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就面临着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指导,总结国际共运的经验,从我国实际出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1956年4、5月间,毛泽东为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指出为了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必须处理好十大关系,而这十大关系都是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内的问题。可以说,就在那时,毛泽东已经注意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仍然存在着矛盾。到第二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涉及了广泛的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坚持彻底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从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中,概括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进而把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推广到整个人类社会。第二,具体深入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他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表现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矛盾性质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是一种基本适应情况下的局部不适应的矛盾。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总的特点。社会主义社会正是在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辩证运动中不断开辟自己的前进道路。第三,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原则方法。不同性质的矛盾,必须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这是马克思主义一再强调的解决矛盾必须遵守的原则。他根据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性质的变化,强调指出:“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也就是说,它不是通过剧烈的阶级斗争,而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各项改革来实现的。第四,正确肯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他指出这种矛盾贯串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所规定的某些具体矛盾解决了,而某些新的矛盾又会出现。正是由于这些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毛泽东上述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发展和深化,这是他的伟大功绩。但我们也应实事求是地承认,从1957年到1976年的将近20年的时间里,毛泽东在运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上也有重大失误,他在一段时间内,离开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正确思想的轨道,步入了认识误区。笔者认为,毛泽东的认识失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辩证关系认识片面,他过分强调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对生产力方面的问题研究不够,忽视其决定作用。正如邓小平讲的:毛泽东“有一个重大的缺点,就是忽视发展生产力。不是说他不想发展生产力,但办法不都是对头的。”毛泽东自己1962年1月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自我批评时也说:“我注意得较多的是制度方面的问题,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因而毛泽东在实践中比较强调要通过加快生产关系的变革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追求所有制形式的升格,认为越大越公越好,把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推到次要地位,由此形成了过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僵化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到后来发动了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为指导的“文化大革命”,从此他不仅再也没能坚持发展生产力的思想,而且走到了批判所谓“唯生产力论”的歧途。其次,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上,讲普遍性较多,对特殊性研究不够深入具体,某些认识由于历史局限仅停留在抽象的原则精神和简单的规定上。如对为什么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还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以及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主要只是从“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角度作了论证,而对其存在的特殊原因阐述不够具体透彻。事实上,正因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可能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那样,在封建社会末期自发地孕育发展起来,而是需要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在自觉地认识社会主义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建立起来,这就有可能产生主观认识偏离客观实际的失误;正因为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的新事物,并没有现成的、符合各国具体国情的模式可供直接搬用,也不可能直接从马恩列斯的著作中,找到适合各国国情的现成答案,这就使得人们创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充分的理论依据和成熟的实践经验,不可避免会存在着某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环节,从而和生产力相矛盾。