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地质与勘探投稿经验

地质与勘探投稿经验

发布时间:

地质与勘探投稿经验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4.3.4.1 理论创新是实现重大发现的基础

塔河油田勘探的不断发展依赖于正确的理论指导。勘探对象的变化,迫切需要新的理论。在塔河油田长期的攻关研究、勘探实践与油气发现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塔里木盆地古生界碳酸盐岩海相油气地质理论,丰富和完善了碳酸盐岩成油理论、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气藏成藏理论、叠合盆地多期成藏理论及复式油气藏成藏理论。

(1)丰富和完善了碳酸盐岩成油理论

其核心内容为:①古岩溶储集体提供了有利储集空间;②古隆起及古斜坡控制油气运移、聚集与成藏;③非构造圈闭为主要的圈闭类型;④长期的低地温背景是长期生烃、多期成藏的重要条件;⑤成藏封闭系统的演化控制了成藏聚集特征。不仅对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我国广大的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区的油气勘探也具有借鉴意义。

(2)初步创立了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成藏理论

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气藏是受构造-岩溶旋回作用形成的缝洞系统控制、由多个缝洞单元在空间上叠合形成的复合油气藏,具有独立的油气水系统和不规则的形态。单个油气藏(缝洞单元)在空间上以不同方式叠加,形成叠合连片含油、不均匀富集的特征。

塔河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气藏埋藏深度大,储层非均质性极强,油气藏特征、形成机理和控制因素复杂,对这种复杂油气藏的勘探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需要全新的理论、研究思路和勘探方法支持。

(3)丰富了叠合盆地多期成藏理论

多期构造运动、多期油气成藏是塔里木盆地的重要特征。塔河油田紧邻阿-满生油坳陷,是一个由奥陶系裂缝-溶蚀孔洞型储集体、志留系砂岩、泥盆系东河塘组砂岩、石炭系巴楚组底部砂泥岩互层段致密砂岩储层及石炭系卡拉沙依组、中二叠统火山岩、三叠系砂岩储层组成的多层系、多领域含油的典型复式油气藏。在叠合盆地成藏理论的指导下,西北分公司“十五”以来勘探工作突飞猛进,在多个新领域获得突破与发现,进一步拓展了塔河油田纵横向油气勘探空间,形成了多层系、多领域含油的立体勘探格局,表明塔河油田立体勘探具有巨大的潜力,提出了立体勘探、整体评价塔河油田的勘探思路。

1)塔里木盆地是一个由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叠合而成的大型叠合盆地。在长期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具有多期成盆、多期成烃、多期成藏、多期调整和多期破坏的特征。通过深入的勘探实践和研究,丰富了叠合盆地多期成藏理论体系。

●指出环古生代大型克拉通生油坳陷的古隆起、古斜坡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部位。巨厚的古生界烃源岩、长期生烃是多期成藏的资源基础。不整合面上下均分布有众多类型的圈闭。古生界非构造圈闭是大型油气田的主要圈闭类型。多期构造运动引起的抬升与溶蚀形成的岩溶缝洞是最有利的储集空间。

●对于古生代克拉通盆地基础上叠合的中新生代前陆沉积,其勘探方向应是以早期油气藏后期调整形成的次生油气藏和后期陆相烃源形成的油气藏为主,圈闭类型以与挤压构造应力环境形成构造型圈闭为主。

●多期构造运动引起的抬升与剥蚀形成的构造面及断裂是不同时代、不同部位和不同类型生储油岩系相互联系的有利通道。靠近大型断裂、大型不整合面是寻找大型油气田的有利部位。

在叠合盆地多期成藏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石化西北分公司形成了“逼近主力烃源岩,以大型古隆起、古斜坡为勘探目标,靠近大型断裂、大型不整合面寻找大型油气田”的勘探思路,一举发现和探明了塔河油田。同时,在库车前陆盆地南缘斜坡发现和落实了一批圈闭和圈闭线索,坚定了中国石化在前陆盆地前缘天然气勘探的信心,对我国“稳定东部、发展西部”资源战略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2)在上述理论创立过程中,实现了4个创新,带来了油气勘探实践的4个跨越。

●系统研究了阿克库勒凸起的形成过程和动力学机制,确定了古岩溶发育的主要期次和规模,建立了岩溶发育的模式,查明了古岩溶储集体的发育与分布规律,实现了勘探部署由“单一缝洞储集体”到“整体评价和有规律整带部署”的跨越。

●系统研究了油气成藏的动态过程,建立了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的成藏模式,高效地指导了该类型油藏的勘探部署,实现了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勘探部署由“全面开花”到“整体控制,先轻后重”的跨越,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深入研究了奥陶系地层沉积特征和古岩溶储层的形成机理,新发现了塔河油田南部广泛发育的奥陶系一间房组生物滩相裂缝-孔隙型储层和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裂缝-孔洞型储层,增加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的勘探领域与层位,实现了岩溶缝洞型油藏勘探由“单一风化壳找油”到“多层位立体勘探”的跨越。

●形成了一套适合于塔北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勘探的方法技术系列,实现了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勘探由“残丘高点找油”到“整体评价、全面部署”的跨越。

地质理论的突破,必然带来油气储量和产量增长的高峰。在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成藏理论的指导下,塔河油田勘探井成功率达到60%以上,达到世界同类型油藏勘探的领先水平。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缝洞型油藏含油气面积由“九五”末期的630km2扩大到2840km2,共提交探明储量7.0586×108t油当量,三级储量合计14.6884×108t油当量,基本探明了塔河特大型油气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该理论对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沙西、巴楚、塔中等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对国内外类似含油气盆地的勘探也有重要参考价值。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成藏理论的创立,是我国油气勘探里程中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4.3.4.2 勘探技术进步是油气突破和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

