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大全
数控技术主要是采用高速、高精度化、复合化、系统化、智能化、柔性化的加工 方法 代替传统的加工方法,它在现代机械制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数控技术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数控技术;高职 教育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 文章 根据数控行业对人才能力的培养要求,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 教学方法 的改革,同时对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正在逐步变成“世界制造中心”,制造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这也促使数控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控人才的严重短缺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许多高校和培训机构都开设计数控技术专业,然而从有关部门得知,这一两年数控专业高职毕业生切合专业的就业率并不很高。
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数控人才,另一方面数控专业学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人才使用方面,企业和人才本身都不满意,社会上还是缺口较大,其原因就是学校培养的人才不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说明我们高职教育在教学机制、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就业指导、实践教学模式、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存在单方面的行为,没有与企业沟通、合作,没有按企业的愿望培养人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有多方面的,毕业生专业能力不强;学生技能力很弱,实际 经验 和动手能力差;学生没有专长和一技之长,没有特色;学生定位不准,不愿立足一线,缺乏吃苦耐劳和为企业奉献精神;学校就业和就业指导体系不力。
一、制造业呼唤专业教学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国际产业分工正在“重新洗牌”,许多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市场,将部分制造业进一步向我国转移。虽然我国制造业已开始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技术,但掌握数控技术的机电复合型人才奇缺,其中仅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维修人员就短缺60多万人。我国数控技术人才不仅数量上奇缺,而且质量上也存在一定缺陷,即他们的知能结构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制造业的需求。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时期,生源基础变化较快,企业对人才层次要求上移,使用重心下移的情况下,由于学校专业建设教学方案调整没能及时跟上社会变化,没有一套适时的高质量教材,此外,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上还显得不够。
数控技术是集机械、电子、信息和管理等学科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数控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制造”竞争力的提高呼唤我国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要适应市场需求,改革现行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高起点地培养从事数控技术人才,以满足制造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专业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和目标
1.改革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快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变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努力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出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机械制造业生产和管理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改革的目标 。通过教学改革,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有特色的高职数控制造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体现“以就业为导向”, “以企业活动为主线” ,研究其职业分布和学生就业方向;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知识够用为度”来架构专业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突出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毕业生将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有一技之长或一专多能,能够很快适应企业生产的需要,且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专业改革的基本思路
1.学生现状剖析:(1)专业能力不强。除了其基础较差之外,还有很多原因。(2)技能不足。(3)定位不准。很多人认为自己是大学生,一定要做管理人员,没有立足一线的意识;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愿干脏、累、苦的工作,不愿到小企业和条件差的企业;缺乏奉献精神,不愿立足企业,与企业同甘共苦,只讲索取,不讲奋斗、拼搏、奉献;对 企业 文化 和环境的认识不够,缺乏 安全生产 、节约、合作、严格遵守纪律等认识,难以适应企业,普遍认为 企业管理 太严。(4)就业指导和专业教育不力。目前很多学校就业指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就业指导体系。
2.专业教学改革方案。(1)针对学生现状,根据企业岗位群的要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为目的,针对性的对原有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技能训练方法和内容、师资力量、实训条件、就业指导、实习基地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加强。改变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满足企业用人要求。(2)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群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来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专业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核心专业课程。确定以能力为中心来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强化技能训练,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将专业课提前,使学生尽早接触专业课,(下转第117页)(上接第105页)这样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也可提前就业,缓解集中就业的压力。(3)改进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提高教学效果。(4)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撰写适合本专业实践教学的实践课程的校本教材并完善实训指导书;在进行专业主干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撰写专业主干课的校本教材。完成适合本专业图册和主干课程的题库建设。建设几门校级精品课。(5)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一是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6)校内、校外实训场地建设。根据培养目标,新建、扩建和完善一些实训场,为学生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建成满足学生企业生产管理环境认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不同层次实习要求实习基地。 加强产、学结合,通过参与解决企业生产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7)完善职业素质教育和就业体系。落实专业教师职业素质教育,让他们在专业教育时就传递怎样做人、做事的知识,在实践中严格要求,使之潜移默化。积极拓展毕业生实习和就业基地,设定专人负责学生就业和就业跟踪工作,并发动全体专业教师共同参与。
四、专业教学改革的保障 措施
为了保证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将逐步完善有关配套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制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制度。
2.充分发挥教研室在教学运行过程中的管理职能,加强教学改革研究;
3.结合专业立项,做好本专业教学改革工作。
4.加强和相关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的力度,建立一体化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黄梓平.改革课程体系 加强技能训练 提高综合素质[J].青海大学学报, 2002.
[2]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4.
[3]王建平.高职《数控编程》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摘要:数控技术是实现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关键,直接影响到国家工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机械设备的生产和应用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技术水平和战略地位的重要标准。因此广泛采用数控技术应用于制造业,无论从战略角度还是发展策略,都是我国实现工业经济大国必须要大力提倡和广泛发展的。
关键词:机械制造 数控技术
0 引言
在机械制造业中,数控加工技术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计算机技术为主流的现代科技技术发展和市场产品竞争的加剧,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很难满足现代产品多样化的发展和日新月异的换代速度。面对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比重的加大,产品交货质量和成本要求的提高,要求现代的制造技术具有很高的柔性。如何能增强机械制造业对外界因素的适应能力以及产品适应市场的变化能力,就需要我们能利用现代数控技术的灵活性,最大限度的应用于机械制造行业。将机械设备的功能、效率、可靠性和产品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从而满足现代市场的竞争需求。
1 技术特点
数控技术是用数字信息对机械加工和运动过程进行控制的技术。它是集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检测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光机电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制造业基础技术,具有高精度、高效率、柔性自动化等特点。
目前是采用计算机控制,预先编程然后利用控制程序实现对设备的控制功能。由于计算机软件的辅助功能替代了早期使用纯硬件电路组成的数控装置,使得输入数据的存储、处理、判断、运算等功能均由现场可编辑的软件来完成,这样极大的增强了机械制造的灵活性,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
2 机械制造中数控技术的应用
工业生产 工业机器人和传统的数控系统一样是由控制单元、驱动单元和执行机构组成的。主要运用机器设备的生产线上,或者运用于复杂恶劣的劳动环境下下,完成人类难以完成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劳动条件,保证了生产质量和人身安全。
在实际操作中,控制单元是由计算机系统组成,指挥机器人按照写入内核的程序向驱动单元发出指令,完成预想的操作,同时同步检测执行动作,一旦出现错误或发生故障,由传感系统和检测系统反馈到控制单元,发出报警信号和相应的保护动作。而执行机构是由伺服系统和机械构件组成。有动力部分向执行机构提供动力,使执行机构在驱动元件的作用下完成规定操作。
煤矿机械 现代采煤机开发速度快、品种多,都是小批量的生产,各种机壳的毛坯制造越来越多地采用焊件,传统机械加工难以实现单件的下料问题,而使用数控气割,代替了过去流行的仿型法,使用龙骨板程序对采煤机叶片、滚筒等下料,从而优化套料的选用方案。使其发挥了切割速度快、质量可靠的优势,一些零件的焊接坡口可直接割出,这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数控气割机装有自动可调的切缝补偿装置。它允许对构件的实际轮廓进行程序控制,好比数控机床上对铣刀的半径补偿一样。这样可以通过调节切缝的补偿值来精确的控制毛坯件的加工余量。
汽车工业 汽车工业近20年来发展尤为迅猛,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汽车零部件的加工技术也在快速发展,数控技术的出现,更加快了复杂零部件快速制造的实现过程。
将高速加工中心和 其它 高速数控机床组成的高速柔性生产线集“高柔性”与“高效率”于一体,既可满足产品不断更新换代的要求,做到一次投资,长期受益,又有接近于组合机床刚性自动线的生产效率,从而打破汽车生产中有关“经济规模”的传统观念,实现了多品种、中小批量的高效生产。数控加工技术中的快速成形制造技术在复杂的零部件加工制造中可以很轻易方便的实现,不仅如此,数控技术中的虚拟制造技术、柔性制造技术、集成制造技术等等,在汽车制造工业中都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应用。21世纪的汽车加工制造业已经离不开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了。
机床设备 机械设备是机械制造中的重中之重,面对现代机械制造业的需求,具备了控制能力的机床设备是现代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数控技术为机械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机床控制能力,即把计算机控制装置运用到机床上,也就是用数控技术对机床的加工实施控制,这样的机床就是数控机床。它是以代码实现机床控制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它把刀具和工件之间的相对位置、主轴变速、刀具的选择、冷却泵的起停等各种操作和顺序动作数字码记录在控制介质上,从而发出控制指令来控制机床的伺服系统或其他执行元件,使机床自动加工出所需零件。
3 数控技术的发展
从第一台数控机床开发成功到现在已有50多年的历史,由传统的封闭式数控系统发展到现今的开放式PC数控系统。传统的计算机数控系统,由于采用封闭的体系结构,它的通用性、软件移植性、功能扩展和维修都比较困难;开放式体系结构的计算机数控系统的发展,使传统的计算机数控系统的市场正在受到挑战。开放式计算机数控系统,采用软件模块化的体系结构,显示了优良的性能,能适应各种计算机的软件平台,具有统一风格的用户交互环境,操作、维护、更新换代和软件开发都比较方便,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已成为数控系统发展的方向。
4 结束语
机械制造技术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点。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PC机进入数控领域,极大的促进了数控技术的发展,也为我国在数控生产领域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跟上发展先进数控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数控加工技术的发展孕育产生大量的数控专业技术人才,进而推动我国现代机械制造业进一步走向繁荣。
参考文献:
[1]马岩.中国木材工业数控化的普及[J].木材工业.2006(02).
[2]陈光明.基于数控加工的工艺设计原则及方法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05(09).
[3]南生春,傅万四.浅谈数控技术在木材加工机械上的应用[J].木材加工机械,2004(01).
