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玉溪市生态旅游论文

玉溪市生态旅游论文

发布时间:

玉溪市生态旅游论文

旅游业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将扮演越来 越重要的角色,并通过多种方式和作用表现出来, 其中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所蕴涵的意义是非 常值得探讨的。 一 、中国旅游资源分布规律 中国旅游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规律,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集中分布在中国三大地形阶梯的过渡区 域 由中国地形图及旅游资源分布图(见文末附 图)可清楚地看到这是中国旅游资源分布最显著 的地理规律。在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交接区域,即 青藏高原的边缘过渡区的昆仑山—— 阿尔金 山—— 祁连山— — 岷山—— 邛崃山—— 横断山 脉,主要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鸣沙山—— 月牙 泉、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九寨沟、黄龙寺、剑门 蜀道、四姑娘山、青城山—— 都江堰、西岭雪山、峨眉山、玉龙雪山、三江并流区、腾冲地热火山、瑞丽 江— — 大盈江、西双版纳等著名景区;在第二级阶 梯和第三级阶梯交界过渡区,即大兴安岭— — 太 行山—— 巫山— — 雪峰山一线,主要分布着五大 连池、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八达岭—— 十三 陵、恒山、五台山、野山坡、华山、洛阳龙门石窟、嵩 山、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武陵源、漓江等著 名景区。第三级阶梯向沿海过渡区的山脉主要分 布在长白山山脉— — 千山山脉— — 武夷山脉一 线,著名景区有镜泊湖、松花湖、长白山天池、鸭绿 江、凤凰山、千山、金石滩、胶东半岛海滨、泰山、九 华山、黄山、齐云山、三清山、千岛湖、武夷山等景 区。其次,我国的海滨和海岛旅游资源主要分布海 岸线及其附近海域。 (二)三大纬向构造带也是中国旅游资源的富 集区 中国由北向南,三大巨纬向地形大约每隔8 个纬度分布着,居北的是天山— — 阴山— — 燕山,其中的重要旅游资源如天【l1人池、博恪达峰、吐鲁 番、长城、西夏王陵、秦皂岛北戴河 塔中的足昆仑 山—— 祁连山—— 秦岭—— 大别山,其中的重要 旅游资源有昆仑山、祁连山、华山、武当山、大洪 山、鸡公山等。居南的是南岭,著名的景区如丹霞 山。参见中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分布图, 可以发现它们的分布更是高度集中在以上区域, 构成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 国家森林公园同规律分布现象。如以加入联合国 “人与生物圈”的自然保护区为例,天山主峰博格 达峰、吉林长白山、浙江天目山、福建武夷山、湖北 神农架、贵州梵净山、四川的九寨沟、卧龙等莫不 如此。 (三)三大阶梯和三大纬向构造分割的网状低矮区是人文旅游资源相对富集区 这尤其表现在第一级阶梯以东以汉文化为主 的区域 历史文化名城、古村落、中国园林、爱国主 义教育示范基地以及现代经济文化景观的分布充 分地证明着这一点。 (四)旅游资源富集区是中国贫困人口集中区 中国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区,以及后备旅游资 源富集区正是中国贫困县域集中分布的区域。 中国贫困县在东中西三大地带都存在,其中 东部主要集中在交通不便、耕地少的低山丘陵地 区,如江西、福建的红壤丘陵、沂蒙山区、大别山区 等。中部为中国几大高原向平原过渡地区,地势 起伏大,地形复杂,自然要素呈过渡性,敏感而脆 弱。这里有一系列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秦巴山 地,位于陕、豫、川、鄂四省交界处,贫困县多大50 多个,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为怒江、澜沧江、金沙 江及横断山所封闭,大约有40多个贫困县集中于 此;西南喀斯特高原丘陵山地,包括以贵州为中心 的黔、滇、桂、鄂、湘的喀斯特地区,贫困县多大 130多个;北方农牧交错带,贫困人口集中在吉林 省的西部白城地区各县、内蒙古位于科尔沁沙地、 浑善达克沙地的通辽和赤峰市、辽宁省的努鲁儿 虎山的阜新地区等;黄土高原涉及山西大部、陕 北、内蒙古鄂尔多斯、宁夏南部、甘肃古东部和青 海东部,贫困县约130个。西部地区为荒漠和高 寒环境。新疆和内蒙古西部为重要的贫困区,尤 其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部贫困县集中,另有一些 贫困县分布在新疆北部和东部;青藏高原的青海 南部和西藏的西部贫困人口较集中。贫困区又与 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聚居区、边疆地区在空间 上重叠。 (五)自然旅游资源富集区是中国的生态脆弱 区 由于以自然为主的景区,包括风景名胜区、自 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分布 在山区、高原、荒漠等区域,他们都是生态脆弱区 山区虽然还有较丰富茂密的森林,但受到多年砍 伐的威胁,以及本身地质构造的复杂活跃、谷深坡 陡,一旦破坏,恢复困难,而且地质灾害严重,如横 断山区。高原或因喀斯特或因黄土流失或因高寒 等原因植被稀少,地表裸露,农业生产力十分有 限。如黄土高原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土质疏松、 气候干燥、水资源缺乏而又易遭暴雨淋刷。西南喀 斯特地区溶洞、地下河发育,山丘崎岖、可供方便 利用的水资源较少等,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荒漠本 身就是恶生态区域。 二、中国旅游资源分布规律的成因 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是自然和人文两大 因素通过长久的耦合作用决定的。旅游资源是环 境中具有突显价值的环境物质。其中环境包括自 然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来自其价值。其中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主要是通过 旅游资源的一系列美学效用特征表现出来,即自 然人文要素的珍、稀、古、名、特、奇;典型性、代表 性、多样性、原始性等引起人们的旅游动机,在条 件成熟时通过去实地旅游获得审美需求的满足。 大批人流的大范围暂时性的空间位移所引发的交 通、食宿等服务需求构成了旅游资源的间接吸引 力,对旅游企业产生吸引,它是旅游资源经济价值 的一种体现。因此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是寄生在 旅游资源美学效用价值之上的。旅游资源的美学 效用特征具有成因上的普遍一致性,即典型的地 质构造内在的决定了典型的地貌形态、地势特征。 地势地貌,特别是大型的地势地貌通过下垫面的 作用对气候要素的再分配进而形成典型的多生态 环境,决定生物资源的典型性和多样性,最终各自 然要素复合成具有典型性多样性的环境区域、旅 游景区点。国家定义的相关概念充分地说明了这 一点: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欣赏、文化或科学价 值、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 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 学、文化活动的地域(《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985)。其中,具有重要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景州独特.围内外著名,规模较大的定为国家重点风 景名胜区 森林公园是指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 邗人文景观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旅游、休 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场所。 