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范文2篇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范文2篇

发布时间: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范文2篇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财务风险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对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几点思考

摘要: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等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计收益发生偏离,因而蒙受经济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防范与控制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如果财务风险不能有效控制,就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和获利能力。每个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都必须考虑一旦发生财务困难或财务失败时,如何处理企业的财务事宜,如何保护各相关主体的利益,通过财务重整缓解危机并化险为夷。

关键词:财务控制,财务风险,财务重整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等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计收益发生偏离,因而蒙受经济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防范与控制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如果财务风险不能有效控制,就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和获利能力。所以,要用科学的方法分析企业财务。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时刻面临着各种财务风险,除了因负债而产生的狭义财务风险外,还有遇到许多对于企业财务成果有重大影响的其它一些风险。如企业投资风险、企业财产风险、资金运作风险、企业市场经营风险等等,这些可以统称之为广义的财务风险。也就是说,凡是可能对企业的最终财务成果或企业财务状况构成影响的风险都可称为财务风险。如因投资失误或因投资不能形成预期的收益使投资收不回或不能按时收回的可能;在经营过程中因市场环境变化使产品销售状况趋坏的可能,等等。这些都会从不同侧面影响着企业的财务成果,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并构成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主管在关注财务风险时,既要关注狭义的财务风险,更要关注广义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任何一项风险的发生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财物损失,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和经营。所以,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主管在理财过程中,必须树立财务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的管理和防范,经常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风险分析,尽可能防止各项财务风险的发生和将风险的影响减少至最小程度。

一、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

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主管应该密切关注本企业的财务动向,以防止发生意想不到的危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检查企业财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1.检查企业投资、投资回收与资金是否平衡。

要使企业成长壮大,必须先投资。投资主要是设备投资,包括采购机器、现代化设备和兴建工厂等。这种设备投资一步走错就可能导致经营状况急剧恶化。一般在投资前要进行充分的市场研究调查,由于设备投资而增加的经费开支,包括设备本身和维护修理、利息、折旧等费用,要按照这些开支与企业资金投放对资金状况的影响和投资回收、回收期的比较,再决定是否投资。怎么筹集资金也是一个问题。一般是长期贷款或增加资本,但有时也利用短期贷款。经营不好的企业,又不得不使用短期贷款的,则可能招致资金冲击的危险。论文参考网。更增大经营恶化的可能性。执意进行设备投资,可销售额却没能按照预想的那样提高,从而造成设备闲置,资金呆滞,于是那些资金不雄厚的企业,就会面临倒闭的命运。

2.检查企业不良债权的可能性。

为了防止大额不良债权的出现,对每位客户都要规定信任限度,应该控制不超过这一限度的债权。例如,决定A企业在五万元以内,则应经常检查是否在这一范围内。没有风险的买卖是不存在的,必须在充分调查客户的经营状况和财务内容的基础上,决定信任范围,将风险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另外在结算方式和销售比率上也要加以控制,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采取现金交易和购销相抵结算,一家企业的销售控制在企业销售总量的一定比率以下等方法。

3.检查企业费用支出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增长倾向。

如果对经费开支管理不严格,费用就会增加。经费的增加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所以,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主管随时都要注意检查经费是否出现增长现象。首先要看经费的增长率是否高于销售额的增长率,如果经费增长率高于销售额增长率,说明经费增长并未对销售额的增长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如果出现这样的经费增长态势,就应检查经费开支内容,查清什么原因使经费开支不断增加,然后努力削减。其次要特别警惕诸如交际费、会议费等经费开支的浪费,浪费是经营的大敌,必须消除。最后应该关注可控制经费的管理和节约(如节约用电、节约用油)。

4.检查企业资金总额的变化。

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主管必须查阅资产负债表填写的资产总额每年是如何变化的。若发生增长过多或资产膨胀,就应引起警觉。特别应注意不合理的拖欠货款,库存积压和机器设备等投资的闲置。资产膨胀会带来经营停滞,同时,资金的周转也会随之恶化,资产效率也会下降。所以,管理上必须想办法使全部资产都运转起来,不发生资产膨胀化现象。

二、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方法

(一)加强财务控制,防止企业衰落

要提前发现问题,尽早解决问题,企业陷入衰落后当然有可能走出困境,但最好的做法是在衰落迹象显露之前捕捉到企业衰落的预兆。

1.自由资金不足是企业衰落的预兆之一。

企业经营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但在获得利益之前,企业需要垫付大量资金,这些资金主要来自于自由资本和借入资金。商品出售之后,有时需要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后才能收回货款,在这期间,企业垫付的资金有时相当可观。有原材料货款的支出,有工资薪酬的支出,有促销费用的支出,还有其他杂费的支出。如果收支同期吻合的话,企业经营的难度就小的多。但一般来说支出的期限比收入的期限快。也就是说,等不到有收入,就先要支付的情形居多。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充足的自有资金是应付这一收支期限不平衡的最安全的方法。所以,在业务蓬勃向上之际,不能忘记增加自有资金。

2.企业应收账款不合理的增加是影响资金周转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衰落的前兆。

应收账款不合理增加意味着企业的销货政策有问题,更可能的是反映出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减弱。一般说来,畅销产品回笼货款都较及时,就如80年代的彩电业。论文参考网。但当产品竞争力下降之后,为了稳定或增加销售,企业就不得不忍受延长付款期限销售货款被挤占的痛苦。所以管理者发现应收账款增加过快时,首先得了解销售部门尽力与否,若销售部门却已尽力,那就意味着应该早点想办法推出新产品了。论文参考网。

3.企业存货的超常增长也是应该注意的预兆。

存货的过度增加引致的增长只是“虚”的增长,只有当存货转化为商品,销售出去了才证明商品的价值得到确认。由于存货是企业占相当比重的资金占用,在经济不景气之时,更为明显,经济低迷会造成销售不畅,从而导致存货过剩,资金拮据,资金周转不畅。

4.设备的过度投资也可能导致企业衰落。

审视企业的资金周转是否良好,有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即将固定资产的总额与自有资本比较,若固定资产的比重过大,一般说来,资金周转就会感到吃力。这是因为经济高涨之时,不少企业会依赖银行借入大量资金进行设备投资,但是一般经济高涨过后就会出现经济衰退,这时,企业容易面临销售量下降,开工不足,收益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困境,而设备借款的还本付息将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可以说设备的过度投资是企业衰落的预兆之一。

5.缺乏科学周密的资金计划。

拟定资金计划,也就是立足现在,预测未来收支的大概情形,考虑应付资金不足的对策,利用各种灵活的周转方法,维持资金余裕。若果拟计划质量不高,那后果要么资金闲置痛失获利之机,要么事到临头手足无措,使周转方陷入进退维艰的地步,进而带来全方面的衰落。所以,无科学周密的资金计划也是企业衰落的预兆之一。

(二) 摆脱财务困境,进行财务重整

日常风险控制和完善的预警系统都不能完全避免财务失败的发生。每个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都必须考虑一旦发生财务困难或财务失败时,如何处理企业的财务事宜,如何保护各相关主体的利益,通过财务重整缓解危机并化险为夷。重整按是否通过法律程序分为非正式财务重整和正式财务重整。

非正式财务重整。当企业只是面临暂时性的财务危机时,债权人通常更愿意直接同企业联系,帮助企业恢复和重新建立较坚实的财务基础,以避免因进入正式法律程序而发生的庞大费用和冗长的诉讼时间。重整的方法之一是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所谓债务展期即推迟到期债务要求付款的日期,而债务和解则是债权人自愿同意减少债务人的债务,包括同意减少债务人偿还的本金数额,或同意降低利息率,或同意将一部分债权转化股权,或将上述几种选择混合使用。在企业经营过程发生财务困难时,有时债务的延期或到期债务的减免都会为财务发生困难的企业赢得时间,调整财务,避免破产。而且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均属非正式的挽救方法,是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达成的协议,既方便又简捷。虽然债务展期或债务和解会使债权人暂时无法收回账款而发生一些损失,但是,一旦债务人从困境中恢复过来,债权人不仅能如数收取账款,进而还能给企业带来长远效益。所以,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

重整的方法之二是实施准改组。如果企业长期亏损,留存收益出现巨额红字,而且资产的账面价值严重不符合实际。如果通过撤换管理部门,实施新的经营方针,可望在将来扭亏为盈。为此,企业便可以通过减资来消除亏损,并采取一些旨在使将来成功经营的方法。例如,企业可以出售多余的固定资产,对有些固定资产或其它长期资产进行重新估计,并以较低的公允价格反映,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建立新的基础,以减少计入将来期间的折旧费用和摊销费用。准改组不需要法院参与,也不解散企业,只要征得债权人和股东同意不立即向债权人支付债务和向股东派发股利,便可有效地实施准改组。

正式财务重整则是将上述非正式重整的做法按照规范化的方法进行,它是在法院受理债权人破产案件一定时期内,经债务人及其委托人申请与债权人合议达成理解协议,对企业进行整顿重组的制度。

重整制度的设置对债权人、濒临破产企业和整个社会经济都有重要意义。利益与权利各方均应树立重在挽救的指导思想,想法使有条件的企业继续生产,使无条件存续的企业尽量减少损失。通过财务重整的挽救方法,濒临破产企业中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能够重新振作起来,摆脱破产厄运,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防范企业眼前的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约翰·韦伯.财务审计案例示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朱柯.资产评估[M].大违: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财务风险刍议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调节、组织、控制资金运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损失,它表现为目前、将来的费用成本升高或收益减少。由于财务活动是资金筹集、投资、占用、耗费、收回、分配等活动环节的有机统一,各活动环节中都有可能发生风险,因此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必须从财务活动的全过程和其总体观念出发,并联系到财务收益上来。

一、财务风险的内容

根据企业资金活动的特点,财务风险可分为以下五种风险。

(一)资金筹集风险

当前,企业的筹资万式和筹资渠道逐步走向多元化。除向银行借款外,企业还可以采用发行股票、债券、实行租赁、联营以及用广泛的商业信用等筹资方式。由于不同的筹资方式和筹资渠道,形成资金成本率不同,不同的筹资结构会对未来的收益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期望投资收益率高于利息率的条件下,借人资金对自有资金的比率愈大,自有资金的收益就越低。如果对于所有者投入的资金,投资收益较少,投资者股利分配也较少,企业就面临着投资人低价转让原有投资或不再追加投资的风险。

(二)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投资项目不能达到预期效益,从而影响企业盈利水平和资金回收的风险。衡量投资项目是否有风险,一是要看这个项目能不能取得理想的效益,能不能达到一定效益水平。是应以企业目前的资金利润率来衡量。如果投资项目的利润率低于企业目前的资金利润率,就会削弱企业的盈利能力,则对该项目的投资也就是一种风险投资。因此,企业在进行一项重大投资前要做市场调查和科学、周密的测算,认真考虑到投资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减少决策失误。

(三)资金使用的风险

资金使用的不当必然会发生不能及时偿债的风险。由于对资金调度的不合理,对资金的流入、流出和周转,在时间、金额上的规划和安排的不妥,会造成企业资金紧张和调转失灵。另外,由于对企业的效益事先估计不足,对市场信息分析的失误,以及不能迅速适应各种环境条件的变化,造成企业产品销路不畅,产品滞销积压,企业投入生产领域的资金搁浅,借款无法到期归还,企业必然面临着严重的财务和经营危机。

(四)分配资金的风险

企业取得的最终收益,首先在国家和企业之间进行分配。按照所得税法规定,税后的利润一般应由企业自行安排。如何分配税后利润,可能有不同的方案,而不同的分配方案将对未来的收益产生不同的影响。如企业的任意公积金和公益金应提取多少?公积金是否转增资本金或股本?本年的利润是全部分配,还是作为本分配利润结转厂年?这些问题的抉择,都可能产生~定的风险,在股份公司表现得更为突出。如股份公司在股利发放与保留盈余的比例以及支付股利方式的选择上都会影响到公司的股票价格及产生不同的现金流量风险。

(五)资金回收风险

产品售出后,要经过从产品资金转化为结算资金,再从结算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在这两种转化过程中,在时间上和金额上的不确定性,抗是资金的回收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扩大销售,搞活经营,采用赊销方式。这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扩大销售,同时也加大了资金回收的风险,增加了坏帐损失的可能性。

成品资金向结算资金的转化,即要求产品能尽快实现销售,这是影响企业顺利回收的重要环节;结算资金向货币资金的转化。即销售产品的资金回笼。为顺利实现这两种转化,企业必须改善经营管理,努力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产品。同时,要注意商业伙伴的资信状况,利用一些回避和转移的方法,力求降低风险程度,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以上几种财务风险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发展,在企业真正走向市场,成为自主经营、目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和市场主体的条件下,就应该研究和探讨财务风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这有助于增强企业财务风险观念,提高企业的经营风险意识。为适应这一要求,我们应当学会规避、防范财务风险的方法,同时还应该把财务风险提高到作为财务管理内容的高度上来,有效地控制财务风险,变被动为主动。

二、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科学组织资金来源,合理确定负债经营规模

现行制度给了企业自主筹资权,同时在会计核算上也明确了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对企业的不同权力与责任。通常负债资金的来源有一定的期限、固定的利息,并要求负债到期还本付息;所有者投资是永久性资金来源,一般情况不会抽回,但有权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所以适度负债经营已成为现代经营的一种重要方式。企业负债经营、其负债比重保持在多大限度内,要视实际情况而定。如果企业生产经营和市场销售良好,资金利润率高于借款利率,企业以举债方式取得资金,投入生产经营,就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反之,如果企业资金利润率低于借款利率时,就不宜以借款方式组织资金,而应通过增加所有者权益,如增发股票或减少税后利润分配等方式筹集资金。同时,企业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比例对财务风险也有一定影响。当企业负债特别是流动负债占所有者权益的比例过高时,容易发生危机,财务风险就大。一般来说,企业的流动负债大致相当于流动资产时,财务风险就小。因此,企业要正确利用财务杠杆作用,把握适当的负债比例,科学组织资金来源,以规避未来的财务风险。

(二)计提坏帐准备金,防范坏帐损失的潜在风险

坏帐损失的处理方法在现行制度中有备抵法和直接转销法两种。针对目前企业的实际情况,为符合会计期间配比原则,均衡负担坏帐损失,正确反映经营成果,采用备抵法更为科学。这样,企业就能避免某一会计期间确认坏帐损失而带来财务危机,充分体现了稳健原则。

(三)预防和降低资金回收风险

(1)注意评估对方的资信状况。一般来说,资信状况良好、信誉高的企业,资金回收的风险较小。企业首先应摸清客户的情况,如单位性质、实力如何等;其次,应对客户进行资信排队,尽量选择那些资信等级高的单位销售产品,对资信度低的单位,则需要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如款到发货或收取定金等。

(2)签订购销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约处理办法,以预防坏帐损失的发生。如有出口业务的企业,还应办理信用证,委托银行进行监督。

(3)加强销售货款的催收工作。企业财务部门应定期进行帐龄分析,对各种应收帐款采取相应的催收措施,如发函、上门,必要时还可诉诸法律。

(四)提高固定资产折旧水平,加速固定资产成本补偿

目前固定资产折旧实行多种折旧方法,折旧年限规定有弹性区间。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企业,其机器设备可以采用加速折旧,允许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企业可依法自行选择折旧方法,自行确定折旧年限。在国家规定范围内,企业可选择加速折旧法和低区间折旧年限计提折旧,以提高固定资产折旧水平,加速固定资产成本补偿,有利于保证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资金的需要,也有利于企业加速资金周转,增强支付能力,防范财务风险。

房地产开发风险管理系统是将房地产风险管理的各要素,按照风险管理的内在要求,组成的一个各要素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房地产风险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房地产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

房地产风险管理论文摘要

【摘要】房地产事业已经成为人人皆知的所谓最赚钱行业之一,但房地产这块“肥肉”并不是像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可以随意的吞吃,一个不小心,风险没有处理好,就可能满盘皆输。本文从房地产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角度出发,具体地论述了房地产项目开发的种种风险和风险原因以及应对风险的详细办法。

房地产风险管理论文内容

【关键词】房地产项目管理;风险;应对 措施

1.房地产开发易产生风险的原因

不动产的属性

住房作为不动产,是固定的不可移动的,资金一旦投入开工建成房屋,就不能再更改,在房产出售之前,资金也无法回流。房地产开发的产品的这种不同于其他商品的属性,注定了房地产开发的风险性,房地产开发本身所缺乏的灵活性,是房地产开发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所需投资大

房地产开发绝对不仅仅是建筑一栋楼房那么简单,从选址购买土地,到建成楼房,再到后期的出租或者销售出去,是一系列复杂的环节综合而成,一句话讲,房地产开发是一项巨大的综合性工程。那么,这种综合性的巨大工程所需要的投资规模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大规模的投资,就要让开发商面临着货币利率的变化,市场供求变化等带来的风险损失。

较长的开发周期

房地产开发不仅工程规模大,工程周期也一般较长,从项目的确定,资金的筹措,到具体施工,到最后的营销销售,无疑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这种时间上的过长,给房地产带来不小的风险。

对地区经济依赖性过强

房地产开发的位置固定性,导致其开发项目必须依赖于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当项目所在区域经济发展出现问题,不景气,房地产项目一定会受到影响:市场需求降低,商务出租困难等等。

2.具体风险有哪些

经济大环境风险

经济形势的变动将会给开发商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经济形势的变动包括市场需求,购买力,利率,甚至汇率等的改变。从项目开发之前的市场调研到最后工程竣工楼盘开始销售,这之间的较大时间差导致房地产开发巨大的变数,如之前调研好的消费者偏好的户型,到后来销售时,已经发生不可预知的改变,直接导致楼盘销售不佳。而通货膨胀所带来的风险是更显而易见的,一旦发生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必将导致消费者购买力的下降,房地产虽然对通货膨胀的抵抗性较好,但是当全面的通货膨胀发生时,也一定会价格上涨,造成销售困难。上文提到房地产开发所需投资规模巨大,投资资金一般难以自己全部拿出,势必要采取银行贷款,楼盘预售等方式筹集资金。银行贷款时,如果不能够按合约偿还贷款,最后作为抵押的楼盘将会被银行收回。而预售的房屋如果不能及时供给住户,让住户入住,也要面临毁约的巨大经济赔偿。总之,经济大环境给房地产带来了巨大风险。

