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万物有灵主题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13 08:53

万物有灵主题论文

我们常说万物有灵,那么宇宙中地球这样的行星是不是也有智慧呢?如果有,那么行星的智慧又该怎么分级呢?我们又处于什么阶段呢?

这一期二掌柜要跟大家聊得行星智慧的话题,不同于去年我们聊过的文明等级, 这个话题来自于《国际天体生物学》杂志的一篇论文, 来自罗彻斯特大学、行星科学研究所、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圣达菲研究所的研究人员 将智慧或者说灵智的这个概念扩展到了行星的范围,甚至给这个行星的智力水平做了一个等级分类。 当然这个翻译过来的智力或者智慧的词,二掌柜觉得不是很贴切,它更像是一种无形的规矩或者法则,个人觉得更接近于中国的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的“道”的概念,更是很契合那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理。

这篇论文的主要作者,罗彻斯特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研究员亚当弗兰克教授和他的同事们的灵感来自于盖亚假说,这个盖亚假说是英国的大气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大体意思就是在生命和环境互相作用下,能使地球适合生命生存和发展。

而弗兰克团队的论文认为地球存在一种行星智慧,并将行星的智能分为了四个阶段:

一,具有不成熟的生物圈的行星,(例如太古宙时期的地球) 生命和地球物理耦合系统之间反馈回路不足,无法发挥强大的协同进化作用。这个太古宙时期基本就是原始生命的初级阶段,它结束的标志就是地球大气从甲烷转变为氧气丰富的大气的阶段,也是第一个冰河期休伦冰河期开始的时候。

第二个阶段就是具有成熟生物圈的行星阶段,(就是类似元古代以后的地球阶段) ,在这个阶段生物圈对地球的物理状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从而建立了整个系统全面协同的演化,并且给整个地球行星系统提供了某种程度的长期稳定调节机制,个人理解这就是所谓盖亚假说介绍的那种生命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并使地球更适合生命生存和发展的阶段。

他们认为在这个阶段,生物的集体活动创造了一个自我维护的系统 。并举例“最近的许多研究表明,森林中的树根是如何通过被称为菌根网络的地下真菌网络连接起来的,如果森林的一部分需要养分,其他部分就会通过菌根网络向受压部分发送它们生存所需的养分。这样,森林就保持了自己的生存能力。”

看到这里,二掌柜也想起了之前 我们介绍闪电和台风等天气现象的时候 , 都有提到过他们对地球环境系统的调节有自己的特殊作用 ,闪电会影响土地的营养,有益于植物生长,台风对地球温度调节和水循环有自己的作用,甚至我们讲沙漠在碳汇中的作用似乎也是很契合这个理论。

第三个阶段是一个技术圈不成熟的行星阶段,也就是我们现在人类所处的阶段,他们认为地球上的复杂系统经过漫长的时间进化,已经将行星智慧推进到了不成熟的技术圈星球阶段 ,地球上的人类技术活动对已经刑场的行星系统产生了足够强的影响,正在驱动它进入一种新的动态状态,但是这种状态似乎没有受到人类文明发展的主动约束。通俗地说就是,现在人类的技术活动已经在严重影响已经成熟的生物圈行星系统,但是并没有跟这个系统主动的耦合,还处在一种不平衡状态。

这是不是让我们想起了这些年科学家们一直在说的, 全球的碳排放会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的各种技术发展在向着更环保的方向去发展,以及我们去年说的诺贝尔奖得主中气候学家的出现,以及全球气候复杂系统模型受到科学界的重视,等等这些现象 。

当然根据他们的设想,行星智能还会到 第四个阶段,技术圈成熟的行星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类的技术活动与地球的复杂系统之间的反馈回路已经被有意识的修改,以确保整个系统最大的稳定性和生产力。 这有点像我们说的高等文明的第一阶段,能掌控所在星球的全部能源的意思。

但是现实的情况很残酷,论文的主要作者弗兰克说“现在,我们的文明是研究人员所说的不成熟的技术圈,是人类产生的系统和技术的集合体,直接影响地球,但不能自我维持。” “例如,我们的大部分能源使用都涉及消耗使地球海洋和大气退化的化石燃料。”

“我们为生存而消耗的技术和能源正在摧毁我们的家园星球,而这反过来又会摧毁我们的物种。”

“那么,为了作为一个物种生存下去,我们需要为地球的最大利益而共同努力。”

“但我们还没有能力为了地球的最大利益做出共同反应。地球上有智慧,但没有行星智慧。”

这段话听下来,是不是有很多忧虑和无奈呢? 即使是我们在逐渐搞明白我们的星球正在处于什么状况,却总有人为了一小部分自己的利益在破坏环境,甚至有些人还在发动战争和制造纷争,面对星球的整体利益,这些事情看起来是多么的无聊呢?

