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73

edward1015
首页 > 毕业论文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毕业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漂萍过客123

已采纳

奉上一篇: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问题及对策摘要 探讨了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机制,具体分析了当前公众参与所面临的问题:信息公开不充分、公众参与形式单一、进入渠道和公众参与保障措施缺乏,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公众参与 问题与对策��1 前言�公众参与这个概念被引入我国,最早是在1991年实施的一个由亚洲开发银行提供赠款的环境影响评价培训项目中提出的。后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深入的研究,公众参与机制逐渐成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于2003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公众参与做出了更为明确的规定。�但是就整体而言,公众参与机制在我国还很不健全。公众参与制度设计未能摆脱行政管制的框架约束,仅在名义上扩大了运行中的社会卷入程度,增强了政治合法性,但也吞噬了公众参与的活力��〔1〕而且公众参与制度缺乏法律程序保障,这导致普通公众无法抗衡强势利益集团,公众参与流于形式。一个成熟的公众参与机制应该做到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并成为现行权力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2 公众参与机制的基本内容�2.1 公众参与的内涵�公众参与的内在性质是以社会公众的身份保护公共利益。传统意义上的公共利益维护者是国家而不是社会成员。然而,由于公共利益的相对独立和国家作为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强制性中介,可排斥公众参与发挥作用��〔1〕�。公众参与就是公众要以制度主体身份参与到公共权力运作中,实现各方代表能够在阳光底下,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形成利益博奕,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2.2 公众参与的方法�环境影响评价由于技术要求含量高和存在着高度的利益冲突性,决定了环评工作带有很强的专业性质,同时又必须注重多方利益的均衡。因此如何进行公众参与的方法创新,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将变得越发重要。当前常用的公众参与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社会调查,主要是通过访谈、信息、问卷或电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常分为定式调查和半定式调查两种形式。�〔2〕�。二、会议讨论,主要有专家咨询或审查和公众听证会等形式。此外还有一种特殊形式是个人由于不满自己权益受侵犯而采取的信访、上访乃至直接对抗等方式。�2.3 公众参与的法律基础�在近十年通过的涉及到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文件中,基本都提出了公众参与的要求。但这些法律在公众参与的可操作性方面有明显缺陷。即使是专门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也存在诸多问题:公众参与地位不明确,公众参与无法达到对公共权力的制衡;公众利益主体缺乏明确定义,参与过程缺乏利益刺激,利益损失无法得到赔偿;公众参与成本过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公众参与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3 公众参与中存在的问题�3.1 信息不对称,信息公开不充分�公众对环境保护不够重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3〕一般公众无法获取足够的信息量。信息不公开,公众参与将是一句空话。目前国内在信息公开方面存在明显缺陷,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事实上对公共信息进行了垄断,并依靠它对决策权实现了垄断,从而许多公共事务的处理变成了在政府内部寻求处理。�〔4〕在环评过程中,工程项目建设前一般不向公众发布,环评报告书亦不公开,只在开展环评工作时发放问卷或个别走访收集公众意见,有时甚至以专家意见代替公众意见。即使是当前投入巨额资金建设的环境信息网络系统,也存在着重硬件设施投入轻软件建设和人才培养,环境信息的公开从形式到内容随意性很大,可读性不强。还有一些部门打着维护国家机密的幌子,拒绝向外公布环境信息。造成许多网络系统成了摆设,无法实现预期的目的。�3.2 公众参与形式单一,公众参与度不足�当前的公众参与形式单一,公众只有很小的协商参与权,仅限于接受调查,或参加相关的听证会或论证会。即使是参加听证会或论证会,与会人员的社会阶层和人数,也是由组织者自行决定,这常常引发对与会代表身份的置疑,削弱了会议的公正性。此外有些相关部门假借对公众专业知识的担忧,堂而皇之的漠视公众意见,公众的监督权受到蔑视。�公众参与度不足体现在:介入到环评过程的时间较短;多为被动牵涉其中,主动参与的类型较少;各种环保团体和部分公众参与身份没有明确界定,主动参与缺乏进入渠道和信息支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环保社团约有1600多个,其中全国性的环保社团有100多个,校园环保社团184个(截至2001年4月)��〔5〕�,而这些社团很少能进入环评工作。但在发达国家,环保社团和 NGO组织有明确的进入渠道。如法国,任何团体在内的公众可通过公众听证会等方式直接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其中环保团体除了可以依法提出反对意见和计划外,当行政机关认为业者所提供的环境影响评价不完全或不正确时,往往由环保团体依法介人提供意见。同时环保团体能够在行政机关授权和付费下,拟订环境影响评价书��〔6〕在我国,专家评审是当前公众参与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专家的选择只由相关的政府机构指定,虽然在新通过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规定参加评审的专家将从按国家环保总局规定设立的专家库中随机择取,并对环评实施后仍产生显著不良环境影响的,要依据具体原因追究责任。