[4]孙荣创.数控技术及装备的发展趋势及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2006(12)
【摘要】随着国内数控机床的迅速发展,数控机床逐步出现故障高发时段。然而,目前的数控维修工作混乱无序,根本不能适应数控行业快速发展的步伐。为了使数控维修工作适应现代化制造业的发展,提高数控设备维修质量,那么规范数控维修行业,已经迫在眉睫。本文通过阐述了数控机床的维修方法,使其具有可利用性、可持续发展性,为规范数控维修行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数控;机床;维修;技术分析
随着我国机械加工的快速发展,国内的数控机床也越来越多。由于数控机床的先进性和故障的不稳定性,大部分故障都是以综合故障形式出现,所以数控机床的维修难度较大,并且数控机床维修工作的不规范,使得数控维修工作处于一种混乱状态,为了规范数控维修工作,提高数控机床的利用价值,本文提出五步到位数控维修法。
一、
1、故障记录具体
数控机床发生故障时,对于操作人员应首先停止机床,保护现场,并对故障进行尽可能详细的记录,并及时通知维修人员。
(1)故障发生时的情况记录
1)发生故障的机床型号,采用的控制系统型号,系统的软件版本号。
2)故障的现象,发生故障的部位,以及发生故障时机床与控制系统的现象。
3)发生故障时系统所处的操作方式。
4)若故障在自动方式下发生,则应记录发生故障时的加工程序号,出现故障的程序段号,加工时采用的刀具号等。
5)若发生加工精度超差或轮廓误差过大等故障,应记录被加工工件号,并保留不合格工件。
6)在发生故障时,若系统有报警显示,则记录系统的报警显示情况与报警号。
7)记录发生故障时,各坐标轴的位置跟随误差的值。
8)记录发生故障时,各坐标轴的移动速度、移动方向,主轴转速、转向等。
(2)故障发生的频繁程度记录
1)故障发生的时例与周期。
2)故障发生时的环境情况。
3)若为加工零件时发生的故障,则应记录加工同类工件时发生故障的概率情况。
4)检查故障是否与“进给速度”、“换刀方式”或是“螺纹切削”等特殊动作有关。
(3)故障的规律性记录。
(4)故障时的外界条件记录。
2、故障检查方法
维修人员故障维修前,应根据故障现象与故障记录,认真对照系统、机床使用 说明书 进行各顶检查以便确认故障的原因。当数控设备出现故障时,首先要搞清故障现象,向操作人员了解第一次出现故障时的情况,在可能的情况下观察故障发生的过程,观察故障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怎么发生的,引起怎样的后果。搞清了故障现象,然后根据机床和数控系统的工作原理,就可以很快地确诊并将故障排除,使设备恢复正常使用。故障检查包括:
(1)机床的工作状况检查。
(2)机床运转情况检查。
(3)机床和系统之间连接情况检查。
(4)CNC装置的外观检查。
维修时应记录检查的原始数据、状态,记录越详细,维修就越方便,用户最好编制一份故障维修记录表,在系统出现故障时,操作者可以根据表的要求及时填入各种原始材料,供维修时参考。
3、故障诊断
故障诊断是进行数控机床维修的第二步,故障诊断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排除故障的快慢,同时也起到预防故障的发生与扩大的作用。首先维修人员应遵循以下两条原则:
(1)充分调查故障现场。这是维修人员取得维修第一手材料的一个重要手段。
(2)认真分析故障的原因。分析故障时,维修人员不应局限于 CNC部分,而是要对机床强电、机械、液压、气动等方面都作详细的检查,并进行综合判断,达到确珍和最终排除故障的目的。
1)直观法。2)系统自诊断法。3)参数检查法。4)功能程序测试法。5)部件交换法。6)测量比较法。7)原理分析法。8)敲击法。9)局部升温法。10)转移法。
除了以上介绍的故障检测方法外,还有插拔法、电压拉偏法、敲击法等等,这些检查方法各有特点,维修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现象对故障进行综合分析,缩小故障范围,排除故障。
4、维修方法
在数控机床维修中,维修方法的选择到位不到位直接影响着机床维修的质量,在维修过程中经常使用的维修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初始化复位法。由于瞬时故障引起的系统报警,可用硬件复位或开关系统电源依次来清除故障,若系统工作存贮区由于掉电、拔插线路板或电池欠压造成混乱,则必须对系统进行初始化清除,清除前应注意作好数据拷贝记录,若初始化后故障仍无法排除,则进行硬件诊断。
(2)参数更改,程序更正法。系统参数是确定系统功能的依据,参数设定错误就可能造成系统的故障或某功能无效。有时由于用户程序错误亦可造成故障停机,对此可以采用系统搜索功能进行检查,改正所有错误,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3)调节、最佳化调整法。调节是一种最简单易行的办法。通过对电位计的调节,修正系统故障。
(4)备件替换法。用好的备件替换诊断出坏的线路板,并做相应的初始化启动,使机床迅速投入正常运转,然后将坏板 修理 或返修,这是目前最常用的排故办法。
(5)改善电源质量法。目前一般采用稳压电源,来改善电源波动。对于高频干扰可以采用电容滤波法,通过这些预防性措施来减少电源板的故障。
(6)维修信息跟踪法。一些大的制造公司根据实际工作中由于设计缺陷造成的偶然故障,不断修改和完善系统软件或硬件。这些修改以维修信息的形式不断提供给维修人员
(7)修复法。对数控机床的故障进行恢复性修复、调整、复位行程开关、修复脱焊、断线、修复机械故障等。
5、维修记录到位
维修时应记录、检查的原始数据、状态较多,记录越详细,维修就越方便,用户最好根据本厂的实际清况,编制一份故障维修记录表,在系统出现故障时,操作者可以根据表的要求及时填入各种原始材料,供再维修时参考。
通常维修记录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现场记录;(2)故障原因;(3)解决方法;(4)遗留的问题;(5)日期和停工的时间;(6)维修人员情况;(7)资料记录。
二、小结
数控机床维修技术的实施,提高重复性故障的维修速度,提高维修者的理论水平和维修能力,有利于分析设备的故障率及可维修性,改进操作规程,提高机床寿命和利用率,并能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使其具有可利用性、可持续发展性,为规范数控维修行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伟.数控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
[2]杨中力.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天津:天津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3]沈兵,历承兆.数控系统诊断与维修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猜你喜欢:
1. 数控论文范文
2. 关于数控技术论文范文
3. 最新的数控技术论文范文
4. 数控专业技术论文
5. 大专数控毕业论文范文
以下给你提供几个相关题目的和内容,因字数有限。你可以作为参考,希望会对你有所帮助!!!经济型数控车床控制系统设计精镗CK-II型主轴箱Ф, 2-Ф三孔的...数控机床的电气维修技术X6132经济型数控改造--纵向DK7132数控电火花穿孔成型加工机床普通机床的数控改造XK5040数控立式铣床及控制系统设计范文:经济型数控车床控制系统设计 论文( 45页21489字) 程序 图纸 摘要:数控车床又称数字控制(Numbercal control,简称NC)机床。它是基于数字控制的,采用了数控技术,是一个装有程序控制系统的机床。它是由主机,CNC,驱动装置,数控机床的辅助装置,编程机及其他一些附属设备所组成。 此次经济型数控车床控制系统的设计包括机床的总体布局设计,纵向进给设计。控制系统部分包括步进电机的选用及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系统设计,说明了芯片的扩展,键盘显示接口的设计等等。该控制系统采用软件中断控制系统结构及子程序结构,因为子程序结构简单、条件明确在经济型数控系统中应用比较多。中断结构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因为这种结构便于修改和扩充,编制较为方便,便于向多处理机方向发展。 ............关键词:数控机床;开放式数控系统;电动机 Control System Design of Econmical NC Lathe Abstract :The numerical control lathe called the numerical control (Numbercal Control, is called NC) the engine bed. It is based on the numerical control, has used the numerical control technology, is loaded with the procedure control system the engine bed. It is by the main engine, CNC, the drive, the numerical control engine bed auxiliary unit, the programming machine and other some appurtenances is composed. This design including the engine bed overall layout design, longitudinal enters for the design, also includes the gear modulus computation and the examination, the main axle rigidity examination and so on. .....第1章 绪论 两坐标经济型数控机床的课题研究意义 经济型数控机床具有经济实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价格低廉的特点,它的特控制系统通常采用单片机(8位、16位、32位)作控制器,驱动电机采用步进电动机,多数采用开环控制,由于经济型数控系统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 ................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1章 绪论 两坐标经济型数控机床的课题研究意义 两坐标经济型数控机床的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第2章经济型数控机床机械结构 进给系统组成 1.... 参考文献:1 李善术主编.数控机床及其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l9982 李永章等编著.机床的数字控制技术.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l9953 邵俊鹏、董玉红主编.机床数控技术.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l996.....作者点评:一种经济型数控机床的控制系统,包括机床伺服系统和对该伺服系统进行控制的PLC;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过通信接口与PLC通信的触摸屏,所述触摸屏包括:-数据输入模块,用于输入、修改被控参数的参数值和操作指令,读取触摸屏的操作界面;数据存储模块,用于存储输入、输出数据;...........................以上内容均摘自 更多详细内容 请登录 刨文网 ”,这里的文章全部是往届高校毕业生发布的原创毕业论文,内容详细,符合自身的专业水平。 希望采纳
数控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是论文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学术研究过程之中对于所涉及到的所有文献资料的总结与概括,以下是我搜集整理的数控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查看。
[1]郑贞平,黄云林,黎胜容.中文版数控仿真技术与应用实例详解.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王明红.数控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王道宏.数控技术.浙江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4](印) 数控宏程序编程技术一本通.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5]廖效果.数控技术.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6]杜君文,邓广敏.数控技术.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7]董玉红.数控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徐元昌.数控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9]倪祥明.数控机床及数控加工技术.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10]孙志孔,张义民.数控机床性能分析及可靠性设计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1]文怀兴,夏田.数控机床系统设计(第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12]张亚力.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编程与零件加工.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13]陈学翔.数控铣(中级)加工与实训.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4]肖军民.UG数控加工自动编程经典实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5]周晓红.数控铣削工艺与技能训练(含加工中心).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6]陈炳光,陈昆.模具数控加工及编程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17]唐利平.数控车削加工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8]朱勇.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
[19]关雄飞.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0]周虹.使用数控车床的零件加工.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1]刘虹.数控加工编程及操作.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2]张士印,孔建.数控车床加工应用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3]叶俊.数控切削加工.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4]顾德仁.CAD/CAM与数控机床加工实训教程.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
[25]李柱.数控加工工艺及实施.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6]张若锋,邓建平.数控加工实训.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7]卢万强.数控加工技术(第2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8]鲍海龙.数控铣削加工中级.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9]刘昭琴.机械零件数控车削加工.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30]周芸.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实训教程.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
[31]江剑锋.CAD/CAM与数控机床加工.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
[32]高彬.数控加工工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数控加工工艺(第三版).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34]周芸.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实训教程.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
[35]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数控加工基础.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36]关颖.数控车床操作与加工项目式教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37]施晓芳.数控加工工艺.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38]殷小清,黄文汉,吴永锦.数控编程与加工-基于工作过程.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39]漆军,何冰强.数控加工工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0]姚屏,徐伟.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41]裴炳文.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2]田春霞.数控加工工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3]顾京.数控机床加工程序编制.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4]王亚辉,任宝臣,王金贵.典型零件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编程方法解析. 北京:45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6]陈志雄.零件数控车削工艺设计、编程与加工.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47]赵显日.机械零件数控车削加工.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48]赵先仲,陈俊兰.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49]贾慈力.模具数控加工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50鲁淑叶,辜艳丹.零件数控车削加工.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1]韩建海.数控技术及装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徐弘海.汉英数控技术词典.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3]徐弘海.数控机床刀具及其应用.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李金伴,马伟民.实用数控机床技术手册.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5]胡占齐.NUMERICAL CONTROL TECHNOLOGY数控技术.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6]谢晓红.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技术(第2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7] 刘永久.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8]吴石林,杨昂岳. 数控线切割、电火花加工、编程与操作技术. 湖南. 湖南科学出版社 ,2008.
[9]伍端阳.数控电火花切割加工技术培训教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10]李立.数控线切割加工实用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11]孙德茂.数控机床逻辑控制编程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12]赵鸿,余世超.现代刀具与数控磨削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3] 逯晓勤. 数控机床编程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4] 赵东福.UG NX数控编程技术基础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5] 康亚鹏. 数控电火花线切割编程应用技术.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6]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加工技术(教师用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17]何雪明,吴晓光,常兴.数控技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18] 关雄风.数控机床与编程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9]王志明.数控技术.上海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
[20] 黄国权.数控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1]张福润,严育才.数控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2]田林红.数控技术.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
[23] 张建钢,胡大泽.数控技术.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24]朱晓春.数控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5]林宋.田建军.现代控制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6]叶蓓华.数字控制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7]陈志雄. 数控机床与数控编程技术.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8]廖效果.数字控制机床.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9]周济,周艳红.数控加工技术.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
[30]张建钢,胡大泽. 数控技术.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31]廖效果,朱启逑. 数字控制机床.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32]明兴祖 .数控加工技术.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33]王宝成 .数控机床与编程实用教程.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34]刘淑华. 数控机床与编程.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35]方祈.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9.
[36]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1.
[1]吕斌杰,高长银,赵汶.华中系统数控车床培训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2]刘宏军.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实训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3]梁训,王宣,周延佑.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机床技术发展的新动向[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01(3):13.
[4]吴祖育,秦鹏飞.数控机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42.?
[1]徐亮.浅析数控机床的故障及完善方法[J].科技致富向导,2010(24):56-57.
[2]薛福连.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及处理[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0(4):54-55.
[3]徐亮.浅析数控机床的故障及完善方法[J].科技致富向导,2010(24):56-57.
[4]刘瑞已,李平化.数控机床参数故障的维修技巧[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8(5):79-81.
[5]薛福连.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及处理[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0(4):54-55.
[6]杨文彬.瑞安市农田水利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
[1]方沂,《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2]王爱玲等,《现代数控原理及控制系统》,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3]白恩远等,《现代数控机床伺服及检测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4]任建平等,《现代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及维修》,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5]王爱玲等,《现代数控机床实用操作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6]周济,周艳红.数控加工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9.
[7]艾兴等. 高速切削加工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5.
[8]谬效果.数控技术.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
[9]周永俊.MasterCAM铣削/车削应用指南.清化大学出版社,2002,4.
[10]于春生.数控机床编程及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
[11]胡友树.数控车床编程、操作及实训.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8.
[12]黄道业.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编程、操作及实训.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8.
[13]郑盛新.数控机床与编程加工习题集,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8.
[1]彭烨.数控车床操作技术分析[J].硅谷,2011(5).
[2]田海超.数控车床操作技术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3(16).
[3]姚雪莲.浅谈数控车床操作技术常见问题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2(35).
[4]秦晓寅.数控车床操作中的撞车原因及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2014(21).
[5]李莹,吴成义.复杂零件在数控车床加工的工艺探讨[J].中国科技投资,2013(A19):158.
[6]宋理敏,李俊川.复杂椭球部件的数控车削加工工艺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3(4):132-134.
[7]刘仁春,袁维涛.提升数控机床复杂曲面零件加工效率[J].金属加工:冷加工,2013(14):12-14.
[1]张士科.数控装置的可靠性评估[d].东北大学2011.
[2]罗戍.鞋楦曲面数控加工运动控制方法与仿真的研究[d].福州大学2005.
[3]沈振辉.挖掘机动臂结构智能优化设计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福州大学2011.
[4]洪玫.鞋楦曲面重构及数控加工仿真[d].福州大学2005.
[5]陈剑雄.基于嵌入式linux现场总线型开放式数控系统研究[d].福州大学2006.
[6]刘鹏.三坐标测量机非刚性效应运动误差及建模的研究[d].福州大学2002.
[7]丁贤利.双面中心孔数控机床设计[d].南昌大学2014.
[8]张秀娟.基于dnc技术的数控车间网络化改造项目研究[d].南昌大学2014.
[9]郭文星.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数控加工网络实训室项目研究[d].南昌大学2014.
[10]韩明礼.精密数控机床静压导轨的设计及fluent分析[d].东北大学2011.
[11]刘志学.高速电主轴矢量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3.
[12]杨波.动力伺服刀架转位系统的可靠性研究[d].东北大学2012.
[13]臧运峰.五轴加工中心球头铣刀切削力建模及对加工质量影响研究[d].东北大学2011.
[14]宋旻昊.数控加工中心的控制系统改造与实现[d].东北大学2012.
