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30

请叫我姚锅
首页 > 毕业论文 > 英语文学毕业论文背景介绍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陳奕婷3144

已采纳

一、 选题的依据、意义和理论或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 (一)选题的依据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当代的非裔美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蓝登书屋出版公司的我、普林斯顿大学人文学科教授。在过去四十年中,莫里森已经创作出版了《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宠儿》等为代表的长篇小说十部和大量的文学评论文章。莫里森的小说具有浓郁的黑人文化特质,主题思想深刻复杂,人物形象丰富立体,叙事话语凝重而不失活泼。这些小说阐释了一个个穿梭于历史与现实、真实与魔幻之间的黑人故事。这些故事既塑造了一个个可怜、可悲的人物形象,也勾勒了一幅幅悲凉、悲壮的美国黑人生活画卷。由于文学创作领域的杰出贡献,莫里森先后荣获了美国小说类图书奖(1978)、普利策文学奖和肯尼迪奖(1988)、诺贝尔文学奖(1993)、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杰出贡献奖(1996)和美国国家人文奖章(2000)等。 本课题借用列斐伏尔空间理论框架解读莫里森的小说《爱》。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并非理论猜想、空间话语、或者抽象模式,而将抽象思考与日常生活体验、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相结合,囊括“空间实践”(spatial practice)、“空间表征”(representation of space)及表征空间”(representational space) 三环节,同时强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辩证关系,以此阐释社会空间的社会生产。 列氏的空间概念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拒绝区分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空间在他看来,几乎都是社会空间,因此,空间就等于社会空间。其二:空间主要包含相互间关系,空间不再是静态存在,而动态体现社会现实,展现精神和社会关联。 《爱》是莫里森于2003年10月发表的又一部力作,被评论界誉为“从痴迷、奴役到解放的优美史诗”,是她的写作巅峰。莫里森小说创作的基本主题之一是爱。新作《爱》中讲述了一个黑人家族在民权运动中的兴衰演变。莫里森遵循一贯的寓“政治”于艺术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小范围的大故事。小说以“爱”的异化为线索,涉及到种族、性别、家庭、遗弃、恐惧等,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民权运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了黑人的生活状况。 其依据:一方面,《爱》的空间社会性更加突出,体现着虚拟世界的各种复杂社会关系。小说《爱》没有孤立刻画某一人物或事件,人物和事件总是被置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空间关系之中,其中种族意识形态、种族主义话语是空间分隔的密码,空间关系突出体现种族现实。小说的种族空间政治潜藏于情感表文本之下。 另一方面,美国后资本主义时期,种族对立不再那么严格,而阶级对立日益明显,性别对立则一如既往。《爱》反映了美国最近种族空间秩序的发展和演变,“丝镇”的空间历史演变体现文本化的美国空间历史,通过分析美国黑人以空间为媒介和工具,以空间占有以及空间秩序的修改为目标的种族出路探寻,从黑人的个体及族群空间体验中,探索莫里森的空间政治书写。 (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莫里森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而基于空间视角的研究还很少,尤其目前空间研究呈多样化发展态势,空间是一个很好解读莫里森这类经典作家的方向。 本研究主要从故事空间着手分析,小说《爱》中虚构世界的空间关系比莫里森前几部小说更体现种族现实。从莫里森的写作生涯来看,《爱》也可以理解为作者人文关怀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前几部作品所反映的结构社会空间的各种因素在《爱》中被糅合在一起,各种力量相互交织、共同构建社会空间的本质。从空间角度观察种族问题,能更加切实了解、加深认识种族现实,以其能以更加切实有效的方式解决种族问题。空间与身份、空间与种族之间的关联在小说《爱》中有十分重要的体现。莫里森阐明了种族、性别及阶级意识形态的空间结构动力作用,为弱势群体变革空间秩序提供了理论支持。因此,从空间角度观察种族问题,能加深认识种族现实,以其能以更加切实有效的方式解决种族问题。 此外,虚构世界中的各种空间改造之成败得失引导我们持续思考莫里森为解决种族问题而进行的各种探索。 创新点: 传统的非裔文学批评常常注重语言、叙事和声音等非裔主体构建策略,本研究认为:空间也是非裔民众构建主体的重要媒介和策略,空间与身份、空间与种族之间的关联值得重视。从空间这一本时代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来研究莫里森的著作,一方面可以为理解作品提供不同视角;另一方面,可以从空间解读中反观人类切实的空间实践,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本时代人类的生存状态与互动机制中的一个侧面。文明的发展带给人类全新的空间体验,空间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些体验,而文学空间问题研究是其中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一)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理论的国外研究现状 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y Lefebvre)出版的《空间的生产》,开创了通往空间性三元辩证法的道路,即空间实践、空间表征与表征空间,即坚持思考空间的每一种方式,无论是物质的、精神的,还是社会的,都应同时被看作既是真实又是想象的、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是实在的又是隐喻的,同时强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辩证关系,以此阐释社会空间的社会生产。 