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功能结冰风洞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主要用于研究解决飞机飞行中的结冰和噪声等问题。2、风洞建成后,将填补中国在这一研究领域试验设备的空白,形成我国研制先进的航空航天飞行器的试验平台,成为飞机结冰研究、防除冰技术验证和降噪技术研究的地面试验中心,进一步提升空气动力试验与研究水平,为新一代大型客机等重大项目的研制提供有力支撑。3、多功能结冰风洞的破土动工,也标志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科研试验新区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新区建成后,将促进空气动力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推进中国经济和国防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风洞实验既然是一种模拟实验,不可能完全准确。概括地说,风洞实验固有的模拟不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与此同时,相应也发展了许多克服这些不足或修正其影响的方法。1.边界效应或边界干扰真实飞行时,静止大气是无边界的。而在风洞中,气流是有边界的,边界的存在限制了边界附近的流线弯曲,使风洞流场有别于真实飞行的流场。其影响统称为边界效应或边界干扰。克服的方法是尽量把风洞试验段做得大一些(风洞总尺寸也相应增大),并限制或缩小模型尺度,减小边界干扰的影响。但这将导致风洞造价和驱动功率的大幅度增加,而模型尺度太小会使雷诺数变小。近年来发展起一种称为自修正风洞的技术。风洞试验段壁面做成弹性和可调的。试验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粗略而快速地计算相当于壁面处流线应有的真实形状,使试验段壁面与之逼近,从而基本上消除边界干扰。2.支架干扰风洞实验中,需要用支架把模型支撑在气流中。支架的存在,产生对模型流场的干扰,称为支架干扰。虽然可以通过试验方法修正支架的影响,但很难修正干净。近来,正发展起一种称为磁悬模型的技术。在试验段内产生一可控的磁场,通过磁力使模型悬浮在气流中。3.相似准则不能满足的影响风洞实验的理论基础是相似原理。相似原理要求风洞流场与真实飞行流场之间满足所有的相似准则,或两个流场对应的所有相似准则数相等。风洞试验很难完全满足。最常见的主要相似准则不满足是亚跨声速风洞的雷诺数不够。以波音737飞机为例,它在巡航高度(9000m)上,以巡航速度(927km/h)飞行,雷诺数为2.4×107,而在3米亚声速风洞中以风速100m/s试验,雷诺数仅约为1.4×106,两者相距甚远。提高风洞雷诺数的方法主要有:(1)增大模型和风洞的尺度,其代价同样是风洞造价和风洞驱动功率都将大幅度增加。如上文所说俄国的全尺寸风洞。(2)增大空气密度或压力。已出现很多压力型高雷诺数风洞,工作压力在几个至十几个大气压范围。我国也正在研制这种高雷诺数风洞。(3)降低气体温度。如以90K(-1830C)的氮气为工作介质,在尺度和速度相同时,雷诺数是常温空气的9倍多。世界上已经建成好几个低温型高雷诺数风洞。我国也研制了低温风洞,但尺度还比较小。
请参考下面2篇:【题名】:水利工程【摘要】: 水利工程基础学科混流式水轮机转轮动载荷作用下的应力特性;受漩涡作用的水下块石的起动流速;复式河槽流量计算方法比较与分析;二维溃坝洪水波的演进绕流和反射的数值模拟;分部面积超蓄产流法;天然河流被改变条件下的降雨径流预报模型;面向对象方法在河网非恒定流计算中的应用;水工材料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抗剪作用的试验研究;新老混凝土粘结面渗透性能试验研究;水工结构土石坝沉降一填筑灰色监测模型分析;高碾压混凝土拱坝分缝形式及破坏机理研究;碾压混凝土拱坝单向间隔诱导缝等效强度研究。【题名】:水利工程【摘要】:水利工程基础学科 突扩突缩式内流消能工的数值模拟研究;湖底地形对风生流场影响的数值研究;动水环境中有限宽窄缝湍射流的水力特性研究;双局部行进波对流的时空结构;水工材料 钢筋混凝土结构锈蚀损伤的解析解;跳回失稳研究;浇筑式沥青混凝土防渗层配合比优选方法研究;堤基渗流管涌发展的理论分析。
国际期刊1. Xin Yuan, Accurate Simulations of Three-Dimensional Turbulent Flows with a Higher-Order High Resolution Scheme, CFD Journal, 1999, Vol. 8, No. 2, pp. 326-340.2. Xin Yuan, H. Daiguji, A Specially Combined Lower-Upper Factored Implicit Scheme For Three-Dimensional Compressible Navier-Stokes Equations, Computers and Fluids, 2001, Vol. 30, No. 3, pp. 339-363. SCI: 415MZ; EI: 011965011143. Yan Jin, Xin Yuan, Numerical Study of Unsteady Viscous Flow Past Oscillating Airfoil, Wind Engineering, 2001, Vol. 25, No. 4, pp. 227-236. EI: RN 5522564. Shijie Zhang, Xin Yuan, and Dajun Ye, Analysis of Turbulent Separated Flows for the NREL Airfoil Using Anisotropic Two-Equation Models at Higher Angles of Attack, Wind Engineering, 2001, Vol. 25, No. 1, pp.41-53.5. Xin Yuan, Wind turbine research at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Wind Engineering, 2001, Vol. 25, No. 1, pp. 65-66. (应邀在该杂志刊登本研究组的工作介绍与照片)国际会议6. Gang Xu, Xin Yuan, Dajun Ye, Development of a Higher-Order High Resolution Scheme for Three-Dimensional Turbulent Flow in Turbomachinery, in Proceedings: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xperimental and Computational Aerothermodynamics of Internal Flows, Dresden, Germany, 1999, Vol. II, pp. 305-310. ISTP: BR26G7. Gang Xu, Xin Yuan, Dajun Ye, Use of Neural Network Based Loss and Deviation Model in Flow Field Diagnosis of Multistage Axial Compressors, in Proceedings: 1st Int. Conf. on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 Beijing, 1999, pp. 330-336.8. Jiangang Cai, Xin Yuan, Dajun Ye, A Preconditioning-Like Implicit Method for Low Speed Mixing Turbulent Flows, in Proceedings: 2nd Int. Symp. on Fluid Machinery and Fluid Engineering, 2000, pp. 73-80.9. Yan Jin, Xin Yuan, Numerical Study of Unsteady Viscous Flow Past Oscillating Airfoil, in Proceedings: 2nd Int. Symp. on Fluid Machinery and Fluid Engineering, 2000, pp. 404-409.10. Yuyang Lai, Xin Yuan. Blade Design Optimization With Three-Dimensional Viscous Analyses and Hybrid Optimization Approach, 9th AIAA/ISSMO Symposium on Multidisciplinary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Atlanta, USA Sept 4-6, 2002.AIAA No.: AIAA-2002-565811. Y. Jin, and X. Yuan,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Airfoil’s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Problems at Large Mean Incidence Angl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2002, Sidney.12. Lin Zhirong and Yuan Xin, Multi-block Grid with Overlapping for Implicit Parallel Computation of Flow Field within Turbomachinery,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2002, Sidney.国内核心期刊13. 徐纲,袁新,叶大均,神经网络的非设计点损失落后角模型在流场诊断中的应用,工程热物理学报,1999, Vol. 20, No. 1, pp. 49-52.14. 袁新,江学忠,翼型大攻角低速分离流动的数值模拟,工程热物理学报,1999, Vol. 20, No. 2, pp. 161-165. EI: RN 214412915. 张宏武,徐纲,袁新,叶大均,应用高分辨率迎风格式精确分析透平叶栅三维湍流流场,工程热物理学报,1999, Vol. 20, No. 5, pp. 553-557. EI: 0004511941316. 蔡剑钢,袁新,叶大均,多组份混合工质掺混机理数值研究,工程热物理学报,2000, Vol. 21, No. 5, pp. 563-566. EI: 0101549996717. 张士杰,袁新,叶大均,跨音速轴流风扇转子流场三维粘性数值分析,推进技术,2000, Vol. 21, No. 6, pp. 40-43. EI: 0101547903818. 张士杰,袁新,叶大均,组合的LU分解迎风方法的多重网格收敛,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Vol. 40, No. 2, pp. 90-93. EI: 0009531233219. 袁新,金琰,用高精度迎风格式模拟潜入式喷管流场,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Vol. 40, No. 6, pp. 45-48. EI: 0103557254720. 张宏武,袁新,叶大均,透平叶栅大攻角流动特性的三维数值模拟,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Vol. 40, No. 10, pp. 92-95. EI: 0315743355621. 张士杰,袁新,叶大均,全三维粘性流场计算的快速收敛方法,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Vol. 40, No. 10, pp. 96-99. EI: 0315743355722. 蔡剑钢,袁新,叶大均,多组份混合工质掺混流动研究与工程应用,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Vol. 40, No. 11, pp.43-46. EI: 0315743357423. 张宏武,江学忠,袁新,叶大均,二维翼型襟翼增升的数值模拟,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Vol. 40, No. 11, pp. 55-58. EI: 0315743357724. Lidong He, Xin Yuan, Yan Jin, Zhenyou Zhu,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Sealing Performance of Honeycomb Seals,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2001, Vol. 14, No. 1, pp. 13-17. EI: RN 286718025. 徐纲,袁新,叶大均,采用高分辨率高精度格式求解跨音压气机转子内三维粘性流场,工程热物理学报,2001, Vol. 22, No. 1, pp. 44-47.26. 张宏武,袁新,叶大均,透平级非设计工况气动性能的数值模拟,工程热物理学报,2001, Vol. 22, No. 2, pp. 175-178.27. 蔡剑钢,袁新,叶大均,低速多组份混合工质掺混流场数值模拟的加速收敛,工程热物理学报,2001, Vol. 22, No. 3, pp. 298-300.28. 张士杰,袁新,叶大均,低展弦比跨音速轴流风扇转子流场三维数值模拟,工程热物理学报,2001, Vol. 22, No. 5, pp. 566-568.29. 