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红红1121
男主角:侯方域 女主角:李香君 《桃花扇》是一部以南明王朝的兴亡为内容的历史悲剧,共40出。故事写明末归德书生侯方域来南京应江南乡试,落第不归,寓居莫愁湖畔,参加了反对阉党的复社,后经画家杨龙友的介绍,结识了秦淮名妓李香君,两人萌发爱情,订婚之日,方域题诗扇以赠香君,作为信物。阉党文人阮大铖闻讯即出重金置办妆套,托其结拜兄弟杨龙友送给香君,意在拉拢复社文人侯方域。香君义形于色拒不让方域接收阮的馈赠。阮为此忌恨,乘左良玉移兵南京之时,诬方域内通左军;为避害,方域只身逃离南京投奔杨州督师史可法,为之参赞军务。崇祯在北京自缢后,奸臣马士英等在南京迎立福王,建立南明朝廷。昏王奸臣不理朝政、征歌逐舞、迫害复社文人。马、阮等人逼迫香君嫁给新任曹抚田仰,香君宁死不从,以头撞地,血染方域当年所赠诗扇;杨龙友采摘花汁点染成桃花图,是谓桃花扇。马、阮于赏心亭置酒赏雪,香君乘机骂筵以泄愤恨。方域回到南京,被阮捕获入狱。清兵南下,昏君奸臣出逃,方域出狱后在避难栖霞山时,与香君相遇于白云庵,在张道士的点拨下,他们双双出家入道。 该剧以侯方域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中心线索,展现了明末腐朽动乱的社会现实,暴露了南明小朝廷的昏庸与腐败,热情歌颂了敢于和权奸作斗争的高尚气节和爱国情感。李香君是中国古典戏曲中罕见的一个光彩照人的妇女形象。她不仅美丽聪明,而且正直刚强,明大义有气节,她有着鲜明的政治是非观,把爱情的关系和选择建立在政治的关系和选择的基础上,这是她比《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形象更高大的基点,也是《桃花扇》在思想和艺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之所在。该剧在结构艺术上的成就更为人称道,它以“一生一旦为全纲领,而南朝之治乱系焉”,终而达到“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目的。故而从思想与艺术上看,把该剧当作明清传奇戏曲的压卷之作,是不过分的。 《桃花扇》是中国清代著名的传奇剧本,作者是孔尚任,是他经历十余年三易其稿而完成的。此剧表现了明末时以复社文人侯方域、吴次尾、陈定生为代表的清流同以阮大铖和马士英为代表的权奸之间的斗争,揭露了南明王朝政治的腐败和衰亡原因,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通过侯方域和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表现南明覆亡的历史,并总结明朝300年亡国的历史经验,表现了丰富复杂的社会历史内容。《桃花扇》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形象体系;在艺术结构上,以侯、李爱情为线索,组织进多方面的社会矛盾,严整紧凑;另外,其曲辞亦流畅优美,富于文采。 该剧剧情是:侯方域在南京旧院结识李香君,共订婚约,阉党余孽阮大铖得知候方域手头拮据,暗送妆奁用以拉拢。香君识破圈套,阮大铖怀恨。南明王朝建立后,阮诬告侯方域迫使他逃离南京。得势的阮大铖欲强迫香君改嫁党羽田仰遭拒,香君血溅定情诗扇。友人杨龙友将扇上迹点染成折枝桃花,故名桃花扇。后,南明灭亡,侯、李重逢。但国已破,何为家?他们撕破桃花扇,分别出家。
洛洛智久
《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写的一部反映南明兴亡的历史戏剧。每一次朝代更替,旧臣遗民对于新的王朝仍旧是抱着敌意,无限怀念那个事实上腐朽败落的旧王朝。这可能是历史进程中个别人的心理共性。中国历史上经历过的王朝甚多,有大一统的时期,也有如五代十国如此混乱的时候。但总的来说,汉人统治的时间占据比较长,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比较短命,未满百年而终,然后是朱氏明朝赶走了蒙古人,建立了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历经276年。明毅宗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亡,此后一些朱氏皇族于长江一带以南建立了南明小王朝苟安一隅,后被清兵所灭。