《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建立自然保护区必 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具有代表不同地带的典 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 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恢复的同类自然 生态系统区域;(2)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 天然集中分布区域;(3)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 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 漠,(4)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 岩溶、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历史遗 迹和重要水源地。 其次,集中分布区域受人文因素影响较弱而 得以保留至今。高大地形或自然条件较差的区域 在纯粹农业文明时期受的改造影响十分有限,工 业社会时期又相对远离工业文明的典型代表— — 城市这一社会经济文化中心。整体上,它们是工农 业文明视为的恶地区域。当工农业的生产力足够 强大到波及它们时,人们开始了足够的环境生态 觉醒。而平原丘陵或山间盆地等具有土地利用的 优适宜性,并通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乃至信息文 明的历史沉淀,累积叠加不断强化人文影响,从而 在不断创造现代文明旅游资源的同时,既衬托出 自身区域内历史文明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如北京 的四合院、上海的胡同、江南及各地的古村落、古 宅院;又衬托出边缘文明区残存古老文明的真实 淳朴与可贵、原始自然环境的珍奇稀有及其对人 类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三、中国旅游资源分布规律 对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示 以上分布规律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有多方面的影响。 (一)发展旅游业是合理保护中国生态环境。 有效利用中国生态资源的重要途径 虽然中国经济不够发达,但由于悠久的农耕 开发,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已十分有限,工业经 济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庞大的人El等因素的综合 作用,中国生态环境面临强大的压力。生态可持续 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生态资源的匮乏是中 国将长久面对的现实。从森林、草原湿地等相对优 生态资源分布看,也主要集中在以上论述的区域,特别是森林资源更是盘【】此,中国三火森林 .第一 大东北林区集中在大小兴安岭、长白f【J;西南林区 集中在横断山区为中心的区域;南方林区分布:f 闽浙西部、江南低山丘陵和南岭。河源区和分水岭 叠置在以上大地型构造带,也正是中国实施生态 屏障或森林绿化工程的重点区域,如三北防护林 是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的生态屏障、太行山绿化工 程也是中国十大重点绿化工程之一,第一与第二 级阶梯过渡地带是长江生态屏障建设的主体。所 以,中国生态资源脆弱区又是中国现有自然生态 资源的富集区。土地不适宜开垦种植,适合森林与 草原建设。但这些区域的生态旅游资源的比较优 势越来越突出,因此调整产业结构除退耕还林还 草之外,重要的是发展旅游业,由于旅游业与工农 业相比对生态的破坏性要低得多,所以正确规划 建设,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方针就能兼顾 生态与发展,有效利用我国的有限的生态旅游资 源。在这些区域发展旅游业正式符合世界可持续 发展要求的,《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 实 现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中认为:人类在实 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旅游是开路先锋”,并倡导 “将旅游当作一种在敏感区域(诸如沿海区、山区 和具有大量生物种类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 保护的工具”。 I二)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中国全面小康战略的 实现 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 容。基于中国贫困人口分布的地理特点与中国旅 游资源分布地理特点的一致性,所以通过产业结 构调整,将旅游业作为相关地区的主导与支柱产 业培育,是打破PPE(Povert)r— —Population— — Environment)怪圈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全面实 现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点在农村,农村的一个 重点必定是贫困地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才能最 终证明中国全面建设成了小康社会。 (三)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中国多民族文化的保 护 “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俗”道明了大地理环 境对民风民俗形成的深刻影响。中国少数民族的 分布特征除历史上人为的因素外, 自然地理环境 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横断山脉区就是一个典型 的例子。旅游业虽然对土著文化有负面影响的一 面,但又要求保持其原真性,展示其纯真性和典型性,、这些特性构成本地人文旅游资源不可替代的 陔心竞争力,是区域旅游的重要形象要素、所以, 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更加充分地认识各民族文化的 珍贵,激励大家去挖掘保护各民族文化精髓。 (四)指导中国旅游资源的勘察调查,为其旅 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资源保障 中国是世界旅游资源大国,并已成为世界旅 游大国,正在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但是中国历次 国土资源调查,无论是单项资源调查,还是新近完 成的综合地质调查,都没有开展旅游资源调查工 作。从中国大型的以自然为主的风景名胜区、国家 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的分布规律 而言,同时从地质作用对大地形的控制角度出发, 进而大地型对气象要素的再分配和土壤生物垂直 地带的影响分析,即从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和各 要素相互作用影响的角度考察,我们完全可以对 旅游资源进行预测调查分析,特别是在卫星图片、 航片、大比例尺的区域地质图的判读基础上,有重 点针对性的踏勘调查是可行的。调查的重点仍是 这些山地区,特别是中国的大西部,尤其是昆明一 兰州一线以西,因为从成因上讲,该县以西应具有 众多世界级的旅游资源,但现有旅游资源图反映 出的是更多的空白区。 (五)加强以交通为主的基础建设是实现以旅 游生态产业战略为带动,全面实现高地中国区域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旅游最重要的是良好通达性。通过交通的改 善,以旅游的方式规模性的移入外地市场,培养新 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保证 居民经济收入的增长,进而保证退耕还林还草的 退得稳,还得实,在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上保护好生 态资源。由此使这些区域步入一个具有较强自身 造血功能的良性循环模式和新时期。 因为中国主力旅游资源分布区整体上担负着 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生态屏障功能,或者 说从全国区域分工角度而论,这些区域首先承担 着生态分工的新职能。必须对其实施生态优先和 生态产业优先两大战略。自身处于世界公认的生 态脆弱地带,并集中了中国最广大的贫困人口或 相对贫困人F1,少数民族聚居,许多地域还兼有国 防安全意义。因此,它们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最 关键基础核心的区域。

