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耳聋基因芯片检测的优势有关论文

耳聋基因芯片检测的优势有关论文

发布时间:

耳聋基因芯片检测的优势有关论文

耳聋由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所致,GJB2基因235delC突变是引起我国人群耳聋的重要突变。而人工耳蜗植入是治疗由235delC纯合突变致聋的最佳方法。因此,耳聋基因检测对遗传性耳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耳聋基因检测不是一定做的。但对具有耳聋家族史的患者进行基因筛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现致病突变基因位点,对致病突变位点携带者夫妇进行产前诊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耳聋患儿的发生。对听力损失的新生儿进行基因检测将有望明确病因及预测预后,对尽早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做耳聋基因检查主要是避免或减少耳聋子女的下一代再出现遗传性耳聋。同样是耳聋,但原因可不同,通过耳聋基因检测,为尽量避免相同遗传因素导致耳聋的人婚配提供理论依据,减少遗传性耳聋发生。

目前在我国使用的耳聋基因芯片技术,主要针对最常见以及发病率最高的四个耳聋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其中包括GJB2、SLC26A4以及线粒体12SrRNA基因以及中国科学家克隆的第一个本土耳聋基因GJB3。建议有生育要求的夫妇,都要进行一个常见的致病耳聋基因筛查。如果发现夫妻双方都携带同种突变耳聋基因,比如GJB2、SLC26A4,可以通过对其进行生育指导和干预。如果查出来两个人都携带同种致病耳聋基因,可以做产前诊断,这样可以预防性减少近1/3-2/5的先天性聋儿出生。另外,像以往的新生儿常规听力检测,主要是通过耳声发射或者全自动听性脑干反应进行检测。但是常规的听力筛查没有办法检测出迟发性耳聋和药物性耳聋,那就没有办法提前对这部分孩子进行治疗和干预,有可能导致孩子终身耳聋。所以耳聋基因的筛查对常规听力筛查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

基因检测优生优育论文

通过分析血液或身体组织的小样本进行遗传测试。他们确定你,你的伴侣或你的宝宝是否携带某些遗传性疾病的基因。

遗传测试已经发展到足以让医生经常找到缺失或有缺陷的基因。进行特定诊断所需的基因检测类型取决于医生怀疑的特殊疾病。

许多不同类型的体液和组织可用于基因检测。对于DNA的检测,只需非常小的血液,皮肤,骨骼或其他组织。

妊娠期基因检测

对于出生前的遗传检测,孕妇可以决定进行羊膜穿刺术或绒毛膜绒毛取样。还有一种血液检测可供妇女筛查某些疾病。如果筛选测试发现可能的问题,可以推荐使用羊膜穿刺术或绒毛膜绒毛取样。

羊膜穿刺术是通常在妇女怀孕的第15至20周之间进行的。医生将空心针插入女人的腹部,从发育中的胎儿周围除去少量羊水可以测试这种液体以检查遗传问题并确定儿童的性别。当有早产的风险时,可以进行羊膜穿刺术以了解婴儿的肺部已经成熟多久。羊膜穿刺有轻微的引起流产的风险。

绒毛膜绒毛取样(CVS)通常在怀孕第10周至第12周进行。医生去掉一小块胎盘,检查胎儿的遗传问题。因为绒毛膜绒毛取样是一种侵入性检测,所以导致流产的风险很小。

对于优生优育的作用

1.一对夫妇计划开办家庭,其中一人或亲戚拥有遗传性疾病。有些人是遗传性疾病基因的携带者,尽管它们本身不显示或表现出来。这是因为一些遗传性疾病是隐性的 - 这意味从一个家长继承一个问题基因但是另一个家长的正常基因的后代不会有隐性疾病的症状,但是,只有当一个人继承了两个问题基因的拷贝时表表达,每个父母都有一个。有50%的机会将问题基因传给他们的孩子。

2.父母已经有一个孩子有严重的出生缺陷。不是所有出生缺陷的孩子都有遗传问题。有时,出生缺陷是由于在出生前暴露于毒素(毒素),感染或身体创伤引起的。通常,出生缺陷的原因尚不清楚。即使一个孩子确实有一个遗传问题,总是有机会不被遗传,而且发生了,因为孩子的细胞发生了一些自发的错误,而不是父母的细胞。

3.有两次以上的流产。胎儿严重的染色体问题有时会导致自发流产。几个流产可能指向遗传问题。

4.产下了一个有遗传疾病身体迹象的死胎。许多严重的遗传性疾病引起特定的身体异常,给受影响的孩子一个非常独特的外观。

5.孕妇年龄超过34,具有与染色体问题孩子(如三体)时增加孕妇是老年人的机会。年纪较大的父亲有风险让孩子有新的显性遗传突变(由单一的遗传缺陷引起的,以前没有在家庭中运行)。

6.标准产前筛查试验结果异常。如果筛选测试显示可能的遗传问题,可能会推荐进行基因检测。

7.一个孩子有可能是遗传的医疗问题。当一名小孩遇到涉及一个以上身体系统的医疗问题时,可能会推荐基因检测来确定病因并进行诊断。

8.一个孩子患有被认定为特定遗传综合征的医学问题。进行遗传检测以确认诊断。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能有助于确定遗传性疾病的具体类型或严重性,这有助于确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但是要小心谨慎

