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滋猫波斯猫
现代文学从诞生到现在,与现代媒介一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呈现出一种互动共生、共同成长的态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文学类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文学类毕业论文 范文 一: 传统 文化 与现代文学的关联性
[摘要]传统文化是指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是民族文化中哲学、美学和艺术的结晶。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历史,也形成了独特的哲学、美学体系。这些传统文化以诗歌、戏剧、小说和 散文 等文学形式传承下来。在上世纪五四运动之后,一些传统文化被当做阻碍历史发展的精神枷锁抛弃,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一度出现与现代文学隔离的现状。在21世纪的今天,发扬传统文化是国力的体现,在现代文学中体现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学发展的新目标。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文学;批判;继承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是民族特色和民族风貌的集中体现。目前,尽管世界的发展正朝着全球化迈进,但东方人和西方人还是有明显的区别,东方人的内敛含蓄和西方人的外向粗犷并没有随着全球化发展而改变。尽管同为东方人的民族特征,但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也明显不同,像中华民族和邻近的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民族相比,虽然都具有内敛含蓄的相同点,但民族区别还是存在的,这就是不同的传统文化在不同民族体现出来的不同印记。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但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部,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儒家思想,还包括佛教、道教思想,这我还是广义的传统文化,如果细分起来,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古诗、古文、诗词、 国画 、医学、戏剧、民族音乐。在时间上可以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从社会层面上可分为宫廷文化、官方文化、文人文化和民间文化;从社会功用来分,还可以分为名号文化、服饰文化和礼仪文化等。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限于汉民族文化,由于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因而中国传统文化也吸收了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就是在当前,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还有自己的特色,这些文化特色和不同民族的信仰有关。从信仰来看,我国汉族人民和大多数民族信仰佛教和道教,这样就形成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但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像西藏地区藏族人民信仰的喇嘛教、回族人民信仰的伊斯兰教以及部分民族信仰的萨满教、____,这些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它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被人们一代一代继承下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文化正在经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有的正逐步退出人们的生活。像我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关于婚姻方面的“问名、纳彩”等文化形式,以及结婚典礼中的拜天地仪式,在当前的社会中逐步被西方神父证婚仪式所代替。而一些传统的文化游戏,像充满文化气息的对 对联 、猜灯谜等高雅活动也成为一去不复返的历史。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要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除了在生活中体现,最主要的还是通过文学艺术形式加以传承。
二、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学中的体现
我国的传统文化能流传至今,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利用之外,更多的则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传承下来的。我国的文学作品是以诗歌开始,然后发展到散文、戏剧、小说这些形式。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记载了我国奴隶社会时期人们的劳动、生活、祭祀等活动。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哲学得到了告诉发展,“诸子百家”用他们的散文记录了自己的思想,使后人了解到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思想内涵。到了汉朝,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我国的文人都是用儒家思想来作为行事标准。这种文化思想在我国历代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儒家思想对人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品德的要求是“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人追求的最高目标是“治国平天下”,天下太平是每个人的最终理想,因此“文死谏,武死战”成为一种最伟大的献身。一些有抱负的文人就将忧国忧民的思想写进了他们的诗歌中,这些诗歌在《乐府诗》和“建安七子”的诗歌中体现为对战争的不满;在太平年间,诗人们希望人们安居乐业,所以对于国家用人制度、赋税政策造成的内乱忧心忡忡,这种思想从魏晋时代的鲍照、左思一直延续到唐宋时期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宋朝的范成大、范仲淹的诗歌中。他们用自己的诗歌表达对国家对人民的关心。因为儒家思想的最高准则是“平天下”,因此对于国家完整看得高过自己的生命,对于维护国家的尊严也超出了自己的生命的爱惜。因此才有苏武北海牧羊十八年不变节,辛弃疾的“栏杆拍遍”的愤慨,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牵挂,才有南厓海战后的十万军民跳海为宋帝殉葬的壮举,才有后来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的不屈。