油气勘探是一个需要多兵种、多学科联合作战的行业。塔河地区1995年以前就已经在奥陶系碳酸盐岩发现油气,并且获不稳定的油气流,但由于勘探技术与勘探对象不适应,未形成规模,亦未进行全面评价、开发。随着“八五”、“九五”、“十五”以来,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科技攻关的加强,勘探评价预测技术的综合配套和集成,强化和提升了复杂目标的勘探本领,从而在取得重大油气突破的同时,也形成了一套适合于塔北碳酸盐岩古岩溶缝洞型油藏勘探的方法技术系列,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4.3.4.3 转变思路、不断开拓油气勘探新地区、新领域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基础

对于一个老的、勘探程度较高的层系或地区,当应用新的思路和技术去做工作时,往往也能获得较大的突破。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应经常转换思路和思考角度,尽力摆脱僵化的思维模式。

“十五”初期,塔河油田主体区——海西早期岩溶发育区已基本探明,勘探工作面临着向何处去的抉择,在此情况,西北分公司的勘探工作者转变思路,在充分的研究和论证基础上,提出针对加里东中期岩溶发育区开展勘探的思路,大胆向塔河油田外围甩开部署,相继发现和探明了8、9、10、11区奥陶系油气藏,取得丰硕的成果,为塔河油田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于塔河油田碎屑岩勘探,早期在三叠系发现和探明的一批油气田藏均以背斜型常规油藏为主。2004年,通过加强综合研究和技术攻关,在碎屑岩领域确定了一大批非背斜,使我们认识到非背斜是重要的勘探领域,在塔河油田西南部针对奥陶系同时兼顾石炭系岩性-构造复合型圈闭部署S112-2井、在志留系岩性-构造复合型圈闭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2005年以来,针对塔河油田东南部三叠系受岩性上倾尖灭非背斜圈闭部署的THN1井和受岩性上倾尖灭+断裂控制的非背斜圈闭部署AT2井,测试获工业油流,开拓了塔河南三叠系辫状三角洲河道、河口坝油气勘探的新领域,2005年已提交控制储量1318×104t油当量。非背斜领域的突破,发现了新的圈闭类型,开拓了新的勘探领域,进一步说明塔河油田碎屑岩勘探领域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同时启发我们,对于天山南地区也应注意对非背斜圈闭的勘探工作。

