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11

  • 浏览数

    85

Me馍馍27
首页 > 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写武侠小说怎么写

11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wangxinrose

已采纳

写作水平剧情完整人物性格

333 评论

Banyantree212

如果你是抱着第二职业的态度写文,那我明确告诉楼主,不要写纯武侠题材的,没戏。所谓近代的武侠完全毁于黄易之手。自他开始奇幻风格开始盛行,架空穿越之类的也源于他。如果楼主抱着揣摩的态度写武侠,那我就说一点浅见,先说最重要的,要想写好一本武侠,首先你得先考虑好女人,她的性格脾性以至联想到某些特定的情节下以她这种性格会有什么样的选择与表现都要细细琢磨。当然一本武侠小说不可能只有一个女人,如果不像写太多花瓶的话,那就要多从题材中了解女人迥然的处事态度了。我明确的说,这是最难的。你看卧龙生那老头子就不会写女人,所以名气虽大,建树不多。第二,武学套路,这就有的琢磨了,譬如金庸,他的套路参考了许多武学基本常识穿插了自己的理解想象;古龙则完全放弃了套路的描写,打斗直接立竿见影;黄易,对境界的描写比较深,如果心境受到影响,武功会降低甚至终身不能进入大乘……按照我的观点,现代武侠的套路要尽量往诡异莫测里头写,怎么不可能达到怎么意想不到你怎么写,要有智慧例如激将,地形,利用他人为饵等等的结合,不要写那些一板一眼的招式,你如果这样写,读者一般都会PASS直接看结果。第三,框架,武侠嘛无非爱恨情仇,要想深刻点催人泪下就写的缠绵点磨难多点,要想轻松搞笑就无厘头点,要想意淫,那就尽量yy好了,暂时就想这么多,半夜十二点了,困了,什么时候想起来什么时候再告诉你,你可以来我空间留言。

163 评论

rachelliu1

看武侠小说通常是在有看书社看,最主要的原因是这公总号里面的武侠小说比较多,而且都是些新书,比较符合现在的大部分人看

272 评论

幸福家居

侠义精神给风起云涌,快意恩仇的金庸小说写学理性的文字解述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好在金庸的小说并不如同旧文学时期的武侠小说,而有了它独特的文风和思想蕴含。使得今天我要谈得这一范畴能轻易找到一种以文化为中心的角度去阐述。金庸的小说侧重于一个“侠”字,所以就不得不先提及金庸笔下几个脍炙人口的主角,他们往往都是从乱世之中成就侠名的英雄,或是在列强蜂起,武林大乱,民不聊生,外患内忧不断的两宋,或是在时局跌宕,各地为王的明清之交,因而诞生了萧峰、郭靖、杨过、张无忌、袁承志等等历经风雨后终成伟名的侠士,所以把《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等列为金庸最具盛名的代表作不是没有道理的,这几部小说中的主角已经突破了旧武侠小说中传统侠客的作用不仅限于行侠仗义,更是要进一步为国家与民族而出生入死,退一步为了天下苍生而奋不顾身,这也是儒教伦理所规定的侠之大着素有的风范,不知不觉中,这样具有一定限制的儒教伦理已经成为了金庸武侠小说的精神龙骨,撑起了金庸笔下庞大的武林社会和政治王朝。《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是一位典型的儒家大侠,他是一个有道德标准的人,所以从一开始,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就已经有了最原始的标准。这样的一个侠客是值得尊敬的,但是这个人物缺乏他的个性,这就是儒教的限制所在之一,所以在“射雕三部曲”的第二部《神雕侠侣》中,金庸塑造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角色,一个偏激、反叛的性情中人——杨过。与传统的郭靖不同,杨过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从儒教的观念来看,杨过或许没有郭靖那么值得人们尊敬,但他也有过为了守住襄阳城而奋勇杀敌,为了不违背良心而放下血海深恨于千军万马中救出郭靖,虽然易地而处郭靖也会这样做,但郭靖这样做是因为儒教伦理的影响,是最初它的六位师父和丘处机等人帮他建立的一个世界观,而杨过却是情之所至的流露,所以最后他不是像郭靖那样一辈子守在襄阳城,而是与小龙女幽居古墓,不闻人间之事。杨过是一个典型的道家之侠,这样的侠义明显要比郭靖来得更潇洒豪放,不愧称之为“西狂”。从《神雕侠侣》中就已经看到金庸对这种儒教伦理是拒绝的,嘲讽的,所以他的后期小说的思想已渐渐倾向于佛教,这时期中他最杰出的作品《天龙八部》于此诞生了,这是一部“以佛教的透彻智慧正面观照大千世界,以大慈悲,大法力来化解人世无穷冤孽的真正杰作”。(何平语)八部天龙,各属欲界,尽管业报不一,但终入轮回,渐然俱尽。小说中为恶之人必有为恶之因,为善之人必有为善之果,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苦恼和孽缘,然而业报不一,冤冤相报,最后在佛学的智慧海中落叶归根。小说中的主角萧峰最后却仍然没有从儒教伦理中解脱出来,然而小说结尾处他出于对汉人契丹“杀来杀去,不知何日方了”的恐惧,终于从儒教伦理中跨出一步为天下百姓的生命而不得已以下犯上劫持了耶律洪基,但最后他却仍退一步回到了儒教伦理并只能引箭自裁,被扼杀在儒教强烈的汉人中心主义和汉人正统论之下。萧峰之死,为金庸所有的侠者故事打上了句点。“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杨过小时候住在桃花岛的时候,黄蓉就教了他这样一句话,结果这句话最后改变了杨过生命中很多瞬间。然而金庸封笔退隐江湖之后,武林中却很少再出现真正的侠之大者,那些生生死死的悲壮也再未出现过。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304 评论

smilejune521

哇!你学的什么啊?毕业论文是武侠小说?关于金庸小说的东西多的是呢!到处都能找到!

