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论文计划进度;其它。其中的核心内容是“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撰写时可以先写这一部分,以此为基础撰写其他部分。具体要求如下:1.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2.国内外研究现状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3.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4.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
语言学硕士开题报告范文
语言学硕士怎么写开题报告了?下面是我整理的语言学硕士开题报告范文,为大家提供参考。
一、立题依据(国内外研究进展或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等)
随着文化在越来越发达的传播媒介中进行交换传递,汉语和外国语尤其是英语的译入和译出,不仅在内容上有着爆炸式的增长,不同的版本和文体风格也令人感到不知如何选择。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语言习惯,文化传承们甚至是地方特色的独有语言词汇,都极大地影响着译文的内容和对读者的影响。
文字是人类长久交换文化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而相异的语言文字能在持有不同语言的人群之间相互传递,翻译功不可没。人们在输入,理解,吸收信息时,需要将输入的信息与已知信息(即文化背景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更快更准确的了解信息。而深厚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但能增强人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还能更加精确地传达原作者的精神和意志。只有比较规范的掌握了统一语言是通用地区的不同用语习惯,我们才能在翻译和理解过程中做到对原作者思想的最大继承。
掌握英语的不同方言在翻译中用于的差异,不仅对于书面语言的理解力提高有着极大帮助,对于我们一直致力于的无差别文化的传播与协作都有巨大推广效应。而如果有广泛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广泛的阅读经验就会最大限度的消减英语地方语言对翻译的负面,增加正面的作用,例如幽默和讽刺。
国内外学者都曾经尝试把英语语言使用国家的国情和文化作为翻译的接入点,针对这种论调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如果能够正确掌握不同英语地方语言词汇的恰当翻译方法和翻译风格,理论上可以更好的掌握文化交流的方向,达到更完善的不同语种的翻译目的的实现。。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预期目标
主要内容:
1.文化背景知识的范畴
2. 对英语国家的大体概况分析
3. 地方特色语言词汇
4.关于文学著作的'不同版本翻译的分析与比较
预期目标:
1.对英语的地方语言的介绍及列举
2.确立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在翻译方面对翻译的影响
3.探究问题,提出策略
三、研究方案(思路)
1.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查找资料,了解当前翻译领域和翻译大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2.实例调查,记录经典的差异版本的翻译语言。
3.分析调查结果,探究性的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应对策略。
四、论文进度安排
三月上旬 做好开题报告 三月下旬 搜集资料,完成整体框架
四月上旬 基本完成论文,向老师汇报工作进度和质量
四月中旬 根据老师的指导,修改论文并完善论文质量
四月下旬 完成论文 五月 熟识论文内容,做好答辩准备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Brown, H.Douglas.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 Andrew D. Cohen.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Peter Newmark.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4] 刘振前,肖德法. 外语学习策略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5] 蕲海林.翻译理论的实践价值——从习语翻译看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6
[6] 专八英语考题研究组(主编).专八英语翻译考题冲刺60课[M]. 上海: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6: 26-27, 101-102.
[7] 2007考研英语辅导之王文柯讲义 2010
[8] 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 上海外国语出版社 2006
[9] 廖建华. 心理因素——不容忽视的英语学习因素[J]. 狂英语教师版, 2006(10).
[10] 伍新春 & 张军. 教师职业能力测验教育理论基础(通用版)[M].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181.
[11] 应国丽. 认知心理学的三个维度与英语听力理解[J].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9(1): 82.
[12] 张从益. 文化语言学研究[M]. 陕西: 西安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9: 7.
[13] 西方翻译简史 谭载喜著(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
[14]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陈福康著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六、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七、系审核意见
同意
负责人签名(系公章):
年 月 日
注:1. 题目类型:理论、实验、应用、综合;
沭阳位于江苏北部,处于中原官话与江淮官话的分界线南侧.沭阳县城方言属于江淮官话扬淮片,在语言形式上呈过渡性特征.沭阳方言副词数量多,表现力强.
选题的意义与价值本部分是要点出为什么要写本篇论文的问题,也就是写作的意图、缘由。意义与价值如果能区分开,就分开论述;如果不能,就合在一起说明。一般而言,主要从2个大的方面去写。一是理论意义与价值;二是实践意义与价值。写明本课题相关领域内研究对象的简要历史回顾。如历史由来、目前现状、未来发展趋势。要做国内外情况的横向比较。要对这些研究作出自己的评价。本部分的内容也可以将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中的内容加工后完成。在论文中,研究综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是缺少分析评价。有的只是开列出了别人研究的论着,没有任何分析,以开列篇目代替自己的综述。本部分是要点出为什么要写本篇论文的问题,也就是写作的意图、缘由。意义与价值如果能区分开,就分开论述;如果不能,就合在一起说明。一般而言,主要从2个大的方面去写。一是理论意义与价值;二是实践意义与价值。二、 研究综述研究综述是梳理前人在本课题相关领域内所做的工作和尚存的知识空白,目的是为了确定自己论文写作的理由。
语言学硕士开题报告范文
语言学硕士怎么写开题报告了?下面是我整理的语言学硕士开题报告范文,为大家提供参考。
一、立题依据(国内外研究进展或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等)