进入元朝之后,我国的戏剧得到了高度发展,一些生活趣事,历史 典故 被编成戏剧广为流传,这种老少皆宜的文化形式不断传承了历史文化,还将人们生活中的一些礼仪文化进行了传播。进入明朝以后,小说又得到了空前发展,当时的小说种类繁多,不同题材的小说都宣传了不同的文化,像才子佳人小说中,大量的诗词唱和,表现了封建时代男女相爱的含蓄委婉;而流传后世的《三国演义》不仅宣传了儒家的忠君思想,还将我国的古代军事文化做了细致的描写;《水浒》宣扬的是我国的侠义文化;《西游记》则是描写了我国的佛教文化。我国明清时期的戏剧对传统文化的传播,都是以儒家思想为准则的。像戏剧中对于爱情的描写都是突出忠贞不移,在极端情况下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倾向,像《桃花扇》,将个人情感和国家民族气节结合在一起;而《清忠谱》则是为正义,为尊严不惜牺牲个人性命。这个时期流行的小说也是以宣传儒家思想的忠恕、信义、仁义为主,除了四大名著,像《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这些在民间广受欢迎的通俗小说,宣传的是朋友之间的仁义,为了正义而奋斗的主题。《金瓶梅》和《红楼梦》虽然描写的是家庭生活,没有直接歌颂仁义,但对于两个大家族走向衰败时,那些落井下石的背义之人还是进行了讽刺。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现代文学是从五四运动之后开始的,以现代白话文写成的诗歌和戏剧、小说,它们和古代文学相比,无论是形式还是表现手法都有较大的区别。现代文学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有个从隔离到传承的过程。
1、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隔离
五四运动的爆发是在我国民族处在落后、衰微的状态之下,一代热心青年在为民族为国家的落后深感痛心的同时,在积极寻找落后的思想根源,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是几千年来思想体系建立在以儒家思想为准绳的体系之上造成。因此,五四运动在文化上对我国的儒家思想进行的彻底否定,将西方的个性解放思想引进到中国。五四运动之后的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化的隔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形式上,用白话文代替了八股文,用现代诗代替了律诗。另一个是在表现内容上,现代文学受西方影响,表现的是人物个性和命运,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忠孝和节操对人性的压抑进行了批判。与此同时,现代文学摈弃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引进了西方一些思想家的哲学思潮,像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这种隔离在上世纪前半叶表现得还不明显,在新中国建国之后,尤其是“”时期,现代文学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隔离现状发展到了彻底否定的地步,不仅否定了儒家文化,也否定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好在这种状态随着“”的结束得到了改善。
2、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学中的体现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的现代文学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隔离状态,但由于作家的思想观念不同,一部分人认为传统文化落后,但也有一部分作家在作品中用现代的文学眼光来传承传统文化。沈从文在他的小说中以反映湘西地域文化为主,他的代表作《边城》就将我国传统的道教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的“和”“仁”“信”等思想通过小说反映出来。巴金的《家》《春》《秋》是用批判的态度来描写封建家族,但对于封建家族方面的文化也有所涉及。在张恨水的系列小说中,通过对生活在下层的民间艺人生活的描写,将我国的民间曲艺和家族文化都做了比较细致的描写。老舍的《四世同堂》描写的是抗战时期一个大家族的遭遇,其中对于国家兴亡的关心和我国古代作品中对于国家兴亡的看法是一致的。丰子恺的散文集《缘缘堂 随笔 》通篇都充满了传统的佛教思想,将爱护生灵,体现童真作为表现主题。叶圣陶等人的作品也同样反映了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和我国古代诗人对民生的关注相似。解放后,赵树理写的一系列“山药蛋”派作品,像《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等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作品,其中也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结束后,我国的文学创作在思想上得到了彻底解放,文学作品出现了异彩纷呈的局面,出现了大批既有现代文学特点又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像莫言的《红高粱》,内容是反映国家兴亡与个人的关系,但表现方式上又综合了西方的文学表现手法。阿来的《尘埃落定》,表现的是我国藏族土司文化小说中有大量的佛教文化的表现;而陈忠实的《白鹿原》反映的是“民族的秘史”,涉及到了我国传统的儒家精髓,而白鹿两家秉承的“耕读传家”的治家传统以及家传的“修身齐家”的人格理想都对儒家思想做了诠释。在当代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籍作家迟子建,她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反映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人生活,其中对于鄂温克的历史、生活现状以及他们信奉的萨满教都做了详细描写。《伪满洲国》则是将伪满时期的下层百姓作为表现对象,表现了东北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在她的所有作品中,都是以表现东北地区的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为主,向世人展示了东北黑土地上的特色文化。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一些著名作家都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上来,像王蒙对老子的研究,刘心武对《红楼梦》的研究。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学对现代文学发展的主要作用,离开了传统文化,文学也失去了民族特性。
[参考文献]
[1]骆素青,刘义婧,赵秀忠.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理性[J].中国宗教.2011(07).
[2]翟文铖,杨新刚.“传统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学评论.2010(01).