爱德华•索亚(Edward W. Soja)在继承列斐伏尔的空间基础上提出了的“第三空间”概念。索亚强调,在第三空间里一切都汇聚在一起,既是生活空间又是想象空间,它是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本体论前提,因此第三空间将永远保持开放的姿态,向新的可能性和去往新天地的种种旅程。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在《空间、知识、权利》中强调空间的重要性:“空间是任何公共生活形式的基础。空间也是任何权利运作的基础。”此后福柯又提出了最有名的理论和概念是“空间、权利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和“异托邦”,即异质空间”。 目前,“空间转向”催生了空间研究热潮。当下空间研究形式多样、角度多重、术语繁多,看似庞杂繁复,却有着相似的本质,即空间表意研究。 (2)理论的国内研究现状 谢纳在《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书中以空间生产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中国现代小说,研究文学在文化表征实践过程中如何运用表现、再现、想象、隐喻、象征等表征方式对空问进行意义的编码重组,揭示现代性空间重组的文化政治内涵及其社会历史意义。 包亚明在《空间文化与都市研究》中指出空间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在中国城市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引导我们思考社会、历史和空间的共时性及其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在都市化进程中的影响。 王笛《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通过分析各阶层民众公共生活空间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阐述了下层民众是怎样一步步丧失了他们的生产空间和文化传统,又怎样拿起“弱者的武器”为自己的命运而抗争的。 此外,国内还有一些“空间书写”和“空间隐喻”方面的研究成果,总体的空间研究呈多样化发展态势。 (二)莫里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莫里森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起步期,20世纪70年代对莫里森的研究刚刚展开,也就是莫里森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面世5年后,有了第一篇较系统的研究论文《莫里森的小说: 对受挫情感的研究》( The Novels o f Toni Morrison :Studies in Thwarted Senstivity ),分析了《最蓝的眼睛》和《秀拉》两部作品中两位女主角“受挫的情感”。(2)升温期,20世纪80年代末很多黑人美国文学、黑人女性文学专著也都着力探讨莫里森小说,1985年还出现了第一部莫里森研究专著:《莫里森的世界:文学批评探索》。此后,莫里森的研究数量和批评视角呈逐年增长态势。(3)繁荣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莫里森研究逐渐走向繁荣。随着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的作品更被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发行,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与认同,此后,对莫里森的研究和评论呈逐渐增多和加深的趋势。 纵观莫里森的研究视角主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1、女性主义与黑人女性主义 1977年芭芭拉•史密斯发表了《走向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分析了《秀拉》中的黑人女同性恋元素,探讨了小说中黑人女性的经历和女性之间的友谊问题。 2、黑人文学传统与非洲渊源 特鲁迪尔•哈里斯(Trudier Harris)的《虚构与民间传说:托尼•莫里森的小说》(Fiction and Folklore: 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1991).希金斯(Therese E. Higgins)的《笃信、宇宙论与民间传说: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非洲影响》等。(Religiosity,Cosmology and Folklore:the African Influence in 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探讨了从非洲文化、历史、奴隶制、黑人音乐等角度影响着莫里森小说的创作。 3、心理分析 布兰奇(Eleanor Branch)的《穿过俄狄浦斯之谜: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自我追寻》(《Trough the Maze of the Oedipal : Milkman’s Search for Self in Song of Solomon》)运用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以及拉康的镜像理论、自我发展理论等进行了对美国黑人和个人家庭世界的相关解读。 4、生态批评 因为莫里森小说中的自然总是与宗教、种族主义等文化背景紧密联系。勒庖(Lauren Lepow)的《失乐园与复乐园:托尼•莫里森柏油娃>中的二元对立与伊甸园神话》。就从自然与宗教角度探讨了美国黑人的力量与堕落、自然与伤痛的弥合等问题。 5、比较研究 将莫里森与其他黑人作家、女性作家或其他经典作家进行比较的研究不少。