但实际操作却很困难,部分专家在独立审查时会受到所在部门利益的压力,其独立性和客观性无法得到充分保证。如何保障专家独立审查可能受到的利益损失,以及如何对专家审查进行制度监督,法律没有具体的制度规定,仅仅依靠专家的职业道德来确保审查的有效性,这就制度设计而言存在一个道德风险的问题。�3.3 公众参与缺乏程序保障,公众参与成本过高�目前我国的公众参与多限于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没有做到从法律机制、经费保障和可操作程序上加以细致立法规定。而有些国家和地方在这方面做的很好。例如美国于1978年颁布的《CEQ条例》对公众参与的程序作了详尽的规定。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定稿前,应征求相关联邦机关的意见、任何申请人的意见、公众意见和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在任何情况下,其他机构和个人都可以在90天内对最终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主动表示意见。��〔7〕如果主事机关在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中没有依照法律法规执行公众参与程序,造成信息损害或程序损害,或被认为有其他违法现象,有关利害关系人均可以依法提起诉讼。我国台湾地区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也对环评中各个重要环节的公众参与予以了落实。香港特别行政区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规定也较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8〕而我国没有规定被检举方应如何处理公众意见,公众的检举并不能确定监管程序的启动。一般的公众或环保社团受限于力量分散或经济压力,很难抗衡经济强势的利益集团。再者,由于环境利益游离于宏观经济核算体系以外,政府官员又受到短暂任期政绩考核的压力,常常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压制公众的正当环境利益诉求,甚至打击报复信访、上访群众,造成公众参与风险过大,成本过高。��4 公众参与的不足和改进�公众参与作为独立的制衡机制,可防止公共权力被滥用,提高环境评价的有效性。但公众参与也存在各种不足:部分公众偏重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和未来利益,造成社会整体利益损失;公众素质良莠不齐,对环评项目了解不一,易造成信息偏失,有效性降低;公众参与耗费时间多,费用较大,增加了社会成本。�虽然公众参与的历史不长,其操作过程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但这决不能成为对它敷衍了 事的借口。它代表着民主自治的方向,是建设公民社会的基本要求。我们应该从多方面来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转换观念,明确公众参与的地位�当前公众参与机制所面临的困境,关键不在于其技术上的成熟与否,而在于政府是否愿意转换观念,实现由“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更多的让公众自己行使自己的权力。环境利益的衡量如仅取决于政府官员的决策,会受到信息不畅和决策者认识能力的限制而产生决策的偏颇甚至故意的偏袒。而公众参与对决策程序的介入,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同时也增加了公众的认同,扩大了政府的代表性。� 广开渠道,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是对公众知情权的落实,要充分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体宣传环保知识,公布环保信息。当前要特别重视互联网的发展,各地政府部门应该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将除国家机密以外的所有文件公开到政府网站,并要充分利用信息的便捷,加强与群众的互动联系,增强公众对政府的监管,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大力发展民间环保组织,拓展公众参与渠道�我国民间环保组织无论是规模还是实力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它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所能起的作用也没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主要是民间组织开展公益活动所需的政策环境和激励机制不完善,民间组织的生活空间狭小。国家应该制定专门的法律或政策,鼓励环保社团的发展,同时拓展公众参与渠道,保障公众对决策的异议权。� 细化实施细则,用法律程序保障公众参与�尽快制订相关的法律细则,用法律条文明确政府、项目方、普通公众在环境评价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引人环境诉讼,或建立独立于政府的超然的环境仲裁机构,对环境纠纷进行仲裁。建立被告方举证责任制,降低公众参与的成本。��参 考 文 献��1.丁晓阳.试论环境法的公众参与机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2.陆雍森.环境评价(第二版),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584~590.�3.安艳玲.陆根法,解决中国农村环境保护信息非对称性的方法探索,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25(2):83~85.�4.吴敬琏.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和可问责的服务型政府,财经,2003,86(12):21~24.�5.汪亦红.试论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环境保护,2002,7,30~32.�6.王明远.环境法论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环境报2001,3,31.�7.张学超.中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之比较,中国环境报2002,5,1.�8.刘春华.内地与香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比较,环境保护,2001,4.