[3]朱德发.重探60年五四文学革命研究的误区———质疑“彻底反传统文学”论[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二:现代文学 教育 文本细读的地位与 方法
【摘要】文本细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学术能力,是克服现代文学教育中片面注重文学史弊端的重要手段。高校现代文学教育应该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阅读的直觉 经验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坚持审美批评和社会批评相结合,提升学生直觉阅读经验后的理论深度;从外部创新课堂形式,树立学生课题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题形式中培养自觉阅读的习惯。
【关键词】文本细读;高校;现代文学教育;地位与方法
自1929年春,朱自清在清华开设“中国新文学研究”至今,现代文学教育走过了近90个春秋,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以文学史为中心的学术体制和教学体系。文学史教育在建构学生的理论体系、培养学生史的意识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轻视文本细读,以至于学生文本解读能力下降,文学审美趣味减弱,进而影响到学术研究风气:“对于‘宏大阐释’和‘宏观把握’的热衷”,“喜欢制造宏大课题”,其害大焉。因此,我们必须 反思 文学史中心论教学体制的弊端,重视文本细读在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一、文本细读在中国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地位
对于文本与文学史之间的关系,陈思和先生曾有这样生动的比喻:二者“类似于星星和天空之间的关系。构成文学史的最基本元素是文学作品,是文学的审美……构成天幕下一幅壮丽的星空图”。2试想,我们如果天空没有星星,只有几个符号,说这是月亮、这是太阳,那么估计我们都没有看星空的兴致了。因此,文本是文学史的内核,在以文学史为核心的现代文学教学体制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其价值主要体现在:首先,文本细读是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兴趣是如果我们的课堂,一开始就是大谈文学史关于某段时期的基本概况,谈某位作家的基本特色,举几个老调重弹的例子,那么学生如听天书,不知所云,甚至会轻视现代文学,以为现代文学不过就是反封建,追求自由平之类的枯燥名词。如《狂人 日记 》,按传统讲法,先分析鲁迅生平,揭示其思想是讲“礼教吃人”,艺术成绩,简单枯燥,理论先行。但是,如果我们带着学生去读《狂人日记》让学生去体会,提出问题。如“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学生也许会问:为何见了月光,就爽快,觉得以前全是发昏?引发思考。接着就是“我怕得有理!”为何?既有对过去的害怕,三十年来一直吃人和被人吃,也有对未来的恐惧,梦醒了,不知路在何方。这恰是一个刚觉醒者的心理写真。接着引导学生读吃人的意象演变,辩证吃人与封建意识形态的关系,将抽象的吃人变为丰富的审美的存在,从而引发阅读兴趣,调动他们课后阅读的积极性。其次,文本细读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学术修养的基础。在当今社会,大学教育已经成为基础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高雅的趣味、理性的精神是大学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基本功能,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怎么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审美趣味和理性精神呢?阅读是重要手段。陈思和先生曾说:“在大学本科生阶段,甚至是硕士研究生阶段,能够指导学生细读文学名著,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通过文学名著的阅读提高他们对文学史的基本理解,要比言目的理论鼓吹或者死记硬背一些文学史知识有益得多。”现代文学是既具有文学的一般特性,也有其特殊性,即现代性,既是语言的现代性,也是“人学”的现代性。如读宗白华的《流云小诗•夜》。将自我瞬间的感觉融入宇宙中。看似物我相融,其实早不是古典的意境,而是现代人的情怀,人不是自然的附庸,而是理性的存在。情绪的瞬间变化,就在“星”与“宇宙”的意象的关系中得到转化,节奏虽情感而起伏跌宕。如果我们带着学生朗诵体味,一字一句地分析,慢慢地欣赏,在这种体味到人的渺小与伟大,对于我们理性地看待自己,理性地看待社会,不是善莫大焉吗?亦能让他们分辨出诗歌的美学,提高欣赏的趣味,或许可以对网络语言起到净化作用。
二、文本细读的方法
首先,以人为本,注重直觉体验,不断设问,追寻问题进行思考,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文学即是人学。文学阅读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汇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读文学作品时,应该直面作品,注重直觉体现。特别是现代文学,写的是现代人的境遇,更容易与读者产生心灵的碰撞,碰撞之后,我们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了问题,就有了阅读的起点,也就逐步找到进入作品的切口,进而一步步观照作品,反观自身。譬如说,读鲁迅的《过客》,我们现代读者第一印象就觉得这个人“在路上”,而且坚持“在路上”,那么他为什么要一直在路上。我们也一直在路上,我们会是为鲜花而活吗?抑或是看到坟墓就不走呢?我们是否思考自己是谁?这些直觉体验后的思考,让我们一步步解开他所拒绝的事物的喻指,进一步思考“过客”的生命状态和人生哲学,鲜花是希望,放弃,坟墓是绝望,亦放逐,就连我是谁都不思考,只为“我还得走”的绝对命令而活着,这恰恰是最强大的意志力,在反复的疑问和解疑过程中,我们一步步切近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其次,坚持文史结合,坚持审美批评与社会批评相结合。文本细读,要坚持论从史出,文史相合,坚持审美批评与社会批评相结合,切记陷入“新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的窠臼。具体方法,我比较赞成王卓慈所言的“教师通过文木细读的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的阅读中上升到理论思考,再运用相应的文学理论对作品进行剖析和评论”,“从而使其能够对接触到的文学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具体说来,即先直觉体验,再结合文学史、作者生平及相关的文学理论使学生的阅读理论化,最后再回来文本,加深印象, 总结 方法,积累经验,指导今后的阅读。如徐志摩的诗歌,我们先通过直觉读出《雪花的快乐》的欢快,《再别康桥》中淡淡的哀愁,《火车擒住轨》中发愤,我们在结合徐志摩的生平、思想,联系中国现代诗歌史,加深理解,会发现,这是徐志摩爱情、人生和思想一步步发展的写照,更是徐志摩诗歌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嬗变的轨迹,然后我们再结合这些理论、知识读徐志摩诗歌,理解即更深刻。最后,打破老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通过引导,使学生成为作品阅读的主体。老师先示范,带领学生进入阅读的情景,引导学生设问,逐步深入思考,负责解释难点。例如,我们在讲解小说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体悟,将小说改编成剧本,并进行排演,改编的过程既是阅读深入以至再创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无论是对思想内蕴,艺术手法,都会作深入的思考,应用到实践中去;排演的过程,既是加深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又是陶冶学生人格、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过程。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来主导课堂,设计问题,分组研讨,集中评点,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实现课堂形式的多样化,也是从外部培养学生文本细读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结语
文本细读是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文学教学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为了更好地开展现代文学教育,纠正文学史中心主义的现代文学教学体制,我们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重视文本细读中学生的直觉作用,在直接中设疑,建立问题意识,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需要坚持审美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文本细读中的思辨能力和理论深度;需要通过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打破老师的中心地位,引导学生成为文本细读的主体,自觉地在丰富多样的阅读形式中培养文本细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克瑜.当前文本研究中的文本细读问题[J].文艺争鸣,2009(03).