何立东,袁新,尹新,蜂窝密封减振机理的实验研究,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1, Vol. 21, No. 10, pp. 24-27. EI: 0212689389330. 何立东,袁新,尹新,刷式密封研究的进展,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1, Vol. 21, No. 12, pp. 28-32, 53. EI: 0215691421931. 何立东,袁新,何丽娜,离心压缩机扩容改造中的转子动平衡,热能动力工程,2001, Vol. 16, No. 2, pp. 202-204. EI: 0120651027832. 张士杰,袁新,叶大均,非线性双方程湍流模型用于风力机翼型分离流动模拟,太阳能学报,2001, Vol. 22, No. 2, pp. 162-166. EI: RN 47828733. 何立东,袁新,非线性密封流体激振研究及进展,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1, Vol. 21, No. Supplement, pp. 264-268.34. 张士杰,袁新,叶大均,多级轴流压气机全工况特性数值模拟,工程热物理学报,2002, Vol. 23, No. 2, pp. 167-170.35. 张士杰,袁新,叶大均,跨声速轴流压气机级全工况三维流场数值分析,推进技术,2002, Vol. 23, No. 3, pp. 209-212. EI: 0241713055236. 金琰,袁新,二维机翼振动非定常流场的数值模拟,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Vol. 42, No. 5, pp. 684-687. EI: 0241713035337. 金琰,袁新,申炳録,机翼大攻角下失速颤振的气动弹性研究,工程热物理学报,2002, Vol. 23, No. 5, pp. 573-575. EI: 0244716774838. 金琰,袁新,应用流固耦合数值方法研究机翼的射流减振技术,空气动力学学报,2002, Vol.20, No.3, pp. 267,273. EI: 0310739184139. 金琰,袁新,机翼颤振及射流减振技术的气动分析,太阳能学报,2002, Vol.23, No.4, pp. 403,407. EI: 0244717841740. 林智荣,袁新,并行计算用于叶轮机械流场特性分析,工程热物理学报,2002, Vol. 23, No. 6, pp. 695-698.41. 王会社,钟兢军,王松涛,王仲奇,袁新,叶片弯曲对压气机叶栅气动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空气动力学学报,2002, Vol.20, No.4, pp. 470-476. EI: 0310739186842. 王会社,袁新,岳国强,钟兢军,王仲奇,弯曲叶片积叠线对压气机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航空动力学报,2002, Vol.17, No.3, pp. 327-331.43. 赖宇阳,袁新,基于遗传算法和逐次序列规划的环形叶栅基迭优化,工程热物理学报,2003, Vol. 24, No. 1, pp. 52-54.国内期刊44. 袁新,热力叶轮机械内部的全三维复杂流动数值模拟研究点滴, 上海汽轮机, 2000, No. 1, Ser. No. 74, pp. 12-19.45. 袁新,林智荣,张士杰,张宏武,徐纲,并行计算用于叶轮机械流场特性全工况分析,清华同方技术通讯,2001, No. 1 (Ser. No. 5), pp. 37-41.46. 袁新,林智荣,集群计算机系统用于叶轮机械通流部分全三维设计分析,燃气轮机技术,2002, Vol. 15, No. 1 (Ser. No. 55), pp. 1-6.
公路桥梁工程试验检测技术研究论文
近几年,我国的公路桥梁工程中的试验检测技术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试验检测技术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就致使了我国的公路桥梁事故的频发。通过这些施工事故,我们可以得出要想保障公路桥梁的施工质量,最为保险的一项工作就是要进行公路桥梁施工的试验检测。本文针对公路桥梁施工中的试验检测技术的应用从三个方面进行叙述。第一个方面是简单阐述公路桥梁工程中试验检测技术的应用重要性;第二个方面是简要阐述公路桥梁施工工程中的试验检测技术的具体原因和相关的内容。第三个方面是简要阐述公路桥梁施工工程中的试验检测技术的具体的技术点。下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公路桥梁工程中试验检测技术的应用重要性
关于公路桥梁工程中试验检测技术的应用重要性的阐述,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个方面是公路桥梁工程施工中的试验检测技术的应用是对整个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的一种保障。第二个方面是公路桥梁工程施工中的试验检测技术的应用能够找出施工中应用的正确的施工材料,节约了施工的成本。第三个方面是公路桥梁工程施工中的试验检测技术的应用可以推进这项新技术的发展和推广。第四个方面是公路桥梁工程施工中的试验检测技术的应用能够检测工程中使用的材料的优劣性。下面进行详细的叙述。(1)公路桥梁工程施工中的试验检测技术的应用是对整个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的一种保障。我们在进行公路桥梁的试验检测应用是要采集相关的检测理论,并且要熟练的掌握试验检测的相关的操作技能和有关的公路桥梁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进行较为准确的试验检测数据。这些数据主要包含了施工的工程参数,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参数和施工结束时的验收评定数据等等。(2)公路桥梁工程施工中的试验检测技术的应用能够找出施工中应用的正确的施工材料,节约了施工的成本。通过公路桥梁的`施工中的试验检测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甄别施工用的材料的特性,这样可以通过施工现场的条件来进行材料的选取和供应。这样就会减少施工材料的运输时间和采买成本。通过试验检测我们可以大幅度的降低工程的实际造价。同时还可以就地取材,通过试验可以很准确的得出当地材料的基本信息,是否符合我们施工中的要求等。(3)公路桥梁工程施工中的试验检测技术的应用可以推进这项新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在试验检测技术的应用中,我们可以使用新型的工艺和新型的材料来进行公路桥梁的施工。我们要通过新型的技术的应用来判断这种新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等特性,为我们的公路桥梁的施工提供更多的可能。整体推进施工的进程和施工进度及施工质量。(4)公路桥梁工程施工中的试验检测技术的应用能够检测工程中使用的材料的优劣性。我们通过试验的新型技术来辨别施工用的材料的质量的好坏,进而我们可以总结出来一套相关的鉴别材料优劣的手段,这样对于提升公路桥梁施工的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二、公路桥梁施工工程中的试验检测技术的具体原因和相关的内容
关于公路桥梁施工工程中的试验检测技术的具体原因和相关的内容的阐述,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方面是公路桥梁施工中的试验检测技术的应用具体原因;第二个方面是公路桥梁施工中的试验检测技术的相关的内容。下面进行详细的叙述。(1)简述公路桥梁施工中的试验检测技术的应用具体原因。首先是试验检测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公路桥梁的施工提供充足的施工和设计的材料;其次是试验检测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公路桥梁的质量要求,可以通过试验给出桥梁承载力的最大值,提升桥梁的质量。第三是试验检测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前检测出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质量事故,排除施工质量的隐患。第四是试验检测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施工的质量规范要求。最后是试验检测技术的应用能够为公路桥梁的施工提供正确的设计标准。(2)简述公路桥梁施工中的试验检测技术的相关的内容。试验检测技术主要是检测施工中的使用材料,包括石沙和混凝土等,还包括成品和半成品等。我们通过这些材料的检测得出最优的施工用材料。对于不合格的施工用材料进行打废处理。我们在这一个过程中,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程序进行试验检测。
三、公路桥梁施工工程中的试验检测技术的具体的技术点
关于公路桥梁施工工程中的试验检测技术的具体的技术点的阐述,主要是通过简述试验检测技术中的静载试验技术。简述试验检测技术中静载试验的试验主要技术点。首先,我们要进行三种变形的监测和试验。我们要对桥梁的竖向挠度,桥梁的侧向挠度及桥梁的扭转变形量这三个数据进行实时的监控。我们在进行桥梁的钢结构的相关检测时,我们要至少采用三个试验点来进行相关的试验,并且我们要通过实验来得出最大值和最小值,通过比较来得出相应的施工应力区间,总结得出桥梁的偏载特性。其次,我们要详细的检查桥梁的本体是否出现裂缝。我们应该采用相关的技术设备来检测初始的裂缝,通过设备的检测,我们可以得出相应的载荷值,我们要对裂缝的位置,长短发展的方向及闭合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如果在试验中,我们没有得到预期的最大负荷值,我们要停止相关的负荷试验,只是进行裂缝的观察,通过经验来完成相关的载荷的收集工作。如果我们在试验中遇到结构较为复杂的桥梁,我们要对桥梁的静载试验作出详细的记录,要观察应力载荷的变化的趋势,并且要对桥梁的制作进行结构上的评定,对伸缩量和伸缩角度进行试验。
物理是研究物质质量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我整理了,欢迎阅读!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风机数值模拟
随着国民经济的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风机的产生在国民经济的生产发展中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以下是我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计算流体力学的风机数值模拟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风机是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部门都被广泛使用的机器,通常在冶金、石油、化工、纺织、电力、轻工等工矿业较为广泛,在这些部门生产发展中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随着计算机软硬体的发展水平的提高,应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体可以对风机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为深入了解和分析风机数值带来巨大便利,利用数值方法通过计算机求解描述流体运动的控制方程,揭示流体运动的物理规律,进而得出风机的工作原理,本文同过对计算流体力学进行分析,解析出风机的数值模拟,不断完善发展风机技术。
关键词:计算流体力学;风机;数值模拟;发展前景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风机的产生在国民经济的生产发展中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风机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技术研究,从而能够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的风机设计,人们仅靠试验取得资料和经验公式,试验发现问题,改进设计。但由于试验研究方法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多模拟引数的测量受到很多不良因素的影响,给测量结果带来很大的困难,很容易降低风机数值的实用性,对风机数值测量的误差加大。而现阶段,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商业CFD软体对风机的全三维流场进行模拟已越来越普遍,也就是利用计算流体力学对风机进行数值模拟的研究,给数值模拟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通过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有助于理解风机内部的流动规律。
1 计算流体力学的概念分析
