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13

duxingdejimi
首页 > 毕业论文 > 关于桐子叶粑粑的毕业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莉莉安c

已采纳

桐子树是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植物。桐子树叶和其提取物,比如桐油,在医药、化工、农业中都有广泛应用。南方很多地方都有吃桐子叶粑粑,做法各有千秋,但基本上桐子叶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包裹粑粑。在四川宜宾,桐子叶粑粑,也叫桐子叶泡粑,咬一口不油不腻,回味悠长,有浓郁的桐子叶清香,味道相当巴适!桐子叶粑粑的原材料,除了选用洗干净的桐子树叶外,还需要上好的猪板油,糯米、饭米、红糖、白糖。大概比例是:10斤饭米、3斤糯米、2斤红糖、1斤白糖。

92 评论

晓晓小同学

时钟滴答滴答,季节的风吹动,在四季里转转翻篇,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一个又一个节日在时钟的敲击声里缓缓而来,转过春的柔光,夏的风悄然而至,当六月的盛宴开始,儿童节欣然溜走,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节——端午节漫步走来,我坐在时光的柔波里,遥望龙舟风发,远闻粽叶飘香,忽闻家乡的香醇远远飘来,散落在心坎漫漫散开…… 端午节的传说很多,但更多说的是为了纪念屈原。小时候的我们并不知道屈原是谁,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里有着另一种纪念方式。那时的我们以为世界都是一个样,一样的美,一样的纯,也有着一样的山和水与民情……桐子叶包是家乡在端午节前后每家每户必做的一种节日点心,家乡的土话叫:桐子叶蕉粑。它身上蕴藏着桐子叶在大自然里润发的芳香,比粽子的粽叶更香更纯真、更让我们喜爱。每当端午节带着满身香气款款而来,我们便是撒了欢似的跳着笑着叫妈妈或爸爸们去摘桐子叶,很多时候,我也想去,可没一次去成,他们说我摘不到(爸妈不准我去,可能是怕我够不着树摘不到还是怕上树有危险吧…唉!),因此,桐子树在我那时的心里就是一参天大树,后来跟爸爸去干活,见了长在我家地里旁边的才知并不是每棵树都是很高很大的。听爸爸说,那是他种的,还没几年,所以还没长大,可我好像见到它都结了很多个绿油油的果了,我一面躲在它的树荫下,一面随手摘下一个果子,刚要往嘴里送便被爸爸制止了。他说,这桐子果不能吃,是用来炸油的……我好奇的眨巴着眼睛,望着在阳光下绿油油的发着光的满树满树绿:原来这小小小小树还有那么多的用处啊?!叶子摘好了,接下来便是制作桐子叶包了。最关键的是桐子叶,把新鲜油亮发绿带着纯纯香味儿的桐子叶,用井水洗干净。用脸盆把米粉(喜欢吃硬的用大米粉,喜欢吃软的用糯米粉,或者两者兼之的,各一半,反正没有标准,看各人喜好。)加一些水和成浆揉成团,然后一小团一小团压扁摊放在桐子叶上面,爱吃甜的把一些白糖或黄糖(红糖)放在中间,喜欢咸的把剁好的碎肉放在中间,最后把桐子叶合拢,放在蒸笼里或锅里面蒸。等到蒸熟,一打开锅盖,那桐子叶的芳香便扑鼻而来,惹得我们口水直咽,真可谓是清香四溢啊!我想,记忆里端午节除了艾叶香,它——桐子叶包便是我们最最“销魂”,最诱人的味儿了。蒸好了,拿出来,忘了还正冒着热气呢,闻着那阵阵清香扑鼻,便急不可待地用小手去抓,当烫烫的热气逼手,欲吃不能的刹那,真是恨得牙痒痒。大人们见我们嘴馋的样子,一边笑着摇头,边用筷子夹几个出来摊开,把手打湿,轻轻把叶儿掰开,然后用嘴小心地吹几口,再用筷子夹给我们,亦或用一只筷子穿过粑粑,叫我们小心拿着慢慢吃,以免把嘴给烫伤。被香气袭倒的我们哪里能听那么多,一手抢过便往嘴上送,很多时候都是被烫得直眨眼,用小手飞快地给嘴巴扇风。特别是吃那包着糖的,一口咬下去那糖水直流,有时还真分不清是烫的糖水还是口水还是两者都有直从嘴边流出来。我们家,端午节的时候特热闹,因为正好端午第二天是妈妈的生日,可亲人们给妈妈过生日都是赶在端午节这天来,以至使我们(姐妹)一直以来以为妈妈的生日是端午节这天呢,额……为此,妈妈为了迎接舅舅舅妈及姨妈等人的到来,每年都提前准备多多的桐子叶包,也因此,我们家在这一天比常人家更多了些热闹与温馨…心想:舅舅舅妈及姨妈他们家每年都省了包桐子叶包的麻烦吧?不过,是否也少了很多乐趣呢?呵呵…又到端午节,粽子飘香的季节,家乡的桐子叶包香已仿佛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远……那记忆里的香味儿,飘荡在节日的上空,盘旋回转,散开…… 又到端午飘香节,每逢佳节倍思乡。 遥知桐叶犹纯洁,遍寻清醇只为香!