[2]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J].河北学刊,2004(02).
[3]王卓慈.文木细读与名著选木的叠交汇通[J].黑河学刊,2005(05).
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
2.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3.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4. 汉语毕业论文范文
5. 关于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
6. 古典文学论文精选范文
爱饭饭大吃货
语言论文开题报告
开头报告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就是为大家整理的语言论文开题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一、研究或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金瓶梅》作为是中国的第1奇书,自问世以后,就为中国的世情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把我国长篇小说的发展划分成了才子佳人的故事和家庭生活为题材描摹世态的及以社会生活为题材、用讽刺笔法来暴露的两大派系。而《红楼梦》在批判的继承了《金瓶梅》的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经验后又有了重大的突破。成为了世情小说最伟大的作品。在“54”文学革命者做出了新的评价,鲁迅等阐述了《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杰出成就后,使《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回归。直到现在,《红楼梦》、《金瓶梅》仍是许多作家永远读不完、永远值得读的好书。成为中国作家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的不可多得的借鉴品。然而,探讨两大名著的男主人公贾宝玉与西门庆的悲剧性,可以对两大名著中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悲剧更好的认识和了解,以供后人借鉴。从而启发后世的世情小说的创作,使今后的世情小说创作中的人物悲剧性达到1个更高的巅峰。
二、研究和设计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的两大世情小说《红楼梦》、《金瓶梅》。对他们的.研究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领域中的两大学术热点。被称为中国第1奇书的《金瓶梅》从106世纪末问世后,研究者1开始不是很多,但是随着中国学术的从古典向现代转型,随着小说价值观念的变革与更新。对《金瓶梅》的研究渐渐的由微入深,被学术界称为“金学”。并受到国外学者的高度重视。现如今的外文译本有英、法、德、意、拉丁、芬兰、俄、日、朝、越、蒙等10几多种文种。对其做出了各方面的重大研究,并称其为中国通俗小说的发展史上1个伟大的创新。国内外的众多评论者并对其的创作时代、作者,及其所要暴露的社会矛盾和小说中所剖视扭曲的人性、悲剧性,性的描写,人物性格的刻画,语言的运用,并对其形成的网状结构做出了大量的归纳和探究。《红楼梦》与《金瓶梅》之间有着10分明显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红楼梦》是《金瓶梅》的1个重大的突破。引起了众多的人对《红楼梦》的评论和研究的兴趣,并形成了1种专门的学问——红学。《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红楼梦》在国外有多种的译本:英、法、日等10几种语种的译本。并且国内外众多的评论者对其版本、作者,以及其的社会悲剧,人生悲剧,爱情悲剧,人物性格,个性化的文学语言,写实与诗化的融合,浑融1体的网状结构做出了大量的归纳和探究。然而,贾宝玉与西门庆作为是《红楼梦》和《金瓶梅》的两位男主人公。国内外的众多评论者都对其2人的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现实原型,性格内涵,性的体验,个人悲剧等都做出了归纳和探究。《红楼梦》作为是《金瓶梅》的1个延续、1个发展,它的男主人公贾宝玉与西门庆有着1定的联系,对其2人的研究在今后应趋向于2人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悲剧的诠释及分析。
三、主要研究或设计内容,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思路:
(1)总论
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楼梦》,从《红楼梦》与《金瓶梅》题材类似的角度引出中心论点。
(2)分论
全文分3个部分
第1部分:阐述西门庆的悲剧性
西门庆1个市井无赖、流氓、淫棍,1个精明的商人,靠着他对金钱的占有肆意的挥霍、放纵,以自我为中心来实现他对放纵,及其通过金钱获得了强大的权利,随意的鄙弃人间,在此背后所体现出的社会的黑暗、。构成了其特有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的悲剧。 第2部分:阐述贾宝玉的悲剧性
贾宝玉1块晶莹剔透的宝玉1个显耀的贵族,他的个性、他的自我、他对女孩子的尊崇迫使他与封建传统相背道。他作为荣国府的唯1继承人,他肩负着荣国府的全部希望。但是他自身的性格特点,使他成为了“大逆不道的不肖子。”
第3部分:论证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伦理观与贾宝玉、西门庆的悲剧性
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伦理观,在贾宝玉与西门庆的行为中被肆意的践踏,新兴的与传统的极大的对立,但是封建的旧势力是无比强大的,最终,贾宝玉是失败的,西门庆是失败的,形成1个永恒的悲剧。
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及解决的方法:
1. 在图书馆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
2. 利用百度上网搜索最新相关信息。
3. 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最终完成毕业论文。
五、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
1、论文的选题:20XX年1月
2、完成论文的开题报告:20XX年1月
3、完成论文的提纲:20XX年1月
4、撰写论文:20XX年2-3月
5、修改论文:20XX年4月
6、完成定稿:20XX年4月
六、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1]管曙光编:《金瓶梅之迷》,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明/兰陵笑笑生著,司徒博文译:《金瓶梅》,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3]清/曹雪芹、高鄂著,张秀枫主编:《红楼梦》,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4]清/曹雪芹著,杨国祥、杨德宏主编:《红楼梦》,长春出版社,1995年版.