虽然遗传检测的进展已经提高了医生诊断和治疗某些疾病的能力,但仍然有一些限制。遗传测试可以识别一个特定的问题基因,但不能总是预测该基因将严重影响携带该基因的人。例如,在囊性纤维化中,发现第7号染色体上的问题基因不一定能预测小孩是否患有严重的肺部问题或较轻微的呼吸系统症状。

供参考。

1)疾病的预防 检测健康人群的基因型,预测个人患病的风险,并向受检者提出生活上的指导,避免疾病的发生。现代医学认为:疾病是由于先天的基因禀性和后天的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外部诱变因素(环境、气候、饮食、核辐射、生活习惯等等)也可以导致基因突变。 2)了解自身是否有家族性疾病的致病基因 具有癌症或多基因遗传病(如老年痴呆、高血压等)家族史的人是最需要做基因体检的对象,通过基因体检这些高危险群可以知道自己是不是带有疾病基因,以便及早发现和及早预防,并做好饮食保健与生活习惯的调整,来避免疾病发生的可能。 3)正确选择药物,避免药物浪费和药物不良反应 由于个体遗传基因上的差异,不同的人对外来物质(如药物)会产生的反映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部分病人使用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可能会出现药物过敏、红肿发疹的现象,或者是在服用相同药物时,有人觉得神效,有人却不但无效还有毒副作用,基因检测是针对个人的基因做检测,根据每一个人的基因情况,制定特定的治疗方案,从而科学地指导患者使用药物的种类和剂量,进而达到合理用药,避免药物毒副作用,让患者走出用药盲区,用准药,用好药。把握最佳治疗时期。 4)提供健康风险管理最好的依据 长期暴露在这些高度污染环境或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以及目前身体健康的民众都可以通过基因体检了解个人在不同疾病上的发生倾向,进行全面的生活调整或干预,以期降低风险延缓疾病发生,达到基因健康所倡导的“个性医疗,解码健康”的目的。 5) 基因检测避免人们盲目补充保健品 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保健品也成了许多人的偏爱,但保健品并不是可以盲目补充的。如果不了解身体的根本,长期盲目服用保健品,后果难以想象。 6) 基因检测可以有效避免临床误诊 临床医学难免会发生误诊,如直肠癌前期像胃炎,红斑狼疮早期症状像感冒、胃痛等。如果不做基因检测,很容易发生误诊。

基因检测的目的主要是用来优生优育的。现在普遍不在这个方面,而用来盈利。别不多说,你该懂得.

什么是基因检测?基因检测是指我们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破译人体携带的基因密码,从而预测个体将来患某种或某些疾病的概率。简单的说所谓基因检测,就是取被检测者的一滴血、口腔黏膜或其它组织细胞,经提取和扩增其基因信息后,通过特定设备对被检测者细胞中的DNA分子等基因信息作检测,分析他所含有的各种疾病易感基因的情况,从而使人们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基因信息,预测身体患疾病的风险,从而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让自己活得明明白白。

目前,应该努力普及医学遗传知识,提高疾病诊断的能力,推广遗传咨询活动,可在“知情、选择”的前提下,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措施以减少遗传病患儿的出生。这样做的目的当然不是要改良育成凌驾于其他种族之上的“优等”人种,而是要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增强人民的体质,减少因遗传患儿出生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精神上和经济上的沉重负担。

基因检测的益处有哪些?① 可以做到预防疾病的发生② 可以建立科学健康的营养管理计划③ 可以指导个性化用药与合理补充保健品④ 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什么时候做检测比较好,在哪个生理时期?原则上越早越好,因为越早知道疾病的风险概率,越能更早采取防范措施,在预防上处于有利地位。怎样找出易感基因?易感基因是通过大量的测序,分析确定下来的与人类疾病的相关基因,找出易感基因关键是找出适合中国人的易感基因数据,而中科院遗传所在这方面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

有家族遗传史的病是否一定能查出来?只要针对该种遗传疾病,有相关的人群疾病遗传数据就可以检测出来。

通过基因检测能知道我孩子有哪种天份吗?基因检测不仅能预测疾病,也能对其提出相关的建议,例如:儿童耐力素质检测,就能告知您的孩子是否适合长时间体育运动,如果适合,那基因检测会提前告知您,您的孩子在此在该领域有潜力取得更大成绩。