[15]贾文彬.vmc650五轴联动(立式)数控加工中心液压系统可靠性评价[d].东北大学2011.
[16]刘冬.鞋楦曲面建模及其数控加工程序的自动生成[d].福州大学2003.
[1]洪永学,余红英.基于s3c2440的u-boot启动分析[j].科技信息.2012(24).
[2]卢汉辉.蓄电池组充电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3]谢芬,潘丽,刘守印.基于qt/e的嵌入式linux系统的软键盘实现[j].电子设计工程.2012(05).
[4]黄克.电动旅游车蓄电池组均充管理系统研究[d].贵州大学2009.
[5]朱德新,王爽.信号和槽机制的研究与应用[j].才智.2011(35).
[6]张波.蓄电池组分布式单体充电器研究[d].浙江大学2009.
[7]张方辉,王建群.qt/embedded在嵌入式linux上的移植[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6(07).
[8]张晓冬.国内外蓄电池监测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机化研究.2002(03).
[9]张艳峰.蓄电池组无线监控系统的网关设计与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2011.
[10]陈璇.用于长脉冲磁体电源系统的蓄电池组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11]陈洪圳.蓄电池组智能在线监测与活化系统研制[d].武汉工程大学2014.
[12]齐焱焱.基于电力通信网的蓄电池组集中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10.
[13]张波.蓄电池组综合测试系统中变流技术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8.
[14]牛泽田.蓄电池组充放电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东北大学2011.
[15]黄先莉.蓄电池组无线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和智能化故障检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16]王磊.u-boot从nandflash启动的实现[j].电子设计工程.2010(05).
[17]李鸿博.电动汽车蓄电池状态监测系统的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1.
[18]王丰锦,邵新宇,喻道远,李培根.基于socket和多线程的应用程序间通信技术的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0(06).
[19]''smanual.
[20].
[21]yuang-shunglee,.
[1]肖明.从emo2009看现代数控系统技术发展[j].机械工程师.2009(12).
[2]郭容光.开放式数控系统及其集成状态监测研究[d].天津大学2009.
[3]余道洋.开放式数控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05.
[4]张剑.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江苏大学2003.
[5]indramotionmtx数控系统和mtxmicro[j].金属加工(冷加工).2009(15).
[6]田军锋,马跃,吴文江,王锐.利用rcs库实现数控系统模块间的.通信[j].微计算机信息.2009(19).
[7]董靖川,王太勇,徐跃.基于数控流水线技术的开放式数控系统[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9(06).
[8]李淑萍,张筱云.基于pmac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8(11).
[9]史旭光,胥布工,李伯忍.基于圆整误差补偿策略的s曲线加减速控制研究与实现[j].机床与液压.2008(11).
[10]何均,游有鹏,王化明.面向微线段高速加工的ferguson样条过渡算法[j].中国机械工程.2008(17).
[11]孔德仁,何云峰,狄长安编着.仪表总线技术及应用[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12]郭德响.一种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江苏大学2009.
[13]潘子杰.基于开放式数控系统的软plc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2.
[14]彭亚娜.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
[15]袁晓明.基于组件技术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研究与开发[d].江苏大学2007.
[16]戴文明.基于量子框架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
[17]钱增磊.自动磨刃机开放式数控系统研究与开发[d].南京师范大学2011.
[18]吴长忠.面向网络化制造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8.
[19]杨林,张承瑞.基于时间分割的前加减速快速插补算法[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8(09).
[20]张园,陈友东,黄荣瑛,魏洪兴,邹勇.高速加工中连续微小线段的前瞻自适应插补算法[j].机床与液压.2008(06).
[21]严彩忠.ccmt2008:中国数控春天畅想曲[j].伺服控制.2008(05).
数控机床可维修性设计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摘要]故障作为随机事件是不可避免的,而可靠性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靠大量的可靠性测量分析与储备。为此人们在设计中,在对关键的零部件进行适当的可靠性储备的同时,应更多地注重于产品的可维修性设计,可维修性设计虽然会使成本有所增加,但较之在产品开始产生之后,再对设计进行修改而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失,仍然是相当经济的。本文重点从设计措施入手研究提高数控设备维修性的新途径,使数控产品的故障诊断和维修既方便又快捷,并在此基础分析冗余设计的维修性设计技术。[关键词]数控机床;可维修性设计;设计准则;技术分析;冗余设计设计质量对于产品而言至关重要,而以最少的成本获得高质量的产品已经成为当今产品设计的主要追求。可维修性设计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可维修性设计就是把维修性纳入产品设计过程,通过设计与验证实现维修性要求,这不仅是提高产品质量水平的客观需要,也是用户的迫切需求。因为一件产品的维修工作越简单,那么它对顾客的吸引力也就越大。随着数控技术的发展,设计人员在产品设计中引入了大量的电子技术元件,这一方面改善了数控产品的性能,而另一方面给产品的可靠性设计也带来了新问题。因为故障作为随机事件是不可避免的,而可靠性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靠大量的可靠性测量分析与储备。为此人们在设计中,在对关键的零部件进行适当的可靠性储备的同时,应更多地注重于产品的可维修性设计,使产品的故障诊断和维修既方便又快捷。1维修性方案人们现在所关心的已不仅仅是产品的初始性能,而是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性能变化。而产品的使用性能受到其使用方法的影响。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知道产品是如何被使用的,这些信息可以从它的前代产品中得到。另一方面,设计者在设计时可以采取一定措施来改变产品将来被使用以及维修的方式。例如,设计者需要判断那种零件更加耐磨,以及零件的替换方式等等,这些都将直接关系到产品的拆卸性能、维修性能。因此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预测产品或部件的故障发生率,则是要求以最少的操作和成本完成一件产品或一个系统的维修工作。现在,制造商们已经意识在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考虑产品的可维修性。现代设计的数控设备不仅要功能佳,而且也要使用、维修方便,这样整台设备的综合效率才高。在产品论证、方案设计时,设计者要有现代设计意识,采用并行工程的原理,考虑到从产品概念到投入使用过程中的整个寿命周期中所有的因素,包括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使用、维修等阶段。因此,设计者在产品设计建模时,就应当考虑到产品拆卸的可能性及修理的结构工艺性,整台设备不能有不可到达的死角,所有部件尽量采用快速解脱装置,以便拆装。2维修性设计与分析2. 1可达性设计可达性就是在进行设备维修、更换时,能够方便地接近维修部位和进行维修作业,是一种设计布局与装配特性。可达性又分为:安装场所可达性;设备外部可达性;内部可达性三类。良好的可达性,能减少维修牵连和差错,使维修作业方便舒适。在进行可达性设计过程中,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1)所有的零部件都应在不拆卸其他零部件的情况下也能直接看到或碰到; (2)更换零部件时间:为了缩短更换零部件的时间,从布局观点应考虑,把故障出现频数多的零部件、更换时间长的零部件,放在可达性好的部位; (3)零部件的尺寸与质量:对于大的、重的零部件等,在布局时应考虑尽可能放置在开口部分近旁;并且在更换时不致损坏其他零部件的部位; (4)诊断的难易:机器内零部件配置应多考虑进行诊断的程序,即维修人员一边直接检查零部件,一边判定故障位置。一般来说,零部件的配置方法可分为下面四类:A标准配置:配置零部件时,要考虑其重量、热分布、工作性能等方面,也要考虑其强度、耐久性和制造工艺性,但对下述方法不作考虑; B零部件的分类配置:把同类的结构单元、零部件(例如继电器)等安装在一起,这种方法对定期的预防维修(定期检果、定期更换等)是方便的; C电路的分类配置:这是电子设备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把由多个零部件组成的结构单元(用途不同也可以)集中在一处。这样,有利于实现元部件的标准化,并可简化测试程序和缩短测试时间;D逻辑式配置:按照功能方框图的各方框来进行配置。维修人员在理解了工作原理之后,就能很容易地对照框图来寻求故障位置。(5)设整检查的难易:最现想的零部件配置是,不用打开机器就能检查或设整机器。即使机器内有调整处,也必须使其不停机就能进行调整; (6)零部件周围的空间:在更换零部件时,如无适当的空间,就会严重妨碍作业。(7)目视:在配置零部件时为了能用目视,应考虑以下几点:A、拆下盖板时,要能以正常的视角看到所有的零部件; B、取放零部件时,要能从开口部分看到零部件; C、配置零部件时,要使零部件上的金属件、螺丝等能看到清而不受其他零部件遮蔽,也不受工作人员的手和工具的遮蔽; D、为了能识别,要在机体上和零部件上作出标记; E、需要调整的零部件,既要看得见调整外,又要在机体上或对应的显示器上显示其调整范围。2. 2模快化设计在整体式结构中,失效的零部件或元器件是分立而离散分布的,判明故障点比较困难,在维修中往往需大拆大卸,并受工具、测试设备、操作空间等维修条件的限制,不仅修复和更换速度慢,而且易影响维修后的质量,并且对维修人员的技术和技能要求比较高。模块是将一个单元体、组件、部件或零部件,设计成一个可以单独处理的单元,使其便于供应和安装、使用、维修。由于整机中的模块便于拆装、测试,所以模块化对维修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它使维修工作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或者说,模块化带来了维修工作的革命。(1)简化维修,缩短维修时间:从维修着眼,模块是以从整机上整个地拆下来的设计部件,维修是以模块为单位进行的。由于模块易于从整机中拆卸和组装,简化了维修工作,缩短了维修时间。(2)易于测试诊断:模块间有明确的功能分割,能单独调试,且常有故障指示,出现故障后易于判断,并迅速找到有故障模块,缩短了故障诊断、定位时间。(3)降低对维修人员水平的要求:由于维修方式和维修条件和改善,可大大降低对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技能的要求,并易于保证维修质量。如有备用模块、甚至设备的操作者就可及时进行快速更换。(4)减少预防性维修工作量:由于模块易于与产品剥离,许多模块可以拆下来,拿回到维修室进行维修,维修环境良好,维修工具齐全,可减少或避免现场维修;有时由于机器已装上备用模块而正常运转,对损坏的模块可从容不迫地进行维修,有助于保证修复性维修的质量。(5)有助于实施改进性维修:由于模块是“黑箱”型部件,有确定的功能和输入、输出接口,新技术模块只要功能与接口能相兼容,就可方便地用于改造老产品。(6)有助于售后服务(维修):现代企业都有一支数量不小的售后服务队伍,以便让用户满意。模块化产品不仅易于测试、诊断,并且由于模块通用性大、寿命长、生产批量大,大多数备件都是新产品上还在使用的零部件,易于取得,甚至可在市场上购得。(7)模块化设计对维修除有上述的技术性好处外,还可大大简化维修管理。2. 3测试诊断设计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测试诊断应准确、迅速、简捷。(1)对测试点配置的要求:A、测试点的种类与数量应适应各维修级别的需求,并考虑到测试技术不断发展的要求。B、测试点的布局要便于检测,并尽可能集中或分区集中,且可达性良好。其排列应有利于进行顺序的检测与诊断。C、测试点的选配应尽量适应原位检测的需要。产品内部及需修复的可更换单元还应配备适应数量供修理使用的测试点。D、测试点和测试基准不应设置在易损坏的部位。(2)对测试方式和设备的要求:A、应尽量采取原位(在线,实时与非实时的)测试方式。重要部位应尽量采用性能监测(视)和故障报警装置。对危险的征兆应能自动显示,自动报警。B、对复杂的设备系统,应采用机内测试(BIT),外部自动测试设备,测试软件,人工测试等,形成高的综合诊断能力,保证能迅速,准确地判明故障部位。要注意被测单元与测试设备的接口匹配。C、在机内测试、外部自动测试与人工测试之间要进行费用、效能的综合权衡,使系统诊断能力与费用达到最优化。D、测试设备应与主装备同时进行选配或研制、试验、交付使用。研制时应优先选用现行系统中适用的或通用的测试设备;必要时考虑测试技术的发展,研制新的测试设备。E、测试设备要求体积和质量小、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可靠性高、操作方便、维修简单和通用化、多功能化。(3)故障诊断的一般要求:对于一个系统来说,故障诊断应该满足以下要求:A、对系统在各种方式和状态下均能可靠地进行检测,并能指出系统在各种方式下处于正常工作、发生故障、抑或性能退化的状态。B、能检测显示95%的系统故障,并能把其中90%的故障定位到更换单元。C、避免或尽量少使用外部测试仪器。D、故障检测和定位电路的失效率,不超过系统总失效率的5%。E、错误告警概率应小于1%。错误告警包括: a虚警:监控电路指示有故障,而实际上并不存在功能性故障; b故障没有被发现:发生了故障,但未显示出来; c故障识别错误:故障部位或性质显示的错误。(4)测试性设计一般准则:测试性是指产品(系统、子系统、设备或模块)能及时准确地确定其状态(可工作、不可工作、性能下降)和隔离其内部故障的一种设计特性。也就是须在产品设计时就考虑测试要素,使产品方便测试和(或)产品本身就能完成某些测试功能。测试性设计的一般要求如下: A、合理划分功能单元:只要有可能,应根据结构表示物理和电气的划分。因为实际维修单元是结构分解所得的模块。B、应为诊断对象配置内部和外部测试装置,并应确保BITE(内部测试装置)性能的修复和校准。C、测试过程(程序)和外部激励源,对部件本身及有关设备或整个系统不产生有害效果。尤其需注意检查会否构成影响安全的潜在通路。D、所有的总线系统对各种测量应都是可访问的。E、对于通用功能,应设计和编写诊断应用软件,以便维修人员可以迅速进行检测。F、应考虑维修中所需使用的外部设备及其测量过程,应考虑与外部设备的兼容性和配备必要的测试点。G、诊断系统应能通过相应的测量,对产品的使用功能、设计单元的状态和输出特性作出评价。H、测试方式的转换:每个诊断系统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有时会造成对被测件(UUT)的测试不准;此时,可应用常规的、功能定位的测试方法,在可替换模块级确定故障位置,这些维修接口(测试点)也可用来检测模块的运行数据。2. 4防差错的设计防差错设计的一般要求如下: (1)设计时,应避免或消除在使用操作和维修时造成人失误的可能,即使发生失误也应不危机人机安全,并能立即发觉和纠正。(2)外形相近而功能不同的零部件,重要连接部位和安装时容易发生差错的零部件,应从构造上采取防差错措施或有明显的防止差错识别标志。(3)产品上应有必要的为防止差错和提高维修效率的标志。(4)测试点和与其他有关设备的连接点处,均应标明名称或用途以及必要的数据等,也可标明编号或代号。(5)需要进行注油保养的部位应设置永久性标志,必要时应设置标牌。(6)对可能发生操作差错的装置应有操作顺序号码和方向的标志。(7)对间隙较小,周围产品较多且安装定位困难的组合件、零部件等应有定位销、槽或安装位置的标志。(8)标志应根据产品的特点、使用、维修的需要,按照有关标准的规定采用规范化的文字,数字,颜色或光,图案或符号等表示。标志的大小和位置要适当,鲜明醒目,容易看到和辨认。(9)标牌和标志在装备使用、存放和运输条件下都必须是经久耐用的。3冗余设计容错技术的关键是冗余技术,即采用备用的硬件或软件参与系统的运行或处于准备状态,一旦系统出现故障,能自动切换,保持系统不间断地正常工作。冗余控制的概念,严格来讲是采用一定或成倍量的设备或元器件的方式组成控制系统来参加控制。当某一设备或元器件发生故障而损坏时,它可以通过硬件、软件或人为方式,相互切换作为后备设备或元器件,替代因故障而损坏的设备或元器件,保持系统正常工作,使控制设备因意外而导致的停机损失降到最低。