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低结构材料符合主题论文

低结构材料符合主题论文

发布时间:

低结构材料符合主题论文

一篇好的学术论文应该满足以下几点要求:(1)论文需要清楚地提出问题。对所研究之问题的理论和现实背景有清楚的描述。作者必须告诉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题目,现有的研究已经到了什么程度,作者想要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这样一个题目在理论上和现实中为什么有意思。

鉴于学术思想的价值,笔者认为,它是追求学科研究真理的思想路线的发展轨迹。并沿着认识和理解学科知识的基本状态去发现问题,大胆地坚持探索未知的精神品质,最终形成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真理的学术思维品质。具体而言,在毕业论文写作方面,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是指论文的主题和写作材料,形式是指文章的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此外,对于论文写作,我们还需要开展思维活动,要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来表现。只有掌握了这些思维方式,才能创造出一篇具有学术性思维的毕业论文。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这种方式撰写本科论文,借助自己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我们可以找到和探索专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的解决方案。最终培养出他们的学术思维模式,为科研能力的培养及进步打下坚实基础。教育部关于高校毕业生必须完成毕业论文的规定,都表明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大势所趋,也是时代回到“百家争鸣”时代的重要标志。在此基础上,本论文运用于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既是学生掌握的知识的综合运用,又是对寒窗学习知识掌握十年以上的测试,也使他们能够借鉴好事物,开拓自己的学术思想。创造新事物的最终目的是形成学术科学研究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挥生命的最大价值。

