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孙llllll
家乡的花鼓戏没有黄梅戏的动听,没有越剧的婉转,没有秦腔的高吭,更没有京剧的大气,他以他最朴素的形式向人们讲述世上的大喜大悲,大善大恶。 我怀念看草台花鼓戏戏的气氛,我喜欢家乡花鼓戏的唱腔,家乡的花鼓戏愿你永恒.
迪拉索高品
易铭,青年女高音、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独唱演员,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青年歌唱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志愿者;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本科毕业;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双硕士研究生。 中文名:易铭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星座:水瓶座 血型:A型 身高:166cm 体重:45kg 出生地:湖南长沙 毕业院校:解放军艺术学院 经纪公司:中国东方演艺集团 主要代表作:《潇湘女儿》《你一直在我心间》《香槟塔酒》《为你而来》《未来的声音》等 易铭:从小就表现出一定的艺术天份,刚认字的时候开始学习书法,后学习美术近十年,曾在第三届《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荣获国画类金奖;中学开始学习钢琴、舞蹈,高中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参加湖南推新人大赛声乐比赛,一路过关斩将比到北京参加总决赛,并获得优秀奖,从而开始系统学习声乐,仅仅经过在北京一年的集中、有针对性的声乐学习,本科顺利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在校期间连续四年获得学院一/二等奖学金,本科毕业被评为优秀毕业学员;后在首都师范大学获得音乐学硕士学位,又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研究生院,获得军旅声乐演唱方向硕士学位,并且研究生毕业论文被评为学院优秀论文。双硕士毕业、在歌唱的艺术道路上越走越顺的易铭,成为当年唯一一个被招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原:东方歌舞团)的声乐演员。 2009年代表北京市崇文区演唱《北京叫卖声》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赛获金奖 2011年第二届全国高校音乐专业教师与研究生邀请赛三等奖 2012年亚洲国际声乐比赛中荣获优秀一等奖 2012年11月8日于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厅举办“易铭独唱音乐会” 2012年12月20日于北京音乐厅举办“易铭‘报答’独唱音乐会” 2013年4月18日于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厅举办“易铭独唱音乐会” 2016年12月3日于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厅举办独唱音乐会 2006年参加总政歌舞团庆祝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大型文艺演出; 2006年参与录制由央视制作的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歌《青春集合在军旗下》; 2007年参加演出录制了中央电视台“新视听”栏目; 2008年参加解放军艺术学院《长征路上的歌》和《抗日战争烽火中的歌》发布会大型演出; 2010主持装甲兵工程学院春节联欢晚会 2011年底参加河北沧州市春节联欢晚会独唱《美丽家园》 2012年参加中国哈萨克斯坦联谊晚会的独唱《在希望的田野上》 2014年6月赴法国尼斯参加中法建交50周年演出,演唱《故乡是北京》 2014年7月赴泰国曼谷参加中泰建交39周年演出,演唱《美丽的心情》 2014年11月担任“中德青少年黑森林文化艺术节”评委 2015年5月解放军艺术学院万山红教授指导歌剧《江姐》中饰演江姐 2015年5月“王莹师生中国民族声乐作品音乐会”中演唱《包楞调》《三十里铺》《洪湖水浪打浪》 2015年7月参加解放军艺术学院“云南边防行慰问演出”历时14天共演出26场 2017年7月8日参加2017汉堡G20峰会,世纪之声——德中友谊主题交响音乐会 2017年8月16日参加贵州安顺市第一届文艺调演启动仪式演唱《东方神采》 