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关于儿童学习动机的论文

关于儿童学习动机的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儿童学习动机的论文

般来说,多数儿童的学习兴趣都是在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下,受正确的学习动机支配而产生的。这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有很大的自发倾向,但更主要是靠老师的教育和培养。 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教师、家长应通过观察、谈话、作业、分析等方法,了解孩子喜欢学习哪些功课,不喜欢学习哪些功课。不喜欢学习某些功课的原因是什么,是否一直都不喜欢。这样,就可以深入了解他们兴趣发展的趋向,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其次,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求知的欲望。需要越强烈,兴趣就越浓。反之,兴趣越浓,需要就越强烈。而动机则是满足需要的驱动力量。所以,要想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激发求知欲的需要,从而产生满足求知的动机。因此,老师和家长要经常对小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引导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使学习变成自觉、强烈的需要,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同时,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理,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断地激发他们的求知需要。对于某些内容比较枯燥无味的科目,要讲清楚学习本科的重要意义,教育他们把自己的学习同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使个人的学习兴趣服从祖国的需要。 第三,针对小学生兴趣的特点,设法控制他们的学习情绪,使他们的兴趣逐步趋于稳定。小学生学习兴趣有四特点: 一是容易激发起来,但很难维持稳定,他们的兴趣容易受教师的影响。例如:某个老师讲课形象、生动,学生兴趣盎然,换另一个老师讲课方法欠佳,学生的兴趣会骤然下降。 二是兴趣容易广泛,但难于集中。小学生往往什么都想学,样样都感兴趣。他们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又喜欢那个,缺乏一个中心的兴趣。 三是容易产生偏科思想,小学生不容易理解学习要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很容易受一时的喜爱而偏科。 四是和教材的难度有关。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他们感到教材的内容很简单,掌握知识不会感到困难,作业负担又不重,那么,他们就会感到没有什么知识可学,因而缺乏学习兴趣。反过来,如果他们觉得教材内容难于理解,作业过多过深,他们感到负担重,就会产生烦躁、焦虑、畏难的情绪,甚至会产生抵触学习的行为。 小学生这些兴趣特点同他们的情绪发展不稳定有关,事实上,学习兴趣是学生的情绪在学习中的表现。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要让他们的学习情绪经常保持饱满、积极、稳定。这样,才能使他们兴趣高涨、强烈、持久。 第四,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吸引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具体做法: ①增强学习科目的吸引力,可以举办一些学科知识的小型展览,学生优秀作业、作品及成果展览等; 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讲课要尽可能用儿童语言,做到生动、有趣,富于感染力,易于接受。 ③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并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具体指导; ④给儿童讲清楚参加该项活动的意义,要让他们亲自动手,通过他们自己积极活动,看到自己活动的成果,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有效能的兴趣; ⑤组织小学生参观、访问,使他们明白自己学到的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作用; ⑥经常向学生介绍科学家学习兴趣的故事,不断鼓励和表彰学生的好学精神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要做好一切,兴趣最主要。就此问题大家来谈谈自己的见解。

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和维持学习的心理动因。产生学习动机的基础是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指社会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应。在社会和教育的影响下,学生把社会和教育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要求,即“我要学”。学习需要并不等于学习动机,有的学生有学习动机但没有学习行为。从学习需要到学习行为之间有一转化过程中,这个过程需要诱因的。例如: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有趣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等等。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认知内驱力的激发认知内驱力包括两个因素,即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认知内驱力的激发可以从好奇心与求知欲两个方面着手。1.求奇法。创设新奇的环境,让学生有一个新奇感,唤起学生内驱力。如:有些教师上课时教学方法很独特,教具也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安排,使学生感到新奇,学生上他的课时积极性就很高。2.求新法。创设新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新颖最能激发学生的注意力,注意力又能激活许多认知因素,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力图不断变化,使学生保持新鲜感,教学时在抽象的材料中,插入有关个人的奇闻轶事或插入有关人的故事,使学生认知内驱力不断地得到激发。3.求趣法。创设趣味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习有一种趣味感触。多创设一些形象性、直观性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参与操作游戏,驱使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活动。二、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激发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激发有以下几种方法:1.作业批改激励法:这是指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发现有大量错误,不急于评分,让学生自己去改正,然后,再给学生打分。即对学生的作业不轻易打不及格的分数。对作业做得好的应评好分或好的评语。鼓励学生在考试后对试卷的错误之处作纠正,提倡事后一百分。2.学习内容自选法:这是指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与练习的内容。例如:教师把要学习的内容与练习,上课时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挑选,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意见进行教学,学生就会感到这是自己挑选的,学习起来就很积极。3.效果自我评定法:这是指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定的做法。具体的做法是:第一步,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标准要细致具体。第二步,定时让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只要关心就行了。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有学习困难的就及时进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成绩有进步的,就及时进行肯定鼓励。 4.习题自编法:这是指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外,自己动手编制一些难题,然后放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来解。学生编题过程就是积极思考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自我提高的过程。5.小先生法:这是指让学生走上讲台,当一回“小老师”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可以对一部分教学内容或习题进行讲解。让学生走上讲台对学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对学习积极性是一个有力的驱动。6.互助法: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是创造良好心理氛围的好方法,帮助别人解决一个难题往往比自己做一道难题要难得多。这就驱使他们多思考。帮助别人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因此帮助别人学习不仅不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反会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三、附属内驱力的激发1.表扬法:这是指以表扬为主的激励方法。这是在学校教育中常用的方法。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容易被人们忽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别是小学生,附属内驱力是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表扬的意义更为重大。当学生的学习有了进步或有了创造,教师及时表扬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是很大的,但要注意的是:其一,表扬要得当,要实事求是,不要无限扩大、无限提高,因为这会使表扬贬值;其二,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舍得表扬,不要错误地认为他们是捧不起来的“刘阿斗”。要知道他们的学习是一时陷入困境的,适当的表扬会使他们鼓起勇气,克服困难。表扬的对立面是批评,批评有时也会对学习起驱动作用。批评时要注意不要损伤学生的人格,要注意批评的方式与场合。表扬与批评应以表扬为主。2.奖励法: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奖励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行之有效的好手段。奖励方法可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教师对学生的奖励应以精神奖励为主,奖励可采取多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形式的方法,力争每一位学生都有获得奖励的机会,切忌将奖励集中在少数学生的身上。

一、明确学习的目的意义,变社会教育要求为学生自己的学习需要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意义,使学生把个人学习的意义与社会要求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角色义务,能使他们即使在学习没有兴趣的知识时,也始终能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如果在学习每个章节前都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的目的,将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时,可讲解一些与我们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比如两种电话卡的选择问题,两种上网方式的选择方案问题,以及商场打折问题等。这些问题都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如果在学习本节之前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向学生明确,学习完这节之后你可以解决一些与你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就会对这部分知识很感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二、新颖生动、富于启发性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数学的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产生积极的思维。因此要想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就必须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思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因此创设新颖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是启发式教学的源动力,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新课程标准还指出: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知识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适当的“情境”,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经历一番观察、发现、分析、解疑、归纳的创新过程,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创造,促使学生创新能力获得有效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运用各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三、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才能让学生得到解放,在充满激励的气氛中敢想、敢说、敢笑,敢于张显个性,始终保持主动探究的心态,从而激发出更多的灵感。四、以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励学习动机 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因为很容易就实现的目标满足不了学生成就感的要求,不足以形成学习动机,而对无法实现的目标,学生也会失去探索的兴趣,因此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获得战胜困难后的成功感,从而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了因式分解法之后,可以出这样的类型题,x2-4x+y2+2y+5=0,求其中的x与y的值。在七年级的时候已经学过(x-2)2+(y+1)2=0这种类型题的解法,所以稍加点拨学生应该不难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成功地解决了新的问题,很有成就感,因而更加坚定了学好数学知识的信心。五、及时反馈,强化学习动机 反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条基本原理。 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反馈,可以得到对以往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肯定,从而更坚定学习知识和探索知识的决心。通过反馈也可以得到失败之处的经验教训,以便于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克服缺点,缩小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布尔与诺维尔的试验证明了反馈的重要作用。他们让两组被试者以最快的速度与正确性来做同样的练习(减法、乘法、写字母、找出课文中的外国字)。连续试验75次,每次30秒钟。在前50次的练习中,对甲组增加下列诱因:A.知道每次试验的分数;B.试验期间不断鼓励,督促他们努力去做;C.把所犯错误加以分析。对乙组则无这些诱因的指示。练习50次以后,两组的指示对换,对乙组增加上述三项诱因的指示,甲组则取消这样的诱因指示。结果,在前50次的练习中,甲组的成绩比乙组的成绩要好,在后25次的练习中,甲组的成绩变坏了,而乙组的成绩明显上升。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应该及时得到反馈。反馈可以有多种形式,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行检查评价。对于学生作业的及时处理和讲评、阶段性的小测试等,也都能得到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个反馈。六、培养独立进取的个性,实现学生的自我激励 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使学生养成独立进取的个性,实现学生的自我激励。学习动机与学生独立进取个性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如对学生进行口头表扬,在学生的作业上写一些具有鼓励性的评语,当学生的解题思路清晰、解法准确,或者是思路独特的时候,可以给一个简单而且诚恳的评价:“太棒了!”“好!”等。通过这些鼓励来肯定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会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愿望。而当学习较差的学生稍有进步,就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表扬他,在他作业做得较好的时候在作业本上写下简单的评语:“有进步!继续努力!”或者是画个笑脸、翘起的大拇指等以示鼓励。学生的努力得到了教师的肯定,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学习、对探索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慢慢养成独立进取的个性,激发学习潜能,实现自我激励。 数学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对数学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不断探索如何培养、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是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十分必要的课题

快乐学习——如何激发学习动机1.什么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一个人是否想学习,为什么学习,喜欢学习什么,以及学习的努力程度、积极性、主动性等等,都能够通过学习动机加以说明。学习动机是由多种心理成分构成的,其中,学习自觉性和认识兴趣是两种重要的心理成分。学习自觉性是指学习者意识到自己学习的目的或学习的社会意义,并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认识兴趣又称求知欲,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探究真理并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的认识倾向。学习动机不仅对学习行为起着激发、定向、维持的功能,而且还关系到学习效果。一般而言,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是统一的。当我们还是小孩子时,我们有很强的好奇心,兴趣广泛,并且能从过去的失败中汲取教训。当我们开始满足家庭、学校和周围环境对我们的期望时,我们儿时的动力就从为实现目标而转变为取悦他人,我们渴望学习的愿望也就会遭受挫折。那么,你怎样才能调动自身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呢?2.如何激发学习动机第一,有意承担一定的学习责任,接受学习的挑战,要有充分的自信心、能力和自制力;认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你一旦知道什么是错的,那么你就已经开始了解什么是正确的了;实现目标后奖励一下自己。第二,学会调动自身内部学习的积极性。内部动机是指由学习活动本身作为学习的目标而引发的推动人们学习的动力,学习者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满足。列出你想要学习的三条理由:集中在你的需求、好奇心和喜好上。内因是你的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包括你的学习目标,你的价值观,以及你的爱好。记住:内因是你学习的决定因素!第三,利用外界因素调动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外来动机是指由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因素作为学习的目标而引发的推动人们学习的动力,学习活动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列出别人想要你学习的三个理由。外界动力来源于你自身的外部环境,其作用并不如内因所起的作用大。当别人的目标、价值和爱好影响到你的学习时,这些外因就成为你学习的外界动力。你学习是为了不受惩罚、赢得嘉奖或者取悦别人。第四,及时了解学习活动进展情况。在你学习某个内容或学科时,你需要一些进展过程或情况的反馈:如:有没有什么短期目标?(应当列的越具体越好。)在学习过程中,我新学到了什么技巧?我遭遇到了哪些失败与教训?我是否应当换种方式重新开始?我怎样奖励自己?我们可以奖励自己的勤奋努力或工作!我是否从心里积极地认识到这是我自己的学习目标?第五,寻找一位监督员,他或她将监督你的学习进展。谁将是你的监督员?一位你相信的人;理解你的学习积极性,熟悉你的学习项目;定期询问你学习的现状;不对你的学习进行考试(这不是他/她的职责);不带偏见地鼓励你;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你正在逃避或远离学习目标,第六,总结和反思。假定你的学习活动已经到了最后的总结阶段。最重要的是先要认识到:假如你并没有学到你最初想要的知识或技能,这不代表你失败了。成功并不总是取决于知识数量得多少。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取得成功。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某些事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得到解决:学习的成功也取决于对学习过程的总结和反思。想一想以下问题,根据你的经验回答:该学习内容、目的是否象你当初想象的一样重要或有意义?你选择的学习方法是否有效?你有什么意外的学习收获吗?你的监督员对你有帮助吗?回想一下你学习的外界动力。这些外因在你的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关于儿童文学的论文1500字

儿童 文学与小学语文 教育 有着天然的联系,儿童文学界和语文教育界都在致力于两个学科的整合研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儿童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语文课程中儿童文学教学浅谈

小学阶段是儿童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而语文教学对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陶冶小学生的情操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学作为为儿童专门研究的文学作品,它是以儿童为本位的、符合儿童身心发展,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学作品。但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将儿童文学当作学生认识生字和词语的媒介,而没有对其进行正确的解读。这不仅不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这种现象,本文浅析教师进行儿童文学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 措施 。

一、小学语文课程视野中的儿童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现阶段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师范生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学校并没有开设关于儿童文学方面的课程,这就使得师范生在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对儿童文学的了解比较少,从而导致了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不高。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平时的工作量比较大,很少有时间去学习或者阅读儿童文学作品,这就形成了教师儿童文学阅读量较小的情况,从而导致了他们在上课的过程中不知道怎样去进行儿童文学教学工作。

(二) 教学 方法 死板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常常将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对学生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没有从小学语文课程的视野出发,也没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而是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此外,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感悟和理解,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不关注儿童的课外阅读情况

学生平时的阅读量对于儿童文学的学习来说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面对市场上繁多的阅读资料,教师并没有进行仔细的调研,而是一味的让学生在课后多阅读作品,学生在选书的时候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造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阅读层次的不平衡,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此外,现在许多家长过于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将学生的空闲时间都交给了各种补习机构,学生没有多余的实践进行课外阅读,这种方法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关注孩子本身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课程视野中优化儿童文学教学的措施

(一)提高小学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转变教学方式

要想使得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教学能够顺利有效的进行,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对此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师范院校设置关于儿童文学教学的课程,让师范 毕业 生在走上工作岗位的同时将真正的儿童文学带到课堂中来。此外,教师还应该通过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来提高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儿童文学进行研究,还要思考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其次,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儿童文学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转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儿童自己去判断。如在上《乌鸦喝水》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抛出一个问题,问学生“现在有一只小乌鸦口渴了,它看到地上有一个瓶子,但是瓶子里的水太少了,小乌鸦的嘴巴伸不进去,小朋友能帮小乌鸦想想办法,让它喝到水吗?”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便开始思考并回答,从而将学生引到新课的学习中去。第三,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叙述一篇 文章 的过程中由于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从而使得学生对文学作品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不利于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通过对教材文本的研发和对教学环节的调整。如在上《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的时候,由于文章中出现了去多角色,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容易搞混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进行学习,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理清文章中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锻炼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扩大儿童的课外阅读量

对于儿童文学教学来说,最主要的是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不能简单地让学生拿起一本书就开始读,而是要鼓励学生阅读对自己有帮助的书籍。如教师在上《花钟》这一课之前,首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花钟》这一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所以教师可以布置学生预习任务,让学生回家后阅读一些介绍花草的书籍,并在阅读的时候适当的记一些笔记。这样一来,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的知识。此外,对于家长来说,要把时间尽可能的还给孩子,让孩子把课余时间放到阅读上去,家长也可以陪同孩子一起阅读,从而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儿童文学教学论文

一、不断提升儿童文学在小学教学中的地位

(一)提升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1.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儿童文学理念

教师需要充分掌握全新的文学理念,需要跟目前的儿童教育以及儿童的观念相结合。教师需要掌握跟儿童教育以及儿童的观念相匹配的儿童精神需求以及儿童审美的实际需要,并且以此为基础,充分分析儿童在不同的生理、心理年龄条件下的内心世界。例如可以举行一系列活动,将学生们的具体表现详细地记录下来。教师可以设计多元的美术活动方案,让儿童在实际活动中感受美、表现美以及掌握美。例如:组织班级学生开展美术活动“ 脸谱 变变变”,教师在活动开展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要准备相应的京剧脸谱图片,其次是教师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去掌握和收集京剧的 传说 、人文 故事 、音乐、历史传承及流派变化等,通过多种 经验 的积累和相互补充,使自己的 文化 知识得以丰富。儿童年龄较小,接触范围不广,其基础知识准备不足,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跟儿童一起参与图片、故事、音乐的收集等,让幼儿对京剧脸谱有初步的知识积累,借此让儿童在实际活动中感受美、表现美以及掌握美。

2.教师需要不断增加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

教师需要不断增加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提升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进一步改善儿童文学教学水平。想要实现儿童文学的语文教学水平的有效提高就需要不断阅读国内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不断将自己的知识面和阅读视野扩宽,提升感悟能力以及审美鉴赏能力。例如:选取20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的《童话大王》《皮皮鲁》等。又或者是选取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的《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再见了,我的星星》等。

(二)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充分分析

儿童的实际情况,充分了解儿童的情趣。掌握儿童的情趣方向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儿童的思维角度为基础,不断发掘儿童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情趣点。以这个情趣点为依托,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捞月亮》《小猴子下山》《小狐狸卖空气》的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抓住教学的趣味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教学法使小学生在欢乐的学习氛围中体会到课文诵读的乐趣。

二、 总结

总之,儿童文学作品是一种适宜性非常强的语文素材,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需要重视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在这个前提下,找到正确的方法,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不断提升学生们的文学素养。

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资源

一、儿童文学的阅读教学策略与活动设计

围绕“阅读与欣赏”这一教学重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知人论世”所谓“知人论世”,是要让学生关注作者与作品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个性、经历、创作动机和创作风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作品。这是常见的作品阅读导入策略,在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中,占用时间不长,如何用好有限的时间拉近作家和学生的距离呢?对此,教师在课前应该做足“功课”,阅读作家的背景资料,深入挖掘其中的精华,在导入环节中讲好“写作故事”,而不是四平八稳地展现“作家简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中的《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童话作品,该文以不动声色的写法,把鸟儿对诺言的遵守与执着很好地表现出来,使这个悲伤的故事增添了浓浓的爱的温暖。新美南吉的很多作品都具有这样的特点———淡淡的叙述,悲伤的基调,美和爱的内核,这与他的性格和人生经历有关。课前,笔者阅读了儿童文学作家徐鲁的《家乡的月夜啊,谁在吹笛?》一文。这篇文章用讲故事的形式,将新美南吉的一生娓娓道来,也表达了新美南吉的创作初衷与追求。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能全部读给学生听,笔者设计了“作家聊天室”的形式,将文章的精华语句抽出,改写成徐鲁与新美南吉的对话,将新美南吉作为“美的寻求者、发现者和爱的颂扬者”的形象和作品中“为世界送去光明、友善、欢乐和信心”的努力,以平易近人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课后,笔者还将徐鲁的这篇文章打印出来与学生分享。这些做法,为学生提供了一把走进新美南吉创作世界的钥匙。

