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陕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陕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发布时间:

陕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收录的核心期刊。也是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核心期刊。

陕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国家首批 “双一流”建设高校,是国家培养高等院校、中等学校师资和教育管理干部以及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被誉为“教师的摇篮”。,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前身是 1944年成立的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54年更名为西安师范学院,1960年与陕西师范学院合并,定名为陕西师范大学,1978年划归教育部直属。建校78年来,学校始终与民族命运同频共振,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紧密相连,始终坚守教师教育主责主业,怀抱教育强国之志,以对国家、民族的赤胆忠诚和无私奉献,铸就了“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的“西部红烛精神”,孕育了“两代师表”优秀师生群体,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50余万人,为西部地区基础教育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优质师资。,学校位于古都西安,占地面积 2800余亩,建有长安、雁塔两个校区。长安校区是学校的主校区,主要承担本科二、三、四年级和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任务;雁塔校区主要承担本科一年级基础课和通识课教学以及教师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教师干部培训、留学生教育等任务。长安校区现代开放、气势恢宏,雁塔校区古朴典雅、钟灵毓秀。学校先后被教育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校园”称号。,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 22个学院(部)、1个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民族教育学院(预科教育)。现有专任教师2010余人,其中教授590余人、副教授820余人、博士生导师510余人、硕士生导师990余人。学校有全日制本科生18203人,研究生21501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10350人,非全日制研究生11151人),各类留学生598人。藏书408万册,其中古籍25万余册,引进各类文献数据库268个。建有红烛校史馆和国内首座综合性教育博物馆(包括中国教育馆、妇女文化馆、历史文化馆、书画艺术馆),办有附中、附小、幼儿园,其中附中是百年名校、陕西省重点中学、陕西省首批示范高中,附小、幼儿园是省级示范小学和幼儿园。学校出版总社是集图书、期刊、电子音像、数字出版、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教育文化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出版传媒机构。,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 12个学科门类,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中国语言文学),国家重点学科4个,2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教育博士),2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8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个。化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社科总论、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等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坚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拔尖人才和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育质量。有本科专业 71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陕西省特色专业22个。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8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1门、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8门、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4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8项,全国优秀教材奖1项,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2项,全国艺术硕士研究生优秀毕业成果奖6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5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个,教育部“人文科学试验班”“理科试验班”拔尖人才培养改革项目2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基地1个,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是首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第二批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学校坚持人才强校,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现有国家级人才 94人次,其中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入选者76人次,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特聘教授11人、教育部特聘教授1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6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家青年学者25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2人,另外还有双聘院士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3人。省部级人才294人次,其中陕西省特聘教授54人、“三秦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6人、陕西省青年学者30人、陕西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6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2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8人、省级教学名师22人、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5人、陕西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扶持计划入选者9人、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1人,其他省级人才计划入选者101人。,学校大力实施科研强校战略,科研实力持续提升。建有国家工程实验室 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个、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农村部研发专业中心1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4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教育立法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1个,全国妇联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旅游局研究基地1个,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平台20个。“十三五”期间,学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含重大)项目296项,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40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42项,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468项,承担理工科国家重大(重点)项目20项。100多项社科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其中9项成果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58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档案局特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学校主办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当代教师教育》《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艺术教育》等学术刊物,《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首批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的11种期刊之一。,学校坚持师范为本的办学定位,教师教育优势突出。建校 78年来,逐步形成了“国家公费师范、国家优师计划师范、普通师范、地方委培师范”等多种师范教育形式共同发展的师范教育体系,累计招收公费师范生30500人,占国家招收公费师范生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在西部招收公费师范生21500人,占学校公费师范生招生总数的70%,居部属师范大学之首。是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培养基地、教育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基础强化培训基地,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教育部西北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教育部西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教育服务范围辐射全国,先后完成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高层次的培训团队培训、高水平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高质量的幼儿教师培训等任务。深度参与区域教育事业发展,牵头成立西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与发展联盟,成立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开展西部基础教育“百校行”服务对接活动,引领陕西和西部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力度。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等 37个国家及地区的共计190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首倡成立了丝绸之路“教师教育联盟”“人文社会科学联盟”“图书档案出版联盟”。大力推动学生的国际双向流动,开发实质性学生交流项目160余个,每年选派大批学生赴国(境)外进行交流学习,在校长短期学习的学生来自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立足新发展阶段,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 “西部红烛精神”,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按照“两条主线、一个根本、一个关键”发展思路,加快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坚守教师教育主责主业,大力推进人才和队伍建设,全面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实现加速发展、高质量发展,把学校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根据陕西师范大学在全国范围内的招生批次来看,该校通常被认为是一本大学。由于陕西师范大学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该校在全国范围内也基本按照本科一批进行招生,所以通常认为陕西师范大学是一本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简称陕西师大、陕师大,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入选国家“111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等。

材料补充:

陕西师范大学开设的专业主要包括: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公共事业管理、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法学、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古典文献学、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世界史、英语、俄语、日语、翻译、法语、音乐表演、音乐学、舞蹈学、绘画、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书法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化学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地理科学、旅游管理、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新闻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等。

1.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60年,是教育部直属高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学术性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办刊宗旨:繁荣科学文化、促进学术交...

主管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陕西师范大学

快捷分类:教育基础科学综合 基础科学

出版发行:陕西  双月刊  A4

期刊刊号:1672-4291, 61-1071/N

创刊时间:1960  影响因子

审稿时间:1-3个月

期刊级别: CSCD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

2.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有陕西师范大学主办,CSSCI南大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综合影响因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始终关注学术发展前沿,注重理论探索和创新,已在文史有关基...