267 评论

熊猫家的小姐

1、走进湘西,湘西女人是最让人牵挂的。 湘西的女人朴实、土气,一如山里的一颗石头或山花,没有丝毫人为的雕琢和装饰,不管风怎么吹日怎么晒雨怎么淋活计怎么磨,湘西女人就是水灵灵的、绰约约的,洋溢着最为引动人心的生命气息。尽管你有时会看到一个或两个不怎么引动人心的,一打听,保证不是湘西的,那是外地来这里办事的女人和娘子。湘西女人是纯粹的、丑也能美的精灵。 在湘西长满绿草绿树和鲜花的背景里,湘西女人总是行走着的最好的风景。脸尖尖的唇薄薄的,皮嫩嫩的,腰纤纤的,胸挺挺的,柔而不弱,媚而不俗,穿着自己刺绣的花衣,戴着父兄铸造的银圈,在你的心尖尖上摇曳穿行。蝴蝶斑斑斓斓地跟在身后。蜻蜓斑斑斓斓地跟在身后。南来的紫燕一声呢喃,也斑斑斓斓地跟在身后。她们是质地优良的一种花木,大朵大朵地开放,大片大片地生长。 这独个的、行色匆匆的,是上了年纪的婆姨。她要到坡上去,她会隐没在庄稼里好长一段时间不会出来。手上的锄头镰刀,会在她汗水溽溽的滴淌里薅出一大片诗句割出一大片文章。女人,文章与诗句里的一张犁,弯着腰躬着背,驮着辣热的日光和人生的乞望,匍匐前行。庄稼的叶掌越肥越厚,叶掌的果实越壮越甜,女人额上的皱纹却像犁下的沟沟又深又黑。可女人依然站在庄稼里,让山风吹拂,与白云为伴,然后把星星和月光带回家里,做成油灯,照亮全家人的生活。 那些结婚不久的嫂子和没结婚的妹子,是一群叽叽喳喳的山麻雀,整日整夜,飞来飞去。银亮的声音在山谷里抖动飘逸,涨一河春水,催一树花蕾,把一片片慵绻的黄叶心事泡得伸直了腰身,游溶杯底。他们要翻越这一座座绿色,到山的那边去,走亲戚,看热闹,会情人,或者仅仅是买一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她们不描眉化妆。她们不烫发整容。她们只穿戴一身好衣服。她们跟自己的情人一样,恨那些花枝招展、浓妆艳抹的妖女人。 那些情人,常常在河边或林地的一块岩板上等着,守望这些即将翻山越岭而来的爱情。脚下的水,水底的鱼,都像女人曾经的手掌抚摸他的心。当女人的铃香摇近时,情人站起来,对着她们打一声响亮的吆喝,“喔——喔!”亮丽的湘西女人就都竖了耳朵,亮了眼睛,笑笑对,一齐响应“喔——喔!”如是男人又“喔”,女人又“喔”,整个河谷一片“喔”声。不是山誓海盟,没有花言巧语,湘西的女人跟男人,就这样面对我们宣传爱情。 那个穿线格衣的、早已归属了情人的湘西女人,羞羞的,却勇敢的,走出队列,迎住男人。可是不成!那帮子柔起来比谁都柔,野起来比谁都野的好女人,一下子嘻嘻哈哈地扯住了她的衣角,不准上前,咦!就等不及了!还未过门就不要我们了,那亲乖乖就那么好?我们不信!我们就要看看你这亲乖乖是傻蛋蛋还是俊馍馍!我们要整整后生!说了说了就蜂拥上去,团团抱住男人又扯又撕。提男人的耳朵,拧男的脸蛋,剐男人的衣裤,然后四脚朝天抬了,往红衣女人身上撞油打油,直到男女双双拱手告饶才甘罢休。那么,好吧,接个吻,做做示范动作!那各怀“鬼胎”的二人就半推半就地,做了一个示范动作。哎!湘西女人的一滴水,该会淹死多少男人? 湘西的女人心灵手巧,会绣花做鞋。 湘西的女人壮实漂亮,会生儿育女。 湘西的女人美丽多情,会酿造爱情。 湘西的女人唱歌时,歌里的子弹能击倒一颗铁打的心。 湘西的女人跳舞时,舞里的情勾子能勾住一尊远去的背影。 湘西的女人是世上最纯最真最善最美最举世聪颖的人。 可是她们命苦,她们似乎注定了是深埋地下的一条药根。