2017年9月-11月于国图音乐厅演出三场“东方歌舞团《民风韵东方情》清新民歌音乐会”演唱《挂红灯》《洗菜心》 2017年11月23日随东方歌舞团赴东台参加“王昆大剧院揭牌仪式”演出 2018年4月3日参加CCTV3台《天天把歌唱》栏目“王莹师生特辑”演唱《节日欢歌》 2018年4月29日录制北京电视台“花开新时代”——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倒计时一周年活动,演唱主题曲《花开新时代》 2018年5月4日参加“中国青年歌唱家学术交流公益音乐会”演唱《青春舞曲》 2018年5月18日参加了昆明浴佛节经典文艺歌会演唱《绒花》 2018年5月14日参加教育部中宣部指导,清华大学、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主办的“清华大学青春歌会”演唱《未来的声音》,在cctv3播出 2018年参加了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高雅艺术进校园赴青海、宁夏演出,共十三场。 2018年6月下旬参加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我们的爱情故事》演出 2018年9月参加了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李谷一老师音乐会》演出 2018年参加了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顺义区武警慰问演出,演唱《我爱你中国》 2018年8月18日参加了2018黄龙国际音乐季并受邀拍摄节目宣传片演唱《我爱你中国》 2018年10月21日参加了教育部、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第21届全国推普周闭幕式》演唱《未来的声音》节目在天津卫视和教育一台播出 2018年9月29日参加在国图音乐厅举办的“青年歌唱家委员会走进国际品牌企业系列音乐会”,演唱《情深谊长》 2018年在清华大学拍摄了由教育部、中宣部、清华大学联合推出的校园歌曲《未来的声音》MV。 2018年在长城拍摄了由中国文化传统促进会推出的海峡两岸歌曲《你一直在我心间》MV。 2018年12月21日参加了中国文联《到人民中去》走进佛山顺德慰问演出演唱《阳光路上》。 2018年12月31日参加了北京演艺集团2019新年音乐会《冰雪之约》交响音乐会,演唱音乐剧曲目《let it go》 2019年1月5日录制了中央电视台戏曲和音乐频道《唱响新时代》春节特别节目走进海口的演出,演唱《幸福时光》。 2019年参加教育电视台《让世界充满爱》2019春节联欢晚会,演唱《天天是春天》 2019年参加cctv15音乐频道元宵特别节目《2019星光璀璨音乐会》演唱《点赞中国》 2019年4月参加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在国图音乐厅举办《你是一条河从我心中流过》系列演出 2019年参加《放飞梦想——天津大学青春歌会》与歌手平安对唱《最美的珍藏》,节目在中国教育一套、山东卫视、天津卫视播出 2019年参加CCTV3台《天天把歌唱》节目录制,与老师王莹同台演唱《不怕不怕》 2019年8月与老师李谷一一起,参加湖南卫视国庆特别节目《时光的旋律——浏阳河》,节目在国庆黄金档播出 2019年日参加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举办的“中国医师节”文化传播活动,演唱《美丽家园》 2019年日参加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举办的《放飞梦想 四川大学 青春歌会》演唱《我们都是追梦人》,节目在cctv3,四川卫视、中国教育台, “学习强国”论坛,爱奇艺网络,等,平台播出 2019年日参加第22届全国推普周开幕式演唱《我的祖国》 2019年日参加由中国电视协会、中国教育电视台举办的:《我和我的祖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电视节目展播展评活动,演唱《祝福祖国》 2019年10月代表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参加2019国际柿产业论坛文艺晚会,演唱《在希望的田野上》。 2019年11月参加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赴雄安县慰问建设一线干部群众文艺演出 2019年11月13日参加全球浙商.在水一方交响音乐会演唱《泉水叮咚》 2019年日受邀参加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提名者表彰仪式,演唱《我和我的祖国》 2019年日参加中国教育电视台2020跨年盛典.璧山行演唱《我和2035有个约》《五星红旗》 2020年重庆卫视春节联欢晚会演唱《长江之歌》 2020年日录制全球战疫群星演唱公益mv《我的世界我的爱》,在新华社、央视频及电视平台播出。 2020年6月受邀参加CCTV15《民歌 中国》栏目,演唱《一根竹竿容易弯》。 2020年7月发布新歌《为你而来》。8月19日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中国音乐电视”栏目播出。