提到冗余,这里还有一个概念———同步(synchroniza-tion)。它是指冗余系统的两个或多个处理器之间要经常比较各自的状态,根据一定的规则以决定系统是否工作在正常的状态。这种状态比较和系统可靠性的判定被称作同步。冗余控制的方式在工控领域根据不同的产品和客户不同的需求有多种多样,采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一般根据产品应用和客户需求的不同,冗余控制可分为: (1)处理器冗余(CPU冗余); (2)通信冗余(网络冗余); (3)I/O冗余; (4)电源冗余。按冗余的实现方式来分大致可分为: (1)硬冗余(hard-redundancy),即采用特殊的硬件模块或PLC中固化的程序来实现PLC同步、故障切换的冗余方式。(2)软冗余(soft-redundancy),即采用编程的方式来实现PLC同步、故障切换的冗余方式。按冗余的切换方式来分大致可分为: (1)热冗余(热备hot-back),即硬冗余方式,当主设备故障时,通过特定硬件判别、备份方式无间隙地自动切换到备用设备上,保持系统正常运行。(2)暖冗余(暖备或温备warm-back),即软冗余方式,主要通过编程方式来实现冗余。由于软冗余的实现受多方因素制约,系统切换的时间较硬冗余稍长,因此部分软冗余可能会使主设备在发生切换时有间隙或需要人为简单干预或预置才得以完善。(3)冷冗余(冷备cold-back),即一套或部分冗余的设备(如: CPU)不通电、不工作,准备待命(人为预置好)。当主设备故障时需要人工恢复系统运行。按照现在的严格定义,这种方式,并不算是冗余,只作备件理解。这种冗余一般应用于实时性不强、工艺连续性要求不高的场合。I/O冗余、电源冗余大多数属于硬冗余范畴,而处理器冗余、通信冗余(网络冗余)既可采用硬冗余实现也可以采用软冗余实现。一般硬冗余与软冗余相比,硬冗余投入较大,冗余实现和系统维护相对简单,系统性能较可靠,系统的切换速度会较快。适合于生产工艺要求较高、反应速度较快的装置和生产线。软冗余投入的成本比硬冗余小,软冗余不需要特殊的冗余模块或软件支持,但在冗余实现和系统维护方面比较繁琐并且一般的软冗余切换的速度稍慢,系统性能主要取决于编程者的编程水平和所选硬件的品质,这类冗余方式比较适用于生产工艺流程要求不太高、反应速度较慢、开停要求不严的装置和生产线。为了提高设备的可靠性,降低故障率,在设计时,对关键的部件或分系统,可采取额外附加部件或采取其他手段。其优点在于设备的一部分发生故障时,整个系统仍能正常工作,改变传统的一坏就修的弊端。冗余性设计有以下3种形式: (1)工作储备设计:对某一关键部件,采用2个以上与其相同的单元,共同完成某一功能的设计,并联、并串联、串并联等就是其常见的形式(2)表决储备设计: n个相同的单元中,只要有k个以上的单元不发生故障,系统就能正常工作,又称“n中取k”储备设计。(3)非工作储备设计:当设备的一个单元(或分系统)发生故障时,另一个未工作的单元(或分系统)通过故障监测装置及转换进入工作状态的设计。这样设计的优点是系统的可靠性高,缺点是增加了转换装置,若采用手动转换,可能会造成暂短的停机损失;若采用自动转换,则会增加设备的制造成本,因此,采用这种设计时,要在设备的高性能与其生产成本之间求得平衡。4结束语在生产过程开始之后再对设计进行修改必将会带来成本的增加,因此设计者如果在设计的初始阶段就考虑到产品的可维修性,那么此时更改设计所带来的损失相对较小。可维修性设计所带来的收益包括:降低操作成本和生命周期费用。实行可维修性设计的着眼点在于用户产品使用中(上接第52页)的维修经济性,目的是获取潜在的、长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维修性设计虽然会使成本有所增加,但较之在产品开始产生之后,甚至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发现维修性问题,再对设计进行修改而来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失,仍然是相当经济的。[参考文献][1]甘茂治.维修性设计与验证[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5.[2]童时中.模块化原理、设计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0.[3]陈璐,蔡建国.可维修性设计及其技术方法研究[J].机械设计与研究, 2002, (2).[4]范永海,齐铁力.液压系统可维修性设计研究[J].液压与气动, 2003, (8).[5]赵中敏.容错技术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003, (10).[6]张会奇,陈春良,高连华.维修性对装备维修工作量的影响分析[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 2005, (2).[7]赵中敏. PLC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分析及其关键技术研究[J].机床电器, 2006, (4).
以下给你提供几个相关题目的和内容,因字数有限。你可以作为参考,希望会对你有所帮助!!!经济型数控车床控制系统设计精镗CK-II型主轴箱Ф, 2-Ф三孔的...数控机床的电气维修技术X6132经济型数控改造--纵向DK7132数控电火花穿孔成型加工机床普通机床的数控改造XK5040数控立式铣床及控制系统设计范文:经济型数控车床控制系统设计 论文( 45页21489字) 程序 图纸 摘要:数控车床又称数字控制(Numbercal control,简称NC)机床。它是基于数字控制的,采用了数控技术,是一个装有程序控制系统的机床。它是由主机,CNC,驱动装置,数控机床的辅助装置,编程机及其他一些附属设备所组成。 此次经济型数控车床控制系统的设计包括机床的总体布局设计,纵向进给设计。控制系统部分包括步进电机的选用及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系统设计,说明了芯片的扩展,键盘显示接口的设计等等。该控制系统采用软件中断控制系统结构及子程序结构,因为子程序结构简单、条件明确在经济型数控系统中应用比较多。中断结构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因为这种结构便于修改和扩充,编制较为方便,便于向多处理机方向发展。 ............关键词:数控机床;开放式数控系统;电动机 Control System Design of Econmical NC Lathe Abstract :The numerical control lathe called the numerical control (Numbercal Control, is called NC) the engine bed. It is based on the numerical control, has used the numerical control technology, is loaded with the procedure control system the engine bed. It is by the main engine, CNC, the drive, the numerical control engine bed auxiliary unit, the programming machine and other some appurtenances is composed. This design including the engine bed overall layout design, longitudinal enters for the design, also includes the gear modulus computation and the examination, the main axle rigidity examination and so on. .....第1章 绪论 两坐标经济型数控机床的课题研究意义 经济型数控机床具有经济实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价格低廉的特点,它的特控制系统通常采用单片机(8位、16位、32位)作控制器,驱动电机采用步进电动机,多数采用开环控制,由于经济型数控系统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 ................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1章 绪论 两坐标经济型数控机床的课题研究意义 两坐标经济型数控机床的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第2章经济型数控机床机械结构 进给系统组成 1.... 参考文献:1 李善术主编.数控机床及其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l9982 李永章等编著.机床的数字控制技术.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l9953 邵俊鹏、董玉红主编.机床数控技术.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l996.....作者点评:一种经济型数控机床的控制系统,包括机床伺服系统和对该伺服系统进行控制的PLC;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过通信接口与PLC通信的触摸屏,所述触摸屏包括:-数据输入模块,用于输入、修改被控参数的参数值和操作指令,读取触摸屏的操作界面;数据存储模块,用于存储输入、输出数据;...........................以上内容均摘自 更多详细内容 请登录 刨文网 ”,这里的文章全部是往届高校毕业生发布的原创毕业论文,内容详细,符合自身的专业水平。 采纳哦
朋友你好,你所要的先从我提供的网址中找几篇参考论文, 真心希望能够对你有。 若不满意我给你些网址你还可以自己再找,祝你好运! 中文免费论文地址集锦 一、 综合类 1、蓝之韵论文 门类较全。 2、学生大论文中心 3、蜂朝无忧论文网 门类很全。 4、论文下载中心 门类很全。 5、论文帝国 .
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专著M;报纸N;期刊;专利文献P;汇编G;古籍O;技术标准S;
学位论文D;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检索工具W;档案B;录音带A;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像带V;会议录C;中译文T;
乐谱l;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
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一般遵循国际通用的APA(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格式,具体要求如下:1. 文献信息顺序:作者、出版年份、文章题目、期刊名称、卷号、期号、页码。2. 文献类型:包括期刊文章、书籍、会议论文、网站等。3. 作者格式:最多列出7名作者,若超过7名,则列出前6名作者,后跟“et al.”。4. 文章题目格式:仅首字母大写,加上句号。5. 期刊名称格式:仅首字母大写,加上逗号。6. 卷号和期号格式:卷号加上期号,用括号括起来,中间用逗号隔开。7. 页码格式:用pp.表示,不需要加上“页”或“p.”。8. 网络资源:需注明获取日期和URL地址。下面是期刊文章、书籍、会议论文、网站的参考文献格式示例:期刊文章:作者. (出版年份). 文章题目. 期刊名称, 卷号(期号), 页码.书籍:作者. (出版年份). 书名. 出版地点: 出版社.会议论文:作者. (出版年份). 论文题目. 在编者姓名(Eds.), 会议论文集名称(pp. 页码). 出版地点: 出版社.网站:作者. (发布年份). 文章题目. 网站名称. 检索日期, 来源网址.需要注意的是,参考文献格式应该按照规范要求进行,不同类型的文献应该采用不同的格式,同时也要注意参考文献的排序和标点符号的使用。
1、文科专业“参考文献”的表述格式(1)文科专业毕业论文必须列出不少于5种以上的参考文献。该参考文献用以说明论文写作的背景资料。(2)文科专业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置于论文正文之后,单独成页排版。(3)“参考文献”四个字用宋体小三号加黑打印,顶格。其他所列的具体参考文献转行空两格排版,用宋体小四号,不加黑。(4)参考文献的具体表述格式与上述论文注释中的格式一致,只是对于著作,不用列出页码。2、理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的表述格式(1)按照理工科学术研究的习惯,其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主要用于注明论文(设计)中所参考文献的来源。作者对论文(设计)中某观点或概念的说明,也置于参考文献中进行。统一采用尾注(文末注)的形式。(2)理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依次采用[1]、[2]、[3]……的序号。(3)理工科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各项内容的表述顺序为(下列各类参考文献的各项内容不得缺省):a.参考专著的:作者.著作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号.b.参考期刊文章的:作者.文章题名.刊名,年,卷(期):页码号.c.参考论文集中的论文的:论文作者.论文题名.论文集主编者.论文集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号.d.参考报纸文章的:作者.文章题名.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e.参考外文版专著、期刊、论文集、报纸等:按照上述顺序用原文表述各项内容,切忌中文与外文混用。
建筑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接地气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怎样写毕业论文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建筑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邢莉燕,陈起俊.工程估价.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郑少瑛,周东明,王力强.土木工程施工组织.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郑少瑛,周东明,周少瀛.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4]张立新.住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与案例精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7]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第1版.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8]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9]汪正荣,朱国梁.简明施工手册.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0]《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编写组.建筑施工手册.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全国统一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计算规则土建工程(GJDGZ-101-95).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12]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4]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机械设备管理分会.简明建筑施工机械实用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5]王玉龙.扣件式钢管脚手架计算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6]四川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四川省造价工程师协会.建设工程劳动定额建筑工程.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17]四川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四川省造价工程师协会.建设工程劳动定额装饰工程.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18]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新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汇编(修订版).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19]荆莉燕,王坚,梁振辉.工程估价.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20]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装饰装修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刘柏茹.导线测量的精度控制探讨[J].硅谷,2009,(05).