如威廉姆斯(Lisa Williams)的《托尼•莫里森和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作为局外人的艺术家》(《The Artist as Outsider in 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 and Virginia Woolf》)、麦克(Patricia Mckee)的《生产美国种族:亨利•詹姆斯、威廉•福克纳以及托尼•莫里森》(《Producting American Race : Henry James, William Faulkner, Toni Morrison 》)等。 6、专著、工具书等 《托尼•莫里森百科全书》(The Toni Morrison Encyclopedia)、《托尼•莫里森参考书目》(Toni Morrison: A Bibliography)及《托尼•莫里森世界:小说人物及地方指南》(The World of Toni Morrison:A Guide to Characters and Places in Her Novels)及《托尼•莫里森访谈录》(Conversations with Toni Morrison)。 综上,国外莫里森研究已经成为显学,评论界对莫里森作品的整体评价和诠释一直处于多样化的发展变化之中,其研究视角、方法和切入点都在向丰富多元化发展。 国内莫里森研究: 国内莫里森研究晚于国外,中国对莫里森的译介始于20世纪80年代,杜志卿在2005年发表了《国内托尼•莫里森译介述评》,详细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莫里森译介情况。在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柏油孩子》、《爵士乐》、《天堂》等中译本相继出版后, 90年代初,国内莫里森研究才逐渐呈升温状态。但研究对象多集中在《宠儿》、《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上,对莫里森的近作的相关成果更少。21世纪开始,莫里森研究已经成为热点。通过查阅CNKI等国内中文核心期刊,期刊论文达到6000多篇,还有十几部专著。国内的主要研究状况如下: 目前国内出版了十几部对莫里森研究的专著,其中王守仁、吴新云发表了《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在美国族裔问题的背景下,研究了基于种族、性别问题下的作品与文化的关系。唐红梅发表的《种族、性别与身份认同——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托尼•莫里森小说创作研究》将两位极具代表性的黑人女作家进行对比分析,论述了作品中人物身份认同的困境与身份构建的努力尝试。章汝雯的《托妮•莫里森研究》则系统的分析了《所罗门之歌》、《宠儿》、《秀拉》和《爱》几部小说的主题,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视角。 以莫里森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有20多篇,且目前正呈逐渐上升趋势,其中曾梅的《冲突的思考,融合的启示:托妮•莫里森作品的文化定位》从种族主义为出发点,探讨了莫里森这类经典作家在艺术创作中思想、情感的表达和定位。 国内与国外研究成果的接轨较晚,研究现象相对集中,发展、创新不够。 (三)对《爱》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在外文网上搜索及百度上查找,很多期刊都对这部小说进行了评论,总结如下: 《芝加哥太阳报》( Chicago Sun-Times)评论被商业作家一再浪漫化的“爱”的主题,在托尼•莫里森笔下剥离了层层伪装,让人感到切肤之痛。 亚马逊网站()肯定了托尼•莫里森的作家地位,称在世作家里,小说开篇写得最值得回味的,除了加西亚•马尔克斯,就是托尼•莫里森。 《观察家》( Observers)评论莫里森“当她开口讲话,整个美国都洗耳恭听”。她是奥巴马、希拉里、厄普代克、拜厄特的文学偶像。 《新闻周刊》(News Week)评论这本小说像一颗致密的星辰,它惊心动魄,又洗练完美,堪称莫里森巅峰时期的成熟之作。 《ELLE》(美国版)称莫里森笔下斑斓世界,丰富的语言,表现人类痛苦、渴望与失落的质感十足的场景,令《爱》充满魅力。 美国总统 奥巴马称她优雅、智慧,是引人瞩目的作家,也是引人瞩目的女人。 美国前第一夫人 凯瑟琳•布什称“她的每一部小说里,爱都是那么艰难、复杂而浓烈,犹如一条深邃湍急的河” 。 托尼•莫里森本人接受访谈时称我写这本书,是想让人回忆那种“不顾一切‘全副身心,没有任何负担地去爱一个人”的感觉。 《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称爱是一部深刻的小说。莫里森像一个生动的画家描绘人的情绪,通过一个个精美的隐喻,将舒适开放的风格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另外,亚马逊网上书评人 Gilbert对该书的风格、主题、人物刻画、叙事方法以及文本内容也多有赞誉。 (2)国内研究现状: ○1 女性主义和黑人女性主义的解读: 唐红梅在《论托尼•莫里森爱>中的历史反思与黑人女性主体意识》通过分析小说的叙述声音,指出只有建构积极的黑人女性形象,黑人女性主体意识才得以表达。 冯丽芬在硕士论文《托尼•莫里森小说爱>中黑人女性的主体性建构》中继续关注在父权制和种族主义下的黑人女性的成长和黑人女性主体性的建构。 李秀清在《女性主体的沦丧与回归——评莫里森的小说爱>》中从黑人内部问题入手, 表明威胁女性主体意识的根源是种族内部的阶级与性别压迫及女性主体意识的丧失。 ○2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 赵莉,崔楠的《种族性别和谐——爱>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从种族和两性冲突二元制思维模式下女人和自然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等视角解读莫里森的政治思想: 以促进种族、性别和自然的全方面和谐发展,让爱起到作用,从根本上改变女性的生活状态。 ○3 从叙事学角度解读: 成思明的《论托妮•莫里森《爱》的叙事技巧》主要从小说多重叙述视角和碎片化的时空机制分析了《爱》中后民权时代的黑人的思想变化。 ○4 从性别研究解读 夏鸿猷在硕士论文《对托妮•莫里森《爱》的社会性别研究》中通过探讨黑人社区里不平等的两性关系,阐述莫里森为重建和谐的男女关系所做出的努力。 苏婷婷,杜志卿的《无法走出过去的阴影——托妮•莫里森笔下的比尔•科西》通过分析一位心灵扭曲的黑人男性形象说明黑人只有重新审视历史,勇于面对过去,才能克服“身份焦虑”,实现自我身份认同。 ○5 从种族、阶级方面解读 肖腊梅《爱与政治——评莫里森的小说爱》将爱恨置于民权运动这个政治语境下,因而带有浓厚的对种族、性别问题的思考意识。 王守仁 吴新云的《对爱进行新的思考——评莫里森的小说爱》探讨了一个重要问题是民权运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了黑人的生活状况。 ○6 心理分析解读 言捷智在硕士论文《论畸形的爱——托尼•莫里森 爱> 的心理解读_》以心理学家弗洛姆和罗杰斯的理论为依据,探讨了美国黑人在种族、阶级压迫下畸形之爱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 阿卫星在《对莫里森小说爱>中爱的缺失的心理阐释》中通过黑人女性之间失败的友谊以及畸形的婚姻,展示了黑人女性在充斥着父权制和种族歧视的社会中的命运。 ○7 伦理学解读 王瑜在《托妮•莫里森爱>中的伦理解读》中从道德伦理、家庭伦理和政治伦理三个共时的维度分析小说中人物的伦理观。 ○8 其他方面研究 翟文婧在《价值的载体与欲望的对象———托尼•莫里森小说 爱>中的女性身体》中将注意力放在主体性建立的物质基础即人的肉体之上。在伊里加蕾理论的关注下,通过解读灵魂和肉体的分离,揭示女性对自身身体控制的脆弱导致女性无法在沦为 “他者” 的身份中构建自身主体。 王玉括在《爱的魅力与困惑—托妮•莫里森的新作 爱>》中把母爱和自爱作为黑人社区改善男/女、个体/群体关系的建设性力量。 三、课题研究拟采取的方法: 1、文献综述法 文献综述研究法是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需要,通过查阅文献来获得相关资料,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中发现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本课题将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杂志等搜集与本课题相关的材料,在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的情况下,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找出充分的论据和理论基础来论证观点。 2、系统分析法 系统分析法是指反映客观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要求从客观世界(即研究对象)的整体与要素,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结构,整体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出发,揭示事物的整体关系与整体特征。系统分析法运用到本课题研究中来,就是要把文本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理清文本内部的层次,发现每个层次之间的联系,发挥其对主题论证的支持作用。 3、文本细读法 文本细读是语义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著特征。其基本特征是:以文本为中心;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通过文本细读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式,运用理论指导文本细度,文本细读阐释理论、发展理论,力图做到文本与理论的有机结合。 四、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难点以及解决的方法: (一)主要难点 1、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理论难题 (1)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空间理论,属于哲学范畴,使得文论理解起来难度加大。 (2)空间理论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原来一些术语的解释有了新的阐述,在运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误区。另外,在理论与文本的结合方面,也有不易把握的因素。 2、相关资料的搜集较难 由于国外对于卡托妮•莫里森的《爱》的研究还没有充分展开,相关研究资料的数量还很有限,尤其是国外的参考文献,收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二)解决的办法 1、对于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理论难题解决的方法有: (1)借鉴前人分析类似的文本时的思路,寻找灵感和线索多维度地进行分析。 (2)刻苦研读空间理论,找出该理论在文本分析研究中的侧重点。 (3)通过向导师请教,弄清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理论难点。 (4)向本学科中有造诣的专家、学者请教。 2、对资料搜集较难的问题,其解决办法有: (1)通过互联网、报刊、书籍寻求资料。 (2)利用我校图书馆查找一些资料。 (3)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亲自到北京图书馆查找一些资料。 (4)认真研读文本,扎实掌握理论知识,在广度有限的情况下,在深度上下功夫。 五、论文工作日程计划: (一)20XX年9月—20XX年11月:论文开题阶段。 广泛阅读相关论文,完成调研报告,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完成开题报告。 (二)20XX年1月—20XX年3月:理论准备阶段。 研读列斐伏尔的相关理论,寻求该课题的理论支持,细化论文提纲,填充必要内容。 (三)20XX年4月—20XX年6月:资料收集阶段。 通过上因特网、本校图书馆等方式搜集相关数据资料,寻求该课题的佐证材料,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事实依据。 (四)20XX年7月—20XX年8月:材料分析和理论总结阶段。 将文本及相关资料与理论相结合,探讨不同的人物主体空间诉求和空间实践的过程。确定详细提纲。 (五)20XX年12月前:完成初稿阶段。将相关理论重新梳理,认真修改理论与文本结合分析的不妥之处,完善论文的合理性。 (六)20XX年1月:校订、修改论文。 (七)20XX年3月:定稿,准备答辩。