论述基因检测的优缺点的论文

导言:2013年5月,好莱坞巨星安吉丽娜·朱莉突然宣布,因为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她有极大风险患上乳腺癌,于是做出提前切除双侧乳腺的决定,一时之间基因检测成为大众和媒体所追逐的流行词汇,同时相关商家和医院借此东风开始大力推广和宣传。而2014年2月,食药监总局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停止国内所有已经开展的基因检测,让舆论一片哗然。但这只不过意味着,为长远发展计,该行业亟需制定相关的规范,同时,大众在决定进行基因检测之前,需要接触更多信息。 要想看懂一本小说,你不仅需要认识每一个字,更重要的是看明白字的顺序。而某些时候,某些政府会禁止一些书出版,那并非是因为该书用了非法的字,仅仅是因为,作者把一些字按某种特殊的顺序排在一起,因此犯了忌讳或者违反了某些管制条例。作者通过字序传递信息,而生命也同样如此,只不过它仅仅通过TACG这四个字,就能世代传递如何构造新生代身体的信息,这些信息在细胞中通过奇妙的工具解读,以构建生命的躯体,并控制着它的运转。如果初始的信息因为种种原因发生了改变,在某些时候,就会发生一些相当糟糕的事情,比如可以世代相传的血友病,又或者各种癌症。 对生命的理解越多,科学界就越发的认识到,如果想读懂人类身体运作的奥秘,首先需要读出生命的字序,并且破解它的含义。幸运的是,随着自动化测序仪和计算机性能的飞速提高,在2000年到来之时,人类基本读出了自身基因组那长达30亿的字序。并由此吸引了众多生物高科技公司和大学研究机构投入到寻找有价值的字序以及破译这些字序对人体的影响之中,至今已取得丰盛的成果。这从媒体上时不时就冒出的一些大黑标题就能知之一二,比如,最近突然火爆起来的“单身基因”,即为众多研究成果中的一例。但如果仅仅有这些研究成果,基因检测的普及化,仍不可能成为现实。 今天,基因检测之所以成为热门话题,关键在于新一代测序仪,测序成本的剧烈下降以及测序速度的极大提升。人类的第一个基因组测序,大概花费了30亿美元,用了十年时间才完成草图。而在可预期的未来,测序费用会很快下降到1000美元,时间则缩短到24小时。这是推动基因检测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基础,对每一个人都进行基因组测序,在技术和成本上都已经成为可能。 毫无疑问,基因和疾病的关系密切,也因此人类拥有众多千奇百怪的遗传性疾病。从东非高频率发生的镰型红细胞性贫血,在那里大约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拥有一个“糟糕”的基因,其提供的信息发生了一点小小的改变,因此产生的蛋白质也随之发生了一点改变,结果就是红细胞中运输氧气的血红蛋白因此有较高概率,在放下氧气的时候沉淀下来,把红细胞变得像一把镰刀,堵塞毛细血管,导致各种毛病,与此同时,骨髓来不及制造出更多的红细胞,血液的运氧能力也因此受损,这些遗传病患者大多在四十岁左右就会丧命。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极其罕见的遗传性疾病,比如异常严重的肥胖。1994年,瘦素基因被发现,Amgen公司迅即以两千万美金的代价,获得该基因的专利。然而,让公司沮丧的是,虽然世界上肥胖症患者如此之多,但公司只发现了十余个患者,是因为该基因的遗传性缺陷所导致的。 我国比较常见单基因遗传性疾病有:蚕豆病、地中海贫血、血友病、苯酮酸尿症(严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以及色盲等。相关专家初步统计后,认为我国常见的出生缺陷和遗传病,有79种。在基因检测技术已经成熟的现在,很有必要利用它,搜集并调查这些疾病在全国的分布情况。因此,今年八月有关部门启动了重大出生缺陷和遗传病调查与生物资源收集工作。这也许意味着某一天,国家甚至可能会像提供免费疫苗一样,免费提供某些种类的基因检测服务。至于这么做是好是坏,到时自然会有一番唇枪舌剑。 除单基因遗传性疾病之外,还有众多大家更熟悉的疾病也存在明显的遗传倾向,如高血压、二型糖尿病等。但由于高血压和二型糖尿病都和多种基因相关,因此对检测结果的认知和分析,就存在多种解读的可能性。这类众多基因都来插一脚的遗传相关性疾病,拥有这些“缺陷”基因的人是否发病,以及什么时候发病,往往和环境以及个人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事实上,许多人根本没有进行检测,只因自己家族的长辈中存在这些患者,就开始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比如转向低糖低盐低脂的膳食习惯并且加强运动。这提醒我们,无论有没有那张检测单,追求健康生活本身,并不会因此发生改变。难道,如果因为各种幸运的因素,所有可疑的不良基因都不存在,难道就可以放纵自己了吗? 在这个领域,学界争论十分激烈,甚至充满了火药味道,一边是研究基因功能的专家另一边则主要来自其他专业领域,尤其是教育界。毋庸置疑,一些科学家为了发表论文和申请经费,会有意无意的夸大自己发现的重要性,但更多的误解,则主要来自媒体为了吸引读者,会脱离语境对新研究成果进行不恰当的夸张宣传,以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 以最近媒体集中宣传的“单身”基因为例,北大的科学家,在利用头发分析了579名大学生的DNA后,发现5-HTA1的基因存在两种稍微不同的字序,他们将之命名为:G型和C型。而统计数据显示,拥有G型基因的人有六成是单身状态,拥有C型基因的则只有一半是单身者。这一差异无法用相貌或者金钱的差异进行解释。所以,由于这一基因和是否单身存在统计学上的相关性。 对于这种宣传,反对者认为这是典型的基因决定论,加以驳斥,而支持者则认为,知道自己是哪种基因型,或许有助于刻意改善自己的行为。多数情况下,这样的争执,都是鸡同鸭讲。毕竟,几乎没有分子物学家真的相信基因决定一切。人类行为事实上异常复杂,大脑的构造也不仅仅和基因的字序有关,还和胚胎发育时期的子宫环境密切相关,最后与出生后的成长环境也同样密切相关。但是,科学家无法控制这些复杂因素,他们只能尝试用基因来对复杂的人性进行初步解释。事实上,对于多基因与环境共同协作的复杂行为,单个基因的解释能力都是很小的,除非出现了真正重大的异常,比如某些严重的精神性疾病,重度抑郁症等等。大多数人的实际表现,都可以用经典的正态分布曲线进行描述,即多数人的状态都差别不大,只有分布在两端的人,才需要基因方面的特别理由进行解释。 如果信息不能被正确解读,也许还是不知道更好?关于基因检测的是是非非,不是一篇小短文能够尽述,与此同时新的发现,每天都在涌现。笔者的建议是,当前基因检测技术对明确的单基因相关的疾病,其结果高度可信,对多基因相关的部分,则只具有概率上的一定价值,但对任何非疾病类的人类行为,其结果更多的还需要从乐观的态度进行看待,记住大脑具有非凡的可塑性,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古话,还是需要牢记在心中,古往今来的历史,早已将血统论否定,无论我们对基因认识到什么程度,这一早已被验证的事实,只会得到最终的确认,而不是反之。

