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杂志,时珍国药,北京中医药杂志等
对象及特点[编辑本段] 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研究对象。中医学以维护人体健康长寿、预防疾病、调节心身为研究对象。医者即是“治病之工”,“上工治未病”,同时还要指导调养心性,宝命全形。正如汉代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论�6�1序》中所说:“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由此目标而确立的医学行为即是“医乃仁术”。中国历代医生非常重视医德修养,中医医德要求医生济世施术、恒德慎医和谦虚善学等,古代医家多以德艺双馨而立身。从战国时扁鹊行医的“随俗为变”,汉代苏耽的橘井济民,唐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数千年来延绵承续,不断发扬光大,成为良好的医德传统。 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医学体系。这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对人体、自然、心理等进行长期思索和在防治疾病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其内在特质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和传统文化有机地融汇在一起,这是与西医学的本质区别。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以下几个特点: 有机论人体观 中医学的有机论人体观是中国古代有机论自然观的重要内容之一,特点是着重事物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动态性和自发性等,研究事物内部和事物间的协调和协同,认为天地和人等自然界万物之间有着复杂的内在联系。有机论人体观包括整体观、恒动观和阴阳稳态观等。①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和自然环境也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中医学称之为“人与天地相应”或“人与天地相参”。这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相应观”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其中有统一性、完整性、联系性和系统性的蕴义。人体的整体观指人体的形体结构是统一的整体,其脏腑、肢体乃至五官九窍间密切联系,互相协调,共同组成了有机的整体。就其基本物质而言,精、气、血、津液构成脏腑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并运行于全身。就其机能活动而言,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统一的,中医学称之为神形合一。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指人体健康和疾病,与天文(太阳、月亮和星体)、地理(地势、干湿)、季节、气象乃至社会环境之间都有一定的关系。人体的各种结构互相联系,并有不同的层次,构成一个系统的人体。②恒动观,以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去审视生命、健康和疾病等生命现象和医学问题。《素问�6�1六微旨大论》说“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也是生命的根本规律。从阴阳理论中阴阳间的对立、转化、资生、制约关系,五行理论中木、火、土、金、水之间的相生、相克,到脏腑气机理论中的升、降、出、入关系,都贯穿着恒动观念,这也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以《周易》、《老子》为先源的中国传统哲学,对“易”和“变”的恒动,有精辟的论述,并影响着整个民族的思维方式。③人体健康与疾病的正常和失常的阴阳稳态观认为,人与自然界都以气为本,气的一分为二即阴阳,阴阳二气的运动形成世界万物,阴平阳秘的稳态是为健康,否则是病态,即“一阴一阳是为道,偏阴偏阳谓之疾”。有机论人体观还重视人体时间结构。在中华民族传统思维中,时间和历史观念强于空间观念。人体的生命过程是由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组成的,时间结构由生命活动过程、节律和周期等组成;空间结构指的是形体、器官、骨骼、肌肉等。中医学在对人体生命研究中,有一定的解剖生理知识以体现对空间结构的了解,并成为发展医学的基础,但对人体时间结构的研究则至为深入,并提出了关于阴阳终始、四时气化、脏气法时、病遇节发等有关理论,同时还提出了“因天时而调血气”等一系列养生和治疗原则。 理论的独创性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有很多与西医学相同或相近的知识,这表明人类在与疾病的斗争中,有共同的智慧。但是,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创造出针灸、中药、方剂以及气功等医疗保健方法,有独特的医学发现,如发现了人体经络现象、人体器官的功能和自然节律相应的脏气法时现象、人体的整体结构完整地表现在局部的生命全息现象,以及对诸多证的认识,如阴虚证、阳虚证、气滞证、血瘀证等和各种舌象、脉象的诊断意义等。又因研究对象、视角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医学创立了很多异于西医学的理论和学说,包括藏象学说、经络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学说、五运六气学说等。除中药和方剂的运用外,尚有以针灸疗法为代表的多种医疗手段和技术,是翘卓于世的医学发明。这些理论创造和医学发明,构成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直至目前仍实践于临床,并远传国外。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操作体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大方面,即分析、辨别疾病的证候而确立治疗原则和方法。在中国古代的逻辑学方法中,其辨证逻辑远较形式逻辑发达,临床医生由于重视对具体病情的分析而发展了辨证。另一方面由于恒动观念和对人体时间结构的重视,中医临床既有“病”的概念,又更重视“证”,因为“证”是某一阶段的病理功能状态。对“证”的重视,进而发展了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从证和病着眼,既包含对病的分析,又强调因时而异的证的特征;既重视疾病的“本”,又考虑病证的“标”;因于整体观念,在诊治疾病分析病证时,还要考虑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处方用药,即“三因制宜”。把理、法、方、药融汇运用,有时在深入把握辨证的前提下,论治时又可以“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辨证论治的灵活运用,堪为一门艺术,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哲学在医学中的独特运用。