地质与勘探论文

浅谈煤田地质勘探前沿发展趋势摘要:本文根据中国煤炭生产方针、煤田地质特点及世界先进技术发展现状,讨论了中国煤田地质勘探前沿问题,从提高勘探精度,开展动态地质研究等方面加以论述。并且展望了煤田地质勘探技术发展的趋势。关键词:地质勘探勘探技术发展趋势0引言20世纪,煤炭在世界能源中占主要地位,进入21世纪,煤炭在世界一次能源中仍将占主要地位,在我国尤其如此。在我国,1500m左右的煤炭总资源量约4万亿吨,已探明保有储量达1万亿吨。而石油、天然气,由于资源赋存条件与勘探、开发困难等原因,一个时期内难于大幅度增产。但是,随着开放与市场经济发展,煤炭要有竟争力才能在市场上站住脚,经济、安全、高效采煤就成为煤炭工业发展的关键。因此,世界上所有采煤国家都需要继续开展煤田地质勘探工作,而且,煤田勘探技术要迅速发展才能满足生产要求。1我国煤田地质勘探前沿问题从我国煤田地质特点及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现状来看,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煤田地质勘探前沿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1从完善矿井水防治与保水采煤研究方面来看我国东部一些矿井,随着采深增大,突水事故经常出现,突水量也日益增大。由于这些煤田水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加之采深不断增大,浅部矿井水治理获得的一些认识往往不适应深部矿井水动力条件。因此,我国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深入研究矿区深部岩溶水形成与运移特征,深部矿井底板岩溶水突出机理,开发突水预测预报技术;开发适应现代机械化开采的采掘区无水险水害防治技术。1.2从开展动态地质研究方面来看常见的岩煤突出、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突水、井筒破裂等井下灾害,实际上是一种动力地质现象。这些现象均与岩体应力场有关。主要起因于岩煤采掘后,原有自然条件下各种地质因素之间的平衡遭受破坏,岩体应力再分配,从而引发或诱发出这类灾害性地质现象。通过研究这些现象形成的地质机理,事先测定出采掘阶段岩体应力随时空的动态变化,就有可能预测上述动力地质现象是否会形成,确定并采取消除或减弱这些灾害的措施。1.3从加强环境地质勘查与灾害地质防治方面来看由于矿区在天然条件下以及因开发而使地质体系遭受破坏,从而可能形成一系列环境问题,如耕地破坏、水源污染、沙化,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造成的大气污染等以及更具破坏性的灾害地质现象,如地裂、地表塌陷、滑坡乃至诱发地震。由于历史原因及煤矿不断开发,旧帐未清,新帐纷至,所产生的问题相当严重,煤矿环境问题是制约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今后矿区环境评价与治理将成为开发部门重要的工作内容。1.4从提高勘探精度来看连续作业是煤炭工业现代化或采掘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特点。这要求开发前查明所采煤层的细微变化,如煤层厚度、结构和灰分的局部细小变化。煤层及其顶底板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局部变化等。但是,世界各国的煤炭证实储量及我国的探明储量均只主要说明煤炭的原地埋藏数量,并未充分甚至没有提供满足现代开采技术要求的开采地质信息,为适应现代机械化开采,普遍需要补充勘探。1.5从攻克煤层气开发难关来看近年来许多国家正在把煤层气作为一种能源进行研究,已有20多个国家开展了煤层气研究、勘探和开发活动。在煤层气试验开发中,目前所遇到的问题是:多数井煤层气产率低、衰减快,钻井冲洗液污染煤层,完井后坍塌堵孔,水力压裂效果不明显,裂缝短,所占比例低,完井后采气效果差等。显然,研究我国煤层渗透率低的原因、渗透率变化规律、煤层气富集和高产因素、煤层力学稳定性和破坏规律,开发适于我国低渗率煤层的钻井、完井、采气和增产实用技术,探索我国煤层气开发有利区段的评价选择模式就成为技术攻关的重点。2煤田地质勘探技术发展趋势用发展眼光看,近年来钻探仍将成为获取“第一性”地质资料的重要手段。物探仪器日新月异,性能改进与更新迅速,向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精确度、遥控、计算机实时控制、处理、数据分析和三维图形显示方向发展;物探方法向多维、多参数测量、多方法组合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将普及到地质勘探的各个专业、各个作业单元,乃至管理整个勘探系统。近年来,值得注意的煤田地质勘探技术发展趋势如下。2.1开发井下勘探技术根据国内外资料,落差小于5m、长度小于150m的小断层及小型褶曲,近期不可能用地面勘探方法查明。因此,国内外普遍认为,应在采区开采前,在井下开展采区勘探或工作面勘探,其方法包括矿井物探和沿煤层钻进。基于煤层密度比上下围岩小,煤层是一个明显的低速槽,国外在70年代末首先采用槽波地震勘探技术在井下探测煤层构造。近年来,探地雷达技术发展迅速。最近南非开发出一种Rock雷达系统,能定量研究岩体,准确确定断裂带深度、巷道周围裂隙带特征。显然,煤矿井下物探技术将大有作为,是一重要发展方向。2.2发展水平钻进技术20世纪80年代以来,技术先进的采煤国家愈来愈重视采用水平钻进方法沿煤层钻进,并采用与之相配合的随钻测斜技术。水平钻进技术是由受控定向钻进发展而来的。近年来,这种钻进技术发展迅速,不仅能在井下沿煤层钻进,还能在地面沿垂直一圆弧一水平线轨迹进入煤层钻进。地面水平钻进,在煤炭部门是80年代后期才从石油部门引进的。2.3加强综合勘探据有关材料说明,英国煤矿区尽管用三维地震勘探曾解释出小至煤厚落差的断层,但英国深部煤矿公司仍然重视钻孔研究。近年来,他们在已经评价的赋存经济可采储量的井田,按400一500m网度布无心孔,用组合测井方法勘探。他们开发了一种岩层显微扫描仪,通过人机联作能解释几十厘米落差的断层、裂隙、沉积和构造特征,以及应力方向。借助专用软件,用组合测井可确定出岩石类型、岩石强度、孔隙度或渗透率、倾角、孔径、分析水和烃等。据说,通过这一综合勘探方法,“可提供一份详细、实用的构造及应力场图”“,从而使矿山设计切实可行”,可提供最佳施工方向和合理地选定开采方法。这表明,选用合适手段、采用多手段综合勘探,是深部煤矿勘探的发展方向。2.4研究动态地质勘探技术如前所述,危害矿井安全的动力地质现象由采掘活动诱发而形成。它们具有动态特性。因此,预测动力地质现象的形成及其强度,不能简单地只凭反映原始地质条件的静止数据,而应主要分析基于岩煤层应力或其物性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特征资料。高产高效采煤推进速度快,进行动态勘探,即在采掘期间连续多次勘探采区的应力或物性随时间变化很有必要。2.5加快发展信息技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现已在煤田地质勘探各个专业推广应用,发展较快。由于引入了许多高新技术,如并行分布式处理、大容量存储、工作站、多媒体、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技术等,目前已能用人机对话方式处理、分析、解释和显示地质勘探数据,一些物探仪器自动化程度高,能在现场作预处理,控制各项操作和质量,选择有关参数。3结语根据相关资料分析表明,除少数几个发展中国家外,各主要产煤国家的煤田地质勘探工作量自80年代以来均明显减少,但用于开发勘探、工作面勘探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却明显增多,勘探精度大大提高。从煤炭现代化生产要求角度看,我国煤田地质勘探技术与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必须把握时机,加快我国煤田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才能满足我国高产高效采煤的需求。参考文献:[1]储绍良.矿井物探应用.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5.[2]李夫忠.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146~153.

工程地质勘查论文

工程地质勘查为调查工作,进行是为了研究影响建筑的地质因素,水文条件、一些天然的地质现象、岩土的力学性质及地质构造为地质勘查的主要因素。以下是我整理的工程地质勘查论文,欢迎阅读。

1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技术应用现状

1.1 地质勘察的技术问题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是确保岩土工程能够实施的关键所在。

目前在地质勘察技术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地质勘察人员在勘察过程中,需要根据岩土的各种性质来对界面进行划分,从而区别性进行对待,但在实际工作中,界面划分上缺乏针对性。在对岩土进行取样时全面性,特别是在取样时某些原状岩土样本极易被忽视,这就导致岩土室内试验缺乏全面性, 其所得出来的各项参数触及面狭窄。

部分岩土地质勘察人员由于自身勘察能力不高,这就导致野外作业和资料整理分析的能力有限, 使其无法有效的胜任勘察工作的实际需求。另外在勘察工作中,与建筑结构的结合缺乏,往往造成勘察工作存在较强的片面性。

1.2 导致地质勘察技术问题存在的原因

首先,地质勘察过程中勘察依据不足,在勘察报告中缺乏对建筑项目相关资料的分析,这就导致在勘察工作中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勘测点的布置, 从而所勘察出来的结果会无法满足建筑工程施工的要求。 而且工程所处范围内的最大限度荷载也没有进行综合考虑,这就导致勘察工作不到位情况的发生。 特别是在工程桩基施工过程中,如果某地段如果有特殊的岩土结构出来,则在桩基施工过程中需要改用水桩,这就需要对建筑物结构设计进行重新修改,导致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浪费发生。

