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34

子非鱼1102
首页 > 毕业论文 > 乡土文学蹇先艾毕业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糖果屋de芒果

已采纳

返观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新文学作家群,贵州籍作家寥然可数,蹇先艾几乎是一颗孤星。其创作中缠绕的“贵州情结”,是彰显其创作个性和价值的重要因素,理应受到关注这块土地者的珍视。蹇先艾虽是贵州遵义籍人,但1906年生于四川越隽县,1915年才随官任期满的父亲回老家定居。1919年13岁时,由父亲送到北京读书,蹇先艾在贵州常住不过4年多,其间,蹇先艾主要是在家读书,没有太多的机会接触社会,蹇先艾的创作是在异乡的孤独和丧亲的痛苦中开始的。贵州不过是他“借以纪念从此阔别的可爱的童年。”(《朝雾·序》)的一个载体,故第一部小说集《朝雾》,洋溢着田园牧歌的情调,并夹杂着怅惘、忧愁的情绪,抒情性很强。1928年蹇先艾返乡结婚。这次返乡促进了蹇先艾对贵州较为全面的了解,扩展了蹇先艾小说创作的视野和题材范围。也促成了他对贵州面貌的真实言说。1928年到1937年间的创作达到了一定的社会深广度。这些作品集中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贵州地方社会的现实图景。文本风格上,蹇先艾完成了从抒情到写实的转换,《盐巴客》、《贵州道上》都可以算是现实主义佳作,是真正能代表蹇先艾乡土写实成绩的作品。然而蹇先艾不可能像一个局外人一样,对这块土地纯然的“客观”。在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地烘焙出来的蹇先艾,难免用现代知识者的眼光审视封闭、落后的贵州,无奈这片“被看”的乡土同时又是作家自己的故土,中国传统文化中眷恋故土的美好情愫以及作家漂泊生活中寻觅精神家园的需求使他不能满足于旁观式的审视,他要融入。然而理性认知所带来的与故乡的心理距离和自己身上带回的异质因素(从服装、谈吐到思想),迫使他体味和乡土情感上的陌生,自觉到自己成为故乡中另类的尴尬,乡情依在,但乡愁变成了乡怨。此类作品便透露出一种反讽的意味。这是蹇先艾小说中出现的第三类乡土叙述。事实上这种对乡土的“在”而“不属于”关系,深刻的反映了现代知识者面对中国乡土的一种共时性体验

