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植物保护学报历史

植物保护学报历史

发布时间:

植物保护学报历史

1. 张岩, 伍辉军, 周晓辉, 高学文*. 丁香假单胞大豆致病变种harpin 编码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功能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3, 36: 6-12 2. 谢永丽, 徐志伟, 马莉贞, 高学文*. 青海北山林场桦树根围芽胞杆菌分子鉴定及其拮抗活性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2012, 39: 246-2523. 谢永丽, 高学文*. 高寒草甸根围拮抗芽孢杆菌筛选鉴定及脂肽化合物分析.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2, 28: 367-3744. 田大伟,乔俊卿,王伟舵,伍辉军,高学文*. 表达Harpin蛋白的芽孢杆菌工程菌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研究.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2, 28: 250-2545. 张秀秀,伍辉军,周宇骋,高学文*. 低聚木糖对大豆生长和花叶病毒病抗性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12, 31: 621-6296. 张金梅, 伍辉军, 高学文*. 丁香假单胞大豆致病变种两个III 型效应因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微生物学通报, 2011, 38: 1679-16877. 薛鹏琦, 刘芳, 乔俊卿, 伍辉军, 冯致科, 吴萌, 高学文*. 油菜菌核病生防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脂肽化合物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2011, 38(2): 127-1328. 马欣,刘俊,乔俊卿,伍辉军,高学文*. 利用转座子TnYLB-1构建枯草芽孢杆菌的突变体文库.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1, 6:77-81.

看私信吧 给推荐

一级学报一般是由国内一级学会出版发行的刊物。如昆虫学报、昆虫分类学报、植物保护学报、植物病理学报、菌物学报、病毒学报等,应用昆虫学报不属于该类范围

域名提交白名单。《植物保护学报》创刊于1962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农业核心期刊,网站在建立的时候,就会用到域名过白,只有域名提交了白名单,网站才能正常使用。

植物保护学报简报

刘彩峰,董双林. 不同地区烟粉虱(Bemisia tabaci)对几种杀虫剂相对抗药性测定.2008. 中国棉花,35(3):9-10 (通讯作者)Xiu,WM and Dong, SL. 2007.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Two Pheromone Binding Protein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ir Expression in the Beet Armyworm, 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 J. Chemical Ecology, 33(5):947-61(通讯作者)修伟明,董双林. 2007. 斜纹夜蛾信息素结合蛋白cDNA片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2007.南京农业大学学报.30(3):53-57(通讯作者)董双林 李飞 陈茂华 韩召军. 2007. 棉蚜乙酰胆碱酯酶对杀虫剂不敏感的分子机制,棉花学报. 19(3):233-238(通讯作者)杨明伟,董双林. 2006. 蛾类昆虫雄性信息素及其功能. 华东昆虫学报,15(3):179-186(通讯作者)董双林,韩召军,Williamson MS. 2006. 利用Bac-to-Bac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棉蚜的乙酰胆碱酯酶. 动物学研究,27(1):75-80Dong SL, Andrews MC, Li F, Moores GD, Han ZJ, Williamson MS. 2005. Acetylcholinesterase genes and insecticide resistance in aphids. Chemico-Biological Interactions,157:373-374.修伟明,董双林#,王荫长. 2005. 昆虫信息素结合蛋白及其分子运输机制和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昆虫学报, 48(5):778-784 (通讯作者)张龙娃. 柏立新. 韩召军. 束春娥. 董双林. 2005.转Bt基因棉田害虫和天敌组成及优势类群时序动态. 棉花学报, 17(4):222-256修伟明, 董双林,苗慧,穆兰芳. 2005. 2个甜菜夜蛾信息素结合蛋白cDNA片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38(7):1501-1504 (通讯作者)穆兰芳, 董双林#. 2005. Bt毒素对棉铃虫雄蛾感受雌蛾性信息素EAG反应的影响. 昆虫学报,48(3):450-454 (通讯作者)穆兰芳, 董双林#, 杨智化. 2005. 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对昆虫性信息素通讯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植物保护学报,32(2):201-206 (通讯作者)穆兰芳, 董双林#, 刘慕兰等. 2005. 铃夜蛾属昆虫性信息素生物合成及内分泌调控. 昆虫知识, 42(2):128-131 (通讯作者)张玲春. 李国清. 杨明敏. 郑修文. 董双林. 2004.艾蒿柱层析馏分成分分析 分析科学学报,20(5):510-512穆兰芳, 董双林#, 修伟明. 2004. 无脊椎动物是怎样感受外界化学信号的.自然杂志,26(5):305-309 (通讯作者)张铃春,刘泽文,李国清,董双林. 艾蒿提取物及其不同柱层析馏分对甜菜夜蛾产卵行为的影响.农药学学报,2003,5(2):59-63董双林,杜家纬. 甜菜夜蛾性信息素鉴定及应用研究进展.昆虫知识,2002,39(6):421-425董双林,杜家纬. 甜菜夜蛾雄蛾味刷化合物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昆虫学创新与发展.2002:158-162董双林,杜家纬. 甜菜夜蛾性信息素组分的鉴定及其田间试验. 植物保护学报,2002,29(1):19-24董双林,杜家纬. 交配和温度对甜菜夜蛾雌蛾性信息素产生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2):1633-1636崔学芬,董双林,夏敬源,王春义,刘辉. 棉铃虫对Bt毒蛋白(Cry1Ac)抗性品系的选育.棉花学报,2001,13(4):213-215 (通讯作者)董双林,杜家纬.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ubner)雄蛾触角对雌蛾性信息素的EAG反应.棉花学报,(4):216-219Dong . and Du . Diel rhythms of calling behavior and sex pheromone production of beet armyworm, Spodoptera exigua (Lepidoptera:Noctuidae). Entomologia Sinica,2001,8(1):89-96Dong ., Xu ., Du ., and Shen . Behavioral responses of the males to components and blends found in the female sex pheromone gland of beet armyworm, Spodoptera exigua (Lepidoptera: Noctuidae), in China. Entomologia Sinica, 2001,8(s):93-100崔学芬,夏敬源,董双林. Bt不同菌系对棉铃虫的毒力测定. 中国棉花, 2001,28(4):22-23崔学芬,董双林,夏敬源.棉铃虫对BT毒素的敏感性测定,中国棉花,2000,27(3):27夏敬源,崔金杰,马丽华,董双林,崔学芬.转BT基因抗虫棉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作用研究. 1999,棉花学报, 11(2):57-64董双林. 转BT基因棉抗虫性研究及应用进展. 棉花学报,1998,10(2):157-164戴小枫,王武刚,董双林,宋晓轩. 我国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的控制效果.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8,6(2):109-115董双林,文绍贵,王月恒. 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存活生长及其危害的影响.棉花学报,1997,9(4):176-182董双林,马丽华,夏敬源,钟昌珍. 棉铃虫幼虫对转BT基因棉行为学反应的初步研究.植物保护学报,1997,24(4):334-335董双林,马丽华,李春花.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玉米螟及小地老虎的抗生性测定.中国棉花. 1996(12)董双林,汪若海,钟昌珍.转BT基因棉的抗虫性研究简报,棉花学报,1996(4)

