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81

winnietang1
首页 > 毕业论文 > 李保国硕士毕业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森海淼淼

已采纳

2018年李保国教授事迹材料2篇

李保国事迹材料【1】

李保国近年常说:“国家给我发着工资,一个月八九千元,吃喝不愁——这么多年,名、利,我没追求过,到最后我都得到了。我相信,你只要干点事就行了,终究会有人认可。”

李保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淡泊名利,安于奉献;一心干事,别无杂念。

有人曾问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你们一年给李保国多少钱?”杨双牛说:“许多人都问过我这同一个问题,都觉得我不给李老师钱,他就不会这么卖力地在村里搞服务。”

“其实,李老师根本不缺钱,但他又没钱!他在岗底搞技术服务,不仅有课题经费,还有项目经费,少则几万、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可这钱一分也不属于他个人,一分一厘都要用到科研课题和扶贫正道上。”杨双牛十分了解李保国,对于别人的误会和诘问,他感觉有些不解和气愤。

李保国与杨双牛也推心置腹,无话不说,“我李保国在课题和项目资金上绝对是个‘铁公鸡’。钱经我手不假,我只是个‘过路财神’。凡经我手的课题费、项目费,谁要想打歪主意,没门!”事实就是如此,他无论在哪里搞服务,既不拿工资,也不占股份,不但自己不挣钱,有时还倒贴经费。

“不为钱来,农民才信你,才听你的。”李保国说。

当年在岗底村推广苹果套袋技术时,多数老百姓起初并不买账。“很好的苹果套个袋子,不透气不着光,烂了咋办?”果农有顾虑,李保国不争辩,他赔着钱给技术打包票,自己拿出5万元买了30多万个苹果袋,开始在农民果园搞试验。他还许诺:“套袋减了产,赔了是我的,赚了是大家的。”秋后一比,农民信服了,套过袋的苹果一只能卖50元,当场就有果品商订购。套袋技术从此迅速推广开来。后来,依靠李保国独创的128道标准化生产工序,岗底村的“富岗”苹果,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创造出一只苹果卖到100元的神话。

李保国活着的时候,前南峪村民把他奉为恩人,把他一心为民的事迹刻成碑文,矗立在村口;岗底村改革开放30周年成果展示厅里,一共五个部分的展板,四部分里有李保国的身影……

这种来自农民兄弟的热情、尊敬和爱戴,最打动李保国。

有一次,李保国行车至内丘县摩天岭村时遇上交通堵塞,进退不得。村民们听说他急着回保定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一位老乡喊道:“把我家院墙推倒,让李老师的车过去!”不容阻拦,几个人一拥而上,三下五除二将路边那个农家院完整的土坯墙扒开三米多宽的缺口,让李保国的车顺利通过。

“每当想起这些,我的心中就涌起一股热流。为了这些农民兄弟的真情,我愿意把自己的知识和能量全部贡献出来。”李保国真诚地说,“做老百姓喜爱的‘农民教授’,我值了!”

2016年,李保国57岁。有记者在随他进山的路上问他:“想过以后再做点什么,过什么样的日子吗?”

“我已经习惯了山里的生活。到时候,也许就和老伴儿找个小山村住下,做太行山上一棵树。”李保国双手紧攥一下方向盘,轻踩一脚油门,车在山路上飞驰起来。窗外飘过的那流淌不息的绿色,才是他心底的挚爱。

“我的根,永远扎在这里。”李保国慨叹一声,黝黑的脸庞上浮出那熟悉的憨厚笑意,随着车子在山路上颠簸,荡漾着、荡漾着……

李保国事迹材料【2】

他,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用科技染绿荒山,把富裕带给乡亲,将论文写在太行山上。他走了,但他的名字将被永远铭记在山区人民心中,他的精神将永远在燕赵大地上传承发扬。5月19日,由中共河北省委主办的.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省会石家庄举行。

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省委副书记、省长张庆伟委托,省委副书记赵勇在会前接见报告团成员。他说,中央领导和省委、省政府高度评价李保国的优秀事迹,全省各级党组织要宣传好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学习好他的可贵精神,实现好他的崇高理想,在全社会凝聚改革发展的正能量。省领导范照兵、田向利、许宁参加接见。

