当灌浆壶只叫灌浆壶时,半手工壶就叫模具壶。 采取半手工方式做壶,有时是工手功力不能达到全手工做壶的水平,有时候是器型复杂,必须借助规范,这些都是允许的,这种做壶方式,要有一定功力,但比全手工做同一壶型要简便,速度也快,所以相对而言,价格也比同一作者的全手工作品便宜。所谓全手工壶呢,就是壶的各个部分分别用“全手工”做出,再全手工“拼凑”到一起成壶。全手工壶也叫传统手工壶,由于每把壶都倾注了作者的心力,具有自己的个性,当然是最有收藏价值的,这也是当下紫砂收藏者追捧的热点。但世上之人都有趋利之心,一旦全手工技法受到追捧后,许多仿全手工的作品便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了。比如说,全手工的壶可内壁嵌章,有人就琢磨着用橡皮软章嵌印冒充。全手工壶有时保留拍打泥片时的泥凳痕,有人便用卫生纸之类粗纸按压成痕。其实,不管是模具壶、半手工壶、全手工壶,只要泥料纯正,都是泡茶的好用具。但如果是作为收藏品,最好选择那些有个性,数量小,全手工成型的作品。这就要我们炼成一双慧眼,在全手工壶,半手工壶和模具壶中寻找出适合自己的物有所值的最爱来。 四、李逵李鬼合起手,真假名家并肩走。 如果要把紫砂壶作为收藏品或者投资品来看,那么,名人壶确实应该是选择的好对象。但目前的紫砂界里,充满了炒作与谎言。大师名人的名头满地都是、良莠不齐。 真做壶的真名家,这应该是紫砂界的主流,他们的作品是最值得收藏的,但价格也高得惊人。也有不做壶的真名家,天天满天飞,作品照样成量产,这就不能不让人产生怀疑:莫非他那壶是在飞机上或者火车上做的吗?对于那些代工壶,即使是有大师的名款,其价值早已打了大大的折扣。 还有一种是真做壶的假名家。现在的紫砂界,职称评定有多个系统,级别也有地方与国家、企业之别。常常有这个系统里的高工,可能就是那个系统中的工艺美术员,或者连员都算不上。即使是正规的晋升体系,也不排除一些活动能力强弱、世袭、背景的因素在内。就如同我们搞专业的一样,同样是教授,水平也是千差万别。 最恶劣的是你碰到个不会做壶的假名家,有些壶商,做壶二把刀,或者根本不会做壶。买别人的壶敲上自己的名头,通过宣传与包装,利用媒体制造知名度,也可以成为名家。这些假名家之所以能够得逞于一时,与许多收藏者迷恋名家脱不了干系。 所以,紫砂壶收藏不能迷信名家,名家所做的壶也不一定都是优秀之作,并不是所有名家的壶都值得高价收藏。要选择那些有艺德、有潜力的工艺师作为自己集藏的重点和目标。买壶更不能只看名款,只看职称。职称不是重要的,甚至可以忽略。关键还是看作品,这就要充分培养我们的赏鉴力。一把壶,从料、工、型、神方面入手,抛却了它的出身,抛却了它的背景,就看壶本身,只有以上四方面满足了自己的要求,才是一把值得收藏的好壶。 也只有一件功力过硬的作品,才能经受住岁月的考验,在今后的时间里慢慢地体现出它的价值,给收藏者以使用中的愉悦与经济上的回报。