QU Mingjing, HAN Zhaojun*, XU Xinjun and YUE Lina, 2003, Triazophos Resistance Mechanisms in Rice Stem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77:99-105Liu Zewen, Han Zhaojun, Wang Yinchang, Zhang Lingchun, Zhang Hongwei and Liu Chengjun, 2003, Selection for imidacloprid resistance in Nilaparvata lugens: cross-resistance patterns and possible mechanisms. Pest Management Science。周亦红,韩召军, 2003, 褐飞虱对抗性水稻品种Mudgo个体致害性指标。昆虫学报,46(3):305-310周亦红,韩召军,张小敏,庞超,2003,水稻品种对褐飞虱代谢酶的影响。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6(2):24-28刘泽文,韩召军,张玲春,王荫长,2003,解毒酶系在褐飞虱对马拉硫磷的抗性发展中的作用。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6(1):24-28韩招久1, 韩召军2,李凤良,李忠英,陈之浩,2003,小菜蛾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亚基cDNA片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6(1):29-32刘泽文,韩召军,张玲春,董钊,2003,甲胺磷对不同抗性水平褐飞虱品系种群增长的影响。农药学学报,5(1):51-55Han Zhaojiu, Han Zhaojun, Wang Yinchang, Chen Changkun, 2003, Biochemical features of a resistant population of the rice stem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昆虫学报,46(2):161-170Liu Zewen, Han Zhaojun, 2003, The roles of carboxylesterase and AChE insensitivity in malathion resistance development in brown planthopper. 昆虫学报,46(2):250-253(简报)刘泽文,张玲春,韩召军,董钊,2002,褐飞虱对吡虫啉抗性监测方法的研究。昆虫知识,39(6):424-427李飞,韩召军,王荫长,2002,棉蚜羧酸酯酶同功酶cDNA片段的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棉花学报,14(6):336-339Fei Li & Zhaojun Han, 2002, Two different genes encoding acetylcholinesterase existing in cotton aphid (Aphis gossypii). Genome,45(6):1134-1141Xiaoxia Ren, Zhaojun Han, & Yinchang Wang, 2002, Mechanisms of monocrotophos resistance in cotton bollworm, Helicoverpa armigera. Archives of Insect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51:103-110Fei Li & Zhaojun Han, 2002,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cetylcholinesterase from Cotton Aphid. Archives of Insect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51(1):37-45T Nagata, T Kamimuro, Y C Wang, S G Han & Nik Mohd Noor, 2002, Recent Status of Insecticide Resistance of Long-Distance Migrating Rice Planthoppers Monitored in Japan, China and Malaysia. Journal of Asia-Pacific Entomology,5(1): 113-116王建军,韩召军,王荫长,2002,小菜蛾乙酰胆碱酯酶cDNA片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昆虫学报,45(4):544-547王建军,韩召军,王荫长,2002,击倒抗性与钠离子通道。昆虫学报,45(3):391-396李 飞,韩召军,吴智锋,2002,取食不同寄主棉蚜的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特性比较。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5(2):57-60任晓霞,韩召军,王荫长,2002,棉铃虫乙酰胆碱酯酶cDNA片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动物学报,48(1):121-124韩招久, 韩召军,2002,二化螟乙酰胆碱受体α亚基的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动物学研究,23(1):7-13Li Guoqing, Han Zhaojun, Mu Lili, Qin Xiaoran, Chen Changkun, Wang Yinchang,2001,Natural Oviposition-deterring Chemicals in Female Cotton Bollworm, 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 Journal of Insect Physiology,47: 951-956韩招久,韩召军,陈长琨,王荫长,2001,杀虫单对二化螟谷胱甘肽转移酶(GSTs)的抑制作用。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4(3): 27-30李 飞,韩召军,王荫长,2001,棉蚜饲养新方法—笼罩法。昆虫知识,38 (3): 225-227李 飞,韩召军,王荫长,2001,我国棉蚜抗药性研究进展。棉花学报,13 (2): 121-124李 飞,韩召军,王荫长,2001,植保工作者如何利用英特网。农药科学与管理,22 (1): 37-40任晓霞,韩召军,王荫长,2001,棉铃虫对久效磷的抗性和敏感性品系的生物适合度。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4(2):41-44任晓霞,韩召军,王荫长,2001,对久效磷抗性棉铃虫品系的选育及其乙酰胆碱酯酶的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4(1):47-50孙洪武,韩召军,王荫长,2001,棉铃虫对丙溴磷的抗性风险初探。植物保护学报,28(1):91-93李秀峰,韩召军,陈长琨,李国清,王荫长,2001,二化螟对杀虫单等4种杀虫剂的抗药性。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4(1):43-46刘泽文,韩召军等,2001,褐飞虱抗有机磷品系的交互抗性和适合度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4(4):37-40彭 宇,王荫长,韩召军,2001,蜘蛛对农药敏感性的测定方法。动物学杂志,(3)彭 宇,陈长琨,韩召军,王荫长,田子华,2001,江苏省水稻二化螟的抗药性测定及对甲胺磷的抗性机理。植物保护学报,28(2):173-177彭 宇,陈长琨,韩召军,王荫长,李国清,2001,二化螟对3种杀虫剂的抗性测定及增效作用研究。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3(3): 265-268王建军,韩召军,王荫长,2001,新烟碱类杀虫剂毒理学研究进展。植物保护学报,28(2):178-182董 健,刘贤进,韩召军,2001,氟虫晴半抗原设计及抗体制备。江苏农业学报,17(3):172-175王心如,陈海燕,肖杭,何冬宁,韩召军,陈长琨,王荫长,何凤生,2001,有机磷与拟除虫菊酯农药联合作用的研究。中华卫生劳动职业病杂志,2001,4:王建军,韩召军,王荫长,2000,南京郊区小菜蛾抗性测定和几种杀虫剂毒力比较。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3(4): 21-24孙洪武,韩召军,王荫长,2000,棉铃虫对久效磷抗性的毒理学机制。植物保护学报,27(4):343-348陈长琨,李秀峰,韩召军,李国清,王荫长,2000,二化螟抗药性监测方法及相对敏感基线。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3(4):25-28彭 宇,韩召军,王荫长,2000,四种杀虫剂对草间钻头蛛和三突花蛛的毒力测定。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3(4):116-118刘 瑾,陈长琨,韩召军,王荫长,2000,不同龄期棉铃虫用氰戊菊酯汰选对其抗性发展的影响。昆虫学报,43(4):337-345李秀峰,陈长琨,韩召军,王荫长,2000,二化螟对杀虫单和甲胺磷的抗性及其机理初探。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3(1):35-40陈长琨,李国清,卢 丹,郭慧芳,韩召军,2000,新疆棉铃虫自然敏感种群对常用杀虫剂浸叶法的毒力基线。植物保护学报,27(2):168-172Han Zhaojun,Wang Yinchang,Zhang Qiansong,Li Xianchun,Li Guoqing, 1999, Dynamics of pyrethroid resistance in field opulation of Helicoverpa armigera in China. Pesticide Science,55(4):462-466许雄山,韩召军,王荫长,1999,羧酸酯酶与棉铃虫对有机磷杀虫剂抗性的关系。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2(4):41-44许雄山,韩召军,王荫长,1999,增效醚对棉铃虫的毒理学研究。农药学学报,1(2):42-46Han Zhaojun,Graham Moores,Alan Devonshire,Ian Denholm, 1998, Association between Biochemical Marks and Insecticide Resistance in the Cotton Aphid,Aphis gossypii. 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62(1):164-171