230 评论

708带你去吃吧

英美文学的英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下面,我为大家分享英美文学的英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来源

在考研过程中遇到类型相关的题目,本人很感兴趣,于是确定选择该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来叙述《呼啸山庄》中文明与自然的冲突。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着名小说家和作家,是著名的勃朗特姐妹之一, 也是三姐妹中最具天赋的一个。她一生只写了一部小说《呼啸山庄》,但是这部伟大的作品却使她扬名于世。通过《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通过写两个截然不同的家族,三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充分表现了维多利亚时期文明和自然之间的冲突以及怎样反映了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的偏爱。小说中自然和文明冲突不断,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多次运用对比和象征来表现此冲突,例如,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冲突,凯瑟琳两种不同的爱情观的冲突。这种冲突正是基于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异于常人的热爱和当时现代文明盛行的背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姐妹从小生活在荒原上,自然在她们心中是神圣之物,这点很像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观点。并且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沃兹沃斯和柯律利治等着名诗人影响,自然,情感和哥特式元素在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艾米莉·勃朗特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的人们以自然之情为基础的生活受到现代文明的激烈冲击。作为维多利亚时代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艾米莉·勃朗特看到了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罪恶,内心更加执着于对自然的喜爱。 因此,要想真正读懂这部伟大的着作,就必须要了解小说中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观点。只有了解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态度,才能真正明白在这爱恨情仇下有着更深刻的寓意-人类生活应该顺应自然和本性。通过《呼啸山庄》中自然和文明的从图矛盾,由此来叙述《呼啸山庄》中回归自然的观点。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陈茂林从艾米莉·勃朗特所受的自然的影响来分析,他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认为《呼啸山庄》是一部自然颂歌。小说中自然有着独特的作用,它使人精神放松,包容所有人,它似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分享着人的痛苦和换了。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深深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自然和文明的冲突和矛盾。 叶利荣则在其《追寻自我的历程--<呼啸山庄>主题探析》一文中提出: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塑造的两个富于激情和叛逆的人物形象--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展示了他们在迷失之后寻找自我回归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处于自我冲突中的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充满抗争的一生是生命个体追寻自我历程的真实写照。

2. 王宏洁则在《自然与文明的冲击》中认为,自然和文明的冲突矛盾也就是《呼啸山庄》中的其中一个重要主题。自然,要求人们生活需要顺从内心情感和自然本性,得到自然错给予的舒适和自得。而文明,则是不同于自然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要求人们生活遵从道德和理智。文明由此带来了物欲横流的社会以及追逐自身利益的人类,因此纯净自然之人被文明所污染。而自然不会随着文明的出现和进步消失,自然会一直存在。所以自文明诞生开始,文明和自然的冲突就不断。

(二) 国外研究现状

1.英国着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九一六年就写过《〈简爱〉与〈呼啸山庄〉》一文。她写道:“当夏洛蒂写作时,她以雄辩、光彩和热情说我爱,我恨,我受苦.她的经验,虽然比较强烈,却是和我们自己的经验都在同一水平上。但是在《呼啸山庄》中没有 我,没有家庭女教师,没有东家。有爱,却不是男女之爱。艾米莉被某些比较普遍的观念所激励,促使她创作的冲动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损害。她朝着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书中把它拼凑起来。那种雄心壮志可以在全部小说中感觉得到--一种部分虽受到挫折,但却具有宏伟信念的挣扎,通过她的人物的口中说出的不仅仅是我爱或我恨,却是我们,全人类和你们,永存的势力……这句话没有说完。”

2.英国进步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 Kettle)在《英国小说引论》一书中第三部分论及十九世纪的小说时,他总结说:“《呼啸山庄》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压迫、紧张与矛盾冲突。这是一部毫无理想主义、毫无虚假的安慰,也没有任何暗示说操纵他们的命运的力量非人类本身的斗争和行动所能及。对自然,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的有力召唤是启示生活本身真正的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

三、 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

(一)课题研究内容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多次运用象征主义,例如,呼啸山庄和西斯科拉里夫与儿时的凯瑟琳代表自然,他们崇尚自由,顺应自然和暴风雨似的生活原则而与呼啸山庄对立存在的画眉山庄以及林顿家庭则代表文明,他们彬彬有礼,服从一切社会原则。自然和文明表面风平浪静一直到西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偶然闯进画眉山庄,于是冲突不断。凯瑟琳的自然之情开始受到文明的真正挑战,她开始背叛自己的内心情感,越来越像淑女,最终她舍弃对西斯克里夫的真爱嫁给埃德加·林顿,表面上文明占取了绝对优势。但是婚后的凯瑟琳被内心的自然之情折磨致死。而西斯克里夫也因为凯瑟琳的背叛自然性扭曲到极端,他变成了复仇的恶魔。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约束人的真实自然之情,造成了悲剧。尽管文明带来了进步,但是文明却扼杀了人性。最终,艾米莉·勃朗特让西斯克里夫在死前打开阻碍之窗-文明,让两人的游魂在荒野间游荡。种种表明艾米莉·勃朗特对两人爱情的.同情以及要求人顺应人性,重返自然的思想。 本选题拟从三个部分加以阐述:

1. 自然和文明的定义

2. 自然和文明的较量: a.自然和文明的象征: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西斯克里夫和林顿及其哈的顿 b.自然和文明的斗争:凯瑟琳的爱情选择和西斯克里夫的疯狂报复导致人性的扭曲

3. 结论 人应该顺从自然,归顺自然。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以及给人带来毁灭性的灾害。

(二)课题研究创新

本文主要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的运用,来解析自然和文明的冲突。艾米莉·勃朗特不仅塑造两个截然不同的庄园,分别代表自然和文明,还赋予住在两个山庄中类似他们山庄的性格,通过他们的对比以及他们交织时所产生的矛盾分歧来说明自认和文明之间的对抗。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选题拟采用多种研究手法,然后再结合定性分析研究法、综合查找法、归纳法、翻译法、文献综述法、文献检索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加以详述。主要包括: 1、定性分析法:根据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出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 2、归纳法: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3、文献法:即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 4、文献综述法: 即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对与之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所负载的知识信息进行归纳鉴别,清理与分析,并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取得的研究状况,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叙述,评论,建构与阐述。其中,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收集整理专题文献,阅读与挖掘文献内容,清理与记述专题研究状况,建构与阐明专题研究发展趋势。

五、 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

(一)研究计划

4月15日-4月18日:指定论文指导教师,学生选定题目; 4月19日-4月25日:完成任务书部分和开题报告; 4月26日-5月12日:完成论文第一稿; 5月13日-5月22日:完成并上交论文第二稿; 5月23日-5月31日完成论文三稿(5月31日上午11点之前上交,以便答辩老师阅读),指导教师分组阅读论文,师生做好答辩准备; 6月1日-6月9日:论文答辩(答辩后,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意见要及时修改,以便装订论文终稿)。 6月10日-6月12日:二次答辩及论文装订、成绩评定。

(二)预期成果

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进度提交一份具有一定的理论或应用价值的,字数在5000英文 单词左右、英美文学方向的的学术论文。

六、 参考文献:

[1] Bronte Emily. Wuthering Heights [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 Cecil, Victorian Novelists: Essays in Revaluation. . 1934

[3] 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着,方平译。呼啸山庄[M].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4] 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着,宋兆霖译。勃朗特两姐妹全集[M].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5] 陈茂林。 --回归自然 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 [J]. 外语教学。 2007(01):69-73

[6] 栗华。 “野孩子”的爱与恨--对《呼啸山庄》意象和主题的一种阐释[J]. 北方论丛。 2001(6):80-83

[7] 裴双。 --人类应有的前行姿态论《呼啸山庄》对野性与文明的取舍 [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4):80-85

[8] 邵旭东。 何以写出《呼啸山庄》?--也谈艾米丽·勃朗特创作源泉问题[J]. 外国文学研究。1996(04):77-81

七、指导教师评语:

152 评论

阳光通宝

英语文学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对于英语学生的自身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英语文学方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从多方面注重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同时大学生也要积极进行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不断提升自身的英语文学素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英语文学;大学生

一、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培养的现状

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要,然而在大学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视不够,并且学生自身没有较强的意识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大学的英语教学,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主要是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第一,大学英语的教学主要以学生语言技巧为主,以英语词汇、知识点、语法等为主要讲授内容,教师很少讲授到英美文学的知识,也较少布置有关文学阅读的任务,对于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培养非常不利。第二,英语四级、六级考试,作为国家级考试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也主要为英语语言自身的应用,但是对于英语文学方面没有很多的要求,影响着全国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从学生角度来说,大学生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兴趣不高,很少学生去阅读英语文学的相关资料,或者有兴趣但是英语能力不足,慢慢失去了对于英语文学的喜爱

二、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培养的策略

针对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现状,我们必须注重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从多方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英语课堂上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对于英语文学的兴趣。大学的英语课,多是大学英语的课程,很多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对英语不感兴趣,对于英语文学的兴趣就更小。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注意学生文学的兴趣培养。在讲授教学内容时,继续增强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喜爱,恰当地为学生介绍文学作品,联系更多的文学信息,将教学内容与英美的文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引起学生对英语文学的兴趣。