(二)调动阅读期待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多种多样的猜想、预设和不确定性,“利用阅读期待,让学生经历一个充满创造活力、创造欲望与创造快乐的阅读过程,对于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格的阅读主体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教师可结合作品设计导入游戏,唤起学生已有经验,有效设计悬念,引导学生对作品提问、质疑,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和文本世界的碰撞、冲突与融合。课堂实录1:图画故事书《阿罗有枝彩色笔》克罗格特•约翰逊笔下的阿罗,被誉为“世界上最富有 想象力 的小孩”。《阿罗有枝彩色笔》充满了童年的游戏精神。阿罗来到月光下散步,用一支紫色蜡笔画了条小路,开启冒险之旅。故事里所有的危险都是阿罗画出来的,所有的解决办法也是阿罗画出来的。故事展现了想象所具有的力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品的亮点,教师一开始设计了“想象力游戏”的导入环节:首先呈现一些线条和形状的创意设计图片,打开学生的创意思路;随后呈现一组由线条和形状组成的图案(如左下图),鼓励学生对此展开充分想象。“这是一辆小汽车的底部,四个半圆是车轮。”“这是一只抱着竹子的熊猫,中间是竹子,它的四个爪子露了出来。”“这是一条马路,路的两旁是小山。”……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也颇具创意。这时,教师说道:“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是不简单,有一个叫阿罗的小男孩,据说他的‘想象力世界第一’,他拿着一支小小的紫色蜡笔,创造了自己的想象王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这种导入设计紧扣图画故事书的主题。通过参与“想象力游戏”,学生切实感受到简单的线条和形状在想象力加工下所具有的魅力,带着对想象创造的期待,很快就融入了作品的奇幻世界。“阿罗留白的地方,也有你的梦想”,这是《阿罗有枝彩色笔》封底上的一句话。故事里的多处留白和转折,一次又一次地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学生带来了充满新奇、趣味和挑战的阅读感受。

(三)重视学生的体验与领悟文学阅读特别注重体验和领悟,作者的匠心和作品的亮点,不能单纯依靠教师“分析”,必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心领神会。如,意大利儿童文学作家罗大里创作了很多颇具童趣且意境优美的儿童诗,常常让人产生“出乎意料”的阅读感受。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的“作家介绍”中点明这一创作特点。那么,如何将“出乎意料”的趣味性和美感放大,让学生印象深刻呢?课堂实录2:罗大里的儿童诗《需要什么》做一张桌子,需要木头;木头从哪里来?需要大树;大树从哪里来?需要种子;种子从哪里来?需要果实;果实从哪里来?需要花朵;做一张桌子,需要花一朵。乍一看,这首诗非常简单,但认真分析,这首诗颇具童趣,最后的结论很接近儿童天马行空的思维,而且充满审美张力。如果按照一般的教学思路,一开始就把全诗呈现出来,让学生照着文字吟诵,那么这首诗一环扣一环的问答以及最后出乎意料的结论,就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课堂呈现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展现“做一张桌子,需要木头;木头从哪里来?需要大树”这几句,然后,以“你(学生)问,我(教师)答”的形式,将这首诗逐渐“创作”完整,等“果实从哪里来?需要花朵”完成后,学生很自然地就会继续提问,教师及时收住,以俏皮的口吻,将最后一句表现出来,这个结论“出乎意料”的趣味,学生一下子就能领会了。随后,教师启发学生循着这样的结论展开想象:“一张桌子是一朵花,这一大一小的对比充满了张力,让人过目不忘。我们教室里有这么多桌子,不就相当于我们身在鲜花丛中了吗?”这是一种让学生参与创作“现场”、填补创作“空白”的教学设计。通过这种方式,罗大里儿童诗“不按常理出牌”的巨大冲击力和“简约而不简单”的审美张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注重多部作品的关联与比较课堂上可以就一部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纵向分析,也可以链接多部作品,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如,展示同一位作者的其他作品,帮助学生深化对作者写作风格和语言特色的理解;展现与作品主题相近的其他作品,让学生明了同一主题可以有不同的取材角度、叙述手段等。笔者曾借鉴“主题教学”的理论思路,设计了一堂以“陪伴:亲子之间”为主题的作品阅读课。“陪伴”是生命历程中一个重要的关键词,笔者将反映这一主题的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串联起来,如儿童诗《流萤》、图画故事书《那只深蓝色的鸟是我爸爸》和长篇童话《火鞋与风鞋》选段。《流萤》起了导入的作用,这首诗非常细腻地将亲子之间置身大自然、共同发现、共同游戏的欢乐和温暖表现出来,营造了其乐融融的氛围;《那只深蓝色的鸟是我爸爸》讲述爸爸为了帮助孩子解决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而一次次“变身”成鸟的故事;《火鞋与风鞋》选段叙述的是爸爸妈妈倾听孩子心声,和孩子一同解决心理烦恼的故事。这三部作品层层递进,展现了“陪伴”的不同层次,使学生对“陪伴”形成立体化的感悟与理解,引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感动。

(五)用其他艺术手段深化作品阅读分角色朗读,将作品改编成课本剧,鼓励学生拿起画笔画出作品中的想象世界、选择适当的音乐来传达作品中的情绪,让学生观看由作品改编的电影片段等,这些都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例如,情节冲突明显、角色个性鲜明的故事类作品,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和微型课本剧表演的教学方式。在分角色朗读或表演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逐字逐句揣摩和理解角色的个性、情绪和思想,这有助于他们感受作品的语言艺术魅力。

二、运用儿童文学资源实现“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有机整合

教师应注重儿童文学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这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实现三者在课堂上的融会贯通。在写作教育实践中,教师通常遇到三个层面的问题:学生不愿写、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对此,钱理群指出,让学生“愿意写”“有内容可写”,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和基础。儿童文学充沛的趣味、丰富的幻想、出乎意料的情节发展……能够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到故事情节的预测、修改和再创造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儿童文学资源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表达欲和创作欲。如,图画书《阿罗有枝彩色笔》很适合与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写话”和“口语交际”结合起来,这个故事中无法预知的场景转换让学生一直处在惊喜、期待和愉悦之中,学生纷纷自发地表达“如果我是阿罗,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教师鼓励大家把各自的创意整理起来,就有了一个个全新版本的《阿罗历险记》。“初小阶段(第一学段)的写作教育,要注重三个原则:一是口头写作先于书面写作,要尽量保留儿童口语中‘小儿的语言’;二是群体性,要让写作教育在学生的七嘴八舌中进行,在集体活动中进行;三是将写作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边唱、边画、边跳、边说、边写,在游戏中学习写作。”前述的儿童诗赏析课,也在这种游戏式的集体创造中结出了令人欣喜的果实,学生即兴仿写、接龙创作的作品层出不穷。如,做一个包子,需要面粉/面粉从哪里来?需要小麦/小麦从哪里来?需要麦田/麦田从哪里来?需要土地/土地从哪里来?需要地球/地球从哪里来?需要宇宙大爆炸/做一个包子,需要一个爆炸的宇宙。也许这首诗在美感上还有所欠缺,但结论的张力颇让人眼前一亮。可以说,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激发了学生的集体创造热情,创意的火花点燃了整个课堂,在这样的写作课堂上,学生怎么会不爱表达、不愿意表达呢?

三、结语

早在民国时期,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提出“国文教材普遍的标准,当为儿童所曾接触的事物,而表达的方法,又能引起儿童的感情的……文学趣味本是儿童的夙好呢,教师当然要教他们以富有文学趣味的教材了。”教师要注重自身儿童文学素养的提升,形成正确的儿童文学教学理念,设计灵活多变的儿童文学教学活动,让充满童真童趣、以善为美的儿童文学作品切实地点亮语文课堂。

有关关于儿童文学论文推荐:

1. 关于小学语文的教学论文

2.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3.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毕业生论文

4. 幼师美术教学研究论文

5. 学科教育论文

6. 大专幼师论文范文

7. 浅析少儿图书的市场营销论文

儿童 文学,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类别。它是指由成年人创作的,以未成年人为受众的文学作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儿童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儿童文学论文 范文 一: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加强策略

摘要:从高校小学 教育 专业课程教学的角度来看,目前儿童文学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需要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创作实践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教学实践;挖掘地方与民族儿童文学教学资源,建立专门的儿童文学创作内部报刊,为儿童文学创作、欣赏、研究与交流搭建一个平台。

关键词:儿童文学;教学;创作

儿童文学是儿童成长的精神食粮。随着社会经济 文化 的发展与对教育的日益重视,儿童文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从《儿童文学》等刊物的发行量之大就可以看出来。但目前,儿童文学还没有成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1],儿童文学课程主要是纳入小学教育专业。也就是说,现在的小学教育(语文教育方向)专业的学生将要承担起一线的儿童文学教学。从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角度来看,目前儿童文学教学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一是创作实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相关高校教师对大学“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关注多,而对自己的学生以后走向小学教育岗位后如何进行儿童文学教学则关注不够;三是民族资源与地方资源发掘不够;四是缺乏儿童文学作品的刊发阵地。 文章 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提出几点思考。

一、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儿童文学创作实践

目前,“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重心落在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上,主要包括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历史发展轨迹与各种文体介绍三方面上,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对于儿童文学创作这一块则相对忽视。事实上,如果不深入了解儿童并尝试进行儿童文学创作,儿童文学教育就很难摆脱成人思维模式,难以根除“成人幻想”的痕迹。别林斯基《新年礼物:霍夫曼的两篇童话和伊利涅依爷爷的童话》说:“童年时期幻想乃是儿童心灵的主要本领和力量,乃是心灵的杠杆,是儿童的精神世界和存在于他们自身之外的现实世界之间的首要媒介。孩子们不需要什么辩证法的结论和证据,不需要逻辑上的首尾一致,他需要的是形象、色彩和声响。儿童不喜爱抽象的概念……他们是多么强烈地追求一切富有幻想性的东西,他们是何等贪婪入迷地听取关于死人、鬼魂和妖魔的 故事 。这一切说明什么呢?说明对无穷事物的需求,说明对生活奥秘的预感,说明开始具有审美感;而所有这一切暂时都还只能在一种思想模糊而色彩鲜艳为特点的特殊事物中为自己求得满足。”[2]儿童的思维与成人思维存在很大的差异,切实进行儿童文学创作的尝试,可以促使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设身处地地以儿童的视角来观察自然与社会,以儿童的思维来认识自然与社会,以儿童的感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使自己以“童心”来进行儿童文学创作。这样走向小学教育岗位,进行儿童文学教育,就会更加贴近孩子们。如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教学,通过日常见习与集中实习,切实的了解到孩子们在想什么,想干什么。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儿童文学创作更接近儿童的心理。如河池学院韦梦玲的童话《水晶球》、陆晓婷的童话《“小尾巴”小小》、莫雪鸿的童话《智慧的小公主》等原创儿童文学作品①,不仅强化了对大学课堂所学儿童文学、小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知识,还增进了未来小学教师与儿童心智的“磨合”,为以后高效从事儿童文学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儿童文学教学实践

目前,高校教师对大学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关注多,而对自己的学生以后走向小学教育岗位后如何进行儿童文学教学则关注不够。师范生总是要走向讲台的,要想提高儿童文学教学效果,就要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解决“如何教”的问题,提前积累 经验 ,进入角色。其实这个问题应该是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与学生共同面对的问题,要一起成长。学生的日常见习与集中实习可以为教师与学生的儿童文学教学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生通过实习,加强儿童文学教学实践,教师通过带队指导、巡视指导等方式,加强对一线儿童文学教学实践的了解与对学生的指导,同时将先进的儿童文学理念与具体的教学相结合,使得儿童文学教学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就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教学实践而言,我们在一线的儿童文学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做了许多思考与尝试。比如有针对性地展开儿童文学教学,有的孩子比较胆小,我们的学生就有选择性地找一些主人公比较勇敢地 童话故事 来讲给他们。正好有学生创作童话《“小尾巴”小小》,讲述了一只名叫小小的可爱的小猴子,从胆子小到变得机智勇敢的过程。这类故事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心灵的启发。又如进行开放式的儿童文学教育,让小学生也“参与”到儿童文学故事、童话的教学,对同一个故事、童话,让小学生“定制”自己喜欢的结尾,或者联系自己展开想象,学生及时地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点评与引导,培养小学生的 想象力 ,加强审美教育。如我们的实习生在讲授洪汛涛《神笔马良》时,将《假如》这一诗歌结合起来,并进行开放式的结尾创作,让每一位孩子通过这个 句子 来写自己的愿望。这样在近乎游戏的教学中,既丰富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老师的诱导下培养了审美能力。又如在教学实践中,贴近小学生的情感与生活,选取他们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以 黑板报 、 手抄报 等形式发表原创性的儿童文学创作,这种“身边的故事”在小学生中的德育教育与审美教育中效果很好。如黎茵茵同学根据其在宜州市第一小学中的见闻创作的儿童小说《回答专业户》,就选取课堂上的真实一幕,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得到这个班级小学生的喜爱。另外,对于孩子接受儿童文学的梯度也要有所考虑。低年级的孩子可能更喜欢简单些的、认知性的歌谣,如儿歌《数角》:“一头牛,两只角,两头牛,四只角,三头牛,几只角?别急,别急,请数好,要是牛犊没长角!一张桌,四只角,两张桌,八只角,三张桌,几只角?别急,别急,请数好,要是圆桌没有角!”而高年级的孩子更重乐趣性,故事情节上也要求更加复杂些。对此,我们可以适当的扩充阅读,如曹文轩《草房子》、郑渊洁《皮皮鲁和鲁西西》、任溶溶《“没头脑”和“不高兴”》、杨红缨《淘气包马小跳》等作品,高年级的孩子们可以在阅读中感受到游戏的乐趣与成长的动力,找到纯真愿望的寄托。

三、挖掘地方与民族儿童文学教学资源

儿童文学与民间口头文学有天生的血缘关系。地方民间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儿童文学作品。河池学院所在的宜州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民间传唱的很多山歌本身就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些资源,形式活泼,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很多故事、歌谣包含着向善、求真的积极因素。对于小学生而言,浓郁的地方特色具有亲近感,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容易产生认同感,是很好的儿童文学教学资源。对于这些资源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大力挖掘与利用。在这方面,宜州市做了很好的尝试,多次举行“山歌传承进校园”活动。如宜州市第二小学,将原汁原味的山歌对唱融入教学,通过“山歌唱孝道”,如“父母恩德重于山,知恩报恩不忘本;做人饮水要思源,才不愧对父母恩”,“师恩母恩不可分,都是爱我一样深;老师教我为人道,父母教我报母恩”,将民间的、传统的山歌资源挖掘出来,既弘扬了地方山歌文化,又潜移默化地进行孝道感恩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教学团队,应该注重挖掘这些教学资源。对此,我们准备带领学生进行采风,在此基础上专门开设“桂西北山歌”,选取适合儿童心智的歌谣与民间 传说 、少数民族传说等,如宜州刘三姐歌谣、都安瑶族《密洛陀古歌》、罗城仫佬族《凤凰山》、《垦王山》、《鸳鸯石》等少数民族神话传说进入课堂教学。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以后,在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因地制宜、因族制宜,拓展第二课堂,进行儿童文学教学。

四、建立专门的儿童文学创作的内部报刊

建立这一专门的“报刊”,可为儿童文学创作、欣赏、研究与交流搭建一个平台。没有一个这样的平台,一些学生的优秀儿童文学原创作品得不到交流。尽管一些高校有自己的文学社,创办了一些社团刊物,如河池学院的如“南楼丹霞”、“空谷”等,这些社团刊物偶尔也刊登一些儿童文学作品,目前尽管还不是专门的儿童文学交流阵地,将来可以加大在这方面的力度,以此为特色,打造品牌,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和河池地区的孩子们提供交流平台,形成以高校为中心,以实习学生为纽带,以各个小学为辐射点的儿童文学创作、批评、交流机制。一方面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和各小学孩子们优秀的原创儿童文学作品刊登起来,及时见报,这对学生与“小作者”们都将是极大地鼓舞;另一方面,积极吸纳孩子们的参与,真正地让孩子们成为儿童文学的主体,参与到创作、欣赏之中,这将有利于加强儿童文学在小学教育专业中的培养。

总之,在目前儿童文学还没有成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的前提下,我们尽可能地在课程教学的层面加强儿童文学在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力度,做了些初步的思考与尝试。

参考文献:

[1]邓琴•加强高校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文学界,2010(6).

[2]周忠和•俄苏作家论儿童文学[M].郑州:河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

儿童文学论文范文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作用

摘要:在小学教育阶段,语文是十分重要的科目,学生通过学习 语文知识 ,为培养其文学素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在小学 语文教材 中,儿童文学占据较大的篇幅,学生学习丰富的 寓言故事 、儿歌等语文内容,能够有利于其对语文知识的全面理解,因而儿童文学深受人们的重视。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意识到儿童文学与语教学之间的联系,语文教师通过合理利用儿童文学资源,进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本文针对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展开了分析,从而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借鉴。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作用

语文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非常重要的交际工具,所以通过语文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其个性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期间,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对儿童文学予以高度重视,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发挥儿童文学的作用,然后让学生学习丰富的儿童文学,进而有助于其更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语文教师必须突显儿童文学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儿童文学内涵

所谓儿童文学指的是专门为儿童所创作的,为儿童提供阅读的作品。儿童文学的种类有很多,包含寓言故事、科幻故事和童话、诗歌等,诸多的创作方式,都使得儿童文学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与小学语文其他教育文章相比,其具有趣味性,所以儿童文学适合于各年龄段的儿童去学习。在儿童文学创作过程中,应该将儿童作为主体,向其提供优质的服务,儿童学习儿童文学能够陶冶其情操,为日后语文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1]。总之,儿童文学具有独特的内涵,对推动小学语文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育的补充,对于我国现代儿童文学而言,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所以教育人员加大了对儿童文学的研究,将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深入讨论,进而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自从产生儿童文学开始,其与小学语文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通过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对儿童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语文课程标准》的提出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材通过多次改编,并推出了一系列儿童文学创作,目前,在新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占据较大的比例,所以表明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空前发展[2]。同时,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息息相关。总之,儿童文学的产生,能够积极地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学习到丰富的语文知识。

三、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的重要资源

对于儿童文学而言,对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重要资源。儿童文学是教师开展课外活动的主要材料,学生通过参与实践,能够培养其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由于儿童文学的题材和内容比较广泛,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外活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儿童诗歌、 散文 等作品,学生通过学习儿童文学更有利于开展故事会和表演等活动。同时,学生在进行课外习作练习时,可以将儿童文学作为范本,所以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例如,在“陶罐与铁罐”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道理,通过讲述寓言故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教师先向学生朗诵该文章,学生仔细分析故事,可以了解到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比较骄傲,对陶罐持有鄙视的态度,然后将二者埋在土里后,陶罐出土却成为了文物,而铁罐变成了泥土。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理解该寓言故事,其实每个人都会有长处和短处,而我们一定要看到对方的长处,并正视自己的短处,只有这样才能互相尊重,并和睦相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儿童文学不仅仅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同时,学生通过学习儿童文学能够使其学会做人的道理,并学习到一定儿童文学知识[3]。总之,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儿童文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相关的儿童文学内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当前,在教育体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提高思想能力已经成为培养儿童的核心,所以小学在语文教学期间,不仅应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而且还要将提高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对于儿童文学而言,其内容和题材都相对广泛,儿童文学中所描述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相关矛盾冲突等都能够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此外,儿童文学能够满足儿童心理特征需求,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发挥儿童文学的作用,从而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比如,在讲解“小小竹排画中游”期间,学生通过诵读“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这首诗歌,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到该诗歌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在江南水乡撑着小竹排,观察江南秀丽的风景,并感受到江南水乡物产丰富[4]。同时,鸟儿欢唱,鱼儿游动,从而表达了小男孩愉悦的心情。此外,借助于对两岸禾苗和树木的描写,呈现对大自然赞美的情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期间,儿童文学对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结束语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其对语文教学的开展起到一定作用,学生通过学习儿童文学,有利于其文学素养的提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需要发挥儿童文学的作用,结合不同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展开语文教学,从而为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金松霖.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J].课外语文(下),2014(12):21-21.