1Cheo Ming Tsang.Supplements to the Catalogue of Chinese Gyrinidae.Peking Nat.Hist.Bull.1932(7):315—321.2Cheo Ming Tsang.The Gyrinidae of China.Peking Nat.Hist.Bull.,1933,8(3):205—237.3Cheo Ming Tsang.A Preliminary List of the Insects and Arachnids injurious to Economic Plants in China.1935—1937,Vol.10,11.4周明牂,柳支英,马同伦.油桐尺蠖之研究.浙江大学农学季刊,1937,1(2):137—205.5周明牂.水稻螟虫越冬调查及冬期治螟方法的商榷.新农季刊,1942,2(2):404—408.6周明牂,张蕴华.米象防治法之研究.新农季刊,1943,3(3—4):178—216.7周明牂.鸡脚棉对棉大卷叶虫抗性试验.新农季刊,1943,3(1—2):62—69.8周明牂,郑炳宗.桔潜生活习性观察及防治试验初报.福建省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汇刊,1946(2):37—60.9Cheo Ming Tsang,Chang,Y H.Effectiveness of Sun Exposure in the Control of Stored Grain Insects.Chinese Joural of Agriculture,1949,1(1):105—120.10周明牂,张蕴华.盖沙贮藏对仓库害虫防治效力的研究.昆虫学报,1951,1(1):60—67.11周明牂,钟启谦,魏鸿钧.华北农业害虫记录.北京:中华书局,1953:274.12黄可训,吴维均,周明牂等.桃小食心虫研究报告.应用昆虫学报,1958,1(1):31—66.13周明牂,谢以铨.麦秆蝇研究概况.昆虫学集刊,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222—223.14周明牂,郑炳宗,杨奇华.内蒙麦秆蝇研究工作简报及防治建议.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59,5(1):20—26.15周明牂主编.农业昆虫学(高等农业院校试用教材).北京:农业出版社,1961.16周明牂.我国害虫农业防治研究现状和展望.植物保护学报,1962,1(4):365—374.17周明牂,杨奇华,李绍石.农作制及农业技术与螟害程度的关系及稻螟农业防治的初步研究.植物保护学报,1962,1(2):1—16.18周明牂,谢以铨.麦秆蝇的研究(一)发生规律.植物保护学报,1962,1(3):273—284.19周明牂.结合耕作防治害虫(人民日报农业科学论文选,第一辑).1963:99—112.20周明牂,杨奇华,李绍石.稻区种植物制与三化螟种群数量变动和为害程度的关系及稻螟防治策略的探讨.植物保护学报,1964,3(3):287—298.21周明牂,林郁,蔡邦华等.中国水稻三化螟研究的进展.植物保护学报,1964,3(4):325—332.22周明牂,谢以铨,余振球.抗麦秆蝇春小麦品种的选育及其抗性的研究.昆虫学报,1976,19(3):253—262.23周明牂,谢以铨.春小麦品种对麦秆蝇抗性筛选调查.植物保护学报,1979,6(2):1—10.24周明牂,谢以铨.春小麦对麦秆蝇抗性机制的研究.植物保护学报,1979,6(3):25—32.25周明牂.农业防治·中国主要害虫综合防治.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22—40.26周明牂,谢以铨.麦秆蝇的综合防治·中国主要害虫综合防治.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337—348.27周明牂.麦秆蝇·中国农作物病虫害,(上册).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375—378.28周明牂,杨奇华.农业昆虫学(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试用教材,华南农学院主编).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29Cheo Ming Tsang.Report on the Present Status of Research on Plant Resistance to Insects in China.Annual plant Resistance to Insects Newsletter,Purdue Univ.U.S.A.,1982,vol.8:64—69.30周明牂(副主编).英汉农业昆虫学词汇.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31周明牂.植物抗虫性研究利用的动向和展望.世界农业,1985(6):31—34.32周明牂,杨奇华,谢以铨等.冀南棉麦混作区棉花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植物保护学报,1986,13(4):251—258.33Cheo Ming Tsang.Integrated Control of the Major Cotton Insects in North China.Annual Plant Resistance to Insects Newsletter,Purdue Univ.,U.S.A.,1986,vol.12:41—43.34周明牂,谢永寿,杨奇华等.棉花品种对棉蚜抗性筛选及鉴定技术研究.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7,13(3):277—284.35周明牂,谢以铨,张青文等.棉花对棉铃虫为害的补偿能力及防治策略的探讨.植物保护学报,1988,15(1):7—13.36周明牂,张青文,杨奇华等.棉铃虫经济危害水平和经济阈值.植物保护学报,1988,15(4):247—254.37周明牂,张青文,杨奇华等.关于害虫的经济阈值与经济为害水平.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8,14(4):408—413.38赵建周,杨奇华,周明牂.棉田综合种植油菜与高粱诱集带控制棉花害虫的效果.植物保护,1989,15(6):13—14.39毕成鹏,杨奇华,周明牂.模拟二代棉铃虫为害及密度·果枝数对棉花产量影响的综合模型.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0,16(2):209—213.40张青文,杨奇华,周明牂等.细格孢氮杂酸防治蚜虫、红蜘蛛研究初报.植物保护,1990,16(2):34—35.

