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紫檀
这是个安宁的下午。我坐在阴暗陈旧的大礼堂里,一边听着树上鸟雀的鸣叫,一边看完了张岱的《陶庵梦忆》。 书名梦忆,取其闲散零碎,杂乱无章之意。全书分八章,文一百二十三篇,都是随想随写,断续无依无作。若说总旨,不过以梦言忆语的名义将所怀想的一切氤在淡淡的伤感里。我粗略总结了下,主要写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花鸟虫鱼,奇云异石类。张岱少时少时喜玩乐,游历各地,见识极为广博。其笔下的天台牡丹,大如拱杷,雍容大方;木龙出自辽海波涛,历事沧桑;花石纲遗自前宋,正骨磊块;花樽古朴清奇,可以用来浸泡梅花……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二、山川地理,风花雪月类。张所叙写的范围主要是人文鼎盛的江浙一带。如开篇之钟山,日月湖,后面的湘湖,愚公谷等,中间夹以传说叙事,比较耐读。至于风花雪月的情调,则迷漫全书。在金山夜戏中,作者泊舟江岸,携众人入金山寺,时已二鼓,看他写当时景致: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只此十字,就荡开一切世俗,空出一方清疏世界。而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更是名篇中名篇,也是明小品的巅峰之作。 三、亭台楼阁,水舞歌榭类。浙中多亭台。筠芝亭浑朴;梅花书屋坛前西府二树,花时积三尺香雪;天镜园高槐深竹,樾暗千层;献花阁高出林臬,秋有红叶;等等都刻画的非常精细,一言两语,亭榭风流自出。 四、风俗民情,市井人物类。前者如越中扫墓,鲁藩烟火,扬州清明,绍兴灯景都写的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后者柳敬亭说书之逼真,朱云崃养戏女之色态等,真是呼之欲出。可谓极通人情者。 说完了内容,再来说书的作者张岱。他是浙江绍兴人,我曾经最喜欢过的女孩子的所在地。他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好玩乐,喜冶游。长年后遭明亡大变,其时盗贼半起,异族入侵,山河破碎,因家财荡尽,只得遑然披发入山林(圣经中也常有披发裂衣之举措,后面文章再写),原来的故交旧友纷纷远离,以致衣食无着。经历了人间冷暖的他在沉静后开始怀念以前生活的点点滴滴,追忆前世繁华。这部小品集,与其说是闲情逸志之所托,倒不如说是对层叠起伏世事的迷惘,以亡民心态哀哀记下追悼前明的挽歌。
jessicabeck
文|筠心 写四季之美,最简劲利落的大约是清少纳言。《枕草子》的首篇:“春,曙为最。逐渐转白的山顶,开始稍露光明,泛紫的细云轻飘其上。夏则夜。有月的时候自不待言,无月的暗夜,也有群萤交飞。若是下场雨什么的,那就更有情味了。秋则黄昏……冬则晨朝……”寥寥数笔,四季之最已入眼入耳入心,乃至入神了。而能一笔点破四季之理趣,当属北宋理学家程颐,他的七言律诗《秋日偶成》颔联:“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是说一颗贞静之心,方能领略万物之妙趣,从而对四季景色生发出浓浓兴致来。 至于善写小品文的张岱,他的《陶庵梦忆》里有多篇涉及春夏秋冬故事。享尽富贵,也历经磨难的他,又是如何去描绘那一场场繁华如梦? -春- 我赏张岱笔下的春天,除了养眼,还很养胃。同样是宁绍平原长大的我,品到久违的家乡风味,又怎能不吞咽口水呢!《天镜园》篇幅极短,但其中第二段,每读每回味: 天镜园是绍兴张氏私家园林,园内植有高高的槐树与密密的竹林,两者叠翠成荫;而园正对是清澈可见游鱼与鸟影的兰荡湖,水木纯净空灵,使得此处仿佛仙境。张岱曾于园中读书,他说:“幽窗开卷,字俱碧鲜。”这并不难解,推窗所见无不鲜绿,所以连书中文字也染上春色。费解的是,张岱吃了商贩经兰荡湖送来的春笋后,叹息“惭愧”那俩字。莫非张岱与《红楼梦》里的宝姐姐想到一块儿,此等仙品佳肴,命小福薄如我,哪里配得上消受?然而,我毕竟是吃着了,幸甚幸甚! 去国日久,我有好些年未品尝江南的春笋。有一年,母亲在宁海的堂姐,捎给我一大袋笋干。与五花肉红烧,家中人人只拣笋吃,关键是片片鲜嫩。虽说山里人做惯了的身子,翻山越岭不在话下,可毕竟是近七旬的老人,那一大袋得挖多少鲜笋?更何况又专拣笋尖中段,最精华最鲜嫩的来晾晒……那一刻,我亦心生惭愧。 春天还是民间节日盛会最多的季节,爱玩爱逛的张岱岂能错过!这不,绍兴的元宵灯景:“大街以百计,小巷以十计。从巷口回视巷内,复迭堆垛,鲜妍飘洒,亦足动人。”还有,始于花朝止于端午的西湖香市:“昭庆寺两廊,故无日不市者。三代八朝之骨董,蛮夷闽貊之珍异,皆集焉。” 然而,最令张岱怀念的,却是扬州清明: 可知,古时的清明扫墓祭祖,亦是一次全民总动员的踏青游春盛会。在张岱看来,扬州清明之盛况,只有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可堪比拟。