但是,由于他注意矛盾普遍性问题较多,对矛盾特殊性问题研究不够,因而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什么,没有研究清楚,而是搞错了。他错误地认为,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矛盾,是因为有“资产阶级”、有“反动势力”,他们“人还在,心不死”,在党内则是从基层到中央都有“走资派”,于是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直到亲自发动和领导“文化大革命”。这说明他没有搞清楚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既在理论上造成了混乱,又在实践上给党和人民造成了灾难。由此可见,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既是一个伟大的创造,对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又由于种种主客观复杂原因,在探索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认识失误,在运用上也出现了一些片面性,在理论上还缺乏具体化。这些情况说明,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仍然需要在实践中继续完善,继续发展。二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了毛泽东开始的探索历程,总结了国内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在实践中坚持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并把它运用于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笔者认为,邓小平对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新贡献,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吸取了毛泽东的教训,纠正了毛泽东的失误,摆正了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即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来讲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提出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正确思想。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依靠无产阶级政权的力量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建立起来,但这种生产关系必定是不完善的,与生产力的水平和性质还有不适应的地方,所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要继续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唯有以此为自己的根本任务才能进一步巩固与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就是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主要表现。邓小平凭其深厚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反复地论证了这个被人称为“老生常谈”的问题,并且反复强调“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这足以证明其理论的彻底性。因此,邓小平得出结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体现在它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方面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不仅提出和论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且还解决了在中国如何发展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总结近百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对社会生产力巨大推动作用的事实,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样一个创造性命题,从而指明了科学技术已成为当代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今后生产力发展。第二,进一步深化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三者之间辩证关系的原理,形成了上层建筑和生产力也有直接联系的观点,从而更突出了生产力在整个社会基本矛盾体系中的决定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破除了过去把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联系完全隔离开来,认为上层建筑和生产力之间没有任何直接联系的传统观念,正确认识到,要发展生产力,不仅要解决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同时也要解决上层建筑同生产力的矛盾。如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就明确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更进一步明确表述为:“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就告诉我们,不仅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而且上层建筑除受生产关系的制约外,它与生产力的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直接联系。这种新的认识,突破了长期以来人们在考察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存在的一种简单的机械的理解,认为上层建筑和生产力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上层建筑只有通过生产关系(经济基础)这个“中介”,才同生产力有间接的联系。显然,这种看法不仅在理论上显得过于绝对化、简单化,而且也是与事实不相符合的。理论界这种传统观点是受斯大林思想的影响。事实上,虽然上层建筑某些方面同生产力的联系,是要通过生产关系这个中介,如生产力不能直接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而是通过生产关系决定的;但它与生产力之间也存在着大量的直接联系,特别是在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在执行这项职能时,它不仅可以通过调整生产关系,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可以直接对生产力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直接为发展生产力服务。