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匹配的情况下,馈线上同时存在入射波和反射波。两者叠加,在入射波和反射波相位相同的地方振幅相加最大,形成波腹;而在入射波和反射波相位相反的地方振幅相减为最小,形成波节。其它各点的振幅则介于波幅与波节之间。这种合成波称为驻波。反射波和入射波幅度之比叫作反射系数,也叫做回波损耗。 反射波幅度 (Z-Z。) 反射系数Γ=───── =─────── 入射波幅度 (Z+Z。) 驻波波腹电压与波节电压幅度之比称为驻波系数,也叫电压驻波比(VSWR) 驻波波腹电压幅度最大值Vmax (1+Γ) 驻波系数S=──────────────=──── 驻波波节电压辐度最小值Vmin (1-Γ) 终端负载阻抗和特性阻抗越接近,反射系数越小,驻波系数越接近于1,匹配也就越好。
回波损耗对应S参数的S11或S22,可计算电压反射系数S11 = 20log(K),K = ;驻波对应Vswr =( 1+K )/ ( 1-K )=。对应损耗。
光在被反射过程中,如果反射光在离开反射点时的振动方向相对于入射光到达入射点时的振动方向恰好相反,有半波损失有没有半波损,要看你是从什么介质进入什么介质,比如从空气进入液体薄膜,空气折射率低,薄膜后面也是空气,那么第一次是从光疏介质向光密介质入射,透射光和反射光都没有半波损失,下表面从光密介质入射到光疏介质,反射光有半波损失,透射光没有半波损失,但是如果是液体或者玻璃围成的空气劈尖,情况就刚好相反,是上表面有半波损失,下表面没有,不能一概而论下表面没有半波损失.
问题有点含糊。总的来说半波损失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一定的电动力学知识才能明了。但也有简单的模型实例。“如果波垂直入射或者接近平行入射至一个分界面而发生发射的情况下,如果是由波疏(折射率小N1)介质入射到波密(折射率大N2)介质,这种情况会出现半波损失。需要加或者减二分之一波长的附加光程”。对应到你的说法:如果波由N1垂直入射到N2,在分界面处反射,而N1<N2,则有半波损失。
可以这么理解:当遇到密度很大时,因为质量很大,波的能量不足以使密度大的介质振动,所以可以看作不运动,也即“波点”。当遇到密度很小的介质时,因为质量很小,波的能量远大于使密度小的介质振动,可以看作是“悬空”,也即“波幅”
半波损失次数是5次半波损失指的是波从波疏介质射向波密介质时,在反射过程中产生的  的相位跃变。光是一种电磁波,因此在光学中,就是指光从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时反射过程中的相位跃变。在英文语境下,往往更多地使用相位跃变(phase change),而较少使用半波损失(half-wavelength loss)。在薄膜干涉中,半波损失其实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问题。但是考虑到学生接受程度的问题,无论是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还是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材,都回避了这个问题。由于半波损失的存在,导致部分薄膜干涉,例如肥皂膜干涉、劈尖干涉,其明暗条纹的产生条件与双缝干涉相反。如果不提半波损失,那么如何在不犯知识性错误的前提下将问题讲清楚就成为了一个难题。而如果要讲半波损失,考虑到半波损失本身的物理过程极为复杂,讲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讲清楚就成为了另一个难题。我个人的观点是——讲。明确指出半波损失这一物理过程之后,再分析薄膜干涉中明暗条纹的产生条件,然后基于此分析明暗条纹在不同条件下的疏密变化,这个逻辑过程将十分清楚且流畅。于是摆在面前的问题就变成了“讲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讲清楚了”,我将从以下方面详细论述这个问题。
大四一般都进入了实习期,所以熬夜写论文变成了家常便饭,我们宿舍六个人,六台电脑,大家边写边讨论,几乎每天晚上都是12点以后才能休息, 白天工作的时候都特别的困,感觉眼睛都要废了,等到终于熬到了答辩的时候,大家都忙的晕头转向的,还好都是自己的老师做答辩老师,论文才得以通过,现在想想,得亏那时候熬夜写,要不能不能毕业还是两说了。
之前的时候慢悠悠也不着急,最后一天早上要交的时候逼不得已熬夜通宵,眼睁睁地就看着天亮了,凌晨校园的清晨,第一次感受地如此清新,论文内容都不至于崩溃,改格式的时候一度想死,整整改了三个通宵。
印象很深的是我大学的时候写论文,当时导师就给了一个月的时间,再加上那时候我还得在外面实习,所以空闲时间并不是很多,只能趁着晚上回家的时候才能写论文,尤其是最后那几天,天天通宵熬夜写论文,有时候太瞌睡,好多字都是错的,等检查论文的时候才一个个的修改,真的是要累死人了。
薇古丝和波比都是约德尔人,互相变更称呼是玩家对约德尔人的调侃,薇古丝因为是暗影岛实力的约德尔人,所以画风比较阴暗,有很重的黑眼线,所以也被玩家戏称“熬夜波比”,当然也有的称其为“熬夜小炮”,同理,波比也有被玩家戏称为“锤型小炮”,“小炮”就是崔丝塔娜的简称。