砂壶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变革的必然产物,同时是中国茶文化大环境陶冶下的突出成果,尤其是文人的参与,不仅把茶文化提升到一个精神文化层次,而且还亲自设计紫砂壶,由艺人按图制作,自己再题刻书画,运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追求紫砂壶的外在鉴赏价值。文人对紫砂壶的创作的参与,促进了茶文化与文学的交流,扩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宜兴有着丰富的陶土,当地一般把陶土分为白泥、甲泥、嫩泥三大类。甲泥矿层中的一种以紫色为主的杂色粉砂质黏土是紫砂陶的主要原料。 宜兴紫砂所用的原料,包括紫泥、绿泥及红泥三种,统称为紫砂泥。其中紫泥是甲泥矿层中的一个夹层,产量较大。绿泥又是紫砂矿层中的夹脂,故有“泥中泥”之称。由于绿泥数量不多,也不适合制成大件产品,函而仅有岁数产品用绿泥制作。团山泥则是紫泥和绿泥混杂共生在一起的泥料,可制作大件产品。红泥是位于嫩泥和矿层底部的泥料,通常也是用来制作小件产品及化妆土。 几千年来,宜兴的制陶业一直延绵不断,勤劳智慧的宜兴陶工更是将当地的陶土充分利用,各尽其能,发展到极致。民国期间,宜兴制陶业根据宜兴陶土的特点,将宜兴陶器分为六大门类,即青、黄、溪、砂、粗、黑。青,即:紫砂类,放在六类之首。 壶与茶的关系就是:壶能不能将茶的香气表现出来,壶能不能凝聚茶的喉韵。壶能让品饮者享有茶香与茶韵的感动,这才是真正的亲密关系以下举几个实际的泡饮过程,来说明壶与茶的绝妙关系。 评比的结果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茶本身的变数多,同样叫做高山乌龙,阿里山与杉林溪的口味就有所不同,更何况茶的焙火、存放也都会构成茶汤滋味的不同,若再加上制茶量以及浸泡时间的影响,那么茶所能表现出的风味就更复杂了。 此外,若考量壶与冲泡的细节,问题就更多了。例如:泡茶所用的水、煮水的方式、煮水的容器、冲泡注水的高低、注入壶的水流方向,以及水与茶的浸泡时间……那么她们所牵动的茶汤变化,就更加微妙了。 即便如此,我还是认为壶与茶的关系有其相对客观性,有经验的品饮者,常常用他们敏锐的味蕾,找同一壶形、不同材质的壶来做测试。 紫砂器的风行和推广也给壶艺带来变革。 自时大彬起,一反旧制,制作紫砂小壶。 周高起《阳羡名壶系》说:“壶供真茶,正是新泉话火,旋瀹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 ” 冯可宾也在《茶笺》中对紫砂小壶的盛行趋势作了说明:“茶壶以陶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 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紫砂小壶的精巧, 带给人的不光是茶的真味, 而且融汇着天、地、人、茶的统一意念。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陶瓷制作水平堪称世界一流,它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在世界艺术舞台之上熠熠生辉。中国也是茶叶的故乡,“丝绸之路”和“茶之路”让中国走向了世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似乎一直都散发出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脾。 紫砂壶是中国陶文化和茶文化的完美结合,它那变化万千的绰约风姿和千百年来积淀的厚重文化让人陶醉,选一把好壶,沏一壶好茶,在饮茶品茗间,人们“谈笑天地远,艺臻今古馨”。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玩壶的人是越来越多,在街边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紫砂壶专营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许多卖茶的店面也可设了紫砂壶专区,用紫砂壶泡茶,茶味隽永醇厚,它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已是人们饮茶时的必备茶具之一。 如今的紫砂壶人们在注重其实用性的同时,也赋予了其工艺美,它已成为集诗词、绘画、雕刻、手工制造于一体的陶土艺术品,吸引了无数爱好者和收藏家的目光。 宜兴紫砂壶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千百年来更是涌现出许多制壶大师,诸如供春、时大彬、李仲芳、邵旭茂、陈曼生、程寿珍、俞国良等等,真是名家辈出,代不乏人。下面博宝网的我为大家展示两件由宜兴制壶家周中华创作的紫砂壶,感受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紫砂壶从发明至今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是一种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的特殊种类,既脱离了陶器本身的粗糙特性,又不及瓷器那般矫情,精致的恰到好处,以一种淡雅清新的姿态散发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紫砂壶毕业论文

那个底款叫(文心立之),是储老爷子早期成名的底款,储立之紫砂作品集上有专门介绍这个底款的文章。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其茶文化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于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众多文化领域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个性。

茶文化元素应用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 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

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元素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且广泛运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中。

茶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平面设计的形式,还赋予了现代平面设计特殊的人文价值和时代意义。

本文从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出发,对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希望在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的同时,推动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和改革。

关键词:茶文化元素;现代平面设计;应用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具有色彩各异的传统文化,而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存在,也是彰显本民族特性的重要标志。

中国传统茶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元素,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其形式发生了纷繁复杂的变化,但基本内涵和基本精神仍旧保持不变。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其茶文化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于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现代平面设计注重对空间和布局的把握,十分符合传统茶文化的要求和特征。

现代平面设计主要受到中国经济文化环境和中国人审美观念的影响,传统茶文化元素的理念逐渐渗透到平面设计领域,且产生了重大影响。

1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种类丰富,且具有十分深刻的人文内涵。

文化元素的演变和发展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是一定社会环境和生产力作用的结果,承载了一定时期的社会变迁和人文风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重要的文化印记。

而提到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元素,其更多地展示了精神和意境方面的内容,彰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和生活方式。

应用于当代平面设计中,我们更多地去考虑其在现代平面设计造型、设计理念及审美水平上的体现和使用。

目前,根据有关专家及学者的界定,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主要包括紫砂壶、竹子、青砖、古木、根雕等。

紫砂壶以其优美的雕刻艺术而闻名,同时将诗词、书画、文学进行了完美的融合,是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的典型代表。

紫砂壶上的题词不仅深刻再现了古代某一时期的人文历史风貌,也包含了社会伦理及社会阶级关系方面的内容,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鉴赏性,彰显了浓厚的文化情怀。