关于神话思维意识的论文怎么写啊??跪求!!!

宗教与神话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但他们具有极其密切的联系。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它们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说不清的亲缘关系。在远古时代,宗教神话与巫术魔法也以仪式等手段密切地混溶在一起。宗教神话之源远流长,倘若溯流而上,则可追寻到人类远古文化之印迹。原始宗教产生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人和自然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反映这种意识形态的神话便应运而生了。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于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宗教与神话是互相依存的。神话是宗教的注脚。在社会生产力及其低下的原始社会,人类对整个世界的熟悉,处于极为蒙昧的状态,他们经常从自身出发,用类比方法去理解外部世界,把自己同外部世界混同起来,于是便产生了对自然界人格化过程,也就具备了原始宗教崇拜的雏形,而自然万物在人们的心目中,也都变成没有灵气的、幼稚生命的神灵和精怪,亦即所谓“人格化”的神。产生了图腾崇拜的思想意识,同时图腾崇拜的发展亦已为祖先崇拜的萌芽打下了基础。 宗教神话产生的因素与稚拙的文化心理相关。早期人类由大自然的动物世界中分离出来,他们在物质和精神上只拥有赤贫,所以文化也只有以“稚拙”为其基本特征。精神上单薄、虚弱,没有什么文明的符号,物质上粗陋简单,没有相当的生产能力和生活能力。这种由简单的社会关系和狭隘的自然关系所构成的人类童年稚拙的文化土壤,构成了人类宗教神话发生的土壤。 宗教神话的产生亦与普泛的生命意识相关。早期人类认为,自然生命之上有一种超自然的东西,即便是人停止了生命运动,这种东西仍然存在,它就是灵魂。所谓“万物有灵”,认为是宗教神话产生的最终根源。人类对大自然的依附感,是宗教神话产生的根本原因。这是由于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条件。如人类狩猎时期,要设法捕捉野兽,此外,劳动工具、生活用品以及生活环境等都要依靠大自然的赏赐,成为了早期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也是早期宗教神话赖以产生的土壤。如我国古代神话中的“飞行人”、“通臂猿”的传说,就表达了捕捉与采摘的幻想。 人类在依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往往采取表达愿望的宗教仪式活动,这是宗教神话产生的直接因素。这种仪式,经常与巫术、魔法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宗教神话赖以生存的“子宫”。如中国南方的傩仪形式。 人类早期的惧怕心理,亦是形成宗教文化的重要因素。大自然既是一个赖以生存的实体,同时也经常成为令人惧怕的世界。其电闪雷鸣、高山大谷、恶浪滔天,那种作为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力量使人们构想出祈祷的形式。如《礼记-郊特性》记载“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据说这是伊蜡氏为十二月蜡祭所作之祝辞。这是一首在万物祭奠上祈求平安和丰收的歌词。人们希望变幻莫测的天神能够保佑,泥土回到它生存的地方、大水只在沟壑中流淌、昆虫不再侵害谷粮、草木生长在河旁水上。这些求平安、求丰收的仪式,表达了人们崇拜自然的宗教意识。

各位,救命啊!论文怎么写?找几篇具体的,帮帮忙啊,我会感激你们的,600个字就OK了......