《桃花扇》这一历史戏剧主要讲述的是明毅宗自缢后,南明政权在南京建立的事情,该剧“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是《桃花扇》重要的艺术特色,作品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爱情的悲欢离合为线索,展开戏剧冲突,推动剧情发展。随着侯李爱情这一线索展开的是政治斗争,刻画了马士英、阮大铖二人误国的权奸形象,手握兵权四镇统军将领高杰、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为争帅帐位次的领兵相斗的荒唐之举,防内斗移北防之兵堵截左良玉“清君侧”的大军等事件。外敌临境,君臣不思抗敌之计,竟是选旦演戏剧,不是团结一起御敌于外,而是滥用权力公报私仇逼害进步士子,这样的王朝,能算的是中兴之望吗?这一部名剧把当时南明小朝廷的腐朽写的入木三分,令人痛恨之余不觉拍手叫好,好的是借侯李之爱情写政治斗争,好的是人物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 论《桃花扇》中的人物,奸诈至极者惟阮大铖者无第二人!崇祯帝时依附魏忠贤迫害东林党人士,魏忠贤倒台后逃至江南潜伏,以待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可惜了他词章才子、科第名家之名,做事做人却是有违文人之德!拜庙时受复社名士骂打,得意之作《燕子笺》借与书生观赏时,几个书生夸其剧好可惜了人却是依附奸权打压正直之士,从仆人打听回来的议论使得他愁苦不已,恰逢杨文骢献计让其借拉拢侯方域化解。李香君识破阮大铖阴谋愤而却奁,显示出李的正直,也揭露了阮的诡计。灯会夜遇复社名士赶紧吩咐下人灭灯歇笙歌,表现了他的心虚。当崇祯帝驾崩后,江山一片风雨飘摇中竟说“幸遇国家多故,正我辈得意之秋”,企图借乱世而起。恨侯方域等人对其的骂打,当左良玉因粮草荒无奈移兵内地时陷害侯方域为企图与左里应外合谋反,迫使侯方域与李香君分隔两地逃亡跟随史可法。侯方域列福王三大罪五不可立建议史可法不可迎立福王,阮大铖为求东山再起,力推马士英迎立福王,并鞍前马后地亲自操劳。得势后重回朝堂,谄媚宰相马士英,进谗言,结党营私。马强令李香君再嫁田百源便是阮大铖一手促成,使得李香君为守贞节撞头明节。复社名士于京中书社选书,阮大铖公报私仇捉拿陈定生、侯方域、吴次尾等人,莫须有之名定罪。左良玉“清君侧”大军而下,阮大铖竟是移北防之兵堵截,致使清军长驱直下,南明小王朝短命一年覆灭! 孔尚任先生的《桃花扇》塑造的阮大铖是明史奸臣,前依附魏忠贤迫害东林人士,后依附马士英迎立福王结党营私玩弄朝政逼害复社人士。马士英身居高位,在这一剧中,作者对其的刻画稍逊于阮大铖,阮大铖则是空有词章之才,名节却没有。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失势时,巧言掩盖,得势时,张牙舞爪,借公权打压迫害名士清官。史书中记载的只是片言只语,而剧中通过实事考证,通过语言行为把阮大铖这一奸臣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人该喊一声打! 朝代兴替中,少不得强将得臣,也少不得奸臣贼子,阮大铖其实是历史的一个缩影,国家权力被这么一群误国臣子掌握,纵有中兴之心亦无中兴之日,作者写《桃花扇》,揭露的是这么一个丑恶的官场,腐朽的朝廷,借此抒发自己的感慨。
深海R蔚蓝
关于《桃花扇》中李香君形象分析
《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完稿,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刊成初版。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桃花扇》中李香君形象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摘要: 本文从忠贞不渝、深明大义、嫉恶如仇、不贪富贵、不畏强权等方面分析了《桃花扇》中李香君的形象,表现了李香君这位社会地位卑下的女子所具备的高洁情操。
关键词:李香君 忠贞 气节