社会政治风险

一个国家政治上的变动也会对房地产开发造成巨大影响,尤其我国特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宏观调控比较明显,这种如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变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住房制度变革等政策性的变动,对房地产开发的影响毫无疑问是显著的。尤其是货币政策与金融政策,对房地产开发的影响最为直接,实行紧缩或宽松的货币政策,既影响开发时候手里的资本,也影响开发之后的销售。银行对于房地产的相关业务也会随着国家政策变动而对房地产的需求发生影响。单就财政政策而言,国家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还是实行宽松的财政政策,对房地产的税收政策,对住宅是实行福利供给政策还是实行对低收入阶层采取有限的补贴政策,政府对房地产的投资等,都会对房地产开发需求发生影响。这一风险在我国尤其需要关注。

技术方面带来的风险

新科技的发明,新技术的应用等,都会迫使开发商不断的投入资金更新设备技术,以及加快对已经开工的工程进行翻新改造等等,这种临时的变动和工程的更改,将会大大增加工程成本。而且这种时间的拖延,也会影响日后销售。

3.应对风险的主要措施

规避风险

如果在项目没有正式开工之前已经发觉了风险,且这种风险是应对比较麻烦的甚至基本无力应对的,这时候可以放弃。在工程早期放弃项目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但是这种方式带有一定的消极性,虽然免除了风险,不会得到任何收益。

投资多元化

“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在房地产开发项目是同样受用。为了将收益不确定性的风险降到最小,将项目投资分散开来是最好的办法,房地产选择项目时,可以选择各种层次的建筑,如住宅、商务、写字楼、娱乐场所等等。不同类型的项目开发的收益是不同的,高风险高收益,我们在房地产开发时候为了得到比较稳定的收益这时候就需要用高收益项目去平均低收益的项目,同时低收益的低风险也会降低高收益项目的高风险。综合起来,我们就能得到较高收益同时,又降低了风险。

学会通过财务控制风险

房地产开发中,可以将整个工程项目划分为不同的细致的部分分包给专业的施工公司,规划公司等,以便于将风险转嫁,但是这过程必须要通过合法的手段,签订正规的合同等。还可以将项目股份化,将风险转化给不同的股东,减少自己的风险责任。 保险 作为最简单的降低风险的方式,确实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保险降低风险的效果不是特别明显,房地产开发中不是所有的风险保险公司都可以担保的,而且风险发生时候,大多数情况下保险公司只能按照一定比例赔偿,难以全额赔偿损失。

全面调查,科学预测

房地产的发展并不是无迹可寻的,在项目开发前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仔细分析房地产的变动规律,及时掌握国家政策,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和其他公司的竞争项目等。这样全面的分析和调查,会让项目的开发风险降到最低,也便于预测成本和收益。

缩短项目时间

在保证房地产项目工程质量的同时,要尽可能的减少项目开发所用时间,减少工程开发期间社会经济不确定性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可以通过培训项目开发人员,选择最专业的建筑公司等方式来提高效率,以缩短时间。

尽量减少可变量

工程中有些变量对于经济利润的变动十分敏感,从而稳定性差,这种风险可以通过签订合同等方式消除。例如在银行贷款时候为了防止利息提高可以签订固定利息贷款合同,人工费材料费等增长可以通过与建筑公司签订工程总价的一次性讲清楚的合同等等。

结语: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房地产项目开发之中的风险性,就是:时时有风险,处处有风险。房地产行业的高收益注定了它的高风险,但是我们要勇于面对风险,在房地产大军中分一杯羹。对于风险的回避,应对和管理的过程,其实就是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的过程。良好的应对风险,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项目管理者的力量,它需要的是一个管理团队良好的配合,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需要过硬的专业素质。每一个房地产人都能认识风险,应对风险,中国的房地产事业才能稳步健康发展,才能更加健康,成熟。

房地产风险管理论文文献

[1]磨长秋.浅析房地产开发领域的项目管理[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1:182+184. [2]王宝聪,邹运.浅谈房地产开发领域的项目管理[J].才智,2013,23:346. [3]范宇歌.浅析房地产开发的项目管理[J].商业 文化 (学术版),2009,02:6. [4]刘彬.浅析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0,08:183-184.

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房地产风险管理论文摘要

【摘 要】在房地产企业财务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同时也面临着不可避免的各种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的存在也增加了企业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在目前的宏观调控大环境下,房地产企业竞争越来越烈,结合房地产的行业特征,有效预防和控制企业财务风险,对房地产企业的良性运营和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房地产企业应主动识别财务风险并建立有效的规避机制,通过全周期的内部控制及预算跟踪,增强企业的财务实力,提高竞争能力。

房地产风险管理论文内容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风险管理

房地产业由于其高收益的特点,在改革开放后得到快速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支柱作用。但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日益增长,房地产企业自身的高风险特征也日趋明显。房地产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同时,我国政府各项抑制房价过快增长、稳定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等政策陆续出台,也促使房地产企业必须积极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自身的财务风险,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健康经营与发展。

一、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识别

1.投资风险

由于影响投资效果的因素较多,房地产企业项目投资需要承受较大的风险,才能达到最终的预期收益。导致房地产企业投资收益低于预期投资报酬水平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内部的非系统性风险,主要是企业自身存在的风险,如缺乏有效的投资管理系统,在初期市场分析、技术可行性分析及项目投资回报分析上有误,并缺乏投资项目启动后全周期的投资效益监控;二是外部的系统性风险,主要是企业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包括国家的政策环境、宏观经济环境、以及房地产行业的周期性变化。

2.融资风险

房地产开发项目从最初的购买土地、桩基建设到主体封顶,以及配套设施和后期的物业维护等每一个开发阶段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且开发周期一般较长,因而通常需要通过融资的方式来解决资金问题,并能够取得财务杠杆收益。在融资的过程中会因为融资方式及融资结构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风险。在融资方式方面,如仅依赖于某一种融资方式,当该种融资方式失去作用时,就容易发生融资 渠道 受阻,影响企业资金的正常运作,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较大的风险;在融资结构方面,对企业资金结构的安排、筹资方式的不同选择,由于融资产品的利率水平不同,而存在不同的融资成本及费用,如不进行合理的规划,则会有资金成本的浪费、甚至到期无法还本付息、资不抵债的风险。

3.资金运营风险

由于资金占用量大,需要房地产企业重视资金的运营管理,而现实中很多房地产企业对资金成本控制的意识薄弱,对资金的使用及管理并不科学,存在管理不当、权责不明、监督不力等问题,使得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在企业资金管理上,由于内部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对资金运营管理理念的缺失,导致资金使用计划编制不够详尽以及企业的执行不力,企业的资金计划编制不够严谨甚至流于形式,没有有效的监管和资金使用效益分析。企业的 财务管理 工作仍停留在简单的数据核算上,对实际资金需求估计的不准确,与资金使用部门没有有效的沟通,导致资金安排的不够合理,使企业面临潜在风险。

二、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加强项目投资管理

(1)做好项目投资的可行性研究

房地产项目自身具有投资规模大、开发周期长、与地区经济形势紧密相关等特点,因而房地产企业在投资项目前,首先要设立专门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小组,对项目所在的地区经济形势及市场环境进行有效的调研和分析,对项目全周期的经济状况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论证,从而避免投资决策的盲目性,有效预测和防范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

房地产项目的整个开发周期内存在的不确定性较多,因此企业在项目建设规划中要注意尽量缩短项目的建设周期,避免开发周期内房地产市场外在宏观经济条件的变化对项目建设的影响,从而减少整个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加快资金周转。

(2)合理安排投资组合规划

房地产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顺应市场需求,对不同的产品业态进行组合开发,如合理分配商业、办公和住宅产品的比例,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合理安排户型布局,避免单一楼盘或产品的滞销而造成企业财务损失;在项目投资上,由于资金占用量大,可与其他企业进行联营或合作开发,实现风险收益共担,有效分散投资风险。

2.资金结构及流动性管控

(1)优化企业资金结构

企业良好的资金结构对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行以及发展壮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企业领导阶层进行筹资决策的重要参考。对于负债资金,一方面房地产企业应该在科学预测自身资金实力、偿债能力的基础上控制负债经营比例,对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等偿债能力指标进行有效的控制;另一方面负债结构上,房地产企业要对短期负债与长期负债的比例进行适当调整,对流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等财务指标进行有效控制,保障企业有足够的现金流来偿还相应的负债,确保企业的偿债能力。此外,在筹资方式的选择上,还要根据企业的资金特点选择不同的筹资渠道,既要发挥银行贷款等传统筹资方式的功能和作用,也可以尝试采取信托、债券等多元化的筹资渠道,控制筹资风险。

(2)加强资金流动性管控

房地产企业由于项目开发周期较长,整个周期的资金链条供应均会存在问题,因而必须意识到资金流动性存在的风险,避免企业面临资金困境。企业的资金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为现金持有量风险、应收账款回收风险等。

对于现金持有量风险,房地产企业应通过科学测算、审核企业的财务资金收支状况,将企业的资金库存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提高企业的支付能力,确保项目建设及新增项目开发的资金需求。

对于应收账款回收风险,房地产企业应将应收账款回收作为重点工作,加快资金回笼,确保资金能够持续有效供应;企业相关负责部门应从房源认购开始,依据预售合同的付款节点进行有效的跟踪、催收,并按照应收账款的时间及金额进行分类处理,对逾期收款重点分析,逐套解决应收账款。 3.全周期的财务预算管理

房地产企业应以项目开发的整个开发周期为着眼点,从初始资金的筹集、投资、运营到经营利润的分配,对全周期的资金活动进行合理统筹、科学安排。首先,在项目预算方面,可以根据项目建设一级计划的各个节点,如前期的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工程建设、销售经营、税务清算等内容来编制项目开发的全周期预算,对项目的成本费用按照开发节奏合理匹配收支情况,并监督各相关部门认真执行;其次,在资金预算方面,按照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和项目的具体运行情况,对资金的需求和使用进行全面的规划,构建完善的财务预算指标体系,并通过定期考评的方式对企业项目建设过程中各项经济事项进行全面的约束,充分发挥预算的监督和预警作用。

4.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科学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帮助房地产企业增加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有效的控制财务风险,提供财务管理水平。

完善企业的内控环境,需要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一方面在各层级管理层之间合理的权责分配、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体现权利制衡关系,落实管理控制;另一方面在内部组织结构设置上,依据企业自身特点,合理、有效地设置管理部门和岗位,建立部门和岗位之间的牵制制度,明确责任,实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制度。

房地产企业对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还应对现金流量管理密切关注。一方面企业需要根据项目的开发进度和全周期合理编制现金预算,并及时根据企业内外部各类不确定因素的变化作出适时必要的调整,保障企业现金流量的相对平衡;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企业成本费用的管控,对项目开发建设的全过程都必须严格执行资金预算管理、认真监督执行情况,确保每个工作节点的完成质量, 有效控制资金收支,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总之,房地产企业必须重视面临的财务风险,加强企业决策者及财务相关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和综合素质,加强内部控制,对各项已经存在的或者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主动识别、积极应对,建立风险辨识机制及规避机制,通过全周期的内部控制及预算跟踪,增强企业的财务实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房地产风险管理论文文献

[1]宗艳芳.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风险及其有效控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134.

[2]曾凌.浅谈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J].管理视野, 2013.(1):152-153.

[3]李荣锦,王珍. 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研究[J].会计之友, 2010.(12):96-97.

[4]程红.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生成原因与控制措施[J].企业导报, 2015.(1):152-154.

有关房地产风险管理论文推荐:

1. 关于风险在房地产投资项目中的防范论文

2. 风险管理论文范文精选

3. 风险管理论文精选范文

4. 风险管理论文案例

5. 风险管理论文案例分析

6.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论文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示范

在 企业管理 中,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项目或者企业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面是由我整理的风险管理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于案例的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本文以我国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管理问题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吉利并购沃尔沃汽车、中国平安收购富通集团、联想并购IBM等并购案例中发生的财务风险带给我们的启示。最后,结合相关案例,从全面系统的并购战略设计、充分详实的尽职调查和灵活多样的交易架构设计等方面对规避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跨国并购;财务风险;案例研究;风险管理

一.我国跨国并购的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在改革开放之初实施“引进来”战略的基础上,国家积极鼓励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1],即通过积极的并购(包括兼并与收购)等资本运作活动,以一种较为简洁的方式获得发达国家企业在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所拥有的先进 经验 ,并通过上述关键竞争要素的获取推动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纵观我国跨国并购的主要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1979年—2002年)是我国海外并购的高速发展期,以中银集团和华润集团联手收购香港康力投资有限公司为代表;第二阶段(2003年—2008年)是我国海外并购的震荡推进期,这一阶段既有京东方成功并购韩国HYNIX半导体株式会社从而介入国际高端 显示器 领域的成功经验,也有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在政治力量和公共关系的阻碍下未能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的失败案例;第三阶段(2008年—至今)是我国跨国并购的理性回归期,这一阶段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调整期,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造成了很多国际知名企业估值的降低,也为推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难得机遇,中国企业在能源、汽车、机械等领域不乏成功案例。在积极推进跨国并购的同时,这一阶段的企业并购行为趋于理性,从简单的思考“走出去”逐渐向“并购的意义何在”、“并购的协同效应在哪里”、“如何实施并购后的跨 文化 管理”等跨国并购的现实问题转变。

并购是一柄双刃剑,在给企业提供发展的难得机遇的同时,又形成了一系列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潜在危机。从积极的方面考虑,并购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拓展了市场的范畴,同时带来了竞争的全球化,通过并购可以帮助企业尽快介入国际市场、实现全球布局,也是企业应对经济发展变化的必由之路;第二,通过并购可以获得目标企业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品牌效应、销售网络、研发团队等关键竞争要素,可以延伸收购企业的产业链条、缩短企业在培育上述能力方面的时间,尽快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第三,通过跨国并购,可以拥有境外资源的所有权,从而为企业后续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但是,在积极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并购的过称也危机四伏。据统计,我国目前70%的跨国并购案例最终以失败告终,尽管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结于政策风险、技术风险、知识产权风险、外汇风险、人力资源整合风险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财务风险始终是是否能够成功实施跨国并购的关键,有效地识别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形成财务风险的集成管理体系是跨国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拟通过典型的跨国财务风险及其管理案例揭示跨国并购的主要财务风险点,进而提出规避风险的几点思考。

二.海外并购财务风险的典型案例分析

在我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的过程中,诸如吉利并购沃尔沃汽车、中国平安收购富通集团、联想并购IBM等典型并购的过程也是发生财务风险以及应对财务风险的过程,通过对上述并购案例的回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1) 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

北欧小国瑞典拥有以其安全性享誉世界的沃尔沃汽车,1999年,处于全盛时期的美国汽车FORT以64亿5千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沃尔沃,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福特拟出售沃尔沃的股权。彼时,2009年10月28日,来自中国的民营企业吉利汽车成为沃尔沃的首选竞购方。作为在中国市场处于中低端定位的吉利汽车,试图通过跨国并购成功运营沃尔沃这一世界知名品牌,这段跨国姻缘由于在企业匹配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并不为业界看好。按照交易结构的设计,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价格为18亿美元,后续运营资金投入约9亿美元,而吉利的自由资金仅仅占到整个交易的25%左右,为了成功实施并购,吉利动用了5倍杠杆进行融资。此次并购为吉利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其中吉利集团的负债总额由2008年86亿元人民币和2009年的160亿元人民币剧增到2010年的700多亿元人民币,相比吉利集团年均15亿元人民币左右的净利润水平,此次跨国姻缘给吉利集团带来的财务负担和财务风险可想而知,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案例是否能够成为跨国汽车并购除“雷诺——日产并购”案例后的第二例成功案例仍需要时日加以验证[2]。

(2) 中国平安收购富通集团案例

2007年11月29日,中国平安 保险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中国平安人寿出于实现业务的全球布局以及学习世界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目的,决定启动对主营银行和保险业务的富通集团的股权收购工作。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剧烈变化以及荷兰政府和比利时政府在关于富通集团股权处置以及资产分拆等环节的介入,中国平安人寿最初设计的通过并购富通集团股权实现其在资产管理、保险等业务领域的全球布局和业务互补的设想最终以失败告终。尽管中国平安人寿的股权收购失败案例可以归结为美国次贷危机等经济和金融形势的恶化,或者可以归结为政治力量在并购过程的介入,但是,在并购决策的过程中草率的尽职调查或许才是平安人寿并购失败的根源。在进行并购前的尽职调查环节,对富通集团的财务这一并购中的关键信息,中国平安人寿仅仅通过目标公司公开发表的数据分析并购的可行性,这一做法也导致富通集团得以成功隐瞒其高达57亿欧元的债务抵押债券。因此,缺乏详尽的尽职调查工作,无法有限识别目标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而导致错误的并购决策,才是中国平安人寿并购失败的最大教训。 (3) 联想并购IBM案例

联想集团是我国最大的IT服务供应商,IBM是世界知名的信息服务供应商。由于个人电脑事业部在IBM中持续亏损,IBM拟作价出售其个人电脑事业部。为了在与戴尔、惠普等竞争中占据优势,并获得IBM的品牌效应和技术实力,联想集团决定对IBM的个人事业部实施并购。联想并购IBM案例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成功启示在于:第一,在并购战略的总体设计和尽职调查阶段,联想聘请了麦肯锡作为其并购的战略顾问,聘请高盛为其并购顾问,聘请安永和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其并购的财务和投资银行顾问;第二,为了规避并购的融资风险,联想集团采取了混合支付的形式,并通过引入泛大西洋等财务集团的形式有效化解了高负债率可能导致的财务风险;第三,为了规避并购的支付风险,联想集团采取了现金支付和股权支付相结合的支付方式,通过合理的现金和股权支付比例的确定,既规避了过度依赖现金支付导致的现金流风险,也规避了过度依赖股权支付导致的控制权稀释风险[3]。

