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蝴蝶飞不过
如果是一般的场合,通常说“досвидания”(达斯维达尼亚),正式的场合也这么说。如果两个人关系比较亲密,且很快又可见面,则使用“пока”(八嘎);也可以使用“довстречи”(达弗斯特列齐),“到下次见面的时候”,即“再见”。
sweetdream8
要说记忆最深的老师,肯定是我的初中班主任林老师。 刚上初一时,有一次特别大的动荡,父母下了五七干校,留守儿童(当时没这叫法)也必须跟随父母一起去,当时的感觉真是兵荒马乱,逃难似的(不可描述)。 在河南干校待了大概不到一年,家长看到孩子们得不到正规有序的教育,就纷纷把孩子送回城。又回到了原来的中学继续上学。 我的初中全班同学大多由这样一群从河南,广东,湖南等父母所在的五七干校返回的孩子。据说人数不够,又从其他班级分过来一些孩子,有些是派过来进“领导班子“的,也夹带了几个淘气包儿。 学校请年富力强的林老师做了我们这个鱼龙混杂班级的班主任。 林老师是个女流,她教俄语。特别奇怪的是,她长的也像俄罗斯姑娘,高鼻梁大眼窝深陷。当时应该有四十岁的样子,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性子急声音洪亮,昂首挺胸,身材不再苗条。 林老师业务水平在当时我就读的那所中学真是首屈一指。她在读大学期间就被学校选中跟随苏联专家做口译。我们班的俄语成绩也是全年级最好的。 我人生高光时刻是 小学三年级 ,之后就一蹶不振。大概是小学曾经学过一年德语的缘故,林老师选我做了她的俄语课代表。这是我中学时做的最大的官儿,我受宠若惊。 作为班主任的科任课代表,似乎头上的光环略大略亮,我除了帮助林老师收、发作业,还承担了协助她做外语卡片,批改作业,早自习领读等任务,自卑的我有了些许小确幸,“宰相家人七品官”嘛。 当时父母都不在身边,林老师也额外操了很多心。不仅仅对我,而是全班“没爹没娘”的孩儿。 出于对林老师的报答,我每门功课成绩优秀,以至于在初三毕业考试时,六门功课全考了满分。 当时正在上映朝鲜故事片《摘苹果的时候》,片中有一个“能挣六百工分”的大胖妞,虽然只是一张照片一晃而过,观影者便笑声一片。 然后有同学叫我六百工分,得亏我当时不算胖,绰号没流传下来。 反正那时候就觉得林老师对我格外好,她从讲台上走到我身边时会对我低语说“哎呀,怎么晒这么黑!?“那语气像极了妈妈。那是一次下乡搞“开门办学”时,中午没事儿就躺在房东的草垛子上暴晒后的结果,楞是晒秃噜皮了!那时候的女孩儿可不懂什么护肤防晒,越黑越牛逼! 再见林老师,她消瘦了很多,她得了严重的糖尿病。那是毕业后很多年的时候。 我不是林老师班委会成员,便远远的看着她,并没有急着挤到近旁寒暄。倒是林老师看着我说了一句“简,怎么瘦成这样?”充满了疼爱。 这么多年了,她竟然还记得我原来的模样!我视线模糊。 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传来了林老师病故的消息。算了一下,当时她还不到七十岁。 后来网络普及了,中学同学们又聚在一起。聊到了林老师,说她老伴儿万叔叔还健在。但是因为女儿远在美国,儿子不太争气还要啃老,万叔叔为了补贴儿子,就住进了一家收费低廉的养老院。 “咱们去看看他老人家吧!”班里当时的生活委员星星提出建议,我立马响应。 在京郊的温泉乡的一处设施简陋的养老院,见到了万叔叔。八十多岁了,精神矍铄,和蔼可亲,真是名副其实的老帅哥,浑身散发着艺术家气息。不大的卧室里端放着林老师的彩色照片,一把小提琴,一辆自行车。 之前我只知道万叔叔是中国歌剧舞剧院乐队的首席小提琴,并没见过他。 星星和万叔叔比较熟络,她逐个给万叔叔介绍我们。当说到我的名字时,万叔叔眼睛一亮说“简呀,林老师的宝贝,那时候常听她提。” 不知怎地,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文末图片说明:万叔叔把林老师的照片委托给星星保管。 芳文小屋主题征文
离别,比较久地跟熟悉的人或地方分开:离别母校已经两年了。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写毕业离别的作文范文 ,欢迎阅读。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六年的小学生活已经渐行渐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俄语科学语体在科学技术情报和学术交流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苏联的一些最新的科学技术在书面上都是用俄语科学语体表达的。所以,掌握好俄
喀山什么情况不清楚。不过我知道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的翻译专业是08年才开设的,主要是给入系后的学生选修的双专业用,他们的学制是两年,每年4000美,但是按汇率3
可以的兄弟,俄语翻成汉语可以有各种说法啊,他们怎么测?!再说了,翻译成自己的也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嘛,我毕业时就是找了几个大师的汉语论文综合一下再翻译的。足足七千字
关于俄语专业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导语:俄罗斯是我们祖国最大的邻国了,两国的交流非常频繁,所以,很多的中国学生到俄罗斯留学。而对于中国留学生而言,撰写俄语专业毕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