头巾、 苗头、 人头、 洗头、 心头、 砍头、 平头、 头目、带头、 念头、 头脑、 到头、 点头、 头顶、 头像、 回头、开头、 桥头、 木头、 口头、 跟头、 车头、 头上、 梳头、尽头、 牵头、 骨头、 抬头、 摇头、 埋头、 枝头、 掉头、 斧头
微波光子滤波器是一种基于光学技术来实现微波信号处理的器件,主要是利用光学器件对光波进行调制、延迟等操作,来实现对微波信号的调制、滤波等处理。目前微波光子滤波器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器件设计和制备:微波光子滤波器通常由光纤、光栅、耦合器等光学器件组成,因此关键是要优化器件的设计和制备技术,以实现更高的性能和功能。2. 滤波器性能研究:包括滤波器的带宽、频率响应、动态范围等性能,以及与微波信号处理相关的参数,如相位响应、群延迟等。这些性能研究旨在提高微波光子滤波器的性能和功能。3. 应用研究:微波光子滤波器的应用涉及到雷达、通信、军事等领域,因此需要对其应用进行研究。例如,对于雷达应用,需要研究微波光子滤波器在多普勒雷达等方面的应用;对于通信应用,则需要研究微波光子滤波器在光纤通信等方面的应用。总体来说,微波光子滤波器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其研究旨在提高微波信号处理的速度和效率,以及进一步扩大微波光子学的应用范围。
大头 头领 领头 头发 头头是道 带头 头痛 头像 头像 头脑 头晕
通过一系列的光电转换和光学滤波。光子滤波器是一种利用光学器件来过滤微波信号的装置,它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将微波信号通过一些特殊的光学器件,例如光纤、光栅、光子晶体等,将微波信号转换成光信号,然后再通过光学器件将特定频率的光信号筛选出来,达到滤波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微波信号和光信号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光电转换和光学滤波实现了转换。这种技术在光子学和微波通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声速在密度大的介质中传播的快
某物理学博士的毕业论文是“声速与空气压强和空气密度的关系”。他在文中给出了四个可能的关系式,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式中k为比例常数无单位,P为空气压强,ρ为空气密度。 正确的关系式 解: 虽然“声速与空气压强和空气密度的关系”不清楚,但声速的单位为m/s,压强P的单位为帕(N/m2)密度ρ的单位为(kg/m3),可知。首先要知道重力加速度g单位是m/ s^2,单位n(牛顿)=单位kg(质量)*g(单位重力加速度)=kg m/s^2于是 就是kg * m/s^2 /m^2=m/s kg/m^3 影响音速的因素从声源发出的声波以一定的速度向周围传播,意味着声波的能量也以一定的速度向周围传播。目前所知,声波能够在所有物质(除真空外)中传播。其传播速度由传声介质的某些物理性质,主要是力学性质所决定。例如,音速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性质有关,因此也随介质的温度、压强等状态参量而改变。气体中音速每秒约数百米,随温度升高而增大,0℃时空气中音速为米/秒,15℃时为340米/秒,温度每升高1℃,音速约增加0.6米/秒。通常,固体介质中音速最大,液体介质中的音速较小,气体介质中的音速最小。另外,不均匀介质中的音速处处不等。各向异性介质中的音速随传播方向而异。 在有些情况下音速还与声波本身的振幅、频率、振动方式(纵波声速、横波声速等)有关。如果传播介质的尺寸不够大,则其边界对音速也有影响。因此为了使音速的量值确切地表征传声介质的声学特征,不受其几何形状的影响,一般须规定传声介质的尺寸足够大(理论上为无限大)情况下的声波传播速度。有时为了实用上的方便,也列出某些特殊情况下的音速,如固体细棒中的音速。
音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音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论文题目:
古典吉他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实践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研究的主要问题,拟达到的目的: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吉他被誉为同钢琴、小提琴并列的世界三大乐器之一。被认为是吉他艺术的最高形式。古典吉他细腻而多变的音色,丰富的和声,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民族的能诠释自如。近年来,不少国内外的吉他演奏家都为古典吉他改编过中国民族音乐,其中不少作品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享誉国内外,不仅为古典吉他的曲目风格拓宽了方向,也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顺应这种形式,需要总结古典吉他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实践,并探索其中的规律,为将更多的中国民族音乐改编为古典吉他曲和创作带有中国民族音乐特色的古典吉他曲提供参考。