[5]张国星编:《鲁迅胡适等解读〈金瓶梅〉》,辽海出版社,2002年版.
[6]尹恭弘著:《〈金瓶梅〉与晚明文化》,华文出版社,1997年版.
[7]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4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严明、田晓春等编著:《中国古代文学史(2)导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张炯、邓绍基、樊骏主编;《中华文学通史》第3、4卷,华艺出版社,1997年版.
[10]张国星编:《胡适鲁迅王国维解读〈红楼梦〉》,辽海出版社,2002年版.
[11]智喜君著:《〈金瓶梅〉与欲》,辽海出版社,2005年版.
[12]张业敏著:《〈金瓶梅〉的艺术美》,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张国风著:《〈红楼梦〉趣谈与索解》,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4]朱玄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朱玄编:《金瓶梅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王蒙著:《王蒙话说〈红楼梦〉》,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
桃色蔷薇
中西方文学自我意识差异 自我意识是人类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和态度,是人类对自己作为历史和社会活动主体价值的自觉认识。自我意识推动着人类不断地去创造世界、改造社会、改造自然,以求自我在客观世界的变化发展中得到确认,正如毛泽东所指“人类之目的在于实现自我而已。实现自我者,即充分发达自己身体及精神之能力至于最高之谓”。 不论哪一个民族的文学,都离不开自我意识的表现。唯心主义美学家黑格尔强调文学要突出“这一个”,唯物主义美学家也强调文学应该做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那么“自我意识”既可以观照一个民族的共性,共同心理文化特征,伦理道德风貌,也能表现出作家个人的自我意识,对自己所代表的文化圈子中的生存个体生存价值的确认,体现自己的创作风格、审美理想。从中西方文学发展中所表现出的自我意识可以看出不同传统背景下文化心理的特征对文学施加的影响,自我意识的差异是文化传统的差异,也是民族个性的差异。 研究文学中自我意识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内涵,对于研究中西方文学在主题内容,甚至于表现形式上的差异有一定启示,特别是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中西方文学在相互借鉴、相互排斥、相互交融等方面有所裨益。 社会的自我与独立的自我 中国文学表现自我意识不是一种孤立的自我,而是处于多种关系中的自我。体现出自我与社会诸多关系(家族、家庭等)、伦理道德关系或自然宇宙万物相生相灭的联系。自我意识就明显地体现出群体意识的特征。自我价值的确认是在多种关系中进行的,自我发展的观念体现了社会性,即与社会的需求相一致,对于维持社会各种关系的平衡有助。实现自我的过程也就是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相和谐,把自我同化于社会背景中去。正如在孔子的著作里所强调的“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论语》里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强调大我与小我的关系,主要是强调自我意识的发展不是独立的,而是依赖于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小我”是指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行动。“大我”是指小我生存的整个社会以及整个人类。中国文学从最初表现出的自我意识就是要小我服从于大我,小我才有价值,才有发展。中国文学从理论上强调作家要有社会责任,要有大我观念。从《诗经》里提出的“诗言志,歌依咏”,或者是孔子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文,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或者是“文以载道”,都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作家的自我意识是民族意识和群体意识的外化,将小我融汇于大我之中,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贯穿于文学作品之中,个体精神的发展,离不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功利。《诗经》里“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无衣》)屈原《离骚》中的忧焚,唐代陈子昂的“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感遇》)对小我与大我关系之表白和唐杜甫、李白、白居易反映社会现状,体恤民情的诗歌,都反映了作家沉重的社会责任感。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天下之忧为忧的思想感情,还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军收河南河北》),个人情感与爱国之情的交融都与国与民相联。白居易也提出文学“为君、为臣、为物”(《新乐府序》)。宋代一大批爱国主义诗人辛弃疾、陆游、岳飞等将个人生存价值与国与民统一在一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小我与大我关系最好的说明。 