272 评论

Jasmine2001

一、咋开头的? 武侠看太多了,回顾一下,多数作品的开头普遍有几多:描写山、天气的多,词语还华美得很;站在石头上、树底下的多,不是下棋就是对眼儿,剑拔弩张;远远地从道上走来的多,男女老少、骑驴、坐轿的都有;配角第一个出现的多;以主角出生前的事作引子的多;从墙外、草磕子里窜出人影的多;上来就打就杀就抢的多……文学小说的开头哪能如此千篇一律乏味呢?换个新写法又不是什么难事儿,一开始就给读者耳目一新、有文学味儿的感觉不是很好吗。比如就从主角写起,开头就写,瞎编一段,‘王山药恨他的师傅,他是他畏惧的神,又是他一直想摆脱的恶魔,’然后简单写原因,道出师徒间的大体关系,接着写‘此刻,他坐在大义门后院儿的墙头上,望着天边的晚霞,怔怔地出着神,……’就是这个意思,既能让读者的心神一下子就靠近主角的世界,又交待了一个门派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基调和主角的基本生存状态,我觉得是有力的开头。类似这样的尝试都可以去做,写出有新意的武侠应该从起头就显露端倪。 二、情节展开中对话和打杀的动作别太多了。 主角也是人,他也要观察,也有安静地坐在那儿沉思的时候,多写写这些会增强小说的节凑感,对整体上表现人物也完全必要。我看过一些作品,对话太多太长,一两句就能推动情节往下走的,他非要抻成十句二十几句,还多是冷笑说的、暴怒说的、阴险说的你呛我我探你的话,过于浅露和机械了,也不真实,在江湖里混的人,见了面也不可能总是斜眉瞪眼说话,人性是丰富的,江湖里的人物更是绚丽多姿的,要敢于写他们平静、感悟的时候,立体多层次地描绘他们。 情节设计也是如此,不要总是冲突和矛盾,也要有和风细雨,就是写矛盾,我建议大家也要多去尝试不露痕迹或者是若隐若现的地去写,让读者去品味,让你的作品有嚼头。 三、是不是还在为某某道、某某怎么道的重复又无奈而发愁呢? 许多作者都会犯这个难,尤其是说话时的表情,不写就觉着干巴,写吧不是笑道就是惊道,这个也好办,你就不写‘某某道:’,先把话写出来,后面缀一句他的动作或心态就行了,再瞎编两句: “那可是师傅的剑,刘四儿眼独,认出来传到师傅那儿,我可咋办?”看王山药的表情,就好象师傅怒火中烧的大马眼已经贴到了他的脸上。 “你比划得快点儿,光泛滥闪的谁瞧得出来,赢了,怎么着都行。”翠花不听他的,轻轻抽出师傅的剑,又插进了另一个剑鞘里。 “你拿菜刀去比试去,握在手里多踏实,又不怕谁眼独。”翠花还笑得出来,王山药脑门子都冒汗了。 “…….”翠花会心一笑,转身走了。 “哎哟……”翠花盯着那把磕掉渣的剑,歪主意和着坏笑便爬上了两腮。 一定要发散思维,要有意识地磨练自己灵活把握情节描述的能力,偏执点儿都不怕。特别是,要多看近代和当代一些大作家的作品,如张艾玲、铁凝、格菲等等,看人家是怎么把握人物对话和情绪变化的,自己再多写多试就好了,这个不会太难,主要是避免语言的重复就行了。 四、转呈起和还是要精一点儿。 我觉得不能总是‘那日,到了**山已是**时分’‘这一日清晨怎么怎么样’‘某某酒楼华灯初上,角落里坐了什么什么人’,有的小说很长很长一段全是以主角为中心,这一日到了哪儿,那一日又发生了什么,都是老套路,一点儿文学作品应有的转呈变化都没有。咱们试试变一变,看行不行。比如这一日师傅开始教基础心法,完全可以这么写‘身体里怎么会有气在游动?当上清道长第一次告诉张三的时候,张三根本就不信,可是看着上清一本正经的表情又不象在逗弄他,似乎是为证明给他看,上清摆起两条长胳膊反一下正一下地划了几个圈,眼睛还一瞪一瞪地,张三心里就以为他要变戏法了……..’ 转笔到另一个重要配角或时空事件的时候,就可以直接从这个配角本身切入,比如‘王二今天非常的郁闷,尤四婶找来的郎中说他老婆的病再托就没的治了,而辛苦攒得十两银子又因一时手痒在如意坊输了精光……’,或者从另一个江湖帮派的现状写起,比如,‘户部的度牒发下来了,由于太后说了话,在满寺二百一十五名僧人这个数上又多给了三十张,方丈海元自是欢喜不已,可想到眼下的另一桩烦心事儿,这份好心情很快就飘走了。俗家弟子张大功与古灯教的人争狠被打成重伤的事已经被那些有心的人宣讲得沸沸扬扬,海元觉得有一股暗涌的力量正在把一向低调敛默的少林一步步推向江湖斗争的漩涡……’这样简单交待了背景,再引出下面的情节就自然多了,看着也吸引人,你可以先试一试,看看感觉如何。 五、行文叙述要捞干的,直指关键。 看过一些朋友的作品,行文太啰嗦了。就是托孤一场戏,把个孩子送到深山秘派调教,先描写山势景观、写几个人领着孩子,大人长得如何,娃娃清不清秀,然后敲门,出来人,长得咋样,说两句儿进去了,过一会儿又出来了,请到一个屋,又过一会儿进来一个僧人,长得啥样,说两句才知道这个还不是正主,又出去了,这边儿泡了茶,什么茶,过一会儿,那僧人回来又把这几个请到了另一个屋子里,这才看到了正主,哭着请求收下。推进太慢了,没有张驰跳跃感,就是流水账,其实很简单,就直奔主题. 比如说这孩子叫张七,‘那天大概也是这样的天儿吧,阴得乎啦的,张七被老罗叔牵着手,甩动着小胳膊,战战惊惊地进了天一派寂静的山门。他还记得恩师胡痴老道第一眼见到他时的神情,他装出有些滑稽的惊讶样子,弯下腰看了看他,又用脏稀稀的手指头刮了刮他的小脸蛋儿,然后笑着问‘你咋来啦?你多大啦?你走这么远的路累不累啊?’他问得很轻很祥和,如一缕春风吹走了张七满心的惶恐,那一年他才七岁。’就是要把你想告诉读者的关于主角和配角的一些东西,尽可能直接而又不直白地写出来,让人看了打眼儿。 还有对话,很多作者写起对话就收不住了,越扯越多,越扯离本情节核心的内容越远,何必费力不讨好呢,就适当地扩散几句,然后把你想在这个情节透露给读者的东西抖出来就行了。一定要捞干的说,哪怕感觉上有点儿直白,只要简洁,将来添色润笔也好添。 六、千万别急着往网上挂! 写一点儿更新一点儿,这绝对不行。一件成熟的作品,必须要在写完后认认真真地修坑补漏、添情加绪,自己觉得满意了,才好拿出来让大家看。这是文学创作,可不要把它变成一点儿一点儿地在网上积聚人气的浮躁地追名逐利的过程,一部优秀的作品,起码要憋上一两年,甚至更长。写完了改完了,攥在手里,你还可以和网上其他作品作个比较参照,自己写得行不行,能不能超过这个人写的水平,万一又来了灵感,还可以再改,甚至大改动。过早地抛头露面,已经在读者群中有了印象了,再想改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166 评论

