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大创图像分类怎样发表论文

大创图像分类怎样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大创图像分类怎样发表论文

论文发表流程有哪些?完成一篇SCI论文后,下一个任务是如何准备和组织所需的文件和提交的材料。稿件提交后,总刊编辑将进行正式审稿,检查稿件在格式和内容上是否符合本刊要求。稿件通过正式评审后,即可进入实质性评审阶段。因此,应高度重视提交文件的准备工作。投稿前,在选择投稿期刊后,首先要认真阅读期刊作者主页指南上的每一个细节要求,并严格按照目标期刊投稿指南准备相关投稿材料。如果投稿指南上的描述不清楚,你可以下载最新一期的期刊供阅读和参考。许多杂志都会在提交指南页面提供免费下载的样本供作者参考。不同的杂志需要准备不同的文件,但它们也有某些共同点。例如,提交材料通常包括:正文(手稿或正文)、扉页(全称或扉页)、附件、图片(图)、表格(表)、补充资料文件(辅助资料或补充材料)及其他相关文件等。以下是提交文件的准备和注意事项的简要说明:文本(text)正文是对一篇论文的完整描述,按优先顺序,通常包括标题、摘要、导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致谢、参考文献、表格、图片说明(图例或图注)等主要部分。材料、方法和结果往往内容丰富。每个段落都可以设置副标题。副标题可以加粗或斜体,以便于阅读。少数杂志要求表格和图片说明不能放在全文中,而是放在单独的Word文档中。在正常情况下,提交指南将对文章的结构、格式和字数作出规定和详细介绍。整个稿件的每一部分都必须严格按照投稿指南的要求编写。标题页(完整标题或标题页)标题页包含文章的标题、所有作者信息(姓名、最高学位、单位及其通信地址)以及相应作者的联系信息(单位、地址、电话、传真和电子邮件)。大多数SCI期刊要求文章标题不得超过100个印刷体字符(包括字母、标点符号和空格),应为10-12个(不超过25个)英文单词的名词性短语或句子。作者排名的顺序应根据论文的写作贡献来决定。共同第一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通常用“*”等符号标记,并单独解释。有些杂志需要在标题页上写基金支持,通常在标题页的下半部分。此外,大多数SCI期刊要求作者提供不超过40个印刷字符的标题(行标题、短标题)。求职信期刊编辑通常允许作者简要介绍论文的亮点和价值,作者也希望能为编辑提供一些信息,帮助他们的论文进行评审和决策。以上信息可写在提交信中,一封好的投稿信必须特别注意内容和格式。一些医学期刊在作者指南中对投稿信的内容和格式有具体要求。送审函的格式与一般公函相似,包括标题、标题、正文、背书、签名和附件等,正文是送审函的主体部分。在这一部分,你需要:完整地列出文章的标题。并简要介绍了本研究的主要意义、创新点、投稿意愿和适合期刊稿件的栏目。

有很多小伙伴们就会很奇怪了,当我们把毕业论文完成之后,要如何发表呢?那小编我今天就针对“发表论文流程”这一情况,为大家解答疑惑吧!

一般来说呢,发表论文流程分为以下六步:

一、投稿

投稿是指论文发表人员选择好投稿期刊之后,我们再通过邮箱、在线投稿窗口、QQ或者微信等方式将自己的论文稿件发送给编辑就好了。

二、审核(也俗称为审稿)

投稿之后,编辑会按照投稿的先后顺序对论文进行一个审稿过程,有的期刊杂志是会收取审稿费的,如果我们发表论文需要加急发表的话,是需要在投稿时标注清楚的,这个可能会产生加急费用。审稿环节是整个论文发表过程中耗时最长的,它可以说影响了论文发表周期的长短,只因为论文审稿可能会反复进行。

三、审稿结果

审稿结果主要介绍通过审稿并被录用了的论文。通过杂志社论文三审的论文,杂志社会下发录用通知书,并注明好预安排在某年某期发表此篇论文,之所以是预安排,是因为还需要交纳版面费。

四、交费

交费就主要指的是版面费了,在我们交纳费用之后,论文才会正式进入安排刊期出版的流程。

五、安排发表

费用到位之后,便可以安排刊期了,并按照日期出版见刊。而少部分论文的发表可能会被延期,这样的现象也属于正常情况,原因就比如有人安排加急类似之类的问题。

六、寄送样刊

论文见刊之后,杂志社会给作者寄送一本样刊的,是作为用途上交的材料。到此整个的论文发表流程就基本结束了。

那么以上呢就是“发表论文流程”的六大步骤啦!那最后小编要提醒大家一点,在我们进行论文写作时一定要保证是自己原创的,这样的话在进行论文查重检测的时候也不会存在那么多需要修改的地方,同时大家要记得去进行自查,保证论文更高程度的通过哦!

大创论文发表在哪里大厦内文发表的话可以上网查一下,或者咨询一下相关人员。

1. 准备论文:如果论文已经准备好了,按照论文找合适的期刊就好;如果论文没写好,建议还是先找合适的期刊,然后参照期刊的要求进行论文的写作,这样能更容易通过审核。2.投稿:将论文通过各种途径送到期刊编辑部。3.审核:核心期刊一般是同行评审制度,编辑部会把你的论文转发给三个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由他们提出意见,编辑部会举行会议研究这三个专家的意见后作出录用或者修改或者退稿的决定。这也是核心期刊审稿时间长的原因。普通期刊一般由编辑部自己审核,速度比较快。4.录用:审核通过后,编辑部会开一个录用证明给作者,作者支付相关版面费后就可以安排发表了。5.出刊:热门期刊的刊期通常排在一年以后了,而冷门的刊经常还在收上一年的版面。一般的出刊时间是在3-6个月左右,出刊后编辑部会付费邮寄给作者一本样刊。6.上网:如果是上知网的期刊,那么出刊1-3个月后,作者就可以在知网上检索到自己的文章了。至此,整个发表流程完成。

