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人工智能瓶颈管理研究论文

人工智能瓶颈管理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人工智能瓶颈管理研究论文

虽然“人工智能”(AI)已经成为一个几乎人人皆知的概念,但对人工智能的定义还没有达成普遍共识。传统的人工智能发展思路是研究人类如何产生智能,然后让机器学习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现代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者约翰·麦卡锡认为,机器不一定需要像人一样思考才能获得智能,重点是让机器能够解决人脑所能解决的问题。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来临,而人工智能已经从科幻逐步走入现实。从1956年人工智能这个概念被首次提出以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几经沉浮。随着核心算法的突破、计算能力的迅速提高、以及海量互联网数据的支撑,人工智能终于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迎来质的飞跃,成为全球瞩目的科技焦点。自从2016年AIphaGo战胜李世石之后,全球对于人工智能发展的兴奋与担忧交织难分。即使如此,世界各国已经认识到人工智能是未来国家之间竞争的关键赛场,因而纷纷开始部署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以期占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高点。对于中国而言,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战略机遇,对缓解未来人口老龄化压力、应对可持续发展挑战以及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本文从科技产出与人才投入、产业发展和市场应用、发展战略和政策环境等方面描绘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面貌。科技产出与人才投入1. 论文产出 : 中国人工智能论文总量和高被引论文数量都是世界第一。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论文的全球占比从 1997 年 增长至2017 年的 ,遥遥领先其他国家。高校是人工智能论文产出的绝对主力,在全球论文产出百强机构中,87家为高校。中国顶尖高校的人工智能论文产出在全球范围内都表现得十分出众。不仅如此,中国的高被引论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并在 2013 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在全球企业论文产出排行中,中国只有国家电网公司的排名进入全球前 20 位。从学科分布看,计算机科学、工程和自动控制系统是人工智能论文分布最多的学科。国际合作对人工智能论文产出的影响十分明显,高水平论文里中国通过国际合作而发表的占比高达 。2. 专利申请 : 中国专利数量略微领先于美国和日本,国家电网表现突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布局最多的国家,数量略微领先于美国和日本,而中美日三国占全球总体专利公开数量的 74%。全球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机器人以及机器学习等细分方向。中国人工智能专利持有数量前 30 名的机构中,科研院所与大学和企业的表现相当,其技术发明数量占比分别为 52% 和48%。企业中的主要专利权人表现差异巨大,尤其是中国国家电网近五年的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发展迅速,在国内布局专利技术量远高于其他专利权人,而且在全球企业排名中位列第四。

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综述篇——

第1章: 人工智能行业综述及数据来源说明

人工智能行业界定

人工智能的界定

人工智能相似概念辨析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中人工智能行业归属

人工智能行业分类

人工智能行业监管规范体系

人工智能专业术语说明

人工智能行业监管体系介绍

1、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主管部门

2、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自律组织

人工智能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现状(国家/地方/行业/团体/企业标准)

1、 中国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

2、 中国人工智能现行标准汇总

3、 中国人工智能即将实施标准

4、 中国人工智能重点标准解读

本报告研究范围界定说明

本报告数据来源及统计标准说明

本报告权威数据来源

本报告研究方法及统计标准说明

——现状篇——

第2章: 全球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

全球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所处阶段

全球人工智能行业发展概况

全球人工智能企业增长情况

全球人工智能行业布局分析

1、 企业布局情况

2、 AI领域高层次人才分布情况

全球人工智能行业竞争分析

1、 区域竞争情况

2、 企业竞争

全球人工智能行业投资现状分析

全球人工智能整体投资规模分析

全球人工智能融资轮次情况分析

全球人工智能企业融资情况分析

欧洲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欧洲人工智能市场发展现状

欧洲人工智能市场投资现状

欧洲人工智能市场应用领域

欧盟人脑工程项目(HBP)

1、 项目概况

2、 项目内容

3、 经验和启示

美国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美国人工智能市场发展现状

美国人工智能市场投资现状

美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分析

美国人工智能市场应用领域

美国大脑研究计划(BRAIN)

日本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日本人工智能市场发展现状

日本人工智能市场投资现状

日本人工智能市场企业数量分析

日本人工智能市场应用领域

日本大脑研究计划(MINDS)

全球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全球人工智能行业整体发展趋势

全球人工智能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第3章: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所处发展阶段分析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规模

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层次和技术分析

人工智能热点细分领域分析

人工智能行业人才培养体系分析

1、 人工智能人才供需情况

2、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情况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生态格局分析

人工智能行业生态格局基本架构

人工智能行业基础资源支持层

1、 运算平台

2、 数据工厂

人工智能行业技术实现路径层

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实现路径层

人工智能行业未来生态格局展望

1、 基础资源支持层实现路径

2、 AI技术层的实现路径

第4章: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竞争状况及融资并购分析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竞争布局状况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竞争者入场进程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竞争者省市分布热力图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竞争者战略布局状况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企业竞争集群分布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企业竞争格局分析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消费者的议价能力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新进入者威胁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替代品威胁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现有企业竞争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竞争状态总结

第5章: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投资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国人工智能投融资规模分析

中国人工智能投融资规模

中国人工智能投融资轮次分布

中国人工智能投资企业分析

人工智能领先企业投资情况

人工智能行业独角兽企业

中国人工智能细分领域现状

人工智能细分领域投资结构

计算机视觉领域投资分析

语音识别领域投资分析

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投资分析

机器学习领域投资分析

中国人工智能投资区域分布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投资趋势分析

第6章: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链全景梳理及配套产业发展分析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结构属性(产业链)分析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链结构梳理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链生态图谱

人工智能基础层分析

人工智能基础层功能分析

AI芯片市场分析

1、 AI芯片定义及分类

2、 AI芯片发展阶段

3、 AI芯片市场规模

4、 AI芯片竞争格局

云计算市场分析

1、 云计算行业发展历程

2、 云计算行业市场规模

3、 云计算行业竞争格局

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层分析

人工智能技术层功能分析

人工智能技术层代表企业

中国人工智能应用层分析

第7章: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细分市场发展状况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细分市场结构

中国人工智能市场分析: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市场概述

机器学习市场发展现状

机器学习发展趋势前景

中国人工智能市场分析:机器视觉

机器视觉市场概述

机器视觉市场发展现状

机器视觉发展趋势前景

中国人工智能市场分析:语音识别

语音识别市场概述

语音识别市场发展现状

语音识别发展趋势前景

中国人工智能市场分析:自然语言处理

自然语言处理市场概述

自然语言处理市场发展现状

自然语言处理发展趋势前景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细分市场战略地位分析

第8章: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细分应用市场需求状况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下游应用场景/行业领域分布

中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分布(有什么用?能解决哪些问题?)

1、 应用场景一

2、 应用场景二

3、 应用场景三

中国人工智能应用行业领域分布及应用概况(主要应用于哪些行业?)

1、 人工智能应用行业领域分布

2、 人工智能各应用领域市场渗透概况

中国智慧安防领域人工智能需求潜力分析

中国智慧安防发展状况

1、 智慧安防发展现状

2、 智慧安防趋势前景

中国智慧安防领域人工智能需求特征及产品类型

中国智慧安防领域人工智能需求现状分析

中国智慧安防领域人工智能需求趋势前景

中国智慧金融领域人工智能需求潜力分析

中国智慧金融发展状况

1、 智慧金融发展现状

2、 智慧金融趋势前景

中国智慧金融领域人工智能需求特征及产品类型

中国智慧金融领域人工智能需求现状分析

中国智慧金融领域人工智能需求趋势前景

中国智慧医疗领域人工智能需求潜力分析

中国智慧医疗发展状况

1、 智慧医疗发展现状

2、 智慧医疗趋势前景

中国智慧医疗领域人工智能需求特征及产品类型

中国智慧医疗领域人工智能需求现状分析

中国智慧医疗领域人工智能需求趋势前景

中国智能机器人领域人工智能需求潜力分析

中国智能机器人发展状况

1、 智能机器人发展现状

2、 智能机器人趋势前景

中国智能机器人领域人工智能需求特征及产品类型

中国智能机器人领域人工智能需求现状分析

中国智能机器人领域人工智能需求趋势前景

中国智能家居领域人工智能需求潜力分析

中国智能家居发展状况

1、 智能家居发展现状

2、 智能家居趋势前景

中国智能家居领域人工智能需求特征及产品类型

中国智能家居领域人工智能需求现状分析

中国智能家居领域人工智能需求趋势前景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细分应用市场战略地位分析

第9章: 全球及中国人工智能行业代表性企业布局案例研究

全球及中国人工智能代表性企业布局梳理及对比

全球人工智能代表性企业布局案例分析(可定制)

Google(谷歌)

1、 人工智能发展战略

2、 企业运营状况

3、 企业人工智能业务布局状况

4、 企业人工智能业务销售网络布局

5、 企业人工智能业务市场地位及在华布局

Microsoft(微软)

1、 人工智能发展战略

2、 企业运营状况

3、 企业人工智能业务布局状况

4、 企业人工智能业务销售网络布局

5、 企业人工智能业务市场地位及在华布局

中国人工智能代表性企业布局案例分析(可定制)

百度

1、 人工智能发展战略

2、 人工智能市场布局

3、 人工智能代表产品分析

4、 人工智能市场地位

5、 人工智能研发水平

6、 企业智能融资历程

7、 人工智能应用案例分析

华为

1、 人工智能发展战略

2、 人工智能市场布局

3、 人工智能代表产品分析

4、 人工智能市场地位

5、 人工智能研发水平

6、 企业智能融资历程

7、 人工智能应用案例分析

阿里巴巴

1、 人工智能发展战略

2、 人工智能市场布局

3、 人工智能代表产品分析

4、 人工智能市场地位

5、 人工智能研发水平

6、 企业智能融资历程

7、 人工智能应用案例分析

科大讯飞

1、 人工智能发展战略

2、 人工智能市场布局

3、 人工智能代表产品分析

4、 人工智能市场地位

5、 人工智能研发水平

6、 企业智能融资历程

7、 人工智能应用案例分析

寒武纪

1、 人工智能发展战略

2、 人工智能市场布局

3、 人工智能代表产品分析

4、 人工智能市场地位

5、 人工智能研发水平

6、 企业智能融资历程

7、 人工智能应用案例分析

格灵深瞳

1、 人工智能发展战略

2、 人工智能市场布局

3、 人工智能代表产品分析

4、 人工智能市场地位

5、 人工智能研发水平

6、 企业智能融资历程

7、 人工智能应用案例分析

旷视科技

1、 人工智能发展战略

2、 人工智能市场布局

3、 人工智能代表产品分析

4、 人工智能市场地位

5、 人工智能研发水平

6、 企业智能融资历程

7、 人工智能应用案例分析

优必选

1、 人工智能发展战略

2、 人工智能市场布局

3、 人工智能代表产品分析

4、 人工智能市场地位

5、 人工智能研发水平

6、 企业智能融资历程

7、 人工智能应用案例分析

思必驰

1、 人工智能发展战略

2、 人工智能市场布局

3、 人工智能代表产品分析

4、 人工智能市场地位

5、 人工智能研发水平

6、 企业智能融资历程

7、 人工智能应用案例分析

博联智能

1、 人工智能发展战略

2、 人工智能市场布局

3、 人工智能代表产品分析

4、 人工智能市场地位

5、 人工智能研发水平

6、 企业智能融资历程

7、 人工智能应用案例分析

——展望篇——

第10章: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环境洞察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经济(Economy)环境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现状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展望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发展与宏观经济相关性分析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社会(Society)环境分析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社会环境对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的影响总结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政策(Policy)环境分析

国家层面人工智能行业政策规划汇总及解读(指导类/支持类/限制类)

1、 国家层面人工智能行业政策汇总及解读

2、 国家层面人工智能行业规划汇总及解读

重点省/市人工智能行业政策规划汇总及解读(指导类/支持类/限制类)

1、 重点省/市人工智能行业政策规划汇总

2、 重点省/市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目标解读

国家重点规划/政策对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的影响

政策环境对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的影响总结

人工智能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现状

1、 人工智能重点技术发展状态

2、 人工智能重大技术成果

人工智能相关专利情况分析

技术环境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SWOT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第11章: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发展趋势预判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发展潜力评估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未来关键增长点分析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发展前景预测(未来5年数据预测)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趋势预判(疫情影响等)

第12章: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投资战略规划策略及建议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进入与退出壁垒

人工智能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人工智能行业退出壁垒分析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投资风险预警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人工智能行业产业链薄弱环节投资机会

人工智能行业细分领域投资机会

人工智能行业区域市场投资机会

人工智能产业空白点投资机会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投资价值评估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投资策略与建议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图表目录

图表1:人工智能的界定

图表2:人工智能相关概念辨析

图表3:《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中人工智能行业归属

图表4:人工智能的分类

图表5:人工智能专业术语说明

图表6: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监管体系

图表7:中国人工智能行业主管部门

图表8:中国人工智能行业自律组织

图表9:中国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

图表10:中国人工智能现行标准汇总

图表11:中国人工智能即将实施标准

图表12:中国人工智能重点标准解读

图表13:本报告研究范围界定

图表14:本报告权威数据资料来源汇总

图表15:本报告的主要研究方法及统计标准说明

图表16:人工智能行业发展历程

图表17:2019-2021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单位:亿美元)

图表18:2019-2021年全球人工智能独角兽数量情况(单位:家)

图表19:全球科技巨头人工智能布局情况

图表20:截至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高层次学者数量前十国家(单位:人次)

图表21:2019-2021年全球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数量前三国家(单位:家)

图表22:2030年全球各地区人工智能产值占GDP比重预测分析(单位:%)

图表23: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企业TOP20(单位:家)

图表24:全球人工智能细分领域企业竞争格局分析

图表25:2013-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投融资情况(单位:亿元,起)

图表26: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融资轮次分布情况(按事件数)(单位:起,%)

图表27: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企业融资事件汇总

图表28:截止到2022年11月欧洲人工智能重点政策汇总

图表29:2014-2022年欧洲人工智能市场投资情况(单位:亿元,起)

图表30:截至2022年11月欧洲人工智能部分投融资情况

图表31:人脑计划阶段分析

图表32:人脑计划搭建的6个信息平台介绍

图表33:欧盟人脑计划启示

图表34:截止2022年11月美国人工智能重点政策汇总

图表35:2014-2022年美国人工智能市场投资情况(单位:亿元,起)

图表36:截至2022年11月美国人工智能部分投融资情况

图表37: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分布情况(单位:%)

图表38:美国最成功的10个人工智能应用案例

图表39:2014-2025年美国大脑研究计划投资预算(单位:百万美元)

图表40:日本人工智能工程表内容

图表41:截至2022年日本人工智能部分投融资情况

图表42:日本十大AI初创公司

图表43:日本人工智能应用情况

图表44:日本Brain/MINDS计划研究机构与内容

图表45:全球人工智能行业整体发展趋势

图表46:全球人工智能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图表47:中国人工智能发展阶段

图表48:2018-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情况(单位:亿元)

图表49: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层次分布(单位:%)

图表50: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核心技术分布(单位:%)

图表51:2011-2022年十大A1热点

图表52:人工智能各技术方向岗位人才供需比

图表53:人工智能各职能岗位人才供需比

图表54:全国首批建设“人工智能”(080717T)本科新专业高校名单

图表55:2018-2022年中国新增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学校数量(单位:所)

图表56:中国龙头企业与高校合作或共建人工智能学院汇总

图表57: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格局的三层基本架构

图表58:人工智能技术层的运行机制

图表59:人工智能应用实现路径层案例分析

图表60: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竞争者入场进程

图表61: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竞争者区域分布热力图

图表62: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竞争者发展战略布局状况

图表63:中国人工智能行业企业战略集群状况

图表64:中国人工智能行业企业竞争格局分析

图表65: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国产替代布局状况

图表66: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图表67:中国人工智能行业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图表68: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消费者的议价能力