主管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陕西师范大学

快捷分类:社会教育综合 社会科学II

出版发行:陕西  双月刊  A4

期刊刊号:1672-4283, 61-1012/C

创刊时间:1960  影响因子

审稿时间:1-3个月

期刊级别: CSSCI南大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版费

是,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CSSCI(2012-2013)收录期刊目录里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00-5463]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2年版)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3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3年版影响因子: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4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4年版影响因子: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提示: 排序:综合性科学技术 - 第86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提示: 排序: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 第104位主题分类:Earth Sciences: General and OthersEnvironmental Sciences: General and OthersLife Sciences: General and OthersN/Q,T/X:综合性科学技术: N/Q,T/X:综合性科学技术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000-5455] 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提示: 排序: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 - 第75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提示: 排序: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 - 第88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0-2011年版)提示: 排序: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 - 第48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2-2013年版)提示: 排序: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 - 第54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4-2015年版)主题分类: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Museums & Heritage Organizations高校综合性学报: 高校综合性学报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主要学习简历(含国内外访学)1974年11月——1976年8月 原吉林师范学校读书1985年9月——1987年7月 四平师范学院政治系读书1991年3月——1991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进修1996年7月——1996年8月北京大学哲学系人学高级研讨班2000年9月——2001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01年9月——2004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主要工作简历1976年8月——1989年5月 吉林师范学院(校)系团总支书记、院团委副书记、系副主任。1989年5月——1999年9月 吉林师范学院德育教研部教师、副主任、主任,马列思想政治教研部书记、副主任,院学生处处长。1999年9月——2002年2月 北华大学宣传部长,马列思想政治教研部教师。2002年2月——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主任。 主要讲授课程:本科: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德育原理,德育价值与德育实效研究 1、《韩非的治国方略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BZZ004,2005年,7万,主持;2、《当代大学生问题多维透视与高校德育实效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DEA030108,2003年,万,主持;3、《当代大学生问题多维透视与立体教育实效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A315010,2003年;经费无,主持,已结项;4、《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ZZ0084,2006年,万,主持;5、《医风医德问题问题及对策研究》,吉林省中医药局,2004—ZC02,2004年,1万,主持;6、 《德育实效测评标准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青年基金。EEA100376 2010年,2万,主持;7、 《人生意义及现实人生困惑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ZX067 2010年,10万,主持; 【论文类】论文目录:1、作者1、《试论康德动机论的意义》,《吉林师院学报》1992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与哲学史全文转载1992年5期;2、作者2、《建立激励机制,培养竞争意识》,《思想教育研究》1993年5期;3、作者1、《思想政治教育课改革的尝试》,《思想教育研究》1994年2期;4、作者1、《人为什么爱国》,《思想教育研究》1995年1期;5、作者1、《爱国主义的理性思考》,《光明日报》1995年6月8日;6、作者2、《刍议认识的本质梯级性问题》,《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1996年9期;7、作者1、《韩非的因情而治》,《政治学研究》1996年2期;8、 作者1、《论社会主义市场原则和道德原则的统一》,《光明日报》1997年5月3日;9、 作者1、《市场经济与个体文明》,《光明日报》1998年4月3日;10、作者1、《关于个人精神文明的思考》,《吉林师院学报》1998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精神文明建设全文转载1998年9期;11、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课问题式教学模式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01年2期;12、作者1、《理想的价值》,《中国教育报》,2001年2月14日;13、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课内容体系之我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年3期;14、作者1、《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性蕴涵》,《光明日报》2002年2月5日;15、作者1、《论德育的价值》,《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2期16、作者2、《德育的固化机制》,《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3期;17、作者1、《略论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三原则》,《光明日报》2003年5月20日;18、作者1、《论德育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思维视角转换》,《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3期;19、作者1、《德育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思维视角转换》,《光明日报》2004年4月5日;20、作者1、《思想的凝练 理论的创新》,《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6期;21、作者1、《德育的发展价值》,《中国教育报》2004年7月13日;22、作者1、《论德育的导向价值》,《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9期;23、作者1、《增强德育实效须转换思维视角》,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12日;24、作者1、《传承 体验 实现-人生意义的诠释》,《光明日报》2004年11月9日;25、作者1、《关注大学生问题,增强德育实效》,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25日;26、作者1、《中小学理想教育应遵循的原则》,《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3期;27、作者1、《给高中生一个真实的大学梦》,中国教育报2005年4月19日;28、作者1、《德育的理想价值》,思想教育研究2005年5期;29、作者1、《论公民权力》,《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4期;30、作者1、《韩非的治吏思想》,《光明日报》2005年6月7日;31、作者1、《大学生如何走出自我中心》,《中国教育报》2005年8月23日;32、作者1、《简论休闲》,《光明日报》2005年9月20日,新华文摘论点摘编;33、作者1、《孝经新解》,《伦理学研究》2005年5期;34、作者1、《大学生自我中心的成因及矫正》,《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1期;35、作者1、《重视解决大学生眼高手低问题》,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11期;36、作者1、《大学生眼高手低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光明日报》2006年8月4日;37、作者2《政治社会化取向的美国公民教育》,《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38、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课专题式教学模式研究》《教学研究》2006年(东北师大教务处)39、作者1、《韩非奉献给君主的根本治国方略》《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03期40、作者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05期41、作者1、《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教学实效》《中国教育报》2007年42、作者1、《政治的维度——韩非的人性观》《光明日报》2007年43、作者1、《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客观考量》《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03期44、作者1、《韩非主张治国的基本方略——赏罚依法》《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03期45、作者1、《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的自身建设》《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第07期46、作者1、《韩非的治国方略述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5期47、作者2、《刍议哲学范畴度的模糊性——兼谈度的分类》《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2期48、作者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及其逻辑展开模式构想》《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年第02期49、作者1、《论建构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测评的标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第11期50、作者1、《如何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中国教育报》2008年51、作者1、《十七大报告蕴含的民本取向》《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52、作者1、《韩非的治国三境界》《光明日报》2008年53、作者1、《教师“好学生”情感期待落差的成因透视》 《光明日报》2009年54、作者1、《韩非的能人政治及其意蕴》《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3期55、作者1、《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战略意蕴》《光明日报》2009年56、作者2、《试论孝德教育的源起和产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57、作者2、《西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58、作者2、《论汉代孝德教育》《孔子研究》2010年第3期59、作者1、《韩非的法治理念》《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4期60、作者1、《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和介体》《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61、作者2、《论孟子的理想人格理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62、作者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63、作者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问题式专题教学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第4期64、作者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矛盾体系新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65、作者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效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66、作者2、《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兰州学刊》2011年第6期66、作者1、《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0期67、作者2、《谈中小学法治教育内容的误区与完善》《教育探索》2011年第8期68、作者2、《大学生功利化倾向及防范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69、作者1、《从雷锋的精神世界看雷锋精神生成》《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70、作者2、《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系统构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71、作者2、《学校德育内容衔接的困境与出路》《教育科学研究》2012年第4期72、作者1、《论雷锋精神的个体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73、作者1、《生活内容的人生意义》《光明日报》2012年74、作者1、《应然与实效维度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想》《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75、作者1、《德育实效评测标准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9期76、作者2、《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的展开形态》《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11期77、作者1、《论雷锋精神的现实性维度》《理论学刊》2012年11期78、作者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