发表图像分类相关论文

SDNET: MULTI-BRANCH FOR SINGLE IMAGE DERAINING USING SWIN 最近,流行的transformer具有全局计算特性,可以进一步促进图像去雨任务的发展。本文首次将Swim-transformer引入图像去雨领域,研究了Swim-transformer在图像去雨领域的性能和潜力。具体来说,我们对Swim-transformer的基本模块进行了改进,设计了一个三分支模型来实现单幅图像的去雨。前者实现了基本的雨型特征提取,而后者融合不同的特征进一步提取和处理图像特征。此外,我们还采用jump connection来融合深层特征和浅层特征。实验表明,现有的公共数据集存在图像重复和背景相对均匀的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数据集Rain3000来验证我们的模型。 Transformer[28]最初是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的一个模型,用于并行处理单词向量,以加速模型推理。它的全局计算特性适用于远距离传递特征。这正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中卷积运算所不擅长的。Dosovitskiy等人[29]将图像分割成16x16个图像块,将不同的图像块作为不同的词输入到transformer中,提高了图像分类的精度。近年来,人们从深度[30]、多尺度[31]等角度应用transformer来完成相关任务。然而,Transformer也有不可忽视的缺点,例如计算量与图像大小之间存在二次关系,这限制了它的应用环境。Liu等人[32]提出的Swin-transformer使用滑动窗口使模型具有线性计算复杂度,通过跨窗口连接改善了窗口间的信息交换,最终提高了模型在图像分类、目标检测和实例分割等方面的性能。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图像去雨网络SDNet,它是利用Swim-transformer强大的特征表示能力构建的端到端去雨网络。具体地说,我们改进了Swim-transformer的基本模块,重新设计了一个双分支模型,实现了单图像去雨。前者实现了基本的雨型特征提取,后者融合了不同分支的特征。此外,我们采用jump connection来融合深度特征和浅层特征,以提高网络模型的性能。 本文贡献如下: 最近有大量的研究工作将transformer引入CV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来说,Dosovitskiy等人[29]将图像分成16X16个图像块,然后将其拉伸成一维向量,然后送入网络中完成图像分类任务。Chen等人[38]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运算的transformer与Unet相结合的TransUnet方法,实现医学图像的分割。蒋等[39]设计了与对抗生成网络结构相同的图像生成transformer。transformer中的self-attention导致模型计算直线增长,导致transformer不能在低计算能力的硬件上运行。Liu[32]提出了一种利用滑动窗口方法使网络计算线性增长并加速网络推理的方法。我们的方法是基于这种方法来实现一个单一的图像去雨任务的融合特征。 本文的方法是基于这种方法[32]来实现一个单一的图像去雨任务,融合不同分支的特征、深度特征和浅层特征。 Transformer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网络模块,可以取代CNN操作。但其中的Muti-Head Attention导致模型的计算量迅速增加,导致transformer模型无法在许多底层硬件中测试和使用,注意力的数学表达式如下:本文使用一个简单而强大的前馈网络作为主干,如图2所示。SDnet网络基本上由三个多分支融合模块组成,称为MSwt,一个多分支模块MSwt-m和两个基本block模块。此外,还增加了跳转连接,目的是融合深特征和浅特征,以提高网络去雨的性能。为了更灵活地构建网络,提出了Basic-block的概念,并设计了两个三分支特征融合块。如图4和图5所示,与后者相比,前者有一个用于融合特征的附加基本块。数学表达式如下: 其中F(·)表示基本块的操作。x表示模块Mswt的输入。这种设计的思想来源于自我注意中的多头注意机制。通过学习F1、F2、F3,可以自适应地学习不同的特征。将输入映射到不同的子空间,分别提取不同的特征。与自我注意不同的是,我们对提取的特征求和,而不是级联操作。通过F4融合增加的特征,实现进一步的特征提取。由于设计思想来源于多头注意机制,多分支具有与该机制相同的特点,即在一定范围内,分支越多,模型性能越好。为了平衡模型的规模和模型的性能,我们选择了三个分支进行特征提取。 虽然transformer可以保持特征在长距离传播,但是仍然需要在网络中结合深特征和浅特征,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个没有特征融合的Mswt模块,我们称之为Mswt-m,如图5所示,其数学表达式如下: F1、F2、F3将输入映射到三个不同的空间进行特征提取,对提取的特征求和,然后与第二个Mswt模块的输出求和,再经过一个基本块,实现深度特征和浅层特征的融合,如图2中的小跳跃连接所示,而图2中相对较长的跳跃连接则考虑了主要特征中包含的丰富的空间和纹理信息,有助于完成深度特征中缺失的纹理信息。 其中,O为雨图像,B为对应标签。是绝对差(SAD)之和,用于计算相似预测图像和标签之间的像素损失,如等式6所示。SSIM(结构相似性)是结构相似性,最初用作评估两个图像内容的结构相似性的度量。Ren等人[41]证明了SSIM作为损失函数在图像降额任务中的有效性的负面作用,其数学表达式如等式7所示。尽管使用该损失函数可以获得高SSIM度量,但图像仍然存在失真和低峰值信噪比(PSNR)。identity loss(等式8)由CycleGAN[42]导出,CycleGAN[42]用于约束生成图像的颜色丢失,这里我们使用它来约束图像去雨后的图像样式,这减少了图像失真,提高了网络性能。α , β , λ 是SAD损失、SSIM损失和identity loss的系数。在本文中,分别设置为0.2、4和1。 实验使用Tesla V100 16G GPU进行训练,使用Pytorch框架1.7.0和(Adam)[43],初始学习率为5× 10−4,减少到5× 10−5和5× 10−6当训练迭代次数分别为总迭代次数的3/5和4/5时。输入模型的图像大小设置为231×231. batch size为5。 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数据集用于网络训练和消融实验。该数据集是从ImageNet中随机抽取的10万幅图像,保证了图像的多样性。从Efficientderain[12]降雨模式数据集中随机选择一到四种降雨模式,并添加到选定的图像中。我们最终选择了3000张合成图像作为训练集,400张作为测试集。我们把这个数据集命名为Rain3000。此外,我们还使用公开的数据集Rain100L和Rain100H[44]来验证SDnet模型。两个公开的数据集都包含1800个训练图像和200个测试图像。 使用SSIM和PSNR作为评价指标,这两种指标已被广泛用于评价预测图像的质量。PSNR是根据两幅图像之间的像素误差来计算的,误差越小,值越大,图像越相似,除雨效果越好。相反,图像去雨的效果越差 首先,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win-transformer的三分支端到端除雨网络,它充分利用了Swin-transformer强大的学习能力,用一种改进的Swin-transformer代替卷积运算,并设计了一个多分支模块来融合不同空间域的信息,使用跳转连接来融合深特征和浅特征。此外,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数据集,由3000个训练对和400个测试对组成。该数据集是基于ImageNet生成的,具有丰富的背景和雨型组合,便于模型的推广。我们提出的模型在数据集Rain3000和公共数据集Rain100L、Rain100H上都达到了最佳性能。我们的工作还有些不足。例如,在参数数目相同的情况下,哪种方法更适合于并行或串行的图像去噪任务还没有详细探讨。以及是否可以使用多个不同大小的滑动窗口来实现窗口间的进一步信息交换,以提高网络降容的性能。此外,我们正在使用更简单的前馈网络,更复杂的网络仍然值得研究

随着图像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我整理了图像识别技术论文,欢迎阅读!

图像识别技术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图像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图像识别是利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和理解,由于图像在成像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得图像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基于图像处理技术进一步探讨图像识别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关键词:图像处理;图像识别;成像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0-2446-02

图像是客观景物在人脑中形成的影像,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源,它是通过各种观测系统从客观世界中获得,具有直观性和易理解性。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并在科学研究、教育管理、医疗卫生、军事等领域已取得的一定的成绩。图像处理正显著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手段,比如人们可以借助于图像处理技术欣赏月球的景色、交通管理中的车牌照识别系统、机器人领域中的计算机视觉等,在这些应用中,都离不开图像处理和识别技术。图像处理是指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着重强调图像与图像之间进行的交换,主要目标是对图像进行加工以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并为后期的图像识别大基础[1]。图像识别是利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和理解,以识别各种不同模式的目标和对像的技术。但是由于获取的图像本事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使得图像处理和识别技术成为研究热点。

1 图像处理技术

图像处理(image processing)利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分析,以达到所需的结果。图像处理可分为模拟图像处理和数字图像图像处理,而图像处理一般指数字图像处理。这种处理大多数是依赖于软件实现的。其目的是去除干扰、噪声,将原始图像编程适于计算机进行特征提取的形式,主要包括图像采样、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图像编码与压缩和图像分割。

1)图像采集,图像采集是数字图像数据提取的主要方式。数字图像主要借助于数字摄像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经过采样数字化得到的图像,也包括一些动态图像,并可以将其转为数字图像,和文字、图形、声音一起存储在计算机内,显示在计算机的屏幕上。图像的提取是将一个图像变换为适合计算机处理的形式的第一步。

2)图像增强,图像在成像、采集、传输、复制等过程中图像的质量或多或少会造成一定的退化,数字化后的图像视觉效果不是十分满意。为了突出图像中感兴趣的部分,使图像的主体结构更加明确,必须对图像进行改善,即图像增强。通过图像增强,以减少图像中的图像的噪声,改变原来图像的亮度、色彩分布、对比度等参数。图像增强提高了图像的清晰度、图像的质量,使图像中的物体的轮廓更加清晰,细节更加明显。图像增强不考虑图像降质的原因,增强后的图像更加赏欣悦目,为后期的图像分析和图像理解奠定基础。