随着文化在越来越发达的传播媒介中进行交换传递,汉语和外国语尤其是英语的译入和译出,不仅在内容上有着爆炸式的增长,不同的版本和文体风格也令人感到不知如何选择。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语言习惯,文化传承们甚至是地方特色的独有语言词汇,都极大地影响着译文的内容和对读者的影响。
文字是人类长久交换文化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而相异的语言文字能在持有不同语言的人群之间相互传递,翻译功不可没。人们在输入,理解,吸收信息时,需要将输入的信息与已知信息(即文化背景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更快更准确的了解信息。而深厚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但能增强人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还能更加精确地传达原作者的精神和意志。只有比较规范的掌握了统一语言是通用地区的不同用语习惯,我们才能在翻译和理解过程中做到对原作者思想的最大继承。
掌握英语的不同方言在翻译中用于的差异,不仅对于书面语言的理解力提高有着极大帮助,对于我们一直致力于的无差别文化的传播与协作都有巨大推广效应。而如果有广泛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广泛的阅读经验就会最大限度的消减英语地方语言对翻译的负面,增加正面的作用,例如幽默和讽刺。
国内外学者都曾经尝试把英语语言使用国家的国情和文化作为翻译的接入点,针对这种论调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如果能够正确掌握不同英语地方语言词汇的恰当翻译方法和翻译风格,理论上可以更好的掌握文化交流的方向,达到更完善的不同语种的翻译目的的实现。。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预期目标
主要内容:
1.文化背景知识的范畴
2. 对英语国家的大体概况分析
3. 地方特色语言词汇
4.关于文学著作的'不同版本翻译的分析与比较
预期目标:
1.对英语的地方语言的介绍及列举
2.确立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在翻译方面对翻译的影响
3.探究问题,提出策略
三、研究方案(思路)
1.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查找资料,了解当前翻译领域和翻译大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2.实例调查,记录经典的差异版本的翻译语言。
3.分析调查结果,探究性的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应对策略。
四、论文进度安排
三月上旬 做好开题报告 三月下旬 搜集资料,完成整体框架
四月上旬 基本完成论文,向老师汇报工作进度和质量
四月中旬 根据老师的指导,修改论文并完善论文质量
四月下旬 完成论文 五月 熟识论文内容,做好答辩准备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Brown, H.Douglas.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 Andrew D. Cohen.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Peter Newmark.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4] 刘振前,肖德法. 外语学习策略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5] 蕲海林.翻译理论的实践价值——从习语翻译看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6
[6] 专八英语考题研究组(主编).专八英语翻译考题冲刺60课[M]. 上海: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6: 26-27, 101-102.
[7] 2007考研英语辅导之王文柯讲义 2010
[8] 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 上海外国语出版社 2006
[9] 廖建华. 心理因素——不容忽视的英语学习因素[J]. 狂英语教师版, 2006(10).
[10] 伍新春 & 张军. 教师职业能力测验教育理论基础(通用版)[M].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181.
[11] 应国丽. 认知心理学的三个维度与英语听力理解[J].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9(1): 82.
[12] 张从益. 文化语言学研究[M]. 陕西: 西安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9: 7.
[13] 西方翻译简史 谭载喜著(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
[14]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陈福康著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六、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七、系审核意见
同意
负责人签名(系公章):
年 月 日
注:1. 题目类型:理论、实验、应用、综合;
一、论文篇幅:通常3000—8000字,论文必须包含200字左右的中、英文摘要及3-4个关键词。二、论文格式:(一)题目、署名及层次格式、文字、字数要求:1、文稿采用A4幅面word文档;中文标题为三号黑体,如有副标题,另起一行,字体为四号宋体;正文为小四号仿宋体;英文字体为Times New Roman,标题字号为三号,字母全部大写;如有副标题,另起一行,首字母大写,正文为小四号字体;文稿应加注页码。2、题目居中,作者署名(五号、仿宋体)及单位信息(五号、仿宋体)标在题目下,(当作者单位不同时,应用1、2……标识区别)。需做作者简介时,可在当页下方划一条横线,在横线下加说明。3、摘要和关键词(五号、黑体)写在题目后、正文前,摘要和关键词的内容部分为五号仿宋体。如下图所示:数字城市化进程王**1 杨**2 张**1(1.****大学,北京 100001;2.****研究院,天津 300001)摘 要:**********************************************************************************************************************************************************关键词:*** *** ***4、论文的层次,统一要求采用:1 *******1.1 *******1.1.1 *******1.1.1.1*******(占一行或接排。 当接排时,标题后要加标点。一级标题采用四号黑体,二级标题采用小四号黑体,三级标题采用小四号宋体加粗)(二)文稿和图稿其它要求:1、正确阐述技术内容。名词术语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如所采用的名词术语尚未编定时,可采用各业务部门和科研单位常用的名词术语,不要任意用简称、方言。2、准确使用标点符号,注意:(1)标题、图题、表名后及公式后不用标点;(2)阿拉伯数字的起止(范围)号用“~”,如:“20~30”,“8%~10%”,“0~10oC”3、对正文中的某些问题需加以说明时,可用“呼应注”(也叫脚注),即在所要加注处的右上角标注“①、②……”,同时在本页末留出位置,划一横线与正文隔开,在横线下注明“①、②……”。4、计量单位采用国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一律用拉丁文书写。5、要将中文图表中的英文说明翻译成中文(英文不保留)。6、外文字母写成印刷体,同时注意将正斜体、大小写分清楚。7、数字的书写(统计数、各种计量及图表编号等各种顺序号)均用阿拉伯数字,世纪、年代、月、日和时刻均用阿拉伯数字,并一概用全称。8、表格、公式、样图均要编号,每篇论文加注流水号,例如:图1、图2,表1、表2,公式⑴、公式⑵。9、照片要求清晰、层次分明,本论文集为非彩印书,请尽量用黑白照片,应尽量避免以颜色做区分的柱状图、线条图等。墨线图要大小适当,图线要规整,文字及数字应采用六号字体。照片、图稿等电子文件需备份一份随稿件一并提交。10、稿件为中文的英文摘要或稿件为英文的中文摘要,要放在正文后,参考文献前。包括题目、作者信息及摘要、关键词。格式如下:PAPER TITLEWang **1 Yang **1 Zhang **2(1.**** College,北京 100001;2.**** Academe,天津 300001)Abstract:**********************************************************************************************************************************************************Keywords: *** *** ***11、参考文献的项目要列全,格式如下:[1]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2]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语言论文开题报告