79、作者2、《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的建构理路》《临沂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80、作者2、《论提高德育实效的现实着力点》《教育探索》2013年的第2期81、作者2、《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几点思考》《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82、作者2、《论实效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理论与改革》,2013年第3期81、作者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体系的规划与构建》《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第1期82、作者2、《大学生问题教育的理性规约》《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013年第4期83、作者2、《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解读》《教育评论》,2013年第5期学术著作或教材目录:1作者1、《爱国主义的理性思考》专著,《延边大学出版》1999年6月;2作者1、《德育价值论》专著,《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4年12月;3作者1、《论人及其责任》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4作者2、《德育的人学承诺》著作,《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5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6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7作者1、《问题与对策——大学生活进行时》著作,《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8作者1、《韩非的治国方略研究》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9作者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研究》著作,《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 主要讲授课程:本科: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德育原理,德育价值与德育实效研究主要科研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兼及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 1、《韩非的治国方略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BZZ004,2005年,7万,主持;2、《当代大学生问题多维透视与高校德育实效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DEA030108,2003年,万,主持;3、《当代大学生问题多维透视与立体教育实效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A315010,2003年;经费无,主持,已结项;4、《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ZZ0084,2006年,万,主持;5、《医风医德问题问题及对策研究》,吉林省中医药局,2004—ZC02,2004年,1万,主持; 1作者1、《试论康德动机论的意义》,《吉林师院学报》1992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与哲学史全文转载1992年5期;2作者2、《建立激励机制,培养竞争意识》,《思想教育研究》1993年5期;3作者1、《思想政治教育课改革的尝试》,《思想教育研究》1994年2期;4 作者1、《人为什么爱国》,《思想教育研究》1995年1期;5 作者1、《爱国主义的理性思考》,《光明日报》1995年6月8日;6作者2、《刍议认识的本质梯级性问题》,《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1996年9期;7作者1、《韩非的因情而治》,《政治学研究》1996年2期;8 作者1、《论社会主义市场原则和道德原则的统一》,《光明日报》1997年5月3日;9 作者1、《市场经济与个体文明》,《光明日报》1998年4月3日;10 作者1、《关于个人精神文明的思考》,《吉林师院学报》1998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精神文明建设全文转载1998年9期;11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课问题式教学模式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01年2期;12作者1、《理想的价值》,《中国教育报》,2001年2月14日;13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课内容体系之我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年3期;14作者1、《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性蕴涵》,《光明日报》2002年2月5日;15作者1、《论德育的价值》,《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2期16作者2、《德育的固化机制》,《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3期;17作者1、《略论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三原则》,《光明日报》2003年5月20日;18作者1、《论德育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思维视角转换》,《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3期;19作者1、《德育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思维视角转换》,《光明日报》2004年4月5日;20作者1、《思想的凝练 理论的创新》,《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6期;21作者1、《德育的发展价值》,《中国教育报》2004年7月13日;22作者1、《论德育的导向价值》,《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9期;23作者1、《增强德育实效须转换思维视角》,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12日;24作者1、《传承 体验 实现-人生意义的诠释》,《光明日报》2004年11月9日;25作者1、《关注大学生问题,增强德育实效》,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25日;26作者1、《中小学理想教育应遵循的原则》,《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3期;27作者1、《给高中生一个真实的大学梦》,中国教育报2005年4月19日;28作者1、《德育的理想价值》,思想教育研究2005年5期;29作者1、《论公民权力》,《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4期;30作者1、《韩非的治吏思想》,《光明日报》2005年6月7日;31作者1、《大学生如何走出自我中心》,《中国教育报》2005年8月23日;32作者1、《简论休闲》,《光明日报》2005年9月20日,新华文摘论点摘编;33作者1、《孝经新解》,《伦理学研究》2005年5期;34作者1、《大学生自我中心的成因及矫正》,《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1期;35作者1、《重视解决大学生眼高手低问题》,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11期;36作者1、《大学生眼高手低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光明日报》2006年8月4日;37作者2《政治社会化取向的美国公民教育》,《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38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课专题式教学模式研究》《教学研究》2006年(东北师大教务处)39、作者1、《韩非奉献给君主的根本治国方略》《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03期40、作者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05期41、作者1、《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教学实效》《中国教育报》2007年42、作者1、《政治的维度——韩非的人性观》《光明日报》2007年43、作者1、《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客观考量》《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03期44、作者1、《韩非主张治国的基本方略——赏罚依法》《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03期45、作者1、《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的自身建设》《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第07期46、作者1、《韩非的治国方略述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5期47、作者2、《刍议哲学范畴度的模糊性——兼谈度的分类》《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2期48、作者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及其逻辑展开模式构想》《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年第02期49、作者1、《论建构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测评的标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第11期50、作者1、《如何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中国教育报》2008年51、作者1、《十七大报告蕴含的民本取向》《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52、作者1、《韩非的治国三境界》《光明日报》2008年53、作者1、《教师“好学生”情感期待落差的成因透视》 《光明日报》2009年54、作者1、《韩非的能人政治及其意蕴》《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3期55、作者1、《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战略意蕴》《光明日报》2009年56、作者2、《试论孝德教育的源起和产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57、作者2、《西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58、作者2、《论汉代孝德教育》《孔子研究》2010年第3期59、作者1、《韩非的法治理念》《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4期60、作者1、《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和介体》《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61、作者2、《论孟子的理想人格理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62、作者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63、作者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问题式专题教学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第4期64、作者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矛盾体系新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65、作者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效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66、作者2、《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兰州学刊》2011年第6期66、作者1、《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0期67、作者2、《谈中小学法治教育内容的误区与完善》《教育探索》2011年第8期68、作者2、《大学生功利化倾向及防范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69、作者1、《从雷锋的精神世界看雷锋精神生成》《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70、作者2、《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系统构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71、作者2、《学校德育内容衔接的困境与出路》《教育科学研究》2012年第4期72、作者1、《论雷锋精神的个体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73、作者1、《生活内容的人生意义》《光明日报》2012年74、作者1、《应然与实效维度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想》《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75、作者1、《德育实效评测标准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9期76、作者2、《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的展开形态》《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11期77、作者1、《论雷锋精神的现实性维度》《理论学刊》2012年11期78、作者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79、作者2、《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的建构理路》《临沂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80、作者2、《论提高德育实效的现实着力点》《教育探索》2013年的第2期81、作者2、《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几点思考》《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82、作者2、《论实效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理论与改革》,2013年第3期81、作者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体系的规划与构建》《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第1期82、作者2、《大学生问题教育的理性规约》《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013年第4期83、作者2、《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解读》《教育评论》,2013年第5期 1作者1、《爱国主义的理性思考》专著,《延边大学出版》1999年6月;2作者1、《德育价值论》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3作者1、《论人及其责任》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4作者2、《德育的人学承诺》著作,《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5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6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吉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主持)吉林省教育厅 2001年11月20日 编号20002057