自小,她们就没有儿童乐园,只有蓝天草地,她们固然也跟自己的哥哥弟弟一样在父母的背篓里长大,可她们永远没有哥哥弟弟的优越尊贵。当哥兄老弟穿戴一新地去上学时,她们往往留在家里扫地、哄弟妹或做其它什么。穷,盘不起,爹娘的天平只能倾向哥哥弟弟,委屈她们。因为她们是迟早要泼出去的水,收不回的人,她们迟早会成为别家的媳妇做别家的事情。她们常常站在自家的阶檐或坪场,看样高样大的童年在校园的操坪里跳呀闹呀、无忧无虑,她们常常静听那棵枝繁叶茂的古枫下钟的声音。当她们爬到教室外的门缝里随着伙伴失声读出“1+1等于2、2+2等于4”时,老师惊异地发现了那双乌溜溜的眼睛:“妹子,进来,我教你!”可妹子一脸绯红,跑了,以后再也不来。湘西女人,一串未甜先熟的葡萄,酸透了世人的心。 2、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即湖南省西部的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等县;湖北省西部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恩施、巴东、建始、五峰、长阳等市县;四川省的酉阳、秀山、黔江、石柱、彭水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028133。使用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现在绝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沿酉水(源自湖北鹤峰,注入湖南沅水)流域约20万人仍使用土家语,有的也兼通汉语。 土家族,史籍中称谓较多。秦汉时,以其崇拜白虎被称为“廪君种”,或以使用武器特征称为“板楣蛮”,或以其人呼“赋”为“赛”而称为“责人”;属巴郡南郡蛮”和“武陵蛮”的一种。次后,多以地域命族,被称为“溪蛮”,“楼中蛮”,“巴建蛮”,“信州蛮”,“阳蛮”等。宋代,出现了区别于武陵地区其他族别而专指土家的“土民”、“土蛮”、“土兵”等名称。以后,随着汉人大量迁入,“土家”作为族称开始出现。 土家族的来源,目前说法不一。一说来源于秦灭巴后,定居于湘鄂川黔边的巴人;二说根据湘西龙山、泸溪、大庸等县市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和土家语地名,认为土家族主要来源于湘西土著,与进入的巴人、汉人融合而成;三说根据《复溪州铜柱记》有关记载和土家族与彝语相近以及土家与云南部分彝族风俗相同等现象,认为来源于唐中叶的乌蛮。 泰灭巴以后,生活在武陵境内的巴人,以火耕水耨、渔猎山伐为业,繁衍生息。其首领依靠其同种或同姓的种姓血缘关系进行统治,维持内部关系。西汉末年,“武陵夷”田疆起兵反抗王莽篡权。以后“零阳蛮”、“漤中蛮”、“巫蛮”和“澧中蛮”都起兵反抗压榨。三国时,蜀汉与孙吴长期争夺夔、峡和武陵地区,土家族成为他们相互争夺的重要对象。蜀吴的长期争夺,使武陵地区各族人民难以安生。这以后的南北朝和隋朝,武陵地区各部势力迅速发展,经常处于各自雄踞一方,中央控制松弛,战争频任,社会动荡。唐朝开始,中央采取羁縻州县制度,任命归顺的地方首领以州县官职,治理其地,并准其世代承袭,使土家族日趋稳定,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加强。