3)图像复原,图像复原也称图像恢复,由于在获取图像时环境噪声的影响、运动造成的图像模糊、光线的强弱等原因使得图像模糊,为了提取比较清晰的图像需要对图像进行恢复,图像恢复主要采用滤波方法,从降质的图像恢复原始图。图像复原的另一种特殊技术是图像重建,该技术是从物体横剖面的一组投影数据建立图像。

4)图像编码与压缩,数字图像的显著特点是数据量庞大,需要占用相当大的存储空间。但基于计算机的网络带宽和的大容量存储器无法进行数据图像的处理、存储、传输。为了能快速方便地在网络环境下传输图像或视频,那么必须对图像进行编码和压缩。目前,图像压缩编码已形成国际标准,如比较著名的静态图像压缩标准JPEG,该标准主要针对图像的分辨率、彩色图像和灰度图像,适用于网络传输的数码相片、彩色照片等方面。由于视频可以被看作是一幅幅不同的但有紧密相关的静态图像的时间序列,因此动态视频的单帧图像压缩可以应用静态图像的压缩标准。图像编码压缩技术可以减少图像的冗余数据量和存储器容量、提高图像传输速度、缩短处理时间。

5)图像分割技术,图像分割是把图像分成一些互不重叠而又具有各自特征的子区域,每一区域是像素的一个连续集,这里的特性可以是图像的颜色、形状、灰度和纹理等。图像分割根据目标与背景的先验知识将图像表示为物理上有意义的连通区域的集合。即对图像中的目标、背景进行标记、定位,然后把目标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目前,图像分割的方法主要有基于区域特征的分割方法、基于相关匹配的分割方法和基于边界特征的分割方法[2]。由于采集图像时会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会是图像变的模糊、噪声干扰,使得图像分割是会遇到困难。在实际的图像中需根据景物条件的不同选择适合的图像分割方法。图像分割为进一步的图像识别、分析和理解奠定了基础。

2 图像识别技术

图像识别是通过存储的信息(记忆中存储的信息)与当前的信息(当时进入感官的信息)进行比较实现对图像的识别[3]。前提是图像描述,描述是用数字或者符号表示图像或景物中各个目标的相关特征,甚至目标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到的是目标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抽象表达。图像识别技术对图像中个性特征进行提取时,可以采用模板匹配模型。在某些具体的应用中,图像识别除了要给出被识别对象是什么物体外,还需要给出物体所处的位置和姿态以引导计算初工作。目前,图像识别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如生物医学、卫星遥感、机器人视觉、货物检测、目标跟踪、自主车导航、公安、银行、交通、军事、电子商务和多媒体网络通信等。主要识别技术有:

2.1 指纹识别

指纹识别是生物识别技术中一种最实用、最可靠和价格便宜的识别手段,主要应用于身份验证。指纹识别是生物特征的一个部分,它具有不变性:一个人的指纹是终身不变的;唯一性:几乎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指纹[3]。一个指纹识别系统主要由指纹取像、预处理与特征提取、比对、数据库管理组成。目前,指纹识别技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如信用卡、医疗卡、考勤卡、储蓄卡、驾驶证、准考证等。

2.2 人脸识别 目前大多数人脸识别系统使用可见光或红外图像进行人脸识别,可见光图像识别性能很容易受到光照变化的影响。在户外光照条件不均匀的情况下,其正确识别率会大大降低。而红外图像进行人脸识别时可以克服昏暗光照条件变化影响,但由于红外线不能穿透玻璃,如果待识别的对象戴有眼镜,那么在图像识别时,眼部信息全部丢失,将严重影响人脸识别的性能[4]。

2.3 文字识别

文字识别是将模式识别、文字处理、人工智能集与一体的新技术,可以自动地把文字和其他信息分离出来,通过智能识别后输入计算机,用于代替人工的输入。文字识别技术可以将纸质的文档转换为电子文档,如银行票据、文稿、各类公式和符号等自动录入,可以提供文字的处理效率,有助于查询、修改、保存和传播。文字识别方法主要有结构统计模式识别、结构模式识别和人工神经网络[5]。由于文字的数量庞大、结构复杂、字体字形变化多样,使得文字识别技术的研究遇到一定的阻碍。

3 结束语

人类在识别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或复杂的环境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对于计算机来讲进行复杂的图像识别是非常困难的[6]。在环境较为简单的情况下,图像识别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在复杂的环境下,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在图像识别过程中的图像分割算法之间的性能优越性比较没有特定的标准,以及算法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使得图像识别的最终结果不十分精确等。

参考文献:

[1] 胡爱明,周孝宽.车牌图像的快速匹配识别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39(7):90—91.

[2] 胡学龙.数字图像处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3] 范立南,韩晓微,张广渊.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 晓慧,刘志镜.基于脸部和步态特征融合的身份识别[J].计算机应用,2009,1(29):8.

[5] 陈良育,曾振柄,张问银.基于图形理解的汉子构型自动分析系统[J].计算机应用,2005,25(7):1629-1631.

[6] Sanderson C,Paliwal K K.Information Fusion and Person Verification Using Speech & Face Information[C].IDIAP-RR 02-33,Martigny,Swizerland,2002.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图像识别技术论文