*SSCI论文9 Andreas. Demetriou, Zhang Xiangkui:The architecture,dynamics,and development of mental processing:Greek, Chinese,or universal? Intelligence,2005,Volume 2:109-1418 Jiao R. K.,Zhang,.. A study about effects of the correlated factors on development of self-esteem in adolesc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 Yu,.,Zhang,.. Mental health among laid-off workers: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ping style and perceived contr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 Zhang,.. Constructing and verifying of self-esteem model(Ⅰ): A theory of structure and processing way of self-este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 Sun,Y.,Zha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gnitive appraisal, psychological control,social support and stress facing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 Cong,.,Zhang,..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 mental heal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 Zhang,L.,Zhang,.. Theory constructing and verifying of self-esteem structural model (ii):A confirmatory study of self-esteem structural model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 Pan,Y.,Zhang,.. Self-esteem is psychological basis for the education with respe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 Guo,J.,Zhang,.. Coping styles of the retired persons as modulator to mental health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 320-320.*国家级8.张向葵(第1位):自尊的本质探寻与教育关怀.教育研究,2006(6):15-20.(2011年由中国德育杂志社,教育研究杂志社组编的《当代中国德育研究新进展》全文收录)7. 张向葵(第1位):培养儿童早期幸福感.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2009年5月6日.6. 张向葵(独撰):“三性并茂”幼儿需要的阳光教育.光明日报(理论综合版),2008年 9月12日5. 张向葵(第1位):自尊的本质探寻与教育关怀.教育研究,2006(6):15-20.(2009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编著的《中国教育科学2007》全文收录)4. 张向葵(第1位):走向行动定向的儿童研究:国内外儿童福利政策研究及启示,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31-134.(新华文摘2005年第22期,总第346期全文转载)3. 张向葵(第1位):自尊对失败后抑郁、焦虑反应的缓冲效应.心理学报,2005,37(3): 240-245.(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5年第10期全文转载)2. 张向葵(第1位):自我尊重: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心理资源. 教育研究,2003(1):53-57.(2007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编著的《中国教育科学2005》全文收录)1. 张向葵(第2位):小学三年级数学学优生与学困生解决比较问题的差异.心理学报,2002,34(4):400-406.*CSSCI(A)级(注:自2008年1月1日起区分CSSCI(A)、(B)级,故2008年以前的CSSCI文章均在CSSCI(B)级中列出)17.张向葵(通讯):自尊与创造力相关的元分析.心理科学进展,2011,19(5):.张向葵(通讯):高低自尊者不同记忆偏好的发生机制.心理科学,2010,33(6):.张向葵(第1位):小学生升学准备不足: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东北师大学报,2010,(2):.张向葵(通讯):行为评价对3岁儿童掌控动机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6(2):.张向葵(第1位):自豪感的概念、功能及其影响因素.心理科学,2009,32(6):.张向葵(第1位):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张向葵(通讯):幼儿汉语字行和语义与图形加工速度的发展与比较.心理科学,2009,32(3):551-554. (2011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编著的《中国教育科学2010》全文收录)10.张向葵(独撰):“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张向葵(第1位):中国儿童成长信息监测平台:建设与应用.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张向葵(通讯):城市贫困中学生自豪感、外显自尊与抑郁状态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4):. 张向葵(第3位):社会文化震荡中幽默应对的机制.心理科学,2008,31(5):. 张向葵(第2位):美国教育中的幽默.比较教育研究,2008(9):. 张向葵(独撰):追求自尊:短期效应与长期代价.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62-168.(2010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编著的《中国教育科学2009》全文收录)4. 张向葵(第2位):初中生外在学习动机内化的心理机制研究.心理科学,2008,31(3):. 张向葵(第1位):西方自尊两因素理论研究回顾及其展望.心理科学,2008,31(2):494-499..(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8年第7期全文转载)2. 张向葵(第2位):不同自尊者对自我相关信息的记忆偏好.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2):. 张向葵(通讯):二年级小学生“记”、“忆”策略的微观发生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1):25-30.*CSSCI(B)级77.张向葵(独撰): 改革评价方式 塑造幼儿阳光生命——“小红花革命”再探.人民教育,2010(12):.张向葵(通讯):儿童早期自尊的行为观察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8(2):.张向葵(通讯):归因方式对不同自尊水平个体状态焦虑情绪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1):.张向葵(通讯):不同认知偏好对大学生情感反应的影响:短期利益和长期代价.心理学探新,2009(1):.张向葵(通讯):走向整合的智力研究——Demetriou的经验结构式认知发展理论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8,16(6):.张向葵(通讯):婴幼儿自尊的前兆与形成.学前教育研究,2008(10):.张向葵(独撰):美国基础教育在培养诺贝尔奖得主中的奠基作用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8,35(8):.张向葵(第3位):父母离异对子女心理发展的影响:计票式文献分析途径的研究.心理科学,2007,30(6):.张向葵(通讯):自我意识情绪:人类高级情绪.心理科学进展,2007,15(6):.张向葵(通讯):自尊与自我服务偏好的关系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7,15(4):631-636.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心理学,2007年第12期全文转载)67.张向葵(第2位):现代中国人心理健康和谐观的理论构念.心理科学,2007,30(3):.张向葵(第3位):发散思维训练对62名初一学生创造力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7,(3):.张向葵(第2位):规则形式及其呈现问题情境对高二学生类比迁移影响研究.心理科学,2007,30(1):.张向葵(第1位):中国儿童的电视环境与儿童成长.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张向葵(第1位):未来中国儿童研究的战略构想.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6):.张向葵(第1位):认知评价与心理控制感在中年人对社会政策变化感受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4):.张向葵(通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震荡的特点研究.心理科学,2006,29(5):.张向葵(通讯):高自尊的异质性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6,14(5):.张向葵(第1位):自尊只有高低之分吗?——高自尊的异质性及其启示.心理学探新.2006,26(3):.张向葵(第1位):男女两性在文化震荡、心理健康及其关系中的差异比较.心理科学.2006,29(2):.张向葵(第1位):透视文化变迁下的个体心理状态——社会文化震荡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访谈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张向葵(第2位):中学生学习策略的结构与使用特点.心理科学,2006,29(1):.张向葵(第1位):教师关于儿童入学准备的观念.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4):73-78. (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6年第3期全文转载)54.