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飞帆
浅析王夫之的情景说 摘要:王夫之被认为是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情景说”源远流长,在前人的 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情景说”理论。其对“情”与“景”的论述尤为全面,许多方面在 继承前人的同时又突破了前人的局限。他从中国古典诗学之强调“触物以起请”的单向联系的模 式中走出来,强调了情与景之间相互触发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将“神于诗者,妙合无垠”作 为诗歌意境美的最高要求。本文通过探究王夫之诗学理论、分析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关系、 (兴及 情景之间的关系及其现量说在情景关系中的体现,从更深层次来挖掘情景说的内在意蕴。 结合 ) 具体的诗歌作品,浅析王夫之提出的对于情景的艺术处理方式——“情中景,景中情” 。以及他 所推崇的独特至高的艺术境界——情景秒和无垠。 关键词:王夫之 王夫之(1619 年——1692 年) ,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南衡阳人。因晚年长居石船 山, 故有船山先生之称。 他是一位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创造性贡献的文 学理论家。他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情景说,这套情景说关系的论述在其诗论 中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 在我国文论史上,关于情与景的探讨源远流长,有关情景的论说十分的丰富。到了晚清,王国 维将情景论升华并提出了境界说, 明末清初的诗歌理论家王夫之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 继承前人 情境论的思想精华,总结了自两汉的《毛诗序》 、魏晋南北朝陆机的《文赋》和刘勰的《文心雕 龙》 、以及钟嵘的《诗品》 ,直至唐宋以来的诗学,并在明代象征论和情境论的基础上加以融会革 新,提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情境论观点——强调创作中情景之间的关系,批评那种以“一 情一景为格律”的诗法规范的和情景分离的创作倾向,反复申明“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 情与景相互依存,水乳交融而不露痕迹。其情境论是支撑王国维“境界说”走向集大成的巨人, 他承前启后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著的,是有目共睹的。他是明清之际的一位承上启下的、十分重要 的诗歌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 一、简要回顾中国古代诗学理论情景说。 情景说是中国古典美学、诗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王夫之之前,我国就已有许许多多 的有关情景关系的美学思想和诗学思想的论述。且不说在先前《三百篇》中,许多富有情景交融 的艺术魅力的优秀篇章昭示着中国诗歌艺术特征的美学特征。即便是早期的“感物”说的诗学理 论中已初步揭示了这一课题。到了魏晋时代, “感物说”得到了丰富和完善。许多文论家在创作 中都提到了“感物” ,如陆机的《文赋》中有云: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慨投篇 、、、 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1】《古代文论名篇详注》
异次元2015
摘 要:写景抒情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鉴赏的重点。熟悉常见的抒情内容和抒情方式,把握情与景的关系,是准确鉴赏诗歌的基础。 关键词:写景抒情诗 情景关系 抒情内容 抒情方式 写景抒情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有相当大的数量,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情者文之经。”(《文心雕龙・情采》)难以想象,一首没有感情的诗,能流传多远。而写景则是抒情最常见的途径,“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明・胡应麟《诗薮》)可见把握诗歌的情与景多么重要。“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文),“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王夫之)景和情无论是何种关系,最好的效果应是景情合一,水乳交融。 现粗浅地分析一下古诗中情与景的关系。 一、写景诗从抒情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惜别送别诗、思乡怀远诗、怀古咏史诗、边塞诗等 1.山水田园诗中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山水田园诗抒发的情感,或对现实的不满,或怀才不遇的苦闷,或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或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或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或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或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或对优美景色的喜爱赞美。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作者写景由院内到院外,前两句写茅檐无苔,庭院洁净清净,花木成畦自栽,错落有致,畅人心扉。后两句写院外青山绿水,“绕”字充满情趣,“送”字满眼绿意,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惜别送别诗往往是古人因为谋生、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要与亲朋作别,抒发情感而作。这类诗往往借助送别时特定的景物描写,创造别离的氛围,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或慷概悲壮,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诀别;或哀婉悲切,如“执手相看泪眼”的不舍。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两句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南浦”,勾画了送别的景色,萧瑟的秋风秋景烘托出浓重的别离氛围。在此基础上,后两句抒情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3.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写出了一首首优秀的思乡怀远诗。这类诗往往触景生情,心灵在他乡与家乡之间穿梭。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临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前两句写出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寒”和“乱”点出了环境的特点,渲染了心情之乱、感情之伤。后两句用“归梦”的形式抒发了思乡之情。 4.怀古咏史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一般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以地名或“览古”、“怀古”为标题的一类诗歌。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开头三句点出了词人所在之地为六朝古都,从大处落墨展现了日暮时分金陵城外大江东去的景色,营造出一种空旷而寂寥、绚丽而苍茫的气氛,这就引发了人们对于今昔兴亡的感触。第四句以后,写六朝帝王荒淫豪奢的生活全都“暗逐逝波声”,一去不复返,它在一定程度上点明了腐败奢糜的王朝必将被历史所淘汰。 5.边塞诗是因为古代边疆战争不断,人们来到边关,特别的景与情,产生了特别的一类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边塞诗景物的特点:奇丽、寒冷、壮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感情特点:豪情壮志、昂扬精神。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歌前两句描写了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描绘出了广阔的边塞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豪迈气概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二、写景诗从抒情方式可分为乐景抒乐情、哀景抒哀情、哀景抒乐情、乐景抒哀情 写景诗中的景对情主要起衬托作用。前两者是正衬,情景正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正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发快乐愉悦的心情,而用令人伤感的景致抒发内心的悲苦之情。自然景物往往会打上人的主观情感的烙印,相同基调的景物又会加强主观情感的色彩。后两者是反衬,这种手法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使愉快更加喜悦,使感伤更加悲伤。王夫之的《羌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倍增其哀乐。” 1.乐景抒乐情,是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发快乐愉悦的心情。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作于李白遇赦东归途中,李白因永王�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因此诗的感情是欢快的,所选景物也是明丽的,“白帝”而曰“彩云间”,不仅是写“朝辞”时的美丽景色,更主要的是写白帝城地势的高入云霄。景和情是很好的融合。 2.哀景抒哀情是用令人伤感的景致抒发内心的悲苦之情。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前两句写景,绵绵的秋雨,孤独的楚山,点染出送别时凄伤的氛围,起到很好的衬托作用。 3.哀景抒乐情的诗不多,能给人以新鲜感。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前两联写景,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后两联“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情感突然一转,增加了层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乐景抒哀情的形式比较多,更能增加人的哀伤之情。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清早,渭城下了一场小雨,道路湿润了,往日飞扬的尘土已不见了,旅店的青砖瓦房更青了,旁边的柳树也变得更加翠绿,焕然一新。多么清新怡人的景色,正应该和友人一起团聚畅游,而此时此地却是别离,更增加了离愁之苦,这种反衬产生了强烈的效果。 写景抒情诗中的景与情是不可分割的,只有深刻理解了两者的内在关系,才会准确真切地把握诗歌的意境。■
一、课堂情境定义及创设有效情境的必要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余文森在《有效教学十讲》中提到“教学情境是
如果硕士研究生论文盲审没有通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仔细阅读评审意见:首先要仔细阅读评审专家的意见,了解问题所在,然后针对性地进行修改和完善。如果评审意见
《少年维特之烦恼》此文短小又精悍,又关暗恋的事,是每个人都应该会有的经历,很适合,作者也非常有名滴。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背景部分我做过XXX项目,项目价值XXX万元,项目是哪个政府部门的项目,解决了XXX问题,达成了XXX的目标,通过XX时间的工作,使用了XXX技术和工具,以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