摘 要:品牌标识是旅游目的地的品牌资产和核心要素,是旅游目的地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品牌标识能有效传播旅游目的地的有效信息,为旅游目的地树立良好的形象。云南临沧是世界茶文化资源的宝库,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及茶马古道的缘起地,这些宝贵的茶资源为临沧开发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提供了基础。为了更好地开发云南临沧茶文化旅游,通过分析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开发现状,提出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传承和创新的对策。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研究

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是茶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将目的地茶文化旅游品牌与其他地方的茶叶品牌区分开来的重要标志。云南临沧茶文化历史悠久,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临沧的茶文化旅游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能供旅游者识别的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较少,茶文化旅游品牌单一。面对未来的旅游发展,应加强对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研究,探索适合临沧茶文化旅游发展的道路。

一、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

(一)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含义与特点

品牌标识是带有商标图样的用于区别一个产品或服务与其他产品或服务的标记,主要由图形、文字或者其组合构成,是一个品牌最显著的特征,它能够将一个商品与其他商品区分开来。[1]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是旅游目的地品牌的重要标志,体现旅游目的地的属性和特点。它的主要作用是将旅游目的地的核心信息传达给旅游者,让旅游者容易识别,便于记忆,因此,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便于旅游者识别和判断。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设计应注意将旅游目的地的属性与茶文化结合,创新品牌标识,让旅游者能够把它和同类茶产品区分开来,界限清晰;其次,便于表达与旅游目的地的功能特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临沧的实际,深刻理解茶文化的历史,使茶叶品牌标识与临沧茶文化以及茶产品的功能特性相吻合;第三,能吸引广大旅游者的眼球,方便旅游者记忆。总之,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应考虑目的地的各个相关因素,结合旅游者的身份、社会地位、品味等要素,将临沧茶文化品牌的信息有效地传递给旅游者,激发旅游者的购买愿望。