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建树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由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处置失当,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致造成了全球化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环境压力有增无减,环境危机日益严重。初中生正处在掌握环境知识、养成良好环境习惯的重要时期,他们环保素质的高低对今后的生态环境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十分重要。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生物教学中如何加强环境教育谈点粗浅的体会。 立足课本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和中心目标,也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生物教学中,应对散见于各章节中的生态环境知识及“生物与环境”一章给予充分的重视,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分析基本概念,点拨指导训练学生说概念、比较概念、识记概念和运用概念;运用示意图和典型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形态结构与功能之间、生活习性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使学生逐步树立起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科学观点;通过识记、理解、综合应用及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兴趣,并训练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像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客观求实、崇高理性、崇尚实验的科学精神,最终达到“课本奠基”的目标。略加延伸生物教材内容十分丰富,但受学时及篇幅限制,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内容叙述往往十分简约,教学中如果“照本宣科”就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相反若在教学中对有关叙述略加延伸,会取得较好效果。 如在讲授“光合作用的意义”时,可对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作如下延伸:通常1公顷的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000kg二氧化碳,释放750kg氧气,如果以成人每天呼吸需要消耗0 75kg氧气,排出0 9kg二氧化碳计算,城市居民每人平均有10m2的林木面积,就能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并足以消除二氧化碳的危害。 又如对“青蛙捕食”可作如下延伸:据测定,1只泽蛙1天可食虫266只,如按每天平均吃虫量50只统计,每亩稻田有1000只泽蛙,每天可消灭二化螟、三化螟等害虫达5万多只。延伸是对教材叙述的“展开”或“例说”,恰当运用可使生态环境知识进一步具体化、直观化,生动有趣味,学生喜闻乐见,但在运用中不可“画蛇添足”或“本末倒置”。适当引入教学中,一些抽象或复杂的环境问题初中生不易接受,成为教学的难点,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环境知识点比较隐蔽,容易被忽视,成为教学的“盲点”。将课外一些环境知识适当引入,可帮助学生理解难点,重视“盲点”,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扩视野,丰富知识。如在讲授“合理灌溉”时,为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可引入:农业灌溉用水量很大,据在华北地区调查,种1亩蔬菜大约需水×104kg~×104kg,每亩小麦需水4×104kg~5×104kg,1亩棉花需水×104kg~5×104kg。灌溉应采取“滴灌”或“喷灌”,不应采取“大水漫灌”,以免造成浪费。 又如讲授“呼吸卫生”时可引入:一个成人每天通过鼻子呼吸新鲜空气大约2万多次,吸入空气量达15m3~20m3,约为每天所需食物和饮水重量的10倍,如果吸入的空气不清洁或含有有毒成分,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在讲述人口问题时,可引入:地球上的食物充其量只能养活80亿人。我国科学家根据对国土资源、人口增长、生活资料增长和就业等问题的分析,认为我国适度人口总数为6 5亿~7亿,按照这个目标,我国现有人口已超出5亿,因此必须严格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长,实行计划生育。 适当引入是对教材环境知识的丰富和补充,应防止牵强附会或引入过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专题讲座教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滞后性,而环境问题却每日每时地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着,为了引起学生对环境热点问题的关注,可以适时对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如结合环境纪念日进行专题讲座。在植树节(3月12日)、水日(3月22日)、地球日(4月22日)、环境日(6月5日)、人口日(6月11日)、荒漠化日(6月17日)、土地日(6月25日)、清洁地球日(9月第三个周末)、世界粮食日(11月16日)举行相应的专题讲座;也可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座,如在讲过“探索生物的奥秘”后可以“当今世界面临的四大问题”为专题进行讲座;在讲过“预防食物中毒”后可以“食物污染”为专题进行讲座;也可结合突发的重大生态事件进行专题讲座,如1998年七八月份我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可及时向学生作“生态平衡不容破坏”的专题讲座。 积极实践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调查城镇或居民点的环境状况,观察小型冶炼厂、葡萄酒厂等企业污水的排放量及注入河流后引起河段的变化,观察生活垃圾随处堆放对水质、周围空气的污染及蚊蝇的可怕孳生等,组织学生清理“白色污染”、调查化肥农药农膜的使用情况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寂静的春天》《环境保护》等科普读物,学用结合,提高实践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实践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脑动手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环境污染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从而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为良好环境素质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 世纪70年代诞生的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和干细胞研究等现代生物技术, 使生命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这些以创造或改变生物类型及生物机能为目标的现代生物技术已成为新技术革命的三大支柱之一。通过探寻生命本质及生长发育、疾病、衰老等奥秘, 揭示生命现象的内在规律。随着生物技术在医药、食品化工、农业、环保以及能源、采矿等工业部门中的广泛应用, 它正在对人类经济及社会生活和社会进步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关键字:生命科学 生物技术 人类生活 影响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如进化的思想和生态学思想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2.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如生物技术产业正在形成一个新兴产业;农业生产力因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而显著提高。 3.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 4.促进人们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5.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如生态学的发展促进人们的整体性思维;随着脑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技术将有助于改进人类的思维。 6.对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产生冲击,如试管婴儿、器官移植、人基因的人工改造等,都会对人类社会现有的伦理道德体系产生挑战。 7.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和自然界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如转基因生物的大量生产改造物种的天然基因库,可能会影响生物圈的稳定性。 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生物与基因科技 生物与基因科技的进展,已促使生物医学的研究迈入后基因体医学时代,这些尖端医疗科技在提升人们健康福祉的同时,也给家庭和社群等各个层面前带来所未有的影响。其中有些影响或许还是潜在的。 (1)基因改造作物(genetic modified organism) 科学家以基因改造的方式改良农作物,以促进收成、防治病虫害、提高经济效益,希望可以解决人类粮食不足或营养问题,但是基因改造作物会不会创造出新的过敏原、对人体造成新的健康问题、引起昆虫的抗药性、制造所谓的基因污染?基因改造作物所带来对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风险、安全性与效益如何评估?基因改造作物的专利权将如何规范?其巨大商业利益是否将加剧资本家对弱势族群、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控制或剥削?究竟,人与植物、自然生态的理想关系应该如何?(2)基因检测(Genetic testing): 基因检测有助于遗传疾病的诊断、预防及处置,执行的时机常见于婚前健康检查、胚胎植入前检测、产前检查、新生儿筛检、儿童及成人的遗传检验等,检测的性质又可分诊断检测、带原者检测、发病前检测、罹病倾向检测。由于遗传信息不仅关乎个人,同时也与家庭或家族其他成员的健康息息相关,因此遗传信息的获得与告知时常带来特殊的医学伦理问题,包括:基因信息带来的心理负担及社会压力,基因诊断结果的告知对个人与家庭、家族的影响,个人隐私的保障与家庭成员利益产生冲突,基因检测引起的医疗资源分配、社会正义议题等。 (3)基因治疗(gene therapy): 科学家透过基因治疗希望能为人类目前各种主要的死亡原因、慢性疾病、遗传疾病的治疗带来曙光,一般分为体细胞基因治疗及生殖细胞基因治疗。体细胞基因治疗乃针对已发病或将发病患者的体细胞,在基因的层次作医疗介入,以病毒为载体、或使用物理方式将好的基因传送到欲治疗的体细胞或组织,以取代或修补有缺陷的基因,并发挥正常生理功能。体细胞基因治疗的相关伦理议题与一般新进医学科技、临床试验所必须考量的内涵大致相同。其中,应采取何种程序方能公平选出接受治疗的病患?应采用何种步骤以确保患者或其父母或监护人的知情同意?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则是对生殖细胞或胚胎进行基因调控,以期根绝病因、一劳永逸,然而对生殖细胞直接进行基因介入却可能改变新生儿的遗传组合、造成长远的医源性的伤害,同时可能引起设计家宝宝、基因超市、出卖基因以牟利、政变人种等发展的疑虑。这些问题正在或即将对人类的家庭、社会伦理观念与道德实践带来重大的冲击,理应纳入到生命伦理学的思考范围之内。