其次,勘察工作缺乏合理性。 在勘察过程中,由于不同建筑物的在勘察工作中其勘察间距及勘察点布置都具有较大的差别性,但在勘察工作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作业不按规范要求进行,从而导致孔深不足及勘察点超范围等现象时常发生。 在地质勘察工作中,由于对勘察等级缺乏考虑,这就导致往往按普通标准进行的地质勘察时,在测试过程中发现地基条件良好,但在后期剪切波速测试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在钻孔深度内存在特殊结构的岩层。 最后,当前地质勘察水平较为落后,在碎石土层时,往往采用静力触探法进行,这就导致触控试验过程中缺乏连贯性, 在对岩层进行钻进过程中,由于对岩心采取率较为忽略,从而导致钻探效果缺乏全面性。

2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技术

2.1 地质勘察测绘

岩土工程地质勘测测绘,是对岩土的地貌地形、变化情况和地质条件等情况进行测绘,具体内容包括:在岩土工程勘察界限内外的一定宽度内,调查是否存在滑坡、土洞和坍塌等不良地质现象,以及岩石、软弱层地质体的出露部位、范围和分布,按照一定比例将这些调查内容标示在图纸之上;岩土所在地的气候等水文气象,以及周边生活和生产建筑物对岩土的破坏程度等的调查,并对岩石的特征、风化程度,所在位置的地貌与岩土层关系进行分析,初步划分地貌单元;调查岩土位置的地下水情况,包括地下水的类型、水位情况和流量等,并按照一定比例标示在测绘图纸上。 以上的调查内容除了标示在图纸之上,还要进行调查情况的野外照相或者素描,作为编制地质勘查报告的基本资料。

2.2 钻探技术

在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 需要通过岩土钻探来掌握第一手资料,而且在钻探过程中对其技术性要求较高,所以在钻探过程中需要有效的掌握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确保钻探技术水平能够更好的发挥出来。

1)钻探技术的选择。在不同的地质环境下,所选择的钻探技术也会有所不同。 当钻探在地下水以上的地层进行时,采用勺型钻锤击干法掏土钻进法为宜,这种钻探方法具有简单和便捷的特点,但利用这种方法进行钻探过程中会给土层带来较大的干扰,所以当钻探深度具有较高要求时,这种方法则不宜使用。 当针对多种岩土工程勘察的深度时,则可以利用岩芯回转泥浆护壁钻进法进行钻探。 在普通地质勘察工作中,往往会选择双管单动个别进、冲击钻探等钻进方法进行工作。

2)钻进深度的控制。在对岩土层的分层深度进行测量时,需要严格控制误差,确保其测量误差在小于 5cm. 在利用岩芯回转泥浆护壁钻进法进行钻进过程中, 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对分层精度的控制,则需要严格控制非连续取芯钻进的回次进尺,通常情况下是需要将其控制在 2m之内。

3)针对不同性质的'岩土,控制取芯率。当岩土性质不同时,则需要针对不同性质来对其取芯率进行控制。 对于土层其取芯率需要达到 100%, 在对岩石风化的残积土进行钻探时, 其取芯率则以85%为宜。而半岩半土的取芯率控制在 90%,破碎岩控制在 65%,软质岩控制在 65%,而完整岩则将其取芯率控制在 80%为最佳。

4)在钻进过程中,需要根据钻进的回次来对钻探记录进行填写,这些记录可以作为钻探技术进行应用时的必要依据。

2.3 取样和试验技术

首先,取样技术。 取样需要根据工程地基的情况进行采取,一般采集中风化和微风化岩的上部位置, 因为这些风化带具有过渡的特点,而上部位置就具有代表意义,其他位置超风化带实验值过于离散。

采集后的样本做及时蜡封处理,用胶带包括岩样,以防止其水分流失,并分类妥善保存,每种样本都要有标签清楚记录孔段的深度,然后送到土木试验地点进行土样和岩样的分析和试验。其次,原位试验,即在保证检测对象不被扰动和破坏的天然状态下,通过各种试验手法进行指标测定。 原位试验是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部分,获取岩土的设计参数,也是岩土工程施工质量检验的重要手段。 原位试验的方法很多,包括荷载、静力触探和标准贯入试验等。

试验方法具体根据工程条件和需求而定,常用的试验方法是标准贯入试验法。根据《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标准贯入试验是自动落锤的试验法。该法应根据地基的条件,以 1~1.5m为一次钻进单元深度,如果地质为松土,则钻进深度应该结合实际而定, 风化残积土和全风化带钻进以 1.5m为一次钻进单元深度,强风化带以 2~2.5m为一次钻进单元深度。 最后,编写地质勘察报告。 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要求进行编写,编写的前应该将各类勘察资料进行汇总整理,结合实际拟定大纲后再进行编写,内容包括勘察基本内容、地质条件、工程分析评价以及相关的结论和建议。

3 结论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属于综合型的工作,不仅具有复杂性,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多变性特点,当前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所以需要针对产生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从综合运用各种勘察技术来提高地质勘察的技术含量,综合、客观的对地质环境进行判断和评价,确保为建筑工程的施工提供科学的各项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数据,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刘湛省。岩溶地区铁路工程地质勘察浅探[J].西部探矿工程,2010( 7) :15.

[2] 刘群。对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人民长江,2015( 1) :14.

[3] 张淑杰。岩土工程地质勘察中控制质量的因素分析[J].黑龙江科学,2014( 10) :15.