开头报告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就是为大家整理的语言论文开题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一、研究或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金瓶梅》作为是中国的第1奇书,自问世以后,就为中国的世情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把我国长篇小说的发展划分成了才子佳人的故事和家庭生活为题材描摹世态的及以社会生活为题材、用讽刺笔法来暴露的两大派系。而《红楼梦》在批判的继承了《金瓶梅》的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经验后又有了重大的突破。成为了世情小说最伟大的作品。在“54”文学革命者做出了新的评价,鲁迅等阐述了《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杰出成就后,使《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回归。直到现在,《红楼梦》、《金瓶梅》仍是许多作家永远读不完、永远值得读的好书。成为中国作家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的不可多得的借鉴品。然而,探讨两大名著的男主人公贾宝玉与西门庆的悲剧性,可以对两大名著中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悲剧更好的认识和了解,以供后人借鉴。从而启发后世的世情小说的创作,使今后的世情小说创作中的人物悲剧性达到1个更高的巅峰。
二、研究和设计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的两大世情小说《红楼梦》、《金瓶梅》。对他们的.研究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领域中的两大学术热点。被称为中国第1奇书的《金瓶梅》从106世纪末问世后,研究者1开始不是很多,但是随着中国学术的从古典向现代转型,随着小说价值观念的变革与更新。对《金瓶梅》的研究渐渐的由微入深,被学术界称为“金学”。并受到国外学者的高度重视。现如今的外文译本有英、法、德、意、拉丁、芬兰、俄、日、朝、越、蒙等10几多种文种。对其做出了各方面的重大研究,并称其为中国通俗小说的发展史上1个伟大的创新。国内外的众多评论者并对其的创作时代、作者,及其所要暴露的社会矛盾和小说中所剖视扭曲的人性、悲剧性,性的描写,人物性格的刻画,语言的运用,并对其形成的网状结构做出了大量的归纳和探究。《红楼梦》与《金瓶梅》之间有着10分明显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红楼梦》是《金瓶梅》的1个重大的突破。引起了众多的人对《红楼梦》的评论和研究的兴趣,并形成了1种专门的学问——红学。《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红楼梦》在国外有多种的译本:英、法、日等10几种语种的译本。并且国内外众多的评论者对其版本、作者,以及其的社会悲剧,人生悲剧,爱情悲剧,人物性格,个性化的文学语言,写实与诗化的融合,浑融1体的网状结构做出了大量的归纳和探究。然而,贾宝玉与西门庆作为是《红楼梦》和《金瓶梅》的两位男主人公。国内外的众多评论者都对其2人的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现实原型,性格内涵,性的体验,个人悲剧等都做出了归纳和探究。《红楼梦》作为是《金瓶梅》的1个延续、1个发展,它的男主人公贾宝玉与西门庆有着1定的联系,对其2人的研究在今后应趋向于2人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悲剧的诠释及分析。
三、主要研究或设计内容,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思路:
(1)总论
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楼梦》,从《红楼梦》与《金瓶梅》题材类似的角度引出中心论点。
(2)分论
全文分3个部分
第1部分:阐述西门庆的悲剧性
西门庆1个市井无赖、流氓、淫棍,1个精明的商人,靠着他对金钱的占有肆意的挥霍、放纵,以自我为中心来实现他对放纵,及其通过金钱获得了强大的权利,随意的鄙弃人间,在此背后所体现出的社会的黑暗、。构成了其特有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的悲剧。 第2部分:阐述贾宝玉的悲剧性
贾宝玉1块晶莹剔透的宝玉1个显耀的贵族,他的个性、他的自我、他对女孩子的尊崇迫使他与封建传统相背道。他作为荣国府的唯1继承人,他肩负着荣国府的全部希望。但是他自身的性格特点,使他成为了“大逆不道的不肖子。”
第3部分:论证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伦理观与贾宝玉、西门庆的悲剧性
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伦理观,在贾宝玉与西门庆的行为中被肆意的践踏,新兴的与传统的极大的对立,但是封建的旧势力是无比强大的,最终,贾宝玉是失败的,西门庆是失败的,形成1个永恒的悲剧。
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及解决的方法:
1. 在图书馆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
2. 利用百度上网搜索最新相关信息。
3. 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最终完成毕业论文。
五、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
1、论文的选题:20XX年1月
2、完成论文的开题报告:20XX年1月
3、完成论文的提纲:20XX年1月
4、撰写论文:20XX年2-3月
5、修改论文:20XX年4月
6、完成定稿:20XX年4月
六、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1]管曙光编:《金瓶梅之迷》,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明/兰陵笑笑生著,司徒博文译:《金瓶梅》,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3]清/曹雪芹、高鄂著,张秀枫主编:《红楼梦》,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4]清/曹雪芹著,杨国祥、杨德宏主编:《红楼梦》,长春出版社,1995年版.
[5]张国星编:《鲁迅胡适等解读〈金瓶梅〉》,辽海出版社,2002年版.
[6]尹恭弘著:《〈金瓶梅〉与晚明文化》,华文出版社,1997年版.
[7]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4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严明、田晓春等编著:《中国古代文学史(2)导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张炯、邓绍基、樊骏主编;《中华文学通史》第3、4卷,华艺出版社,1997年版.
[10]张国星编:《胡适鲁迅王国维解读〈红楼梦〉》,辽海出版社,2002年版.
[11]智喜君著:《〈金瓶梅〉与欲》,辽海出版社,2005年版.