(二)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研究的意义

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为各地的旅游业开发带来了新的契机,也使旅游市场的产品不断丰富化,多样化和个性化。但目前旅游者对茶叶品牌的认知度不是很高,旅游市场中的茶叶品牌鱼目混杂,影响了临沧茶文化的品牌形象,因此,研究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具有重要的意义。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研究能提高茶文化旅游消费者的品牌文化观念,促进旅游市场的有序健康的发展;有利于挖掘茶文化的历史,促进民族地区以及国内国际茶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拓宽市场销售渠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深旅游者对茶文化的了解,进一步从生态、健康、科学的角度对茶叶资源进行的深层次开发,在振兴茶叶经济的同时促进茶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临沧的茶文化旅游产品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旅游市场的竞争中,茶文化旅游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临沧的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整体有效的规划,茶文化旅游品牌的开发呈现零散性、自发性的特点,难以形成统一的茶企业品牌和具有竞争力的茶文化旅游品牌战略。精品西湖龙井的品牌标识以西湖龙井一圆为大背景,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而著称于世。安溪铁观音的标识主要由茶具和绿色的弧形图案组成,让人联想到绿色生态健康饮品,这对于临沧茶文化品牌标识的创新都是很好的借鉴。

1.临沧现有的知名茶文化品牌

临沧凤庆县被誉为“世界滇红之乡”。凤庆的红茶以其品质名扬四海,其中比较知名的有风牌红茶等红茶系列、经典1958系列礼茶、晒青茶清茶系列等。

滇红茶即云南红茶的统称,主要产于云南的南部及西南地区,可分为滇红功夫茶和滇红碎茶两大品种。滇红功夫茶于1939冯绍裘大师在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顺宁茶厂试制成功,其外形规格清楚,色泽调匀,冲泡后汤色红艳明亮,金圈突出,深受国际市场的欢迎,享有“祁门红茶之香气,印锡红茶之色泽”的美誉。“滇红特级功夫茶”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前来昆明访问的英国女王伊利莎白二世,因此被国家外交部指定为接待外宾的外事礼茶,成为云南省茶叶产品中受国内外公认的知名品牌[2];滇红碎茶于1958年试制成功,1964年开始批量生产,是颗粒型碎茶,形状不规则,汤色红浓,滋味强烈富有刺激性,是滇红系列茶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

茶文化的品牌标识是标注在茶的外壳包装上,用来和其他同类产品区分开来的获得法律认证的一种商品标记。以下主要从图像、视觉、文化等方面对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进行分析。

图像要素:图像要素决定了一个品牌能不能很快的被消费者接受,它能刺激消费者的眼球,为品牌走向市场打下基础,滇红茶的品牌标识的图像主要凸显了茶叶的产地、规格及等级,再加上多种色彩组合,在消费者的心里形成了上等绿色有机品牌的良好印象。

视觉要素:茶文化品牌标识承载了茶品牌企业的各种信息,表达了企业的经营理念。从视觉上看,滇红茶的品牌标识主要有文字、图像、颜色三部分构成,文字表明了茶叶的品牌及产地,图形以圆为主,代表了中国茶文化理念中和谐的因素,传承了中国的茶文化传统,颜色以红色和绿色为主要基调,红色表现了茶的色泽,绿色突出了茶是一种有机健康的绿色产品,为消费者留下了许多安全、健康、绿色食品的遐想空间。

文化内涵:滇红茶的文化理念可以用3H来解释:一是Healththorigin(生态产区),滇红茶原料依托于临沧高海拔原生态产区,无论是气候、土壤,还是光照、湿度都特别优越,适合 种植 优质茶种,原叶采自凤庆优质大叶种茶,抗病能力强,无污染,绿色安全。二是Healthtea(有机品牌),滇红茶一直遵循有机健康的理念,从选址到茶叶的种植、栽培、施肥、采摘、加工、成品,都才有传统的培植制茶工艺,选天然原叶,为广大茶叶品牌的消费者提供生态产品,让品茶者放心。三是Healthfunction(修身养性),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茶文化的消费需求在不同层次的人群中呈现不同的特征,但识茶、品茶、 饮茶 直至茶文化品牌旅游对广大茶文化旅游消费者颐养身心,修身养性的基本功效却一直存在,旅游者可以品茗休闲,放松身心。 三、影响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发展的制约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临沧旅游市场上出现了一些茶文化品牌,但难以形成一条品牌线,能供旅游者识别的品牌标识不多,品牌标识单一,很难刺激旅游者的消费。影响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临沧茶文化旅游开发尚处初级阶段,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单一。临沧的茶文化旅游品牌主要是红茶类,并且大多数是初级产品,很少经过深加工,间接的导致知名品牌少,并且多数茶文化旅游品牌的价位偏低,旅游者对其了解不多,难以形成知名的品牌战略;其次是已经开发的茶文化旅游品牌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茶文化旅游消费者对已经开发的茶文化旅游产品认知度不高,在市场上销量不高,主要还是因为宣传力度不够;再次是临沧茶文化旅游的社会环境不够理想,茶文化氛围不浓,当地居民缺乏开展茶文化旅游的意识,即使是在小范围的茶文化旅游品牌市场上,各种强买强卖的现象时有发生,茶文化旅游品牌市场混乱;总之,笔者认为,要有效的减少以上制约因素,政府的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除前期知名品牌外,新开发的茶文化旅游品牌大多有私人或个体承包,品牌标识界限模糊,高仿产品在所难免,并且任意定价,旅游者很少愿意去了解,市场秩序混乱,要完善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市场,必须多方配合,加大管理力度。