  论文格式
  毕业论文文本格式规范

  材料目录

  1.文献综述
  2.提纲
  3.中文摘要、关键词
  4.英文摘要、关键词
  5.正文
  6.参考文献
  7.总结与体会
  8.谢辞
  9.附录

  (注意:该内容单独成页)

  论文主标题
  文献综述

  大理学院文学院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前言
  主要说明写作的目的,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一、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二、说明写作目的、意义和作用;三、综述问题的历史、资料来源、现状和发展动态;四、如果属于争论性课题,说明争论焦点的焦点所在。五、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主题
  主要综述材料来源,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比较、评述各种观点的异同及其理论根据,从而反映作者的见解。
  主题部分的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但在逻辑上要合理。行文结构上,可以进行纵向综述,如按年代顺序对某一专题的历史发展进行综述;也可进行横向综述,如按文献与论文主题的关系由主而次进行综述,或将不同的问题进行分类综述,或将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还可进行纵横比较综述。总之,综述的目的在于了解某一专题的研究历史,分析当前研究现状,提出展望性意见。

  总结
  对全文主题进行概括,重点评议,提出结论,得出自己的见解。要说清前人研究的不足,衬托出做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
  [1](句段涉及论题)梁启超著.国之美及其历史[M].方出版社,1963年版,第131页.
  [2] (专著涉及论题)隋树森.诗十九首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5年3月第1版.
  [3] (章节涉及论题)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第1版,第212-213页.
  [4] (论文涉及论题)张如倩、张启成.古诗十九首创作时代新探[J].徐州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第35-38页.

  年××月××日

  (注意:该内容单独成页)

  主标题(应简短、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一般不宜超过30个汉字字符。)
  提纲(小二号,楷体,加粗,居中)

  前言(四号,黑体,居中)

  正文(四号,黑体,居中)
  分标题一 四号,黑体
  1.1 小四,宋体
  1.1.1 小四,宋体
  1.1.2 小四,宋体
  ……

  分标题二 四号,黑体
  2.1 小四,宋体
  2.1.1 小四,宋体
  2.1.2 小四,宋体
  ……

  分标题三 四号,黑体
  3.1 小四,宋体
  3.1.1 小四,宋体
  3.1.2 小四,宋体
  ……

  结论(四号,黑体,居中)

  (注意:该内容单独成页)

  主标题
  大理学院文学院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 学号:

  【摘要】(中文)概括课题的内容、方法和观点,以及取得的成果和结论,300字以内为宜。内容摘要的写作要求可以概括为“全、精、简、实、活”。
  【关键词】(中文)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摘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5个词汇作为关键词。

  (注意:该内容单独成页)

  主标题(英文:小二,Times New Roman,居中)

  Sun Lichun, Student No. 2004107074,
  Specialty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lass:2,Grade:2004,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Dali University
  (说明:以上为小四,Times New Roman,居中)

  【Abstract】(英文)以250个实词为宜。
  【Key words】(英文)

  (注意:该内容单独成页)

  主标题
  大理学院文学院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 学号:

  前言
  说明选题的缘由,国内外对本课题已有的研究情况的评述,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采用的手段及方法,成果和意义的概述。

  正文
  课题的提出,理论论证,以及对结果的讨论等。

  结论
  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课题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与建议。

  (注意:该内容单独成页)

  参考文献
  反映毕业论文(设计)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向读者提供的一份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学生查阅的文献原则上不少于15篇。
  行文中在引用的地方标号(一般以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编号以方括号括起,放在右上角,如[1]),然后在全文末单设“参考文献”一节,按标号顺序顶格一一说明文献出处。

  (注意:该内容单独成页)

  总结与体会
  学生要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新知识的学习、解决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所受到的基本训练和能力培养的感受。对走向工作岗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说明:“总结与体会”不少于1500字。

  (注意:该内容单独成页)

  谢辞
  以简短的文字对课题与论文撰写过程中曾直接给予帮助的人员(如指导教师、答辩及评阅教师、提供资料的单位及个人、同学等)表示自己的谢意。

  (注意:该内容单独成页)

  附录
  1、文献综述: 份
  2、手写提纲: 份
  3、历次修改稿: 份
  4、调查资料: 份
  5、一些有参考价值、但不宜放在正文中的内容: 份

  (注意:该内容单独成页)