接上面。(二)观点要创新 毕业论文的创新是其价值所在。文章的创新性,一般来说,就是要求不能简单地重复前人的观点,而必须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学术论文之所以要有创新性,这是由科学研究的目的决定的。从根本上说,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就是为了认识那些尚未被人们认识的领域,学术论文的写作则是研究成果的文字表述。因此,研究和写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论文如果毫无创造性,就不成其为科学研究,因而也不能称之为学术论文。毕业论文虽然着眼于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基本训练,但创造性仍是其着力强调的一项基本要求。 当然,对学术论文特别是毕业论文创造性的具体要求应作正确的理解。它可以表现为在前人没有探索过的新领域,前人没有做过的新题目上做出了成果;可以表现为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研究,有新的发现或提出了新的看法,形成一家之言3也可以表现为从一个新的角度,把已有的材料或观点重新加以概括和表述。文章能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作出科学的说明,提出解决的方案,这自然是一种创造性;即使只是提出某种新现象、新问题,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这也不失为一种创造性。国家科委成果局在1983年3月发布的《发明奖励条例》中指出:“在科学技术成就中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才是发明,……至于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成就,则是发现。”条例中对“新”作了明确规定:“新”是指前人所没有的。凡是公知和公用的,都不是“新”。这些规定,可作为我们衡量毕业论文创造性的重要依据。 根据《条例》所规定的原则,结合写作实践,衡量毕业论文的创造性,可以从以下几个具体方面来考虑: (1)所提出的问题在本专业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意义,并通过独立研究,提出了自己一定的认识和看法。 (2)虽是别人已研究过的问题,但作者采取了新的论证角度或新的实验方法,所提出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人以启发。 (3)能够以自已有力而周密的分析,澄清在某一问题上的混乱看法。虽然没有更新的见解,但能够为别人再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一些必要的条件和方法。 (4)用较新的理论、较新的方法提出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取得一定的效果。或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和数据等。 (5)用相关学科的理论较好地提出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本学科中的问题。 (6)用新发现的材料(数据、事实、史实、观察所得等)来证明已证明过的观点。 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要求对前人已有的结论不盲从,而要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敢于否定那些陈旧过时的结论,这不仅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还必须具有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任何创新都不是凭空而来的,总是以前人的成果为基础。因此,我们要认真地学习、研究和吸收前人的成果。但是这种学习不是不加分析地生吞活剥,而是既要继承,又要批判和发展。 三、论据要翔实,论证要严密 (一)论据要翔实 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仅有一个好的主题和观点是不够的,它还必须要有充分、翔实的论据材料作为支持。旁征博引、多方佐证,是毕业论文有别于一般性议论文的明显特点。一般性议论文,作者要证明一个观点,有时只需对一两个论据进行分析就可以了,而毕业论文则必须以大量的论据材料作为自己观点形成的基础和确立的支柱。作者每确立一个观点,必须考虑:用什么材料做主证,什么材料做旁证;对自己的观点是否会有不同的意见或反面意见,对他人持有的异议应如何进行阐释或反驳。毕业论文要求作者所提出的观点、见解切切实实是属于自己的,而要使自己的观点能够得到别人的承认,就必须有大量的、充分的、有说服力的理由来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 毕业论文的论据要充分,还须运用得当。一篇论文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全部研究工作所得,古今中外的事实事例、精辟的论述、所有的实践数据、观察结果、调查成果等全部引用进来,而是要取其必要者,舍弃可有可无者。论据为论点服务,材料的简单堆积不仅不能证明论点,强有力地阐述论点,反而给人以一种文章拖咨、杂乱无章、不得要领的感觉。因而在已收集的大量材料中如何选择必要的论据显得十分重要。一般来说,要注意论据的新颖性、典型性、代表性,更重要的是考虑其能否有力地阐述观点。 毕业论文中引用的材料和数据,必须正确可靠,经得起推敲和验证,即论据的正确性。具体要求是,所引用的材料必须经过反复证实。第一手材料要公正,要反复核实,要去掉个人的好恶和想当然的推想,保留其客观的真实。第二手材料要究根问底,查明原始出处,并深领其意,而不得断章取义。引用别人的材料是为自己的论证服务,而不得作为篇章的点缀。在引用他人材料时,需要下一番筛选、鉴别的功夫,做到准确无误。写作毕业论文,应尽量多引用自己的实践数据、调查结果等作为佐证。如果文章论证的内容,是作者自己亲身实践所得出的结果,那么文章的价值就会增加许多倍。当然,对于掌握知识有限、实践机会较少的大学生来讲,在初次进行科学研究中难免重复别人的劳动,在毕业论文中较多地引用别人的实践结果、数据等,在所难免。但如果全篇文章的内容均是间接得来的东西的组合,很少有自己亲自动手得到的东西,那也就完全失去了写作毕业论文的意义。 (二)论证要严密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论证要严密、富有逻辑性,这样才能使文章具有说服力。从文章全局来说,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程序,使人们的逻辑程序和认识程序统一起来,全篇形成一个逻辑整体。从局部来说,对于某一问题的分析,某一现象的解释,要体现出较为完整的概念、判断、推理的过程。 毕业论文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文章样式,它诉诸理解大量运用科学的语体,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事物的本质或规律,从已知推测未知,各种毕业论文都是采用这种思维形式。社会科学论文往往是用已知的事实,采取归纳推理的形式,求得对未知的认识。要使论证严密,富有逻辑性,必须做到:(1)概念判断准确,这是逻辑推理的前提;(2)要有层次、有条理的阐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3)要以论为纲,虚实结合,反映出从“实”到“虚”,从“事”到“理”,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 此外,撰写毕业论文还应注意文体式样的明确性、规范性。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科普读物、可行性报告、宣传提纲等都各有自己的特点,在写作方法上不能互相混同。

一、毕业论文的选题选题是论文写作的首要环节。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论文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新颖性、先进性、开创性、适用性以及写作的难易程度等。下面重点谈谈选题的原则:1.要客观需要,颇有价值。选题要根据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用价值。例如“企业联盟问题研究”,就是这样。正如一汽集团李启祥副总经理说,我国汽车与国外的汽车竞争,无论是技术、质量、品牌、功能、成本和规模经济等都比不过人家,只能靠一体化,战略联盟,与“大众”合资进入世界大汽车集团,靠国外发展自己。因此,关于战略联盟的研究,既满足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又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用价值。2.要捕捉灵感,注重创新。论文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的含义非常广泛,是指一种新的观点,创立新说,新的论据(新材料),新的补充,新的方法,新的角度。也有人说创新指研究的内容是新的,方法是新的,内容与方法都是新的。还有人认为创新指独特见解,提出前人未曾提出过的问题,纠正前人的错误观点,对前人成果进一步深化、细化、量化和简化等。由上可见,一篇论文总要有一点创新,否则就算不上真正的论文。创新靠灵感,灵感靠积累。只有在长期的艰苦砥砺中才能偶然产生一点思想的火花,而这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就可能变成学术创新的起点。