图表69: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新进入者威胁

图表70: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替代品威胁

图表71: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现有企业竞争

图表72: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竞争状态总结

图表73:2013-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投融资情况(单位:亿元,起)

图表74: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融资轮次分布情况(按事件数)(单位:起,%)

图表75:人工智能领先企业投资情况

图表76: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独角兽排行榜(单位:亿元)

图表77:中国人工智能行业主要投资细分领域情况

图表78:2016-2022年中国计算机视觉领域投融资情况(单位:亿元,起)

图表79:截至2022年11月中国计算机视觉领域部分投融资情况

图表80:2016-2022年中国语音识别领域投融资情况(单位:亿元,起)

图表81:截至2022年11月中国语音识别领域部分投融资情况

图表82:2016-2022年中国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投融资情况(单位:亿元,起)

图表83:截至2022年11月中国自然语言处理领域部分投融资情况

图表84:2016-2022年中国机器学习领域投融资情况(单位:亿元,起)

图表85:截至2022年11月中国机器学习领域部分投融资情况

图表86: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投融资事件数量地区分布情况(单位:%)

图表87: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链结构

图表88: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链生态图谱

图表89:人工智能芯片分类

图表90:我国人工智能芯片行业所处周期

图表91:2018-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芯片行业规模(亿元)

图表92:全球人工智能芯片厂商竞争层次情况

图表93:全球主要AI芯片类型及企业

图表94: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芯片企业TOP10

图表95:中国云计算发展阶段

图表96:2016-2022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增长情况(单位:亿元,%)

图表97:中国云计算市场竞争梯队

图表98:2022年中国云计算企业百强名单

图表99:人工智能行业技术层概况

图表100:中国人工智能行业产业链技术层代表性企业

图表101: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细分市场结构

图表102:中国机器学习市场发展现状

图表103:中国机器学习发展趋势前景

图表104:中国机器视觉市场发展现状

图表105:中国机器视觉发展趋势前景

图表106:中国语音识别市场发展现状

图表107:中国语音识别发展趋势前景

图表108:中国自然语言处理市场发展现状

图表109:中国自然语言处理发展趋势前景

图表110: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细分市场战略地位分析

图表111:中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分布

图表112:中国人工智能应用行业领域分布及应用概况

图表113:中国智慧安防发展现状

图表114:中国智慧安防趋势前景

图表115:中国智慧安防领域人工智能需求特征及产品类型

图表116:中国智慧安防领域人工智能需求现状分析

图表117:中国智慧安防领域人工智能需求趋势前景

图表118:中国智慧金融发展现状

图表119:中国智慧金融趋势前景

图表120:中国智慧金融领域人工智能需求特征及产品类型

略......完整报告请咨询客服

你好!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工智能正在快速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极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管理等成本,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相关技术会陆续普及应用,在这种趋势下,智能化的发展是必然的。互联网行业开始应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然后陆续普及到其他行业。从大的发展前景来看,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在未来,当人工智能的发展进入全新的领域时,很多人会暂时休息。对全世界的经济和社会来说,影响很大。

人工智能的出现并非偶然,他是时间推移诞生的智慧产物,是一个时代的财富,而这个财富到底是利于大多数人,还是为小部分人谋求福利和财富,这个是需要思考清楚的,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有边界。 如果触犯了,他自然就会违背规则。首先他的一个宗旨是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让人们的工作变得越来越便捷。是他不能破坏之前的一个生态体系。不能够让很多人隐私得不到保障。根本的原则就是人工智能不能触犯的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

细节确实很多,话说你一下子能够都规定出来,但是人工智能确实给各行各业都能够造成很多的好的影响,也能造成坏的影响,这个是在很多的一个过程中需要权衡的。例如机器人到底需要多少意识? 它到底能不能有很多人类的很多的一些行为和意识,形成自我判断和自我控制。例如婚姻,例如生小孩还例如伴侣。如果能够解决那就触犯了一些底线。例如可以自己做出一些决定。自主化意识!

所以人工智能到底能够开发多深层次,这个是最关心的,那么目前在 人工智能方面已经对一些岗位有了冲击,甚至很多岗位进行了替代,所以人力成本都在降低,很多人被迫需要转行业,在进行择业! 这就是现实的问题!

那么接下来 人工智能到底在国家层级能够得到多少的授权,这个就是很重要了。当然人工智能也辅助我们解决了很多实质性的问题,例如这次新冠的药物研究,阿里的ai技术就在推波助澜! 所以给人们带来了危机感,也带来了深度的思考。同时人工智能的出现也确实让我们的生活、工作等方面得到了很多便利,例如人工智能加入了智慧交通、智慧校园、智能医疗领域做出的成绩都是显而易见的!

人工智能的辅助驾驶到最终实现无人驾驶、人工智能到家庭里的智能家居,根据感应系统、语音系统、以及温度情况,自动调节温度、亮度以及定时控制等体系,让人们极大的享受了便利,而且打扫房间都有扫地机器人来干活了!

而工作领域虚拟机器人、虚拟我都让媒体行业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智能抓拍智能捕捉技术应用到交警道路管理,通过无人机也实现了很多应用层级的卓越成果!当然大到无人车间、精密的螺丝切割冲压等技术的应用,也让做出的产品越来越细致、越来越有质感!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1956年人工智能的概念就诞生了,在经过了一次次的高潮和低谷,人工智能在近几年突然实现爆发式崛起。在以往的科幻电影中,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在不久的将来就要成为现实了。可能大家觉得人工智能还有些遥远,殊不知人工智能的应用早已渗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弊端,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分析一下人工智能的利与弊。

利:

1、人工智能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便利。

例如,人工智能的医疗应用,现在已经惠及大众。不是每个医生都有最新治疗方案和方法,也不是每个医生都可以了解所有医学例案。但是人工智能就可以,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分析大量数据,精确判断病症,并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可以为人们提供最好的治疗。在无人驾驶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不仅减轻了人们的负担,更是大大降低了事故率。再比如说,如今苹果系统的SIR手写版系统、生物识别系统都是人工智能的应用,都让人类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2、人工智能推动 社会 进步。

人工智能应用后,各行业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人类财富以几何形式快速增长,为人类的美好生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人工智能将人类从重复的、无意义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高危险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人有了更多选择的自由,从而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更有意义的领域中去。人工智能也让人类突破得以发展的瓶颈。例如,人工智能可以 探索 外太空、山海冰河这些人类无法企及的地方,可以让复杂的大数据得到高效的分析与合理的运用,让人们 探索 到更深层次的知识。所以人工智能使人类超越了自己本身的局限,实现了人类的进一步解放。

3、人工智能推动了人类的理性进步。

人类的理性进步反过来也可以促进人类的发展。人工智能研发过程的本身就具有研究人脑认知与功能的需求和特性,而使人类在这个过程中就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从而增强人类的逻辑思维能力。人工智能更新了人类应对问题的方法,比如依靠大数据的分析,沃森医生可以提供对病人伤害最小的、全新的治疗手段和技能范围。比如,从而丰富人类应对各种问题的方法。人工智能也拓宽了人类知识技能范围,比如,人工智能根据对大数据分析得到各种新知识、新信息,使人们难以预测的洪水、地震等灾害的预报的精确程度大大提高,使人类在自然面前的约束变得更强大。

弊:

1、体力劳动性的行业面临大规模失业的风险。

据2018年人力资源和 社会 保障部新闻发布会介绍,2018年末中国失业率达机器人不会犯错,不会累,不需要休息,不需要工资。这完全可以代替很多职业,例如工人,司机等等不需要思想的工作。如此便会导致大批大批的人失业,大批大批的人整日无所事事。

2、人类的精神生活退化。

人工智能机器是没有感情的。如果此刻你的身边,你的同学,你的朋友,都是人工智能机器人,你会受得了吗?现在的 社会 ,是一个物质的 社会 ,但更是一个精神的 社会 ,如果人工智能机器人越来越多,这个世界将没有感情,没有喜怒哀乐,到处都是冷冰冰的,没有艺术,没有精神食粮,到处都是机械化的。

3、人工智能机器人具有很大危险性。

比如电影《我与机器人》便描述了一个机器反而要消灭人类的悲剧。早在2015年,德国大众的一家 汽车 制造工厂,一个机器人误杀一名外包公认。而作为人工智能发展大国——日本,至今为止,已经有20人死于机器人误杀事件,而有高达8000的人数被机器人致残,而如果一旦人工智能机器人落到恐怖分子的手里,那后果将会更加不堪设想。

以上就是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利与弊分析。总体来说,人工智能带来的颠覆性技术,更多的是利大于弊,推动人类 社会 的发展和进步。现在也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红利期,想要从事一份高薪有前途工作的小伙伴,不妨考虑一下人工智能行业,事业发展前途一定远远超过传统行业。

AI代替人类思考,AI给人类带来新的思考。

AI是人类有史以来,发明的第一个代替自己思考的工具。但这个工具的设想出现的时候,已经让人类开始思考一个问题:AI是否会代替人类?

毕竟人类一直认为,自己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类会思考。而AI也会思考。

如果AI能够老老实实地,安分守己地,只是做人类的工具。那对人类的价值,是非常巨大的。

人类懒得思考的,AI来。人类没时间思考的,AI上。

但人类不得不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AI能思考出人类无法思考的问题,该怎么办?

我们看到狗狗,觉得它是我们的宠物。因为它呲牙就是愤怒、摇尾巴就是求宠爱。它不会思考星星为什么晚上能看见,四季为什么会交替, 汽车 为什么会跑。

但AI未来也许会。

或许未来人类会和AI结合,进化出更高级的人类。

如果AI的思考已经远远超过人类,为什么它还会甘于为人类服务呢?

人类就好像一个愚蠢的老板,真的能管住一个在智力方面远远超过自己的员工吗?

或许,AI才是那个胜利者。

熟悉围棋的人知道,AI诞生后,人类对于AI的每一步,都只能试图去理解。因为AI的计算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的理解能力。达到了即便告诉人类自己下一步要走什么,人类也无法真正理解的地步。

如果,不仅仅是计算能力呢?

随着 社会 与 科技 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人工智能确确实实地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不仅仅是从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上有着很好的体现,而且在我们日常的安全防范领域、 娱乐 领域、甚至是科学研究领域,都在慢慢地和我们接轨。就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同时,人类也开始担忧,在未来,人工智能倘若按这个进度发展下去。它会不会完全取代人类。在当下的网络中,太多的人在吹捧人工智能。那么,人工智能到底是好还是坏?而人工智能这把双刃剑的利与弊是什么?

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利端:

1、带来更高的的商业价值

人工智能在数据集上有着一定的优势。目前的观察来说,人工智能有三大商业方向。一个是大数据的统计,第二个是对用户情绪的一个评估。第三个则是与用户之间的社交纽带。人工智能通过这三大商业方向,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同时也可以创作出更好的软件,以此来给更多的人带来快乐。而在未来,可以增加客户体验,给客户带来快乐的企业,将会赚取更多的商业价值。

2、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就好像人类从工农业时代进化成为现代化工业的时代一样,现代化工业时代已经给更多的人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就好比互联网行业,解决了上千万人的就业问题。虽然很多人会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无人 汽车 开始慢慢普及。更加多的智能工作流程技术也在快速发展,那么会不会在此前提下大部分的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殊不知,人工智能虽然在取代大部分工作,但是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工作环境和更多的工作机遇,就好像目前大部分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人士,年薪百万也不在少数。

3、给人类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自从有了人工智能后,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工作效率有着很显著的提高。人类的整体财富也在指数型的增长。在此为前提下,人工智能不仅给人类的生活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更是把更多的人从简单烦躁而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我们更加自由地去做更多的事情。不仅如此,人工智能在医疗上也起到很大的帮助。很多医生都不能确定的病情,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它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和理疗。再好比当下的人工智能无人 汽车 。在技术保障的前提下,这不仅大大降低了事故发生率,还节省了驾驶人员大量的驾驶时间。

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弊端:

1、人才分化,贫富差距弊端

人工智能带来的人才分化极端。将会引起未来的人才争夺战。而 社会 上更多一流的人才将会偏向一边,相对资金比较薄弱的企业或者个人,将会遭受到大规模的失业。在这种情况下会导致企业巨头的垄断,以及贫富差距的分化将会非常严重。

2、带来更加频繁的战争

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产生,还有一个最可怕的弊端,当人工智能被大量用武器中,未来的战争将不会大量使用到人类,而当战争不再使用到真人,从道德的角度去考虑,人工智能的战争不会受到太多的批评,随之而带来的,将会是更多的机器兵团战争。

3、带来潜在的危险性

早在2015年,德国大众的一家 汽车 制造工厂,一个机器人误杀一名外包公认。而作为人工智能发展大国——日本,至今为止,已经有20人死于机器人误杀事件,而有高达8000的人数被机器人致残,而如果一旦人工智能机器人落到恐怖分子的手里,那后果将会更加不堪设想。

在我们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有利弊,人工智能也一样是一把双刃剑,对待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我们不仅要以乐观的态度面对,而且我们还要对这个时代有信心,对人工智能相关研发人员有信心,因为俗话说得好,邪不压正!

人工智能的利是便捷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进一步的推动了 社会 的发展和经济的多样性,人工智能的弊是让一些人们有了懒惰、推诿的理由。

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是 科技 与时代的象征,工业革命时代、信息化时代等等只不过现在逐步走向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AI只是一种工具是用来辅助我们的生活的,在未来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将会全面覆盖我们的生活,就像现在的手机现在的网络一样。多元化的应用场景使得AI有更多的数据可以分析从而得出更加完善的 社会 数据模型,通过这些数据模型我们可以优化我们日常行为以及生活和工作习惯以至于更加的高效、便捷。

对待人工智能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不可以因为AI替代了一部分劳动力就给它带上造成失业的大帽子, 社会 在进步 科技 在发展任何新技术、新产品都终将服务于 社会 大众。

人工智能的优势是巨大的,可以革新任何专业领域。

让我们仔细思考一下

一、 减少人为造成的错误

在人工智能模型中,所有决策都是在应用了特定算法集之后从先前收集的信息中得出的。因此,减少了错误,并且以更高的精度仅增加了准确的机会。

二、 可以24小时 7天工作

虽然一般人每天要工作6-8个小时,但AI设法使机器24 7正常工作,没有任何休息或无聊时间,最重要的工作起来不会偷懒还不用发工资,这是资本家的完美梦想啊。

三、有助于重复性工作

AI可以高效自动化进行一些人的任务,并释放越来越创意的想法,直接发送感谢的邮件,或验证文件整理归纳或应答查询。

四、数字协助

许多高级组织使用数字助理与用户进行交互,以节省人力资源。这些数字助理还用于许多网站中,以回答用户查询并提供一个流畅的功能界面。

五、更快的决定

人工智能以及其他技术可以使机器比一般人更快地做出决策,从而更快地执行动作。这是因为,在做出决策时,人类倾向于在 情感 上和实践上分析许多因素,与之相反,人工智能驱动的机器可以快速提供编程结果,它非常专注。当然如果说好处还有非常多的举例,但这些是人工智能比较典型的优势。

—————

很不幸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

一、费用超支

什么正常的软件开发分离AI是其经营规模。这种规模的结果是,所需的计算资源将成倍增加,从而推高了操作成本,这使我们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二、人才的培养

由于这仍然是一个新兴领域,因此缺乏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而最佳人才很快就被公司和研究机构抢购。这增加了人才成本,进一步推高了人工智能实施的价格。

三、缺乏实用产品

尽管围绕AI的所有宣传都没有太多可展示之处。当然,确实存在诸如聊天机器人和推荐引擎之类的应用程序,但是这些应用程序似乎并没有扩展。硬件与软件的结合还处于一个非常不稳定的时期,这使得很难有理由投入更多资金来改善AI功能。

三、缺乏软件开发标准

当不同的AI系统汇聚成一个更大,更有价值的应用程序时,人工智能的真正价值在于协作。但是,人工智能软件开发中缺乏标准,这意味着不同的系统很难彼此“交谈”。因此,人工智能软件开发本身既缓慢又昂贵,这进一步阻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

四、滥用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的力量巨大,它有潜力成就伟大的事物。

不幸的是,它极也有可能被滥用,在这个胡乱的世界各自为战的国家体系中,想起这个问题真的是很挠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结果出现的概率非常大,人工智能本身是可以用于任何事物的中性工具,但是如果落入错误的人手中,它将产生严重的影响。

在这个还没有完全理解AI发展的后果的新生阶段,滥用的可能性可能更高。

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无人可以阻挡,也许人工智能会帮助人类创意地解决弊端的一面,还未可知,就让神秘刺激的未来去自动完成吧!