自己很早就看到过这篇论文了,论文中的工作和我的一个项目也是有很多共通之处,但是自己实力不够也没有想法去把它们全部总结下来,只能在此膜拜一下大佬。 自从2012年AlexNet在图像分类任务上大放异彩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已经成为图像分类任务上最有效的方法,在ImageNet上的准确率也从62.5%提升至82.7%。然而这些提升不仅仅是网络结构上的改进,还有很多训练策略上的改进,如损失函数、数据预处理、优化方法等,但是这些改进的关注度却非常低,有些重要的tricks甚至只能在源码中找到。本论文总结了一个技巧大礼包,通过和baseline对比,评估这些技巧的有效性。同样的,关于这些技巧的结论也适用于其他计算机视觉任务,比如目标检测、语义分割、实例分割等等。 baseline的训练方法主要是参考Resnet的训练过程。 近些年来,硬件(GPU)上发展迅速,所以在权衡性能上的选择也发生了改变。现在在训练时会去选择使用低数值精度和更大的batch size。 对于同样个数的epoch,大的batch_size效果不如小的batch_size。可以用以下启发式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通常神经网络都是用32位浮点型(FP32)精度训练,也就是说所有参数的存储和运算都是用FP32。然而当前的新硬件支持更低精度的数据类型。比如V100用FP32能提供14TFLOPS,但是用FP16能提供100TFLOPS。在V100上从FP32切换到FP16后,整体训练速度加快了2到3倍。(本人不太了解混合精度训练,论文里也只是简单提了几句,大概看了一下百度的那篇混合精度论文,有误的话请指正) 尽管使用FP16可以大大加快训练速度,但是有些梯度在FP16范围之外,如果用FP16进行更新,梯度都会是0,无法正常训练。所以这里主要有两个方法: 模型调整是对网络体系结构的微小调整,例如改变特定卷积层的步幅。这种调整通常几乎不会改变计算复杂性,但可能对模型精度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在本节中,我们将使用ResNet作为示例来研究模型调整的影响。 ResNet由一个输入主干,后续的四个阶段和一个输出层组成。 ResNet有两个流行的调整,在这里我们分别成为ResNet-B和ResNet-C,我们也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型调整,ResNet-D。 使用第三节提到的BS=1024,精度为FP16的ResNet50进行实验。ResNet50和ResNet50-D的浮点数计算成本差异在15%内,在训练过程中,ResNet50-D仅仅只慢了3%,精度提升了1%。我自己也大概计算了一下将用3个3x3替代一个7x7增加的FLOPs。(不包含bias,BN,ReLu等计算)本节进一步介绍提高模型精度的四种训练策略的改进。 在训练过程中,学习率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参数,在使用warm up后,我们通常会随着训练进程,逐步降低学习率。广泛使用的策略是学习率指数衰减。在ResNet中是每30轮降低0.1,称之为step decay;在Inception中是每两轮降低0.94。另一种策略是2016年提出的学习率余弦衰减。简化版本是通过余弦函数将学习速率从初始值降低到0。从上图可以看出,起初余弦衰减的学习率缓慢下降,在中间部分几乎是线性下降,在最后又缓慢下降。(但是似乎准确率没有提升,而且也没有加速收敛,只是验证准确率曲线更加平滑) 图像分类网络的最后一层通常是全连接层。由 表示 类的预测得分,可以通过 算子对这些得分进行归一化得到预测概率。总共有 类, 类的概率 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另外,如果图像的真实标签是 ,我们可以得到分布 : 负交叉熵计算(论文中此处公式有误): 通过训练,使得 两个分布越来越接近。损失计算也可以转换为下式: 所以最优解是 ,同时保持其他值很小。换句话说,这样做也鼓励输出的分数有显著区别,从而可能导致过拟合(通过softmax学到的模型太自信了)。 标签平滑的想法首先被提出用于训练Inception-v2,它改变了真实概率 的分布: 其中 是一个常数,所以最后的解为: 其中 可以是任意实数。这样可以调整全连接层的输出,得到更好的泛化能力。 在知识蒸馏中,我们使用教师模型来帮助训练当前模型,这被称为学生模型。教师模型通常是具有更高准确度的预训练模型,因此通过模仿,学生模型能够在保持模型复杂性相同的同时提高其自身的准确性。一个例子是使用ResNet-152作为教师模型来帮助培训ResNet-50。 在训练期间,我们添加蒸馏损失来惩罚教师模型的Softmax出书和学生模型之间的差异。给定输入,假设 是真实概率分布,并且 分别是学生模型和教师模型最后全连接层的输出。我们之前是使用负交叉熵损失 来衡量 之间的差异。加上只是蒸馏后,其损失函数变为:2017年提出的mixup。每次随机选两个样本作为一个样本对 ,然后通过这一个样本对,生成一个新的样本:这里作者没有提及采用mix up后损失函数计算方法的改变,我补充一下: 知乎的讨论---如何评价mixup: BEYOND EMPIRICAL RISK MINIMIZATION? 我们设置 用于标签平滑,使用 用于知识蒸馏,对于ResNet152-D模型,同时使用余弦学习率衰减和标签平滑作为教师网络。在mix up 中,我们在Beta分布中选择 ,并且将训练轮数由120增加到200,因为mix up要求使用更多的轮数才能够更好的收敛。当我们同时使用mix up 和知识蒸馏时,教师网络也会使用mix up进行训练。 知识蒸馏在ResNet上运行良好,但是它在Inception-V3和MobileNet上运行不佳。我们的解释是,教师模型不是来自学生的同一个家庭,因此在预测中有不同的分布,并对模型带来负面影响。 迁移学习是图像分类模型的一个主要用途,我们在选择了两个重要的计算机视觉任务:物体检测和语义分割,通过改变基本模型来评估他们的性能。 我们分别使用VOC 2007 trainval和VOC 2012 trainval的联合集进行培训,并使用VOC 2007测试进行评估。我们在这个数据集上训练了Faster-RCNN,其中包括来自Detectron的改进,例如线性warm up 和 long training schedul。将Faster-RCNN的基础网络替换,保持其他设置相同,因此收益仅来自于模型。ImageNet上精度为79.29%的最佳基础模型在VOC上的最佳mAP为81.33%,优于标准模型4% 我们使用完全卷积网络FCN在ADE20K 数据集上训练模型,在Stage3和Stage4中使用扩张卷积。与我们在物体检测上的结果相矛盾,余弦学习速率表有效地提高了FCN性能,而其他改进则没有效果。对该现象的潜在解释是语义分割在像素级别中预测。虽然使用标签平滑,蒸馏和mix up 的模型有利于软化标签,但模糊的像素级信息可能会降低精度。 在本文中,我们调查了十几个技巧,以训练深度卷积神经网络,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这些技巧为模型架构,数据预处理,损失函数和学习速率进行了微小的修改。我们在ResNet-50,Inception-V3和MobileNet上的实证结果表明,这些技巧可以始终如一地提高模型精度。更令人兴奋的是,将所有这些堆叠在一起可以显着提高准确性。此外,这些改进的预训练模型在转移学习中显示出强大的优势,这改善了对象检测和语义分割。我们相信,这种优势可以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 作者总结了一大堆技巧,并且对于这些技巧都做了足够的实验,可以将其作为一本指导手册,帮助自己在以后训练网络的过程中少踩坑。其中每一个tricks在本文中也只是简单交代,想要了解更多的细节还需要去找相关论文继续深入。

图像分类如何发表论文

第一步论文查重。之所以放在第一步,是因为期刊天空一直都建议作者投稿前查重,这样既能提前发现自己论文重复率多少,又不会给杂志社编辑造成不良印象,更减少了投稿后再查重导致退修,进而论文发表时间周期增加。发表论文必经流程和步骤第二步:筛选期刊。针对自己的专业方向,论文内容领域,到相应分类的期刊当中挑选。期刊天空编辑提醒,有作者因为发表论文不符合期刊发表方向而退稿的。第三步选定期刊:需要根据自己评职称、毕业论文发表要求,期刊天空编辑指出,这些内容一般从职称文件当中可以了解到,例如:期刊级别,选定后要了解期刊发表论文要求。第四步论文发表:选定期刊之后,可以通过邮箱、在线投递、微信QQ等发送文件,期刊天空编辑介绍,之所以有这么多方式,是因为各投稿方式相应的处理效率呈提高的趋势。第五步等待审稿。期刊天空编辑温馨提示:论文审稿是整个论文发表过程当中时间周期最长的,没有退修的稿件属于正常时间周期,如果存在论文审稿有退修,那么发表周期就会相应的增加。发表论文期刊的级别越高,发表周期就越长。第六步对于顺利被期刊录用的论文来说,杂志社会发送录用通知函,缴纳版面费用之后,即可安排发表刊期。第七步发表见刊。在到了论文发表安排刊期时,论文就算是正式见刊发表,作者需等待杂志社寄送样刊就可以当做评职称材料上交。

医学影像分割论文可以在nature上发表。nature上目前也有很多影像相关的文章,医学影响分割的论文可以在上面发表。

论文发表流程有哪些?完成一篇SCI论文后,下一个任务是如何准备和组织所需的文件和提交的材料。稿件提交后,总刊编辑将进行正式审稿,检查稿件在格式和内容上是否符合本刊要求。稿件通过正式评审后,即可进入实质性评审阶段。因此,应高度重视提交文件的准备工作。投稿前,在选择投稿期刊后,首先要认真阅读期刊作者主页指南上的每一个细节要求,并严格按照目标期刊投稿指南准备相关投稿材料。如果投稿指南上的描述不清楚,你可以下载最新一期的期刊供阅读和参考。许多杂志都会在提交指南页面提供免费下载的样本供作者参考。不同的杂志需要准备不同的文件,但它们也有某些共同点。例如,提交材料通常包括:正文(手稿或正文)、扉页(全称或扉页)、附件、图片(图)、表格(表)、补充资料文件(辅助资料或补充材料)及其他相关文件等。以下是提交文件的准备和注意事项的简要说明:文本(text)正文是对一篇论文的完整描述,按优先顺序,通常包括标题、摘要、导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致谢、参考文献、表格、图片说明(图例或图注)等主要部分。材料、方法和结果往往内容丰富。每个段落都可以设置副标题。副标题可以加粗或斜体,以便于阅读。少数杂志要求表格和图片说明不能放在全文中,而是放在单独的Word文档中。在正常情况下,提交指南将对文章的结构、格式和字数作出规定和详细介绍。整个稿件的每一部分都必须严格按照投稿指南的要求编写。标题页(完整标题或标题页)标题页包含文章的标题、所有作者信息(姓名、最高学位、单位及其通信地址)以及相应作者的联系信息(单位、地址、电话、传真和电子邮件)。大多数SCI期刊要求文章标题不得超过100个印刷体字符(包括字母、标点符号和空格),应为10-12个(不超过25个)英文单词的名词性短语或句子。作者排名的顺序应根据论文的写作贡献来决定。共同第一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通常用“*”等符号标记,并单独解释。有些杂志需要在标题页上写基金支持,通常在标题页的下半部分。此外,大多数SCI期刊要求作者提供不超过40个印刷字符的标题(行标题、短标题)。求职信期刊编辑通常允许作者简要介绍论文的亮点和价值,作者也希望能为编辑提供一些信息,帮助他们的论文进行评审和决策。以上信息可写在提交信中,一封好的投稿信必须特别注意内容和格式。一些医学期刊在作者指南中对投稿信的内容和格式有具体要求。送审函的格式与一般公函相似,包括标题、标题、正文、背书、签名和附件等,正文是送审函的主体部分。在这一部分,你需要:完整地列出文章的标题。并简要介绍了本研究的主要意义、创新点、投稿意愿和适合期刊稿件的栏目。