Cherry6151123
扬琴作为弹拨乐中的重要乐器,在许多花鼓戏乐队中都有配置,因为它的演奏能适应各种快速的音阶式的旋律进行,音乐中大音程跳动也不困难,特别是对于需要加以华彩性润饰的音乐旋律中的描写音乐,它更擅长。是花鼓戏乐队伴奏中情绪音乐、色彩音乐的表现和延伸。 扬琴在花鼓戏音乐伴奏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增强节奏感 洗菜心(过门) 《洗菜心》是湖南花鼓戏中一首常用的的民间小调,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欢快活泼。在上例四小节过门中,扬琴动用简单的和声,抓住过门音乐的节奏规律,采用增强节奏的演奏手法烘托旋律。使这首小调一开始就产生了明快跳动的音乐效果。扬琴在增强乐队节奏感方面是它的一大作用。如果用扬琴和琵琶结合起来共同担任这一任务,则音乐效果更加突出。 二、装饰旋律 例:嫂子调(过门) 从上例我们可以看出,扬琴演奏部分的音符,明显多于主旋律。这种手法民间称之为“加花”。黎音海先生所著《汉族调式及其和声》一书中称之为“支声复调”。在西洋音乐中也可称之为“变奏手法”。总之,扬琴的这种演奏手法主要目的是丰富主旋律。经过装饰加花后的这段过门音乐给人仿佛如流水潺潺,珍珠落盘般美的音乐享受。在弹拨乐器中,其他乐器也可用此法演奏,但扬琴的表现力则更胜一筹。 三、分解和弦 例:反手洞腔(过门) 上例是一个曲调优美的唱段,由于扬琴用了分解和弦加以伴奏,从和声上看,使得这段音乐显得丰富厚实。从音乐织体上看,这段乐曲显得更有层次感,它和单纯演奏主旋律的大齐奏来比,在听觉上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扬琴在戏曲乐队中有小钢琴之称,无论是大筒、二胡、长笛或者大提琴的独奏都是最佳搭配,能够奏出类似钢琴的双音、三间、分解和弦、琶音等,这是其他弹拨乐器无法比拟的。 扬琴的音量在弹拔乐器中比较大。高音区发音清脆,中音区比较柔和,低音区则比较硬实。扬琴在高音区和竹笛、笙等乐器进行结合使得乐队的音色更加明亮,高音更具有穿透性,这非常适合表现激昂奋进的情绪。扬琴在中音区和二胡、中胡等乐器结合,则可奏出许多如歌如泣的优美旋律,对表现忧郁哀伤的情绪是再适合不过了。扬琴和其他低音乐器(如中阮、大阮、大提琴等)配合加强了低声部,使得乐队演奏的基础更加稳定,对乐队演奏的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以上几例花鼓戏音乐旋律片断中可看到扬琴表现性能的多样化。有时它在旋律末端长音处填充,以加强对旋律的呼应与补充,有时用双音给旋律以节奏支持,加强了旋律感情的表达。总之,扬琴在戏曲乐队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演唱与伴奏是鱼水关系。演奏者在熟练地掌握演奏技巧的同时,也需要根据演员情绪、状态、体会的改变适时调整,了解演唱风格,把握演奏风格,在情感上与演员达成共鸣默契,以求和谐完美,使观众得到美的享受。 责任编辑:易山
春天里吃大米
湖南花鼓戏又称湘剧,源自于湖南益阳,后发展到湖北 、 湖南 、 江西 、 安徽等地,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等等之分,各具不同的风格。它源自湘南民歌发展而成,从一旦一丑演唱发展到“三小”演唱。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按其结构和音乐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都有粗犷爽朗、地方色彩浓郁的特点。音乐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曲调活泼轻快,适于歌舞戏。著名演员有廖春山、王佑生、张树生等。 [编辑本段]湖南花鼓戏历史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又据杨恩寿《坦园日记》清同治元年(1862),杨恩寿在湖南永兴观看的“花鼓词”(即花鼓戏)中,已有书生、书童、柳莺、柳莺婢四个角色,而且情节与表演都较生动,说明这时的花鼓戏不但已发展成“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戏,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规模。