地质与勘探编辑部电话

1,单位名称: 西南有色三0六勘察工程有限公司单位地址: 云南省晋宁县中和乡大新 电话号码: 08715067540经营范围: 水文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勘察 分机号码: 暂无企业性质: 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邮编: 678900行业: 水文地质勘查业 联系人: 郭志峰2,单位名称: 昆明勘察院科技开发公司单位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东风东路东风巷1号 电话号码: 08715001224经营范围: 勘察(工程地质)施工检测 分机号码: 暂无企业性质: 国有企业 邮编: 631951行业: 工程地质勘查业 联系人: 赵汝青3,单位名称: 云南地矿隧道工程公司单位地址: 云南省晋宁县昆阳镇郑和路 电话号码: 08715066889经营范围: 工程地质勘查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堪查环境地质堪查 分机号码: 暂无企业性质: 国有企业 邮编: 678900行业: 工程地质勘查业 联系人: 何永慧4, 单位名称: 云南省地质调查院单位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白塔路131号 电话号码: 08715009956经营范围: 地质矿产调查勘查 分机号码: 暂无企业性质: 国有企业 邮编: 631911行业: 工程地质勘查业 联系人: 常凡5, 单位名称: 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中心实验室单位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阿拉乡石坝 电话号码: 08715021827经营范围: 地质矿产勘查调查矿产分析测试 分机号码: 暂无企业性质: 国有企业 邮编: 672110行业: 工程地质勘查业 联系人: 施玉北6, 单位名称: 云南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机掘坑探工程队单位地址: 云南省晋宁县昆阳镇郑和路 电话号码: 08715066890经营范围: 工程地质堪查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堪查环境地质堪查 分机号码: 暂无企业性质: 国有企业 邮编: 678900行业: 工程地质勘查业 联系人: 何永慧7, 单位名称: 云南省地质工程勘察总公司第三工程公司单位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黑林铺镇王家桥 电话号码: 08715018218经营范围: 工程勘察施工 分机号码: 暂无企业性质: 国有企业 邮编: 653602行业: 工程地质勘查业 联系人: 林辛勇8, 单位名称: 昆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岩土工程有限公司单位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东华小区田园里20号 电话号码: 08715005151经营范围: 岩土工程治理,设计 分机号码: 暂无企业性质: 股份有限公司 邮编: 633441行业: 工程地质勘查业 联系人: 苏庆鹤9, 单位名称: 云南迪兴地勘工程有限公司单位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东风东路东风巷13号附4号 电话号码: 08715006138经营范围: 地质勘察 分机号码: 暂无企业性质: 私营有限责任公司 邮编: 631951行业: 工程地质勘查业 联系人: 杨金辉10, 单位名称: 昆明诚信勘察设计院单位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新村镇白云街 电话号码: 08715411530经营范围: 房屋地质勘测 分机号码: 暂无企业性质: 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邮编: 621300行业: 工程地质勘查业 联系人: 谢正明11, 单位名称: 云南省一九八煤田地质勘探队单位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阿拉乡小石坝 电话号码: 08715020383经营范围: 煤田地质勘探水源勘探工程勘探 分机号码: 暂无企业性质: 国有企业 邮编: 673308行业: 煤炭地质勘查业 联系人: 吕树生单位名称: 云南省煤田地质局199煤田地质队12, 单位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团结路 电话号码: 08717501310经营范围: 煤田地质勘探基础基据工程 分机号码: 暂无企业性质: 国有企业 邮编: 638705行业: 煤炭地质勘查业 联系人: 陈刚13, 单位名称: 云南省煤田地质局198煤田地质队单位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官渡 电话号码: 08715020395经营范围: 煤田地质勘探基础基桩工程 分机号码: 暂无企业性质: 国有企业 邮编: 673308行业: 煤炭地质勘查业 联系人: 吕树生14, 单位名称: 云南省煤田地质局143煤田地质队单位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交通路34号 电话号码: 08715004392经营范围: 煤田地质勘探基础基桩工程 分机号码: 暂无企业性质: 国有企业 邮编: 633234行业: 煤炭地质勘查业 联系人: 罗俊15, 单位名称: 云南省煤田地质局单位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滇池路2号方舟大厦18楼 电话号码: 08715004684经营范围: 煤田地质钻探 分机号码: 暂无企业性质: 国有企业 邮编: 641034行业: 煤炭地质勘查业 联系人: 罗启亮16, 单位名称: 西南有色地质勘查局三一二队单位地址: 云南省安宁市中华路169号 电话号码: 08715033650经营范围: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勘查 分机号码: 暂无企业性质: 国有企业 邮编: 686900行业: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勘查业 联系人: 王梨园17, 单位名称: 云南省有色地质三0六队单位地址: 云南省晋宁县中和乡大新 电话号码: 08715062384经营范围: 矿产地质调查勘察 分机号码: 暂无企业性质: 国有企业 邮编: 678900行业: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勘查业 联系人: 郭志峰18, 单位名称: 云南省有色地质研究所单位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金马镇王大桥 电话号码: 08715025067经营范围: 矿产地质调查,勘查岩石矿物土壤及水质分析化验鉴定与测试 分机号码: 暂无企业性质: 国有企业 邮编: 638516行业: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勘查业 联系人: 陈晓伟19, 单位名称: 中国有色十四冶勘察设计工程公司单位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西站12号 电话号码: 08715000124经营范围: 勘察设计建筑施工岩土工程处理 分机号码: 暂无企业性质: 国有企业 邮编: 653431行业: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勘查业 联系人: 杨曾钰20, 单位名称: 云南省设计院检察分院单位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环城东路172号 电话号码: 08715006286经营范围: 岩土工程检察设计 分机号码: 暂无企业性质: 国有企业 邮编: 633151行业: 工程地质勘查业 联系人: 林涛21, 单位名称: 云南省物化探地质工程勘察施工公司单位地址: 云南省宜良县匡远镇环城南路124号 电话号码: 08715214880经营范围: 地质勘察 分机号码: 暂无企业性质: 国有企业 邮编: 675900行业: 工程地质勘查业 联系人: 王有德22, 单位名称: 昆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勘察分院单位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东华小区田园里20号 电话号码: 08715005151经营范围: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 分机号码: 暂无企业性质: 国有企业 邮编: 633441行业: 工程地质勘查业 联系人: 杨宗宇23, 单位名称: 云南地质工程勘索设计研究院单位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董家湾172号 电话号码: 08715000010经营范围: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光程治理工程测量 分机号码: 暂无企业性质: 国有企业 邮编: 633111行业: 工程地质勘查业 联系人: 辛勇单位名称: 云南省电力设计院24, 单位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白塔路201号 电话号码: 08715005421经营范围: 勘察,设计 分机号码: 暂无企业性质: 国有企业 邮编: 631611行业: 工程地质勘查业 联系人: 吴继志25, 单位名称: 西南有色昆明勘测设计院单位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东风巷29号 电话号码: 08715002809经营范围: 工程勘测设计,施工 分机号码: 暂无企业性质: 国有企业 邮编: 631451行业: 工程地质勘查业 联系人: 蒋承伟26, 单位名称: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单位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东风东路东风巷1号 电话号码: 08715006057经营范围: 勘察设计服务 分机号码: 暂无企业性质: 国有企业 邮编: 631751行业: 工程地质勘查业 联系人: 陆增建27, 单位名称: 昆明岩土工程公司单位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小龙村4号 电话号码: 08715004008经营范围: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基础处理工程勘察工业与民用建筑 分机号码: 暂无企业性质: 国有企业 邮编: 633341行业: 工程地质勘查业 联系人: 罗征均单位名称: 国家电力公司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勘测总队28, 单位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小龙路4号 电话号码: 08715007080经营范围: 水利水电勘测工程勘察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 分机号码: 暂无企业性质: 国有企业 邮编: 633241行业: 工程地质勘查业 联系人: 罗征均29, 单位名称: 云南滇东工程公司单位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董家湾路172号 电话号码: 08715007963经营范围: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矿产地质勘系施工地基与基础处理地方工程 分机号码: 暂无企业性质: 国有企业 邮编: 633841行业: 工程地质勘查业 联系人: 辛勇