[12]张业敏著:《〈金瓶梅〉的艺术美》,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张国风著:《〈红楼梦〉趣谈与索解》,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4]朱玄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朱玄编:《金瓶梅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王蒙著:《王蒙话说〈红楼梦〉》,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
选题的意义与价值本部分是要点出为什么要写本篇论文的问题,也就是写作的意图、缘由。意义与价值如果能区分开,就分开论述;如果不能,就合在一起说明。一般而言,主要从2个大的方面去写。一是理论意义与价值;二是实践意义与价值。写明本课题相关领域内研究对象的简要历史回顾。如历史由来、目前现状、未来发展趋势。要做国内外情况的横向比较。要对这些研究作出自己的评价。本部分的内容也可以将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中的内容加工后完成。在论文中,研究综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是缺少分析评价。有的只是开列出了别人研究的论着,没有任何分析,以开列篇目代替自己的综述。本部分是要点出为什么要写本篇论文的问题,也就是写作的意图、缘由。意义与价值如果能区分开,就分开论述;如果不能,就合在一起说明。一般而言,主要从2个大的方面去写。一是理论意义与价值;二是实践意义与价值。二、 研究综述研究综述是梳理前人在本课题相关领域内所做的工作和尚存的知识空白,目的是为了确定自己论文写作的理由。
论文检测系统软件,有免费试用哦修改秘籍,非淘宝 谷歌“免费论文检测”
语言论文开题报告
开头报告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就是为大家整理的语言论文开题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一、研究或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金瓶梅》作为是中国的第1奇书,自问世以后,就为中国的世情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把我国长篇小说的发展划分成了才子佳人的故事和家庭生活为题材描摹世态的及以社会生活为题材、用讽刺笔法来暴露的两大派系。而《红楼梦》在批判的继承了《金瓶梅》的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经验后又有了重大的突破。成为了世情小说最伟大的作品。在“54”文学革命者做出了新的评价,鲁迅等阐述了《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杰出成就后,使《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回归。直到现在,《红楼梦》、《金瓶梅》仍是许多作家永远读不完、永远值得读的好书。成为中国作家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的不可多得的借鉴品。然而,探讨两大名著的男主人公贾宝玉与西门庆的悲剧性,可以对两大名著中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悲剧更好的认识和了解,以供后人借鉴。从而启发后世的世情小说的创作,使今后的世情小说创作中的人物悲剧性达到1个更高的巅峰。
二、研究和设计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的两大世情小说《红楼梦》、《金瓶梅》。对他们的.研究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领域中的两大学术热点。被称为中国第1奇书的《金瓶梅》从106世纪末问世后,研究者1开始不是很多,但是随着中国学术的从古典向现代转型,随着小说价值观念的变革与更新。对《金瓶梅》的研究渐渐的由微入深,被学术界称为“金学”。并受到国外学者的高度重视。现如今的外文译本有英、法、德、意、拉丁、芬兰、俄、日、朝、越、蒙等10几多种文种。对其做出了各方面的重大研究,并称其为中国通俗小说的发展史上1个伟大的创新。国内外的众多评论者并对其的创作时代、作者,及其所要暴露的社会矛盾和小说中所剖视扭曲的人性、悲剧性,性的描写,人物性格的刻画,语言的运用,并对其形成的网状结构做出了大量的归纳和探究。《红楼梦》与《金瓶梅》之间有着10分明显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红楼梦》是《金瓶梅》的1个重大的突破。引起了众多的人对《红楼梦》的评论和研究的兴趣,并形成了1种专门的学问——红学。《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红楼梦》在国外有多种的译本:英、法、日等10几种语种的译本。并且国内外众多的评论者对其版本、作者,以及其的社会悲剧,人生悲剧,爱情悲剧,人物性格,个性化的文学语言,写实与诗化的融合,浑融1体的网状结构做出了大量的归纳和探究。然而,贾宝玉与西门庆作为是《红楼梦》和《金瓶梅》的两位男主人公。国内外的众多评论者都对其2人的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现实原型,性格内涵,性的体验,个人悲剧等都做出了归纳和探究。《红楼梦》作为是《金瓶梅》的1个延续、1个发展,它的男主人公贾宝玉与西门庆有着1定的联系,对其2人的研究在今后应趋向于2人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悲剧的诠释及分析。
三、主要研究或设计内容,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思路:
(1)总论
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楼梦》,从《红楼梦》与《金瓶梅》题材类似的角度引出中心论点。
(2)分论
全文分3个部分
第1部分:阐述西门庆的悲剧性
西门庆1个市井无赖、流氓、淫棍,1个精明的商人,靠着他对金钱的占有肆意的挥霍、放纵,以自我为中心来实现他对放纵,及其通过金钱获得了强大的权利,随意的鄙弃人间,在此背后所体现出的社会的黑暗、。构成了其特有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的悲剧。 第2部分:阐述贾宝玉的悲剧性
贾宝玉1块晶莹剔透的宝玉1个显耀的贵族,他的个性、他的自我、他对女孩子的尊崇迫使他与封建传统相背道。他作为荣国府的唯1继承人,他肩负着荣国府的全部希望。但是他自身的性格特点,使他成为了“大逆不道的不肖子。”
第3部分:论证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伦理观与贾宝玉、西门庆的悲剧性
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伦理观,在贾宝玉与西门庆的行为中被肆意的践踏,新兴的与传统的极大的对立,但是封建的旧势力是无比强大的,最终,贾宝玉是失败的,西门庆是失败的,形成1个永恒的悲剧。
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及解决的方法:
1. 在图书馆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
2. 利用百度上网搜索最新相关信息。
3. 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最终完成毕业论文。
五、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
1、论文的选题:20XX年1月
2、完成论文的开题报告:20XX年1月
3、完成论文的提纲:20XX年1月
4、撰写论文:20XX年2-3月
5、修改论文:20XX年4月
6、完成定稿:20XX年4月
六、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1]管曙光编:《金瓶梅之迷》,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明/兰陵笑笑生著,司徒博文译:《金瓶梅》,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3]清/曹雪芹、高鄂著,张秀枫主编:《红楼梦》,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4]清/曹雪芹著,杨国祥、杨德宏主编:《红楼梦》,长春出版社,1995年版.