土家族人民在抗击外敌入侵、支援红军长征。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 3、邵阳市 正月初一早上必吃油煎糍粑,邻里拜年,初二出嫁女儿回娘家拜年,初五破五,十五元宵节做汤圆食之。 三月三荠菜煮鸡蛋。 五月初五端午节,包粽子插艾蒿另有艾蒿煮水沐浴等,女婿送粽子至岳家。邵东还有称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也有包粽子一俗,但不似小端午风行。 六月早稻收割有尝新一俗,现已少见。 七月初七有乞巧小孩子拜乡间小桥为亲娘者,谓之桥亲娘,传如此小孩能茁壮成长。七月初十左右开始中元节,放鞭炮烧纸钱迎接逝去先人谓之接老客,十四放鞭炮烧纸钱送之走谓之送老客。期间天天上供烧纸并以烂熟绿豆为馅做糯米粑粑以油桐树叶裹之谓之桐子叶粑粑上供。 八月十五中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敬老而已 十二月二十四谓之小年,家家大扫除,亦隆重过之。小年以后开始舂糍粑杀年猪。俗传小年以后死人皆为阎王误做年猪收之,故丧家秘不发丧直至翌年破五之后。大年三十举家团圆,乡间多在中午团年。 另,邵阳习俗酒席在中午举行。在湖南岳阳过年风俗有好多不一样的.比如岳阳都有好几个市.还有县城.可以说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想必你应该是外地的人.但是你是岳阳的女婿是吧.呵呵,其实过年很简单的.玩的热闹.你一般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别人跟你说声新年快乐你最少也要回个礼咯.还有就是大年三十的时候给小孩子包红包.也就是MIMI了 你要包多少就看你自己的心意了.最主要的是老人家比较忌讳的是过年千万不要说"死"字什么之类的话.要不别人会感觉不吉利.多说点吉利话就好了.还有不要打人.我们这里好多人一般是30晚上不睡觉的.叫"首席"呵呵! 这个你想睡了还是没有人拉你的.记得不要说忌讳的话.因为明年又是新的开始.家里人都希望子女在外平平安安.吃东西就不要客气.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的 在湖南岳阳过年风俗有好多不一样的.比如岳阳都有好几个市.还有县城.可以说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想必你应该是外地的人.但是你是岳阳的女婿是吧.呵呵,其实过年很简单的.玩的热闹.你一般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别人跟你说声新年快乐你最少也要回个礼咯.还有就是大年三十的时候给小孩子包红包.也就是MIMI了 你要包多少就看你自己的心意了.最主要的是老人家比较忌讳的是过年千万不要说"死"字什么之类的话.要不别人会感觉不吉利.多说点吉利话就好了.还有不要打人.我们这里好多人一般是30晚上不睡觉的.叫"首席"呵呵! 这个你想睡了还是没有人拉你的.记得不要说忌讳的话.因为明年又是新的开始.家里人都希望子女在外平平安安.吃东西就不要客气.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的。