人工智能的未来与担忧        霍金还有许多科学家,认为,人工智能就是人类 科技 最后一块阵地。科学界还认为,人类 科技 继续发展,已经遇到了瓶颈,但是如果人工智能,能够帮助人类突破这个瓶颈,那么人类能否迎来辉煌的时刻。        可是霍金等科学家却警告,人类要控制人工智能的发展,担心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人工智能觉醒后把人类消灭了,因为到那时,人类不是人工智能的对手。        然而霍金还说,人类要争取在几百年内, 科技 能够达到离开这颗星球的能力,因为这颗星球资源和能源迟早会用完,人类如果没有资源和能源,人类继续发展也就终结了。       更可怕的是,人类所在的这颗星球,已经被人类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最后变得不适应生命存在。还有太阳迟早会燃烧殆尽,到那时,地球进入冰河时代,那时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将不复存在。当然这颗星球,还包括不确定的更多的更大的潜在危险。       霍金说人工智能是人类 科技 的最后一块阵地,哪是否意味着,人类阻止、限制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 科技 也就停止不前了。如果是这样,霍金警告的人类要在几百年内具备离开这颗星球的能力,不就成为了一句空话吗?而霍金又警告,人类要限制人工智能的发展,这不是矛盾吗?

好处:1.人工智能让人类生活更美好。例如医疗应用、无人驾驶、生物识别系统等技术让人类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2.人工智能推动 社会 进步,实现人类进一步解放。人工智能应用后,各行业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人类财富以几何形式快速增长,为人类的美好生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人工智能推动了人类的理性进步,可以促进人类的发展,增强人类的逻辑思维能力。

坏处:1.全方位高度发展人工智能对人类发生异化作用。对人类进行反控制,违背人的意愿,从而成为奴役人、支配人的与人相对立的异己力量。

2.人工智能的发展将颠覆许多行业。代替许多人类的工作将导致大量的人口失业。

1、人工智能的利

目前人工智能已经为人类创造出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做大量人类不想做、不能做的工作,而且机器犯错误的概率比人低,并且能够持续工作,大大的提升工作效率。

节约了大量的成本,未来的人工智能可能还会代替人类工作,代替人类做家务,帮助人类学习,甚至可以照顾老人和小孩,实时监护人类的 健康 ,生病了直接给人来治疗,延长人类的寿命,让人类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

2、人工智能的弊

霍金曾发出警告,人类面临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先进的人工智能设备能够独立思考,并适应环境变化,它们未来或将成为导致人类灭亡的终结者!如果真的有一天,人工智能机器人变成了能独立思考,独立的做出准确的判断,一旦有一天人工智能反客为主,到时人工智能对于人类将会是毁灭性的灾难。甚至被人工智能消灭。地球将被人工智能统治。

当人工智能处于一个低级阶段的时候,人类可以让人工智能来代替人类进行一些需要基本思考的工作,比如记账,审计,阅读,还有风险更低的体力劳动,毕竟现在由纯机器操作的工厂还是有一定事故发生率的,而人工智能是可以通过自己分析预判来减少风险的。

虽然可能会带来大量的失业,但是这本来就是 社会 前进必须经历的过程,当新技术被发明出来时一定会影响某些群体的既得利益,然而只要这个前进的方向是对的,也就无可厚非了,毕竟被取代的是所需能力不高的工种,只能怨自身没有什么不可替代的价值了。

人工智能是趋势,目前只有弊,就是太不智能

瓶颈研究生毕业论文

教育学院论文致谢(精选7篇)

论文最后都要附上论文致谢,用以表示尊重所有合作者的劳动,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写一篇论文致谢吧。如何写出一份充满真情实感的论文致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教育学院论文致谢(精选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转眼研究生生活已接近尾声,回首这两年半,不管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我都有了一定的进步。这篇论文的完成可以说是对我这两年半学习的一个总结,不仅凝聚着我个人心血,还离不开老师的谆谆教导和同学的支持。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崔惠民教授。从开题到论文完成,导师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崔惠民导师多次抽出时间,对我的论文进行悉心的指点、细致的批阅,敦促我完成论文。在这两年半的求学过程中,导师用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人品感染着我、影响着我、教育着我,使我在不断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不少做人的真谛。

同时,我还要感谢周伟副教授和邹琪副教授。感谢两位老师对我论文的指导,提供一些我需要的资料并不断给予我意见,使我能够完善我的论文。感谢开题时郭永芳教授和方军教授对我论文提出的建设性意见,这些都为我后面写好毕业论文做了好的铺垫。

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们,王秀芳,陈爱华,陈琼子,在我学习和写作的过程中给予我的温暖和鼓励,你们的关心给了我莫大的动力!

最后,对所有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家人、朋友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论文写到致谢,也就意味着即将向我的硕士研究生生涯说再见了,回首这过去三年的学习经历,想想完成这篇论文的时光,心中感慨良多。

在写这篇论文的过程中,身心也经历了巨大的考验。开始为选题困惑,后来又为文章结构所累,再就是对论文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提出合理的参考性观点时又遇到了思路的瓶颈,同时在这个过程了发现了自己知识沉淀的不足,和对理论及文字的驾驭力的欠缺。不过对最终论文还是成型,深感欣慰,这其中也的确投入了自己的心血和付出。只是自己所有的知识素养只能支撑自己写出这种水平和高度,希望在今后的不断努力的过程中,能有更大的提高和更深的见解来使自己的观点得以完善。我满怀一颗感恩的心面对身边所有的老师、同学和朋友和家人。不知道“感谢” 二字是否可以表达心底那份最深的情意。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彭继红老师。他为人随和热情,治学严谨,视野雄阔。在论文的写作和措辞等方面他总会以“专业标准”严格要求你,从选题、定题开始,一直到最后论文的反复修改、润色,彭老师始终认真负责地给予我细致地指导,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正是彭老师的无私帮助与热忱鼓励,我的毕业论文才能够得以顺利完成,谢谢彭老师!

其次,本文最终得以顺利完成,也是与公共管理学院其他老师的帮助分不开的,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参与我的论文指导,但在开题时也给我提供了不少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的建议,他们是刘建荣老师、陈文珍老师、高志仁老师、高绍君老师等,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再次,衷心的感谢我的父母和其他亲朋好友对我的关心、支持和理解,没有他们对我的关心、鼓励和支持,我无法完成现在的硕士学业。

最后,再一次感谢所有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曾经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和同学,以及在论文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著的作者。谢谢!

本研究是在导师霍行琪老师的严格要求和认真指导下,由本人独立完成。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中,恩师在生活和学业上对我严格要求,特别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从选题、到中期再到定稿,无不倾注了导师的大量心血。

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诚恳的做事态度使我受益匪浅,在此向导师致以深深地敬意!真诚地感谢石鸿儒老师、谭玉霞老师、刘志红老师等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老师对本研究的指导并给予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从本论文的选题至论文的完成都饱含了他们许多的辛劳,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本研究的访谈和问卷的发放过程中得到石家庄学院李壮志教授、河北体院刘振忠教授以及沧州师院卢斌等老师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向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时间如水,岁月如梭,一转眼两年半的研究生生涯已经只剩半个年头了,毕业论文写的差不多了,有些如释重负的感觉,但更感觉自己在写文章方面的种种欠缺,好像没有达到一个优秀研究生应有的状态,在此为自己的之前浪费的宝贵时间感到十分惭愧。现在也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反思一下,为今后的道路提供借鉴。

如果要对研究生期间所有帮助过我的人一一致谢,恐怕还要用写一篇毕业论文的时间才能完成,因为在这期间,有太多的同学、老师、领导和亲人朋友给了我帮助和支持,让我得以安心、开心的享受研究生的时光。但是,如果要对这些恩人的致谢程度进行排序的话,毫无疑问必须要把我的导师,李永友老师排到第一位。李老师,衷心的感谢您!不管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您都超额完成了一个优秀导师的任务。除了师生关系,我个人更深刻的感受是,您既是我们的大家长,更是我们的小伙伴。作为大家长,您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非常关心,每次在我们“饥寒交迫”的时候请一顿集体大餐,从“新发现”到“章吴记”都充满了我们甜美的回忆;作为小伙伴,您用自己年轻的心态、风趣的言谈让我们不必畏惧您老师的称谓,从而能够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情感。拜在您这样德才兼备的老师门下,除了荣幸之外,我也感觉到了一丝望尘莫及的无奈,感到自己的悟性和能力可能永远都无法达到让您满意的程度,想到这里就会产生一点点自信缺失喽。

除了感谢李老师,我还要感谢学院其他的多位老师和领导,所有给我上过课的老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钟晓敏老师的严谨、沈玉平老师的务实、张雷宝老师的风趣、金戈老师的激情、骆勤老师的和善等,王奎泉、董根泰等几位老师在论文开题和预答辩时也给了我很诚恳且专业的意见与建议,对之后论文的修改完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杨书记、徐老师、小蓓姐、瑶哥都像朋友一样和我们交流谈心,好多时候给她们添了麻烦也没好意思说客套话,可能山东人嘴笨的习惯确实该改一改了,在此真心的谢谢你们!

同门、同班的兄弟姐妹们也都是我要感谢的人,有了他们,研究生生活才有滋有味,丰富多彩。能与龙哥、峰哥在同一寝室相处两年是我的荣幸,平时打打闹闹、吃吃喝喝,需要帮忙的时候便有求必应、绝不含糊,相信我们永远是好兄弟!我也非常感激班级其他同学对我这个班长日常工作的支持以及对我不足之处的包容。和其他专业的同学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此也要特别感谢土管的涛哥在本次论文中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为我解决制图难题,最终使得论文有更清晰明了的呈现。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经常询问我们的.情况,东方学院的耿丽娟学姐更是经常请我们去她家做客吃饭,想想真让她破费了不少呢

时间匆匆走过,坟园里的风景在春夏秋冬间从容变幻。仿佛只是眨了下眼,两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就快要走到了最后,这短暂但珍贵的两年里,不仅有同学的友情陪伴,更有老师的谆谆教诲。可以说,这两年是我二十多年的人生以来最为特殊的两年,川师的书香氛围让我变得更沉稳,更懂得珍惜和感恩。感谢宿舍的同学六百多个日夜的相知相伴,感谢汉教所有同学的热情相待,感谢文学院的老师这两年的指导和关怀。最后,我想把最诚挚的感谢献给我的导师刘海燕教授,这两年的时光内,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和我的导师息息相关——遇到她,是我最幸运的事。

再次感谢这两年陪伴我的所有人,因为你们,我学会了更积极地学习和生活。

时光飞逝,转眼间,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再回首,心中不免些许感伤,但也充实。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曾给予我指导与帮助的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们表示感谢!

首先,诚挚地感谢我的导师XX教授,衷心感谢XX三年来对我的教导与关怀。本文是在XX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整篇论文都凝聚着XX的心血和汗水。XX视野宽阔、学术知识渊博、治学态度严谨,他的言传身教使我受益良多、获益匪浅, 将影响和激励我的一生。在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中郭老师教会了我很多学术研究和处人处事的方法,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学生对郭老师最好的敬意!同时,感谢传媒学院的全体老师。他们用严谨的教学态度、科学的育人方法,使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本文从开题到最终定稿离不开各位老师悉心的指导、不断地鞭策与鼓励。

感谢XX、XX、XX老师、XX对我开题报告的指导和学习上的帮助;感谢XX老师教授了我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中给予的关怀;感谢XX老师对论文调查问卷的大力指导和论文创作思路上提出的宝贵建议;最后,特别感谢XX老师给予了我教学实践和开展问卷调查的机会以及对我论文写作的大力支持。愿师生情谊一生延续,祝老师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感谢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XXXX级和XXXX 级教育技术专业全体同学在我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支持与帮助。

感谢我的师哥师姐,在他们的指引之下,我们始终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我能够尽快进入科研状态。尤其感谢XX、XX师姐和其他几位师姐,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给了我很多指导和帮助。感谢师弟师妹们对我的支持,正是他们的帮助无意中开拓了我的研究视野。

感谢XXXX 级全体研究生同学三年来的相伴,和你们相处的点点滴滴都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感谢传媒学院这个孕育我们的温床,我会永远记住这个和睦的大家庭。感谢我的父母亲以及我的朋友们,特别是XX、XX、XX、XX、XX在我论文遭遇瓶颈时,是你们给我最大的鼓励,使我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你们是我最强大的精神后盾。

最后感谢人生道路中每一个支持过我、鼓励过我和帮助过我的人,谢谢你们!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独坐在湖南师大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可闻到不远处桃子湖的鸟语花香,遥望那儿的柳绿桃红,思绪飞向三年前。至今犹记研究生入学复试时教授们的问题:“你为什么工作那么多年后还考研? ”、“你为什么选择高等教育学? ”选择高等教育学这个专业纯属偶然和对“高等”两个字的误解,工作12年之后重新求学却是必然。源于内心深处那些萌动的种子,欣欣然的单纯的急求养料以供其成长。多么想不中断这样富足(精神上)的学习生涯,怎奈时光的脚步催促着我暂时告别这么美好的校园。在此,我怀揣着无比真诚和神往的心,感谢三年来无数给予我帮助的人:首先我要感谢一个很特别的人——谢姣娣女士。感谢她一直保持一颗纯洁的心生存在宇宙万物间,感受大自然的阳光雨露的滋润;感谢她能坚守自己的阵地、自己的底线,向着人间美好的天窗眺望,能自觉地屏蔽一些人、事、物,良性发展着自己、丰富着自己。

人,是学成的,更是教成的。无限感谢我的恩师——张楚廷先生。任何语言都不能表达对先生的感激之情。先生的大师风范,睿智的言辞,幽默的表达,自信的态度,让我无数次在他的课堂中沉醉深思。选择这一课题,既是基于我作为一名教师对教育的感性认识和研究生三年的学习积累,更是得益于先生关于高等教育人本哲学和教育公理思想的启迪。先生对这一选题价值的高度认可给了我研究本选题的信心和动力。

当我的论文开题遇到阻难时,他极度自信并极度信任我的支持我写这个选题,给了我无限的勇气和力量克服困难,挑战难题。感谢先生长者般的帮助和期待;感谢先生在我对论文懈怠时的宽容和理解,让我自由成长。这一点,对于在传统教育里“浸泡” 了几十年人,是多么的宝贵!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浓厚的人文氛围让我享受着高层次学习的轻松愉悦。教授们博学善思,严谨治学,成为我学习的措模与典范。我由衷感谢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全体教授们。

感谢高晓清教授的善意教诲,感谢刘旭教授每堂课都给我们思考的时间和辩驳的机会,感谢张传燧教授激情而博学的讲学,感谢常思亮教授的温和教导,感谢方明军副教授师姐般的引导,感谢刘要悟教授严谨治学的态度,……感谢教科院所有老师们(包括樊杰、宋明、周莹、李雯婕老师等等,是她们把院校的信息即时传达给我)。还要特别感谢刘铁芳院长和黎利云博士。刘铁芳院长在千忙万忙中阅读我的拙文,并指导我如何修改论文,我无甚感谢。黎利云博士——我的学长,他是个很有激情,很有见地,很有学识的人。

