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小旭他妈
《老子》首章“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一句,通常有两种断句方法,即“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和“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其实汉唐时期的《老子》注疏,都是“无欲、有欲”断句,到了宋代,王安石、司马光、苏辙等人注解《老子》,则提出了“无、有”断句的新见,影响很大。由于马王堆帛书本此句作“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说明以“无欲、有欲”断句更加符合老子的原旨,这样,老学史上这个著名的句读问题似乎顺理成章地得以解决了。然而现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到目前为止,很多老子研究者仍然认为应该从“无、有”断句,他们并不以帛书本的句读为然。看来,关于《老子》首章无欲、有欲的理解,并非仅仅与版本和断句相关,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对此,本文试图结合老学史的发展以及经典诠释的特点来加以辨析。关于《老子》首章“无欲”、“有欲”的解释,在汉唐时期的注疏中,《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较为全面,该疏说:欲者性之动,谓逐境而生心也。言人常无欲,正性清静,反照道源,则观见妙本矣。若有欲,逐境生心,则性为欲乱。以欲观本,既失冲和,但见边徼矣。徼,边也。又解云:欲者思存之谓,言欲有所思存而立教也。常无欲者,谓法清静,离于言说,无所思存,则见道之微妙也。常有欲者,谓从本起用,因言立教,应物遂通,化成天下,则见众之所归趋矣。徼,归也。①疏中提出了无欲、有欲的两种不同解释,意思相差很大,但都可以说通。这实际上代表了老学史上关于元欲、有欲诠释的两种不同路向,且两者都有所本。无欲、有欲的第一种解释,“欲”训为“性之动”,即欲望,有欲乱性,这是一个负面意义的理解,与无欲对立,无欲有欲之间存在明显的褒贬之分。从现存的老学文献来看,这种解释当本于《老子河上公章句》。河上注说:“妙,要也。人常能无欲,则以观道之要妙。要谓一也。一出布名道,囋叙明是非也。徼,归也。常有欲之人,可以观世俗之所归趣也。两者谓有欲无欲也。同出者谓同于人心。异名者,所名曰异。名无欲者长存,名有欲者亡身。”河上注中的有欲即指欲望。值得注意的是河上注对“同谓之玄”的解释:“玄,天也。谓有欲之人与无欲之人,同受气于天。”“玄”一般解为深远玄妙,这样就为“此两者……同谓之玄”的解释带来了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如果把两者解释为无欲有欲,那么无欲尚可谓之玄,有欲怎能称玄呢?因此河上注训玄为天,便避免了这个麻烦。而且,“玄”从字义上看是可以指天的,如《释名·释天》:“天,又谓之玄。”《楚辞·招魂》:“青骊结驷兮齐千乘,悬火延起兮玄颜烝。”王逸注:“玄,天也。”河上注的这一解释,显然是道家气禀说和汉代元气论在老学中的体现。老学史上将“有欲”做负面价值解释的例子很多,但大都能够自证其说。换言之,即使把有欲理解为欲望,也不会构成老子首章诠释的障碍。而其中的关键是对后面“此两者”的解释。如河上注把“两者”解为无欲、有欲,相应训“玄”为天,从而使前后语意贯通。事实上,“两者”所指为何,可以有多种看法,如成玄英认为是指“无欲有欲二观”,唐玄宗疏则说:“两者,谓可道、可名,无名、有名,无欲、有欲,各自其两,故云两者。”此外,“两者”还可以指始与母、妙与徼等等。由于对“两者”的理解具有开放性,故关于“同谓之玄”的诠释在前后语意的连贯上是不存在问题的。
狮子跃峡谷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胖墩er猫
谈《老子》哲学思想与设计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谈《老子》哲学思想与设计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曾在我《道法自然》的设计格言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一切是由生命开始的,最自然的是最美的,不要刻意,经典是不经意问的流露。不要放弃思考,在痛并快乐的思想中成长。”道家讲究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反而推之,万物都是自然,所有自然界一切事物却由道所演化的规律,所以我们也是自然界里的一份子。
前些日子读稻盛和夫《活法》一书亦对此有感受,他所说的宇宙意志,使万物王道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同此理。由此可判断,一切向好的方向去发展的就是自然。顺应自然也就是设计的正确方向,反之便逆其道而行之。虽然可能有一时的畅快,但是长远看来并无益处。所以,我更喜欢自然的设计,适当的奢华也是可以的,但要适度。奢华再刻意一些就是奢侈,奢侈再刻意一些就是奢靡,奢靡,再去发展就要走向另一个极端。
中外历史上也有大量的例子,如中国殷商时期末,商纣王奢靡无度,贪图享乐无度,曾经“酒池肉林”——就是把花园内开了一条水渠,里面放上美酒,以便随时畅饮,把肉干挂在树上,以便随时享受美餐,荒淫无度,最后导致亡国。法国路易十四前期,意大利“巴洛克”传入法国宫廷,经刻意发展有形成了“洛可可”的宫廷奢侈风格。经过路易十四、十五、两代的极力推崇,奢靡之风日益凝重,到路易十六前期已到极致。路易十六上台不久便政权不稳,他虽然也做了很多政变,推翻了洛可可荒淫、奢侈的艺术风格,回归建筑的古典等做了一些改革,但也没能铲除前两代帝王埋下的.奢靡的种子,被法国人民推上了断头台。一代王朝就这样结束了。这也是很吻合自然规律的。
有时我也在想,当时在设计这些类似凡尔赛宫的设计者们是否也是把这个王朝推向灭亡的加速机器?奢靡本来就不是什么好的习惯,我们作为设计师是有义务让业主得到高品质、高品位、高雅的生活,并不是追求荒淫和铜臭的机器,所以我认为设计也可以自然,自然之至、天人合一、生生不息。
