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在柳叶刀发表论文的大神

在柳叶刀发表论文的大神

发布时间:

在柳叶刀发表论文的大神

《柳叶刀》是一本偏技术的杂志。这一点需要让读者们心里有数。比如说做扁桃体割除的手术怎么做比较好,这种话题就适合发《柳叶刀》,基本上不需要知道为什么。Lo的工作非常好,不是好在他第一个发现了能从孕妇(注意措辞,不是母亲)的身体里找到胎儿(注意措辞,不是孩子)的遗传信息,而是好在他通过血液得到了这个遗传信息并加以PCR增殖的办法让其复制,然后再进行研究。文章一再强调的也是采集血液以后就不需要穿刺了。当然,那个时候手段没那么高明,四十三个孕妇中三十个怀着男孩子的只有七八成测到了Y-positive signal,这取决于是用血浆还是血清。以上就是为什么中期唐筛传统做法是穿刺,而现在则只需要孕妇的血液就能做的原因。我上面的图里面,高亮显示的部分,是Lo文章中样本的采集方式,专门说明了是孕妇,而不是孕妇的十个妇女是作为对照组数据的。请注意,这里没有指出这十个妇女是否有孕史。那么Lo他们的结论是什么呢?他们比较了哪种增殖的scale比较好,这算是一个技术问题。然后指出自己报导的方法靠谱,专门用ironically引导说,孕妇的血浆一直是被大家忽略的DNA采集源。文章从头到尾都没有说所谓先父遗传的问题。因为所研究的对象只有孕妇,怀孕结束后是什么状态没人知道。还是要强调一下,在这里作为对照的十个非孕妇,不知道是否有孕史,但无一例外没有检测到目标遗传物质。这就是对照组的意义。

医学界的重大突破性成果,是由牛津大学的Yuk-Ming Dennis Lo(卢煜明教授)在1997年发现的。并以牛津大学的名义发表在英国顶级医学学术期刊《柳叶刀》上(DOI:10.1016/S0140-6736(97)02174-0)。简洁地说就是,卢煜明教授在孕妇血液中发现了男性DNA。由于母亲作为女性本身不可能有男性DNA,因此孕妇血液中的男性DNA只能是来自胎儿。卢煜明率先发现孕妇血液内存有胎儿DNA,成为无创性产前检查先驱,他也因此成为了2011年当选的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1)先后在《实用癌症外科学》 《中国肿瘤介入医学》 《中国肿瘤生物免疫医学杂志》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医学论文医学教育论文60余篇。(2)先后在《柳叶刀》 《科学》 《分子细胞生物学》等国际知名医学杂志期刊发表重要学术论文。(3)多次在“全国肿瘤生物大会”“中国介入医学峰会”“诺贝尔奖医学获得者峰会”进行学术成果报告。(4)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人。