紫枫2007

俗话说:"江湖险恶."既然江湖这么险恶,你还要写武侠小说,本公子真的是佩服你!不过,我也佩服我自己,因为我自己也是写武侠小说的。呵呵。现在我以武侠前辈的身份来回答你的问题:一,准备:根据你的情况,本公子建议你去读一下"射雕",因为那个里面武功有很多种,描写得也很出色(不像倚天里那么有一点虚幻),而且,射雕里因为有"兰花拂穴手"这么一个武功,所以里面对穴道的方位以及点了以后会有什么作用都有详细的描述(注意:因为金庸的"射雕"是第一篇写点穴的,也是这一篇小说创作了"点穴",所以他这篇小说写到点穴时,就不得不详细地介绍.不信的话,你可以看看下面本公子从"射雕"里摘来的例子:朱聪见她来势凶锐,铁扇疾打她右臂肘心的“曲池穴”......只听拍的一声,朱聪的铁扇已打中梅超风的“曲池穴”。这是人身的要穴,点中后全臂立即酸麻失灵,动弹不得......)所以,你要写点穴,基本是这样写:某人伸手点另一人身上哪里哪里的"某穴","某穴"被点后,那人就怎么样怎么样......还有,你写点穴有"点穴""拿穴""打穴"等说法(反正你一看就能学到很多东西).至于武功,那你就学不到了.你要自己去创造,武功的名头要体现那种武功的厉害程度,比如"九阴白骨爪",一听就知道是邪恶的武功,而且一定很厉害.二:推荐几本大陆新武侠:1、《梅影埋香》 杨叛著。2、《乱世英雄传》上 /下小椴著。3、《憨侠》方白羽著。4、《春风柳上原》 江南著。5、《美人刺》 小椴著。6、《落鸿火》天平著。7、《碎空刀》 时未寒著。8、《夜船吹笛雨潇潇》沧月著。9、《金缕曲》 沈璎璎著。 10、《揽月妖姬》 沈璎.这些都是武侠的经品,而且是新武侠. 三:现代的武侠是要给二十一实际的我们看的,所以不必要刻意去把小说写成金庸的那个样子.你想想现代人是什么样子?当然会喜欢看那种有意思的.(只要写出来不像一部现代小说就好,因为我就是这样写的.)四:我觉得武侠小说的重点是就是"武"和"侠"两字.说白了,就是"刀光剑影,侠骨柔情".情节固然重要,但是塑造人物比情节还重要.你以前也写过小说,这一点应该清楚吧:武侠也只是小说的一种,它的套路还不就是小说的套路.五:我写了这么多年的武侠,给你几点建议:1:主人公的名字一般是精髓之所在(你比如,郭靖杨康两个名字就体现了"靖康之耻",而如果没有靖康之耻,丘处机就不会去杀那个贪官,也就不会到牛家村去,那么以后的事就都不会发生了.)配角的名字一般乱来.比如我起配角的名字,就是随便拿来一个姓,然后到字典里随便找两个还过得去的字,胡编乱凑.(不过有一些配角的名字就不能乱来了,比如"梅超风",你就不能说她叫"小昭"!!!)2;如果你是刚开始写武侠,建议你头几篇小说的一开始就造悬念(这样才能吸引人,也能最快地让人接受你的小说,而你成名以后,不造悬念,别人也会看你的小说,OK?)3:武侠小说生活场景,说白了,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过的的日子,你只要把现代的东西去掉就OK,比如在现代,我们可以上上网,而武侠里,他们就是逛街、放风筝......(注意:本公子为了回答你的问题,把脑袋都搬空了)