感谢和他的每次对话,感谢他对我论文的详细批阅,悉心指导,和无数条优美的建议。没有他的“神奇手”的点拨,我的论文探索之路会失去方向。万分感谢我的同窗好友:谭跃林,陈智媛等。生活上或学习上的困难,经由我们一游桃子湖、二爬岳麓山、三走湘江边之后,都会灰飞烟灭,只留下心旷神怡、精神愉悦,感谢她们的陪伴。

感谢林xx、姚xxx、肖x、徐x、吴xx等美女博士师姐们,感谢她们对我学术上的启发和帮助,感谢有缘和她们认识、交流。感谢刘 、兰x、唐xx等同门师妹们,感谢这么美丽的校园里与她们相遇相识,虽然只有不多的几次交谈,她们的存在已经丰富了我的研究生生活,我的某些灵光一现也来自于她们。感谢赖万青同学,为我做的一切。感谢专业负责人刘瑶同学三年来细心、耐心的为我们服务。

自己查文献以及请教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大四毕业论文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瓶颈,当然我们遇到这种瓶颈的时候,实际上最好的办法就是请教自己的老师,但是请教自己老师的时候最好自己要去查一遍相关的文献,如果查完文献之后发现自己还是不会写,那么我们必须要去请教老师,千万不要觉得害怕,因为只有老师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帮助。

1、可以问师兄师姐

当我们在大四毕业写论文的时候会遇到瓶颈,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最好的办法是除了老师之外,可以去询问一下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因为师兄师姐也是从这个阶段走过来的,我们可以去向师兄师姐请教一下对方的方法和对方的经验,或者可以去通过师兄师姐的指导去帮助自己找到一些突破的方向,这样也能够去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不过这种方式在生活之中是很少有人会用的,毕竟师兄师姐也有自己的事。

2、自己查文献

除了请教师兄师姐之外,自己去查相关的资料,实际上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解决办法,当然我们查相关的文献并不是代表着我们要将别人的文献读懂,而是我们要看一下别人是怎么去写这篇论文的,通过哪些方式和哪些方法去写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思路而不是给我们提供相关的内容,有些时候自己读文献读的少了,很可能没有办法读到那个点,因此我们可以多读一些文献通过大量的文献来去让自己有更广泛的思维,从而能够突破这个问题。

3、请教老师

很多同学在写论文的过程当中,对于怎么写这个问题实在是在查文献和找师兄师姐都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之下,其实应该要去问自己的老师,一般老师对于询问自己的要求都会积极的去帮助学生解决,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必须要表现出自己已经去通过其他的方式解决,但是还是没有办法解决或者自己存在很大的疑惑,必须要老师帮助自己。

写论文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小心谨慎的去解决自己每一个问题,我们对于所遇到的困难不能够感到害怕。

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但大多专家认为既不是基础学科,也不宜划在临床基础学科的范围内。但如此一来,就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因为学科性质的含糊不清,导致学科在发展方向上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

学科性质模糊致使发展方向不确定

一般来说,学科性质取决于学科所涉及领域的主要特点和研究的根本内容,而其性质如何又对该学科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临床基础学科所包括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学科性质,长期以来被认为与《内经》相同,属于古典医籍范畴,因而被合称为四大经典。从其内容来看,实际包括了从基本理论到临床诊治各种疾病的方法,内容极为丰富。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有学者对学科性质的表述是: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单纯从这一定义来看,应当说是抓住了原来三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并没有任何的错误。但是,由于学科在定名时已经强调是“临床基础”,这就表明,该学科应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该学科是一门联络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说明它既不同于纯基础的生理、生化、解剖、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又不同于内、外、妇、儿等纯粹的临床学科。而完全属于临床基础的学科大致有中药、方剂、中医诊断学等。对于临床基础学科的性质究竟如何确定,一直以来尚未有定论。

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学重心不明确

正是由于学科性质模糊带来的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重心的把握难以确定。以往三门课程属经典时,主要的教学重心是放在培养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能力方面,各教学环节均围绕这一主题加以强化,比如多讲一些名家的临证经验、穿插临床诊治的典型医案,有些课程还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等等。不少中医院校还把这三门课划入临床,有自己的专门病房,以方便学生在学习中实习。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整体能力而做的具体工作。现在,将临床基础学科定位为桥梁课,那么过于偏重临床就违背了“桥梁”的特点,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最终将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课程设置僵化造成学科知识不系统

任何学科的存在,均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样一个重要条件。临床基础学科所涵盖的三门课程,虽均可包括在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之中,但具体而言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特点。比如,《伤寒论》主要是探讨六经辨证,并以这一理论体系贯穿始终;温病学则主要探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并将其作为外感温热性疾病临床诊治的基本纲要。因此,彼此之间在理论体系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况且,形成临床基础学科这一新学科之后,在学术发展方面,未能将这些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加以梳理而使其融会贯通为一体。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出现新的改变,目前的现状是仍然保持以前的课程原貌,给人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按逻辑推论,伴随新学科成立的应当是相应的较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但目前学科在这一点上明显滞后,这也是学科不能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研究范围太广致使力量分散无特色

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临床基础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尽管给学者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但研究范围太广太杂,也必然带来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研究力量分散(学科人员本身就不多),并会因此而造成研究内容在深人程度上受到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缺乏特色。而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整个中医学研究领域中就会逐渐地失去竞争力和应有的地位。

经典著作淡化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三门经典课程合并形成临床基础,对原有的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因此学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方面出现明显的不扎实现象,换而言之,就是中医的基本功受到明显影响。在中医学之中,许多非常重要的理论均来自于经典著作。其实,《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包括的原著内容,还只是中医典籍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连这些都不强调要牢固掌握,那么,中医的精华要如何来保留和传授给学生呢?当然,教学质量的问题还涉及到后期的临床实习等复杂环节,但在校期间对经典著作淡化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3学科工作的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呢?鉴于近期内学科的构建不可能有较大变动,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扬长避短、积极努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科的发展。

大胆尝试,推陈出新

为了促进学科学术体系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方面必须大胆进行尝试。近年来,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已经做了许多探讨,比如,有专家提出可以将三门课程以及其他学科中有关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提取出来编成辨证理论的教材、将《伤寒论》和温病学有关外感病的内容编写成《外感热病学》、或直接将三门课压缩编成《中医临床基础》等等,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做了初步的工作川。这些设想和构思均有积极意义,但有的肯定存在缺陷或问题,可以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人论证和研讨,在取得一定共识之后,委托某一院校牵头编写,先在小范围内试用,成功后再普及。希望能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改革的过程中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并由此促进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教育事业的进步。

摆脱束缚,发挥优势

临床基础学科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组合在一起,但学科的发展不应受到所谓“临床基础”一个学科的束缚。各校可根据自己原来三门课程的不同优势选择其侧重点,可以《伤寒论》为重点,也可以金匮或温病学为重点。总之,尽可能发挥原有的优势,抛弃门户之见。三门课程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凡是有利于其优势保持和扩大的工作,均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努力进行。比如,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根据以前的优势项目制定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继续深人研究,并合理的将学科人员分组结合,按照个自的长处配合工作。一旦目标明确,人员分工妥当,各项工作就会有序地进行,而学科也应当会因此而不断发展。

保持特色,强化经典

多年来的中医教育实践证明,经典著作中的许多辨治理论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切不可轻易地将其丢弃。《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为古典医籍,堪称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根基之一;温病学虽然是现代教材,但其内容却来源于古代温病学家的原著,如《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湿热病篇》等,均是温病名家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涵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非常重要的辨治思路。因此,对于这些经典原著的内容,应予以保留,并作为深人研究中医理论的必要课程。加强原著的学习,不仅对提高学生处理疾病的实际水平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够使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

适应现状,弥补不足

首先,应当逐渐的适应目前的现状,尽管大家对该学科有诸多的`不同看法和意见,但为了将其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必须停止争论,将目光转向如何弥补其不足方面。比如,不要过多地纠缠其学科是否为桥梁课,可以按照以往的习惯仍将其定位在偏重临床,保持原有的特色和临床技能培养的重点。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学重心不明确可能导致的学生学完三门课程后什么都不扎实的缺点。其次,为了改变学科合并后人员减少而产生的不利状况,除了要求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尤其是拓宽知识面之外,还可以考虑尝试让青年教师学习教授二门课的做法。既可以逐渐培养一专多能的师资力量,还能为将来的学术理论的整合奠定人才基础。同时,鼓励大家多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之间的交叉研究,力争从中找到一些较好的契合点,甚至提出新的观点、创立新的理论。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有喜有忧。面对现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有策略、计划的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医世家.中医基础理论

[2]中国中医基础医学199812

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一种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渊源已久。在治疗上也已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我院近2年完成的中西医结合市级课题《中药益心汤对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对于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内经》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和“心痹”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可归于心力衰竭。张仲景发展了《内经》水气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详述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此处“心衰”虽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但与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联系的。

2、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病因导致这一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

心气虚衰为发病基础

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以濡养周身,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上,即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动力来源。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证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谓:“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可见,若心气虚衰,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就会出现周身失养,进一步使心功能下降。《内经》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圣济总录》:“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则明确指出了心气虚为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邓铁涛[1]认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到心,而发生心衰。心力衰竭的主要病位在心,又常常与肺、脾、肾等脏相互影响。

正虚为本,瘀血为标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始则多因心气虚弱、气不运血、心阴亏耗,表现为气阴两虚、心血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成为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心气不足贯穿心力衰竭始终,是心力衰竭恶化的重要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曰:“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心血瘀阻则出现心悸,胸闷胸痛,面色瘀黯,唇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等。

水气泛溢为最终结果

《素问·逆调论篇》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其认为除血脉不通外,心力衰竭还与水气内停有关。又如《三因方·水肿》称:“短气,不得卧,为心水”。心气虚损衰竭,无力推动血行,血流迟滞,瘀而成水。由此可以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而引起水停,从而引发了咳喘、水肿、心悸等一系列证候。

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有一致之处的,即心衰的正虚与标实是相互交织共同存在的。其中,阳气虚衰,水饮与血瘀内停是贯穿于心力衰竭病程中最基本的病理机制。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虚加重,与现代医学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心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室重构→心功能不全加重)虽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辨证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辨证论治,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主要是依据病因病理的变化进行,由于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所以现代大多医家都以虚实为纲,病变累及脏腑为目,结合临床实践辨证分型。

专法治疗

杨积武[9]创制的强心宁煎剂涵盖了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所倡导的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抑制心室重构的治疗大法。方由人参、黄芪、附子、丹参、泽泻、五加皮、川芎、甘草组成。以达益气温阳,强心利尿,行气活血化瘀,安神宁心之功。吴时达[10]等认为心衰的中晚期经中医辨证多为阳虚水泛,采用温阳健心灵口服液以温阳益气、利水活血,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李庆海[11]认为本病虚以气阴两虚为主,而心肾阳虚则多见于疾病的末期;实以水饮瘀血为主,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基本治则,创验方参麦宁心合剂。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葶苈子、云苓、玉竹、车前子、桑白皮、当归、丹参、枳实、生龙骨、生牡蛎组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功。益气养阴则气血充足,鼓动有力,活血利水则瘀散水行,郁热自消,心安神畅。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脏阳气不足(虚衰)为本,水停瘀血为标。因此,治疗需标本兼治,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治宜温阳益气,活瘀化饮为基础。自拟益心汤:黄芪、白术、茯苓、桂枝、炙甘草、泽泻、泽兰、枳壳、车前子、当归、桃仁、南葶苈子、党参、临床观察其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浆脑钠肽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研究

王振涛等[12]采用左冠脉结扎术致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模型,观察了相同种类活血益气药的不同剂量配伍对心衰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的影响,发现活血益气药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且方剂配伍中多量活血药的应用均能较明显改善心衰大鼠的组织学指标心脏系数。同时从心脏组织形态学角度证明了活血药和益气药均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赵英强等[13]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复制大鼠心衰模型,用原位凋亡检测方法及电镜观察强心剂组及对照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组凋亡明显,强心冲剂能明显改善凋亡,其作用与卡托普利相当。沈雁等[14]研究发现,温心胶囊能明显提高心力衰竭心肌被抑制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水平,加强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阻止胶原降解及基质改建,调控细胞外基质代谢,提高衰竭心脏的射血功能。王洪良等[15]研究认为心复康口服液能通过改善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1(ANT1)、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2(ANT2)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能量代谢,治疗心力衰竭后的心肌损伤。

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各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应用。众多医家对于心衰的认识虽各有一家之言,但总的来看其认识大同小异,基本上倾向于本虚标实,气阴两虚,水瘀互阻。在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

[2]霍根红.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J].河南中医,2009,29(2):114-117.

[3]周亚男,张军平.慢性心力衰竭大气下陷说及从气、血、水论治[J].新中医,2009,41(4):7-8.

[4]连林芳.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析[J1.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8(4):301-302.

[5]杨培君,杨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2.

[6]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138.

[7]王胜林.董耀荣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3-1634.

[8]韩伟锋.邱保国论治心力衰竭经验撷要[J].四川中医,2006,24(10):2-4.

[9]许抗抗,杨积武,杨积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病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84-86.

[10]吴时达,吴桐,吴昌碧.温阳健心灵口服液治疗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2):88-91.

[11]范立华,李庆海.李庆海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光明中医,2009,24(5):819-820.

[12]王振涛,王硕仁,赵明镜等.活血和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76-378.

[13]赵英强,孙兰军,李慧臻等.强心冲剂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762-1763.

[14]沈雁,曹洪欣.温心胶囊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的干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85-87.

[15]王洪良,曾雪滨,王艳飞等.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腺苷酸转位酶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1):18-20.

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如果要顺利毕业的话就需要完成毕业论文。如果不付出心血和努力的话,毕业论文的质量就不会高,就不容易通过。但是,由于毕业前基本上已经找好了工作,是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毕业论文中来的。有人问,临近研究生毕业,但是毕业论文写不下去很焦虑怎么办?首先,可以向导师求助,让导师好好开导一下。其次,可以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内心感受。最后,可以花几天时间出门放松一下心情。下面让我们具体看一下。

在学校的时候,如果有任何问题都是可以求助导师的。所以,论文写不下去也不要担心导师会有别的想法,反而需要跟导师好好沟通一下。当导师了解了你的处境之后,就会给出一些指导意见,对你会有不少帮助的。

另外,由于你的同学们也要写毕业论文,跟你的处境应该都差不多,不妨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心得,大家相互分享一下内心感受。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了解到别人的想法是怎么样的,或许别人的想法对你会有帮助。

如果实在很焦虑,不妨出门玩几天好好放松一下心情。焦虑的情绪对你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反而会让你的毕业论文一直写不下去。所以,不妨花几天时间调整一下状态,说不定回来之后就可以快速完成毕业论文了。

因此,这种情况其实也不是什么糟糕的情况,只是个人心态问题。毕业论文是一定要完成的,不然没法毕业。趁还有时间,把心态调整好即可。大家觉得呢?