在西方文学传统中,自我意识从一开始就强调独立的自我,“个人奋斗”成为西方文学一贯的主题。西方文学表现了自我意识与社会诸多关系的冲突,强调的不是小我与大我的统一,而是崇尚小我,小我是个体存在价值的根本。个人奋斗的目的是让大我承认小我存在的价值。 在西方文学的源头希腊神话和英雄史诗中,虽然在诸神和英雄身上代表着部落氏族利益的集体意识,但在自我意识方面个人主义已经初露端倪,英雄之间的斗争和相互残杀也掺杂了很多个人因素。《伊里亚特》中描绘的特洛伊战争,阿喀琉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荣誉,与阿伽门农争夺一个女俘而退出战争,致使希腊军队失利。史诗的开头也点出“阿喀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在西方文学中自我意识强烈地表现为,个人情感神圣不可侵犯,甚至小我的利益超越于大我之上。希腊文学崇尚个人神力,个别英雄决定氏族部落的命运,人类的光明是靠普罗米修斯盗火。自我意识也体现于个人在物质上强烈的占有欲和对自然的享受。《奥德修斯》中的英雄奥德修斯返回家园后,与侵占他妻子和财产的仇人展开搏斗,表明个人财产不可侵犯。 自我意识突出个人价值,所以为了体现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区别,不平凡的举动,超凡的力量构成了西方文学中英雄主义与个人主义并存的特点。 西方文学的两大渊源,一是希腊、罗马文学,重现实、重物质享受。二是基督教,重精神、重道德。文学中的自我意识一是体现在个人对物质方面的享受和追求,二是个体精神追求和道德特征。西方文学从一开始就强调自我意识中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含义。这双重含义都没有离开个人奋斗的主题。从《伊里亚特》中个人决定氏族的命运到莎士比亚笔下汉姆莱脱的个人复仇,伸张正义或者是罗曼·罗兰先是个人责任,然后是社会责任的自我意识,都把实现大我利益看作是检验自我力量的一种体验,自我无需得到社会的承认或别人的承认,最关键的是要得到自证。海明威笔下的桑地亚哥、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人战胜自我的过程,在与自然搏斗中确认自己的价值。“迷惘的一代”把沉重的社会责任当作消灭自我的坟墓,忧我大于忧国忧民。 由于西方文学强调独立的自我,自我依赖于自我,与社会其它关系处于矛盾对立状态,最终导致自我的丧失,独立的自我成为孤独的自我,进而失去自我。这与中国文学中强调自我顺应社会责任的命题形成明显的差异。 规范的自我与自由的自我 在中国文学中强调社会责任与自我的关系,那么自我就必须进行规范设计,这种规范就体现了一种强烈的道德意识。文学作品也塑造了规范的自我和完善的自我。所以孔子推崇“义为上”,孟子提出“舍生取义”,董仲舒强调“正其谊而不谋其利”。在个人自我意识与社会发生冲撞时,依靠克制自我,顺从社会道德规范而“克己服礼”。个人在物质上的欲望和情感需求都要服从一定的道德规范,由追求完善的自我进而发展为对自我的批判、反省。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强调“立人”要修身、养性,追求完美的自我理想目标是做圣哲大贤。“见贤思齐,见不贤自省”。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追求人格完美的形象和作家,自我意识体现出人格的完美和高尚。 屈原在《离骚》、《楚辞》等一系列作品中体现出自我意识就表现为完善的自我,崇高的自我。“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究。”〔①〕其弟子宋玉也体现出“天高而气清,收潦而水清”〔②〕的人格魅力。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对屈原的评价是:“屈平正道直行,竭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人,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见义远。其志洁故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竦。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漫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③〕 屈原以自己的诗作塑造自我。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很多有成就的诗人都注重体现自我的人格。宋代陆游《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自我存在的价值是以其高洁的品德而体现的。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绝句,明代于谦《石灰吟》“留得清白在人间”,作家的自我形象与诗歌的形象融为一体。《红楼梦》曹雪芹在林黛玉身上体现出“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品德,体现作家的人格理想。 西方文学也注重设计自我,但前提是要保证自我的绝对自由,反对社会强加于自我的种种束缚,自我意识体现在对社会传统、道德宗教力量的反叛。虽然西方人也强调道德和宗教对于规范自我的作用,但由于看重自我的自由,所以道德和宗教在自我意识中的力量显得力不从心。古希腊文学中,人与命运抗争为主题,命运悲剧体现自我意识与社会和自然的冲突。《俄狄普斯王》提出“人与人之间不分尊卑长幼,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在阿里斯托芬喜剧《鸟》中构造了鹁鸪国里人人平等,没有压迫与奴役的乌托邦理想。为了体现自我的存在,物质上、精神上要求自我欲望能够获得最大的满足。文艺复兴运动要求个性解放,其中提出“人人可以发财致富”,“财富是上帝爱护一个人鲜明的标志”。