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环境下的循证医学教学效果评价论文
摘要 :为评价自媒体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在循证医学教学中的应用,随机抽取3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A实验班采用自媒体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法,B实验班采用过程性评价教学法,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期末统一终结性考试并进行问卷调查。A、B实验班在基本概念掌握程度方面高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阅读医学文献的时间,使用专业数据库获取文献的比例以及文献评价能力均高于对照班。自媒体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循证医学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未来临床实践能力。
关键词 :循证医学;过程性评价;自媒体
自媒体是近年来新生的信息传播工具,又称为We-media,是普通大众间提供与分享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及信息的载体和平台,如QQ、微信、微博、论坛等[1]。在生活和工作中广泛应用的同时,自媒体也逐渐参与医学教育[2,3]。过程性评价是以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各方面表现,具有过程动态、反馈及时、方式灵活、可持续性为特点的一种教学评价方法[4]。自媒体的广泛应用促使我们思考如果能够将自媒体与过程性评价融合在一起,将可能实现过程性评价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基于此,我们在循证医学教学实践中采用自媒体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期提高医学生循证医学知识掌握程度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我校为医学相关专业四年级学生开设了循证医学课程,从8个教室中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个教室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媒体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循证医学教学方法的班级为A实验班,采用过程性评价班级为B实验班,采用一般传统教学方法的班级为对照班。期末进行统一考试,并进行问卷调查。两个实验班与对照班前期课程成绩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
1.2实施方法
1.2.1优化教学内容循证医学的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部分,选择总论部分进行过程性评价教学。教学内容分为如下几个部分:①绪论;②如何提出临床循证问题;③循证文献资源检索;④评价和筛选文献;⑤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⑥Revman软件的使用;⑦后效评价。通过以上七个部分的讲解,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一个循证实践的链条和系统观念。对照班级与实验班授课内容一致,但没有开展如下所述的过程性评价和自媒体使用指导的过程。1.2.2实施过程在上述提出的七个部分,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其中四个部分开展形成性评价:①提出临床问题部分:提出一个好的可以回答的问题是循证实践最关键的`步骤;②在评价和筛选文献部分:要求学生在上述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查阅文献,筛选文献并对其中进行精读的1-2篇文献根据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阅;③讲解系统评价的基本步骤之后,要求学生试写系统评价计划书;④使用Revman5.0软件初步进行meta分析,并能够对结果进行解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先讲解每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在课下完成相应的作业。A实验班通过微信或QQ群提交作业,指定专业老师实时在线给予解答和点评,及时提出进一步修改建议;B实验班按照班级为序,班长收齐每个同学的作业之后,交给老师评阅,教师在评阅的过程中指出不足之处,随后在上课时针对共有的问题给予学生相应指导。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课堂讲解,不布置作业,仅对有疑问学生的问题给予解答,学生如有使用自媒体的情况不进行干预。1.2.3效果评价课程结束后,实验班和对照班使用统一试题在同一时间进行考试,试卷得分为百分制。同时要求学生填写循证医学教学效果表,内容包括对常见循证医学概念的掌握程度、常见循证医学资源的使用情况、文献查阅和评价情况。1.2.4数据的统计分析收回问卷后,经过核查,将数据输入Epidata数据库,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数值变量资料以x珋±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分类变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研究对象均为大学四年级学生,使用教材均为王家良主编的《循证医学》,各班的授课内容课前经过认真集体备课,三个班级的老师授课内容一致,课程进度均为每周3学时,课程讲授10周。QQ或微信由教研室的老师共同使用。A实验班、B实验班和对照班三者在学生性别、年龄、前期综合成绩、手机自媒体的使用情况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2.2A实验班学生自媒体参与教学情况A实验班学生接触循证医学课程之后,教师与学生建立了QQ或微信联系,建立循证医学群。从图1中可以看出师生交流的情况在教学开始后2-3周开始活跃,7周之后进入交流最活跃的的阶段。2.3循证医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通过调查结果比较A实验班、B实验班和对照班循证医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见表2),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最佳证据、异质性检验等概念掌握程度没有统计学差异,在meta分析、Cochranelibrary、Revman软件、患者意愿、发表偏倚、RCT等概念掌握程度有统计学差异,且A实验班、B实验班学生掌握程度达到清楚等级的要高于对照班。2.4循证医学文献资源使用情况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实验班和对照班在以下4个问题的回答情况(见表3),可见三组在阅读医学文献参与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但在阅读医学文献的时间、阅读文献的途径和是否对医学文献进行评价3个方面差别有统计学差异,可见A实验班和B实验班阅读医学文献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h及以上的时间段,对照班主要集中在2h以下的时间段,实验班学生阅读医学文献的时间要长于对照班。实验班89.8%和88.4%的学生通过专业数据库获取医学文献,对照班学生获取医学文献通过专业数据库的占73.5%。说明自媒体与过程性评价的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阅读专业医学文献的能力.3讨论互联网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可避免地也进入大学校园。因此,如何将教学与网络媒体结合在一起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探讨的一个热点[5,6]。自媒体因其方便灵活、交互及时、携带方便的特性已经和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研究显示,自媒体在医学教学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单成祥研究表明自媒体用于健康教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7]。微信或QQ等软件为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有效的网络沟通平台,可以随时留言随时回复,融合文字、语音、视频、图片、文档等多种方式,对于师生双方均较为方便,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近年来自媒体在人群中广泛使用,由于其提供信息的多样化、使用者信息传递个体化已经逐渐应用到各种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网络化的信息传递,实现了教与学的实时互动。通过微信和QQ群在线提交作业,极大缩短了教与学的距离。与传统教学方法等到下一节课给学生集体解答问题相比较,运用在线师生互动,老师能够更加详细地指导每一位同学,针对具体问题,做出针对性的回答,做到有的放矢,使教师的指导价值突出体现,同时学生可以实现知识的内化,有助于转化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具体指导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在线学生提问题的数量较多,且时间相对集中,而教师数量有限,影响了回复的速度;另外一方面,学生提的问题各式各样,教师要对所提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需要巨大的知识储备,要熟悉临床医学的各种知识,如果能有临床医生参与在线指导,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总之,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相比较,自媒体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使得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实现了教与学的实时互动,展示出互联网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优势,尤其应用在循证医学课程中,还提高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对于提升学生未来临床实践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宋琼芳.自媒体时代对健康传播的启示[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4,9(6):474-476.
[2]胡洋,刘秀荣,魏娜,等.北京健康教育工作者微博等新媒体使用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7):641-642,645.
[3]万均,许博文,梁运存,等.电子产品辅助医学生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J].基础医学教育,2107,19(1):68-71.
[4]冯磊,吴静,邬敏辰,等.过程性评价体系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构建与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106,18(12):970-972.
[5]朱志成,王松梅.自媒体时代的健康传播[J].医学与哲学,2015,36(4):91-93.
[6]SHAHR,CHAUHANN,GUPTAAK,etal.Adolescent-parentconflictintheageofsocialmedia:casereportsfromIndia[J].Asi-anJPsychiatr,2016,23(7):24-26.
[7]单成祥,裘年存,仇明,等.微信辅助教学法在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8(6):630-632.
