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98

李李路路
首页 > 毕业论文 >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毕业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风子武nandy

已采纳

浅议幼儿园课程生活化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指的是在设计、组织、实施幼儿园课程时,主张把幼儿园课程与幼儿的日常生活、感性经验联系起来,把富有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纳入课程领域,增加教育的人文精神,使幼儿园课程具有生活的色彩和意义的教育理念。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浅议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摘要: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有利于幼儿的生命成长,有利于实现幼儿园教育的目的。当前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存在片面理解幼儿园课程与生活的关系、片面理解课程生活化与主题活动的关系、将课程生活化与知识教学对立起来的误区。要真正实现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教师须确立生活化的课程观,拓展课程视野,回归生活化的教育实景,同时树立整体课程意识,整合生活教育内容,提升生成智慧,把握寻常时刻。

关键词: 幼儿园课程;课程生活化;生活教育

“让教育回归生活”是整个基础教育领域一直以来所倡导的理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性决定了幼儿时期的教育要比其他任何年龄阶段的教育更加迫切需要与生活相融合。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只有将幼儿园课程与生活相融合,才能使幼儿获得更加适宜和有效的发展。

一、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意蕴与价值

所谓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指的是在设计、组织、实施幼儿园课程时,主张把幼儿园课程与幼儿的日常生活、感性经验联系起来,把富有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纳入课程领域,增加教育的人文精神,使幼儿园课程具有生活的色彩和意义的教育理念。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具有如下重要价值:

首先,有利于幼儿的生命成长。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必须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形象的,是符合幼儿成长逻辑的。与幼儿生活相割裂的课程不可能引起幼儿的共鸣,不可能触动幼儿的心灵,更不可能给幼儿带来精神愉悦和享受,是没有美感的课程,也就是不能激发幼儿生命成长的课程。

其次,有利于实现幼儿园教育的目的。幼儿园教育力求培育本真的、完整的儿童,而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明了,儿童自出生之日起就从来没有离开过真实的生活世界,幼儿真正的发展是在与生活的交融之中,被丰富的童年生活源源不断地滋润着情感,增强着智慧,收获着幸福和快乐。幼儿园课程承载着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重任,必须是幼儿真实生活的体现,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误区

经过20多年的幼儿园课程改革,虽然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理念日益深人人心,但是在践行课程生活化的具体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诸多误区。

(一)片面理解幼儿园课程与生活的关系

在课程生活化理念的影响下,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幼儿园课程与儿童生活融合的重要价值。然而,在“课程源于生活”“课程高于生活”“课程结合生活开展”等观念的指引下,有的教师认为只要课程内容中有关于生活的内容就表示“课程源于生活”,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活动内容为了生活就表示“课程源于生活”,有的教师为了提升幼儿的经验而牵强地总结和拔高,以体现“课程高于生活”,还有的教师虽赞同生活是课程内容的来源,却并不赞同生活是课程实施的途径,仅仅把生活中的东西拉到课程中来,充其量只能称之为“联结”或是“糅合”,而没有真正把握课程和生活的内在联系,更谈不上从生活中发现课程,幼儿依然挣扎在成人营造的世界中,无法真正回到自己的生活世界。

(二)片面理解课程生活化与主题活动的关系

主题活动可以主题的形式整合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和教学形式等要素,其整合性与课程生活化所关注的幼儿生活整体性是非常契合的,因此许多教师将课程生活化与主题活动的实施划了等号。但是,主题活动虽然可以渗透在学习活动和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的游戏中,却不能涵盖诸如吃饭、睡觉、散步、盥洗等生活环节。因为幼儿园一日生活皆课程,不能覆盖幼儿园所有课程的主题活动由此就仅能被看作是实现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途径之一,而不能与课程生活化等同起来。

(三)将课程生活化与知识教学对立起来

在实施生活化课程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因为知识、素材的零散性和科学、数学的理性与生活的感性之间的差异而苦恼,加之许多家长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幼小衔接对于系统文化知识的要求,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实施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然而,正如德国哲学家费希尔所指出的那样:“教育必须培育人的自我决定能力,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不是首先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以远离幼儿现实生活的方式,把逻辑严密的知识授予幼儿,不仅剥夺了其童年的快乐,更是忽视了一个事实:在儿童的眼中,周边环境中让他们感到新奇、有趣的人、事、物,才是和他们相贴近的生活,也才是能对他们产生作用的世界。

三、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一)转变教师观念,确立生活化的课程观

教师是实现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关键因素,教师应转变自身的课程观,做到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评价的生活化。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应逐渐摆脱片面知识技能教学的束缚,转向对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关注,深入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的知识经验,重视幼儿在各种活动中的亲身体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逐渐超越抽象的文本,转向关注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幼儿,在幼儿与知识之间搭建一座平实而和谐的平台。在教学方法上,应逐渐跳出传统的教与学模式,多给予幼儿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亲身体验的机会。在课程评价上,应逐渐转变片面、单一的评价标准,以发展性、过程性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凸显对幼儿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的关注。