[2]郭宗河,郑进凤,贺可强.全站仪导线测量若干问题的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
[3]陈正耀.导线测量的计算与应用[J].北方交通,2009,(05).
[4]姜华根.双点导线测量[J].科技资讯,2009,(15).
[5]王汉存.全站仪导线测量平差方法浅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9,(11).
[6]焦建新,沈荣林,闫玮.全站仪测量导线中的错误分析和处理[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
[7]王海明.全站仪坐标导线测量的平差方法[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09,(09).
[8]孟令涛.城市导线测量一体化程序设计[J].现代测绘,2009,(04).
[9]黄艳立,高怡.全站仪导线测量数字化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04).
[10]张小诺,李彦阳.导线测量严密平差定权方法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
[11]熊法堂.导线测量粗差浅析[J].人民长江,2000,(05)
[12]景德广.导线测量中错误或粗差的分析[J].测绘技术装备,2003,(02)
[13]尚海旺,王水林.导线测量检验粗差的有效方法[J].科技信息,2010,(01)
[14]吴家乃.导线测量中粗差的查找[J].工程勘察,1981,(02)
[15]陈章明.检查导线测量错误的方法[J].引进与咨询,2000,(04)
[16]黄林.论导线测量粗差的判断[J].地矿测绘,1996,(02)
[17]蔡群.关于粗差含义及其多样性的探讨[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01)
[18]宁卫远,焦利伟,刘艳玲.导线测量粗差判定方法的探讨[J].中州煤炭,2004,(06)
[19]陈玉平,胡奎.井下大压力巷道导线测量方法探讨[J].矿山测量,1998,(02)
[20].斯列涅夫斯基,.卡拜斯基,刘志源.导线测量中的坐标连测问题[J].矿山测量,1980,(03)
[1]王楠,邵毅明,周娜娜,阎宏涛.道路交通安全中的视错觉现象分析[J].公路与汽运,2010,(07)
[2](美)JR布洛克.奇妙的视错觉——欣赏与应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2.
[3]杨阿联.格式心理学与建筑设计[N].中国旅游报,2008.
[4]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146.
[5]贺俊杰.透视与错觉[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98.
[6]随艳金敏丽.视错觉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院校风采,2010.
[7]刘跃国.浅谈视错觉在建筑立面设计中的应用[J].广西城镇建设,2010.
[8](英)查尔斯麦基.可怕的错觉:人人都会犯的致命错误[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9]马连弟刘运符.透视学原理[N].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38
[10]熊圣.视错觉在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N].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
[11]李蔚.神奇的空间魔术——谈视错觉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上海建材,2011(2)
[12]张引良.浅谈符号学与电影海报的视觉符号[J].中国-东盟博览,2012
[13]张福昌.视错觉在设计上的应用[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3:1.
[14],[M]苏茂生,台北:大陆书店,1975:11.
[15]周东梅.视错觉在环境空间中的研究与应用[D]上海:东华大学,2006:7.
[16]熊兴福,刘金萍.析视觉负后像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07(08):1.
[17]蔡从.浅谈视错觉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J].艺术广角,2011(04):58.
[18]康波,万铮.中国古典园林.2010:10.
[19]朴哲龙.人眼光学结构的研究[D]吉林延吉:延边大学,2007:6.
[20]贡布里希.贡布里希文集:艺术与错觉[M]杨成凯,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5.
[1]宁龙梅.武汉市湿地功能评价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
[2]马健 章.关注正在消失的湿地[J].大自然,2012,(5).
[3]李益敏,李卓卿.国内外湿地研究进展与展望[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3,(1):36-43.
[4]陈求稳.我国湿地保护立法的科学支撑[C].2005年全国环境立法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2005.
[5]HOLLANDCC,HONEAJE,[J].Wetlands,1995(15):336-345.
[6]崔保山,杨志峰,李英华等.城市拓展中湿地的综合保护与发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4):462-471.
[7]肖清风.有机设计——中国古代的设计特征之一[J].设计艺术研究,2013,3(6):83-88.[8]朱建宁.城市湿地公园:概念与规划⑴.建设科技,2009,(3):51-59.[9]孙广友,王海霞,于少鹏.城市湿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迸展,2004,23(5):94-99.
[10]吴丰林,周德民,胡金明.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规划途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3):368-372
[11]王建华,吕宪国.城市湿地概念和功能及中国城市湿地保护[J].生态学杂志,2007,26(4):555-560.
[12]温亚利,李小勇,谢屹.北京城市湿地现状与保护管理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13]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4]张冠增.西方城市建设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5]宋言奇.生态城市理念:系统环境观的阐释[J].城市生态与环境,2004,11(2):71-74.
[16]李明.融通的智慧:唐君毅.论中国哲学的有机肖然观[J].宜宾学院学报,2013,(1)81
[17]杜洁,车代弟.依托青山碧海,建设山水城市[J].北方园艺,2005,(2):40-41.
[18]李昊,孙倩.文化·生态·景观——中国“山水城市”理念的历史内涵与.当代诠释[J].建筑与文化,2013,(8):18-22.
[19]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0]张巍巍.城市湿地公园开发模式研究——以唐山南湖城市湿地公园为例[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附 :建筑学毕业论文选题
1、室内外气温对建筑围护结构吸收太阳能的影响
2、鲁西南地区门墩石造型、纹样初探
3、室外气温和保温层位置对间断供暖房间能耗特征的影响
4、极少主义室内光环境设计研究
5、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6、老年人建筑的自然光环境设计初探
7、杨凌城市色彩景观规划研究
8、襄城县古城墙遗址保护公园规划设计
9、光导管照明系统的配光及应用研究
10、BIM技术在钢结构工程建设阶段的应用
11、民营建筑企业项目团队核心利益相关者冲突管理研究
12、市政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应用研究
13、长春七天酒店(火车站店)装饰工程的成本管理研究
14、国学中心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研究
15、黑龙江移动枢纽楼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研究
16、呼和浩特市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发展战略研究
17、包头市A装饰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18、南京国际金融中心续建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19、国有施工单位材料采购管理研究
20、基于互联网+的PMIS的运维管理研究
21、建发集团观澜丽景二期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研究
22、俄侨文化影响下的中东铁路建筑及其历史价值研究
23、建筑艺术表现在房地产经营销售策略中的应用研究
24、吉林鼎鑫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25、湘黔古镇聚居文化和建筑空间形态研究
26、“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税负影响分析
27、BIM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8、基于FIDIC合同条件的承包商索赔研究
29、基于分项计量的空调系统能耗诊断的实用研究
30、基于VE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研究与应用
31、建筑施工项目安全文化建设研究
32、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系统在独立式住宅中的应用研究
33、青岛地区农村钢结构住宅热桥的热工分析
34、英谈村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
35、我国建筑业营改增相关问题研究
36、延长油田中心化验室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37、低气压下噪声环境对人体舒适感影响机理的研究
38、青岛市住宅建筑室内热环境的实测与研究
39、晋鲁地区民居烟囱的建构技术与文化意义研究
40、挣值法在中铁一局二公司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41、我国工程承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对策研究
42、冯坪办公楼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研究
43、ZHGY集团管道安装项目预算控制研究
44、延长石油南区采油厂办公楼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45、NK集团土地整理项目的成本管理优化研究
46、延长油田崖里坪住房小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47、基于公司战略的建筑企业多项目管理研究
48、注册造价工程师诚信评价体系研究
49、HCE集团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50、K公司固定资产质量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
51、基于BIM的框架结构参数化设计研究
52、智能型太阳能LED路灯控制器的研究
53、青岛里院建筑保护与改造模式研究
54、基于博弈分析的绿色住宅发展研究
55、青岛市大型公建能耗现状评估与预测研究
56、符合被动式围护结构热工标准的“抬梁式”农村住宅构造方法研究
57、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58、基于可操作性目标的城市色彩设计方法研究
59、基于BIM的规则建立在建筑设计阶段应用研究
60、建设工程网上招投标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61、工程招投标中违规行为分析与监督机制完善
62、BIM技术在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63、商品房住宅项目成本管控的研究
64、以“美居购”网为例探析家居软装电子商务经营
65、建筑行业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66、“营改增”对建筑业税负影响分析及对策
67、北方寒冷地区农村住宅保温结构一体化设计研究
68、北戴河新区国家级绿色建筑示范区创建研究
69、河北省建材产业物流指数研究
70、挣值法用于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研究
71、高层住宅小区风环境数值模拟研究
72、绿色建筑运营阶段隐性成本估算模型研究
7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工程项目人工成本优化研究
74、工程项目供应链材料采购成本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75、高温影响的舒适度模型研制及在我国南方城市的应用
76、唐华清宫景区气候适宜性空间格局初探
77、施工现场建筑工人作业疲劳的影响因素研究
78、基于热管置入式墙体的小型建筑能耗数值分析
79、中铁咨询集团公司财务与资本运营子战略研究
80、某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研究
81、ZH公司CM科技园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82、风险理论在工程安全监理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83、某研发中心与产业基地可行性研究
84、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发展战略研究
85、青岛中山路商业街历史建筑保护修复研究
86、某市建筑节能检测平台建立与运行维护研究
87、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性能辅助商品房定价
88、建筑企业隐性知识转移影响机制研究
89、建筑施工企业工程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研究
90、现代建筑空间与水要素研究
91、算量软件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及问题探讨
92、政府项目代建制合同管理体系研究
93、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探讨
94、建筑供应链环境下的材料联合库存优化研究
95、建筑材料“暴露”手法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96、虚实相生对空间意境营造的作用机制研究
97、基于Matlab对DEA工程建设项目评标模型的应用研究
98、西方文艺复兴绘画名作中建筑图景及其历史价值研究
99、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100、建设工程合同信用对合同管理绩效的影响研究
附:建筑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摘要:在今天的企业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工程的效率性,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合理地制定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条约,加大监督的管理力度,将工程的质量问题放在首要位置,保证了建筑本体的安全性,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本文针对建筑工程质量方面缺乏的相关法律条例、建筑企业质量监督的态度浅薄以及监督人员的专业素质差异过大进行讨论,根据此情况对提高工程质量的监督能力、加强施工单位的监督作用以及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也希望政府能够大力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使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得到有效根治。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难题;管理方式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刺激了城市化进度的加深,作为城市化标志之一,建筑工程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质量监督方面的问题。对此,国家与建筑业相关部门开始对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进行深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各方面的尽力配合,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使得建筑工程的一些管理模式得到优化,也成功解决了一部分难题,但是对于日益增多的建筑工程项目来说,这些措施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我们保持关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问题的基础上,对于在工程进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理解和归纳,总结出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安全性,也对建筑工程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存在的难题
(一)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是因为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去制约建筑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而一部分的法律政策太过片面,监督力度明显不足以约束一个庞大的建筑工程。所以,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时,如果施工方不遵守规定,在施工质量上大打折扣,那么对于这种情况也没有一个专门细致的惩处管理条例。为了改善这种不良环境,我国应该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相应措施,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相关法律,政府在宏观上加大对工程的监督力度,一个官方的、完整的约束条例对于建筑工程的需要来说,已经是迫在眉睫。
(二)建筑企业质量监督的态度浅薄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管理之所以疏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负责监督的企业专员对待质量监督没有一个积极的态度,缺乏监督的意识,这样一种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产生了极坏的影响,相关的工作无法进行。同时,企业部门对于这种消极的影响也放任不管,一个工程项目的整体都缺少相关的监督措施,导致监督体制最终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形态,使得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管理力度越来越小,也就无法保证工程的效率。
(三)监督人员的素质差异过大
从某个方面来讲,负责质量监督的人员素质也决定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能否有效开展。在今天,一些工程项目中安排了专门的人员进行质量监督,但是这些监督人员的专业素质有高有低,在面对质量问题时,一些人会严把大关,另一些人可能会有所放松,这种情况使得政府的监督工作无法继续进行。所以,如果负责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人员素质过低,不仅难以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也会使得政府的监督力度大打折扣。
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管理方式
(一)制定建筑工程质量监理制
工程质量监理制度的实行,能够大大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力度,对于工程的正确实施有着推动作用。所以,政府在大体方向上监督的同时,也要加强建筑工程监理制的规划,使得建筑工程监理制得以健全自己的形势内容,而且把监理制合法化,加强负责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者的认真态度,使这些工作者负责的工程项目与法律挂钩,一旦玩忽职守就意味着违法。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监理的专门人员要进行精挑细选,这些人在工作时一定要遵守工程项目的监理机制,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对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的监督力度
建筑工程里许多的组合因素中,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建筑工程在正式开工前,对于设计人员的来历要有一个细致的了解,对于指派他的企业或者组织要进行深刻的调查,确保人员的选择没有问题。然后,对于设计人员提交的设计方案进行仔细研究,多次检查其合格性,一旦发现任何不妥之处立刻要求其做出修改,保证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完整性,对建筑工程起到决定的作用。
(三)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相关的工作者综合素质必须要高,对于工程质量要时刻进行监督,才能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方针得到有效实行。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只把重点放在怎样获取较高的经济利润上,忽视了建筑工程的质量,使得建筑工程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措施,其中产生的许多问题在未来更加难以解决。所以,企业在挑选管理人员时要制定相应的选拔规则与制度,对于施工人员也要仔细选择,确保每一个工作位置都要有任务、有效率地进展,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定期开展相关知识方面的工作,加强管理人员的质量监督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监督的重要性,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为建筑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三、结语
通过以上几大方面可知,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体系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是势在必行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有着较多的阻碍因素,这些因素分散于各个施工单位或者个人,如何集中这些因素并进行妥善处理是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一大难点。所以负责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相关工作者要处理好自己的工作重心,对于工程项目中实行的监督管理监制要大力提倡并严格执行,政府在宏观调控的同时,对于单位及个体要及时加大监督力度,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将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在良好的监督作风下,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这样的建筑物才能够被安全地放入市场中,人们对于建筑成品的使用才能感到放心如意。
参考文献:
[1]彭淑芬.浅析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J].山西建筑,2011,02(03):210-211.