从声腔和剧目看,初期以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如《打鸟》、《盘花》、《送表妹》、《看相》等。后来,“打锣腔”与“川调”传入,才逐渐出现故事性强的民间传说题材剧目。打锣腔主要剧目有《清风亭》、《芦林会》、《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调主要剧目有《刘海戏蟾》、《鞭打芦花》、《张光达上寿》、《赶子上路》等。这样,便形成了艺术上比较完整的地方剧种了。早期的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农忙务农,农闲从艺。光绪以来,这种班社发展较快,仅宁乡、衡阳两县就有几十副“行箱”,艺人近200人。训练演员采取随班跟师方式,也有收徒传艺的,称“教场”或“教馆”,每场数十天,教三、四出戏。过去,由于花鼓戏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这种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分别成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公演。据1981年统计,全省有花鼓戏剧团54个,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1957年,湖南省戏曲学校成立,设有花鼓戏专科。 传统剧目各地花鼓戏传统剧目,总计约400多个,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男女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厚。1949年后,花鼓戏艺术有较大发展,不但整理了如《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不少现代戏。《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等已摄制成影片。 音乐曲调花鼓戏的音乐曲调约300余支,基本上是曲牌联缀结构体,辅以板式变化,根据曲调结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4类:川调。或称正宫调,即弦子调,大筒、唢呐伴奏,曲调由过门乐句与唱腔乐句组成,调式、旋律变化丰富,是花鼓戏的主要唱腔。 打锣腔。又称锣腔,曲牌联缀结构,“腔”、“流”(数板)结合,不托管弦,一人启口众人帮和,有如高腔,是长沙、岳阳、常德花鼓戏主要唱腔之一。 [编辑本段]花鼓戏角色分类牌子,有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源于湘南民歌,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活泼、轻快,适用于歌舞戏,是湘南诸流派主要唱腔之一。 小调。有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之分,后者虽属明、清时调小曲系统,但已地方化。各种形式的曲调,都具有粗犷、爽朗的特点。 表演特点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行当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小丑夸张风趣,小旦开朗泼辣,小生风流洒脱。步法和身段比较丰富,长于扇子和手巾的运用,拥有表现农村生活的各种程式,诸如划船、挑担、捣碓、砍柴、打铁、打铳、磨豆腐、摸泥鳅、放风筝、捉蝴蝶等等。后期由于剧目的发展,表演艺术也有所丰富,如吸收了兄弟剧种的一些毯子功和把子功,充实了武功表演。 行当花鼓戏的行当分工也更趋细致,不但由“三小”发展到生、旦、净、丑,而且“三小”中也有更细的分工。以长沙花鼓戏为例,小丑又分褶子丑、短身丑、官衣丑、烂布丑、奶生丑;小旦又分正旦、二旦、花旦、闺门旦;小生又分正小生、风流小生、武小生、烂布小生、奶生子等。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各地的花鼓戏都各有一些著名演员,近期有长沙的何冬保(丑)、湘潭的廖春山(旦)、邵阳的王佑生(老旦)、桃源的张树生(生)、岳阳的杨伯成(丑)、衡阳的张廷玉(小生)等。长沙花鼓戏,以长沙官话为舞台语言,是湖南花鼓戏中影响较大的一种。它是由农村的劳动山歌、民间小调和地方花鼓(包括打花鼓、地花鼓—花鼓灯)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长沙花鼓戏在地花鼓阶段,是从“两小”(小丑、小旦)到“三小”(两小加小生),再从“三小”发展到多种角色。