2008年《柳叶刀》杂志发表他的新作Injury-related fatalities in China: an under-recognized public-health problem;主编《伤害预防与控制》、《伤害流行病学》、《伤害流行病学现场研究方法》、《暴力流行病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应急医学》和《老师,祝您健康》等。他从事教学、科研和疾病控制工作45年,主持42项部、省和厅级科研课题,27项科研,主编和参编32部专著,发表300多篇论文,他所领导的学科点培养研究生200多人。8次获科技进步奖,3次获优秀教学成果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中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中国流行病学杰出贡献奖、暨南大学终身贡献奖和国务院侨办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暨南大学十佳授课教师、广东省高教战线先进工作者、教书育人好教师、广东省教育系统抗非典先进个人;暨南大学十佳授课教师、十佳先进工作者、杰出科技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和“十一五”优秀科研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王声涌教授的突出贡献在于开创我国伤害防治领域,是中国伤害控制的倡导者和领头人,国家根据他的科研成果,采纳了他的疾病控制工作必须包括伤害的建议,对我国疾病控制的卫生决策做了重大调整,2002年我国疾病控制工作包括了传染病、慢性病和伤害三部分。汶川地震以后,年届七十的王教授全力投身参与创办暨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和开设暨南大学医学院急诊与应急医学专业,先后完成“广东省突发事件科技支撑体系”和“建设区域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和“残疾人紧急医学救援的特殊需求”等研究,率先提出在我国《建设区域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和专业医学救援队伍的方案》,研制了《广东省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和《广州市紧急医学救援方案》的设计,正在着手创建卫生应急综合示范社区。他的关于区域紧急医学救援的理念已被卫生部应急办和各省市区政府应急办所应用。2008年王教授参与创办暨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2011年在暨南大学医学院开创我国第一个应急医学专业和应急医学研究所,致力于应急医学专业的建设和紧急医学救援人才的培养,2008年以来讲授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专题讲座共计107场。他全力支持和协助创办广东省应急医院和组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创办以自救互救为特点的安全社区。王声涌教授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为契机,以灾难的紧急医学救援为核心,不断充实和扩展伤害预防与控制的内涵和外延,积极促进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的相互融合,实现以大卫生观念统筹灾难紧急医学救援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宗旨。1987年以来先后主持48项部、省和厅级科研课题,发表论文近四百篇,他所领导的学科点培养研究生200多人,其中以应急医学为研究方向的8人。2008年《柳叶刀》杂志发表他的新作Injury-related fatalities in China: an under-recognized public-health problem;主编《伤害预防与控制》、《伤害流行病学》、《伤害流行病学现场研究方法》、《暴力流行病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应急医学》和《老师,祝您健康》等,主审《急诊与和灾难医学》等各种专著、教材50余部;9次获省部、厅(局)级科技进步奖,3次获优秀教学成果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中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中国流行病学杰出贡献奖、暨南大学终身贡献奖和国务院侨办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暨南大学十佳授课教师、“十五”优秀科研工作者和“十一五”优秀科研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大一在柳叶刀发表论文

可谓说是顶级。

《柳叶刀》(The Lancet)创刊于1823年,创始人托马斯·威克利(Thomas Wakley)。是由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主办,《柳叶刀》编辑部编辑出版的医学学术刊物 。是国际上公认的综合性医学四大期刊之一。

据2020年7月《柳叶刀》官网显示,《柳叶刀》编辑部有高级执行编辑4人,国际执行编辑2人,执行编辑4人,高级编辑7人,申诉专员1人 。

据2020年7月7日ScienceDirect显示,《柳叶刀》影响因子为59.102。据2020年7月7日《柳叶刀》杂志官网显示:《柳叶刀》根据2019年期刊引文报告与Clarivate Analytics 2020分析,影响因子为60.392。

(1)先后在《实用癌症外科学》 《中国肿瘤介入医学》 《中国肿瘤生物免疫医学杂志》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医学论文和医学教育论文60余篇。(2)先后在《柳叶刀》 《科学》 《分子细胞生物学》等国际知名医学杂志期刊发表重要学术论文。(3)多次在“全国肿瘤生物大会”“中国介入医学峰会”“诺贝尔奖医学获得者峰会”进行学术成果报告。(4)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人。

世界医学杂志论文

“大数据”浪潮下,传统的临床案例的研究是不是“过时”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几位医生最近的行动鼓舞了临床医生进行临床研究的士气。他们对世界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的一篇重点文章提出了质疑,最终获得了《柳叶刀》及原文作者认可。

发表于《柳叶刀感染性疾病杂志》的这篇论文是《2008年至2012年中国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由中国疾控中心、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和美国NIH等多家研究机构共同完成。

这是一项基于“大数据”的研究。研究者们基于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监测系统记录的共31个省市自治区的手足口病监测数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该篇论文其中一处提到,“手足口病的发病症状多持续一天,死亡率便增加1%。”这引起了市妇儿中心的几位临床和公卫医生的'注意:这句结论与自己观察到的临床数据并不吻合。

“在我们的临床病例中,并不是所有症状出现都增加死亡风险,如发热;相同的症状出现在急性期和后遗症期对死亡风险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如吞咽障碍。”作者之一李佩青告诉记者。市妇儿中心的几位医生向《柳叶刀感染性疾病杂志》提出了质疑:“根据对2012年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EV71型手足口病病例的连续统计,我们发现,患者发病早期若出现脑干和丘脑方面的症状,会增加死亡风险。”