第二,教学内容多介绍英语文学的相关知识,带领学生学会文学赏析、评论等。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都是大学英语课程的内容,教师讲授教学内容时比较偏重与英语语言的应用,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文学作品的赏析进行地很少。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教师可以讲课时注意突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学知识,在为学生讲解知识点的同时带领学生去学习如何赏析文学作品,对于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论,为学生推荐适合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也获得更多的关于世界、人生的思考。

第三,课上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英语文学的熏陶。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引导学生对英语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对文学的敏感度,促进学生的文学积累。一方面,教师可以将文学学习与电影结合起来。很多的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的文学作品都被后人拍成电影或者电视,而电影、电视是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而且对于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在电影中学生对于文学作品有所了解,对于英语语言的应用也更清晰。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英语文学知识和作品。在当今时代,接触文学不仅靠书籍,还可以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在信息飞速的时代,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文学阅读和文学思考。

第四,布置课下文学的延伸任务,定期检验学生的完成情况。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布置恰当的文学阅读任务和文学赏析作业。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英语文学作品,要求学生完成文学作品的相关任务,鼓励学生在进行文学阅读和赏析的任务过程中,进行思考分析,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思考。对于布置的文学任务,可以定期进行检查,通过写阅读反思、影评等来检验学生对于文学作业的完成情况。

第五,学生自身要转变观念,变被动培养为主动提高。大学生为了就业,更多的人都选择学习实用性强的课程,对于短期内实用效果较小的文学学习却很忽略。要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学生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以前的观念,意识到文学学习和提高文学素养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重视自身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其次在课堂上和课下主动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学习,配合教师的文学学习的教学,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文学相关作业将文学素养的培养当成一项长期的活动。教师在教学中从多方面注重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同时大学生也要积极进行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不断提升自身的英语文学素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基于思维过程的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思维型课堂教学架构兰春寿课程.教材.教法2015-12-01期刊1

2、 英语专业体裁文本依托文学课程体系改革效果分析景婧外语界2015-08-25期刊

摘要:总之,动词汉译英的过程就是由“动态”向“静态”转化、由展开型句法结构向浓缩型句法结构转化的过程,也体现了由汉民族思维方式向英民族思维方式转化的过程。

关键词:英语文学;研究生

一、汉语的“动态”与英语的“静态”

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是最复杂、最活跃的一种词类。英、汉两种语言对动词的概括意义是一样的,但动词的数量及使用频率与方式却并不一样。从总体修辞效果来看,英语呈“静态”,汉语呈“动态”,亦即,英语有一种少用(谓语)动词而用其他手段;而汉语则有一种多用动词的固有习惯。英语每个句子中只能使用一个限定式动词(并列谓语除外);而汉语中却存在着“连动式”和“兼语式”,如“他到了火车站发现火车已经开走了”,及紧缩句,如“我们下雨也去”。英语的限定动词只能做谓语,而汉语中的动词(包括动宾词组、主谓词组等)不仅做谓语,也可做主语,如“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宾语,如“鲁迅主张打落水狗”,定语,如“讨论的问题很重要”,状语,如“一定要批判地继承我国的文学艺术遗产”和补语,如“小溪旁那些女人们听得笑起来了”。汉语是一种离不开动词的语言,除了部分句子(即名词谓语句如“今天星期六”和形容词谓语句如“他这几天心情很好”)以外,大量的句子都不止使用一个动词,有的句子几乎全句都是动词,如“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不怕没办法”。汉语的动词还可以重叠和组合构成新的动词,如“走走”、“商量商量”、“看一看”、“打打闹闹”,而英语的动词却不能。另外汉语中为数不多的介词,也大都是从古代汉语动词演变而来的,有些还具备动词的一般特点,称为“半动词”,“副动词”,“汉语中的绝大多数的‘介词’,应该划归动词的范畴,只是入句时,表现了相当于英语介词的作用”,如“他在家”中的“在”为动词,而“他在家看书”中的“在”则为介词。

二、“动态”与“静态”的思维根源

汉语“动态”与英语“静态”之差异,其深层原因在于汉、英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即汉民族重形象思维、重悟性,而西方人重抽象思维、重理性。汉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尚象”,汉民族习惯于“观物取像”,即取万物之象,加工成为象征意义的符号来反映、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形成了偏重形象,即偏重具体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尚思”,注重逻辑与形式论证,形成了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思维形式,偏重抽象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形式的不同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语言常常使用大量的涵义概括、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因而显得“虚”和“静”;而汉语则习惯于形象语言,用形象的方法来表达抽象的事物,动词的形象性即满足了中文的需求,由于大量地使用动词,汉语言因而显得“实”和“动”。另外,汉民族相比于西方人更倾向于注重悟性,汉语由意念贯通,行文造句不需要严格的语法规则来规范,词的用法也非常灵活,动词的使用即非常灵活。汉语的动词由于没有形态变化的约束,使用起来十分自由、灵活,可以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也可以连用形成连动式和兼语式,还可以重叠和组合构成新的动词,动词的大量使用使汉语的表达呈现“动态”的倾向。与之相反,西方人更注重理性,注重形式论证,在语言上表现为形态的外漏和形式上的完整,因此行文造句需要严格的语法规则来规范。英语句子有严谨的主谓结构,一个句子结构通常只使用一个谓语动词,大量本应该用动词表达的概念,只能用非谓语动词来表达,或借助于动词以外的词类,主要是由动词派生而来的名词,有时还要借助于介词、副词及由动词转化而来的形容词,这样便产生了动词的虚化和弱化,使得英语的表达呈现“静态”的倾向。