隶属关系:教育部电话:

学校所在地: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传真:

邮政编码:100083 网址:http://

一、地质类专业设置

1.地矿学科(工学)本科专业设置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是由原地质系和采矿系1995年调整合并后的资源工程学院进一步演变而成的。原地质系自1995年起停止招收地质矿产勘查专业本科生。原地质系的办学特色,通过“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理学硕士点、“矿产普查与勘探”工学硕士点、“地质工程”工程硕士点的研究生教学和科研工作得以延续。资源工程系矿物资源工程专业属地矿学科(工学)本科专业,是在原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基础上设置的。招生规模30人/年。

2.地学类相关学科本科专业设置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土木工程专业,招生规模120人/年。环境工程系环境工程专业,招生规模120人/年。

3.培养地学研究生和地学相关学科研究生的学科和专业设置情况

(1)地学研究生学科

硕士学科点: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矿产普查与勘探。

工程硕士点:地质工程。

(2)相关学科研究生学科

博士学科点:采矿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矿物加工工程、安全技术与工程、工程力学。

博士后流动站:矿业工程。

硕士点: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工程力学、岩土工程、安全技术与工程。

年招生规模:硕士研究生244人,博士研究生133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2人。

(3)地学类研究生专业设置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本学科点原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86年批准的矿物学理学硕士学位授予点,1998年调整为现在的名称。其主要研究方向:无机非金属矿物材料、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包裹体矿物学、选矿工艺学、冶金工艺矿物学、宝石学及矿物改性。本学科点以资源工程系地质研究室和资源(地质)实验室为组织基础,拥有矿物岩石矿床实验室、矿物材料实验室、包裹体矿物实验室、岩相矿相实验室。

矿产普查与勘探工学硕士点:本学科点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84年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其主要研究方向:矿床学与油气田资源预测、矿产经济学、数学地质、GIS在资源勘查中的应用、矿山地质学。本学科点以资源工程系地质研究室和资源(地质)实验室为组织基础。

地质工程工程硕士点:其研究方向涵盖了上述两个硕士学科的研究方向,为全国地矿部门和企业培养能够运用地球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地质类教师队伍现状及队伍建设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从事与地质学科教学和科研有关的教师队伍结构:教授5人、副教授7人、讲师2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7人。年龄结构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中青年教师已取得博士学位的6人。目前已形成以博士学历为主体的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成为本学科办学的优势之一。黎彤、何知礼、侯景儒、陈希廉、刘正皋、赵万智、任允芙、李前懋等教授都曾在该系任教。现任职的教授有袁怀雨、倪文、徐九华等。

三、办学特色与优势

学院按照“继承特色、发展创新”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总体发展思路,在原有的地质、采矿、选矿等传统学科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扩大专业领域,宽口径地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的工程人才。同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软硬件环境正在发生着明显的改变,学生除了扎实基础外,在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方面得到加强。学院在教学管理中抓了教学的规范化,实行了监督和激励的双重机制,形成了“尊师重教,规范发展”的办学特色,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学科建设的稳步发展,涌现出许多中青年教学骨干。

在地学类教材编写方面,突出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教材的通用性、实用性,不断地根据学科的进展充实新的案例和方法。近年新编教材有《地质学》、《矿物材料学导论》。