(二)拓展课程视野,回归生活化的教育实景

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脱离了幼儿生活实际和学习经验的课程是不适应幼儿发展需要的。幼儿园课程必须提供丰富的生活化素材和实景,并将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还原为贴近生活的探索过程,如此才能帮助幼儿更好地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为此,教师应逐渐拓宽课程视野,善于从生活中找到适合幼儿发展的课程内容,实现教育与生活的完美结合。幼儿兴趣、教学需要、家长信息、社会事件、节日文化等都可以是幼儿园课程的来源,只要教师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和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幼儿的`一日生活皆是课程。如教师就可以带领幼儿实地参观市政府、警察局、邮局、图书馆、自由市场等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所,并且通过实境学习如何报警、如何处理遇到坏人的情形、如何借还书、如何买东西、如何付钱、如何选择商品等日常生活必备技能。总之,具体的生活是幼儿园教师施展教育才华的广阔天地,也是将教育、生活、课程紧密结合的有效手段。

(三)树立整体课程意识,整合生活教育内容

幼儿的发展具有整体性,而生活世界正是以整体的方式对幼儿产生影响的,人为地割裂生活经验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有害无益。杜威曾指出:“儿童的社会生活是他的一切训练或生长的集中或相互联系的基础。社会生活给予他一切能力和一切成就的不自觉的统一性和背景”,所以“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生活”。幼儿园教育要把幼儿培养成为和谐发展的“完整儿童”,就必须强调幼儿对生活的体验、认知、感悟等的整合统一,这个过程必须通过整体性的课程来实现。正如我国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所倡导的那样,运用“整个教学法”,“把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才能“让幼儿以完整的人的面貌面对完整的生活”。坳儿园整体性课程的基点就在于幼儿的生活,一切学科的知识都应通过幼儿的生活加以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生动的、有机的、现实的经验体系。

(四)提升生成智慧,把握寻常时刻

幼儿园的课程“要有目标,又要合于生活”,因为日常生活往往蕴含着意想不到的变动,所以“幼稚园的课程须预先拟订,但临时可以变更。”《儿童的一百种语言》的作者之一,瑞吉欧学前教育经验资深研究者美国乔治·福门博士曾说:“最佳的时刻是简单细小的寻常时刻,而不是那些庞大复杂的时刻。事实上,一旦你停下来去对一个寻常时刻进行反思,你对儿童真相的发现和获得,要比你去研究许多个突出时刻要多得多。”实际上,正是在这些寻常时刻里,才存在着最真实的儿童,才是儿童最原生态的生活,也正是这些寻常时刻才构成了儿童丰富的体验和经历。教师聆听儿童的心声就是从深刻理解每一个寻常时刻开始的,那些匆匆而过并不突出的寻常时刻蕴涵着令人难以想象的潜在教育契机,它们是围绕在教师身旁的宝贵课程资源。如果教师悉心观察、探寻和挖掘,重视课程的生成性,敢于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捕捉住幼儿寻常生活中的闪光点,那些从低结构化甚至非结构化的寻常时刻中所衍生出来的课程必将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意义深远的积极影响。

105 评论

心在翠微

一会儿教学应该与当人的生活习惯,孩子学会哪些知识,学会了盛行光环,有了学习,将来提高了识字能力,人文交往能

139 评论

残殃之暮

《浅议幼儿教育生活化》

摘 要: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和教育是相互交织、互相渗透的两个体系。教育与生活已成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个核心的理念,即课程的生活化、经验化。那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本着这一理念实践下去。

关键词:幼儿教育 生活化

幼儿园教育是孩子们最早接受的教育形式,它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心理状况和健康成长,因此幼儿教育必须得到重视。为孩子们提供精彩、健康的生活与活动环境,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和警醒。[1]

一、生活化教育内容的选择

⒈从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中确定活动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纲要》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如在孩子刚入园的时候,幼儿常在口袋里藏几颗糖,偷偷地与同伴分享。我们就依据这一生活素材开展了“糖果甜甜”的主题活动,请幼儿自愿带了各种糖果,于是,幼儿在尽情地品尝糖果的美味之余,又了解了各种糖果的不同种类和口味,有效地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

其次,我们在生活中要细致观察,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即教师要以敏锐的观察力及时捕捉住来自幼儿的稍纵即逝的生活信息,充分发挥它们的教育价值。 [2]

⒉从幼儿熟悉的节日中选择活动内容

节日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标志,既是文化特色的反映,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尤其是幼儿熟悉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六一“儿童节、中秋节等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就拿“三八”妇女节来说吧,幼儿最熟悉的妇女就是妈妈,于是我让幼儿从了解妈妈入手,妈妈的工作,妈妈为这个家付出的辛勤劳动,妈妈为我做了些什么?从而激发幼儿对妈妈的爱,然后启发幼儿:“你为妈妈做过什么,你打算如何让妈妈的节日过得开心?”让幼儿明白爱是双向的,激起幼儿亲手为妈妈制作小礼物的欲望。于是《我爱我爱》的活动就红红火火地开展了起来。