《扬州清明》的篇尾,张岱更是吐露心迹:“南宋张择端作《清明上河图》,追摹汴京景色,有西方美人之思,而余目盱盱,能无梦想?”显然,这是历经明亡清兴,隐居山林的遗民张岱,他的故国之思啊! -夏- 秦淮河之盛在于两岸的舞榭歌台,在于水上的画船箫鼓。尤其到了夏天,其妖冶其香艳更倍增于往常。想来张岱必是秦淮常客,否则又怎能写得如此历历在目,并思思入鼻:“夏月浴罢,露台杂坐,两岸水楼中,茉莉风起动儿女香甚。女客团扇轻纨,缓鬓倾髻,软媚著人。”轻歌曼舞,莺声燕语,秦淮河终归是一条女性之河。所以,即便端午竞舟,也只有灯船。欲看龙船之威猛,则须赶往金山寺。至要紧地理绝佳,于金山上俯瞰,居高临下,人船一览无余:这是很见张岱文采的一段刻画,面面俱到言之,却无半点繁琐赘言。同样写得栩栩动人的,还有《西湖七月半》,虽然张岱说:“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张岱将他们分为五类人,后世的我们读此篇,不免猜想张岱他自己又属于哪一类呢?他大约是:“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等到月色苍凉,东方将白,人烟散尽,他便以舟为眠床,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那梦岂不清香!都说张岱善写大场面,我却偏爱那些小篇幅,喜欢欣赏张岱独有的夏日时光。《雷殿》只有一段,读来却有心旷神怡之感,恨不得全引在此:还有《庞公池》,说的是在卧龙山读书的张岱,留小舟于山下庞公池,每逢月夜,必乘舟出行,往返五里:不知愁为何物的年纪,人人皆有过吧,只是稍纵即逝。多年前,江南水乡某个燠热的夏夜,尚未娶妻的舅父们铺凉席睡露台,我也要跟去,外祖母死拦不听。数星星,听故事,实在有趣。可是,睡至半夜,被蚊子咬醒。舅父们用秸秆点火熏亦无济于事,只得将我送回老屋。摸索着爬上老旧宁式大床,朦胧间听外祖母得意地问:“还是屋里好吧,下次还听不听话?”我胡乱地应了一句,便倒头睡去。一晃,外祖母已作古三十余年,舅父们皆年过六旬;而那一夜,居然鲜如昨天。 -秋- 印象派画家毕沙罗喜欢画家门口或窗外的景色,所以他用不着出远门;塞尚则更有趣,他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画着家乡的山,最后成了现代艺术之父。但有些人却偏偏喜欢舍近求远,对着家门口的景致,瞅都不瞅一眼。比如我,明明曾经咫尺之近,农历八月十八的钱江潮,却一次都不肯捧场。如今隔着千山万水,我只能借着张岱的《白洋潮》,遥想壮观: 钱江潮之威力有如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吾乡有村民举家观潮,一家老小有去无回。近些年,仍听闻有不知深浅的外乡人,自以为占得最佳观潮位,殊不知危机正降临……对自然无敬畏之心,就难免乐极生悲啊! 说到秋,不能不说八月半。《陶庵梦忆》里详细写中秋的,有两篇:《虎丘中秋夜》与《闰中秋》,前者由“天暝月上”,至“更定”,至“更深”,至“二鼓人静”,一直写至“三鼓”,场面宏大,盛况空前,然而作者不过是一旁观客;后者是作者在家乡绍兴的蕺山,模仿虎丘山中秋赏月唱曲的习俗,邀请众多友人相聚共欢。蕺山虽无虎丘之盛名,却也有典故,此山盛产蕺菜,越王勾践曾采食之,所以得名;山之南有戒珠寺,原本是王羲之故宅。那是距明亡仅十年的崇祯七年(1634)的闰中秋: “澄湖万顷”句出昆剧《浣纱记》第三十出,以春秋吴越争霸之故事,抒发家国兴亡之感慨。轰饮轰食轰唱直至四鼓,众人才于月色的护送下倦倦散去: 宋朝米芾、米友仁父子善画山水,却不求工细,多用水墨点染,世人称之“米家山”,那岂不与西方印象派画作的朦胧之感异曲同工?兴许,那晚张岱所见的山景,也像极了塞尚的画。 -冬- 由五代画家赵干画,南唐后主李煜题字的故宫至宝《江行初雪图》,描绘的是江南水乡初冬景象,细腻刻画了渔民冒寒捕鱼之艰辛。张岱的《品山堂鱼宕》说的也是捕鱼,时间也是冬季,却是另一番情景: 此段生僻字不少,读来有些不畅,但可知那六“者”皆为捕鱼动作,结果自然也喜人。总体归纳起来,十二个字:热闹沸腾、丰收喜悦、大快朵颐。张岱之父在绍兴鉴湖附近修建园林,名曰众香国,品山堂为园中主建筑。门外鱼宕横亘三百多亩,种菱芡,养肥鱼,满足张岱多少口腹之欲,也难怪他追忆! 有人说,一年四季最易画冬,描数片雪花,人人皆知是冬,文章是否亦如此呢?《陶庵梦忆》有两篇写雪,《龙山雪》喧闹些,《湖心亭看雪》孤寂些,但皆妙文。前者是天启六年(1626)十二月事,张岱与家中一班声伎登龙山,于城隍庙山门赏雪,此时已入夜,大雪虽停,但积约三尺深: 虽说有酒敌寒有曲助兴,但喧腾至半夜,也实在够疯狂的。有一年圣诞假期,我与家人去法国南部滑雪,酒店的暖气开得太足,午夜热醒。悄悄地推开阳台的门,眼前阿尔卑斯山的雪也是呆白,我愣愣地发了会儿呆,好像有一点点明白张岱了。 再有《湖心亭看雪》: 那年张岱已经三十六岁,生逢末世的他,尽管身怀惊世之才,心存报国之志,科举场上却屡试屡败,连个举人都没考上。报国无门的悲哀,怀才不遇的孤独,谁能体会?《湖心亭看雪》像极了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种孤独那种寂寞如出一辙。虽然柳宗元二十一岁就考中进士,可是一贬再贬的坎坷命运,令他与张岱一样无命补天。这漫天的雪啊,何尝不是落进了他们的内心…… 至精彩《湖心亭看雪》收尾:“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真是好注解。所以,读《陶庵梦忆》,赏张岱的春夏秋冬,只见繁华,不识苍凉,可乎? * 【同系列文章】 读《陶庵梦忆》,品味一个玩家的深情 读《陶庵梦忆》:人无癖不可与交