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 提取码: ne8r

结构材料论文

竖式结构指文章的层次以事物的纵向发展、延伸进行安排的一种结构形式.一般用来表现事物的历史过程.又称纵贯式结构、演进式结构,或垂直结构,与横式结构相对.纵式结构在各种认可 均有广泛的运用.在说明文中,纵式结构常用于说明事物的过程、程序.如亨利•法希尔的《蝉》.文章虽用倒序,在介绍蝉的生活习性时,却一直穿着对蝉的生长过程的说明.这一过程是:第一阶段,蝉卵孵化成幼虫;第二阶段,幼虫钻入地下又爬上地面;第三阶段,幼虫蜕皮到扔下皮飞去;第四阶段,成虫在阳光中歌唱.又如何烈的《微型电子计算机》,追述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从1946年产生的第一台电子管电子计算机,到1948年的晶体管电子计算机,再到1964年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最后到大规模集成电路第四代电子计算机——微型电子计算机,写出计算机在不长的时间里迅速发展、变化更新的历程.再如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叙述了景泰蓝这一手工艺品的工艺流程,介绍了景泰蓝由制胎到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等的全部操作工序.在议论文中,纵式结构表现为用显示历史进程和今昔变化的事实为论据对论点进行论证的结构.如毛泽东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凡尔登战役说起,随即转入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三个阶段的介绍和分析,从而论证了这一战役是希特勒走向灭亡、反侵略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一切对世界形势作悲观估计的人们应将自己的观点改变过来.又如鲁迅杂文《记念刘和珍君》,从追悼会写起,然后叙及对刘和珍过去的印象,她被害的经过,她和战友之死的影响、作者的评价等,虽夹叙夹议,但全文以“三•一八”惨案作贯穿全文的线索,表现作者对烈士们的怀念和讴歌,是以纵式结构为框架.

混凝土现浇楼板裂缝的成因与控制研究重力式悬臂式扶壁式挡土墙结构优化设计与选型温度变化对钢梁受力性能的影响现浇空心楼盖等代刚度和破坏形式的实验研究有限元法在连续组合梁桥负弯矩区处理中的应用钢绞线聚合物砂浆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研究侧向冲击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柱动力响应的有限元分析20层木质框架支撑核心筒结构模型的时程分析法新型建筑模板的开发与应用浅析“定性结构力学”在土木工程结构项目中应用

低结构游戏材料研究现状论文

需要把多种低结构游戏材料结合起来。根据查询相关信息得知,幼儿园低结构材料有报纸、布袋、瓶罐、衣服、筷子、棋牌、贝壳、棉花、纽扣等,属于结构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材料,高材料结构是有跳圈、走梅花桩等,比较复杂的材料,想要把低结构材料变成高结构,只能结合起来,比如将报纸折成纸盒,然后用筷子投掷到其中。

低结构区域游戏的缺点:材料多为成品,自己制作部分较少;实操过程中,然而除却他们内部交流外,与其他的区域的联系不大,由于游戏区域是一个个隔开来的小单间,

吴景清

按照结构性特征,幼儿园的材料大致可以分为非结构材料、高结构材料和低结构材料。其中,低结构材料是指那些无固定玩法、无具体形象特征的材料。低结构材料以其材料收集的方便性、投放的多变性、玩法的多样性和创造的多维性,避免了高结构材料适用区域单一、制作麻烦、幼儿容易在短时间失去兴趣的情况。幼儿在与低结构材料不断摆弄、充分互动的过程中,探究和发现不同领域的问题,使得幼儿想象空间与创造力表现更加自由,探索欲望与成功体验得到满足。

一、低结构材料的收集与分类

1.生活中收集,鼓励亲子积极参与。我们在每班建立了一个家园共同收集的材料资源库,激发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参与到材料的收集行动中,并广泛挖掘家长资源,让家长出谋划策找材料。收集可以是教师发起的,也可以是幼儿或家长发起的,教师还可以借助幼儿的作品和创意玩法激起家长参与收集材料的积极性。除了容易收集的易拉罐、纸盒外,还有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材料也受到幼儿喜欢,如贝壳、竹子、筷子、稻草、瓶盖等。