而竹子则是现代平面设计中常用的意象之一,竹子不仅具有婀娜多姿的外形,且具有深刻的寓意,因此深受人们和设计师的喜爱,竹子包含高雅、潇洒等含义,常用来表现居住者高雅的情怀和高远的人生追求。

竹子运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中主要是通过将其内在意境引申到设计理念中实现的,从而营造高洁、致远的艺术氛围和文化精神,恰好与人们所追求的居住环境相吻合,满足了人们对于平面设计的要求和期望。

此外,青砖、古木及根雕作为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的主要表现形式,也蕴含着十分浓厚的文化意义和实用价值。

青砖象征着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和简洁的生活方式,与现代平面设计中“线条简约”这一理念相吻合,古木则多具有怀旧气息,古木这一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增强了平面设计作品的复古性,满足了某一特定群体对于平面设计的要求,增加了平面设计的历史气息和人文价值。

根雕作为一种十分精美的艺术品,其具有鲜明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义,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不仅仅大大增强了平面设计的细腻和人文性,还增强了平面设计的可欣赏性和审美价值。

2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2.1从材质上探讨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规划设计环境是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应用,而对于环境的规划和营造,材质是首先需要考虑的方面[1]。

树根与藤椅、石茶磨桩及紫砂壶则是构造设计环境经常使用的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建筑作品中常用的材质是体现建筑和设计特色的重要方面之一,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具有天然、朴素、自然的特点,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平面设计的原本面貌和精神实质,为平面设计作品增加了较高的人文性特征。

在平面设计中,关于中式设计风格的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中式风格的建筑多采用木材作为主要设计材质,如红木、檀木等;第二,中式风格建筑讲究以精美的纹路和细腻的色泽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给予观赏者以舒适、自然的审美享受,如木窗、中式家具;第三,中式建筑追求和谐的整体规划和布局理念,强调凸显中正合一的布局特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设计手法的多样化,现代平面设计多使用智能化技术和电子技术创造虚拟的场景和氛围,大大降低了现代设计的人文气息和适用性,而将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应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中,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不足,给现代平面设计增加了人文性和生命气息,这也是现代平面设计所追求的人文关怀精神。

而欧式设计则多使用大理石、花岗石等进行材质安排,不仅注重带给人完美的艺术享受,还追求独一无二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精神,欧式平面设计讲究空间的开阔,而空间的开阔则主要通过特殊的材质来体现。

2.2从摆设布局上探讨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茶文化元素对现代平面设计摆设布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要求现代平面设计摆设布局应该从大局出发,体现设计的整体意识和设计的和谐精神,强调在设计师统一的指挥和规划下,实现设计布局与摆设的协调,注重对平面设计布局的优化[2]。

首先,现代平面设计布局要注重休闲文化元素的融入。

例如,在平面设计中加入简约大方的装饰画和其他具有特色的茶文化装饰物,不仅仅体现了平面设计强大的装饰功能,给人以美的艺术感受和体验,还凸显现代平面设计独特的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

其次,现代平面设计要按照不同区域功能区的划分来展开,同时结合一定地区实际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进行设计资源的合理利用。

现代平面设计在对大致的设计思路进行规划后,要注意突出现代平面设计的重点,即在景观设置和植物配置方面体现平面设计特色,注重对文化元素的使用和整合。

现代平面设计讲究对文化元素的合理利用,即通过各种途径优化设计思维,使得茶文化元素的使用达到和谐统一的局面。

强调元素与元素之间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如在平面设计中使用竹子这一意象,在对竹子的分布进行确定后,还要使用其他装饰物和竹子进行搭配,优化摆设的整体布局,设计师在平面设计中对紫砂壶、屏风、竹子、帷幔等的结合使用,深刻地体现了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的审美价值,也推动了现代平面设计朝着人文性和时代性方面发展。

2.3从空间层次上探讨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茶文化元素对现代平面设计空间层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要求空间层次应该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并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合理的构想,展现历史和自然的人文风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3]。

现代平面设计的空间结构主要是针对特定区域而言的,区域文化特色决定了空间结构的深度和广度,而传统茶文化则将传统茶文化元素进行整合,通过设计师的构思和处理,抽象为一系列的设计理念,将文化元素应用到平面设计的具体环节之中,使得有限的环境空间,体现无限的艺术魅力和茶文化氛围。

此外,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空间层次中的应用要求平面设计注重设计景观与空间的协调,空间是有限的,因此,在一定的空间领域布置一定的景观,也是提升平面设计审美价值的要求。

现代平面设计大致包括空间环境设计、装修设计和装饰陈设设计等三个互为独立又相互制约的部分,而对这三个部分的空间结构规划过程则是对设计资源的整合和处理过程,要求三个部分的空间结构不对其他部分造成不良影响,三个部分的空间分配要做到科学、合理,从而彰显了传统茶文化元素中和谐统一的思想内涵。

