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里的蘑菇
绥化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53年的绥化师范学校,1971年改为绥化地区师范学校,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绥化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升格为绥化学院,隶属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建校至今共培养毕业生27,130人。 绥化学院位于黑龙江省绥化市。学校现占地亩,另有绥化市确定学校发展建设预留地亩;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万平方米,实验室万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万平方米,图书馆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亿元,其中仪器设备总值2,390万元;学校有各类实验室56个,教学仪器设备5,148台(套),计算机900台,其中用于教学810台;学校现有图书77万册,中外文期刊527 种,另有电子图书11万册,电子期刊5,000余种,拥有完备的光盘检索、图书馆自动化管理集成、电子阅览、多媒体视听、网络实验、电子大屏幕信息窗口、读者检索、门禁通道等8个现代化系统。 学校设有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文、政治、史地、外语、体育、艺术10个系,以及公共课教研部、成人教育部、电教中心、网络信息中心等。学校以教师教育为主,共开设32个专业,设有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地理科学、英语、俄语与英语副修、音乐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3个教师教育类本科专业,并设有13个教师教育类专科专业和新闻采编与制作、法学、旅游管理、电脑艺术设计、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6个非教师教育类专科专业。学校已初步形成了面向县、乡(镇)培养合格初中师资为主,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为辅的专业设置体系。学校还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国立师范大学、阿穆尔国立大学、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实行联合办学。 2005年,学校面向14个省、自治区招生。现在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 7,210人;成人教育在校生2,298人。 绥化学院以“内涵升本”为目标,注重本科教学质量,全面推动教学工作。学校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中心,不断强化教学基本建设,为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学改革以改革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方案、改革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评价制度为重点,在传统专业调整、改造、重组,解决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明确直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各类问题,以及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对曾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的教师技能训练系统——“五练一熟”进行了调整、充实和提高,赋予体现现代教育技能和增强智力因素等新的内涵,进一步弘扬了培养初中教师的教育特色;在重视基础学科和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构建体现加强通识教育的教学平台改革试验已经启动;进一步健全并完善了校、系二级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以及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形成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学校有稳固的教育实践基地30个,学科专业实践基地16个。 学校坚持“以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为重点,注重基础理论研究,鼓励扶持应用科学研究”的方针,推动了科研层次、水平的提高。1978年至今,全校共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主持和参与国家级课题9项;出版专著55部,教材184部,发表学术论文2,030篇;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4项,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6项。在汉赋研究、古典文论研究、写作理论研究、古代官制史研究、微分方程研究、电化学研究、区域经济研究等优势领域的研究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已经成为学校科学研究的重要特色。 近年来,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加强教育管理,立足在职培训提高为重点,落实“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制度留人”等有关稳定队伍的一系列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保持了队伍的稳定。学校现有教职工571人,其中专任教师327人,兼职教师4人。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121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94人,副研究员1人,高级实验师8人,副编审1人,占教师总数的37%。教师中有硕士研究生45人,其中18人已获取硕士学位,在读博士生4人,另有研究生班结业39人。学校还聘请客座教授5人,外籍教师6人。学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荣获曾宪梓奖6人。 绥化学院建校以来曾荣获多种荣誉,主要有:1989年获全国普通高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990年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先进师专”称号;1995年被评为黑龙江省语言文字规范化先进单位;1996年被评为省级庭院绿化单位;1998年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2001年被评为省级花园式单位和全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先进集体;2003年被评为全省高校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并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标兵”。 当前,绥化学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弘扬面向县、乡(镇)培养合格初中教师的办学特色,立足于绥化市及相邻地区、面向黑龙江省培养合格的本科层次初中教师为主,兼及培养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开展继续教育,同时开展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咨询和服务,不断发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竞争实力。