但以“三小”为主,至今仍是长沙花鼓戏的重要特点。 [编辑本段]剧目与音乐长沙花鼓戏的传统剧目中,有大量的小戏和折子戏,是最有特色和具有代表性的剧目。小戏包括“对子戏”和“三小戏”。小戏大都是在山歌、渔歌、小调、地花鼓、竹马灯等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折子戏则是大本戏中经常作为单独演出的,都是长沙花鼓戏中最流行的剧目。建国后,依靠老艺人和文艺工作者的合作,对长沙花鼓戏的传统剧目进行了挖掘、改编。重点加工整理的有《刘海砍樵》、《芦林会》、《阴阳扇》、《南庄收租》、《刘海戏金蟾》等五十个剧本。在音乐中属于“曲牌联缀体”,联缀的方法是根据塑造形象的需要和保持唱腔布局统一协调的要求,将同基调的多支曲牌联接起来,达到刻划人物、展现剧情的目的。但在表现手法上,辅以板式变化,以弥补曲调之不足。长沙花鼓戏的声腔分为“川调”、“打锣腔”和“小调”三大类。前两类称为“正调”,有较固定的声腔格式、旋律特点;后一类的曲调旋律、节奏、调式都变化较大,基本上各自保持原来的民歌结构。长沙花鼓戏的过场音乐,曲调来源于民间歌曲和古典的曲牌。长沙花鼓戏在“三小”的基础上发展了生、旦、净、丑诸行角色。但小丑、小旦、小生仍代表着本剧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小丑分为褶子丑、短身丑、官衣丑、烂布丑、奶生丑等。长沙花鼓戏的伴奏乐队,分文武场面。文场有大筒、唢呐。大筒是主要乐器,形似二胡,以竹筒蛇皮制作,音色清亮而浑厚,伴奏时用于托腔保调;唢呐分大唢呐和小唢呐,主要用于吹奏过门。武场有堂鼓、大锣(苏锣)、大钞(汉钞)、小钞和小锣。击拍的是“可子”(即长方形的梆子)。岳阳花鼓戏流行于岳阳、汨罗、临湘及鄂南一些城镇。清代嘉庆《巴陵县志》就有在巴陵 一带农村演花鼓戏之盛的记载。从音乐来说,岳阳花鼓戏主要声腔叫“琴腔”。“琴腔”曲调有[单句子]、[夹句子]、[梦调]、[阴调]、[哀调]等。其他民歌小调如[思夫调]、[相思调]、[闹五更]、[十绣]、[回门调]、[十杯酒]、[梅花引]等,常穿插其间使用。“琴腔”受汉调影响是很明显的。岳阳花鼓戏有不少剧目也是以“琴腔”为主的,所以它在湖北南部、东南地区演出时,因音乐同源,语言相近,群众很容易接受,很喜欢看,并叫它“提琴戏”。主要剧目有《思夫》、《补背褡》、《芦林记》、《双盗花》、《双卖酒》、《牛郎织女 》等。长沙花鼓戏流行于长沙、湘潭、株洲、宁乡、浏阳、平江等地,是湖南花鼓戏流行最广, 影响最大的一个花鼓戏剧种。早在清代中叶就在这些地方流行开来,盛演不衰。长沙花鼓戏主要声腔是“川调”,为大部分剧目所采用。因伴奏用丝竹乐器,民间称它为 “弦子腔”。“弦子腔”同样受汉调皮黄影响,逐渐靠近板腔音乐,也有[一流]、[二流]、[三流]、[导板]、[哀子]、[四腔哀子]、[吟腔]、[梢腔]之类,主要剧目有《盘夫》、《祭塔》、《捉蝴蝶》、《放风筝》、《梁祝哀史》、《白蛇传》、《菜园 会 》、《讨学钱》、《芦林会》等。无论“琴腔”还是“川调”弦子,都以大筒等弦乐伴奏,其发音沉郁淳厚。岳阳花鼓戏和长沙花鼓戏第二种声腔都叫“锣腔”。“锣腔”也叫“打锣腔”即演唱时用锣鼓伴奏,不托管弦、人声帮腔。解放前荆州花鼓戏也是锣鼓伴奏,人声帮和,50年代才加入文场伴奏。无论是岳阳还是长沙的花鼓戏在本地锣鼓音乐如[木皮调]、[木马调]、[ 辞店调]、[四六调]、[八同牌子]的基础上,吸收了汉调皮黄某些板腔音乐,形成 [导板]、[三流]、[急板]、[散板]等板式组合结构。岳阳花鼓戏、长沙花鼓戏第三种声腔叫“小调”,为地方性民间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乡土色彩。如民歌小调[采茶调]、[望娘调]、[倒板调]、[四季青]、[采莲船调]、[洗菜心]等。但作为过门、过场音乐也搬用了汉调某些锣鼓经,如[万年欢]、[一枝花]、[扑灯蛾]、[得胜令]、[柳摇金]、[傍妆台]等。岳阳花鼓戏、长沙花鼓戏成为独立戏曲剧种最早演出是情节性不太强的“二小”,即一旦 一生、“三小”即一旦一生一丑的“三小”歌舞戏,多用当地小调,后受汉剧和其它剧种影响搬演情节性强,人物较多的剧目。因小调戏曲化程度低,就吸收了与之毗邻且语言、语音又比较接近的汉调音乐,形成后来 的 “琴腔”或“川调”及某些“打锣腔”。并在长期的舞台演出过程中融入地方音乐,依循旋律特点相对固定的声腔格式。花鼓戏把这称之为“正调”。“正调”的形成弥补了小调之不 足,曲牌联缀之不足,使花鼓戏具备演本戏的音乐条件。至于常德花鼓戏,主要流行于常德、桃源、汉寿、临澧、大庸、慈利一些地方。它源于民间的“采茶灯”、“车儿灯”,清末流入城市。宣统年间《长沙曰报》就有常德禁“花灯淫戏”的记载,正因为此,才迫使后来花鼓戏班与汉班合演,在合演中直接受到常德汉剧的影响。解放前,不少花鼓戏艺人学汉剧,入汉班,演出常是花鼓、汉调“两下锅”,当地称这种班子为“两抡班”。