〔④〕个性解放不仅要求政治上、法律上、宗教上维护个人享有的自由进取的权利,同时个人在物质上的占有也有同样的权利。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也是以自我为旗帜,自我意识最突出的表现是要求精神的自由发展,强调个人情感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在于心灵的自由。在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把个人情感和想象提到很高的地位,抒情诗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小说戏剧也十分注重抒情。西方作家的自我意识是建立在否定现实,强调自我主观能动性之上。自我情感的抒发不论是热情的或是忧伤的,积极的或者消极的都注重探究自己的内心世界,自己的欢乐、焦虑,是心灵世界的真实流露。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心灵的真实展现。拜伦《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主人公在自然中放纵自我,让自我情感自由渲泄,都体现了追求自我自由的理想,只要自我心灵得到自由,回避现实也成为一种方式,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英国湖畔派诗人从自然的自由中观照出自我,远离现实,使自我依然存在。 西方文学推崇自由的自我,所以在作品中批判阻碍自我发展的种种阻力,封建的王权,种族的不平等,贫富的等级制,宗教的种种桎梏。作家的任务要扫除旧世界,建立适合自我自由生存发展的理想王国。 永恒的自我与扩张的自我 中国文学中体现出的自我意识还有一个方面的内容,那就是追求永恒的自我,确保自我精神存在必须从具有多方面规定的现实关系中逃离出来,自我的存在不能以世俗的价值观来判断,自我的自由是脱离现实,超越社会功利,追求人生的审美境界,注重个体精神需求,以个体精神的逍遥自适为自我存在的最高境界。防止自我“丧己于物”,“失性于俗〔⑤〕,所以以庄子《逍遥游》为代表的文学现象在中国文学发展中影响深远。 庄子以逍遥自适,使自我完全摒弃外在依赖的社会关系、功利关系、自然关系,摆脱天下的一切束缚。在《齐物论》中“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己,而况利害之端乎?”无谓有谓,而游乎尘垢之外。这样自我只有摆脱自然和社会异己力量的压迫,才真正能保存自我,自我不被命所愚弄。要想保存自我,不是对物质世界的占有和享受,也不是追求圣哲圣贤的人格完善,而是对于世上的万物差异性不必太在意。自我可以等视一切就不会为生而烦恼,为死而恐惧,为通而骄人,为穷而沮丧。正如庄子所言“万物皆一也……物视其所一而不见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庄子·德充符》)。这是自我在千变万化的外物世界中可以保持永恒不变的最好方式。 以庄子为代表的自我意识形成中国文学另外一种境界。作家以追求个体精神自由,摒弃物欲,自我逍遥自适当作永恒的追求。陶渊明自我意识的觉醒也经历了复杂的历程。一开始入朝为官把自我意识与功名利禄联系在一起,但当他发现官场的浊流纵横,世人的趋炎附世,有自污其身,自陷其身,即丧失自我的危机,于是辞官为民,远离尘世,与自然相伴过程中重新得到自我。在“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环境中自我解放,自我体现出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逍遥自适。宋代诗人苏轼、辛弃疾等代表的豪放派诗人,也是在诗歌中寻求一种“自我平衡”,以精神的舒适取代在现实世界中自我的种种失落感。追求永恒的自我就是要超脱现实。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自我对自然规律的顺应,所以才有“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大彻大悟。追求永恒的自我,使得中国文学作品打上了禅宗的烙印,唐诗人王维所代表的诗歌那种“空灵”的境界,是自我意识在艺术风格上的外化,个人在无限的宇宙中,刹那间可以在永恒中得到调和。 西方人追求自我,始终没有从现实世界中脱离出来,离开了所占有的客观物质世界,就没办法获得自身价值的确认。因为自我总是“由对象而意识到自己,没有了对象,人就成了无”〔⑥〕。所以为了表现自我意识是将自我扩张于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征服自然,征服社会,以竞争扩张为主题的自我意识贯穿于西方文学之中。从最初的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到《圣经》里亚当违背上帝意志偷吃禁果,都体现出西方人对物质世界强烈的探知欲望。中世纪教会文学生命短暂就是因为限制了自我在物质世界的进取,在精神世界的自我扩张。文艺复兴运动提出“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之灵长。”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智慧,人的体魄所具有的创造力。美国诗人惠特曼认为人能创造生命,能创造自然,也能创造平等、民主和友爱。罗曼·罗兰也在他的作品中强调自我对于改变世界的巨大作用。他认为个体要发展,就要扩张自我,超越先人的经验。“在我的意识深处,在我的狭窄的心胸中,沉睡着神圣的我,绝对的自我。只有自我存在着,这个自我就是罗曼·罗兰。在他的每一个感觉之中。但是,自我超越他,不会仅仅是他,自我在他之外存在着,自我是他四周所有的人,是灵魂和躯体的宇宙。在我无边无际和不停运动的现在之中,自我装扮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在无休止地进化着。”〔⑦〕 强调自我最终导致对宗教意识和理性的背叛。