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管理研究论文

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管理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管理研究论文

中西方现代高校教育发展观念差异性探讨的论文

摘要: 高校教育发展观念充分体现出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与价值基础。相比于中国现行的大众化高等教育模式,西方国家尊崇学生个性与需求的发展和满足。面对当前就业创业需求普遍增长的高校学生群体,需要我国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及创业教育理念,让学生个人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词: 高校教育观念;大众化;学生群体;借鉴

随着教育成为我国提高综合国力和实现经济强国宏伟目标的重要手段,开办以人本身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受到普遍的重视[1]。中西方现代思想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经济建设方面,还体现在教育发展观念方面,长期以来受到社会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与道德观念的影响,西方国家高校教育发展以学生自我成长为核心,即以学生本身的个性与需要为前提进行完善,并注重社会相关资源的引进与利用。西方高校的发展远远快于我国,很多名校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教师管理体系,并逐渐形成积极的教师文化[2]。我国高校教育尊崇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以教师传授知识与技能为主,在学生参与社会工作等方面体现大众化趋势,而如今也在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希望通过完善教育体系、转变教育发展观念,进而提升高校教育质量。

一、价值观念区别是导致中西方高校教育发展观念差异的根本原因

1.崇尚个人主义的教育思想更注重学生个人的成长空间

中西方的教育体制受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的影响,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性特征,尤其体现在学生的个人成长方面,西方社会多崇尚个人主义的教育发展观念。在高校教育中会给予学生充分的成长空间,并提倡学生独立性需要通过个人的拼搏获得。相比之下,中国高校教育体制中教师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会通过较为详尽的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在高校学习的不同阶段中逐步提升个人素质,让高校方便管理,可是会造成学生潜力的开发以及兴趣爱好的拓展等方面的局限,尤其体现在课堂的权威性与高度秩序性方面,师生之间关于情感表达不够重视,不利于师生情感的促进以及学生个性的塑造。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转变传统的“为了教师教而教”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形成“为了学生学而教”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3]。

2.平等自主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校园和谐教学氛围建设

中西方文化中与人交流的风俗习惯同样存在较大的差异。一是个人隐私的保护,在西方即使是十分熟悉的师生、同学关系,也会注重个人年龄、收入、感情等私人问题的保护,在日常的交流的过程中更多地谈论关于活动、爱好、时事话题等内容,并注重眼神、肢体语言等方面的交流互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可能因为共同的爱好、习惯等相似而走得更近。二是来源于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谦虚。西方国家的学生独立意识极强,更喜欢依靠自我的力量解决问题,在获得认可时表现出接受与感谢;中国高校学生更倾向于谦逊的精神,推崇集体主义,在参与各类活动时会努力寻求伙伴。三是教师与学生各自身份的理解以及师生关系的界定方面。西方国家尊崇人人平等,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直呼姓名,不注重辈分,促使学生通过更为自由的方式与教学人员接触;中国高校遵守长幼有序,将教学人员作为长辈,学生会礼貌对待。

3.容纳不同个性与思维方式的讨论环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性

西方国家习惯遵循自由平等的教育发展理念,通过最大限度地理解和宽容,对待不同个性与生长背景的学生,在课程与专业选择、参与学习方式等方面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如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信仰的学生,成立专门的活动小组,接受不同角度的问题理解与讨论,能够理解学生的感情与思考方式,通过容纳与接收不同的意见实现相互学习的目的。中国高校在学生的生长背景与民族文化上也有十分支持与理解的态度,但表现方式存在不同,对待少数民族或者有特殊个性、文化特征的学生,会通过民族文化的展现、风俗习惯的展示等方式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特殊背景学生的特点,通过学生之间交流活动的加强,实现学生积极性的提升,创造和谐美好的校园氛围。

二、大众化的人才培养观念与综合性的培育模式的显著差异

1.我国大众化的培养模式奠定坚实的人才培养基础

当前,我国高校的教育模式以大众化培养为主,满足社会及各专业的普遍人才需求,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等内容,教学需求中以社会需要为主导,学生通常在选定专业后即形成固定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教学资源导入。在开展课程教学各项活动中,以固有的教学规律与先前的教学经验为依据,适当采用国内外较为认可的新教学方法。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社会参与度和充足的实习实践支持体系,我国高校的普及式教育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质性参与,加强高校与社会相关机构的联系纽带,实现大众化人才培养渠道的深度拓展。

2.西方人才培育更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个性差异

西方国家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不仅具备更高的社会广泛参与性,还在学生心理发展与个性培养等方面表现突出,注重学生专业视野的拓宽、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以及能力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并以此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这种观念下培养出的人才重视制度、法律等标准与原则,并认为法律准绳是凌驾于一切人情道理的依据,成长为遵守法律等相关框架的社会型人格。英国大学内部形成一套有序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分治,能够充分发挥组织整体优势的制度[4]。由于重视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心理发展状态,西方国家课堂模式多为小班制,教师能够通过即时性、频繁性的师生互动,了解学生的想法以及所处状态,通过准确的引导与辅助及时给予学生帮助。相比之下,中国高校教育崇尚集体主义观念,并以“情大于理、理大于法”为处事原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衡量法律依据等方面的障碍。

3.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教学为学生培养的全面性提供重要保障

全球化的教育资源竞争与新自由主义的价值观相得益彰,迅速推进西方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趋势[5]。中西方的教育理念都认为学生培养工作是一项长期、反复的任务,学生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的养成是学生步入社会以及开展各类工作必须掌握的能力,注重建立起多学科交叉的教学体系,作为促进人才培养全面性的重要依据。以美国为例,高校教学体现以学生个人意愿为主导的育人原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道德判断参与工作和生活实践,紧密联合社会各类机构。中国的高校教育同样注重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但开展的过程更为隐性,通过课程本身内容的交汇,进行不同学科的结合,注重教学成果对学生就业的影响。

三、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手段体现出中西教育发展理念的差别

1.灵活的学分制度便于为更多人提供接受高校教育的机会

许多西方国家中灵活的学分制度成为高校广泛吸引人员就学的必备手段。已经参与工作的求学人员,允许学籍与成绩的保留,可以让学生随时参与到校园生活中,当缺乏学费和生活费的时候,可以暂停学业进行工作。学分的授予机构并不只有高校,还包括学生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多个部门,学生必须通过公司实习获得学分、参与社会实践工作获得学分等。国内高校的学分制度受到填鸭式教育的影响,通常以获得学分为单一目的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学分的分配与授予等方面不够灵活。完善高校学分制度的另一个举措是注重教学人员的激励,并从更多渠道聘请专业人员、行业资深人士等参与教学。一是招募尽可能多的专业人员,完善现有的教学资源储备,让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等方面更具备优势;二是通过丰富现有的教学资源,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学生的发展需要,让学生自主进行课程选择,向多层次、多岗位工作人员提供学习与实践机会。

2.重视文化传承的教学角度赋予高校更强的人文气息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与国际先进理念与方法的深入接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教学理念,逐渐开展高校教学改革,并在新教育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中仍然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随着高校各类文化活动的丰富开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现行教学活动与文化氛围,让学生通过活动感知和理解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随着文化传承与历史、思想政治理论等多种课程的融会贯通,以及新媒体等渠道教学的开辟,我国高校正逐渐形成多文化背景与多角度传承的人文文化氛围,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全面带动,文化传承上升到新的高度。高校内部管理包括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以学术管理作为核心,这是区别于其他管理工作的根本特性[6]。伴随着高校管理功能与组织体系的完善,以服务为导向、以个性化功能建设为原则的组织体系受到学生的青睐,文化传承工作应以此为入手点,以满足学生需要作为基本前提。

3.多元化的教学与实践渠道有效延续教学内容与应用

随着人们接触与传递信息的模式不断变迁,高校教学渠道与模式不断变革,突出的体现是教学人员不再是高校教学信息的唯一来源,可以通过网络、社会等多种渠道获取相应信息。这种多元化教学体系的建立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也影响学生本身知识结构与技能掌握的情况。很多国家在教育过程中都积极加强网络资源的利用[7]。各国在教学渠道的开辟与应用方面展现不同的重点,西方国家由于注重学生个人性格与潜力的塑造与开发,在教学与实践渠道建设方面更为个性化,并具备更多的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不同时期发展需要与不同专业实践形式自行选择渠道,开展相应学习工作;我国多元化教学与实践渠道的建立,以延续校园教学内容为基础,在功能方面与校园教学结合较为紧密,模式也相对固定。西方国家注重教育质量的评估与提升,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考核工作的开展,包括以专门机构的全面评价与学生自主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多角度进行考量评定,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而现阶段,我国高校在教学质量考核方面采用的方式比较单一,以学生成绩为主,虽然在操作上具有简便性,可是在考核上存在片面性。