三.规避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的策略性思考

通过上述跨国并购过程中主要财务风险的分析不难发现,全面识别并且有效防范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是并购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财务风险管理能力也是我国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过程中亟待提升的核心能力之一。结合本文的研究成功,提出以下规避跨国并购过程中规避财务风险的策略性思考:

(1) 全面系统的并购战略设计。我国政府积极鼓励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终极目标不在于通过控制权的获取成为目标企业的股东,而在于通过成功的并购运作掌握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管理、品牌和 渠道 资源。因此,中国企业在实践“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并购的战略性设计,需要认真分析并购的战略协同效应、详细制定并购的整合运作方案。全面系统的并购战略设计的意义在于:第一,跨国并购的战略设计是并购方式遴选的重要依据。概括而言,跨国并购可以采取资产并购、股权并购和企业合并等主要形式,不同的并购形式为并购方带来的税务负担、连带责任等各不相同,例如基于关键技术获取的并购战略设计可以选择资产并购的方式,基于资源获取或者产业链整合目标的并购战略设计可以选择股权并购的方式。因此,并购方需要预先清晰界定并购的终极目标,从而选择合理的并购模式,规避因并购方式的不当导致的财务负担;第二,跨国并购的战略设计是确定融资安排的重要基础。现代并购由于交易标的较高,仅仅依靠自有资金往往难以满足交易需求,为此,并购方通常通过投资银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形式募集资金。资金募集的方式和额度需要充分匹配并购的战略设计,在并购融资方面,既需要考虑交易的标的额,也需要根据并购战略的需要预测并购后的资金安排,从而充分评估企业自身融资能力与并购战略的匹配性,防止在成功实施并购后由于后续整合阶段资金无法保证而导致的并购失败。

(2) 充分详实的尽职调查。尽职调查是指法律、会计、资产评估、投资银行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在目标企业的协助下,对目标企业的财务数据、运营状况、法律纠纷等进行独立、客观、公允的评判,在此基础上对目标企业目前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盈利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估,并对企业预期盈利水平进行预测,为跨国并购决策、并购的交易结构设计、并购相关协议关键条款的设计提供客观依据的过程。尽职调查是了解目标企业真实情况的重要环节,也是规避财务风险的关键。本文所述的中国平安并购富通集团的跨国并购案例中,恰恰是由于尽职调查工作的不充分,导致中国平安需要为草率的并购决策承担巨大的财务负担。为了有效规避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尽职调查工作首先需要关注目标企业内部的资产完整性、真实盈利能力、资产抵押和质押情况,从而为合理的交易价格的确定提供依据;其次,尽职调查工作需要关注目标国的劳动关系法律、养老法律、税务法律、环境保护法律等与企业运作密切相关的法律规定,从而充分估计后续运营模式可能导致的资金需求;最后,财务尽职调查工作需要与技术评估等工作密切联系,从而有效识别企业潜在的或有负债,以预先实施财务安排。

(3) 灵活多样的交易架构设计。交易架构设计包括交易标的的决策、交易关键条款的设计、交易支付方式的确定等内容,合理的交易架构设计是有效规避跨国并购过程中财务风险的关键。在交易标的的决策环节,与国内通常根据资产评估价值确定交易对价的方式不同,跨国并购的过程中通常根据目标企业的息税前利润(EBIT)和合理的市盈率确定交易对价,由于并购双方在市盈率倍数认识的差异,估值调整技术(或称为“对赌协议”)是解决并购双方价值差异的常用对策。为了降低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并购方可以在初始交易对价进行一定让步的基础上,通过设置较为苛刻的企业利润指标、市场占有率指标、企业盈利增长率指标等估值调整方案对初始投资进行调整,从而防止交易对价过高导致的财务风险;在交易支付方式的确定方面,可以考虑设计交易支付的关键节点,使得标的对价的分步骤支付与并购的战略意义相匹配,以此适当的延长交易对价的支付期限,通过支付期的设计,使得目标企业的真实状况进一步呈现,从而降低并购方的财务风险;在交易关键条款的设计方面,为了降低直接成为目标企业股东而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可以通过债转股等交易结构的设计,为并购方在经过一定时期的债权人安排后拥有是否成为目标企业股东的选择权,从而在经过债权人期间对目标企业的了解和考察后进一步降低并购过程的信息非对称程度,降低并购的财务风险。(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兰 天,郭有钦,当前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中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J].现代 财经 ,2009,12:82-86

[2]杨 玲,叶 妮,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研究———以吉利并购沃尔沃为例[J].财会通讯,2013,3:121-122

[3]张琳若,企业并购财务风险与管理——以联想并购案为例[J].知识经济,2012,19:124-124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

一、引言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风险为业务的金融机构,风险贯穿于其产生与发展的整个过程。实质意义上来讲,商业银行自身就是以“经营风险”为业务类型的特殊单位,它以“经营风险”为特征,获得盈利为目的,没有风险商业银行也无从盈利。商业银行承担风险的能力及意愿,以及控制和管理风险的能力,将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成败。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截至2014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万亿元,同比增长,负债总额万亿元,增长;不良贷款余额万亿元,不良贷款率。截至2014年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较年初上升个百分点。从总体信贷状况来讲,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不高。例如,2013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由表1可分析得到,2013年第一季度的不良贷款而言,第二季度的不良贷款有略微增长,第三季度与第四季度的不良贷款余额相对于第一、第二季度增长幅度较大。总体来说,这给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大型商业银行(包括四大国有银行在内)、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额度在2013年各季度逐渐增多,只有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在略微有些减少,而在第四季度不良贷款却也在逐渐的上升。各类商业银行中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所占的比例最高,一直是金融业和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隐患。损失类的不良贷款处于上升的趋势,因此可见,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仍不容忽视。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1.信贷风险判断标准差异大。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和中小分支的县级分公司已经掌握了相应的贷款审批权限。数以百计的贷款审批和决策机构,根据不同的风险判断标准,近千人在贷款审批和决策的权利,贷款决策过于分散。与此同时,由于总行缺乏对各个行业、不同地区、和各类客户信用分析的经验和技能。他们需要的信息不足以做出决定,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同样的一个银行分支机构做出的信贷决策差异很大,在不同的领域造成更大的差异,很难形成内部统一的风险评估标准和风险管理理念。

2.信用评级基础薄弱。在我国,商业银行缺乏良好的信用评级基础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客户的财务数据真实性有待提高,企业信用评级情况很难得到真实反映;另一方面,由于核心的信用评级结果没有影响到贷款决策和贷款定价;此外,一线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信用评级系统的重要性,最终导致了有关财务数据不准确,不完整的评级系统,很难正确地反映信用风险。

3.客户信息财务数据积累不足。一方面,贷款客户的最基本财务信息数据来源不充分。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信息取得渠道不畅通,导致银行进行客户评级、信贷数额确定等分析受到限制,分析不够深入;另一方面,客户非金融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收集和其他定性信息收集渠道、收集方式等的标准不够完善,执行缺乏标准的规程。

三、西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一)信贷业务强调个人责任

为了明确责任,将信贷责任及风险承担明确到个人,国外商业银行创新采用了将信贷审批决策权限授权于个人的做法。于此同时,赋予个人相应的责任,“有权必有责”“权责对应”,这种 方法 有利于明确责任,达到了权力与责任的统一,实现了将“业务风险”与“个人风险”联系在一起,实现风险责任到人,大大降低了风险集中程度,增强了个人的风险意识,有利于风险的分散与控制。

(二)实施授权分类管理

国外商业银行分类授权的管理方式是值得借鉴的,国内商业银行在进行授权时应充分考察各分支机构所处的金融市场和经济环境好坏、自身资产规模大小、盈利水平高低、资产质量状况以及风险管控能力的大小,再对各分支机构授权权限进行有依据得调整,过程中体现“分类管理”的原则。在对分支机构授权权限设置的过程中,参考分行绩效考核和风险监测结果,对授权权限实行动态调整。

(三)确立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

西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在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指导业务的开展。对于市场定位、业务规划、风险管理目标的设定应紧密围绕银行的长期发展战略各相关部门和分支机构应分解、细化、明确、落实,要发挥风险政策审查评议功能,避免各自为政、目标含糊不清甚至相互推脱责任的事情发生。

四、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加快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础。没有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不能科学的风险识别、计量、预警和预防,更不用说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为了建立信用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第一步是设计符合条件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就目前我国银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现状来看,应该首先建立一个完整的风险数据库,数据库除现有商业银行数据外,还应该包括贷款、金融公司、零售和信贷业务的相关数据,各类金融机构还应该包括所有子系统或分支机构,整个数据相关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其次还应该建立相关风险数据库查询和相关技术,如早期预警和分析工具,只有用这种方法,我们才能提高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为进一步的风险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二)量化信贷风险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贷风险以定量分析技术的合理性存在缺陷,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识别与衡量技术的关键是应用信贷风险计量模型。在借鉴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度量模型之外,我国要逐步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信贷风险度量模型,并且完善信贷风险管理的配套 措施 。

(三)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以影响借款人宏观经济状况、微观主体的财务状况、主体非财务状况的数据为基础,运用相关计量及统计学方法建立风险预警模型。要建立较完善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必须从建立全面的预警数据库着手。这个数据库包括三个层面的信息:一是宏观经济层面的信息,如宏观经济发展、消费、进出口贸易政策信息;二是中观水平层面的经济信息,如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产业结构、投资和经济发展数据的信息;三是微观层面的信息,如贷款企业的财务信息,现金流条件下,产品的市场供求信息等;四是商业银行信贷级别的信息,如行业及其改变信贷资产的库存数据等等。完善预警数据库建立之后,可以根据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运用分析模型等作技术分析,进行相应的预警分析。

《 试论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

摘要:信息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使得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关注重心转向信息化以及时效性,尤其是企业风险管理已经提升到 企业战略 高度,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生存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但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简单地在他们之间画上等号。本文将就两者之间的关系和两者在企业中的应用展开分析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完善策略,以期能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1992年由美国COSO委员会颁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首次提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共同作用于交易发生的过程,进而影响到整个 财务管理 过程,这标志着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联性开始正式受到关注。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联系不断加强,随后基于内部控制理论而出台的新COSO框架下又进一步明确界定了两者的共同性,这意味着国外内部控制正在向企业风险管理阶段转变。虽然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现状很大程度上仍存在不足,但风险管理导向型的内部控制发展趋势是必然的。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内涵

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包括对风险的管理、预防、控制等,是一种基于企业的专业管理制度和策略并利用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模式,通过确立核心控制点、过程监控、流程监管等不同方式来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业务展开多视角的标准式的管理模式。一方面,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功能包括确立风险管理的下属系统: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管控也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点,属于全面落实企业风险管理在的关键环节。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对企业以下的内部环境实施专业的分层监控:设置内部管控机构、内部审计、 企业 文化 、 人力资源管理 以及企业的治理模式和社会责任等。与企业风险评估比较而言,企业的内部控制方式要求进一步保证确立目标的合理性,结合企业的风险评估的过程和结论,明确界定企业监管的内部承受范围,进而制定相关的管理 措施 。

企业风险管理的过程主要存在于企业的董事会以及其他具有管理权限的人员联合制定企业目标的环节,按照战略标准以及由该标准衍生的其他方面开展的管理模式。企业风险管理为了确保能顺利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主要致力于鉴别和评估各种相关的潜在风险或基于企业的管理现状来分析可能存在风险,并及时规避或治理不利于企业实现共同目标进程的风险。此外风险作为企业管控过程的主要对象,信息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的进行风险评估产生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内部控制要十分重视内部信息疏导工作,确保企业各方面信息的有效传递以及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稳定性。在企业的内部管理和监控过程中,风险评估和管控同样也应结合企业的实际,从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两个方面出发,制定相关的内部监督措施。若在企业的决策、措施等环节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以及在风险评估部分发现可能存在引发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的风险质变或量变等危险的因素,必须在核查过程中及时处理和改进。

二、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内部结构

(一)企业的目标是其发展的根源所在,为其提供了足够的动力,但另一方面也是导致企业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企业目标主要通过以下机制造成相关的企业风险:首先,目标在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在企业的运作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活动之间的矛盾有可能上升为不确定因素,这会导致风险发生。此外目标的建立往往基于较高层次标准,由于企业发展的高度结构化趋势的影响,任何子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其附属目标的发展,这要求在子目标之间展开具有重叠性和排斥性的模式化排列,所以排列中的任意关联间隙都有可能产生风险因素。最后在企业的内外部不同目标依据彼此的重要程度进行补充时在融合时存在安全方面的隐患,由此造成的融合间隙极易引发风险性现象。

(二)制定企业目标是基于企业的发展要求,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联性也产生于企业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因此影响内部控制管理中出现各类风险的重要因素如下:企业的内部管理活动的加强,致力于统一企业的多样化发展目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风险相应的维持在企业可监管的水平。

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识别的划分

(一) 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识别具有的整体反复性。风险辨识的内容主要包括目标暗示风险和明示风险。因此企业应该意识到风险辨识不是简单的一次性工作, 需要与规划进行结合多次重复修正,同时风险辨识的要求应具体分析,不能受到任何以往的 经验 思维和模式化思维。从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来看,一定的诱因交叠会使得企业内部控制出现新的要求。但企业的外部因素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的整体原则,主要的因素包括突发的自然灾害、新政策的改革、统一的业内应急模式和措施、变动的顾客需要、科技的进步等。此外原材料价格升高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理念和战略的转变,市场的价格不稳定是造成市场风险度整体性上升的主要原因。在风险的整体性识别中,企业内部的层次性是引发企业风险的主要因素,对于风险的整体性梳理过程中的层次性风险问题,应在合并同类项后开展整体性的控制和治理。

(二)企业不仅应正确识别和分析导致风险的不同因素,还应辨别来自内部控制各阶段不同层次的风险,以及由层次性运转衍生的不同类型的风险,主要包括生产、技术、营销各环节的风险,研发过程引发的风险,以及由于职能部门和研究目标所在的运作单位中人为或者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风险。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中发现的一些整体性的以及基于企业运作层次性的风险问题,由于其本身的复杂多变性,往往不能简单地根据风险评估和结果分析实施量化处理,企业应该根据具体风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措施。但一般性的评估工作涉及以下内容:风险的可能性、风险的复杂程度和发生的频率、风险的来源和严重程度、监管模式带来的风险等,从不同方面直接推进分析和衡量风险工作。此外,企业了在管理中合理地规避风险,往往有选择性的解决不同类型的的风险性以及尽量降低为消除风险而消耗的各方面资源。

四、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培养内部控制理念 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应从企业的观念上入手来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并具体落实到实际作业中。首先,企业应设立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部门,充分发挥部门职能,有效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其次企业应定期开展 教育 培训工作,培养各个层级的员工风险管理理念,深化理念的运用程度;最后,为了提高企业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应申请 CPA介入评估企业审计的过程中突出对企业风险管理能力。此外,企业的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各环节紧密联系不可分割。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能有效保障后续工作的开展;而全面的风险评估在前提上保障了后续程序的实施;最后,风险应对是风险管理发挥效用的关键环节。因此,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应贯穿于企业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等各个环节。此外还可充分发挥评估机构的作用,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合理的见解,促进企业科学合理的发展。

(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强化内部监督机制

公司治理涉及经理层、董事会及股东等多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相互制约,协调运作。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应充分把握独立董事的作用,在公司中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和实际发挥作用的质量等方面都要确保他们的职权能够有效发挥。此外应深入加强企业内部监机制。首先为了防止舞弊或失误的发生,提高企业整体运作效率,增加企业价值,应在企业内部应实行风险导向审计制度。同时还要把握具有风险 管理知识 的各类人才,壮大内部审计人员的队伍;其次需充分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避免其在审计过程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最后,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直接负责领导企业的内审工作,充分发挥其职能,做到切实服务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孟庆祥.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J].管理工程,2012(06).

[2]白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一个职能论的视角[J].经济学家,2012(03).

[3]李莉.论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J].企业经济,2012(03).