计算流体力学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简称CFD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学科兴起跟计算机的技术发展有很大关系,随着人们对其不断的发展和研究,计算流体力学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各种商品化的CFD通用性软体开始应用这类力学研究,同时更是对很多工业领域的生产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计算流体力学以计算机为基础,利用数值的方法进行对流体力学各类问题的研究和模拟,主要在离散格式、湍流模型与网格生成等方面进行相对的数值试验、计算机模拟和分析研究,利用计算流体力学研发出得CFD技术,不仅极大的克服了传统流体力学中不完善的问题,而且还在应用领域得以全面的扩大,很多核能、化工、建筑等领域都有其力学的涉略。风机在以上领域也有其所用之处,为此,计算流体力学对风机的设计和研究也有很大的作用。
2 风机的数值模拟分析
众所周知,风机的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其在对生产过程中发出的大量溼、热、工业粉尘、甚至有害气体和蒸汽都有着有效的防护和净化处理的作用,同时还能回收再利用,有效的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整合,其中风机在纺织业的作用较为突出,络筒机的离心风机提供了吸纱的作用,不仅可以免去资源浪费,还能减少纺纱机的能源消耗,有效的提高纺纱质量,具有更多的促进作用。在工业发展中,风机从节能、降低噪声污染的角度来说,尤其更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风机的设计原理上,更多的要注重高效率,但就目前市面上的风机产品,可谓参差不齐,很多规格和品种配套性极差,为此在工业应用上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需要对已有的风机进行改造,数字模拟其实是以电子计算机为工具,把数学模型蕴藏的定量关系展示出来,利用计算流体力学对风机的复杂流动问题的模拟计算,通过数值离散求解流体运动方程,揭示风机流体机理和流动规律,从而研制出新的风机设计,使整个产品从开发到运用都能够达到更为经济和省时的作用。
3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风机数值模拟的应用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来研究风机的数值模拟,这种方法对风机的设计提供更为依据原理,对风机的不断完善起到促进作用,其应用范围很广,例如:通过对地铁专用轴流风机的设计来说,这类风机主要应用在地铁车站和隧道区间内,因其受都流量大、压头高和功率大等特点的制约,试验成为了地铁轴流风机的设计检验的一般途径,但是却在人力物力上有极大的消耗,造成设计成本的浪费。为了克服这一弊端,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的原理,对地铁轴流风机采用进行数值模拟,主要是对地铁轴流风机在不同转速和安装角度进行模拟,通过得出的最后结果进行指导设计方案,并将模拟结果与厂家的试验资料作了对比,酌情查处风机是否有需要改动之处,从而提高风机的设计效率,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4结论
以上对计算流体力学的风机数值模拟的分析和研究,计算流体力学不仅是对风机的设计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更大的提高风机的设计效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其作用会越来越大,充分了的利用计算机和数值数学的结合,对流体力学的各类问题进行数值试验、计算机模拟和分析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有助于人们对风机的构造设计进行深入了解和不断完善,依靠合理的计算来优化风机的设计技术,计算流体力学不仅是科学技术革新的依据,更是极大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计算流体力学进行对风机数值模拟的技术研究,更是对设计高效率的风机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其柏.离心风机旋转频率噪声的理论与声辐射特性研究[D].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年学术年会文集,2009.
[2]姚巨集,王大枚,雷丛林.浅圆仓五种机械通风方式比较试验[D].中国粮油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综合卷,2010.
[3]刘长生,刘玉山,李尚.高大平房仓机械通风对比试验报告[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上,2010.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重视实验教学,挖掘实验全面的教育教学功能,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愈显重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化学实验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作为生物专业大学阶段开设的第一门必修实验课,对他们后续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导向作用。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经验,针对当前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现状,在培养良好的科学实验素养、与专业方向的衔接以及建立科学全面的成绩评定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生物专业;实验教学
生物技术革命被认为是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核心内容。现代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建立的生物学,而化学是研究分子的科学,大化学革命是生命科学革命的重要基础[1]。因此,对于生物科学等近化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对于他们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国内外农学、生物、环境等一些近化学专业都陆续开设了这门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与之相对应的实验课程,是生命科学系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第一门实验课[2]。由于这些基础课程大部分是由化学学院讲授这门课程,所以在课时、实验内容和衔接方面存在诸多改进的空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时少,目前只有24个学时实验,同类院校最少也是32学时,这样短的实验安排并不利于实验教学的开展;考核方法有待探讨;针对性不强,目前无法做到实验操作与生物科学专业学习的对接[3]。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对这门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一步探讨,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讲授经验,主要在以下方面作了探索。
1注重培养良好的科学实验素养
任何一门化学实验课的开设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实验技术本身,更关键的是学生在一次次的实验中逐渐养成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素养。这些非智力性的科学实验思维对于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大有裨益[4]。但大一新生刚刚告别中学学习阶段,"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根深蒂固,笔者为新生讲授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过程中,发现很多同学以"应付"的态度对待实验课:预习报告按部就班的抄袭实验教材,实验过程中追求实验速度不注重实验细节,实验报告数据涂改和杂乱等现象比较普遍。因此,从一开始就应该端正他们的实验态度、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实验素养,这对于大一新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尤为关键。在学期开始前,开设的每个实验项目以书面形式传达到每个实验小组,上课前,每位学生要按照要求写好预习报告,实验原始数据要记录在实验报告上,实验完成后老师签字确认后才能离开。有些实验根据教材上的内容操作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其关键在于实验细节的操作需要注意,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要亲自示范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操作,讲解操作的要点和注意事项。有个别实验的操作在实验教材上没有明确说明,而对实验成败非常关键的地方,我们在化学实验的教育理念中,更注重从细节处入手。如预习报告,数据处理时要养成正确的“有效数字”概念;在化学试验中,不但要有正确的分析方法和准确的实验操作,对分析结果进行正确的记录和处理对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也是非常关键的。
2整合实验内容,注重与专业方向有所衔接
目前我校针对生命科学系学生开设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主要沿袭了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的内容,目的是使近化学类专业学生熟悉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但化学实验内容与生物专业的衔接还显得欠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导致填鸭式实验课,整个实验课程结束了,前面的实验内容也就忘得差不多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会问"这些实验的目的是什么?","这些实验能够解决什么生物问题?"。其中一个原因是开设的实验课原先是针对化学专业学生所开设的,并没有很好地考虑专业衔接和融合。笔者认为加大化学实验项目与生物专业融合的方法是开设一些化学实验在生物学科中的应用性的实验项目。如根据课时和教学计划可以选择性开设葡萄糖含量的测定(碘量法),土壤中腐殖质含量的测定(重铬酸钾法),生理盐水中氯化钠含量的测定(银量法),禾本植物叶子中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缓冲溶液的配置等这些既有化学应用又有生物因素的实验项目。
3建立科学全面的成绩评定
为了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验水平,建立具体可行的成绩评定规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帮助。实验课的成绩评定既要关注对基础实验知识的掌握,更要考虑体现出对于日常实验过程的重视。所以,实验课的成绩评定有两个方面的加权:所学实验基础知识笔试占40%,平时实验过程的成绩占60%。平时实验过程的成绩包括实验报告评分、实验操作、实验态度等因素。为了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实验报告中讨论部分更加看重学生通过实验课的心得和感受总结实验过程,如果只是参考学习资料的答案而没有结合自身实验去写讨论部分将影响实验报告最终成绩。另外,特别注重平时的实验过程也是非常必要的,记录实验数据时要求真实;实验完成以后老师要检查学生的实验数据并签字后才能离开实验室。通过这些具体措施,学生撰写实验报告的态度有很大程度改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新生的第一门实验课,能否学好这门课程对后续课程有示范作用。通过端正学生实验态度,整合实验内容以及建立激励性考核办法可以促进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和达到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光宪.大化学与技术革命是第六次科技革命最主要的核心内容[J].科技导报.2013,31(25),3.
[2]谢建平,陈春华,谢东坡,等.化学生物农学类院系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管理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444-9445.
[3]王丽红,朱团.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15):158.
[4]陈东莲,黄润均,袁爱群.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2):92-93.