这种认识上的突破,进一步突出了生产力在整个社会基本矛盾体系中的决定作用,为我们进行全面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克服了把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范畴理解得过于简单化的片面性,逐步认识到生产关系、上层建筑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基本制度和作为其实现形式的具体体制(或称运行方式)两个层次,并进而阐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的联系和区别,提出和阐明了“体制”的范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两个复杂系统都是由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或称运行方式)两个层次组成。基本制度和作为其实现形式的具体体制无疑是紧密联系的,即使基本制度正确,如在实践中找不到符合其本性的实现形式,体制不合理,它也会妨碍基本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当然,基本制度和作为其实现形式的体制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各自具有相对独立性。同一基本制度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国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不同的体制,这并不会改变基本制度本身及其性质。同时,基本制度在适应一定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建立后,是相对稳定的;而作为其实现形式的体制,则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相对于基本制度来讲,它是易变的。正是在这种变动中,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内各个要素才能更好地结合,更好地运行,以适应现实生产力的状况,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使基本制度更加完善。邓小平正是依据对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这一科学认识,才提出和阐明了“体制”的范畴。他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优越的,但“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这里说的具体制度,就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体制。他还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着重研究体制的改革”。因此,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克服体制上存在的弊端和缺陷,“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第四,跳出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行机制概念化理解的圈子,在实践中逐步深化为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使基本矛盾理论向实践转化提供了正确途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特点及其解决方式,决定了这一矛盾运动机制在于矛盾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的制约关系及其适时的计划调节。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过程是通过改革及时调整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逐渐解决了旧的矛盾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又会出现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又需要人们去解决”。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由此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辩证规律。但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机制的认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仅停留在它们之间的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制约关系上,这种认识还比较抽象、比较概念化,是从唯物辩证法理论推导出来的,至于在实践中,如何具体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机制来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尚未形成一整套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路线、方针、政策,以至发生阶级斗争扩大化这样长时期的“左”的偏差和不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严重失误。这表明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机制的认识还停留在概念化理解圈子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认识到,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力的发展是决定性因素,因此,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首先就必须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环节,在此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提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思想;同时,按照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机制,也认识到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不是消极被动的,它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我们也必须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通过改革适时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一系列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即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社会主义方向,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这种改革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机制,促使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按照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机制的深刻认识,在实践中我们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改革,按照生产力发展现实水平,力求寻找这种基本制度的适当运行方式,并在这种相互作用中,解放、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这就逐步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在这条基本路线中,“一个中心”是对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最终决定作用的深刻认识;“两个基本点”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两对基本矛盾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状况的反映与要求,因而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性质和特点的科学反映。