[2]李艳玲.论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科技展望,2014(22):69-69.

[3]王艳.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0):227-227.

中国现代 儿童 文学萌生于晚清时期,但真正诞生于“五四”时期,并在“五四”时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五四”时期的翻译儿童文学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诞生、发展功不可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儿童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儿童文学论文 范文 一:儿童文学促进语文 教育 有效教学提升

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儿童文学的魅力

首先,教师可以创新阅读课的形式和 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注重儿童阅读的渗透,实现“读———唱、读———思、读———疑、读———写”相结合,使儿童文学的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在读唱结合法中,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充分发挥歌唱的作用,把儿歌、 绕口令 、经典歌曲、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思结合法中,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大脑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读疑结合法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已有材料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自主的表达、真实表达、创意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以读促写”、“读写互动”,将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融为一体,同时,通过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的最佳教育环境,通过“教育生态”的改变,来形成一个自由、民主、交流的教学氛围,充分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挖掘,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带来的“花盆效应”,积极优化教育生态价值链条,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阅读需求获得“解放”。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可对传统的“秧田式”学生座位分布,变为“双翼式”和“半圆式”,即将课桌椅排成二行,像一只鸟飞行的翅膀,或以教室的讲台为中心,学生的桌椅摆成一个半圆形,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互动,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搭建平台。教师可将儿童文学作为素材,组织课堂游戏深化学生对 语文知识 和语言艺术的理解。也可通过召开和举行“读书汇报大会”,“ 故事 大奖赛”;通过举行“角色游戏扮演”、“ 辩论 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其次,改善对学生阅读的评价。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传统的阅读评价片面性较强,较多的定性评价,一切以学生的分数为纲,指导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也是以“摘抄 名言 警句、完成老师布置的 读后感 任务”为主,严重打消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失去了指导学生阅读的宗旨,使得学生的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必须注重学生的成功体验,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成功、感受喜悦,从而增强学生进行阅读的动机。要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就必须对传统的单一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以分为本”为“以生为本”。要由“目标性”转变为“体验性”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再以“ 总结 段意”、“写读后感”为重要的评价方式,而要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的应用各种工具去搜集、整理信息,想方设法解决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要由“数量评价法”转变为“质量评价法”。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应将学生的阅读的情感体验、心理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作为评价的目标,最终促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才能更好的激发自己阅读的积极性。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教师的表扬时,就会从情感上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涉猎知识,最终使学生把儿童文学的阅读作为课余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科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儿童文学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课外儿童文学读物。一般来说,指导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儿童文学读物的阅读时,必须以拼音课外读物为基础;指导小学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阅读时,要循序渐进的选择纯文字读物。选择读物内容要健康、符合儿童各方面特点。课外读物要能符合学生的兴趣,要选择与学生兴趣相符合的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很强,对感兴趣的事物会愉快地去探究,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就会视而不见。因此,帮助小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就特别重要,学生只有对教师所选的读物感兴趣,才会主动去阅读,主动去思考。大多数儿童喜欢读一些探险和科幻的书籍,就是因为其好奇心的驱使。可向学生推荐《海底两万里》、《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书籍。如低年级学生适宜读一些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等;中高年级的小学生知识面较广,阅历也较丰富,教师可引导他们读一些游记、传记、 散文 、探险、科幻类的儿童文学读物。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要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形成阅读的“元认知”,授学生以“渔”,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特点、阅读习惯的不同,为学生进行“量身定做”的指导。在实践中,可以指导学生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选读法。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有选择地阅读儿童文学。大多男生喜欢看科幻、笑话类的儿童文学,女生喜欢看校园类的作品,这时可以为男生推荐校园类的作品,使其增加对生活的情感感悟,为女生选择科普类的书,扩大知识面,从而达到调整知识结构的作用。二是精读法。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经典儿童文学读物,指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进行阅读和思考。三是速读法。教师可采用限时的方法,为学生指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内容。通过速度的训练,则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涉猎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处理更多的信息。四是摘录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儿童文学阅读过程中将 文章 中精彩词语、段落摘抄下来,摘录到自己的书本上,利用摘录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为以后的 作文 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摘录后教师及时检查,并向学生提问,如:“你选择这句话进行摘录的理由是什么?”、“这句话(或这个词语)有哪些特点?”等,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 好词好句 的理解。

总之,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密切联系,儿童文学始终贯穿于学生课内、课外 语文学习 过程中,教师应从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寻找如何通过儿童文学促进语文教育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儿童文学对语文有效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有关儿童文学论文范文二:儿童文学的功能及应用分析

摘要:儿童文学与儿童的成长紧密相连,有助于民族性格的传递、改造与超越。优秀的儿童文学集文学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具有语言、情感、创新、教育与人文等多种功能,是儿童嬉戏的乐园,是他们心灵的栖居地,为儿童建立了想象中的“乌托邦”。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功能;课程资源

一、儿童文学

按照年龄层次,儿童文学可以分为幼儿文学、童年文学以及少年文学,按照形式可以分为图画书系类与文字书系类。英美儿童文学在儿童文学发展史上成果显著,受人瞩目。西方的图画书始于17世纪,到了19世纪,随着彩色印刷术的发明,图画书得到了蓬勃发展,英国的伦道夫•凯迪克强调图文一体,被誉为“现代图画书之父”。20世纪初,英国出现了以阿特丽克斯•波特的《彼得兔的故事》为代表的图画书作家,他们利用图画与文字共同讲述着同一个故事,图画并不是文字的依附,而是独自成体,能够单独地讲述故事。比较知名的英美图画系类如《贝贝熊》、《粉红猪小妹》等。文字书作为传统的文学形式,更是有着很多经典作品,如《爱丽丝梦游仙境》、《柳林风声》等。

二、儿童文学的功能

(一)语言功能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没有了优美的、鲜明而生动的语言,文学也就不复存在。优秀的儿童文学的语言不仅规范、准确,又幽默夸张,不但具有丰富的 想象力 ,还有着强烈的艺术力与感染力,能够形象化地把生活的各种美好事物生动地表达出来,激发他们对生活与大自然的热爱,沐浴儿童的心灵。对儿童文学的阅读实践能够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运用能力。文字书系类自不必多说,图画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更是深受幼儿的喜爱。

(二)情感功能

郭沫若认为,儿童文学,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童话、 童谣 、剧曲),都应“以童为本”,由儿童的感官以直心朔于其精神堂奥,准依儿童心理的创造性的想象与感情之艺术,不以成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以“成人为中心”进行功利性、实用性的宣传。一些广泛流传的儿歌比如“好爸爸坏爸爸”、“小燕子”、“读书郎”等以成人为视角的价值观值得商榷。儿童文学是知识与文学艺术的双重启蒙,目前我国的语言启蒙教材比较注重知识传授,重视儿童认知能力的培养,但是缺乏文学特质,缺乏想象与创新,难以激发儿童的共鸣。但是,经典文学作品如《柳林风声》中的小动物性格迥异,充满童真童趣,能够吸引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儿童正确的情感发展。

(三)创新功能

.托尔金认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第一世界”是神创造的世界,对受到“第一世界”束缚而不满的人用幻想去创造一个“第二世界”。儿童文学维系着儿童的童话梦想,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对“第二世界”连绵不绝的想象力。只有具有现代创造意识的儿童文学,方能以创造的露珠,保护孩子的探索创新能力,促使儿童茁壮成长。例如,图画书能够让儿童通过图画的留白主动参与叙事想象,文字书能够让他们构建想象的画面,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与幻想能力。优秀的儿童文学具有现代创造意识,能够鼓励儿童进行探索,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比如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两部书突出表现了儿童追求新奇、喜欢冒险的经历。在探索中理解人生真谛。

(四)教育功能

《贝贝熊系列丛书》是美国儿童行为教育之父斯坦•博丹所创作,从儿童生活的点点滴滴出发,把教育融入到故事之中,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与行为,比如《爱护环境》、《作业的烦恼》、《与父母相处》、《对待陌生人》等,这些故事不是依靠直接地说教,不是单纯地空喊 口号 ,而是通过儿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启发他们去思考,完美地实现了现实伦理、情感伦理、生态伦理和价值伦理的叙事。小说《柳林风声》在模仿游戏与语言幽默中让儿童体会互助互惠,真诚对待朋友的良好品德,培养真善美的美好心灵。另外,这些作品中的生态意识能够让儿童自发地去保护共同居住的地球,保护动物,爱护植物,对大自然与生命存有敬畏之心,更好地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为维护人类居住的生存空间进行努力。

(五)人文功能

真正的文学经典是一种稳定的人文情怀、道德信仰、价值追求和审美趣味[7],承担着创造诗意家园的责任。当下城市化进程在加速,教育的功利化使儿童被关在精神的“围墙”里,他们受到异化失去童真而早熟,导致了童年诗意的消逝。真正具有精神质地的儿童文学在现实中为儿童建立了想象中的“乌托邦”,能够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走向精神的绿洲,诗性的世界,让孩子感知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感受天人合一,众生平等的人文精神。儿童文学所描绘的世界是儿童心目中的“乌托邦”,让这个幻想的“乌托邦”走进儿童纯净的心灵,有助于对人类诗性精神的拯救。例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两部书表现了儿童在稚气而具有魅力的探险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是儿童与成人可以同时阅读的经典。《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杰克逊岛就是孩子们的“乌托邦”,他们在“乌托邦”世界一次又一次的探险中升华着心灵。这些儿童文学经典可以帮助成人抹去尘世的喧嚣,抚平心灵的浮躁,重温童真,纯净心灵,率真心性。

三、英美儿童文学:师院英语专业重要的课程资源

英美儿童文学是师范英语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首先,这门课程可以激发学生 学习英语 的兴趣。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改编经典情节进行角色扮演,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己创作,让学生自由发挥,一些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就是在父母讲故事的形式下得以创作发展,比如《金银岛》、《柳林风声》、《爱丽丝梦游仙境》。其次,英美儿童文学课程还帮助学生学习经典作品的写作思路与写作方法,学习遣词 造句 的优美与准确,在吸收地道语言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语言与鉴赏能力。同时,语言与 文化 相辅相成,英美儿童文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培养他们的全球概念,开拓他们的思维。文学学习的过程是了解英语语言与文化,从而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吸取外来文化精华,并传播中国的语言、文化与价值观。

四、结语

小说是儿童嬉戏的乐园,是人类心灵的栖居地,童心相通,经典的儿童文学没有国界,沟通着人类共同的理想与诉求。美国著名的幽默大师马克•吐温借助童年的故事探寻永恒的生命发祥地,他认为,我们大家都有一个杰克逊岛,儿童文学是在现实中为儿童建立的想象的“乌托邦”,当我们感到疲倦时,我们便向往这个去处。[6]

参考文献

[1]王泉根.论人类文学大系统的分类结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62.

[2][6]侯颖.图画故事对儿童诗性心灵的守望[J].文艺争鸣,2010(24):166、168.

[3]李利芳.论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中的儿童观[J].兰州大学学报,2000(1):140.

[4]石侠,程诺.构建“第二世界”的儿童幻想文学[J].社会科学战线,2011(06):117.

关于儿童文学的论文800字

儿童 文学与小学语文 教育 有着天然的联系,儿童文学界和语文教育界都在致力于两个学科的整合研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儿童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语文课程中儿童文学教学浅谈

小学阶段是儿童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而语文教学对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陶冶小学生的情操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学作为为儿童专门研究的文学作品,它是以儿童为本位的、符合儿童身心发展,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学作品。但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将儿童文学当作学生认识生字和词语的媒介,而没有对其进行正确的解读。这不仅不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这种现象,本文浅析教师进行儿童文学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 措施 。

一、小学语文课程视野中的儿童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现阶段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师范生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学校并没有开设关于儿童文学方面的课程,这就使得师范生在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对儿童文学的了解比较少,从而导致了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不高。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平时的工作量比较大,很少有时间去学习或者阅读儿童文学作品,这就形成了教师儿童文学阅读量较小的情况,从而导致了他们在上课的过程中不知道怎样去进行儿童文学教学工作。

(二) 教学 方法 死板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常常将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对学生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没有从小学语文课程的视野出发,也没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而是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此外,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感悟和理解,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不关注儿童的课外阅读情况

学生平时的阅读量对于儿童文学的学习来说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面对市场上繁多的阅读资料,教师并没有进行仔细的调研,而是一味的让学生在课后多阅读作品,学生在选书的时候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造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阅读层次的不平衡,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此外,现在许多家长过于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将学生的空闲时间都交给了各种补习机构,学生没有多余的实践进行课外阅读,这种方法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关注孩子本身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课程视野中优化儿童文学教学的措施

(一)提高小学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转变教学方式

要想使得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教学能够顺利有效的进行,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对此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师范院校设置关于儿童文学教学的课程,让师范 毕业 生在走上工作岗位的同时将真正的儿童文学带到课堂中来。此外,教师还应该通过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来提高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儿童文学进行研究,还要思考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其次,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儿童文学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转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儿童自己去判断。如在上《乌鸦喝水》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抛出一个问题,问学生“现在有一只小乌鸦口渴了,它看到地上有一个瓶子,但是瓶子里的水太少了,小乌鸦的嘴巴伸不进去,小朋友能帮小乌鸦想想办法,让它喝到水吗?”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便开始思考并回答,从而将学生引到新课的学习中去。第三,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叙述一篇 文章 的过程中由于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从而使得学生对文学作品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不利于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通过对教材文本的研发和对教学环节的调整。如在上《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的时候,由于文章中出现了去多角色,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容易搞混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进行学习,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理清文章中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锻炼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扩大儿童的课外阅读量

对于儿童文学教学来说,最主要的是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不能简单地让学生拿起一本书就开始读,而是要鼓励学生阅读对自己有帮助的书籍。如教师在上《花钟》这一课之前,首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花钟》这一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所以教师可以布置学生预习任务,让学生回家后阅读一些介绍花草的书籍,并在阅读的时候适当的记一些笔记。这样一来,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的知识。此外,对于家长来说,要把时间尽可能的还给孩子,让孩子把课余时间放到阅读上去,家长也可以陪同孩子一起阅读,从而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儿童文学教学论文

一、不断提升儿童文学在小学教学中的地位

(一)提升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1.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儿童文学理念

教师需要充分掌握全新的文学理念,需要跟目前的儿童教育以及儿童的观念相结合。教师需要掌握跟儿童教育以及儿童的观念相匹配的儿童精神需求以及儿童审美的实际需要,并且以此为基础,充分分析儿童在不同的生理、心理年龄条件下的内心世界。例如可以举行一系列活动,将学生们的具体表现详细地记录下来。教师可以设计多元的美术活动方案,让儿童在实际活动中感受美、表现美以及掌握美。例如:组织班级学生开展美术活动“ 脸谱 变变变”,教师在活动开展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要准备相应的京剧脸谱图片,其次是教师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去掌握和收集京剧的 传说 、人文 故事 、音乐、历史传承及流派变化等,通过多种 经验 的积累和相互补充,使自己的 文化 知识得以丰富。儿童年龄较小,接触范围不广,其基础知识准备不足,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跟儿童一起参与图片、故事、音乐的收集等,让幼儿对京剧脸谱有初步的知识积累,借此让儿童在实际活动中感受美、表现美以及掌握美。

2.教师需要不断增加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

教师需要不断增加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提升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进一步改善儿童文学教学水平。想要实现儿童文学的语文教学水平的有效提高就需要不断阅读国内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不断将自己的知识面和阅读视野扩宽,提升感悟能力以及审美鉴赏能力。例如:选取20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的《童话大王》《皮皮鲁》等。又或者是选取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的《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再见了,我的星星》等。

(二)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充分分析

儿童的实际情况,充分了解儿童的情趣。掌握儿童的情趣方向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儿童的思维角度为基础,不断发掘儿童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情趣点。以这个情趣点为依托,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捞月亮》《小猴子下山》《小狐狸卖空气》的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抓住教学的趣味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教学法使小学生在欢乐的学习氛围中体会到课文诵读的乐趣。

二、 总结

总之,儿童文学作品是一种适宜性非常强的语文素材,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需要重视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在这个前提下,找到正确的方法,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不断提升学生们的文学素养。

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资源

一、儿童文学的阅读教学策略与活动设计

围绕“阅读与欣赏”这一教学重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知人论世”所谓“知人论世”,是要让学生关注作者与作品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个性、经历、创作动机和创作风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作品。这是常见的作品阅读导入策略,在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中,占用时间不长,如何用好有限的时间拉近作家和学生的距离呢?对此,教师在课前应该做足“功课”,阅读作家的背景资料,深入挖掘其中的精华,在导入环节中讲好“写作故事”,而不是四平八稳地展现“作家简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中的《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童话作品,该文以不动声色的写法,把鸟儿对诺言的遵守与执着很好地表现出来,使这个悲伤的故事增添了浓浓的爱的温暖。新美南吉的很多作品都具有这样的特点———淡淡的叙述,悲伤的基调,美和爱的内核,这与他的性格和人生经历有关。课前,笔者阅读了儿童文学作家徐鲁的《家乡的月夜啊,谁在吹笛?》一文。这篇文章用讲故事的形式,将新美南吉的一生娓娓道来,也表达了新美南吉的创作初衷与追求。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能全部读给学生听,笔者设计了“作家聊天室”的形式,将文章的精华语句抽出,改写成徐鲁与新美南吉的对话,将新美南吉作为“美的寻求者、发现者和爱的颂扬者”的形象和作品中“为世界送去光明、友善、欢乐和信心”的努力,以平易近人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课后,笔者还将徐鲁的这篇文章打印出来与学生分享。这些做法,为学生提供了一把走进新美南吉创作世界的钥匙。

