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爾因斯基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有人说,在我国历史上,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个皇帝人们也许不会太 相见欢在意,但是,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位词人恐怕就会给后人留下一些遗憾。此话看来,很是在理。李煜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词作远过于他在位期间的作为,尤其是亡国以后的词作相当沉痛、深切和凄恻动人,如果撇开思想内容,仅就艺术技巧来说,大部分词作已经达到了词的最高境界,特别是小令。这首《相见欢》又名《乌夜啼》便是他自述囚居生活,抒写离愁的力作。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首句“无言独上西楼”看似平淡,意蕴却极为丰富。“无言”并非真的无言,从一个“独”字便可看出,是无人共言。登“西楼”,词人可以东望故国。仅六字,一下子简练的勾勒出主人公的凄惋、悲苦的神态。接着“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用月光笼罩下的梧桐突出环境的寂寞清冷,用“深”字用得极准确,极通俗,真可谓境界全出。上片十八字共写了四项内容,即人物、地点、时间、季节,虽然只是疏笔勾勒,但却是一副非常美丽的图画,而且背景极为广阔,读之使人如身临其境,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下片具体写离愁,是词的旨意所在,也是这首词写的最深刻的地方。“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像波涛汹涌,把全篇推向高潮。离愁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情绪,它能感觉到,但却看不见,摸不着,要对它本身作具体描写,确实非常困难。然而,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比喻使之变得具体可感,而且表达得如此贴切、自然,以至成为千古名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又用了一个比喻,写离愁的另外一个境界,即人对它的具体感受。这种感受是不可名状的,不知是什么滋味,它既不能用酸、甜、苦、辣之类滋味来概括,也不能用任何一种具体东西的滋味来比拟,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只能称之为“别是一般滋味”,亦即稼轩词所谓“欲说还休”,可见词人体验之深,愁情之苦。《相见欢》广为流传。全词区区三十六个字,同一首七绝差不多,但在这简短的篇幅中,词人却把离愁的愁人、缠人写得无比深刻,凄凉、寂寞、孤独的心情袒露得栩栩如生,感人至深,读者为之泪下: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望江南二首》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 。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 。 这两首词,是后主入宋以后,追恋故国之作。李煜词笔,挥洒自如,以寥寥五句,写人间大悲剧,以昔日之荣盛反托今日之凄凉。凭着他的高度艺术技巧,把重温旧梦的一腔悲恨,表露得隐而实显,浅而深致。陡然“多少恨”领起全篇,令人惊悚。原来悲恨之源来自昨夜一梦,昔日繁华鼎盛在梦中重现,使梦醒后的李煜格外痛苦,乃至恨声不绝。当年游乐御苑,凤舆銮驾,香车宝马,随从列队,宫女如云,“车如流水马如龙”一句,袭用成语,浑然天成。李煜后,宋人多效此种技巧。《望江南》第二首“多少泪,断脸复横颐”。这泪流得纵横满面,难止难歇。后主入宋后,曾给金陵旧宫人带信说:“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用这首词印证,可见真实。李煜这首小词,从流泪始,到断肠终,表达了他当俘虏后极端悲哀、痛恨的心情。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李煜最后的一首感怀故国的名作,作者以形象的比喻,诘问的口吻,悲愤的情怀,激宕的格调,放笔悲号,写尽亡国君主的哀愁。上阕曲调高亢悲慨,唯有作家经历过大灾难,炼就大手笔,才能究诘人生,写有如此深度和力度的词作,大有负荷全人类之悲哀的气概。下阕则用了曲笔,“朱颜”暗描江山易改 李煜词选,“改”字点出全词题旨:是悲恨的根源。最后,词人把难以说明的去国之思、失国之悲、亡国之恨全部纳入一个“愁”字中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真乃千古绝唱。王国维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可谓以血书者也 。 ” 宋黄升《花庵词选》称:“此词最凄惋,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是也。 《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不求威仪天下,万古不朽;但求独善其身,性情而为!正如李煜所说,他崇尚的不是武力与征战,而是一种春风暖雨,落絮飞雁的诗意生活。 《渔父》又: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李煜常自诩“隐士”,这两首渔父正好反映了他渴望和沉醉在“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的隐士生活中以及“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的那种畅快!