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无姓123
我们处在一个人文精神凸显的时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群体之一,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增强自己的人文精神。这不但与每个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格建构息息相关,也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昌盛、富强。 目前,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欠佳。首先,文化素养不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民族精神。不少大学生爱好广泛,知识面较宽,但也有一些大学生文史知识欠缺,,文化底蕴浅薄。知识结构单一,表现为有专业知识,而普遍缺乏必备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缺乏对自己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精华的基本了解,缺乏深厚的民族文化素养。其次,道德水准不高,社会公德失范。道德作为社会规范,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它确保社会稳定,人际关系和睦,社会和个人共同发展,大学生理应成为社会秩序井然和平稳发展的忠实卫士,但一些大学生文明素质低下,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意识不强。比如,某些人对个人卫生非常讲究,对宿舍脏乱却习以为常;不爱护公物,不注意爱护图书,将课桌乱刻乱画;满口脏话,不文明举止时有所见等。再次,人生主体价值观不明朗,在价值选择上缺乏社会责任感。当代大学生是务实的一代,表现出务实化、个人化和功利化的总趋势。许多大学生把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把追求理想转向注重实惠,把英雄崇拜转向功利主义。在物质和精神追求上,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缺乏社会理想。在道德的责任意识方面,对社会的终极关怀表现淡漠。 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较低有其复杂的社会及历史原因。首先,现代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失衡,造成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和历史进程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前,科技被强调为第一生产力,其在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这使得科技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地位日重,成为现代大学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这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以接受科技教育作为自己接受教育的重心,进人大学学习理工科,就成为优秀中学生升人大学的首选目标。对科技教育的过分强调,导致了人们对人文教育的轻视和排斥。而大学的人文教育自身,也在科技教育的强烈形响下,出现了知识化的倾向,只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而忽视了对人的培养和完善。其次,我国高等教育在其发展中遭遇的挫折及其本身存在的弊端,造成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20世纪50年代以后,极左思潮摧残了我国人文学科和人文教育,人文学科被简单归结为阶级斗争学说,传统文化教育基本被停止或取消。20世纪50年代初的大规模院系调整,对推动我国改善高校的地区分布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形成了院系设置上的文理工分家、单科性院校林立的格局。这虽然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但不利于大学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优秀人才的培养。再次,市场经济的负而效应造成大学生人文精神失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也正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但市场经济往往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看重工具层而忽视价值层面,看重现实追求而忽视理想追求。市场经济强调物质利益,追求利润最大化,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重利思想侵蚀下,使本来就缺乏独立判断能力的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急功近利。 21世纪的大学生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不仅要有较高的科学素养,也应具备相应的人文素质,要从各个方面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首先,要努力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学技术史以及伦理学等在内的人文科学知识是形成人文素质的基础。作为高层次人才预备军的大学生,如果不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又如何能对国家、对民族有感情、有责任心呢?又如何谈为国家、为民族服务和献身呢?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杨叔子院士曾要求他的博士毕业生在论文答辩前,必须能背诵《论语》和《老子》,否则就不能参加博士论文答辩。杨院士认为,博士生作为国家高层次的人才,不能不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背《论语》、《老子》,可以培育民族责任感,锻炼其形象思维能力和学会如何做人。事实上,许多著名科学家都有很高的文学、艺术造诣,例如爱因斯坦既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又能熟练地演奏小提琴;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是地质力学的创始人,但他同时又是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的创作者。 其次,塑造理想的人格。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对人类、对祖国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才会做到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理想人格表现在具有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在上课、实验、课外作业、考试及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要避免不求甚解、敷衍了事的现象,更要坚决杜绝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和考试作弊等恶劣行为。 再次,塑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大学生要具备高尚的人格精神、品格情调、情趣操守、气质风度等内在潜质和外在形象。从一切非文明的、低级情趣的影响中摆脱出来,确立具有历史合理性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批判、抛弃错误的价值取向,建立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价值观。使自己不至于在依靠知识和技能获得了物质世界的“家”之后,反因价值迷失、思想茫然而找不到精神世界的“家”,成为物质世界的富有者和精神世界的流浪者。 最后,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要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自己的社会服务能力,更主要的是能培养自己的社会服务意识,体会社会角色的意义,接受来自劳动人民群众中的人文、道德教育,养成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品质。 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作为人的现实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在人全面发展的素质结构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缺乏人文精神的大学生是浅薄的,没有厚重感的。
飘飘飞雪
素质教育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是要具有人文性,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上,和谐统一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做特点,进而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切实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和效果。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
【摘 要】语文对于我们而言,不单单是一门课程,更多的是一种交际用工具。素质教育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是要具有人文性,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上,和谐统一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做特点,进而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切实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和效果。文中对素质教育背景下,对语文人文教育进行了分析探究,得出了人文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地位,并且提出了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建构人文教育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育 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
