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土少年Hollar
“不朽”是文学中最古老的话题之一,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所谓“不朽”是指人在肉体消失之后生命仍能延续下去。从广义上说,不朽有两种:宗教的和俗世的。宗教式的不朽指的是灵魂的不朽:基督徒死后,灵魂可以回归天堂;佛教徒死后,灵魂可以超度,也可以轮回转世。但大多数中国人并不太关心自己的灵魂。贪官们在被判刑时往往坦白说自己不愿亏待自己,所以就吃喝嫖赌,贪赃枉法,他们所说的自己完全是指肉体的自己。与宗教式的不朽相反,俗世的不朽多是社会性和历史性的,是指死去的人仍活在人们的心里。壮士们保家卫国,捐躯疆场,留下英勇的故事;好官们筑路修桥,治水造林,留下传颂的口碑。这些都是通向不朽的途径。对于普通人,还有另一种不朽,用《伊里亚特》中的武士西泊洛可斯的话来说:“人像树叶一茬接一茬,风将树叶吹落到地上,但春天一来,活着的枝干又发芽吐叶。”这个比喻是说人死了但还有自己的孩子,仍能通过子子孙孙绵延不绝。艺术的不朽则不同,虽然也属于俗世的范畴,但它基本上是个人的所作所为——艺术家的生命被融入到一件优秀的作品中,一旦这个作品成为某个传统的一部分,它就呈现出永恒的生命,它的作者自然也就不朽了。曹丕在《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辱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名声自传于后。”据我所知,这是在世界文学史上关于不朽的最精辟的论述。它强调中国社会文化中除了立功、立业之外的另一种追求,就是立言,就是文学创作。文学的功能不光是“兴观群怨”,它的另一个更重要的功能是“存”。真正优秀的作品能够把人物的感情和思想鲜活地保存下来,使其传之久远,从而也使作者的名声长在。这种“存”的功能是文学本身的力量,不依赖权势,跟作者的肉体生命的长短也没有关系。它还可以解释作家写作的动机。文学创作的目的是要在纸上不朽,要使作家自己的生命有所延续。比较来说,也许是由于缺少宗教上的精神寄托,中国古典作家对不朽的追索比西方作家更执著。只是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和实用主义搅在一起,忽略了不朽这个写作的终极目标和最严格的准则。进入不朽之门只需要一种签证,那就是富有有生命力的作品。其实文学创作是一种病,即使对作家这个职业颇富浪漫心的、当代最有成就的英国移民作家之一的奈波尔也曾说过:写作是疯狂,是病态,是死亡。我们拿起笔来,面对的就是死亡。不过,我们仍要跟死亡赌博,梦想某个偶然的机会能让自己赢一把。美国女小说家维拉·凯瑟(1876~1947)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句话:“那才是幸福——消融于某个完整并伟大的事物中。”我想这是不朽的更高境界。一个作家的作品一旦融入一个文学传统,作家自身的名声也就无关紧要了。因为他已活在作品之中。
潇湘涵雪
参考“三不朽'百度百科:”三不朽'是我国伦理思想史上的一个命题。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进步意义:所谓“三不朽”,则是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一种凡世的永恒价值,即“死而不朽”。对死后不朽之名的追求,可以激励个体生命释放出无比巨大的能量,拼搏奋进,建功立业;而置个人身后名誉于不顾的人,则难免流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甚或沦为恶棍暴徒、独夫民贼。历史上,功勋卓著的拿破伦生前总担心自己在十世纪后的世界史上连半页纸都占不到,结果名垂千古;而生前放言“死后哪怕它洪水滔天”的法王路易十五,自然遗臭万年。同时,对不朽之名的追求是要付出非凡代价的,被历史大书特书的旷世伟人都是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做出巨大的个人牺牲并放弃凡俗的某些物欲与私利,而后才功成名就的。例如,被后世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周游列国,讲学传教,结果畏于匡、困于蔡、厄于陈,“累累若丧家之犬”。再如,司马迁因说真话而遭到宫刑,仍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遂留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局限性:首先,在“三不朽”中,“立德”有赖于见仁见智、众口难调的外界评价,“立功”需要挤身垄断性和风险性极强的官场,这些往往非一介书生的能力所及。于是,文人每以“立言”为第一要务,以求不朽,这诚如曹丕《典论·论文》讲:“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自传于后。” 其次,胡适曾将“三不朽”称为“三W主义”。“三W”即指英文“Worth”、“Work”、“Words”,这三个词的涵义与“立德、立功、立言”相近。在《不朽——我的宗教》一文中,胡适指出了“三不朽论”只限于极少数人、没有消极的制裁和功、德、言的范围太模糊等三层缺点,并提出“社会的不朽”:“我这个现在的‘小我’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过去,须负重大的责任,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未来,也须负重大的责任。”“‘小我’虽然会死,但是每一个‘小我’的一切作为,一切功德罪恶,一切言语行事,无论大小,无论是非,无论善恶,—都永远留存在那个‘大我’之中。”胡适的“社会的不朽”论旨在把每个人的一己行为与人类的历史发展关联在一起,给有限的个体生命赋予永恒的意义,人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无论是非功过、积德造孽,都要被历史记上一笔。
论文的三大要素是什么 论文的三大要素是什么?在大学毕业前或者在学术研究中获得成果时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论文,那论文的三大要素分别都是什么呢?我给大家整理了论文的三大
毕业论文,泛指专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博士学位论文)、博士后毕业论文等,即需要在
结束语一: 感谢我的导师### 教授,他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1.线索,指事情可寻的端绪,路径,或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等。在写作中,用一根线把事件按一定顺序连起来,让这些材料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根"线"就是叙事的线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