  范文
  自然崇拜:人与自然对话的语境
  张强
  【专题名称】宗教
  【专 题 号】B9
  【复印期号】2003年04期
  【原文出处】《江海学刊》(南京)2003年03期第50~56页
  【作者简介】张强,1956年生,文学博士,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内容提要】 在人与自然对话的语境中,拜物是必不可少的文化因子。在万物有灵向自然崇拜过渡的叙事话语中,其叙述语言一方面接近了自然崇拜的所指和能指,另一方面又通过神话语言把追究自然的话语蕴含在初民的价值观中。神化自然和将自然人格化为崇拜自然提供了先决条件。图腾崇拜是自然崇拜的前提,万物有灵是从图腾崇拜到自然崇拜的中介语言。自然崇拜对图腾崇拜中心话语的取消主要表现在张扬万物有灵的“元语言”方面,其“元语言”由深层浮向表层,使以图腾崇拜为标志的中心话语在接近自然崇拜——权力话语时成为可能。
  【关 键 词】自然崇拜/人与自然/对话/语境

  一
  在人与自然对话的语境中,神话具有特殊的意义。黑格尔认为:“从客体或对象方面来看,艺术的起源与宗教的联系最密切。最早的艺术作品都属于神话一类。在宗教里呈现于人类意识的是绝对,尽管这绝对是按照它的最抽象最贫乏的意义来了解的。这种绝对最初展现为自然现象。从自然现象中人隐约窥见绝对,于是就用自然事物的形式来把绝对变成可以观照的。这种企图就是最早的艺术起源。”(注: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4页。)茅盾在给神话下定义时说:“所谓‘神话’者,原来是初民的宇宙观,宗教思想,道德标准,民族历史最初期的传说,并对于自然界的认识等等。”(注:茅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茅盾评论文集》(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242页。)宗教与神话的不可分割性使神话成为了人与自然进行对话时的最有意义的话语。
  关注神话,将神话与宗教拧结在一起几乎成了研究者们的共识,恩格斯在他的名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也曾将神话包容在宗教观念之中,针对印第安人的宗教观念(神话)和崇拜仪式,恩格斯指出:“他们已经给自己的宗教观念——各种精灵——赋予人的形象,但是他们还处在野蛮时代低级阶段,所以还不知道具体的造像,即所谓偶像。这是一种正向多神教发展的对大自然与自然力的崇拜。”(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8页。)神话在起源上与宗教的同步性,有时使人很难把它们截然分开,这种情况的存在恰好说明了神话语言的深层闪烁着自然崇拜的文化因子,它对宗教信仰之语义的启迪则规范着人与自然对话时的语境。
  这一语境的出现是历史的因然,当它把人与自然的对话锁定在关注自然的方向时,这时它又以信仰的形式培养着人的宗教情感。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们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在历史的初期,首先是自然力量获得了这样的反映……但是除自然力量外,不久社会力量也起了作用,这种力量和自然力量本身一样,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最初也是不能解释的,它以同样的表面上的自然必然性支配着人。最初仅仅反映自然界的神秘力量的幻象,现在又获得了社会的属性,成为历史力量的代表者。在更进一步的发展阶段上,许多神的全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转移到一个万能的神身上,而这个神本身又只是抽象的人的反映。”(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4~355页。)黑格尔也指出:“只有艺术(指神话)才是最早的对宗教观念的形象翻译。”(注: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4页。)也就是说,神话的自然本色是以自然崇拜为内在的语言结构,这种语言结构经过显现,则成为了初民们与自然进行对话时的最有意义的话语。
  当自然崇拜以宗教信仰的形式出现的时候,宗教与神话的互渗不但使它们以对方为存在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它把人置于自然力(异己的力量)支配之下。这虽然是神话无可奈何的选择,但神话对宗教的依存却壮大了自己。从万物有灵到萌生自然神的观念,从关注自然神(敷衍自然神的故事)到确认支配神,从确认支配神到确证一元至上神,从确证一元至上神再到人神合一,创造出英雄神的神话,神话语言的发展与壮大是与原始宗教息息相关的。进而言之,这是一个多语的时代,也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年代,想象和幻想的空间不但为人提供着丰富的语言词汇,传达着想说的意念,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力的加强也在不断地提高着人类认知自然的质量。