4.支持学生创业项目的开展成为我国高校的重要使命

随着我国就业创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各行业分工趋势的日益显著,高校学生逐渐成为社会中个性鲜明的创业群体,作为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高校需要承担相应的引导、教育工作,针对不同专业的发展态势以及未来发展空间,为有就业需求的学生传授相关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办公行政等方面知识,并加强实际操作方面的课时,让学生掌握足够的技能技巧来应对未来的创业挑战。西方国家高校针对学生创业方面开展的工作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即以创业教育为导向进行相应的教学资源的分配,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导入外部行业与企业资源,并尽早开展学生的个人评估、发展规划等相关工作,让学生完全以个人意愿制订自我发展计划,并通过相关科技创新基金、创新成果转移等项目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造工作,增强学生的创业动力。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展创业实践平台、创业产业园、国际交流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创业模式,但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完善的高校学生创业环境,在扶持政策、教育课程以及社会动员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教育发展观念,帮助学生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许金梅.中西教育理想之历史比较及发展趋势[J].教育探索,2014(7):8.

[2]罗春秋.论西方高校教师文化对我国教师管理发展的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7):76.

[3]郭建鹏,杨凌燕,史秋衡.西方高校师生教学信念研究的缘起、进展及趋势[J].复旦教育论坛,2013(20):25.

[4]牟静,陈奎庆.西方高校管理体制对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6):6.

[5]罗建河.西方高校教授治校的新探索:民主决策何以可能[J].现代教育管理,2015(11):45.

[6]莫甲凤.借鉴西方经验,完善我国高校内部管理构架[J].江苏高教,2014(3):48.

[7]雍树墅.中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比较[J].教育与职业,2015(19):86.

浅谈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育理论 管理手段 教学方法 课程体系

论文摘 要: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社会, 我国高校教育只有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人才,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文章针对我国高校的教育现状,提出了应从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系、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措施。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校的教育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怎样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出有创造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工作,也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教育理论及管理手段的改革

管理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21世纪的管理水平、理念、模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下根据高校的教育管理特点,分析教学管理应采取的策略。

(一)教育管理理论多元化

1、 校本管理论。“校本”就是学校本位,学校相对教育部门而言,回归学校本位,是管理学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开放性等,校本管理理论设计到了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教育行政体制和办学机制等问题。

2、 以人为本管理论。学校管理的主客体都是人,对即是管理主体又是管理客体的人进行管理,实现发展人、培养人的目标。

3、权变领导论。综合以上管理理论,可以现代管理理念是通过对人管理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使人活的'更有价值更有尊严。

(二)教育管理手段现代化

现在社会互联网络已经非常普及,融入我们到生活和生产中,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互联网中的学校,在虚拟的、现实的世界与作为人主体的人的世界互相融合交织,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校园存在形式,教育管理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学校管理在互联网时代要追求“实质管理”。学校管理要关注教师所想、所感、需求,引导和排除他们心中障碍,确保他们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

二、管理制度的改革

与传统教学管理制度相比现代教学管理制度更突出“人文性”特征,功能是:公正、激励、创新、发展、最终目的是“发展人”。

(一)高校管理要体现高校现代的发展要求。 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考务管理、教学秩序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要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二)高校管理要处理好学生和高校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公正性,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努力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实现教与学的和谐。

三、 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未来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创新性人才必定是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教育创新势在必行。而课程体系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已刻不容缓。

(一)找出现存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是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现在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有:课程内容相对陈旧、过分分割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课程安排不合理、学生实践能力弱等。

(二)优化的课程体系应促使人才从以下几方面得以提高

1、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养成自学能力。高校课程改革必须关注学生自学能力。要给学生预留充分思考时间,这也是创新人才必备的一个条件。不仅在时间上留给学生自学时间,此外还应在物质上给予保障,例如学校实验室、图书馆的建设等。

3、注重塑造学生人格品质。大学生不仅要学好知识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课程改革中要注重塑造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

4、课程教学改革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5、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所以,高校课程改革具体可以做到如下几点。人文社会课程、科学课程、实践课程、现代信息课程等方面。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分析、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之后,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得当、有效,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培养、能力的开发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学方法改革对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一)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

传统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培养学生能力,这是其不利方面。在教学中应使用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改革不利方面,保存正确合理成分,以此为基础,研究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不断更新变化的,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的更新而发展的,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方法,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坚持启发式教学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必须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深入研究学生学习方法和过程,摸清学生学习特点,不断改进、研究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教学要避免灌输式,采取指导启发式。启发式不是教学方式,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教学中不论使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必须要富有启发性。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育的对象确定,在教学中还可以把几种教学方法进行配合使用以达到更好教学效果。

(三)要讲求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在高校教学中,还存在着拖延教学时间、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来实现教学任务的情况。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需要教师在提前备课、认真研究教材、明确课堂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教学要求要切实把握。

总之,在当今的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中,如果我们把上面的各种改革方法及措施付诸实践,相信我国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这对于提高我国的整体国民素质,对于我国的快速发展,对于提高我国在世界各国中的竞争力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袁旭东、论高校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2007,(05)

[2]杨德传、关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之探索[j]、管理观察,2009,(02)

现代教育管理杂志

比如橡胶工业,轮胎工业,饲料工业,中国水产。这些都是国内比较有权威的学术期刊,大家可以免费去查看,值得赞赏这个行为。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2008版中未查到该期刊,呵呵,也许在2012年时会收录

你好,这个期刊是核心期刊,辽宁教育研究院主办,从1992年开始直到现在都是中文核心期刊。如果自己投稿没有过的话可以和我联系,核心期刊代发。见我的用户名,163的邮箱。

刊名:现代教育管理ModernEducationManagement主办:辽宁教育研究院周期:月刊出版地:辽宁省沈阳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674-5485CN:21-1570/G4历史沿革:现用刊名:现代教育管理曾用刊名:辽宁教育研究;辽宁高等教育研究创刊时间:1981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当代教育管理现状研究论文

《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管理分析》

【摘 要】教育管理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对于幼儿园来说,幼儿的年龄特性决定了其教育管理单纯地依赖管理者和教师是很难获得应有教育效果的。因此,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管理,提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势在必行。文章在对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从组织架构、制度保障、参与能力三个方面提出了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管理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管理;家长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7-0128-02

管理者通过组织协调教育队伍,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财力、物力等信息的作用,利用教育内部各种有利条件,高效率地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就是教育管理。不同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单纯地依靠幼儿园管理者进行教育管理是很难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的。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言,“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同样的道理,幼儿园教育管理也需要家长、管理者、教师共同参与,方能实现幼儿的健康发展目标。

一、幼儿园教育管理家长参与现状

1. 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管理深度不够

目前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仍旧停留在为教育活动提供经济支撑的层面上,即通过学生学费、捐赠、教学辅助等方式来确保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例如,幼儿园为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欲举办一些工作坊,但没有专业的人手来负责此事。这种情况下,具备这种能力的家长往往自告奋勇地承担这一任务,从而确保了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再如,夏天家长接送孩子时发现蚊虫较多,便主动购买了能够驱赶蚊虫的夜来香放在园内等,这些都是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为幼儿园教育提供经济支持的重要表现。这也反映了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管理的认知仍旧停留在教学活动这一层面上,并没有认识到教育管理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开展,更重要的是正确教育理念的树立和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