二、活动过程生活化的实施

⒈让生活走进课堂

生活化的课堂能使幼儿感到生动有趣,充满人情味,回归生活已越来越被教育界认可。如:我在组织幼儿开展《感知6以内的数量》活动时,我把活动室布置成一个“超市”,让幼儿做“顾客”,每人有6以内的点子卡若干张,拿一张点子卡买可以与点子相同数量的一种物体,可以买若干种与点子相同数量的物体。这种生活情景的再现让幼儿感到既亲切又有趣,既从中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有时我还将真实的生活引进课堂,如《水果沙拉》活动中,我与幼儿将带来的水果按品种分类摆放,然后让幼儿看水果,说水果,了解水果的形状和不同味道,最后与幼儿一同洗水果、切水果,做水果沙拉、品尝水果沙拉。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幼儿体验着生活的乐趣,学习着生活的本领。《香香的蔬菜》、《香喷喷的爆米花》这些活动的组织都以幼儿体验生活这种方式来实施的。让生活走进课堂,给我们的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⒉从课堂走进生活

大自然、大社会是本活教材,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拓宽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带领幼儿走向幼儿园,融入大自然、大社会。在幼儿教育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从生活中学习,还要引导他们用学得的知识更好地生活。如: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学会了剪窗花、折纸花,回家后有的幼儿就与爸爸妈妈一起布置自己的小房间,改善生活环境,使环境更漂亮、生活更美好。有的幼儿学会了做“水果沙拉,经常在家里大展身手,享受生活。有的幼儿在学习《安全交通规则》后,制止家长闯红灯,并要求家长过马路时走斑马线,为创建文明安全的城市环境出了把力。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幼儿适应能力

学习来自于生活,学习也服务于生活。只有让幼儿了解生活,才能更好的适应生活。《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情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我们从孩子的身边生活着手,对生活中活动进行开发和创新,关注活动能否真正引发幼儿的参与和兴趣,促进幼儿能力进一步的发展。

例如,我们幼儿园中班的主题活动“我去逛超市”,从幼儿区域活动“小小商店”中引发出来,在幼儿已有逛超市经验基础上,引入“超市”的活动,发现超市与一般商店不同的物品摆放规则、超市购物秩序,购物礼仪等,教师与幼儿一同收集材料,将“小小商店”升级为“小超市”,在幼儿的自主活动中体验超市购物乐趣。结合“环境保护日”“劳动节”,开展“我是环保小卫士”主题活动,播放废气污染、水污染……环境污染录像,了解环境污染带给人们的生活危害,加深幼儿对“环境污染”的理解,萌发环保意识。以“救救地球”为题,开展向社会开放的幼儿画展、设计“爱护环境”提示牌、清扫校园等系列活动,共同关爱我们的生活环境。在此活动中,结合生活中的现象,采用多样的学习形式,引导幼儿的积极参与,各内容相互渗透,引发教育各要素的有机结合,促进幼儿全面的感知生活,适应生活,关爱生活。 [3]

结束语

既然我们的教育是以生活为理念来展开的,那么在幼师关系方面也要加以相应转变,从而进行新的定位,幼儿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自身置于和幼儿平等的地位,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切忌采用强制灌输的方式,幼儿虽然年龄较小,可是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而是要采用商量、分享、平等、耐心的方式加强与幼儿的交流。对于幼儿的疑问与需求,教师要认真、诚实地进行回答,不可因为孩子年幼,就随便糊弄,如果采取这样的态度,会很容易造成孩子养成坏习惯,从而影响他们未来的价值观。总之,教师要做一个好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启发幼儿进行有意义的生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儿教师的生活化。

要实现幼儿教育的生活化,需要方方面面共同作出努力,尤其是幼儿教师更要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加强对实践的探究,切实为实现更好的生活化幼儿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高亚琼.谈环境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革新,2010(04).

[2]邓海英.浅谈幼儿教育生活化[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

[3]岳亚平.生命教育:幼儿教育的思考原点[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184 评论

相关问答

  • 毕业论文任务书幼儿园课程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一段忙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要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毕业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要怎么写呢?以下是我

    盐见黄瓜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幼儿园生活常规毕业论文

    摘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抓住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培养孩子良好

    龙井12345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园本课程幼儿园毕业论文

    幼儿学前 教育 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应当立足于尊重幼儿、培养幼儿的角度,与时俱进,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

    a416066323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幼儿园生活常规研究毕业论文

    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篇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摘 要:常规教育说得通俗点就是习惯教育,一个人习惯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生的成败。要培养一

    Yoyo030303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生活化课程毕业论文

    从幼儿的学习心理看,如果数学教育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需要,必将激发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立足于幼儿的生活,将数学教育活动生活化,让数学活动真正走进幼儿

    冬射未至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