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璐贝贝
开题报告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一、 选择这个题目的来源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促进经济增长和解决劳动力就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何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已关系到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二、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 目的 1999年,由国际金融公司(IFC)对北京、成都、顺德(广东省)、温州(浙江省)等地私有企业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80%的私有企业因为缺少融资途径,已严重束缚了它们的发展。也就是说,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小企业自身的管理问题,不会合理利用先进的融资方式寻找融资方案,金融机构自身也存在很多问题,政府的法规还不完善以及监管的不够完善,等等。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需要把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的力量结合起来。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分析,找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进而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2、 意义 在过去十几年中,中国经济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已经从国家、集体所有的完全公有制到由私有企业扮演强有力角色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到1998年底,国内非国有部门的产出增长到约占GDP的27%。私有经济的重要性跃居第二,仅次于国家所有部分。尽管非国有部门日益重要,但直到1999年底,它们仅获得银行贷款总额的1%,上海、深圳股票交易所非国有企业仅占上市公司的l%.这种既想增强非国有部门的活力,但又限制它们使用金融中介来融资的矛盾表明,如果不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也许它们就不能持续以目前的速度增长。三、 课题完成的条件和优势1、 条件A 、背景条件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小企业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现在有大量数据表明,资金短缺仍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企业拓展的根本途径。B 、基本条件 二战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促进世界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最佳途径。尤其是90年代,美国等一些新兴科技小企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在科技板市场的成功上市,引起了世界各国对中小企业的高度关注。虽然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升,但是融资困难问题同样一直是它们头痛的难题。为此,发达国家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上做了不少文章,十分值得中国借鉴。2、优势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国家都设有专门的政府部门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帮助。美国政府设有正部级的小企业管理局(SBA),在全国50个州中设有96个区域和地区性直属办公室,拥有员工3000多人小企业管理局经国会授权拨款,可通过直接贷款、协调贷款和担保贷款等多种形式,为小企业给予资金帮助;日本在战后相继成立了三家由其直接控制和出资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和工商组合中央公库,它们专门向缺乏资金但有市场、有前途的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融资;西班牙设立了从属于经济财政部的中小企业专门机构,该机构由部际委员会、政策工作小组和中小企业观察局三部分组成,负责研究、协调和监督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信贷、参与贷款和建立集体投资资金体系;德国政府的“马歇尔计划援助对等基金”专门负责直接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从此可见,发达国家设立专门的政府主管部门是对中小企业融资统筹管理的必要条件。我国目前是在经贸委下设立中小企业司,主要负责中小企业政策性研究、中小企业行为辅导等。相信以后中小企业司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构论文的摘要也就是中心思想论文的提纲如:1、中国私有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中国私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意义、 中国私有企业的融资方式及渠道、 中国私有企业融资现状2、 中国私有企业融资现状原因分析 、私有企业的内在原因 、金融服务体系的原因 、政府职能机构的原因3、解决中国私有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 、私有企业自身的对策 、建立和完善适合私有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 、政府应加强对私有企业的扶持力度 、建立健全对私有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
Loli心的怪蜀黎