2. 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管理广度不够

教育管理是幼儿园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大多数家长对于参与幼儿园行政管理都有着极高的热情。但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家长所参与的行政管理更多的是集中在与孩子相关的行政事务上,对于直接关系教育质量的教育管理并无太大热情。如为确保孩子的饮食结构合理,部分家长主动承担了幼儿园食物的采购工作,在生活之余主动的对幼儿营养进行研究,针对性地制定每周食谱;有的家长承担了幼儿打扫卫生的辅助职责,即指导和帮助幼儿打扫园内卫生等。究其原因,一方面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抱有极大的期望的,希望幼儿园教育能够为孩子的成长奠定稳固的基础,另一方面,家长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又充满了担忧,两者综合之下决定了家长在幼儿生活管理这一方面具有极高的参与积极性。

二、影响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管理的因素

分析当前幼儿园教育家长的参与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家长更多的是直接参与幼儿园教育过程,在教育管理的参与度较低。这一现象的产生既有家长的个人因素,也有学校的教育管理理念因素,具体如下:

1. 个人因素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其在幼儿园教育管理中参与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参与教育管理的动机和家庭背景的不支持。动机指激发人的行动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发和鼓励,使人们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家长之所以在幼儿园教育管理中参与度不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长缺乏对教育管理的参与动机。简单的说,一方面家长认为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者,其教育水平远远高于自己,幼儿园管理者多年的管理经验也能够确保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自己只需要将目光放在对教育的监督上即可,参与教育管理往往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这种观念决定了家长几乎没有产生过参与教育管理的想法;另一方面,家长对教育管理的认知度不高,很多家长将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和参与教育管理等同起来,并没有产生参与教育管理的动机。

2. 学校因素

作为幼儿教育的主导者,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对于家长参与教育管理有着直接的影响,开放的教育理念要能够为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管理提供良好的契机,提高其参与度和参与水平;反之,家长虽然具有参与幼儿园教育管理的想法,但是往往“无门而入”。具体而言,幼儿园对家长参与教育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理念是否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相契合;二是幼儿园管理者与教师对家长、幼儿的认知水平。

三、优化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管理的对策

1. 完善组织架构

当前幼儿园的组织架构大致可以分为管理者和教师两大部分,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是管理者在吸收教师意见的情况下自发进行的,从而导致了教育管理缺乏足够的科学性。对此,笔者根据华德福的三元结构理论认为,应当构建校董会(管理者)、教师委员会(教师)、家长委员会(家长)的组织结构,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以三方的共同讨论为基础,确保教育工作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

对于家长委员会的设立,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家庭背景和价值文化水平进行调查,委员会成员以背景较好和文化水平较高的家长为主,但是每一个委员会成员都要和一定数量的家长组成小组,对家长关于教育管理的想法进行总结然后将其反馈给幼儿园,即每一位家长委员会下都设有家长小组;其次是要确保家长委员会在幼儿园组织架构中的重要地位,而不是仅仅给予其建议权,以此来保证家长能够通过家长委员会切实地参与到幼儿园教育管理中。

2. 提供制度保障

通过家长委员会来实现提高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参与度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很多幼儿园早已设立家长委员会,但效果却不甚理想。究其原因就在于幼儿园一方没有为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从而导致家长委员会始终游离于幼儿园教育边缘,形同虚设。对此,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为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管理提供制度保障:一是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家长、管理者、教师在幼儿园教育管理中的同等地位,增加家长的话语权;二是明确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管理所应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责任,避免家长和教师出现争执;三是制定教育管理问题应急对策,即针对家长参与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来保证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管理的有效性。

3. 培养参与能力

受家庭背景和知识文化水平的限制,很多家长虽然具有参与幼儿园教育管理的想法,但是参与能力不足导致其不得不将目光集中在教育活动的参与和监督上。对此,幼儿园一方应当从理论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来培养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管理的能力,如开设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相关知识的培训、咨询等服务来加强家长对教育管理的认识,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和模拟活动如“教育管理三天行”等来提高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管理的实践能力,以此来促使家长和幼儿园教育理念的统一,充分发挥教育管理对教育目标实现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莹莹.美国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实践策略及其启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2).

[2] 孙钠,毛华清.家园合作渗入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11).

[3] 李晓巍.父母参与的现状及其对幼儿社会能力的预测[J].学前教育研究,2015,(6).

[4] 张莹莹,吴琼.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现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15,(2).

作为教育管理学史逻辑展开的教育管理学,发展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管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信息化、科技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作为我国教学体系之中的重要环节——大学开始注重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采取内外部共同改革的模式来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本文将以大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对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及基本思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大学教育;教学管理;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人类文明的进展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可持续发展策略深入人心,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需要以此作为自身发展的立足点。教育作为人类文明进程之中的重要推动力,也须将可持续发展策略落实到位。本文将对大学教育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进行探讨,从而为后者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当前大学教育管理之中存在的问题

1.行政管理部门约束过多

大学教育作为我国教学体系之中的关键环节,难以避免地会受到行政部门的管理和约束。从目前来看,这一点直接导致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效率低下,模式单一落后。对于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的整个管理体系和模式以及内容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并要求其按照上级出台的文件和命令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因此,整个教学管理体系行政色彩十分浓厚,学校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对于老师,从教材的选择,试题的编排到教学计划和内容的安排,都须接受行政管理部门的提前审批,对不符合相应管理要求的内容进行修改甚至删除,并未考虑到教师的实际教学进度以及学生的学业水平。除此之外还要求老师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并作出了硬性指标和规定,因此很多老师面临着课业和科研的双重压力。

2.教学管理部门约束过多

教学管理部门约束过多是现在高校教育管理之中的普遍问题。很多教育管理部门为了抓进度并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在未进行实地调查和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计划和目标的制定,并对实施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和定期的检查。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得学校和老师承担过多的教学压力,为了完成教学指标,很多学校只注重教学进度,而忽视教学质量。

3.学科之间存在较大的壁垒

教学管理是大学教育管理之中的重要环节,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和碎片化时代的到来,大学诸多学科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壁垒。我国高校在进行教学时,大多采取西方的教学模式,主张教学的专业化和精简化,这种模式尽管能使学生对专业有更加精深的了解,但是极易导致学科之间缺乏一定的融合和沟通,学科壁垒的形成使得学生难以对大学的知识体系有一个宏观的掌握,在知识构建上也处于支离破碎的状态,因此难以真正地实现大学教育管理之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其次,学科之间的壁垒也导致教师之间缺乏一定的沟通与合作,外加上落后的教职制度以及职称晋升激励机制使得不同学科的教师往往只注重自主研究,忽视跨学科研究与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一点不仅导致教师在教学时难以采取系统化、联系化的教学方式,而且还极有可能造成学生看待问题的片面性。

4.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缺乏

意识指导实践,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缺乏导致我国高校难以进行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首先我国诸多高校仍然采取终身教授制,这种教职制度导致教师故步自封,局限于以往的荣誉以及现在的安稳状态,难以采取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模式的革新。其次,学科之间的壁垒和隔阂导致不同学科之间缺乏一定的联系与沟通,教师也并未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合作,因此难以站在宏观的角度进行教学活动以及科研项目的开展。最后,职称晋升制度直接与薪金水平挂钩,导致许多教师将经济效益作为自身的目标,在进行学术研究和科研活动时,并不是自身对学术的忠诚与热爱,而是为了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这种狭隘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直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背道而驰。

二、大学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1.加强政府对大学教育管理的推动

为了促进大学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行政管理部门转变自身的理念,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通过简政放权来给予大学自我管理的机会和空间,使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活动地开展和管理;其次,通过实际考察了解大学校园的管理现状以及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综合实力,让有经验的老师和权威专家进行教科书的选择以及考试内容的安排,从而真正地做到实事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2.放宽对大学教育管理的约束

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是大学教育管理的引导者和风向标,因此需要发挥方向上的引导作用,而非进行实际管理的干预,通过放宽对大学教育管理的约束来增强大学管理的活力,使其根据自身的教学水平来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

3.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与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是大学教育管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目标和任务。针对学科分离这一现状,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学校在进行教学科目设计以及教学内容安排时,需要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并找出学科之间的共通处,引导老师进行教学活动。另外老师也需形成跨学科研究合作的正确理念,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观,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加强与跨学科老师之间的科研合作,从而在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站在宏观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养成正确的认识观。

4.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是落实该教育管理理念的前提和基础。对于老师,可以通过对其进行定期的教育和培训,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其在进行教学活动及学术研究时,加强跨学科之间的合作,将系统观作为自身教学和研究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还需开设相关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灌输和培养,并为其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正确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观念。