四、学科建设

争取将“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和“矿产普查与勘探”硕士点建设成博士点。

五、实验室建设

1)岩矿测试技术方面,在已购置Linkam公司生产的THMS600冷热台基础上,再购置TS1500热台,不仅可研究天然矿物及包裹体的加热状态,也可用于观测人造材料的显微加热过程。

2)GPS和GIS先进技术方面拟购置“GPS4600”或“SR510”GPS全站仪、激光测距仪TC1102型、小型DocketGIS定位仪等。增添GIS软件,拟添置加拿大Titan东方公司出品的TitanGIS软件和Titan Scanin软件等。

3)无机非金属矿物材料方面与土木实验室联合建设。

4)地质博物馆建设,共计几百套20000余件矿物、岩石、矿床、构造、古生物等整套标本,包括矿物陈列室、岩石陈列室、矿产资源陈列室。

5)环境矿物方面与环境工程实验室共建。

六、“九五”以来科学研究简况

“九五”以来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级攻关项目3项,部委级项目10项,科研总经费200万元。其中10余项通过部级鉴定,获部级科研奖。主要研究方向包括:①矿床学及资源远景评价;②矿产经济学;③数学地质;④无机非金属矿物材料;⑤环境矿物学及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研究;⑥流体包裹体应用研究;⑦选冶工艺矿物学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每年都有20余篇高水平的论文发表,包括SCI、EI等检索论文3~5篇。挂靠的各级学术机构中有亚太国际流体包裹体学会,中国硅酸盐学会工艺岩石分会等4个。

七、国际交流与合作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俄罗斯、乌克兰等国2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有合作关系。

(撰稿:邹一民、徐九华)

地质与勘探编辑都有谁

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编辑于 2016-09-25—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李四光的主要成就中华民国时期,李四光长期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地质学家,对发展中国地质事业,提高中国地质科学水平,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他还担任过北京大学评议会的评议员和理学院的庶务主任,协助蔡元培先生为北大的校务建设作出了贡献。此外,他还筹办过著名的武汉大学,一度代理过前中央大学的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全国地质院系调整工作中,李四光亲自主持了北京、长春两个地质学院的建院工作,在他的关怀下,以后又扩大建立了成都地质学院以及许多中等地质技术学校,为日前开展的地质勘探工作和地质科研工作源源不断地培训输送了大量的各类技术干部,适应了地质事业大发展的需要。