200 评论

haihuan1988

关于叶儿粑散文

关于叶儿粑散文,生活中,说到叶儿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许多地方在端午节和中秋节都有做叶儿粑的习俗。叶儿粑是一种很好吃的美味,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叶儿粑散文!

昨天接到母亲打来电话,通知我们端午节一定要回去吃她亲手做的叶儿粑,还说其他兄弟姐妹她也已经分别通知了。

其实,好多年没有吃上母亲亲自做的叶儿粑了,还真的想吃母亲做的叶儿粑。

小时候,每逢端午节或中秋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做叶儿粑(又名泡粑)。这不仅是地方生活习俗,可以增添节日气氛,更是父母对小孩子的一种爱的表达。

所以,如果哪一家过“双节”不做叶儿粑,又或者是叶儿粑做迟了,小孩子都会怪自己的父母不疼爱他们。所以,再穷的家庭,基本上都要或多或少做点叶儿粑的。

我们家七个人,叶儿粑一直是我们兄弟姐妹五个的最爱。所以,父母每个端午节或中秋节来临之前的头两天,就开始着手制作叶儿粑,从来就没有间断过。

其实,做叶儿粑的工序还是挺简单的。我们曾亲眼看过父母做叶儿粑的整个过程。

每逢“双节”的头两天的午饭后,父母就提前把大米和糯米分别准备好。大米和糯米的比例应该是大米占三分之二,糯米占三分之一。

当然,在大米“缺货”的年代,母亲尽管提前准备好了一些大米,但还是要用米筛把大米重新筛一遍,将米筛上面的好一点的大米留着“接待”客人的时候吃,米筛漏下去碎一点的大米才用来做叶儿粑的“底糕”,农村有种说法叫“发窖”。

大米和糯米要同时用冷水浸泡数小时。如果要使叶儿粑醇甜爽口,还得在浸泡大米时,往大米里面加一大把冬豆,这样就不用再往里面加糖精或者白糖一类的“佐料”了。这也是母亲自己发明的“偏方”。

到了晚上,父母放活回家,先把大米和糯米淘几遍。然后,就对我们兄弟姐妹五个进行分工,父亲和大哥负责“推磨”;

大姐负责“放磨”,就是石磨每推动两圈,就把浸泡涨的大米一小瓢一小瓢地放进石磨的小孔里,石磨下面就不断流出细细的米浆,最后直接流进提前准备好的大瓦钵里。

然后,母亲又跑到厨房里,把淘好的糯米放入“木甑子”(蒸饭的器具)里;我和妹妹、弟弟负责轮流烧火,用猛火把糯米蒸熟。在烧火的期间,我们仨时不时跑到石磨房里,看父亲和大哥推磨。

那“叽嘎叽嘎”的声音,现在回想起来,简直就是一首首美妙的乐曲,令人十分怀念。

待糯米蒸熟后,父亲那边的大米也就磨完了。母亲又用干净水把石磨上的米浆给冲洗干净,一是怕石磨上残留的米浆浪费可惜了,二是方便下次推磨干净好用。

然后,父亲再把蒸熟的糯米倒入大瓦钵里,再用力把糯米和用石磨推出来的米浆进行数次搅拌,最后,再把大瓦钵端到灶头温度较高的一个角落里,然后用饭盖盖好,一来保温遮灰尘,二来防猫防狗偷吃。

忙完这些后,母亲才开始弄一点简单的夜饭来给我们吃。

大约凌晨五点左右,母亲就催父亲起床,去给大瓦钵里已经凝固在一起的还是半成品的叶儿粑进行翻搅。等父亲忙完这些,天就亮了。

天一亮,母亲就开始分任务了。父亲继续忙他的农活,大哥随母亲一起去坡上摘桐子叶,姐姐负责煮饭,我负责放牛,妹妹负责割猪草,弟弟小没有安排活路。

母亲对摘桐子叶的要求也非常讲究,叶子大了不要,小了不要,太圆了的也不要,最适合的叶子就是像柳叶形状那种,长长的、扁扁的,这样的桐子叶包出来的叶儿粑,那才是真正的叶儿粑。