(二)调动阅读期待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多种多样的猜想、预设和不确定性,“利用阅读期待,让学生经历一个充满创造活力、创造欲望与创造快乐的阅读过程,对于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格的阅读主体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教师可结合作品设计导入游戏,唤起学生已有经验,有效设计悬念,引导学生对作品提问、质疑,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和文本世界的碰撞、冲突与融合。课堂实录1:图画故事书《阿罗有枝彩色笔》克罗格特•约翰逊笔下的阿罗,被誉为“世界上最富有 想象力 的小孩”。《阿罗有枝彩色笔》充满了童年的游戏精神。阿罗来到月光下散步,用一支紫色蜡笔画了条小路,开启冒险之旅。故事里所有的危险都是阿罗画出来的,所有的解决办法也是阿罗画出来的。故事展现了想象所具有的力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品的亮点,教师一开始设计了“想象力游戏”的导入环节:首先呈现一些线条和形状的创意设计图片,打开学生的创意思路;随后呈现一组由线条和形状组成的图案(如左下图),鼓励学生对此展开充分想象。“这是一辆小汽车的底部,四个半圆是车轮。”“这是一只抱着竹子的熊猫,中间是竹子,它的四个爪子露了出来。”“这是一条马路,路的两旁是小山。”……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也颇具创意。这时,教师说道:“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是不简单,有一个叫阿罗的小男孩,据说他的‘想象力世界第一’,他拿着一支小小的紫色蜡笔,创造了自己的想象王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这种导入设计紧扣图画故事书的主题。通过参与“想象力游戏”,学生切实感受到简单的线条和形状在想象力加工下所具有的魅力,带着对想象创造的期待,很快就融入了作品的奇幻世界。“阿罗留白的地方,也有你的梦想”,这是《阿罗有枝彩色笔》封底上的一句话。故事里的多处留白和转折,一次又一次地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学生带来了充满新奇、趣味和挑战的阅读感受。

(三)重视学生的体验与领悟文学阅读特别注重体验和领悟,作者的匠心和作品的亮点,不能单纯依靠教师“分析”,必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心领神会。如,意大利儿童文学作家罗大里创作了很多颇具童趣且意境优美的儿童诗,常常让人产生“出乎意料”的阅读感受。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的“作家介绍”中点明这一创作特点。那么,如何将“出乎意料”的趣味性和美感放大,让学生印象深刻呢?课堂实录2:罗大里的儿童诗《需要什么》做一张桌子,需要木头;木头从哪里来?需要大树;大树从哪里来?需要种子;种子从哪里来?需要果实;果实从哪里来?需要花朵;做一张桌子,需要花一朵。乍一看,这首诗非常简单,但认真分析,这首诗颇具童趣,最后的结论很接近儿童天马行空的思维,而且充满审美张力。如果按照一般的教学思路,一开始就把全诗呈现出来,让学生照着文字吟诵,那么这首诗一环扣一环的问答以及最后出乎意料的结论,就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课堂呈现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展现“做一张桌子,需要木头;木头从哪里来?需要大树”这几句,然后,以“你(学生)问,我(教师)答”的形式,将这首诗逐渐“创作”完整,等“果实从哪里来?需要花朵”完成后,学生很自然地就会继续提问,教师及时收住,以俏皮的口吻,将最后一句表现出来,这个结论“出乎意料”的趣味,学生一下子就能领会了。随后,教师启发学生循着这样的结论展开想象:“一张桌子是一朵花,这一大一小的对比充满了张力,让人过目不忘。我们教室里有这么多桌子,不就相当于我们身在鲜花丛中了吗?”这是一种让学生参与创作“现场”、填补创作“空白”的教学设计。通过这种方式,罗大里儿童诗“不按常理出牌”的巨大冲击力和“简约而不简单”的审美张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注重多部作品的关联与比较课堂上可以就一部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纵向分析,也可以链接多部作品,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如,展示同一位作者的其他作品,帮助学生深化对作者写作风格和语言特色的理解;展现与作品主题相近的其他作品,让学生明了同一主题可以有不同的取材角度、叙述手段等。笔者曾借鉴“主题教学”的理论思路,设计了一堂以“陪伴:亲子之间”为主题的作品阅读课。“陪伴”是生命历程中一个重要的关键词,笔者将反映这一主题的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串联起来,如儿童诗《流萤》、图画故事书《那只深蓝色的鸟是我爸爸》和长篇童话《火鞋与风鞋》选段。《流萤》起了导入的作用,这首诗非常细腻地将亲子之间置身大自然、共同发现、共同游戏的欢乐和温暖表现出来,营造了其乐融融的氛围;《那只深蓝色的鸟是我爸爸》讲述爸爸为了帮助孩子解决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而一次次“变身”成鸟的故事;《火鞋与风鞋》选段叙述的是爸爸妈妈倾听孩子心声,和孩子一同解决心理烦恼的故事。这三部作品层层递进,展现了“陪伴”的不同层次,使学生对“陪伴”形成立体化的感悟与理解,引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感动。

(五)用其他艺术手段深化作品阅读分角色朗读,将作品改编成课本剧,鼓励学生拿起画笔画出作品中的想象世界、选择适当的音乐来传达作品中的情绪,让学生观看由作品改编的电影片段等,这些都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例如,情节冲突明显、角色个性鲜明的故事类作品,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和微型课本剧表演的教学方式。在分角色朗读或表演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逐字逐句揣摩和理解角色的个性、情绪和思想,这有助于他们感受作品的语言艺术魅力。

二、运用儿童文学资源实现“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有机整合

教师应注重儿童文学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这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实现三者在课堂上的融会贯通。在写作教育实践中,教师通常遇到三个层面的问题:学生不愿写、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对此,钱理群指出,让学生“愿意写”“有内容可写”,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和基础。儿童文学充沛的趣味、丰富的幻想、出乎意料的情节发展……能够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到故事情节的预测、修改和再创造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儿童文学资源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表达欲和创作欲。如,图画书《阿罗有枝彩色笔》很适合与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写话”和“口语交际”结合起来,这个故事中无法预知的场景转换让学生一直处在惊喜、期待和愉悦之中,学生纷纷自发地表达“如果我是阿罗,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教师鼓励大家把各自的创意整理起来,就有了一个个全新版本的《阿罗历险记》。“初小阶段(第一学段)的写作教育,要注重三个原则:一是口头写作先于书面写作,要尽量保留儿童口语中‘小儿的语言’;二是群体性,要让写作教育在学生的七嘴八舌中进行,在集体活动中进行;三是将写作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边唱、边画、边跳、边说、边写,在游戏中学习写作。”前述的儿童诗赏析课,也在这种游戏式的集体创造中结出了令人欣喜的果实,学生即兴仿写、接龙创作的作品层出不穷。如,做一个包子,需要面粉/面粉从哪里来?需要小麦/小麦从哪里来?需要麦田/麦田从哪里来?需要土地/土地从哪里来?需要地球/地球从哪里来?需要宇宙大爆炸/做一个包子,需要一个爆炸的宇宙。也许这首诗在美感上还有所欠缺,但结论的张力颇让人眼前一亮。可以说,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激发了学生的集体创造热情,创意的火花点燃了整个课堂,在这样的写作课堂上,学生怎么会不爱表达、不愿意表达呢?

三、结语

早在民国时期,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提出“国文教材普遍的标准,当为儿童所曾接触的事物,而表达的方法,又能引起儿童的感情的……文学趣味本是儿童的夙好呢,教师当然要教他们以富有文学趣味的教材了。”教师要注重自身儿童文学素养的提升,形成正确的儿童文学教学理念,设计灵活多变的儿童文学教学活动,让充满童真童趣、以善为美的儿童文学作品切实地点亮语文课堂。

有关关于儿童文学论文推荐:

1. 关于小学语文的教学论文

2.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3.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毕业生论文

4. 幼师美术教学研究论文

5. 学科教育论文

6. 大专幼师论文范文

7. 浅析少儿图书的市场营销论文

儿童 文学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其早期的表现形式往往为寓言和民间 传说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儿童文学研究 毕业 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艺术 教育 价值研究 》

摘要:我国儿童文学作品起步晚,由于时代背景的特殊性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很长一段时期内,儿童文学作品都同我国政治命脉密切相关,具有十分浓重的时代特色,因而这也导致我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艺术发展缓慢。但在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所提出的“真实即幽默”理念的影响之下,我国儿童文学创作者开始赋予作品更多的幽默艺术与教育意义。本文从儿童文学作品出发,解读了其中所蕴涵的幽默艺术,并就其所具有的深刻教育价值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品;幽默艺术;教育价值

幽默可以定义在美学范围内,它是文学作品应当兼具的美学品质之一。儿童文学属于中国文学的有机构成部分之一,其中不可缺乏幽默的审美价值观。真实是幽默最宝贵的品格,典型代表作有张天翼的小说和童话,它们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样本,幽默之中夹带苦涩与讽刺。相对其他文学作品而言,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基础为现实的儿童校园生活,幽默依据为儿童特有的生命感受和真实的内心世界。既保证了儿童快乐成长的幽默,又满足了儿童最基本的欲求,同时还存在更深层次的幽默内涵,即作者对儿童教育的思索与探究,充分体现了教育家的深远智慧。真正具有高级幽默的儿童文学作品,就形式而言,必须是不虚伪、不造作的幽默,是无修饰、不刻意的幽默。“能够使你在一段中,指不出究竟哪句惹你发笑,只是继续读下去,启发心灵,抒发胸怀而已”,这才是一种浑然天成的幽默。之所以借助于文本向孩子们传达此种幽默,作家的本意在于展现自我幽默的气质与未泯的童心,树立其儿童观及其文学观,同时,发挥作品应用的幽默艺术与教育价值。

一、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幽默艺术

下文以张天翼儿童文学作品为例,就我国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幽默艺术加以深刻挖掘。

(一)批判性的幽默

作为20世纪中期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所著作品都带有浓重而独特的幽默艺术特点,即批判性的幽默。张天翼站在成人的角度,“要将世界上一些鬼脸子揭露”,他认为幽默是较讽刺而言,更讽刺的一种东西。正是这种批判性的存在,使得很多小读者阅读过程中,既被其诙谐而幽默的语言所逗笑,又被其中所描绘的黑暗社会所刺痛。例如,在其发表的童话作品《大林和小林》中,所展现出的奇幻色彩与夸张描述一时掀起了巨大反响,其涵盖了张天翼几乎所有作品的精华,他采用夸张得惹人发笑的语言,一反传统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模式,结合现实生活,打造了两款具有不同思想、性格的角色———大林、小林。对于大林而言,他好吃懒做,呆滞而愚蠢;而小林却勤劳、勇敢、机智、聪明。在两大人物的对比之下,为主人公创设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同时,将其同国王、四四格等角色相联系,将这两大截然不同的世界奇幻地联系起来,利用夸张的笔调描述了由于好吃懒做,最终不幸饿死在富翁岛的大林,并以大林为对比,赞扬了勤劳而勇敢的小林。

(二)温暖的幽默

在张天翼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并非只有批判性的幽默艺术,也有亲切、温暖的幽默艺术。作者从儿童视角出发,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创作了大批优秀的作品,饱含对孩子们的关爱。如《罗文应的 故事 》虽然同样受到“真实即幽默”理念的指导,但是,与其前期所著作品存在很大差别。一方面,张天翼将叙事的角度由成人成功地转向了儿童,开始站在孩子的视野对其童趣、情怀加以抒发,语言也更亲切、活泼,就像春光温柔地浮在每个孩子的头上,温暖着孩子的心灵。另一方面,其更关注 编织 不同的情节利用生动的情节彰显人物性格的个性化发展,打造加以丰富性格特点的人物群。

在作品《罗文应的故事》中,张天翼试图从一系列极具生活气息的情节出发,采用活泼、诙谐的语言,描述了六年级学生罗文应一系列惹人发笑的表现。若非生动的情节和幽默的艺术特点,很难将罗文应的性格真实而形象地呈现在小读者面前,孩子在阅读时会感到乏味、无趣,更不会带来亲切之感。而《罗文应的故事》一经刊登,在小读者领域迅速掀起了一阵阅读热潮,这无疑离不开作者对现实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也离不开其极具表现力的温暖幽默情结。例如,在小主人公准备应同学之邀前去温习功课之时,接到了爸爸所邮寄的画报,他难以克制自己的好奇心,一而再、再而三地翻看,最终耽误了时间。一个简单而真实的情节,即塑造了小主人公贪玩、富有好奇心、约束力有限的性格特点,虽然描述的是虚拟的人物,却也像是我们身边一个活生生的孩子形象。

不仅如此,在张天翼作品中,幽默的语言艺术处处显露,不仅反映了儿童真实的特点,还蕴涵着滑稽、幽默元素,极具童真和趣味性。作者善于采用儿童语言,从儿童思维出发,采用直观、具体的文学创作语言,赋予作品真实的生活气息与趣味性。依然是亲切、自然、通俗的幽默,却真实而不失活泼,传达了人物的心理、性格,使读者有如闻其声、见其人。如《宝葫芦的秘密》中的主人公土葆,他虽然是个好孩子,但却总是幻想不劳而获,当其获得宝葫芦后,张天翼采用细腻、通俗、幽默的语言,描述了他的内心、言谈及所表现的惊喜:“什么!”我将钓竿一扔,跳了起来:“宝葫芦?”,我跳了跳、捏了捏鼻子。在自己腮巴上使劲拧了一把,嗯,真疼!“这么看来,这不是在做梦。”当他知道自己真的获得了一个宝葫芦之后,就开始满地打滚,恨不得告诉奶奶、妈妈、爸爸,还说自己就像“得到了幸福”,这些诙谐语言突出了土葆得到宝葫芦之后的狂喜心态。当孩子读到此时,也不由拍手欣喜。

二、儿童文学作品幽默艺术中所流露的教育价值

建国以来,中国儿童文学逐渐成为肩比成人文学的重要教学之一,目的在于培养新一代的儿童,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儿童文学逐渐步入“工具”时代,成为理论家评论作品好坏的主要标准之一,也是儿童文学作家最基本的创作指导思想,过于放大了儿童文学的功能与作用。与建国以前相比,中国儿童文学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处的环境和时代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儿童真实的幽默与情趣正随着时代发展进入作家们的视野范围。“当其和谐地融入故事之中,就会展现出独特的力量,让孩子们不自禁沉浸其中,心悦诚服地接受作品所流露出的教育思想。”对于儿童文学作品而言,其必须具备足够的趣味性,但趣味性必须健康向上,是有益的。幽默并非一种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严重吸引孩子充分发挥自我 想象力 ,到达教育目的的途径。

猪八戒新传系列作品《猪八戒吃西瓜》《猪八戒回家》《猪八戒学本领》以及《猪八戒探山》是儿童文学作家包蕾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短篇童话,成功地将教育意义融合在幽默文学中,起到了传达的作用。在上述系列作品中,主人公选择的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儿童们个个都十分熟悉的角色,题材借鉴原著的相关情节,增添了许多新颖事件,糅合了现代化的知识理念,使作品既保持原著的幻想特色,又不缺乏现代的儿童幽默生活,在众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具有非常高的幽默艺术教育价值,对儿童的吸引力也很强。

懒惰、贪吃、自以为是以及爱吹嘘等是作品里猪八戒典型的人物性格,这些性格特征与儿童的某些特点相一致,作者从猪八戒不爱劳动、贪吃西瓜和懒惰不学艺的角度入手,着重描写生活细节,紧扣儿童的思维和想法。整个作品都充满了喜剧成分,题材的选择也非常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

细致的心理描写是作者擅长的手法,例如在《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里,他手中有四块西瓜,将自己那块吃掉以后,又将其他三块陆续吃掉,过程中心理矛盾和内心想法被作者描述得十分精彩,先是因为仍然口渴吃掉了猴哥的那块西瓜,打算把剩下的两块西瓜留给师父与沙僧,有个交代;后来忍不住诱惑把沙僧那块西瓜也吃掉了,只给师父留下了一块,不怕猴哥再说自己;最后又说:“师父,不是俺老猪不给你留西瓜,实在是口渴难忍,反正已经多吃了两块西瓜,没有办法交代,最后一块俺也替你吃了吧”。剧中简洁的台词就将猪八戒贪吃、怕被猴哥骂、担心吃了西瓜对不起师父的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在对猪八戒心理活动加以描写之时,采取的是自言自语的方式,生动表现出了孩子生活中明知不该做却忍不住做时内心的挣扎与对我对话,不仅生动地传达了猪八戒师徒的性格特点,还赋予了夸张的情节和诙谐的语言。但读过《猪八戒新传》的人几乎都可以看出,包蕾生动地塑造了老猪的形象,但也将孙悟空这一形象写活了,却是站在猪八戒对立面所塑造的,正如洞察儿童一举一动的成人。例如,为了揭穿八戒好吃、懒做、假学的嘴脸,孙悟空一次次“站在暗处”,看着八戒出各种洋相,在每个故事结尾,总有诸如“凡事多向他人请教,多查、多问、多思、多想,总是好的”等谆谆教导,如此兼具幽默艺术与教育价值方为作品的宗旨。

三、结语

正如贺宜在其所著的一篇 文章 中所提到的那样:“丰富的想象力、优美的文字、高尚的情操、惊险而夸张的故事、会使人发出会心一笑的幽默、生动而活泼的语言、脱离俗套的结尾,如此种种都是吸引小读者沉浸在文字中的魅力。”对于儿童文学作品而言,单纯的儿童情趣、幽默并不存在,其注定只能同教育意旨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王泉根.高扬儿童文学幽默精神的美学旗帜———兼评《中国幽默儿童文学创作丛书》[J].文艺评论,2010(03).

[2]钱进,张燕.冷峭、睿智的笑———浅谈张天翼童话的幽默特色[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3]陈道林.童话中的扁形和圆形人物———论张天翼的童话[J].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

《 小学 语文教材 儿童文学化的价值意义 》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教育科目,语言 文化 是它教学的内容。学习语文,可以使自己成为有文化教养的人,因此,将语文称之为吸收文明结晶的工具一点都不为过。教育学习,要从小抓起,在所有学习阶段当中,筑基的小学是特别重要的,此阶段的语文教育是尤为关键的,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就必须要适应教育对象的特征,而小学阶段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最大的特征,就是他们所属的群体——儿童。由此,儿童文学化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材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

【关键词】语文;教材;儿童文学;价值意义

语文,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一门基础和必修的学科,因为,语文是人类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甚至说它是学习一切的基础,也丝毫不算夸张。人类的交流,生存的技能,乃至文明的传承,完成这些全都是离不开语文的。小学教育是人们接受正规教育的最初阶段,也是基础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小学语文就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学作品是语文教材的极大组成部分,其内容涵盖的语言、文字、思想等都是具有教学意义的,小学语文教材也大部分是由文学作品编排而成的。文学作品很多,但不是所有的都适合作为教材,更不要说作为小学教材。文学作品都是面向一定受众的,男性文学、女性文学、成人文学、儿童文学,这些分类的依据就是受众,“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就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这一点。在我国,一般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是6-12岁的适龄儿童,人生在各个阶段,都会具有与其对应的思想特点和心理需求,儿童阶段也不例外。更加符合儿童受众的文学作品,自然就是儿童文学了。

一、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化的价值意义

顾名思义,儿童文学,就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从根本的创作角度来说,儿童文学作品相较于其他任何类型的作品,都会更加符合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因为这些作品创作时的出发点就早已确定,无论是主题精神、视角定位,甚至语言文字,都是为儿童这个特定人群量身打造,如此的“先天优势”,对于儿童的文字理解、语言学习、思维开拓、想象激发、精神愉悦等各方面,都具有其他作品无法相比的重要价值。既然有这般重要的意义,那么在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小学教育处于基础地位语文教育,儿童文学化必须被重视起来。

1.儿童文学的道德观念价值。黑白善恶分明,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像成年文学那样思辨性太强,是非难断,惩恶扬善,培养美德对于处于明净单纯的儿童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正是塑造确立道德是非观念的启蒙阶段,很大程度的培养需要外界环境的激发和引导,而儿童文学当中,这一点往往是非常鲜明的,在结构简单的故事中,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美好的品德全部呈现具体,美好与丑陋,善良与邪恶,黑与白,好与坏,这些从来都是分的清清楚楚,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赞美和唾弃,可取不可取,简单明了,这些对于儿童心理和品德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极其突出的。

2.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在教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提高其能力素质,儿童文学也是符合这一要求的。首先,儿童文学作品中,往往是具备许多基础常识的,受众在享受其带来的愉悦乐趣之外,也很容易被带入到作品的特定环境中,感受不同人物的人生经历,进而产生一些生活 经验 感悟;其次,儿童文学通常是会涵盖许多想象成分的,如童话、 寓言故事 等,这些能够激发受众的想象力,随之拓展儿童的思维模式,对于他们的创造力会有很大的提升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化的注意问题

由于创作背景的不同,或者创作者能力水平的差异等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影响也是存在差异的,再加上教材容量的限制,如何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选择和编排,也是需要慎重对待的。

1.符合现阶段的儿童需求。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切都在时刻发生着变化,社会生活越加的丰富多姿,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完善,这些影响作用到儿童身上,就表现在其智力的发展速度提高,儿童越来越早熟,接触了解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相应的心理需求也自然会发生变化,因此,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选择上,应该与时俱进,不能以旧的固有眼光一成不变地对待他们,不要低估了儿童的思维学习能力发展速度,在教材的选编上一定要符合时代的特征需求,才能发挥恰当的作用。

2.选材多样性,采编多方面。教材的编纂和修订,并不是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庞大冗杂的工程,是需要许多方面共同努力才可以做好的。现阶段,在我国,参与教材编修的人员主要是一些教育专家和研究工作者,恰缺少一些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参与,而这些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经验也应当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方面,而所有的事物,都是需要经过全方位多角度补充糅合,才可能真正做到完善。

三、结语

当然,儿童文学有其本身的优势和特点,但也不能否认其他体裁、作品的重要性,“兼容并蓄”教育理念的提出,是非常睿智和伟大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中,要以人为本,通过教育,让更多的人受到更好的文化熏陶和精神修养,是极其重要的。自从产生教育以来,教材的选用和编排就是一个从未停止过被讨论的话题,众口难调,尽善尽美的事情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追求,但是,要做到符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选择,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朱自强.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M].长春出版社,2012.