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和风格。
1、中国民族音乐的形态。
2、中国民族音乐的种类和特点。
(二)古典吉他的特点。
1、古典吉他的音色,和声等特点。
2、古典吉他的演奏技巧特点。
3、古典吉他不同民族曲目风格的列举。
(三)分析古典吉他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实践。
1、列举古典吉他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乐曲。
2、分别对乐曲改编前后的各种特点进行分析,对比,从而剖析古典吉他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可行性和特点。
3、依据分析探讨古典吉他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实践规律。
拟达到的目的:通过总结古典吉他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实践,并探索其中的规律,为将更多的中国民族音乐改编为古典吉他曲和创作带有中国民族音乐特色的古典吉他曲提供参考。进而促进古典吉他曲目风格的发展,并通过古典吉他演奏的中国民族音乐促进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播。
研究方法、研究步骤:
方法:
1、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并下载曲目和曲谱。
2、总结归纳与同学交流,并视奏相关曲目。
3、由论文指导老师指导并与同学讨论。
步骤:
1、收集与题目相关资料。
2、与论文指导老师交流进行论文写作的展开。
3、归纳总结研究结果,撰写论文。
研究工作进展计划:
20xx年3月收集论文资料,开始写初稿。
20xx年4月-5月完成论文初稿,接受中期检查。
20xx年5月修改、完成论文定稿。
20xx年6月完成论文《古典吉他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实践》的撰写。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音乐表演是音乐存在的活化机制,无论在任何音乐行为方式中,音乐表演都使整个音乐活动处于激活状态。表演可使作品得到介绍、传播、完善、获得长久的生命力。音乐表演的目的不是引起有声调声觉的声波运动,而是通过内在的情感动态形式的注入,引起深层心理体验,赋予无生命的形式以生命的活力,给人以人性的体验。音乐表演的二度创造,就是通过表演者对音乐的理解、投入感情,再次赋予音响的动态结构以生命的形式,即充满着丰富情态意味的音乐运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主要内容:
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在表现方式上与非表演艺术很不相同。而音乐表演艺术则不同,他必须通过表演这个环节,才能把艺术作品传达给欣赏者,实现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而音乐表演中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使表演者的对于投入的情感能做到呼之即出,挥之即去,达到挥洒自如、变化有序的境界,真正成为音乐表演所需要的情感。他有表演的真实情感作为种子,同时它又是经过提炼,升华了的与音乐中的情感内涵融为一体的。应该说,只有这种艺术化了的情感,才是音乐表演所需要的。
主要问题:
1、什么是音乐表演艺术及意义。
2、音乐的表现与精神性内涵。
3、音乐表演的二度创造本质——情感体验。
4、音乐表演的情感体验——投情。
5、音乐表演—赋予情感以生命。
6、音乐表演中审美情感的体验。
7、对于音乐表演者的技巧与表现统一的要求。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步骤:
1、大量阅读古筝方面的文献和著作;
2、找出有价值的课题;
3、依据论题精确寻找相关资料;
4、论文撰写;
5、在老师的知道下进行修改;
6、定稿并准备论文答辩。
措施:
1、在图书馆和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文献;
2、真理原有资料;
3、请教知道老师,与同学交流探讨本论题。
进度安排:
1、XX年11月-12月初:查阅相关的资料;