植物保护学报稿费

有,好像是100/页,审稿费100

植物保护学报已纳入知网,审稿会查重。《植物保护学报》创刊于1962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农业核心期刊。据2018年9月《植物保护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植物保护学报》编辑委员会编委有61人。据2018年9月中国知网显示,《植物保护学报》共出版文献3878篇、总被下载523635次、总被引48385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3]据2018年9月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植物保护学报》载文量为2291篇,被引量为21846次,下载量为38667次;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植物保护学报》影响因子为。

植物保护学报更好。植物保护的文章相对质量低一点。

近两年投稿了8篇论文,总计投稿过上海农业学报、江苏农业科学、南方农业、中国油料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江苏农业学报、浙江农业学报、植物保护、植物遗传资源学报、中国生物防治学报、种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然科学版)、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13个农业类期刊,经历秒退、退修无数次、最后论文改得完全变样、小修后直接收录等事件,写论文过程中没有总结出太多经验,投稿过程中倒是有了一些小体会: 如果时间充裕,论文质量还不错,可以先从CSCD里学术水平较高的期刊投起,一般会得到两个结果:一是秒退,二是一段时间后给你退稿意见。脸皮要厚,不能惧怕秒退,退了再改投其它期刊,有些期刊的编辑很认真负责,他们虽然会退稿但同时会提出很多宝贵意见。比如我将一篇刚开始很粗糙的论文投到《中国农业科学》,几分钟后就收到退稿邮件,动作之迅速,让我惊叹,真的是毫不留情啊!不过想到它代表国内农业期刊中的老大哥,收稿量巨大、稿件要求高、目光犀利,一眼就能看穿你的论文水平,秒拒也是严谨负责、工作高效的表现。后来我又投到《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此期刊的审稿老师很负责任,为我仔细修改了论文,摘要、图表等地方表达不妥之处均作了详细标注和修改,尤其是摘要等地的措辞修改后一下子上了一个档次,为我接下来投下一个期刊打下了基础。在投稿到《植物保护》等期刊时也收到很多宝贵意见,非常感谢众多期刊背后辛勤付出的审稿老师。所以,投学术水平高点的期刊,万一遇到热心审稿老师为你把关的话,你的论文水平会改进不少呢。 投稿时遇到了两次假的投稿平台,都是在百度上搜索期刊网址,筛选后投了稿子,然后一两个月都没有消息,后来再从这个网址进去的时候已经关闭页面了。其中一个是投稿《江苏农业学报》,投稿后很久没有消息,于是在网上查了编辑部的电话,然后才得知他们换了网址,我投错平台了。所以,投稿后如果没有收到收稿信息,那么要尽早打电话确认编辑部是否已经收到稿件,避免耽误宝贵的论文发表时间。因为论文写好后的近期修改,很多数据、观点都还记得,拖得时间越长,数据分析等细节都会遗忘,再改起来会很吃力。还有一个是投稿《种子》期刊,在贵州种子管理站看到投稿链接,投稿后得到一个文章编号,但是没有收到确认消息,投稿后一个月网址居然打不开了,后来在贵州同学处问到《种子》编辑部的电话和投稿方式,才顺利投稿。所以,如果投稿后没有收到编辑部发来的收稿邮件,那么得确认是否投错稿件了,避免像我一样傻等耽误时间。 投稿论文要想投CSCD以上的期刊,必须使用国际单位,尤其是亩产等单位要避免,在一开始分析处理数据的时候就将单位换算过来,避免论文投出去后再修改工作量太大,要修改正文和表中的各处数据,也要重新做图,相当于一切重来了。 一篇文章投稿到《西南农业学报》上的办事点负责人手中后,一直没有收到编辑部任何修改或者退稿消息,期间催问过多次负责人,都说已经接收让我静待编辑排版,等了一年多后实在忍不住了,打电话问编辑部,编辑部说没有收到文章,让我从网络投稿平台重新投稿,后来居然收到改投增刊的消息。追问编辑部设立办事点的意义,也无人回答。就这样,《西南农业学报》的投稿之旅完美结束了,以后绕行。可悲的是这篇已完稿一年半的论文仍在漫漫投稿旅程中,何时或者能否达到目的地还是未知数,因为修改现在对我来说也是很头疼的事情,许多数据分析方法早都不记得了。 投稿到影响因子较低的非核心期刊,不需较多修改,也无需很长时间就可以收到收稿通知,如果试验数据确实含金量不高,或者项目结题急需,那投稿到这些期刊可以快速搞定一篇论文。但是若想投稿到质量较高的期刊,根据我的经历投稿到中文核心《江苏农业科学》、CSCD《上海农业学报》是个不错的选择,后者不需要参考文献的英文标注,前者除了文章题目、摘要和关键词,其余地方均不需要英文,光少了参考文献的英文标注就能降低至少一天的工作量。不过,今后期刊的投稿要求肯定会趋于一致,大多数期刊会像《中国农业科学》等期刊一样高要求、严标准,所以要提前做到心中有数,论文行文格式等按照最高标准来,紧跟趋势走,习惯后自然会提高写作效率。