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领导成员,省法院院长,省检察院检察长,其他省级干部,省长助理出席报告会。中宣部、教育部有关领导莅会指导。

报告会上,河北日报驻邢台记者站原站长刘秀礼,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同志生前同事和助手齐国辉,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保国同志的学生陈利英,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李保国同志的妻子郭素萍,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总队长饶桂生饱含深情地讲述了李保国生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先进事迹,真实再现了一位优秀共产党无私奉献的一生。报告中,报告人几度哽咽,台下听众潸然泪下,现场多次爆发热烈掌声。

赵勇代表省委、省政府讲话。他说,倾听了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报告,心灵受到震撼、精神得到升华,我们为我省有这样的优秀共产党员而骄傲,为我省有这样的时代楷模而自豪。李保国同志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境界,集中体现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和时代风采,我们要像他那样,始终坚定理想信念,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李保国同志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他用自己的奉献与成果,诠释了知识分子与广大群众相结合的根本道路,闯出了科技创新紧贴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成功模式,我们要像他那样,积极投身决胜“十三五”、打赢翻身仗的主战场,瞄准改革发展中的瓶颈、生产建设中的难题、人民群众的需求,立足岗位创新创业创优,担当起推动河北又好又快发展的重任。李保国同志是脱贫攻坚的榜样,他用科技改变贫困山区面貌,用知识改变贫困群众命运,我们要像他那样,把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使命扛在肩上、抓住手上,谋富民之策、行惠民之举,不让一名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李保国同志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儿子,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一个心眼为百姓,我们要像他那样,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让群众早日过上全面小康生活。

赵勇指出,李保国同志的事迹告诉我们,只有靠信念支撑才有持久的动力,有信念的生活才充实、精彩。当前河北的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十三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需要千千万万个李保国式的优秀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我们要把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学习他的宝贵品格,弘扬他的可贵精神,夙兴夜寐,激情工作,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

报告会以电视、广播和网络直播方式举行,省直各单位副厅级以上干部,驻石省委管理领导人员企业、省属重点骨干大学、中直驻冀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石家庄市四大班子领导成员;省直单位干部职工代表,驻石部队代表,省会师生、群众代表,“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代表共约2300人在现场聆听了报告。

321 评论

19870629侠女

李保国(1958年2月-2016年4月),河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也是经济林和山地管理方面的著名专家。他一生致力于太行山的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他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变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曾获“时代楷模”、“改革先锋”等称号。2019年荣获“人民模范”称号,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2010-2019年度英雄模范。

看不到普通人穷。

1983年3月,李保国第一次定居在太行山深处的前南峪村。当时,改革开放刚开始不久,李保国响应河北省委提出的“开发太行山”的号召,作为第一批知识分子,走进了这个缺水、少土、贫困的山村。

李保国出生在新中国历史上那个饥饿贫穷的时代。生活在冀中平原,他很早就知道农民的无奈和无助。春夏连旱,使麦苗一天天枯萎,夏秋两季,他经常遭受水灾。一场大雨会使全年的收成化为乌有。李东阳·国保经常看着太行山,心想,如果那里的水土流失得到很好的控制,下游地区可能会有更好的收成,农民的生活会更幸福。

后来,李保国考上了河北林业专业学校。毕业后,他来到这个当时只有900多人的贫困村,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全部心血。“我迟到了!”看着村里贫瘠的土地和干枯的果树,李保国深深自责!