136 评论

Smileの夏天

现在对金庸小说的定性似乎很难用简单的“武侠小说”来说明问题了。从地摊读物到文学研究的经典文本,金庸小说从俗到雅的转变除了人们或大众的阅读尺度的放松,很大一部分也与金庸小说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有关系。陈墨先生的《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一书,从“文化知识论”和“文化精神论”两个部分,很详细地论述了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的天然关系。①其实,金庸小说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不单单仅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包括西方文化的传统,比如情节的构思、西化语言的运用、电影手法的运用等等,还包括人物形象的的塑造和刻画,都与西方文化有着扯不断的关系。当然,作为华人作家的金庸,其作品的根柢还是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金庸的十五部小说,时代背景都是在古代的中国,人物大多是江湖的侠客,表现的主题也都是在此基础上铺衍开来的侠义故事。所以说,侠义精神是金庸小说中的精神母题。“侠义”二字,按我个人的理解,应该分成“侠”和“义”两个部分。侠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最独特的一部分,也是较能体现只能中国文化本质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对于“侠”的理解可谓是大相径庭,韩非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司马迁则不以为然,他说“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并做《游侠列传》为侠客高唱赞歌;李白的《侠客行》也对侠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而“义”则是儒家的基本论点之一,“仁义礼智信,忠良孝悌行”。在中国人看来,一个人若是大忠大善,那他必定是个极重信义之人,一个若是大奸大恶,那肯定也是个没有义气的人。韦小宝说的更加明白:“一个人若不讲义气,那还不如死了算了。”金庸的小说,可以说很成功,很精彩地发挥和阐释了中国人精神深处的侠义观念,当然他的小说流传之广,读者之众也就不足为奇了。中国传统的小说很早就渗透着侠义的精神,宋代的话本小说就有专门讲述侠义故事的,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可以说就是这个侠义传统的成就。真正意义上的武侠小说,可以追溯到唐人传奇《聂隐娘》,清代的公案小说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有武侠小说的影子。近代是武侠小说鼎盛发展的时期,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等作者层出不穷,一直到现代的金庸、古龙、梁羽生等,武侠小说可谓兴盛不衰、蔚为大观。当然,对武侠小说的看法可以说是毁誉参半,正统学者的批评不胜枚举,但是老百姓们可不管那么多,他们喜欢侠义故事,他们喜欢侠义英雄。在古代,人民的生活极端痛苦,贪官巫吏为所欲为,老百姓无奈之余,就希望有伸张正义、扶危济困的英雄侠士来拯救他们。从西方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情结”,或称“在上情结”,西方文学的源头就是“英雄史诗”,许多读者在阅读武侠小说的时候,都会有代入的现象存在,把自己幻想成为书中的英雄,以得到“英雄情结”的自我满足。在金庸的小说中,侠义精神得到了重新的阐释,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第一、金庸的十四部武侠小说,塑造了许许多多的形象。“侠”可以说是其中着力塑造的重点,根据金庸先生自己的观点:“侠与英雄的区别在于侠士可以不顾于自己的利益,可以为正义、为社会、为国家牺牲自己。侠士有一点,就是为了别人利益可以不顾自己的利益。”(按:根据笔者采访金庸先生录音整理)《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就是在各类的研究文章中被人津津乐道的“真正的侠”,“对国家忠,对朋友义,对爱情贞”,这是郭靖一生贯穿不便的原则。在《神雕侠侣》中,他助守襄阳,抵抗蒙古的入侵,可以说正是在实践他自己所说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时的郭靖其实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江湖恩仇框架,完全是把国家兴亡,百姓疾苦与自身联系在一起了,所以江湖上人人都称郭靖“郭大侠”,这并不是因为他武功高,而是因为他为国为民的情怀;《神雕侠侣》中的鲁有脚,武功并不算一流,但就是因为他领导丐帮抗击蒙古,所以人人也称他“鲁老侠”。在金庸的观念里,一个人若要成为侠,不在于他的武功或地位有多高,而在于他是否为国家,为百姓作出了怎样的贡献,或是他为正义,为他人作出了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与传统文化的“侠”相比,金庸赋予“侠”更多的责任感和正义感。李白的《侠客行》有云:“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古代的侠士可以为报知遇之恩舍生忘死,像荆轲,像专诸,像聂政,与其说他们是侠客,倒不如说他们是政治力量的工具,是为了报答知遇对方来实现自己的自身价值,比如荆轲,他去刺秦决不是想到刺杀秦王能拯救天下百姓,天下太平,而是想到去刺杀秦王能报答燕丹的一番知遇之恩。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纵观金庸的15部武侠小说,从《书剑恩仇录》的陈家洛到《鹿鼎记》的陈近南,每可称之为侠的人都曾经为国家、为他人、为正义而奋不顾身:陈家洛是反清组织的头目,为了反清复明不惜抛弃自己心爱的女人;袁承志是抗清大将袁崇焕的儿子,名为承志,所作所为当然也是子承父业;胡斐只因恶霸凤天南逼死人命,千里追凶,不畏生死;乔峰更是为了宋辽两国息战,百姓免于战火而自尽而亡;陈近南一生鞠躬尽瘁,为的是光复大明的江山。以上所举的例子,金庸在小说中都作了可歌可泣的描述,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飞狐外传》中的赵半山说的好“咱们学武的,功夫自然有高有,但只要心地光明磊落,行事无愧于天地,那么武功高点的固然好,武功低也是一般的受人敬重。”这句话说的通俗一点,似乎可以理解为“练武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也可以说是金庸小说对于“侠”的最基本要求。第二、与“侠”相应的是“义”。如果说“侠”是金庸小说的血肉的话,那么“义”则是“侠”的灵魂,是金庸小说中最富有人文精神的一个方面。②围绕着“义”,金庸小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豪气干云的故事。《雪山飞狐》中胡一刀、苗人凤英雄惺惺相惜的义气;《射雕英雄传》中丘处机和郭啸天、杨铁心的义气;《笑傲江湖》中正教高手刘正风和魔教长老曲洋的琴萧结义;直至《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在康熙和天地会之间来回,从头到尾,他也没有作过对不起任何一方的事。武侠小说中常描写到帮会、社团。他们集结的一个根本的原则就是要讲义气,是喝过血酒,拜过关公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背叛朋友是要三刀六洞,为人不齿的。在金庸看来,“义”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英雄人物肝胆相照,惺惺相惜,一诺千金,不负于人。③在《韦小宝这个小家伙》一文中,金庸写道:“中国人讲义气,是中华民族能够保存下来而且发扬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重视情义当然是好事。。。。。。一个人群和谐团结、互相爱护,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尽量采取合理的方式与之适应,这样一个人群,在与别的人群斗争时自然无往而不利,历久而常胜。” ④当然,金庸小说的“义”和一般的哥们义气自然是不一样的,旧派小说一味强调无原则的江湖义气,快意恩仇,这在金庸小说里是看不到的。因为所有的义气必须有一个前提------“正义”,与正义相联系,或以正义为基础,有时为了维护正义,当然“大义灭亲”也是难免、义不容辞了。《神雕侠侣》中杨过在不明杀父真相的情况下,屡次欲杀郭靖,但是当了解到父亲杨康的可恶行径之后,马上就放弃了报仇的念头;《倚天屠龙记》中宋青书杀害师叔莫声谷,父亲宋远桥最终也是大义灭亲,成就师兄弟的恩义。