图像分割是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的基本问题之一,是图像处理图像分析的关键步骤。我整理了图像分割技术论文,欢迎阅读!

图像分割技术研究

摘要:图像分割是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的基本问题之一,是图像处理图像分析的关键步骤。本文介绍了基于阈值的分割方法和图像分割的图像分割性能的评价、应用现状;最后总结出图像分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图像分割、阈值、边缘检测、区域分割

中图分类号: TN957.52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随着图像分割技术研究的深入,其应用日趋广泛。凡属需要对图像目标进行提取、测量的工作都离不开图像分割。图像分割是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且又十分困难的问题,是计算机视觉技术中首要的、重要的关键步骤。图像分割结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对计算机视觉中的图像理解。现有的方法多是为特定应用设计的,有很大的针对性和局限性,到目前为止还不存在一个通用的方法,也不存在一个判断分割是否成功的客观标准。因此,对图像分割的研究目前还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使得图像分割的研究仍然是一个极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2图像分割方法

图像分割(Image Segmentation),简单地说就是将一幅数字图像分割成不同的区域,在同一区域内具有在一定的准则下可认为是相同的性质,如灰度、颜色、纹理等。而任何相邻区域之间其性质具有明显的区别。

2.1基于灰度特征的阈值分割方法

阈值分割技术是经典的、流行的图象分割方法之一,它是用一个或几个阈值将图像的灰度级分为几个部分,认为属于同一个部分的像素是同一个物体。

这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单阈值法,用一个全局阈值区分背景和目标。当一幅图像的直方图具有明显的双峰时,选择两峰之间的谷底作为阈值。

(2)双阈值法,用两个阈值区分背景和目标。通过设置两个阈值,以防单阈值设置阈值过高或过低,把目标像素误归为背景像素,或把背景像素误归为目标像素。

(3)多阈值法,当存在照明不均,突发噪声等因素或背景灰度变化较大时,整幅图像不存在合适的单一阈值,单一阈值不能兼顾图像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这时可将图像分块处理,对每一块设一个阈值。

2.2 边缘检测分割法

基于边缘检测技术可以按照处理的顺序分为并行边缘检测和串行边缘检测两大类。常见的边缘检测方法有:差分法、模板匹配法及统计方法等。由于边缘灰度变化规律一般体现为阶梯状或者脉冲状。边缘与差分值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两种情况,其一是边缘发生在差分最大值或者最小值处;其二是边缘发生在过零处。

2.3基于区域的分割方法

基于区域的分割方法利用的是图像的空间性质。该方法认为分割出来的某一区域具有相似的性质。常用的方法有区域生长法和区域分裂合并法。该类方法对含有复杂场景或自然景物等先验知识不足的图像进行分割,效果较好。

区域生长方法是把一幅图像分成许多小区域开始的,这些初始的小区域可能是小的邻域甚至是单个像素,在每个区域中,通过计算能反映一个物体内像素一致性的特征,作为区域合并的判断标准。区域合并的第一步是赋给每个区域一组参数,即特征。接下来对相邻区域的所有边界进行考查,如果给定边界两侧的特征值差异明显,那么这个边界很强,反之则弱。强边界允许继续存在,而弱边界被消除,相邻区域被合并。没有可以消除的弱边界时,区域合并过程结束,图像分割也就完成。

2.4结合特定工具的图像分割技术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一些特殊理论的出现及其成熟,如数学形态学、分形理论、模糊数学、小波分析、模式识别、遗传算法等,大量学者致力于将新的概念、新的方法用于图像分割,有效地改善了分割效果。产生了不少新的分割算法。下面对这些算法做一些简单的概括。

2.4.1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分割算法

分水岭算法是一种经典的借鉴了数学形态理论的分割方法。该方法中,将一幅图像比为一个具有不同高度值的地形,高灰度值处被认为是山脊,底灰度值处被认为是山谷,将一滴水从任一点流下,它会朝地势底的地方流动,最终聚于某一局部最底点,最后所有的水滴会分聚在不同的吸引盆地,由此,相应的图像就被分割成若干部分。分水岭算法具有运算简单、性能优良,能够较好提取运动对象轮廓、准确得到运动物体边缘的优点。但分割时需要梯度信息,对噪声较敏感。

2.4.2基于模糊数学的分割算法

目前,模糊技术在图像分割中应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能和现有的许多图像分割方法相结合,形成一系列的集成模糊分割技术,例如模糊聚类、模糊阈值、模糊边缘检测技术等。

这类方法主要有广义模糊算子与模糊阈值法两种分割算法。

(1)广义模糊算子在广义模糊集合的范围内对图像处理,使真正的边缘处于较低灰度级,但还有一些不是边缘的像素点的灰度也在较低灰度级中,虽然算法的计算简明,且边缘细腻,但得到的边缘图会出现断线问题。

(2)模糊阈值法引入灰度图像的模糊数学描述,通过计算图像的模糊熵来选取图像的分割阈值,后用阈值法处理图像得到边界。

2.4.3基于遗传算法的分割方法

此算法是受生物进化论思想提出的一种优化问题的解决方法,它使用参数编码集而不是参数本身,通过模拟进化,以适者生存的策略搜索函数的解空间,它是在点群中而不是在单点进行寻优。遗传算法在求解过程中使用随机转换规则而不是确定性规则来工作,它唯一需要的信息是适应值,通过对群体进行简单的复制、杂交、变异作用完成搜索过程。由于此法能进行能量函数全局最小优化搜索,且可以降低搜索空间维数,降低算法对模板初始位置的敏感,计算时间也大为减少。其缺点是容易收敛于局部最优。

2.4.4基于神经网络分割算法

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的性能和非常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适合解决背景知识不清楚、推理规则不明确和比较复杂的分类问题,因而也适合解决比较复杂的图像分割问题。原则上讲,大部分分割方法都可用 ANN(attificial neural network)实现。ANN 用于分割的研究起步较晚,只有多层前馈NN,多层误差反传(BP)NN,自组织NN,Hopfield NN以及满足约束的NN(CSNN-Const raint Satisfaction Neurat Network)等得到了应用。使用一个多层前向神经网络用于图象分割,输入层神经元的数目取决于输入特征数,而输出层神经元的数目等同于分类的数目。

2.5图像分割中的其他方法

前面介绍了4大类图像分割较常用的方法,有关图像分割方法和文献很多,新方法不断产生,这些方法有的只对特定的情形有效,有的综合了几种方法,放在一起统称为第5类。

(1)标号法(labeling)是一种基于统计学的方法,这种方法将图像欲分割成的几个区域各以一个不同的标号来表示,用一定的方式对图像中的每一个像素赋以标号,标号相同的像素就合并成该标号所代表的区域。