229 评论

kiki朱朱小猴子

李保国事迹材料【篇1】 李保国,男,1958年生,河北武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81年2月,毕业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2004年毕业于中南林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农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技特派员、燕赵楷模、省管专家,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我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 4月10日凌晨4时,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8岁。 1981年2月,李保国毕业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正逢学校决定在太行山区建立产学研基地,李保国作为首批课题攻关组最年轻的成员走进了太行山。李保国跟课题组的同事们选择了极度贫困的邢台市前南峪村作为开发试点,前南峪村在李保国的指导下开始爆破整地尝试。 1983年,他和妻子带着不满一周岁的儿子,离开大学校园走进太行山。 1986年,李保国随国家重点攻关课题“太行山高效益造林绿化配套技术研究”,进入了人烟稀少的保定易县望隆村。结合易县望隆村与邢台县前南峪村的情况,为了解决太行山低山区土层雹土壤瘠雹干旱缺水、造林成活率低、年年造林不见林的重大难题,李保国在望隆村和前南峪村进行了爆破整地技术研究。 1990年,整套石质山地爆破整地技术体系完成。 从1999年开始,在最难开发的太行山干旱丘陵岗地,李保国和课题组成员选取临城县的凤凰岭,确立了“聚土集水”的开发策略,选种薄皮核桃。李保国每天起早赶晚冒着隆冬寒冷的西北风,不顾满身寒霜、泥土和挂衣服的鬼针刺,踏遍没有道路、满地乱石、荆棘丛生的荒岗,调查十几万亩荒岗的植被、土壤、地质等情况,并制订了开发规划,完成“干旱丘陵岗地核桃高效栽植技术”、“优质薄皮核桃新品种——‘绿岭‘选育”等研究课题,创造“一年栽树,两年结果,三年有产,五年丰产,亩产500斤优质核桃,亩纯收益万元以上”的奇迹。 2009年开始,在平山县葫芦峪,李保国把山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技术做成了标准化模块,指导园区连片高规格治理荒山3万多亩,探索“大园区、小业主”的园区经营机制,创建了我省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样板。 ,在南和县,他开始了红树莓种植技术的研究,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红树莓组培中心。 扎根太行35年,李保国每年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200天,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示范推广总面积达到了1080万亩,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累计增加农业产值亿元,实现山区农民增收亿元,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 4月9日,李保国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石家庄主持了河北省山区苹果、核桃、特色杂果产业技术创新与示范体系建设3个项目的验收会。 李保国主要从事山区开发治理和经济林栽培技术研究,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他在当地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亿元,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 先后培育了“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奖典型——邢台县前南峪村、全国科教兴村先进典型——内丘县岗底村和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等先进典型,打造了“浆水”牌板栗、“富岗”牌苹果和“绿岭”牌核桃等全国知名品牌产品,他所推行的“绿岭薄皮核桃矮化密植栽培技术”被认定为国内首创。他主持了“太行山石质山地爆破整地造林技术”、“太行山高效益绿化配套技术研究”、“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红富士苹果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太行山核桃优良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开发”等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9项,其中荣获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李保国事迹材料【篇2】 4月12日,李保国遗体在保定火化。4月11日,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内丘县分别设立分会场,为李保国召开追悼会。 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在岗底村追悼会上哽咽着为李保国致悼词: “我们不能忘记,李老师心系岗底村民,把他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岗底人。我们的粮囤里、腰包里,都渗透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不能忘记,您把自己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了专家,岗底200多名果农成了您。您给了村民‘金刚钻’,使岗底人技术服务800里太行,吃上了科技饭。 “不能忘记,您是大学的教授,在岗底人眼里您是老师,又像邻居,吃百家饭、进百家园,20年和村民摸爬滚打在一起,您已变成了岗底的一个劳力。 “不能忘记,您一生惦记的是岗底人,唯独没有您自己。您走的前5天还在谋划以岗底为核心的50平方公里太行生态大花园、苹果袋、苹果深加工项目。您天天超负荷工作,多少人看到您已体力不支,劝您注意休息,您总是说脱不开,还拼命把额外的责任扛在肩上。” 李保国突发心脏病离世,岗底村的代表第一时间在他的灵前放上5个最大最红的“富岗”苹果。他们告诉《中国绿色时报》记者,这是李教授带领他们按照128道工序种出来的一级果。 在临城县的绿岭山庄,年届76岁的王大娘在4月12日凌晨早早起床,用长满老茧的双手掰开薄皮核桃,取出其中的“分心木”,用火在门前核桃树下点燃。老人说:“李老师教会俺们全村人种核桃,让俺们富了,我这白发人送黑发人,舍不得呀。老辈人说分心木可以安神,让李老师好好安息吧。他对得起俺们太行老区的农民,俺们没有照顾好他。” 如村代表、王大娘一般,太行山区的农民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缅怀给他们带来财富的“太行财神李保国”。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作为 河北农业大学 “太行精神”坚定的执行者,留校任教的李保国蹲点太行山,扎根太行山,一干就是30年。 30年来,他扎根太行山区,所有的论文都是出自太行的一手材料,探索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区脱贫新模式。他创新了太行山板栗、苹果、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多个全国知名品牌,实现山区农民增收亿元,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 30年来,他主要以太行山区的10多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据点,累计培训农民9万余人次,示范推广种植面积1080万亩。他独创128道苹果生产管理工序,让村民像工人生产标准件一样生产苹果。他指导“富岗”苹果连锁基地发展到11个县(市),带动7万多农民走上致富路。 在今天的太行山区,提起“李保国”3个字,万千果农人人点赞。李保国的电话被农民们写在墙上、记在心里,技术不懂随时说,家长里短啥都讲,甚至有的农民家里娶媳妇都要让李教授给“掌掌眼”。 记者在20年间曾几十次采访李保国。从他2000年在临城荒山上开山破土、掏石换土垫鸡粪,到他把这里的薄皮核桃卖到每公斤128元;从他动员赞皇县鲍家滩的农民给樱桃疏花疏果,到他指导这里的农民把樱桃园改成采摘园,亩收入过万元;也曾陪同他到内丘的岗底村,拍过他教导农民进行苹果树下管理的照片,也看到他让农民砍掉苹果树上的背生枝和农民吵起来的场面。2011年,《中国绿色时报》曾以半个版的篇幅以《财神教授走遍太行》为题对李保国的事迹进行重点报道。 李保国的认真、肯干、实干,在太行山区处处有名,得到了各方的认可。追求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各级党委、政府官员认可他,得到实惠的农民认可他,学到真本事的学生认可他。就如同 河北农业大学 校长、李保国的同学王志刚所言:“单是山区土质治理,保国同志和他的团队就整整研究了十几年。他起早贪黑,白天跑遍山上的沟沟坎坎,晚上挑灯夜读、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使前南峪从荒山秃岭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 李保国长得像农民、穿着像农民,以农民为友、做事考虑的是农民利益,始终把服务农民、服务农业、服务企业作为公益事业来做,不但不从企业、农户处拿钱,不占一点股份,而且很多时候,下乡往返的路费、请专家前来培训的费用,他都是自掏腰包。 在听到李保国去世的消息时,太行山区的许多农民都痛哭失声。在他们心中,李保国早已是他们的亲人。 李保国的夫人郭素萍说,“老李该得到的都得到了,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荣誉,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得到了太行山区人民亲人般的关怀,他虽然失去了生命,我希望他的笑留在太行山上。”

241 评论

相关问答

  • 李保国硕士毕业论文

    2018年李保国教授事迹材料2篇 李保国事迹材料【1】 李保国近年常说:“国家给我发着工资,一个月八九千元,吃喝不愁——这么多年,名、利,我没追求过,到最后我都

    winnietang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硕士毕业论文保护期

    五年。硕士毕业论文毕业后每年都会抽查一次,五年内没有问题就安全了。

    毛的惊喜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李文斌硕士毕业论文

    回首研究生三年,各种场景历历在目,有痛苦也有欢乐,有心酸也有感动。为论文无数次的通宵夜战,与好友畅所欲言激扬文字的夜晚,西陵峡谷的震撼之旅。于哲学中感受思想的魅

    跑跑跑pao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厦门大学李凌硕士毕业论文

    临近毕业之际,毕业论文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还是硕士博士,一份好的毕业论文都关乎你的毕业。在这里,我为你准备了硕士毕业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各

    夏日风清凉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李兆贤硕士毕业论文多少字

    硕士毕业论文的字数要求一般是3万字以上。但是具体也要看自己的专业以及学校的规定,因为不同学科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很多工科论文数据比较多,因此占用的字数也比较多,而

    哆咯哆咯咯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