钱川同学
1、《〈尚书〉民族思想初探》,《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62-68页(中文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期刊);2、《新时期孟子心性论的性质和内涵研究综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19-24页;3、《新时期孟子心性论逻辑架构研究述论》,《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118-121页;4、《舜、禹、汤、武本不同——〈尚书〉“圣王”形象“被同质化”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已采用,待发;中文核心期刊);5、《经史分途的“文化层级”和“身份选择”意识——以司马迁及〈史记〉为中心》,《阴山学刊》2011年第9期(已采用,待发)。6、《过度疑古的成因综探》,《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69-72页;7、《近十年孟子诗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济宁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15-19页;8、《连续、递嬗与循环——〈尚书〉的历史变动观》,《东方论坛》,2010年第2期,第89-95页;9、《〈尚书〉的教育思想及其价值》,《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第2期,第84-86页及第108页;10、《〈尚书〉的历史本原论和历史主体论初探》,《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4-7页;11、《〈尚书〉的历史审美观初探》,《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7-8期,第94-97页;12、《〈尚书〉“革命”论的提出及其历史影响》,《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62-64页;13、《儒家后嗣观念对宗教意识和历史意识的影响》,《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11期,第129-131页(CSSCI期刊);14、《〈尚书〉历史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95-99页;15、《新时期孟子心性论与其他心性学说的比较》,《昌吉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52-56页;16、《“李小龙暴猝”?》,《咬文嚼字》,2011年第1期,第19页;17、《“天子”新考》,《文化学刊》,2011年第1期,第140-145页(此文曾在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内部刊物《励学》2010年第3期第29-36页上刊发、内部交流);18、《孟子和汤因比历史思想之比较》,《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第2期,第102-108页(中文核心期刊);19、《中国原始历史意识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论中国原始历史意识溯源研究的前提性问题》,《求索》,2009年第7期,第200-203页及第211页(中文核心期刊,CSSCI期刊);20、《言语之外的孔子形象——以〈论语·乡党篇〉为中心》,《枣庄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37-40页;21、《孟子思想渊源综考》,《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第65-70页;22、《索绪尔其人其事对治史治学的启示》,《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第101-103页;23、《被忽视的另一面——谈“三礼”中尊重女性和子女的思想》,《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第109-112页;24、《〈尚书〉历史变动观的两重性》,《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5期,第84-87页;25、《文化定向与范式人格》,《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第10期,第21-23页;26、《〈尚书〉天人关系新探》,《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32-36页(人文社科核心期刊);27、《〈尚书〉的大一统思想》,《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47-49页;28、《“法先王”思想与周代的特殊关系》,《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2008年:29、《对孔子“生而知之”论的再辨析》,《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188-190页,约7000字;30、《孟子“心性论”文学价值的新时期研究》,《时代文学》(理论版)(中文核心),2008年5月下半月刊,第93页,约2500字;1998-2007年:31、《科普也应讲统一战线》,1998年4月5日,《中国教育报》第2版,约800字;32、《对初中语文教材的改进意见》,收入《新世纪语文改革与探索特辑》,陕西师范大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社,2001年5月版,第856-857页,约9000字;33、《“道狭草木长”的“长”》《咬文嚼字》(学生版),2001年第1期(创刊号),第23页,约800字;34、《咬一咬高中第二册语文教材》,收入《中国教师优秀论文集成》,珠海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355-356页,约9000字;35、《高中语文第一册注释指误》,《语文知识》,2004年第10期,第34页,约1000字;36、《“弃养”与“弃世”》,《咬文嚼字》,2005年第9期,第39页,约800字;37、《毕业了,班级公物怎么办?》,《班主任之友》,2005年第10期,第29-30页,约2000字(该文入选:《影响班主任的101个经典管理案例》,朱玉忠主编,北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18篇,第48-50页)。
如果是评职称用,还是公开发表的论文好用,论文获奖证书大多数地方基本不承认了。专业发表各类职称论文,非诚勿扰。
我记得我们那一届有,先是院里评了是优秀论文,整个学校也是,然后学校会根据论文质量申报的。回到省里面去答辩
聊城大学走出的名人如下: 韩震 1982年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于茂阳 1978年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范跃进 198
不好说,看质量
开放教育法学多元化毕业论文研究 模拟审判是一项最综合、最全面的实践性环节,通过一个模拟法庭的组织与演练,以下是我J.L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开放教育法学多元化之论文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