(2)基于Snak模型的分割方法,基于Snake模型的分割是通过对能量函数的动态优化来逼近图像目标的真实轮廓的

(3)纹理分割,由于新的数学工具的引入,纹理分割技术取得了一些进展,张蓬等人将小波分析应用于纹理基元提取。

(4)基于知识的图像分割方法,直接建立在先验知识的基础上,使分割更符合实际图像的特点。该方法的难度在于知识的正确合理的表示与利用。

3图像分割性能的评价

图像分割评价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各分割算法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掌握如何选择和控制其参数设置,以适应不同需要。二是分析多个分割算法在分割同一图像时的性能,比较优劣,以便在实际应用中选取合适的算法。分割评价方法分为分析法和实验法两大类。分析法是直接分析分割算法本身的原理及性能,而实验法是通过对测试图像的分割结果来评价算法的。两种方法各有优劣,由于缺乏可靠理论依据,并非所有分割算法都能够通过分析法分析其性能。每种评价方法都是出于某种考虑而提出来的,不同的评价方法只能反映分割算法性能的某一性能。另一方面,每一种分割算法的性能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因此,有可能需要多种准则来综合评价。

4图像分割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统计学理论、小波理论以及分形理论等在图像分割中的广泛应用,图像分割技术呈现出以下的发展趋势:(1)多种特征的融合。(2)多种分割方法的结合。(3)新理论与新方法。

参考文献

[1] [美]RC冈萨雷斯.数字图像处理(第二版)[M].阮秋琦,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 章毓晋.图像分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 李弼程,彭天强,彭波等.智能图像处理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4] 杨晖,曲秀杰.图像分割方法综述[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5,18(3):21-2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图像分割技术论文

图像分类论文如何发表

俗话说,一图胜千言。质量上乘的SCI的图片表格无疑是论文的加分项,能极大得提高论文的质量。总体上还是建议大家先阅读目标期刊对图表投稿的具体要求,毕竟每个期刊对图表的要求都有略微的区别,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图表的通用规则和注意要点,帮大家少走弯路。1.图表是放在正文中还是单独上传。绝大多数期刊要求正文、图片、表格、附加材料都单独上传;个别期刊要求正文里附带表格,图片另外上传;有的期刊要求将图表都添加到正文的末尾部分。2.期刊对彩色图表是否另外收费。3.版权问题。如果引用别人或者自己之前发表过的图表,要得到著作权持有者(各个作者、出版社)的许可,并说明图表的来源和用途。4.期刊对Figure legend要求是提倡详尽还是简略略写(是否需要写明缩写,图例,统计学差异等,对图表的描述是否要详细,还是体现在结果部分,还是把专业内学术常识部分省略,直接写图片要点)。最好参考已经发表的文献对图注的描述方法。5.图表的数量。大多数期刊对图表的数量没有要求,但小编也遇到有的期刊要求图表的数量总共不超过6个的情况,大家投稿前一定要按照期刊要求进行合理拼图或者删减不重要的图作为补充材料。6.图片格式。一般期刊更推荐作者提交矢量图。图片可提交的格式有:(1)矢量图格式.eps, .ai, .pdf, .svg,(2)用于位图的 .psd, .tiff, .jpeg, .png。.tiff格式的图片用PS处理后采用LZW格式无损压缩进行提交。(3) 没有格式影响可编辑的 .ppt最好将图表转换成图片时,就将图片格式设定为 .tiff或者.eps的矢量图格式。7.图片大小。出版社多采用分栏排版,分为左右两栏。一般排版的格式分为三种。图片左右最好不要留空白,或者仅留极少的空白。一般图片高度没有限制,不可过高超过20 cm;根据宽度分类,可分为三种:(1)半版图。图片总的宽度为8-9cm,(2)2/3版图。图片总宽度为12-15cm。(3)全版图。图片总宽度为17-19cm。8.图片色彩要求。RGB(red, green, blue)用于在线出版,CMYK(cyan, magenta, yellow, CMY) 为印刷业通用标准。如果期刊接受纸质出版,一般要求色彩模式为CMYK,现在越来越多期刊接受RGB模式的图片,一般不要求作者对色彩模式进行修改。如果文章按黑白模式印刷,应把所有的图片转化为灰度模式提交。9.图片的字体字号。英文标注大多使用和期刊正文相同的字体,一般是Arial, Times New Roman, Helvetica。图表上字体最大不能超过14号字,尽量使用8-12号字,尽量少使用6号以下的字体。同一张图内的字体大小尽量保持一致,如果不一致,相差字体的比例是否有要求。10.图片的标注方法,同一个大图不同小图的字母大小写;字母标注在图片内容的内部还是外部。11.图片分辨率。彩色图或者灰度图,分辨率要求300 dpi。复合型图,包括标注或者细线的图片,分辨率要求600 dpi。线条图,没有中间颜色的黑白图片,分辨率要求1200 dpi或者600 dpi。12.图片占内存容量。图片过大,会影响上传速度,有的期刊对单个附件的大小有要求。一般单张图片大小不可以超过10M。13.遵循统一和对齐原则。同一张大图的不同小图之间,尽量图片间水平和垂直对齐;相同类型的图片保持相同的规格。14.线条的粗细,一般在0.25-1.5pt之间。避免线条过粗影响美观或者线条过细出现裂痕。15.柱状图或者条形统计图的X轴、Y轴的legend部分的标注不要超过X轴和Y轴的边界两边的极值边界部分。16.图片中第一次出现的缩写、数字、字母、标注符号、不同的色彩,最好在图片的figure legend部分进行详细描述。