多媒体技术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林小玲.浅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 福州师专学报.1999,(6). 2陈家华.对网络环境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J].学科教育.2003,(10). 3 南国农,李运林.电化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王耘. 对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CAI的认识与思考[J]. 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2,(3) 5钟广源.浅谈多媒体教学[J].基础教育参考.2004,(6). 6曾明荣,林金清.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21世纪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J].高等理科教育.1998,(4).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 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论文中引用网络新闻写参考文献的方式如下:
引用新闻后,写参考文献的方式是参考文献的写法为:[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按照这个格式,把参考的文献的相关属性填入对应的位置即可。
举个例子,如果引用大学报文摘,参考文献的格式可写为:[8]万锦.中国大学学报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参考文献类别:
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专著M ;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 ;录音带A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乐谱I; 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 ;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
陈元壮王毅张达景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摘要 塔河地区南部志留系可划分出3个三级层序: 柯坪塔格组下段和中段组成层序Ⅰ;柯坪塔格组上段和塔塔埃尔塔格组组成层序Ⅱ;依木干他乌组为层序Ⅲ。低水位体系域发育下切水道、滨岸、三角洲与潮汐水道等优质储层。层序Ⅰ和Ⅱ分别是两套有效储盖组合。志留系发育断背斜、地层超覆、地层不整合遮挡和岩性等4种油气藏类型,以喜马拉雅期成藏为主。层序Ⅰ发育地层超覆、岩性油气藏;层序Ⅱ发育背斜、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塔河地区南部志留系预测油气储量约1.6×108t,属于低孔、低渗、深埋油气藏,油气资源潜力大,建议加强志留系滚动勘探开发步伐,形成塔河地区增储上产接替区块。
关键词 层序地层 油气藏类型 勘探潜力 志留系 塔河南部
Analysis on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Potential of the Silurian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ahe Region
CHEN Yuan-zhuang,WANG Yi,ZHANG Da-jing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SINOPEC,Beijing100083)
Abstract The Silurian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ahe reg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equences.Lower Member and Middle Member of the Kepingtage formation form sequence I,Upper Member of the Kepingtage formation and the Tataaiertage formation form sequenceⅡ,and the Yimugantawu formation forms sequence Ⅲ.Quanlity reservoirs,including incised channel,shore,delta,and tidal channel are developed in Lowstand systems tract.Sequences Ⅰ,Ⅱ form two sets of reservoir-caprock assemblages,respectively.The hydrocarbon reservoirs,formed mainly during Himalayan period,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including faulted anticlinal,stratigraphic unconformity screened,stratagraphic onlap,and lithologic reservoirs.Stratagraphic onlap,lithologic reservoirs occur sequence I,but faulted anticlinal,stratigraphic unconformity screened reservoirs are found in sequence Ⅱ.The inferred reserves of the Silurian amount to 1.6×108t.The Silurian reservoirs,charactristized by low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and deep burial,have great exploration potential.The paces of rolling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hould be reinforced in order to form replacement blocks of adding oil reservoirs and production in the Tahe region.
Key words Sequence staatagraphy types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s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potential Silurian southern part of Tahe region
层序是在成因上有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相对的整合面为界的一套地层[1]。层序划分是当前沉积盆地等时性地层骨架建立的主要手段,是预测生储盖组合及有利油气区的有效方法。根据地震、钻井和露头资料分析地层分布、环境及相,能够识别出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层序。国内许多学者对塔里木盆地志留系的层序地层学进行了探讨[2~4]。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本文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利用测井、井间对比及地震等资料,开展塔河地区志留系层序地层划分,分析层序骨架内沉积相、储层和油气成藏等特征,落实区块志留系油气资源潜力,为深化塔河地区及整个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1 地质背景
塔里木盆地面积为56×104km2,志留系分布面积约25×104km2,志留系砂岩油气显示丰富,主要分布在卡塔克、沙雅隆起以及满西地区、柯坪-巴楚地区,可动油气流井主要集中在卡塔克、沙雅隆起和塔东地区,志留系油气勘探取得了显著成果。塔河地区南部位于沙雅隆起塔河油田南部。北部紧邻探明储量约3.1×108t的由奥陶系灰岩油气藏组成的塔河油气田,南部紧邻探明储量近1.0×108t的由泥盆系东河塘砂岩、石炭系砂岩油气藏组成的哈得逊油气田(图1)。研究工区面积约2000km2,已钻遇志留系的探井约有40口井。其中28口井在志留系砂岩钻遇油气显示,显示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图1 塔河地区南部志留系井位分布图
塔河地区南部从下往上钻遇的地层有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以及新近系。志留系划分为中志留统依木干他乌组和下志留统塔塔埃尔塔格组和柯坪塔格组。根据岩性特征,塔塔埃尔塔格组划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柯坪塔格组可划分为上、中、下3个岩性段(图2)。由于受到加里东晚期构造抬升和风化剥蚀的影响,依木干他乌组、塔塔埃尔塔格组、柯坪塔格组均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往塔河油田主体部位的方向主要保存有柯坪塔格组,石炭系泥岩直接覆盖在柯坪塔格组上段砂岩上。往南部方向至TP2井,依木干他乌组、塔塔埃尔塔格组和柯坪塔格组保存相对较完整。