289 评论

小可爱mmd22

说写武侠很容易,或者说武侠就是灵感,这就错了! 1, 武侠是小说的一种,是种文学创作;小说是虚构的,但却来源于现实—现实中的知识,典故、历史材料、心理感受,所以,要写好它,同样要一种积淀; 2, 武侠小说有它的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就是说,优秀的武侠小说是严谨的创作。华罗庚对武侠的定义是“成年人的童话”,其中的想像有助于科学的思维;人们并没有因为安徒生写童话而认为他是幼稚的,所以,对于武侠,要以“大家之作”的地位去对待;要多学习经典的大作! 3, 文学史上,魏晋六朝的志怪志异、唐传奇、明清的绿林小说,一路发展到当代的武侠;武侠玄幻的思想一直传承有序;中间每个时期都有绝对的经典作品值得学习。 鉴于以上的认识,我的建议: 1. 多读经典的作品(参照下面所述),在不断学习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古龙早期也是学习金庸的啊,而且风格相近,两位也常有切磋,随后古龙才成自家的面目—离开了继承,就谈不上发扬了! 2. 文学的功底。毫无疑问,武侠作为小说的一种,它的创作需要一定的文字表达和控制能力,一定的文笔、才气和思想在里面;好在这些方面都可以培养:中国文学史、古代和现代文学作品选、古代汉语(培养语言精简的能力、文言和古语的运用在武侠中尤其重要;用语不古,实为武侠大忌!)坚持学习,即使不能速成,也可大器晚成。 3. 古今优秀武侠的吸收。张恨水先生之所以能著作等身,源于他到“17岁半就读了100多部古典小说”,如果没有这种毅力,也完成不了长篇巨制的创作。 你可以参考的武侠:(1)魏晋六朝的志怪志异、(2)唐传奇、(3)明清的绿林小说,如,《七侠五义》《七剑十三侠》等。(4)当代梁羽声的作品,处于当代早期的“武侠三剑客”之一;梁羽声后受聘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功力深厚,重历史和文学的笔调;(5)金庸,经典作品14部,样样精彩;(6)古龙,早期学金庸,后成自己的面目,著述很多的;(7)阁下喜欢“中间夹杂自己的奇思妙想”,可以多读黄易。黄易的《寻秦记》《大唐双龙传》等都是不错的经典;(8)卧龙生、刘残阳等,至少也比当代的“小混混”强多去了! 4. 对历史、地理、风俗人情、各派武术的了解。优秀的经典无暇令人百看不厌,其中一个就是糅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在里面。可能文笔所至,就掺入了文学、武术、艺术、历史等知识点,如果对这些不够精通,小说的可读性就逊色多了。 5. 武侠要的是有自己的思想和基调,你喜欢“写得有意思点”,就可以在学识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自我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祝早日成就自己风格!

283 评论

优尼makeup

武侠小说我最喜欢,金庸、梁羽生、古龙。他们的经典之作太多,数不过来,例如《神雕侠侣》《白发魔女传》《萧十一郎》这些,看过很多遍的人应该也不在少数。这些新的武侠小说感觉很难达到经典的高度了,《傲视传奇》《圣灵天下》《剑心长虹》=》=》有.看.书.社《=《=看看这个公粽号的武侠小说怎么样呢