例如,可以使用屏风进行分隔,以此营造特定的意境,设置虚拟的空间场景,使得使用者在有限的空间层次中感受到无限的空间感。

2.4从氛围、意境上探讨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紫砂壶研高怎么考。需要高中以上学历,十五年以上制壶工龄。

值得注意的是,从申报助工开始,有了获奖记录要求。申报助理工艺师需要具有一个以上国家级金奖或二个以上省级金奖;第三是晋级工艺美术师,大专以上学历,制壶年龄需要达20年以上,具备高级工艺美术水平,能全手工制作紫砂壶,获得国家级金奖三个以上。

工艺美术师开始有发表文献的要求,发表论文两篇才有资格申请,并且对创作设计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第四步是晋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学历最低要求是大专,制壶年龄上升到二十五年,具有完善的美术理论,有举办培训讲座的能力。

紫砂壶的介绍

紫砂茶具属陶器茶具的一种。它坯质致密坚硬,取天然泥色,大多为紫砂,亦有红砂,白砂。成陶火度在1100—1200摄氏度,无吸水性,音粗韵长。它耐寒耐热,泡茶无熟汤味,能保真香,且传热缓慢,不易烫手,用它炖茶,也不会爆裂。

因此,历史上曾有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之说。但美中不足的是受色泽限制,用它较难欣赏到茶叶的美姿和汤色。目前我国的紫砂茶具,质量以产于江苏宜兴的为最,与其毗邻的浙江长兴亦有生产。

经过历代茶人的不断创新,方非一式,圆不相同就是人们对紫砂茶具器形的赞美。一般认为,一件姣好的紫砂茶具,必须具有三美,即造型美,制作美和功能美,三者兼备方称得上是一件完善的工艺品之作。

紫砂壶产业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紫砂壶的古代文献资料,最早见于北宋仁宗时进士梅尧臣《宛陵集》中的两首诗。其卷十五《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中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描写;又卷三十五《答宣城张主簿遗雅山茶次其韵》诗中有“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的提法。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宣城人,工诗,以源远古淡为意,与欧阳修和苏东坡父亲苏洵是诗友,他曾怀着对紫砂壶的爱好,慕名到过陶都,还留下《陶者》诗一首。烧制过程简单说一下:采矿炼泥,运用工具分别拍打出壶身 壶嘴 壶把 壶盖 壶滴子,然后用湿一点的泥衔接各个部位并修饰成型。最后放入窑内烧制,成品率看泥料和做工,壶盖和壶口的严密通转的修整,最后烧制成品。

紫砂见重于明清两代,可供参考的书目有:1.《阳羡茗壶系》明,周伯高。2.《阳羡茗壶图谱》明,周嘉胄。3.《阳羡名陶说》清,乾隆年间,张堂。4.《阳羡名陶录》清,吴槎客。5.《壶史》清,嘉庆年间,朱石梅。6.《阳羡砂壶考》民国二十三年,张虹等人合编。紫砂的记载自明代以来,多半未深入探讨,只以记录为主,对紫砂之特性,很少有详细的解说,对于紫砂艺术的著述,更是乏善可陈。基于保护国粹的愚心,只求中国之一宝,能在中国人手里发扬光大,而不是等外国人,善知中国之宝,趁我们自己无知未醒之际搜括空了,再回头向我们炫耀。所以将从古至今紫砂器,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书,以供大家参考。中国人的珍宝,必须要中国人自己懂得爱惜才行。

梅尧臣《宛陵集》 ,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诗》 ,《满庭芳·试茶词》 ,这些作品中对于紫砂壶都有记载;他的过程以及步骤是非常繁琐的,需要对紫砂壶的表面进行不断的打磨,而且对于胚选择了一定的辨别力

紫砂壶论文相关参考文献怎么写

众所周知, 茶的起源最早是在中国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孕育着许多的文明。也发生过很多奇迹般的故事。饮食的发展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情怀,而这个领域的一大新突破,就是茶的出现。茶发展到后期,也逐渐走向了世界,甚至成为了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千百年来,人们尝试着从茶文化之中寻找更深层次的内涵。当然 茶文化的内涵与茶具设计 之间,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茶具,顾名思义,就是饮茶时所用到的器皿。和其他种类的餐具一样,茶具从出现到发展,再到不断精化的过程,也是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喝茶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对于茶本身的享用,更多的是对茶所蕴含精神的一种享受。

用器和品饮,这些都是人们在不断吸收茶文化的一种过程。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对于 茶文化的理解越来越深入 , 茶具的发展就会随之增强 。茶具的制作工艺越发精良时,人们也会格外地注重茶的品饮。并且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茶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品格,也被挖掘出来,这其实是一个 不断循环递进的过程。 所以可见,我国的茶文化和茶具设计之间,是存在着诸多关联的。 二者既相互依存,也相互促进 ,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互动状态。