2.多维分类,幼儿取拿方便。低结构材料的多样性是建立在幼儿年龄特点、游戏需求基础上的,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将材料恰当分类和摆放十分必要。对小班幼儿来说,材料种类不宜复杂,在分类摆放时可按照一到两个维度来分;对于中大班的幼儿,材料种类及分类的维度可以广一些。比如建构区的木质积木:小班可根据形状分类,中大班可按照形状、大小、颜色等多个维度分类摆放。将低结构材料分类后放在相对整齐的箩筐中,并贴上明显的分类标记图,再投放进区域,这样能够帮助幼儿了解该区域材料的特点,避免混杂摆放带来的干扰,为区域游戏的顺利开展提供便利条件。

二、低结构材料在区域中的投放

1.针对区域和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性投放低结构材料。无论是高结构还是低结构材料,投放种类过多的材料,其效果常常适得其反。在区域材料的投放上,低结构材料需要与其他结构材料优化组合,才能激发幼儿更为丰富的游戏行为。比如,可将低结构材料和高结构材料组合、低结构和低结构材料组合、低结构材料和非结构材料组合摆放等,以此来推动幼儿的游戏水平。从区域特点看,创意类活动区域更适合投放低结构材料。从年龄段看,中大班幼儿适合低结构材料多一些,小班幼儿的低结构材料占比则可以少一些。

2.根据区域特性及幼儿需要,增加相关辅助材料。在区域活动中,如果材料过于单一,幼儿的玩法也就会变得蜻蜓点水。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各区域的不同特点以及幼儿活动的需要,及时增加一些小玩意当辅助材料,从而引起幼儿新的操作兴趣。让幼儿在主辅材料的互动中不断玩出想法、玩出创意,避免单一主材料单一玩法的现象,这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游戏能力。如在小班可以用小动物、小树、小花玩具等与搭建的作品组合;在中班可以用轴轱辘当车轮、当滑梯架;大班则可以用布条、毛根等辅助材料为美工作品装饰。

三、低结构材料与跟进式的区域活动

1.随主题跟进,激发活动之趣。兴趣是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前提,实践证明,幼儿在主题背景下更容易走人情境,产生进一步的兴趣。在区域活动中,围绕主题核心经验,教师选择能够引发幼儿产生与主题相关探究活动的低结构材料,或提供符合主题的辅助材料,使幼儿的区域活动与主题内容同步,这样可增强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趣味性,深化幼儿在情境中的学习。

2.操作暗示渗透,填补指导之疏。同伴间的相互学习能够引发幼儿更多的游戏玩法。如有的幼儿在区域活动时,创造性地玩出更多的游戏,其中的操作方式或游戏玩法值得向其他幼儿推广。教师可将有价值的玩法照片贴在相应区域的桌面或墙上,让幼儿交流、欣赏同伴的创意,习得玩法,积累经验。另外,教师也可以在区域活动的评价环节,请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用到哪些材料,怎么玩这些材料的,以及用这些材料做出了什么“作品”等。

3.结合游戏需要,巧用现场资源。低结构材料能够激发幼儿的游戏行为,而幼儿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对材料的操作方式。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灵活地利用、改变或组合活动场景拓展游戏,从而增强游戏的可玩性和趣味性。如建构游戏“小兵之战”时,借用现场桌椅、自制体育器械等当双方对战工具;拼图活动时利用宽阔的地面或地面固定的图案、线条等当图案底板。

当然,区域活动中低结构材料的投放与幼儿的年龄、经验、能力是相关的,教师应该用心去看待幼儿的区域游戏,选择和投放适宜的低结构材料,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积极主动愉快地表达和表现的愿望,让材料和幼儿充分互动,使幼儿的游戏在材料与环境的有效互动中得以丰富。

教师一方面要提高低结构材料的资源收集意识,另一方面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低结构材料的运用,并重点关注幼儿与低结构材料的互动过程,以切实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3+3策略开启幼儿园自主游戏新思路论文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生活、学习、成长的基本活动。自主性,是幼儿主体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新世纪人才必备的重要个性品质。然而,受传统的教师中心教学思想的影响,游戏中往往教师的干预过多,教师自以为设计得很好的游戏,孩子们却并不喜欢,更没有主动去玩的兴趣。笔者尝试运用“3+3”策略,为幼儿设计自主游戏环节,促进幼儿由“被动游戏”向“自主游戏”“快乐游戏”转变,让孩子体验到自主游戏的乐趣。