[5]张国星编:《鲁迅胡适等解读〈金瓶梅〉》,辽海出版社,2002年版.
[6]尹恭弘著:《〈金瓶梅〉与晚明文化》,华文出版社,1997年版.
[7]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4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严明、田晓春等编著:《中国古代文学史(2)导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张炯、邓绍基、樊骏主编;《中华文学通史》第3、4卷,华艺出版社,1997年版.
[10]张国星编:《胡适鲁迅王国维解读〈红楼梦〉》,辽海出版社,2002年版.
[11]智喜君著:《〈金瓶梅〉与欲》,辽海出版社,2005年版.
[12]张业敏著:《〈金瓶梅〉的艺术美》,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张国风著:《〈红楼梦〉趣谈与索解》,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4]朱玄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朱玄编:《金瓶梅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王蒙著:《王蒙话说〈红楼梦〉》,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
语言学硕士开题报告范文
语言学硕士怎么写开题报告了?下面是我整理的语言学硕士开题报告范文,为大家提供参考。
一、立题依据(国内外研究进展或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等)
随着文化在越来越发达的传播媒介中进行交换传递,汉语和外国语尤其是英语的译入和译出,不仅在内容上有着爆炸式的增长,不同的版本和文体风格也令人感到不知如何选择。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语言习惯,文化传承们甚至是地方特色的独有语言词汇,都极大地影响着译文的内容和对读者的影响。
文字是人类长久交换文化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而相异的语言文字能在持有不同语言的人群之间相互传递,翻译功不可没。人们在输入,理解,吸收信息时,需要将输入的信息与已知信息(即文化背景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更快更准确的了解信息。而深厚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但能增强人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还能更加精确地传达原作者的精神和意志。只有比较规范的掌握了统一语言是通用地区的不同用语习惯,我们才能在翻译和理解过程中做到对原作者思想的最大继承。
掌握英语的不同方言在翻译中用于的差异,不仅对于书面语言的理解力提高有着极大帮助,对于我们一直致力于的无差别文化的传播与协作都有巨大推广效应。而如果有广泛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广泛的阅读经验就会最大限度的消减英语地方语言对翻译的负面,增加正面的作用,例如幽默和讽刺。
国内外学者都曾经尝试把英语语言使用国家的国情和文化作为翻译的接入点,针对这种论调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如果能够正确掌握不同英语地方语言词汇的恰当翻译方法和翻译风格,理论上可以更好的掌握文化交流的方向,达到更完善的不同语种的翻译目的的实现。。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预期目标
主要内容:
1.文化背景知识的范畴
2. 对英语国家的大体概况分析
3. 地方特色语言词汇
4.关于文学著作的'不同版本翻译的分析与比较
预期目标:
1.对英语的地方语言的介绍及列举
2.确立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在翻译方面对翻译的影响
3.探究问题,提出策略
三、研究方案(思路)
1.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查找资料,了解当前翻译领域和翻译大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2.实例调查,记录经典的差异版本的翻译语言。
3.分析调查结果,探究性的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应对策略。
四、论文进度安排
三月上旬 做好开题报告 三月下旬 搜集资料,完成整体框架
四月上旬 基本完成论文,向老师汇报工作进度和质量
四月中旬 根据老师的指导,修改论文并完善论文质量
四月下旬 完成论文 五月 熟识论文内容,做好答辩准备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Brown, H.Douglas.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 Andrew D. Cohen.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Peter Newmark.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4] 刘振前,肖德法. 外语学习策略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5] 蕲海林.翻译理论的实践价值——从习语翻译看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6
[6] 专八英语考题研究组(主编).专八英语翻译考题冲刺60课[M]. 上海: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6: 26-27, 101-102.
[7] 2007考研英语辅导之王文柯讲义 2010
[8] 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 上海外国语出版社 2006
[9] 廖建华. 心理因素——不容忽视的英语学习因素[J]. 狂英语教师版, 2006(10).
[10] 伍新春 & 张军. 教师职业能力测验教育理论基础(通用版)[M].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181.
[11] 应国丽. 认知心理学的三个维度与英语听力理解[J].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9(1): 82.
[12] 张从益. 文化语言学研究[M]. 陕西: 西安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9: 7.