图2 塔河地区南部志留系地层综合柱状图
2 志留系层序地层划分
2.1 层序边界特征
根据塔河地区志留系钻井和测井资料的分析,各层序间均存在I型层序边界,层序边界特征包括:①颜色和岩性突变,如S109井5910~5879.5m奥陶系浅灰色砂质灰岩、灰色灰质泥岩突变为厚层灰色粉细粒岩屑石英砂岩、粉砂质泥岩;②存在底砾岩或剥蚀间断面,如S108井柯坪塔格组上段5429~5407m厚层砂岩覆盖在中段暗色泥岩上;③相带突变,如TP2井奥陶系台槽过渡相与上覆志留系底部滨浅海相直接接触等。
2.2 层序及体系域的综合划分
密集段是钻井层序划分对比的标志层段,出现在柯坪塔格组中段。首先从岩性电性特征及分析化验资料确定密集段。密集段是以极低的沉积速率为特征的细粒岩性段,在测井曲线上表现为低电阻、低自然电位幅度和高自然伽马值的特点;在岩性上表现为质纯的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相对较高。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下超面或强振幅、低频率和高连续的特点。志留系的地震层序可划分为3个Ⅲ级层序。层序Ⅰ底界面为强反射地震反射层,顶界面为一Ⅲ级层序边界,该层序厚度为36~365m,海侵体系域顶界凝缩段以反射振幅强、连续性好和频率低为特征,可以识别出以连续强反射为特征的最大海泛面。层序Ⅱ的顶界为塔塔埃尔塔格组和依木干他乌组的地震反射层,该界面为一个Ⅲ级层序界面,在盆地边缘表现为明显的不整合,反射界面有上超和削蚀现象。层序Ⅲ顶界面为依木干他乌组与泥盆系之间的地震反射层。
层序Ⅰ的最大海泛面(MFS)表现为高自然伽马的泥岩,其下为退积准层序组,以上为前积准层序组,是区内良好的地层对比标志层。高位体系域位于最大海泛面和层序顶界面之间,最大海泛面向近源方向可能位于一个加积准层序组中,向远端方向演变为陆棚和盆地区的凝缩段。在层序中识别出3种准层序:①滨岸向上变粗准层序;②三角洲向上变粗准层序;③潮坪向上变细准层序。体系域边界主要依据滨岸上超点位置、岩性组合及准层序叠置样式变化来确定。低位体系域由向上粒度变细、砂岩厚度向上减薄的进积-退积型准层序组成;海侵体系域表现为向上泥岩厚度加大、砂岩厚度减薄的退积-加积型准层序;高位体系域表现为向上泥岩厚度减少、砂岩逐渐增多的加积-进积型准层序组的沉积特征。
按照Vail层序地层学原理,经过单井测井层序划分和对比,塔河地区志留系可划分为3个Ⅲ级层序。柯坪塔格组下段和中段组成层序Ⅰ:下段为低水位体系域沉积,发育下切水道和三角洲;而中段暗色泥岩为海侵体系域沉积,发育浅海陆棚及三角洲砂岩。柯坪塔格组上段和塔塔埃尔塔格组组成层序Ⅱ:柯坪塔格组上段为低水位体系域沉积,发育下切水道、三角洲、滨岸和潮坪;塔塔埃尔塔格组下段为海侵体系域沉积,主要为浅海陆棚泥岩沉积;塔塔埃尔塔格组上段高水位体系域沉积,发育潮坪及潟湖沉积。依木干他乌组组成层序Ⅲ,以潮坪和潟湖沉积为主。
3 志留系油气成藏特征
3.1 志留系低孔、低渗储集岩中发育优质储集岩,储盖组合优越
沉积相分析表明,层序Ⅰ和Ⅱ的低水位体系域发育下切水道、滨岸、三角洲以及潮汐水道等砂岩,层序Ⅰ海侵体系域发育浅海陆棚砂岩和三角洲砂岩。油气显示主要集中在层序Ⅰ和Ⅱ低水位体系域砂岩中,层序Ⅰ海侵体系域砂岩中也钻遇油气显示。柯坪塔格组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以及岩屑石英砂岩。层序Ⅰ低水位体系域砂岩孔隙度为0.4%~13.3%,平均为8.0%,渗透率为(0.003~21.7)×10-3μm2,平均为3.499×10-3μm2。层序Ⅰ海侵体系域砂岩孔隙度为5.3%~16.02%,平均为10.0%,渗透率为(0.002~6.87)×10-3μm2,平均为0.873×10-3μm2。层序Ⅱ低水位体系域砂岩孔隙度为0.4%~13.3%,渗透率为(0.003~148)×10-3μm2。根据铸体薄片统计,孔隙类型主要是粒间溶蚀孔和部分残余粒间孔,局部砂岩见岩屑粒内溶蚀孔,面孔率为1%~3%,最高可达14%。
柯坪塔格组砂岩属于低孔、低渗储集岩,但也发育优质储集岩。分析表明,下切水道、滨岸、三角洲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和潮汐水道等砂岩的厚度相对较厚,颗粒粗,分选、磨圆度较好,能耐抗压实作用。这些砂岩沉积后长期处于浅埋藏环境,埋深约1000~2000m,至白垩纪才开始快速深埋,又处于低地温梯度的成岩作用环境下,压实相对较弱,能保存部分粒间孔隙,或者早期方解石胶结充填粒间空隙,晚期容易受流动的酸性地层水溶蚀形成大量粒间溶蚀孔,形成志留系优质储集岩。
塔河南部志留系可以形成3套有利的储盖组合。一是层序Ⅰ低水位体系域形成的下切水道、三角洲等砂岩与海侵体系域形成的浅海陆棚暗色泥岩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二是层序Ⅱ低水位体系域形成的下切水道、三角洲、滨岸和潮坪等砂岩与层序Ⅱ海侵体系域形成的泥岩组成的储盖组合。三是在塔塔埃尔塔格组和依木干他乌组受剥蚀后,层序Ⅱ低水位体系域形成的下切水道、三角洲、滨岸和潮坪等砂岩与上覆沉积的石炭系膏盐岩与泥岩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
3.2 多油气源
根据塔河南部地区7口井25个柯坪塔格组中段暗色泥岩有机碳分析,有机碳含量在0.02%~0.2%之间,一般小于0.1%,可见柯坪塔格组中段暗色泥岩属于非烃源岩。研究表明,轮南地区石炭系、哈得逊石炭系、塔河地区奥陶系等原油主要来源于中、上奥陶统成熟烃源岩,气源是寒武系—下奥陶统高成熟烃源岩[5~8]。研究工区内 TP2,TP6,TP7,TP9等井在中奥陶统一间房组见到良好的油气显示,S112,S112-2,S117 等井在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灰岩中发现良好的油气显示。S112和S117等井志留系砂岩和奥陶系良里塔格组灰岩原油地化特征分析表明,二者原油地化参数特征相类似,油源相同。沙雅隆起南部的寒武-下奥陶统的烃源岩现今埋藏较深,处于高成熟阶段,主要形成天然气;而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埋藏深度适中,正处于成熟热演化阶段,以形成成熟原油为主。因此,塔河地区南部志留系原油主要来源于中、上奥陶统成熟烃源岩,天然气主要来源于寒武系—下奥陶统高成熟烃源岩。
3.3 多期成藏,晚期成藏为主
塔河地区志留系砂岩具有多种类型的油气产状,TP3井沥青、轻质油、气在志留系砂岩中共存,S109井志留系砂岩有稠油和沥青显示,但多数井志留系砂岩以轻质油为主。这些现象说明塔河地区南部志留系经历了多期油气成藏。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岩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晚期(志留纪末期),是由于寒武系烃源岩成熟排烃后在塔中、塔北隆起大规模聚集成藏,强烈的构造抬升使油气藏遭受破坏而形成[9~10],或油气在运移过程中被氧化而形成[11]。
塔河地区S117井志留系5个含油砂岩包裹体分析发现,含油砂岩发育次生加大石英、胶结石英及晚期胶结方解石。岩石内油气包裹体发育2个期次。第一期呈线-带状赋存于石英矿物次生前的成岩愈合微裂缝(面)中,或成群分布于岩屑早期胶结方解石矿物中。第一期包裹体中液烃呈灰褐色、淡黄色,显示弱黄色及较强的黄绿色荧光,气烃呈灰色,其中,液烃包裹体占40%左右,气液烃包裹体占40%左右,气烃包裹体占20%。第二期包裹体呈线-带状赋存于切穿石英矿物的次生加大边的成岩愈合微裂缝(面)中,或呈孤立状及线状赋存于长石岩屑及晚期胶结方解石矿物中,液烃包裹体占20%左右,气液烃包裹体占80%左右。根据这5个岩样的均一温度统计,均一温度主要集中在100~120℃之间。而邻近的哈得逊地区哈得4油田石炭系主体原油的充注时间在上新世库车组沉积期[6]。可见,塔河地区南部志留系砂岩油气成藏期与哈得逊石炭系东河塘砂岩油气成藏期基本一致,以喜马拉雅期油气运移和聚集成藏为主。
3.4 油气藏类型
根据塔河地区南部三维地震资料及柯坪塔格组油气分布特征分析,柯坪塔格组主要发育4种油气藏类型(图3)。
图3 塔河地区南部志留系油气成藏分布模式(剖面位置见图1)
S1t—塔塔埃尔塔格组;S1k3—柯坪塔格组上段;S1k2—柯坪塔格组中段;S1k1—柯坪塔格组下段1—断背斜油气藏;2—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3—岩性油气藏;4—地层超覆油气藏
3.4.1 断背斜油气藏
志留-泥盆系沉积之后,在强烈挤压背景下产生隆升剥蚀,基底断裂复活,志留系断背斜构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沙雅隆起所发现的志留系断背斜均具有古构造背景,如S112-2号断背斜油气藏受两条倾向相对的断裂控制而形成。
3.4.2 地层超覆油气藏
从满加尔凹陷向沙雅隆起方向,志留系上超的沉积背景决定了在沙雅隆起南坡具备形成地层岩性圈闭的条件。志留纪早期,层序I低水位体系域砂岩(柯坪塔格组下段砂岩)沉积在上奥陶统桑塔木组泥岩之上。随着早志留世的海侵,海侵体系域暗色泥岩继续超覆在低水位体系域砂岩之上。海侵体系域沉积的暗色泥岩厚度约为几十米至200多米,成为层序I低水位体系域砂岩良好的盖层。研究工区内TP2,TP3,S109,S116,S117等井的层序I低水位体系域砂岩均见到良好油气显示或气测异常,这些井区可能存在地层超覆油气藏。
3.4.3 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由于加里东晚期的构造抬升,沙雅隆起志留系遭受严重风化剥蚀,构造高部位志留系已被剥蚀夷尽,构造略低部位的柯坪塔格组上段砂岩受到风化剥蚀后形成高低不平的剥蚀地貌突起,后来被晚期的石炭系泥岩所覆盖,形成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S117井区柯坪塔格组上段砂岩油气藏属于这类油气藏。
3.4.4 岩性油气藏