正因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有相适应的方面,其主要表现在基本制度方面,因而我们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也就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也因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还有相矛盾的方面,其主要表现在体制、运行方式方面,因而我们必须实行改革开放,也就是必须改革带有弊端的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这条基本路线还要求把这“两个基本点”统一起来,也就是说,它既强调了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又强调了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并将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保证了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能充分发挥出优越性。因此,“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形成,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机制的认识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基本路线,这不能不说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深化与飞跃。一个正确的理论,在向实践的飞跃过程中,首先必须转化为能够指导实践的路线、方针、政策,并通过广泛宣传,让这一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亿万人民群众所认识、所掌握,转化为亿万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只有如此,理论的精神力量才能真正转化为物质力量。因此,笔者认为,邓小平对发展毛泽东所创立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所作出的最大贡献,不仅表现在纠正毛泽东的失误,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丰富这一理论的内容上,而且表现在他根据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性质特点、运动机制的深刻把握,逐步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排除来自“左”和右的两方面干扰,在实践中卓越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上。可以在里面摘选1000字 希望可以帮助你
字数比较少的论文,比如说800~1000字的论文,你分点来写,主要分为几个方面:1、学习方面。也就是在学习方面你如何针对四个现代化作出自己的贡献,你有何种想法以及何种行动。2、生活方面。如何做才可以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做好充分的准备。3、工作方面。这个可能最好写了。我想。最好,指出虽然个人的力量是有限,但是如果人人都朝着一个目标前进,我们总将实现这个目标。总的来说,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是最主要的任务,努力学习,是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四个现代化的最基本。
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第三纪/第四纪界限工作组成员。第一作者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SCI论文约30篇,有关成果被SCI刊物引用800余次。主要从事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重要成果包括:1、详细划分了中国黄土地层并对其古气候记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Paleoceanography、QSR和QI等杂志上,并得到广泛引用。他进一步将五个黄土剖面的古气候曲线综合在一起,给出2.6Ma以来中国黄土古气候变化的代表性曲线,这项成果被《Paleoceanography》的审稿专家誉为这是迄今为止最好、最连续的陆相第四纪沉积气候变化记录。2、东亚古季风演变动力机制研究,从理论上提出晚更新世时期东亚古季风变化的全球冰量驱动观点,并在QR和AnnualReviewofEarthandPlanetarySciences发表。3、黄土高原第三纪红粘土成因及古气候记录研究,提供了红粘土为风成成因的大量新证据,初步恢复了晚第三纪时期黄土高原的气候演变历史,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丁仲礼研究员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被国际SCI收录的论文引用达800余次。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一等奖、同年获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优秀科学家奖、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九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国家重点基础科研规划项目973课题负责人详细划分了中国黄土地层并对其古气候记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进一步将五个黄土剖面的古气候曲线综合在一起,给出2.6Ma以来中国黄土古气候变化的代表性曲线,这项成果被《Paleoceanography》的审稿专家誉为这是迄今为止最好、最连续的陆相第四纪沉积气候变化记录;黄土高原第三纪红粘土成因及古气候记录研究,主要从事第四纪地质与古环境研究。利用中国北方的第四纪黄土、晚第三纪红粘土等风成沉积重建古气候演变历史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黄土与红粘土地层及年代框架,获得了一系列表征古气候变迁的记录,并分析了古气候记录的周期性、相位特征以及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提出全球冰量在第四纪时期的变化对东亚古气候变化的控制作用等新认识。在证明黄土高原第三纪红粘土为风成成因上做了较系统的工作,并正在黄土沉积与沙漠演变、古气候长期演变与构造变动等方面做探索性的工作。丁仲礼博士主要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成长的,从1991年获得青年基金起,他分别参加及主持八o五、九o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94年获优秀中青年基金,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并在1997年得到延续资助。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院知识创新项目,973项目的二级课题等。研究成果被SCI论文引用近1000次以上。