一、“三个开放”策略,了解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真正需求

(一)开放人际,扩大幼儿自主游戏的玩伴范围

1.打破班际界线,混龄游戏拓展游戏玩伴

维果斯基认为:与同龄活动相比,在混龄活动中,儿童有机会与各种发展水平的伙伴结成广泛的关系,这就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广泛的互动经验与联系。事实上,“各种发展水平的伙伴”就是儿童合作活动中最有利学习的资源,是促进孩子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为了扩大幼儿自主游戏中的玩伴范围,我们尝试进行开放人际策略——组织一系列打破班际的混龄自主游戏,如混龄开心日活动、大课间混龄户外锻炼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充分合理地运用混龄幼儿资源,让幼儿自主协商、讨论、自行分工以达成合作。

2.教师参与游戏,成为幼儿游戏玩伴

在幼儿自主游戏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不是策划者、指挥者,而应是“年长一点的玩伴”。所谓“年长一点的玩伴”,主要是指教师要以玩伴的身份参与游戏,为幼儿自主游戏的可持续开展提供支持,适时引导幼儿提高其游戏水平。教师在自主游戏过程中,还要适时“弱化”自己,站在幼儿的视角,以平等“大小孩”的身份参与幼儿自主游戏中,成为幼儿真正的游戏玩伴,从而促进更有效的师幼互动,达到扩大幼儿自主游戏玩伴范围的目的。

(二)开放空间,拓展幼儿自主游戏的潜能

1.开放环境空间,促融合

幼儿园应全面地考虑具有吸引力的自主游戏环境创设,使幼儿能自由自主地参与各类自主游戏活动。首先,我们要合理利用幼儿园各功能场室。美术室变成桌球游戏室、游泳池变成大型构建城,音乐室变成了电影院……每一个活动室都不是单一固定的功能,而是兼顾游戏开展需要,充分发挥各场地之间的合理融合利用。其次,还要本着资源共享的理念,进一步充分利用幼儿园的自然环境资源,为幼儿打造截然不同的游戏场所。小小的山坡、蜿蜒的路径让幼儿体验到自然的变化;水池、沙坑满足幼儿使用自然材料的乐趣。

2.开放心理空间,促创新

游戏是体验积极情感的活动,这一特征表明,游戏是一种具有心理安全的轻松愉快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以一种开放、尊重、真诚、理解、热情的态度与幼儿平等相处,给幼儿营造开放的心理空间,哪怕是一句亲切鼓励的话语:“你试一试,一定行!”或是一个鼓励的眼神,或是摸摸他的小脑袋,拍拍他的小肩膀,都会给予幼儿激励与动力。

(三)开放材料,推进幼儿自主游戏的内容

1.根据材料性质投放

在自主游戏中,我们一般投放的开放性材料有两种,一种是非结构化材料,另一种是低结构化材料。所谓非结构化材料,是指教师在投放时没有设定目标,也没有设计玩法的游戏材料如废旧瓶罐、盒子、袋子等。教师可以借助这种非结构化材料来发展幼儿的想象,比如在课室里提供装有各种非结构化可操作性材料的“百宝箱”,这些废旧的饮料瓶、牛奶盒就会变成幼儿手中各种游戏时的替代物,成为他们认为好玩的玩具,极大地满足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低结构化材料是指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材料进行简单的设计,但不限定玩法的材料,比如积木、积塑。这一类材料由于目标非常隐蔽,对幼儿来说自主操作的空间仍然很大。

2.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投放

材料的投放应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幼儿爱模仿、形象直观,我们可投放一些成品或半成品的低结构材料;中班幼儿创新意识萌芽需要引导,我们可以多投放一些半成品的、低结构的材料;大班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较强,我们可投放更多的非结构材料。通过借助低结构化与非结构化开放性材料的组合丰富游戏的内容,锻炼幼儿的思维动手能力。

3.根据幼儿的兴趣点投放

幼儿的活动动机和积极性离不开兴趣,他们的活动和行为常受兴趣的支配。再好玩、再有趣的游戏材料,天天玩也会让幼儿感觉乏味。对于孩子而言,凡是新颖、形象生动、趣味性强的事物,往往都能引起他们的注意。这就需要老师的细心观察和发现,并针对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及时调整、更新游戏材料的投放。