四、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传承和创新对策

目前,临沧的茶文化旅游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临沧茶文化风情园。临沧茶文化风情园地处临沧北3公里的忙畔乡青龙山茶园,有2400亩优质高产的连片茶园开发为茶文化旅游区,是临沧建成的第一个以茶文化为背景的“临沧茶文化风情园”,展示了茗牌茗品、茶歌茶舞、茶礼茶俗、茶道茶艺等内容,并且提供了茶文化交流馆,于1998年被列为云南省25个旅游精品之一,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二是举行茶叶展销会。为促进临沧茶文化的发展和各地茶文化的交流,打开茶文化旅游市场,每年的阴历三月,临沧都会在凤庆举办为期15天得大型茶叶展销会,节日期间,进行各种茶艺表演,茶歌茶舞。展销会上云集了各种茶叶产品和其他的一些日用品,在当地有一定的规模,但由于人们对茶文化的认知度不高,大多数人的眼光都集中在日用品上,在促进茶文化的交流和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的销售方面有待提高。

可见,临沧的茶文化旅游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呈现出自发性,分散性的特点,尚未形成整体的开发格局,茶文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还有待提升。

(一)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创新途径

笔者认为,第一,应深入分析临沧现有的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将同类的产品进行归类,进行产品组合,创新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第二,应整合临沧的茶文化旅游资源,根据茶文化旅游市场的需求,研究开发新的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临沧的茶叶品牌标识大多以地域来命名,对茶品类型及内容的涉及很少,除红茶外,临沧还盛产其他的茶叶,要注重绿茶、花茶的研发和茶叶功效的开发,满足消费者的心理属性,激发其购买欲望;第三,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创新应走特色化道路,临沧茶文化底蕴深厚,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保留了一些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种茶、饮茶风格,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开发应该结合这些特色优势,开发出具有临沧民族风味的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最后,在图案、色彩等方面,应通过新颖的图形设计和醒目协调的色彩组合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

(二)加强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营销

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营销是通过茶叶市场的交换来满足现实或潜在的茶文化旅游消费者的需要的综合性经营销售的活动过程[3]。

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营销首先可以利用临沧当地的茶楼文化进行宣传。茶楼最初在唐代以茶馆的形式出现,宋代开始逐渐繁荣。现代的茶楼是人们娱乐休闲的重要场所,临沧应该抓住机遇,振兴临沧的茶馆文化;其次,应通过茶艺歌舞表演提高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知名度。通过茶艺表演带给旅游者精神的享受,让广大旅游者体会到临沧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导人们了解茶文化旅游品牌,引导消费者爱茶、品茶,宣传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再次,可以通过举办茶叶博览会、展销会,茶艺大赛等,巧借各种节会旅游提升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影响力。展示知名的茶叶科技成果、茶叶包装、茶叶的品牌标识、茶饮料等各类茶产品,展示茶叶旅游品牌开发取得的成果和茶区的新风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关注和参与茶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最后,应做好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的开发和归档工作,打造好进入茶文化旅游市场的第一张名片,让旅游者获得难忘的旅游或购买经历,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扩大茶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

(三)创新营销理念

一是利用 广告 扩大知名度。通过广告将茶叶品牌的核心价值传递给消费者,加深消费者对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印象,提升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广告可以采取形象代言人的策略,利用有价值的媒体、报纸、杂志等加强宣传。

二是加强公关营销。公关主要是针对公众心目中的茶叶品牌形象进行管理,通过公共关系活动引起各大媒体的关注。在“滇红特级功夫”公关营销成功的基础上,还可以采取赞助、捐赠等策略,打造良好的临沧茶文化品牌形象,同时提升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企业的形象。

总之,临沧发展茶文化旅游品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临沧的茶文化旅游要获得长远发展,必须走品牌化道路,创新茶叶品牌标识,在茶文化旅游市场中谋求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光、李红主编;中外著名品牌标识释义词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1月,1--17

[2]临沧市茶叶发展概况[J];普洱经济日报;2010年第11期

[3]罗明义,21世纪云南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154--167

猜你喜欢:

1. 关于旅游文化的相关论文

2. 有关传统文化的论文

3. 关于云南旅游随笔

4. 云南旅游感想文章

5. 有关旅游政策的论文

6. 有关传统文化结业论文

互联网是不是免费的,但也可能会遇到一个,教你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写自己的,是从互联网上收集了数篇论文,然后每个上面复制的部分,重新??组建一个新的文件,如果有仍然是原正在进行的变化,词,句,不改变这种治疗的意义,在网上找到了,祝你成功!