三、大学教育管理就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基本思路

1.以就业为导向

大学作为连接学生和社会的桥梁,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跳板和垫脚石,为了使学生顺利地实现社会化,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可持续发展策略要求大学在进行教育管理时将就业作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要求学校,首先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专业的设置,真正地实现对口教育,让学生实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其次则要求学校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之中了解社会的需求与自身的不足之处。最后则需学校设立就业服务中心,保障就业信息渠道的通畅及时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从而使其顺利的就业。

2.实现校企结合

校企结合不仅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更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在大学教育管理中,校企结合能够实现专业对口,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来进行教学目标和计划的联合制定,真正地培养出社会所需的综合型人才。

3.实现专家教师管理

效益第一是可持续发展策略之中的重要原则,在大学教育管理模式革新时,也将效率和质量作为自身的目标,通过组建委员会以及开展研讨会来实现专家和教师管理学校,并由其担任教学管理之中的各个职位。这种直接由专家和教师进行大学教育管理的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教学管理专家有着深厚的管理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因此是整个教育管理体系之中的风向标,可以通过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来保障整个体系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另外教师作为教学的一线人物,对整个教学情况以及发展方向有着最及时、最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能清晰地认识到现有的大学教育管理体系之中的矛盾与不足。因此,在进行教育管理时能够在了解学生实际需求与社会动态的基础之上进行管理行为的调整和革新,并有效解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以及管理体系和模式这三者之间的矛盾。

4.辅助以一定的学生管理

大学生作为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新生代,既是大学校园之中的主体,又是大学教育管理体系之中的被管理者。因为大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强,心智也较成熟,因此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策略时可以在专家管理的同时辅助以一定的学生管理。大学管理包括学生文化创新成绩管理、学生寝室管理、校园秩序管理以及校园环境管理,在这四个板块之中学生作为被管理者往往处于消极的被动状态,自身的民主参与权利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整个管理效率比较低下。因此针对此现象需要学校转变管理理念,将学生作为管理的主体,让学生在四个管理板块之中担任一定的职位,赋予其合理的权利,在合理的领域之内直接实现学生管理学生模式。这一点能加深学生对校园管理的认识,使其意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从而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履行义务并使用一定的管理权力。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学生管理学生的模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形成民主和谐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又能提高管理效率,有效地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学教育管理之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需要社会、学校及学生三者的共同努力,并将该理念落实到理论和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这一点对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推动人类文明进程有着极大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肖飞.可持续发展视野中的大学[J].沈阳师范学报,2011(02).

[2]倪文静.大学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

[摘要]在高校中,学生党员的培养是开展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建设好共产党未来先锋力量就要依靠学生党员们的努力。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培养高校学生党员是为党组织注入新鲜的血液重要人才来源,但这些学生党员该如何进行管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党员存在的问题,原因并探究解决方案,更好地对高校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和管理。

[关键词]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问题;原因;对策

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与教育工作一直是校党组织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高素质的青年学生的聚集地,集合了一批批有各色专业特长的学生,是选拔优秀干部及学生党员的重要场所。另外,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下,机遇与挑战并存,培养下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培养怎样的接班人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不能照搬照抄非学生党员的管理方式,必须结合学生党员个性鲜明、有良好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创新办法,找出适合高校大学生党员的一套管理体系。

一、存在于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仍有要改进之处。尤其是今年来,随着90后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各种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方式也应创新办法,不断完善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体制。

(一)学生党员自我管理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党和中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少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不够高,对自身教育认识不足。在高校中,绝大部分学生党员都掌握了良好的党的理论知识,保持着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师生中树立良好的带头人形象。但也存在有的大学生入党后人存在党性意识淡薄、组织观念性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组织上虽然先入了党,但思想上未真正入党。有些学生党员甚至认为提交入党申请书后,每次考试通过,走完发展程序就算入党了。大学生党员首先应端正入党动机。入党是光荣地,但不应将它作为为政治道路铺路的垫脚石和增加就业机会的筹码,而对于党的理论、路线、宗旨理解不深,没能真正从思想上入党。正确的入党动机是经受组织考验的基石。因为有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勇于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不利因素,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二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些学生党员存在入党前为了使自身思想行为符合入党标准注重自身,入党后就松了口气的错误思想;有些大学生党员有“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思想;甚至有些预备党员认为预备期只是一种形式,不重视在预备期间自我修养的提升。他们认为从预备党员到正式党员,只要预备期满,就可转正。只要踏进了党的大门,政治上就有了保护伞,开始逐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三是学习上重专业知识轻自我修养提升。有些学生党员一味埋头学习专业知识,不注重自身党的有关知识水平的提高,对周围的人和事的关心减少了,这样使自己周围缺少朋友。专业知识的学习应作为自身修养提升的基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是获得幸福感的终极法宝。

(二)党组织生活单一,流于形式

在党员的教育管理制度方面,学校党组织按照党内的明确的规定,开展如“三会一课”制度、公开进行民主评议、为每位党员配备培养联系人、定期开展民主生活会等,真正做到将党员教育管理制度认真落到实处,让每一位正式的党员也有一直接受教育的机会,紧跟时代的步伐。一些党组织在开展党内政治生活上缺乏创新,方式方法过于单一,习惯于念念报纸、读读文件、看看电教片、传达上级讲话,枯燥无味,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一些基层党组织甚至对政治生活涵盖的范围缺乏足够认识,狭隘地认为党内生活仅限于“三会一课”,而且其组织的“三会一课”也多流于形式。

二、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高校大学生党员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结合支部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两方面发现了问题存在的原因,为做出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改善提供基础。

(一)大学生党员自身的原因

在校大学生党员身负两种角色,一是学校学生,二是党组织的一员。但他们常常关注的事自己的发展,把自己定位在学生的角度上,换句话说,就是常以“学生”自处,在待人接物上,常以自我为中心,缺少集体意识。在新时期下,学生党员接收到的信息来自四面八方,个性需求趋向于多样化,为深入了解学生党员的思想状况及政治素养增加了难度。学生党员往往缺少主体意识,仅限于完成党交给自己的工作,没有把自己看做是党组织生活中的主人。

(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随着学生党员人数的迅速增加和支部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主动要求入党的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的难度逐渐加强,教育的广度及深度有待加强。由于学校的党组织缺乏物资、资金及人才,基层组织难以有针对性地掌握学生党支部工作开展情况及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情况。组织的宣传和管理不到位,缺乏有特色的、创新性的党性活动,在校内没有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党务知识了解不深,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党员和党支部的教育管理。学生党支部成员间的交流不深,支部压力巨大,难以做到面面俱到。

三、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的措施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素养,锻炼学生党员的实践能力,激励学生党员不断发展与完善。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也应结合党的理论,以此为指导,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四风”建设。针对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发现原因、分析原因并基于自己的实际经验总结了以下对策:

(一)完善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加强学生党员的管理,应该从入口开始把关,从推优开始,紧抓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管理,加强对党的有关知识的了解。学生入党,做到各个阶段都有高素养的正式党员跟进,对要入党的学生进行考察,不仅要有书面的党知识的考察,还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考察。期间,若出现不合格者,及时做出处理,例如延期发展或不予以发展,真正做到每一个入党的学生都能从思想上入党,做一名合格的中共党员。在选择学生上党课时,可以将那些平时学习成绩优异或是学生干部优先考虑,提高党课的面授效果。党课的上课内容应以常识性的知识为主,增加学生党内知识量的储备,确保授课质量,进一步保证学生党员在普通学生中的优良形象,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学生党员的先进性。

(二)工作中用理论联系实际

在大学生党员参与培养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党员间的交流学习工作,倡导学生利用党的理论知识在生活实际运用中进行分析研究,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增进理解。在校内,团支部和学生社团是良好的理论、实际相结合的平台。在这里开展工作,不仅能是党员的沟通协调能力,甚至党支部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还可以提高学生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参与学院、系的学生管理工作,可以绕过他们时刻接受来自广大群众的检验、监督,时刻检验自己,不定期地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渐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通过带动促进,让他们带动其他部门,进而达到一起进步的效果。

四、结语

高校是培养优秀党员的摇篮。面对以90后为主的大学生党员群体,结合互联网以及各种移动端的交流平台,创新党的理论知识和党内活动的形式,这将在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方面取得显著的效果,将大学生党员的理论教育落到实处,进而在整个校园中刮起一股新的风潮。努力开展好群众的教育管理活动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工作,这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也同样适用。高校必须重视学生党员思想的先进性,树立以为中华崛起为时代己任的目标,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输送好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练崇潮.怎样把好学生党员质量关[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

[2]伍处文.深入开展高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6):1.