塔河地区南部柯坪塔格组中段暗色泥岩主要为浅海陆棚沉积,发育厚度不等的陆棚砂岩。由于构造的抬升,这些砂岩形成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S112-1,S112-2,S117井区柯坪塔格组中段砂岩见到良好的油气显示,可能存在岩性油气藏。
4 油气勘探潜力
塔河地区南部志留系油气层埋深最浅的井为S112-2井(5285.0~5289.5m),最深的井为TP4井(6261.5~6265m)。志留系已有27口井共解释39 层合计197.7m的油气层。油气层单层厚度在2~5m之间,大于5m以上的层数有17层,油气层单层厚度最厚可达12m。根据志留系测井解释油气层厚度等值线图统计,含油面积约为500km2,平均油层厚度7m,平均孔隙度10%,含油饱和度57.0%,S117井原油密度为0.8442g/cm3,初步计算预测油气储量约1.6×108t。志留系油气藏属于低孔、低渗、深埋油气藏。
5 结论及建议
(1)塔河地区志留系可划分出3个三级层序:柯坪塔格组下段、中段组成层序Ⅰ,柯坪塔格组上段和塔塔埃尔塔格组组成层序Ⅱ,依木干他乌组为层序Ⅲ。低水位体系域发育下切水道、三角洲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及滨岸和潮汐水道等优质储层。层序Ⅰ和Ⅱ分别形成两套有效储盖组合。
(2)塔河地区志留系砂岩油气成藏以喜马拉雅期油气运移和聚集成藏为主,发育断背斜、地层不整合遮挡、地层超覆和岩性等4种油气藏类型。层序Ⅰ发育地层超覆、岩性油气藏,层序II发育断背斜和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3)志留系油气藏属于低孔、低渗、深埋油气藏,预测油气储量大。为了提高塔河地区志留系油气勘探开发效益,应加强针对低孔、低渗透油气藏及配套工艺技术的攻关。
致谢 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石化西北分公司研究院有关领导和同志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Vail P R,Mitchum R M,Thonpson S.Seismic stratigraphy and global changes of sea level,part 3,relative changes of sea level from coastal onlap.In:Payton C E.ed.Seismic stratigraphy application to hydrocarbon exploration[C]:AAPG Memoir,1977.Ⅲ,26:63~82.
[2]徐怀大,樊太亮.新疆塔里木盆地层序地层特征[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3]朱筱敏,王贵文,谢庆宾.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层序地层特征[J].古地理学报,2001,3(2):64~71.
[4]高岩,赵秀歧,张玮等.塔里木盆地层序地层特征与非构造圈闭勘探[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31~86.
[5]马安来,张水昌,张大江等.轮南、塔河稠油油源对比[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1):31~38.
[6]张水昌,梁狄刚,张宝民等.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的生成[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45~47.
[7]范小林,邱蕴玉,鲍新毅.塔里木盆地轮南-阿克库勒地区地质构造及油气成藏与勘探目标[J].石油实验地质,1996,21(2):132~136.
[8]顾忆.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油田油气藏成藏机制[J].石油实验地质,2000,22(4):307~312.
[9]刘大锰,金奎励,王凌志.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岩的特性及其成因[J].现代地质,1999,13(2):169~175.
[10]刘洛夫,赵建章,张水昌等.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岩的形成期次及演化[J].沉积学报,2000,18(3):475~479.
[11]吕修祥.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志留系油气成藏机理初探[J].石油实验地质,1997,19(4):328~331.
有点悬。要考虑喷淋喷头所要求的最低工作压力是?然后还要考虑管道的耗损。
(一)题名(Title,Topic)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anddepartment)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三)摘要(Abstract)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四)关键词(Keywords)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技巧—:依据学术方向进行选题。论文写作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够解决特定行业的特定问题,特别是在学术方面的论文更是如此。因此,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一,就是依据学术价值进行选择提炼。技巧二:依据兴趣爱好进行选题。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二,就是从作者的爱好和兴趣出发,只有选题符合作者兴趣和爱好,作者平日所积累的资料才能得以发挥效用,语言应用等方面也才能熟能生巧。技巧三:依据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选题。文献资料是支撑、充实论文的基础,同时更能体现论文所研究的方向和观点,因而,作者从现有文献资料出发,进行选题和提炼标题,即成为第三大技巧。技巧四:从小从专进行选题。所谓从小从专,即是指软文撰稿者在进行选则和提炼标题时,要从专业出发,从小处入手进行突破,切记全而不专,大而空洞。11.参考文献格式要规范,严谨,基本要求超过三十篇(工程硕士20)。12.所有参考文献必须在论文中有引用的地方。13.所有图形公式都要自己完成,拷贝、复制是不允许的。14.尽量不要用我或者我们这样的字眼,也就是口语化的东西要杜绝。15.图形都要有英文的title。16.页眉需要有下面信息。17.摘要和目录是专家评审的主要翻阅的地方,一定要让摘要和目录体现所做工作和创新点,所以摘要和目录的编写很重要,往往容易被忽视!18.表格需要有编号并至于表格的上方,不同于图形的放置于下方。19.论文的结构一般是背景介绍·研究现状现有算法、技术、手段或方法的缺陷和不足提出的新的算法、协议、方法、技术或手段对自己提出的方法、技术或手段进行实践、分析和比较结论和展望20.论文撰写时,一定要注意书面语气,不要有口语化的成分,很多同学没有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写的内容过于口语化,应注意!
网页毕业设计参考文献
网页设计是指使用标识语言(markup language),通过一系列设计、建模、和执行的过程将电子格式的信息通过互联网传输,最终以图形用户界面(GUI)的形式被用户所浏览。以下是我整理的网页毕业设计参考文献,希望能帮助到你论文的写作。
[1]周晓露.梅山傩戏视觉图谱整合设计[D].深圳大学,2017.
[2]刘佩智.“梦境”主题系列插画在KENZO品牌设计中的运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7.
[3]赵咪妮.基于自我未来主义的VENTI珠宝广告摄影设计[D].浙江理工大学,2017.
[4]邹晓蕾.O2O模式下素剪美发品牌形象设计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7.
[5]黄丹丹.《韧如铁线花开如莲》铁线莲手绘书设计和商业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7.
[6]许超.基于中国传统手工艺类新传播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7]黄丹丹.动态插画在青少年科普教育推广中的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7.
[8]王莹玥.德国高等工程教育认证制度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
[9]陈冉.基于B/S结构的无线控制系统在数控设备上的应用研究[D].深圳大学,2017.
[10]何妍慧.面向高校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江西财经大学,2016.
[11]孙明志.SCC50压缩机数传单元自动化测试方法与系统实现[D].大连海事大学,2017.
[12]汪琦.用于公共安全的视频检索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
[13]胡莲.旧书分享APP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14]谢佳丽.服饰类奢侈品网络购买行为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7.
[15]沈喜庆.基于NB/T47014标准的焊接专家系统设计[D].沈阳工业大学,2017.