三、汉译英中动词的处理

鉴于学生动态英译文的问题,从“动态”与“静态”这一修辞差异入手来探讨汉译英中汉语动词(不包括判断动词和能愿动词)的处理,应是汉译英教学中的非常重要的一讲。

(一)单动词汉语句子中动词的处理

“英语的静态修辞的实质是名词优势和介词优势,而介词优势又是名词优势的必然结果。因为名词与名词之间要借助介词来联结”。英语倾向于用名词(词组)来表达汉语用动词所表达的概念,即动作、行为、状态等,尤其在科技、法律、政治等正式文体中更是如此。这不仅使英语句子简洁紧凑,也避免了将人牵涉进来,从而使语句意义更加含蓄、间接,符合英民族表达习惯,因而句子优美。因此,在有些情况下,汉语动词并不是译成英语动词,而是要遵循英语的这一修辞特点,进行必要的词性转换,即动词向名词和介词的转化(如a和b),有时也转化成副词和形容词(如c和d)等,使译文符合英语的句法规律,因而更加地道、更显文采。a.他很贪嘴。.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政策.ThisisnotinkeepingwithourParty’.桌布铺上了吗?Istheclothon?d.他怀疑我的动机。Heissuspiciousofmyintentions.

(二)多动词汉语句子中动词的处理

汉语注重“动态”描写,一个句子中往往会涌现大量的动词,但并不会引起句子的臃肿和混乱.汉语的动词可以作句子的不同成分;一个句子中可以连用两个或更多的动词作谓语,有时一个句子中会集结异常大量的动词,按照各动作实际上的时间顺序或逻辑上的因果次序,将事件一一如实说出,甚至尽量省略关系词以达到动词集中、动词突出的效果。因此在将汉语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宾补的动词译成英语时,有的可以省译,有的要进行词性转换或译成非限定动词;在将汉语的连动式结构译成英文时,首先要确定一个主要动词,作为谓语动词,与主语形成SV主干,构成全句中心,其他动词有的可以省译,有的作为次要动词进行词性转换或译成非限定动词、独立主格结构,打破汉语的时间或事理顺序,运用英语所富有的各种关系词或关系手段,适当地将它们嫁接到句子的中心主干上,形成空间立体布局,使句子语义层次分明。当然,在将连动式结构译成英文时,若有两个或以上动词都该是英译文中的谓语动词,则应将其译成并列谓语。但译文谓语动词如果铺排过多,就会显得很累赘,语义层次很不分明,带有浓厚的汉语色彩,这时,应首先采取断句处理。

总之,动词汉译英的过程就是由“动态”向“静态”转化、由展开型句法结构向浓缩型句法结构转化的过程,也体现了由汉民族思维方式向英民族思维方式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完成得好,译文就符合英语语言的规范,这个过程完成得不好,译文就会汉化,妨碍了原文内容的确切表达。我们的学生动辄用动词写英语句子,而且多是小短句或简单的复合句,带有浓厚的汉语气息,主要是受汉语“动态”修辞的影响。因此在汉译英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用英语的“静态”修辞进行思维,克服汉语“动态”修辞的影响,为汉译英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加拿大英语文学在中国的译介(1949—2009)——兼论社会文化对文学翻译的制约朱振武; 綦亮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97 评论

相关问答

  • 毕业论文背景介绍怎么做

    写作背景就是:为什么我要写这篇论文。具体来说要回答以下这些问题:这个课题有何意义?该课题已有的研究达到了什么程度?该课题已有研究的不足在哪些方面?

    杭椒牛柳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英语文学毕业论文背景介绍

    一、 选题的依据、意义和理论或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 (一)选题的依据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当代的非裔美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

    请叫我姚锅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留学毕业论文介绍语录英文

    又到毕业季了,大家的论文准备的怎么样了,毕业论文的致谢词准备好了吗?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一 my deepest gratit

    suiningxiaohh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介绍毕业论文英语口语

    good afternoon ,自我介绍一下, i would like to talk about my paper 内容 .....

    haohao开心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英语文学毕业论文背景

    一.关于本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可以在三个大的方向中进行,即英语文学,语言学和翻译学。各个大方向中又可以选择小的方向,具体解释如下:1.英

    沐沐渔的天堂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