2、XX年12月中旬:确定选题;
3、XX年12月底:写开题报告并准备开题答辩;
4、XX年1月-3月:开始正文协作,完成初稿;
5、XX年3月-4月:修改完善文稿;
6、XX年5月: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王次沼著:《音乐美学通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2]修海平,罗小平著:《音乐美学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
[3]苏珊郎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出版社
一、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通常情况下,学士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涵盖了以下内容:拟选题目、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选题的研究现状、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研究的创新点及重难点、研究进程安排、主要参考文献。
1.拟选题目。
拟选题目,即作者要研究的核心问题。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拟选题目和研究方向不同。研究方向是选定专业中的某一领域作为研究范围,而拟选题目需要对研究范围加以限定,明确要回答的具体问题是什么。也就是说,拟选题目是在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对某一问题的针对性研究。如“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研究方向,如果在此基础上拟定论文题目的话,就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限定,如“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实现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小学三年级为例”.该论文题目与研究方向相比,加入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小学三年级为例”两个限定词之后,其研究对象、研究范围通过研究要回答的问题在题目中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
在论文题目的选择上,“一个好的选题必须遵循两大标准:专业标准和问题标准。何谓专业标准?
即一个选题必须在该生所攻读的专业范畴之内,必须是本专业公认的研究问题。何谓问题标准?即一个选题必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好问题。”[1]彭玉生提出了“好问题”的四个评判标准:“具体、集中、原创、意义。”[2]
2.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选题依据陈述的核心是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出于何种考虑选择此研究对象,并说明研究对象的典型性和特殊性。研究意义可以理解为研究目的,需要说明:通过研究回答什么问题,选择什么方法展开研究,其研究对音乐实践或音乐理论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是从两个不同层面对论文选题展开陈述,二者不可混为一谈。实际陈述中要求做到具体、客观,具有针对性,语言表述具有密切的逻辑联系。切忌语言表达的空洞、抽象。如某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学位论文论题“浅析京剧类节目在央视春晚的生存现状”的选题依据陈述如下,较好地达到了上述要求。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京剧艺术号称“唐三千宋八百”.从1983年央视春节晚会首次举办以来,央视春晚逐渐发展成向全世界展现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窗口。京剧在首届春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成为历届春晚的保留节目。可是随着时间的流转,京剧在春晚节目中呈现出:时间与比例减少,剧目选择范围狭窄,演唱演员与演出方式的固定性、程式性体现不完善等发展趋向,体现了京剧在央视春晚的地位不容乐观。梅葆玖先生认为振兴京剧应在细节和实处着手。他说:“我不反对歌舞类节目多一些,以迎合80后、90后的观众。但在民族的大节日、大晚会上,就应该给国家最传统、最正规的节目一个展示的机会,哪怕在黄金时段唱10分钟也好啊”.