学术贡献,就是指某人在自己熟悉的某一领域,深入钻研,深入探讨,对某一科学难题给出了正确解答,解决了难题,或对某一个课题,有重大发现,或者重大推进,有了公认的重大理论,或实践的发现与贡献。使自己在这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就是学术贡献。
也可以说是第一作者还是第二作者的区别。第一作者的贡献值自然要比第二作者大。因而论文发表,第一作者的含金量要比第二作者大。
汉网消息 童世骏 常听人抱怨或自责,说管理学院居然管理混乱,社会学系居然一盘散沙,搞哲学的却斤斤计较,搞心理咨询的却心理压抑。话虽这样说,人们衡量一个管理学院好坏,往往并不看它自身是否管理得井井有条;衡量一个社会学系优劣,往往也不 看这个系是否和谐团结。罗素把莱布尼茨的人品描述得非常俗气,但这并不妨碍他同时又说“莱布尼茨是一位千古绝伦的大智者”。弗洛伊德也向别人承认,他是无法诊断自己的心理疾病的。毕竟,人们通常认为,衡量学者之价值的标准是他或他们的学术贡献,也就是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的成果——论文、专著、研究报告、设计方案,等等,而不是其个人品质、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当然,这种观点并非没有异议。学者的“作品”和“人品”的关系如何,对此人们一直有各种说法。相对来说,像哲学这样一种比较依赖于作者的直觉和信念的学科,“作品”对“人品”的依赖性会强一些。但正像莱布尼茨以及叔本华、海德格尔等例子所表明的,即使在哲学中,也可能出现“伟大作品”和“渺小人品”的并存,尤其如果我们对“人品”作道德主义理解的话。同样,我们确实可以找到一些例子,表明管理混乱的管理学院也可以是很好的,一盘散沙的社会学系也可以是不错的。就此,我们不妨说,学者的学术贡献在于他们的工作成果,而不在于他们的工作方式。 但设想一下,假如我们所说的“工作方式”不仅仅指机构的行政管理和同事的人际交往,而也包括学者们怎么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讨论问题,怎么撰写论文、发表论文和评价论文,我们就会发现,“工作方式”与“工作成果”之间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关系,学者能作的“学术贡献”也不仅仅局限于学术成果。一个管理学院,哪怕管理再混乱,只要不忙于作应景文章,不鼓励低水平重复,不姑息抄袭剽窃,不贩卖文凭学位,就坏不到哪里去。 知识形成过程包括各个环节,它们各自的意义离不开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样一个观点,是否经过合理的研究和论证过程而得到,不仅决定了这个成果能否得到人们的信任,从而在知识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发挥其应有作用,而且决定了它能否凝结和体现知识进步的必要条件,因而能否通过对它的保存和传递来保存和传递这些条件。中国明代中叶以前的科学技术成果领先世界,但达到这些成果的过程和条件并没有相应地领先世界,因而终于难以为继,落在了人家后面。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成果的关系,是严复所谓“西学有西学之体用”的重要内容。 学者的工作方式或知识的形成过程之重要,还因为科研活动不仅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一种在现代社会、知识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活动。科研过程包括各个方面,包括学者个人的研究、学者与同行的关系,以及学术界对学术成果的评价。学者个人的研究过程是否有合理性和创造性,体现了学者个人的素质和状态,而学者个人不仅是社会的成员,而且是社会的重要成员。同样道理,学者与其同行的学术关系,不仅是整个社会成员之间合作关系的一部分,而且是这种合作关系的重要部分;学术界对学术评价的评价水平不仅是整个社会正义水平的一个侧面,而且是这种水平的一个重要侧面。当学者们也对马虎、粗糙,甚至倾轧、蒙熟视无睹、同流合污的时候,我们还有多少希望来改进社会呢? 因此,就人文社会科学而言,在强调它们与自然科学的几个“同等重要”的时候,还应该加上一句:它们的知识之产生的过程、程序和方式,也“同等重要”。考虑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本身就是它们所研究的对象的组成部分,考虑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大多使用公众较能理解的自然语言,也考虑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常常是面对公众的知识分子,我们不妨说,与自然科学的知识产生过程相比,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产生过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重要。 像经济建设一样,文化建设、学术事业也有一个成本问题,也要进行成本收益比较。在很多情况下,成本收益比较纯粹是量上的:对投入的货币数量和收益的货币数量进行比较。但有的情况下,仅仅量的比较并不合理。GDP增长不仅要与投资金额这个经济因素放在一起评价,还应该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状况的变化等非经济因素放在一起评价。同样,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成果,也要与相应的成本联系起来考虑:不仅要比较科研成果之数量和质量与科研投入之多少间的关系,而且要考察,在催生出一批批学术成果的同时,有没有对知识更新和发展的正常过程产生危害。亏损企业可以说是经济上的一种自相矛盾(盈利是企业这种建制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它虽然缺乏经济合理性,却还可能有社会合理性(比如生产非营利的公共产品、解决就业问题等)。伪劣论著可以说是一种学术上自相矛盾(学术之名与反学术之实的结合),它往往不仅因为劳民伤财而没有经济合理性,而且因为贻害社会而没有社会合理性:不经过合理研究过程而产生的学术成果会误导人心,不合理的研究过程本身更会成为社会的恶劣榜样,会使公众失去对学术界的信任,会让劣币驱逐良币的法则在学术界大行其道。(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学术贡献,就是指某人在自己熟悉的某一领域,深入钻研,深入探讨,对某一科学难题给出了正确解答,解决了难题,或对某一个课题,有重大发现,或者重大推进,有了公认的重大理论,或实践的发现与贡献。使自己在这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就是学术贡献。
就是你的论文,在学术上做了哪些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