做梦的燕子
(一)文化
1、“一带一路”视阈下实施中原文化走出去路径研究
2、商丘市红色典籍整理与开发利用研究
3、“互联网+”行动计划与网络文化建设研究
4、“十三五”时期商丘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5、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保护研究
6、传统美学精神的当代价值研究
7、传统文化与“文明商丘”建设研究
8、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商丘市的发展机遇研究
9、商丘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研究
10、河南文脉传承与城市特色构建研究
11、商丘名人文化产业化与中原经济区建设
12、“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播研究
13、“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原文化传播与交流
14、河南省红色典籍整理与开发利用研究
15、“十三五”时期河南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16、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17、商丘文脉传承与城市特色构建研究
(二)文艺学
1、浅论审美与文化的关系
2、略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3、论宗白华美学思想
4、论审美现代性
5、广告的审美特征论析
6、论诗歌语言
7、论马克思主义的悲剧观
8、论文艺的娱乐作用
9、论意境的美学特征
10、论文学语言的多义性
11、文学审美特征论
12、“话语蕴藉说”评说
13、浅析“典型论”
14、浅论“意象”
15、浅论“叙事学”
16、文学消费心理研究
17、关于文学话语“陌生化” 问题
18、浅论“结构”与“解构”
19、论艺术真实
20、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
21、浅论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
22、论艺术直觉
23、论艺术虚构
24、浅论美育与社会的文明进步
25、浅论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26、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
27、浅论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
28、浅论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
29、论当代 中国 的大众文化
30、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
31、论审美变形
32、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33、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 影响
34、论本世纪中国文论的 现代 性主题
35、浅论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36、浅论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
37、论朴素美
38、蔡仪美学思想述评
39、浅论朱光潜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40、评李泽厚美学思想
41、浅论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42、浅论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