  在人与自然对话的语境中,拜物是必不可少的文化因子。当人类刚刚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的时候,主体意识的难以确证往往使他们把自己视为自然的附属物。然而,正因为人有了拜物的意念,神话才有了酝酿和发生的语言土壤。迷信神灵的突出表现是关心自然超过对自身的关心,由此而萌生的宗教情感则使人在自然面前表现出诚惶诚恐的情状。在宗教情感的作用下,人在宇宙万物面前的无知虽然使他们难以自信并丧失自我,然而透过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话语,却又可以看到人驾驭自然、追求心灵自由的要求。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这一追求虽说是不自觉的,但它却表达了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企图。
  拜物培养了人的宗教情感和中心话语,其话语对自然的神灵化大体上有两个指向,一是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神话语言,以神话追究自然,与自然进行着富有成效的对话;一是以神灵信仰为原点,在阐释自然的过程中留下自然的烙印。在这中间,由拜物培养起来的宗教情感则起到提示和规范对话语境的作用。随着这种话语形式的加深,人与自然的对话也就不再停留在同一语言层面和水平上了。特别是人对自然因果关系的发现,则使人产生了整合和梳理神话语言的历史要求。
  自然崇拜的核心是拜物,拜物作为人类的第一个情结(complex),当它以敬畏的方式打量和揣测自然时,遂产生了想说的意念,随着这种心理机制由深层转移到表层,人对自然的读解则以话语的形式表现出来。细绎其话语发生的语境,我以为有三个方面值得重视。第一个语境是以万物有灵的“元语言”(metalanguage)追究自然(注:所谓元语言(metalanguage),按照语言学家的阐释,是指“用来分析和描写另一种语言(被观察的语言或目的语[Object language])的语言或一套符号,如用来解释另一个词或外语教学中的本族语”。参见哈特曼、斯托克《语言与语言学词典》(黄长著等译,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213页)。这里借用“元语言”一词来谈论万物有灵的意义,是指它在神话的话语系统中是一种普遍的语言,即通过对它的分析可以发现自然崇拜中的原型,进而以此来考察自然神在自然崇拜的话语系统中的意义。)。万物有灵以想象和幻想的方式神化了自然或自然力,作为原始思维的成果,它不但是人类神秘自然的起点,同时也是启迪神话——普遍语言的重要语境;第二个语境是自然神的观念,在稳定神灵信仰的前提下,自然神的观念不但描绘着神化的自然或自然力,而且以特定的话语梳理着自然神的故事,随着自然神故事的不断发现和拓展,这一语境也就变得丰富起来了;第三个语境是祭神理念的形成,通过祭祀、举行祭祀仪式和选择祭祀的场所,祭祀不但培养着人的宗教情感,而且还将人崇拜自然的语言行为加以规范化,并把人神(本质是自然)沟通的途径以程式化的语言固定下来。
  这三个语境的拧结便极大地丰富了人与自然对话时的语言,而这种语境的丰富便生成了以自然崇拜为特质的权力话语系统。在这一权力话语的系统中,自然神观念的出现是其关键。何星亮指出:“自然神观念是自然崇拜文化中最基本的文化元素,其他文化元素都是在自然神观念的基础上衍生的。任何一种自然崇拜,都是先有神的观念,然后才会产生祭祀仪式、祭祀场所、偶像、禁忌等。”(注:何星亮:《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20页。)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语境,才创造出人与自然进行对话时的特殊氛围,才使人在自然的状态中展示追究自然的才能和见识。
  二
  自然崇拜昭示着人对自然及生命的无限遐思,在万物有灵向自然崇拜过渡的叙事话语中,叙述语言对自然崇拜的接近,一方面触摸到自然崇拜的所指和能指,另一方面又通过神话语言把追究自然的话语蕴含在初民的价值观念中。如果要追溯这一话语的源头的话,则应该说是万物有灵的“元语言”在起根本性的作用。