人工智能与公共管理研究论文范文

你好,不成问题我……可以保证……OK给你……搞定

广泛的公民参与可以充实公共管理的内容和确保公共利益的实现,它是现代公共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促使公共部门实现其公共责任和良好治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公共管理硕士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公共管理硕士毕业论文 范文 一: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强化问题分析

实验研究作为较成熟的研究 方法 ,可以引入公共管理学科;实验研究作为一种知识创造的方法,其本身也需要结合所应用的学科特征被研究而发展。基于这两个层面的考虑,借助于本期的两篇公共管理实验研究 报告 ,这里对实验研究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概要性讨论,以图引起公共管理学者的深度关注。

一、公共管理学科应加强的实验研究

学术研究的基本任务是对自然、社会、人文、科学技术等现象进行描述、解释及其应用。其中,关键和困难的环节是对所研究对象的内在机制的解析,而这,在现代科学研究范式意义上,体现为对其因果关系及其机理的分析与验证。由于自然,尤其是社会现象的复杂性,自然情形下的观察是被动的、表面的。因此,如何主动地、深度地、操控性地进行因果关系机理研究,就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有效方法论的追求目的。基于西方____宗教信仰中的理性学派传统,萌芽于文艺复兴后期,成形于近代资本主义早期,完善于科学理性昌盛的20世纪中期的实验研究方法,目前已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其影响力如此之强,以致如哲学这样高度抽象的学科,也出现了如“实验哲学”这样的研究方式(Knobe,2012)。政治科学与公共管理的实验研究进展较为滞后。有人对《美国政治科学评论》(APSR)所发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评估,发现该刊所发表的真正实验研究论文出现于1992年以后。1950—1992年,美国政治科学三大主流刊物《美国政治科学评论》(APSR)、《美国政治科学杂志》(AJPS)、《政治学杂志》(JOP)共发表实验方法类论文58篇,但之后的1993—1997年5年间,却发表了实验 文章 28篇,占到1950—1992年所发表的实验类论文的33%。21世纪头5年,政治学实验论文更是快速发展,三大刊物所发论文47篇,这还不包括14篇问卷实验(SurveyExperiments)论文。政治科学的实验研究已从偶尔为之,发展成为被普遍接受的和有影响力的研究范式。实验研究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也有不少应用(Hyde,2015)。政治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LinOstrom)之所以能够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其实验方法的娴熟应用不无关联(Morton&Williams,2010)。至于公共管理学科,实验研究较为滞后,直到近期,才有意识地推进这方面的工作(Jilke,etal.,2014)。由此可见,公共管理的实验研究,是值得大力推动的、有巨大学术潜力的研究方式和领域。基于实验研究的优势,《公共行政评论》本期推出以中国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实验方法为手段的专栏。之所以推出以实验研究方法为主题的专栏,旨在凸显本刊的学术意图———推进实验研究方法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应用,尤其是推动具有中国学术气息的公共管理实验研究。

二、实验研究方法的基本逻辑与问题

如今,实验研究方法已成为成熟的学科,全面介绍其状况、学理是本导语不能胜任的,然而,为推动这方面的研究,提纲挈领式的核心思想介绍又是必要的。实验研究方法的含义有诸多种界定,一般是指理论驱动(即理论判断验证为研究目标)下,在典型或人为特定的条件下,采用科学仪器、设备,主动干预和控制研究对象,获取因果关系科学事实,验证理论假设的研究方式(Webster&Sell,2007)。实验法的基本逻辑是:①确定研究问题,构建理论框架;②理论操作化,包括理论命题变量指标化,因果规律的自变量、因变量操作化,指标数据化,统计方法适应性选择等;③实验操作与监控;④分析、解释实验结果,形成理论结论。这是一个从理论意图到变量操作,因果关系解释,形成理论的多阶段过程。其不同阶段的具体方法、方式(如理论构建、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构成了实验研究的方法论知识体系。随着自然和社会科学实验研究的发展,如今已成为包括诸多实验方法和统计方法的庞大、复杂学科体系。实验法之所以被视为科学研究的经典方式,在于其人为性、随机性(Randomization)和操控性(Manipulation)的特征。人为性指实验研究往往是通过人为设定环境或条件,构造“纯”理想的事件环境,并在此环境下观察、测量被试的行为变量;操控性指对理论的变量关系进行呈现、控制、强化等,使所研究的因果关系得以重复展现,以发现其内在因果机制;随机性则是以随机原则控制被试、条件,保证因果关系不是偶然的、内生的或外在系统误差带来的,保证因果变量的普遍性。正是运用这些方式的综合应用,使科学研究最为关注的因果关系可以从复杂的社会 文化 背景下被抽离出来,以操控的方式进行验证,从而对不确定世界的内在机制给出确定的解释(Palfrey,2009)。实验研究最为人所诟病的问题是外部效度问题。外部效度指科学研究中的实验结果类推到真实社会情境中的其他母体或环境的有效性(Webster&Sell,2007)。用更通俗的话说,即人为实验条件下的研究发现推论到现实情境所产生的失效现象。对于实验研究的外部效度问题,学术界有不少争论或解释(Webster&Sell,2007)。

作者认为,应这样理解:一是,实验研究的优势是内部效度而非外部效度。应当承认,实验研究,尤其是社会科学的实验研究,外部效度困境确实存在,但不能因此而对实验研究的价值完全否定。实验研究的根本特质是以操控的方式对所研究的理论问题进行因果关系呈现、验证,从而对事物的规律进行理论解释。所罗门•阿希()的从众实验情境在真实生活几乎不会发生,但恰恰是实验室的从众研究给出了如此令人震惊的从众现象(Asch,1955)。二是,实验研究的结论有特定的逻辑界限。每一种研究方法的结论在推论上均有其逻辑依据,如果说问卷调查法的结果适合分布式推论,个案研究方法的结论适合结构式推论,实验研究方法的理论发现则只适合因果关系性推论。因此,实验方法做出的结论不应是分布式推论或结构式推论。而这一点,不要说刚刚从事实验研究的学者,甚至是有 经验 的学者,也可能无意识地把因果推论逻辑转变为分布式推论逻辑,从而带来外在效度的严重误差。此外,实验研究还有一个常常为人批评的问题,即研究结果发现往往是“不过如此”的常识验证。对此,人们可能会说:“我感觉就是如此,还需要做实验吗?”实验研究的确有这种现象,即通过细致、严格、大量的实验,证实了常识。对于这一似乎费时费力、似无必要的现象,学术的理解应这样:一是,生活常识的证实即是科学活动的一部分。人类是有智慧的动物,即使一个资质一般的人,通过对生活经验的深度 反思 ,对某一现象的分析、解释也可能是对的,但在科学的因果关系验证标准看来,这是不可靠的,对其检验乃是人类理解自身的学术任务;二是,对于生活常识的判断,学术的研究往往能够给出常识之外的新理解。如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知道,人有服从性。这是对的。但斯坦利•米尔格兰姆(StanleyMilgram)经典服从实验不仅证实了这个生活经验判断,还给出了令人震惊的新发现。在进行实验之前,米尔格兰姆曾就被试的服从比例对其心理学家同事进行了调查,他的同事判断,只有少数几个人,甚至只有1%的被试会完全服从实验指令,直到使用最大伏特电力进行惩罚。但结果却是,在第一次实验中,就有65%(40人中超过27人)被试完全服从惩罚指令,直到450伏特的最大惩罚度。尽管被试在服从命令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不太舒服,甚至说想退回实验的报酬,但没有被试在到达使用300伏特电击之前拒绝服从指令(Milgram,1963)。该类实验的元分析(Meta-analysis)发现,被试愿意施加致命的伏特数的比例约在61%至66%之间(Blass,1999)。由此可见,实验研究能够对常识判断有深度的补充。

三、公共管理的实验研究应有自己的学科特征

如今,实验研究已成为成熟的研究方法,甚至不少学科已形成了有自己学科特色的实验方法体系。如心理学、经济学、社会性、政治科学等。公共管理科学开展实验研究,虽然存在汲取与追赶这些学科的任务,但也要注意形成自己的实验研究特色:首先,应依据公共管理的学科特征使用实验方法。实验研究虽然涉及大量的技术甚至技巧问题,但根本看,是以理论构建为驱动的,而理论构建,不同学科的逻辑基础是不同的。就公共管理而言,即使从最直接、简单的定义理解,公共管理的特征是政治—文化—社会性的。显然,这不同于个体性的心理学研究,也不同于效用最大化的经济学研究。由此,简单借用心理学或经济学的实验理论或方法就可能出现底层的的不契合问题。那么,该如何以公共管理的学科特征进行理论构建?不同学者会有自己不同的选择。如果要在这里给出具体的建议,笔者的建议是,采用“问题中心,公共管理 思维方式 ”的研究策略,即从公共管理的真实社会情境中,发现研究问题,以其总体性状态和内在逻辑为基础,以公共管理学科的思维方式来构建理论框架。现代学科有分别和界限,但“问题”总是在“那里”,“问题”是不分学科的,故而,若简单地以某一学科或某种理论为解释框架,有可能肢解“问题”,使研究“问题”失真。但是,现代学科毕竟有自己学科立场,而学科立场突出体现在学科的思维方式上。如心理学的思维方式突出表现在以还原分析的方式研究心理活动的因素及其机制。公共管理学科的思维方式虽然有不同理解,但大概可以理解为,以合法性和有效性检视公共管理活动与政策的恰当性,以此为内在依据,构成公共管理研究的“问题框架”。至于具体的构建方式,因素—结构—功能的此为策略是可资借鉴的方式(景怀斌,2011),即从公共管理的视野看,所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是什么?要素间的结构是什么?结构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其功能在合法性与有效性方面的表现如何?等等。进而,采用实验方法验证理论判断。其次,公共管理也应注意形成自己学科特有的实验方法。不少社会科学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实验方法。如,心理学实验方法的成熟,与其早期心理物理学的实验研究历程分不开。而且,心理学不断汲取新的技术方法扩充实验方式,如心理学汲取了脑神经研究手段,形成了脑认知研究实验技术。类似地,公共管理能否结合自己的学科特征形成自己的实验方法?理论上是完全可能的。当然,这需要艰苦的学术努力才能实现。第三,同任何方法都有局限一样,实验研究有自己的适应范围。实验研究虽然需要大力推进,但它不是“包打天下”的唯一“法宝”,应根据研究任务与问题“采用”,而不是为显示“高大上”而不分青红皂白地“套用”。本期的两篇实验报告是这方面的尝试。其中,《观念形态激活对公共问题决策的影响与机制》即体现了“问题中心,公共管理思维方式”的研究策略。

所谓“问题中心”,既是以中国社会出现的观念形态争论为研究对象———试图回答“人们为何以掌握真理的感觉有偏见地认知”社会现象的理论机理,形成了观念形态如何扭曲公共问题决策的研究议题,“公共管理思维方式”即以把此问题置于合法性与有效性检视来设计具体研究问题,而不是借用已有的心理学理论来研究。在这一思维方式下,采用3(“左”“中”“右”观念形态)×2(激活、未激活)被试间实验设计,通过观念形态激活控制,验证了观念形态激活后对公共问题决策的扭曲现象,进而分析了其机制,为公共问题决策提供了若干建议。另一篇实验论文《如何有效征税:来自纳税遵从实验的启发》则从实验经济学的角度,考察税率对人们纳税遵从以及国家税收收入的影响。实验分析,在其他情况不变时,法定税率越高,纳税人逃税越多,但纳税额却越高的结论。作者针对A-S模型或者道德—契约模型的解释局限,以“前景理论”来解释这一发现,将纳税决策过程看成纳税者受到“逃税利益”和“心理机制”双重影响的结果,纳税人会以“法定税负”为其决策参考点,逃税可以带来额外心理收益,纳税人又对这部分收益表现出敏感递减的趋势。这就说明其为何在较高税率时,即便逃税更多、自愿纳税却也更多,从而为如何有效征税提供了实验理论依据。总之,公共管理的实验研究已成趋势,需要跟进,但公共管理又如何在此趋势中形成自己的方法论特征,更是学科任务之一。在这个意义上,公共管理的实验研究面临着引进与创新的双重挑战,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公共管理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二:创新文化对公共管理的影响分析

1文化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在内容方面,文化必然会给公共管理活动带来一些作用,比如针对社会成员建立行动规范,将其观念限制在一定范围或是方向上,构建社会文化环境等,也就是说它让公共管理系统的思维和动作能够和文化环境匹配在一起,达到平衡的状态,否则就会失衡。拿行政活动来说,这种活动的最终效果,大大受到行政人员综合能力的影响,比如其知识技能、思想观念、做事态度等。也就是说,在公共管理活动这一领域,文化环境和行政系统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不仅仅限于管理主体方面,而且还会对其客体产生作用。考虑到管理主体的一切活动都处于文化环境下,所以,要确保主体所进行的公共管理工作在质量和效率方面有所保障,必须确保主体本身有一定的文化积累。也就是说要让主体和文化彼此间能够变换,让文化催生主体的改变。文化对客体所产生的作用力是通过社会传递给客体的。在社会环境下,文化倾向是决定物质转换关系的原因之一。在社会中占据主流优势的文化,会让其他文化朝着自身倾斜和发展。比如,市场经济理念中最重要的就是公平和竞争,因此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公共管理活动越来越提倡民主、公正、服务。由此可见,文化观念确实会对公共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形式方面,由于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多样化,这一性质的存在使得公共管理活动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如果文化环境对公共管理系统提出了正面的要求的话,就会让系统的思维和动作逐渐向前者靠拢,公共管理系统要实现综合绩效的全面提升,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将文化所拥有的正面价值和要求纳入进来。文化之所以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和很多因素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比如历史、政治、民族等。比如,国内很多政府机构和部门作为一种实体参与到经济建设中去,政府部门人员在其中兼任某些职务。又或者是政府部门合法地利用手中的公权力,获取一些经济收入,比如售卖公共服务等。这些现象都是文化特征的具体体现。因此,如果要提升政府管理部门体系的效能,并使其拥有更高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必须在文化决定公共管理精神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重点塑造文化环境。纵观中华民族政治变迁历史,一些历史上的有识之士所提出的“洋为中用”、“托古改制”等改革理念,其本质就是以文化环境的革新为切入点,实现行政框架的改变。另外,在进行变革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同的文化,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冲撞,结果或是继续排斥,或是融合在一起,因此会给公共管理系统造成多样化的影响。如今,我国正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各种符合时代特征的改革 措施 得到执行。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各种新思想不断涌现,无法避免地和历史遗留下的老思想、老观念产生冲突。比如勇于创新和墨守成规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就是我国文化具有多样化特征的最有力的佐证,它们揭示了文化和社会之间存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向民众传达了政府公共管理的特征受到文化影响的认识。文化对公共管理活动所产生的作用会一直存在,因此对文化的利用以及研究也必须得到重视,不能中断。

2创新文化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公共管理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将公共文化以及市场文化融合在一起。

公共管理理论行政文化创新的核心是市场理念与公共理念的融合:

根据公共管理理论可知,从本质上看,市场文化和公共文化融合即为对政府公共管理效率的要求,这是政府公共管理市场效率理念的重要基础。在以往的公共行政观念中,政府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公平、公正方面,以将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为追求,忽视了自身所制定的政策在市场的执行效率,忽视了资金的市场价值。公共管理理论没有否定公平、公正、预算的作用,而是将部分政府注意力转移到资金市场效率方面,也就是在满足公众对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前提下,将成本控制在最低水平。所以,在进行公共管理革新时,政府会将更多的关注倾向于服务质量方面。

公共管理理论的行政价值观念创新:

公共管理对公共行政内部所包含的关系进行审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构建和更新自身对国家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人民等多种关系认识的过程,这是对以往公共行政理论所倡导的价值观的进一步延伸。公共管理认为,公共行政应该追求公共价值以及市场价值,而且努力将两种价值归于一个方向上。公共管理理论是由“公共理论”和“管理理论”所构成的。前者突出显示公共管理组织所具有的公共性,认为公共行政的需要承担起对政治和公民的责任。后者的理论来源于现代经济学以及 企业管理 理论,它将企业这种经济主体的管理经验应用到公共部门中来。过去的行政学理论,往往都是在“公共”和“管理”二者中择其一,这种问题在公共管理理论中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把公共管理理论引入到行政学中来,有效地将“公共”和“管理”同时纳入到行政学范畴内。公共管理所追求的价值即为提升行政民主政治责任意识,它以议会和行政、政党和行政等多种关系为切入点,全面研究在既定的政治背景下,行政所表现出的适应性以及敏感性。以往的行政管理在寻找将行政和政治分隔开来的方法,该怎么样确保行政不受政治的影响;而公共管理理论却提倡让行政去主动适应政治,同时揭示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公共管理理论十分重视政府外部的正式生态环境因素,对公共管理产生的复杂的作用。“公共理论”从管理人员面对的公共生态环境入手,强调公共管理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对环境的敏感性,特别是当政治中混有多元民主时,公共管理人员必须能够意识到环境的变化并据此调整策略方向。“公共理论”一直在尝试寻找一条实现行政官僚体系和民主共存的途径。对于欧美国家所实施的民主体制而言,文官的选拔并没有采取选举制或任命制,不过他们被法律赋予了行政和政治权力,这是他们执行社会价值分配的必备基础。在实践中权力的度是很难把握的,这一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对政府的期望存在很多矛盾的地方,他们希望政府在社会经济建设方面有所作为的同时,又希望政府将重点精力放在革除弊病方面。因此才会构建很多程序来对政府进行约束。在民主政治体制背景下,官僚行政组织对民主的控制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第一种,赋予立法机构对行政部门的监控权;第二种为政务领导,也就是构建政务官和常任文官之间的上下级关系。