摘要:针对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模式代替传统式实验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导地位,让学生进行开放式实验,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关键词:开放式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实验教学又是化学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学好化学就必须做好实验教学。化学的四大分支学科之一的无机化学是以无机化学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无机化学实验是长江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和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各专业跨入大学校园后所接触的第一门基础实验课程,是老师与学生在教学科研相结合所要经历的一个阶段。无机化学实验具有独特性:一是所用仪器设备、药品种类等都很多;二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操作虽然简单但是多样化;三是实验现象复杂。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有机会多练习实验操作,必须对以往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让实验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式,让学生开展多开放性、设计性实验,以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传统实验教学模式
无机化学实验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改革后,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正是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使得实验教学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教学问题,比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是单一的讲解式,而且所讲内容也是沿用了好多年的陈旧内容;教学课件使用多年,没有一点创新;学生也只是按老师的要求照方抓药,没有一点学习热情,也没有学习主动性,更谈不上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有创造性思维了;实验中能力培养差;实验设备利用不合理;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不能达到当今社会对人才需要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综合素质人才需要越来越多,那么,还按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培养不出当今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的。所以,为了能够满足当今社会人才的需要,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改变这种扼杀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尽快实现改革创新,以便能更好地给学生以发展空间。
2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为了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本课题组对化学化工学院2012级、2013级、2014级一年级学生的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主要从实验内容、实验时间、组织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开放。
2.1实验内容的开放
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都是由老师指定的单一的基础类实验,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行教学改革后,开放式实验教学内容发生很大的变化。老师将根据新的课程目标提出多个实验模块,包括基础类、验证类、综合类、设计类、自主类等等。基础类和验证类实验是每位学生必须做且必须掌握的实验项目,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为综合类、设计类、自主类奠定基础的。综合类和设计类包括必选和任选实验,必选实验是在教师提出的必选实验项目中,学生自己选择若干个实验,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任选实验模块是由教师提出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验,教师只是提出问题而不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实验室的实验资源拟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独立完成实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创新思维。自主类实验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选题,自己拟定实验方案,自主完成的实验,很具有个性化发展。
2.2实验时间的开放
时间上的开放分为定时开放和预约性开放:定时开放是指学生在工作时间进入实验室做实验;预约性开放是指周末和寒暑假时学生采用集体预约和个人预约相结合的方式进入实验室做实验。
2.3教学组织的开放
开放式实验教学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指导教师的组织。具体方案是:首先给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派一名组长,组长负责管理本小组成员并分配任务。各小组查阅大量文献后提出问题,接着同小组讨论问题,最后自拟题目提出实验设计方案并交由老师审核。老师审核如果实验方案没新意就不能通过,学生将重新立定方案;如果有新意,审核通过,学生再与老师预约实验时间并完成实验,提交实验报告。整个组织实验过程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占主导地位,老师只起到引导作用。但是有一点是老师必须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实验的整体情况,保证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
2.4教学评价的开放
开放式实验教学,考试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实验成绩的评定不再是单一的平时实验报告的成绩总评,而是平时成绩和每次项目考核相结合。具体的评价方式是:学期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20%)+项目考核总成绩(80%)。平时成绩按统一标准从实验态度、出勤情况、预习等方面进行评定。每次项目考核成绩由实际操作、数据记录、回答问题、实验结果、完成书面报告等方面评定。每次项目操作过程中及操作完毕后,老师根据学生实验操作情况、回答老师提出的有关实验内容的问题情况和实验结果成功与否即时给出每次项目操作成绩。书面报告成绩给出以实验报告为依据。所占分值为:每次项目考核成绩=项目操作成绩(60%)+书面报告(40%)。项目考核总成绩等于多次项目考核成绩的平均值。
3结语
通过对2012级,2013级,2014级连续三年的各专业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个教学在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改革过程学生是最大的收益者,学生成为了教学的主体,不再是机械式的操作者,这样就使得学生的协作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这一教学模式的改革,很好的培养了大一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得学生在从高中到大学阶段的过渡期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越,让学生明白了学习不是被动而是主动的,同时也很好的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以后学习阶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史锐,成冰.浅谈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4):206.
[2]曹高娟,蒋文静.农林院校《实验化学》教学改革初步建议[J].教育改革,2011,9(24).
[3]赵新华主编.无机化学实验(第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试论结合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式的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研究
论文摘要:结构设计原理是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了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在其课程教学研究中结合了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式,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和工程设计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探索。首先融合发现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结合“大学生创新性试验项目”的开展,加强了学生动手试验能力;利用工程设计实践,为学生专业素质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文关键词:结构设计原理;实践教学;创新性试验;工程设计 在土木与建筑结构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混凝土结构依然是各种工程结构的主体。结构设计原理这门课程主要讨论各种工程结构的基本构件受力性能、计算方法和构造设计原理,是学习、掌握桥梁工程和其他道路人工构造物设计的基础。结构设计原理也是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了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还有各种设计规范和具体工程实践,信息量大、综合性强、教学难度大。经过数年教学实践,笔者在启发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具有熟练的结构设计能力方向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蓬勃兴起,教学方法有了较大的革新与变化,特别是生理学、心理学的新成就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为方法的革新提供了重要条件。国内外一些学者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创造了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研讨教学法、微型教学法、掌握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笔者根据结构设计原理教学改革实践的经验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将发现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相结合,积极培养学生在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学习中的创新思维。 发现教学法也称探索教学法,是由美国结构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来的,他主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事物的起因和事物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到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而问题教学法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前苏联教育家M.A.洛尼洛夫等人研究提出的,即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形成一种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索、寻找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两种方法都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提出问题→发现、讨论和钻研→新问题”的循环流程进行课程教学。其具体教学步骤为:确立和说明对学生有兴趣的问题(引导部分);把这些问题分成若干有联系的提问(关键点);提出可能的答案;搜集和组织有关资料(调研部分);钻研和讨论这些资料、概况出结论(具体教学内容);证实结论(归纳总结要点);提出新问题(下次课的引申)。在上述基础上,教师再把学生引导到需要在下一次课中解决的新问题上。在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中,由于笔者在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研究过程中大量收集了国内外土木工程方面的技术资料,探讨了本学科前沿知识,掌握了本专业范围的许多新理论、新成果和设计、施工的新方法、新工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新颖的科学研究问题与基本教学内容相联系,作为问题提出,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引入到课程的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 发现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的结合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向传授的局面,把教师的讲授和同学的积极思维活动结合了起来,加强了教学中的启发性、探索性和研究性。 二、设计创新性试验,充实教学环节 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与学生以前学习的基础课程有所不同。由于混凝土材料本身的不均匀,使得有些计算理论还不够成熟,处于半理论半经验状态,混凝土结构材料性能的离散性使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须由钢筋和混凝土材料性能以及结构构件的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来验证。因此它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和试验研究密切相关。在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践性试验教学既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为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及时、准确而又有机地结合实际试验、科研和工程实例,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笔者所在学校每年定期开展了大量“大学生创新性试验项目”研究活动,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所研究的内容设计申报相关科研项目,组织学生参与。教师参与的有关科研课题中与混凝土结构相关部分的试验也可以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和观摩,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生还可以进行新建代表性工程上部主体施工过程实例观摩,利用试验课和课余时间到实验室、预制厂和工程现场,让学生动手制作或观摩实习。他们才能更透彻地掌握构件的受力性能以及理解钢筋和混凝土的材料特性。试验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此外,教师在试验教学手段上可采用CAI课件、仿真计算软件、网络等先进的辅助手段,把试验原理、试验方法和试验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形象直观,易被学生接受。 三、结合工程设计实践,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既具有理论性和科学性特点,又具有实践性和工程性特点。工程实践教学可以巩固和深入理解已学的理论知识,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积累感性知识。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与工程实践教学也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课程教学必须针对实际工程需要,面向工程,重视实践性环节,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更多土木工程领域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结合工程设计实践包括两个方面:掌握专业规范的应用和熟悉工程设计过程。 在土木工程领域,各种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的作用极其重要,它们覆盖了工程领域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公路行业,进行实际桥涵设计就必须遵守《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并且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也是结合相关规范进行编写的。掌握现行规范应用是学生进入土木行业的敲门砖。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相关规范条款。规范条款系统性强,内容全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拓宽了自身的视野,同时也为学生专业素质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在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结合实际土木工程项目的设计,让学生初步熟悉实际工程设计过程,增加他们对课程学习的兴趣。课程教学时教师提供给学生实际工程的设计图纸,在正常课堂教学的前提下,结合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及时解释实际工程结构的设计施工图,让学生进行初步识读。例如:教师在讲授钢筋混凝土材料物理力学性能指标以及设计强度指标和荷载效应组合时,可以结合实际桥梁施工图设计中设计说明部分,对各项指标应用进行详细讲解。