关于基因检测的论文题目

我给你一些思路.

网上很多题目,都不是原创,最好别用。之前也是网上down的一篇,老师直接说不行。还是后来学长给的雅文网,写的《大肠杆菌检验方法的探究与分析》,十分专业。看下参考文献吧 [1] 毕玲玲1,孙成春2,公衍文3,张欣悦1,安小通1. 黏液型和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和耐药表型分析[J].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 熊燕,张虹,陈炎添,容永璋. 社区和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感染途径调查[J]. 检验医学. 2014(10) [3] 于霞,尚媛媛,赵立平,董玲玲,马异峰,王晓波,黄海荣. 分子杂交法快速鉴定结核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初步评价[J]. 检验医学. 2014(10) [4] 张景皓,王家路,赵虎. 新疆汉族与维吾尔族HBV耐药变异类型与基因型研究[J]. 检验医学. 2014(10) [5] 张津萍,尤永燕,沙仲,张瑞丽,王千秋. FQ-PCR与血清型特异性抗体法检测HSV-2的临床意义[J]. 检验医学. 2014(10) [6] 赵付菊,赵虎. 染色体介导AmpC β-内酰胺酶表达的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J]. 检验医学. 2014(10) [7] 乔昀,赵英妹,仲俊,张珏,龚捷文. 实时荧光定量PCR在快速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评价与应用[J]. 检验医学. 2014(07) [8] 刘锦燕,倪培华,史册,魏冰,项明洁. 白念珠菌14-α脱甲基酶K143Q氨基酸置换与氟康唑耐药形成的相关性研究[J]. 检验医学. 2014(07) [9] 张勇,刘爱胜,文艳. 75株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ERIC-PCR菌种分型及其主要耐药机制研究[J]. 检验医学. 2014(07) [10] 胡海燕,裘先前,许照美. 1株与福氏志贺菌Y变种交叉凝集的摩根摩根菌鉴定结果[J]. 浙江预防医学. 2014(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道德、价值、法律观念的增强,现代社会要求一名合格医生应该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医生应该本着严于律己的精神不断学习完善自己,提高个人的素质,而医学生的素质教育为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下面是搜索整理的临床医学论文题目大全105个,供大家参考阅读。临床医学论文题目大全一: [1]定西市疑似风疹标本ELISA与RT-PCR法检测分析[2]居家吞咽康复操在老年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3] MR扩散加权成像与不同成像序列联合应用对乳腺良恶性病变定性诊断价值临床研究[4]经静脉内耳钆造影MRI对可疑梅尼埃病的诊断价值[5]基于三种试剂盒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6]基于罗伊适应模式的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社会缺陷及认知功能的影响[7]驻地医院联合整建制驰援医疗队救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护理管理实践[8]宫颈癌术后延伸野螺旋断层放疗与固定野调强放疗剂量学比较[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恢复期肛拭子中SARS-CoV-2核酸检测结果评价[10]数字OT训练系统结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ADL的影响[11]肌内效贴技术结合针刀治疗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研究及安全性分析[12]吞咽功能训练配合低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13]穴位肌电生物反馈联合rood技术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14]三种不同免疫检验方法检测HIV抗体的价值比较[15]探讨认知护理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16]综合护理措施在手术室切口部位感染预防的应用研究[17]气管切开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肺康复护理体会[18]优质护理应用于宫颈球囊在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促进自然分娩的实践效果[19]社区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20]集束化护理在重症监护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21]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的护理干预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22]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分析[23]试论医务社会工作在静脉输液治疗安全环境构建过程中的作用[24]~(125)I粒子源剂量计算参数模拟研究[25]左氧氟沙星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防耐药突变浓度及耐药机制的研究[26]2009—2018年浙江省宁波市吸毒人群HIV、梅毒和HCV感染状况及其行为特征[27]临床护理路径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28]沙门氏菌主要流行血清型耐药性的研究进展[29]学龄后腭裂术后语音障碍患者语音训练方法研究[30]不同严重程度认知障碍组脑内血管周围间隙研究[31]多系统萎缩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静息态低频振幅研究[32]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局部一致性分析在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中的初步研究[33]静息态fMRI评价脑瘫患儿手术前后的脑功能[34]自闭症儿童早期大脑过度发育的sMRI研究[35]老年重症监护室糖尿病患者血糖难控制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分析临床医学论文题目大全二: [36]磁共振血管造影侧枝血管在卒中机械取栓术后预后中的应用价值[37] T单体素磁共振波谱成像离体及在体检测2-羟基戊二酸效能初探[38]基于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的高血压患者早期左房功能障碍的定量研究[39]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对OSAHS患者心脏的研究[40]IVIM-DWI技术对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效果的应用研究[41]骨折内固定术后复查MAVRIC-SL序列去金属伪影的研究[42]大脑中动脉闭塞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FVH-DWI匹配性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43]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价值[44]磁共振诊断精囊腺囊肿并结石1例[45]干燥综合征腮腺MRI的研究进展[46]磁共振弹性成像技术对肝纤维化诊断的新进展[47]重症胰腺炎并发腹腔高压的影像学研究进展[48]腹针加头针联合艾司唑仑片治疗原发性失眠45例[49]康复护理在颅脑损伤中的应用[50]骨科术后患者康复锻炼的重要性[51]X光片和多排螺旋CT、MR对骨关节创伤的诊断对比[52]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左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诊断价值[53]二维联合三维超声在胎儿唇腭裂中的应用价值[54]心脏超声与心电图对高血压性心脏病的诊断效果及检出率影响分析[55]浅析CT影像学技术应用于周围性小肺癌中的诊断价值[56]胎儿肢体及手足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及图像分析[57]CT三维重建对微小肺癌早期诊断的价值[58]眼内肿瘤超声弹性成像的鉴别诊断价值[59]临床与影像护理的有效配合对脑卒中患者磁共振检查中的作用分析[60]低、高频探头超声联合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61]肝纤维化分期诊断中磁共振弹性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62]小儿肾病综合征并肺动脉栓塞的CT表现及临床护理[63]腹部CT检查对诊断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价值[64]CT增强扫描中离子型与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副反应对比效果分析[65]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诊断前列腺疾病临床效果观察[66]临床护理路径(CNP)标准在CT增强护理中的应用疗效分析[67]核磁共振波谱检查在前列腺癌诊断及病情判断中的应用疗效分析[68]老年终末期肾病患者腹膜透析对肾功能及心功能的影响[69]百里醌通过激活SIRT1/STAT3通路对脓毒症所致大鼠肝损伤和糖代谢紊乱的保护作用[70]艾滋病模型中关键指标SIV DNA绝对定量微滴式数字PCR技术的创新应用临床医学论文题目大全三: [71]113例肠杆菌科细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与病原分析[72]多模态多维信息融合的鼻咽癌MR图像肿瘤深度分割方法[73]断层径照治疗局部中晚期下咽癌的剂量学研究[74]尼帕病毒Taqman q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75]利用宏基因组纳米孔测序方法检测模拟临床样本中的基孔肯雅病毒和辛德毕斯病毒[76]三维全容积成像技术评价高血压是否合并超体重患者左心室容积及收缩功能[77]康复者血浆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疗效分析1例[78]辽宁省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相关性[79]批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救治护理工作实践与思考[80]重症监护室肺癌患者拔管后经鼻高流量氧疗与储氧面罩吸氧有效性的比较[81]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及肾移植对终末期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及影响因素分析[82]应用PDCA循环法护理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效果[83]方舱CT技术进展与临床应急使用现状[84]应用上肢康复操视频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85]发热门诊与隔离病房无缝隙对接在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管理中的效果研究[86]快速康复护理对骨折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研究[87]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检验诊断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评价[88]优质护理措施在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中的应用分析[89]综合护理对糖尿病甲状腺癌患者术后临床疗效及相关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影响[90]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流程的探讨[91]老年糖尿病疾病护理管理中应用优质护理的效果评价[92]品管圈在提高居家胰岛素笔废弃针头回收率中的应用[93]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在老年阑尾炎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观察[94]糖化血清白蛋白检测在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意义[95]电话随访联合IMB模型的健康教育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及自护能力的影响[96]综合性护理对老年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行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97]糖尿病患者的内科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及其有效性分析[98]全面护理干预在结石性胆囊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观察[99]目标性护理干预在肺癌合并糖尿病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100]探讨护理对策及生活方式指导对糖尿病性脑血管疾病的影响[101]72例2型糖尿病患者腹腔镜下胃旁路手术治疗后的护理[102]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观察[103]静脉微量泵应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对策[104]动态血糖监测指导下的个体化营养联合瑜伽运动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观察[105]整体护理在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分析以上就是关于临床医学论文题目大全的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基因检测伦理的论文