所以,我们家每年做的叶儿粑,不仅比别人家的叶儿粑好吃,就是走人户,送个礼,也是拿得出手的,特别有“样份”。

到了中午,母亲就在家里一边做蒸叶儿粑的一些事前准备工作,一边观察大瓦钵的“动静”,看看叶儿粑到底有没有“发泡”,一旦“发泡”了,随时就要烧火准备蒸叶儿粑。

母亲说,发叶儿粑是非常有讲究的,如果叶儿粑没有“发泡”提前给蒸早了,吃起不爽口;如果时间发久了给“发充”了才蒸,蒸出来的叶儿粑就有一股酸味,不逗人吃。

我们兄弟姐妹,也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火柴、麻根、柴草等一切准备就绪,只等母亲一声“可以烧火了”的号令,我们就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这个时候,我和妹妹就负责轮流烧火。母亲将“发泡”的还未成型叶儿粑用手拌匀,然后再用瓷盆估摸着匀出几个等分来,再用小勺子一勺一勺地放入桐子叶里,再把桐子叶折回,然后放入早已垫好的用竹块编织成的比较平整的蒸具上。

大姐在一旁边看边学,虽然慢一点,虽然“样份”没有母亲包的好看,但至少加快了包叶儿粑的速度。

我们也是一边烧火,一边观察,一边嬉戏和打闹不停。当一锅叶儿粑包完后,母亲才把锅盖盖上,四周还要用干净的湿帕子,捂得非常严实,生怕“跑气”了。待母亲说可以把火烧大一点,我们才给烧猛火。

大约10—15分钟后,叶儿粑就蒸熟了。待母亲用冷水洗了洗,然后把锅盖快速揭开,整个厨房一片热气腾腾,叶儿粑的味道就飘出来了。

第一锅叶儿粑出锅后,母亲就让我们敞开肚子吃。母亲接着继续包叶儿粑,待包满一锅后,我们再继续烧火。每次做叶儿粑,一般都要蒸四五锅。

刚出锅的叶儿粑,很烫。尽管母亲提醒过,要慢慢吃,小心被烫着了,但还是出尽了不少洋相,手还不止被烫一次。

其实,一个人真正吃起叶儿粑来,也吃不了几个,连吃二三个,自然就感觉到有点饱了。既然是过节,总还得给肚皮留点空间来吃点肉啊、盐蛋什么的吧。

下午,待叶儿粑冷却后,母亲吃了午饭,就开始挑选有“样份”的叶儿粑去湾上依次送去,每家20个。

母亲每到一家,都要说,这是我们家的叶儿粑,给你们尝尝。当然,还有其它湾里平时与父母关系走得近的几家人,比如三关田的姑婆,比如老湾的表叔娘等等,母亲也要给他们送去叶儿粑30个以上。

那个年代,整个生产队的人,都很团结友爱,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十分融洽。

至少,一个湾里,一旦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要相互送过去送过来,你家送我家20个叶儿粑,我家又送你家20个叶儿粑,美其名曰叫互相品尝,其实践行的就是“来而不往非礼也”的传统美德。

当然,也有非常非常贫困的`少许农户,又或者是因为其它原因没有做叶儿粑的农户。

这样的家庭,只有接收叶儿粑的份,而无还叶儿粑之力,但待到来年,又或者是有能力的时候,他们还是要想尽办法做一次叶儿粑的。因为总是接别人家的叶儿粑,还是感觉过意不去的。

母亲忙完一下午,依次送完叶儿粑后,家里做的叶儿粑最多只剩100多个了。

当天晚上,或者第二天早上,我们家就要陆续收到邻居送来的叶儿粑。母亲把邻居送给我们家的叶儿粑单放着,免得与我们家的叶儿粑放混了。

当然,没有做叶儿粑的个别农户肯定是没有叶儿粑送给我们家,母亲从来就不说什么,只是我们兄弟姐妹发话了,说这样一来我们家要吃亏的呀!