43、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44、论艺术接受中的个体差异
45、浅论人类审美态度的演进历程
46、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47、当代中国大学生审美情趣考察
48、论形式美的美育效应
49、浅论美育与社会人文精神的转化与重建
(三)古代文学
1、试论杨万里诗歌的俗与雅
2、唐传奇的文学价值
3、薛涛的文学创作
4、鱼玄机的创作
5、浙西词派及其词人简述
6、小红低唱我吹萧――姜夔的词与音乐略探
7、黄庭坚的文学思想
8、李清照词创作的社会蕴含与价值
9、宋代女性创作的“悲愁”本色
10、试论宋诗中杭州民俗的描写及其表现
11、论张先的慢词
12、“表面滑稽而骨子里沉痛”――苏轼“以游戏文字为诗”浅论
13、从潘金莲看《水浒传》的婚姻和爱情
14、论《镜花缘》中的唐小山形象
15、论弹词小说《再生缘》中四位女性形象之对比关系
16、浅论凌鞒酢抖拍》之盗贼观
17、浅论李渔的人生观在戏剧、小说中的体现
18、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卖油郎独占花魁》看拟话本的爱情婚姻观
19、试论张岱《西湖梦寻》、《陶庵梦忆》中的禅趣
20、浅析《牡丹亭》中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
21、《水浒传》中绰号问题浅析
22、论香菱形象的文化命义
23、“二尤”悲剧在《红楼梦》大悲剧中的原型意义
24、刘姥姥形象的文化意蕴
25、巧姐形象的文化意蕴
26、两对位势悬然却下场略等的母女一一赵姨娘探春及凤姐巧姐漫议
27、度人与救世一一疯僧与刘姥姥形象的不同意蕴
28、贾宝玉同性恋倾向诠释
29、《聊斋志异》中的悍妇心理构件
30、论《聊斋志异》的传奇艺术
31、《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
32、《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
33、《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
34、《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
35、王梵志诗歌的独特内涵
36、试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
37、论李贺诗的多种风格
38、论《金瓶梅》中的民俗描写
39、论《儒林外史》对八股制艺弊端的反思
40、论《红楼梦》中诗歌之功能
41、对生命的漠视――试论《水浒传》叙述的暴力化倾向
42、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浅探
43、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
44、浅论《史记》的游侠精神
45、论苏轼的出世和入世
46、试探陆游的“梅”情结
47、论李白的咏侠诗
48、《三国演义》中的择主思想比较
49、《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50、浅论《儒林外史》对人性的扭曲
(四)现当代文学
1、论李健吾的短篇小说(或者:论李健吾小说的平民化)
2、论“后浪漫派”小说的艺术特质
3、《风萧萧》中的.意象
4、张爱玲小说的影视改编
5、《小团圆》中的母亲形象
6、《小团圆》中的女性形象
7、《小团圆》的叙事特色(或者:《小团圆》的复调叙事)
8、老舍小说的影视改编
9、老舍小说的爱情叙事(或:老舍的女性观)
10、老舍、邓友梅、王朔的“京味儿”小说
11、老舍、邓友梅笔下的旗人形象
12、茅盾的另类小说
13、论钱钟书的短篇小说
14、沈从文小说中的男性世界
15、张恨水小说中的女性世界
16、浅析现代人文主义思潮
17、论新写实文学中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
18、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文情怀
19、早期乡土小说的民俗价值
20、乡土文学与乡土小说
(五)外国文学、比较文学
1.《美狄亚》的女权主义重读
2. 中国、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形象比较
3.《十日谈》的狂欢化民俗特征
4. 《堂吉诃德》的想象性虚构与写作策略
5. 《奥赛罗》的后殖民重构
6. 试论莫里哀性格喜剧的类型化特征
7. 从后殖民主义批评角度解读《鲁滨逊飘流记》