233 评论

钢结构彩钢板

近年来,光催化-臭氧联用技术在有机废水治理方面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已成为高级氧化技术方向的研究热点。本文研究了光催化-臭氧联用技术降解有机物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光催化-臭氧联用技术对有机物的降解效率大大高于单一光催化和单一臭氧的降解效率,具有一定的协同效应;其产生协同效应的本质原因可能是臭氧捕获了光催化过程中产生的光致电子生成了更多的·OH自由基;有机物种类对光催化-臭氧联用技术的协同效应有一定影响,与臭氧反应速率较低的有机物协同效应较显著;有机物浓度也影响协同效应,随有机物浓度的增大,协同效应增强;同时臭氧流量对协同效应也有一定影响,臭氧流量增大,协同效应减弱。还通过实验对光催化臭氧降解有机物的作用机理进行了验证。本文还研究了光催化-臭氧联用技术对环境中典型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行为,主要考察的有机物包括芳香化合物、染料、染料中间体、羧酸类化合物、醇类化合物及胺类化合物。①芳香化合物的降解 通过对苯胺降解的研究表明,pH值对光催化-臭氧联用技术降解苯胺的影响不大;无论苯胺初始浓度高低,该技术都能使苯胺废水完全降解;随通入系统中臭氧流量的增加,光催化-臭氧联用技术对苯胺的降解效果增加,降解时间缩短,但臭氧流量增大到一定程度降解效率变化已不明显。对硝基苯的降解得出与苯胺相似的结论,同时还通过GC-MS技术检测到了硝基苯降解过程中的主要中间产物,包括邻、间、对硝基苯酚、间或对二硝基苯和偶氮苯等。还研究了芳香化合物结构对光催化-臭氧联用技术降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取代基性质和取代基位置对降解活性都有一定影响。②染料及染料中间体的降解 采用光催化-臭氧联用技术对中低浓度溴氨酸废水和染料中间体H酸废水进行预处理,结果表明,溴氨酸废水经过短时间催化降解,脱色率能达到70%以上,COD也能得到一定的去除,同时废水的BOD5/COD值能从%~%上升至%~%,可生化性得到大幅度提高,为后续生物处理创造了有利条件。H酸废水经4h氧化COD值能从920mg/L下降到230mg/L,BOD5/COD值从原水上升到,可生化性也得到明显改善。17种水溶性染料溶液的脱色实验表明,光催化-臭氧联用技术对染料有较强的脱色能力,而且脱色效率与染料结构之间有较密切的关系,染料共扼链长短、电子云密度、偶氮双键中的氮原子是否与邻近基团形成氢键以及取代基的电负性大小等对脱色效果都有影响。