[16]黄炜俊.产品设计工具的整合与创新[D].中央美术学院,2017.
[17]樊静燕.网络汉语口语教学发展的现状及对策[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
[18]姚颖.辽宁老字号品牌标志的动态化设计与推广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7.
[19]曹鑫渝.基于“格律设计”理论的锡伯族图纹再设计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7.
[20]张希儒.水墨符号在现代插画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7.
[21]陈楠.互联网时代地方水产品品牌形象的创新设计研究[D].安徽大学,2017.
[22]王莹.传统民艺的当代价值研究[D].安徽大学,2017.
[23]徐亚.社交网络中教育资源推荐的目标用户挖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7.
[24]陈碧荣.中学文科教材全文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中央民族大学,2017.
[25]连伯文.基于动态网页技术的广州市公安局门户网站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5.
[26]王秋香.农村(村级)重大事项流程化监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重庆三峡学院,2017.
[27]张笑天.分布式爬虫应用中布隆过滤器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7.
[28]徐亚渤.基于深度学习的中文网络衍生实体的识别与分类[D].武汉大学,2017.
[29]岳锐.基于物联网的居家环境监测系统设计[D].中北大学,2017.
[30]余瑕.人民日报总编室微信公众号里约奥运专题策划案[D].浙江大学,2017.
[31]王佳薇.网易新闻客户端本地流量提升方案[D].浙江大学,2017.
[32]金云帆.爱奇艺游戏直播产品营销推广策划[D].浙江大学,2017.
[33]贾晨茜.基于用户需求评价模型的汽车电商视觉创新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6.
[34]徐海伦.滴滴快车品牌传播与策略优化设计[D].浙江大学,2017.
[35]宋静.基于LNMP框架的结构化数据抽取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16.
[36]朱华丽.集成网页质量特征的垃圾网页检测特征模型及模型验证[D].西南交通大学,2016.
[37]张寰.自媒体平台下服装设计师品牌的推广策略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6.
[38]邓豪俣.百怡动态空气消毒机品牌设计[D].昆明理工大学,2016.
[39]舒浩.云南“掌上云游”交互式原型产品设计[D].昆明理工大学,2016.
[40]白帆.滇赐有机工坊品牌设计[D].昆明理工大学,2016.
[41]孙乐.蒙古族视觉图案元素在互动页面中的研究及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16.
[42]刘双佳.花卉纹样在护肤品包装设计上的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16.
[43]蒲星宇.中小学在线考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2016.
[44]房瑾堂.基于网络爬虫的在线教育平台设计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16.
[45]刘小云.网络爬虫技术在云平台上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6.
[46]赖文雅.基于WEB技术的高校毕业审核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D].广西大学,2016.
[47]周尚书.基于web的院级教务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2016.
[48]刘利.手机通讯中Android应用权限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东北石油大学,2016.
[49]黄文填.一个移动增强现实框架的改进[D].暨南大学,2016.
[50]项江.面向领域的DeepWeb查询接口发现与元数据信息抽取研究[D].暨南大学,2016.
[51]张嫒.基于移动智能终端阅读类App的视觉体验设计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6.
[52]牟安.藏文web网络社区划分研究与实现[D].西北民族大学,2016.
[53]杜芷筠.浅析当代服装艺术造型的时尚表现形式[D].湖北美术学院,2016.
[54]顾津.行为记忆在智能化产品CMF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7.
[55]张亚南.大数据下的色彩设计发展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7.
[56]宋莉.字体动态化设计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7.
[57]连晓萌.“跨界思维”在现代首饰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7.
[58]张建德.山西省政法部门政务信息管理系统[D].大连理工大学,2015.
[59]安君.北京首都航空公司航班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5.
[60]郑颖卓.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5.
[61]梁可心.A公司远程财务报账系统[D].天津大学,2015.
[62]姚慧明.中专院校毕业设计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6.
[63]张伟.太原工业学院计算机系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系统[D].大连理工大学,2016.
[64]房振伟.基于Web的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东南大学,2016.
[65]王琳.基于Android平台的影院票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66]张春妍.彩虹期刊投稿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工业大学,2016.
[67]金泉.基于Web的毕业设计选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6.
[68]府炳.基于微信平台的影像管理系统[D].吉林大学,2016.
[69]徐波.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湖北工业大学,2016.
[70]张聪聪.基于响应式Web设计中用户界面的分析与探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5.
[71]汪玉琼.响应式网页的界面设计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5.
[72]杨楠.基于电子出版物的两极镜头语言应用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7.
[73]赵灵芝.珐琅彩在现代饰品中的创新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16.
[74]吴东普.鞍山市委办公厅党员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5.
[75]胡钰强.基于.NET框架的学生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2016.
[76]李宁.“友阿海外购”手机APP交互界面设计[D].昆明理工大学,2016.
[77]王凯.职业服设计的色彩识别性研究[D].东华大学,2017.
[78]刘媛媛.基于“暖”启动理念的界面设计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
[79]罗艺娜.基于PHP的校园电能监测平台研究与数据预测[D].东华大学,2017.
[80]王江远.旅行社品牌跨媒体识别设计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7.
[81]王愿芳.银行个人储蓄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江西财经大学,2016.
[82]罗芳.多层架构的顶岗实习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浙江工业大学,2016.
[83]任鹏.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及评教算法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7.
[84]潘晓磊.基于Java智能卡的小区物业管理系统设计[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7.
[85]王琛瑜.移动游戏界面视觉风格的研究与设计应用[D].东华大学,2017.
[86]冯春.供热数据采集与监测系统的应用研究与分析[D].北京建筑大学,2017.
[87]胡西.多维码证卡综合信息查询验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15.
[88]张松.基于增长型个人数据平台的网络个体成长模型研究与实现[D].东北大学,2015.
[89]韩英慧.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东北大学,2015.
[90]提建宇.基于北斗的物流监测仪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7.
[91]王利苹.校企合作下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92]叶蒙.基于线状阵列的三维活动图像显示研究[D].南京大学,2017.
[93]吴帼帼.移动应用跨平台开发框架研究及在社保权益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7.
[94]史慧璇.手机银行系统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7.
[95]冯阳.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6.
[96]刘花弟.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6.
[97]钟予.建筑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和教学[D].中央美术学院,2017.
[98]沈佳伦.论丝网印刷互联网定制平台的扁平化设计[D].中国美术学院,2015.
[99]曹梦.浅谈企业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创新设计[D].河南大学,2015.
[100]俞新凯.某高校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中山大学,2015.
[101]景超.地震速报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
[102]梁碧勇.基于Web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
[103]张瑾.中小型企业生产管理系统一库存管理子系统[D].电子科技大学,2015.
[104]刘静.基于SSH架构的广电发射传输中心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
[105]李逸敏.基于现代信息社会的手绘插画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
网页毕业设计参考文献四:
[106]李磊.主体觉醒[D].中央美术学院,2016.
[107]王莹.商业插画特性及相关产业应用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
[108]田志鹏.基于CC3200的远程监视系统设计[D].北方工业大学,2016.
[109]施人铜.基于jQuery的Web前端组件开发研究与应用[D].东南大学,2015.
[110]秦伟.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界面的宜人性设计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
[111]沈荣娟.基于Web的B/S模式多现场总线教学实验平台设计与实现[D].东南大学,2015.
[112]廖晨.微博信息可信度的评判模型和可视化工具研究[D].清华大学,2015.
[113]罗启强.基于PHP+MySQL的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6.
[114]李青.营口市农业工程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开发设计[D].吉林大学,2016.
[115]李定远.就业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6.
[116]钱瀚雄.基于B/S模式小区物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6.
