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苏果果
关于研究生毕业是否实行与发表学术论文挂钩的制度一直存有较大争议,各校对此反应不一。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7所高校宣布终结该制度,认为这项制度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与此同时,上海大学则进一步强化了该制度,称这是体现学校的特色,是学校未来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我无意评价谁对谁错,仅仅站在教师 的立场谈点自己的看法。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有两个问题必须先搞清楚:研究生毕业发表学术论文到底有没有必要?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如何来体现?要回答第一个问题是很难的,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大多讨论的情况看,他们认为“逼”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既增加了研究生学习的负担,制造了大量学术垃圾,同时还养活了一大批越办越差的所谓学术期刊。后两点我是赞同的,说要求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增加了其学习负担我认为并非实情。事实上,现在的研究生由于数量的扩张,加上对未来的职业没有明确的定位,大都有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用一个“混”字也能囊括好大一部分人,这是事实。要求他们在校期间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根本没有增加什么学习负担,只不过是他们心不在焉不愿为之的托词罢了。君不见,如今有不少研究生才刚刚一年级便在校外大量接课,有的一周高达十几节课,只要挤出一点时间坐下来做些研究,完成几篇学术论文的“任务”又有何难?又到底增加了什么负担?再看第二个问题,什么是研究生教育?最简单的回答应该是比本科高一级别的教育吧?如果不再要求研究生做研究,发表一定数量和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又拿什么来作为评价的标准?也许有人说,只要看学生毕业时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就行了,这样说没有错,但请问这些年来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到底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又有多少研究生学位论文具有原创性和突出的创新点?我常说,研究生教育一定不能办成“本科后”,除非它是名符其实的过渡学位,而我们现在恰恰不是。既然这样,研究生就必须体现研究特色,通过研究来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这应该是研究生教育的必备条件。 作为一名培养研究生的导师,我尤其感到无所适从的是,取消了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学术论文这个制度,今后的研究生还怎么带?还有没有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好的制度?如果没有,那么研究生就仅仅学习十来门课程而已,何况有的课程在本科时已学过,有炒剩饭的嫌疑。导师布置的任务学生完全可以不管,因为学校不要求我去做研究,也不要求我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而现在不少学校的研究生课程均是采取专题讲授的形式,课程结束时写一篇所谓的论文完事,真正能学到多少东西,掌握了什么研究方法根本无法测量。如此一来,学生和老师成了互无约束的个体,成了事实上的两张皮,如此这般如何能培养出合意的学生? 最后我想提一点个人的想法。一是研究生毕业要发表学术论文是一个目前有效的制度,不能随意舍弃,如果要彻底废除,必须有较完善的新制度出台。二是研究生教育可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课程研究生,读完规定的课程且考核合格即可毕业;其二是学术型研究生,不光要学习规定的课程,同时必须发表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完成较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方可毕业。这两种规格的研究生在文凭上有所区别,以扩大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选择范围。这样一来,对不同层次的研究生有不同的要求,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与学才能做到规范有序。
miss樱桃小米虫
现在有越来越多搞科研的人都说自己产出是学术垃圾,主要是为了让学术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讨论,能够纵向发展。
对于搞科研的人们来说,他们都要经历过起步阶段,在学术训练的过程中都会有一些学术垃圾的出现,因为每一个研究人员的意见是不一致,但是这类学术垃圾是有价值的。人们在讨论的时候,不仅会只限于一个点也不会止步,于此会继续讨论,这样就能够产生一些重复性的学术研究,在学术发展方面也会有共性的规律,对于我们国家来说以及西方国家来说都是这样的,因为在面临每个问题的时候会有共性问题,这些也是不足,为外人道也的特性问题,即使出现学术垃圾,但这也是一种进步的表现,最终才能够找到真正的答案。
特别是在一些高校中,能够对这些情况有更好的了解,因为高校的教师属于学术人员的主体,根据这些情况进行分析,会更好一些也能探出究竟。在我们国家上世纪,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路以及发展的模式上就有着非常大的变化,可以发现发展是一种市场与计划结合在一起的管理机制,在对高等教育进行整体规划的基础之上,对于高校人员以及学术人员之间的利益有着捆绑关系,通过这样的合力来推进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这更是一种宏图伟业。