《 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浅谈 》

摘要:内部控制实施是为了商业银行能够实现经营目标,它能有效的监督、控制、防范和纠正风险,从而制定的一些机制。在不断的 社会实践 过程中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正逐步发展并不断的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能够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确保银行体系能够健康平稳运行,还能防范各种各样的金融风险,从而降低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内部控制 风险控制 内部控制措施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在各类 企业管理 中,内部控制被广泛运用。一般来说,企业通过内部自我调整来达到经营的预计效果。在商业银行中,它主要是为银行防范风险,降低风险的影响力度而产生的。

总体来说,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完善是商业银行的一种自我管理手段,更是其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明显控制并化解风险是内部控制主要追求的目标,因此为了实现此目标商业银行需要采取一些控制 方法 来明确内部各部门的职责权限以提高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保证财产安全

(二)内部控制的原则

在内部控制建设中,有些原则则需要商业银行严格遵循的,下面我们就一一了解这些原则:

(1)全面性原则,所谓全面性原则就是内部控制必须全面性,不管哪个操作环节以及哪种业务过程中,不仅要求全体人员全面参加,还要有书面记录,以备将来有案可查。

(2)独立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就是内部控制的检查具有独立性,它的评价部门是独立建立的,其执行部门、操作人员和控制人员也是独立存在的。

(3)有效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就是任何人不得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每个人都应该严格遵守,它具有最高的权威性,任何人都不得违反。

(4)审慎性原则,在内部控制中任何制度的建立都必须要审慎,制度的建立及完善直接影响到风险的预测。

(5)效益性原则,制度的建立要尽力以小成本达到控制的目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就是为了能够减小风险为银行带来最大的收益。

(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

根据实际需要并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国情,本文将内部控制的理解作为分析重点,内部控制系统是由五个要素组成,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这五个要素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机制。

(1)控制环境,作为整个内部系统的基础,主要表现在对文化、氛围等一系列的控制,它是客观的,能够人为改变的。能够直接影响银行内部其他控制。

(2)风险识别与评估,风险识别与评估是一个过程,它是风险活动的基础。

(3)内部控制措施,作为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内部控制措施是指内部控制实施的过程。

(4)信息交流与反馈,信息交流与反馈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沟通各个要素,并不断完善各要素所存在的缺点,为控制目标提供了很好的信息支持。

(四)如何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内部控制为控制相关目标的实现而提供的保证程度或水平,那么如何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

优化控制环境、提高控制效果;强化风险意思,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强化内部控制,提高执行能力;加强信息沟通;健全监督体系,强化内外部监督。

二、商业银行风险测评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事先不能预测某些不好的因素会使银行的实际收益与之前的预计收益产生或大或小的偏差,使之没能达到预想值,经济效益受损或额外增加。

为了能够控制住风险,这就需要我们将风险量化。风险量化是为了能都更好的判断银行风险,但它不能作为其绝对标准。那么怎么做能将风险量化呢?首先需要做一些假设,设想会有什么样的风险以及应对措施;其次还要进行定性判断,如申请借款及贷款人的背景,是否有违约行为、偿还债务能力等来进行判断,然这些是不确定性的风险,难以量化,这就需要我们用概率分析法来分析其风险。所以在控制风险时,不仅要风险量化还有对风险进行评估判断来达到将风险损失降到最小值。

近年来,根据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来看,风险管理的侧重点正慢慢的逐步与内部控制的侧重点靠近,两者不断的趋向一致,但又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尽管它们的对策不一致但总体来说二者的最终目标还是一样的。内部控制注重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而风险管理则是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对管理体系进行再造。对于风险管理来讲,银行的收支平衡基本上是通过再造的、完善的管理政策及技术体系来完成的。

三、银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

为了保证银行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的实施。我们需要采取的措施有:

(1)要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银行组织架构。为了使各项权力能够合理的配置,我们要通过产权改革、股份制改造,建立并要完善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同时,还有建立制衡与问责机制,改变我国银行治理结构中所存在的问题。其次,强化一级法人制度,明确各部门所承担的角色。三是完善授权授信制度,对差别化授权进行有效监督。四是健全决策风险约束机制和责任人制度。五是改革现有银行组织机构,适当收缩分支机构。

(2)为了推进内部控制体系标准化,则需要全面防范风险。首先,要实现控制管理信贷业务风险向全面控制和管理各类风险业务风险转变,制度防范风险向程序防范风险、技术防范风险转变,从而达到风险评估活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其次要推进内部控制体系的标准化。

(3)建立有效的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的建立,不仅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还能给予内部控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最终的决策支持。

(4)加强内部管理的文化建设。内部控制管理文化的建设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通过对的内部培训可以将管理理念、行为规范落实到基层,促进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四、结束语

上述中就是针对国内银行内部控制建设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些措施。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内部控制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在操作过程中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周慧茹.浅谈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1年14期

[2]夏海玲.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浅谈[J].现代营销,2011年12期

[3]董雪征.浅谈中小商业银行风险内控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19期

《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解析 》

[摘 要]当前,企业要想面对这些挑战而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首先做好企业内部的相关工作,其中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就是极其重要的部分。本文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谈谈谈企业内部控制,分析目前我国企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对策。

[关键词]风险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 探讨和分析

中图分类号:TD-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9-914X(2014)10-0147-01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众多企业已经逐渐认识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对于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仍做的不到位,并且很多企业不能以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待企业内部控制,最终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以下笔者针对风险管理以及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正确认识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的关系

(一)风险管理

任何企业在发展中都会遇到风险,风险可能来自于企业内部,也可能来自于企业的外部环境。而风险对于企业的影响可大可小,严重的甚至会直接的摧毁企业。所以面对这些无法预料的风险,企业必须制定出一些专门应对风险的管理制度,即企业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针对风险进行预测、识别和衡量,并且制定出有效的手段和计划避免风险,或者将风险的损害降到最低,由此来保证企业的安全。

(二)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管理组成部分之一,企业通过内部控制来制定有关制度与实行,并且促使各种内部管理制度可以得到有效的落实。使企业的业务和目标都可以达到,并且可以顺利完成,由此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利益,以及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两者的关系

通过上述的定义,我们就可以发现风险管理属于企业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门,两者的最终目的都为了使企业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且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都会对对方产生极大的影响,一个企业如果连企业内部控制工作都做不好,那么他的风险管理工作也不会多么优秀,而如果风险管理出现问题,那么就会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出现漏洞,严重的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二、目前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风险意识较低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风险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企业面临的风险种类也逐渐增多,目前主要的风险包括:经营风险、信贷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等。而这些风险对于企业的影响和损害是无法估计的,所以企业首先具有较高的风险意识。

但在我国企业中的实际情况却是很多企业都严重缺乏风险意识,大部分企业只将大部分精力和资金都投入到可以为企业赚取利润的项目中,看不到潜在的风险,也没有针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防治手段。而当风险真正的发生时,企业自然就会手足无措,眼睁睁的看着风险的来临。

(二)缺少风险防范措施

对于任何经营来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而收益和风险却是正比,也就是说,企业如果想获得高额的利润就必须冒着极大的风险。而目前很多企业总是将目光放在高额的收益上,却看不到高额收益身边站着的风险,看不到风险自然就不会针对风险制定出有效的防范措施。而却少了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一旦风险真的来临,那么高额利润背后的高风险会给予企业极大的打击,严重者甚至会造成企业破产、负债等严重现象,这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致命的。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目前在我国诸多企业中都存在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只将目光放在企业的利益上,忽略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甚至有的企业认为内部控制可有可无。还有部分企业构建了内部控制体系,但内部控制体系不科学、不合理已经成为阻碍很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很多企业中,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都由管理层来进行制定,而这种制定方式会出现管理层只看重自己的利益,而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出现不公平的情况。这种方式制定出的制度也不符合职权分离原则,而很多企业虽然知道这个问题、看到这个问题,但却未将这个问题重视,也并未给予一定解决方式,而这种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会起到一种阻碍,严重的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四)执行力不够,缺少有效评价机制

从过去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到,很多企业由于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最终导致了企业的破产或者损失大量的资金。例如很多企业出现巨额资金消失的现象,这就是内部控制执行力不到位的结果,让内部控制制度只成了一则文书,却不能发挥任何功效。

不仅如此,我国很多企业还缺乏对内部控制的有效评价机制,而缺乏了有效的评价机制就无法知道在特定时间段内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正确、是否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缺乏专业人才

无论是风险管理还是内部控制都必须要有人来进行操控和执行,而目前很多企业操控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人员并不是专业人员,只是企业在其内部随便挑选出的人员。而这种员工对于风险管理工作根本无法做出专业的决策,对于内部控制管理也无法做出正确决定。所以企业如此选用人才的结果最终导致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控制部门只是虚设,根本无法起到作用。

三、从风险管理角度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

(一)以风险为导向进行内部控制工作,并有效提高企业上下的风险意识

要做到以风险为导向进行内部控制工作,首先要做好企业的授权工作。通过过去国内外的案例就可以发现,很多企业出现内部舞弊案件的原因都是因为授权不合理而造成的。所以企业在授权时,必须要从保证企业的经营有效运行、内部管理制度有效的执行等几个方面来考虑。具体的来说,首要责任应是企业的CEO,各级经理为支持作用,由此才能保证整个企业的人员都可以具备风险意识,大大的推进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水平。

(二)加强各环节的风险控制、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想要将内部控制工作做到全面是不现实的,所以企业应该针对一些关键点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并构建对应的控制制度。而企业中的关键控制点就要包括企业业务以及经济活动中比较容易出现风险的环节,在对关键控制点进行确认后,还要对其进行量化的分析,模拟计算出其会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多大的危险,并且根据风险制定出相应的措施。除了针对风险制定有效的措施以外,还必须针对企业关键环节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教育,将风险意识植入到关键环节的工作人员的脑里。

最后必须建立规范、科学的考核机制,明确各员工、各岗位的职责,通过规范、科学的考核针对员工进行考核,通过考核有效的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

(三)创建有利于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

企业内部环境对于企业风险管理的实施来说具有重要影响。单凭企业的内部监督也的确能够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但这种方式是一种被动的方式。所以企业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教育和培训有效的加强员工的素质、道德以及品质,由此就可以将被动转变为主动,形成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而企业内部良好环境的形成对于企业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来说,会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而只有企业建立了有效的风险管理部门,才能让企业面对风险时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点,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任何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步并且平稳的发展,那么就必须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以及风险管理工作。只有企业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进行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才能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让企业面对任何困难时都可以平安度过。

参考文献

[1] 朱艳芳.浅析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下,2011(02).

[2] 王晓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探讨[J].企业导报,2011(10).

有关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论文推荐:

1.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论文

2.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论文案例

3. 有关风险管理论文

4.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相关论文

5. 企业内部控制毕业论文

6. 关于风险管理论文

7. 某企业内部控制论文

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空前重要。营销的全球化、网路化和市场竞争的全球化,使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面临的风险因素更加复杂多变。我国企业比全球市场上重要对手的市场营销风险大得多。而我国企业较少有生产企业规范地实施风险管理。研究和实施市场营销的风险管理,对保障我国企业的健康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企业市场营销风险管理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企业市场营销风险管理全文如下:

企业市场营销风险,是指在企业市场营销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企业营销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因而有蒙受损失和失去获得额外收入收益的机会或可能性。企业是营销风险主体,风险损失是企业违背市场规律或自身失误所遭受的惩罚。一个营销风险的发生,就可能使企业一年的盈利荡然无存,甚至遭遇灭顶之灾。因此,回避营销风险就成为营销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市场竞争中处处存在风险和机会,企业不可能完全消灭风险,只能在抓住市场机会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风险程度。企业营销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在风险发生之前,从营销制度,营销手段上尽可能防范风险的发生;在风险来临时,如何正确的客观的面对;在风险过后如何重振企业。

一、企业市场营销风险的形式

企业的营销风险源很多,如来自本企业销售人员的风险,来自竞争对手的风险,来自企业经销商、供应商的风险,来自顾客的风险,促销风险,市场预测风险,新产品上市风险等等。从市场营销组合的角度可把市场营销风险分为四大类。

1、产品风险。产品风险是指产品在市场上处于不适销对路时的状态。产品风险又包括产品设计风险、产品功能质量风险、产品入市时机选择风险和产品市场定位风险、产品品牌商标风险等。1产品设计风险是指企业所设计的产品过时或者过于超前,不适应市场顾客的需要。2产品功能质量风险主要是指企业所销售的产品,功能质量不足或产品功能质量过剩,不能完全满足使用者需求。3产品入市时机选择风险是指产品进入市场时间的选择出现不当。4产品市场定位风险是指产品的特色等与市场顾客要求不相符合。5产品品牌商标风险是指产品的牌品被侵权、维护不当或延伸不当,使牌品信誉受损害时的状态。

2、定价风险。定价风险是指企业为产品所制订的价格不当导致市场竞争加剧,或使用者利益受损,或企业利润受损的状态。定价风险包括:1低价风险。低价是指将产品的价格定得较低。产品定低价,一方面会使消费者怀疑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使企业营销活动中价格降低的空间缩小,销售难度增加。其次是产品定低价依赖于消费需求量的广泛且较长时间内稳定不变。而实际上,消费者需求每时每刻都在变动之中,因此企业这种价格的依赖性是非常脆弱的。2高价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加剧市场竞争导致高价目标失效;二是高价为产品营销制造了困难,因为低收入者会因商品价高而望而却步;三是订高价也容易使顾客利益受损。3价格变动的风险。价格变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降价;二是提价;三是因市场竞争产品价格发生变动,本企业的产品价格维持不变。在企业营销活动中,实施价格变动时,若处置不当,往往也会产生不利的局面,如恶性价格战、导致顾客流失等。

3、分销渠道风险。分销渠道风险是指企业所选择的分销渠道不能履行分销责任和不能满足分销目标及由此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分销渠道风险包括分销商风险、储运风险和货款回收风险等。1分销商风险。主要表现为:分销商的实力不适应企业产品销售条件、分销商的地理位置不好、各分销商之间不能协调甚至相互倾轧、分销商的其他违约行为等。2储运风险。储运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商品在储运、运输过程中导致的商品数量、质量或供应时间上的损失。3货物回收风险。主要是指企业不能按约定从分销商处及时地收回货款而产生的货款被占用、损失等现象。

4、促销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开展促销活动过程中,由于促销行为不当或干扰促销活动的不利因素的出现,而导致企业促销活动受阻、受损甚至失败的状态。促销风险包括广告风险、人员推销风险、营业推广风险及公共关系风险等。1广告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利用广告进行促销而没有达到预期结果。2人员推销风险。是指由于主客观因素造成推销人员推销产品不成功的状态。人员推销虽然是一种传统有效的促销方式,如使用不当,同样会给企业带来损失。3营销推广风险。企业营销推广的内容、方式及时间若选择不当,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4公共关系风险。企业开展公共关系,目的是为企业或其产品树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为市场营销开辟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空间。开展公共关系需要支付成本,如果该费用支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无效果或负效果,则形成公共关系风险。

二、市场营销风险成因分析

从实质上分析,市场营销风险的成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企业主观因素造成的,另一种是市场环境的客观因素形成的。

1、市场营销风险的主观因素成因。从市场营销风险及所表现出来的几种现象看,之所以产生风险,首先是企业营销观念错误。企业如果奉行传统的营销观念,必然导致市场行为错误,错误的行为就会产生风险。其次,企业决策者习惯于凭主观想象做出营销决策。最终将会导致产品积压,资金搁浅。第三,企业营销管理者和营销人员不了解市场规则、规范或法规,也极易引发市场营销风险。如果某一企业的营销活动违反了市场规则规范,重者则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轻者则受到同行其他企业的 *** 、封杀和联合反击,最终使企业败北。第四,企业缺乏处理市场营销风险的经验和知识。当企业产生营销风险后,由于缺乏处理营销风险的经验和知识,风险就不能被及时控制。第五,企业对市场营销风险的危害认识不足。在我国企业组织机构中,很难找到有关处理风险危机的机构,企业营销管理中关于风险危机的管理也往往被轻视,这些都是对风险危害缺乏警惕的表现。第六,企业资讯不灵,也是产生风险的重要原因。企业没有及时足量地了解蒐集使用者、中间商、竞争者等有关资讯资料,没有对交易物件进行信誉调查,盲目发生业务往来,最终产生风险。当前市场上发生的大量上当的事例都属此列。

2、市场营销风险的客观成因。市场营销活动受到企业外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并由此而引发市场营销的风险。对此类原因,企业必须加以研究。

1市场需求变化的客观性,是导致市场营销风险客观存在的首要因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愈来愈受制于市场需求。而市场需求则是一个不断发生变化的不可控因素。我国企业所面对的市场需求正朝着个性化需求演进。市场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变化、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变化、由群体共同性向个体独特性变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趋势,不充分认识其客观性,并努力调整市场营销活动,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营销风险。

2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变化产生市场营销风险。经济形势无论是循序渐进式的变化还是因突发事件产生的剧烈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并决定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当某种变化呈现不利因素时,就会产生营销风险。如中国入世后,企业面对的不仅仅是国内的同行的竞争,更有实力强大的国际同行的竞争,因此市场营销的难度将加大,风险将提高。此外,各国 *** 为了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推动经济的发展,其指导经济的政策也在发生变化。如我国 ***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实行经济紧缩政策,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又改为实行经济扩张性政策。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导致了经济形势及市场需求发生变化,进而也会给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带来风险。

3科技进步是导致市场营销风险的又一因素。科学技术的变革,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科技进步为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提供了新的机遇、新的方式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另一方面,每一次新技术的变革,同时也意味着原有技术的淘汰,从这个角度上讲,也给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带来了威胁。比较典型的如电子计算机技术网际网路,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网路营销。网路营销对传统营销带来的冲击是十分猛烈的,不懂网路营销,可能就会使企业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企业的营销组织结构、营销人员结构、营销战略与策略、营销的方式和方法等,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进而导致变革,变革不仅意味着新的机遇,更意味着风险。

4外部的其他因素。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等都会间接产生市场营销风险,如“”事件引发的美国对阿富汗的战争,以及由此导致的美国经济由上升转下滑,间接地影响了一些企业的市场营销结果;国家内部的政局稳定与否,国家与国家间的外交与合作关系等,也都会影响并产生国内市场营销风险和国际市场营销风险。

三、市场营销风险的控制

1、加强市场营销环境的调查研究,是市场营销风险控制的根本性措施。企业从设计产品开始,到定位、分销和促销活动的全过程,都必须深入市场,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市场的调研活动,掌握相关的情报资料资讯,包括顾客需求资讯、竞争者资讯、国家巨集观经济及相应的政策资讯、国际政治与经济形势以及其他资讯。企业的营销活动,必须在充分掌握了相关资讯资料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展开,否则企业营销活动就会产生风险。

2、建立风险防范与处理机构。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在运营中风险随时都可能发生,因此建立风险防范与处理机构就如同建立营销机构一样重要。风险防范与处理小组的工作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企业内部建立风险预防的规章制度,并督促制度的贯彻执行;二是调查研究相关资讯资料,对公司客户的资讯和能力进行分析和评定;三是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进行风险处理演练,以提高对风险处理的应对能力,强化职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四是在企业出现风险后,由风险防范与处理机构统一处理风险事件。

3、正确面对发生的风险。当风险产生以后,如何面对风险,是决定风险能否正确和顺利处理的关键。风险的发生会给企业带来损害,也可能给社会、顾客带来损害。企业首先应该诚实地面对社会和顾客,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社会和顾客的损害,另一方面快速采取措施制止风险的扩大。如果风险产生后,企业回避、推托、甚至辩解,反而会使风险扩大,损害增加。1999年6月在欧洲发生的可口可乐饮料污染事件,就是可口可乐公司面对的一次风险。可口可乐公司采取的措施首先是由公司高层管理者飞赴比利时、法国处理饮料污染事件,并向受害者道歉。其二是委托权威机构对风险原因进行调查并将结果向公众公布。第三,控制和影响资讯释出源。通过公司一系列措施,最终成功地控制了风险的损害程度。

4、依法处理。企业风险产生后,企业应该迅速地运用法律武器来处理风险。国家为了规范市场行为,保护公平竞争,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制订了一系列相关的经济法律和法规,如《合同法》、《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企业决策者应该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在营销活动中依法办事。当企业遭遇风险后,应该当机立断,积极寻求法律途径处理风险。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