[2]林星友.新时期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创新管理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11,10(19):86.
[3]鞠录平.试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构建[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7(06):129-130.
[4]宋献博.关于新形势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工程质量,2014,11S2:144-146.
电空制动机采用电信号作为控制指令,动力源则采用压力空气。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浅谈电力机车制动机论文,欢迎浏览。
《 防止SS4改型电力机车非正常制动的对策 》
摘要:非正常制动在机车运用中时有发生,给 安全生产 带来了极大的隐患。本文阐述了一种防止电力机车非正常制动的报警装置,该装置在SS4改型电力机车上的使用,有效地减少了此类问题的发生,为机车的安全运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SS4改型电力机车;非正常制动;报警装置
中图分类号:
一 引言
机车非正常制动报警装置采用双语音报警盒,多传感器,重联设计。以单片机为核心,采用智能语音芯片,具有语音声光报警提示功能,适合各型内电机车,安装简便。可有效的防止因乘务员误操作、误打手制动、制动系统故障等因素,造成的机车动轮长时间制动,从而预防动轮弛缓或轮对擦伤故障的发生,保障了机车安全运行。
二 工作原理
机车非正常制动报警装置包括速度信号检测、第一转向架空气制动信号检测、第二转向架空气制动信号检测、手制动检测、单片机电路、语音报警、信息显示、数据设置、电源模块、重联输入输出、存储电路等部分。
机车非正常制动报警装置原理框图
1、速度信号检测
速度信号取自机车速度传感器,经隔离后进行整形,输出两路信号,一路为开关信号,表示机车有速度信号,另一路为脉冲信号,送入单片机电路,计算出机车制动后的走行距离。
2、制动信号检测
a. 采用压力开关检测机车空气制动信号。安装在制动风管上。当机车空气制动时,输出开关信号,送入逻辑判断电路。每台机车安装两个,任何一个动作,均表示机车处于制动状态。
b. 采用接近开关检测机车手制动信号,安装在带有手制动机位置的制动缸鞲鞴上,当机车手制动时,输出开关信号,送入逻辑判断电路。
3、单片机电路
单片机单元是报警器的核心。它一方面负责机车各项参数数据的设定和初始化,另一方面单片机电路会根据设定好的参数数据对速度信号脉冲进行计算,计算机车的制动距离,根据检测的制动信号,输出部位信号指示。当制动距离达到设定值时,输出制动距离信号。其报警逻辑为:
报警模式1=速度×制动
报警模式2=速度×制动×制动距离
即:机车运行中,当速度≥3Km/h时,如果机车制动,则语音提示三遍“机车制动”(报警模式1);当机车制动距离超过报警距离时,语音连续提示“注意,机车制动”(报警模式2)。
4、重联输入输出
重联输入输出负责监测重联信号的输入,并在有制动信号的情况下输出重联信号。
5、参数设置单元
该部分负责机车参数数据设置,分为三项:
a. 机车类型设置(电力机车或内燃机车);
b. 传感器类型设置(光电传感器或磁电传感器);
d. 报警距离设置(100M-900M)。
6、存储电路
负责存储设定好的机车各项参数,使报警装置在非使用状态下(断电),可存储已设定好的参数,包括机车类型,传感器类型,制动报警距离。
7、显示电路
本设置采用数码管显示加LED显示电路,用于显示报警器工作状态、报警状态、制动信号状态和机车运行状态,在设置功能下显示参数设置的状态。
8、语音电路
负责报警器的语音报警,在设置状态下,语音提示当前的设置状态。
三 技术指标
1、电源
电源电压: DC 110V±30%
功率:10W
2、制动报警距离
距离计程分度:10 M
报警距离设定:100―900 M(可以100M为进制选择)
3、速度通道:
适用测速电机:可选择光电或磁电速度传感器(独立供电或并联供电)。
采样灵敏度: 300 mV AC
输入阻抗: >10 KΩ
4、闸缸制动传感器(压力开关)
工作电压: DC 15±2 V
动作压力:± bar
5、停车制动缸传感器(接近开关)
工作电压: DC 15±2 V
动作距离:4±1 mm
6、绝缘电阻: >20 MΩ
7、报警模式:制动信号显示、语音提示、声光同时报警。
8、使用环境条件符合TB/T 3021-2001《机车电子装置》要求。
四 安装 方法
每台机车安装两套机车非正常制动报警装置,包括两个报警盒、2个压力开关传感器、2个接近开关传感器和连接电缆。
1、报警盒安装:
报警盒安装在司机室侧墙面上。通过P0(10芯电缆)和P1(5芯电缆)引入1号端子柜内的接线盒上,由接线盒引出线接到端子柜内。
2、接线盒安装:
将接线盒安装在一号端子柜右侧,用Φ4自攻螺丝固定;
3、压力开关的安装:
压力开关安装在机车制动柜202BP压力传感器
下方,将202BP拆下,安装转接座(SS4压力开关
三通),202BP和压力开关安装到位。所有接头缠绕
密封胶带,安装时用力适当。 压力开关
4、接近开关的安装:
将机车处于缓解状态下,接近开关安装在右2轮的制动缸鞲鞴的一侧,用于监视鞲鞴动作判断机车上闸、缓解状态,同时监视机车手制动动作。
五 使用方法
1、接通电源,报警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报警器首先进行数据的初始化并提示开机提示音,之后显示电路工作。当机车静止时,可设置报警装置的各项参数,包括机车类型、传感器类型和制动报警距离。
2、当机车无制动时,数码管显示“0000”。当机车制动时,报警器上对应的“本节手制动”、“本节空气制动”、“后节手制动”“后节空气制动”指示灯亮,分别表示机车本节或后节制动。当报警装置重联使用时,有重联制动时,数码管显示“H000”。
3、机车运行中(速度≥3Km/h),如果机车制动,语音提示三遍“机车制动”。
4、机车运行中,机车制动后,报警装置上“数码管”将显示制动走行距离,当机车制动距离超过报警距离时,报警装置开始语音连续报警“注意,机车制动”。此时如果机车停车或缓解,报警停止。
5、本报警装置,只对司机起报警作用,不参与机车控制。当出现报警时,乘务员应检查报警装置上对应的制动信号,检查前后节机车闸缸压力,及时排除故障处所。
6、当本装置故障后,可将报警装置上的插头拔下,即可切除。如果一节车报警装置故障,不影响另一节车工作。如果传感器故障,可以将接近开关防水插头(或压力开关接线)拔下,不影响另一传感器工作。
六 综述
机车非正常制动报警装置,通过压力开关和接近开关检测制动信号。不仅可以利用压力开关检测制动缸压力信号,判断机车空气制动;也可以利用接近开关采检测制动缸鞲鞴行程信号,判断机车手制动。机车非正常制动报警装置,只有在机车运行中超过了设定的制动距离的情况下才报警。对于停车制动和正常制动情况不报警,符合机车运用状态。
《 阿根廷机车制动系统的设计 》
【摘 要】本文介绍出口阿根廷机车的制动系统的组成、制动机主要部件、综合作用、主要参数等。
【关键词】阿根廷机车;制动系统;综合作用;26L
1 概述
阿根廷SDD7型内燃机车是我公司于2012年设计研发的一种双司机室内走廊的机车,它用于阿根廷圣马丁铁路线的客运牵引,该机车是以纯空气制动为主的制动系统,辅助动力制动及手制动。主要使用司机室内手动操作制动系统。
2 SDD7型内燃机车制动系统的组成
SDD7型内燃机车制动系统包括风源系统、空气制动系统、辅助用风系统、基础制动和手制动。
风源系统
机车风源系统的主要作用是产生和储备具有一定压力的清洁压缩空气,它是机车上各种风动设备和制动机的动力。风源系统主要由空气压缩机(以下简称空压机)、散热器、空气干燥器、安全阀、止回阀、总风缸、空气压力调节器等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及时向机车及列车制动系统,机车撒砂系统、风喇叭和刮雨器系统、控制用风管路及 其它 辅助用风装置等提供足够的、符合压力规定和质量等级要求的压缩空气。现将各部件的用途简述如下:
(1)3CDCB A型 空压机。3CDCBA型空压机为空气制动系统提供压缩空气,它由柴油机经过传动机构来驱动. 空压机的工作主要由总风缸管路上装有的压力调节器自动调节,它将总风缸压力转换为电信号来控制空压机控制电磁阀的通断,从而实现空压机的加载和卸载。
(2)散热器。散热器装在空压机后,其作用是将压缩空气从空压机的出口温度冷却到不大于空气干燥器进口温度的最小值。
(3)止回阀。风源系统安装了两个止回阀,一个止回阀装在空压机和总风缸之间,防止总风缸压力空气倒流。另一个安装在第一总风缸与第二总风缸之间,阻止总风从第二总风缸倒流至第一总风缸。
(4)SJKG-C B型 干燥器。SJKG-CB型空气干燥器是一种双塔交替工作、无热再生的除湿装置,,此干燥器是根据本车中空压机的特殊情况,在原SJKG-C系列空气干燥器的基础上加再生风流量自动调节阀,再生风流量自动调节阀控制出气,并按照实时的流量信号控制再生风量的大小,使干燥剂再生,保持再生耗气率小于或等于18�。空气干燥器设在空压机组和总风缸之间,目的是为了确保制动系统的可靠性,去除空气中的油、水和灰尘等杂质,其过滤精度位5μm。
(5)总风缸:根据整个空气管路系统的用风要求,本机车设有两个容积均为500L的总风缸,用来储存压缩空气。两个总风缸都带有排水阀。
(6)高压安全阀。高压安全阀装在两个总风缸之间,其作用是防止总风压力超过规定值(950±20)kPa,关闭动作值不低于850 kPa。
空气制动系统的主要部件
空气制动系统由26-L型制动机、管路附件等组成。该系统符合AAR RP-505-2001相关标准的要求,具有机车制动重联、断钩保护、紧急安全控制、电阻制动和空气制动连锁等功能。26-L型制动机的主要部件分三部分:
(1)基础制动部分: 30-CDW空气制动阀、30-CW模块、26F控制阀和J-1继动阀。
操纵30-CDW空气制动阀,通过30-CW模块由总风给列车管充、排气,26F控制阀受列车管空气压力的变化和单独缓解和作用管充、排气的控制,使J-1中继阀控制机车制动缸的充气和排气,使机车得到制动和缓解。
(2)紧急制动部分:紧急制动阀和A-1充气遮断控制阀。
紧急制动阀安装在主操纵台一侧的地板上,用于紧急情况下实施制动。
A-1充气遮断控制阀是列车断钩分离时的保护装置。当列车分离或其他非自阀的原因,使列车发生紧急制动时,此阀能实现以下特性:
1)切断列车管充气、保证总风缸的风不被排到大气,不因此浪费系统的空气压力。
2)自动撒砂:在紧急制动作用过程中,能对车轮即刻实施撒砂辅助制动作用。
3)切断动力:保证切除牵引电机的动力。这可以减少列车拉断的可能。
4)电阻制动切断:通过切断电阻制动,使系统仅处于紧急制动。一旦紧急制动作用启动将不能停止。
(3)重联部分:MU-2A阀和F-1选择阀。F-1选择阀受MU-2-A阀的控制,实现机车的重联功能。
26L空气制动机的综合作用
26L空气制动机的综合作用是通过操纵自动制动阀和单独制动阀,使制动机各部件产生动作,从而使机车实现制动、缓解、紧急制动等功能。26L空气制动机的综合作用包括充气、自动制动、自动缓解、单独制动、单独缓解、紧急制动、断钩保护、电空制动连锁、紧急安装控制等。本文着重介绍断钩保护、电空制动连锁、紧急安装控制和紧急制动的缓解。
(1)断钩保护
断钩保护装置是在发生非自阀原因所造成的列车紧急制动(如紧急制动阀实施紧急制动,或由警惕装置、超速、断钩和其它装置发出惩罚紧急制动命令)时,列车管内的压力空气迅速排出,A-1充气遮断控制阀的作用鞲鞴处于紧急制动位,切断鞲鞴充入总风并上移,列车管遮断管充风,列车管充气通路被遮断,当列车管遮断管的空气压力达到设定值,动力切断开关断开,机车牵引动力和电阻制动自动切除并撒砂,以保证列车迅速停车。
(2)电空制动连锁
将自动制动阀手柄置紧急位或紧急制动阀实施紧急制动、或由警惕装置、超速、按紧急按钮、断钩和其它装置发出惩罚紧急制动命令后,当12号管的压力升到压力开关5KP的动作值约160kPa时,电阻制动或牵引动力自动卸载或加不上载并开始自动撒砂。 当制动缸压力达到(100±10 )kPa时,电阻制动卸载或加载无效。制动缸压力小于85kPa时,施行电阻制动有效。