[13] 西方翻译简史 谭载喜著(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
[14]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陈福康著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六、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七、系审核意见
同意
负责人签名(系公章):
年 月 日
注:1. 题目类型:理论、实验、应用、综合;
两个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研究条件的方法:
方法一:文献研究法——在确定课题研究方向之前检索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于其中研究的比较多、比较透彻的并且已经没有研究意义的相关课题进行了筛选,选出一些比较有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和方法,从而进一步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
方法二:对比分析法——本文主要运用此方法。本文将选取国内会展旅游较早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同山西进行各方面的比较,以期发现会展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及其遇到的瓶颈,从而发现制约着会展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01 论文开题报告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毕业论文题目,一般要简洁,不宜太长;需要讲明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以及论文所需要引用的文献;需说明研究课题的可行性与创新性以及介绍本人所研究课题的初步方案。 论文开题报告是一份摘要,详细说明了您的工作大纲。它确定了您正在研究的问题,明确说明将要研究的所有问题,并描述您需要的资源和材料。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毕业论文题目,一般要简洁,不宜太长;需要讲明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以及论文所需要引用的文献;需说明研究课题的可行性与创新性以及介绍本人所研究课题的初步方案。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论文开题报告建议 1、题目不宜太长,最好保证在20字以内,以最少的工程术语表达论文的核心工作。 2、尽量用一句话说完,不要变成两句话。政府的工作报告中经常出来这样的句式,但不宜出现在论文标题中,举个例子,十七大报告的题目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3、避免使用动宾结构。动宾结构的语气比较强烈,像第2点中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是这么写的,但是论文不需要,论文需要的是简单朴素地描述事实。 4、必须与你的关键词有极大的联系,通过论文标题必须能够一眼看出你要做的工作内容,关键词也是研究工作的简短概括,因此论文标题必须和你的关键词有极大的联系。
一、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存在矛盾的对立统一1.城市化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有一定土地做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 3.8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30.4%。但与世界相比,发展还是很慢,1996年世界城市化程度已经达到45.5%,而日本在1990年就达到 77.4%。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土地是城市的依托,城市化建设必然要有一定的土地做保障,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 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并转变为城镇人口,推动大批新城市的建立。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有城镇需要调整产业结构,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旧城的更新改造。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占一部分土地,包括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2.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最新公报显示,全国耕地面积19.51亿亩,人均耕地面积0.106公顷(1.59亩),仍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而且地区分布很不平衡。人均耕地较多的一些省,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这里自然条件较差,粮食产量较低;人均耕地较少的省(区、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京津沪三市,这里自然条件较好,粮食产量高,但也是耕地大幅度减少的地区。全国还有607万公顷(0.91亿亩)的耕地坡度大于25度,而在耕地面积中,无灌溉设施的耕地比重高于有灌溉设施的耕地,全国还有30万公顷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受到土地流失的危害。这些都说明,我国耕地的总体质量也是不高的。新《土地管理法》着重强调了加强耕地保护问题,其目标是确保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新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但是我国耕地资源的主要特征却是耕地面积占土地资源比例小,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质量低,人均耕地少,且日益减少。在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所允许的条件下,绝大部分能开垦的土地已被开垦。此外,目前我国人口还在以每年一千多万人的速度增加,经济建设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吃饭”和“建设”给耕地带来的压力,有增无减,并没有缓解。近年来,耕地面积连年锐减,尤其是一些优质耕地的减少,很难靠开发来弥补。目前这种趋势还在发展。仅仅1997年、1998年两年,全国耕地就净减少近600万亩。地方开垦条件差或土地后备资源的匮乏,致使其既实现确保耕地不减少的目标而又同时不影响经济的发展相当困难。据有关方面预测,到2010年,我国还要增加一亿多人口,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陡坡退耕、灾害毁地三项,可能还要减少耕地近一亿亩。3.缓解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矛盾的途径在客观上,城市化建设与保护耕地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城市的发展和扩大必定要占用一部分土地,但是,城市又不能不发展。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发展城市与保护耕地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我们必须较快地发展城市,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切实地保护耕地,使两方面得到协调和统一,在发展城市中尽可能地减少耕地的占用。因此,必须找出一条既能减少耕地占用,又能及时为城乡各项建设提供必需的建设用地,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以缓解城市化建设与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是走土地集约化利用的道路。土地集约化利用包括四个方面:(1)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2)农村非农用地的集约利用;(3)农村农用地的集约利用(主要是大城市周围的高投入高产出);(4)全国整体的集约用地水平的提高。其中前三条是被大家所共识,而最后一条则未引起高度重视,而此条正是解决用地紧张的主要途径。土地的集约化利用不但要从局部如某个城市或农村、某个地区或某块土地的角度来考虑,而且要从系统整体(整个国家)的角度来考虑。加快城市化进程能更好地集约用地和节约用地,能够提高全国整体的集约用地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确保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的目标,起到保护耕地的作用。下面就加快城市化进程对减少耕地占用的压力谈几点看法。二、发展城市化建设与土地集约化利用关系1.城市化建设有利于人口出生率的降低,从而减小众多人口对耕地的压力城市和乡村代表了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单元,由于城乡经济水平、妇女职业类别和文化教育程度的差异,而使两者的妇女生育水平有较大的差异,城镇始终低于乡村的生育率。生育期一孩率城镇大大高于乡村,高达90%以上,乡村二孩率超过城镇的1倍多。1998年我国城镇人口出生率为13.67‰,自然增长率8.36‰,而县出生率为17.05‰,自然增长率为10.04‰。以上海市为例,1998年人口出生率仅为5.20‰,自然增长率为-1.80‰。我国历年市镇与县人口生长率与自然增长率对比见表1。