结果让李佩青们很自豪:《柳叶刀感染性疾病杂志》采纳并刊登了他们的提问,原文作者的回复也发表在了该杂志上。作者承认,这项研究确实没有收集到临床合并症或并发症的数据。市妇儿中心神经康复科主任杨思达认为,“这次临床数据与大数据的交锋中,大数据放弃了自己的观点,这样的结果提升了临床医生的价值,鼓舞临床医生坚持临床研究。”

在柳叶刀发表论文

具体是在英国,一对男同性恋人,互相在外面出轨,然后家里的狗上了他们的床。

需要自己出钱《柳叶刀》为世界上最悠久及最受重视的同行评审性质医学期刊之一,主要由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发行,部分与里德·爱思唯尔集团(Reed Elsevier)协同出版。1823年由托马斯·威克利(Thomas Wakley)所创刊,据2020年7月7日ScienceDirect显示,《柳叶刀》影响因子为59.102。据2020年7月7日《柳叶刀》杂志官网显示:《柳叶刀》根据2019年期刊引文报告与Clarivate Analytics 2020分析,影响因子为60.392。该期刊登载有原创性的研究文章、评论文章(小组讨论及评论)、社论、书评、短篇研究文章,也有其它一些在刊内常登载的文章,诸如特刊消息及案例报道等。

柳叶刀披露,首例猴痘人传狗病症具体的情况是,人和狗一起睡觉,然后导致近距离传染

在近期,《柳叶刀》发布了一篇论文,首次揭露了猴痘经由人传染给家养宠物的病例,这一个事例发生在法国。

这一个疑似猴痘“人传狗”的病例发生在法国,一对确诊猴痘的男男伴侣家中饲养的宠物狗意大利灵缇犬,在家中的男主人感染猴痘之后第十二天,这只意大利灵缇犬的宠物狗也出现了症状,腹部出现了脓包、皮肤破损,随后检测到猴痘病毒阳性。这只意大利灵缇犬的宠物狗今年四岁,没有既往病例,是一只健康的宠物狗。在家中的两名男主人确诊猴痘之后就一直住在一起,这两名男子表示,平时家中的这只意大利灵缇犬的宠物狗有的时候也会爬上床,但是他们在确诊之后就一直注意跟宠物狗保持一定距离。

这一个消息出来之后,属于是重磅消息,因为之前都没有记录类似狗之类的家养宠物会被传染到猴痘,之前有记录的就是圈养灵长类动物会因为接触到了猴痘病毒而被感染,在这个病例发生之前,并没有报告过宠物狗经由人传染猴痘的病例。这一个消息应该得到重视。

在《柳叶刀》的论文这篇猴痘“人传狗”发表之后,也是更新了我们以往对于猴痘病毒的认知,现在的现有线索指向猴痘病毒疑似可以通过携带病毒的人传染给健康的宠物狗,所以,现在被感染了猴痘的人群要注意不要家养宠物的接触距离,确诊患者不要跟家养宠物有亲密接触。值得关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在7月23日已经将猴痘疫情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这也是这是世卫组织发布的最高级别警报。

在柳叶刀发表论文的人

陈薇长期从事生物防御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药研究,研制出中国军队首个SARS预防生物新药“重组人干扰素ω”、全球首个获批新药证书的埃博拉疫苗。

陈薇长期从事生物防御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药研究,主持建成创新体系和转化基地,成功研发中国军队首个病毒防治生物新药、中国首个国家战略储备重组疫苗和全球首个新基因型埃博拉疫苗。2014-2015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期间,率队赴非洲疫区完成埃博拉疫苗临床试验,是第一个在境外开展临床研究的中国疫苗。

陈薇历经阻击非典、汶川救灾、奥运安保、援非抗埃等重大任务砺炼,带出一支学科交叉、拼搏奉献的生物防御队伍,2018年获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

2020年3月,由陈薇领衔的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科研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开始人体注射试验。

学术论著

截至2019年5月,陈薇在Nature Nano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53.2。