宗教以一系列的清规戒律抑制自我意识的表现,理性意识是为了以功利目的而安排秩序的手段,是实现本能、欲望、意志的工具,不能完全代表人的自由意志,所以尼采宣布上帝死了。尼采认为“一个生命体首先要发泄其力量——生命本身就是权力意志——自我保存是它的间接通常的结果之一”〔⑧〕。所以自我意识的理想是作一个充分体现生命意志的人,是具有创造一切的人。尼采提出“生命意志”与“超人哲学”的目的是确认自由,确认个人,确认人的真实的生命,唤醒人们的自由与自我意识。 对自我的过分看重,力图使自我从社会其它关系中摆脱出来(伦理的、宗教的、法律的),强调自我必须是在物质上能够强烈占有,满足欲望,精神上能够主宰他人,甚至宇宙。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自我意识,这就使自我陷入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正是反映了自我意识丧失的过程,艾略特《荒原》表现出人失去理性,失去宗教后,自我也很难存在。那么卡夫卡的《变形记》人在失去肉体的同时,在精神上也失去了自我。西方现代派文学构置出一个没有自我的世界。所以寻找自我成了现代派文学的命题。这种脱离于社会传统的自我会不会丢失,引起西方作家的焦虑,一些作家也企图探讨自我意识赖以存在的基础。存在主义作家萨特在《厌恶》里揭示出个人主义发展的最终结果是,与现实世界完全脱离,“我是孤零零地活着,完全孤零零一个人,我永远不跟任何人谈话;我不收受什么,也不给予什么。”〔⑨〕萨特认为一切存在是偶然的,人生也是偶然的,没有根据的,只有通过主体上的厌恶来肯定自己的存在。西方文学中自我意识的最终结果是人对自己的无能为力,自我意识失去任何作用。贝克特《等待戈多》里自我既没有主动意识,也没有扩张意识,只能在无奈的等待中消耗生命,在无聊的等待中证明生命的存在。这与中国文学自我意识依赖于多重关系之中,所以自我不会丧失是有明显差异的。 中国文学中自我意识的发展也经历了两次大的变革。明代李贽提出“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⑩〕,他指出“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经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①①〕体现出对传统文学中自我意识的批判,强调自我意识的觉醒要自我判断,自我认识。在文学理论上,李贽提出了《童心说》要求作家要突出创造自我思想,自我风格。“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业,皆古今至久,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①②〕所以从明代之后,中国文学在文体上也进行了一场革命,一反当时诗文传统,以戏曲、小说的繁荣为标志。小说《金瓶梅》自我意识体现出强烈的非道德性。 第二次变革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文学中传统的自我意识也提出批判,反对把自我引申为抽象的道德化身,将自我从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鲁迅的《狂人日记》控诉了封建礼教对自我的吞食。《祝福》也提出了社会诸多关系,神权、族权、夫权对自我的压抑。巴金的《家》体现了自我解放首先要脱离家族关系。郭沫若的《凤凰涅盘》表现出要重塑自我的强烈愿望。 五四自我意识觉醒受西方影响,文学注重个人情感自由渲泄,强调自我对旧世界改造之作用,但并没有推崇西方文学极端个人主义,也没有使自我陷入一种孤独无援的境地,丧失自我,虽然在旧秩序崩溃之机,但自我意识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并没有失去,“忧患意识”贯穿于新文化运动中,作家自我意识依然表现出那种“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郁达夫《沉沦》里那个痛苦的自我,并不是完全由于物欲得不到满足,而是背井离乡,失去了自我依托的社会关系,沉重的社会责任感无法实现所造成的。 五四之后,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学产生很大影响,但是西方文学自我意识所包含的内容并没有完全渗透于中国文学之中,中西方文学在当代发展过程中,这种差异依然表现得比较明显,而我们如何借鉴西方文学仍然是一个有待研究的命题 (天下文章一大抄,诸多资料够抄8)
ECLIA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基本上就是用来查抗体的一种方法,可以用来查艾滋病毒抗体(的浓度)。ECL
现代文学从诞生到现在,与现代媒介一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呈现出一种互动共生、共同成长的态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文学类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文学类毕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加大反贫困力度,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不断的得到了提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广西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
一楼完全是在复制其他的,啊寿光鸡电脑啊年哦爱国啊 诶姑奶奶高速钢思念哦派哦暖和偶数内哦男一 四讴歌内偶然年;能够难道感年个年告诉尼古丁;能够立刻交排山倒海食品
首先、引起人们重视,呼吁国家制定相关保护法规。其次、严惩非法盗猎犯罪分子,让其无任何孔子可钻。第三、在梅花鹿聚集区建立生态保护区,通过人工繁殖等手段,加速梅花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