现在的学界现状是,只有测序基因型的数据是可以公开的,比如千人基因组计划(1000GenomeProject)。带有性状的数据(例如身高、体重等),只能按研究申请获得,例如ADNI数据库,一个阿尔兹海默症相关的DNA与核磁共振图像数据库。作为研究人员,其实不希望政府在这方面制造太大的限制。对人类基因的研究,至今只能算冰山一角,冰山一角都算不了,面对的一大难题就是样本量太小。例如以上提到ADNI数据库,不足千人的样本量,许多研究方法用不了,研究结论也不怎么可靠。测序平民化,对于我们的好处就是,采集样本的难度和成本的不断降低。

我觉得你说的这些问题和后果,是已经在发生的事情,跟测序平民化本身关系不大,解读测序结果本身依然是一件十分专业,且成本颇高的事情(目前测序成本已经低于1000美元)。其实目前的现状来说,除了某些特定疾病如题主所说的亨廷顿舞蹈症,唐氏综合症等,有明确的关联基因突变,大多数还处于盲人摸象状态中。即便将来某一天,测序技术发达到,只要跟你擦肩而过获得那么点皮肤细胞,就能立马提取整个DNA信息,这个信息有什么用呢?该歧视的本来就在歧视,该被盗的信息本来就会被盗。这就像二十年前,手机的接受度还比较低,手机号泄露还是一件大事。而现在几乎每一个快递员都可以说出所在小区的人名电话住址,相对于送货上门的巨大便利的诱惑,并没有人觉得住址信息泄露有太多危险。

从短期看,在基因测序无法超大规模普及的时候,隐私性一般是通过政府管制和经济方法来保护的,常见的做法包括:已经立法禁止外国企业进行基因遗传诊断——限制基因信息外流通过立法而不断提高的基因测序门槛——立法要求无创产前基因筛查只使用有许可证(不超过5家)的仪器和试剂,再对这些供应商进行监控。通过经济性提高的数据外流门槛——现在的测序报告结果仅仅是针对某种特定基因,例如肿瘤突变,换句话说就是“买什么检测,就得到什么检测的结果”,服务商不会帮你做其他检测。在长远看来,如果测序技术(易用性,廉价性),数据存储技术(每人都有一个上百G的原始数据文件)和公众接受度普遍提高的话……我想这个信息是否泄露也并不是很大的问题。