表1 我国历年市镇与县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 单位:‰ 市镇 出生率 16.14 15.49 15.47 15.37 15.13 14.76 14.47 14.52 13.67自然增长率 10.43 9.99 9.70 9.38 9.60 9.23 8.82 8.94 8.36县 出生率 22.80 21.17 19.09 19.06 18.84 18.08 18.02 17.43 17.05自然增长率 15.79 14.04 12.18 12.17 12.04 11.09 11.08 10.53 10.04影响生育率的因素有:第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经济水平越高,总和生育率越低;反之,则总和生育率越高;第二,文化教育水平。无论是生育率、多孩率,还是平均孩次,有文化者都低于文盲、半文盲,并且,文化程度愈高,生育率、多孩率和平均孩次愈低,两者呈相反关系。造成城乡生育水平差异的另一重要原因也是妇女文化程度的差异。乡村文盲、半文盲率多,女性文盲、半文盲多及农、林、牧、渔业妇女文盲、半文盲多,这“三多”已成为乡村生育水平高于城镇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第三,职业与劳动性质。劳动性质与文化程度有一定关联。脑力劳动者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生育率低;体力劳动者,尤其是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者,文化程度较低,这一因素与经济和其它社会因素共同的影响,使他们的生育率较高。职业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生育率的高低,农、林、牧、渔业妇女的生育率高于其它职业妇女生育率的2-3倍。而城市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文化素质,减少农业人口,降低生育率。此外,计划生育的作用在于引导和加速生育水平的下降,而由于城市社会经济较发展,文化教育程度高,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较容易,能够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人口的减少又可减少对耕地的占用。2.城市化建设有利于集约化利用土地,从而扩大耕地面积如何做到城市化建设与保护耕地两不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主要是转变用地方式,走集约利用土地、节地挖潜的路子。这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整理宅基地,二是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而大力发展城市化建设,有利于实现粗放用地变为集约用地,并推动建设用地内涵挖潜和集约利用,是既积极而又有效地保护耕地的思路。一方面,城市容纳人口多,城市人均用地比农村人均用地少,土地利用集约度高。我国历年城市与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对比见表2。表2显示,我国历年城市与农村人均居住面积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但农村始终较城市高出2-3倍。1998年城市人口为37942万,人均居住面积达9.3平方米,而农村人口为86868万,占总人口69.6%,人均居住面积达 23.7平方米。以山西省为例,1996年5个地级市人均占地119平方米,农村人均占地则达192.93平方米。此外,城市规模越大,城市的中心功能越强,人均用地也越少。与小城市相比,要素的投入产出率和主要经济指标的人均水平也较高。我国不同规模城市各项指标见表3。表3表明,1996年全国城市增至666个,人均用地99平方米,其中,200万人以上的超大城市人均用地66.2平方米,100-200万人的特大城市人均用地86.2平方米,50=100万人的大城市人均用地99平方米,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人均用地105.3平方米,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人均用地131.6平方米。而且大城市与小城市相比,产业密度(人均GDP)高,第三产业比重大,另一方面,城市化建设能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有利于耕地内部挖潜。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可以空闲出许多宅基地和非农用地,使这些宅基地和非农用地变为耕地,增加耕地数量。如前所述,5亿农村人口进城,若农村按人均160 平方米计算,可减少占地8万平方公里,扣除城市建设用地5万平方公里,则全国可节约3万平方公里,即4500万亩;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可以使农民统一经营,连片耕作,减少不必要的路和田坎,增加耕地,使农业生产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粮食产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表二 我国历年城市与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对比 单位:平方米/人 城市人均居住面积 6.7 6.9 7.1 7.5 7.8 8.1 8.5 8.8 9.3农村人均居住面积 17.8 18.5 18.9 20.7 20.2 21 21.7 22.4 23.7表三 我国不同规模城市各项指标表全国666个城市平均 超大城市200万人以上 特大城市100-200万人 大城市50-100万人 中等城市50-100万人 小城市20万人以下城市个数(个) 666 11 23 44 195 393人口密度(万人/平方公里) 1.01 1.51 1.16 1.01 0.95 0.76人均占地(平方米/人) 99 66.2 86.2 99 105.3 131.6人均GDP 9138 15812 14455 13060 8400 6281第三产业比重(%) 37.2 49.3 43.8 38.8 34.1 29.23.城市化建设有利于科技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程度科技进步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提高了城市和农村的集约化用地程度,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人口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生育率的降低,从而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城市化水平越高,越有利于集约用地,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越是经济发达国家,城市化程度越高,农业人口越少。而城市化程度比较低的国家则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具有经济落后,农业人口多,出生率高,人口增长速度快等特点。城市化的发展使科技与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了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假如我国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去开垦后备的土地资源和复垦荒芜的土地,从而增加耕地数量;农业科技的发展使农业先进的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应用,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对农田精耕细作,从而可以提高耕地质量,达到增加粮食产量的目的;反过来农业的发展又保证和促进了城市化发展。三、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在现实的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城市化建设中,并没有很好地处理好城市化建设与保护耕地这两方面的关系,存在着在加速城市化建设的同时,忽视保护耕地的倾向。在如何处理耕地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关系中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1.城市土地闲置与撂荒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基本建设规模的大幅度增长,一些地方出现了城市土地闲置,甚至撂荒。从广义上讲,城市土地闲置是指:(1)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未及时对土地加以利用,或土地利用率未达到规定要求,致使土地处于未被利用或利用不充分的状态;(2)各种非法批地所造成的闲置状态;未经批准已圈占了土地,以及未征、未用或利用不充分所造成的闲置等。1995年,全国开展了非农建设闲置土地清理工作。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统计,全国共清查出非农建设闲置土地600平方公里,为1994年全国各项建设用地总量的27.3%,其中耕地270平方公里,占45%。通过清理,已复耕240平方公里,占闲置耕地的 88.9%;限期开发建设9000公顷;调整使用2000公顷;收回土地使用权4000公顷。另外,根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统计,目前我国因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废弃地累计约为133300平方公里。其中,由于从事开采矿产资源、烧制砖瓦、燃煤发电等生产和建设活动废弃土地约为33300平方公里,其中70%左右为耕地;全国因兴修水利、修筑铁路、公路等建设活动废弃的土地及农村坑塘、建筑取土等零星废弃土地约为100000平方公里,这之中耕地也占到 50-70%。2.