据记载,我国国内所保存的有关茶文化的史书典籍相当多。尤其是在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历史地位是非常高的,人们对于茶都持有一种推崇的态度,这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深藏在人们记忆里的一种文化。茶的历史发源地在中国,光是 中国的茶书典籍就有上百种 。当然,其中有很多典籍都描述了 茶具的诞生和发展 。就比如陆羽所编写的号称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记录了如饮茶的原理,制作茶的工艺,甚至茶具的“四之器”。这些都代表了 茶文化与茶具是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

01.唐茶与越窑青瓷茶具

唐朝的社会发展速度较快,社会安定繁荣,到处是一片祥和安定的景象,对于茶文化来说, 唐朝的大环境决定了茶文化最终由萌芽走向了成熟。 而陆羽的《茶经》也是在唐朝时期撰写的,它详细地总结了当时社会人们的饮茶习惯。唐涛所推崇的煮茶方式被称为“煎茶法”,就是将茶叶放入一种被称作“釜”的器皿之中,用火煮沸,再倒入碗中饮用,这种方法可以说是最为通俗且流行的。

当然, 唐朝时期的煮茶器还有风炉,喝茶用的器具还有茶瓯 ,甚至出现了可以用来储存茶叶的茶盒。可以说,唐朝已经具备了茶具的雏形,这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就是越窑青瓷了,这是一种青色的瓷器。茶叶在煮出来时,会呈现出红色,将茶倒入青涩的瓷器里,茶的颜色则会变为绿色。而唐代的茶文化中也对于绿色的茶极为推崇,所以当时,人们一般使用的就是越窑青瓷的茶具。

02.宋茶与建窑黑盏

到了宋代,用火煮茶的方式不再流行了,开始出现了一种名叫“点茶法”的泡茶方式,这样一来,唐代的茶具也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宋代人在饮茶时所使用的茶具叫做茶瓶,这种器具的使用与宋代所流行的“斗茶”文化是脱不开关系的。 斗茶最早起源于晚唐时期,到了宋代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那时的很多著作之中,都有对于斗茶文化的描述,宋代诗人范仲淹就曾写过一首《斗茶歌》:“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可见,斗茶已经成为了一种大众都喜闻乐见的活动了。

在斗茶时,对于茶汤的颜色、均匀程度都有很大要求。为了能够更好地观察到这些细微的变化,一种名叫建窑黑盏的瓷器, 成功吸引了各路斗茶人士的目光 。黑窑茶盏在很多方面,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除了方便观看茶的成色之外,它的造型也十分奇特,口大底小,易于茶叶的倾倒;量度也中规中矩,而且胎体比较厚重,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 建窑黑盏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釉色十分美观,虽然颜色单一,只有黑白两色 。但是在烧制过程中,釉面上出现的纹路形态不一,各有其独特之处,审美价值也极高。

03.明茶与紫砂壶

明代时期饮用的茶开始偏向于芽茶,芽茶煮泡过程中所出的茶汤是黄白色的,已经不再是宋代的白色了,所以在茶具的使用上,也不再偏向于建窑黑盏这一类的器具,而是兴起了用紫砂壶冲泡茶叶的方法。

紫砂壶的出现和明朝社会的发展是脱不开关系的 ,明朝人大多推崇较为简洁的饮茶方式,尤其是到了明朝中后期,人们开始更加注重茶汤本身所呈现出来的韵味,品茶时主要侧重于茶的味和香两个方面。紫砂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也符合当时社会人们对于茶具的要求,所以逐渐开始风靡起来。明代冯可宾的《茶笺》中也有对紫砂壶流行的原因的描述:“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当然,紫砂壶在泡茶方面也具有诸多优点:首先, 紫砂壶主要是用砂锤炼出来的,含铁量较高 ,且大部分属于开口型的设计,具有极好的透气性,可以更好地储存茶的香气;其次,它也具有很强的适应冷热变换的能力,耐热性较好;最后,紫砂壶的外在形象比较古朴典雅,能更好的与茶文化中所蕴含的柔静思想相融合,展现出一种高雅的情趣。

04.清茶与富含特色的地域茶具

到了清代,茶文化的主要内涵基本上承袭了明代,但是各地开始形成了风格各异的饮茶方式,人们对于茶具的要求也逐渐苛刻起来。

浙江和江苏等地,依旧流行着用紫砂壶泡茶的方式,在品饮茶的过程之中,既要观察茶汤的成色,又要对茶的香味、茶叶冲泡之后的形状进行一定的考量,从多个方面去感受茶文化的魅力,这些地区饮茶时所用的茶杯也相对较小。