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 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 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两说都可通。“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天上人间”句,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纷纭。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己的最后归宿。李煜词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调短字少,然包孕极富,寄慨极深,没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绿兮衣兮
李煜前期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李煜个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决定了他的创作内容、创作基调的不同。他前期词二十余首,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描写富丽的宫廷生活和浪漫的男女情事。调子是欢悦轻快的,风格则是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延续。反映前者的典型词作有《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 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此首写江南盛时宫中歌舞情况。上片先点外景,再写宴前准备。下片极写宴乐:金钗舞溜,其舞之盛可知,花蕊频嗅,其醉之甚可知。末句映带别殿箫鼓,表现处处都是繁华景象。《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未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全词声色豪奢,写的是宫中春夜歌舞宴游之乐,看似客观描写,实质上则隐含着作者对此极为欣赏的心理。从宫女晚妆后的明艳照人,到宫中到处充溢萦绕着的音乐和欢乐气氛,最后写宴游时欢乐而陶醉的情形,妙处是由歌舞饮宴的欢乐绚烂转向了清静淡泊,前浓后淡形成鲜明对比,既醉心于宴乐,又寄兴于明月,更显得俊爽超逸,高雅不凡。从而打破了传统文学理论中“欢愉之辞难工,穷苦之言易巧”的看法。反映后者的典型词作有《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剗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晌偎人颤。奴为出来难,叫君恣意怜。这首词是李煜为小周后(女英)而作,叙述了小周后和他私会的情景。则通过很强的艺术形象,把人物的内心恋情,用素淡的语言呈现到读者面前:花香月淡的朦胧夜晚,年轻胆怯的小周后,手提着金线绣鞋,沿着飘满花香的小径,带着慌张的神情,偷偷地去和心爱的人儿相会,诉说着情意绵绵的悄悄话。这种描写男女私会的情景,冲破了抒情小词的界域而兼有戏剧、小说的情节和趣味,动人情思,达到了王国维所说“专作情语而绝妙”的境地。又如《菩萨蛮》: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 潜来珠锁动,惊觉银屏梦。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这首词据说也是为小周后所作。上阕写出了一个正在午睡的美人。首句勾勒出一个略带神秘的静谧境界。接着写女子的美丽:长发乌黑柔软,绣衣异香四散。下阕由静转动,写词人偷入内室,惊动了梦中的女子。末句写她不但不惊怒,反而情韵悠悠,说明她与词人世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全词从审美的角度开始,以两相爱悦的感情结尾,写得洗练美丽。这一类词,尽管在人物、场景的描写上比花间词人有了较大的艺术概括力量,但仍未脱柔靡之风,呈现出花间词人的气息。这是他前期作品的缺点。另一类是他在感受到无法摆脱的没落命运时所流露的沉重哀愁。李煜“尝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群臣酣宴,愁思悲歌不已。”(《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又加上他弟弟从善入宋不归,在寻欢作乐之余,自然会隐隐感到自己前途的不测,形之于词,便有一些伤感之作。如《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这首词即景生情。先写落花纷纷,人立其中,写出断肠的原因。下片写别来无信无梦,后又通过一生动比喻,说出无限离恨,为人传诵。又如《乌夜啼》: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滴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这首词由景生情,写出人生之烦闷。秋风秋雨不眠人,已是伤感,末两句写人生之苦恼,很有一种悲天悯人之感。在李煜更早期的词中,还有一些与以上两类均不相同的内容。如渴求隐逸的词《渔父》二首:浪花有意千层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从中可看出李煜青年时代受到的佛学影响。又如描写景物的《望江梅》(二首):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前者写江南春景。先写江南春水之美和船上管弦之盛,次写城中花絮之繁、宝马香车之喧和都城人士之狂欢。