植物保护学报录用

李红梅,陈书龙,郑经武,肖炎农,彭德良(2011).“Cyst nematode”中文译名应该为“孢囊线虫”植物保护(已录用)孔祥超,李红梅,彭德良,耿甜(2011).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孢囊线虫3号和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植物保护(已录用)裴世安,王暄,耿立新,迟元凯,刘炳良,孙成刚,乐秀虎,李红梅(2011).不同杀线剂对江苏省小麦孢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植物保护(已录用,通讯作者)李红梅,王暄,裴世安,乐秀虎,梁中伟(2010).江苏省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的初步调查。植物保护,36(6): 172-175。李红梅,王暄,彭德良(2010).小麦孢囊线虫概况及江苏省的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江苏农业科学,6:1-4。王暄,梁中伟,裴世安,乐秀虎,李红梅,彭德良(2010).江苏省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群体(Heterodera avenae)核糖体DNA-ITS区序列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33(6):55-62。(通讯作者)熊玉芬,王暄,梁中伟,李红梅(2010).松材线虫乙酰胆碱酯酶基因Bx-ace-2全长cDNA的克隆和序列分。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33(4):42-48。(通讯作者)Li, H., Trinh, P. Q., Waeyenberge, L. and Moens, M. (2009). Characterization of Bursaphelenchusspp. isolated from packaging wood imported at Nanjing, China. Nematology11 (3) : , T., Li, H.,Karim, N., Kennedy, ., Moens, M. and Jones, J. (2009). Identification of putative expansin-like genes from the pine wood nematode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and evolution of the expansin gene family within the Nematoda. Nematology 11 (3) :355-364. (First Co-author).Peng . Nicol, . Li, al. (2009). Current knowledge of cereal cyst nematode (Heterodera avenae) on wheat in china. In: IT Riley, JM Nicol, AA Dababat (Eds.). Cereal cyst nematodes: status, research and outlook. Ankara, Turkey: CIMMYT, pp. , H.,Trinh, P. Q., Waeyenberge, L. and Moens, M. (2008). Bursaphelenchus chengi sp. n. (Nematoda: Parasitaphelenchidae) isolated at Nanjing, China, in packaging wood from Taiwan. Nematology10 (3) : , H., Shen, . Fu, P., Lin, . and Moens, M. (2007).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mergence of Monochamus alternatus, the vector of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Nematoda: Aphelenchoididae), from Pinus thunbergii logs in Nanjing, China, and of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nematodes through feeding wounds. Nematology9 (6) : , J., Moens, M., Mota, M.,Li, Kikuchi, T. (2008).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opportunities in comparative genomics and molecular host-parasite interactions.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9 (3) : 357-368. Wang, ., H., Hu, ., Fu. P and Xu. . (2007). Molecular cloning and analysis of a new venom allergen-like protein gene from the root-knot nematode Meloidogyne incognita. Experimental Parasitology117 : 133-140. (Corresponding author)He, Y.,Li, H.,Brown, D. ., Lamberti, F. and Moens, M. (2003).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microsatellites for Xiphinema index using degenerate oligonucleotide primed PCR. Nematology 5 (6) : 809-819. Xu, J., Narabu, T., Li, Fu, P (2002). Preparation of Meloidogyne javanica near-isogenic lines virulent and avirulent against the tomato resistance gene Mi and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genetic variation between the two lines. Acta Genetica Sinica29 : 212-216. 王波,李红梅,王碧,付鹏等(2009).淡紫拟青霉与放线菌代谢物复配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治。南京农业大学学报32(1),55-60。段秀峰,李红梅,王暄,林茂松(2009).伯氏致病杆菌Xenorhabdus bovienii培养特性的研究.江苏农业学报,25(1):59-67。夏彦飞,李红梅,王暄,付鹏等(2009).病木样本松材线虫DNA检测方法研究。江苏农业科学,35-38。黄健,戚龙君,王金成,李红梅等(2009).腐烂茎线虫种内不同群体形态及遗传分析。植物病理学报,39(2),125-131。王暄,李红梅,胡永坚,徐建华(2007).根结线虫在中国的新纪录中—西班牙根结线虫Meloidogyne hispanicaHirschmann。植物病理学报37 (3),321-324。(通讯作者)。胡永坚,王暄,李红梅,徐建华(2007).西班牙根结线虫Meloidogyne hispanicarDNA 的特性及其检测方法。南京农业大学学报,30 (4),62-65。(通讯作者)刘维红,林茂松,李红梅,孙敏洁(2007).人工接种测定水稻干尖线虫在水稻上的病害发展动态。中国农业科学,40(12),2734-2740。丁国春,付鹏,李红梅,郭坚华(2005).枯草芽孢杆菌对南方根结线虫的生物防治。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8(2):46-49。沈培垠,李明,李红梅,Maurice Moens (2005).伞滑刃线虫属分种检索。植物检疫,2(19):76-83。付鹏,李红梅,丁国春,郭坚华(2004).GJ23生防菌剂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研究。江苏农业科学,5:43-45。沈培银,李红梅,Maurice Moens (2004).微卫星标记位点的分离及其在美洲剑线虫群体分类鉴定上的应用。检验检疫科学,4(14):16-22。洪晓月,徐海根,李红梅,谢霖(2003).江苏省外来入侵害虫与病原生物的现状、影响与防治对策。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6(4):116-123。李红梅,付鹏,沈培垠(2001).出口苗木寄生线虫检疫处理技术的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4 (3):31-34。沈培垠,李红梅,徐建华(2001).江苏进出口园林植物寄生线虫调查及检疫处理技术。植物检疫,15:68-73。李红梅,沈培垠,徐建华(2000).江苏省进出口园林植物寄生线虫的调查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3(1):33-36。李红梅,沈培垠,徐建华(1999).无花果主要寄生线虫在江苏主要产区的分布与季节性消长动态。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2(1):38-41。徐建华,李红梅,沈培垠(1999).南方根结线虫群体间致病性变异的生物测定。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2 (3):33-36。沈培垠,李红梅,顾忠盈(1999).进口盆景截获克鲁克剑线虫。植物检疫,13(2):69-73。沈培垠,李红梅,徐建华(1998).进出口检疫发现的茎线虫及其致病性的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3 (增):88-92。焦国尧,沈培垠,李红梅,徐培方(1996).日本松材线虫和南京松材线虫对雪松和马尾松的致病性研究。植物检疫,10(4):193-195。沈培垠,焦国尧,李红梅(1995).南京和日本两地松材线虫的致病力差异。森林病虫通讯,4:1-2。沈培垠,李红梅,陈品三(1994).剪股颖粒线虫。植物检疫,8(6):349-352。获得荣誉:2008年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社会兼职: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植物线虫专业委员会委员欧洲线虫学会 会员美国植物病理学会 会员