1、全文结构基本合理科学,逻辑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较合理,参考的文献资料符合主题要求,从主题到内容符合专业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但个别引文没有标著出来,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个别概念比较模糊,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2、研究内容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选题社会热点问题,逻辑结构严谨。观点表达清楚,论述全面。语言平实简洁,通俗易懂。在论证过程中也能较好地将专业知识原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但论据还不够。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3、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全文内容紧扣行政管理专业要求来写,充分体现出行政管理专业特色。查阅的相关资料较多。但不足之处主要是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还不多。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4、研究XX为题,充分的体现时代特色性。能为中国行政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价值。全文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观点明显。在论证过程中能教好的将论证与案例论证结合起来。不足之处是部分论点的论据还缺乏说服力。
5、以XX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XX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要调整基本概念提出问题,然后在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为XX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6、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目标,能较好地综合运用社会理论和专业知识。论文写作态度认真负责。论文内容教充分,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充分,层次结构较合理。主要观点突出,逻辑观点清晰,语言表达流畅。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
7、本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要求,又充分反映出社会现实的需要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思路清晰,观点正确,能很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与要分析论证的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该文在写作的过程中查阅的资料不仅充分而且与主题结合紧密。但格式欠规范,案例论证不够。
扩展资料
1、题目
学位论文题目要简明、确切,不罗唆,不冗长。评委或读者一看题目就知道你的主要工作。可以突出一点,但不要将不是很密切的几个内容都写在一个题目上。还有些论文是几个不相干的内容,这样题目就更难定了(这种设计本来就先天不足)。不管怎样,一个题目就是一个主题,只能有所舍取。如果都罗列上,实在是不伦不类。还有些论文是一个大主题下的一点点工作,如果需要,可以以副标题的形式给出更多的信息。
2、摘要
简明扼要是主要的。摘要是一篇论文的浓缩和精华。内行的人看摘要就知道你的主要发现和结论,外行的人也能了解你做了什么,得到了那些重要发现。因此,选题的意义(理论和应用),用什么方法(尤其是先进设备和技术)做了哪些工作?一篇学位论文不可能有很多重大发现,但是一篇学位论文没有一点闪光的地方也是不可能的。因此要下功夫挖掘自己结果的重要性和结论的重要性。
3、英文摘要
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可读,没有语法错误(readableandcorrectEnglish),如果语言地道那就最好了。一旦语法、拼写、时态、单复数、语态等等,出现多个不足,一般读者就没有欲望再读下去了。
您好,论文格式 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问题-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d.结论。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按照上边的论文格式来写,可以使你的论文更加容易被读者了解,被编辑采纳。 论文格式模版 (天头留出25毫米空白) 分类号 密级U C D___________编号1 0 4 8 6(此处间隔20毫米) (以上四项用仿宋标4号) 武 汉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文题目与上一行间隔为25毫米) (以上二行用宋体标2号字) 论 文 题 目 (题目用楷体标1号字) 研 究 生 姓 名: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学 科、专 业 名 称: 研究方向: (以上四项用宋体标4号字) (此处间隔为25毫米) 二00八年四月(黑体标3号字) (地脚留出25毫米空白边缘) 分类号 密级U C D编号 1 0 4 8 6武 汉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大为•卡坦文化框架理论关涉下的 林语堂翻译研究研 究 生 姓 名: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学 科、专 业 名 称:英语语言文学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二00八年四月 (地脚留出25 毫米空白边缘) A Study of Lin Yutang’s Translations Under David Katan’s Theory of Cultural Frames (Times New Roman 小二加粗)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Master’s Degree of Arts i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imes New Roman 四号)Candidate: Supervisor: Academie Title: Professor (Times New Roman 四号)April 2008 Graduate Program i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Wuhan University (Times New Roman 四号)郑 重 声 明 (宋体四号) 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学位论文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特此郑重声明。 (宋体小四号)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 (宋体小四号)2008年4月30日 (宋体小四号) 摘要(黑体标准小二号)Abstract (Times New Roman 黑体标准小二号) 说 明:外文内封按论文格式的规定要求打印,但各专业语种可根据本专业的实际而定。 分类号:英语H31、俄语 H35、法语 H32、德语 H33、日语 H36希望能帮助到您