[2]毛蓓蕾.小学生心理辅导札记[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瑞士)皮亚杰著.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4](法)安妮•夏莱-德布雷.儿童心理学[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 儿童文学促进语文教育有效教学提升 》

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儿童文学的魅力

首先,教师可以创新阅读课的形式和 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注重儿童阅读的渗透,实现“读———唱、读———思、读———疑、读———写”相结合,使儿童文学的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在读唱结合法中,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充分发挥歌唱的作用,把儿歌、 绕口令 、经典歌曲、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思结合法中,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大脑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读疑结合法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已有材料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自主的表达、真实表达、创意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以读促写”、“读写互动”,将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融为一体,同时,通过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的最佳教育环境,通过“教育生态”的改变,来形成一个自由、民主、交流的教学氛围,充分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挖掘,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带来的“花盆效应”,积极优化教育生态价值链条,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阅读需求获得“解放”。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可对传统的“秧田式”学生座位分布,变为“双翼式”和“半圆式”,即将课桌椅排成二行,像一只鸟飞行的翅膀,或以教室的讲台为中心,学生的桌椅摆成一个半圆形,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互动,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搭建平台。

教师可将儿童文学作为素材,组织课堂游戏深化学生对 语文知识 和语言艺术的理解。也可通过召开和举行“读书汇报大会”,“故事大奖赛”;通过举行“角色游戏扮演”、“ 辩论 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其次,改善对学生阅读的评价。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传统的阅读评价片面性较强,较多的定性评价,一切以学生的分数为纲,指导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也是以“摘抄 名言 警句、完成老师布置的 读后感 任务”为主,严重打消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失去了指导学生阅读的宗旨,使得学生的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必须注重学生的成功体验,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成功、感受喜悦,从而增强学生进行阅读的动机。

要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就必须对传统的单一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以分为本”为“以生为本”。要由“目标性”转变为“体验性”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再以“ 总结 段意”、“写读后感”为重要的评价方式,而要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的应用各种工具去搜集、整理信息,想方设法解决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

要由“数量评价法”转变为“质量评价法”。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应将学生的阅读的情感体验、心理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作为评价的目标,最终促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才能更好的激发自己阅读的积极性。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教师的表扬时,就会从情感上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涉猎知识,最终使学生把儿童文学的阅读作为课余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科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儿童文学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课外儿童文学读物。一般来说,指导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儿童文学读物的阅读时,必须以拼音课外读物为基础;指导小学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阅读时,要循序渐进的选择纯文字读物。选择读物内容要健康、符合儿童各方面特点。课外读物要能符合学生的兴趣,要选择与学生兴趣相符合的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很强,对感兴趣的事物会愉快地去探究,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就会视而不见。因此,帮助小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就特别重要,学生只有对教师所选的读物感兴趣,才会主动去阅读,主动去思考。

大多数儿童喜欢读一些探险和科幻的书籍,就是因为其好奇心的驱使。可向学生推荐《海底两万里》、《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书籍。如低年级学生适宜读一些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等;中高年级的小学生知识面较广,阅历也较丰富,教师可引导他们读一些游记、传记、 散文 、探险、科幻类的儿童文学读物。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要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形成阅读的“元认知”,授学生以“渔”,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特点、阅读习惯的不同,为学生进行“量身定做”的指导。在实践中,可以指导学生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选读法。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有选择地阅读儿童文学。

大多男生喜欢看科幻、笑话类的儿童文学,女生喜欢看校园类的作品,这时可以为男生推荐校园类的作品,使其增加对生活的情感感悟,为女生选择科普类的书,扩大知识面,从而达到调整知识结构的作用。二是精读法。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经典儿童文学读物,指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进行阅读和思考。

三是速读法。教师可采用限时的方法,为学生指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内容。通过速度的训练,则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涉猎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处理更多的信息。四是摘录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儿童文学阅读过程中将文章中精彩词语、段落摘抄下来,摘录到自己的书本上,利用摘录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为以后的 作文 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摘录后教师及时检查,并向学生提问,如:“你选择这句话进行摘录的理由是什么?”、“这句话(或这个词语)有哪些特点?”等,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 好词好句 的理解。

总之,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密切联系,儿童文学始终贯穿于学生课内、课外 语文学习 过程中,教师应从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寻找如何通过儿童文学促进语文教育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儿童文学对语文有效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有关浅谈儿童文学研究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1. 关于儿童文学论文

2. 浅谈人文素养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3. 人文素养培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4.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5. 探讨初等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6.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中国现代 儿童 文学萌生于晚清时期,但真正诞生于“五四”时期,并在“五四”时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五四”时期的翻译儿童文学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诞生、发展功不可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儿童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儿童文学论文 范文 一:儿童文学促进语文 教育 有效教学提升

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儿童文学的魅力

首先,教师可以创新阅读课的形式和 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注重儿童阅读的渗透,实现“读———唱、读———思、读———疑、读———写”相结合,使儿童文学的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在读唱结合法中,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充分发挥歌唱的作用,把儿歌、 绕口令 、经典歌曲、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思结合法中,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大脑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读疑结合法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已有材料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自主的表达、真实表达、创意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以读促写”、“读写互动”,将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融为一体,同时,通过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的最佳教育环境,通过“教育生态”的改变,来形成一个自由、民主、交流的教学氛围,充分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挖掘,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带来的“花盆效应”,积极优化教育生态价值链条,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阅读需求获得“解放”。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可对传统的“秧田式”学生座位分布,变为“双翼式”和“半圆式”,即将课桌椅排成二行,像一只鸟飞行的翅膀,或以教室的讲台为中心,学生的桌椅摆成一个半圆形,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互动,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搭建平台。教师可将儿童文学作为素材,组织课堂游戏深化学生对 语文知识 和语言艺术的理解。也可通过召开和举行“读书汇报大会”,“ 故事 大奖赛”;通过举行“角色游戏扮演”、“ 辩论 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其次,改善对学生阅读的评价。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传统的阅读评价片面性较强,较多的定性评价,一切以学生的分数为纲,指导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也是以“摘抄 名言 警句、完成老师布置的 读后感 任务”为主,严重打消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失去了指导学生阅读的宗旨,使得学生的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必须注重学生的成功体验,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成功、感受喜悦,从而增强学生进行阅读的动机。要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就必须对传统的单一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以分为本”为“以生为本”。要由“目标性”转变为“体验性”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再以“ 总结 段意”、“写读后感”为重要的评价方式,而要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的应用各种工具去搜集、整理信息,想方设法解决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要由“数量评价法”转变为“质量评价法”。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应将学生的阅读的情感体验、心理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作为评价的目标,最终促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才能更好的激发自己阅读的积极性。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教师的表扬时,就会从情感上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涉猎知识,最终使学生把儿童文学的阅读作为课余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科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儿童文学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课外儿童文学读物。一般来说,指导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儿童文学读物的阅读时,必须以拼音课外读物为基础;指导小学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阅读时,要循序渐进的选择纯文字读物。选择读物内容要健康、符合儿童各方面特点。课外读物要能符合学生的兴趣,要选择与学生兴趣相符合的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很强,对感兴趣的事物会愉快地去探究,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就会视而不见。因此,帮助小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就特别重要,学生只有对教师所选的读物感兴趣,才会主动去阅读,主动去思考。大多数儿童喜欢读一些探险和科幻的书籍,就是因为其好奇心的驱使。可向学生推荐《海底两万里》、《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书籍。如低年级学生适宜读一些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等;中高年级的小学生知识面较广,阅历也较丰富,教师可引导他们读一些游记、传记、 散文 、探险、科幻类的儿童文学读物。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要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形成阅读的“元认知”,授学生以“渔”,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特点、阅读习惯的不同,为学生进行“量身定做”的指导。在实践中,可以指导学生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选读法。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有选择地阅读儿童文学。大多男生喜欢看科幻、笑话类的儿童文学,女生喜欢看校园类的作品,这时可以为男生推荐校园类的作品,使其增加对生活的情感感悟,为女生选择科普类的书,扩大知识面,从而达到调整知识结构的作用。二是精读法。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经典儿童文学读物,指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进行阅读和思考。三是速读法。教师可采用限时的方法,为学生指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内容。通过速度的训练,则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涉猎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处理更多的信息。四是摘录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儿童文学阅读过程中将 文章 中精彩词语、段落摘抄下来,摘录到自己的书本上,利用摘录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为以后的 作文 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摘录后教师及时检查,并向学生提问,如:“你选择这句话进行摘录的理由是什么?”、“这句话(或这个词语)有哪些特点?”等,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 好词好句 的理解。

总之,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密切联系,儿童文学始终贯穿于学生课内、课外 语文学习 过程中,教师应从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寻找如何通过儿童文学促进语文教育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儿童文学对语文有效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有关儿童文学论文范文二:儿童文学的功能及应用分析

摘要:儿童文学与儿童的成长紧密相连,有助于民族性格的传递、改造与超越。优秀的儿童文学集文学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具有语言、情感、创新、教育与人文等多种功能,是儿童嬉戏的乐园,是他们心灵的栖居地,为儿童建立了想象中的“乌托邦”。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功能;课程资源

一、儿童文学

按照年龄层次,儿童文学可以分为幼儿文学、童年文学以及少年文学,按照形式可以分为图画书系类与文字书系类。英美儿童文学在儿童文学发展史上成果显著,受人瞩目。西方的图画书始于17世纪,到了19世纪,随着彩色印刷术的发明,图画书得到了蓬勃发展,英国的伦道夫•凯迪克强调图文一体,被誉为“现代图画书之父”。20世纪初,英国出现了以阿特丽克斯•波特的《彼得兔的故事》为代表的图画书作家,他们利用图画与文字共同讲述着同一个故事,图画并不是文字的依附,而是独自成体,能够单独地讲述故事。比较知名的英美图画系类如《贝贝熊》、《粉红猪小妹》等。文字书作为传统的文学形式,更是有着很多经典作品,如《爱丽丝梦游仙境》、《柳林风声》等。

二、儿童文学的功能

(一)语言功能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没有了优美的、鲜明而生动的语言,文学也就不复存在。优秀的儿童文学的语言不仅规范、准确,又幽默夸张,不但具有丰富的 想象力 ,还有着强烈的艺术力与感染力,能够形象化地把生活的各种美好事物生动地表达出来,激发他们对生活与大自然的热爱,沐浴儿童的心灵。对儿童文学的阅读实践能够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运用能力。文字书系类自不必多说,图画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更是深受幼儿的喜爱。

(二)情感功能

郭沫若认为,儿童文学,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童话、 童谣 、剧曲),都应“以童为本”,由儿童的感官以直心朔于其精神堂奥,准依儿童心理的创造性的想象与感情之艺术,不以成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以“成人为中心”进行功利性、实用性的宣传。一些广泛流传的儿歌比如“好爸爸坏爸爸”、“小燕子”、“读书郎”等以成人为视角的价值观值得商榷。儿童文学是知识与文学艺术的双重启蒙,目前我国的语言启蒙教材比较注重知识传授,重视儿童认知能力的培养,但是缺乏文学特质,缺乏想象与创新,难以激发儿童的共鸣。但是,经典文学作品如《柳林风声》中的小动物性格迥异,充满童真童趣,能够吸引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儿童正确的情感发展。

(三)创新功能

.托尔金认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第一世界”是神创造的世界,对受到“第一世界”束缚而不满的人用幻想去创造一个“第二世界”。儿童文学维系着儿童的童话梦想,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对“第二世界”连绵不绝的想象力。只有具有现代创造意识的儿童文学,方能以创造的露珠,保护孩子的探索创新能力,促使儿童茁壮成长。例如,图画书能够让儿童通过图画的留白主动参与叙事想象,文字书能够让他们构建想象的画面,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与幻想能力。优秀的儿童文学具有现代创造意识,能够鼓励儿童进行探索,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比如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两部书突出表现了儿童追求新奇、喜欢冒险的经历。在探索中理解人生真谛。

(四)教育功能

《贝贝熊系列丛书》是美国儿童行为教育之父斯坦•博丹所创作,从儿童生活的点点滴滴出发,把教育融入到故事之中,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与行为,比如《爱护环境》、《作业的烦恼》、《与父母相处》、《对待陌生人》等,这些故事不是依靠直接地说教,不是单纯地空喊 口号 ,而是通过儿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启发他们去思考,完美地实现了现实伦理、情感伦理、生态伦理和价值伦理的叙事。小说《柳林风声》在模仿游戏与语言幽默中让儿童体会互助互惠,真诚对待朋友的良好品德,培养真善美的美好心灵。另外,这些作品中的生态意识能够让儿童自发地去保护共同居住的地球,保护动物,爱护植物,对大自然与生命存有敬畏之心,更好地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为维护人类居住的生存空间进行努力。

(五)人文功能

真正的文学经典是一种稳定的人文情怀、道德信仰、价值追求和审美趣味[7],承担着创造诗意家园的责任。当下城市化进程在加速,教育的功利化使儿童被关在精神的“围墙”里,他们受到异化失去童真而早熟,导致了童年诗意的消逝。真正具有精神质地的儿童文学在现实中为儿童建立了想象中的“乌托邦”,能够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走向精神的绿洲,诗性的世界,让孩子感知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感受天人合一,众生平等的人文精神。儿童文学所描绘的世界是儿童心目中的“乌托邦”,让这个幻想的“乌托邦”走进儿童纯净的心灵,有助于对人类诗性精神的拯救。例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两部书表现了儿童在稚气而具有魅力的探险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是儿童与成人可以同时阅读的经典。《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杰克逊岛就是孩子们的“乌托邦”,他们在“乌托邦”世界一次又一次的探险中升华着心灵。这些儿童文学经典可以帮助成人抹去尘世的喧嚣,抚平心灵的浮躁,重温童真,纯净心灵,率真心性。

三、英美儿童文学:师院英语专业重要的课程资源

英美儿童文学是师范英语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首先,这门课程可以激发学生 学习英语 的兴趣。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改编经典情节进行角色扮演,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己创作,让学生自由发挥,一些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就是在父母讲故事的形式下得以创作发展,比如《金银岛》、《柳林风声》、《爱丽丝梦游仙境》。其次,英美儿童文学课程还帮助学生学习经典作品的写作思路与写作方法,学习遣词 造句 的优美与准确,在吸收地道语言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语言与鉴赏能力。同时,语言与 文化 相辅相成,英美儿童文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培养他们的全球概念,开拓他们的思维。文学学习的过程是了解英语语言与文化,从而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吸取外来文化精华,并传播中国的语言、文化与价值观。

四、结语

小说是儿童嬉戏的乐园,是人类心灵的栖居地,童心相通,经典的儿童文学没有国界,沟通着人类共同的理想与诉求。美国著名的幽默大师马克•吐温借助童年的故事探寻永恒的生命发祥地,他认为,我们大家都有一个杰克逊岛,儿童文学是在现实中为儿童建立的想象的“乌托邦”,当我们感到疲倦时,我们便向往这个去处。[6]

参考文献

[1]王泉根.论人类文学大系统的分类结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62.

[2][6]侯颖.图画故事对儿童诗性心灵的守望[J].文艺争鸣,2010(24):166、168.

[3]李利芳.论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中的儿童观[J].兰州大学学报,2000(1):140.

[4]石侠,程诺.构建“第二世界”的儿童幻想文学[J].社会科学战线,2011(06):117.