作为孔子64代孙的清初戏曲作家、诗人孔尚任,精乐律,擅词曲。《桃花扇》是孔尚任以侯方域所写的《李姬传》为蓝本,经过十余年的长期酝酿,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写成的传奇剧本。是一部爱情戏,更是一部政治历史剧。它描写明末弘光朝廷覆亡的悲剧历史,而以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歌妓李香君的离合悲欢的爱情故事贯穿全剧。作者企图通过爱情故事所联系的明末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描写,来揭示明亡国的原因,是作者借人之离合写国之兴亡,作品中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了明末当时社会的黑暗、动荡、腐朽,暗示了明必然覆灭的历史规律,抒发所谓“兴亡之感”。
李香君则是作者孔尚任笔下的女主人公,秦淮名妓,社会地位低下,却有崇高的思 想,与其丈夫复社文人侯方域形成鲜明对比。其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疾恶如仇、敢爱、敢恨的态度,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饱受压迫、侮辱却忠贞爱情、立场鲜明、颠覆传统、境界脱俗的典型进步妇女形象。
一、巾帼英雄,坚贞不屈,令须眉汗颜
一个人的性格会因生活中的某些特殊经历而发生巨大的转变。李香君这一形象正是因其生活的社会环境、生活遭遇、艰难爱情而使其性格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李香君出身卑微,是明末一歌妓,是生活在封建社会底层的普通一员。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封建思 想对人的影响极大,人人墨守成规,一丝不苟地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不敢稍加逾越。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李香君由于生活的种种磨难的压迫,使其内心深处的坚强、忠贞、不屈的精神,为庇护自己的尊严,为争取自己的幸福被逐渐释放了出来。在尖锐的斗争中,她的性格逐渐地发展,光辉的一面越来越引人注目。她深明大义,坚定正直,虽然社会地位卑下,却具有不向权贵低头,不受金钱利诱的高尚情操与气节。在当时那样的封建社会中显得异常突出,更加令人敬佩。
“坚贞”在她的性格中占主导地位。她思 想上忠于爱情,政治立场坚定,对统治阶级的黑暗势力始终保持警惕,不仅如此,而且把这种思 想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上。
在《却奁》中写侯方域梳拢李香君后的第二天,李香君发现妆奁是由杨龙友资助的,便问杨龙友:“俺看杨老爷虽是马督抚至亲,却也拮据作客,为何轻掷金钱,来填烟花之窟?”这表明李香君由于处在受压迫、受侮辱的地位,使她对统治阶级有很高的警惕性,预示她有不受不义之财的节操。杨龙友说明了资助妆奁的人实是阮大铖,目的是希望侯方域在复社朋友中代阮大铖说几句好话。而阮大诚是明末阉党魏忠贤的干儿子,侯方域一向鄙其为人,见阮慷慨赠馈厚礼,便有所动摇,企图妥协,竟说“定生、次尾,皆我至交,明日相见,即为分解”。李香君听后当即义正词严地愤怒指出“官人是何说话!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官人之意,不过因他助我妆奁,便要徇私废公;那知道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于是她拔簪脱衣,激愤地唱道:“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由此表现了她追求正义,追求纯真的爱情,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这就是用自己实际行动现身说法影响侯方域。
在《辞院》中阮大铖因香君却奁,伺机陷害侯方域,于是侯方域被迫出走逃往史可法处躲避。临行之时,他发出了“只是燕尔新婚,如何舍得”的慨叹。李香君正色规劝道“官人素以豪杰自命,为何学儿女之态。”她强忍生离之苦,含泪送别。她深知“满地烟尘,重来也未可必也。”“离合悲欢分一瞬,后会期无凭准。”还是苦守妆楼,对侯方域失志不渝,忠贞不二。尖锐的斗争锻炼了她,促使她的性格进一步发展。这集中表现在《守楼》中,她明确表示要等侯方域,“便等他三年,便等他十年,便等他一百年,只不嫁田仰。”她义正词严地说:“阮、田同是魏党,阮家妆奁尚且不受,倒去跟着田仰么?”这不仅表现了她对侯方域爱情的忠贞和不贪恋富贵的品质,而且再度表现了她鲜明的政治态度――绝不与阉党余孽同流合污。养母叫人强迫香君梳妆,香君拿着与侯公子的定情诗扇前后乱打,奋勇自卫。当她被虏抱下楼时,她哭道:“奴家就死不下此楼。”并以头撞地,“竞把花容碰了个稀烂”,血染诗扇,用沉重庄严的代价,保持了自己高贵的人格,充分地显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气节。与《却奁》中“拔簪脱衣”的刚烈行为交相辉映,香君形象更显得光彩夺目。