114 评论

时空归宿

蹇先艾《茅店塾师》 《茅店塾师》 蹇先艾——鲁游随笔之三跨出了狭笼似的骡车,我和M君走进曲阜县城的一家茅店。雷鸣惊耳的轮声在街头寂灭了之后,我的被扰乱的心才渐渐平静起来。十八里长途的车行的颠顿,在一个缺少坐这类古车经验的人看来,虽说充满了异样的情趣,然而身体也彀疲乏的了。黄沙轻轻扑面的时候,使我们想到托尔斯泰的《风雪》(Thesnow—storm),沙尘与雪片,骡马与驿站马车,暑气逼人的永昼与黑茫茫的长夜,无不有几分相似,幸运是我们没有迷路,而且终于安抵旅舍了。旅舍对于一个辛劳的客人,有时他需要它一如沙漠中的绿洲。我们一望见那小小的铺面,横写的白字招牌,和那店主和蔼可亲的脸,身心便轻松了许多,不由得发起笑来。伙计一面给我们搬运行李,一面也望着我们默默微笑。因为我们在进城的时候,各买了一顶尖顶六棱的农民篾笠戴在头上,面貌又稍稍黧黑,宛然两位曲阜土著;不过身上仍旧穿着衬衫和西服裤子,遂形成一种古怪的装束。我们的宿舍是一间像佝偻老人似的茅草房,里面的大小,类似船棚。窗户大约是为了充分地吸收空气起见,便采用十分简便的建筑法,把几根木柱很稀疏地嵌在墙中间。因为离厕所不远,绿豆蝇和饭蝇自然便开起队伍,袭进这没有防御工事的要塞,叮在墙上各处;兴会所至,它们也不惜翱翔着扰乱室内宁静。窗户的木栏又是热气输人的最便利的孔道,把屋子变成了火上的蒸笼。一张条桌和两张大床已经占据着全屋面积四分之三,人只能在床桌之间伫立或者坐下。我们匆匆把一切安置妥当,洗洗脸之后,夜色却慢步轻移地笼罩上来了;伙计拿进来一盏煤油灯,照着我们吃干面包当晚餐。这时蚊子也乘机成群嗡嗡地从床下钻出来。忘记了带蚊香,想不出什么驱蚊的方法,只好硬着头皮,听凭它们的狂吮。汗水将我们的全身都湿透了,脱下衬衫,仅仅穿着一条短裤;这样,反而给蚊子以更多的更好的机会。后来,我和M君一个端着灯,一个拿了两个凳子,逃到院中来了。一方面是蚊子的进攻太猛烈和热得难受,一方面由于M君突然发现了满墙的臭虫的血迹。大家都知道即令睡,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谁也不会得安眠的,反不如趁早迁避到另一个安全地带去。但是在那小院中因为摆上几盆花,所剩的空隙已经不多,这时却早有了一个人光着臂膊铺了一床席子,躺在那里。“伙计!”M君大声喊着,不去辨别是谁,意思是在让他挪开,腾出一点地方来。那个人并没有睡着,正在扇着芭蕉叶,毫不理会。M君继续着命令:“伙计,起去!我们要在院子坐一坐,房里太热。”“俺不是伙计!”一个倔强的回答从地下跃起来。我们把灯放在花盆边的凳子上,才看出来对方是个头上盘着辫子的白胡子老头。M君很难为情,借故走向街门去了。我却拿了一个凳子打横坐着,在灯下赶看一本英文的《泰山指南》;在北平和车中,我都没有来得及看一个外国朋友送给我的这本书。那个老头子,显然也是富有好奇心的人,忽然翻身坐起来,鼓着眼睛问我道:“你念的是什么书?”我正在翻阅着那本书的插图,没有把他的话听进去。“把你念的书念几句给俺听听,是不是圣书?我们这条街上差不多见天晚上都有人说圣书。”我把书合上递给他看。他很正经地从裹肚内取出一副老光眼镜来戴上,拿过书去,只瞥了一瞥,马上就还回来,翘着嘴,很不满意地说:“这是洋书俺不看,俺也看不懂。”把眼镜收好,接着又摇晃了一下他那道士似的脑袋,看样子绝不像农工一类的人物。他的意思之间,是我不应当拿和他素昧生平的洋书来刁难他,另一方面则表示着鄙夷的态度。M君躲过了刚才误认的自扰,听见我和这位老人说话,连忙走回来了,交着臂蹲在地下。老头子神气并不显得粗野,在我们眼中越来越温文;不过个性很倔强,这大约正是一般山东人的本色。在黯淡的灯光底下,隐约可以看出他的饱经世故的三角形脸上,布满着忧郁的成分。鼻子发红,也许是喝酒太多的缘故。他搧了几下扇子,又问M君道:“你们都是学堂的吧?”“不错,俺们是学堂的。”M君学着山东腔调回答。“俺的儿子也是在济南上学堂。”老头子表示上学堂的不足为奇,而且这种人是他生平最看不起的。“尽念洋书,俺不叫念咧,俺叫他回来咧,俺叫他做庄稼,也不叫念咧。为什么学堂里不念经书呢?”“为什么一定要念经书?”我这样反问道。“生存孔子的地方,不念经书!”他提出一个很冠冕堂皇的理由来答复。M君忍不住抿着嘴笑了起来。老头子眼睛尖,早巳看见了,大声指斥道:“笑什么?我问你,‘四书’你背得上来吗,你笑!我们这儿衍圣公是念经书的,他是孔子的后代,大家都应该拿他做模范。他从前也请两个老师,一个教经书,一个教科学;如今专门念经书,把教科学的老师辞了。这个俺赞成,把经书读通了,什么不会!还念啥科学!” 我们对于这个问题是没有法子再辩论下去了,因为是在圣地,而且遇见这样一位敬圣崇经的老人,他又有着一副鲠直的心性;除了顺从他的意旨之外,事实上就缺少任何劝说方法。M君少年气盛,虽然露出激昂愤怒的神气;我却力持镇静,并且暗地里用脚踩他,阻止他的轻率的发言。对方因为我们的沉默,便以为已经说服了我们了,严肃的脸色渐渐变成笑容,问我们道:“你们两位都是从济南来的?”“不是,我们从北平来。”M君应。“唉!难得!难得!”老头子赞叹着说。“你们是来朝拜孔林的吧?总算得尊敬先圣的了。如今像你们这样的人有几个!各处地方都去过没有?”我说:“打算明天早上才去。”“好极了,早上去不热。你们念书的人不要忘记孔子,没有他的‘四书’、‘五经’,不用说你们学生,中国早就亡了。到大成殿同孔林,你们都要磕头才能表示尊敬啊!”M君低声窃笑。我却假装板着铁一般的面孔,连忙答应。在院中坐了一个多钟头,我们想起明天还要到各处游览,不能不先休息一下,还是进屋去了,在蚊虫扰攘中终于睡了几点钟。第二天早晨,我们起来,院中的那位崇经老人已经出门了。问起伙计,才知道他姓秦,从前是教私塾的,如今因为县里开办学校,便闲下来了,他和店主是亲戚,所以暂时寄住店内。后来我们浏览了孔庙孔林回店之后,因为了然了他的身世,很想再会他一面,一直到下午我们离开曲阜县城的时候,这位老人都没有回来。作者介绍:蹇先艾(1906—1994),贵州遵义人,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朝雾》、《还乡集》,散文集《城下集》、《离散集》、《新芽集》等。