关于儿童文学的论文3000字

儿童 文学,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类别。它是指由成年人创作的,以未成年人为受众的文学作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儿童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儿童文学论文 范文 一: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加强策略

摘要:从高校小学 教育 专业课程教学的角度来看,目前儿童文学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需要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创作实践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教学实践;挖掘地方与民族儿童文学教学资源,建立专门的儿童文学创作内部报刊,为儿童文学创作、欣赏、研究与交流搭建一个平台。

关键词:儿童文学;教学;创作

儿童文学是儿童成长的精神食粮。随着社会经济 文化 的发展与对教育的日益重视,儿童文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从《儿童文学》等刊物的发行量之大就可以看出来。但目前,儿童文学还没有成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1],儿童文学课程主要是纳入小学教育专业。也就是说,现在的小学教育(语文教育方向)专业的学生将要承担起一线的儿童文学教学。从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角度来看,目前儿童文学教学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一是创作实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相关高校教师对大学“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关注多,而对自己的学生以后走向小学教育岗位后如何进行儿童文学教学则关注不够;三是民族资源与地方资源发掘不够;四是缺乏儿童文学作品的刊发阵地。 文章 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提出几点思考。

一、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儿童文学创作实践

目前,“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重心落在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上,主要包括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历史发展轨迹与各种文体介绍三方面上,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对于儿童文学创作这一块则相对忽视。事实上,如果不深入了解儿童并尝试进行儿童文学创作,儿童文学教育就很难摆脱成人思维模式,难以根除“成人幻想”的痕迹。别林斯基《新年礼物:霍夫曼的两篇童话和伊利涅依爷爷的童话》说:“童年时期幻想乃是儿童心灵的主要本领和力量,乃是心灵的杠杆,是儿童的精神世界和存在于他们自身之外的现实世界之间的首要媒介。孩子们不需要什么辩证法的结论和证据,不需要逻辑上的首尾一致,他需要的是形象、色彩和声响。儿童不喜爱抽象的概念……他们是多么强烈地追求一切富有幻想性的东西,他们是何等贪婪入迷地听取关于死人、鬼魂和妖魔的 故事 。这一切说明什么呢?说明对无穷事物的需求,说明对生活奥秘的预感,说明开始具有审美感;而所有这一切暂时都还只能在一种思想模糊而色彩鲜艳为特点的特殊事物中为自己求得满足。”[2]儿童的思维与成人思维存在很大的差异,切实进行儿童文学创作的尝试,可以促使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设身处地地以儿童的视角来观察自然与社会,以儿童的思维来认识自然与社会,以儿童的感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使自己以“童心”来进行儿童文学创作。这样走向小学教育岗位,进行儿童文学教育,就会更加贴近孩子们。如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教学,通过日常见习与集中实习,切实的了解到孩子们在想什么,想干什么。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儿童文学创作更接近儿童的心理。如河池学院韦梦玲的童话《水晶球》、陆晓婷的童话《“小尾巴”小小》、莫雪鸿的童话《智慧的小公主》等原创儿童文学作品①,不仅强化了对大学课堂所学儿童文学、小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知识,还增进了未来小学教师与儿童心智的“磨合”,为以后高效从事儿童文学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儿童文学教学实践

目前,高校教师对大学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关注多,而对自己的学生以后走向小学教育岗位后如何进行儿童文学教学则关注不够。师范生总是要走向讲台的,要想提高儿童文学教学效果,就要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解决“如何教”的问题,提前积累 经验 ,进入角色。其实这个问题应该是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与学生共同面对的问题,要一起成长。学生的日常见习与集中实习可以为教师与学生的儿童文学教学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生通过实习,加强儿童文学教学实践,教师通过带队指导、巡视指导等方式,加强对一线儿童文学教学实践的了解与对学生的指导,同时将先进的儿童文学理念与具体的教学相结合,使得儿童文学教学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就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教学实践而言,我们在一线的儿童文学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做了许多思考与尝试。比如有针对性地展开儿童文学教学,有的孩子比较胆小,我们的学生就有选择性地找一些主人公比较勇敢地 童话故事 来讲给他们。正好有学生创作童话《“小尾巴”小小》,讲述了一只名叫小小的可爱的小猴子,从胆子小到变得机智勇敢的过程。这类故事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心灵的启发。又如进行开放式的儿童文学教育,让小学生也“参与”到儿童文学故事、童话的教学,对同一个故事、童话,让小学生“定制”自己喜欢的结尾,或者联系自己展开想象,学生及时地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点评与引导,培养小学生的 想象力 ,加强审美教育。如我们的实习生在讲授洪汛涛《神笔马良》时,将《假如》这一诗歌结合起来,并进行开放式的结尾创作,让每一位孩子通过这个 句子 来写自己的愿望。这样在近乎游戏的教学中,既丰富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老师的诱导下培养了审美能力。又如在教学实践中,贴近小学生的情感与生活,选取他们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以 黑板报 、 手抄报 等形式发表原创性的儿童文学创作,这种“身边的故事”在小学生中的德育教育与审美教育中效果很好。如黎茵茵同学根据其在宜州市第一小学中的见闻创作的儿童小说《回答专业户》,就选取课堂上的真实一幕,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得到这个班级小学生的喜爱。另外,对于孩子接受儿童文学的梯度也要有所考虑。低年级的孩子可能更喜欢简单些的、认知性的歌谣,如儿歌《数角》:“一头牛,两只角,两头牛,四只角,三头牛,几只角?别急,别急,请数好,要是牛犊没长角!一张桌,四只角,两张桌,八只角,三张桌,几只角?别急,别急,请数好,要是圆桌没有角!”而高年级的孩子更重乐趣性,故事情节上也要求更加复杂些。对此,我们可以适当的扩充阅读,如曹文轩《草房子》、郑渊洁《皮皮鲁和鲁西西》、任溶溶《“没头脑”和“不高兴”》、杨红缨《淘气包马小跳》等作品,高年级的孩子们可以在阅读中感受到游戏的乐趣与成长的动力,找到纯真愿望的寄托。

三、挖掘地方与民族儿童文学教学资源

儿童文学与民间口头文学有天生的血缘关系。地方民间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儿童文学作品。河池学院所在的宜州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民间传唱的很多山歌本身就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些资源,形式活泼,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很多故事、歌谣包含着向善、求真的积极因素。对于小学生而言,浓郁的地方特色具有亲近感,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容易产生认同感,是很好的儿童文学教学资源。对于这些资源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大力挖掘与利用。在这方面,宜州市做了很好的尝试,多次举行“山歌传承进校园”活动。如宜州市第二小学,将原汁原味的山歌对唱融入教学,通过“山歌唱孝道”,如“父母恩德重于山,知恩报恩不忘本;做人饮水要思源,才不愧对父母恩”,“师恩母恩不可分,都是爱我一样深;老师教我为人道,父母教我报母恩”,将民间的、传统的山歌资源挖掘出来,既弘扬了地方山歌文化,又潜移默化地进行孝道感恩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教学团队,应该注重挖掘这些教学资源。对此,我们准备带领学生进行采风,在此基础上专门开设“桂西北山歌”,选取适合儿童心智的歌谣与民间 传说 、少数民族传说等,如宜州刘三姐歌谣、都安瑶族《密洛陀古歌》、罗城仫佬族《凤凰山》、《垦王山》、《鸳鸯石》等少数民族神话传说进入课堂教学。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以后,在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因地制宜、因族制宜,拓展第二课堂,进行儿童文学教学。

四、建立专门的儿童文学创作的内部报刊

建立这一专门的“报刊”,可为儿童文学创作、欣赏、研究与交流搭建一个平台。没有一个这样的平台,一些学生的优秀儿童文学原创作品得不到交流。尽管一些高校有自己的文学社,创办了一些社团刊物,如河池学院的如“南楼丹霞”、“空谷”等,这些社团刊物偶尔也刊登一些儿童文学作品,目前尽管还不是专门的儿童文学交流阵地,将来可以加大在这方面的力度,以此为特色,打造品牌,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和河池地区的孩子们提供交流平台,形成以高校为中心,以实习学生为纽带,以各个小学为辐射点的儿童文学创作、批评、交流机制。一方面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和各小学孩子们优秀的原创儿童文学作品刊登起来,及时见报,这对学生与“小作者”们都将是极大地鼓舞;另一方面,积极吸纳孩子们的参与,真正地让孩子们成为儿童文学的主体,参与到创作、欣赏之中,这将有利于加强儿童文学在小学教育专业中的培养。

总之,在目前儿童文学还没有成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的前提下,我们尽可能地在课程教学的层面加强儿童文学在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力度,做了些初步的思考与尝试。

参考文献:

[1]邓琴•加强高校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文学界,2010(6).

[2]周忠和•俄苏作家论儿童文学[M].郑州:河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

儿童文学论文范文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作用

摘要:在小学教育阶段,语文是十分重要的科目,学生通过学习 语文知识 ,为培养其文学素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在小学 语文教材 中,儿童文学占据较大的篇幅,学生学习丰富的 寓言故事 、儿歌等语文内容,能够有利于其对语文知识的全面理解,因而儿童文学深受人们的重视。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意识到儿童文学与语教学之间的联系,语文教师通过合理利用儿童文学资源,进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本文针对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展开了分析,从而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借鉴。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作用

语文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非常重要的交际工具,所以通过语文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其个性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期间,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对儿童文学予以高度重视,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发挥儿童文学的作用,然后让学生学习丰富的儿童文学,进而有助于其更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语文教师必须突显儿童文学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儿童文学内涵

所谓儿童文学指的是专门为儿童所创作的,为儿童提供阅读的作品。儿童文学的种类有很多,包含寓言故事、科幻故事和童话、诗歌等,诸多的创作方式,都使得儿童文学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与小学语文其他教育文章相比,其具有趣味性,所以儿童文学适合于各年龄段的儿童去学习。在儿童文学创作过程中,应该将儿童作为主体,向其提供优质的服务,儿童学习儿童文学能够陶冶其情操,为日后语文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1]。总之,儿童文学具有独特的内涵,对推动小学语文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育的补充,对于我国现代儿童文学而言,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所以教育人员加大了对儿童文学的研究,将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深入讨论,进而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自从产生儿童文学开始,其与小学语文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通过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对儿童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语文课程标准》的提出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材通过多次改编,并推出了一系列儿童文学创作,目前,在新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占据较大的比例,所以表明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空前发展[2]。同时,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息息相关。总之,儿童文学的产生,能够积极地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学习到丰富的语文知识。

三、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的重要资源

对于儿童文学而言,对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重要资源。儿童文学是教师开展课外活动的主要材料,学生通过参与实践,能够培养其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由于儿童文学的题材和内容比较广泛,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外活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儿童诗歌、 散文 等作品,学生通过学习儿童文学更有利于开展故事会和表演等活动。同时,学生在进行课外习作练习时,可以将儿童文学作为范本,所以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例如,在“陶罐与铁罐”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道理,通过讲述寓言故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教师先向学生朗诵该文章,学生仔细分析故事,可以了解到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比较骄傲,对陶罐持有鄙视的态度,然后将二者埋在土里后,陶罐出土却成为了文物,而铁罐变成了泥土。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理解该寓言故事,其实每个人都会有长处和短处,而我们一定要看到对方的长处,并正视自己的短处,只有这样才能互相尊重,并和睦相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儿童文学不仅仅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同时,学生通过学习儿童文学能够使其学会做人的道理,并学习到一定儿童文学知识[3]。总之,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儿童文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相关的儿童文学内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当前,在教育体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提高思想能力已经成为培养儿童的核心,所以小学在语文教学期间,不仅应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而且还要将提高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对于儿童文学而言,其内容和题材都相对广泛,儿童文学中所描述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相关矛盾冲突等都能够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此外,儿童文学能够满足儿童心理特征需求,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发挥儿童文学的作用,从而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比如,在讲解“小小竹排画中游”期间,学生通过诵读“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这首诗歌,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到该诗歌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在江南水乡撑着小竹排,观察江南秀丽的风景,并感受到江南水乡物产丰富[4]。同时,鸟儿欢唱,鱼儿游动,从而表达了小男孩愉悦的心情。此外,借助于对两岸禾苗和树木的描写,呈现对大自然赞美的情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期间,儿童文学对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结束语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其对语文教学的开展起到一定作用,学生通过学习儿童文学,有利于其文学素养的提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需要发挥儿童文学的作用,结合不同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展开语文教学,从而为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金松霖.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J].课外语文(下),2014(12):21-21.

[2]李艳玲.论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科技展望,2014(22):69-69.

[3]王艳.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0):227-227.

中国现代 儿童 文学萌生于晚清时期,但真正诞生于“五四”时期,并在“五四”时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五四”时期的翻译儿童文学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诞生、发展功不可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儿童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儿童文学论文 范文 一:儿童文学促进语文 教育 有效教学提升

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儿童文学的魅力

首先,教师可以创新阅读课的形式和 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注重儿童阅读的渗透,实现“读———唱、读———思、读———疑、读———写”相结合,使儿童文学的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在读唱结合法中,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充分发挥歌唱的作用,把儿歌、 绕口令 、经典歌曲、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思结合法中,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大脑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读疑结合法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已有材料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自主的表达、真实表达、创意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以读促写”、“读写互动”,将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融为一体,同时,通过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的最佳教育环境,通过“教育生态”的改变,来形成一个自由、民主、交流的教学氛围,充分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挖掘,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带来的“花盆效应”,积极优化教育生态价值链条,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阅读需求获得“解放”。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可对传统的“秧田式”学生座位分布,变为“双翼式”和“半圆式”,即将课桌椅排成二行,像一只鸟飞行的翅膀,或以教室的讲台为中心,学生的桌椅摆成一个半圆形,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互动,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搭建平台。教师可将儿童文学作为素材,组织课堂游戏深化学生对 语文知识 和语言艺术的理解。也可通过召开和举行“读书汇报大会”,“ 故事 大奖赛”;通过举行“角色游戏扮演”、“ 辩论 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其次,改善对学生阅读的评价。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传统的阅读评价片面性较强,较多的定性评价,一切以学生的分数为纲,指导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也是以“摘抄 名言 警句、完成老师布置的 读后感 任务”为主,严重打消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失去了指导学生阅读的宗旨,使得学生的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必须注重学生的成功体验,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成功、感受喜悦,从而增强学生进行阅读的动机。要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就必须对传统的单一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以分为本”为“以生为本”。要由“目标性”转变为“体验性”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再以“ 总结 段意”、“写读后感”为重要的评价方式,而要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的应用各种工具去搜集、整理信息,想方设法解决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要由“数量评价法”转变为“质量评价法”。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应将学生的阅读的情感体验、心理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作为评价的目标,最终促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才能更好的激发自己阅读的积极性。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教师的表扬时,就会从情感上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涉猎知识,最终使学生把儿童文学的阅读作为课余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科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儿童文学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课外儿童文学读物。一般来说,指导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儿童文学读物的阅读时,必须以拼音课外读物为基础;指导小学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阅读时,要循序渐进的选择纯文字读物。选择读物内容要健康、符合儿童各方面特点。课外读物要能符合学生的兴趣,要选择与学生兴趣相符合的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很强,对感兴趣的事物会愉快地去探究,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就会视而不见。因此,帮助小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就特别重要,学生只有对教师所选的读物感兴趣,才会主动去阅读,主动去思考。大多数儿童喜欢读一些探险和科幻的书籍,就是因为其好奇心的驱使。可向学生推荐《海底两万里》、《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书籍。如低年级学生适宜读一些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等;中高年级的小学生知识面较广,阅历也较丰富,教师可引导他们读一些游记、传记、 散文 、探险、科幻类的儿童文学读物。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要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形成阅读的“元认知”,授学生以“渔”,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特点、阅读习惯的不同,为学生进行“量身定做”的指导。在实践中,可以指导学生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选读法。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有选择地阅读儿童文学。大多男生喜欢看科幻、笑话类的儿童文学,女生喜欢看校园类的作品,这时可以为男生推荐校园类的作品,使其增加对生活的情感感悟,为女生选择科普类的书,扩大知识面,从而达到调整知识结构的作用。二是精读法。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经典儿童文学读物,指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进行阅读和思考。三是速读法。教师可采用限时的方法,为学生指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内容。通过速度的训练,则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涉猎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处理更多的信息。四是摘录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儿童文学阅读过程中将 文章 中精彩词语、段落摘抄下来,摘录到自己的书本上,利用摘录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为以后的 作文 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摘录后教师及时检查,并向学生提问,如:“你选择这句话进行摘录的理由是什么?”、“这句话(或这个词语)有哪些特点?”等,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 好词好句 的理解。

总之,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密切联系,儿童文学始终贯穿于学生课内、课外 语文学习 过程中,教师应从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寻找如何通过儿童文学促进语文教育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儿童文学对语文有效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有关儿童文学论文范文二:儿童文学的功能及应用分析

摘要:儿童文学与儿童的成长紧密相连,有助于民族性格的传递、改造与超越。优秀的儿童文学集文学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具有语言、情感、创新、教育与人文等多种功能,是儿童嬉戏的乐园,是他们心灵的栖居地,为儿童建立了想象中的“乌托邦”。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功能;课程资源

一、儿童文学

按照年龄层次,儿童文学可以分为幼儿文学、童年文学以及少年文学,按照形式可以分为图画书系类与文字书系类。英美儿童文学在儿童文学发展史上成果显著,受人瞩目。西方的图画书始于17世纪,到了19世纪,随着彩色印刷术的发明,图画书得到了蓬勃发展,英国的伦道夫•凯迪克强调图文一体,被誉为“现代图画书之父”。20世纪初,英国出现了以阿特丽克斯•波特的《彼得兔的故事》为代表的图画书作家,他们利用图画与文字共同讲述着同一个故事,图画并不是文字的依附,而是独自成体,能够单独地讲述故事。比较知名的英美图画系类如《贝贝熊》、《粉红猪小妹》等。文字书作为传统的文学形式,更是有着很多经典作品,如《爱丽丝梦游仙境》、《柳林风声》等。

二、儿童文学的功能

(一)语言功能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没有了优美的、鲜明而生动的语言,文学也就不复存在。优秀的儿童文学的语言不仅规范、准确,又幽默夸张,不但具有丰富的 想象力 ,还有着强烈的艺术力与感染力,能够形象化地把生活的各种美好事物生动地表达出来,激发他们对生活与大自然的热爱,沐浴儿童的心灵。对儿童文学的阅读实践能够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运用能力。文字书系类自不必多说,图画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更是深受幼儿的喜爱。

(二)情感功能

郭沫若认为,儿童文学,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童话、 童谣 、剧曲),都应“以童为本”,由儿童的感官以直心朔于其精神堂奥,准依儿童心理的创造性的想象与感情之艺术,不以成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以“成人为中心”进行功利性、实用性的宣传。一些广泛流传的儿歌比如“好爸爸坏爸爸”、“小燕子”、“读书郎”等以成人为视角的价值观值得商榷。儿童文学是知识与文学艺术的双重启蒙,目前我国的语言启蒙教材比较注重知识传授,重视儿童认知能力的培养,但是缺乏文学特质,缺乏想象与创新,难以激发儿童的共鸣。但是,经典文学作品如《柳林风声》中的小动物性格迥异,充满童真童趣,能够吸引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儿童正确的情感发展。

(三)创新功能

.托尔金认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第一世界”是神创造的世界,对受到“第一世界”束缚而不满的人用幻想去创造一个“第二世界”。儿童文学维系着儿童的童话梦想,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对“第二世界”连绵不绝的想象力。只有具有现代创造意识的儿童文学,方能以创造的露珠,保护孩子的探索创新能力,促使儿童茁壮成长。例如,图画书能够让儿童通过图画的留白主动参与叙事想象,文字书能够让他们构建想象的画面,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与幻想能力。优秀的儿童文学具有现代创造意识,能够鼓励儿童进行探索,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比如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两部书突出表现了儿童追求新奇、喜欢冒险的经历。在探索中理解人生真谛。

(四)教育功能

《贝贝熊系列丛书》是美国儿童行为教育之父斯坦•博丹所创作,从儿童生活的点点滴滴出发,把教育融入到故事之中,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与行为,比如《爱护环境》、《作业的烦恼》、《与父母相处》、《对待陌生人》等,这些故事不是依靠直接地说教,不是单纯地空喊 口号 ,而是通过儿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启发他们去思考,完美地实现了现实伦理、情感伦理、生态伦理和价值伦理的叙事。小说《柳林风声》在模仿游戏与语言幽默中让儿童体会互助互惠,真诚对待朋友的良好品德,培养真善美的美好心灵。另外,这些作品中的生态意识能够让儿童自发地去保护共同居住的地球,保护动物,爱护植物,对大自然与生命存有敬畏之心,更好地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为维护人类居住的生存空间进行努力。

(五)人文功能

真正的文学经典是一种稳定的人文情怀、道德信仰、价值追求和审美趣味[7],承担着创造诗意家园的责任。当下城市化进程在加速,教育的功利化使儿童被关在精神的“围墙”里,他们受到异化失去童真而早熟,导致了童年诗意的消逝。真正具有精神质地的儿童文学在现实中为儿童建立了想象中的“乌托邦”,能够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走向精神的绿洲,诗性的世界,让孩子感知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感受天人合一,众生平等的人文精神。儿童文学所描绘的世界是儿童心目中的“乌托邦”,让这个幻想的“乌托邦”走进儿童纯净的心灵,有助于对人类诗性精神的拯救。例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两部书表现了儿童在稚气而具有魅力的探险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是儿童与成人可以同时阅读的经典。《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杰克逊岛就是孩子们的“乌托邦”,他们在“乌托邦”世界一次又一次的探险中升华着心灵。这些儿童文学经典可以帮助成人抹去尘世的喧嚣,抚平心灵的浮躁,重温童真,纯净心灵,率真心性。

三、英美儿童文学:师院英语专业重要的课程资源

英美儿童文学是师范英语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首先,这门课程可以激发学生 学习英语 的兴趣。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改编经典情节进行角色扮演,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己创作,让学生自由发挥,一些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就是在父母讲故事的形式下得以创作发展,比如《金银岛》、《柳林风声》、《爱丽丝梦游仙境》。其次,英美儿童文学课程还帮助学生学习经典作品的写作思路与写作方法,学习遣词 造句 的优美与准确,在吸收地道语言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语言与鉴赏能力。同时,语言与 文化 相辅相成,英美儿童文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培养他们的全球概念,开拓他们的思维。文学学习的过程是了解英语语言与文化,从而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吸取外来文化精华,并传播中国的语言、文化与价值观。

四、结语

小说是儿童嬉戏的乐园,是人类心灵的栖居地,童心相通,经典的儿童文学没有国界,沟通着人类共同的理想与诉求。美国著名的幽默大师马克•吐温借助童年的故事探寻永恒的生命发祥地,他认为,我们大家都有一个杰克逊岛,儿童文学是在现实中为儿童建立的想象的“乌托邦”,当我们感到疲倦时,我们便向往这个去处。[6]

参考文献

[1]王泉根.论人类文学大系统的分类结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62.