[3]陈健.大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河学刊,2006(1).

[4]周慧如.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中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J].工会论坛,2008(5).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的大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联合国有关机构、其他不少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都提出了多种优先发展教育,增加学校教育供给,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确保教育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火车头的倡议或者决策、国策。我国政府审时度势,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面临的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双重艰巨任务,在借鉴先进的国际经验和科学的发展理念基础上,明确提出我国新的发展模式和教育发展战略,即: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上的两个转变、适当超前发展教育、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一个适合我国实际情况、有着前瞻性的发展思路,无论是对于经济发展,还是社会进步、科技及教育振兴、公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建设小康社会等,都必将产生无法预料的积极影响和驱动作用。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十多年来,我国先后就教育问题做出了各种重大决策、调整和改革,整个教育事业获得了迅猛发展,教育水平迅速提高,学校数量和学校规模呈几何级膨胀,教育资源快速集中与聚集,社会各界对学校教育寄予超常的厚望。不仅如此,社会各界对于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亦越来越大,学生家长对教育的投资热情有增无减,各个层次的学校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人们对学校教育的评价和信任度日益提高。应该说,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国家和民族的幸事,是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有力保障。我国的教育事业能在短短的数年之中获得这样一个低起点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既大且穷的国家来说的确当歌当颂。然而,在对这种全民致力于办教育,学校教育获得空前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回避另外一个现实问题,即:在这样一种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体都须臾离不开教育的氛围中,一种盲目推崇学校教育的作用,迷信学校教育功能的缺乏理性思辨的感觉或者说是认识也在滋蔓开来。持有该种不完全正确观点的人目前不少。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并且给予学校教育的发展以强有力的支持,这是好事,但如果形而上地认为学校教育就是现代化大教育的全部内涵或者真谛,则是一种偏颇的理解,这样的认识同样不利于指导新时期宏观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利于处理好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关系。对于学校教育及其作用,我们应当采取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实际是,学校教育在承载着超越以往任何时期更大的积极使命、释放出更大效能的同时,本身存在着的一些不足和局限性也在同时显现并在新的条件下被放大。正是看到了学校教育的不足,引发了部分人士对学校教育的不满和质疑。他们痛心地看到,模式化的学校教育“以牺牲精神为代价”和“按照标准化的模式塑造人”,[1](P99)不仅如此,还“把成千上万的儿童关在像兵营一样的大房子里,不考虑他们的体力、不同的生理需要以及智力的差异,每天都不加区别地、清一色地给所有孩子配给四五种精神食量。”[2](P35)其结果是,“学生的独创被逐渐破坏,被反复灌输要驯服地服从别人的意见,否则就是胡思乱想。这种情况所造成的损害比过去整个社会受习惯信念的统治的危害更大。”[3](P318)在这样的教育下,“只有那些(通过适合他们才能的气质和能力)能够适应流行模式的人,才能从中获得益处。其他人则或者勉强够格,或者托庇于梦想,要不然就求助于安慰和保证,但是最后却身受其害,而落入差学生之列。”[4](P132)有论者对这种教育深恶痛绝,指责“现代教育是在大批地屠杀天才”。[5](P50)笔者认为,学校教育的局限性除论者上述论述和分类等之外,还可以把当代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区分为绝对局限性和相对局限性。前者指学校教育在成为自身时同时存在的不足;后者指相对与其他教育形式、以其他事物作为参照系时所呈现出的缺憾。二、当代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分析首先,信息时代的到来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学校教育在整个社会教育格局中的作用,从而淡出了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学校的一项重要使命即是承载知识的传播,尽管也肩负着知识的创新,但后者远不及前者,特别是非研究性院校的一般性学校,其主要职能还是前者,即把其他主体创造的智力成果集中起来传输给受教育者。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与知识的收集、整理、加工、传播乃至创新等都呈现出双向性、互动性、开放性、多元化的特征。也许一个人没有进入形式上的大学城修业,但在信息化时代不必然意味着他会再因物质上的砖墙阻隔而无法接受高等教育;也许一个人没有机缘和某一位科学家谋面,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必无交流沟通的可能性。信息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使得学校有可能增强其传播知识的能力,更好完成其基本使命,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受教育者未必必须“学在学堂”,因为像林肯所面临的那种恶劣的教学环境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知识与信息的获取已经非常便利化,这像驾着自家车轻盈驶上高速公路,任何一个虚拟的开放式站点随时供学习者无限而高效率地汲取丰富营养。可以说,信息时代的最终到来,将导致因物质原因而无法获得信息和接受教育的人大大减少,信息时代里最终只有不愿学习进步者而不再有无法学习进步者。信息时代的到来,还有利于促成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有利于克服存在于传统学校教育下的阶段性弊端。教育的公平性问题在信息时代不会自然消失,实际上教育的公平性在信息时代将以不同的社会群体对数字化信息的不同占有的形式表现出来。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会因各地实物资源的占有与投入量的不均衡而导致各处在建设进度上的不同步,这将造成各地,特别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然而,弥补各地在数字化建设上存在着的这种差距的支出必定大大小于解决各地物质形态上的教育资源占有的不均衡的花费。以较少的投资建成内涵了公平原则的信息高速公路,将极大地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从而使终身学习有了可能性。借助于网络的便利,“每一个公民享有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手段。”[6](P203)在前信息化时代,学院制教学一直是教育的主导方式,只有在学院里面采取师徒相授的形式才能完成单向教育和信息传递的任务,脱离学校教育,就无法获取到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古今中外的教育发展史证明了这一点。在欧洲中世纪,由于学在教会,所以那时想跻身有识阶层,唯一的选择便是进入教堂成为一名僧侣;在中国奴隶制时期,学在官府,获得知识成了膏粱子弟而非褐衣们的事情。在封建的中国,尽管在儒家的倡导下,民间教育及私塾教育有一定的发展,但依当时的情景,要获得教育机遇没有一定的物质资源占有量是不行的,因此,接受教育仍然离不开教苑这样一个地方。然而,在信息时代,我们看到:最新的知识、理论和技术一般是首先在网络上公布和传播的,而且网络传播以其更优越的社会影响力为越来越多的知识和技术创新成果的持有者看好。在这种社会里,每一个场合、角落都可能成为自强的人自学的地方,这将超越前信息化时代或者说是物质化时期学习者脱离不了学校的尴尬,“受教育的机会远远超过传统的学习空间———学校,而扩展到家庭、工作场所、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和科学中心乃至工作和生活中得以发展和成熟的场所。”[7]所以,信息时代的到来,如果说并没有削弱甚至加强了研究性院校的创新能力的话,而学校的整体的传播知识的功能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相对削弱。信息时代的到来使越来越多的人有可能脱离学校的形式上的教育限制。其次,科教兴国战略的继续实施以及社会的进步使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功能进一步凸显,相对而言,学校教育的作用有所下降。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当今社会的发展速度呈现一日千里的状态。当前,我国社会形态处在继续转型期,即由传统的静态社会向动态的现代社会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控制继续放松,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日益多元化,社会的物质文明程度、精神文明程度、政治文明程度皆得以提高,与之呼应的是个人在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增长的基础上获得发展,个体素质得到完善。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生存,任何个体都将受到社会深入而广泛的影响和制约(但不再是那种限制个体价值发挥的控制),社会的教育功能上升。从现实的深度和广度都无限宽阔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都能吸收到无法计量的有用知识和信息,并且能够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知识、信息的加工、整理乃至创新,“社会是个大课堂”的真理性判断得到更为有力的实证。