长江以北一带, 则更喜欢用盖碗茶具冲泡茶汤 ,使用的茶叶一般都以红茶和花茶为主,为了能够有效地保持茶的香气,有时也会选择用大瓷壶泡茶。盖碗茶具还有一个主要的功能是可以有效地保持茶的温度,像是在北方这样冬天比较寒冷的地区,最适合用盖碗泡茶。

广东和福建一带,有饮用功夫茶的嗜好,操作技艺十分的繁琐,讲究颇多,制作功夫茶时所选用的茶叶一般是乌龙茶叶,色味浓郁。

01.功能和美感相互协调

在中国古代,饮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享受,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所以 格外注重器具的样式形态 。作为茶具,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之外,在外形上也要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要能够带给人一种视觉冲击,也要体现 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融合 。

茶具在造型设计方面,要有一种展现形态的美韵,以器物的形态去表达出 茶文化的深刻底蕴 ,要有 情、美、形、味的相互结合 。除此之外,茶具还可以通过线条的张弛有度,面的曲折柔和,还有色彩的明暗浓淡,来彰显出不同种类的文化,可以是张扬个性的,也可以是清新婉转的。

再加上一些花草、字画、虫鸟百兽的装饰,不同材料的配套设计,茶具在使用过程中就可以彰显出茶文化所蕴含的审美情趣。

02.都体现出了道德精神和价值观念

茶具本身就是以一种载体的概念出现的,它可以起到一定 承载感情 、 托物言志 的作用,中国古代的许多文人志士都会将自己对于茶文化的独特见解运用各种有型语言刻画在茶具上面,这也是茶具为什么不是单一的商品,而是形态各异的原因之一。因为不同的形态就代表了不同的审美情趣。

比如宋代,各种铜制茶具和陶瓷茶具开始出现,逐渐代替了之间的金银茶具,这主要是因为铜制茶具更加便于制作,而且价格较低,平常人家也可以使用,陶制的茶具还要能够有效的保存茶的香气。但是唐宋时期人们的煮茶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繁琐,这种复杂的程序一直到明清时期,紫砂壶开始出现的时候才被彻底打破。在用紫砂壶煮泡茶的过程中则更加注重茶本身的韵味。用简单质朴的方式表达了一种 崇高的道德精神。

03.品饮环境的相互协调

在品茶的过程中,周围的环境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茶具的使用与品饮环境的气氛烘托出了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起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情景交融”,所以说,在冲泡不同种类的茶叶时, 环境和茶具也要相应地做出调整 ,并不是所有的茶文化都是在同一环境下体现出来的。

这样的环境下,茶具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开始出现了居家茶具、茶馆茶具、旅行茶具等多个种类,品饮环境的相互协调就显得格外重要。

简单来说,茶具的用器过程,就是茶的品饮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得到美的感受,也能从中领略到茶文化的精神,二者相互融合,激发出了一种独特的韵味。

参考文献:

《茶史探索》

关于紫砂壶的古代文献资料,最早见于北宋仁宗时进士梅尧臣《宛陵集》中的两首诗。其卷十五《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中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描写;又卷三十五《答宣城张主簿遗雅山茶次其韵》诗中有“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的提法。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宣城人,工诗,以源远古淡为意,与欧阳修和苏东坡父亲苏洵是诗友,他曾怀着对紫砂壶的爱好,慕名到过陶都,还留下《陶者》诗一首。烧制过程简单说一下:采矿炼泥,运用工具分别拍打出壶身 壶嘴 壶把 壶盖 壶滴子,然后用湿一点的泥衔接各个部位并修饰成型。最后放入窑内烧制,成品率看泥料和做工,壶盖和壶口的严密通转的修整,最后烧制成品。

有关紫砂茶壶的古时候参考文献,最开始常见于北宋仁宗时举人梅尧臣《宛陵集》中的这两首诗。其卷十五《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里有“石头冷泉留早味,紫泥新产品泛春华”的描绘;又卷三十五《答宣城张主簿遗雅山茶次其韵》诗里有“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的说法。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宣城人,工诗,以源远古传说淡为意,与欧阳修和苏轼爸爸苏洵是诗友,他曾满怀对紫砂茶壶的喜好,慕名而来到过陶都,还留有《陶者》诗一首。

可是,这种古诗词咏颂,还就是文本记叙所供应的案件线索,如果没有实体证明,紫砂陶的创办时代问题依然难以解决。直到1976年秋,宜兴市蠡墅羊山古窑址的发现以后,创办宋朝之说,才获得考古学的适用,紫砂陶的发源才算拥有基本的结果。到了元朝,此砂陶的烧造加工工艺拥有一定的发展趋势,逐渐在紫砂杯与壶上锥刻符文。据明《霁园业话》一书中记述说:“余于白下(今南京市)获一紫砂壶罐(即壶),有‘且吃茶清隐’草体五字,知为孙高士的遗物,每以泡茶,古朴典雅绝美。