将自动制动阀手柄移到制动区的任何位置后,机车施行电阻制动时,自动常用制动与电阻制动联锁电磁阀3YV得电,制动缸压力自动缓解,并降到0。机车施行电阻制动后,自动常用制动与电阻制动联锁电磁阀3YV得电,将自动制动阀手柄从缓解位移到制动区内的任何位置,制动缸压力均为0。当电阻制动切除以后,制动缸压力立刻由0升到自动制动阀手柄所在位置所对应的压力值。 (3)紧急安全控制
由警惕装置、超速、按紧急按钮和其它装置发出惩罚紧急制动命令后,当21号管的空气压力降到550kPa时,紧急安全控制空气压力调节器常开触头断开,紧急制动电磁阀失电,机车或列车实施空气紧急制动。如要缓解由紧急安全控制引起的紧急制动作用,需操作如下:将制动阀的选择阀手柄置OUT位,移自动制动阀手柄到紧急位,停留时间超过30s,移自动制动阀到手柄HO位或SUP位,直到状态显示屏上的紧急制动状态显示灯熄灭后,(大约30~60s),(完成以上操作以后,21号管的压力逐步建立,直到升至690 kPa,紧急安全控制空气压力调节7KP重置),移动动阀的选择阀手柄到FRT或PASS位,再将自动制动阀手柄移到缓解位,使机车或列车空气紧急制动缓解。
(4)紧急制动的缓解
由自动制动阀手柄、警惕装置、超速、按紧急制动按钮、断钩和其它装置发出惩罚的紧急制动作用的缓解,需将制动阀的选择阀手柄置OUT位,再将自动制动阀手柄移到紧急位,停留时间超过30s后,移自动制动阀手柄到HO位或SUP位,待状态显示屏上的紧急制动状态显示灯熄灭后,移制动阀的选择阀手柄到FRT或PASS位,再将自动制动阀手柄移到缓解位,当12号管的压力降到压力调节器5KP的释放值约80kPa时,电阻制动或牵引动力加载功能恢复并停止撒砂。
26L制动系统主要参数
26L制动系统主要参数如表1所示:
辅助用风系统
(1)解钩
本机车装有自动车钩,通过操作操纵台上的解钩按钮来控制解钩电磁阀的通断,从而控制解钩管的充、排风,实现自动车钩的解钩。
(2)撒砂系统
撒砂有自动和人为撒砂,人为撒砂由设在机车操纵台下的脚踏开关来控制。主台及副台分别都配有一个脚踏开关,当需要人为撒砂时,踏下脚踏开关,行驶方向的撒砂器撒砂。自动撒砂是由微机控制在紧急制动、机车空转或滑行时自动撒砂。
(3)风喇叭系统
风喇叭安装在司机室顶部,每端各装有1个高音喇叭和一个低音喇叭。由设在机车操纵台上的按钮开关及操纵台下的脚踏开关来控制。按下操纵台上的喇叭按钮或踏下脚踏开关,操纵端风喇叭电磁阀得电,风喇叭鸣响,并通过微机记录风喇叭工作状态。
(4)控制用风系统
控制用风系统主要是给电气系统空电开关等辅助用风装置提供符合压力和清洁度要求的压力空气。
基础制动
每个转向架有3根轴,装有6个独立作用的单元制动器,其中中间轴采用可连接手制动装置的单元制动器。每个单元制动器装有2块闸瓦,方便更换,且有利于制动时的接触与散热。SDD7型内燃机车使用的是我公司自行研制的QB-11和QB-11S型单元制动器,其中,QB-11S型单元制动器能与手制动装置相连。该单元制动器利用不自锁梯形螺纹结构实现闸瓦间隙自动调整。
手制动
手制动装置是利用人力操纵产生制动作用的装置。用于在线路上机车的停放,防止溜逸。顺时针旋转手制动手轮实施机车制动,逆时针旋转手制动手轮实施机车缓解。手制动装置的能力能够保证在15‰的坡道上驻车。
3 机车线路考核
本SDD7型内燃机车已于2013年初运抵阿根廷,并陆续开展了机车的静态试验、线路上的动态试验和运用考核,在圣马丁线运用考核结果初步表明,该制动系统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
参考文献:
[1]胡艾平.太行型内燃机车遥控电空制动系统[J].内燃机车,2010(438).
[2]夏寅荪.ND5型内燃机车[M].河北:中国铁道出版社,1988.
[3]智廉清. 关于26-L、JZ-7、DK-1等三种机车制动机的浅析[J].中国铁道科学,1985(02).
[4]戚墅堰机车车辆厂.东风11型内燃机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
有关浅谈电力机车制动机论文推荐:
1. 电力机车制动相关论文
2. 有关电力行业技术论文
3. 浅谈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论文
4. 浅谈部队车辆安全管理论文
5. 浅谈交通安全教育论文
6. 有关大专机械专业毕业论文
7. 电力工程建设管理论文
参考文献欧洲铁路工业联合会(UNIFE):《全球铁路市场研究——现状与2015年展望》,2007年。 《2006中国北车年鉴》,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 《2006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年鉴》,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 国家统计局:《中国铁道年鉴》(2002—2006年),中国年鉴社。 《铁路“十一五”规划》,http://。 科学技术部专题研究组:《我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调研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年。 科学技术部专题研究组:《主要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历程及经验》,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资料。 蔡毓国:世界铁路设备市场年增长百分之四,《国外内燃机车》,2005年第1期。 陈春阳、李学伟:中国机车车辆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12期。 郑昌泓、刘凯:提升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竞争力的策略,《综合运输》,2007年第2期。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机械类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分享了机械的参考文献,一起来看看吧!
[1]郑文纬,吴克坚 .机械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 .北京:高等机械出版社.2006
[3]杨家军.机械系统创新设计[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4]高志.黄纯颖. 机械创新设计[M] . 北京:高等机械出版社.2010
[5]王晶.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作品选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黄华梁、彭文生.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技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李学志.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绘图[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吴宗泽.机械设计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9]颜鸿森.姚燕安.王玉新等译.机构装置的创造性设计(creative design of mechanical devices)[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0]邹慧君.机械运动方案设计手册[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
[11]王世刚.张春宜.徐起贺.机械设计实践[M]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1
[12][美]厄儿德曼.桑多尔著.机构设计--分析与综合.第一卷(1992),第二卷(1993).庄细荣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3]温建民. Pro/E 三维设计基础与工程范例[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4]赵瑜.闫宏伟.履带式行走机构设计分析与研究[M] .东北大学出版社.2011
[15]秦大同.谢里阳.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三卷.化学工业出版社[M] .2011
[16]闻邦椿.机械设计手册.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7]陈敏.缪终生一种新型滚动四杆螺母副的研究与应用[J] .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江西.南昌 2009.
[18]彭国勋.肖正扬.自动机械的凸轮机构设计[M]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19]孙志礼.机械设计[M] .东北大学出版.2011
[20]张也影.流体力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1]吴涛、李德杰,彭城职业大学学报,虚拟装配技术,[J] 2001,16(2):99-102.
[22]叶修梓、陈超祥,ProE基础教程:零件与装配体[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3]邓星钟,机电传动控制[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4]朱龙根,简明机械零件设计手册[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5]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1] 闫丽.水辅共注成型过程数值模拟的`研究[D]. 南昌: 南昌大学, 2007.
[2] 陈静波,申长雨,李倩, 等. 塑料注射成型新工艺[J]. 工程塑料应用, 2002, 30(2):50~53.
[3] 孙玲, 刘冬雷. 水辅注射成型技术综论[J]. 工程塑料应用, 2006, 34(9): 78~81.
[4] 李跃文. 塑料注塑成型技术新进展[J]. 塑料工业, 2011, 39(4): 6~9.
[5] 韩坤. 基于有限体积法的水辅共注成型数值模拟[D]. 南昌: 华东交通大学, 2011.
[6] 章凯, 匡唐清, 柳和生, 等. 基于粘弹本构的水辅注塑成型充填过程的仿真分析[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4, 30(9): 93~96.
[7] 乔淑兰. 气辅与水辅注塑技术的比较[J]. 橡塑机械时代, 2012, 24(4): 38~40.
[8] 周伟文, 黄汉雄. 水辅助注塑尼龙 6 制品的结晶行为研究[J]. 塑料科技, 2010, 24(1):66~69.
[9] 张增猛,周华,高院安. 水辅助注射成型充模流动的仿真与分析[J]. 机械工程学报, 2010,46(8):140~146.
[10] 吴健文. 塑料注射成型技术的最新进展[J]. 国外塑料, 2010, 28(3): 49~50.
[11] 许磊, 黄汉雄, 周润恒. 水辅助注塑聚丙烯制品的晶体结构研究[J]. 塑料科技, 2009,37(6): 39~42.
[12] 梁育敏. 基于塑料注塑成型技术新发展研究[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 12: 19.