现在的学术人员有着这样的一种关系,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们属于利益共同体。对于高校来说学术成果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特别是竞争和排名座次是最重要的,核心要素不仅会影响学校的声望,也会影响学校的资源配置。对于这些学术人员来说,学术成果对他们的学术晋升以及学术利益也有着最大的影响,这就是一种捆绑式的管理机制。
小狮子女王
现在越来越多高科研的人才说自己产生的是学术垃圾,我觉得这是一种自谦的行为,其实国内也有很多科学家也做出了很高的学术研究,但对大多数科研人才来讲确实没有什么值得引人注目的研究,很多人都是在一些不知名的期刊发表自己的文章,还有不少人之所以搞学术,就是为了图一份工作,最终也不会有一些很好的产出,纯属是为了应对工作需要,制作出来的是一些学术垃圾。
特别是国内有很多科研人才见识过其他大牛的作品,内心肯定是有一种落差感的,看到别人的学术作品非常高,而自己的产出却要差很多,所以就不敢标榜自己,就只能谦虚一点,如果自己本来就没有什么水平,还非要说自己的学术很厉害,到时候就会遭受到其他科研人才的质疑,最终也不会有一个好结果,如果说自己产生的是学术垃圾,也不会遭受到他人的针对。
特别是对于一个普通科研人员来讲,看到自己写出来的东西,然后再对比学科内部一些大佬写出来的东西,觉得自己的学术水平确实要差很多,将自己写出来的东西视为学术垃圾,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想要把科研学术做好不是一蹴而就,都是需要慢慢打基础的,也不要妄自菲薄,对于科研人员来讲,持续的努力毕竟会有不错的学术产出。
我认为科研工作者必须要有一种信念,那就是所有学术的成果的诞生不是一蹴而就,肯定需要慢慢的打磨,还有不少人科研人付出了很多的精力,但是最终没有多大的收获,内心肯定也是会有一点失望的,对于自己的学术产出也会有一点不自信,总之,对于学术这个东西,不要把它看的过于神圣,认真努力即可。
识饮识吃识享受
有好有坏吧,毕竟论文制度也是促进研究生努力干活。关于研究生毕业是否实行与发表学术论文挂钩的制度一直存有较大争议,各校对此反应不一。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7所高校宣布终结该制度,认为这项制度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与此同时,上海大学则进一步强化了该制度,称这是体现学校的特色,是学校未来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我无意评价谁对谁错,仅仅站在教师的立场谈点自己的看法。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有两个问题必须先搞清楚:研究生毕业发表学术论文到底有没有必要?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如何来体现?要回答第一个问题是很难的,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大多讨论的情况看,他们认为“逼”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既增加了研究生学习的负担,制造了大量学术垃圾,同时还养活了一大批越办越差的所谓学术期刊。后两点我是赞同的,说要求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增加了其学习负担我认为并非实情。事实上,现在的研究生由于数量的扩张,加上对未来的职业没有明确的定位,大都有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用一个“混”字也能囊括好大一部分人,这是事实。要求他们在校期间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根本没有增加什么学习负担,只不过是他们心不在焉不愿为之的托词罢了。君不见,如今有不少研究生才刚刚一年级便在校外大量接课,有的一周高达十几节课,只要挤出一点时间坐下来做些研究,完成几篇学术论文的“任务”又有何难?又到底增加了什么负担?再看第二个问题,什么是研究生教育?最简单的回答应该是比本科高一级别的教育吧?如果不再要求研究生做研究,发表一定数量和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又拿什么来作为评价的标准?也许有人说,只要看学生毕业时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就行了,这样说没有错,但请问这些年来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到底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又有多少研究生学位论文具有原创性和突出的创新点?我常说,研究生教育一定不能办成“本科后”,除非它是名符其实的过渡学位,而我们现在恰恰不是。既然这样,研究生就必须体现研究特色,通过研究来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这应该是研究生教育的必备条件。作为一名培养研究生的导师,我尤其感到无所适从的是,取消了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学术论文这个制度,今后的研究生还怎么带?还有没有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好的制度?如果没有,那么研究生就仅仅学习十来门课程而已,何况有的课程在本科时已学过,有炒剩饭的嫌疑。导师布置的任务学生完全可以不管,因为学校不要求我去做研究,也不要求我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而现在不少学校的研究生课程均是采取专题讲授的形式,课程结束时写一篇所谓的论文完事,真正能学到多少东西,掌握了什么研究方法根本无法测量。如此一来,学生和老师成了互无约束的个体,成了事实上的两张皮,如此这般如何能培养出合意的学生?
可能是写的不好,千篇一律,没有创新吧
学术污点倒不会的,如果说论文抄袭这才会成为污点。对于硕士发表的论文垃圾期刊的话,这个会影响你评奖学金和求职就业,相对人家发核心、SCI等的,同等条件下是没有优势
铁定过不了首先导师那里就过不去现在硕士论文都是盲审且答辩通过后每年教育部还会抽查抽查不合格,不光会撤销学生的学位,还会追究导师及答辩老师的责任没人会为你担风险的
关于研究生毕业是否实行与发表学术论文挂钩的制度一直存有较大争议,各校对此反应不一。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7所高校宣布终结该制度,认为这项制度带有明显的
都到这一步了,退无可退。想想当初考研的初心吧,鼓起勇气面对。再次和导师沟通沟通。加油!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