可见江南盛时上下酣嬉之状。后者写江南秋景。先写秋来江山寥廓、四野萧条,再写远岸芦花之盛,与孤舟相映,情景兼到。末句写月下笛声,更觉秋思洋溢。以上这些词,渐渐摆脱了花间词人的影响,显现了另一种面貌。李煜后期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由于生活的巨变,李煜后期的词,内容多追怀往事,悲伤阶下囚的不幸。作品一洗过去红绿妩媚气氛。变得悲婉哀切。无论在内容还是艺术上都达到了小词的最高境界。亡国之音哀哀欲绝,滴滴血泪。不但像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一斛珠》)这些富有生活情趣的描写一去不复返,连那“不放双眉时暂开”(《采桑子》)的和愁带闷的描写,“世事漫如流水,算来梦里浮生”(《乌夜啼》)的强求解脱的描写也都不用了。笔底下流出的尽是痛入骨髓的家愁国恨。体现出一种以悲为美的风格。如《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之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首句写出了作者伤春惜花之情,第二句点出林花匆匆凋谢的原因。让人自然联想到对人生的理性思索。人们生命之春的早逝岂不也是因为过多的栉风沐雨?外景与内心浑然合二为一,花与人恍然相对,不胜缱绻。下片把景物人格化,写出彼此眷恋难舍的情态。结句又仿佛把自己个人的失意情怀与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相融合,使词极为让人感动。又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词感怀故国。以追忆往事入笔,写眼前之景与回忆之景。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之物,作者却企盼它早日“了”,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消息,却引起了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引发了词人物是人非的惆怅,与他由一国之主沦为阶下囚的沉痛。是十分真切而深刻的。这些词写的都是他亡国后的内心剧痛。在这些作品中,流露着沉痛与哀伤的情绪,但又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技巧。在这几首词里,“无限江山”也好,“往事”、“故国”也好,所指都不外乎他过去南唐小朝廷及旧日国主的生活,他留恋的是昔日帝王的享乐,苦痛的是而今囚徒的不幸。所以说,李煜后期词作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范围,基本上没有离开他那狭窄的帝王生活圈子,看不出有什么值得肯定的东西。但是,由于生活的巨变和囚徒的生活感受,使他在这些词中熔铸了具有广泛意义的生活内容。而且,在李煜的后期词作中,往往没有明确写出愁思的具体真实的内涵,而是仅仅是写它的外部形态,并写景色相融,使词中的愁绪概括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个人的悲伤和痛楚,从而使这些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使那些失去了自己美好生活或者被压抑的人受到感动,让他们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借用它来抒发自己类似的感情,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甚而至于对他的遭遇产生同情,这实在是艺术作品的客观效果超过了作者的主观思想,正所谓“形象往往大于思想”。这正是李煜能在广泛的范围内得以千古传诵的主要原因。就艺术特色来看,李煜后期的词在表达自己的深情巨痛时,采取了直抒胸臆的手法。“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都是他成为囚徒之后 ,触景生情,尽情倾泻自己昔日生活的逝去和国破家亡之感的表现,情真而思深。他的抒情,是善于概括,富于暗示,感染力强,造境生动,对于周围事物具有特殊的敏感,因而构成一种特有的风格。一方面由于他的文艺修养的深厚,同时由于他亡国以后对苦痛生活的深刻体验,形成了他这种卓越的抒情艺术。其次,他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利用极其贴切的比喻,使非常抽象的“离愁”之类的感情形象化、具体化,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用“一江春水”来比喻愁之多,用春水来比喻愁之无限,形象而又生动。又如:“流水落花春去也”等都是。再次,语言准确精炼,形象鲜明,优美自然,接近口语,有惊人的表现力,进一步摆脱了花间词人那种镂金刻翠的作风。最突出的是没有书袋气,到了后期,也没有了脂粉气。他善于用白描的手法抒写他的生活感受,就如上文提及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都构成了画笔不能到的意境,写出了他对苦痛生活的深刻感受,也创造出了那些人人懂得的通俗语言而同时又是千锤百炼的艺术语言。他后期的词已完全不同于温庭筠等人的雕章琢句,堆砌词藻,而有如出水芙蓉,使人格外感到清新明净。李煜的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完全可以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话来概括:“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首先。李煜词扩大了入词的题材范围。南唐词发展到李煜词,同花间词的区别,就泾渭分明了。《花间集》作者虽然都是文士,但其范围囿于风月脂粉,其作用限于饮宴应歌,乐筵按曲,仍不脱“伶工之词”的身分。