你到知源论文上找找,上面很多这样的资料的。你是什么专业题目的?写论文是先找到方向,选好题目,然后找资料,写提纲,(大体的)然后一个一个目标写,可以找往届的论文参考下,如果实在不会可以找我户名论文格式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论文的选题范围限定在小学教育教学领域; (2)要尽可能选择具有一定探索性和创新性的课题;(3)要尽可能结合自己的工作,选择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4)选题要考虑论文所要求的理论性和深刻性:(5)选题宜小不宜大,要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能够按要求完成,切忌选择内容空泛、大而无当的问题。
根据学术堂的了解,在写论文作者的时候,大家可以将文章的主要作者可按以下顺序归纳:姓名(出生年份 - ),性别(民族 - 汉族可以省略),出生地,职称,学位,简历和研究方向(可选)。在介绍之前添加“作者简介:”或“[作者]”作为标识符。比如呢,作者简介:张三(1999-),男(回族),xxx大学副教授,xxx大学博士,主要从事历史研究。看到这里大家对论文作者简介怎么写是不是明白了很多,其实呢,同一篇文章的其他主要作者简介可以在同一篇“作者简介:”或“[作者简介]”的标志之后依次列出,并加上分号;“分开,最后加上”。"或"。"结束。
完整的作者简介包括作者的基本信息(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出生地)、简历信息(职称、学位、简历、研究方向等)和联系信息(电话、传真、电子信箱等)三部分,其中基本信息是必需的。对文章的主要作者可按以下顺序刊出其简介: 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简历、研究方向(籍贯以后各项任选)及电话、传真、电子信箱等信息。在简介前加“作者简介:”作为标志
根据学术堂的了解,在写论文作者的时候,大家可以将文章的主要作者可按以下顺序归纳:姓名(出生年份 - ),性别(民族 - 汉族可以省略),出生地,职称,学位,简历和研究方向(可选)。在介绍之前添加“作者简介:”或“[作者]”作为标识符。比如呢,作者简介:张三(1999-),男(回族),xxx大学副教授,xxx大学博士,主要从事历史研究。看到这里大家对论文作者简介怎么写是不是明白了很多,其实呢,同一篇文章的其他主要作者简介可以在同一篇“作者简介:”或“[作者简介]”的标志之后依次列出,并加上分号;“分开,最后加上”。"或"。"结束。
1、全文结构基本合理科学,逻辑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较合理,参考的文献资料符合主题要求,从主题到内容符合专业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但个别引文没有标著出来,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个别概念比较模糊,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2、研究内容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选题社会热点问题,逻辑结构严谨。观点表达清楚,论述全面。语言平实简洁,通俗易懂。在论证过程中也能较好地将专业知识原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但论据还不够。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3、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全文内容紧扣行政管理专业要求来写,充分体现出行政管理专业特色。查阅的相关资料较多。但不足之处主要是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还不多。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4、研究XX为题,充分的体现时代特色性。能为中国行政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价值。全文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观点明显。在论证过程中能教好的将论证与案例论证结合起来。不足之处是部分论点的论据还缺乏说服力。
5、以XX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XX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要调整基本概念提出问题,然后在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为XX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6、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目标,能较好地综合运用社会理论和专业知识。论文写作态度认真负责。论文内容教充分,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充分,层次结构较合理。主要观点突出,逻辑观点清晰,语言表达流畅。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
7、本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要求,又充分反映出社会现实的需要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思路清晰,观点正确,能很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与要分析论证的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该文在写作的过程中查阅的资料不仅充分而且与主题结合紧密。但格式欠规范,案例论证不够。
扩展资料
1、题目
学位论文题目要简明、确切,不罗唆,不冗长。评委或读者一看题目就知道你的主要工作。可以突出一点,但不要将不是很密切的几个内容都写在一个题目上。还有些论文是几个不相干的内容,这样题目就更难定了(这种设计本来就先天不足)。不管怎样,一个题目就是一个主题,只能有所舍取。如果都罗列上,实在是不伦不类。还有些论文是一个大主题下的一点点工作,如果需要,可以以副标题的形式给出更多的信息。
2、摘要
简明扼要是主要的。摘要是一篇论文的浓缩和精华。内行的人看摘要就知道你的主要发现和结论,外行的人也能了解你做了什么,得到了那些重要发现。因此,选题的意义(理论和应用),用什么方法(尤其是先进设备和技术)做了哪些工作?一篇学位论文不可能有很多重大发现,但是一篇学位论文没有一点闪光的地方也是不可能的。因此要下功夫挖掘自己结果的重要性和结论的重要性。
3、英文摘要
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可读,没有语法错误(readableandcorrectEnglish),如果语言地道那就最好了。一旦语法、拼写、时态、单复数、语态等等,出现多个不足,一般读者就没有欲望再读下去了。
可以描述在实验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论文写作等全过程中做出的实质性 (或主要)贡献。所谓一篇论文的贡献, 是指因为你这篇文章的存在,而对现有理论、或指导实践做出的启发、促进、改善。它可能被叫做“研究意义”、“研究价值”、“研究特点”等。但无论叫什么名字,论文贡献就是你的这篇文章价值的集中体现,是你清晰的告诉读者为什么你的论文重要,为什么它是一篇有价值的好论文。思考论文贡献之所以一定要做,是因为你只有非常明确你论文的贡献,才能在论文的开头、结尾以及各个部分突出这些贡献,才能最好的凸显你论文的价值,才知道什么该详写什么该略写,才知道怎样布局全文结构能最好的达到这篇论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