有些时候审理人不确定就可能拿到上方去审理,可能会多花点时间。或者是投的人太多了,但肯定是要回的。但你确实急了,可以到那里去询问一下

植物保护学报编委

植物保护学报已纳入知网,审稿会查重。《植物保护学报》创刊于1962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农业核心期刊。据2018年9月《植物保护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植物保护学报》编辑委员会编委有61人。据2018年9月中国知网显示,《植物保护学报》共出版文献3878篇、总被下载523635次、总被引48385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3]据2018年9月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植物保护学报》载文量为2291篇,被引量为21846次,下载量为38667次;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植物保护学报》影响因子为。

开创先河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中国,由于军阀混战,农业遭受破坏,灾害四起,在江、浙、闽等地吹绵蚧壳虫严重为害柑桔。任明道急果农之所急,不畏艰辛,毅然只身到当时被日本霸占的台湾岛,采集引进大红瓢虫(Rod olia rufopilosa Mulsant)。他搭乘日本轮船抵台北,在日本昆虫学家素木得一的帮助下,收集了大量的大红瓢虫,返回后,亲自在沿途受害严重的柑桔园释放,在一些柑桔园里成功地控制了吹绵蚧壳虫的为害。在中国首先使用松脂合剂防治吹绵蚧壳虫30年代初,吹绵蚧壳虫在浙江省许多柑桔园严重发生。虽然1929年任明道从台湾引入一批大红瓢虫,释放到柑桔园,但单靠大红瓢虫的自然繁殖、扩散,难以控制大面积发生的吹绵蚧壳虫。任明道又积极寻求药剂防治的办法。当时,防治该虫比较好的药剂是松脂合剂。它首先在日本使用,是以过量的氢氧化钠(烧碱)溶液,煮沸后,加入松香,继续加热皂化松香而成。当时在中国农村烧碱不易获得,而且难于操作。鉴于此,任明道试验用碳酸钠(碱粉)代替烧碱,配制松脂合剂,结果防治吹绵蚧壳虫效果甚佳(昆虫与植病,1933)。该剂还减轻了用烧碱配制对柑桔的腐蚀性。任明道是中国松脂合剂最早的研制者,并在防治柑桔介壳虫上获得了成功。研究探索杀虫植物对发展中国鱼藤生产作出贡献30年代中期,任明道已开始搜集中国的杀虫植物。1937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对中国鱼藤等6种杀虫植物进行了系统的杀虫试验。试验是用乙醚、克罗酚、苯的抽提物(5种浓度)在绿豆蚜上进行的。试验结果明确了各种杀虫植物的接触毒性,以雷藤效力最大,鱼藤次之,巴豆第三,雷公藤有微效,苦树皮与闹羊花无效这些研究结果,对中国进一步研究、利用杀虫植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52年,根据农业部发展国产杀虫植物的精神,任明道赴中国南方考察鱼藤资源,基本摸清了南方各省(广东、广西、云南等)鱼藤的种类、分布、栽培及野生种的生长情况,以及鱼藤生长和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关系;明确了在年平均温度20-22℃,降雨量1 500毫米左右的地区,均适合栽培,即中国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在北纬23°以南地区可以栽培。调查研究明确了中国南方的鱼藤共有6个种和变种:(1)半蔓生性毛鱼藤(Derris elliptica Greeping);(2)蔓生性毛鱼藤( Chougi);(3)红心种马来鱼藤( type);(4)直生性马来鱼藤( akensis);(5)霍氏鱼藤( Oliv);(6)毒鱼藤或厚果鸡血藤(Milletia parchycarps Benth)。调查还明确了各种鱼藤植物中鱼藤酮的含量。任明道的调查对发展中国杀虫植物鱼藤的生产作出了贡献。组织策划使有机农药六六六问世50年代初,任明道在中央农业部任药械处长时,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当时国内仅有少数厂家可生产砒酸铅、硫酸铜、王铜及鱼藤等少数无机杀虫剂及植物性杀虫剂,尚无生产有机合成杀虫剂的工厂,而此时国外已大量生产六六六、DDT等。任明道建议国家组织六六六和西力生的生产。经同意后,他立即奔赴国内各地,进行组织策划,经一年多时间,终于在中国首次生产了六六六和西力生,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有机合成杀虫剂的历史,为中国农药事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主持沈阳农学院植保系为培养植保蚕业人才作贡献1954年,沈阳农学院植物保护系昆虫学及农药学师资缺乏,而任明道则兼具这两方面的专长,遂应该院院长张克威之邀,到沈阳农学院任教授兼植物保护系主任。