公共管理的行政组织文化创新:

利用公共管理理论作为行政组织体制改革的指导,具体措施为将决策权和执行权赋予不同的机关。成立在人事和财务方面能够自我管理的行政执行局,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实施行政执行管理。执行机构体制或执行局制作为一种行政执行体制,其主要的特征在于对决策和执行实施分权而治,具体来说,将位于现行科层制中的中下层组织单独抽离出来,让其实现独立经营,并将编制、人事、财务等权限赋予掌控经营大权的经理。也就是说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从上下级变成了合同关系。行政执行局的成立有法律作为依据和保障,其主要职能在于执行政府政策以及向公众提供服务,在技术、专业、监管等方面表现出自身的特性,业务之间的关联更小,不再具有政府职能部门的性质和属性,但必须接受政府部门的管理。执行机构不能制定政策。执行机构的正式成立,说明政府组织机构已经转向执行机构包裹核心政策司的形式,其中核心政策司的主要作用是制定政策,执行结构的职责为确保政策能够落实,并提供服务,这和以往作为下级单位直接听命于上级部门和领导来说是完全不同的。从行政角度来看,执行机构和政策核心司不是前者隶属于后者。后者对前者的领导是通过合同实现的。将决策权和执行权分离开来的思想,实际上是公共管理中公共文化和市场文化融合在一起后产生的。在进行这种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组织内部就的行政组织文化也会慢慢发生改变,主要特征在于让行政组织更加重视绩效、服务质量以及商业价值。绩效指的是在承担行政责任的前提下,行政管理必须追求更高的绩效,通过各种措施的实施,比如合同管理、组织结构简化等,促进行政组织理性和灵活性的全面提升,最终实现组织效率的大幅提高;服务指的是行政组织要转变对公民的看法,将公民当做顾客一样为其提供服务。只有服务质量得到了提高,公民满意度才会相应地提高;商业指的是要将公共服务当做一种商品,然后再推向市场。让更多的政府部门甚至是私人部门参与到公共服务建设中来,实现市场竞争目的。

公共管理的行政治理观念创新:

公共管理使得公共文化和市场文化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并将二者引入到行政改革建设领域,在政府内外部展开改革。内部改革即为执行局的成立和实施,外部改革即为号召公民参与进来,充分利用公民和社会的作用。后者体现了公共管理对行政治理的颠覆性认识。在公共管理领域,有两种思想是极力推崇这一点的,即“重塑政府理论”以及“治理与善治理理论”。最具有代表性的公共管理理论就是“重塑政府理论”。该理论认为,政府改革的主导者必须拥有企业家的精神,同时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和力量。具体来说:首先,在改革过程中对政府进行重新定位,政府不应该成为改革的执行方,而是应该把握改革方向。通过购买的方式,将改革执行任务交由其他组织,实际上这一过程就是公共服务产生和提供的过程。其次,对于改革中的资源来说,政府要做的事即为穿针引线,充分调动各种稀缺资源,完成改革。政府利用民主程序,为社会需要指定目标。同时,发挥私人部门的优势,不断进行商品和劳务的制造,引入非政府组织,提供更加全面的公共服务。这里提到的非政府组织指的是第三部门,即志愿或非营利性组织(不包括以往的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这些组织的所有者或控制者往往都是个人,它们能够提供能够满足公众需求的服务或产品,但目的不在于赚取经济利润。最后,政府服务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呈现出来:传统形式,比如制定并实施的法律法规、税费收缴、发放经济补助等;创新形式,比如和民间组织构建合作关系等;先锋派形式:成立基金、市场重构、号召志愿者为公众利益服务等。公共管理理论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多具体的理论成果。上世纪九十年代,治理与善治理论开始崭露头角。在该理论框架下,公共事务管理的措施有:合作、协商、整合目标等。从本质上看就是构建符合市场规律、满足公众利益的合作关系。它所构建的管理机制用合作网路的权威取代了政府的权威。该理论所倡导的观点为:第一,除了政府之外,其他公共和民间机构也扮演着公共管理主体的角色。它否定了国家权力中心即为政府的观点,如果公共和民间机构对合法权力的应用受到民众的肯定,那么它们也会因此成为权力中心,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所属层面的差异。第二,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国家开始和公民、社会共同承担责任,这就会导致国家和社会、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彼此间权力和责任慢慢混为一谈。第三,对于集体行为而言,其所包含的所有社会公共部门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为了促进彼此目标的实现,这些机构和部门往往都会进行资源的交换,并通过交流寻找目标的共性,这样所有的参与者就会和政府构建合作伙伴关系,帮助政府处理一部分行政事务并承担相应的责任。第四,善治模式实际上是非常理想的。善治指的是在社会管理过程中不断促进公共利益的提升。从本质上看就是由政府和公民对公共生活进行共同管理。为了能够让公民肯定公共管理活动质量和成果,管理机构和活动必须尽最大努力解决公民和政府、公民内部的利益矛盾。要达到善治这一目标,政府和公民都必须进行奋斗并且开展合作,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决策权、监督权等权利,和政府构成公共权威并共同构建和维护公共秩序。

公共管理方面的论文在 轻风论文网 很多的哦,之前我就找上面的老师帮忙指导的。相对于网上很多个人和小机构要好很多,我之前找的 轻风论文 王老师咨询的,非常专业的说这里还有些资料,你看看公共管理制度的功能分析。制度是社会发展的 一种稀缺资源,它在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中是不可缺少的;同时制度又随着环境的变化 而变化。我国正处在社会转 型时期,亟需建立各种制度。因此,借鉴新制度主义 的理论,运用制度分析方法,开辟对公 共管理制度功能的理论研究,构建完善的公共管理制度理论体系,对我国 的公共管理改革具有现实的理论指导意义。只有 从理论上明晰了公共管理 制度的功能,关于制度的重要性才 有了具体的表述;否则,我们对公共管理制度的研究就会是 不完整的,缺乏说服力的。本文 从规范和理想的角度出发,结合中国 公共管理的发展,综合运 用制度分析方法和系统-功能分 析方法,对公共管理制度的功能 进行了系统分析。文章首先分析了公共管理制 度功能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公共管理制度的主要功能分为 :目标指向功能、实现公共利益的功能、建立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功能、利益分配功能和约束与激励功 能,并对它们进 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与阐述,探讨了公共管理制度的诸项功能。同时文章 又结合系统论的观点,认为 公共管理制度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过程 中,要注意公共管 理制度各项功能之间的协 调与配合。 你看下不懂的你上 轻风论文网自己看吧

人工智能与公共管理研究相关论文

智能建筑中的智能化系统是新科技的代表,是顺应时代的产物。智能建筑成为一个整体出现时,智能化系统会有序的、科学的分布在建筑的应用中,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以下是我整理的人工智能的论文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建筑智能化设计的相关探讨

【摘要】智能建筑中的智能化系统是新科技的代表,是顺应时代的产物。智能建筑成为一个整体出现时,智能化系统会有序的、科学的分布在建筑的应用中,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智能化系统在智能建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管理过程中,要科学管理、综合考究、有效安排、合理利用。以求达到最佳效果,确保建筑项目安全施工。本文将综合阐述有关智能建筑中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概念、以及在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

一、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原则

(一)先进性。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系统是随着信息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因此,在系统设计时应当分析智能化系统的发展状况,吸收开放的先进设计理念,以完善智能建筑功能的发挥。

(二)可靠性。在智能化系统设计时应当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将智能化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相互隔离,以确保在部分子系统发生故障的过程中不会影响其他子系统或链路的正常运行,由此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三)标准化。随着智能化系统的快速发展,相关的系统设计标准也相继制定。在系统设计中应当严格按照系统标准进行设计,以方便系统的施工与维护。

(四)实用性。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应当能够充分实现接收有线电视、图像、监控设备、多媒体通信、安全防范、语音、数据等功能,确保其在完善用户的信息沟通与娱乐的同时能够提高用户环境的安全性。

(五)经济性。智能化系统内部包含着多个子系统,其子系统又包含多种构件和设备,因此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应当在考虑质量保证的同时尽量节省投资成本。

(六)扩展性。在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状况下,当前的智能化系统设计内容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约束与局限。所以,在进行智能化系统设计时应当考虑设计内容的可扩展性,确保智能建筑能够在未来的技术发展下得到更新扩展。

二、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

(一)供电系统设计

智能化系统的子系统通常需要进行单独供电,因此需要重视供电系统的设计。一般计算机网络系统会采用UPS 进行集中供电,在不间断电源机房其供电出线也需要进行集中供电,而供电进线则满足一定的容量要求即可;对于未使用不间断电源供电的的工作站,也应当采用单独回路进行供电,以避免电路混用危害系统运行,如安全防范系统应当使用单独回路进行集中供电,以保证其与消防联动系统在应对紧急情况时能够正常工作。

(二)接地系统设计

智能建筑的接地将直接影响到设备与工作人员安全、系统工作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信息传输的质量等。在建筑接地系统设计时应当根据建筑的功用与智能化系统工作要求进行设计,保证能够为其在应用部位提供响应接地端。其需要安装的有静电接地系统、辅助等电位铜排、防雷接地系统、安全保护接地系统、工作接地系统、直流接地系统等部分。其包括两种接地方式:

1、联合接地方式,其在应用中需注意:由于计算机等设备的抗雷击性能不高,且其系统包含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容易造成抗高频干扰差,很可能会受到其他系统的干扰,所以应当对计算的直流电源采用单独接地的方式;在使用联合接地方式时其接地电阻有可能会大于1Ω,所以对有特殊要求的智能化子系统均要采用单独接地。

2、单独接地方式,在使用统一接地时主要利用自然接地体,若不再使用人工接地体其应当满足以下条件:接地电阻应当在1Ω以下,即小于规定值;建筑基础内部的钢筋应当互相连接形成电气通路及闭合环,且闭合环英应当与地面保持以上的距离;建筑基础表面未设置绝缘防水层。由于单独接地方式具有施工简单方便、接地可靠、节省成本等优点,因此在智能建筑接地系统设计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

(三)智能化管理间与智能化竖井

通常计算机网络系统对于数据通信线路有必要的长度与性能要求,在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中,一般使用铜质双绞线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水平线路,而铜质双绞线会影响到网络传输的带宽,所以根据布线标准与规范,应当保证网络交换机与计算机之间使用的铜质双绞线长度在100m的范围以内;根据管路的弯度与竖直条件,智能化管理间到建筑物的边缘距离应当在60m的范围内;在网络管理间应当安置相应的网络机柜,其周围要留设合理的安装与维护空间,其平面面积应当在5~10m2之间。

(四)综合布线系统设计

在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中,一般的语音电缆或水平子系统数据电缆应当采用支持带宽100M的D级别系统和5e类的UTP电缆,以满足大量用户的扩展要求;其水平线缆的总长度应当在100m范围以内,其中水平布线电缆的最佳长度为90m,电信间配线架上的跳线与接线软线长度应当不小于5m,对于情况不明确的公共空间其电缆应当按照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C=(102-H)/ W=C-5

其中H表示水平电缆的长度;C表示设备电缆、工作区电缆与电信间跳线的长度总和;W表示工作区电缆的最大长度,其值应当在22m以下;D表示设备电缆与电信间跳线的总长度。

三、目前智能建筑存在的问题

(一)国产化系统集成产品

现在占据国内智能建筑市场的产品仍然属于国外的几家公司,如美国的江森自控、IBM、朗讯科技和Honeywell等。国产系统集成产品没有主动权,这就很难使智能建筑完全真正地适应中国国情。

(二)技术障碍

在整个智能建筑领域仍然存在着一些技术上的缺陷,比如网络频宽的限制:数据传输量迅速增加和多媒体的使用,要求有宽阔的通讯空间;使用天线局域网络也要重新分配宝贵的音波频律。在新网络科技如ATM、Frame-relay等问世后,通讯空间的问题可获部分解决,但缺乏全面而完整的数据模型,各个建筑物自动化和应用系统之间仍然无法有效地交换数据。另外数据安全性和无缝话音与数据通讯之间还存在着矛盾,很多机构非常关注其内部资讯系统的安全性,以及保护其电脑和话音系统免被非法接达的问题,但如果把某建筑物隔离起来提供保护的话,就会导致无法使用更先进的通讯工具。

(三)人才缺乏

从事智能建筑的人才包括设计专门管理人才、安防产品技术支持工程师、布线、安防产品开发高级工程师、销售工程师(负责安防、综合布线产品的区域市场销售工作)、防盗报警、监控产品、大屏幕开发高级工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主要负责楼宇自控系统软件开发),而最为紧缺的是智能建筑系统设计管理人才。它需要懂得电子、通讯和建筑三方面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就智能建筑项目来说,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是两个方面。而既懂工程设计,又懂施工方案的人,却是少而又少。设计与施工如何衔接和连贯好,关系到工程的进度与质量。

智能建筑是高科技的产物,智能建筑学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汇,人才培养应该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只有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设计与技术紧密结合,施工与产品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新一代的智能建筑人才。

四、结束语

智能建筑设计中的智能化系统是一项科技水平高施工难度大的高科技建筑,无论是对智能化系统的规划还是对其进行管理,都要进行优化控制,以达到智能建筑的最优化设计。智能化系统施工设计质量好坏将直接关系着智能建筑整体质量和使用寿命。因此,相关研究和设计人员应当加强智能化系统的综合分析与管理, 总结 智能化系统施工中的 经验 与问题,以不断提高智能化系统施工设计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翟伟盛,浅谈智能化系统管理及维护,消费导刊,2009年10期

[2] 金红峰,浅谈智能化系统管理及维护的一点心得,艺术科技,2007年03期

[3] 邵胜华,智能化建筑智能化安装工程管理探究[J] 理论研究,2010(7)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人工智能的论文

人工智能是20世纪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重大成就,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我整理的人工智能的毕业论文范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摘要:人工智能是20世纪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重大成就,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论述了人工智能的定义,分析了目前在管理、教育、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应用,总结了人工智能研究现状,分析了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98(2009)13-0248-02

1人工智能的定义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一门综合了计算机科学、生理学、哲学的交叉学科。“人工智能”一词最初是在1956年美国计算机协会组织的达特莫斯(Dartmouth)学会上提出的。自那以后,研究者们发展了众多理论和原理,人工智能的概念也随之扩展。由于智能概念的不确定,人工智能的概念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著名的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尼尔逊教授对人工智能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学科――怎样表示知识以及怎样获得知识并使用知识的科学。”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温斯顿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童天湘在《从“人机大战”到人机共生》中这样定义人工智能:“虽然现在的机器不能思维也没有“直觉的方程式”,但可以把人处理问题的方式编入智能程序,是不能思维的机器也有智能,使机器能做那些需要人的智能才能做的事,也就是人工智能。”诸如此类的定义基本都反映了人工智能学科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内容。即人工智能是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构造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统,研究如何让计算机去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胜任的工作,也就是研究如何应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来模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