首先,下文是我复制的样板,限1000字不能多复制 你可以在机械论坛上注册个ID,在汽车技术专版搜“论文”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汽车整车论文汽车车身总布置设计是车身设计的重要内容。车身总布置设计是在整车总布置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包括汽车车身底版的布置、前围的布置、车身室内人体工程布置、车门布置、发动机舱、行李舱的布置以及其它装备的布置。其中车身室内人体工程布置是主要的内容涉及到人体工程学的知识。可以说车身总布置设计的好坏是决定车身设计和轿车设计好坏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次7161轿车车身总布置设计主要是利用已给的数据和人体工程学的基本知识对该车型的车身外形布置和内部布置进行设计,并进行相关的动力性和经济性计算以检验设计的合理性。通过本次毕业设计,充分了解和掌握了对某一轿车车身进行车身总布置设计的步骤和方法,这将为我们以后毕业从事汽车车身设计的工作打下基础。关键词:车身总布置设计 人体工程学 车身外形布置设计 车身室内布置设计AbstractCar body general arrangement design is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of car body design. It is on the basement of car general arrangement design, includes car floor arrangement、front fender arrangement、interior body ergonomic arrangement、door arrangement、engine module and luggagecompartment arrangement and other establishments arrangement. Among them, the interior body ergonomic arrange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as it relates to ergonomics. We can say that the quality of car body general arrangement is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which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body design and car design. During this time’s Ao Tuo mini car body general arrangement design, the mainly part of my work is to use data which is given by my guiding teacher and the infrastructural knowledge of ergonomics to design Ao Tuo car body external and interior arrangement, and to conduct some calculation about this car’s power and economy performance. This calculation can check that whether the car body general arrangement design is reasonable or not. Through this graduate design, I fully know and master the steps and methods of body general arrangement design to a specific car body, which will lay the foundation for our car body design work after graduation.Key words:body general arrangement design ergonomics bodyexternal arrangement design interior body arrangement design1.1汽车设计的规律,决策与设计过程汽车设计尤其是新新车型的设计,是根据社会对该车型的使用要求而提出的整车参数与性能指标进行计算的,显然,那只能从宏观入手,即从整车的总体设计开始,然后通过总体设计的分析与计算,将整车参数和性能指标分解为有关总成的参数和功能后,再进行总成和部件设计,进而进行零件甚至某一更细微的局部设计与研究。汽车设计过程:1) 调查与初始决策:其任务是选定设计目标,并制定设计工作方针及设计原则。调查研究的内容应包括:老产品在服役中的表现及用户意见;当前本行业与相关行业的技术发展,特别是竞争对手的新产品与新技术;材料,零部件,设备和工具等行业可能提供的条件;本企业在科研,开发及生产方面所取得的新成果等等,他们岁新产品设计是很有价值的。2) 总体方案设计:其任务是根据领导决策所选定的目标及开发目标制定的工作方针,设计原则等主导思想提出整车设想,因此又称为概念设计(concept desion)或构思设计。为此要绘制不同的总体图(1比5)供选择。在总体方案图上进行初步布置和分析,对主要总成只要画出大轮廓而突出各方案间的主要差别,使方案对比简明清晰,经方案论证选出其中最佳者。3) 绘制总布置草图,确定整车主要尺寸,质量参数与性能指标以及各总成的基本形式。在总布置草图上较准确地画出各总成及部件的外形和尺寸并进行仔细的布置;对轴荷分配和质心高度作计算与调整,以便准确地确定汽车的轴距,总长,总宽,总高,离地间隙,货箱或车身高度等,并使之符合有关标准和法规;进行性能计算及参数匹配。4) 车身造型设计及绘制车身布置图;绘制不同外形,不同方向,不同色彩的车身外形图;制作相应造型的1比5整车模型;从中优选后再制作1比5或1比1的精确模型。经征求意见,工艺分析评审及风洞实验后作进一步修改,审定后用三坐标测量仪测量车身模型坐标并用与之联机的CAD系统绘制车身图及相应的车身布置图。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直接在计算机上造型车身的三维形态已成为可能,并且可以根据设计者的要求方便迅速地对计算机屏幕所显示的车身造型进行各种修改,能在计算机屏幕上产生不同投影方向的生动逼真的产品三维外形图。因此,要提高车身的设计质量,缩短设计周期,可以将车身造型的手工设计和绘制不同方向外形图的工作移到计算机上进行,在计算机上进行交互设计,得到满意结果后再制作模型以及进行上述的其他后续工作。5) 编写设计任务书:作为对以后的设计,实验及工艺准备的指导和依据。其内容常包括:任务来源,设计原则和设计依据:产品的用途及使用条件;汽车型号,承载容量,布置形式及主要技术指标和参数,包括空车及满载下的整车尺寸,轴荷及性能参数,有关的可靠性指标及环保指标等;各总成及部件的结构形式的特性参数;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水平及变形方案;模拟采用的新技术,新结构,新装备,新材料和新工艺;维修,保养及其方便性的要求;续驶里程;生产计划,设备条件及预期制造成本和技术经济预测等。有时也加进与国内外同类型汽车技术性能的分析和对比等。有的还附有汽车总布置方案草图及车身外型方案图。6) 汽车的总布置设计:其主要任务是根据汽车的总体布置及整车性能提出对各总成及部件的布置要求和特性参数等设计要求;协调整车与总成间,总成与有关部件的布置关系和参数匹配关系,使之组成一个在给定使用条件下的使用性能能达到最优并满足设计任务书所要求的整车参数和性能指标的汽车。具体工作有:a) 绘制汽车总布置图:它是在总布置草图和个总成,部件设计的基础上用1比1或1比2的比例精确的绘出,用于精确控制各部件尺寸和位置,为各总成和部件分配精确的布置空间,因此又称为尺寸控制图。特别注意汽车整车布置的合理性,驾驶室和车厢内部布置应具有视野性好,驾驶操作方便,座位舒适,安全,维修方便等特点。b) 根据总布置设计确定的整车参数和性能指标提出对各总成和部件的设计要求:包括结构形式,特性参数,尺寸与质量限制等。提供整车有关数据与计算载荷等。c) 绘制转向轮跳动等有关的运动图:用于校核布置空间以避免发生运动干涉。d) 确定有关总成和部件支承的形式,结构参数与特性等,特别是对发动机前后支承,驾驶室支承和排气管支承的位置和刚度要精心选择。e) 确定各总成的质心位置,核算汽车空载和满载时的轴荷分配及整车质心高度。f) 制作模型进行布置空间的校核:通常制作1比1的车身内,外模型来检查驾驶操作及上下车的方便性,视野范围,乘座空间及舒适性等。g) 汽车总成,部件及零件本身的选型与设计:其任务除了要保证总成和整车的性能指标外,还要考虑零件本身的强度,寿命与可靠性等问题。h) 设计图纸的工艺审查及必要的修改。i) 绘制汽车总装配图:其目的是进行土面装配校核,仔细检查相连接总成及部件的连接关系,连接部件的尺寸与配合以及拆装的方便性;核算与标注汽车整车和有关总成与部件的安装尺寸链,为汽车总装作技术准备和提供依据。j) 试制,实验,修改与定型:设计完成后投入样品试制时,应考虑有一定数量的零部件和总成投入台架试验,至少有3~4辆样车投入整车室内试验与道路试验,因为试验尤其是道路试验始终是考验汽车的设计与制造工艺最重要和不可替代的手段。试制与试验中暴露出的设计问题应该及时解决并记录在案,作为修改设计的依据。注意了解制造和装配中的工艺问题及质量控制情况及时把关,杜绝不合格的样品装车。要查明整车,总成及零部件的尺寸参数,质量参数,性能参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及问题所在,以便修改图纸或采取其他措施予以纠正。应按有关标准,法规进行全面的试验,以检查新产品的各项性能指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汽车试验也是一样,在汽车设计定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汽车ABS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 在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出现之前,汽车所用的都是开环制动系统。其特点是制动器制动力矩的大小仅与驾驶员的操纵力、制动力的分配调节以及制动器的尺寸和型式有关。由于没有车轮运动状态的反馈信号,无法测知制动过程中车轮的速度和抱死情况,汽车就不可能据此调节轮缸或气室制动压力的大小。因此在紧急制动时,不可避免地出现车轮在地面上抱死拖滑的现象。当车轮抱死时,地面的侧向附着性能很差,所能提供的侧向附着力很小,汽车在受到任何微小外力的作用下就会出现方向失稳问题,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在潮湿路面或冰雪路面上制动时,这种方向失稳的现象会更加严重。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nti-lock Braking System简称ABS)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汽车在制动过程中的车轮抱死问题。它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传感器感知车轮每一瞬时的运动状态,并根据其运动状态相应地调节制动器制动力矩的大小以避免出现车轮的抱死现象,因而是一个闭环制动系统。 它是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上最有成就的应用项目之一,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可使汽车在制动时维持方向稳定性和缩短制动距离,有效提高行车的安全性。 一、ABS的工作原理 汽车制动时由于车轮速度与汽车速度之间存在着差异,因而会导致车轮与路面之间产生滑移,当车轮以纯滚动方式与路面接触时,其滑移率为零;当车轮抱死时其滑移率为100%。当滑移率在8%~35%之间时,能传递最大的制动力。制动防抱死的基本原理就是依据上述的研究成果,通过控制调节制动力,使制动过程中车轮滑移率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以取得最佳的制动效果。ABS系统硬件构成主要由传感器(包括轮速传感器、减速度传感器和车速传感器)、电子控制装置、制动压力调节器三大部分组成,形成一个以滑移率为目标的自动控制系统。传感器测量车轮转速并将这一数据传送至电子控制装置上,控制装置是一个微处理器,它根据车轮转速传感器信号来计算车速。在制动过程中,车轮转速可与控制装置中预先编制的理想减速度的特性曲线相比较。如果控制装置判断出车轮减速度太快和车轮即将抱死时,它就发出信号给液压调节器,液压调节器可根据来自控制装置的信号对制动器的卡钳或轮泵的油压进行控制(作用、保持、释放、重新作用)。这一动作,每秒钟能出现10次以上。 二、ABS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基于制动防抱理论的制动系统首先是应用于火车和飞机上。1936年,德国博世公司(BOSCH)申请一项电液控制的ABS装置专利,促进了ABS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汽车上开始使用ABS始于1950年代中期福特汽车公司,1954年福特汽车公司在林肯车上装用法国航空公司的ABS装置,这种ABS装置控制部分采用机械式,结构复杂,功能相对单一,只有在特定车辆和工况下防抱死才有效,因此制动效果并不理想。机械结构复杂使ABS装置的可靠性差、控制精度低、价格偏高。ABS技术在汽车上的推广应用举步艰难。直到70年代后期,由于电子技术迅猛发展,为ABS技术在汽车上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ABS控制部分采用了电子控制,其反应速度、控制精度和可靠性都显著提高,制动效果也明显改善,同时其体积逐步变小,质量逐步减轻,控制与诊断功能不断增强,价格也逐渐降低。这段时期许多家公司都相继研制了形式多样的ABS装置。 进入90年代后,ABS技术不断发展成熟,控制精度、控制功能不断完善。现在发达国家已广泛采用ABS技术,ABS装置已成为汽车的必要装备。北美和西欧的各类客车和轻型货车ABS的装备率已达90%以上,轿车ABS的装备率在60%左右,运送危险品的货车ABS的装备率为100%。ABS装置制造商主要有:德国博世公司(BOSCH),欧、美、日、韩国车采用最多;美国德科公司(DELCO),美国通用及韩国大宇汽车采用;美国本迪克斯公司(BENDIX),美国克莱斯勒汽车采用;还有德国戴维斯公司(TEVES)、德国瓦布科(WABCO)、美国凯尔西海斯公(KELSEYHAYES)等,这些公司的ABS产品都在广泛地应用,而且还在不断发展、更新和换代。 近年来,ABS技术在我国也正在推广和应用,1999年我国制定的国家强制性标准GB12676-1999《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中已把装用ABS作为强制性法规。此后一汽大众、二汽富康、上海大众、重庆长安、上海通用等均开始采用ABS技术,但这些ABS装置我国均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 国内研究ABS主要有东风汽车公司、交通部重庆公路研究所、济南捷特汽车电子研究所、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虽然起步较晚,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在气压ABS方面,国内企业包括东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庆聚能、广东科密等都已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液压ABS由于技术难度大,国外技术封锁严密,国内企业暂时不能独立生产,但在液压ABS方面也在做自主研发,力图突破国外跨国公司的技术壁垒,已经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和突破。如清华大学和浙江亚太等承担的汽车液压防抱死制动系统(ABS)“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在ABS控制理论与方法、电子控制单元、液压控制单元、开发装置和匹配方法等关键技术方面均取得了重大成果。采用的耗散功率理论,避免了传统的逻辑门限值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取得了理论上的突破,研发ABS成功且进入产业化、批量生产阶段。其试样在南京IVECO轻型客车上匹配使用全面达到了国家标准GB12676-1999和欧洲法规EECR13的要求。这对振兴我国汽车工业与汽车零部件业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着我国汽车液压ABS国产化已迈出坚实的一步。同时合肥工业大学也研制出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压制动电子防抱系统,率先在HF6700轻型汽车上匹配使用获得成功。国内液压ABS技术含量与国外虽有一定的差距,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国内丰富的人力资源配合下,相信国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在ABS技术某些领域赶超国际水平
你可以上网查啊,现在的网络上要什么没有呢!