《老子》第二章曾言,“天下皆知美知为美,斯恶己;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己。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知,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句话大概意思是说:天下人都知道美的东西,不美的东西也就因此显现出来了,人人都明白善的东西是善的,这也露出了不善的一面,因此,有与无相互依存,艰难与容易相生。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互包融,音与声相互谐和,前与后相互随从。如此,圣人依照“无为”的原则办事,实行“不言”的教化,让万物自然兴起不去创始,让它们生长而不占为己有,有所作为而不能自恃已能,功业成就而不居功自满,正由不居功,因此功绩也就不会消去。
我觉得此篇就像给我的设计做的指引方向,就是一种哲学的辩证法,也是指导人生的启示录。我们所从事的设计工作,本身就是创造美好的工作,但对美的追求每个人都有不同,《老子》恰恰告诉我们去怎样分辨美与丑,善与恶的灵活运用,这种灵活的审美又可变化成丰富的触动和感悟。古时曾有一楚王好细腰,就是喜欢腰细的女人,而宫中人为迎合楚王的审美,就有很多王妃不吃饭而饿死。
当今“减肥”已是大潮流,我们的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大量的关于减肥的广告层出不穷,但“肥”就真的那么可恶么?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说过:“短长肥瘦各有度,玉环飞燕谁敢憎”,杨玉环在丰韵肥泽中光彩照人,赵飞燕在轻盈中显魅力,她二人都是在自然中展现自我的风采,又有谁能说孰美孰丑?今天,更有人因为“减肥”,“瘦身”成癖,引发各种疾病,这就是追求美过分就变成丑的结果。
爱美也要适度,过分也会产生负效应。南怀瑾先生曾在他的著作《老子他说》中就有举例,明代大画家倪云林非常爱美,非常爱清洁,用现在话说就是对美有洁癖,他所用的文房四宝,每天要有两位专人理管,随时擦拭,庭院里的梧桐树,每天早晚都要派人挑水擦洗干净,结果,硬生生的把梧桐树干净死了。所以,老子讲审美是要灵活的,设计也是要不拘泥的,就好比中式庭院里用的怪石,怪石是以丑为美的,丑到极处便是美之所在。在老子的辩证法里就讲“大直若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像无形”。我最喜欢的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就提出书法应“拙多于巧”的说法,所以他的书法作品里就有老子灵活审美的充分体现。
《老子》第八章曾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按老子所说之意,天下最善,也是最高尚的品德,似水一样,水善有利于世间万物,而不去争夺功名,处在众人所厌恶的低洼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住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渊默沉静,待人善于真诚仁爱,说话讲究信用,为政善于清净自正,处事善于发挥才能,行动善于抓住时机,因为不争,所以没有过失。
老子从对水的认识理解发挥到人生观,宇宙观的境界,所以我们也不难从他的理解中找到并运用到设计中的理念,有时候我们一直在奔忙于向前进的步伐,无暇停下来想想我们从事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行业,是否想过为什么做设?要做什么样的设计?我从事设计十二个年头,近两年越来越能感受到做设计、设计师的工作魅力所在,这是一个时时刻刻创造美的工作,创造美的同时就要自己有美好的心态,健康的心态,不断地补充和完善自我,只有高尚的品德才能做好美好的设计。用上善若水的心去做设计,去服务于你的客户,去走你的人生健康之路,就会避免在纷纷扰扰的大千世界迷失方向。
“道长无为而无不为”一句道家名言,见《老子》第三十七章,道看上去无所作为,可实际天下事没有什么是它没有介入的,只有控制自己的欲望,内心修炼到虚无,才能有所作为。老子讲有“有与无”的观点也亦同此理,“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非常强调无的作用,无的境界,就有时好比我们的设计中,能把“无”做好,做到极致,也是真的“有”正因为我们在设计中太注重“有”了,材质繁多,堆砌,为了造型而设计的过多忽视“无”的设计,就放弃了设计目的的本我,使设计的目的性是盲目的。
追求“平衡、平和”也是我设计理念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有时我们做设计时时常的一个背景墙装饰的怎样华丽,怎样让人眼前一亮而费尽心思,做出来的也许光彩夺目,业主眼前确实也一亮,但真正的你去想一下,我们是为生活而做设计的,业主未来在你设计的环境里能眼前一亮、两亮、或者三亮,但是否能亮一年、两年、三年、以至于十年二十年?实际能做好“无”才能长久的“有”,要做“有”的设计那就要经得起推敲,不要局限对风格的迷恋,肤浅的运用,尚层提出的“无域”的设计理念不正是对此很好的诠释吗?
议论文赏析之我见议论文是一种重要的论辩性交流型文体,要赏析一篇议论文的优劣,读者最好基本具备三方面的知识:议论文的常用结构、议论所依靠的观念与方法论、议论时引用
要那个专业的?每个专业的语言不同,也要结合该文的具体特征。如果要文学方面的我可以帮你写。初稿评语:论文题与论文的内容基本相符,结构基本完整,语言也比较通顺,没有
一段充实而忙碌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毕业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毕
认真写好一篇论文,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会有更好地理解。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毕业 论文2000字 范文 ,仅供参考!毕业论文2000字范文篇一:《分析对会计政
《老子》首章“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一句,通常有两种断句方法,即“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和“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其实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