企业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充分认识其所面临的风险的基础上, 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各类风险加以预测、识别、预防、控制和处理,以最低成本确保企业资金运动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益性的一项理财活动。企业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而内部审计由于在企业中具有独特的位置,能了解企业组织中的高风险所在,因此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并且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各种战略、措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企业风险管理的意义 (一)风险管理有利于企业自身存在的生存和发展。 在当今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角逐情况下,企业风险总是是客观存在的。企业不但要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而且还要防范各种突发性的经济风险,如市场风险、金融风险、投融资风险等。企业只有全面地了解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分析和研究导致这些风险的因素,实施相应的措施,才能减少企业的损失,从而经受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考验,并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风险管理有利于企业增强活力和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不会风平浪静的,企业只有正视风险并把握各种机会进行创新、开拓,才有出路,如果一味地忽视或回避风险,就会失去可能的机会,从而使企业丧失活力。这是因为,机会和风险总是并存的。企业在寻找和利用机会的同时,又必须重视风险管理,才能使企业站稳脚跟。 (三)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有利于分散金融风险。 信用风险是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而信用风险最突出的表现则是不良贷款数额巨大等。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效益低下,则是造成银行大量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当企业缺乏竞争优势,产品销售不出去,必然造成大量的信贷资金沉淀呆滞。企业就会面临着债务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等。因此,只有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才能从根本上分散金融风险。 (四)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有利于整个国际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企业的兴衰同国民经济的萧条和繁荣休戚相关,企业的成败严重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总管当今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承担的各种风险如政策性风险、债务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所造成的。因此,只有从企业风险管理的角度去认识,企业才能摆脱困境,整个国民经济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一) 内部审计在防范企业风险中具有直接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外部环境风险因素日益多样化、复杂化,识别、衡量、管理新型风险成为外部环境对现代企业提出的新要求。另一方面,目前许多企业远未从粗放型经营战略中摆脱出来,财务和资金运作未按照法律要求进行。随着现代企业和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大,这些必将给企业的经营带来更多、更大的风险。要保证现代企业在新环境下的合理生存和有效发展,防范风险十分重要。 实施内部审计在防范风险方面的作用表现在:一是通过检查各项业务活动的合法性及合规性,及时发现背离法规和监管措施的问题,保证业务经营活动在法规和监管措施允许范围内进行,降低业务经营风险。二是通过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制度,以及各种章程的合理性、完备性和有效性,找出其中的管理缺陷和控制弱点,防范因缺乏控制而产生的风险。三是通过对财务数据进行日常监控,及时发现异样情况,防止财务风险。 (二) 内部审计在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上具有辅助作用 随着大量国外资本的不断涌入我国市场,我国大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是值得选择的战略举措。一种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将极大地推动内部控制机制,它通过查错纠弊、揭露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控制薄弱环节、揭示风险概率较大的关键控制点、提出改进建议,达到企业的自我制约、自我改善、自我发展、自我积累。提升管理水平,其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主要是通过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活动全过程审计、分支机构全面审计等,找出管理上的问题,并与被审计对象共同分析错误和问题的实际及潜在的影响,挖掘管理潜力,找出人力、物力、财力最合理的使用方式,充当经营管理人员加强内部控制、完善经营管理、完成所负经济责任的参谋和助手,协助领导提高经济管理活动的效率、效果和经济性。 (三) 内部审计在企业资产重组、体制改革上具有保驾护航的作用 目前,许多国有企业为适应市场发展,力图寻求突破现有经营体制的时机,走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经营的道路。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资产重组即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保全股东资产的任务日益重要,这时更需要内部审计为企业的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在资产重组过程中,监控财产的安全、完整尤为重要。内部审计的事前介入,可以对账内资产进行彻底核实,验证资产的真实性,同时,也可以盘清账外资产的数量和价值,严格管理,防止在重组过程中账外资产的流失。而内部审计的全过程介入,则可以制止铺张浪费等行为,降低重组成本。企业改制后,将涉及到一些管理人员的提升和任用,对其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本着对管理人员负责和对股东负责的原则,查明经营、财务状况和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就能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资产的安全和遵纪守法,保护了责任人的正当权益。 三、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各类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认识逐渐加深、投入力度逐渐增大,审计体制正逐步完善,审计工作正逐步规范化,审计工作方法正在探索新路,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教育也逐渐得到重视。但是,由于摆脱不了旧框架的束缚,与先进的国际审计理念和做法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一) 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具体标准的第一条即为“独立性”———内部审计师必须独立于他们所审查的活动。内部审计师在他们能自由地和客观地进行工作时是独立的。独立性可使内部审计师提出客观公正的、不偏不倚的鉴定或评价,这对正确实施审计工作是很有必要的。保证独立性的必要条件有二:组织机构、审计人员的客观性。 但就目前情况看,许多内部审计机构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由于二者职责的不同,必然影响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是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定对经济活动和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客观地检查、评价,并对其结果提出意见和建议。而纪检、监察的职责是对党员干部、行政领导进行党纪、政纪和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监督,以办案为主。组织机构独立性的丧失致使审计部门的地位十分尴尬,从而无法正常发挥其参谋作用。 此外,按照国外通常做法,为保证审计人员的客观性,禁止审计人员以任何决策制定者的身份参加所有的经营,审计人员只在计划、方案设计和改变经营过程中起到控制、评价的作用。但许多情况下,一些领导为体现对某项工作的重视,往往把审计人员列为决策咨询对策,从而无法保证审计的独立、客观、准确。 (二) 重监督轻服务 在日常工作中过多地强调审计的检查、鉴证和评价职能,经常要求审计做一些查错纠弊的项目,而在更能体现审计作用的经济责任审计、内控审计方面,所做工作不多,成效也不大。此外,有些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任务的过程中,总是觉得自己是来检查工作的,因此在言行上表现出一种傲气,动辄批评、教育。这其实是审计理念上的滞后带来的必然结果。

摘要: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运行具有竞争性和风险性,必须不断优化和改进现有的预算管理模式,才能满足企业探索发展的需要。依据价值管理理念,权衡收益和风险的关系,构建涵盖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及评估、风险应对在内的预算风险管理机制,形成贯穿企业预算管理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回路,并以信息决策系统作为辅助风险管理的工具,以适应企业价值创造的经营目标,持续优化预算管理活动效果,最终实现价值—风险—增长的三维平衡发展。

关键词:

价值创造;风险预算;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决策支持系统

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显著地影响公司的控制问题及包括管理会计在内的组织管理活动,以预算为基础的管理控制必须与风险管理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以企业价值为导向,预算管理者改变对风险与控制的思考,面向未来,使预算管理活动更加贴近组织的价值链,实现盈利、风险和增长平衡发展的目的。

预算文献中对有关的预算偏见、预算参与、业绩评价的研究较多,对预算风险的研究较少,还很不成熟。即使研究风险问题,尽管预算的过程与风险是密切相关的,相关的文献多是与预算结果相联系的。现代管理环境下企业基于价值视角实施预算管理,管理的重点不仅仅局限于盈利方面,而是从系统理论和风险视角出发,基于风险进行预算管理过程的决策和控制活动。本文正是基于这一思路,探索企业价值导向下的预算风险管理机制设计问题。

1预算风险管理系统的设计理念

预算管理系统是企业内控管理的核心,通过预算可以更好的进行资源配置和战略实施,它和风险管理的结合可以更好的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利用风险管理手段和方法,构建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评估、风险应对三个子系统在内的预算风险管理系统,以使风险管理成为企业价值预算的有效手段,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预算风险管理贯穿企业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在预算管理周期循环进行,形成动态风险管理的回路:预算的启动阶段,进行风险辨识,在此基础上明确预算目标;

预算的计划阶段,进行风险定性分析,根据风险图确定排序,合理规划资源的分配,确保目标、环境、资源相互之间的满足与平衡;

预算的实施阶段,根据风险定量分析和评价,做好风险监控工作,并随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适时调整;预算的收尾阶段,进行风险追踪和风险防范,实现监控与学习的双重目的。

2预算风险管理系统的运行机制

预算风险识别子系统

预算信息的应用存在预测模型不完备、个人和组织目标分歧两大缺陷,预算过程的效率取决于组织的特征、环境情况、控制系统技术上的正确性、组织成员使用系统提供信息的方式等因素(Otley,1978)。Lukka(1988)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预算偏见模型,认为存在个人目标、组织因素、权利因素、情境因素等影响预算行为的关键因素[2]。

商业风险模型将风险分为环境风险、流程风险和决策信息风险三类:

环境风险是外部因素引起的,影响公司目标实现或使公司发生损失的风险,流程风险是由于公司内部流程没有得到有效实施,资产未得到有效保护等因素产生的风险,决策信息风险则是由于战略决策、经营决策和财务决策所使用的信息不恰当、不可靠或未被正确使用而产生的风险。

基于上述风险模型的理念和方法,在外部环境和内部能力两方面风险辨识的基础上,从企业资源(价值源泉)-企业能力(价值创造)-管理机制(价值实现)的价值创造全周期考虑相应的风险因素,建立包括外部环境、财务资源和内部运营流程三层瓶颈在内的风险,如图2所示。

(1)第一层瓶颈风险:外部不确定环境的影响。这一部分主要由宏观经济环境、石油需求变动、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对外合作关系、商业地理环境、政府法规管制等因素构成,反映了潜在的环境不确定性风险。

(2)第二层瓶颈风险:由财务资源能力引起的影响。既包括由于人财物等资源限制引起的预算决策风险,也包括由管理人员能力(权利能力、学习认知能力、规避风险的态度等)引起的预算松弛影响。

(3)第三层瓶颈风险:由内部流程能力引起的价值链效率影响[3]。这部分主要由二类因素构成:一部分由开发、生产运作、销售服务等基于价值链上的能力组成,反映了企业运营流程风险(改造内部流程);一部分由企业组织管理能力、组织运行能力、组织体制能力等要素构成,反映了企业管理机制风险(组织结构创新)。

预算风险评估子系统

对风险的衡量和评估主要包括风险重要性和后果两方面,计算公式如下:R风险=f(P?C)式中,P———风险的时间维度,表示事件发生的概率(可以是客观概率或主观概率);C———风险的空间维度,表示事件发生的后果,包括绝对绩效(与预期比较)和相对绩效(与竞争对手比)两方面。

(1)风险的定性分析

对各个风险从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的严重性两个方面进行风险矩阵图的编制,如图1所示。

图3表示的风险图运用方格将风险划分为4个部分。横轴以风险/机会出现的可能性来衡量,纵轴以它的重要性来衡量。4个区域是:低可能性/低重要性(C区域,绿灯区)、低可能性/高重要性(B区域,黄灯区)、高可能性/低重要性(D区域,黄灯区)、高可能性/高重要性(A区域,红灯区)。对高可能性/高重要性要给与更多的关注,一般以深颜色标注。

通过绘制风险图,我们可以对预算风险进行确认和计量,分析每个风险的可能性及重要性,以及这些风险的相对位置或者排序,并根据分析的结果制定其风险应对措施[4]。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基础上,增加发生时间和不断变化的发生概率两个维度,从而画出相应的战略风险地图[5],更好地指导预算管理。

(2)风险的定量分析

对于选取的.风险指标,根据收集的资料数据建立概率分布,结合蒙特卡罗模拟法、情景分析、敏感度分析和其他的分析工具及方法,确定预算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损失程度,从而更全面、更准确地计量风险并进行预测。根据主要风险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制定目标风险标准、风险指标预警范围、风险控制的方法等。同时,将要控制的主要风险因素作为预算管理的考核指标,分解到各业务部门,随同预算的执行进行动态监控。借助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采用先进有效的风险动态控制和及时处理,达到预算与风险管理结合的实时控制[6]。

预算风险应对子系统

根据企业的“3C框架”,以预算管理组织(风险管理委员会)为依托,通过建立预算风险管理责任制来实施预算风险管理。根据风险偏好及风险容忍度,对预算管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进行的全面管理,风险管理贯穿于预算管理从决策到控制的全过程。

基于风险敏感因素,合理分配预算资源

(1)注重组织(股东、管理者和员工等利益共同体)成员的全面参与,通过上下级协商提高预算信息横向和纵向的透明度,解决组织中信息流动障碍,以确定有效的预算水平。

(2)为充分关注预算的组织激励功能,预算目标的确定需要从公司战略、公司治理和内部管理三方面讨论。因此,结合本年度的经营战略、投资重点以及各种可能的环境变化对预算值的影响,滚动确定未来期的预算目标和与之相适应的风险偏好及风险容忍度,作为风险管理的基准[7]。

基于风险与收益的协调,正确实施预算规划与控制。

(1)以扁平化组织结构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作为有效工具,有效协同横向和纵向价值链的信息(张瑞君),实现全方位的会计实时控制、沟通与监控[8],形成“计划———行动———衡量———学习”的循环回路,进而实现预算价值危机预警与企业流程再造。

(2)在企业风险管理(ERM)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基于企业风险的预算,围绕经济资本相关概念的整合进行财务危机概率的评估,为公司预期财务定位和整体风险描述提供依据,从而有效进行风险管理[9]。

(3)通过业务外包,将不能创造价值的业务单元转交给外包商,组织能获得一笔现金流,从而解放一部分资源用于其他战略投资,以帮助组织重构财务预算,从而改善企业的平衡报表并避免企业对未来投资的不确定性[10]。

基于风险激励报酬方案,有效实现预算业绩评价。

Otley(1999)以管理控制系统框架为基础,对经济增加值(EVA)等管理控制工具进行分析,指出EVA以单一的财务目标为导向,在对管理者充分授权的基础上,考虑长期影响,对传统会计计量模式进行部分调整以此确定具体目标值[11]。正确的激励计划是该方法的核心,通过引入EVA价值管理指标,建立包括财务标准、非财务标准的多维度衡量KPI指标体系进行预算激励制度和考核管理,使预算管理进一步有效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利益冲突,确保长期预算目标落实到位。

3建立预算风险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

迈天将波特的价值链延伸为网络环境下的价值流,作为战略监控的基本对象。傅元略进一步指出,在该价值流中,每一价值流都有自身的开始和结束(起点和终点),可用效用价值数据描述价值流,每一价值流都有其输入和输出。基于价值流的观点,以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建立从预算风险信息收集、处理、决策、预警等全过程的风险管理辅助决策系统,以实现快速反应、监督控制的实时性、信息共享性等功能,如图4所示。

在图4中,企业预算风险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主要包括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两部分,管理系统就管理职能和机构设置进行有效的界定,信息系统涵盖从信息收集、处理、存储、决策、预警等全过程的管理[12],包括信息输入模块、风险识别模块、风险分析工具模块、风险预警及控制模块、风险应对管理模块等。通过预算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进行合理的预算监控和流程再造,实现风险流和价值流的互动,增强创造价值的效率,最终支持预算风险最小、价值最大目标的完成。

4结论

在企业价值导向下,管理者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帮助企业在获得高回报的同时,承受较低的风险。在企业管理系统的环境中,基于风险重新构建关于预算的观念体系、行为规则和作业流程,形成涵盖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及评估、风险应对在内的预算风险管理机制,并以信息决策系统作为辅助决策的工具,以帮助预算管理者更好的应对预算风险,在风险/回报的“最佳击球点”进行预算管理,实现价值的持续创造。

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空前重要。营销的全球化、网路化和市场竞争的全球化,使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面临的风险因素更加复杂多变。我国企业比全球市场上重要对手的市场营销风险大得多。而我国企业较少有生产企业规范地实施风险管理。研究和实施市场营销的风险管理,对保障我国企业的健康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企业市场营销风险管理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企业市场营销风险管理全文如下:

企业市场营销风险,是指在企业市场营销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企业营销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因而有蒙受损失和失去获得额外收入收益的机会或可能性。企业是营销风险主体,风险损失是企业违背市场规律或自身失误所遭受的惩罚。一个营销风险的发生,就可能使企业一年的盈利荡然无存,甚至遭遇灭顶之灾。因此,回避营销风险就成为营销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市场竞争中处处存在风险和机会,企业不可能完全消灭风险,只能在抓住市场机会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风险程度。企业营销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在风险发生之前,从营销制度,营销手段上尽可能防范风险的发生;在风险来临时,如何正确的客观的面对;在风险过后如何重振企业。

一、企业市场营销风险的形式

企业的营销风险源很多,如来自本企业销售人员的风险,来自竞争对手的风险,来自企业经销商、供应商的风险,来自顾客的风险,促销风险,市场预测风险,新产品上市风险等等。从市场营销组合的角度可把市场营销风险分为四大类。

1、产品风险。产品风险是指产品在市场上处于不适销对路时的状态。产品风险又包括产品设计风险、产品功能质量风险、产品入市时机选择风险和产品市场定位风险、产品品牌商标风险等。1产品设计风险是指企业所设计的产品过时或者过于超前,不适应市场顾客的需要。2产品功能质量风险主要是指企业所销售的产品,功能质量不足或产品功能质量过剩,不能完全满足使用者需求。3产品入市时机选择风险是指产品进入市场时间的选择出现不当。4产品市场定位风险是指产品的特色等与市场顾客要求不相符合。5产品品牌商标风险是指产品的牌品被侵权、维护不当或延伸不当,使牌品信誉受损害时的状态。

2、定价风险。定价风险是指企业为产品所制订的价格不当导致市场竞争加剧,或使用者利益受损,或企业利润受损的状态。定价风险包括:1低价风险。低价是指将产品的价格定得较低。产品定低价,一方面会使消费者怀疑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使企业营销活动中价格降低的空间缩小,销售难度增加。其次是产品定低价依赖于消费需求量的广泛且较长时间内稳定不变。而实际上,消费者需求每时每刻都在变动之中,因此企业这种价格的依赖性是非常脆弱的。2高价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加剧市场竞争导致高价目标失效;二是高价为产品营销制造了困难,因为低收入者会因商品价高而望而却步;三是订高价也容易使顾客利益受损。3价格变动的风险。价格变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降价;二是提价;三是因市场竞争产品价格发生变动,本企业的产品价格维持不变。在企业营销活动中,实施价格变动时,若处置不当,往往也会产生不利的局面,如恶性价格战、导致顾客流失等。