哈市怕不霸气外露有木有

张金昌 ,男,汉族,中共党员,河北唐县人,1959年1月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兼职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兼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专业核心期刊《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编委。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1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探矿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探矿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1985年1月分配到勘探所钻机三室从事科研工作。1987年7月任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1987年6月---1991年12月在勘探所从事科研工作,任研究室副主任。1992年1月---1994年8月在勘探所从事科研工作。1992年12月被评聘为高级工程师。1994年9月---1995年9月到美国进修学习。1995年10月---2000年3月在勘探所设备工程室从事科研工作。1996年7月--2000年3 月任研究室主任(正处级),并担任党支部书记。2000年4月至2009年1月,任勘探所副所长(副司局级)、党委委员,分管所科研管理工作。2001年12月被评聘为探矿工程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1年1月---2005年12月任第七届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6年1月起任第八届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2003年7月起任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2006年5月---2006年7月在国家行政学院参加第七期国土资源厅局长培训班。2006年8月起任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及重大项目评审专家。2006年12月被廊坊市委、市政府聘为廊坊市第三届专家咨询服务委员会委员。2009年1月至2010年11月,任勘探所副所长(主持工作)、党委委员。2010年12月至今,任勘探所所长、党委副书记 。 研究方向:从事地质岩心钻探、水文水井和工程施工设备设计、工艺研究以及科研管理工作。 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达16项,其中部级课题10项。国家863重点项目:2000m地质岩心钻探关键技术与装备 负责人地质调查科研计划项目:2000m以内地质钻探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 负责人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科学超深井钻探技术方案预研究 负责人 作为主要成员先后参加或主持完成了部、院、所及横向市场科研项目16项,其中获部科技成果三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一等奖一项。参与完成的“水文水井气举钻探新技术”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全国30个省、市、区,并广泛应用于国外水井钻进工程中,产生经济效益数十亿元,1993年度获得原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六);主持完成的“CG1900型全套管冲抓成孔设备、器具及施工工艺研究”项目,是原地质矿产部“九五”地勘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已于2001年通过部级鉴定。该项研究成果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大口径全套管冲抓施工设备,成果总体水平达到了国际同类技术先进水平,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桩基施工中。2005年“CG型全套管冲抓成孔设备”入选国家重点新产品。2006年以来,又研制成功四种型号的旋挖搓管机,并出口俄罗斯、乌克兰等国,2011年又成功进入北美市场。2001年5月,担任编委副主任编辑完成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与开发技术译文集》是我国第一部主要介绍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与开发技术的译文集,对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开发研究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8—2009年,在青海省木里海拔4200米的高原冻土区成功实施“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DK-1—DK-4科学钻探实验孔”,在130-170米之间发现了3个天然气水合物层。在高原冻土地区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在世界上尚属首次,标志着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和取样钻探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6—2007年开始担任863重点项目“2000m地质岩心钻探关键技术与装备”及地质调查计划项目“2000m以内地质钻探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负责人。带领课题组,利用“2000米地质岩心钻探关键技术与装备”在山东乳山金青顶金矿区成功实施一倾角80度终孔深度达2212.8米的生产示范孔,标志着我国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000m深孔全液压动力头地质钻机系统研制成功,其中多项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将大幅度提升我国深部岩心钻探装备设计、制造和配套实力,打破西方少数国家对深部地质岩心钻探装备市场的垄断。这两个项目的成功实施,使我国2000m以内全液压动力头钻机形成了系列化(300米—2000米),解决了长期制约我国地质岩心钻探效率提高的关键工艺技术问题,使我国地质岩心钻探技术和装备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筹划“十二·五”2000—5000m地质岩心钻探技术与装备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负责的“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课题12000—15000m“科学超深井钻探技术方案预研究”进展顺利。1、兀型钻架(桅杆)静动载及稳定性研究。2、SPC-150型水文水井钻机。3、SHB140/100气举反循环双壁钻具。4、SPJC-300型水文水井钻机。5、水文水井气举钻探新技术研究。6、SJ-1500型水文水井钻机。7、CG1900型全套管冲抓成孔设备及施工艺研究。8、高压旋喷注浆技术研究与开发。 1 全液压动力头水井钻机国产化若干问题 臧臣坤; 张金昌; 冯起赠 探矿工程 2009-02-252 地质岩心钻探技术及其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张金昌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9-08-253 2000m地质岩心钻探成套装备研制工作进展 张金昌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9-06-154 CG型全套管搓管成孔设备的研究和应用 宋志彬; 冯起赠; 和国磊; 王年友; 张金昌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9-06-155 再接再厉,创新钻掘技术 甘行平; 傅秉锋; 张金昌; 刘三意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6-02-256 回顾与展望 甘行平;张金昌; 刘三意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7-09-257 钻探技术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任务 张金昌; 冉恒谦; 刘芳霞 探矿工程 2007-09- 258 CG型全套管冲抓成孔设备及施工工艺 宋志彬; 冯起赠; 王年友; 张金昌 探矿工程 2007-09- 259 国产旋挖钻机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周红军; 蒋国盛; 张金昌 探矿工程 2008-08-2610 岩溶地区水文水井钻探新技术 张金昌; 宋志彬; 冯起增 西部探矿工程 2005-12-3011 我国水文水井钻机发展综述 张金昌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5-09-3012 防渗加固高压旋喷注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宋志彬; 张金昌; 冯起增; 杨大根; 孙正基; 王年友 探矿工程(岩土钻 掘工程) 2003-01-2513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张金昌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4-02-2514 江河堤坝垂直防渗高压喷射灌浆技术 张金昌; 宋志彬; 杨大根; 王年友 探矿工程 2000-09-2515 CG1900型全套管冲抓成孔设备、器具及施工工艺的研究和应用 张金昌; 宋志彬; 王年友; 杨大根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1-11-2516 我国水文水井钻机发展综述 张金昌 第十三届全国探矿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 2005-09-0117 2004年亚、非、拉水文水井钻探技术培训情况介绍 张金昌; 冉恒谦; 孟庆鸿; 张林霞 “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 2006-12-0118 钻探技术新进展 张金昌 第十四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7-10-0119 全液压动力头水井钻机国产化若干问题 臧臣坤 张金昌 《探矿工程》2009年2期 2009-02-0120 地质岩心钻探技术及其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张金昌 《探矿工程》2009年8期 2009-08-0121 中国地质钻探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张金昌 《矿业装备》2009年10月号 2009-10-0122 2000m地质岩心钻探成套装备研制工作进展 张金昌 《探矿工程》增刊 2009-10-0123 科学超深井钻探技术国内外现状 张金昌《地质学报》2010年6期 2010-06-01 1.1993年度获得原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一等奖。2.2003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优秀留学回国人才”。3.2008年、2010年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各一项。张金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金昌,甘肃天水人,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北京智泽华软件公司董事长。先后出版《财务分析与决策》、《现代企业经营理财》、《企业经济学》(合著)、《21世纪的企业治理结构和组织变革》(合著)、《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打造国际竞争力》、《财务分析学教程》等专著。主持“加强我国企业竞争力研究”、“21世纪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组织变革展望”、“企业资金链断裂的成因和对策研究”等课题研究,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重要论文100多篇,其中 “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战略思考”(香港,《中国评论》杂志,2000年6期)、“中国养老保险部分积累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 Ma. USA VOL. 53,2000 No.4〉、“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是高还是低?”(USA-China Economics Review,2002.vol.2, New york,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4期)等论文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反响。主持开发了《智能化财务分析系统》(2001)、《中国建设银行财务顾问专家系统》(2008)、《财务危机预警系统》(2006)、《中国农业银行财务风险分析预警系统》(2009)等软件。1986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工程专业,1986-1993年在首都钢铁公司从事企业管理专业工作,期间考入南开大学研究生班并派往法国尼斯大学深造,获得法国DESS-CAAE学位。1993年回国到社科院从事企业管理、财务分析、竞争力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企业管理、国际竞争力与社会保障问题。2001年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2008-2009在美国布鲁克大学以研究教授级访问学者名义进行国际合作研究。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投稿

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的期刊,双核心,EI检索,比较可以

石油勘探与开发 2.石油学报 5.天然气工业 3.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6.石油化工 4.石油实验地质 7.石油物探 8.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天然气地球科学 10.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石油钻采工艺 12.新疆石油地质 1测井技术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15.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6.钻采工艺 17.油田化学 18.石油钻探技术19.石油炼制与化工 20.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1.特种油气藏 22.石油机械 23.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4.钻井液与完井液 25.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6.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7.油气田地面工程 28.海相油气地质 29.中国海上油气

这个期刊是EI检索的,投稿比较多,编辑会按投稿的先后时间顺序来初审和外审的,投稿大概1个月左右就会有消息的

中国地理吧!!

  • 索引序列
  • 地质与勘探投稿经验
  • 地质与勘探论文
  • 地质与勘探编辑部电话
  • 地质与勘探编辑都有谁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投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