图像分类是计算机视觉中最基础的任务,其中可以分为跨物种语义级别的图像分类,子类细粒度图像分类,以及实例级图像分类三大类别。 在不同物种的层次上识别不同类别的对象,例如猫狗分类,这样的分类任务的特征是,较大的类间方差,较小的类内方差,例如典型的cifar10是在交通工具以及动物内部进行区分,都是语义上完全可以区分开的对象 细粒度图像分类,是一个大类中的子类的分类,例如不同鸟类的分类,不同狗类的分类,不同车型的分类等等。例如Caltech-UCSD Birds-200-2011数据集,他是包含200类,11788张图像的鸟类书籍,为每一张图提供了15哥局部区域位置,1个标注框。这种细粒度级别的检测需要更为精细的分类器设计 如果我们需要区分不同的个体,不仅仅是物种类别或者子类,其就是一个识别问题,例如最典型的任务就是人脸识别。人脸识别对于计算机视觉领域落地是十分有意义的,它能够完成很多任务,例如安全维稳,考勤打卡,人脸解锁等应用场景都是和人脸识别这个实例级图像分类任务密切相关的。 MNIST数据集在当时是一个baseline,其包含60000个训练数据,10000个测试数据,图像均为灰度图像,大小为32*32。在这个数据集中,其实传统方法表现的也不错,例如SVM以及KNN,SVM为代表的方法可以将MNIST分类错误率降低到0.56%, 超过当时的人工神经网络。 后来经过多次迭代,LeNet5在1998年诞生,这是一个经典的卷积神经网络,饱含着一些重要的特性: 虽然LeNet5的错误率在0.7%左右,不如SVM方法,但随着网络结构的发展,神经网络方法很快的超过了其他的所有方法,有着很好的效果。 为了在工业界落地更加复杂的图像分类任务,李飞飞等人数年时间的整理下,2009年,ImageNet数据集发布了。ImageNet数据集共有1400多万张图片,共有2万多个类别,不过论文中常用的都是1000类的基准。 AlexNet在2012年时横空出世,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深度网络,与LeNet5的5层相比,它的层数增加了3层,网络的参数量也大大增加,输入也从28变成了224,同时GPU的面世,也使得深度学习从此进行GPU为王的训练时代。 AlexNet有以下的特点: VGGNet探索了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与其性能之间的关系,成功地构筑了16~19层深的卷积神经网络,证明了增加网络的深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网络最终的性能,使错误率大幅下降,同时拓展性又很强,迁移到其它图片数据上的泛化性也非常好。到目前为止,VGG仍然被用来提取图像特征。 VGGNet可以看成是加深版本的AlexNet,都是由卷积层、全连接层两大部分构成.全部使用3×3的卷积核和2×2的最大池化核,简化了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VGGNet很好的展示了如何在先前网络架构的基础上通过简单地增加网络层数和深度就可以提高网络的性能。虽然简单,但是却异常的有效,在今天,VGGNet仍然被很多的任务选为基准模型。 GoogLeNet也是将网络层次加深了,不过GoogLeNet做了更加大胆的网络结构的尝试,其深度只有22层,从参数数量来看,GoogleNet参数为500万个,AlexNet参数个数是GoogleNet的12倍,VGGNet参数又是AlexNet的3倍,因此在内存或计算资源有限时,GoogleNet是比较好的选择;但是从模型结果来看,GoogLeNet的性能却更加优越。 一般来说,提升网络性能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增加网络深度和宽度,深度指网络层次数量、宽度指神经元数量。但这种方式存在以下问题: (1)参数太多,如果训练数据集有限,很容易产生过拟合; (2)网络越大、参数越多,计算复杂度越大,难以应用; (3)网络越深,容易出现梯度弥散问题(梯度越往后穿越容易消失),难以优化模型。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当然就是在增加网络深度和宽度的同时减少参数,为了减少参数,自然就想到将全连接变成稀疏连接。但是在实现上,全连接变成稀疏连接后实际计算量并不会有质的提升,因为大部分硬件是针对密集矩阵计算优化的,稀疏矩阵虽然数据量少,但是计算所消耗的时间却很难减少。比较通用的方法是使用dropout的方法,相当于从原始的网络中找到一个更”瘦“的网络(有待考究) GoogLeNet团队提出了Inception网络结构,就是构造一种“基础神经元”结构,来搭建一个稀疏性、高计算性能的网络结构。 什么是Inception呢?Inception历经了V1、V2、V3、V4等多个版本的发展,不断趋于完善,下面一一进行介绍 通过设计一个稀疏网络结构,但是能够产生稠密的数据,既能增加神经网络表现,又能保证计算资源的使用效率。谷歌提出了最原始Inception的基本结构: 该结构将CNN中常用的卷积(1x1,3x3,5x5)、池化操作(3x3)堆叠在一起(卷积、池化后的尺寸相同,将通道相加),一方面增加了网络的宽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网络对尺度的适应性。 网络卷积层中的网络能够提取输入的每一个细节信息,同时5x5的滤波器也能够覆盖大部分接受层的的输入。还可以进行一个池化操作,以减少空间大小,降低过度拟合。在这些层之上,在每一个卷积层后都要做一个ReLU操作,以增加网络的非线性特征 然而这个Inception原始版本,所有的卷积核都在上一层的所有输出上来做,而那个5x5的卷积核所需的计算量就太大了,造成了特征图的厚度很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3x3前、5x5前、max pooling后分别加上了1x1的卷积核,以起到了降低特征图厚度的作用,这也就形成了Inception v1的网络结构 对上图说明如下: (1)GoogLeNet采用了模块化的结构(Inception结构),方便增添和修改; (2)网络最后采用了average pooling(平均池化)来代替全连接层,该想法来自NIN(Network in Network),事实证明这样可以将准确率提高0.6%。但是,实际在最后还是加了一个全连接层,主要是为了方便对输出进行灵活调整; (3)虽然移除了全连接,但是网络中依然使用了Dropout ; (4)为了避免梯度消失,网络额外增加了2个辅助的softmax用于向前传导梯度(辅助分类器)。辅助分类器是将中间某一层的输出用作分类,并按一个较小的权重(0.3)加到最终分类结果中,这样相当于做了模型融合,同时给网络增加了反向传播的梯度信号,也提供了额外的正则化,对于整个网络的训练很有裨益。而在实际测试的时候,这两个额外的softmax会被去掉。 Inception V2版本的解决方案就是修改Inception的内部计算逻辑,提出了比较特殊的“卷积”计算结构。 2.1 卷积分解(Factorizing Convolutions) GoogLeNet团队提出可以用2个连续的3x3卷积层组成的小网络来代替单个的5x5卷积层,即在保持感受野范围的同时又减少了参数量 2.2 降低特征图大小 如果想让图像缩小,可以有如下两种方式:先池化再作Inception卷积,或者先作Inception卷积再作池化。但是方法一(左图)先作pooling(池化)会导致特征表示遇到瓶颈(特征缺失),方法二(右图)是正常的缩小,但计算量很大。为了同时保持特征表示且降低计算量,将网络结构改为下图,使用两个并行化的模块来降低计算量(卷积、池化并行执行,再进行合并) 使用Inception V2作改进版的GoogLeNet,网络结构图如下: Inception V3一个最重要的改进是分解(Factorization),将7x7分解成两个一维的卷积(1x7,7x1),3x3也是一样(1x3,3x1),这样的好处,既可以加速计算,又可以将1个卷积拆成2个卷积,使得网络深度进一步增加,增加了网络的非线性(每增加一层都要进行ReLU)。 Inception V4主要利用残差连接(Residual Connection)来改进V3结构,得到Inception-ResNet-v1,Inception-ResNet-v2,Inception-v4网络。

随着图像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我整理了图像识别技术论文,欢迎阅读!

图像识别技术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图像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图像识别是利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和理解,由于图像在成像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得图像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基于图像处理技术进一步探讨图像识别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关键词:图像处理;图像识别;成像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0-2446-02

图像是客观景物在人脑中形成的影像,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源,它是通过各种观测系统从客观世界中获得,具有直观性和易理解性。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并在科学研究、教育管理、医疗卫生、军事等领域已取得的一定的成绩。图像处理正显著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手段,比如人们可以借助于图像处理技术欣赏月球的景色、交通管理中的车牌照识别系统、机器人领域中的计算机视觉等,在这些应用中,都离不开图像处理和识别技术。图像处理是指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着重强调图像与图像之间进行的交换,主要目标是对图像进行加工以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并为后期的图像识别大基础[1]。图像识别是利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和理解,以识别各种不同模式的目标和对像的技术。但是由于获取的图像本事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使得图像处理和识别技术成为研究热点。

1 图像处理技术

图像处理(image processing)利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分析,以达到所需的结果。图像处理可分为模拟图像处理和数字图像图像处理,而图像处理一般指数字图像处理。这种处理大多数是依赖于软件实现的。其目的是去除干扰、噪声,将原始图像编程适于计算机进行特征提取的形式,主要包括图像采样、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图像编码与压缩和图像分割。

1)图像采集,图像采集是数字图像数据提取的主要方式。数字图像主要借助于数字摄像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经过采样数字化得到的图像,也包括一些动态图像,并可以将其转为数字图像,和文字、图形、声音一起存储在计算机内,显示在计算机的屏幕上。图像的提取是将一个图像变换为适合计算机处理的形式的第一步。

2)图像增强,图像在成像、采集、传输、复制等过程中图像的质量或多或少会造成一定的退化,数字化后的图像视觉效果不是十分满意。为了突出图像中感兴趣的部分,使图像的主体结构更加明确,必须对图像进行改善,即图像增强。通过图像增强,以减少图像中的图像的噪声,改变原来图像的亮度、色彩分布、对比度等参数。图像增强提高了图像的清晰度、图像的质量,使图像中的物体的轮廓更加清晰,细节更加明显。图像增强不考虑图像降质的原因,增强后的图像更加赏欣悦目,为后期的图像分析和图像理解奠定基础。