彼时系沈阳农学院初建,任务繁重。任明道组织全系教师,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和10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使全系在教学上有所遵循。由于任明道以身作则的勤奋工作,带动全系教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努力培养师资,积极扩建实验室,增添仪器设备,组织师生广泛采集标本等,经过两年的努力,植物保护系已有较大进步,师资水平迅速提高,实验室已能满足教学需要。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辽宁省柞蚕资源丰富,柞蚕丝产量居全国之首。为发展养蚕事业,沈阳农学院增设了蚕学专业。植物保护系承担了这一任务。任明道积极组织部分教师筹建。1958年,全国第一个以柞蚕为主兼顾桑蚕的蚕学专业,在沈阳农学院植保系正式诞生,第一届蚕学专业30名新生也于同年9月入学。王道蓉、贺康等先后应聘蚕学专业任教授。至1966年,沈阳农学院植保系两个专业(植保、蚕学)共培养了700多名本科毕业生。任明道在沈阳农学院任教近30年(1954年-1983年),辛勤耕耘,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对玉米螟研究观察30多年,提出根治设想1954年任明道来沈阳农学院,便开始了玉米螟的防治研究。初期,进行了化学防治试验。鉴于中国特别是东北松辽平原,玉米连片栽培,防治玉米螟如靠人工一株株的施药,不仅防效有限而且很难做到大面积防治,因此他设计、实施了以飞机防治为目标的地面药剂防治试验(当时国内此举尚属首创),结果表明:(1)用六六六,在卵高峰后即孵化率达50%以上时,施药效果最显著;(2)液剂和粉剂效果大体相当;(3)用药1次和2次效果差异不大,一次施药最经济。任明道还对玉米螟发生规律、预报方法及寄主植物等多方面作了调查研究。在他的主持下,首次报道了在非禾本科(如大麻、苍耳等)寄主上为害的有颖冬螟(Ostrinia varialis Bremer)等。这些研究对辽宁省以及北方诸省(区)开展玉米螟的研究和防治,起到了指导性作用。用飞机撒药大面积防治玉米螟,任明道生前虽未实现,但为后来工作打下了基础。任明道对玉米螟进行了多年的观察研究和探索,不断收集整理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他认为:防治玉米螟最好的方法是抗虫育种,并到处收集抗螟试材和有关文献,并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邱式邦处引来大量国外玉米自交系及抗虫品种材料,进行了两年的对比观察试验,有些已显示出颇有希望的苗头,可惜这些宝贵的原始材料全毁于“文化大革命”。70年代末,任明道已年近八旬,体弱多病,力不从心,加之助手调离,因而已无法再继续从事田间试验,但他仍不断地查阅国内外文献,撰写了“对玉米螟周期性大发生规律的探讨”等文章,留给后来人。爱祖国,爱科学,教书育人,良师益友任明道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限热爱,爱祖国,爱人民,一生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除进行教学、科研工作外,还有大量繁琐的教学行政工作和社会活动,领导着辽宁省和沈阳市两级植保学会以及沈阳市昆虫学会。他经常组织学会活动和生产考察,向各方提出生产建议。任明道是九三学社的一名老社员。他积极参加九三学社和市政协的活动,经常提出宝贵意见。任明道不仅在教学、科研、生产、学术、学会工作和活动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团结广大科技人员的工作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任明道为人忠厚,作风正派,无论是老、中、青同志都能与他和睦相处。他能团结系内老教师,共商系内大事。他爱护青年教师,关心他们的成长和进步,深受全系师生敬重。任明道热爱学生,经常教育学生爱科学,爱专业。很多学生在他的教育和感染下,奋发图强,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他不愧是广大学生的好老师,广大教师的良师益友。任明道是中国昆虫学会创始人之一,历任该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他还是《昆虫学报》、《植物保护学报》编委,辽宁省、沈阳市植保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沈阳市昆虫学会理事长;沈阳市政协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届理事和沈阳市政协第五、六、七届副主席,以及九三学社沈阳分社委员。