[1] 王遐.随车起重机行业扫描[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6(3):68-71
[2] 王金诺,于兰峰.起重运输机金属结构[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3] 卢章平,张艳.不同有限元分析网格的转化[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9(6):10-14
[4] 朱秀娟.有限元分析网格划分的关键技巧[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9(1):185-186
[5] 姚卫星.结构疲劳寿命分析[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6] 桥斌.国内外随车起重机的对比[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6(7):91-92
[7] 王欣,黄琳.起重机伸缩臂截面拓扑优化[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3):374-379
根据我搜集的一些网站来看,建议看看这个,要做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的,推 荐一个网站 ,里面的毕业设计什么的全是优秀的,因为精 挑细选的,网上很少有,都是相当不错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对毕业论文的写 作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别的相关范文很多的,推荐一些比较好的范文写作网站,希望对你有帮助,这些 精选的范文网站,里面有大量的范文,也有各种文章写作方法,注意事项,应该 有适合你的,自己动手找一下,可不要照搬啊,参考一下,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 那才是自己的。 如果你不是校园网的话,请在下面的网站找: 毕业论文网: 分类很细 栏目很多 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 开题报告: 实习论文: 写作指导:
数控机床诊断维修方法经验浅述X 摘 要:本文就近几年来在对进口数控设备的维护中,逐渐学习并掌握了CNC 系统的一些故障规 律和快速诊断方法进行了整理。意在使其更好地为数控设备的使用与维修服务提供借鉴。 关键词:数控机床;诊断维修;方法 随着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装备的不断引进,使 我们设备维护人员的维修难度越来越大,这是不可 否认的事实。但怎样尽快适应和掌握它,是我们应 该认真探讨并急需解决的课题,下面就自己多年的 维修经验谈一点个人体会。 笔者近年引进的日立精机VA 一65 和HC 一 800 两台加工中心,不但具有交流伺服拖动、四轴联 动功能,而且还配有磁栅全闭环位置反馈及自动测 量、自动切削监视系统,其CNC 是当时国际上最先 进的FANUC 一11M 系统。运行11 年来,虽然随 着使用年限的增长,一些元器件的老化、故障期的到 来,特别是加工任务的增多,设备每天24h 不停机的 运转,出现了几乎每周都有故障报警的现象。但为 保证任务的按期完成,我们在没有经过国内外培训 且图纸资料不全的条件下,在无数次的维修测试中, 认真分析故障规律,不断积累有关数据,逐渐掌握维 修要领,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查出故障点,用最快的 速度修复调整完成。以下从几方面论述快速诊断和 维修数控设备的方法: 1 先观察问询再动手处置 首先看报警信息,因为现在大多数CNC 系统都 有较完善的自诊断功能,通过提示信息可以马上知 道故障区域,缩小检测范围。像一次HC 一800 卧 式加工中心在运行中出现5010 # spindle drive unit alarm 报警。我们根据提示信息马上按顺序检查了 主轴电机及其执行元件、主轴控制板,查明过流断路 点后恢复正常,仅用20min 完成。但从我们的经验 中也有受报警信息误导的例子,因此说可依据它但 不能依赖它。 故障发生后如无报警信息,则需要进一步用感 官来了解设备状态,最重要的就是向操作人员问询 故障发生的前因后果。同样是该设备,有一次其 APC 系统在防护罩没有打开情况下B 轴突然旋转 起来刮坏护罩,这一现象以前从未出现过。经我们 现场仔细询问操作过程,清楚了故障经过:原来操作 人员先输入了M60 指令,使_bPm_�APC 系统程序运行(更 换旋转工作台) ,当执行元件失控中途停机后,又进 行了手动状态下的单步指令操作。当时M60 并没 有删除,使其执行元件恢复正常后继续了原程序动 作。经认真了解并仔细分析后,我们立刻清除所有 原设定的指令,检测并更换了失控元件,避免了更大 故障的发生。根据报警信息和故障前的设备状态, 来判断故障区域,争取维修时间。 2 遵循由外到里,由浅入深的检修原则 笔者对加工中心多年的维修经历来看,大多数 故障根源都是来自于外部元器件,因其受外界因素 影响较大,象机械碰撞磨损、冷却液腐蚀、积尘过多、 润滑不良等,使这些年久失修的元器件处于不完好、 不可靠状态,成为设备故障的最大隐患。像各轴经 常出现的超程报警、零点复归误差、位置信号不反馈 等,都是一些磁性或机械式开关失灵造成。还有的 故障也是出现在电磁阀、电机和经常伸缩的电缆上。 像HC 一800 的一次B 轴旋转不到位或有时根本不 旋转故障,报警提示为: feed axis fault (APC com2 mand) ,看起来与命令有关。但我们根据故障现象 还是果断地检查B 轴各行程限位,果然有一撞块与 开关接触不好,经调整后正常。这就避免无目标地 消耗很大精力去查整个CNC 系统,先把重点放在外 部环节上。 这实际上是一种经验上的诊断,如果我们手里 有原理接线图,那就应该正规地按图纸去相应对照, 顺序查找并针对性的去测试电位和波形,还能从中 悟出一些理论上的东西。正是因为没有这个条件, 所以我们在维修中就是遵循从外部到内部、从人为 到系统、由浅入深的原则去进行,这就大大缩短了设 备的停修时间。 3 充分利用PC 图查找故障点 根据报警信息调出与其相关的PC 图进行分析 核对,也是一种诊断的方便途径。一次VA 一65 自 动换刀机械手到位后不执行抓刀指令,我们马上调 出PC 图从各指令开关信号到各进、退、松、紧动作 信号逐一进行对应校验,最后查出机械手旋转到信 号没有发出,原因是由于一磁性接近开关松动移后 不起作用,使下一步抓刀动作无法进行,调整后恢复 正常。 由PC 图查故障点看来比较方便直观,但如果 不了解其内部动作原理和工作程序,那可以说也是 大海捞针,无从下手。特别是无电气原理图就更难 以判断,每个输出动作多达几十个开关条件才能满 足,确实要下很大工夫才能逐步认识并掌握。我们 就是靠平时维修时的日积月累,在不断的了解和运 用它。 4 疑难故障的检测分析和快捷处理 此两台加工中心的一些元器件年久老化,使其参数随温度 或电流的变化而极不稳定,造成故障后能自动恢复 即时好时坏现象,这是我们最为之挠头的故障。因 为搞维修的都知道,元件坏了容易检测,而不正常的 通断情况则很难判断是元件坏了还是线路接触不良 造成,因为无法进行正常的信号检测。如B 轴工作 台换位;刀库进刀口自动打开;B 轴台板夹紧、松开 失灵等故障,其执行元件均是固态继电器接受指令 信号接通后带动电磁阀动作。当检测时可能未见异 常,启动后又可能一切正常,待连续动作几次后又停 机报警。我们根据故障现象及反复周期判定应该是 执行元件性能下降造成,因图纸不详、标识不清,只 能将关联的一组执行元件在正常和异常的情况下分 别进行检测,经反复测试后,最后从30 多只继电元 件中分别查出并更换了其性能下降的元件。 一次HC 一800 B 轴原点复归失控,指令发出 后旋转不停,没有报警信息。经现场了解分析,首先 认定应该是B 轴零点检测系统故障,而该系统是由 一只磁性接近开关发出到位信号后控制执行元件减 速停车。我们马上对这一信号进行线路测试,结果 无信号发出,人为设定一个到位信号则准确复归停 车,确认检测开关到设定信号点这一段有故障。但 如果想直接检测接近开关则必须将B 轴和与其关 联的调轴解体,因为此开关装在B 轴工作台体内。 这样的大结构拆修以前从未干过,测算一下工作量 需半个月时间,而且还要特别精心地对十多根控制 电缆和几十根油管拆除和恢复,这就很难保证拆装 后各部分的精度,但要想解决问题还必须露出这一 开关进行检测和维修。能否用一个简便的方法既能 节省拆装工作量又能拿出这一检测开关,经反复论 证后终于想出一个只拆B 轴端盖和调轴磁尺支架 拿出此开关的方法。虽然电气维修人员拆装、检测 难度很大,但保证了台面不大解体,把后患影响减小 到了最低限度。经实际测试开关、处理断路点原位 安装后恢复了B 轴复归功能,又对拆装后影响到的 调轴位置误差和B 轴定位故障进行了补偿和调整, 一切正常后仅用三天时间即交付使用,保证了试制 加工任务的完成。 5 结语 总之,在处理故障过程中怎样尽快打开思路、进 入状态,缩小检测范围,直触故障根源是维修技术人 员水平高低的关键所在。看似简单的道理却饱含着 方方面面,也是维修人员多年辛勤劳动的结晶。我 们就是在这种高频率故障的压力下,克服了重重困 难,尽力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减少设备停歇台时, 为车型试制做出了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 李亚芹,龙泽明,韩阳阳. 数控机床爬行问题的 分析与研究[J ] .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006 , (10) :76~78. [2 ] 卓迪仕. 数控技术及应用[M] . 北京:国防工出 版社,1997.
数控车床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 摘要:针对目前现有数控车削加工过程中加工、测量、编程相互分离,导致生产效率低,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不高以 及对机床操作人员要求较高的现状和不足,对数控车床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车床数控系统;在线测量; DSP;自动编程 0 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内开始充分利用计 算机的软件资源来提高数控系统的性能。先后借助于 MS-DOS和W indows操作系统平台来开发基于个人计 算机(PC)的新一代数控系统[1]。 一般系统采用当前先进的PC+NC开放式体系结 构,选用高速DSP作为CPU来完成实时性的NC内 核任务,实现电机实时控制以及在线检测,而由PC 机来完成非实时性的任务,诸如编程模块中的图形信 息提取,通过USB串行通信实现上、下位机信息的 交互[2]。 1 数控车床智能控制系统结构 1·1 数控车床智能控制系统总体体系结构 富的资源和强大的运算能力和下位机DSP实时性强 的特点[3],整套系统功能配置合理,性价比高。系统 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1·2 系统工作流程 详细的系统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2 测量系统 通过引入测量系统,提高了数控车床的精度、生 产效率和自动化程度,同时基于测量的加工路径规划 功能使得数控车床的加工操作更加简便,使数控车床 具有了智能性。 2·1 测量的实现 测量实现的物理基础:工件为不透明物体,当有 光发射、接收元件组成的测量装置扫过其轮廓时,显 然在工件轮廓外光不被遮挡,接收元件可收到光;在 工件轮廓内光将被挡住,接收元件接收不到光,因 此,工件的轮廓位置可以由光的有无变化,进而由传 感器转化为电压的高低变化,来探测确定。如图3所 示。 2·2 测量方法 测量要完成的任务是要确定工件坐标系的原点位 置以及工件轮廓尺寸信息,并根据尺寸信息分析出刀 具参数信息,实现刀具补偿值的自动修正。 测量步骤如下: (1)数控机床启动后刀架先回机床零点,并通 过换刀命令使测量装置处于工作位置,即测量装置面 向待加工件。 (2)确定工件坐标系原点在机床坐标系中的位 置。 (3)工件尺寸的测定,可以确定任何位置处工 件的轮廓尺寸信息。 (4)测量结束后,刀架返回换刀点,通过换刀 命令使刀架转位,使下一工序使用的刀具处在工作位 置处,然后进行正常切削加工即可。 3 上位机(PC)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动编程系统一般分为对话式数控语言编程系统 和图形交互自动编程系统。国际上流传最广、影响最 深的数控编程语言是APT语言,但随着计算机图形 编程和CAM软件的发展, APT语言已逐渐被淘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图形处理能 力有了很大增强,一种新的编程技术——— “图形交 互自动编程”便应运而生。图形交互自动编程系统 以机械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为基础,利用 CAD软件的图形编辑功能将零件的几何图形绘制到 计算机上,形成零件的图形文件,然后调用数控编程 模块,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在计算机屏幕上指定被加 工的部位,再输入相应的加工参数,计算机便可进行 必要的数学处理并编制数控加工程序,同时在计算机 屏幕上显示刀具的加工轨迹。这种编程方法具有速度 快、精度高、直观性好、使用简便、便于检查等优 点,现已成为目前国内外先进的CAD/CAM (计算机 辅助制造)软件所普遍采用的数控编程方法。 国外的图形自动编程系统起步较早,且发展迅 速,有些产品已经获得了较广泛的应用。如美国 AUTO-CODEMECHANICAL公司的AUTO-CODE图形 自动编程系统,德国OPEN MIND公司的hyperMILL 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图形自动加工系统,英国 Pathtrce公司的EdgeCAM forMDT数控自动编程系统 和美国的MERRYMECHANICAL公司的SPM-81TM钣 金CAD/CAPPICAM系统等。以上系统大都采用美国 Autodesk公司的AutoCAD或MDT (Mechanical Desk- top)作为开发平台和造型工具进行开发。 国内的图形自动编程软件的开发起步较晚,但近 几年发展较快。通用系统有北京华正公司的CAXA制 造工程师系列软件191,北京清华京渝天河公司的 PCAutoCAM系统等;另外大多数为专用数控编程系 统,如北京市机电研究所的VMC-750主轴箱体自动 编程系统,重庆ONLYSOFT的线切割自动编程系统 等。 图形自动编程系统是高效的数控编程手段,是数 控系统向集成化、智能化发展的必要环节,是当今数 控编程技术发展的主要潮流之一,是CAD/CAM研究 的重要领域。国外自动编程软件价格非常昂贵,国内 许多中小企业仍然采用繁琐、复杂、效率低的手工编 程。为此,在PC机上研究并开发数控车床自动编程 系统,能够实现CAD/CAM的集成。使系统具有读取 DXF文件、自动生成NC代码、二维仿真等功 能[4-5]。建立切削参数数据库,使自动编程系统可以 得到合理优化的切削用量,实现了整个系统信息集 成。 3·2 系统的总体框架结构与工艺流程 系统框架结构如图4所示,它主要包括AutoCAD 图形生成、提取图形数据信息、工艺干预、NC代码 生成、动态校验和数控加工程序输出6个功能模块。 机,主轴电机、刀架电机以及机床操作面板和机床 上开关I/O等。此外,还有测量接口电路。考虑到系 统可控制伺服的要求,控制接口要求有D/A输出和 脉冲串输出,同时有接受正交编码器的QEPI接口。 系统通过USB接口与PC机实现通讯,通过PC的丰 富功能实现系统的自动工艺规划、自动编程以及友好 的操作界面[6]。完成系统从CAD图形———工艺规 划———刀轨规划———编程后处理———数控加工的完整 过程。 4·1 硬件结构框图(图5) 4·2 软件实现 如图6所示,系统功能模块分为串行通讯、预处 理、加减速、轨迹插补、伺服输出、刀具补偿等分功 能模块,并通过加工信息缓冲区、轨迹缓冲区、插补 缓冲区交换信息,顺序进行最终驱动电机运行。 5 结束语 通过对数控车床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进行综述, 得到以下结论: (1)采用PC+DSP运动控制卡开放式体系结构, 面向用户的上位机(PC)界面友好,功能强大[7]。 用于电机控制的下位机(NC)采用DSP,实时性强。 上下位机采用USB串行通信。系统具有开放性、可 扩展性和模块化的特点。 (2)现有的数控系统和测量系统功能是相互分 离的,而且其仅用于工件定位、尺寸测量等固定 能,没有实现和数控系统的有机结合。本文提出一种 新型基于在线测量的数控系统,可以将测量信息直接 反馈到控制系统,由其实现刀具加工路径的智能规 划,减少机床操作人员对加工过程的干预。 (3)该系统的基于在线测量的车削加工路径智能 规划及自动编程功能,将极大简化数控车床操作,减 轻数控车床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设备生产率。 (4)该控制系统方案既可用于改造传统普通车 床,也可与新一代的经济型数控车床配套使用,符合 我国当前国情,能给制造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价值。 参考文献 【1】毛军红,李黎川,吴序堂·机床数控软件化结构体系 [J]·机械工程学报, 2000, 36 (7): 48-51· 【2】Tao Cheng, Jie Zhang, et al·IntelligentMachine Tools in a Distributed Network Manufacturing Mode Environment [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ofAdvanced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2001, 17: 221-232· 【3】J·Zuo, Y·P·Chen, et al·Building Open CNC Systems with Software IC Chips Based on Software Reuse [ 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2000, 16: 643-648· 【4】Mark·T·Hoske·New CNC Controller is‘Fully Open’ ControlEngineering, 1996, 43 (15): 69-70· 【5】R·E·Chalmer·Open-architecture CNC Continues Advan- cing [J]·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2001, 126 (7): 48-52· 【6】王太勇,等·分布式智能协作体系结构构建集成化开 放结构数控系统的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 2004 (12)· 【7】Y·Altintas·ModularCNC Design for IntelligentMachine Tools [J]·Annals of the CIRP, 1994, 43 (1)·
毕业设计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