[2][6]侯颖.图画故事对儿童诗性心灵的守望[J].文艺争鸣,2010(24):166、168.

[3]李利芳.论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中的儿童观[J].兰州大学学报,2000(1):140.

[4]石侠,程诺.构建“第二世界”的儿童幻想文学[J].社会科学战线,2011(06):117.

儿童 文学与小学语文 教育 有着天然的联系,儿童文学界和语文教育界都在致力于两个学科的整合研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儿童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语文课程中儿童文学教学浅谈

小学阶段是儿童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而语文教学对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陶冶小学生的情操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学作为为儿童专门研究的文学作品,它是以儿童为本位的、符合儿童身心发展,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学作品。但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将儿童文学当作学生认识生字和词语的媒介,而没有对其进行正确的解读。这不仅不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这种现象,本文浅析教师进行儿童文学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 措施 。

一、小学语文课程视野中的儿童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现阶段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师范生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学校并没有开设关于儿童文学方面的课程,这就使得师范生在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对儿童文学的了解比较少,从而导致了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不高。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平时的工作量比较大,很少有时间去学习或者阅读儿童文学作品,这就形成了教师儿童文学阅读量较小的情况,从而导致了他们在上课的过程中不知道怎样去进行儿童文学教学工作。

(二) 教学 方法 死板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常常将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对学生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没有从小学语文课程的视野出发,也没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而是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此外,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感悟和理解,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不关注儿童的课外阅读情况

学生平时的阅读量对于儿童文学的学习来说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面对市场上繁多的阅读资料,教师并没有进行仔细的调研,而是一味的让学生在课后多阅读作品,学生在选书的时候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造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阅读层次的不平衡,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此外,现在许多家长过于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将学生的空闲时间都交给了各种补习机构,学生没有多余的实践进行课外阅读,这种方法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关注孩子本身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课程视野中优化儿童文学教学的措施

(一)提高小学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转变教学方式

要想使得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教学能够顺利有效的进行,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对此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师范院校设置关于儿童文学教学的课程,让师范 毕业 生在走上工作岗位的同时将真正的儿童文学带到课堂中来。此外,教师还应该通过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来提高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儿童文学进行研究,还要思考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其次,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儿童文学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转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儿童自己去判断。如在上《乌鸦喝水》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抛出一个问题,问学生“现在有一只小乌鸦口渴了,它看到地上有一个瓶子,但是瓶子里的水太少了,小乌鸦的嘴巴伸不进去,小朋友能帮小乌鸦想想办法,让它喝到水吗?”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便开始思考并回答,从而将学生引到新课的学习中去。第三,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叙述一篇 文章 的过程中由于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从而使得学生对文学作品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不利于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通过对教材文本的研发和对教学环节的调整。如在上《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的时候,由于文章中出现了去多角色,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容易搞混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进行学习,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理清文章中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锻炼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扩大儿童的课外阅读量

对于儿童文学教学来说,最主要的是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不能简单地让学生拿起一本书就开始读,而是要鼓励学生阅读对自己有帮助的书籍。如教师在上《花钟》这一课之前,首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花钟》这一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所以教师可以布置学生预习任务,让学生回家后阅读一些介绍花草的书籍,并在阅读的时候适当的记一些笔记。这样一来,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的知识。此外,对于家长来说,要把时间尽可能的还给孩子,让孩子把课余时间放到阅读上去,家长也可以陪同孩子一起阅读,从而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儿童文学教学论文

一、不断提升儿童文学在小学教学中的地位

(一)提升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1.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儿童文学理念

教师需要充分掌握全新的文学理念,需要跟目前的儿童教育以及儿童的观念相结合。教师需要掌握跟儿童教育以及儿童的观念相匹配的儿童精神需求以及儿童审美的实际需要,并且以此为基础,充分分析儿童在不同的生理、心理年龄条件下的内心世界。例如可以举行一系列活动,将学生们的具体表现详细地记录下来。教师可以设计多元的美术活动方案,让儿童在实际活动中感受美、表现美以及掌握美。例如:组织班级学生开展美术活动“ 脸谱 变变变”,教师在活动开展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要准备相应的京剧脸谱图片,其次是教师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去掌握和收集京剧的 传说 、人文 故事 、音乐、历史传承及流派变化等,通过多种 经验 的积累和相互补充,使自己的 文化 知识得以丰富。儿童年龄较小,接触范围不广,其基础知识准备不足,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跟儿童一起参与图片、故事、音乐的收集等,让幼儿对京剧脸谱有初步的知识积累,借此让儿童在实际活动中感受美、表现美以及掌握美。

2.教师需要不断增加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

教师需要不断增加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提升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进一步改善儿童文学教学水平。想要实现儿童文学的语文教学水平的有效提高就需要不断阅读国内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不断将自己的知识面和阅读视野扩宽,提升感悟能力以及审美鉴赏能力。例如:选取20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的《童话大王》《皮皮鲁》等。又或者是选取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的《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再见了,我的星星》等。

(二)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充分分析

儿童的实际情况,充分了解儿童的情趣。掌握儿童的情趣方向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儿童的思维角度为基础,不断发掘儿童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情趣点。以这个情趣点为依托,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捞月亮》《小猴子下山》《小狐狸卖空气》的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抓住教学的趣味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教学法使小学生在欢乐的学习氛围中体会到课文诵读的乐趣。

二、 总结

总之,儿童文学作品是一种适宜性非常强的语文素材,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需要重视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在这个前提下,找到正确的方法,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不断提升学生们的文学素养。

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资源

一、儿童文学的阅读教学策略与活动设计

围绕“阅读与欣赏”这一教学重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知人论世”所谓“知人论世”,是要让学生关注作者与作品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个性、经历、创作动机和创作风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作品。这是常见的作品阅读导入策略,在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中,占用时间不长,如何用好有限的时间拉近作家和学生的距离呢?对此,教师在课前应该做足“功课”,阅读作家的背景资料,深入挖掘其中的精华,在导入环节中讲好“写作故事”,而不是四平八稳地展现“作家简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中的《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童话作品,该文以不动声色的写法,把鸟儿对诺言的遵守与执着很好地表现出来,使这个悲伤的故事增添了浓浓的爱的温暖。新美南吉的很多作品都具有这样的特点———淡淡的叙述,悲伤的基调,美和爱的内核,这与他的性格和人生经历有关。课前,笔者阅读了儿童文学作家徐鲁的《家乡的月夜啊,谁在吹笛?》一文。这篇文章用讲故事的形式,将新美南吉的一生娓娓道来,也表达了新美南吉的创作初衷与追求。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能全部读给学生听,笔者设计了“作家聊天室”的形式,将文章的精华语句抽出,改写成徐鲁与新美南吉的对话,将新美南吉作为“美的寻求者、发现者和爱的颂扬者”的形象和作品中“为世界送去光明、友善、欢乐和信心”的努力,以平易近人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课后,笔者还将徐鲁的这篇文章打印出来与学生分享。这些做法,为学生提供了一把走进新美南吉创作世界的钥匙。

(二)调动阅读期待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多种多样的猜想、预设和不确定性,“利用阅读期待,让学生经历一个充满创造活力、创造欲望与创造快乐的阅读过程,对于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格的阅读主体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教师可结合作品设计导入游戏,唤起学生已有经验,有效设计悬念,引导学生对作品提问、质疑,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和文本世界的碰撞、冲突与融合。课堂实录1:图画故事书《阿罗有枝彩色笔》克罗格特•约翰逊笔下的阿罗,被誉为“世界上最富有 想象力 的小孩”。《阿罗有枝彩色笔》充满了童年的游戏精神。阿罗来到月光下散步,用一支紫色蜡笔画了条小路,开启冒险之旅。故事里所有的危险都是阿罗画出来的,所有的解决办法也是阿罗画出来的。故事展现了想象所具有的力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品的亮点,教师一开始设计了“想象力游戏”的导入环节:首先呈现一些线条和形状的创意设计图片,打开学生的创意思路;随后呈现一组由线条和形状组成的图案(如左下图),鼓励学生对此展开充分想象。“这是一辆小汽车的底部,四个半圆是车轮。”“这是一只抱着竹子的熊猫,中间是竹子,它的四个爪子露了出来。”“这是一条马路,路的两旁是小山。”……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也颇具创意。这时,教师说道:“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是不简单,有一个叫阿罗的小男孩,据说他的‘想象力世界第一’,他拿着一支小小的紫色蜡笔,创造了自己的想象王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这种导入设计紧扣图画故事书的主题。通过参与“想象力游戏”,学生切实感受到简单的线条和形状在想象力加工下所具有的魅力,带着对想象创造的期待,很快就融入了作品的奇幻世界。“阿罗留白的地方,也有你的梦想”,这是《阿罗有枝彩色笔》封底上的一句话。故事里的多处留白和转折,一次又一次地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学生带来了充满新奇、趣味和挑战的阅读感受。

(三)重视学生的体验与领悟文学阅读特别注重体验和领悟,作者的匠心和作品的亮点,不能单纯依靠教师“分析”,必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心领神会。如,意大利儿童文学作家罗大里创作了很多颇具童趣且意境优美的儿童诗,常常让人产生“出乎意料”的阅读感受。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的“作家介绍”中点明这一创作特点。那么,如何将“出乎意料”的趣味性和美感放大,让学生印象深刻呢?课堂实录2:罗大里的儿童诗《需要什么》做一张桌子,需要木头;木头从哪里来?需要大树;大树从哪里来?需要种子;种子从哪里来?需要果实;果实从哪里来?需要花朵;做一张桌子,需要花一朵。乍一看,这首诗非常简单,但认真分析,这首诗颇具童趣,最后的结论很接近儿童天马行空的思维,而且充满审美张力。如果按照一般的教学思路,一开始就把全诗呈现出来,让学生照着文字吟诵,那么这首诗一环扣一环的问答以及最后出乎意料的结论,就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课堂呈现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展现“做一张桌子,需要木头;木头从哪里来?需要大树”这几句,然后,以“你(学生)问,我(教师)答”的形式,将这首诗逐渐“创作”完整,等“果实从哪里来?需要花朵”完成后,学生很自然地就会继续提问,教师及时收住,以俏皮的口吻,将最后一句表现出来,这个结论“出乎意料”的趣味,学生一下子就能领会了。随后,教师启发学生循着这样的结论展开想象:“一张桌子是一朵花,这一大一小的对比充满了张力,让人过目不忘。我们教室里有这么多桌子,不就相当于我们身在鲜花丛中了吗?”这是一种让学生参与创作“现场”、填补创作“空白”的教学设计。通过这种方式,罗大里儿童诗“不按常理出牌”的巨大冲击力和“简约而不简单”的审美张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注重多部作品的关联与比较课堂上可以就一部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纵向分析,也可以链接多部作品,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如,展示同一位作者的其他作品,帮助学生深化对作者写作风格和语言特色的理解;展现与作品主题相近的其他作品,让学生明了同一主题可以有不同的取材角度、叙述手段等。笔者曾借鉴“主题教学”的理论思路,设计了一堂以“陪伴:亲子之间”为主题的作品阅读课。“陪伴”是生命历程中一个重要的关键词,笔者将反映这一主题的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串联起来,如儿童诗《流萤》、图画故事书《那只深蓝色的鸟是我爸爸》和长篇童话《火鞋与风鞋》选段。《流萤》起了导入的作用,这首诗非常细腻地将亲子之间置身大自然、共同发现、共同游戏的欢乐和温暖表现出来,营造了其乐融融的氛围;《那只深蓝色的鸟是我爸爸》讲述爸爸为了帮助孩子解决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而一次次“变身”成鸟的故事;《火鞋与风鞋》选段叙述的是爸爸妈妈倾听孩子心声,和孩子一同解决心理烦恼的故事。这三部作品层层递进,展现了“陪伴”的不同层次,使学生对“陪伴”形成立体化的感悟与理解,引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感动。

(五)用其他艺术手段深化作品阅读分角色朗读,将作品改编成课本剧,鼓励学生拿起画笔画出作品中的想象世界、选择适当的音乐来传达作品中的情绪,让学生观看由作品改编的电影片段等,这些都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例如,情节冲突明显、角色个性鲜明的故事类作品,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和微型课本剧表演的教学方式。在分角色朗读或表演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逐字逐句揣摩和理解角色的个性、情绪和思想,这有助于他们感受作品的语言艺术魅力。

二、运用儿童文学资源实现“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有机整合

教师应注重儿童文学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这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实现三者在课堂上的融会贯通。在写作教育实践中,教师通常遇到三个层面的问题:学生不愿写、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对此,钱理群指出,让学生“愿意写”“有内容可写”,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和基础。儿童文学充沛的趣味、丰富的幻想、出乎意料的情节发展……能够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到故事情节的预测、修改和再创造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儿童文学资源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表达欲和创作欲。如,图画书《阿罗有枝彩色笔》很适合与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写话”和“口语交际”结合起来,这个故事中无法预知的场景转换让学生一直处在惊喜、期待和愉悦之中,学生纷纷自发地表达“如果我是阿罗,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教师鼓励大家把各自的创意整理起来,就有了一个个全新版本的《阿罗历险记》。“初小阶段(第一学段)的写作教育,要注重三个原则:一是口头写作先于书面写作,要尽量保留儿童口语中‘小儿的语言’;二是群体性,要让写作教育在学生的七嘴八舌中进行,在集体活动中进行;三是将写作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边唱、边画、边跳、边说、边写,在游戏中学习写作。”前述的儿童诗赏析课,也在这种游戏式的集体创造中结出了令人欣喜的果实,学生即兴仿写、接龙创作的作品层出不穷。如,做一个包子,需要面粉/面粉从哪里来?需要小麦/小麦从哪里来?需要麦田/麦田从哪里来?需要土地/土地从哪里来?需要地球/地球从哪里来?需要宇宙大爆炸/做一个包子,需要一个爆炸的宇宙。也许这首诗在美感上还有所欠缺,但结论的张力颇让人眼前一亮。可以说,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激发了学生的集体创造热情,创意的火花点燃了整个课堂,在这样的写作课堂上,学生怎么会不爱表达、不愿意表达呢?

三、结语

早在民国时期,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提出“国文教材普遍的标准,当为儿童所曾接触的事物,而表达的方法,又能引起儿童的感情的……文学趣味本是儿童的夙好呢,教师当然要教他们以富有文学趣味的教材了。”教师要注重自身儿童文学素养的提升,形成正确的儿童文学教学理念,设计灵活多变的儿童文学教学活动,让充满童真童趣、以善为美的儿童文学作品切实地点亮语文课堂。

有关关于儿童文学论文推荐:

1. 关于小学语文的教学论文

2.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3.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毕业生论文

4. 幼师美术教学研究论文

5. 学科教育论文

6. 大专幼师论文范文

7. 浅析少儿图书的市场营销论文

关于心理学儿童的研究文章

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探讨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和内在活动规律的新兴交叉学科。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儿童心理学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发展现状》

作者简介:刘璐,女,(),民族:汉,籍贯:辽宁省辽阳市,所在学校:沈阳师范大学,专业:应用心理学。

摘要:特殊儿童是一个急需关注的群体,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在这中需要下自然萌生的学科。它在中国还是一门极为年轻的学科,无论是在研究还是在学科课程设置上都存在着问题。本文集中从学科定位、研究现状以及学科设置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特殊儿童;心理学

在人类社会飞速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人”成为了时代的中心与永恒的主题。在这种语境之下,特殊儿童作为极为特别的一个群体越来越受到关注。关注特殊儿童,必然要回答如何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的问题,那么特殊儿童心理学这个涵盖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特殊学科应运而生。事实上,相较于国外的累累硕果,特殊儿童心理学在国内才刚刚起步,并不成熟。那么什么是特殊儿童心理学、它的特点是什么、它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又是如何的,都是我们急需回答的问题。

一、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以特殊儿童的心理为研究对象的,它着重探讨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归纳特殊儿童心理现象的规律,最终以完成对特殊儿童的必须教育为旨归。很显然,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一) 特殊儿童心理学与心理学

可以肯定的是,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从这一方面来说,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对对象的心理现象,包括情感、认知、记忆、注意、思维等等进行研究,从而认清对象心理现象的普遍规律,掌握对象心理发展的总体趋势。只是研究的对象具有特殊性——他们是特殊儿童。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很好的指导对特殊儿童的照看、教育甚至康复。由此来看,作为心理学分支的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意义很强的学科。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特殊儿童心理学与心理学内部的其他分支也有极强的交叉性。比如:普通心理学作为基础学科为特殊儿童心理学提供了基本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发展心理学为特殊儿童心理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儿童心理学作为特殊儿童心理学补充,为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可见,仅仅从心理学的方面来看,把特殊儿童心理学当做独立的学科都是不可能的。

(二) 特殊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

说教育学可能范围太广,或许我们可以在特殊教育学中找到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位置。从特殊教育学一方面来说,特殊儿童心理学不再是一门应用学科,它成为了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其目的在于为鉴别特殊儿童提供标准,为实施特殊教育提供依据与方法。

由此可见,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丰富而复杂的交叉学科,它即有理论作用又有实践意义。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界定为我们特殊儿童心理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拓宽了道路。

二、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那么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呢?