135 评论

绿草泱泱

论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内容提要:金庸小说风靡一时,近几年更是作为影视作品的题材被反复使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庸小说已经不是单纯模式上的武侠小说。但是读者们更为津津乐道的、更为着迷的还是金庸笔下的侠义故事、英雄侠士。本文拟对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和侠义人物作出分析,希望能从另外的角度解读金庸小说。 关键词:小说分析 金庸 侠义精神 文化研究 现在对金庸小说的定性似乎很难用简单的“武侠小说”来说明问题了。从地摊读物到文学研究的经典文本,金庸小说从俗到雅的转变除了人们或大众的阅读尺度的放松,很大一部分也与金庸小说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有关系。陈墨先生的《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一书,从“文化知识论”和“文化精神论”两个部分,很详细地论述了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的天然关系。1其实,金庸小说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不单单仅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包括西方文化的传统,比如情节的构思、西化语言的运用、电影手法的运用等等,还包括人物形象的的塑造和刻画,都与西方文化有着扯不断的关系。 当然,作为华人作家的金庸,其作品的根柢还是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金庸的十五部小说,时代背景都是在古代的中国,人物大多是江湖的侠客,表现的主题也都是在此基础上铺衍开来的侠义故事。所以说,侠义精神是金庸小说中的精神母题。 “侠义”二字,按我个人的理解,应该分成“侠”和“义”两个部分。侠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最独特的一部分,也是较能体现只能中国文化本质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对于“侠”的理解可谓是大相径庭,韩非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司马迁则不以为然,他说“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并做《游侠列传》为侠客高唱赞歌;李白的《侠客行》也对侠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而“义”则是儒家的基本论点之一,“仁义礼智信,忠良孝悌行”。在中国人看来,一个人若是大忠大善,那他必定是个极重信义之人,一个若是大奸大恶,那肯定也是个没有义气的人。韦小宝说的更加明白:“一个人若不讲义气,那还不如死了算了。” 金庸的小说,可以说很成功,很精彩地发挥和阐释了中国人精神深处的侠义观念,当然他的小说流传之广,读者之众也就不足为奇了。中国传统的小说很早就渗透着侠义的精神,宋代的话本小说就有专门讲述侠义故事的,四大名著中《水浒传》可以说就是这个侠义传统的成就。真正意义上的武侠小说,可以追溯到唐人传奇《聂隐娘》,清代的公案小说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有武侠小说的影子。近代是武侠小说鼎盛发展的时期,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等作者层出不穷,一直到现代的金庸、古龙、梁羽生等,武侠小说可谓兴盛不衰、蔚为大观。当然,对武侠小说的看法可以说是毁誉参半,正统学者的批评不胜枚举,但是老百姓们可不管那么多,他们喜欢侠义故事,他们喜欢侠义英雄。在古代,人民的生活极端痛苦,贪官巫吏为所欲为,老百姓无奈之余,就希望有伸张正义、扶危济困的英雄侠士来拯救他们。从西方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情结”,或称“在上情结”,西方文学的源头就是“英雄史诗”,许多读者在阅读武侠小说的时候,都会有代入的现象存在,把自己幻想成为书中的英雄,以得到“英雄情结”的自我满足。 在金庸的小说中,侠义精神得到了重新的阐释,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金庸的十四部武侠小说,塑造了许许多多的形象。“侠”可以说是其中着力塑造的重点,根据金庸先生自己的观点:“侠与英雄的区别在于侠士可以不顾于自己的利益,可以为正义、为社会、为国家牺牲自己。侠士有一点,就是为了别人利益可以不顾自己的利益。”(按:根据笔者采访金庸先生录音整理)《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就是在各类的研究文章中被人津津乐道的“真正的侠”,“对国家忠,对朋友义,对爱情贞”,这是郭靖一生贯穿不便的原则。