引言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文化随处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够看见这种或者也那种文化痕迹,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珍宝,也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甚至是留给整个世界的瑰丽文化遗产。因此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注意时刻融入进文化内涵,让学生对各种文学魅力有所认知。
1.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普遍的应用,但是人文教育的定义,却又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者的问题了。一般意义上,人文教育指的是受教育的人进行的一种提升人性境界、理性人格、社会价值的教育行为。人文教育的本质是人性化教育,其内在核心是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的重点在将科学中人文教育的价值挖掘,属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连通。人文教育不但是学生对人类、社会、自然、历史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同时也是学生在了解一门知识或者技能的前提下,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看待,同时积极努力的找寻其综合价值的内在表现。人文教育在实现教书育人的同时,也对人文精神的内在表现进行了传播和弘扬,其中包含了科学、知识与创新意识的追寻,文化内涵十分深刻。
2.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人文精神有充分了解,需要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对新教材有一番全新的审视。语文教材是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养提升的基础规范。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多彩炫目的世界,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和生命思想传递给读者。科学的审美认知首先是从尊重生命个体开始的。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荷塘月色》,人们通常关注的只是这篇文字下的荷塘和荷塘下月色的美感,但是在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联想到了六朝江南采莲,这正是作者内心的南朝情怀,是作者生命意识的苏醒以及对生命自由的深切渴望。因此,只有对作品背后的人文情怀有所了解,才可能在更深的层次上了解作者,尊重作者。
借助语文活动,吸收前人留下的人文精华,让自己成长为有丰富人文精神的个体。从这个角度上分析,语文教育就是借助语言育人,使用我们这个民族中最好的精神食材,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人。
3.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的建构方式
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建构,主要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改变教学的教学观念,这项内容是建构人文教育的前提;第二是完善课堂组织,在教学过程中设立各种有关情境;第三是完善教学制度。
转变教师观念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主要目的是知识的灌输,学生通常都是依照教师课堂讲述的各种知识内容,不做任何思索的全盘吸收,无法真正的理解其中的内涵。
虽然我国实行新课改已经有一段时间,可是仍旧有很多地方的语文课堂教学局限在讲授的范围内,在这种教学形式之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则是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就像是一个器皿,只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却无法转化成自己的意识,那么长期以往,学生很容易失去对语文的学习热情。语文人文主义建构,重点放在了语文教育的人文特点表现,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是学生,教师只是辅助性的引导学生学习,最大程度的将课堂的民主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表现出来。这样不但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更加有助于营造一种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同时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习,学生和教师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心灵上的有效交流。
创设教学情境
教育和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教育才具备了人文气息。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建构人文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中的各个真实人物和事物,并且在对其做分析的过程中融入情感因素,创造一种课堂人文环境。学生处于一种人文性的教学环境中,更加能够将内心的情感共鸣激发出来,积极的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去感受语文教材中的潜在韵律、审美情趣和作者的内心情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对社会、对世界、对人生有更深刻更积极的认识,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
优化评估制度
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语文教学内容都是建立在考试内容上,却没能对与考试无关的各种知识有所涉猎,这种教学的评估制度不但对学生整体素质提升有所限制,而且也会让课堂教学形式显得枯燥单一,没有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大大降低,因此需要改变这种评估制度,建立起以人文教育为保障,同时兼顾语文教学的人性化人文语文教育评估制度。在人文教育的背景下,各种全新的教学制度表现的是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将重点放在了学生人文个性的发展上,使得语文教学生机与活力盎然,同时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不会只是建立在成绩好坏的基础上,这样更加有助于在语文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
4.结语
虽然语文教育过程中包含着丰富多样的思想品德教育素养,可是语文教育之中的德育却无法凭此实现,所以需要加入教师的引导与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得学生的品德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总之,语文教学需要建立文化、文学的基础上,在更高的层面上指引学生对课文做品读,从而深入的步入进丰富多彩的文学殿堂之中,吸收更多的精神财富,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文学素养与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胡慧萌.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之我见[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11(2).
[2]朱佶芝.沐浴人文关怀 焕发生命之光――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索与实践[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4(02)
[3]李耀生.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J].教学研究.2010,08(06).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浅谈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论文
英语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紧张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将要谢下帷幕,众所周知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优秀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行动所制定的计划类文书。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人才培养方
谈蔡元培以人为本伦理思想述略 论文关键词:蔡元塔 以人为本 论文摘要: 蔡元培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家、思想家。他借鉴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理论精髓,结合中国的思想创
我们处在一个人文精神凸显的时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群体之一,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增强自己的人文精神。这不但与每个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格建构息息相关,
电算化会计是会计发展的必然方向,由于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无论在会计基础,还是在会计工作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别。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会计电算化毕业论文,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