最近回答了好几个关于汽车领域的论文问题,我还是那句话,建议你去找些文献看看,如交通技术这本去学术期刊
提起飞机的发明者和制造者,许多人都知道美国的莱特兄弟。殊不知,一位与莱特兄弟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中国留学生,在美利坚的大地上,完全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制造和驾驶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架飞机,他就是冯如。他的成功仅比莱特兄弟晚5年。
1883年,冯如出生于广东省恩平县。1894年,冯如随舅舅踏上了通往美国的航程,不久即到达美国的西部城市旧金山,开始了新的生活。6年以后,冯如转往纽约,在那里攻读机器制造专业。他学习非常刻苦,为探讨一个问题,经常研究到深夜。5年过去了,冯如掌握了广博的机械制造知识,他通晓36种机器,还发明制造出了抽水机和打桩机,他设计制造的无线电收发报机由于性能良好深受用户的欢迎。冯如当时已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机器制造家。
正当冯如潜心研究和制造机械的同时,传来了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我国旅顺口、大连和中东铁路的消息。
1904年,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在我国东北的特权,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狗咬狗的战争。在美国的调停下,1905年9月两国订立了《朴次茅斯和约》,和约竟规定将辽东半岛南端的旅顺口、大连及附近海域转让给日本;从长春到旅顺口的铁路也交给日本所有。面对这一切,腐败的清政府却置之不理,并予以承认。冯如为祖国的不幸而感到痛心,发誓要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报效祖国。起初,他想制造一艘军舰献给祖国,以加强中国的海防力量。当时,由于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在国际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各国纷纷研制飞机、飞艇、航空武器,作为当时国防的先进装备。冯如想,制造一艘军舰,要耗费数百万金钱,不如造数百架飞机,价廉省工,用处更大。主意拿定以后,他对他的助手们说:“现在是竞争激烈的时代,飞机已经成为军事上不可缺少的装备,如果我们能够制造出千百万架飞机,分别驻守在中国的各港口,足以使中国的国防强大起来,外国列强再也不敢欺负我们!”当有人对是否有能力研制飞机提出疑问的时候,冯如坚定地说:“我发誓要用毕生的精力为国家研制成飞机。苟无成,毋宁死!”
冯如凑集资金1000多美元,办起了中国人的第一家飞机制造公司。1907年9月,冯如和他的助手,爱国华侨朱竹泉、朱兆槐、司徒璧如一起,在屋仑地区租了一间厂房,开始了研制工作。当时莱特兄弟的飞机刚刚起飞没有多久,为了保持垄断地位,他们把所有资料全部封锁起来。冯如他们只能靠自己掌握的空气动力学的知识,白手起家绘制设计图纸。他们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干着,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上的难关。经过半年的努力,第一架飞机终于制作出来了。
1908年4月,冯如在奥克兰市的麦园进行试飞,他的朋友们为了安全起见,劝他换一个人试飞。冯如婉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他对朋友们说:“生命不足惜,只要中国的飞机能够飞上天,死也值得!”冯如挥手踏上了他所制造的飞机。随着轰轰的马达声,飞机离开了地面。当升至数丈高的时候,一个倾斜,飞机突然坠落在地上。围观的群众呼唤着冯如的名字,向飞机跑去,万万没有料到,冯如若无其事地从残损的机翼下钻了出来。只见他从容自若,面不改色,对走过来的助手们说:“看来我们还要再一次从头开始。”
冯如经过周密的计算,重新设计了零件制作图,精心生产出机翼、方向舵、螺旋桨、内燃机等部件,经过组装,一架全新的飞机诞生了!9月21日,冯如在哥林达市再次驾机试飞。飞机在他的操纵下,腾空而起,飞行了2600多英尺(1英尺=0.3048米)以后缓缓降落在草坪上。经测定,冯如的飞机首飞竟达2640英尺,比莱特兄弟的首飞纪录还要远1788英尺。几天后,旧金山的一家报纸发文报道了这次试飞的消息。标题是:《中国人的航空技术超过西方》。飞机从设计到试航成功,仅用了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冯如以他卓绝的天才,丰富的创造力,为中国人赢得了荣誉。冯如的成就,极大地鼓舞了正在遭受西方列强奴役的中国人民,使他们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力量,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孙中山先生看到冯如的成功表演时,感叹道:“中国大有人才呀!”
1910年,冯如在美国又设计和制造了一种性能更好的飞机。这架飞机机翼长29.5英尺,翼宽4.5英尺,内燃机30马力,螺旋桨每分钟转动1200转。当年10月,旧金山举办国际飞行比赛,冯如驾驶着他新设计的飞机参赛,以700多英尺的飞行高度和65英里(1英里≈1.609千米)的时速分别打破了一年前在法国举办的第一届国际飞行比赛的世界纪录,荣获优等奖,再一次使中国人的航空技术超过了西方。冯如已经成为举世公认的飞机设计师、制造家和飞行家。
冯如的名声越来越大,不惜重金聘用冯如的外国公司越来越多。为了争夺制空权,欧美各国都在积极发展航空事业,他们拼命地网罗航空方面的专业人才。冯如一心想的是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想的是为中国多制造一些飞机,所以他断然回绝了各国的聘请,仍然寻找机会为祖国服务。当时的清政府也在着手筹建空军,他们托人到美国找到冯如,希望他回国做事。冯如喜出望外,当即表示同意,说:“为祖国贡献出我微薄的才智,正是我平生的愿望呀!”
1911年2月,冯如和他的助手朱竹泉、朱兆槐和司徒璧如,携带着他们自制的2架飞机以及制造飞机的机器,踏上了归国的航程。在途中,望着波涛滚滚的太平洋,冯如思绪万千,他想起了当今世界航空事业发展迅猛异常,从第一架飞机的诞生开始,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全世界已有860多架,这些飞机绝大多数掌握在西方列强的手中,而中国却连一架也没有。他发誓要抱着“壮国体,挽利权”的宗旨,发展祖国的航空事业,尽快使祖国富强起来。
经过1个多月的航行,冯如一行人顺利抵达香港,清政府派了“宝璧”号军舰专程迎接,将飞机和机器安置在广州郊外。冯如原准备在广州郊外为国民演示飞机驾驶,但因革命党人发动的黄花岗起义爆发,此计划未能实现。随着革命高潮的即将来临,清政府对冯如越来越不放心,他们不仅取消了飞行表演的计划,而且还派人监视冯如的行动。反动政府的昏庸和腐败,使冯如非常失望,他时常仰天长啸,深感自己生不逢时,报国无门。
正当冯如陷于极度苦闷之中的时候,辛亥革命爆发了。冯如毅然参加了革命军,投入到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的革命洪流中。革命军委任冯如为陆军飞机长,授权冯如准备组织飞行侦察队,配合北伐军对驻守北方的清王朝进行空袭。后来由于南北统一,飞行侦察队未能组织起来。孙中山就任南京政府临时大总统以后,非常重视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他积极筹建南京机场,并在1912年2月举行中国第一次航空飞行演飞。在这次演习中,冯如等人驾驶的飞机由于中途发生了故障,飞行数丈后即降落,飞机也有所损坏。尽管这次演习未获得成功,但是它的政治作用达到了,各报相继报道了这一消息,并在全国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因为这毕竟是中国人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土上使用自己的飞机进行的飞行演习。
1912年8月5日,经民国临时政府批准,冯如在广州郊区作第二次飞行表演。中午11点左右,冯如健步出现在观众面前,他简单地介绍了飞机的性能,然后登上了飞机,为观众作飞行表演。伴随着马达的轰鸣声,飞机升上了高空。冯如驾驶着自己制造的雄鹰在蓝天上飞翔。飞机像一只矫健的银燕,忽高忽低,忽左忽右;看台上欢声雷动,鼓乐齐鸣。飞机的空中技巧表演结束后,冯如准备着陆。突然,他望见远远的跑道上有两个儿童在戏闹,不幸的事件即将发生。就在这千钧一发的紧急时刻,冯如猛拉操纵杆,脚踩加速器,飞机像一只发疯的雄鹰,猛然冲上天空,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避免了。但是,由于冯如用力过猛,飞机失去了平衡,在抖动中,部分零件损坏,飞机突然坠落在草地上。周围的观众像潮水一般向着冯如拥来。当他们把冯如从飞机的残骸中救出来的时候,冯如的头部、胸部、腹部等都受了重伤。观众噙着泪水把冯如送到了医院,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29岁。
9月24日,广州各界人民在冯如飞机坠落的地方举行了追悼会。遵照冯如的遗愿,他的遗体安葬在广州东郊白云山下黄花岗烈士墓的左侧,并立碑纪念,尊其为“中国首创飞行大家”。
知识点
多镜面天文望远镜
天文望远镜太大或稍有变形,就无法跟踪在夜空中移动的星星的轨迹。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运用现代电子和光学技术,把较小的望远镜成群地组合起来。这就是多镜面天文望远镜。 来自天体的光能被聚集多少,是与镜片面积成正比的。采用多镜面天文望远镜既减轻了重量,又增大了面积,制作费用也少得多,效果也优于其他望远镜。多镜面天文望远镜开辟了使用巨大天文望远镜的新时代。
在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他的关于使用液体燃料作为火箭推进剂的理论之前,几乎所有关于未来火箭的设想,都是建立在以固体火药作为火箭燃料的理论基础上的。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了使用液体燃料的可能性,这使火箭研究者们眼前一亮。从此火箭研究走出了单纯使用固体燃料的死胡同。
其实,齐奥尔科夫斯基对现代火箭领域的贡献还远远不止这些。