在欧洲发达国家,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从70年代就开始起步,出现了不少重要的论著。与国外相比,我国显然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但是不得不说,我国对特殊儿童心理的关注正在逐渐升温,研究内容与对象也在逐渐丰富。

从研究文献数量来看,自80年代至今,每年发表的特殊儿童心理学论文都在不断的增多。从开始的每年几篇到如今的几十几百,虽偶有回落,但总体上数量呈上升趋势。

研究的对象也在不断的丰富之中。狭义的特殊儿童,一般是指那些生理缺陷明显的儿童,也就是残疾儿童;广义的特殊儿童,除残疾儿童外还包括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比如:学习障碍儿童、孤独症儿童、弱智儿童、超常儿童等等。我国对特殊儿童的研究范围是在不断扩大的。但仍然集中在对学习障碍儿童、弱智儿童的研究。

从研究内容来看,近三十年更是从单一走向多元,涵盖面越来越广。包括对认知能力的研究、智力量表的制作、对特殊儿童的诊断与界定的研究以及对特殊儿童如何回归社会的研究等等方面都有涉及。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虽然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总体上来看是乐观的,但不得不说我们仍缺少规范化系统化的研究。比如: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经验描述层面,没有严谨科学的方法与完善的理论支撑。并且大多数学者都只针对一个比较熟悉的方面进行研究,使得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专作较多而系统而全面的论述则少见。这都是我们下一步应当努力的方向。

三、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建设

我们前面已经论述过,特殊儿童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因此在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主要针对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以及心理学专业开设。在这两个专业之中其课程的设置主要有这样几种方式:

第一,在特殊教育的框架之中开设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以研究心理特点为主。

第二,直接以特殊儿童心理学作为课程重点,涉及特殊儿童心理学的方方面面。

第三,进一步细化学科,将特殊儿童心理学中的某一个方面作为专题开设课程。包括专门的认知发展研究课程、特殊儿童诊断界定课程等等。

这些课程都以是教育学以及心理学为依托,在大框架之中细化分流产生的。

与课程相适应的是专门教材的编写。比如在《特殊教育概论》、《特殊教育学》、《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等教材中都突出讲到了特殊儿童心理的问题。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至2000年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了一套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专业教科书。这套教科书被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包括:《盲童心理学》、《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学》、《聋童心理学》三本。可见特殊儿童心理学在课程设置中逐渐被重视起来。

但是,我们仍能看到目前的课程建设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第一,特殊儿童教育课程并没有受到重视。这一门特殊教育以及心理学必须应当囊括进的学科并不是在所有高校中都开设的。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少部分的高等学府在其特殊教育专业或心理学专业开设了这门课程,而大多数的师范院校则忽略了这门课程。并且,在这少数的几所院校之中,这门课程的开设学时也不够。

第二,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专业教师不足。由于这门学科是刚刚兴起的年轻学科,因此经过系统理论学习的专业人才并不多甚至没有,这使得高校中即使开设了相关课程也没有功底扎实或经验丰富的教师讲授。使得多数时候这门课程成为了纸上谈兵。

第三,特殊儿童心理学的教材仍然匮乏且不系统。除我们上述提到的少数教材外,其他系统的论述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专著少之又少。同时,与研究现状存在同样的问题,教材多集中于对某一方面的研究,但是全面而成体系的教材则没有。

现存的这些问题,使得我们的特殊儿童心理学教育处在施展不开的窘境。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特殊儿童心理学被重视起来,有更科学的课程设置,从而培养出更多、更专业的特教等方面的人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总而言之,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仍处于方兴未艾之际。这一处于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框架下的新兴学科需要更多的关注与研究。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应该关注特殊儿童群体,努力使得他们融入社会,学会生活。因此特殊儿童心理学应当在这一片充满爱的热土上发展起来。(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蒋科星.特殊儿童“缺陷人格”的教育关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杜晓新.试论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特点与方法[J].心理科学,2002,05:552-554+575-639.

[3]韦小满,刘洪沛.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二十年发展的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2,04:3-8.

[4]雷江华,方俊明.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9,04:9-13.

[5]周念丽,方俊明.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12,20:79-84.

[6]张巧明,曹冬艳.质的研究方法及其在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7,02:51-54+5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儿童心理学论文3000字

儿童依托听觉辨认四周事物的发生特点.随灭春秋的删加,出格是节制言语,接触音乐情况的过程外,学前儿童的听觉不竭成长.买办长儿比小班长儿强的多.儿童从出生时起就无触觉反当,生成的无前提反射,如吸吮反射,防御反射,捕握反射,都可以或许说是触觉的表示.正在糊口外,尿布湿了,宝宝会哭,那些也是触觉反当.触觉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2、3岁一6、7岁(学前期),处于具体笼统思维阶段。它的次要特点是思维的具体笼统性。即儿童的思维次如果凭仗事物的具体笼统或表象,凭仗具体笼统的联想进行的。比如,儿童到病院,看见医生给病人看病,回来后,本人觅根绳成塑料管当听诊器,起头当医生,给小朋朋看病。像那样模仿成人的勾当,正在阿谁春秋阶段是大量的。又比如,凭仗一组笼统的联想,给小朋朋讲故事,像小熊请客、小猫学捕老鼠等。那时,儿童的思维勾当,曾经可以或许脱节动做的束缚,具无更大的勾当范围。儿童可以或许初步打算本人的步履,并预见步履的后果。阿谁期间,儿童思维勾当的另一特点是:前期,还保留无感知动做思维的成份;后期,则逐渐形成对简单事物的初步的笼统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对数的归纳综合和笼统、词汇概念的成立等。 长儿心理成长特点学前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即0-6、7岁儿童的心剪发生成长纪律的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收。心理成长纪律是指心理成长过程外的本量联系和本量特征。学前儿童心理成长纪律次要包罗以下四个方面:1.研究学前儿童各类心理过程的发生和成长趋向学前儿童并不是一出生就具备了人类的各类心理过程,其各类心理过程的成长是无必然的挨次和成长标的目标的,且那些挨次和成长标的目标是带无客不雅观纪律性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学前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就是切磋学前儿童各类心理过程带无纪律性的发生成长趋向。2.研究学前各春秋阶段的心理特征研究学前儿童各类心理过程的发生成长趋向是从擒向角度来谈的,而研究学前各春秋阶段的心理特征则是从横向角度来看。学前儿童心理成长的各个春秋阶段会无纪律地呈现各自特无的、取其他春秋阶段不合的、典型的特征。3.研究儿童心理成长的个体差同窗前儿童的心理是各个不合、厚此薄彼的,但个体差同的表示也是无纪律可循的。不只要研究儿童心理成长的个体差同的表示及其纪律,更主要的是要研究那些差同是如何形成的。4.切磋关于儿童心理成长的根基理论问题次如果切磋学前儿童心理成长的动果,影响要素以及各类要素若何彼此做用的纪律等问题。以上四个方面现实上也就是学前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内容。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根基准绳(一)客不雅观性准绳客不雅观性准绳是一切科学研究所必需遵照的,出格正在研究心理时要出格寄望。因为研究取被研究的都是“人”,都无客不雅观认识,会使材料带无客不雅观性,致使不能反映人心理本来的面容。果此,正在心理学研究外出格强调要以充实的现实材料为按照。(二)成长性准绳成长性准绳指的是必需用成长的目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不只要寄望曾经形成的心理特点,更要寄望那些刚刚萌芽的新特点及其成长趋向。(三)教育性准绳学前儿童心理研究外贯彻教育性准绳,是研究者必需遵照的职业道德。研究工做对学前儿童心理分会无或多或少的影响,研究过程本身往往就是教育过程,果此研究者必需对儿童的身心成长担任。从设想研究方案、放置时间到研究者的举行行为,都必需考虑到对婴长儿的心理可能发生的影响。例如:曾无心理学家为研究遗传、情况正在儿童心理成长外所起的做用,从孤儿院觅了一些儿童,使其处于取人隔离、相对封锁的情况外,该研究严峻影响了那些儿童的成长。虽然他的研究课题很主要,研究材料也是并世无双,但因为严峻损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而逢到了强烈的训斥。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具体体例(一)察见地察见地是通过无目标、无打算地查询拜访学前儿童正在日常糊口、逛戏、进修和劳动过程外的表示,包罗其言语、神色和行为,并按照察看成果分析儿童心理成长的纪律和特征的体例。察见地是研究学前儿童最根基的体例。因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勾当无凸起的外显性,通过察看其外部行为,就可以或许体会他们的心理勾当。同时,察见地是正在天然形态下进行,察看对象处于一般的糊口前提下,其心理勾当及表示都比力天然,研究者可以或许比力实正在地获得学前儿童心理勾当的材料。日志法或列传法是一类持久的全面的察看体例。察见地要求无必然的手艺锻炼。利用察见地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时当寄望:1.察看前察看者要做好准备正在察看前察看者必然要做好准备,即按照必然的理论学问和研究题目问题确定察看的任务和记实要求。察看前必需要明白目标,并制定好察看打算,其外包罗考虑好采用什么样的体例来记实等。2.察看时尽量使儿童连结天然形态正在制定察看打算时,必需充实考虑到察看者对被察看儿童的影响,要尽量使儿童连结天然形态,最好不让儿童认识到本人是察看对象。我们可以或许按照察看目标和任务的不合,采用局外察看或参取性察看。局外察看是使儿童不晓得本人归正在被察看。例如可以或许通过特意的察看窗或单向玻璃,把持相关的仪器设备来进行察看和记实。参取性察看是察看者以某类身份加入到儿童勾当外,正在和儿童配合勾当外察看儿童。那类察看能使儿童表示天然,但当避免使儿童认识到本人归正在被寄望。3.察看记实要求详尽、切确、客不雅观察看记实不只要记实行为本身,还当记实行为的前果后果。因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勾当次要表示于步履外,其自我认识水安然平静言语表达能力又不强,果此必需详尽记实,以便依托客不雅观材料进行分析。出格要寄望的是因为学前儿童的言语表达体例和成人不合,要避免以成人的言语记实,改变了儿童言语的本来面容。为了使记实切确敏捷,可以或许采用恰当的辅辅佐段,如录音、录像等;也可以或许依托曾经设想好的表格记实。如:要研究长儿帮人行为,就可以或许设想如下的表格(表1-2-1):表1-2-1长儿帮人行为察看表长儿姓名性别发生布景指向对象动做言语结果4.察看当解除偶尔性,一般当正在较长时间内系统地频频进行因为学前儿童心理勾当的不不变性,其行为往往表示出偶尔性,果此对学前儿童的察看一般当频频多次进行。别的,因为对学前儿童行为的评定容难带无客不雅观性,果此凡是需要两个察看者同时别离评定。察见地最大的利益正在于:因为被研究者处于天然形态,果此其心理勾当和表示比力天然实正在,无害于研究者获得实正在靠得住的材料。但也反因为强调让儿童处于日常的天然形态,故无法节制刺激变量,使得察看者处于被动地位,也就是说,察看者可能得不到所需要的材料。(二)试验法试验法是按照研究目标,改变或节制学前儿童的勾当前提,以惹起其心理勾当的无纪律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前提取心理勾当之间关系的体例。学前儿童心理学常用的试验法无两类:考试考试室试验法和天然试验法。1.考试考试室试验法考试考试室试验法是正在特殊配备的考试考试室内,把持特意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一类体例。考试考试室试验法正在研究初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普遍利用。心理学家们为了研究婴儿的某类心理想象,设想了特殊的安拆,如为了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设想的“视崖”等。考试考试室试验法最次要的利益就是能严酷节制试验前提,可以或许通过特定的仪器探测一些不难察看到的情况,取得无价值的科学材料,如把持微电极手艺研究沉生儿对语音和其他声音刺激的分辩能力。但考试考试室前提本身往往使学前儿童发生不天然的心理形态,并且也难以研究较复纯的心理现象。2.天然试验法天然试验法是正在儿童的日常糊口、逛戏、进修和劳动等一般勾当外,无目标、无打算地节制某些前提,来惹起并研究儿童心理的变化的体例。如正在一般的教学勾当外,要求不合春秋班的长儿讲述不异的图片,以分析各春秋长儿察看的根基特点,从外发觉长儿察看力成长的趋向。天然考试考试室的试验全体情境是天然的,果此被试往往可以或许连结一般的形态,试验获得的功效也比力实正在,那取察见地不异。但其取察见地的不合之处正在于研究者可以或许对某些前提进行节制,避免研究者处于被动的地位,所以说,其兼具察见地和试验法的利益。反因为如斯,天然试验法和察见地一样,成为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次要体例。天然试验法的不脚正在于:因为强调正在天然的勾当前提下进行试验,不免呈现各类不难节制的要素。此外,一般而言,天然试验法外对前提的节制不照考试考试室试验法那么严酷。(三)考试法考试法是按照必然的考试项目和量表,来体会儿童心理成长程度的体例。考试次要用来查明儿童心理成长的个体差同,也可用于体会不合春秋心理成长的差同。学前儿童心理考试一般采用个体考试,一一进行,不宜用集体考试。考试人员必需受过锻炼,考试外要长于取得婴长儿合做,使其表示出实正在的心理程度。考试法的利益是比力简练,正在较短时间内可以或许粗略体会儿童的成长情况。但考试法也无严峻错误谬误。如:考试所得往往只是被试完成任务的功效,不能申明达到功效的过程,也就是说考试法无法反映儿童思虑的过程或体例;考试题目问题很难同时合用于不合糊口布景的各类儿童等,别的,因为年长儿童心理勾当无极大的不不变性,任何一次考试的功效,都难以做为最末评定的按照。果此,对考试法的让议较大。考试法和儿童心理研究的其他体例一样,只能做为体会儿童心理的体例之一,还当取其他体例配合利用。(四)查询拜访法查询拜访法是通过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被查儿童的人,以体会学前儿童心理的体例。查询拜访法可以或许采用当面拜候的体例,也可以或许采用书面查询拜访的体例,也就是问卷的形式。当面查询拜访可以或许用个体拜候,也可以或许是开座谈会。个体拜候无害于深切体会情况,而座谈会则无害于集体味商研究,彼此填补情况。对学前儿童的家长一般采用个体拜候法,对托儿所和长儿园的教师则可以或许用个体拜候或座谈法。当面查询拜访拜候必需无充实准备,事先拟定查询拜访提纲。查询拜访拜候人员还当长于向被拜候者提出问题。当面查询拜访拜候的错误谬误是比力华侈时间。此外,其不脚还正在于被查询拜访者的演讲往往不够切确,可能因为回忆不切当,也可能是受小我成见及立场的影响。书面查询拜访法,即问卷法的利益是可以或许正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材料,所得材料便于统计,较难做出结论。可是编制问卷表并非容难的工作。即便是较好的问卷,也容难流于简单化,其题目问题也可能被回覆者曲解。此外,儿童心理的复纯情况,无时难以从一些问卷题目问题上充实反映出来,果此,也不能过高估价由此得出的统计结论。(五)谈话法和做品分析法谈话法是通过和长儿扳谈,以研究他们的各类心理勾当的体例。谈话的形式可以或许是自正在的,但内容要环绕研究者的目标展开。谈话者当无充脚的理论准备,很是明白的目标,以及熟练的谈话技巧。做品分析法是通过度析儿童的做品(如手工、丹青等)去体会儿童的心理。因为长儿正在创制勾当过程外,往往用言语和神色去辅帮或填补做品所不能表达的思惟,果此离开长儿的创制过程来分析做品,难以充实体会其心理勾当,对长儿做品的分析最好是连系察看和试验进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往往采纳分析体例。当按照不合的研究目标和课题,以及研究的具体前提,分析利用各类体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改革》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需要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评价方面进行变革。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实践能力培养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144-02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研究如何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学术型大学重视学科发展,强调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其发展核心是科研,应用技术型大学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强调课程发展,其发展的核心是教学。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还指出: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建立适应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于实践能力的概念并无统一界定,国内外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实践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处理问题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它一般由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一般实践能力泛指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通常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专业训练能够从事某种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门能力。[1]

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第二个需要明确的问题。实践能力的核心是解决问题,它需要两个必备的条件,即知识和实践。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所说:“实践能力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即将思想及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实施的智力,实践性智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2]”这说明,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是建立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是第一位的;二是重视知识的转化。在理论学习之后,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通过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真实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实现能力的获得;三是实践能力是后天习得的。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践体验、反思总结,再如此循环反复、逐步提升而获得的。

对于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讨,学者们也是看法不一。目前,关于幼儿园教师实践能力最权威的解释来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了幼儿园教师的七项专业能力,即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和反思与发展能力。然而,需要明确的两点:一是这七项专业能力有些是在职前教育中培养的,有些则需要在职后工作中发展。二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职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职业课程体系,不可能依靠某一门课程去完成。但是某一门课程可以在某个领域、某个合适的时机培养学生的某些实践能力。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的认识,以及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认识,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如下:

(一)明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合格幼儿园教师要求,科学制定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课程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特点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同时运用相关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解决学前教育中有关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科学研究意识。

(二)改革《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围绕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以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的基本知识。

(2)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

2.能力目标

(1)运用学前儿童发展理论解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问题能力。

(2)运用观察、实验、测验、社会调查等方法,培养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能力及创新教育能力。

(3)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不断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信任幼儿,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

(三)重构教学内容,增大应用性知识的比重

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和幼儿园实际工作的需要,调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1.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基础理论偏难、实验数据过多、知识点零散和琐碎等问题。依据幼儿园实际工作需要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精简基础理论,增加更多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的案例,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具体包括:

(1)学前儿童心理学总论,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学前教育领域热点课题。

(2)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主要分三个年龄段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0―1岁、1―3岁、3―6岁,然后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行为问题的解决。

(3)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4)学前儿童情感及社会性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意志、社会性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5)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发展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及特征。

2.课程的重点、难点

(1)课程的重点

第一,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第二,学前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第三,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2)课程难点

第一,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第二,运用儿童心理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第四,培养一定的反思与发展能力。

(四)探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首先在于,把理论知识讲精、讲透,关键在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形成。

1.主要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以讲授基本概念、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为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奠定理论基础。讲授法应贯穿整门课程的始终。

(2)合作探究学习法。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合做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及规律,通过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交流、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理解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实训法。以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结合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包括课堂小实验、课堂演示、观摩录像、发现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及规律。

(4)图表、照片及作品分析法。该法辅助课堂讲授、实验实训以及课堂讨论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性、动态性和主观能动性。

(5)案例分析法。该法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常见方法,也是形成学前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应用在教学中,教师提供自编教学案例和幼儿园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实践能力,提供案例分析材料既有文字性案例,也有影视媒体展示典型影片。

(6)全程教育实践。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课堂教学,还应把课堂引入幼儿园和早教机构中,让学生对学前儿童形成感性认识,学会观察、了解儿童,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将来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实践内容与要求,安排见习、实习,撰写观察报告、教学反思等。

2.主要教育手段:黑板+现代手段

当前,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信息资源的查询者;教师不仅仅是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3]因此,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录像和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电子信息资源库,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文字信息资源库、声像信息资源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建立健全评价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

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制度,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结果,又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注重考核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独立表现,又注重小组合作;既注重实践训练,又注重价值体验。笔试题型新颖,注重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总评=平时考核(40%)+期末考试(60%)的评价方式。平时考核包括考勤、书面作业(观察报告、调查报告)、实践训练(小组案例谈论、小组学生演示);期末考试指笔试测试,包括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练.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1(11).

[2]王东.构建我国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模式[J].教育科学,2005(2).

[3]但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变革学前儿童心理学课堂教学模式[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0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 索引序列
  • 关于儿童学习动机的论文
  • 关于儿童文学的论文1500字
  • 关于儿童文学的论文800字
  • 关于儿童文学的论文3000字
  • 关于心理学儿童的研究文章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