人类社会的教育事业曾经经历了一个与其他社会事业混沌一体到剥离出来,进而成为一门专门的事业或职业的过程。教育事业的脱颖而出是由于人类社会的初始发展的需要和当时的人们素质普遍偏低的要求。当人类社会的进步达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以至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皆因其“人文”化,从而都可能成为教育的素材,并且能为个体素质不断提高了的受教育者的理解和接受时,教育就有可能从分离出去而形成的他类王国中重新复归社会自身,这种复归即使不是全部,也必将是越来越多、比例越来越大。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们看到即使现在教育事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也仍有不少人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而无法接受常规的学校教育,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和在人格上的顺利社会化,实际上这些人采取的直接向社会学习、在社会大课堂里不断接受教育的办法弥补和替代了他们在学校教育方面的不足,甚至他们在社会中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学校教育所无法提供(学校教育本身具有选择性,然而,这种选择又未必始终都是有效的)。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使得社会自身既成为一个需要人们不断去认真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同时又成为一个自在的向有心的为学习者提供源源不断知识的大宝库。自觉地发挥和充分利用社会教育的功能,在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主动、有意识地促使社会教育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甚至适当地让社会教育“占领”一些传统学校教育的领域和内容,或者说把那些本不该由学校承载的社会课之类的教育返归社会自身,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另外,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我国社会现状,我们发现,在坚持党的教育路线、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背景下,我国数亿个家庭在社会实现整体进步的同时,其自身素质也得到提高,功能得到丰富,其中包括家庭的教育功能比以往得以强化。现在,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意识到教育投资是最具战略意义的投资,家庭对教育的投资也的确成了重大的家庭投资项目。然而,这还仅仅是当代家庭的教育功能或作用凸显起来的其中一点表现。当代家庭的教育功能还体现在各个家庭在教育的直接开展上。由于建国以后的积累,特别是最近十余年来教育与科技事业的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人口中已经有相当大的比例获得了各种层次的系统的学校教育,相当大一部分家庭具备了对家庭成员特别是子女教育的能力,相当大一部分家长已经很好地对其子女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这就为家庭、家长减轻在子女教育事务上对学校教育的无限的依赖度,以及通过家庭教育为培养新的一代社会人才创造了条件。从实际情况上来看,现在我国数量庞大的家庭中有相当比例的家庭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涌现出一些做得比较好的成功家庭。在家庭教育上,总体上是城市家庭比农村家庭既有资源占有上的优势,又相对更重视些。无论在教育内容上,还是在教育方法上,家庭教育都有着学校教育所无法发挥作用的某些方面。这是家庭教育不可取代的优势。比如,在家庭中进行婚姻和家庭等的教育比在学校里进行相关教育更有实效性和持久性,效果也会更好。在一些现代核心家庭中,我们看到那些已经掌握了丰富知识和大量信息的家长积极开展对子女的教育,置备了必要的在家庭中进行自我教育的物质资源和设施,利用这些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家庭教育的功能得以实现。家庭教育作为现代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没有因为在社会继续发展后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而被学校教育或者职业性教育所取代。恰恰相反,在当代,家庭教育也获得了作用进一步强化的物质条件和机遇。 最后,在分析了上述学校教育功能的相对局限性后,还必须看到学校教育的绝对局限性。关于学校教育功能或作用的绝对局限性,在此只是根据学校教育的特征和新的时代特征提出一二点不成熟的新的理解。 1•学校教育功能的绝对局限性首先表现在教育的主管选择性上。学校教育不能没有主管选择性。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甚至教育的对象的选定都是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的。选择性是界定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学校教育的范围,保证学校教育得以实现的前提。如果在学校教育中排斥选择性原则,学校教育就会无法正常而顺利地进行下去,就会迷失方向。但学校教育坚持选择性又可能会导致这种教育形式一定程度上的无效性,并且这种无效性在数量分析上还可能会很大。比如,一个受教育者在学校所接受的专业知识中有绝大部分在工作实践中应用不上,成为“死”的、“无用”的知识和信息。这种学校学习或者教育上的无效性实际造成了一种教育资源配置上的浪费,从我国的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的角度来说是很遗憾的事。学校教育的主管选择性与教育的一定程度的无效性是一种二律背反的关系。不仅如此,学校教育功能的绝对局限性还表现在学校教育的客观滞后性上。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化的社会教育形式,学校教育从社会其他事业中分离出来,能够确保学校教育独立地进行和提高其水准,但这同时又成了学校教育有可能背离其使命,并在学校教育发展中始终存在着的致命性的道岔。学校教育任何时候都应当以创新知识和信息培养社会有用人才为己任。学校教育要完成如此使命,必须与社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跟踪社会跳动的脉搏,从社会的“有用性”的角度进行教育。但是,学校教育的中立地位使学校教育并不是始终与社会的发展跳着同节奏的舞步。社会生活可能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学校教育也许还没有把这些新鲜经验吸纳其中;社会的发展或许已经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学校教育可能还在另一条轨迹上划圆,如此等等。相反,学校教育可能向受教育者灌输了不少的信息量,但皆因其老旧或者谬误而误人子弟。这便是学校教育的滞后性所引发的一些不良后果。 2•学校教育功能的绝对局限性还表现在学校教育因其封闭性所导致的对社会教育诉求的延迟应答上。封闭性作为学校教育的自诞生之日起就不可避免的缺憾,指的是其虽然来自社会系统,但又拒绝与社会其他组成部分进行信息、人员等的互动交流的自倾性,即其始终具有自成相对独立王国的倾向。这里的对教育诉求的延迟应答问题表现在学校向外部提供的教育供给与学校外部大量存在的教育需求之间的不协调上,简言之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惰性。一般而言,学校教育面对社会的教育需求时并不总以一种积极状态去调适自身并与后者相适应。这种似乎“中立”的态度尽管有时具有一定的价值,比如人们所推崇的大学精神,但它总体上是不利于发挥学校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的。 三、小结虽然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产生了一种激进的“非学校化”思潮,我国有的学者认为这种思潮有着“‘荒诞’背后的理性”,[8]甚至有学者认为“有限的学校教育不可能达到为现代社会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要求,我们甚至可以说,即使是培养专业人才,也不能完全依靠学校教育。”[9]但我们研究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从根本上否定学校的主导教育地位。在上述行文中,笔者是在坚持学校教育仍在当代教育系统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展开的。我们研究学校教育功能的局限性是想使所有的人们(无论是专业人员还是其他)能够对学校教育的功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辩证的认识,在分析、考虑、处理学校教育问题时能始终坚持理性的旗帜。尽管国家提出并努力实施了科教兴国的战略,但我们很多人在理解这一战略时缩小了教育的广泛的外延,直观地理解为教育就是学校教育,不自觉地冷淡、忽视了其他形式的教育,在处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学校的被动式教育和受教育者的主动自我教育等诸种关系上明显倾向于前者。实际上这种比较主观武断的看法由于没有处理好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关系,将影响或者说是消解部分学校教育积极功能的释放。既然教育是一个大的社会事业,我们就应当用社会学的眼光审视之,就应该在以国家力量推动学校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自觉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搞好针对更广泛群体的社会教育,自觉地在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同时搞好家庭教育,就应该在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的前提下做好受教育者的主动的自我教育。总之,坚持现代的大教育观念,防止出现对社会教育事业就是学校教育的误解和工作中的偏差是本文立论的初衷。 [参考文献][1](德)卡尔•雅士贝尔斯著,王德峰译.时代的精神状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2](法)昂热拉•梅迪契著,侯建译.新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3](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法)保罗•朗格让著,滕星等译.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5](苏)斯卡特金著,张天恩译. 现代教学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1)•[8]石鸥,刘丽群.“荒诞”背后的理性———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4).[9]谢维和.简论基础教育的价值和学校的责任[J]•教育研究,1997,(5).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论文