8. 《巴黎圣(原文来自: 蓬 勃范文 网: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 )母院》人物设置的圆形结构
9. 从原型批评角度看于连形象
10. 《荒原》的“死亡情结”
11.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集体无意识
12. 鲁迅《药》中的基督受难形象分析
13. 《边城》和《伊豆的舞女》的比较研究(最好再加副标题,突出论点)
14. 《雪国》中 “雪”与“火”的意象研究
15. 泰戈尔的《沉船》与易卜生的《娜拉》中女性形象的比较
16. 论海明威小说创作中的“硬汉性格”。
17. 弗洛伊德主义和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
18.论流浪汉小说的艺术特征
19.中国武侠小说和其实文学的比较研究
20.《奥瑟罗》的悲剧冲突艺术
21.《呼啸山庄》与《金锁记》情感世界之比较
22.果戈理《死魂灵》的讽刺艺术
23.论《百年孤独》的孤独意识
24.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主题探析
25.哥特式小说的原理和发展
26.《浮士德》的善恶冲突论
27.试论《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原则
28.茶花女与杜十娘比较
29.哈姆莱特形象的接受和误读
30.重评巴洛克风格
(六)美学
1、美在文心:刘勰文学观探微
2、宗白华意境理论的诗学意义
3、论钟嵘《诗品》对诗之本质及诗美境界的阐释
4、王国维与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5、李安华语作品文化解读
6、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道家艺术精神
7、鸿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8、略论王国维的文艺思想体系及其现代意义
9、《人间词话》境界说与中国传统诗说之关系
10、论“悲秋”的母题及其文化意蕴
11、梁启超美学思想及其价值启思
12、“陌生化”理论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
13、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
14、王国维诗学的创化之道
15、论网络诗歌生产与消费的快餐化
16、亚里士多德的“陶冶”说与孔子的兴观群怨
17、柏拉图的音乐美学与中国先秦时代的乐论
18、浪漫主义诗论与中国的“人民性”的当代意义
19、以新历史主义批评的视点看莫言的“红高粱”小说系列
20、诗论喜剧语言的美学特征
21、试论“童心”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22、论文学创作的审美理想
23、由宗白华《美学散步》看“人生艺术化”
24、庄子“无为”美学思想初探
25、《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电视改编研究
26、成功的复合式改编:《罗生门》
27、从《霸王别姬》看导演陈凯歌的美学观念
28、论孔子的美学思想
29、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30、论中国古代美学的特点
论文选题指导意见可以如下这么写: 1.该生的论文比较符合当前的实际,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但在结构上不够合理,希望进行修改,同意开题。 2.论文选题符合专
傅苹出版了回忆录《弯而不折》(Bend, Not Break),讲述了她从中国劳改队到美国创新企业家的人生历程,重温了那段她称为“恐怖”和“治愈”的经历。并在书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选题的范围 1.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方面 2.财务成本管理方面 3.管理会计方面 4.审计方面 5.会计电算化方面 1.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创
建议从公司案例入手展开市场营销毕业论文的写作
毕业 论文的致谢辞在论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论文的质量提高也有一定的帮助。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毕业论文谢辞 范文 ,供大家参考。 更多论文致谢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