305 评论

卷卷卷和毛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十二日,蹇先艾出生于县署,辛亥革命时随父母返回遵义。蹇先艾敏捷好学,童年喜爱观赏鸟语花香的故乡景色,亦好听家中老仆人讲《三国演义》故事。稍长,入私塾,且于其父指导下读古文,联句作诗,十来岁能作古体诗。以后发表旧体诗,多用笔名萧然。民国8年(1919年)冬,蹇先艾至北京读书,先后就读北京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民国20年毕业于北平大学法学院经济系,获法学学士学位。时值五四运动之后,《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新文化刊物相继发行。蹇先艾于孤寂生活之中,以读书写作为乐,逐渐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民国11年,于师大附中与朱大南、李健吾创办“曦社”文学团体,办《爝火》文学刊物。次年,发表新诗《二闸舟中》和小说处女作《人力车夫》。民国15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常与朱自清、王统照、徐志摩、沈从文等名家交往。此后,在《晨报副刊》、《小说月报》和《文学》等多家报刊上发表作品。任北平松坡图书馆编纂主任时,兼授弘文学院《文学概念》和女子中学《国文》课。赛先艾自感所写作品题材狭窄,描写琐碎,于是利用学术交流机会至山东农村考察民情。民国25年,于鲁迅发起的《中国文学工作者宣言》上签字。由于连续发表反映贵州民间疾苦的小说《水葬》、《到家》等,被鲁迅誉为乡土文学家。蹇先艾还翻译出版《美国短篇小说集》。抗日战争爆发后,蹇先艾由北平携眷返黔。1953年蹇先艾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贵州省文化局局长、民盟中央委员、民盟贵州省委副主任委员、中国文联委员、贵州省文联主席、政协贵州省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顾问和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83年、1986年曾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加拿大和印度。写作之余,常对青年作者的作品进行评阅,为之作序,鼓励上进;对贵州地方志的编纂工作亦予热情关注。蹇先艾的短篇小说集有《朝雾》、《一位英雄》、《酒家》、《还乡集》、一《踌躇集》、《乡间的悲剧》、《盐的故事》、《幸福》、《倔强的女人》,散文集有《城下集》、《离散集》、《乡谈集》、《新芽集》、《苗岭集》,约350万字,新诗近70首。文风简朴,乡土气息浓郁,被称为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于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卓越的短篇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1994年10月26日病逝贵阳,时年88岁