摘 要:我国的股票市场经历了十几年的浮浮沉沉,已经日益发展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被称作经济的“晴雨表”。作为为我国政府宏观调控重要手段之一的货币政策,目前由于存在传统渠道弱化和传导机制不畅等问题,对经济的调控效果受到明显制约。随着股票市场的蓬勃发展及其与国民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货币政策的实施必然影响到股票市场的走势和发展。本文在对货币政策和股票市场作相关基本概念分析的基础上,从货币供应量、利率、 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三个方面对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发展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就提高我国股票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提出了一些意见。关键词:货币政策 股票市场 传导机制Abstract: Through more than ten years development of stock market of China, it has grow up day by day and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part in national economy, which is called the economic "barometer". The monetary po1icy, as one of the significant means for macroeconomic readjustment in our country, has been found apparently restricted in its role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raditional channels fading and transmission mechanism impediment.With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stock market, which is linked more closely with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inevitably influences its trend. This text does the brief summary to the monetary policy and stock policy at first,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ock market and monetary policy from currency supply, interest rate and interbank offered rate. Puts forward some advice to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stock market in transmitting the monetary : monetary policy; stock market;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引 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金融结构演变的一个突出趋势是以股票市场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得以持续发展,随着世界范围内股票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股票市场对国际经济、国内经济的影响也迅速加大。作为现代市场金融经济的主要宏观调控手段,货币政策对于熨平经济波动、促进一国经济金融的良性持续平稳发展已举足重轻。当然,货币政策与经济金融的具体演进态势是相互作用、互为影响的,货币政策的运用会对经济金融的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反过来经济金融格局的演变也必定会作用于货币政策,引起货币供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乃至政策效果的变动,所以无论如何货币政策的制定都必须以现实的经济金融结构为前提和条件,否则货币政策可能将受到极大的制约甚至出现错误决策,从而对经济金融的发展造成巨大动荡。中国加入WTO之后,如何维持本国金融系统的稳定,以及如何提高国内金融系统配置货币资源的经济效率等问题的理论阐述和政策含义已经是国内经济理论界和政府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一、基本理论解析(一)货币政策相关理论解析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而采用各种方式调节货币供应量和货币运行环境,并以此影响宏观经济变量的方针和政策总称。货币政策实际上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控制的别称,它是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构成部分,服从于总的经济政策的要求。第一,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所包含的首要内容,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最终目标是指货币政策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与要求,它的确立与经济社会所发生的经济问题密切相关中介目标应具有可测性、可行性、相关性等条件,它是指为了达到最终目标,货币当局必须先掌握的一些指标,这些指标在一定时期内应达到一定数值。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之一,通常有四大最终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它们的提出和确立是经济形势变化和经济政策转变的结果。对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各经济学派理论分歧颇大,远未取得一致意见,但实际操作机制中,西方货币当局主要以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第二,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指货币当局用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和货币运行环境,并经由中介目标去逼近最终目标所借助的方法和手段。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两大类: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前者指以整个商业银行系统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信用和货币状况的货币政策工具;后者指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系统的某种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只影响某些特殊经济领域中的信用和货币状况的货币政策工具。 西方国家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政策。通常采用的政策工具是公开市场业务,即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的活动。公开市场业务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几乎可以实现货币当局的任何中介目标,因此为许多经济学家所推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可贷资金的多少,对经济作用的威力巨大但弹性效果低下,故不常采用。贴现率政策使货币当局只能被动等待,不能主动出击,同时还会产生难以测度的告示效应,干扰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道义上的劝告、法定保证金比率、消费信用管制、房地产信用管制和利率最高限额等,它们对经济的调控作用微弱且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弊端,因此许多也已逐步取消。