齐奥尔科夫斯基于1857年生于俄罗斯。幼年时期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并没有受到命运女神的青睐,相反,他在童年就承受了许多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与折磨。在齐奥尔科夫斯基9岁那年,他染上了急性传染病——猩红热。由于当时医疗条件不好,虽然他侥幸逃脱了死神的魔掌,但却留下了终身不能痊愈的后遗症:双耳近乎于失聪,只能靠助听器生活。然而,也许正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困难的环境往往成就了天才。命运并没有使齐奥尔科夫斯基屈服,相反却激发起他与之抗争的雄心。 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疾病使他几乎没有受过正规的初等教育,于是他就在家自学了小学和中学的各科课程。他从小就喜欢观察那无边无际的星空,幻想有一天也能在神秘的宇宙中遨游。于是在16岁那年,他踏上了去莫斯科求学的道路,希望能在大学课堂中充实自己。然而,莫斯科的大学同样以他的耳朵不能正常听课为由,拒绝了他的入学申请。齐奥尔科夫斯基就完全凭自学学完了高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等几乎所有的大学课程,这为他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迫于生活的压力,齐奥尔科夫斯基几年后从莫斯科返回家乡,在乡村学校里拿起了教鞭,成为一名中学教师。他在课堂上善于启发大家的思维,并领导孩子们自己动手做一些简单的航空小实验;而在课下,他也从没有放弃他的理想和追求。他的妻子和家人在这方面给予他莫大的理解和支持,节衣缩食省下钱来供他购买书籍和器材用于研究。
1883年,年仅26岁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发表了他在航天方面的第一篇科学论文《外层空间》。他提出要想走向宇宙,必须依靠喷气装置的力量,并进而画出了世界上第一张宇宙飞船的草图。在描述飞船依靠的动力时,他形象地将宇宙飞船比作成一个充满高压气体的大桶,人们只要拧开这个大桶后部的旋钮,使高压气体不断跑出,那么气体产生的反推力就能推动这个大桶前进。 1903年,齐奥尔科夫斯基发表了他最著名的论文《利用火箭仪器研究宇宙空间》。在这篇重要的文献中,齐奥尔科夫斯基不但明确指出火箭是让人类走出地球进而征服宇宙的得力助手,而且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了未来火箭应采用液体燃料的这一划时代的论点,为火箭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齐奥尔科夫斯基认为固体燃料的一个致命弱点是反应不容易受到控制,而使用液体燃料可以让这个棘手的问题迎刃而解,于是他提出了一套使用液体燃料和氧化剂的方法。他认为就像在汽车上安装油门一样,只需在火箭的燃料储藏室安一个阀门和一个泵,通过这个阀门来控制流进燃烧室的燃料的流量,就能达到控制反应速度的目的。而且这种方法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可以随时中止反应,也可以随时重新点火。此外他还推导出了火箭的理想速度公式,人们称之为“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
人们对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论点先是大为惊诧,继而感到由衷的敬佩。日后火箭发展的进程证明了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这个论点的正确性。
除了上述成就以外,齐奥尔科夫斯基还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师。他在朋友的帮助下于1891年设计、制造成功了俄国第一个实验风洞(一种测验在各种实验条件下的气动力学参数的仪器),并用它做了空气阻力实验。此外,齐奥尔科夫斯基在业余时间还是一名科幻小说作家,他曾写过一本名为《在地球之外》的小说,描写了一些人乘坐飞船,在太空里生活的故事。其中一些细节,比如人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等,都被后来的实际宇宙飞行所验证。
齐奥尔科夫斯基有一句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躺在摇篮里,而会不断地探索新的天体和空间。首先,他将小心翼翼地穿过大气层,之后,便去征服整个太阳系空间。”直到今天,这句话仍在激励人们向宇宙里的未知领域勇敢地迈进。
知识点
液体推进剂
1898年,俄国人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液体推进剂用于航空的理论。1926年,戈达德发射第一个液体火箭,使用液氧和煤油二元推进剂。50年代,前苏联发射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使用的就是液氧和煤油。
液体推进剂大体可分为单元和二元两类。单元推进剂可以是一种液体物质,也可以是一种互相溶解的多成分液体混合物,常用的有硝酸酯化合物等。二元推进剂包括液体氧化剂和液体可燃物。常用的氧化剂有硝酸、液氧等;可燃物有偏二甲肼、液氢等。燃烧时将两种液体分别注入火箭发动机的燃烧室中。
与固体推进剂相比,液体推进剂的能量高,发动机可重复使用,成本低廉,性能容易调节,精度高。缺点是设备复杂。因此,世界各国近地轨道卫星、通信卫星、侦察卫星、星际探测器和星际飞船等大推力运载火箭,都以使用液体推进剂为主。
王守义是驻马店人,祖籍河南省开封,是王守义十三香调味品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守义(回族)十三香的创始人。驻马店市王守义十三香调味品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兴隆堂调味品厂,在纯天然调味品行业中独占鳌头,产品形成了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知名品牌。
兴隆堂历史悠久,始创于北宋都城东京(开封),专营草药、香料,其创始人原为官宦之家,善烹饪,后辞官在开封开药铺,取名“兴隆堂”。公元一千一百零一年兴隆堂推出一种秘制调料,因其性能独特而名扬京城,被收入御膳,供宫廷享用。
在70年代,兴隆堂的继承人王守义从祖父的手中继承了这一秘方之后,在原配方基础上,不断挖掘中国传统调味品之理论,并加以实践、研究,根据特定的地理、人文、风俗习惯,容纳中国传统调味和医疗保健为一体的食疗观念,将配方完善改进,并取名“王守义十三香”,延续至今日。实际上“十三香”并非十三种原料构成,而是以花椒、胡椒、丁香、草果、大茴、桂皮、木香等二十多种天然中药材泡制加工而成,实可谓大自然的浓缩,纯天然的精华,健康生活的好伴侣。
扩展资料:
王守义十三香的发展历史
1959年,祖居河南开封的王守义老人迫于维持生计,根据祖传秘方,采用20多种纯天然中药材香料,始创了十三香调味品。王守义的二儿子,如今已是集团总经理的王银良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不胜感慨。他说,当时他们父子几人是以家庭小作坊方式生产经营的,当时每小包十三香售价仅1角钱。
为了取得信誉,王老先生在加工出售的调味品纸包外面盖上“十三香”印鉴。虽说本小利薄,但由于信誉好,老百姓逢年过节都非常喜爱这种产品。
1984年,改革开放的初期,王守义老先生申领了营业执照,租摊位加工销售十三香,从此走上了艰苦的创业之路。不论是寒风严冬还是烈日盛夏,他从不间断出摊。由于采取薄利多销的办法,他的生意越来越火,终于慢慢使人们再次接受了他的十三香。于是,王守义父子开始产生干一番大事业的想法。
1984年末,王银良毅然停薪留职,开始和父亲与三弟一起经营十三香。随着销量不断增大,1985年初,他们开始设计十三香包装,并正式申报十三香调味品包装注册。
1987年1月获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颁发的注册证。父子三人随之创办了河南驻马店兴隆堂十三香调味品加工厂,走上了企业稳步发展之路,并由此结束了中国有史以来长期使用五香粉、八大味等单一调味品的老格局,十三香调味品也在国内开创了调味品的新潮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守义
一、项目背景 感受、描画水平抛出的物体的运动轨迹。学习平抛运动的科学规律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技能点。由于抛体运动轨迹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因此真实、精确地呈现物体平抛运动轨迹具有一定的难度。现行教材、学生实验册以及教学实践中大多采用的是描点法演示。使用该方法,平抛运动要重复多次,精确操作的难度大,时间长,描画的也只是近似曲线,误差较大。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采用刚性衬板和均匀铆钉固定下的磁性不变形黑板及最佳球型带磁心的抛体,并利用设有弹力压板的抛体定位架保证了抛体磁芯的精确定位,使演示过程科学、便捷、精确,不需耗材,极大地提高了演示效果。 二、科学原理 磁性黑板的背面附着刚性材料(也要求非导磁)衬板,使磁性黑板的平整度不受外力、温度、时间等变化的影响。 抛球(体)所受的与磁性黑板的垂直于板面的磁力不影响其平行于板面的分运动,此分运动(也即磁性黑板所显示出的运动)仍是平抛运动。 三、创新点 本项目与之前公开或已公告的专利技术比,最重要的技术创新之处在于磁性黑板加装刚性衬板、球形的带磁性磁芯的抛体和抛球定位架的技术运用。这3个关键技术保证了实验演示中能迅速得到一条科学、准确、较细的线状平抛运动轨迹(见图1、图2、图3)。 四、完善设想 虽然与传统的描点法相比,本案近似一次成像法,效率已经提高至少10倍以上,但是,演示之前需要手动且细心地对演示仪进行垂直度调整,这个环节和传统的方法一样,需要来回调几次基座的支脚高度,不同的学生调整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所以进一步完善的设想是研究出一次调成的办法,以节约更多的操作时间。 评委点评 该项目是针对中学物理的重要内容而设计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显著。 由于设计是针对教学重点内容,且操作简单直观,效果明显,因此有利于教学中演示重点,突破难点,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建议进一步提高工艺水平,提高实验精确度。