张向葵(第2位):自我决定认知动机理论研究概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张向葵(第1位):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策略教学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05(5):.张向葵(第1位):自尊能缓冲死亡焦虑吗?——自尊对死亡提醒条件下大学生死亡焦虑的影响.心理科学,2005,28(3):.张向葵(第2位):儿童入学准备状态的理论模型与干预途径.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张向葵(第2位):中外学习方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外国教育研究,2005,32(4):.张向葵(第1位):微观发生法在认知策略教学中的应用,教育科学,2005,21(3):.张向葵(第1位):“内隐自我信息加工方式”研究的前提性问题探索.心理学探新,2005,25(1):.张向葵(第2位):多层线性模型在纵向研究中的运用.心理科学,2005,28(2):.张向葵(第2位):超越式学习的现象学研究.教育科学,2005,21(1):25-.张向葵(第3位):自尊:心理健康的核心——兼谈自尊的教育意境.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张向葵(第1位):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3):229-233.(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6年第1期全文转载)43.张向葵(第1位):国外自我决定研究述评.中国特殊教育,2005(9):78-81.42.张向葵(第2位):自我决定学习理论及其干预模型探析.中国特殊教育,2005(6): 41-45.41.张向葵(第2位):促进残疾学生自我决定能力发展的教育策略.中国特殊教育, 2005(2):81-85.40.张向葵(第1位):自我尊重的心理解读.中国教育学刊,2004(7):36-38、.张向葵(第1位):关于自尊结构模型的理论建构.心理科学,2004,27(4):.张向葵(第1位):阅读障碍学生创造力特征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0(2):.张向葵(第1位):关于心理健康的哲学思考.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19-126(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4年第6期全文转载).36.张向葵(第2位):找回心理学失去的自我——心理学研究主题的历史探寻与当代启示.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张向葵(第1位):文化震荡及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2):438-442.(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4年第10期全文转载).34.张向葵(第2位):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大学生身体自尊及整体自尊研究.心理学探新, 2003,23(4):55-58.(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4年第2期全文转载)33.张向葵(第1位):有关类比推理过程中的图式归纳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3,26(5):.张向葵(第2位):中学生学习策略运用、学习效能感、学习坚持性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2003,26(4):.张向葵(第3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双重表征理论及其进展.心理学探新,2003,23(2):.张向葵(第2位):态度研究的新进展——双重态度模型.心理科学进展,2003,11(2):171-176(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3年第10期全文转载).29.张向葵(第1位):认知发展机制研究的新进展—关于认知发展机制的数学模型. 心理科学,2003,26(1):118-120,.张向葵(第1位):中学生学习策略应用特点的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2):110-115.(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3年第8期全文转载)27.张向葵(独撰):教育生态:课堂教学监控的鲜活生命.教育科学研究,2003(7/8):31-34.(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3年第11期全文转载).26.张向葵(第1位):待岗人员的应付方式、控制感特点及其关系研究.心理学探新,2002,22(4):.张向葵(第1位):处于不支持行为压力下的下岗人员的心理中介研究.应用心理学, 2002,8(3):.张向葵(第1位):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感、社会支持与高考压力关系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3):.张向葵(第1位):退休人员的应付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研究.心理科学,2002,25(4):.张向葵(第1位):论自我尊重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张向葵(第1位):儿童图式特征的认知发展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1):.张向葵(第1位):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结构测查问卷的编制.心理科学,2002,25(2):152-155.(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2年第7期全文转载)19.张向葵(第1位):我国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特点的调查研究. 心理学探新,2001,21(3):.张向葵(第1位):我国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现状的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4):.张向葵(第1位):西方侵犯受害儿童早期经验研究及其对幼教的启示. 外国教育研究,2001,28(1):.张向葵(第1位):图式教学对阅读理解能力、推理能力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6(2):.张向葵(第1位):类比推理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0,23(6):.张向葵(第1位):小学生课文图式意识、图式操作策略与图式行为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1999,22(5):.张向葵(第1位):—岁儿童对丧失认知的初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4):.张向葵(第1位):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应用及其对语文学习成绩的影响.心理科学,1999,22(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99年第7期全文转载).11.张向葵(第1位):高师教育设置小学教育专业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2):.张向葵(第1位):学科素质教育与学习策略.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21(5):1-3. (高等教育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2期全文转载)9. 张向葵(第1位):岁儿童对死亡认知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4(4):. 张向葵(第2位):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al Dimensions of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Longitudinal and Cross--cultural OF PSYCHOLOGY,LJUBLJANA,. 张向葵(第1位):影响信息加工容量的语言因素研究——中国和希腊跨文化比较. 心理科学,1997,20(5):. 张向葵(第1位):宣传效果与受众的心理加工机制——孔繁森事迹宣传效果的调查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张向葵(第1位):图式理论在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应用.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13(4):.张向葵(第1位):信息加工观点和信息加工系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张向葵(第1位):当前社会形势下儿童——老人助人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12(2):. 张向葵(第1位):9--15岁儿童信息加工系统发展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11(4):. 张向葵(第1位):Processing Capacity: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s in complex problem-solving:A cross-cultural study in Greece and China. IV EUROPEAN ,CONGRESS OF PSYCHOLOGY, JULY, 1995,GREECE.*核心级10.张向葵(独撰): 探索幼儿教育评价方式的变革——小红花的革命.人民教育,2009(11),. 张向葵(第2位):后现代主义哲学对心理学中幽默感研究的方法论超越,理论探讨,2007(2):. 张向葵(第2位):教师对儿童入学准备状况的团体评定.学前教育研究,2006,5:. 张向葵(第2位):儿童入学准备的访谈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5,(5):. 张向葵(第1位):文化震荡对当代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6):. 张向葵(第1位):如何上好学习策略方式教学课——《生活中的轴对称》课例分析.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4):. 张向葵(第1位):关于心理健康的哲学思考(英文).中国临床康复,2005,9(12):248- . 张向葵(第1位):实现创新教育理论具体化的思考与实践. 教育探索,2003(2):. 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对学生未来生活方式的影响. 人民教育,2003(2):. 张向葵(第1位):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结构探析. 