第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如何引起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些变化,最终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就是所谓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在西方主要分成凯思斯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和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凯恩斯学派认为,从局部均衡观察,货币政策的作用首先是改变货币市场的均衡,然后改变利率,通过利率变动,改变实际生产领域的均衡,其基本传递过程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首先是引起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发生增减变动,然后引起货币供应量发生增减变动,这必然会引起市场利率的变动,进而引起投资发生增减变动,通过乘数效应,最终将影响到社会总支出和总收入的变化。货币学派强调货币供应量变动将直接影响名义国民收入的变动,其基本传递过程为:中央银行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如在公开市场上购入证券,则商业银行准备金增加,使商业银行贷款能力增强,于是利率降低,扩大投资和放款。利率降低,使金融资产价格上升,这就相对地降低了耐用消费品和房屋等真实资产的价格,从而增加了人们对这类真实资产的需求,使其价格上涨,并且会波及到其他的一些真实资产,这样循环下去,又增加了新的货币需求,使其社会的名义收入提高。(二)股票市场相关理论解析股票市场是指股票发行和买卖的场所,股票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市场中居于重要地位。股票市场分为股票发行市场(一级市场)和股票流通市场(二级市场),前者指发行人经证券承销商包销或代销,将未公开发行的股票上市以供交易的市场;后者指已发行的股票在投资者之间相互转移的市场。股票发行市场和股票流通市场的发展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第一,股票价格。股票市场的行为通过股票价格得以定量反映。股票价格是股票市场上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它代表了股票市场的一切走势和行为特征。股票价格包括股票发行价格和股票交易价格。股票发行价格是指股份有限公司将股票公开出售给特定或非特定投资者所采用的价格,通常由发行人依据股市行情及其他有关因素决定。它受发行人的收益状况、社会声誉、地理位置、股市供求状况、二级市场股价状况、政府政策等因素影响,常见的发行价格有面值发行和溢价发行两种。股票交易价格是指在股票交易市场上流通转让时的价格,它能够对货币政策做出直接的反应和变化。股票交易价格是股票的持有者(让渡者)和购买者(受让者)在股票交易市场中买卖股票时形成的股票成交价格,目的是完成股票交易过程,实现股票所有权的转移。与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股票的价格也是由其内在的价值和外在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第二,股票市场的作用。股票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产权交易、风险分散和公司治理的市场机制,对经济增长和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日益突出。股票市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为企业筹集资金,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更新,增加其市场化程度,促进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深化金融改革,改善宏观调控手段;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二、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发展的相关性分析当中央银行变动货币政策时,就通过货币政策有关手段促使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水平波动,使流入股票市场的社会信贷资金、社会游资和储蓄分流资金相应增多或减少,从而引起股票市场规模和股票价格指数相应变化。 股票价格决定于股票的内在价值和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主要是指货币政策对股价指数影响。从股票价值角度看,当松动性货币政策启动,社会货币供应量增加时,企业和居民所持有的货币资产总额相应增加。增加的货币数量打破了原先货币数量供求的均衡状态,导致货币资产短期内收益下降。由此,社会货币资产和实物资产价格比例引起变化,企业和居民负债和资产结构也要发生相应变化。就是说,随着人们手中货币数量的增加和货币收益率的下降,人们必然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实物资产,从而引起实物资产价格的随之上涨。股票价格是实物资产价格的缩影。确切的讲,股票价格体现代表着实物资本的价值,当实物资本价格因货币数量增加而上涨时,其价值的虚拟代表股票价格因其敏感度强,早就发生了变动;另一方面,从资金面角度看,任何货币政策的实施,在使社会货币总量变动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股市中资金量。股市中增量资金的增加会改变股市供求关系,引起股价指数上涨。松动型货币政策一旦实施,既使是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倾向没有发生变化,人们的资产结构也保持不变,股市中的资金绝对量也会相应增加。这是因为,社会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将按照原先股市资金与外围资金相同比例流进股市和其他领域。同样,紧缩型货币政策又以相同比例和方式减少着股市资金量。当然,不同的货币政策手段,或货币政策实施长短,对股市资金量影响特征会有区别。因此货币政策的实施可以同时改变股票内在价值和股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从而对股票价格也有明显的改变作用。(一)货币供应量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第一,调节货币供应量对股市的影响。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进而影响股票市场。如果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并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使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地减少,股票行情趋于下跌。