水利与建筑学院节水农业实验室为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包括水利与建筑实验中心、东北农业大学香坊实验实习基地的节水灌溉试验站和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基地,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基地。本实验室拥一支以中青年优秀人才为骨干、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朝气蓬勃的学术团队,固定人员42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占33%;黑龙江省节水农业首席专家1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首席专家2人,担任国际及全国性学术刊物的编委3人。实验室总使用面积2033平方米,科研用实验地25亩,温室大棚5栋,科研用仪器设备199台件,仪器设备总值1082.7万元,包括光合作用测定仪、TDR水分测定仪、中子仪、人工气候箱、自动气象站、自动雨雪量监测站、人工降雨模拟系统、便携式水质分析仪等大型仪器设备。该实验室承担着研究生和本科生部分实验课教学任务和科学研究项目的试验任务,实验室可开展农田水循环规律、土壤水高效利用技术、农田水肥调控利用、节水高效作物栽培技术、作物需水信息采集、季节性冻土水分运移规律、水资源系统优化配置和种植结构调整、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的不确定性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实验室组建以来,为我院开展科学研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截至目前,实验室已完成和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达5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863节水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等。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在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70余篇。获各类专利授权6项、获各类科技奖励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及各类国家级规划教材20余部。研究方向:方向一:农田水循环与土壤水高效利用技术(1)农田水循环规律研究 研究以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四水”转化为主要形式的农田水大循环和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的农田水小循环规律。(2)土壤水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从土壤水调控和作物生物调节两方面开展土壤水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方向二:农田水肥调控利用与节水高效作物栽培技术(1)农田水肥调控研究 研究主要农作物不同水分条件下获得最高利用效率的水分与养分参数组合;不同灌溉方式下作物根区水分养分迁移、转化和吸收的动力学过程;作物根际水肥耦合与调控模型。(2)节水高效作物栽培技术研究 研究农田高效用水的作物群体时空分布特征;影响农田整体抗旱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群体因素和调控技术;农作物高效用水群体优化结构的综合栽培技术体系。方向三:作物需水信息采集与水资源优化配置(1)作物需水信息采集研究 研究作物对水分亏缺信息的感受、传递与信号传导过程;作物水分区域分布和作物蒸腾过程快速监测技术;区域土壤墒情监测预报技术。 (2)灌溉决策系统研究 研究具有监测、传输、诊断、决策功能的作物精量灌溉系统;开发智能化的灌溉系统决策支持软件。 (3)冻土水分运动研究 结合区域特点,研究季节性冻土中水热耦合运移规律、数学模型及其数值模拟方法。 (4)水资源系统优化配置和种植结构调整研究 研究节水灌溉条件下农作物的最优灌溉制度、农作物的最优种植比例、农作物间灌溉水量的最优分配、灌溉渠系最优水量分配及地区间灌溉水量最优调配等。 (5)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的不确定性研究 研究水文水资源中的随机性、模糊性和灰色性等不确定性特征,为防洪减灾、水环境保护等提供科技支撑。 建材实验室成立于1956年,上世纪由于学校几经搬迁,使实验设备损坏较严重,能开出试验已经很少。虽然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校陆续投了些试验设备,但只能完成部分实验教学课程。本着多讲课少作实验原则,实验教学勉强维持多年。这也严重影响实验教学质量,使得学生动手能力很差,而且影响了理论课的知识掌握与理解能力。2001年随着水利与建筑学院成立和国内水利事业蓬勃发展,学校向水利与建筑学院实验经费也逐年加大,多年开不出实验,也能开出。并增加实验学时,扩充实验项目,购进国内先进实验设备,为社会培养出应用性人才打下良好基础。目前实验室面积240.02平方米,设备为106台套,合计约 31万人民币。开出的实验验项目为:水泥凝结时间与水泥安定性(检查水泥质量是否合格)水泥胶砂强度与水泥细度(检查水泥强度与水泥质量是否合格) 细骨料分析 (检查砂子级配情况)粗骨料分析(碎石级配情况)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设计混凝土强度与和易性)砂浆配合比设计(设计砂浆强度与泌水)砂子表观密度与砂子堆积密度(为混凝土质量服务)水泥、混凝土与砂浆强度确定。 土力学实验室为本学院和外学院“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与园林风景”等五个专业承担实验课,年平均学时为120,约为12个班。开设实验内容有“土的含水量与密度实验、土的液塑限联合实验、土的颗粒大小分析、土的击实实验、土的压缩实验、土的抗剪实验”“土的三轴演示”等五个实验。现有实验室建筑面积为140平方米。设备为96台套、合计31万元人民币。目前开设实验课“土的含水量与密度”了解土的疏密与干湿状态,和得到相应参数,“土的液塑限联合实验”是通过求出液限和塑限而得到塑性指数和掖性指数,作为粘土类土的分类以及估算地基土承载能力,“土的击实实验”使用锤击使土的密度增加一种办法,土在一定的击实效应下,如果含水量不同,则得到密度也不同。在标准击实方法下测定出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量是控制填土地基的密实度的重要指标。“土的压缩实验”测定土样在各级压力作用下产生压缩变形值,计算某荷载作用下土样孔隙比,绘制压缩曲线,计算出土的压缩系数和压缩模量等指标。“土的抗剪强度实验”测定土的抗剪强度计算地基强度和稳定用的基本指标(内摩擦角和凝聚力)。土力学实验为应用型实验,动手能力相对要求较强,也就是今后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后得到数据,通过理论计算得到结果来解决实际问题。 基础水力学与流体力学实验室使用总面积133平方米,可供本院和兄弟院系的基础实验教学的设备,同时进行30左右学生的实验课教学。实验室有近40套台件的实验设备,价值近20万元。实验室进行的常规实验仪器有烟气风洞流线演示仪、沿程水头损失阻力仪、相对平衡试验仪以及模拟地下水运动的水电比拟试验仪。通过这些设备的操作,使学生更能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为他们今后所从事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本实验室作为水利专业、水电专业及工程水文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教学实验室之一,主要承担水力学和流体力学的实验教学,同时也承担兄弟学院学生的流体力学实验课课程。每年有60多学时的教学学时 本实验室分为半开放性和全开放型实验室,半开放型实验室根据教学任务开设必修、选修实验课程;开放型实验室开设与水利学科相关的设计创新型实验以及教师科研课题进行的试验。 土木工程虚拟实验室总面积约为132.46平方米,现设2间分室,一间可供64名学生同时实验,一间供教师实验时使用。现有计算机64台,总价值30多万元。虚拟实验室是指利用虚拟仪器建立起来的实验室。所谓虚拟仪器(Virtual Instrument,VI)就是在通用计算机硬件平台上,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定义和设计仪器的测试功能,其实质是将传统仪器硬件和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VCD结合起来,以实现并扩展仪器的功能。本实验室作为土木工程系基础实验室之一,主要承担本院的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基本原理、建筑施工等课程的教学实验和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本实验室为半开放型实验室,半开放型实验室根据教学任务开设必修、选修实验,同时,也可为其他系提供一些方便的实验条件。 水工试验大厅实验室总使用面积780平方米,共分三个实验区:水工建筑物实验教学实验区、水泵与泵站实验教学实验区、基础水力学实验教学区,可供 近100名学生同时进行试验。现有设备100多台件,总价值近100万元。实验室拥有一批装备良好的大型实验仪器设备,如水利工程的大坝模型仿真仪器设备,利用它能够形象的演示出工程的工况,水电站发电、大坝泄洪、船闸通航的全过程都能在仿真模型演示中再现出实际工程在运转中的真实情况,给人一种很大的震撼!还安装了大型的水利枢纽灌区灌溉模型试验设备、水工建筑物模型设备及水泵与泵站各种设施及水力学基础实验设备。本实验室作为水利学院水电专业、农业水利专业以及工程水文专业的基础实验教学及专业实验教学实验室之一,主要承担本院水工、水泵与泵站和水力学实验课程,课时数达到100多学时。本实验室分为半开放性和全开放型实验室,半开放型实验室根据教学任务开设必修、选修实验;开放型实验室开设与水利学科相关的设计创新实验以及教师科研课题进行的试验。 水文监测与水质分析实验室总面积约100平方米,可供30名学生同时进行实验。现有仪器设备57余台(套),总价值约30万元,其中,万元以上设备5台, 10万元以上设备1台。本实验室拥有一批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的水文监测与水质分析实验设备,包括浮子式水位计、振弦式水位计、雷达水位计、多参数水质分析仪、旋浆式流速仪、旋杯式流速仪、遥测蒸发器、泥沙颗粒分析仪、烘箱等。本实验室作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基础与专业教学实验室,主要承担水文学原理、水文信息采集与处理、水文测验、水质分析、水质模型与模拟等课程的水位测量、流速测量、蒸发能力测量、水质监测等实验教学任务,总计30学时。本实验室根据本科教学任务开设必修、选修实验课程,同时兼顾研究生实验教学任务。另外,可为教师从事水文水资源科学研究提供便利实验条件,也可为兄弟院校学生、教师、相关企业技术人员提供专业培训。 实验站始建于2006年,现位于东北农业大学香坊农场试验站内。整个节水灌溉试验站占地25亩,实验室设备总值5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