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06 04:16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55年,是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中英文学术期刊。报道主要报道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与应用技术、地学、环境科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收录学报在国内外一直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是国内核心科技期刊,已被国际国内数十种文献检索工具收录,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指标始终在同行中名列前茅。发展近几年学报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包括把从2005年起,把季刊改为双月刊,并且每期增加两印张,使得年发稿量增加近一倍,从而彻底解决了稿件积压问题;开辟了特约综述和研究快讯栏目,吸引优秀稿件;严格双盲审稿制度,使录用论文的质量明显提高;利用每期的封页,介绍华东师范大学的知名学者、科研教学机构以及获奖情况等。同时狠抓了编排和出版工作,包括重新设计封面,更换内芯纸,坚决执行有关的标准和规范,坚持三校制度;使得刊物面目一新,编校质量也有很大提高。学报的变化和发展受到了广大读者和作者的赞赏和欢迎。学报正在抓紧自动化和网络,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作者投稿、编辑处理和专家审稿的网络化;并计划在网上推出预印本,以尽快传播学术成果。另外,学报正在积极计划聘请国际编委和国际审稿专家,努力朝办刊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学报编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学报将实现在几年之内更上一个学术新台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的社会科学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创刊于1955年,1978年复刊,是我国高校中创办最早的人文社科学报之一。风格《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要以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为基本依托,与国内外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致力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等专业领域的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形成了“严谨、严肃、严格”的办刊风格。近几年来,所发论文有数十篇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转摘率、引用率等评估指标在全国高校学报和同类期刊中处于领先地位;2004年,“世界史研究”专栏入选首届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2006年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刊工程。宗旨将一如既往地坚持“追求真理、繁荣学术”的办刊理念和“求实创新、开拓进取”的工作态度,竭诚为学校科研发展服务,为国内外作者、读者服务,为全面推动学术进步贡献力量。荣誉◎ 新闻出版署双效期刊◎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刊工程◎ “世界史研究”专栏入选首届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中国社科综合类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 首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 上海市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最佳学报收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维普文摘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思博网(CEPS数据库) 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栏目设有:中国哲学、语言学、金 融/国际贸易、中国哲学/伦理学、考古博物/中国史、宗 教/政治法律、哲学等栏目。 刊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周期:双月出版地:上海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000-5579CN:31-1010/C邮发代号:4-38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曾用刊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创刊时间:1953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华东师范大学的学术研究

2013 年,该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5项, 位居上海高校第一、全国高校第九; 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35项, 居上海高校第一、全国高校第七;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6项,居上海高校第一、全国高校第七;获批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年度课题17项,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根据“自然亚洲”(natureasia) 网站2013年6月发布的亚太地区“自然出版指数(Nature PublishingIndex:NPI)”中国排名, 华东师范大学学者过去12 个月在《自然》(Nature) 及其系列期刊上共发表论文5篇, 总贡献点数(Corrected Counts:CC) 为2.14, 在内地高校中列第十二,在全国科研机构中列第十五。 根据2014年6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该校何积丰院士获2013 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3年科技到校经费  院系名称  纵向经费(万元)横向经费(万元)经费总数(万元)  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81036814491生命科学学院39530933488信息科学技术学院76227093471软件学院54127123253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231943216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73821182856化学系39917582157物理学系数学系2912181247科学与技术跨学科高等研究院345610955网络教育学院163400563金融与统计学院27526553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90403493教育部 ( 上海市 ) 脑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28256284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32156188社会发展学院07777体育与健康学院07373教育科学学院0100100商学院04343公共管理学院01212人文社会科学学院066其他单位1410141总计47142462129335备注: 1、以上经费中含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经费、校内创新基金2、“其它”一栏中包含2013 年未列入以上单位统计的理科项目经费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4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官网) 馆藏资源 截止2013年底,图书馆拥有印刷型文献总量435.48万余册,其中图书 355.78万余册,期刊合订本近 36.96万册,古籍文献 32.74万余册,学位论文 2.48万余册,非书资料 7.49万余册;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124个(含 334个子库),其中电子期刊 4.7万余种,电子图书近136万种,学位论文256.9万余篇。馆藏文献的学科范围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应用技术等学科领域,尤以教育学、地理学、文史哲等学校重点学科领域的文献见长。 学术期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学术性杂志,分为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三种期刊。三刊均已连续多次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文献研究评价中心(CSSCI)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CSCD)等单位确定为各类“核心期刊”或“引文索引来源期刊”、“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55年,“十年动乱”期间被迫停刊,后于1978年复刊。该刊以致力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等专业领域的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形成了“严谨、严肃、严格”的办刊风格。2001年, 该刊被确定为“中国期刊方阵”中的“双效期刊”;2004年,该刊“世界史研究”栏目入选教育部“学报名栏”;2006年, 该刊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2012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术期刊资助入选期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55年,复刊于1978年。 该刊主要刊登华东师大师生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等领域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同时适量刊登历届校友和海内外科研人员的优秀论文,以及反映有关科研课题最新研究进展的学术简报;其内容涵盖数学、物理学、电子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教育信息技术、化学、地理学、生物学及环境科学等领域。该刊多次获得教育部“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等称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创刊于1983年,是中国高校中第一本教育科学专业类学报。 该刊开设了教育理论、教育改革、教育史、心理学等栏目以及如“海外来稿”、“专题讨论”等特色专栏。该刊已连续多次被华东地区六省一市新闻出版局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的称号,曾多次获得“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上海市最佳学报”的称号。