3、分销渠道风险。分销渠道风险是指企业所选择的分销渠道不能履行分销责任和不能满足分销目标及由此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分销渠道风险包括分销商风险、储运风险和货款回收风险等。1分销商风险。主要表现为:分销商的实力不适应企业产品销售条件、分销商的地理位置不好、各分销商之间不能协调甚至相互倾轧、分销商的其他违约行为等。2储运风险。储运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商品在储运、运输过程中导致的商品数量、质量或供应时间上的损失。3货物回收风险。主要是指企业不能按约定从分销商处及时地收回货款而产生的货款被占用、损失等现象。

4、促销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开展促销活动过程中,由于促销行为不当或干扰促销活动的不利因素的出现,而导致企业促销活动受阻、受损甚至失败的状态。促销风险包括广告风险、人员推销风险、营业推广风险及公共关系风险等。1广告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利用广告进行促销而没有达到预期结果。2人员推销风险。是指由于主客观因素造成推销人员推销产品不成功的状态。人员推销虽然是一种传统有效的促销方式,如使用不当,同样会给企业带来损失。3营销推广风险。企业营销推广的内容、方式及时间若选择不当,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4公共关系风险。企业开展公共关系,目的是为企业或其产品树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为市场营销开辟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空间。开展公共关系需要支付成本,如果该费用支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无效果或负效果,则形成公共关系风险。

二、市场营销风险成因分析

从实质上分析,市场营销风险的成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企业主观因素造成的,另一种是市场环境的客观因素形成的。

1、市场营销风险的主观因素成因。从市场营销风险及所表现出来的几种现象看,之所以产生风险,首先是企业营销观念错误。企业如果奉行传统的营销观念,必然导致市场行为错误,错误的行为就会产生风险。其次,企业决策者习惯于凭主观想象做出营销决策。最终将会导致产品积压,资金搁浅。第三,企业营销管理者和营销人员不了解市场规则、规范或法规,也极易引发市场营销风险。如果某一企业的营销活动违反了市场规则规范,重者则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轻者则受到同行其他企业的 *** 、封杀和联合反击,最终使企业败北。第四,企业缺乏处理市场营销风险的经验和知识。当企业产生营销风险后,由于缺乏处理营销风险的经验和知识,风险就不能被及时控制。第五,企业对市场营销风险的危害认识不足。在我国企业组织机构中,很难找到有关处理风险危机的机构,企业营销管理中关于风险危机的管理也往往被轻视,这些都是对风险危害缺乏警惕的表现。第六,企业资讯不灵,也是产生风险的重要原因。企业没有及时足量地了解蒐集使用者、中间商、竞争者等有关资讯资料,没有对交易物件进行信誉调查,盲目发生业务往来,最终产生风险。当前市场上发生的大量上当的事例都属此列。

2、市场营销风险的客观成因。市场营销活动受到企业外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并由此而引发市场营销的风险。对此类原因,企业必须加以研究。

1市场需求变化的客观性,是导致市场营销风险客观存在的首要因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愈来愈受制于市场需求。而市场需求则是一个不断发生变化的不可控因素。我国企业所面对的市场需求正朝着个性化需求演进。市场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变化、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变化、由群体共同性向个体独特性变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趋势,不充分认识其客观性,并努力调整市场营销活动,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营销风险。

2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变化产生市场营销风险。经济形势无论是循序渐进式的变化还是因突发事件产生的剧烈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并决定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当某种变化呈现不利因素时,就会产生营销风险。如中国入世后,企业面对的不仅仅是国内的同行的竞争,更有实力强大的国际同行的竞争,因此市场营销的难度将加大,风险将提高。此外,各国 *** 为了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推动经济的发展,其指导经济的政策也在发生变化。如我国 ***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实行经济紧缩政策,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又改为实行经济扩张性政策。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导致了经济形势及市场需求发生变化,进而也会给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带来风险。

3科技进步是导致市场营销风险的又一因素。科学技术的变革,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科技进步为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提供了新的机遇、新的方式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另一方面,每一次新技术的变革,同时也意味着原有技术的淘汰,从这个角度上讲,也给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带来了威胁。比较典型的如电子计算机技术网际网路,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网路营销。网路营销对传统营销带来的冲击是十分猛烈的,不懂网路营销,可能就会使企业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企业的营销组织结构、营销人员结构、营销战略与策略、营销的方式和方法等,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进而导致变革,变革不仅意味着新的机遇,更意味着风险。

4外部的其他因素。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等都会间接产生市场营销风险,如“”事件引发的美国对阿富汗的战争,以及由此导致的美国经济由上升转下滑,间接地影响了一些企业的市场营销结果;国家内部的政局稳定与否,国家与国家间的外交与合作关系等,也都会影响并产生国内市场营销风险和国际市场营销风险。

三、市场营销风险的控制

1、加强市场营销环境的调查研究,是市场营销风险控制的根本性措施。企业从设计产品开始,到定位、分销和促销活动的全过程,都必须深入市场,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市场的调研活动,掌握相关的情报资料资讯,包括顾客需求资讯、竞争者资讯、国家巨集观经济及相应的政策资讯、国际政治与经济形势以及其他资讯。企业的营销活动,必须在充分掌握了相关资讯资料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展开,否则企业营销活动就会产生风险。

2、建立风险防范与处理机构。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在运营中风险随时都可能发生,因此建立风险防范与处理机构就如同建立营销机构一样重要。风险防范与处理小组的工作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企业内部建立风险预防的规章制度,并督促制度的贯彻执行;二是调查研究相关资讯资料,对公司客户的资讯和能力进行分析和评定;三是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进行风险处理演练,以提高对风险处理的应对能力,强化职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四是在企业出现风险后,由风险防范与处理机构统一处理风险事件。

3、正确面对发生的风险。当风险产生以后,如何面对风险,是决定风险能否正确和顺利处理的关键。风险的发生会给企业带来损害,也可能给社会、顾客带来损害。企业首先应该诚实地面对社会和顾客,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社会和顾客的损害,另一方面快速采取措施制止风险的扩大。如果风险产生后,企业回避、推托、甚至辩解,反而会使风险扩大,损害增加。1999年6月在欧洲发生的可口可乐饮料污染事件,就是可口可乐公司面对的一次风险。可口可乐公司采取的措施首先是由公司高层管理者飞赴比利时、法国处理饮料污染事件,并向受害者道歉。其二是委托权威机构对风险原因进行调查并将结果向公众公布。第三,控制和影响资讯释出源。通过公司一系列措施,最终成功地控制了风险的损害程度。

4、依法处理。企业风险产生后,企业应该迅速地运用法律武器来处理风险。国家为了规范市场行为,保护公平竞争,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制订了一系列相关的经济法律和法规,如《合同法》、《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企业决策者应该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在营销活动中依法办事。当企业遭遇风险后,应该当机立断,积极寻求法律途径处理风险。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2500

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空前重要。营销的全球化、网路化和市场竞争的全球化,使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面临的风险因素更加复杂多变。我国企业比全球市场上重要对手的市场营销风险大得多。而我国企业较少有生产企业规范地实施风险管理。研究和实施市场营销的风险管理,对保障我国企业的健康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企业市场营销风险管理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企业市场营销风险管理全文如下:

企业市场营销风险,是指在企业市场营销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企业营销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因而有蒙受损失和失去获得额外收入收益的机会或可能性。企业是营销风险主体,风险损失是企业违背市场规律或自身失误所遭受的惩罚。一个营销风险的发生,就可能使企业一年的盈利荡然无存,甚至遭遇灭顶之灾。因此,回避营销风险就成为营销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市场竞争中处处存在风险和机会,企业不可能完全消灭风险,只能在抓住市场机会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风险程度。企业营销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在风险发生之前,从营销制度,营销手段上尽可能防范风险的发生;在风险来临时,如何正确的客观的面对;在风险过后如何重振企业。

一、企业市场营销风险的形式

企业的营销风险源很多,如来自本企业销售人员的风险,来自竞争对手的风险,来自企业经销商、供应商的风险,来自顾客的风险,促销风险,市场预测风险,新产品上市风险等等。从市场营销组合的角度可把市场营销风险分为四大类。

1、产品风险。产品风险是指产品在市场上处于不适销对路时的状态。产品风险又包括产品设计风险、产品功能质量风险、产品入市时机选择风险和产品市场定位风险、产品品牌商标风险等。1产品设计风险是指企业所设计的产品过时或者过于超前,不适应市场顾客的需要。2产品功能质量风险主要是指企业所销售的产品,功能质量不足或产品功能质量过剩,不能完全满足使用者需求。3产品入市时机选择风险是指产品进入市场时间的选择出现不当。4产品市场定位风险是指产品的特色等与市场顾客要求不相符合。5产品品牌商标风险是指产品的牌品被侵权、维护不当或延伸不当,使牌品信誉受损害时的状态。

2、定价风险。定价风险是指企业为产品所制订的价格不当导致市场竞争加剧,或使用者利益受损,或企业利润受损的状态。定价风险包括:1低价风险。低价是指将产品的价格定得较低。产品定低价,一方面会使消费者怀疑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使企业营销活动中价格降低的空间缩小,销售难度增加。其次是产品定低价依赖于消费需求量的广泛且较长时间内稳定不变。而实际上,消费者需求每时每刻都在变动之中,因此企业这种价格的依赖性是非常脆弱的。2高价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加剧市场竞争导致高价目标失效;二是高价为产品营销制造了困难,因为低收入者会因商品价高而望而却步;三是订高价也容易使顾客利益受损。3价格变动的风险。价格变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降价;二是提价;三是因市场竞争产品价格发生变动,本企业的产品价格维持不变。在企业营销活动中,实施价格变动时,若处置不当,往往也会产生不利的局面,如恶性价格战、导致顾客流失等。

3、分销渠道风险。分销渠道风险是指企业所选择的分销渠道不能履行分销责任和不能满足分销目标及由此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分销渠道风险包括分销商风险、储运风险和货款回收风险等。1分销商风险。主要表现为:分销商的实力不适应企业产品销售条件、分销商的地理位置不好、各分销商之间不能协调甚至相互倾轧、分销商的其他违约行为等。2储运风险。储运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商品在储运、运输过程中导致的商品数量、质量或供应时间上的损失。3货物回收风险。主要是指企业不能按约定从分销商处及时地收回货款而产生的货款被占用、损失等现象。

4、促销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开展促销活动过程中,由于促销行为不当或干扰促销活动的不利因素的出现,而导致企业促销活动受阻、受损甚至失败的状态。促销风险包括广告风险、人员推销风险、营业推广风险及公共关系风险等。1广告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利用广告进行促销而没有达到预期结果。2人员推销风险。是指由于主客观因素造成推销人员推销产品不成功的状态。人员推销虽然是一种传统有效的促销方式,如使用不当,同样会给企业带来损失。3营销推广风险。企业营销推广的内容、方式及时间若选择不当,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4公共关系风险。企业开展公共关系,目的是为企业或其产品树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为市场营销开辟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空间。开展公共关系需要支付成本,如果该费用支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无效果或负效果,则形成公共关系风险。

二、市场营销风险成因分析

从实质上分析,市场营销风险的成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企业主观因素造成的,另一种是市场环境的客观因素形成的。

1、市场营销风险的主观因素成因。从市场营销风险及所表现出来的几种现象看,之所以产生风险,首先是企业营销观念错误。企业如果奉行传统的营销观念,必然导致市场行为错误,错误的行为就会产生风险。其次,企业决策者习惯于凭主观想象做出营销决策。最终将会导致产品积压,资金搁浅。第三,企业营销管理者和营销人员不了解市场规则、规范或法规,也极易引发市场营销风险。如果某一企业的营销活动违反了市场规则规范,重者则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轻者则受到同行其他企业的 *** 、封杀和联合反击,最终使企业败北。第四,企业缺乏处理市场营销风险的经验和知识。当企业产生营销风险后,由于缺乏处理营销风险的经验和知识,风险就不能被及时控制。第五,企业对市场营销风险的危害认识不足。在我国企业组织机构中,很难找到有关处理风险危机的机构,企业营销管理中关于风险危机的管理也往往被轻视,这些都是对风险危害缺乏警惕的表现。第六,企业资讯不灵,也是产生风险的重要原因。企业没有及时足量地了解蒐集使用者、中间商、竞争者等有关资讯资料,没有对交易物件进行信誉调查,盲目发生业务往来,最终产生风险。当前市场上发生的大量上当的事例都属此列。

2、市场营销风险的客观成因。市场营销活动受到企业外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并由此而引发市场营销的风险。对此类原因,企业必须加以研究。

1市场需求变化的客观性,是导致市场营销风险客观存在的首要因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愈来愈受制于市场需求。而市场需求则是一个不断发生变化的不可控因素。我国企业所面对的市场需求正朝着个性化需求演进。市场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变化、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变化、由群体共同性向个体独特性变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趋势,不充分认识其客观性,并努力调整市场营销活动,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营销风险。

2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变化产生市场营销风险。经济形势无论是循序渐进式的变化还是因突发事件产生的剧烈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并决定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当某种变化呈现不利因素时,就会产生营销风险。如中国入世后,企业面对的不仅仅是国内的同行的竞争,更有实力强大的国际同行的竞争,因此市场营销的难度将加大,风险将提高。此外,各国 *** 为了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推动经济的发展,其指导经济的政策也在发生变化。如我国 ***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实行经济紧缩政策,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又改为实行经济扩张性政策。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导致了经济形势及市场需求发生变化,进而也会给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带来风险。

3科技进步是导致市场营销风险的又一因素。科学技术的变革,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科技进步为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提供了新的机遇、新的方式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另一方面,每一次新技术的变革,同时也意味着原有技术的淘汰,从这个角度上讲,也给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带来了威胁。比较典型的如电子计算机技术网际网路,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网路营销。网路营销对传统营销带来的冲击是十分猛烈的,不懂网路营销,可能就会使企业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企业的营销组织结构、营销人员结构、营销战略与策略、营销的方式和方法等,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进而导致变革,变革不仅意味着新的机遇,更意味着风险。

4外部的其他因素。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等都会间接产生市场营销风险,如“”事件引发的美国对阿富汗的战争,以及由此导致的美国经济由上升转下滑,间接地影响了一些企业的市场营销结果;国家内部的政局稳定与否,国家与国家间的外交与合作关系等,也都会影响并产生国内市场营销风险和国际市场营销风险。

三、市场营销风险的控制

1、加强市场营销环境的调查研究,是市场营销风险控制的根本性措施。企业从设计产品开始,到定位、分销和促销活动的全过程,都必须深入市场,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市场的调研活动,掌握相关的情报资料资讯,包括顾客需求资讯、竞争者资讯、国家巨集观经济及相应的政策资讯、国际政治与经济形势以及其他资讯。企业的营销活动,必须在充分掌握了相关资讯资料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展开,否则企业营销活动就会产生风险。

2、建立风险防范与处理机构。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在运营中风险随时都可能发生,因此建立风险防范与处理机构就如同建立营销机构一样重要。风险防范与处理小组的工作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企业内部建立风险预防的规章制度,并督促制度的贯彻执行;二是调查研究相关资讯资料,对公司客户的资讯和能力进行分析和评定;三是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进行风险处理演练,以提高对风险处理的应对能力,强化职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四是在企业出现风险后,由风险防范与处理机构统一处理风险事件。

3、正确面对发生的风险。当风险产生以后,如何面对风险,是决定风险能否正确和顺利处理的关键。风险的发生会给企业带来损害,也可能给社会、顾客带来损害。企业首先应该诚实地面对社会和顾客,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社会和顾客的损害,另一方面快速采取措施制止风险的扩大。如果风险产生后,企业回避、推托、甚至辩解,反而会使风险扩大,损害增加。1999年6月在欧洲发生的可口可乐饮料污染事件,就是可口可乐公司面对的一次风险。可口可乐公司采取的措施首先是由公司高层管理者飞赴比利时、法国处理饮料污染事件,并向受害者道歉。其二是委托权威机构对风险原因进行调查并将结果向公众公布。第三,控制和影响资讯释出源。通过公司一系列措施,最终成功地控制了风险的损害程度。

4、依法处理。企业风险产生后,企业应该迅速地运用法律武器来处理风险。国家为了规范市场行为,保护公平竞争,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制订了一系列相关的经济法律和法规,如《合同法》、《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企业决策者应该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在营销活动中依法办事。当企业遭遇风险后,应该当机立断,积极寻求法律途径处理风险。