158 评论

来去匆匆的我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问题描述: 我没有<大气环境学>这本书,但要写一篇关于大气环境学的学术报告,15张ppt内,哪个网址资料全一点,请指导. 解析: 山西省基础研究重点学科——大气环境学学科点录属于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位于太原市内。二十多年来,该学科点以国防基础研究课题为主,同时面向地方和社会供供相关的技术服务,积极承担省内外的科研项目(大气扩散实验、环境影响评价等),提高了科研水平,创出了科研成果。某些基础研究项目和成果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 大气环境学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气扩散规律研究;大气扩散的实验室(风洞)模拟研究;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及其方法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研究。其主要分支为大气扩散的数值模拟研究、污染气象观测及参数、事件(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混合层、逆温层、风场、酸雨等)的研究、核电站应急评价系统的开发研究、研究项目计算机软件的引进、开发及其规范化、标准化的研究等。在大气扩散规律研究方面,学科点侧重于中小尺度大气扩散实验及大气扩散模式评价研究,并将成果用于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及有关的实践活动。1978年,学科点有关人员在湖北宜昌进行了我国较早的大气扩散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研究分析,为某工程的选 址提供了依据。1983年,学科点有关人员在山西省太原市古交地区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大气扩散实验,搞清了当地的大气扩散规律,为古交煤矿的开发建设及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依据。1985年,学科点人员在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进行了大气扩散实验,初步搞清了当地的大气扩散规律,为核电站的选 址、建设及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依据。 在基础研究方面,学科点主要进行了大气扩散模式及参数的有效性研究、污染气象的研究、环境风险的研究、核电站应急评价模式及软件的研究。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为:中国核电厂大气弥散实验与理论研究(2000年3月通过部级鉴定:总体水平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部分领域处于国际领先,现正申报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古交、秦山核电站气象相关实验与理论研究(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大气扩散模式及参数的有效性研究,大气扩散模式及参数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IAEA和WMO联合组织的大气传输模式评价研究(此项研究获得了良好的结果),秦山核电厂实时剂量评价系统的开发(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600MW核电站放射性排出物环境弥散及其后果的研究(国家85’攻关课题)(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学科点在环境风洞模拟实验研究领域取得多项成果,其中包括:山体(或建筑物)尾流结构的研究,将经典尾流进行详细区划,研究它们对烟羽扩散的影响;山体(或建筑物)附近扩散参数随排放高度和风向的变化;山体(或建筑物)附近烟羽轨迹的变化及其尾流下洗和线流的关系;给出了适合不同厂址条件的扩散模式和参数,部分实验结果为现场实验所证实。本学科点环境风洞模拟实验研究在国内同类环境风洞的实验研究中居领先地位。 学科点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主要工作是将大气扩散规律研究的成果应用于环境影响评价,为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进行研究。学科点代表性的成果为:古交矿区环境影响评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秦山核电厂环境影响评价、山西临汾煤炭综合开发集团项目(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世界银行贷款C-3项目环境培训计划(国家环保总局委托)。 本学科点共有18名成员,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4人,助理研究员6人,实验师4人。学科带头人为胡二邦研究员、张茂栓研究员、王寒副研究员。学科点成员具有丰富的大气环境学的理论、现场大气扩散实验和环境风洞实验的经验。开发了大量的大气扩散模拟计算的计算机程序。学科点拥有一座环境风洞实验室(面积1020m2)和一个气象观测场(包括50m高气象观测铁塔及地面气象站)。学科点所具有的特色观测方法为:环境风洞实验方法、百米气象铁塔气象观测方法、双经纬仪跟踪观测方法、等容(平衡)气球大气扩散实验方法等。 本学科点学术研究目标为:在“十五”末期,建成同类研究机构的一流研究学科。在主要研究方向上都有所突破。在大气扩散规律的研究方面,继续深入进行中小尺度的大气扩散规律及模式、参数的研究,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大尺度的大气扩散规律及模式、参数的研究。在大气环境影响方面,要将大气扩散规律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污染治理,为山西省的环保事业和经济建设服务。 [学科带头人简介] 胡二邦,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兼),1940年生于上海。196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后分配至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工作至今。30多年来主要从事大气扩散、核事故后果评价及环境影响、环境风险评价领域的研究。曾主持秦山核电厂二期、三期、福建及连云港核电厂选址大气扩散试验研究。主持项目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部级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参与项目中获部级一等奖及全国科学大会奖各1项。主要著作有《核电厂大气扩散及其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和方法》;在“核技术”(美国)、“环境科学学报”、“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环境科学”、“生态学报”和“辐射防护”等国内外杂志、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 曾以“大气扩散与风险评价”专家受聘德国卡尔斯鲁厄核研究中心,曾被亚洲开发银行与世界银行聘为中国环评培训教师,并多次赴IAEA总部、美、日、法、德、俄、加、澳 学科带头人、博导胡二邦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大利亚等10余个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曾任研究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现为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所顾问,复旦大学、同济大学 *** 教授,国家环保局核环境审评专家委员会、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及广东省核事故应急专家组成员,中国环境评价学会常务副主任兼环境风险专委会主任,中国大气环境学会副主任,太原市清洁生产专家委员会主任。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4年被授予“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281 评论

相关问答

  • 商业环境对毕业论文的影响

    企业应加强对管理者和财务人员低碳观念的宣传和教育,建立企业的低碳文化,提高他们的低碳管理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使

    小天使006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环境影响毕业论文报告

    环境问题是现代人们生活发展的重要问题,面对环境问题的严重恶化,需要集合现代环境保护标准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明确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期发展重要意义。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

    萤火虫BB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环境现状评价毕业论文

    境污染的各种分类: 按环境要素分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按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

    浅陌时光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环境影响评价毕业论文ppt

    论文..........这篇很不错,希望对你有帮助。Top 10 Things You Can Do to Reduce Global WarmingBurni

    leleba2013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环境影响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XXXX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需要+WO

    伊兰0518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