定西市生态旅游论文

出门长学问,旅游本身就是文化产业。所有旅游者出行,的动机都是暂时离开所在的熟悉环境,但不太熟悉或非常不熟悉的环境去寻找一种新的体验,以丰富自己的阅历。但旅游的项目和目的决定了其文化含量,于是除了常规旅游项目外,还有许多为满足专门目的开展的旅游活动,如:汉诗旅游、历史探秘旅游、书法学习旅游、围棋交流旅游、名人足迹寻访旅游、民族风俗旅游-----,可谓种类众多,文化深厚,这类旅游活动酒杯冠名为文化旅游,其实这种称谓并不科学,应当称**专项文化旅游。其特征是有明确的求知目的,通过旅游有目的地学习某种专业, 研究发现对这一专业的现状,发展和运用价值等方面的认识,使得参加这种旅游活动的人,在这一专项领域,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料,以便更好的施展才干,提高技能,有所作为。 文化旅游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素称“音乐之都”的维也纳,凭借众多著名音乐家的遗迹成为欧洲著名的文化旅游中心。布拉格、威尼斯、巴黎卢浮宫、敦煌莫高窟等也分别以音乐会、电影节或艺术宝库而成为举世闻名的文化旅游胜地。在形式多样的文化旅游中,以亲身体验虽已消失但仍然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某些生活方式为主题的怀古文化旅游,是当今颇为风行的专题游览项目之一。如坐落在詹姆斯河与约克河间的美国古城威廉斯堡,由于完整地保存了18世纪英国殖民地时代的城镇风貌,使参观者仿佛时间倒流了200多年,从而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历史名胜之一:亚洲的泰国故城、香港宋城和北京大观园也都以模拟古代生活方式而成为门庭若市的文化旅游胜地。 文化旅游既不是一种产品,又与旅游文化大不相同,所谓文化旅游,关键在文化,旅游只是形式。文化旅游之“文化”应解释为对旅游之效用及旅游之目的所作的定性。故 文化旅游定义: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 文化旅游,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并流行的一个名词,它的出现与游客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因此,其目前较为流行的定义是“那些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和民俗、宗教等方面”。还有说法认为文化旅游属于专项旅游的一种,是集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于一体的大旅游活动。 综上所述,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 中国文化旅游可分为以下四个层面,即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以现代文化、艺术、技术成果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层;以居民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祭祀、婚丧、体育活动和衣着服饰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层;以人际交流为表象的道德伦理文化层。在我国,发展旅游业,开展文化旅游是相当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增强产品吸引力,提高经济效益,还可大力弘扬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同时也可改变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懂中国文化这一状况。 文化旅游的核心:创意 文化旅游的概念明晰之后,“创意”是文化旅游的核心便顺理成章了。创意的本质在于寻求特色和差异,与旅游的本质一致。 一般旅游主要是从资源的角度出发寻找差异和特色,不管其挖掘过程是否考虑了市场需求和竞争关系,着眼点仍不能脱离资源。文化旅游则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资源的束缚,它能够综合各种因素,包括资源、环境、市场、社会背景等诸多方面进行创造,亦即创意。离开了创意,文化旅游亦将会失去生命力。 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意产业在世界各地已经兴起。其中英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较为典型,由政府亲自出面来推动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广播、影视、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印刷、建筑设计等众多方面。与文化旅游较为密切的创意产业如演艺娱乐、民间工艺品生产销售、会议展览、文化节庆等。这样,文化旅游其实也在创意产业范畴之内。 创意产业也叫文化创意产业或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命名角度不同,所以不能笼统地谈论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但文化旅游业可以划入文化产业范畴,原因一在于它们同以创意为核心;二在于它们的概念同是从经营者的角度出发界定的。文化产业源自创意,并以创意、创新为动力,文化旅游业亦是如此。