2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

人工智能在管理及教学系统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刘玉然在《谈谈人工智能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到把人工智能应用于企业管理中,认为要做的工作就是搞清楚人的智能和人工智能的关系,了解人工智能的外延和内涵,搭建人工智能的应用平台,搞好企业智能化软件的开发工作,这样,人工智能就能在企业决策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人工智能在智能教学系统中的应用。焦加麟,徐良贤,戴克昌(2003)在总结国际上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其在开发智能多媒体汉德语言教学系统《二十一世纪汉语》的过程中累积的实践经验,介绍了智能教学系统的历史、结构和主要技术,着重讨论了人工智能技术与方法在其中的应用,并指出了当今这个领域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在医学中的应用。国外最早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医疗诊断的是MYCIN专家系统。1982年,美国Pittsburgh大学Miller发表了著名的作为内科医生咨询的Internist 2I内科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的研究成果,1977年改进为Internist 2Ⅱ,经过改进后成为现在的CAU-CEUS,1991年美国哈佛医学院Barnett等开发的DEX-PLAIN,包含有2200种疾病和8000种症状。我国研制基于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但是发展很快。早期的有北京中医学院研制成“关幼波肝炎医疗专家系统”,它是模拟著名老中医关幼波大夫对肝病诊治的程序。上世纪80年代初,福建中医学院与福建计算机中心研制的林如高骨伤计算机诊疗系统。其他如厦门大学、重庆大学、河南医科大学、长春大学等高等院校和其他研究机构开发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医学计算机专家系统,并成功应用于临床。

人工智能在矿业中的应用。与矿业有关的第一个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是1978年美国斯坦福国际研究所的矿藏勘探和评价专家系统PROSPECTOR,用于勘探评价、区域资源估值和钻井井位选择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矿山局匹兹堡研究中心与其它单位合作开发了预防煤矿巷道底臌、瓦斯治理和煤尘控制的专家系统;弗尼吉亚理工学院及州立大学研制了模拟连续开采过程中开采、装载、运输、顶板锚固和设备检查专家系统Consim;阿拉斯加大学编写了地下煤矿采矿方法选择专家系统。

人工智能在技术研究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超声无损检测中的应用。在超声无损检测(NDT)与无损评价(NDE)领域中,目前主要广泛采用专家系统方法对超声损伤(UT)中缺陷的性质,形状和大小进行判断和归类;专家在传统超声无损检测与智能超声无损检测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它能把一般的探伤人员变成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专家。所以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智能超声无损检测有很大的价值。

人工智能在电子技术方面的应用。沈显庆认为可以把人工智能和仿真技术相结合,以单片机硬件电路为专家系统的知识来源,建立单片机硬件配置专家系统,进行故障诊断,以提高纠错能力。人工智能技术也被引入到了计算机网络领域,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常用技术是防火墙技术,而防火墙的核心部分就是入侵检测技术。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各种入侵手段也在层出不穷,单凭传统的防范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网络安全管理领域,大大提高了它的安全性。马秀荣等在《简述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一文中具体介绍了如何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中,起到了很好的安全防范作用。

3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

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

国外发展现状。目前,AI技术在美国、欧洲和日本发展很快。在AI技术领域十分活跃的IBM公司。已经为加州劳伦斯・利佛摩尔国家实验室制造了号称具有人脑的千分之一的智力能力的“ASCII White”电脑,而且正在开发的更为强大的新超级电脑――“蓝色牛仔(blue jean)”,据其研究主任保罗・霍恩称,预计“蓝色牛仔”的智力水平将大致与人脑相当。麻省理工学院的AI实验室进行一个的代号为cog的项目。cog计划意图赋予机器人以人类的行为,该实验的一个项目是让机器人捕捉眼睛的移动和面部表情,另一个项目是让机器人抓住从它眼前经过的东西,还有一个项目则是让机器人学会聆听音乐的节奏并将其在鼓上演奏出来。由于人工智能有着广大的发展前景,巨大的发展市场被各国和各公司所看好。除了IBM等公司继续在AI技术上大量投入,以保证其领先地位外,其他公司在人工智能的分支研究方面,也保持着一定的投入比例。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AI(人工智能)国际会议上进行了主题演讲,称微软研究院目前正致力于AI的基础技术与应用技术的研究,其对象包括自我决定、表达知识与信息、信息检索、机械学习、数据采集、自然语言、语音笔迹识别等。

我国人工智能的研究现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机械

和自动控制专家们都把研制具有人的行为特征的类人性机器人作为奋斗目标。中国国际科技大学在国家863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一直从事两足步行机器人、类人性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在1990年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两足步行机器人的基础上,经过科研10年攻关,于2000年11月,又成功研制成我国第一台类人性机器人。它有人一样的身躯、四肢、头颈、眼睛,并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功能。它的行走频率从过去的每六秒一步,加快到每秒两步;从只能平静地静态不行,到能快速自如的动态步行;从只能在已知的环境中步行,到可在小偏差、不确定环境中行走,取得了机器人神经网络系统、生理视觉系统、双手协调系统、手指控制系统等多项重大研究成果。

人工智能发展方向

在信息检索中的应用。人工智能在网络信息检索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①如何利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模仿、延伸与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包括机器感知、机器思维、机器行为,即知识获取、知识处理、知识利用的过程。②由于网络知识信息既包括规律性的知识,如一般原理概念,也包括大量的经验知识,这些知识不可避免地带有模糊性、随机性、不可靠性等不确定性因素,对其进行推理,需要利用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

基于专家系统的入侵检测方法。入侵检测中的专家系统是网络安全专家对可疑行为的分析后得到的一套推理规则。一个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能够在专家的指导下,随着经验的积累而利用自学习能力进行规则的扩充和修正,专家系统对历史记录的依赖性相对于统计方法较小,因此适应性较强,可以较灵活地适应广普的安全策略和检测要求。这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人工智能在机器人中的应用。机器人足球系统是目前进行人工智能体系统研究的热点,其即高科技和娱乐性于一体的特点吸引了国内外大批学者的兴趣。决策系统主要解决机器人足球比赛过程中机器人之间的协作和机器人运动规划问题,在机器人足球系统设计中需要将人工智能中的决策树、神经网络、遗传学的等算法综合运用,随着人工智能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将使机器人足球有长足的发展。

4结语

由上述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相当广泛。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应用领域对人工智能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良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要求我们必须加大研究和投入力度,以使人工智能的发展能为人类服务。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人工智能的毕业论文范文

人工智能是一项前瞻性科学研究,已经成为ICT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以下是我整理的科技人工智能论文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我国ICT产业发展模式探讨

【摘 要】人工智能是一项前瞻性科学研究,已经成为ICT产业发展的突破口。通过比较国内外ICT产业中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现状, 总结 我国相关技术和产业的优劣势,有针对性的从国家政策层面和企业层面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促进我国ICT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人工智能;政策引导;发展模式

0 引言

工信部在2010年工作会议上重点部署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产业排在首位。当前以智慧城市、智能家居、车联网等构成的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应用为代表的新一代ICT产业不断创新,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相关产业布局如图1所示。2013年前后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启动的人脑研究计划,促进人工智能、神经形态计算和机器人系统的发展。而人工智能就是机器模拟人脑的具体表现形式,以云计算、深度学习、智能搜索等一系列新技术在大规模联网上的应用,已经成为ICT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向[1-2]。面对人工智能在ICT产业上的迅猛发展,急需对我国在此方面的发展模式进行梳理。

1 国内外人工智能技术在ICT产业的发展现状

从发展脉络看,人工智能研究始终位于技术创新的高地,近年来成果斐然,在智能搜索、人工交互、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产业界力夺的前沿领域。目前国际ICT产业在人工智能技术上的发展重心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搜索引擎方向的发展

信息搜索是互联网流量的关键入口,也是实现信息资源与用户需求匹配的关键手段,人工智能的引入打开了搜索引擎发展的新空间。融合了深度学习技术的搜索引擎正大幅度提升图像搜索的准确率,同时吸纳了自然语言处理和云操作处理技术的搜索引擎,可将语音指令转化为实时搜索结果,另外人工智能搜索引擎可能添加意识情感元素,发展出真正意义上的神经心理学搜索引擎[3]。

从搜索引擎的发展上来看,国内企业起步稍晚,搜索领域较窄,但也有新浪、搜狐、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公司等纷纷运用独特的技术与 商业模式 进行中国式的创新与超越,以及科大讯飞等企事业研究单位在部分方向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发展态势较好。

人脑科学助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都是通过机器来模拟人脑进行复杂、高级运算的人脑研究活动。目前基于信息通信技术建立的研究平台,使用计算机模拟法来绘制详细的人脑模型,推动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和神经形态计算系统的发展,预计将引发人工智能由低级人脑模拟向高级人脑模拟的飞跃。

谷歌公司早就通过自主研发以及收购等方式来获取人工智能的必要技术,包括使用一万六千个处理器建立的模拟人脑神经系统的、具备学习功能的谷歌大脑。国内该方面的研究发展起步偏重于医学单位,在中华人类脑计划和神经信息学方面具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在某些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在新一轮全球人工智能竞赛中,中国至今处于观望和模仿阶段。直至2013年初,百度成立深度学习研究院,提出百度大脑计划,如图2所示,拥有了超越天河二号的超级计算能力,组建起世界上最大的拥有200亿个参数的深度神经网络。作为国内技术最领先的互联网公司,百度此次争得人工智能领域最顶尖的科学家,在硅谷布局人工智能研究,被视为与美国科技巨头直接展开了技术和人才竞争。

智能终端和可穿戴设备引起产业变革

移动终端通过嵌入人工智能技术破除了时空限制,促进了人机高频互动,穿戴式智能联网设备正在引领信息技术产品和信息化应用发展的新方向。

我国在智能终端和可穿戴设备芯片的研发方面,还处于探索的阶段,特别是大型芯片企业未进行有力的支持。目前只有君正发布了可穿戴的芯片,制造工艺与国际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应该说国内芯片现在还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相比市场对可穿戴设备概念的热捧,用户真正能体验到的可穿戴设备屈指可数,大多停留在概念阶段。

物联网部分领域发展

全球物联网应用在各国战略引领和市场推动下正在加速发展,所产生的新型信息化正在与传统领域深入融合。总的来看,在公共市场方面发展较快,其中智能电网、车联网、机器与机器通信(Machine-To-Machine, M2M)是近年来发展较为突出的应用领域[4]。

物联网涉及领域众多,各国均上升至国家战略层次积极推动物联网技术研发,我国也在主动推进物联网共性基础能力研究和建立自主技术标准。在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M2M、工业控制、标识解析等领域已经获得部分知识产权,其中中高频RFID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超高频(800/900MHz)和微波()RFID空中接口物理层和MAC层均有重要技术突破。在标准方面,已建立传感网标准体系的初步框架,其中多项标准提案已被国际标准化组织采纳。作为国际传感网标准化四大主导国(美国、德国、韩国、中国)之一,我国在制定国际标准时已享有重要话语权。

2 我国ICT产业的政策引导

目前ICT产业的应用范围在不断的延伸,政策的制定必须考虑跨行业的需要,加速产业链的分工、合作和成熟。我国ICT企业正紧跟变革、激励创新、发掘内需,再通过突破瓶颈的ICT政策必将迎来新的机遇和发展。

国家政策方面的引导

世界发达国家纷纷制定ICT产业发展计划,并将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急需在国家政策方面进行引导,试图抢占下一程竞争制高点。政策应呈现如下趋势,破除行业间壁垒,加快制定ICT跨行业标准和产业相关政策。

加强政策顶层设计

成立国家级ICT产业发展机构,尽快确立国家ICT中长期发展战略,落实国家级监管机制、产业协同等各方面的工作,促进ICT产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围绕其需求部署创新链,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突破技术瓶颈。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应用。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将企业主体地位予以强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新体系要确保企业为产业技术研发、技术创新决策、成果转化的主导地位,要促进人才、资源、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要主动与产学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要扶植和壮大创新型企业。

知识产权方面的引导

专利方面

国际专利纠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内企业的专利危机意识,但是由于在国内专利长期并未得到重视及专利技术研发周期长,企业对是否有能力实现布局认识不清[5]。初具国际竞争实力的国内企业应该紧抓全球重大的专利收购机遇,快速提升整体竞争力。针对新技术涉及专利问题应加快系统研究,重视前瞻性专利布局。积极探索统一专利池的构建,增强全产业专利授权及谈判能力,探索构建国内企业面临知识产权危机时的商业保护伞机制。一方面强化自身研发投入,另一方面仍需加强产学研结合、实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利对企业转移。

著作权方面

目前版权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与我国国家版权局的合作调研时发现,2013年我国著作权作品登记共845064件,其中软件著作权登记164349件,同比增长超过18%。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 热点 领域软件均呈现出了加速增长态势,如物联网软件著作权共4388件,同比增长,云计算软件著作权共3017件,同比增长,明显高于软件登记整体增速。虽然我国软件技术正处在一个高速增长期,但存在着低水平重复、起点较低的问题,仍需坚持不懈的进行引导、创新和保护。

3 ICT相关企业实现方式探讨

经过多年的努力积累,在人工智能究领域我国在不再仅是国外技术的跟随者,已经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重大问题的创新性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后我国相关企业应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在ICT产业的应用,并加快构建ICT产业生态系统。我国ICT相关企业在整个产业上应该逐步完成以下几个方面。

政、学、研、产、用全面推进

政府与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机制。我国已经在制定多个促进产学研合作的计划,目的是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国家工业未来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大力资助具有应用前景的科研项目,促进大学与产业界联合申请项目,同时对由企业参与投资开发的项目实行重点关注。企业参与高校的科研项目。鼓励实力雄厚的公司通过向高校提供资金、转让科研设备等形式建立合作关系。高校积极参加企业研发项目。提供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如高校教师充当企业顾问、举办学术讲座或参加企业课题研究,公司科研人员到高校进修并取得学位等。随着高校与政府、企业、研发机构合作的不断深入,努力消除校企之间的空间和物理层面的隔阂。探索建立学校、地方、企业、研发机构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尽快形成具有特色优势和规模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加强合作、推进新技术的产业化与商用

通信设备企业可与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搭建新型试验网络,验证基于融合技术的网络架构在各场景的运行状况,排查可能出现的问题,推进相关技术、设备以及解决方案的成熟与商用化。加大与科研院所、专利中介、行业协会组织的合作,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优势。企业应着重关注和影响科研院所的研究方向,协助其加强研发的实用性,提高研发质量。可以采取与校企合作开发、企业牵头申报课题,高校参与、企业设立课题由高校认领、建立联合实验室等方式。合作培育应用生态。企业在推进网络控制平台面向标准化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和吸纳包括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及其他各类企业的网络应用创新需求,为网络应用生态体系的形成与繁荣创建良好的技术基础与商业环境。

全力抢占大数据

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大数据在改善公共服务、推动经济发展以及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重大意义。2014年《政府 工作 报告 》明确提出,“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设立新兴产业创业创新平台”,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大数据等方面赶超先进,引领未来产业发展。ICT企业在发展大数据的总体思路应该是:首先,明确国家关于大数据发展的战略目标,促进电信、互联网、金融等拥有海量数据的企业与其他行业进行大数据融合,扩展大数据应用领域;其次,在技术方面需要提高研发的前瞻性和系统性,近期重点发展实时大数据处理、深度学习、海量数据存储管理、交互式数据可视化和应用相关的分析技术等[6];第三,集合产学研用各方力量,统筹规划大数据应用,避免盲目发展;最后,解决个人信息的数据安全性需求。