而母亲每次总是笑呵呵地说,谁家又没有个难处呢?听了母亲的话,我们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邻居送来的叶儿粑,我们兄弟姐妹一般只吃一个,剩下的直接留给父母吃。因为邻居家做的叶儿粑都没有母亲做的叶儿粑好吃。

生产队凡是吃过母亲做的叶儿粑的人,都说母亲做的叶儿粑是最好吃的,不仅清香滋润,醇甜爽口,还特别有“样份”,好多人都称赞我母亲做叶儿粑的手艺,那简直是全生产队一流的,纷纷要我母亲给他们传授点经验。

“一季”做的叶儿粑,一两天是吃不完的。时间放久了要发霉,所以,接连几天,母亲要么蒸热了吃,要么就放进灶里用温火烧热了给我们兄弟姐妹吃。

母亲用温火烧的叶儿粑最逗我们兄弟姐妹吃,每次都是一抢而光。现在都还记忆得:用温火烧的叶儿粑的那个香味,又不烧糊,也不烧焦,那个颜色焦黄焦黄的,闻着比吃起还香啊!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兄弟姐妹都陆续长大,父亲不再承担用石磨推大米的活了,换成了我或者弟弟。当然,姐姐和妹妹依然是负责“放磨”或者负责包叶儿粑,其它程序还是未减。

后来,我们兄弟姐妹都不再推石磨了,“铁磨”取代了石磨,石磨退出了历史舞台。“铁磨”打出来米浆更细了。同样,其它制作程序依然未减。

只是,做叶儿粑的大米不再用米筛“提炼”的碎米来做“底糕”而直接用优质大米了,糯米也是选最好最糯的米。

尽管如此,还是感觉用“铁磨”磨出来的米浆做的叶儿粑,与石磨磨出来的米浆做的叶儿粑,或多或少还是有点差距的,具体差距在哪,只能说是“磨子”的原因了。

再后来,我们兄弟姐妹都长大成家立业了。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我们都学会了做叶儿粑的手艺,可以独自做叶儿粑了,而且味道还不错。这或许就是所谓的“良师出高徒”吧。

再后来,兄弟姐妹各奔东西,我们也嫌麻烦,好多年都没有亲自做过叶儿粑了。

如今,农村也很少有人自己做叶儿粑了。所以,但凡过“双节”,喜欢吃叶儿粑的人,都会去街上买叶儿粑来吃。街上卖叶儿粑的人,生意倒是不错。

但我从来不吃街上卖的叶儿粑。我还是喜欢吃母亲做的叶儿粑。

当从接到母亲的电话时起,我就仿佛已经闻道了母亲做的叶儿粑的香味了……

早上五点多,叽叽喳喳的鸟儿就把人吵醒了,想睡懒觉也不能了——除了鸟儿的叨扰,肚儿也饿得痨肠寡肚的。

乡村的夏天,分外的昼长夜短,身体如葱茏的万物一样拔节,好像大部分的时间里,肚儿都是饿着的。

一听母亲说要做叶儿粑,顿时心里暗喜——可以犒劳犒劳肚儿了,在少有吃肉的年代,叶儿粑是较能扛饿的美食。

要吃上叶儿粑,却大费周章:清洗石磨,磨米浆,采桐子叶,猛火蒸叶儿粑。

早上,阳光还没有那么毒,地气也还没有上来,这是我们在田地里劳作的黄金时间。从地里回来吃了早饭后,我从水井里提水,然后与父亲一起推磨,母亲放磨。父亲有事外出,婶婶会来帮忙推磨。

放磨,也称看磨,就是用勺子将泡好的米一勺一勺地放进磨眼,每一勺不能太多,太多了会粗粝难吃,甚至蒸不熟。往往是劳力好的推磨,对放磨的人来说,似乎是一种“照顾”。

其实不然,在磨米浆这个环节里,放磨看似是最轻松的活儿,但最见人的耐心和定力——你每次舀起米粒,也要顺带舀起一点水,这样磨出的米浆才均匀、细腻——米浆的稀稠适度,将决定叶儿粑的塑形、成色和口感。

十点左右的时候,阳光陡然斜过屋檐,明晃晃地投下来,射得人眼睛难睁。

我早已汗流浃背了,便笑着叫母亲“放快一点”。母亲说,快放完了,再坚持一会。

母亲仍然不紧不慢地保持着她的节奏。

叶儿粑,用的是桐子叶,它柔和慰贴,叶面宽阔。要爬上树选没有破损的叶子,叶面小的、不对称的自然不要。采摘桐子叶往往是男子的事,因为首先要能从心理上战胜蛰伏在叶子上的一种可怕的动物——八脚丁。