作为教育管理学史逻辑展开的教育管理学,发展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管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信息化、科技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作为我国教学体系之中的重要环节——大学开始注重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采取内外部共同改革的模式来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本文将以大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对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及基本思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大学教育;教学管理;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人类文明的进展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可持续发展策略深入人心,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需要以此作为自身发展的立足点。教育作为人类文明进程之中的重要推动力,也须将可持续发展策略落实到位。本文将对大学教育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进行探讨,从而为后者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当前大学教育管理之中存在的问题

1.行政管理部门约束过多

大学教育作为我国教学体系之中的关键环节,难以避免地会受到行政部门的管理和约束。从目前来看,这一点直接导致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效率低下,模式单一落后。对于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的整个管理体系和模式以及内容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并要求其按照上级出台的文件和命令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因此,整个教学管理体系行政色彩十分浓厚,学校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对于老师,从教材的选择,试题的编排到教学计划和内容的安排,都须接受行政管理部门的提前审批,对不符合相应管理要求的内容进行修改甚至删除,并未考虑到教师的实际教学进度以及学生的学业水平。除此之外还要求老师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并作出了硬性指标和规定,因此很多老师面临着课业和科研的双重压力。

2.教学管理部门约束过多

教学管理部门约束过多是现在高校教育管理之中的普遍问题。很多教育管理部门为了抓进度并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在未进行实地调查和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计划和目标的制定,并对实施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和定期的检查。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得学校和老师承担过多的教学压力,为了完成教学指标,很多学校只注重教学进度,而忽视教学质量。

3.学科之间存在较大的壁垒

教学管理是大学教育管理之中的重要环节,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和碎片化时代的到来,大学诸多学科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壁垒。我国高校在进行教学时,大多采取西方的教学模式,主张教学的专业化和精简化,这种模式尽管能使学生对专业有更加精深的了解,但是极易导致学科之间缺乏一定的融合和沟通,学科壁垒的形成使得学生难以对大学的知识体系有一个宏观的掌握,在知识构建上也处于支离破碎的状态,因此难以真正地实现大学教育管理之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其次,学科之间的壁垒也导致教师之间缺乏一定的沟通与合作,外加上落后的教职制度以及职称晋升激励机制使得不同学科的教师往往只注重自主研究,忽视跨学科研究与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一点不仅导致教师在教学时难以采取系统化、联系化的教学方式,而且还极有可能造成学生看待问题的片面性。

4.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缺乏

意识指导实践,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缺乏导致我国高校难以进行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首先我国诸多高校仍然采取终身教授制,这种教职制度导致教师故步自封,局限于以往的荣誉以及现在的安稳状态,难以采取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模式的革新。其次,学科之间的壁垒和隔阂导致不同学科之间缺乏一定的联系与沟通,教师也并未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合作,因此难以站在宏观的角度进行教学活动以及科研项目的开展。最后,职称晋升制度直接与薪金水平挂钩,导致许多教师将经济效益作为自身的目标,在进行学术研究和科研活动时,并不是自身对学术的忠诚与热爱,而是为了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这种狭隘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直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背道而驰。

二、大学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1.加强政府对大学教育管理的推动

为了促进大学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行政管理部门转变自身的理念,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通过简政放权来给予大学自我管理的机会和空间,使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活动地开展和管理;其次,通过实际考察了解大学校园的管理现状以及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综合实力,让有经验的老师和权威专家进行教科书的选择以及考试内容的安排,从而真正地做到实事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2.放宽对大学教育管理的约束

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是大学教育管理的引导者和风向标,因此需要发挥方向上的引导作用,而非进行实际管理的干预,通过放宽对大学教育管理的约束来增强大学管理的活力,使其根据自身的教学水平来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

3.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与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是大学教育管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目标和任务。针对学科分离这一现状,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学校在进行教学科目设计以及教学内容安排时,需要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并找出学科之间的共通处,引导老师进行教学活动。另外老师也需形成跨学科研究合作的正确理念,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观,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加强与跨学科老师之间的科研合作,从而在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站在宏观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养成正确的认识观。

4.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是落实该教育管理理念的前提和基础。对于老师,可以通过对其进行定期的教育和培训,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其在进行教学活动及学术研究时,加强跨学科之间的合作,将系统观作为自身教学和研究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还需开设相关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灌输和培养,并为其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正确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观念。

三、大学教育管理就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基本思路

1.以就业为导向

大学作为连接学生和社会的桥梁,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跳板和垫脚石,为了使学生顺利地实现社会化,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可持续发展策略要求大学在进行教育管理时将就业作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要求学校,首先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专业的设置,真正地实现对口教育,让学生实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其次则要求学校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之中了解社会的需求与自身的不足之处。最后则需学校设立就业服务中心,保障就业信息渠道的通畅及时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从而使其顺利的就业。

2.实现校企结合

校企结合不仅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更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在大学教育管理中,校企结合能够实现专业对口,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来进行教学目标和计划的联合制定,真正地培养出社会所需的综合型人才。

3.实现专家教师管理

效益第一是可持续发展策略之中的重要原则,在大学教育管理模式革新时,也将效率和质量作为自身的目标,通过组建委员会以及开展研讨会来实现专家和教师管理学校,并由其担任教学管理之中的各个职位。这种直接由专家和教师进行大学教育管理的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教学管理专家有着深厚的管理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因此是整个教育管理体系之中的风向标,可以通过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来保障整个体系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另外教师作为教学的一线人物,对整个教学情况以及发展方向有着最及时、最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能清晰地认识到现有的大学教育管理体系之中的矛盾与不足。因此,在进行教育管理时能够在了解学生实际需求与社会动态的基础之上进行管理行为的调整和革新,并有效解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以及管理体系和模式这三者之间的矛盾。

4.辅助以一定的学生管理

大学生作为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新生代,既是大学校园之中的主体,又是大学教育管理体系之中的被管理者。因为大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强,心智也较成熟,因此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策略时可以在专家管理的同时辅助以一定的学生管理。大学管理包括学生文化创新成绩管理、学生寝室管理、校园秩序管理以及校园环境管理,在这四个板块之中学生作为被管理者往往处于消极的被动状态,自身的民主参与权利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整个管理效率比较低下。因此针对此现象需要学校转变管理理念,将学生作为管理的主体,让学生在四个管理板块之中担任一定的职位,赋予其合理的权利,在合理的领域之内直接实现学生管理学生模式。这一点能加深学生对校园管理的认识,使其意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从而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履行义务并使用一定的管理权力。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学生管理学生的模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形成民主和谐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又能提高管理效率,有效地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学教育管理之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需要社会、学校及学生三者的共同努力,并将该理念落实到理论和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这一点对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推动人类文明进程有着极大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肖飞.可持续发展视野中的大学[J].沈阳师范学报,2011(02).

[2]倪文静.大学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

[摘要]在高校中,学生党员的培养是开展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建设好共产党未来先锋力量就要依靠学生党员们的努力。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培养高校学生党员是为党组织注入新鲜的血液重要人才来源,但这些学生党员该如何进行管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党员存在的问题,原因并探究解决方案,更好地对高校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和管理。

[关键词]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问题;原因;对策

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与教育工作一直是校党组织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高素质的青年学生的聚集地,集合了一批批有各色专业特长的学生,是选拔优秀干部及学生党员的重要场所。另外,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下,机遇与挑战并存,培养下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培养怎样的接班人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不能照搬照抄非学生党员的管理方式,必须结合学生党员个性鲜明、有良好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创新办法,找出适合高校大学生党员的一套管理体系。

一、存在于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仍有要改进之处。尤其是今年来,随着90后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各种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方式也应创新办法,不断完善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体制。

(一)学生党员自我管理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党和中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少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不够高,对自身教育认识不足。在高校中,绝大部分学生党员都掌握了良好的党的理论知识,保持着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师生中树立良好的带头人形象。但也存在有的大学生入党后人存在党性意识淡薄、组织观念性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组织上虽然先入了党,但思想上未真正入党。有些学生党员甚至认为提交入党申请书后,每次考试通过,走完发展程序就算入党了。大学生党员首先应端正入党动机。入党是光荣地,但不应将它作为为政治道路铺路的垫脚石和增加就业机会的筹码,而对于党的理论、路线、宗旨理解不深,没能真正从思想上入党。正确的入党动机是经受组织考验的基石。因为有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勇于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不利因素,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二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些学生党员存在入党前为了使自身思想行为符合入党标准注重自身,入党后就松了口气的错误思想;有些大学生党员有“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思想;甚至有些预备党员认为预备期只是一种形式,不重视在预备期间自我修养的提升。他们认为从预备党员到正式党员,只要预备期满,就可转正。只要踏进了党的大门,政治上就有了保护伞,开始逐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三是学习上重专业知识轻自我修养提升。有些学生党员一味埋头学习专业知识,不注重自身党的有关知识水平的提高,对周围的人和事的关心减少了,这样使自己周围缺少朋友。专业知识的学习应作为自身修养提升的基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是获得幸福感的终极法宝。