企业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充分认识其所面临的风险的基础上, 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各类风险加以预测、识别、预防、控制和处理,以最低成本确保企业资金运动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益性的一项理财活动。企业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而内部审计由于在企业中具有独特的位置,能了解企业组织中的高风险所在,因此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并且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各种战略、措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企业风险管理的意义 (一)风险管理有利于企业自身存在的生存和发展。 在当今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角逐情况下,企业风险总是是客观存在的。企业不但要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而且还要防范各种突发性的经济风险,如市场风险、金融风险、投融资风险等。企业只有全面地了解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分析和研究导致这些风险的因素,实施相应的措施,才能减少企业的损失,从而经受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考验,并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风险管理有利于企业增强活力和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不会风平浪静的,企业只有正视风险并把握各种机会进行创新、开拓,才有出路,如果一味地忽视或回避风险,就会失去可能的机会,从而使企业丧失活力。这是因为,机会和风险总是并存的。企业在寻找和利用机会的同时,又必须重视风险管理,才能使企业站稳脚跟。 (三)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有利于分散金融风险。 信用风险是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而信用风险最突出的表现则是不良贷款数额巨大等。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效益低下,则是造成银行大量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当企业缺乏竞争优势,产品销售不出去,必然造成大量的信贷资金沉淀呆滞。企业就会面临着债务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等。因此,只有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才能从根本上分散金融风险。 (四)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有利于整个国际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企业的兴衰同国民经济的萧条和繁荣休戚相关,企业的成败严重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总管当今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承担的各种风险如政策性风险、债务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所造成的。因此,只有从企业风险管理的角度去认识,企业才能摆脱困境,整个国民经济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一) 内部审计在防范企业风险中具有直接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外部环境风险因素日益多样化、复杂化,识别、衡量、管理新型风险成为外部环境对现代企业提出的新要求。另一方面,目前许多企业远未从粗放型经营战略中摆脱出来,财务和资金运作未按照法律要求进行。随着现代企业和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大,这些必将给企业的经营带来更多、更大的风险。要保证现代企业在新环境下的合理生存和有效发展,防范风险十分重要。 实施内部审计在防范风险方面的作用表现在:一是通过检查各项业务活动的合法性及合规性,及时发现背离法规和监管措施的问题,保证业务经营活动在法规和监管措施允许范围内进行,降低业务经营风险。二是通过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制度,以及各种章程的合理性、完备性和有效性,找出其中的管理缺陷和控制弱点,防范因缺乏控制而产生的风险。三是通过对财务数据进行日常监控,及时发现异样情况,防止财务风险。 (二) 内部审计在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上具有辅助作用 随着大量国外资本的不断涌入我国市场,我国大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是值得选择的战略举措。一种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将极大地推动内部控制机制,它通过查错纠弊、揭露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控制薄弱环节、揭示风险概率较大的关键控制点、提出改进建议,达到企业的自我制约、自我改善、自我发展、自我积累。提升管理水平,其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主要是通过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活动全过程审计、分支机构全面审计等,找出管理上的问题,并与被审计对象共同分析错误和问题的实际及潜在的影响,挖掘管理潜力,找出人力、物力、财力最合理的使用方式,充当经营管理人员加强内部控制、完善经营管理、完成所负经济责任的参谋和助手,协助领导提高经济管理活动的效率、效果和经济性。 (三) 内部审计在企业资产重组、体制改革上具有保驾护航的作用 目前,许多国有企业为适应市场发展,力图寻求突破现有经营体制的时机,走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经营的道路。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资产重组即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保全股东资产的任务日益重要,这时更需要内部审计为企业的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在资产重组过程中,监控财产的安全、完整尤为重要。内部审计的事前介入,可以对账内资产进行彻底核实,验证资产的真实性,同时,也可以盘清账外资产的数量和价值,严格管理,防止在重组过程中账外资产的流失。而内部审计的全过程介入,则可以制止铺张浪费等行为,降低重组成本。企业改制后,将涉及到一些管理人员的提升和任用,对其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本着对管理人员负责和对股东负责的原则,查明经营、财务状况和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就能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资产的安全和遵纪守法,保护了责任人的正当权益。 三、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各类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认识逐渐加深、投入力度逐渐增大,审计体制正逐步完善,审计工作正逐步规范化,审计工作方法正在探索新路,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教育也逐渐得到重视。但是,由于摆脱不了旧框架的束缚,与先进的国际审计理念和做法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一) 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具体标准的第一条即为“独立性”———内部审计师必须独立于他们所审查的活动。内部审计师在他们能自由地和客观地进行工作时是独立的。独立性可使内部审计师提出客观公正的、不偏不倚的鉴定或评价,这对正确实施审计工作是很有必要的。保证独立性的必要条件有二:组织机构、审计人员的客观性。 但就目前情况看,许多内部审计机构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由于二者职责的不同,必然影响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是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定对经济活动和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客观地检查、评价,并对其结果提出意见和建议。而纪检、监察的职责是对党员干部、行政领导进行党纪、政纪和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监督,以办案为主。组织机构独立性的丧失致使审计部门的地位十分尴尬,从而无法正常发挥其参谋作用。 此外,按照国外通常做法,为保证审计人员的客观性,禁止审计人员以任何决策制定者的身份参加所有的经营,审计人员只在计划、方案设计和改变经营过程中起到控制、评价的作用。但许多情况下,一些领导为体现对某项工作的重视,往往把审计人员列为决策咨询对策,从而无法保证审计的独立、客观、准确。 (二) 重监督轻服务 在日常工作中过多地强调审计的检查、鉴证和评价职能,经常要求审计做一些查错纠弊的项目,而在更能体现审计作用的经济责任审计、内控审计方面,所做工作不多,成效也不大。此外,有些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任务的过程中,总是觉得自己是来检查工作的,因此在言行上表现出一种傲气,动辄批评、教育。这其实是审计理念上的滞后带来的必然结果。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在壮大的过程中,逐渐面对了越来越多的风险,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逐步突显出来。本文介绍了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并对风险管理的内涵及过程进行了阐述,指出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将有助于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从而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关键词】风险 风险管理 安全生产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中期,自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国外各种介绍风险管理的理论与书籍被介绍到中国,风险管理的课程已经逐步在走进大学课堂。风险管理教学、研究和应用开始起步,企业经营领域的风险管理专著开始面世,在许多大型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也已开始应用风险分析的理论,风险管理研究已成为管理学科研究领域中重要的课题。风险管理力求把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使之正好符合有关方在时间和质量方面的要求。一方面,风险管理能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另一方面,风险管理的实施可以使生产活动中面临的风险损失降至最低。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人员或机构进行企业风险管理活动,每个人或部门往往只针对自己工作中的风险独立地采取一定对策,缺乏系统性、全局性。企业中的风险管理基本上是一种被动式管理;企业中风险管理活动往往是间断性的,缺乏系统、科学的风险管理理论方法指导。构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是在对相关信息采集的基础上,分析可能导致生产活动中出现风险的根源性因素,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发现企业各生产环节管理与运作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充分重视企业风险管理,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并对风险分析的理论方法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将对成功实现企业目标,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二、风险管理的内涵1.风险的含义风险和危险是不同的,风险包含着一种不确定性,每个结果的概率是可知或可以估计的,而危险则只意味着一种不好的预兆。因此,有时虽然有危险存在,但不一定要冒此风险,我们要想方设法去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使之不发生,甚至带来转机。综上所述,可以这样定义的风险:风险就是活动或事件消极的,人们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具体地说,风险一般应具备以下要素:(1)事件(不希望发生的变化);(2)事件发生具有不确定性;(3)风险的影响(后果);(4)风险的原因。将风险表示为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即R=f(P,C) (1)式中,R——风险,P-概率,C-后果。风险和不确定性是我们很容易混淆的概念:不确定性是客观事物永远发展变化的客观特性,是产生风险的原因。虽然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两个概念经常互相使用,但它们并不是一回事。不确定性仅仅考虑事件发生的肯定程度,而风险则要考虑事件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不确定性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并不完全是坏事,关键要看不确定性是在向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相反。再次说明,风险是针对不希望发生的事件而言的,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发生的可能性;(2)一旦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由此知道,有两类事件的风险性质是没有争议的,一类事件是“高可能性,严重后果”,对这类事件可以立即判定属于高风险问题;另一类事件是“低可能性,轻微后果”,对这类事件我们可以立即判定属于低风险问题。有两类事件的风险等级的判定是容易引起争议的,它们是:(1)高可能性,轻微后果;(2)低可能性,严重后果。这两类风险性质的判定与个人的主观判断有很大的关系,不同的人由于持有不同的立场、观点,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判断。图中的后果严重程度如果逐步增大的话,人们在做出决定时会越犹豫,在这种情况下,对项目风险等级的判定会更加依赖个人的解释。这时,主管人员一方面要依靠不同领域的专家,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准备,对判定风险问题作最后的决断。2.风险管理的含义风险管理涉及到各个行业,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企业风险管理是指生产过程中,风险管理部门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从表层上分析,风险管理就是对生产活动或行为中的风险进行管理,从深层上研究,风险管理是指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评价等风险分析活动,对风险进行规划、控制、监督,从而增大应对威胁的机会,以成功地完成并实现总目标。风险管理的主体是管理人员,客体是生产活动中的风险或不确定性,大型、复杂的生产活动过程应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和相应的风险负责人。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由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价、控制、监督等过程组成,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职能,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来保证生产活动顺利完成;风险管理技术的选择要符合经济性原则,充分体现风险成本效益关系,不是技术越高越好,而是合理优化达到最佳,制定风险管理策略,科学规避风险;风险管理具有生命周期性,在实施过程的每一阶段,均应进行风险管理,应根据风险变化状况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动态风险管理。三、风险管理过程及方法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几个阶段:1.风险规划风险规划,指决定如何着手进行风险管理活动的过程。风险规划确定一套完整全面有机配合、协调一致的策略和方法并将风险其形成文件的过程,这套策略和方法用于识别和跟踪风险区;拟定风险缓解方案;进行持续的风险评估,从而确定风险变化情况并配置充足的资源。在进行风险规划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风险管理策略、预定义角色和指责、各项风险容忍度、工作分解结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规划开始时,我们要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并形成文件。早期的工作是:确定目的和目标;明确具体区域的职责;明确需要补充的技术专业,规定评估过程和需要考虑的区域;规定选择处理方案的程序;规定评级图;确定报告和文档需求,规定报告要求和监控衡量标准。如有可能,还要明确如何评价潜在资源的能力。风险规划过程的运行机制是为风险管理过程提供方法、技巧、工具或其他手段、定量的目标、应对策略、选择标准和风险数据库。其中,定量的目标表示了量化的目标;应对策略有助于确定应对风险的可选择方式;选择标准指在风险规划过程中制定策略;风险数据库包含历史风险信息和风险行动计划等。风险管理计划在风险规划中起控制作用。风险管理计划要说明如何把风险分析和管理步骤应用到项目之中。该文件详细的说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的所有方面。风险管理计划还要说明项目整体评价的风险的基准是什么,应当使用什么样的方法以及如何参照这些风险评价基准对项目整体进行评价。2.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即识别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面临的、潜在的)的所有风险源和风险因素,对它们的特性进行判断、归类,并鉴定风险性质。风险识别的目的是减少的结构不确定性。亦即发现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对其影响后果做出定性的估计。该步骤需要明确两个问题:明确风险来自何方(确定风险源),并对风险事项进行分类;对风险源进行初步量化。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应是一项持续性、反复作业的过程和工作。因为风险具有可变性、不确定性,任何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都可能会改变原有风险的性质并产生新的风险。对风险的识别不仅要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进行判断,更重要的是必须依靠对各种客观统计资料和风险记录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发现各种风险的特征及规律。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专家调查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情景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等。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应用广泛的故障树方法。故障树方法简称FTA,是用于大型复杂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分析的一个有力工具。利用FTA来分析一个系统时,我们关心的是找出造成某个不希望的事件(顶端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原因,FTA使用演绎的方法找出使顶端事件发生的可能的次级事件,反映了各次级事件引起顶端事件发生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就像一颗以顶端事件为根的倒长着的树,故障树因此得名。3.风险分析和评价风险分析和评价是在对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风险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范围、风险严重程度(大小)、变化幅度、分布情况、持续时间和频度,从而找到影响安全的主要风险源和关键风险因素,确定风险区域、风险排序和可接受的风险基准。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时,既要考虑风险所致损失的大小,又要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由此衡量风险的严重性。风险分析和评价的目的是将各种数据转化成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的信息,进而对各风险事件后果进行评价,并确定其严重程度排序。在确定风险评价准则和风险决策准则后,可从决策角度评定风险的影响,计算出风险对决策准则影响的度量,由此确定可否接受风险,或者选择控制风险的方法,降低或转移风险。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损失的严重性时应注意风险损失的相对性,即在分析和评估风险损失时,不仅要正确估计损失的绝对量,而且要估计组织对可能发生的损失的承受力。在确定损失严重性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每一风险事件和所有风险事件可能产生的所有类型的损失及其对主体的综合影响,既要考虑直接损失、有形损失,也要考虑间接损失、无形损失。风险影响与损失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频度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至关重要。风险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专家打分法、蒙特卡罗模拟法、概率分布的叠加模型(CIMM模型)、随机网络法、风险影响图分析法、风险当量法等。4.风险处理风险处理就是对风险提出处置意见和办法。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和评价,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就可得出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再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就可确定的危险等级,从而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及控制措施应采取到什么程度。有效处理风险,可以从改变风险后果的性质、风险发生的概率或风险后果大小三个方面提出多种策略。5.风险监控风险监控就是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处理全过程的监视和控制,从而保证风险管理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监控风险实际上是监控生产活动的进展和环境,即情况的变化,其目的是:核对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实际效果是否与预见的相同;寻找机会改善和细化风险控制计划,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将来的决策更符合实际。在风险监控过程中,及时发现那些新出现的以及预先制定的策略或措施不见效或性质随着时间的推延而发生变化的风险,然后及时反馈,并根据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重新进行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和处理,同时还应对每一风险事件制定成败标准和判据。风险监控还没有一套公认的技术可供使用,由于风险具有复杂性、变动性、突发性、超前性等特点,风险监控应该围绕风险的基本问题,制定科学的风险监控标准,采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做好应急计划,实施高效的风险监控。风险监控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的任务是根据整个(风险)管理过程规定的衡量标准,全面跟踪并评价风险处理活动的执行情况。有效的风险监控工作可以指出风险处理活动有无不正常之处,哪些风险正在成为实际问题,掌握了这些情况,管理部门就有充裕的时间采取纠正措施。同时,建立一套管理指标体系,使之能以明确易懂的形式提供准确、及时而关系密切的风险信息,是进行风险监控的关键所在。风险监控的主要方法有:审核检查法、监视单、风险报告等。四、总结风险管理是一个全寿命的动态过程,与管理的四个阶段,即启动、规划、实施和结束阶段密切结合,渗透在寿命周期的全过程之中。在企业有效开展风险管理能够促进各单位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能为企业提供安全的经营环境,能够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能够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大胆创新、探索性地恰当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已成为关注的一个热点,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强安全保障、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1]符志明:航天风险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符志民著:研发项目开发风险种类和风险事件[M].管理与改革,2002[3]严 武:风险统计与决策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风险管理学年毕业论文范文2万字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借入资金而带来的无法偿付债务所遭致损失的可能性,是财务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企业扩张则是企业得以成长壮大的必经途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一、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

1财务风险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财务风险具有全面和系统的特点,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作,所以每一部分和模组的变动都会影响整体的发展,在企业资金的流转过程中,财务风险存在于各个环节,如果资金在分配的阶段出现问题,那么整个流程也会出现问题,所以这是一个全面的工作。

2财务风险的多样性。财务风险不是单一的风险,一个方面是外部环境会影响财务的稳定性;另一个方面是内部环境也会影响财务的稳定性,即使外部的巨集观环境处于比较平稳的状态,施工企业内部的现状也会对财务的稳定性造成冲击,比如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人为的贪腐等等。

3财务风险的突发性。财务风险之所以叫风险,就是因为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突发性,财务风险往往是突然发生的,企业没有任何前期的预料和准备,如果有充分的准备和预防的时间,也就不能叫做风险了,所以突发性是由财务风险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4财务风险的可防可控性。虽然财务风险有着这样那样难以预料的特点,但是并非不可防范,财务风险是必然可以防范并且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就需要施工企业的努力了,健全的风险防范制度是防范企业风险的必要手段。

二、稳健货币政策背景下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来源

1融资。施工企业的来源一般通过融资的途径实现,融资的来源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因为工程专案比较庞大,涉及到很多环节,很多原材料和装置,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这些资金来源一旦切断,工程就会面临停产,这种损失是巨大的,所以就出现专案融资风险。

2专案投资。在专案投资环节也存在很多风险,由于很多原因,这样或那样的,确定性的或不确定性的,一个专案投资以后可能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多目标不能实现,而同时专案又是一项耗资耗时巨大的工程,很难预料工程的结果,投资的回报率也难预估,所以这样一个过程,就面临资金回收难的问题。

3投标。投标环节可能面临的风险是承诺难以兑现,因为现在投标竞争都是采取低价中标,在同等条件下,低价的企业中标,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在投标的时候投标企业为了竞争取胜,就会下大力气降低价格,一旦中标,在以后的承诺过程中,就会出现难以兑现之前价格的问题,这种情况不仅会引发财务风险,还会造成信誉危机。

4成本控制。施工企业如果不结合专案规模、特点、复杂程度及施工条件,制定出合理施工组织方案,就可能导致施工工期延长,所需机械装置增加,投入的成本费用增加,最终导致专案实际收益低于期望值,形成施工专案亏损。

5结算。在结算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财务风险问题,一般状况下,财务的结算工作是工程结束时候进行,如果金融市场环境想多宽松,结算的工作就比较迅速,一旦外界金融环境紧张,结算工作就容易出现风险,因为在施工结束时,验收之前工程尾款不会到账,验收完成后才会到账,如果资金困难,这笔钱很可能就难以到账。

三、稳健货币政策背景下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机制

货币政策趋紧的形势下,施工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与日俱增。本文针对施工企业的行业特殊性,提出以下几个防范措施:

1建立和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首先要做好财务预算工作,这是预警机制的必要环境,凡是涉及到资金的问题,就必须要做好资金的统筹规划计算工作,不能没有章法可循,预算工作是预警机制的必要环节。其次要形成长效机制,这种机制的制定必须经过长期的考察和分析,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完成,制定完成以后不代表就不用继续监控和维持,因为外界环境会不断发生变化,所以一定要长期监督,确保落实,不断完善。

2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内控机制。施工企业应按照《会计法》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在会计核算、内部稽核、内部牵制、财产清查、内部审计、原始记录管理、岗位交接、会计档案管理、会计组织等一系列领域形成有效的财务控制制度。通过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强化会计核算基础,优化财务管理流程,有效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和企业经营活动的高效运转。

3完善资金管理排程机制。在资金运作上要实行统一调配,集中管理,在满足发展需要基础上充分发挥资金规模优势。在资金排程体系方面,应进一步强化施工专案资金的总体规划,明确相关流程、责任和许可权。此外,在企业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要尽量拓宽融资渠道,避免单一的资金筹集模式以分散财务风险。

4完善成本控制机制。成本控制机制包括施工方案的科学性、材料采购的优质性、成本管理的有效性。第一,施工方案制定的时候要综合各方意见,经过专家论证、集体性讨论再确定方案;第二,材料采购工作要确保质量合格,价效比高,没有质量问题;第三,成本管理工作,要确保有效性和落实性,最终达到控制成本的目标,这也是施工企业做好风险控制的关键。