同样,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增加,市场贴现利率上升,社会信用的收缩,证券市场的资金供应减少,使股票行情走势趋软;反之,如果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降低再贴现率,通常都会导致股票行情上扬。货币供应量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有三种表现,一是货币供应量增加,可以促进生产,扶持物价水平,阻止商品利润的下降;使得对股票的需求增加,促进股票市场的繁荣。二是货币供应量增加引起社会商品的价格上涨,股份公司的销售收入及利润相应增加,从而使得以货币形式表现的股利会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使股票需求增加,从而股票价格也相应上涨。三是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加引起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带来的往往是虚假的市场繁荣,造成企业利润普遍上升的假象,保值意识使人们倾向于将货币投向贵重金属、不动产和短期债券上,股票需求量也会增加,从而使股票价格也相应增加。由此可见,货币供应量的增减是影响股价升降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公开市场业务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行为。当中央银行认为应该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反之就出售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当中央银行大量购进有价证券时,市场上货币供给量会增加,从而推动利率下调,资金成本降低,企业投资规模扩大和居民消费增加,生产扩张,利润增加,这又会推动股票价格上涨;反之,股票价格将下跌。我国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的运作是直接以国债为操作对象的,这会直接影响到国债市场的供求变动和国债行市的波动,进而影响股票市场的行情变化。公开市场业务包括债券正回购和逆回购。正回购是指央行在向商业银行卖出债券的同时,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按照约定的价格再买回上述债券的业务,其实质是央行用债券做抵押借入资金,目的是为了回笼货币;逆回购则与正回购相反,目的是为了投放货币。由于正回购和逆回购的操作会影响市场的货币供给量,往往对股市会产生一定影响。 如 2002年的井喷行情后,央行公开市场业务立刻由投放资金的逆回购转成回笼资金的正回购,长达半年,总计回笼资金2430亿元,其间行情一路下挫。可见公开市场业务的调控工具最先、最直接地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二)利率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利率并不是单向地通过商业银行和货币市场来传导其作用过程,它还会通过股票市场这一中介传导其对实质经济的调节作用。利率是股票市场的一个敏感指标,中央银行的每一次利率调整,甚至投资者对利率走势的预期或市场对利率变动的谣言都极易造成股票价格的波动。利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的:首先,利率发生变化会使不同投资工具的收益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当中央银行降低利率时,持有债券所得到的收益相对于股票而言就会降低,那些债券持有者将卖掉债券转而投资股票,从而推动股票价格上涨,而股票价格的上涨必然会为企业的股票筹资活动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企业股票发行和筹资量的增加,企业的投资会相应扩大,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进而会带动社会投资、消费和收入的增长。相反,中央银行提高利率,则会导致股票价格下行,进而降低企业的股票市场筹资能力和实物投资积极性,在投资乘数的作用下,进一步引起社会收入、消费和投资规模的收缩。其次,利率的变化会对公司的利润产生影响。当利率提高以后,公司贷款成本提高,公司利润下降,这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从而降低股票价格。再者,对于投资者而言,利率的提高会给靠银行信贷进行股票抵押买卖或实行保证金买卖的短期股票交易带来较大影响,增大交易成本,引起股票需求下降,从而使股票价格下降。股票市场的存在和发展使储蓄分流成为可能,而利率下调则使储蓄分流由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我国中央银行自1996年5月至2002年2月8次下调了存贷款利率,使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名义利率降为,扣除利息税后的收益率仅为。在预期股票价格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上涨的情况下,由于股票投资的预期收益率远远高于存款的报酬率,部分居民将一部分存款转化为股票和基金投资。表2-1 1997—2004 年我国居民储蓄及增长率年份 2003 2004 平均储蓄(亿元) 46280 53407 59622 64300 73762 94307 110695 126196 78571增长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实践表明,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整极易造成股票价格的波动。从1996年至2002年,为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和投资,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八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1996年5月1日,央行首次降息,上交所股市对这一利好做出了积极反应,步入持续上升的态势;1996年8月23日,央行实施第二次降息,企业一年期存款利率降低1. 71个百分点,幅度之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受此消息刺激,股指屡创新高,并在当年年底冲上804的高点。1998年3月25日和7月1日,央行再次降息,虽然力度没前三次大,但对准备金利率做出大幅下调,下调幅度分别为和个百分点。1998年12月7日,央行第六次宣布降息,一年内三次降息的间隔之短,在我国银行利率调整史上也实属罕见。但降息当日,上交所股指从前番降息时的1316点下跌到1260点。2002年2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第八次宣布降低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上交所股指也于消息宣布后开市首日应声而涨。(三)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对股票市场的影响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指的是银行同业之间的短期资金借贷利率。它有两个利率,拆进利率表示银行愿意借款的利率;拆出利率表示银行愿意贷款的利率。一家银行的拆进(借款)实际上也是另一家银行的拆出(贷款)。同一家银行的拆进和拆出利率的利差就是银行的收益。