”孙高士何许人?据《松江县志》说:孙高士即孙道明,字明叔,号清隐,华享人,生在元大德年间(1297年),在元朝日常生活了70年。他归隐于九峰三泖涧,博学多才好古,图书读万卷,遇秘本则马上下手抄写,筑映雪斋,笼络四方名流,以校阅为乐,故友称高士,曾以其居名叫“且吃茶处”。又造一舟云“山光水色”,倘佯南甫,曾与陶南村共泛,南村制词谱,明叔以洞萧吹曲,擢歌相答,竭尽讴波漂渺之思。又海昌查维亭所藏《南郡新书》有明叔跋云:“明洪武五年岁次壬子,盛夏九日已卯,在华亭集贤泗北村居且吃茶处写毕,清隐老年人,时岁七十有六。”从而可峰那时候已经有用此砂壶泡茶的作风。

南京市间距宜兴市较近,可以推论这一件紫砂茶壶的原产地应当便是宜兴市,所说紫砂壶罐,即那时候盛行的一种紫砂陶喝茶用品。《先进录》云:“别名壶为罐也。”此外,元人周覆道、马素常在《荆南和唱集》中,也是有写到“阳羡紫砂壶”之句。前期的此砂陶出自于谁人之手,已不可考。有实体遗址并有关于者记述的,要到明朝中后期。据《宜兴县志》和其它相关的记述,明正德年里(1504年-1521年),陶都发生了一位非凡的工匠供春,他从紫云寺僧学得的制壶手艺。因而,紫云寺僧和供春通常被尊因此砂陶的创始人,时人叫之“陶壶开山鼻祖”。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茶壶

装潢用的三聚氢氨用到牛奶上

这个可以在网上查

机械专业粗略分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工程、工业工程、机电系统智能控制等四大类。那么机械专业的论文题目怎么选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机械机电类专业论文题目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机电专业 毕业 论文题目

1、机电一体化与电子技术的发展研究

2、变频技术在锅炉机电一体化节能系统中应用

3、煤矿高效掘进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4、电气自动化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探讨

5、产品设计与腐蚀防护的程序与内容

6、机械制造中数控技术应用分析

7、智能制造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8、水利水电工程的图形信息模型研究

9、矿山地面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研究

10、浅析电气控制与PLC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11、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面临的障碍及优化对策

12、我国真空包装机械未来的发展趋势

13、煤矿皮带运输变频器电气节能技术的分析

14、钢铁企业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15、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研究

16、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的研究

17、基于BIM技术的施工方案优化研究

18、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19、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中的创新应用

20、农机机械设计优化方案探究

21、区域轨道交通档案信息化建设

22、环保过滤剂自动化包装系统设计

23、元动作装配单元的故障维修决策

24、关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设计原则与趋势分析

25、试析机电一体化中的接口问题

26、汽车安全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27、太阳能相变蓄热系统在温室加温中的应用

28、关于在机电领域自动控制技术应用的研究

29、浅析生物制药公司物流成本核算

30、锡矿高效采矿设备的故障排除与维护管理

31、铸钢用水玻璃型砂创新技术与装备

32、空客飞行模拟机引进关键环节与技术研究

33、汽车座椅保持架滚珠自动装配系统设计

34、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机液仿真研究

35、基于新常态视角下的辽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策研究

36、石油机电事故影响因素与技术管理要点略述

37、基于铝屏蔽的铁磁性构件缺陷脉冲涡流检测研究

38、数控加工中心的可靠性分析与增长研究

39、数控机床机械加工效率的改进 方法 研究

40、浅析熔铸设备与机电一体化

41、冶金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探析

42、中职机电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

43、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和改革策略

44、高速公路机电工程施工质量及控制策略研究

45、对现代汽车维修技术 措施 的若干研究

46、建筑工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技术及电动机调试技术分析

47、智能家居电话控制系统的设计

48、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建设与改革

49、PLC技术在变电站电容器控制中的应用分析

50、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工程中的应用

机械类cad毕业论文题目

1、CAD技术在机械工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Auto CAD二次开发及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3、基于特征的机械设计CAD系统研究

4、CAD在机械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5、机械制造中机械CAD与机械制图结合应用研究

6、浅谈CAD在机械制造业中起到的作用

7、智能CAD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8、CAD/CAM技术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9、CAD制图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开发和应用

10、基于CAD/CAE的机械结构设计模式研究

11、基于机械制图与机械CAD应用环节协调分析

12、浅谈CAD技术在机械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13、三维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14、基于CAD的偏置曲柄滑块机构的设计与研究