[117]李亮.小区电费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6.
[118]薛可.基于ASP.NET技术的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6.
[119]王祉默.基于iOS的儿童成长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林业大学,2016.
[120]石磊.垂直资讯网站设计-长三角房车网[D].南京大学,2016.
[121]余姬娜.微博新闻类型与用户参与性调研报告[D].南京大学,2016.
[122]赵雪.工单管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辽宁科技大学,2016.
[123]罗丹.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弱势品牌的价值传达的启示[D].南京理工大学,2015.
[124]高品洁.解析平面设计在电子商务平台中的用户体验及发展趋势[D].南京师范大学,2015.
[125]王俊俊.中国门神木版年画网站交互性设计研究[D].上海大学,2015.
[126]周莉莎.本科生毕业设计选题系统设计与实现[D].燕山大学,2015.
[127]江泽中.基于JSP技术的在线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2015.
[128]叶欢.求职类平台-海投网手机客户端设计[D].浙江大学,2015.
[129]王永山.软件学院综合教务系统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5.
[130]金鑫.网站监测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5.
[131]梁汉臣.某高校学生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
[132]金川涵.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环节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
[133]段汇斌.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与绩效考核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
[134]任婧.基于云模式的论文抽检与评优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河北工业大学,2015.
[135]张子丰.基于PHP的商务网站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
[136]滕吉鹏.基于WEB的高校实习生协同管理平台的构建与实现[D].浙江工业大学,2015.
[137]朱俞霖.网络智能中心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5.
[138]吴立刚.基于B/S模式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5.
[139]尹纪庆.教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D].青岛理工大学,2015.
[140]李晓霞.计算机软件类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评价体系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5.
[141]沈晓阳.“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现实中的应用探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5.
[142]王爽.具有语义搜索推荐功能的交互式专业主页系统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5.
[143]许昭霞.基于Web的信息发布与信息交流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5.
[144]易扬扬.基于JQueryMobile的教师工作量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5.
[145]李彬.专家门诊预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5.
[1]孙净宇,李澈等. 高校校园APP发展现状初探[J]. 数字与出版,2014(06):84-85.
[2]李旭红. 长江大学“掌上校园”APP系统研发与运营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2014(09):35-37.
[3]张言林,李博等. 基于数字化校园的手机APP客户端设计初探----东北林业大学“移动校园”手机APP客户端设计[J]. 设计,2014(02):81-82.
[4]张晓. 基于Android平台的校园信息系统APP的设计实现[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4):253-256.
[5]刘红英. 基于安卓的校园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5673-5677.
[6]鲁学亮,陈金焘等. 移动校园转型实践--基于Web App的移动应用客户端设计与实现[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1):19-20.
[7]关海洋. Android无线智能点餐系统设计与实现[D]. 重庆:重庆大学,2013.
[8]王晓颖. 高校一卡通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四川: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2013.
[9]董涛. 基于Android的移动校园客户端设计与实现[D]. 陕西: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
[1]胡崧. HTML 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2]知新文化. HTML 完全手册与速查辞典[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杨选辉.网页设计与制作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王诚君,刘振华,郭竑晖,高中山.Dreamweaver 8 网页设计应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李光明,曹蕾,余辉.中文Dreamweaver 8 网页设计与实训教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6]周德华,许铭霖.新编网页设计教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7]赵铭建,赵慧,乔孟丽,康梅娟.网页设计与制作[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
[8]赵祖荫,王云翔,胡耀芳.网页设计与制作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9]陈季. Flash 基础与实例教程[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5.
[10]丁海祥.计算机平面设计实训[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1]曹雁青,杨聪. Photoshop 经典作品赏析[M].北京:北京海洋智慧图书有限公司,2002.
[12]张怒涛. Photoshop 平面设计图像处理技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3] 陈笑. Dreamweaver 8,Photoshop CS 2,Flash 8 网页制作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4]孙强,李晓娜,黄艳.JavaScript 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5]刘智勇. JavaScript 开发技术大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6]陈会安. JavaScript 基础与实例教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17]常永英. ASP.NET 程序设计教程(C#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8]肖金秀,冯沃辉,陈少涌. ASP.NET 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
[19]金旭亮.ASP.NET 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0]刘培文,韩小祥. ASP.NET 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李志生,梅胜,等.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设计创新能力培养实践与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增刊).
[2]孙政荣.大学生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5(4).
[3]姚裕群.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调查与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7).
[4]晋燕“目标体验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方案,《教育前沿与探索》2009.2
[5]马连湘郭桂萍广告学实践教学环节与方案的设计,《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6]专业指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描述中,毕业生就业岗位涉及广告行业的专业.
[1]张红,易崇英.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新余高专学报,2009(10).
[2]陈月明.美国高校广告教育[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
[3]杨先顺.建构我国广告创新型教育模式的思路[n当代传播,2008(5).
[4]张信和,苏毅超.广告专业“业务专案组”型毕业设计的教学实践与探讨[J].成人教育,2004(12).
[5]陈培爱.中外广告史[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媒体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我整理了媒体论文参考文献,希望对你有用。
参考文献
[1]刘扬。 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影视剧传播与本体美学特征 [J]民族艺术研究 2010.05:160-164.
[2]陈共德。 我国新媒体电影发展路径分析 艺术评论 [J] 2012.03:45-50.
[3]陈思羽,姜东波。 论影视媒体的新媒体化转型[J] 艺术百家 2012.02:Z2.
[4]宁翔。 论新媒体广告的现在与未来 [J] 电影评介 2009.17:75.
[5]权亚楠。 微电影流行性成因分析 [J] 电影评介 2012.06:37-38.
[6]姜燕。 新媒体对新世纪十年中国电影制作的影响 [J] 现代传播 2011.11:106-109.
[7]陈吉。 一场失却了灵魂的杂耍--新媒体时代的中国电影批判[J] 探索与争鸣2011.07:71-73.
[8]石磊。 新媒体概论[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5.
[9]郭宇靖,张家正。 微电影:商业色彩下的电影梦 [J] 中国传媒科技 2012.04:60.
[10]齐伟。 微博与华语电影营销的新选择 [N]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1.06:2-8.
[11]刘瑞红,梁锐。 影视领域中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分析 [J] 电影文学 2012.12:6-7.
[12]未知作者。 从影视到影像--北京电影学院首届“新视像·新媒体艺术节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5.05
[13]吴徐君。 综合性院校影视和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J] 电影文学 2010.04:158-159.
[14]孔彬。 消费电子技术发展对广播影视新媒体的影响 [J]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0.08:86-93.
[15]未知作者。 上海电影节巴塞罗那首度跨界举办新媒体论坛 [J] 互联网天地 2012.03:63.
[16]李鹏。 互联网--第二媒介时代纪录片发展的新纪元 [J] 电影评介 2011.10:94-95.
[17]甘美忠。 消费电子技术发展对广播影视新媒体的影响 [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03:130.
[18]唐乘花,肖凭。 浅论微电影在企业营销中的运用 [J] 消费导刊 2012.05:136-137.
[19]刘新业。 新媒体环境下的影视传播变革 [N] 沈阳大学学报 2011.06:86-87.
[20]张名章。 网络剧的'艺术生成与美学特征 [J] 民族艺术研究 2011.05:122-127.
[21]未知作者。 新媒体,人人看电影?人人做电影?[J] 中国传媒科技 2011.06:18.
[22]林三芳。 新媒体环境下国产电影的平民化路线-兼论新媒体对国产电影平民化的影响[J] 当代文坛 2012.02:89-92.
[23]韩学周,马萱。 新媒体营销在电影中的推广应用--以《失恋 33 天》为例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2.02:105-107.