李香君一介身份卑微的妓女,却有着为多少士大夫所没有的无比纯洁的灵魂。她这种凛然的正气,卓越的胆识,富贵不淫的品质,刚烈行动和光明磊落的胸怀,因与侯的对比写出而格外显得璀璨夺目,可谓“巾帼卓识,独立天壤”。
二、深明大义,疾恶如仇,不贪富贵,不畏强权
在与马、阮这些政治人物的斗争中,她进一步认识了他们的狰狞面目和丑恶的本质,以及他们给国家带来的严重灾害,也因此于他们结下了冤仇。从《却奁》开始,仇恨就已经形成,今日被征选也是贼人迫害她的恶毒手段。常言道,“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她必然要对他们破口大骂以泄其心中怒火。既有自己对这些歹人的痛恨,又有为复社“清流”与马、阮集团“浊流”间的公仇,所以在《骂筵》中,她同他们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国将不国之际,他们丝毫没有因国之安危挺身而出,却依旧沉醉于饮酒作乐之中,遍寻名妓,创作排练新的乐曲舞蹈。因此李香君也被搜刮其中,面对眼前这群小人,她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愤恨,要“做个女祢衡,挝渔洋,声声骂。”在《五供养》曲中骂他们:“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嵘。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是她怒斥诸魔卖官鬻爵,结党营私,整日迷花恋草,荒淫无耻,不理朝政,而最终导致国破家亡的深重罪行。最后在《玉枝交》曲中袒露出自已鲜明的政治立场:“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干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她痛骂奸贼倒行逆施,表明她已把国家利益放在了首位,并以此来进行斗争。她虽身受各式封建枷锁的钳制,无丝毫人身自由可言,又孤身处于马士英的淫威之下,尚敢叱斥权奸害民祸国。这不仅使为她所不齿的衣冠中的败类马士英之属不可与之相提并论,即便侯方域等复社文人也不可与之同日而语。“香君正揭着奸人痛处,有些痛骂,愧煞多少文臣武将。”面对阮大铖对其的.殴打侮辱,她依然斗志昂扬地高唱:“冰肌雪肠原自同,铁心石腹何愁冻。吐不尽鹃血满胸,吐不尽鹃血满胸。”从而表现了李香君深明大义、疾恶如仇、不贪富贵、不畏强权的思 想性格。她这种敢于抗争黑暗邪恶势力的精神,不仅可嘉,也更为动人。
三、王朝易帜,红尘看破,以入道明气节
《入道》是《桃花扇》中最脱俗的部分,孔尚任摆脱了传统创作思路的俗套,让剧情发生了突变,而剧情的突变与主人公性格的突变有关。当清兵占领了南京,明王朝彻底覆灭之际,侯、李这对天涯情侣终于在白云庵追祭崇祯的会上相遇,两人持扇各诉衷情。此时,侯公子尚想夫妻还乡,道士张瑶星却将那柄象征着爱情和斗争,沾满香君血和泪的“桃花扇”撕得粉碎,掷于地上,喝道:“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张瑶星的话提醒了他们:当此国破家亡之际,不应沉溺于儿女之情,终于双双入道。他们不再眷恋个人的爱情生活,分别在山林中入道“修真”。对于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变局,《入道》末的总批云:“离合之情,兴亡之感,融合一处,细细归结。最散最整,最幻最实,最曲迂最直接。此灵山一会,是人天大道场。而观者必使生旦同堂拜舞乃为团圆,何其小家子样也。”他们的入道不是出于对宗教的虔诚,而是由于亡国之恨,也表现了他们的民族气节与爱国精神。