要说抒情,十九乃咏妓情,涂饰金粉,而内心贫乏。而李煜词所采用的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改变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人通过一个妇女的不幸遭遇,无意流露或曲折表达自己心情的手法,使词摆脱了长期在花间尊前曼声吟唱中所形成的传统风格。他后期的词写他的自身经历和生活实感,多家国之慨,冲破了词的原有藩篱,扩大了词的境界,在内容风格上,超越了温庭筠和冯延巳,呈现出新的方向和新的力量。把词引入了歌咏人生的正常途径,循此以往,词才与诗殊途同归。成为词人们可以多方面言怀述志的新诗体,才有了日后出现苏、辛诸大家的可能,对后来豪放派词家在艺术手法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次,李煜丰富了填词的艺术手段和写作技巧,所采用的白描手法和词作中感时伤世的情调,对后世词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宋时的晏几道、秦观、李清照,还是清代的纳兰容若,都有可以看到李煜词的影子。王士祯《倚声前集序》中认为词中婉约一派:(李)璟、煜为之祖,至漱玉、淮海而极盛。当然,李煜词的这些艺术成就,不仅决定于他个人不平常的遭遇和他在词创作上的努力。同时由于晚唐五代以来,一些词人在艺术上的不断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使他有可能在这基础上继续提高,这其间,西蜀韦庄早就在花间词派里独树一帜,而南唐的冯延巳,李璟更是直接引导他向这方面前进。总之,。李煜在改变词风,提升词的文学地位方面,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为宋词的繁荣起了极好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亲亲E宝贝
上阕两句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词人在梦里暂时忘却了俘虏的身份,贪恋着片刻的欢愉。但美梦易醒,帘外潺潺春雨、阵阵春寒惊醒了美梦,使他重又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里梦外的巨大反差其实也是今昔两种生活的对比,是作为一国之君和阶下之囚的对比。写梦中之“欢”,谁知梦中越欢,梦醒越苦;不着悲、愁等字眼,但悲苦之情可以想见。下阕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莫”与“暮”两种读法。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李商隐曾在《无题》诗中写下“相见时难亦难”,表达了人们普遍的情感。降宋后被掳到汴京,告别旧都金陵,难舍难离,《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中“最是仓皇辞庙日”一句表达的正是这种情感。这里却说“别时容易”,可见“容易”是为了突出一别之后再见之难;“见时难”似也包含着好景难再,韶华已逝的感慨。“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就象水自长流、花自飘落,春天自要归去,人生的春天也已完结,一“去”字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哀痛和沧桑。昔日人上君的地位和今日阶下囚的遭遇就象一个天上、一个人间般遥不可及。“天上人间”暗指今昔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这一句,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己的最后归宿。这首词表达惨痛欲绝的国破家亡的情感,可谓“语语沉痛,字字泪珠,以歌当哭,千古哀音”。词的格调悲壮,意境深远。 应该说,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己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同时,他又善于把自己的生活感受,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在词中很少作帝王家语,倒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诉说自己的不幸和哀苦。这些词就具有了可与人们感情上相互沟通、唤起共鸣的因素。
从李煜的角度想想,借鉴一下他的几首经典词〜
李煜后期的词风似乎与他作为一国之主的身份不符,词中看不到复国报仇的雄心壮志,即便是饱含愤慨,也是在不堪回首的极度悲哀中的愤慨,显得痛心而无奈。然而,李煜的词却是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是矩阵的重要性质,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特征向量是指矩阵在经过某种线性变换之后,仍然沿着原来的方向,只改变了向量的长度的向量。通常情况下,矩阵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
1.指导性 毕业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科学研究成果。毕业论文作为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次作业,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对于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何撰写论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