城市违法用地现象严重1995年,全国有18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按照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的要求,结合贯彻国家土管理局《关于全面清理非农建设闲置土地的通知》精神,对1992-1994年贯彻执行土地法律、法规的情况开展了土地执法检查。据《中国土地报》报道,陕、粤、赣、豫、皖、鲁、吉、川、湘、浙等10个省,1992-1994年共清查出各类土地违法案件32万宗,违法用地面积达 500平方公里,浙、粤、桂3省区违法占用耕地达753300公顷。晋、辽、浙、津、鄂、闽等省,清查出各类土地违法案件41627宗,违法用地面积 7687公顷。在土地资源短缺的江苏省,1993-1994年便查出违法用地8010宗,违法用地面积达3445公顷。这种大规模的集中占用土地和违法滥用土地,不仅远远超出了经济建设的正常需求和实际可能的开发能力,而且是外延发展、粗放经营、以牺牲大量土地资源为代价的。3.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根据1995年城市建设统计年报,全国640个城市建成区19264.2平方公里,空闲土地按10-15%计划,这些城市用地潜力达1926-2890 平方公里,如按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用地指标城市人均用地100平方米计算,可安排城市人口1926-2890万,此潜力仅是充分利用城市空闲土地得到的。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有城市建设用地有很大的内部挖潜改造能力。此外,我国城市建成区平均整体容积率太低,1990年全国455个设市城市建成区平均整体容积率只有0.31。城市用地结构亦不合理,在结构上存在工业用地比例过大,商业用地比例偏小,道路用地比例过小的问题。用地结构不合理造成地不能尽其用,土地产出效益差,土地价值不能体现。1991年全国城市土地平均工业产值7277元/平方米,地均利税715元/平方米,且因城市规模而差别大,20-50万人口城市地均工业产值6625元/平方米,地均利税525元/平方米,20-50万人口以下城市地均工业产值2459元/平方米,地均利税265元/平方米。4.乡镇企业布局分散,用地规模过大1996年全国共有乡镇企业单位数 2336.33×104个,职工1.35×108人,全国乡镇企业集聚在县镇的仅占1%,在建制镇的占7%,其余98%的乡镇企业少数在集镇,绝大多数在村及村以下。由于过度分散,使用地规模至少增加1/3,出现了不注意节约用地,大量圈占农田,削弱农业生产的问题。5.城市用地增长速度超过人口增长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增长需要相应的土地供应,从而占用部分耕地,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但是,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盲目扩大占地规模,把城市的合理发展不适当地变成乱占耕地,应予以纠正。1986-1995年,我国城市数量由321个增加到640个,增长近1倍,城市人口和城市非农业人口分别增长65.1%和51.6%,城市用地面积和建成区面积分别增长42.5%和90.2%,建成区平均每年扩大1015平方公里。城市越小,人均建设用地越多,小城市(20万以下)分别为特大城市(100万人以上)和大城市(50-100万人)的1.91倍和1.62倍。四、发展城市化建设,保护耕地应采取的措施针对目前我国已面临耕地不断减少的严重威胁,保护耕地是我国一个基本国策,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和采取有效措施,既加快城市化进程,又切实保护耕地。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土地集约化利用指标体系通过供地机制的变革与创新,从根本上解决乱占滥用耕地的问题,进而推动建设用地内涵挖潜和集约利用。通过调查研究,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集约化利用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中体现城市人均用地标准、城市容积率、城市土地产出效益等。使所建指标体系,既有利于城市化建设,又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既达到发展建设的目的,又起到最大限度地节约用地的作用,缓解建设用地和保护耕地的矛盾,变矛盾为协调和统一。2.做好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调控土地的基本手段,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潜力,科学地预测未来土地需求,调整各类用地结构和数量,从而综合平衡土地供需形势,达到宏观调控土地的目的。城市规划是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研究城市密度的前提下,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形态的总体设计,并通过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来落实。必须将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起来,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基本方针,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3.控制乡镇企业的发展,避免乡镇企业占用过多的耕地由于城市化的发展,人、财、物等资源必然流向城市,通过城市基础设施、资金、技术以及服务等便利条件引导分散的乡镇企业向城市集中,可以避免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占用过多的耕地,达到节省建设用地,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4.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城市的发展建设要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更多地通过实施旧城改造,确定以内涵为主的城市发展方针,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容积率、产出率,增加城区容量;搞好城市规划工作,坚持城市建设不求最大,只求最佳的原则,利用市场机制不断调整区域城市结构、城市用地结构和用地布局,考虑城市、集镇相互协作、取消重复设置,减少城市化过程中不必要的耕地浪费。把粗放型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为集约化经营土地。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服务。5.根据具体情况,改革现有有关不利城市化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的制度和政策制定出一系列发展城市化建设的政策,改革现有有关制度和政策,以利于技术、资源和人才的流动。如改革城市户籍制度。凡是基本上放弃农业生产,脱离农村,在城市做工、经商、经营企业,并成为自已和家庭的生活来源;长期居住城市并有自己住房,或有能力长期租住房屋的农村居民,应该改变户籍关系,变农村户口为城市户口,享有同其他城市居民同等待遇。对于已经获城市户口的原农村居民,不再作为农村居民,也不再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并收回分配的责任田或口粮田。同其他城市居民一样,脱离同土地,特别同耕地的直接联系等。6.依靠法律、法规制止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对耕地保护不利的方面对于城市化发展中对耕地保护不利的方面,必须依靠教育,法律、法规,严格审批手续,采取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保证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对重复、潜力挖掘不够等乱占耕地的项目则严格禁止,防止借城市化发展理由使耕地资源大量流失。总之,城市化建设对减小耕地的占用和土地集约化利用十分有效,我们应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搞清城市化建设(规模、速度)、耕地、经济承载力、人口等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从节约利用耕地角度制定城市规划和发展城市化建设的措施和政策,探索城市化的发展途径,不断挖掘城市土地的潜力;另一方面建立有利于城市化建设的土地管理体制。城市化道路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发展同社会生产力存在着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任何社会制度下都客观存在着。世界城市化道路的发展过程就证明了这一点。人口城市化和人民生活方式城市化,既指示了经济结构的现代化,也衡量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当然城市化建设尽管占用一部分耕地,但远远低于限制城市化的发展所带来的人口增长及农村人口非农业占用耕的数量。因此,为了实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必须发展城市化建设。但在发展城市化进程中,要处理好保护耕地的问题。参考文献1.中国统计年鉴,19992.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73.国际统计年鉴,19974.刘岳等编:国人口分析与区域特征》,海洋出版社,19965.杨重光著:城市土地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地出版社,19966.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撰委员会编著,《中国自然资源丛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