李香君的入道可说是她在精神境界上的提升。爱本身是没有罪的。如果一桩爱情发生了,它就是发生了,它不仅不应当因为任何原因受责备,而且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它肯定是美的。对于这样的一个女子,爱情本是她最初的人生追求,然而其所遇到的爱情却因政治的斗争而枯萎,她同时也因生活的遭遇、爱情的苦闷而获得对生命的感悟。沿两次牡丹亭唱曲中透现对人生无奈体会的渐深渐沉,至《栖真》中哀告一直发展而下的忧患感觉,香君即使在重新掌握幸福的边缘,也没有失去心灵上的这些印痕,以至于桃花扇在重逢的一瞬被破坏,又听到道士痴虫之骂,无奈的社会现实,悲惨的生活遭遇使她当下顿悟,猛然间摆落了尘世的一切幻想,将生命回转到自然的本质――入山修道。
出于对复社文人的敬重,对侯方域所表现出来的优雅举止谈吐的欣赏,以及其对李香君的真诚感情,李香君爱上了侯方域。然而侯方域的优柔寡断,毫无主见,对国家的背叛使香君对其彻底失望,以致皈依出家。李香君将爱情追求与鲜明的政治见识统一起来,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敢爱、敢恨,对爱情的追求始终坚贞不渝,睥睨强暴,压倒须眉。然而这种美好的理想,在当时封建王朝的社会里,难以实现。处处围堵,处处不如意,处处阴差阳错,迫使主人公看破红尘,决意出家,正是对现实的彻底否定和批判,体现了主人公进一步执著的追求。对理想的寻求,意味着对现实的否定。体现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恩格斯)。李香君的命运虽以悲剧告终,但是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李香君一样的人,敢于反抗和痛斥权奸的倒行逆施,以及所表现出的令人钦佩的独立人格和侠肝义胆,为着一个美好的理想而奋斗,才将那个黑暗的时代化作了永恒的过去。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底层的烟花女子,能有如此高的卓识远见,真令人可敬,她身上所具有的民族气节,更应受到人们的敬仰,也正因如此,李香君深明大义、情操高洁的形象得到了完美的表现,使她成为我国戏曲舞台上最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中国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
2.《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
3.胡雪冈 《孔尚任和桃花扇》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4.徐振贵 《孔尚任评传》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0
5.郭预衡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6.夏晓虹 《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7.吴淑钿 超越与异化――〈桃花扇〉中李香君的艺术形象 2006
8.吴新雷 《孔尚任和桃花扇研究的世纪回顾》《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9.廖玉蕙 《细说桃花扇――思想与情爱》 香港 海啸出版社,1997年
10.段美华 《李香君形象的创新性》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11.蒋星煜 《田雯与桃花扇及其他》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12.韩灿月 《〈桃花扇〉中李香君形象的历史地位》《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表达的应该说是很到位吧,要不怎么能获奖呢?虽说影视界有些方面有些混乱但大体还是好的,演员最主要的还是要靠实力说话的。
有了理想执着努力,但却认不清现实 近乎执迷且鲁莽的人
《桃花扇》的思想内容:《桃花扇》通过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南明王朝旋立旋亡的历史,“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表达了通过戏剧形式总结历史教
贾瑞,贾府义学塾贾代儒的长孙。贾代儒如果有事,即命贾瑞管理学中之事。他是个最图便宜没行止的人,每在学中以公报私,勒索子弟们请他,后又助著薛蟠图些银钱酒肉,一任薛
二十世纪小说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