郝宁的主要论文

SCI/SSCI论文Hao, N.*, Ku, Y., Liu, M., Hu, Y., Bodner, M., Grabner, R. H., & Fink, A. (2016). Reflection enhances creativity: Beneficial effects of idea evaluation on idea and Cognition, Volume.103. Hao, N.*, Yuan, H., Cheng, R., Wang, Q., & Runco, M. A. (2015). Interaction effect of response medium and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on creative idea generatio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Volume.6. Hao, N.*, Wu, M. X., Runco, M. A. & Pina, J. (2015). More mind wandering, fewer original ideas: Be not distracted during creative idea generation. Acta Psychologica,Volume.161. Hao, N.*, Liu, M. G., Ku, Y. X., Hu, Y., & Runco, M. A. (2015). Verbal divergent thinking facilitated by a pleasurable incubation interval.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Volume.9. Ku, Y. X., Zhao, D., Hao, N.,Hu, Y., Bodner, M., & Zhou, Y-D. (2015) Sequential roles of 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 and posterior parietal cortex in tactile-visual cross-modal working memory: A single-puls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spTMS) study. Brain Stimulation, Volume.8. Hao, N.*, Yuan, H., Hu, Y., & Grabner, R. H. (2014). Interaction effect of body position and arm posture on creative 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Volume.32. Hao, N.*, Ku, Y. X., Liu, M. G., Hu, Y., Grabner, R. H., & Fink, A. (2014). Enhancing verbal creativity via brief interventions during an incubation interval.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Volume.26, Issue.1. Hao, N.*, (2010).The effects of domain knowledge andinstructional manipulation on creative idea l of Creative Behavior‚ Volume.44‚ Issue. 4.   国内期刊论文郝宁,赵琪琛.(2014).创造性思维酝酿效应研究进展及其实践隐意.教育生物学杂志.郝宁.(2013).创造力的神经机制及其教育隐意. 全球教育展望.郝宁,袁欢,敖然,刘玫瑰.(2013). 中小学教师应急能力结构模型. 上海教育科研.郝宁.(2011). 知识背景对觉察配对词间语义联系的影响. 心理科学.郝宁‚吴庆麟. (2010). 知识在创造性思维中作用述评. 心理科学.郝宁‚吴庆麟. (2009). 天赋在专长获得中有限作用述评. 心理科学.郝宁‚吴庆麟. (2009). 职业专长发展中刻意训练的效用与规律.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施轶‚郝宁‚梁晗‚ 李文君. (2009). 刻意训练在高中数学教师成长中的作用. 上海教育科研.张蕾‚ 郑弘非‚郝宁.(2009).免费师范生现有与所需教师知识的调查研究. 心理研究.郝宁‚吴庆麟. (2009). 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 对教师的新要求.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郝宁‚吴庆麟. (2008). 论智力对专长获得的非决定性. 心理科学.郝宁‚吴庆麟. (2008). 试析教学专长的发展. 上海教育科研.郝宁. (2008). 浅析天才儿童的鉴别. 上海教育科研.郝宁. (2007). 试析解释天才的不同视角. 上海教育科研.胡谊‚ 郝宁.(2007).基于课堂的教育心理干预研究的实验逻辑. 教育研究与实验.郝宁. (2007). 我国学习策略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宁波大学学报(教科版.郝宁‚吴庆麟. (2006). 刻意训练: 解释专长获得的一种理论. 当代教育论坛.郝宁‚吴庆麟. (2005). 刻意训练在AOC电子竞技运动专长获得中的作用. 应用心理学.郝宁‚吴庆麟. (2005). 创造力与能力、专长及胜任力关系述评. 心理科学.郝宁‚吴庆麟. (2005). 专长研究视野下的智能观. 宁波大学学报(教科版).郝宁‚吴庆麟. (2004). 专长的获得: 一种智力与特质联合体整合的理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郝宁. (2004). 论专家型学生的培养. 上海教育科研.郝宁‚吴庆麟. (2004). 埃德尔森的编程过程模型简介. 开放教育研究.郝宁‚吴庆麟. (2004). VB编程领域知识的专家―新手比较. 计算机时代.郝宁. (2002).从教育心理学视角看当前网路教育的缺陷. 教育理论与实践.郝宁‚刘朋. (2001). 学校管理者的战略规划策略. 教育理论与实践.