二、“三自”策略,关注幼儿怎样自主地玩与学

(一)自由选择,玩出快乐

兴趣是幼儿学习最好的老师,适合儿童的游戏,是由儿童自己来选择做什么游戏。当幼儿全身心投入到游戏之中,游戏已成为幼儿学习的内容,成为自己表达自我的方式。只要“把游戏还给孩子”,我们会发现:孩子做“自己的游戏”比做“老师的游戏”更精彩。

(二)自发规划,玩出自信

我们尝试围绕某一个主题,让幼儿自发规划游戏。如“电影城”主题游戏,幼儿把全园各班级课室变成大大小小的影厅,每一个影厅上映不同的影片。大班的幼儿自发去规划安排售票人员,各影厅的.验票员等角色。中班幼儿则负责各影厅的场景布置,自发规划好电影的内容,围绕不同的影片设计海报、还结合该影片中的卡通人物特点用大型的纸箱、布料等简易材料,布置影厅的环境。影城开业后,幼儿又发现大影厅与小影厅的收费应该有所区别,然后计划在每个影厅内安排“VIP”的座位,幼儿为自己的小聪明而沾沾自喜。在活动中,幼儿合作、协商、体验不同的玩法,体验与同伴协商的成功与失败,体验意见相左时如何化解冲突……在尝试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感受自己的能力,从而对自己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领导力。

(三)自主创意,玩出智慧

“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幼儿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成人几乎不会想到的创意往往就出自幼儿的“天方夜谭”。

在传统的游戏中,老师总是以自己对游戏的理解去理解幼儿游戏,很少考虑游戏的主角——幼儿的感受。其实幼儿需要游戏,更需要自主游戏。当我们在自主游戏中给予幼儿以更多的自由、自主后,我们会看到幼儿淋漓尽致的游戏,不造作、不胆怯,还原幼儿真实生活,让幼儿真切地体验生活,自主地成长。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才是真正的“游戏专家”!

论文幼儿园低结构材料的实践研究

低结构材料具备的两个要素1.结构性。低结构材料是有一定结构性的,如无结构性就是非结构材料了。 何为材料的结构性呢?《纲要解读》中指出: “材料应有适宜的结构:既暗含着 有价值的教育内容, 又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动机和兴趣。 ” “材料应暗含着通过幼儿 操作和使用能够达到的适宜的教育目标和内容, 材料应能够揭示许多有关的现象 和事物间的关系, 而这些现象和关系正是我们期望幼儿获得的,也是这个年龄的 幼儿所能够获得的。 ”可见,材料的结构性就是指材料能物化一定的教育目标, 幼儿通过操作能从中获得有价值的经验。鉴于低结构材料的这一要素,我们在选 择、设计材料时一定要赋予低结构材料一定的结构性,以发挥材料的育人功能, 落实教育目标。低结构材料是否具备一定的结构性决定着材料是否能成为 教育的载体, 决定着游戏的教育价值的体现,因此教师在投放低结构材料时一定 要把握材料的结构性要素,实现材料与幼儿的有效互动。2.低设计性。低结构材料具备结构性,需要教师有目的地进行设计,但结构 性要低,要隐蔽,突出低设计的特点。只有低设计的材料才具备一定的开放性, 满足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操作材料的需求,实现材料被幼儿所控制。一旦材料的 设计多了,对幼儿的控制就多了,那么就成了高结构材料了。

吴景清

按照结构性特征,幼儿园的材料大致可以分为非结构材料、高结构材料和低结构材料。其中,低结构材料是指那些无固定玩法、无具体形象特征的材料。低结构材料以其材料收集的方便性、投放的多变性、玩法的多样性和创造的多维性,避免了高结构材料适用区域单一、制作麻烦、幼儿容易在短时间失去兴趣的情况。幼儿在与低结构材料不断摆弄、充分互动的过程中,探究和发现不同领域的问题,使得幼儿想象空间与创造力表现更加自由,探索欲望与成功体验得到满足。

一、低结构材料的收集与分类

1.生活中收集,鼓励亲子积极参与。我们在每班建立了一个家园共同收集的材料资源库,激发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参与到材料的收集行动中,并广泛挖掘家长资源,让家长出谋划策找材料。收集可以是教师发起的,也可以是幼儿或家长发起的,教师还可以借助幼儿的作品和创意玩法激起家长参与收集材料的积极性。除了容易收集的易拉罐、纸盒外,还有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材料也受到幼儿喜欢,如贝壳、竹子、筷子、稻草、瓶盖等。