在《神雕侠侣》中,他助守襄阳,抵抗蒙古的入侵,可以说正是在实践他自己所说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时的郭靖其实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江湖恩仇框架,完全是把国家兴亡,百姓疾苦与自身联系在一起了,所以江湖上人人都称郭靖“郭大侠”,这并不是因为他武功高,而是因为他为国为民的情怀;《神雕侠侣》中的鲁有脚,武功并不算一流,但就是因为他领导丐帮抗击蒙古,所以人人也称他“鲁老侠”。在金庸的观念里,一个人若要成为侠,不在于他的武功或地位有多高,而在于他是否为国家,为百姓作出了怎样的贡献,或是他为正义,为他人作出了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与传统文化的“侠”相比,金庸赋予“侠”更多的责任感和正义感。李白的《侠客行》有云:“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古代的侠士可以为报知遇之恩舍生忘死,像荆轲,像专诸,像聂政,与其说他们是侠客,倒不如说他们是政治力量的工具,是为了报答知遇对方来实现自己的自身价值,比如荆轲,他去刺秦决不是想到刺杀秦王能拯救天下百姓,天下太平,而是想到去刺杀秦王能报答燕丹的一番知遇之恩。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 纵观金庸的15部武侠小说,从《书剑恩仇录》的陈家洛到《鹿鼎记》的陈近南,每可称之为侠的人都曾经为国家、为他人、为正义而奋不顾身:陈家洛是反清组织的头目,为了反清复明不惜抛弃自己心爱的女人;袁承志是抗清大将袁崇焕的儿子,名为承志,所作所为当然也是子承父业;胡斐只因恶霸凤天南逼死人命,千里追凶,不畏生死;乔峰更是为了宋辽两国息战,百姓免于战火而自尽而亡;陈近南一生鞠躬尽瘁,为的是光复大明的江山。以上所举的例子,金庸在小说中都作了可歌可泣的描述,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飞狐外传》中的赵半山说的好“咱们学武的,功夫自然有高有,但只要心地光明磊落,行事无愧于天地,那么武功高点的固然好,武功低也是一般的受人敬重。”这句话说的通俗一点,似乎可以理解为“练武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也可以说是金庸小说对于“侠”的最基本要求。 第二、与“侠”相应的是“义”。如果说“侠”是金庸小说的血肉的话,那么“义”则是“侠”的灵魂,是金庸小说中最富有人文精神的一个方面。2围绕着“义”,金庸小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豪气干云的故事。《雪山飞狐》中胡一刀、苗人凤英雄惺惺相惜的义气;《射雕英雄传》中丘处机和郭啸天、杨铁心的义气;《笑傲江湖》中正教高手刘正风和魔教长老曲洋的琴萧结义;直至《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在康熙和天地会之间来回,从头到尾,他也没有作过对不起任何一方的事。武侠小说中常描写到帮会、社团。他们集结的一个根本的原则就是要讲义气,是喝过血酒,拜过关公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背叛朋友是要三刀六洞,为人不齿的。在金庸看来,“义”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英雄人物肝胆相照,惺惺相惜,一诺千金,不负于人。3在《韦小宝这个小家伙》一文中,金庸写道:“中国人讲义气,是中华民族能够保存下来而且发扬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重视情义当然是好事。。。。。。一个人群和谐团结、互相爱护,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尽量采取合理的方式与之适应,这样一个人群,在与别的人群斗争时自然无往而不利,历久而常胜。” ④ 当然,金庸小说的“义”和一般的哥们义气自然是不一样的,旧派小说一味强调无原则的江湖义气,快意恩仇,这在金庸小说里是看不到的。因为所有的义气必须有一个前提------“正义”,与正义相联系,或以正义为基础,有时为了维护正义,当然“大义灭亲”也是难免、义不容辞了。《神雕侠侣》中杨过在不明杀父真相的情况下,屡次欲杀郭靖,但是当了解到父亲杨康的可恶行径之后,马上就放弃了报仇的念头;《倚天屠龙记》中宋青书杀害师叔莫声谷,父亲宋远桥最终也是大义灭亲,成就师兄弟的恩义。 正是从“正义”二字出发,金庸小说中的“侠”与“义”便有机地、完全地联系到一起了。正义是侠义的交集,是共通的地方。金庸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说:“我以为侠的定义可以说是奋不顾身、拔刀相助这八个字,侠士主持正义,打抱不平。” ⑤前文说过“侠”的基本要求就是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而“义”也正是以着一切为前提的。所以在金庸小说中,赋予了传统的侠义观念以全新的内涵,使其升华到人性精神光辉的高度,也使这样的侠义精神拥有更多的道德、正面的光彩。加上金庸的妙笔生花,读来不觉枯燥,反觉真挚感人。 以上,我们从精神内涵的角度分析了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下面,我们就从具体的人物形象来看看,侠义精神是如何体现的。 