据2020年6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陈薇以通讯作者在Lancet、Lancet Global Health、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文章。

据2020年10月首都文明网显示,陈薇以通讯作者在《科学》《柳叶刀》等发表SCI收录论文79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60.3。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陈薇

医学界的重大突破性成果,是由牛津大学的Yuk-Ming Dennis Lo(卢煜明教授)在1997年发现的。并以牛津大学的名义发表在英国顶级医学学术期刊《柳叶刀》上(DOI:10.1016/S0140-6736(97)02174-0)。简洁地说就是,卢煜明教授在孕妇血液中发现了男性DNA。由于母亲作为女性本身不可能有男性DNA,因此孕妇血液中的男性DNA只能是来自胎儿。卢煜明率先发现孕妇血液内存有胎儿DNA,成为无创性产前检查先驱,他也因此成为了2011年当选的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胎儿的某些细胞可以进入母体,在妈妈的体内“寄生”;而母体的细胞也可以进入胎儿体内。上面的“某些细胞”,指的是仅有的几种已被发现的免疫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存在于骨髓、脐带、胎盘、脂肪等组织中,主要用于免疫调节、辅助造血、分化修复损伤器官。新生儿脐带血保存主要就是为了保存间充质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以供不时之需。母亲与胎儿确实发生了细胞的交换,并且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对母子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这种细胞在母子体内交换,不会对母亲和胎儿任意一方的遗传物质产生影响,仅仅相当于一个外源细胞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了自己体内,最多就是出现一些免疫系统的问题,和“遗传”没有任何关系。这种现象可以形象地理解为,怀孕期间,胎儿和母亲相互向对方进行骨髓移植。

在柳叶刀发表论文柳陈坚

我刚刚在帝迈实习完,现在回学校准备答辩和领毕业证啦,你现在才去实习,你应该比我低一届吧,在这里实习了也快8个月,该公司非常大,牛人也非常多,作为实习生的菜鸟,我经常遇到问题,都向他们请教,很多同事还是挺热心的,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除了工作氛围外,公司有员工宿舍,也有公司食堂,非常便利,在那里实习的半年学习到了不少的知识,满满的回忆啊!

这样的发现让研究资源开始倾斜,澳大利亚皇家医院的电子显微镜第一次呈现了这一能在胃部生存细菌的样貌——螺旋杆状,一端有辅助运动的鞭毛。马歇尔认为特殊的螺旋结构和鞭毛辅助让它可以钻进胃黏膜感染胃壁细胞,并且培养皿上发现的尿素酶,证明它可以分泌尿素酶产生氨来中和环境中的强酸,从而在胃酸中生存。1982年10月他在《柳叶刀》上发表了他的论文,但是却未能受到多少关注。于是这位年轻人打算亲自完成科赫法则的第三步和第四步,而且不再使用动物,而是直接用人体。这位年轻的“疯子”曾经亲自通过大量运动让自己中暑来完成激烈运动后中暑现象的研究。这次他在检查自己未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将一名已治愈患者的幽门螺杆菌培养样液,喝了下去,用自己做实验。喝下细菌后不过一周,马歇尔开始呕吐,且呕吐物中几乎不含胃酸,紧接着的胃镜检查发现胃中已经有明显的炎症反应,再过了三天,从他胃中去除的粘膜样品上培养出了幽门螺杆菌的菌落。胃镜的检查也发现了胃壁上的免疫细胞增多,胃壁细胞遭受感染,炎症反应明显,炎症部位有大量细菌。有了结果,他进行了抗生素治疗,并痊愈。

根据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等科研人员2020年1月24日发表在《柳叶刀》的论文,早期41例确诊病例显示,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于2019年12月1日出现症状。只是,第一例新冠状病毒并不代表一定是第一个感染病毒的人。至于第一例住院患者是否还活着,现在官方也没有说明。

  • 索引序列
  • 在柳叶刀发表论文的大神
  • 大一在柳叶刀发表论文
  • 在柳叶刀发表论文
  • 在柳叶刀发表论文的人
  • 在柳叶刀发表论文柳陈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