3)图像复原,图像复原也称图像恢复,由于在获取图像时环境噪声的影响、运动造成的图像模糊、光线的强弱等原因使得图像模糊,为了提取比较清晰的图像需要对图像进行恢复,图像恢复主要采用滤波方法,从降质的图像恢复原始图。图像复原的另一种特殊技术是图像重建,该技术是从物体横剖面的一组投影数据建立图像。

4)图像编码与压缩,数字图像的显著特点是数据量庞大,需要占用相当大的存储空间。但基于计算机的网络带宽和的大容量存储器无法进行数据图像的处理、存储、传输。为了能快速方便地在网络环境下传输图像或视频,那么必须对图像进行编码和压缩。目前,图像压缩编码已形成国际标准,如比较著名的静态图像压缩标准JPEG,该标准主要针对图像的分辨率、彩色图像和灰度图像,适用于网络传输的数码相片、彩色照片等方面。由于视频可以被看作是一幅幅不同的但有紧密相关的静态图像的时间序列,因此动态视频的单帧图像压缩可以应用静态图像的压缩标准。图像编码压缩技术可以减少图像的冗余数据量和存储器容量、提高图像传输速度、缩短处理时间。

5)图像分割技术,图像分割是把图像分成一些互不重叠而又具有各自特征的子区域,每一区域是像素的一个连续集,这里的特性可以是图像的颜色、形状、灰度和纹理等。图像分割根据目标与背景的先验知识将图像表示为物理上有意义的连通区域的集合。即对图像中的目标、背景进行标记、定位,然后把目标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目前,图像分割的方法主要有基于区域特征的分割方法、基于相关匹配的分割方法和基于边界特征的分割方法[2]。由于采集图像时会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会是图像变的模糊、噪声干扰,使得图像分割是会遇到困难。在实际的图像中需根据景物条件的不同选择适合的图像分割方法。图像分割为进一步的图像识别、分析和理解奠定了基础。

2 图像识别技术

图像识别是通过存储的信息(记忆中存储的信息)与当前的信息(当时进入感官的信息)进行比较实现对图像的识别[3]。前提是图像描述,描述是用数字或者符号表示图像或景物中各个目标的相关特征,甚至目标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到的是目标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抽象表达。图像识别技术对图像中个性特征进行提取时,可以采用模板匹配模型。在某些具体的应用中,图像识别除了要给出被识别对象是什么物体外,还需要给出物体所处的位置和姿态以引导计算初工作。目前,图像识别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如生物医学、卫星遥感、机器人视觉、货物检测、目标跟踪、自主车导航、公安、银行、交通、军事、电子商务和多媒体网络通信等。主要识别技术有:

2.1 指纹识别

指纹识别是生物识别技术中一种最实用、最可靠和价格便宜的识别手段,主要应用于身份验证。指纹识别是生物特征的一个部分,它具有不变性:一个人的指纹是终身不变的;唯一性:几乎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指纹[3]。一个指纹识别系统主要由指纹取像、预处理与特征提取、比对、数据库管理组成。目前,指纹识别技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如信用卡、医疗卡、考勤卡、储蓄卡、驾驶证、准考证等。

2.2 人脸识别 目前大多数人脸识别系统使用可见光或红外图像进行人脸识别,可见光图像识别性能很容易受到光照变化的影响。在户外光照条件不均匀的情况下,其正确识别率会大大降低。而红外图像进行人脸识别时可以克服昏暗光照条件变化影响,但由于红外线不能穿透玻璃,如果待识别的对象戴有眼镜,那么在图像识别时,眼部信息全部丢失,将严重影响人脸识别的性能[4]。

2.3 文字识别

文字识别是将模式识别、文字处理、人工智能集与一体的新技术,可以自动地把文字和其他信息分离出来,通过智能识别后输入计算机,用于代替人工的输入。文字识别技术可以将纸质的文档转换为电子文档,如银行票据、文稿、各类公式和符号等自动录入,可以提供文字的处理效率,有助于查询、修改、保存和传播。文字识别方法主要有结构统计模式识别、结构模式识别和人工神经网络[5]。由于文字的数量庞大、结构复杂、字体字形变化多样,使得文字识别技术的研究遇到一定的阻碍。

3 结束语

人类在识别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或复杂的环境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对于计算机来讲进行复杂的图像识别是非常困难的[6]。在环境较为简单的情况下,图像识别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在复杂的环境下,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在图像识别过程中的图像分割算法之间的性能优越性比较没有特定的标准,以及算法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使得图像识别的最终结果不十分精确等。

参考文献:

[1] 胡爱明,周孝宽.车牌图像的快速匹配识别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39(7):90—91.

[2] 胡学龙.数字图像处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3] 范立南,韩晓微,张广渊.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 晓慧,刘志镜.基于脸部和步态特征融合的身份识别[J].计算机应用,2009,1(29):8.

[5] 陈良育,曾振柄,张问银.基于图形理解的汉子构型自动分析系统[J].计算机应用,2005,25(7):1629-1631.

[6] Sanderson C,Paliwal K K.Information Fusion and Person Verification Using Speech & Face Information[C].IDIAP-RR 02-33,Martigny,Swizerland,2002.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图像识别技术论文

大创发表论文分类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成果形.doc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成果形式之一:论文类(包括文献资料综 述、调查报告、研究论文、心得体会) 具体排版要求 题名(二号黑体,居中,不超字) 学校名称 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四号楷体,居中) (.第一作者单位 至院系部处,省市 邮编; .第二作者单位 至院系部处,省市 邮编)( 此处插入作者简介脚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成果形式之一

大创项目结项论文怎么写法如下:

1、项目概述:简要介绍项目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2、研究方法:阐述项目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包括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等。

3、研究内容:详细阐述研究的内容和进展情况,包括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中的工作。

4、研究成果:介绍项目所取得的成果、研究发现和贡献,包括已经发表或即将发表的论文。

5、创新点:阐述项目的创新点和创新性贡献。

6、下一步工作:个绍项目后续工作的计划和思路。

7、参考文献:列出项目所涉及的参考文献,包括已经引用和未引用的文献。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论文种类:

为了探讨和掌握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论文进行分类。由于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另外还有一种综合型的分类方法,即把论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

创新创业项目成果形式有, 科技成果根据其性质可分为三大类型: 1、基础理论成果,是指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的新发现、新学说,其成果的主要形式为科学论文、科学著作、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等。 2、应用技术成果,是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中取得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农业、生物新品种、矿产新品种和计算机软件等。 3、软科学成果,是指对科技政策、科技管理和科技活动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方法和观点,其成果的主要形式为研究报告

大创的ABC类是对产品的分类标准。一般来说,ABC类产品是由供应链管理领域引入的一个分类方法,它是将产品按照重要性和紧急程度分成A类、B类和C类三类,以便于企业进行库存管理和物流配送。在大创中,ABC类产品的分类标准如下:A类产品:销售额高、销售数量少,如高端品牌、高利润的产品等。B类产品:销售额和销售数量都处于中等水平,如普通品牌的中端产品等。C类产品:销售数量多、利润低、单位价格低,如低端品牌、零配件等。ABC类产品分类的目的是优化库存管理,以便于对不同类别的产品进行不同的管理和控制。例如,对A类产品的库存及配送要求严格,因为它们通常有高的利润率和重要的作用;而对C类产品的库存管理要求相对宽松,因为它们的销售量大,但利润较低。需要注意的是,ABC类产品的分类标准是根据不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情况而定的,不同企业的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可能会略有不同。

  • 索引序列
  • 大创图像分类怎样发表论文
  • 发表图像分类相关论文
  • 图像分类如何发表论文
  • 图像分类论文如何发表
  • 大创发表论文分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