[24]谷国庆。 电影发行的新媒体渠道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1.01:8-10.
[25]黄凌子。 影像、网络与大众--以《11 度青春》为例看”新媒体电影“现象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J] 2011.02:158-162.
[26]卢志强,张丽。 新媒体冲击下的影视与音乐产业 [J] 电影评介 2008.10:79.
[27]秦翼。 新媒体时代电影趣味的多元化转变 [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8.03:13-17.
[28]柳婷婷。 网络新媒体电影评论概析 [J] 电影评介 2012.18:18-27.
[29]向勇,李天昀。 试论新媒体电影的版权保护问题 [J] 艺术评论 2012.03:55-61.
[30]未知作者 新媒体:人人看电影,人人做电影[J] 中国传媒科技。2011(6)Christina Fan. Twitter Used to Predict Box Office Revenues. [OL] 2012.4.1
[31]Seung-Bo ParkKyeong,Jin OhGeun-Sik Jo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n a movie using character-net. [J] 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 2012.02
[32]Ufuk SakaryaZiya TelatarA.,Aydin Alatan. Dominant sets based movie scene detection.[J] Signal Processing 2012.01
[33]Delon, J. Movie and video scale-time equalization application to flicker reduction.[J]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2006.01
[34]Ufuk SakaryaZiya TelatarA. Aydin Alatan .Dominant sets based movie scene detection.[J] Signal Processing 2012.01
新闻学是在文学的基础上产生的,与逻辑学、语言学、美学等多种学科相关。新闻学是当前最有前途、最有影响、最有时代特点的学科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网路新闻编辑对网路传播现状的改进
摘要:随着网路时代的全面来临,网路新闻编辑这一职业也应运而生。网路新闻编辑作为媒介资讯的“把关人”,要想在媒介融合时代改变网路传播现状,就需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提高对网路资讯的选择、分析、评价和创造性传播的能力,表达出新闻的真实内涵,实现网路新闻的价值。
关键词:网路新闻编辑;职业素养;媒介融合;网路传播现状
一、网路传播现状
有的网站为了迅速发新闻、争“独家”报道,仅仅靠网路上的海量资讯来写作新闻,所以大量未经认真采访和核实的新闻稿件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结果稿件中错误百出,逻辑混乱、连篇错别字出现、虚假新闻等现象随处可见。当今虽然进入了媒介融合的时代,但是很多网路媒介并没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功用,仍然依赖于传统媒体,导致网路新闻千篇一律,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二、网路新闻编辑需要如何改进
一提高网路新闻编辑的选择能力
现在很多网路新闻编辑每天的工作只是将纸质版的文字转化为电子版,然后加上一个显目的标题,这样就完成了日常的工作。网路资讯的庞大冗杂,受众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有用资讯,而且由于各种社交软体的涌现,网路编辑获取资讯的来源越来越广,甚至有的资讯是从普通网民的释出中获取的,所以讯息的真实性就难以保证,这种情况下,网路新闻编辑就需要具有收集、分析、鉴别的能力,这就是一种选择的能力。[1]网路新闻编辑要在接触社会的资讯后,筛选出有价值的资讯进行释出,这样不仅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吸引受众阅读,也能让新闻正确引导受众,正确地影响和引导舆论。
二对网路媒体自身及受众的清晰定位
网际网路的迅速发展,使得对媒体网站建设的需求增加,然而很多入口网站在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后却没有收到实质性的效果,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展示作用。很多网路媒介之所以得不到大众的关注,主要原因在于对自身的定位以及对受众群体的定位不清晰,一味地大面积、大领域释出资讯,又怎么能获得自己的忠实受众呢?网路媒体在受众市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但由于媒体对受众调查不够,一些媒体不顾自身优劣,也不管自身释出内容的取向,就随意释出资讯,所以其受众定位存在高度重叠和盲目性。而现代社会,人们在受教育水平、职业、兴趣取向、收入水平、生活享受意识等方面的差异越来越明显,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网路媒体的受众也出现了群体分化,需求也由过去的较为同一转为分化,必须要了解其中的差别,进行“差异化”受众定位。因此,只有在较长时期内向受众传达差异性的资讯产品和服务,满足其特殊需求,形成媒体的特有受众群体,才能形成竞争优势。
三根据时代的发展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新闻学给我们的是一种从事新闻的工作思维,让我们去发现新闻、挖掘新闻,给了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技能,但是要观察现实,评价事实的是非曲直、利弊得失,还需要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实践中吸取养料。网路的普及,在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给大众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但是资讯的释出具有不可控性,网路新闻编辑如何正确识别并独立地作出判断呢?网路新闻传播打破了原来的地域与行业的限制,与世界联通,所以要求网路新闻编辑要改变自己传统的思维方式,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充套件自己的全球视野。现在的网路新闻受众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在网上查询相关资讯时,人们一般更倾向于阅读专业所需要的资讯,面对这样的受众,网路新闻编辑就必须有更丰富的知识积累,具备更高的文化修养。因此,网路新闻编辑不能只学习新闻学科,还应该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哲学和自然科学等各方面,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网路新闻编辑才能对新闻线索作出正确的选择。
四运用数字化工具来进行特色报道
网路新闻传播运用高科技进行讯息传播,网路新闻的表现形式将逐步由静态转向动态。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媒体将新闻资讯编写由简单的“文字+图片”的形式,发展成为集视讯、音讯、文字以及大量相关资讯连结的立体报道形式。今后,网路新闻采访中还会更多地运用视讯采访等手段,远距离实现“面对面采访”。[2]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网路新闻工作者不仅要会用高科技,而且要能熟练地掌握现在的媒介工具,只有不断学习网路知识,加强网路传播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媒介素质,善于利用各种软硬体装置,才能开创一片新天地。这个网路媒体云集的时代,竞争异常激烈,这种竞争不仅包括新闻内容的竞争、讯息可信度的竞争,也是网路新闻编辑自身素质的竞争。编辑应该充分利用网路的互通性,不能只求自己的发展,要与其他不同型别的网路媒体相互配合,互相促进,这样才能使自身竞争力有更大的提高,才能改善网路传播现状。
五记者应具备更强的道德意识
网路新闻工作者在资讯传播中,必须具有很强的道德意识,对发出的每条讯息负责。新闻工作者还要积极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料,发现并谴责不道德的资讯传播现象,以保证资讯传播的有效性和纯洁度,从而增强传播的效果。记者一定要有精品意识,在努力增强责任感的同时,养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尽可能地减少稿件中差错的发生。总之,网路记者应重视整体道德修养的提高,树立良好的整体职业形象,以顺利完成资讯时代新闻传播者角色的转换。
三、结语
网际网路作为第四媒体,已经得到大众的认可。网路新闻编辑作为这个拥有海量的网际网路资讯海洋里的瞭望者,在这个有害资讯滋生并可迅速传播的温床里,不仅要扮演好瞭望者的角色,利用自身优势及时传达新闻资讯,还要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让虚假、有害资讯止于网路之外,还受众一个干净的网路新闻传播环境,改善现在纷乱繁杂的网路传播现状。
参考文献:
[1]赵振杰.浅论网路编辑的文化修养[J].出版发行研究,20025:26-27.
[2]王巨集.网路编辑应具备的素质[J].新闻爱好者,200511:45.