在20世纪初80年代开始的金融体制改革只能感,金融组织结构进行了大规模调整,通过“分立”和“扩容”两条途径,改变了由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的局面。各家专业银行和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客观上要求进行资金借贷,调剂余缺。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形式中央银行职能后,实行“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新的银行信贷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利用资金的行际差、时间差、地区差进行拆借。1986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专业银行之间可以相互拆借,同业拆借市场得以真正启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上海、武汉、广州等城市为中心的有形市场。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规范,在经济过熟和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拆借市场上出现了严重的违规现象,大量短期拆借资金被用于房地产投资,炒股票,或用于在开发区上项目,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延长拆借期限,哄抬拆借利率,干扰了金融宏观调控,扰乱了金融秩序,而且市场内存在系统分割和地区分割,降低了融资效率。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撤消了各商业银行及其分行开办的融资中心、资金市场等同业拆借中介机构。在此基础上,1996年1月3日借助于全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的电子交易系统和信息服务,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在上海建立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成立的融资中心停止自营业务,并逐渐淡出市场。此后,中国人民银行在增加入市主体、完善相关法规等方面积极推进同业拆借市场建设。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同业拆借市场成员的数量不断增多,类型更加广泛,资金供求趣同的矛盾有所缓和,交易规模日趋扩大。银行同业拆借说明资金的流向和需求,当市场资金需求大的时候银行同业拆借的利率就会上涨,利率上涨将会导致股市看淡,但这都是技术上理论。对股市实质的影响并不大,要结合其他很多因素一起看,比如远期利率,或导致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上涨的真正因素或汇率等。单研究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意义不大,只能知道市场近期的资金需求情况和是留入还是留出,那对股市的影响也不直接的指导作用。三、提高我国股票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对策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股市在转化储蓄、刺激消费、优化资源配置和传导货币政策,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功能将会逐渐显现出来。因此,积极借鉴国外已有的理论与成功经验,构筑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基础条件,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是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和货币政策实践中的重要内容。
矩阵时差
内容摘要信贷客户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加强信贷准入客体风险的管理,甄别客户,择优扶持,选择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客户,相辅相成,共同壮大,最终实现客户、银行的双赢和可持续发展。如何防范风险是做好信贷工作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的管控能力,银监会提出《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即“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在此形势下,银行信贷工作也需及时转变观念,寻求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核心思想,然后系统论述银行信贷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并规划系统的建设举措;再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问题,分析风险的主要成因,并提出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对策;通过以上两方面来思考如何做好信贷业务。 写作提纲一、商业银行信贷工作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 (一)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的审批流程存在风险惯性 (二)银行信贷资金被挪用挤占优质信贷业务 (三)信贷风险控制需要相关行业联动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成因 (一)来自外部环境的原因1、立法监管不足。2、信用文化淡薄。3、宏观经济环境影响。 (二)来自银行自身的原因1、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2、选择贷款方式不当。3、信贷分析的局限性。4、缺失正确的信贷文化。
南通市目前已有通州家纺、启东电动工具和如东海水产品列入省出口基地,同时已初步形成船舶海工、能源光伏、家纺服装、化工、食品、体育休闲用品等超亿美元的出口板块,有力
旅游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教师(TeacherCN.COM)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倡导网络文化,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果我们的文章涉及或侵犯您的有关权益,请即时与我们
摘 要:我国的股票市场经历了十几年的浮浮沉沉,已经日益发展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被称作经济的“晴雨表”。作为为我国政府宏观调控重要手段之
提供一些有关酒店的毕业论文的选题,供参考。 1、谈如何提高饭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浅谈饭店个性化服务 3、饭店的信息化管理研究 4、**理论在饭店管理中的应用
金融毕业论文篇1 浅谈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影响 互联网金融,顾名思义,这是由两个词语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