重点发展云计算

2014年3月,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透露我国云计算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草案已形成。在政府建立标准化的同时,ICT企业应以企业的角度积极参与到云计算领域研究中,服务国家云产业发展战略。建议向用户充分开放企业平台资源,推进社会云产业发展;加强技术应用深度,将云计算技术着重应用于信息搜索、数据挖掘等领域,逐渐形成社会资源利用方面高效可行的 方法 技术;广泛展开与社会各界合作,推动社会各类数据资源与企业云计算技术的整合应用。云计算企业拥有丰富的软硬件资源、技术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并且服务政府信息化建设意愿强烈。应通过与政府社会资源应用需求相结合,充分发挥企业云计算资源在服务政府信息化建设、社会资源应用方面的潜力。

4 小结

发达国家对人工智能技术在ICT产业应用的研究开展较早,为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ICT产业相关技术的发展已经提出并实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积累了一定的 经验 。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在人工智能技术重点方向发展现状,借鉴他国政策与经验,根据我国的国情及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提出符合我国目前产业发展现状,适合我国的可借鉴的策略,以期为促进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在ICT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科技人工智能论文

人工智能论文研究生

智能建筑中的智能化系统是新科技的代表,是顺应时代的产物。智能建筑成为一个整体出现时,智能化系统会有序的、科学的分布在建筑的应用中,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以下是我整理的人工智能的论文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建筑智能化设计的相关探讨

【摘要】智能建筑中的智能化系统是新科技的代表,是顺应时代的产物。智能建筑成为一个整体出现时,智能化系统会有序的、科学的分布在建筑的应用中,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智能化系统在智能建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管理过程中,要科学管理、综合考究、有效安排、合理利用。以求达到最佳效果,确保建筑项目安全施工。本文将综合阐述有关智能建筑中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概念、以及在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

一、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原则

(一)先进性。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系统是随着信息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因此,在系统设计时应当分析智能化系统的发展状况,吸收开放的先进设计理念,以完善智能建筑功能的发挥。

(二)可靠性。在智能化系统设计时应当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将智能化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相互隔离,以确保在部分子系统发生故障的过程中不会影响其他子系统或链路的正常运行,由此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三)标准化。随着智能化系统的快速发展,相关的系统设计标准也相继制定。在系统设计中应当严格按照系统标准进行设计,以方便系统的施工与维护。

(四)实用性。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应当能够充分实现接收有线电视、图像、监控设备、多媒体通信、安全防范、语音、数据等功能,确保其在完善用户的信息沟通与娱乐的同时能够提高用户环境的安全性。

(五)经济性。智能化系统内部包含着多个子系统,其子系统又包含多种构件和设备,因此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应当在考虑质量保证的同时尽量节省投资成本。

(六)扩展性。在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状况下,当前的智能化系统设计内容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约束与局限。所以,在进行智能化系统设计时应当考虑设计内容的可扩展性,确保智能建筑能够在未来的技术发展下得到更新扩展。

二、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

(一)供电系统设计

智能化系统的子系统通常需要进行单独供电,因此需要重视供电系统的设计。一般计算机网络系统会采用UPS 进行集中供电,在不间断电源机房其供电出线也需要进行集中供电,而供电进线则满足一定的容量要求即可;对于未使用不间断电源供电的的工作站,也应当采用单独回路进行供电,以避免电路混用危害系统运行,如安全防范系统应当使用单独回路进行集中供电,以保证其与消防联动系统在应对紧急情况时能够正常工作。

(二)接地系统设计

智能建筑的接地将直接影响到设备与工作人员安全、系统工作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信息传输的质量等。在建筑接地系统设计时应当根据建筑的功用与智能化系统工作要求进行设计,保证能够为其在应用部位提供响应接地端。其需要安装的有静电接地系统、辅助等电位铜排、防雷接地系统、安全保护接地系统、工作接地系统、直流接地系统等部分。其包括两种接地方式:

1、联合接地方式,其在应用中需注意:由于计算机等设备的抗雷击性能不高,且其系统包含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容易造成抗高频干扰差,很可能会受到其他系统的干扰,所以应当对计算的直流电源采用单独接地的方式;在使用联合接地方式时其接地电阻有可能会大于1Ω,所以对有特殊要求的智能化子系统均要采用单独接地。

2、单独接地方式,在使用统一接地时主要利用自然接地体,若不再使用人工接地体其应当满足以下条件:接地电阻应当在1Ω以下,即小于规定值;建筑基础内部的钢筋应当互相连接形成电气通路及闭合环,且闭合环英应当与地面保持以上的距离;建筑基础表面未设置绝缘防水层。由于单独接地方式具有施工简单方便、接地可靠、节省成本等优点,因此在智能建筑接地系统设计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

(三)智能化管理间与智能化竖井

通常计算机网络系统对于数据通信线路有必要的长度与性能要求,在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中,一般使用铜质双绞线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水平线路,而铜质双绞线会影响到网络传输的带宽,所以根据布线标准与规范,应当保证网络交换机与计算机之间使用的铜质双绞线长度在100m的范围以内;根据管路的弯度与竖直条件,智能化管理间到建筑物的边缘距离应当在60m的范围内;在网络管理间应当安置相应的网络机柜,其周围要留设合理的安装与维护空间,其平面面积应当在5~10m2之间。

(四)综合布线系统设计

在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中,一般的语音电缆或水平子系统数据电缆应当采用支持带宽100M的D级别系统和5e类的UTP电缆,以满足大量用户的扩展要求;其水平线缆的总长度应当在100m范围以内,其中水平布线电缆的最佳长度为90m,电信间配线架上的跳线与接线软线长度应当不小于5m,对于情况不明确的公共空间其电缆应当按照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C=(102-H)/ W=C-5

其中H表示水平电缆的长度;C表示设备电缆、工作区电缆与电信间跳线的长度总和;W表示工作区电缆的最大长度,其值应当在22m以下;D表示设备电缆与电信间跳线的总长度。

三、目前智能建筑存在的问题

(一)国产化系统集成产品

现在占据国内智能建筑市场的产品仍然属于国外的几家公司,如美国的江森自控、IBM、朗讯科技和Honeywell等。国产系统集成产品没有主动权,这就很难使智能建筑完全真正地适应中国国情。

(二)技术障碍

在整个智能建筑领域仍然存在着一些技术上的缺陷,比如网络频宽的限制:数据传输量迅速增加和多媒体的使用,要求有宽阔的通讯空间;使用天线局域网络也要重新分配宝贵的音波频律。在新网络科技如ATM、Frame-relay等问世后,通讯空间的问题可获部分解决,但缺乏全面而完整的数据模型,各个建筑物自动化和应用系统之间仍然无法有效地交换数据。另外数据安全性和无缝话音与数据通讯之间还存在着矛盾,很多机构非常关注其内部资讯系统的安全性,以及保护其电脑和话音系统免被非法接达的问题,但如果把某建筑物隔离起来提供保护的话,就会导致无法使用更先进的通讯工具。

(三)人才缺乏

从事智能建筑的人才包括设计专门管理人才、安防产品技术支持工程师、布线、安防产品开发高级工程师、销售工程师(负责安防、综合布线产品的区域市场销售工作)、防盗报警、监控产品、大屏幕开发高级工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主要负责楼宇自控系统软件开发),而最为紧缺的是智能建筑系统设计管理人才。它需要懂得电子、通讯和建筑三方面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就智能建筑项目来说,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是两个方面。而既懂工程设计,又懂施工方案的人,却是少而又少。设计与施工如何衔接和连贯好,关系到工程的进度与质量。

智能建筑是高科技的产物,智能建筑学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汇,人才培养应该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只有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设计与技术紧密结合,施工与产品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新一代的智能建筑人才。

四、结束语

智能建筑设计中的智能化系统是一项科技水平高施工难度大的高科技建筑,无论是对智能化系统的规划还是对其进行管理,都要进行优化控制,以达到智能建筑的最优化设计。智能化系统施工设计质量好坏将直接关系着智能建筑整体质量和使用寿命。因此,相关研究和设计人员应当加强智能化系统的综合分析与管理, 总结 智能化系统施工中的 经验 与问题,以不断提高智能化系统施工设计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翟伟盛,浅谈智能化系统管理及维护,消费导刊,2009年10期

[2] 金红峰,浅谈智能化系统管理及维护的一点心得,艺术科技,2007年03期

[3] 邵胜华,智能化建筑智能化安装工程管理探究[J] 理论研究,2010(7)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人工智能的论文

人工智能是20世纪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重大成就,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我整理的人工智能的毕业论文范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摘要:人工智能是20世纪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重大成就,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论述了人工智能的定义,分析了目前在管理、教育、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应用,总结了人工智能研究现状,分析了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98(2009)13-0248-02

1人工智能的定义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一门综合了计算机科学、生理学、哲学的交叉学科。“人工智能”一词最初是在1956年美国计算机协会组织的达特莫斯(Dartmouth)学会上提出的。自那以后,研究者们发展了众多理论和原理,人工智能的概念也随之扩展。由于智能概念的不确定,人工智能的概念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著名的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尼尔逊教授对人工智能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学科――怎样表示知识以及怎样获得知识并使用知识的科学。”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温斯顿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童天湘在《从“人机大战”到人机共生》中这样定义人工智能:“虽然现在的机器不能思维也没有“直觉的方程式”,但可以把人处理问题的方式编入智能程序,是不能思维的机器也有智能,使机器能做那些需要人的智能才能做的事,也就是人工智能。”诸如此类的定义基本都反映了人工智能学科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内容。即人工智能是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构造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统,研究如何让计算机去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胜任的工作,也就是研究如何应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来模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

2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

人工智能在管理及教学系统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刘玉然在《谈谈人工智能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到把人工智能应用于企业管理中,认为要做的工作就是搞清楚人的智能和人工智能的关系,了解人工智能的外延和内涵,搭建人工智能的应用平台,搞好企业智能化软件的开发工作,这样,人工智能就能在企业决策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人工智能在智能教学系统中的应用。焦加麟,徐良贤,戴克昌(2003)在总结国际上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其在开发智能多媒体汉德语言教学系统《二十一世纪汉语》的过程中累积的实践经验,介绍了智能教学系统的历史、结构和主要技术,着重讨论了人工智能技术与方法在其中的应用,并指出了当今这个领域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在医学中的应用。国外最早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医疗诊断的是MYCIN专家系统。1982年,美国Pittsburgh大学Miller发表了著名的作为内科医生咨询的Internist 2I内科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的研究成果,1977年改进为Internist 2Ⅱ,经过改进后成为现在的CAU-CEUS,1991年美国哈佛医学院Barnett等开发的DEX-PLAIN,包含有2200种疾病和8000种症状。我国研制基于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但是发展很快。早期的有北京中医学院研制成“关幼波肝炎医疗专家系统”,它是模拟著名老中医关幼波大夫对肝病诊治的程序。上世纪80年代初,福建中医学院与福建计算机中心研制的林如高骨伤计算机诊疗系统。其他如厦门大学、重庆大学、河南医科大学、长春大学等高等院校和其他研究机构开发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医学计算机专家系统,并成功应用于临床。

人工智能在矿业中的应用。与矿业有关的第一个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是1978年美国斯坦福国际研究所的矿藏勘探和评价专家系统PROSPECTOR,用于勘探评价、区域资源估值和钻井井位选择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矿山局匹兹堡研究中心与其它单位合作开发了预防煤矿巷道底臌、瓦斯治理和煤尘控制的专家系统;弗尼吉亚理工学院及州立大学研制了模拟连续开采过程中开采、装载、运输、顶板锚固和设备检查专家系统Consim;阿拉斯加大学编写了地下煤矿采矿方法选择专家系统。

人工智能在技术研究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超声无损检测中的应用。在超声无损检测(NDT)与无损评价(NDE)领域中,目前主要广泛采用专家系统方法对超声损伤(UT)中缺陷的性质,形状和大小进行判断和归类;专家在传统超声无损检测与智能超声无损检测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它能把一般的探伤人员变成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专家。所以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智能超声无损检测有很大的价值。

人工智能在电子技术方面的应用。沈显庆认为可以把人工智能和仿真技术相结合,以单片机硬件电路为专家系统的知识来源,建立单片机硬件配置专家系统,进行故障诊断,以提高纠错能力。人工智能技术也被引入到了计算机网络领域,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常用技术是防火墙技术,而防火墙的核心部分就是入侵检测技术。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各种入侵手段也在层出不穷,单凭传统的防范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网络安全管理领域,大大提高了它的安全性。马秀荣等在《简述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一文中具体介绍了如何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中,起到了很好的安全防范作用。

3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

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

国外发展现状。目前,AI技术在美国、欧洲和日本发展很快。在AI技术领域十分活跃的IBM公司。已经为加州劳伦斯・利佛摩尔国家实验室制造了号称具有人脑的千分之一的智力能力的“ASCII White”电脑,而且正在开发的更为强大的新超级电脑――“蓝色牛仔(blue jean)”,据其研究主任保罗・霍恩称,预计“蓝色牛仔”的智力水平将大致与人脑相当。麻省理工学院的AI实验室进行一个的代号为cog的项目。cog计划意图赋予机器人以人类的行为,该实验的一个项目是让机器人捕捉眼睛的移动和面部表情,另一个项目是让机器人抓住从它眼前经过的东西,还有一个项目则是让机器人学会聆听音乐的节奏并将其在鼓上演奏出来。由于人工智能有着广大的发展前景,巨大的发展市场被各国和各公司所看好。除了IBM等公司继续在AI技术上大量投入,以保证其领先地位外,其他公司在人工智能的分支研究方面,也保持着一定的投入比例。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AI(人工智能)国际会议上进行了主题演讲,称微软研究院目前正致力于AI的基础技术与应用技术的研究,其对象包括自我决定、表达知识与信息、信息检索、机械学习、数据采集、自然语言、语音笔迹识别等。

我国人工智能的研究现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机械

和自动控制专家们都把研制具有人的行为特征的类人性机器人作为奋斗目标。中国国际科技大学在国家863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一直从事两足步行机器人、类人性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在1990年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两足步行机器人的基础上,经过科研10年攻关,于2000年11月,又成功研制成我国第一台类人性机器人。它有人一样的身躯、四肢、头颈、眼睛,并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功能。它的行走频率从过去的每六秒一步,加快到每秒两步;从只能平静地静态不行,到能快速自如的动态步行;从只能在已知的环境中步行,到可在小偏差、不确定环境中行走,取得了机器人神经网络系统、生理视觉系统、双手协调系统、手指控制系统等多项重大研究成果。

人工智能发展方向

在信息检索中的应用。人工智能在网络信息检索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①如何利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模仿、延伸与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包括机器感知、机器思维、机器行为,即知识获取、知识处理、知识利用的过程。②由于网络知识信息既包括规律性的知识,如一般原理概念,也包括大量的经验知识,这些知识不可避免地带有模糊性、随机性、不可靠性等不确定性因素,对其进行推理,需要利用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

基于专家系统的入侵检测方法。入侵检测中的专家系统是网络安全专家对可疑行为的分析后得到的一套推理规则。一个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能够在专家的指导下,随着经验的积累而利用自学习能力进行规则的扩充和修正,专家系统对历史记录的依赖性相对于统计方法较小,因此适应性较强,可以较灵活地适应广普的安全策略和检测要求。这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人工智能在机器人中的应用。机器人足球系统是目前进行人工智能体系统研究的热点,其即高科技和娱乐性于一体的特点吸引了国内外大批学者的兴趣。决策系统主要解决机器人足球比赛过程中机器人之间的协作和机器人运动规划问题,在机器人足球系统设计中需要将人工智能中的决策树、神经网络、遗传学的等算法综合运用,随着人工智能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将使机器人足球有长足的发展。

4结语

由上述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相当广泛。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应用领域对人工智能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良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要求我们必须加大研究和投入力度,以使人工智能的发展能为人类服务。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人工智能的毕业论文范文

  • 索引序列
  • 人工智能瓶颈管理研究论文
  • 瓶颈研究生毕业论文
  • 人工智能与公共管理研究论文范文
  • 人工智能与公共管理研究相关论文
  • 人工智能论文研究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