在《飞狐外传》的后记中,金庸写道:“在我所写的许多男性的人物中,胡斐、乔峰、杨过、郭靖、令狐冲这几个是我比较喜欢的。”⑥其实,这也是金庸着力塑造的几个侠义形象。在下文中,拟分析一下郭靖和胡斐两个人物。 先说郭靖。这是金庸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三部小说中塑造的一个人物。有人称他是“完美的近乎于假”的英雄。郭靖的一生始终贯穿着家国仇恨,在《倚天屠龙记》后记中,金庸说“郭靖在大关节上把持的很稳。”只要是关乎民族大义、国家存亡的大原则,他是从来不含糊的。他自小在蒙古长大,对蒙古人有着极深厚的感情,包括与拖雷结拜,与华筝订婚,替成吉思汗西征等等。但是当蒙古覆灭金国之后,又欲吞并大宋的时候,他是毅然襄助宋朝的将领抵抗蒙古南侵。在《神雕侠侣》中,他与黄蓉共守襄阳,鞠躬尽瘁;在《倚天屠龙记》中,襄阳城破,他夫妇二人双双自尽殉国。直到这里,郭靖“大侠”的形象终于是塑造完成了。他的一句话:“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被引为经典,他本身也是在实践着这句话。他对杨过说过:“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是本分,但这只是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的助守襄阳。。。。。。”⑦以郭靖的武功,在城破之日自保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但是最终他选择自尽,正是在履行自己的那句座右铭。为国家、为百姓、不惜牺牲自己,这是我们在前面论述“侠”的内涵时提出的观点。郭靖赴难,就是如此,,所以无愧于江湖上人称“郭大侠”。金庸在《笑傲江湖》后记中评介道:“对于郭靖那样舍身赴难,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大侠,在道德上应该有更大的肯定。”⑧ “侠”还应具有的品格是仁和义,在郭靖身上,这点体现的更为明显。在《射雕英雄传》中有这么一个细节,郭靖和黄蓉在牛家村密室中疗伤,为不让人知晓,黄蓉欲杀傻姑灭口,书中写道-------“黄蓉向外走了两步,回过头来,之间郭靖眼光中露出怀疑的神色,料想是自己脸上的杀气被他瞧了出来,心想:我杀傻姑不打紧,靖哥哥好了之后,定要跟我吵闹一场,又想:跟我吵闹倒也罢了,说不定他终身不提这回事,心中却老是记恨,那可无味的很了。罢罢罢,咱们冒上这个大险就是。。。。”⑨ 这里从黄蓉的心理活动展示了郭靖平时的做人准则“坏人可以饶恕,好人决不能错杀。”侠只能损己利人,而不能损人利己。傻姑只是一个普通的村女,为了自己的安危杀之灭口,这等事郭靖杀了头也作不出来的,这样的例子在小说中俯仰皆是。 还有对于欧阳锋,郭靖三番几次的相救,他却反生相害之心,但最终到了危机的关头,他还是相救了。洪七公说的好:“乘人之危,岂是我辈侠义道所为。”郭靖一生秉承的正式洪七公的这句话。最后在小说尾声,他还是三擒三纵了欧阳锋。“忠恕之道,以爱己之心爱人,以责人之心责己”这是儒家的观点,无怪有些研究文章把郭靖称为“儒侠”。 可以这么说,郭靖身上体现的是金庸对于“侠义”的理想,是侠义精神的化身。在往后的小说中,金庸对于“侠义”形象的塑造渐渐走入了“无为”的境界。除了《天龙八部》中的乔峰可以和郭靖相比之外,对于侠义的阐释就无法超越郭靖这个形象了。杨过邪气十足;张无忌缺乏大侠气概;令狐冲注重个性;胡斐侠气有余而在为国为民的觉悟上有所不足。仔细观察一下,金庸小%C

311 评论

相关问答

  • 毕业论文怎么写小说名字

    相信我,英语书名号是斜体,不能用引号

    装修徐工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我的毕业论文小说怎么写

    论文可以去论文部落那里看看,一个专门写论文的网站,站内可以借鉴的论文还是有很多的,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shop移民Shero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毕业论文怎么写小说

    大学生如何写好毕业论文1、选择合适的课题选择一个适合自己专业和兴趣的研究课题非常重要。可以从自己的学习和实践经验中寻找灵感,或者咨询导师的建议。2、确定研究方法

    呼啦啦达人 9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毕业论文小说叙事怎么写

    怎样写好叙事散文十年前,我拿着一批文稿去报社找一位编辑老师请教。很喜欢读这位老师的小小说,很简短,很精悍,文笔也很利落,读起来脍炙人口。也许是写小说的缘故吧!他

    锦瑟无端2325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毕业论文怎么写小说赚钱

    写小说的赚钱方法:找到适合你的创作题材类型的小说网站平台,发表小说成为平台签约作者,签约以后还要争取进VIP,把作品推上架才能开始步入收益的行列。 写作能力要去

    xianla198501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