这正好有一篇,怎么给你

建设四川原始生态旅游县对策研究(希望对你有帮助)生态旅游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产业是一项科技含量较高的绿色产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我县要按照“自主开发和招商引资并重,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打造精品景区”的思路,加快黑竹沟旅游资源开发,着力塑造“甘嫫阿妞”文化品牌和“神秘黑竹沟”原始生态旅游品牌,加快建成国家级4A原始生态旅游景区,新兴的生态风情旅游区。一、优势(一)我县旅游资源现状。我县被誉为“竹笋之乡”,境内有林地面积277万亩,天然竹林6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7%;40多条大小河流和3900米的相对高差,铸就了沟壑纵横、峰峦叠嶂、苍山翠绿、靓丽诱人的独特地貌和“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独特气候。我县原始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幅员575平方公里的黑竹沟被称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景区资源丰富,集雄、险、奇、秀,原始、珍稀、神秘、清幽于一体,拥有奇峰、异石、岩溶、花海、冰斗、海子、泉水、瀑布、云海、佛光、高山草甸、奇花古木、珍稀动物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景观景点,以其特有的原始古朴和神秘清幽享誉中外;天然温泉更以水质优良闻名遐迩。(二)温泉山庄开发现状。1999年到2002年,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集餐饮、住宿、娱乐、会议于一体的黑竹沟温泉山庄,对外接待能力较强,收益较好,是我县旅游开发的重头戏。(三)黑竹沟开发现状。黑竹沟资源丰富,声名远播,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被称为“魔沟”、“恐怖死亡谷”、“中国百慕大”。近年来,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着力点,加快黑竹沟开发,投资2500万元,完成《黑竹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黑竹沟第一期开发初设方案》,拍摄制作了黑竹沟风光片、宣传画册等,修建了黑竹沟景区进出口公路、游人人步道及观景亭,建成了黑竹沟彝族风情酒店,修建了木屋别墅、游客接待中心等,完善了引用水、化污设施等配套设施,沟口景区设施基本完善,初具接待能力,2007年“五一”黄金周实现对外开放,实现了旅游资源向旅游市场的跨越,我县旅游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二、问题(一)接待能力不足。我县境内现能接待游客的地方主要是黑竹沟沟口景区和温泉山庄,旅游路线单一,景区面积广阔,资源丰富,景点分散,只有两条旅游路线能接待游客;两个接待点只是初具接待能力,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硬件设施、娱乐设施不健全,不能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不能长时间留住游客。(二)建设资金紧缺。黑竹沟景区的开发从1993年开始,由于资金严重不足,招商引资成效不好,实质性进展缓慢。黑竹沟管理委员会成为黑竹沟景区的开发业主,县财政借资启动开发,走边开发边招商、以开发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的道路。但景区刚实现对外开放,经营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维持景区运营,县财政资金有限,黑竹沟景区融资非常困难,开发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旅游开展步伐。(三)交通设施滞后。县城至黑竹沟景区是我县旅游主干线,全程共63公里,目前尚无班车,游客需自驾车或包车前往观光游览,不能满足中低档消费游客的需求。黑竹沟进出口公路全是碎石路面,弯多、山高、坡陡、安全系数小,不能满足游客旅行的需求。(四)旅游环境有待改善。县城至黑竹沟景区公路沿线有些房屋离公路很近,有些房屋屋檐靠近路缘,存在安全隐患,严重影响旅游公路交通和旅游环境。个别群众敲诈游客而发生争执,以压死一只猫、一条狗、一只鸡等理由,围攻游客,强行要求游客高额赔偿,严重损坏了黑竹沟景区形象,影响了峨边旅游形象。三、对策(一)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围绕建设四川原始生态旅游县,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持续发展、永续利用”的原则,尽快完成全县旅游资源调查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明确旅游发展目标,搞好《黑竹沟开发详规》和大渡河峡谷、夏家沟水库、毛坪小河子、平等石林、大堡古镇、杨河团岩等景点旅游规划,合理整合旅游资源,推进我县旅游业迅速发展,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二)全力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坚持文旅互动,深入挖掘景区景点,形成黑竹沟生态旅游核心吸引力,积极融入乐山“一区两线”精品旅游建设项目,重点开发原始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科考探险、温泉洗浴、民族风情等旅游,努力将峨边建设成为新兴的生态风情旅游区。加大景区开发力度,完善黑竹沟一期开发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加快“沟口—荣宏得景区”、“荣宏得—特克马鞍山景区”旅游线路建设,加快温泉山庄二期工程建设。通过3-5年的努力,将黑竹沟建成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科考、探险等于一体,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国家级4A原始生态旅游景区。积极稳妥的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旅游景区的交通条件、通讯条件,改善旅游环境,开通县城至景区的旅游班车,解决旅游交通问题,提高旅游效率和接待能力。(三)积极做好对外宣传促销。认真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加大黑竹沟宣传,不断更新旅游宣传册和宣传品;广泛学习和借鉴各地旅游发展先进经验,加大寻求合作,争取引进有实力的商家,在黑竹沟修建特色宾馆、彝族部落、索道、滑雪场等,不断完善黑竹沟景区旅游设施。加强与成都、重庆、乐山、峨眉山景区和旅行社的战略合作,联合打造黑竹沟精品旅游线路。(四)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按照“自主开发与招商引资并重,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建设精品景区”的思路,组建黑竹沟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黑竹沟景区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变被动为主动,实行边开发边招商的原则,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使其向产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在旅游开发中,要贯彻生态意识,积极开发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环保旅游和各种新型旅游产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如餐饮结合本地特产,以地域产品特别是当地的绿色食品为主。住宿设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具有地方特色。景区内尽可能限制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而以较原始的交通工具为主,如步行、马车、自行车及利用自然能(风力、水力等)交通工具,既体现生态旅游活动的自然特色,又可以避免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购物方面提倡购买不影响当地自然的土特产品。在对土特产品的开发上,首先也要树立环境保护观念,不能把应保护的资源作为特产而出售。对违反者,要坚决打击和取缔,更不能搞地方保护主义。同时,对旅游产品的开发也要有计划性,不能竭泽而渔。总之,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一项关系子孙万代的系统工程,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建立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促进这项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有些地方甚至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因此,许多地方都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掀起了旅游资源开发的热潮。但在以往的旅游开发中 毕业论文网,有些地方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对旅游资源重开发、轻保护,甚至有的只顾开发、不管保护,使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遭到了破坏,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在看到旅游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开发中对资源造成破坏、对环境构成威胁等负面影响,积极寻求保护性开发措施,坚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促进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只有走有效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发展道路,旅游业才有生命力。丰富多彩的自然、文化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一切,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同样,旅游业的合理发展也有助于改善产业结构,改变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的方式,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增强人民珍惜和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玉林市旅游资源论文