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22(10):21-24.*省级33.张向葵(第1位):Perceptions of teachers’ and parents’ regarding school of Education in China,2008,3(3):.张向葵(第2位):青少年学校适应的调查研究.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9(4):.张向葵(第1位):父母应如何培养儿童的自尊,中国家庭教育,2007(1):42- .张向葵(第1位):大学生自尊水平、抑郁状态与状态焦虑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2):.张向葵(第1位):我国不同群体心理健康现状的新调查,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张向葵(第2位):四种训练方式对不同认知风格大学生人际信任改善的影响研究,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张向葵(第2位):大学生自尊、抑郁和焦虑水平的性别差异研究,社会心理研究,2005(3):15-18.26.张向葵(第2位):幼儿教师对儿童入学准备状态观念的访谈研究.中国家庭教育,2005(2):.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教学与生成智慧,教育科学研究,2005(9):.张向葵(第2位):幼儿气质类型、母亲态度与自我调节的关系研究.中国家庭教育,2004(2):.张向葵(第1位):自尊机制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12):.张向葵(第2位):“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影响研究”的深层思考.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3):.张向葵(第1位):图式: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奠基石.当代教育论坛,2003(12):.张向葵(第1位):幼儿对丧失的认知、成因及调适对策. 中国家庭教育,2003(1):.张向葵(第3位):策略性知识: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现代教育科学,2003(7):.张向葵(第2位):当代中国诚信危机的文化审视.新长征,2002(6):.张向葵(第1位):退休人员的应付方式、控制感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社会心理研究,2002(2):1-5,.张向葵(第2位):待岗人员的应付方式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社会心理研究,2002(3).15.张向葵(第1位):当前形势下知识女性心理素质分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3):.张向葵(第1位):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渠道.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6):.张向葵(第2位):知识女性工作压力归因特点及相关研究.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3(1):.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的获得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6):.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学科化.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9): .张向葵(第1位):备课时怎样备好学生.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8):. 张向葵(第2位):文化震荡与“边际人”心理调适.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0(4):. 张向葵(第2位):教师心理素质与课程改革. 吉林教育研究,2000(8).7. 张向葵(第1位):中学生课文图式意识、图式操作与图式水平关系的研究.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2(4):. 张向葵(第1位):中考与高考学生焦虑心理成因及对策.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9(6):. 张向葵(第2位):学习策略与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版),1998(4):. 张向葵(第2位):小学部首归类识字教学的新方案.现代中小学教育,1998(2):. 张向葵(第3位):学习策略与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现代中小学教育,1998(1):. 张向葵(第1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误区的成因及矫正.现代中小学教育,1997(3):. 张向葵(第1位):罗比?凯斯关于儿童智慧发展的“过程—结构”论.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1996(4):14-15.【报道评论】5. 不能让孩子病在起跑线上——访张向葵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报(心理学)2010年11月3日,第11版.4. “三性并茂”成就阳光童年——对话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学园园长张向葵.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2010年1月22日,第8版.3. 2009中国幼教高峰论坛报道——张向葵:园长管理的新概念及其实施,(第12期):. 张向葵教授与“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奕阳幼教评论,(第11期):. 阳光教育编就快乐摇篮.吉林日版,2009年6月5日,第11版.【著作】10.张向葵(独著):阳光下的成长对话——一位幼教专家写给幼儿家长的36封信.朝华出版社,. 张向葵(独著):给幼儿家长的35封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向葵(著第1位):社会文化震荡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 张向葵(著第1位):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影响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 . 张向葵(独著):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一版;2004年第二版.5. 张向葵(编著):步入青春河.中国青年出版社,. 张向葵(著第1位):学习策略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长春出版社,. 张向葵(编著第1位):学习策略的理论与操作.吉林大学出版社,. 张向葵(独著):中国和希腊儿童信息加工系统机制的比较研究.东北师大出版社,. 张向葵(编著):走进心理世界.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教材】10.张向葵(主编第1位):发展心理学(高等师范院校专业基础课教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张向葵(主编):青少年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网络学院学历教育系列教材).东北师范大学网络课,. 张向葵(主编第1位):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专论(4+2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张向葵(主编):青少年心理学(共同课教材).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向葵(主编第1位):课堂教学监控.人民教育出版社,. 张向葵:心理健康教育教程.教育科学出版社,. 张向葵:青少年心理学.全国继续教育网络课,. 张向葵(主编).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张向葵(主编).管理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向葵(主编第1位):发展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书评】4. 张向葵(独撰):积跬步以至千里——读沈德立教授等人《素质教育中高效率学习的心理机制研究》一书有感.中国校外教育,2008(1):. 张向葵(独撰):专家指津:把心理学导入家庭教育.中华读书报,2005年4月20日,第15版.2. 张向葵(独撰):博采众长 自成机杼——读李洪玉教授等人《学习能力发展心理学》一书有感.现代教育科学,2004(6):. 张向葵(独撰):阅读过程研究的新视角——读《学生汉语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一书有感.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1(4):41-42.【内刊】3. 张向葵. 是师爱,构筑了他的课堂.思想在线.2006,(1):. 张向葵. 关于小学教育专业进入高等教育体系的探讨. 东北师大教学研究,1999,(1).1. 张向葵(第2位):关于切实提高高校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和做法.东北师大教学研究,1997,(2-3).【成果小结】国内外学术刊物共发表论文154篇,SSCI论文9篇、国家级论文8篇、CSSCI论文94篇(2008年后CSSCI(A)17篇)、核心刊物论文10篇、省级论文33篇,著作9部,教材9部;成果获奖共42项,其中国家级成果4项,省部级成果22项,其它16项;承担科研项目23项,其中国家项目9项,省部项目9项,校级5项;近三年支配科研经费68万元,年均万元。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根据《著作权法》,并结合本刊具体情况,凡接到本刊回执后3个月内未接到稿件处理通知者,系仍在审阅中。作者如欲投他刊,请先与本刊联系,切勿一稿两投。来稿请自留底稿。不采用的稿件一般不寄还。 来稿一律文责自负。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有违背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修改稿逾3个月不寄回者,视作自动撤稿。本刊处理稿件的一切事宜,只与通信作者或第一作者联系。 该刊对重大研究成果,将使用“快速通道”在最短时间内发表。凡要求以“快速通道”发表的论文,作者应提供关于论文创新性的书面说明和查新报告和两位专家的推荐信,以说明该项成果的学术价值。经审核同意后一般在收到稿件后3个月内出版。要求刊印彩图者需另付彩图印制工本费。稿件刊登后酌致稿酬(已含其他形式出版稿酬),赠当期杂志1册。