  “元语言”是培养自然崇拜权力话语的基本语境,当“元语言”承担起人的“多语”要求时,其叙述对自然崇拜这一权力话语的接近,一方面造就了自然故事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则使人与自然的对话走向了单一。因为图腾崇拜对自然神的超越,是把某一自然物或自然力的崇拜转换为与自然对话时的中心话语。而对中心话语的寻找,则使人表现出“失语”的特征。也就是说,受认知能力和阐释能力的限制,初民们对自然的追究不再以泛灵为集体表象,而是叙述为对某一类自然物或自然力特别依赖的情感话语。这一情感语言反映到人与自然对话的方面,则是建立起图腾崇拜的中心话语机制。美国民俗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指出:“在鄂吉布瓦方言中,有‘图腾’一词——实际上往往读作‘多丹’——意指一个氏族的标志或图徽;例如,狼的图形便是狼氏族的图腾。”(注:〔美〕摩尔根:《古代社会》,杨东纯等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62页。)泰勒亦认为,灵魂不但可以“继续存在和生活在死后的人的肉体上”,而且还能够“进入另一个人的肉体中去,能够进入动物体内甚至物体内,支配它们,影响它们”(注:〔英〕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上诲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416页。)。这种情况的存在,在原始人那里便产生了体外寄魂的思想行为。今天所能见到的体外寄魂主要有三种形式,即人的灵魂可以分别寄居于动植物、自然物(如日月星辰)以及人造物(如刀斧、房舍)之中。这一提法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赞同,乃至马昌仪指出:“灵魂寄存于体外,可说是无处不在。大至日月山川、猛兽凶禽,小至蛇虫鼠蚁、针头线脑,处处都是灵魂寄居之所在。大致说来,不外乎动植物、自然物、人造物几种。”(注:马昌仪:《中国灵魂信仰》,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85~186页。)万物有灵是培养体外寄魂语汇的温床,经过生成转换,初民们在寄魂物体的基础上便产生图腾崇拜的要求。图腾崇拜对万物有灵的阐释是特别地关注某一自然物,这种情况的存在,一方面使万物有灵的“元语言”遵循从个别到一般的叙述原则,另一方面图腾崇拜的中心话语又把一般的叙述还原到个别。从表现上看,图腾崇拜只是对万物有灵的回复,但它所显示出来的轨迹恰好说明了图腾崇拜的中心话语来源于万物有灵的“元语言”,即它所表达的语言和追究的语义依旧集中在人与自然对话的方面,也就是说,图腾崇拜的话语虽然依旧可以包容在万物有灵的“元语言”中,但其话语实现的途径却离不开体外寄魂这一基本语汇。
  原始思维是以集体表象为特征的,神化自然和将自然人格化为导向崇拜自然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图腾崇拜对自然崇拜的全面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人类以联系的观点对待自然万物时,在神话语言中便出现了支配与被支配的语汇,大神从众神中的提升,一方面标志着人类对自然有了深入的理解语言,另一方面它也向人提出了建立有序的自然世界的语言要求。在这一基础上,与某一氏族成员发生密切联系的自然物或自然力便成了氏族格外关注的对象,乃至氏族成员认为这一自然物或自然力与氏族有着特别的关系。如在羌族中流传着这样的图腾神话:羌人被相邻的部落打败后,逃到了岷江的上游。在这里,他们碰上了身材奇伟的葛人,葛人纵目大嘴,齿若马鬃,拖有尾巴,他们一再地袭扰羌人,使羌人民不聊生。这时,羌人的首领做了一个梦,在梦中,神灵告诉他说:用白石投击葛人,葛人就会死去。于是,羌人的男女老少一起去寻找白石,用白石攻击葛人,终于战胜了葛人。(注:马春文:《羌人的白石崇拜》,《民族文化》1985年第3期。)白石在紧要的关头保护了羌人,因此,羌人把它视为自己的保护神,进而确认它与氏族间存在着血缘关系。这种图腾神话的表达便成了人与自然进行对话时的新话语。图腾是氏族具有标志性的族徽(原始氏族的本质是家族),由于这样的缘故,氏族成员往往把它画在自己的居住地以及使用的器物上,或者是自己的服饰以及身体上,进而以虔诚的态度祈求它保佑自己及整个氏族的平安。作为一种神秘的力量,图腾与氏族成员所发生的亲近关系,实际上也在勾勒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中心话语。与自然神观念相比,图腾的意义,是以更加肯定的口吻确定和培养氏族成员的宗教情感。就是说,图腾作为氏族成员的集体信仰,其鲜明的特征是,图腾在氏族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不但左右着氏族的命运,而且还起着保护氏族全体成员的作用。

上一篇:经验分享论文格式

下一篇:敌敌畏小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