2.多维分类,幼儿取拿方便。低结构材料的多样性是建立在幼儿年龄特点、游戏需求基础上的,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将材料恰当分类和摆放十分必要。对小班幼儿来说,材料种类不宜复杂,在分类摆放时可按照一到两个维度来分;对于中大班的幼儿,材料种类及分类的维度可以广一些。比如建构区的木质积木:小班可根据形状分类,中大班可按照形状、大小、颜色等多个维度分类摆放。将低结构材料分类后放在相对整齐的箩筐中,并贴上明显的分类标记图,再投放进区域,这样能够帮助幼儿了解该区域材料的特点,避免混杂摆放带来的干扰,为区域游戏的顺利开展提供便利条件。

二、低结构材料在区域中的投放

1.针对区域和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性投放低结构材料。无论是高结构还是低结构材料,投放种类过多的材料,其效果常常适得其反。在区域材料的投放上,低结构材料需要与其他结构材料优化组合,才能激发幼儿更为丰富的游戏行为。比如,可将低结构材料和高结构材料组合、低结构和低结构材料组合、低结构材料和非结构材料组合摆放等,以此来推动幼儿的游戏水平。从区域特点看,创意类活动区域更适合投放低结构材料。从年龄段看,中大班幼儿适合低结构材料多一些,小班幼儿的低结构材料占比则可以少一些。

2.根据区域特性及幼儿需要,增加相关辅助材料。在区域活动中,如果材料过于单一,幼儿的玩法也就会变得蜻蜓点水。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各区域的不同特点以及幼儿活动的需要,及时增加一些小玩意当辅助材料,从而引起幼儿新的操作兴趣。让幼儿在主辅材料的互动中不断玩出想法、玩出创意,避免单一主材料单一玩法的现象,这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游戏能力。如在小班可以用小动物、小树、小花玩具等与搭建的作品组合;在中班可以用轴轱辘当车轮、当滑梯架;大班则可以用布条、毛根等辅助材料为美工作品装饰。

三、低结构材料与跟进式的区域活动

1.随主题跟进,激发活动之趣。兴趣是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前提,实践证明,幼儿在主题背景下更容易走人情境,产生进一步的兴趣。在区域活动中,围绕主题核心经验,教师选择能够引发幼儿产生与主题相关探究活动的低结构材料,或提供符合主题的辅助材料,使幼儿的区域活动与主题内容同步,这样可增强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趣味性,深化幼儿在情境中的学习。

2.操作暗示渗透,填补指导之疏。同伴间的相互学习能够引发幼儿更多的游戏玩法。如有的幼儿在区域活动时,创造性地玩出更多的游戏,其中的操作方式或游戏玩法值得向其他幼儿推广。教师可将有价值的玩法照片贴在相应区域的桌面或墙上,让幼儿交流、欣赏同伴的创意,习得玩法,积累经验。另外,教师也可以在区域活动的评价环节,请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用到哪些材料,怎么玩这些材料的,以及用这些材料做出了什么“作品”等。

3.结合游戏需要,巧用现场资源。低结构材料能够激发幼儿的游戏行为,而幼儿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对材料的操作方式。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灵活地利用、改变或组合活动场景拓展游戏,从而增强游戏的可玩性和趣味性。如建构游戏“小兵之战”时,借用现场桌椅、自制体育器械等当双方对战工具;拼图活动时利用宽阔的地面或地面固定的图案、线条等当图案底板。

当然,区域活动中低结构材料的投放与幼儿的年龄、经验、能力是相关的,教师应该用心去看待幼儿的区域游戏,选择和投放适宜的低结构材料,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积极主动愉快地表达和表现的愿望,让材料和幼儿充分互动,使幼儿的游戏在材料与环境的有效互动中得以丰富。

教师一方面要提高低结构材料的资源收集意识,另一方面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低结构材料的运用,并重点关注幼儿与低结构材料的互动过程,以切实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复合材料论文总结