《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创刊于1952年,1984年起由季刊改为双月刊,1985年起更名为《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起更名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湖南师范大学主管,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标准刊号是ISSN 1000-2529 CN 43-1165/C。双月刊,逢单月出版。

胡美灵,男,湖南桑植人。1993年6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中南林业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省级项目2项。出版专著1部,在《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求索》等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30篇。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杨杰,李凌霄,毛炳波.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实施现状调查——以辽宁省四所高校为例[J]. 大学(学术版),2010,04:50-57.[2]杨杰. 校务管理数据决策分析——基于层次分析法研究[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99-101.[3]杨杰. 论大学教师的人文精神[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03:35-40.[4]杨杰. 办学定位视角下的大学教师评价——以教学研究型大学为例[J]. 现代教育管理,2015,10:109-113.[5]杨杰. 如何在平面设计中对3D元素进行成功运用[J]. 大众文艺,2014,08:66.[6]杨杰. 高师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探究[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12:8-11.[7]李东坡,武志杰,陈利军,杨杰,朱平,任军,彭畅,高红军. 长期培肥黑土脲酶活性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 应用生态学报,2003,12:2208-2212.[8]杨杰. 刍议档案工作[J].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01:61.[9]杨杰. 中国当代食品包装设计的发展方向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您好,杨杰的成果有以上几项,但介于这个名字太过常见,您有没有提供其它信息,我校无法做出判断,请您根据专业自行作出判断。