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解放后。常德的音乐也是“川调”、“打锣腔”和“小调”。主要剧目有《林英观花》、《跳粉墙 》、《拣菌子》、《双下山》以及解放后改编的《尤二姐之死》。新编现代戏《山村兽医》。湖南花鼓戏除声腔音乐外,不少传统剧目是从汉剧搬过来的,据说有几百个,如《宋江杀 惜》、《梅龙戏凤》、《关王庙烧香》、《槐荫送子》、《清风亭》、《赶潘》等。 [编辑本段]现代花鼓戏著名剧目解放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湖南花鼓戏在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共同努力下,挖掘 、整理和改编了许多传统剧目,其中在全国影响较大的有《刘海砍樵》、《刘海戏金蟾》等由萧重饰胡秀英,赵菊云饰刘海,钟宜淳饰刘母的《刘海砍樵》说的是常德武陵丝瓜井刘家村有位青年樵夫刘海,每天上山砍柴,然后卖柴换回盐米侍奉娘亲。前山有狐狸九姐妹,九妹胡秀英因爱慕刘海勤劳朴实,所以在路上拦住刘海,提出亲事。当刘海知道秀英是真心爱他时,就答应了。于是二人以柳树为媒。山作证结为夫妻,双双归家。原来刘海娶回家的胡秀英是修炼了500余年,才得半仙之体的狐狸仙女。她有颗宝珠,使她得以变人身。前山还有个石罗汉,原身是青石金蟾,也在山上修炼,想得半仙之体,于是趁刘海长街购物之际,潜往刘家,见胡秀英正在丝瓜井旁汲水,便率众石头上去劫夺宝珠。胡秀英寡不敌众,被打落井下,石罗汉用千斤闸闸下,胡秀英腹内绞痛,筋疲力尽,只得把宝珠从口内吐出,被石罗汉抢走。胡秀英失去宝珠,五鼓天明就要现原形,便对购物回家的刘海讲了实情。刘 海听后不顾生死,赶到前山,得神斧之助夺回宝珠,夫妻重得团圆,过着美满的生活。剧中“刘海哥,那我将你好有一比……我这里将大姐好有一比……”胡秀英与刘海的一段对唱活泼欢快,把二人成婚,双双归家的喜悦心情表现得风趣可爱。是湖南花鼓戏最富特色的唱段之一,一直传唱不衰。除传统戏的整理改编外,湖南花鼓戏特别注重创作演出现代戏,在本省和全国都有较大影响。仅湖南省花鼓戏院1965年统计:“上演大小94个剧目中,现代戏占69个,如《三里湾》 、《打铜锣》、《补锅》、《双送粮》、《红色营业员》、《郭亮带兵抓郭亮》、《我的一家》、《还牛》、《送货路上》、《两张图 纸》、《山村兽医》、《野鸭洲》、《对 象》、《牛多喜坐轿》等。其中《打铜锣》、《补锅》、《两张图纸》、《送货路上》、 《野鸭洲》等拍成了彩色舞台艺术片,《三里湾》、《对象》获1979年文化部举办的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创作奖。”由李谷贻饰刘兰英,彭复光饰李小聪,钟宜淳饰刘大娘的《补锅》说是的养猪能手刘大妈有个独生女儿叫兰英,高中毕业后回乡参加农业生产,与同学李小聪相爱。李小聪高中毕业后学补锅手艺。刘大妈风闻女儿看上一个补锅的,认为补锅没出息,所以反对女儿与他相爱。有天刘大妈失手打破了煮潲的大铁锅,兰英借此机会把小聪叫来补锅,两人巧妙地对大妈进行教育,使大妈改变了过去的旧思想。演刘兰英的李谷贻,后改名李谷一,由唱花鼓戏进入了声乐殿堂,成为当今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湖南花鼓戏虽说后来发展有了生、旦、净、丑诸行当,但小旦、小生、小丑仍占主要地位,表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也注重不断吸收传统的表演技巧,如岳阳花鼓戏就直接从巴陵戏中借鉴传统戏的袍带、翎子、翅子、扇子、官衣、罗帽、胡子、把子和扑、跌、翻、打等表演技巧,用于塑造人物和表现情节,以丰富花鼓戏剧种的表现力。 13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心理健
德国物理学家劳厄(Max Theodor Felix Von Laue)说过:“教育,就是你把所学到的内容遗忘之后剩下的那点东西。”成功的本科教育不是为学生提供
优: 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较高难度,工作量大。选题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参考)价值(较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而做的笔记。 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 记忆,对于积累
老年护理是为老年人提供预防、保健、护理、康复和健康 教育 为一体的连续性、综合性的服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老年护理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