摘要 世纪70年代诞生的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和干细胞研究等现代生物技术, 使生命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这些以创造或改变生物类型及生物机能为目标的现代生物技术已成为新技术革命的三大支柱之一。通过探寻生命本质及生长发育、疾病、衰老等奥秘, 揭示生命现象的内在规律。随着生物技术在医药、食品化工、农业、环保以及能源、采矿等工业部门中的广泛应用, 它正在对人类经济及社会生活和社会进步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关键字:生命科学 生物技术 人类生活 影响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如进化的思想和生态学思想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2.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如生物技术产业正在形成一个新兴产业;农业生产力因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而显著提高。 3.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 4.促进人们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5.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如生态学的发展促进人们的整体性思维;随着脑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技术将有助于改进人类的思维。 6.对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产生冲击,如试管婴儿、器官移植、人基因的人工改造等,都会对人类社会现有的伦理道德体系产生挑战。 7.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和自然界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如转基因生物的大量生产改造物种的天然基因库,可能会影响生物圈的稳定性。 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生物与基因科技 生物与基因科技的进展,已促使生物医学的研究迈入后基因体医学时代,这些尖端医疗科技在提升人们健康福祉的同时,也给家庭和社群等各个层面前带来所未有的影响。其中有些影响或许还是潜在的。 (1)基因改造作物(genetic modified organism) 科学家以基因改造的方式改良农作物,以促进收成、防治病虫害、提高经济效益,希望可以解决人类粮食不足或营养问题,但是基因改造作物会不会创造出新的过敏原、对人体造成新的健康问题、引起昆虫的抗药性、制造所谓的基因污染?基因改造作物所带来对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风险、安全性与效益如何评估?基因改造作物的专利权将如何规范?其巨大商业利益是否将加剧资本家对弱势族群、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控制或剥削?究竟,人与植物、自然生态的理想关系应该如何?(2)基因检测(Genetic testing): 基因检测有助于遗传疾病的诊断、预防及处置,执行的时机常见于婚前健康检查、胚胎植入前检测、产前检查、新生儿筛检、儿童及成人的遗传检验等,检测的性质又可分诊断检测、带原者检测、发病前检测、罹病倾向检测。由于遗传信息不仅关乎个人,同时也与家庭或家族其他成员的健康息息相关,因此遗传信息的获得与告知时常带来特殊的医学伦理问题,包括:基因信息带来的心理负担及社会压力,基因诊断结果的告知对个人与家庭、家族的影响,个人隐私的保障与家庭成员利益产生冲突,基因检测引起的医疗资源分配、社会正义议题等。 (3)基因治疗(gene therapy): 科学家透过基因治疗希望能为人类目前各种主要的死亡原因、慢性疾病、遗传疾病的治疗带来曙光,一般分为体细胞基因治疗及生殖细胞基因治疗。体细胞基因治疗乃针对已发病或将发病患者的体细胞,在基因的层次作医疗介入,以病毒为载体、或使用物理方式将好的基因传送到欲治疗的体细胞或组织,以取代或修补有缺陷的基因,并发挥正常生理功能。体细胞基因治疗的相关伦理议题与一般新进医学科技、临床试验所必须考量的内涵大致相同。其中,应采取何种程序方能公平选出接受治疗的病患?应采用何种步骤以确保患者或其父母或监护人的知情同意?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则是对生殖细胞或胚胎进行基因调控,以期根绝病因、一劳永逸,然而对生殖细胞直接进行基因介入却可能改变新生儿的遗传组合、造成长远的医源性的伤害,同时可能引起设计家宝宝、基因超市、出卖基因以牟利、政变人种等发展的疑虑。这些问题正在或即将对人类的家庭、社会伦理观念与道德实践带来重大的冲击,理应纳入到生命伦理学的思考范围之内。

基因检测的基本方法是借助基因芯片等技术寻找受检者体内隐藏的缺陷基因(疾病易感基因)。是提取被检测者的口腔黏膜组织或其他组织,经提取和扩增其基因信息后,通过基因芯片技术或超高通量SNP分型技术对被检测者细胞中DNA分子的基因信息进行检测,分析他所含有的各种疾病易感基因的情况。从而使人们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基因信息,预测身体患疾病的风险,有针对性地主动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预防和避免重大疾病的发生。 它是健康产业的关键部分,是预测医学的基本手段之一。它可以改变目前疾病预防措施的“千人一面”的状况,大大减少预防医学中的盲目性,也将大大降低预防费用。 基因检测能起到什么作用? 1、预测风险:通过对表型相关基因多态性的检测,确定个体被测基因多态性位点的携带型,进而了解个体健康的遗传因素,为该人预测相关疾病发病的相对风险。 2、疾病的预防:基因检测会阐述基因变异和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的关联性。通过科学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干预,积极预防疾病和延缓疾病的发生,提高个体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3、科学生活方式的指导:基于个体特定的基因型,基因检测会给您饮食、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多方面的可行性建议,提高您保健的有效性,降低您保健的盲目性,从而提高您健康投资的回报率。 4、个性化医疗指导:通过基因检测,辩证用药、因人而异,给病人找到最合适的药物,不仅降低了不必要的医疗支出,提高疗效,更避免对人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 索引序列
  • 耳聋基因芯片检测的优势有关论文
  • 基因检测优生优育论文
  • 论述基因检测的优缺点的论文
  • 关于基因检测的论文题目
  • 关于基因检测伦理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