1、《吴门书派研究的界定与成因探析》发表于《书法研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2年第5期。2、《文徵明的出蓝高足——陈淳》发表于《中国书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3年第6期。3、《论三年翰林院待诏对文徵明书法的影响》发表于《书法研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3年第6期。;4、《丰坊的书法学习观及其得失》发表于2004年第1期《云梦学刊》(全国社科核心期刊)。5、《从文徵明写经谈起――兼论书家写经与经生抄经的区别》发表于2004年第5期《书法》。6、《丰坊的书法学习观》发表于2004年第12期《书法世界》。7、《吴门书派》发表于2004年第8期《青少年书法》(青年版)。8、《文彭的篆刻与书法艺术》发表于2005年第1期《青少年书法》(青年版)。9、《明代苏州的书画市场与吴门书派成员的书画交易》发表于2005年第3期《青少年书法》(青年版)。10、《论吴门书派的领袖祝允明》入选2005北京书法国际双年展学术讨论会,入编《2005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书法论文集》,北京出版社,2005年10月。11、《论吴门书派的领袖―――祝允明》发表于2005年第6期《书法研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2、《王宠书法艺术风格研究》发表于2005年第6期《艺术百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3、《文徵明的处世思想与书法审美观》发表于2005年第6期《艺术教育》(全国艺术类核心期刊)。14、《对四年制书法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思考》,入选“中国书法文化国际论坛”,入编《高等书法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5年12月。15、《论三年翰林院待诏对文徵明书法的影响》入编《翰圃积跬·理论编》,文物出版社,2006年3月。16.《技能课程设置----书法专业研究生教育的一道难题》入选新世纪----高等书法教育学术研讨会,入编《新世纪----高等书法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7月。17.《“启功模式”与当代书法人才培养》入选“第二届启功书法学国际研讨会”,入编《第二届启功书法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18、《简论陆游的书法观》(合著,第一作者)发表于2006年第12期《中国书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从心境到书境――略论周雪耕书法艺术》发表于2007年第2期《中国书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唐宋两代书学的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状况》(独著)发表于2008年第4期《艺术百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1、《中国古代皇室书法教育考察》(独著)发表于2008年第5期《艺术百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2、《文徵明的书法题跋刍议》入选“明清书法史国际学术会”,入编《明清书法史国际学术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8年7月。23、《我国古代书学设置始末管窥》山东省第二届书学讨论会优秀论文,。24、《西晋至北宋书学设置沿革管窥》获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一等奖,入编《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5、《论当代书法本科教育中文字学课程的设置----从唐宋两代“书学”的课程设置谈起》参加中国文字博物馆“第二届文字与书法学术讨论会”,。26、《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生源状况与人才培养——以聊城大学为例》入编《2010杭州国际高等书法教育论坛论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7、《肩负培养学者书家的使命——丛文俊先生的书法教育观》发表于2011年2月2日《书法导报》。28、《学习正典 培养通材----张传旭博士的书法教学观》发表于2011年2月16日《书法导报》。29、《在三种学术意识中成材----浅论张金梁教授的书法育人观》发表于2011年2月23日《书法导报》。30、《在书法教学中育人——任平教授的书法教学观》 发表于3月9日《书法导报》。31、《从文徵明的书法题跋看其在书法考证与鉴定上的成就》发表于《书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32、《中国古代小学书法教育的教材研究》发表于《美术学报》(广州美术学学报)2011年第5期。33、《自我修养与艺术追求——论我国古代文人对书法学习的定位》发表于《书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34、《论我国古代书院中的书法教育》发表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全国社科核心期刊)2011年第6期。35、《山东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首位),发表于《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36、《谁给书法家验明正身》发表于《书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2年第4期。37、《文徵明书法题跋在考证、鉴定上的作用》发表于2012年4月7日《中国书画报》。38、《论当代书法本科教育中文字学课程的设置——从唐宋两代“书学”的课程设置谈起》发表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39、《欧体成为小学书法技能教育内容的可行性分析》(首位),发表于《书法》2012年第11期。40、《论草书之格——从米芾<论书帖>谈起》,入编《全国第三届行草书展论文集》,安徽美术出版社,2012年12月。41、《书法门槛与书法圈》发表于《书法》2013年第1期。42、《文不饰者乃饰之极——评杨宝林教授<刘熙载书学研究>》发表于2013年第1期《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43、《小学书法教材内容选择探析》(首位),发表于《书法》2013年第4期。44、《文徵明<西苑诗>书法研究》,发表于2013年第5期《中华书画家》。45、《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何以能为当代书坛树典范》,发表于2013年第5期《书法》。46、《蒋伯宣藏<十七帖>题跋考论》,发表于2013年第7期《书法》。47、《文徵明跋钟繇<荐季直表>考论》,发表于2013年第8期《中华书画家》。48、《楷体印刷字对中小学书法教育的负面影响——以“重捺出锋”为例》,发表于2013年第4期《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9、《论文徵明的书法审美观》,发表于2013年第10期《书法》。50、《论草书之‘格’——从米芾<论书帖>谈起》发表于2014年第2期《书法》。 51、《文徵明跋<王右军思想帖>考论》发表于2014年第7期《书法》。 52、《当代书法的创作心理与形式应用分析》发表于2014年第10期《中华书画家》。 53、《文徵明<跋袁生帖>考论》发表于2014年第5期《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4、《西晋至北宋书学设置沿革管窥》被2014年12月31日《书法导报》全文转发。 55、《徐悲鸿书法形态研究》发表于2015年第1期《美术观察》。

选择字号大中小《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进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序列

  • 索引序列
  • 陕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版费
  •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