15、应用CAD软件绘制机械零件图的创新方法

16、应用CAD图解法设计凸轮轮廓曲线的新方法

17、浅谈CAD外部参照在机械设计中的使用

18、五杆机构的CAD系统研究与开发

19、国内双圆弧齿轮CAD/CAE研究进展

20、连杆式少齿差减速机的CAD参数化设计

21、CAD实体模型直接分层软件设计

22、基于MBD的三维CAD模型信息标注研究

23、对提高CAD绘图速度的几点建议

24、Auto CAD在机械制图中的应用

25、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CAD专家系统的研究

26、基于数值图谱法的连杆机构尺度综合CAD系统

27、浅谈Auto CAD在机械制图中的应用

28、基于CAD的液压传动技术综合性实验研究

29、圆柱凸轮CAD/CAM研究开发及在一次性卫生用品自动生产线中的应用

30、基于Creo的轴类零件CAD/CAPP集成系统开发

31、航空齿轮泵NX/CAD系统的界面实现

32、实现滚珠丝杠副AutoCAD/CAPP一体化

33、三维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34、基于VB的弧面分度凸轮机构CAD系统设计

35、三维CAD技术对机械设计的影响管窥

36、液压系统原理图CAD开发研究

37、基于许用压力角要求的共轭凸轮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开发

38、关于CAD技术在机械可靠性优化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39、弧面凸轮的CAD系统研究与开发

40、本体驱动的跨CAD平台开放式零件资源库构建

41、机械制图与CAD一体化探讨

42、论机械CAD技术及发展趋势

43、行星齿轮传动CAD系统开发

44、基于CAXA的盘类凸轮CAD/CAM应用

45、基于CAD技术的法兰26963工艺工装设计

46、鼓形齿联轴器参数化CAD系统开发

47、基于改进CAD技术的机械工艺设计探析

48、基于Pro/E的剪叉式液压升降台CAD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49、基于CAD/CAE集成的起重性能计算及方案优化

50、论CAD技术的发展及其对机械制图的影响

机床夹具类毕业论文题目

1、可重构车身底盘焊装夹具设计

2、随行夹具针对柔性自动加工线适应性技术

3、智能柔性可重构焊装随行夹具系统应用研究

4、组合夹具在零件加工中的应用

5、一种电机轴承卧式安装自动化生产设备

6、拨叉零件加工工艺浅析及其铣槽夹具设计

7、盾构机法兰密封圆环件圆柱面径向孔加工钻模设计

8、角度可调式线切割机床夹具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9、数控机床及工艺装备的创新

10、机床夹具制造中组合加工法的应用

11、拨叉零件加工工艺浅析及其铣槽夹具设计

12、中职机械专业 教育 中的机床夹具问题

13、快速判断夹具过定位的方法

14、夹具设计方案的分析与优化

15、机床夹具设计改进思路分析

16、机床夹具中定位与夹紧的研究

17、试论机械加工工艺装备设计研究杨兴旺

18、基于UG的机床夹具应用研究

19、机床夹具中定位与夹紧的研究

20、油泵轴加工自动生产线方案

21、浅谈机床夹具的发展趋势

22、浅析机械加工中工装夹具的定位设计

23、基于坐标系转换的工装夹具调装技术研究孔

24、零件加工中的机床夹具设计作用

25、机床夹具设计改进思路分析

26、专用机床夹具设计的方法与技巧

27、基于DVIA Composer D动画在机床夹具CAI中的应用研究

28、机床夹具的设计探讨

29、谈机械加工工艺装备设计

30、电永磁技术在金属加工中的应用

31、柔性组合夹具在汽车零部件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32、汽车扭杆力臂尾部平面铣削新型组合夹具

33、采矿装备制造中的先进焊接工装夹具应用研究

34、基于水泵机械制造工艺的设计探究

35、可调整夹持力的多功能夹具设计卜祥正

36、中小批量偏心凸轮的数控车削加工

37、光栅尺支架夹具设计的探讨

38、零件加工中的机床夹具设计作用

39、基于ANSYS的机床夹具的静动态特性分析

40、大直径圆周均布孔加工方法的研究

41、人机操作分析在底座生产线改进中的应用

42、液压阀体主阀孔车削成组夹具的设计与应用

43、法兰盘车床组合夹具设计

44、操纵杆支架Φ孔工艺及组合夹具设计

45、基于UG参数化设计的钻模设计

46、便携式高压隔离开关触头拆卸组合夹具的设计与研究

47、旋转式磁力片自动化装配系统及关键工位设计

48、机床夹具设计方法的应用

49、数控模具零件的铣夹具设计方法研究

50、一种小型叉形接头的精密加工技术

机械机电类专业论文题目有哪些相关 文章 :

★ 机械类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 机械类学术论文题目

★ 最新机械电子工程论文题目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 机电专业技术论文(2)

★ 机械类科技论文范文(2)

机电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 机械电子工程方面论文

★ 机电相关毕业设计论文范文

  • 索引序列
  • 紫砂壶与茶的论文题目
  • 紫砂壶毕业论文
  • 紫砂壶产业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紫砂壶论文相关参考文献怎么写
  •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茶壶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