(二)党组织生活单一,流于形式

在党员的教育管理制度方面,学校党组织按照党内的明确的规定,开展如“三会一课”制度、公开进行民主评议、为每位党员配备培养联系人、定期开展民主生活会等,真正做到将党员教育管理制度认真落到实处,让每一位正式的党员也有一直接受教育的机会,紧跟时代的步伐。一些党组织在开展党内政治生活上缺乏创新,方式方法过于单一,习惯于念念报纸、读读文件、看看电教片、传达上级讲话,枯燥无味,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一些基层党组织甚至对政治生活涵盖的范围缺乏足够认识,狭隘地认为党内生活仅限于“三会一课”,而且其组织的“三会一课”也多流于形式。

二、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高校大学生党员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结合支部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两方面发现了问题存在的原因,为做出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改善提供基础。

(一)大学生党员自身的原因

在校大学生党员身负两种角色,一是学校学生,二是党组织的一员。但他们常常关注的事自己的发展,把自己定位在学生的角度上,换句话说,就是常以“学生”自处,在待人接物上,常以自我为中心,缺少集体意识。在新时期下,学生党员接收到的信息来自四面八方,个性需求趋向于多样化,为深入了解学生党员的思想状况及政治素养增加了难度。学生党员往往缺少主体意识,仅限于完成党交给自己的工作,没有把自己看做是党组织生活中的主人。

(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随着学生党员人数的迅速增加和支部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主动要求入党的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的难度逐渐加强,教育的广度及深度有待加强。由于学校的党组织缺乏物资、资金及人才,基层组织难以有针对性地掌握学生党支部工作开展情况及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情况。组织的宣传和管理不到位,缺乏有特色的、创新性的党性活动,在校内没有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党务知识了解不深,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党员和党支部的教育管理。学生党支部成员间的交流不深,支部压力巨大,难以做到面面俱到。

三、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的措施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素养,锻炼学生党员的实践能力,激励学生党员不断发展与完善。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也应结合党的理论,以此为指导,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四风”建设。针对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发现原因、分析原因并基于自己的实际经验总结了以下对策:

(一)完善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加强学生党员的管理,应该从入口开始把关,从推优开始,紧抓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管理,加强对党的有关知识的了解。学生入党,做到各个阶段都有高素养的正式党员跟进,对要入党的学生进行考察,不仅要有书面的党知识的考察,还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考察。期间,若出现不合格者,及时做出处理,例如延期发展或不予以发展,真正做到每一个入党的学生都能从思想上入党,做一名合格的中共党员。在选择学生上党课时,可以将那些平时学习成绩优异或是学生干部优先考虑,提高党课的面授效果。党课的上课内容应以常识性的知识为主,增加学生党内知识量的储备,确保授课质量,进一步保证学生党员在普通学生中的优良形象,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学生党员的先进性。

(二)工作中用理论联系实际

在大学生党员参与培养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党员间的交流学习工作,倡导学生利用党的理论知识在生活实际运用中进行分析研究,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增进理解。在校内,团支部和学生社团是良好的理论、实际相结合的平台。在这里开展工作,不仅能是党员的沟通协调能力,甚至党支部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还可以提高学生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参与学院、系的学生管理工作,可以绕过他们时刻接受来自广大群众的检验、监督,时刻检验自己,不定期地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渐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通过带动促进,让他们带动其他部门,进而达到一起进步的效果。

四、结语

高校是培养优秀党员的摇篮。面对以90后为主的大学生党员群体,结合互联网以及各种移动端的交流平台,创新党的理论知识和党内活动的形式,这将在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方面取得显著的效果,将大学生党员的理论教育落到实处,进而在整个校园中刮起一股新的风潮。努力开展好群众的教育管理活动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工作,这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也同样适用。高校必须重视学生党员思想的先进性,树立以为中华崛起为时代己任的目标,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输送好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练崇潮.怎样把好学生党员质量关[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

[2]伍处文.深入开展高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6):1.

[3]陈健.大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河学刊,2006(1).

[4]周慧如.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中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J].工会论坛,2008(5).

教学研究论文是以教育教学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文章。

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积极参与教育研讨活动,交流经验,不仅有助于先进的教学思想的传播,新的教学方法的推广和普及。教育教学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供教育界同仁分享、借鉴,共同探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也有助于教育工作者自身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育教学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教育教学论文是以教育教学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文章。

教学研究论文的意义:

1、教育论文是社会共享的精神财富

论文一旦公开发表,便立即产生它的社会价值。任何读者都可以看,都可以用,都可以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与伦比的价值作用。尤其是教育报刊的发行量很大,读者往往有几万,几十万之多,因而教育论文的宣传效果和教育效果更难以估量。

高质量的教育论文不仅可以永载史册,而且也是为社会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是对人类进步的贡献。

2、教育论文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面对未来的教育,广大教师应该向科研型、学者型、特长型的方向发展。撰写教育论文能加速这一发展的进程。写教育论文离不开教育教学的实践,离不开学习和研究,所以说,撰写论文的过程就是教学业务水平、理论研究水平和写作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就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的过程;就是从经验型“教书匠”向研究型专家转化的过程。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期刊

是半月刊,语文出版社主办的基础教育类国家级学术杂志,新创刊的。

一、知网收录的教育研究期刊

1、《环渤海经济瞭望》

栏目:瞭望视点、产业经济、区域经济、企业管理、社会发展、理论探讨、文化旅游、教育研究、经贸论坛、高新科技、经济初学。

2、《美术教育研究》

栏目:美术时空、理论研究、教学心得、艺术菁英、园林与建筑、人文研究、视觉设计、艺术摄影、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藏鉴赏、艺术资讯。

3、《现代职业教育》

栏目:教育研究、院校治理、专业探讨、人才培养、专业教学、研讨实践教学、研讨应用创新、课程经验反思 、创新专业应用、教学教法师资、探析社会就业、管理育人培德 、实践改革探索,只收,中职、高职、大学。

5、《艺术大观》

栏目:民族艺术研究、音乐艺术研究、舞台艺术研究、艺术设计研究、艺术评论研究、艺术教育研究、文化艺术研究、建筑艺术研究。

6、《卫生职业教育》

栏目:高教研究、教育研究、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与学生发展、课程改革研究、教学评价、德育与素质教育、教学探讨、护理教育、调查报告、卫生行政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参考。

二、万方收录的教育研究期刊

1、《赢未来》

栏目:教育理论研究、高等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研究、中小学教育研究、幼教研究、教育与社会、音休美教学(只收教育相关稿件)。

2、《现代经济信息》

栏目:现代经济、财务会计、经营与管理、财会研究、教育研究、科技信息、经济与法。

一家垃圾杂志,靠代理卖版面生存,挂着教育部主管的名号,给教育部丢人。明目张胆的搞学术腐败。直接告诉你职称晋升评委都是专家,收费杂志质量低劣,评委一看就知道,不建议选择的,现在晋升职称论文已经不是必备条件,弄虚作假的杂志,就如同一张手头的假钞,不但不会加分,相反还看出作者的诚信问题啊。

SSN: 2789-5521(print)《教育研究前沿进展》(英文刊名: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Progress, JERP)为双清学术出版社(Shuangqing Academic Publishing House)出版的一本学术期刊,接收主要是和教育、教学(理论、方法等)等相关的文章,本刊对文章形式不限,无论是实证、综述等均可。本期刊征稿范围包括:教育理论前沿、教材教法、教学经验、教育案例、教学设计、教学管理、考试评价、大学论教育、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幼教教育、教育经济等相关研究等。期刊现面向教育学者,在读研究生,各界教育工作者,老师,专家学者,还有博导,硕导等教育导师,课程研究者,课题研究者,教育科研学者等征稿。对于本刊认为有学术价值的文章,期刊会提供多轮修改机会,直到修改为可发表程度。支持在线投稿和邮箱投稿。百度搜索: 《教育研究前沿进展》中英文双版本期刊征稿了,就可以看到投稿方式

  • 索引序列
  • 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管理研究论文
  • 现代教育管理杂志
  • 当代教育管理现状研究论文
  •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论文
  •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期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