二: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策略
摘要:媒介融合时代的来临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新闻传播人才亦是如此。本文立足于媒介融合时代的新特点,对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创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媒介融合时代的特点,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媒介融合时代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方案提出了新的观点。笔者对媒介融合时代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探讨,旨在为我国的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使其能够满足当前的时代特征和传媒行业发展的需求,从而使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媒介融合;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网路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并在传媒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应用。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新旧媒体的界限日渐模糊,媒介受众也由大众化向分众化转变,媒介融合时代悄然来临。媒介的融合发展对传媒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更加娱乐化的体育新闻报道中。因此,探索更加适合媒介融合时代的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方案势在必行。
一、媒介融合时代传媒融合的特点
21世纪是媒介融合时代,网路、手机等新媒介出现并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重要媒介。同时,人人都可以是新闻的传播者,现代传播成为平民化甚至是全民化的传播。新媒体的出现使得资讯传播渠道更加开放与多元,传播渠道的多元使受众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受众向分众化转变。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融合成为趋势。但同时,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传媒发展中也存在诸如新闻真实性存疑、传媒公信力降低、受众选择性困惑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规范。
二、媒介融合时代对体育新闻传播者的新要求
相较于其他新闻传播者而言,受众对体育新闻传播者的要求更高。体育新闻传播者不仅要懂体育、爱体育,拥有海量的体育知识,同时还要拥有敏锐的判断力与独到的见解。媒介融合时代对体育新闻传播者提出了新要求。
一运用多种媒介蒐集与整理资料
资料的蒐集与整理是一名合格的体育新闻传播者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海量的体育资料与丰富的体育知识是体育新闻报道的先决条件。一篇好的体育新闻报道,不仅要有记者的观点与见解,同时还需要大量的资料支撑。大资料的来临使得资料的蒐集与整理不再复杂,在网际网路平台上,可以进行各种资料的蒐集、整理分析。所以,运用各种媒介蒐集、整理与分析资料,是一名体育新闻传播者应掌握的基本能力。
二综合应用多种媒介渠道传播体育新闻
媒介融合时代,多种媒介使用统一的以网路平台为基础的数字工具和数字语言,形成了大众传播特性、艺术表现形式和数字技术平台紧密结合的融合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实现传播效果的优化,体育新闻传播者亦是如此。体育新闻传播的特性要求体育新闻报道风格的娱乐化与内容的专业性。所以,体育新闻传播者在进行体育新闻报道时,既要hold住官方文章,又要能报道街边趣闻,同时还要善于捕捉竞技场上潜在的新闻。使用资料工具与资料语言进行多种媒介渠道的报道,是体育新闻传播者必备的能力。利用多种媒介进行报道,要求体育新闻工作者写出适合各媒介传播特性的各种风格与体裁的文章,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新闻策划能力,策划出适合各种自媒体传播的“萌文”。当然,图文的处理与音视讯的制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分析
中国的体育新闻专业教育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1983年上海体育学院试办体育新闻专业方向。据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的体育新闻专业方向点已达20个左右,主要分布在体育院校、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院以及民办学校和其他社会办学机构。其课程设定大多以体育新闻评论、体育新闻学、广播电视概论、网路传播理论与务实、电视新闻务实、新闻摄像、体育新闻传播学等为主。但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现有的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亦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体育新闻≠体育+新闻
体育新闻专业成立至今已经培养了几代优秀的体育新闻人才,但体育新闻人才的培养仍然存在课程设定问题及教材问题。目前,国内有的体育新闻专业教材包括郝勤的《体育新闻学》、毕雪梅等的《体育新闻学概论》等。虽然弥补了体育新闻专业教材方面的空白,但是部分院校仍然将体育新闻专业停留在新闻传播学理论与体育简单叠加的层面,缺乏课程设定的专业性。
二师资结构有待调整,师资力量亟待加强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虽然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体育新闻教育仍相当于起步阶段。随着新闻媒体的更新换代,专业教师仍处于较为缺失的状态。绝大部分院校的体育新闻学教师由高校新闻学或专业专案教师担任,缺乏体育新闻专业教育的专业性和深度。
三理论教育与实践脱节
由于师资结构存在问题,学生能接触到的有体育新闻实践经验的教师数量较少,使得目前我国体育新闻教育实践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师资方面的问题,还使学生最后的实习环节受到影响。首先,部分院校没有设定实习部分,即使设定了,对学生的实习地点等也没有做过多要求。其次,部分院校设定了对口的实习基地。此举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实习难的问题,但部分实习基地的建设尚未落实,或者无法跟上时代要求,这也成为制约体育新闻专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四、媒介融合时代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研究
为应对媒介融合发展的需要,满足当前体育新闻报道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对当前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创新性改革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当前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应该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主。我国高校的高等教育一直以来存在着轻实践、重理论的问题,培养的学生多是理论知识掌握得多,而实践能力相对较差。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亦是如此。如何进行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打破专业壁垒,调整课程设定,增开融合型技能专业课程
当前,我国的体育新闻传播在进行专业设定时,体育新闻学、体育电视编导、体育广告学、体育播音主持等相关专业都是分而立之,各专业的课程设定与安排也都是基于该专业设定形式而形成的。这种专业和课程设定模式造成了各专业之间人才培养的割裂,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必须要打破专业壁垒,调整课程设定,才能够真正培养出基础扎实、技能多样、适应媒介融合发展需要的传媒人才。同时,为了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网际网路、手机等新兴媒介主流化发展的趋势,在课程设定方面,除了传统体育新闻专业开设的采、写、编、评、摄等核心课程之外,还应开设摄影摄像基础、计算机图形影象设计与制作、网页设计以及包含有音视讯与图文立体互动设计的多媒体互动设计课程,使学生全面掌握网路、手机新闻的采编、制作能力。同时,还可以进行网路传播用语与网路受众特征等方面的课程培训,使学生快速掌握网路受众的特性,方便学生在网路传播的实践中,尤其是在娱乐化的体育新闻传播实践中快速上手。
二优化师资队伍,加强媒介融合技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现阶段,在我国的体育新闻专业中,与媒介融合相关的课程教学工作做得并不好,其主要原因是缺少拥有媒介融合技能的高素质师资队伍。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的关键所在。由于传统的专业与课程设定的弊端,院校现有的教师往往只对某一类媒体有较深的认知和了解,对其他媒体尤其是新兴媒体的认知和研究则相对缺乏,对新媒体技术的了解与掌握更是少之又少。体育新闻传播者独有的体育属性要求体育新闻专业的教育与普通的新闻学教育不尽相同,体育新闻专业的教师更加侧重对体育专案的熟悉与了解。因此,教师在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的同时,还应该时刻关注体育比赛与体育新闻,对某个或多个体育专案进行深入了解,以便在教学中随时随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引领学生对体育的爱好与关注,加深学生对体育的理解与思考。
三整合实践平台,建立媒介融合实验室
对于传媒专业而言,完备的教学实践平台是培养传媒人才所必需的,体育新闻也是如此。早在2008年,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就投资数万元建设了模拟媒体生态环境的媒介融合实验室,并开设了我国第一个本科媒介融合专业。其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应用型传媒人才,特别强调理念和技能双管齐下的培养模式。当然,就现实情况来说,建设媒介融合实验室需要高昂的费用,这对于国内很多体育院校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幸运的是,媒介融合本身也为教学实践平台的建设提供了便利。例如,电脑PC机和智慧手机等网路数字技术的普及,使得学生能够自己开设个人网页、个人部落格、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并在上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PR、EDIUS等软体工具进行音视讯的制作,并通过网路相互转发与评价,在互评中得到提高。还可以将这种平台与学院已有的教学实践平台相连线,大大强化学生各种媒介技能的训练,取得更好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玉梅,杨颖.新媒体时代传媒人才实践培养模式研究[J].新闻传播,201514:55+57.
[2]王勇.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3]张丁丁.我国体育新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解析[J].视听,201407: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