任明道(1901年-1983年),浙江省永嘉县桥下镇西岸村人。早年毕业于旧制温州师范学校,后入南京国立东南大学农科学习,于1926年毕业。1936年秋,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深造,获硕士学位。1938年秋回国,先后在美国农业部驻华昆虫研究所、汉口市卫生局、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福建省农业改进处、浙江省农业改进处从事害虫防治研究工作。1943年后,先后在江西中正大学、浙江英士大学任教,讲授农业昆虫学等课。建国后,曾任中央农业部病虫害防治司药械处副处长。1954年调任沈阳农学院植保系教授、系主任,并历任中国昆虫学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昆虫学报》、《植物保护学报》编委,辽宁省、沈阳市植保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沈阳昆虫学会理事长,九三学社沈阳分社委员,沈阳市政协副主席等职。任明道是中国近现代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是中国现代生物防治的开拓者和新农药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曾先后从事中国稻作害虫铁甲虫、植物杀虫剂鱼藤精和土蜂的研究,有《害虫防治学》等著作。在前浙江省昆虫局果虫研究所任职期间,曾从台湾引进大红瓢虫,用以防治柑橘吹绵蚧壳虫,开创了中国现代生物防治的先例。晚年长期患病,仍坚持阅读中外有关专业资料,指导国内各地后学,并参加学会的学术活动。早年还在家乡桥下西岸创办一所嘉祥图书馆。1983年2月25日在沈阳病逝。

张友军,1996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1999年到2001年于日本京都大学(Kyoto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园艺作物病虫害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昆虫学会药剂毒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昆虫学会常务理事,北京昆虫学会副理事长,蔬菜有害生物控制与优质栽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并担任《农药学学报》副主编、PLoS ONE学术编辑、《植物保护学报》、《生物安全学报》、《应用昆虫学报》、《环境昆虫学报》、《植物保护》和《中国蔬菜》等期刊编委。

  • 索引序列
  • 植物保护学报历史
  • 植物保护学报简报
  • 植物保护学报稿费
  • 植物保护学报录用
  • 植物保护学报编委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