3.选题的研究现状。
选题的研究现状是对本论题已有的研究成果的总结、综述,即文献综述。从搜集到的资料中找出与本论题密切关联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如论文、期刊文章、专著等进行总结、评述,其目的是让研究者在充分认识和理解前人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寻和明确本论题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找出已有研究成果对当下研究的启迪和指导。
由此看来,文献综述是确保论题具有可行性和实际研究意义的前提,是论文质量与水平的重要保障。
要做好文献综述,不仅需要注意搜集资料的全面性、完整性,更要把握其中的“综”与“述”的关系。
文献综述中的常见问题是对搜集到的所有资料进行记“流水账式”的面面俱到的记录,缺乏对资料的判断、筛选和大胆评论。需要明确的是:“综”是对已有的研究成果有目的、有层次的归纳整理,“述”是对归纳整理的文献进行大胆、深入的评述。“综”是“述”的前提,“述”是在“综”基础上的提升。“述”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要做到有理有据,切忌无话找话,流于形式。
4.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是在继承前人的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陈述研究者计划从哪些方面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如何展开研究,具体步骤是什么。
当研究者对以上问题有了清晰的把握,并通过文献综述明确了前人已有研究成果,那么,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将在论题的逻辑推理过程中清晰、具体的展现出来。
从形式上来说,开题报告中拟研究的内容是研究问题的具体化,而论文提纲是研究内容最为直观的陈述方式。“撰写提纲是作者思路定型的过程,是作者对全文的总设计,是作者思路外部形态的一种体现。”[3]89通常情况下,论文提纲包含:标题与副标题、中心论点、分论点、层次段落与所用的材料。提纲的常见形式有:简略提纲和详细提纲。在开题报告的“拟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中,建议以详细提纲的形式进行陈述。内容详实的论文提纲有助于研究者明确思路、贯通文脉;有助于开题过程中指导教师全面了解研究者的思路,并提出合理建议。
5.研究的创新点及重难点。
创新点是衡量一篇论文学术含量和水平的重要因素。“从内容上看,创新性的音乐论文应该是在所研究的课题范围内对某些旧观念的否定,并提出新的见解,在实地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和新的进展,并能把一些分散的材料进行系统化处理,用新的观点、新的见解加以论证而得出新的结论。”[3]35简单说来,创新点的陈述突出的是与前人的研究相比,研究者用什么方法,从什么切入点,或使用什么论据进行研究得出结论。相对于硕士或博士论文,学士学位论文对创新性的要求较低。特别是结论的创新对本科阶段的学生较难,但研究方法、研究思路、论据等某一个方面的创新,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是可以实现的。
研究的重点、难点是与研究者的研究思路、拟研究的主要问题密切相关的,研究者在明确研究思路和具体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本人对论题的认识和把握,找到个人思路中的重点、难点,并进行详细的陈述。
6.研究进程安排。
对于本科阶段的学位论文,研究进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从时间上明确论文工作的整体安排,促进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有足够的投入,以确保学位论文顺利完成。
7.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衡量一个论题学术价值的重要因素,也是考查论题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创新性的重要依据。没有参考文献或参考文献不全的开题报告犹如无源之水,既无法对论题的可行性做出推理分析,也无法在继承前人研究基础上推动对论题的研究。开题报告中参考文献的呈现应特别注意各个学校对其格式、形式的具体要求。
二、各项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清楚了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之后,还需要明确各项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开题报告中的七项主要内容中,除研究进程安排、主要参考文献以外,其他五项内容:拟选题目、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选题的研究现状、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研究的创新点及重难点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
拟选题目,也就是论题,处于内在逻辑关系的中心,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是研究者对论题的典型性、特殊性及研究目的的把握,选题的研究现状是研究者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评述,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是研究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论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创新点和重难点是深入研究的具体呈现。在选题的研究现状与选题依据、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和思路的对比中,才能突显和说明研究者的创新。反之,研究者只有在全面搜集资料和掌握、借鉴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才可能在自己的研究中有所突破和创新,并形成研究内容中的重难点。
对开题报告各项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的把握,有助于学生在开题报告的写作中建立逻辑思维,用整体的观念对待开题报告。
以上是笔者根据近几年的《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实践积累,对音乐学专业学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一点思考。当然,要写好开题报告,除了建立对开题报告内容及其逻辑关系的正确认识之外,还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开题报告的撰写,在学生的写与教师的改中,伴随着整个学士学位论文工作的展开不断修改、完善,真正实现开题报告对学士学位论文写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傅利民。音乐论文写作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陈明道。音乐学:历史、文献与写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李虻,姚兰。音乐论文写作[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