这个时节,正是八脚丁疯狂吃桐子叶的时候,它狰狞的面目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与叶子同一颜色的八脚丁匍匐在叶子的背面,听到响动,它的几只脚便是武器,全身绒毛竖起,手只要触到它任何一处,便会中毒肿痒难耐。

想吃叶儿粑,遇到拦路虎。就如欢欢喜喜去赶集,但必经别人家的院落,要提防恶狗突然冲出来咬人。无奈,只好绕到其他桐子树下。手拿一根棍子,先拨开叶面,见没有八脚丁,叶面宽阔、完好、对称,就赶紧采摘下来。

想吃叶儿粑,一家人都要忙碌。比我小的姊妹,早已在母亲的安排下清洗蒸叶儿粑的器物,然后准备柴禾、生火。夏天烧火,谁都会一脸的不情愿,小孩便一脸羡慕地看着哥哥姐姐配合父母做家务,总是将“我什么时候也长大就好了”挂在嘴边。

像农作物秸秆这样的毛毛柴,进灶后眨眼的功夫就没了,蒸叶儿粑时是不烧他们的。聪明的姊妹自然是挑来粗大的干树枝或用树根辟出的木块,塞满一灶后远远地看着,燃到即将掉落时再传进去。

这叫看火。相比平时烧毛毛柴,烧火的人要超脱得多。

日常烧的是毛毛柴,灶前是离不了人的。过年过节或要蒸煮“硬菜”才烧干树枝或木块,对于烧火的人来说,是一种额外的补偿或“优待”。

母亲将米浆舀到洗净的桐子叶上,沿着中分的叶脉将叶子折过来,然后再轻轻合上,将叶儿粑排列到蒸格里。猛火上攻,水很快就开了。要不了多久,叶儿粑的清香就飘出来了。

院子里住着的就是一大家人,叶儿粑起锅后,母亲就派我们分头给伯叔们送去一些,然后一家人围着桌子开吃。

撕开叶子,酥软香糯的叶儿粑上印着清晰的叶脉,一股清香扑面而来。猛咬一口叶儿粑,喝一口稀饭,再嚼一点泡菜。这是一顿简单的午餐,我们吃得满脸汗水。

剩下的叶儿粑,下午在灶里刨一个炕,盖上炭火,隔一会去掏出来,拍去碳灰和焦脆的叶子,迫不及待地咬一口金黄的叶儿粑,慢慢咀嚼,香气四溢,简直就舍不得吞下。

数十年后,老屋房檐下那个石磨还在,它浑身雕刻着磨损的痕迹。每次夏天回到老家,都想说“做叶儿粑吧”,看到年迈的父母,还是把这个念想吞了下去。

今年冻桐花的时节,父亲终于从病痛中解脱,走了。想起他第一次安排我单独去采摘桐子叶的情景,不禁潸然泪下——他呵斥说:“你一个大男人连八角丁就怕,你还能做什么?”

那是三十多年前,一个少年的一次刻骨铭心的成长。

318 评论

相关问答

  • 毕业论文糌粑食俗

    我国的纳西族主要聚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维西、香格里拉(中甸)、宁蒗县、永胜县及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和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镇等。下面,我来为你

    程Celeste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关于桐子叶粑粑的毕业论文

    桐子树是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植物。桐子树叶和其提取物,比如桐油,在医药、化工、农业中都有广泛应用。南方很多地方都有吃桐子叶粑粑,做法各有千秋,但基本上桐子叶的主要

    duxingdejimi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毕业论文关于茶叶综述

    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有关于茶文化论文的摘要,一起来看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消费需求在

    布川依夫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关于簪子的毕业论文

    可以啊,不管是送什么,只要是你精心挑选的,都可以作为礼物送给你的同学,这个没有什么特别的规定。

    零下十三月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关于傅里叶变换的毕业论文

    跳频扩频通信系统的MATLAB建模与仿真基于类傅里叶变换的信号去噪千GHz波段通信微弱信号的数字同步检测技术

    伊泽瑞言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