一、引言

2008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中国的部分企业也未能幸免于难。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眼前的利润而盲目进行投资、融资和生产,由于这些企业的管理者、经营者缺乏风险管理经验与意识,即使是一个小小的错误也会导致企业的经营或者投资受损,严重的还会危及到企业的生存。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市场环境要求集团公司必须对每一个变化都要做出迅速的反应,特别是对于那些影响到集团公司整体战略发展规划与目标的变化,集团公司的决策层、管理层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分析集团公司的优劣势,并最终做出科学的决策。但是,由于个别集团公司自身的管理特点、组建原则等方面的原因,导致集团公司的管理层不能及时获得真实的、科学的财务资料资料。因此,有效地防范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或将企业发生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是目前各企业必须正视与深思的问题。

二、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未能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

有的企业集团在进行投资时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这就使得企业集团对风险管理采取的是分散的状态;由于有的集团并未能制定明确的、统一的战略发展目标,对于不同业务之间存在的差异、集团下属公司所处的地区差异等缺乏客观的认识,因此导致集团在经营实践过程中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和预测性,在未进行充分的市场评估的情况下,看到什么行业挣钱、效益好就跟风进行投资。这种缺乏长远发展战略规划的投资最终导致企业的主营业务不断更替,例如某集团,为了迅速占领市场份额、扩大市场经营规模,将自己的业务触角探到众多的行业领域,如汽车工业、纺织业、房地产业、机械制造业等领域,投资成本不断增加,最终导致集团对市场的掌控能力不断下降,从而增加了集团的财务风险。

二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我国有的传统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济规模上涨快、发展势头好,企业比较顺利,因此也就缺乏风险意识。例如,某集团在经过长达30多年的发展后,已经成为在境外拥有2家上市公司、30多家子公司、3万多名员工的大型集团公司。这么大的企业集团公司,不论是人事部门、技术部门、企业文化的建设等都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体,但是由于集团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关系复杂,很多联络只能通过统一的制度来维系,集团的管理者认为子公司应无条件的服从集团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由于缺乏对集团成员之间的相互制衡,使得集团内部管理风险增加,一旦出现内部问题必将给集团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缺乏对资金的优化配置。

企业集团中多元化的经营理念使得很多集团的资金处于分散状态中,这样一来,必然导致企业集团的资金使用率下降。由于缺乏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的理念,集团中效益较好的子公司会自由支配销售资金,不将资金上交到集团进行统一调配;相反,在一些效益不太好的子公司中,由于缺乏筹集资金的能力,只能向集团申请资金,无形中增加了集团的贷款金额和筹资成本,从而导致了资金管理的失控,增加了集团的财务风险。另外,有的集团的对外投资量不断增加,有的投资已经占到企业所得收入的30%以上,而一旦投资市场出现问题,集团的资金问题将十分严重,从而增加了集团的财务风险。

四资讯系统发展滞后。

很多集团的业务比较复杂,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之间业务往来也较多,而在业务往来中产生的大量资讯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汇总,必将使集团管理层不能及时掌握集团的经营与发展现状。例如,有的小公司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故意向集团隐瞒各种财务资讯,使得集团的资讯汇总缺乏完善性、科学性、准确性,从而为集团的统一管理带来了影响,同时更加大了集团财务风险的发生。

三、有效防范集团财务风险的建议

一将财务风险管理融入集团战略管理中。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投资的冲动、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是很多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通病。大企业、大集团作为 *** 完成经济增长目标的重要手段,企业集团为了获得更多的盈利,出于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很多企业集团将制定出跨越式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向,从而形成企业集团的战略性风险。这样的集团战略是缺少对财务风险战略管理的一种不全面的极值分析,因此集团必须将财务风险管理理念融入到企业战略管理中。例如,集团公司可以将价值最大化作为导向,制定出财务风险管理的战略。

二采取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对集团而言,如何选择合适的资金管理模式,还应根据自身的组织结构、产品特点、产业结构、资源分布等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选择。因此,集团应遵循尊重现状、立足长远发展的实际情况。

房地产开发风险管理系统是将房地产风险管理的各要素,按照风险管理的内在要求,组成的一个各要素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房地产风险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房地产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

房地产风险管理论文摘要

【摘要】房地产事业已经成为人人皆知的所谓最赚钱行业之一,但房地产这块“肥肉”并不是像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可以随意的吞吃,一个不小心,风险没有处理好,就可能满盘皆输。本文从房地产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角度出发,具体地论述了房地产项目开发的种种风险和风险原因以及应对风险的详细办法。

房地产风险管理论文内容

【关键词】房地产项目管理;风险;应对 措施

1.房地产开发易产生风险的原因

不动产的属性

住房作为不动产,是固定的不可移动的,资金一旦投入开工建成房屋,就不能再更改,在房产出售之前,资金也无法回流。房地产开发的产品的这种不同于其他商品的属性,注定了房地产开发的风险性,房地产开发本身所缺乏的灵活性,是房地产开发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所需投资大

房地产开发绝对不仅仅是建筑一栋楼房那么简单,从选址购买土地,到建成楼房,再到后期的出租或者销售出去,是一系列复杂的环节综合而成,一句话讲,房地产开发是一项巨大的综合性工程。那么,这种综合性的巨大工程所需要的投资规模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大规模的投资,就要让开发商面临着货币利率的变化,市场供求变化等带来的风险损失。

较长的开发周期

房地产开发不仅工程规模大,工程周期也一般较长,从项目的确定,资金的筹措,到具体施工,到最后的营销销售,无疑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这种时间上的过长,给房地产带来不小的风险。

对地区经济依赖性过强

房地产开发的位置固定性,导致其开发项目必须依赖于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当项目所在区域经济发展出现问题,不景气,房地产项目一定会受到影响:市场需求降低,商务出租困难等等。

2.具体风险有哪些

经济大环境风险

经济形势的变动将会给开发商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经济形势的变动包括市场需求,购买力,利率,甚至汇率等的改变。从项目开发之前的市场调研到最后工程竣工楼盘开始销售,这之间的较大时间差导致房地产开发巨大的变数,如之前调研好的消费者偏好的户型,到后来销售时,已经发生不可预知的改变,直接导致楼盘销售不佳。而通货膨胀所带来的风险是更显而易见的,一旦发生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必将导致消费者购买力的下降,房地产虽然对通货膨胀的抵抗性较好,但是当全面的通货膨胀发生时,也一定会价格上涨,造成销售困难。上文提到房地产开发所需投资规模巨大,投资资金一般难以自己全部拿出,势必要采取银行贷款,楼盘预售等方式筹集资金。银行贷款时,如果不能够按合约偿还贷款,最后作为抵押的楼盘将会被银行收回。而预售的房屋如果不能及时供给住户,让住户入住,也要面临毁约的巨大经济赔偿。总之,经济大环境给房地产带来了巨大风险。

社会政治风险

一个国家政治上的变动也会对房地产开发造成巨大影响,尤其我国特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宏观调控比较明显,这种如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变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住房制度变革等政策性的变动,对房地产开发的影响毫无疑问是显著的。尤其是货币政策与金融政策,对房地产开发的影响最为直接,实行紧缩或宽松的货币政策,既影响开发时候手里的资本,也影响开发之后的销售。银行对于房地产的相关业务也会随着国家政策变动而对房地产的需求发生影响。单就财政政策而言,国家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还是实行宽松的财政政策,对房地产的税收政策,对住宅是实行福利供给政策还是实行对低收入阶层采取有限的补贴政策,政府对房地产的投资等,都会对房地产开发需求发生影响。这一风险在我国尤其需要关注。

技术方面带来的风险

新科技的发明,新技术的应用等,都会迫使开发商不断的投入资金更新设备技术,以及加快对已经开工的工程进行翻新改造等等,这种临时的变动和工程的更改,将会大大增加工程成本。而且这种时间的拖延,也会影响日后销售。

3.应对风险的主要措施

规避风险

如果在项目没有正式开工之前已经发觉了风险,且这种风险是应对比较麻烦的甚至基本无力应对的,这时候可以放弃。在工程早期放弃项目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但是这种方式带有一定的消极性,虽然免除了风险,不会得到任何收益。

投资多元化

“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在房地产开发项目是同样受用。为了将收益不确定性的风险降到最小,将项目投资分散开来是最好的办法,房地产选择项目时,可以选择各种层次的建筑,如住宅、商务、写字楼、娱乐场所等等。不同类型的项目开发的收益是不同的,高风险高收益,我们在房地产开发时候为了得到比较稳定的收益这时候就需要用高收益项目去平均低收益的项目,同时低收益的低风险也会降低高收益项目的高风险。综合起来,我们就能得到较高收益同时,又降低了风险。

学会通过财务控制风险

房地产开发中,可以将整个工程项目划分为不同的细致的部分分包给专业的施工公司,规划公司等,以便于将风险转嫁,但是这过程必须要通过合法的手段,签订正规的合同等。还可以将项目股份化,将风险转化给不同的股东,减少自己的风险责任。 保险 作为最简单的降低风险的方式,确实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保险降低风险的效果不是特别明显,房地产开发中不是所有的风险保险公司都可以担保的,而且风险发生时候,大多数情况下保险公司只能按照一定比例赔偿,难以全额赔偿损失。

全面调查,科学预测

房地产的发展并不是无迹可寻的,在项目开发前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仔细分析房地产的变动规律,及时掌握国家政策,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和其他公司的竞争项目等。这样全面的分析和调查,会让项目的开发风险降到最低,也便于预测成本和收益。

缩短项目时间

在保证房地产项目工程质量的同时,要尽可能的减少项目开发所用时间,减少工程开发期间社会经济不确定性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可以通过培训项目开发人员,选择最专业的建筑公司等方式来提高效率,以缩短时间。

尽量减少可变量

工程中有些变量对于经济利润的变动十分敏感,从而稳定性差,这种风险可以通过签订合同等方式消除。例如在银行贷款时候为了防止利息提高可以签订固定利息贷款合同,人工费材料费等增长可以通过与建筑公司签订工程总价的一次性讲清楚的合同等等。

结语: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房地产项目开发之中的风险性,就是:时时有风险,处处有风险。房地产行业的高收益注定了它的高风险,但是我们要勇于面对风险,在房地产大军中分一杯羹。对于风险的回避,应对和管理的过程,其实就是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的过程。良好的应对风险,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项目管理者的力量,它需要的是一个管理团队良好的配合,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需要过硬的专业素质。每一个房地产人都能认识风险,应对风险,中国的房地产事业才能稳步健康发展,才能更加健康,成熟。

房地产风险管理论文文献

[1]磨长秋.浅析房地产开发领域的项目管理[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1:182+184. [2]王宝聪,邹运.浅谈房地产开发领域的项目管理[J].才智,2013,23:346. [3]范宇歌.浅析房地产开发的项目管理[J].商业 文化 (学术版),2009,02:6. [4]刘彬.浅析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0,08:183-184.

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房地产风险管理论文摘要

【摘 要】在房地产企业财务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同时也面临着不可避免的各种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的存在也增加了企业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在目前的宏观调控大环境下,房地产企业竞争越来越烈,结合房地产的行业特征,有效预防和控制企业财务风险,对房地产企业的良性运营和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房地产企业应主动识别财务风险并建立有效的规避机制,通过全周期的内部控制及预算跟踪,增强企业的财务实力,提高竞争能力。

房地产风险管理论文内容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风险管理

房地产业由于其高收益的特点,在改革开放后得到快速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支柱作用。但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日益增长,房地产企业自身的高风险特征也日趋明显。房地产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同时,我国政府各项抑制房价过快增长、稳定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等政策陆续出台,也促使房地产企业必须积极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自身的财务风险,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健康经营与发展。

一、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识别

1.投资风险

由于影响投资效果的因素较多,房地产企业项目投资需要承受较大的风险,才能达到最终的预期收益。导致房地产企业投资收益低于预期投资报酬水平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内部的非系统性风险,主要是企业自身存在的风险,如缺乏有效的投资管理系统,在初期市场分析、技术可行性分析及项目投资回报分析上有误,并缺乏投资项目启动后全周期的投资效益监控;二是外部的系统性风险,主要是企业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包括国家的政策环境、宏观经济环境、以及房地产行业的周期性变化。

2.融资风险

房地产开发项目从最初的购买土地、桩基建设到主体封顶,以及配套设施和后期的物业维护等每一个开发阶段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且开发周期一般较长,因而通常需要通过融资的方式来解决资金问题,并能够取得财务杠杆收益。在融资的过程中会因为融资方式及融资结构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风险。在融资方式方面,如仅依赖于某一种融资方式,当该种融资方式失去作用时,就容易发生融资 渠道 受阻,影响企业资金的正常运作,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较大的风险;在融资结构方面,对企业资金结构的安排、筹资方式的不同选择,由于融资产品的利率水平不同,而存在不同的融资成本及费用,如不进行合理的规划,则会有资金成本的浪费、甚至到期无法还本付息、资不抵债的风险。

3.资金运营风险

由于资金占用量大,需要房地产企业重视资金的运营管理,而现实中很多房地产企业对资金成本控制的意识薄弱,对资金的使用及管理并不科学,存在管理不当、权责不明、监督不力等问题,使得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在企业资金管理上,由于内部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对资金运营管理理念的缺失,导致资金使用计划编制不够详尽以及企业的执行不力,企业的资金计划编制不够严谨甚至流于形式,没有有效的监管和资金使用效益分析。企业的 财务管理 工作仍停留在简单的数据核算上,对实际资金需求估计的不准确,与资金使用部门没有有效的沟通,导致资金安排的不够合理,使企业面临潜在风险。

二、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加强项目投资管理

(1)做好项目投资的可行性研究

房地产项目自身具有投资规模大、开发周期长、与地区经济形势紧密相关等特点,因而房地产企业在投资项目前,首先要设立专门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小组,对项目所在的地区经济形势及市场环境进行有效的调研和分析,对项目全周期的经济状况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论证,从而避免投资决策的盲目性,有效预测和防范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

房地产项目的整个开发周期内存在的不确定性较多,因此企业在项目建设规划中要注意尽量缩短项目的建设周期,避免开发周期内房地产市场外在宏观经济条件的变化对项目建设的影响,从而减少整个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加快资金周转。

(2)合理安排投资组合规划

房地产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顺应市场需求,对不同的产品业态进行组合开发,如合理分配商业、办公和住宅产品的比例,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合理安排户型布局,避免单一楼盘或产品的滞销而造成企业财务损失;在项目投资上,由于资金占用量大,可与其他企业进行联营或合作开发,实现风险收益共担,有效分散投资风险。

2.资金结构及流动性管控

(1)优化企业资金结构

企业良好的资金结构对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行以及发展壮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企业领导阶层进行筹资决策的重要参考。对于负债资金,一方面房地产企业应该在科学预测自身资金实力、偿债能力的基础上控制负债经营比例,对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等偿债能力指标进行有效的控制;另一方面负债结构上,房地产企业要对短期负债与长期负债的比例进行适当调整,对流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等财务指标进行有效控制,保障企业有足够的现金流来偿还相应的负债,确保企业的偿债能力。此外,在筹资方式的选择上,还要根据企业的资金特点选择不同的筹资渠道,既要发挥银行贷款等传统筹资方式的功能和作用,也可以尝试采取信托、债券等多元化的筹资渠道,控制筹资风险。

(2)加强资金流动性管控

房地产企业由于项目开发周期较长,整个周期的资金链条供应均会存在问题,因而必须意识到资金流动性存在的风险,避免企业面临资金困境。企业的资金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为现金持有量风险、应收账款回收风险等。

对于现金持有量风险,房地产企业应通过科学测算、审核企业的财务资金收支状况,将企业的资金库存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提高企业的支付能力,确保项目建设及新增项目开发的资金需求。

对于应收账款回收风险,房地产企业应将应收账款回收作为重点工作,加快资金回笼,确保资金能够持续有效供应;企业相关负责部门应从房源认购开始,依据预售合同的付款节点进行有效的跟踪、催收,并按照应收账款的时间及金额进行分类处理,对逾期收款重点分析,逐套解决应收账款。 3.全周期的财务预算管理

房地产企业应以项目开发的整个开发周期为着眼点,从初始资金的筹集、投资、运营到经营利润的分配,对全周期的资金活动进行合理统筹、科学安排。首先,在项目预算方面,可以根据项目建设一级计划的各个节点,如前期的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工程建设、销售经营、税务清算等内容来编制项目开发的全周期预算,对项目的成本费用按照开发节奏合理匹配收支情况,并监督各相关部门认真执行;其次,在资金预算方面,按照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和项目的具体运行情况,对资金的需求和使用进行全面的规划,构建完善的财务预算指标体系,并通过定期考评的方式对企业项目建设过程中各项经济事项进行全面的约束,充分发挥预算的监督和预警作用。

4.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科学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帮助房地产企业增加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有效的控制财务风险,提供财务管理水平。

完善企业的内控环境,需要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一方面在各层级管理层之间合理的权责分配、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体现权利制衡关系,落实管理控制;另一方面在内部组织结构设置上,依据企业自身特点,合理、有效地设置管理部门和岗位,建立部门和岗位之间的牵制制度,明确责任,实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制度。

房地产企业对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还应对现金流量管理密切关注。一方面企业需要根据项目的开发进度和全周期合理编制现金预算,并及时根据企业内外部各类不确定因素的变化作出适时必要的调整,保障企业现金流量的相对平衡;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企业成本费用的管控,对项目开发建设的全过程都必须严格执行资金预算管理、认真监督执行情况,确保每个工作节点的完成质量, 有效控制资金收支,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总之,房地产企业必须重视面临的财务风险,加强企业决策者及财务相关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和综合素质,加强内部控制,对各项已经存在的或者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主动识别、积极应对,建立风险辨识机制及规避机制,通过全周期的内部控制及预算跟踪,增强企业的财务实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房地产风险管理论文文献

[1]宗艳芳.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风险及其有效控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134.

[2]曾凌.浅谈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J].管理视野, 2013.(1):152-153.

[3]李荣锦,王珍. 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研究[J].会计之友, 2010.(12):96-97.

[4]程红.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生成原因与控制措施[J].企业导报, 2015.(1):152-154.

有关房地产风险管理论文推荐:

1. 关于风险在房地产投资项目中的防范论文

2. 风险管理论文范文精选

3. 风险管理论文精选范文

4. 风险管理论文案例

5. 风险管理论文案例分析

6.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论文

  • 索引序列
  •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范文2篇
  •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示范
  •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
  •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2500
  • 风险管理学年毕业论文范文2万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