在纤维增强注射成型过程中,纤维取向对成型制品的力学性能有很大的影响,使制品的性质呈现各向异性,或在固化制品中产生残余应力而产生翘曲变形。并且,纤维取向也是制品微观结构的主要特征。因此纤维取向的预测,对与纤维取向相关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从而达到预测和控制产品性能的要求,对此类产品的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论文针对短纤维增强注射成型过程,采用数值方法预测纤维增强注射成型制品的取向分布,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熔体流动以及增强纤维的取向进行分析,预测最终制件中的纤维取向分布,不仅可以为产品设计提供重要的依据,还可以建立成型工艺条件与最终制件中的纤维取向之间的定量关系。主要工作包括: (1)理论研究一个浸没在Newton流体中刚性的椭圆形质点(纤维)的动力学特征,分析了纤维在稳态剪切流和简单拉仲流中纤维的运动,解析解表明:剪切流动使纤维沿流动方向排列,而拉仲流动趋向于使纤维沿拉仲方向排列。 (2)重点研究取向张量的性质,取向张量和取向分布函数之间的关系,取向张量的描述精度,以及取向张量的闭合近似理论的精度。 (3)在注射成型流动引起的纤维取向的数值预测中,将短纤维增强的热塑摘要 2-3ABASTRACT 3-5目录 5-7第一章 绪论 7-111.1 注射成型短纤维复合材料纤维取向预测的意义 71.2 研究现状 7-9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9-11第二章 短纤维在悬浮液中的动力学行为 11-232.1 悬浮液中纤维动力学方程 11-132.1.1 空间中任一线元的变化速率的连续介质力学解 11-122.1.2 悬浮液中椭圆形纤维动力学方程 12-132.2 稳态剪切流中纤维的运动 13-222.2.1 稳态剪切流中纤维的运动方程 13-152.2.2 稳态剪切流中纤维运动周期和轨迹 15-222.3 简单拉伸流中纤维的运动 22-23第三章 纤维取向状态的描述 23-413.1 纤维取向的描述 23-253.2 纤维取向的张量描述 25-283.3 纤维取向张量的演化方程 28-303.4 闭和近似理论 30-373.4.1 修正的混合闭和近似-模型1 34-353.4.2 修正的混合闭和近似-模型2 35-373.5 取向张量和流变、力学性质的估计 37-41第四章 纤维增强注射成型取向分布预测 41-594.1 纤维增强注射成型过程的取向行为 42-444.2 注射成型过程的流动分析 44-494.2.1 控制体积概念 47-484.2.2 压力场的有限元方程 484.2.3 温度场的有限差分解 48-494.2.4 熔体前沿位置确定及时间步长 494.3 纤维取向的数值分析 49-534.4 纤维取向的数值算例 53-59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9-61参考文献 61-64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64-65致谢 65

1、纳米Fe_3O_4及Fe_3O_4-SrFe_(12)O_(19)吸波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2、纳米Ag颗粒/In-3Ag复合焊料的微观组织演变3、基于宏微观分析的碳纤维增强高分子复合材料强度性能表征4、新型无卤膨胀阻燃聚丙烯的制备及阻燃性能5、热残余应力对内埋光纤光栅传感性能的影响6、独角仙鞘翅微结构及其纳米力学性能7、聚丙烯-钢纤维混杂高强混凝土高温性能研究8、复合材料层合板准静压损伤的数值模拟9、MgO/Li_2O(mol)及烧结温度对结合剂及cBN磨具性能的影响10、复合材料层合板临界屈曲载荷分散性研究11、Si、Mg含量对离心铸造原位颗粒增强Al-xSi-yMg复合材料的组织与耐磨性能的影响12、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涂层的制备及其特性与应用13、三维五向编织复合材料渐进损伤分析的数值方法14、纳米银/环化聚丙烯腈复合物的制备与结构表征15、功能化碳纳米管的制备及功能化碳纳米管/尼龙6复合纤维16、石墨烯/聚苯胺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性能17、二维编织C/SiC复合材料的非线性损伤本构模型与应用18、压电复合材料表面化学镀镍工艺及镀层性能19、微米级煅烧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20、纳米TiO_2颗粒弱界面增强复合材料宏观力学行为有限元模拟

  • 索引序列
  • 低结构材料符合主题论文
  • 结构材料论文
  • 低结构游戏材料研究现状论文
  • 论文幼儿园低结构材料的实践研究
  • 复合材料论文总结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