朱惠国的学术论文

1.论唐圭璋对常州词派理论的继承与超越 《南京师大学报》2012年第1期2.晚清、民国词风演进历程及其反思 《武汉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3.《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6期(论点转摘)4.论中国传统词学的现代化进程 《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5.论清代学人之词与词人之词的离合关系 《文学遗产》2011年第6期6.民国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清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新华文摘》2011年第2期(全文转载)7.清初词派与词风演进研究的新探索 《苏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8.清词研究的新地标 《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9.从王昶词学思想看中期浙派的新变 《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10.“苏李之争”:词功能嬗变的迷局与词学家的困惑 《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1期《文学遗产》网络版2009年第2期“论文选萃”收录11.论陈廷焯的词学思想以及对常州词派的理论贡献 《词学》19辑12.论明代的明词批评 《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5期13.论晚清词坛“浙”、“常”两派的共存与交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14.豪士 侠客 文人——晚清词学大家周济 《文史知识》 2007年第10期15.陈子龙词研究述略 《词学》18辑16.论焦循阴阳平衡的词学观 《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3期17.周济词学论著考略 《词学》16辑18.论传播媒介对词学研究的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5年第2期19.论宋翔凤词学思想及其意义 《复旦学报》2005年第3期20.论梁启超词学思想及其对词学现代化转换的意义 《上海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21.论胡适对苏辛词的偏爱 《中国韵文学刊》2005年 第1期22.论董士锡的词学思想及其在常州词派发展中的作用 《词学》15辑23.胡适词史观探论 《广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1期24.论常州词派与常州学派之关系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1辑25.论鹿潭词的感伤特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26.论黄庭坚情词 《江西社会科学》 2001年第2期27.论黄庭坚的创作理想及其渊源 《江西社会科学》 1994年第11期28.论黄庭坚创新意识及其文学史意义 《宁波师院学报》 1993年第3期奖项:1.《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获第五届“夏承焘词学奖”一等奖、上海市(2004—2005)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2.《明清词研究史稿》为丛书《中国历代词研究史稿》之一种(共5种),该丛书获第二十二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在研课题:1.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重点课题:王昶《春融堂集》整理2.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民国词与词学研究;2007.06-2010.06.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近代社会转型与清末民初词的流变研究;2009.11-2012.11.

上一篇:一级减速器设计论文

下一篇:广东药学院学报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