学科分类自周朝起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之分。隋唐的太医署分医学及药学,医学设四科,即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医科又分体疗、少小、疮疡、耳目口齿、角法等五科。宋太医局的医学教育初分方脉、针、疡三科,宋神宗以后分为九科,即大方脉、小方脉、风科、产科、眼科、口齿兼咽喉科、疮肿兼折伤科、针兼灸科、金镞兼书禁科。元太医院分十三科后并为十科:即大方脉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兼妇人杂病科、眼科、口齿兼咽喉科、正骨兼金镞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书禁科。明太医院分为十三科:即大方脉、小方脉、妇人、伤寒、疮疡、口齿、咽喉、接骨、金镞、眼、针灸、按摩、祝由。清太医院初分十一科,之后并为九科:大方脉、小方脉、妇人、伤寒、疮疡、口齿咽喉、正骨、眼、针灸。道光二年(1822年)上谕:“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敕令太医院废止针灸科。同治朝将大方脉、妇人、伤寒并为一科,故只分五科。现代中医学则可分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两大部分基础中医学 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内经、伤寒论、温病学、中国中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等临床中医学包括中医内科 、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针灸科、中医骨伤科、推拿科、中医眼科、中医耳鼻咽喉科、中西医结合医学、气功科、中医护理等中医学典籍中医典籍可分为医经、医论、本草、医方、医案、医话等,例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备急千金要方》、《本草纲目》、《名医类案》。节日、文化遗产1929年在一场废除中医的尝试失败之后,上海中医药界人士为了庆祝这一胜利,把每年3月17日定为“中国国医节”。这是和中医学相关的节日。
《新修本草》《吴普本草》 《汤头歌诀》《温热论》 《金匮要略》《内经知要》《济阴纲目》《神农本草经》《脉经》 《删补名医方论》 《温病条辨》《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中藏经》《刘涓子鬼遗方》《医林改错》《濒湖脉学》 《难经》 《褚氏遗书》《医学源流论》 《伤寒杂病论》 《黄帝内经》
一般级别
总的来说从来都不会是核心期刊的,这个明确的来说是国家级期刊,还有不明的吗?戳 、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1930年7月创刊,中国营造学社编辑出版,主要刊载中国古代建筑研究文章。第1卷为半年刊,第2卷为不定期刊,自第3卷起为季刊。1945年停刊,共出七卷23期。《中国建筑》 1932年11月创刊,中国建筑师学会主办,综合性建筑学术刊物。月刊,出版至1937年4月为止,共出54期。《建筑月刊》 1932年11月创刊,上海建筑师协会主办,综合性建筑学术刊物。月刊,出版至1937年4月为止,共出54期。《建筑》 1954年创刊,月刊,原建筑工程部创办,现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主办,综合性建筑刊物。《建筑学报》 1954年6月创刊,月刊,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城乡建设》 1956年3月创刊,月刊,原名《城市建设》,1982年 7月改今名,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主办,综合性指导刊物。《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57年创刊,不定期,1982年改季刊,综合性建筑学学术刊物。《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59年 6月创刊,不定期,1981年改季刊,综合性建筑学学术刊物。《工业建筑》 1963年创刊,月刊,原名《冶金建筑》,1983年改今名,冶金工业部主办。《建筑技术》 1974年1月创刊,月刊,建筑科学技术刊物。《城市规划》 1977年8月创刊,不定期,1981年改为双月刊,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主办。《建筑师》 1979年 8月创刊,每年四期,《建筑师》编辑部编。大型建筑学理论丛刊。《建筑结构学报》 1980年2月创刊,季刊,1981年改双月刊,中国建筑学会主办,以房屋结构为主要内容的学术刊物。《建筑知识》 1980年创刊,双月刊,原名《建筑科普》,1981年改今名,中国建筑学会主办,建筑学科学普及刊物。《建筑工人》 1980年5月创刊,月刊,建筑学科学普及杂志。《建筑历史与理论》 1980年创刊,不定期,中国建筑学会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主办。《世界建筑》 1980年10月创刊,双月刊,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合办。评介外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新理论、新实践的专业刊物。《四川建筑》 1981年5月创刊,季刊,四川省建筑学会主办,综合性建筑技术刊物。《新建筑》 1983年10月创刊,季刊,华中工学院建筑系、武汉市建筑设计院合办,综合性建筑学学术刊物。《古建园林技术》 1983年12月创刊,1984年起为季刊,北京市土木建筑学会、北京市第二房屋修缮工程公司等合办,研究和介绍中国古代建筑和古典园林的专业刊物。《时代建筑》 1984年11月创刊,不定期,同济大学建筑系主办。《中国园林》 1985年创刊,季刊,中国园林学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城市建设局合办,园林学术刊物。
目前还不是。
《化学教与学》为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公开发行的化学教育教学类期刊。设置教育理论与教学、课堂教学与实践、课程与教学资源等栏目。
这个是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心出版的期刊,该期刊不接受投稿,专门转摘各化学教育教学期刊中的优秀文章,能被该期刊转摘的文章,质量较高,常被各单位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依据。
一共七大期刊,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化学教育,化学教与学,还有四种,请知者补充。知之为知之啊,别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