104 评论

华师小超

(注:想要看蹇先艾的《水葬》原文需要购买图书)水葬内容简介及赏析:小说写的是一个青年因为偷窃行为被村人处以极刑(水葬)的故事。这样的处置在村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这“天经地义”的习俗背后的野蛮:母亲挂虑着她的儿子,等待着儿子的归来,却不知她的儿子已葬身水底。小说没有再往下写。我们不难想象,当这位母亲知道真相后她的心情将是怎样。作品彰显出两重的悲剧——儿子的惨死和母亲等待的无望,彰显出两重的人性——残酷和怜爱。其实,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群众”(村人)的可怕,也可以说是人性的可怕——假“道德”之名,既可以获取道德之名(伸张正义),暗地里又获取了近乎本能的施虐之快——以群体强大的力量在个人无安全之虞的情况下毁灭了一个从生理上(仅一个人)和心理上(有负罪感)无从反抗的个体。这显然是一种不道德的“道德”。另外,围观的看客(正如鲁迅笔下的看客)也一样经验着看的满足——不仅是冷漠,而是在看的过程中同样宣泄着施虐的快感。正因为残忍的存在,我们才感受到晦暗中母爱的光芒。我以为,文本的内涵不仅指向对旧习俗、对精神麻木的批判,而且是对深层人性的揭示和批判。鉴于此,《水葬》不仅是蹇先艾的成名作,亦应视为其代表作。鲁迅对《水葬》有一段著名点评:“但如《水葬》,却对我们展示了‘老远的贵州’的乡间习俗的冷酷,和出于这冷酷中的母性之爱的伟大,——贵州很远,但大家的情境是一样的。”这一中肯的点评无疑扩大了蹇先艾的知名度。作为一名有代表性的“乡土文学”作家,蹇先艾与其他同时代的“乡土文学”作家一样,在写作中,往往是在关于乡土的叙事中来表达时代主题的(某种意义上可说是师承鲁迅,响应“文研会”倡导的表现)。时代变化导致写作主题的变化,先是“反封建”的主题,后是“抗战”主题。这样的主题对于当时的大部分作家来说是共同的,而蹇先艾小说的意义在于,他将这样共同的主题融入了他独特的乡土世界——即贵州(黔北),这是一个有别于都市的世界,同时亦有别于其它乡土作家的乡土。而且,蹇先艾在其作品中自觉地、竭力地张扬其乡土的特殊性,以获得属于他的“地域性”(于外界而言就可达到一种“陌生化”的效果),以此确立其写作个性(我们知道,没有个性的写作是没有多大价值的)。——这或许就是蹇先艾的写作策略,具体地说,他的策略表现为:有意识地选用黔北方言,加入风土人情的描写以突出地方色彩,对崎岖山路及天气进行渲染等等。尽管,有时表现时代的主题,会显示出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但是,时代的主题往往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复存在,表现时代主题的作品也往往会因此而削减其魅力。因此,现在来看蹇先艾的小说,其意义也许更在于文体之上。同其他同时代的许多作家一样,蹇先艾在20世纪下半叶的写作,基本上是对意识形态的图解,甚至根据当时的意识形态对自己过去的作品进行改写。这已不仅是蹇先艾个人的悲哀,而是那一代作家共同的悲哀,或者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罢。

199 评论

相关问答

  • 乡土文学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论“京味小说派”与老舍 一、 何谓“京味”? “京味”就是北京味。它应当包括北京的环境和人文两方面,即北京的风土习俗和北京人的精神气质。具体说大致由三种因素所构

    QQ荔枝蜜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乡土小说作家毕业论文

    毕飞宇自1991年《孤岛》的发表走向文坛,在早期写作中,带有明显的“先锋实验”色彩,虽然在文学史中毕飞宇被冠以“新生代”作家,可他的前期写作如《那个男孩是我》、

    ybxiong168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乡土文学毕业论文范文初中

    快乐有效课堂—论文帮交易平台以校园网为主阵地,引导网络与论,弘扬主旋律。让同学们坚定立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不会被铺天盖地五花八门鱼龙混杂的网络文化所淹

    壬生京三郎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蹇先艾的毕业论文题目

    学者,作家,有骨气的中国人。

    小小的飞帆 9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乡土文学蹇先艾毕业论文

    返观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新文学作家群,贵州籍作家寥然可数,蹇先艾几乎是一颗孤星。其创作中缠绕的“贵州情结”,是彰显其创作个性和价值的重要因素,理应受到关注这块土地

    子非鱼1102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