我的家乡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扼赣、浙、闽、皖四省之要冲,向东对接长三角,向南承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又处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游,既是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腹地,又是承东启西的咽喉要地,也是实现上饶在江西东部崛起的桥头堡。 我的家乡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早在唐朝就已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区域内拥有俊美秀绝的“绿色”自然风光,光辉灿烂的“红色”革命遗址,丰富多彩的“古色”文化遗存。其中最有名的有:陆羽泉、东岳庙、奎文塔和五桂塔、信江书院、上饶集中营旧址等。 下面我介绍几个我喜欢的名胜古迹。 上饶集中营:上了年纪的中国人,对上饶集中营几乎无人不知,一是因为它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的产物;二是受20世纪50年代的电影《上饶集中营》以及90年代中期的八集电视连续剧《上饶集中营》的广泛影响。闻名全国的上饶集中营是囚禁“皖南事变”中被俘的新四军将士以及东南诸省被捕的共产党员和爱国进步人士的人间地狱。 陆羽泉:陆羽泉位于上饶市区茶山寺内。唐建中四年,51虽的一代茶圣陆羽泉隐居于此,在寺旁筑山舍,环居种茶,凿石引泉,世人称为“陆羽泉”。 东岳庙:东岳庙坐落在南郊的琅琊山中,周围群山环抱,苍松叠翠,景色优美。该庙为东岳行祠,俗称“东岳庙”、“东王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信州书院坐落在上饶市区信州南岸的黄金山麓,是古代江西四大书院之一,她曾经名为曲江书院、钟灵讲院、紫阳书院,近两百年以来一直被人们称为信江书院。 我爱家乡的名胜古迹,我爱我的家乡。 第二篇:家乡的名胜古迹 我的家乡坐落在恩施市西北角,,那里没有汽笛车鸣,没有城市的繁华喧闹。那里只有巍峨雄伟的大山,只有一条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只有勤劳朴素善良的土家儿女。我爱我的家乡_沐抚。 极目远眺,那一排排高耸入云的独笋岩,仿佛能工巧匠的作品,鬼斧神工;那一座座险峻的绝壁,仿佛被刀劈成矗立在沐抚盆四周;那巍峨雄伟的群山之中,处处开满了野花,百花争艳,有红的、黄的、紫的、蓝的……,映衬着碧绿的草坪,蔚蓝的天空,仿佛一幅美丽的春景图。 当你还沉醉在这山的奇、险、峻之时,一条幽深的大峡谷便呈现在你的眼底,它宛如一条飞舞巨龙奔腾不止。峡谷两岸古树参天,古藤缠绕着古树,仿佛婴儿依偎在妈妈的怀抱,是那样的温馨;瀑布飞流直下汹涌澎湃,宛如一片珍珠做成的帘衣,是那样的晶莹剔透;清澈的河水静静地抚摸着峡谷,仿佛母亲抚摸着孩子,是那样的慈祥。峡谷两岸绝壁上的钟乳石,怪石嶙峋,如钟、如狮、如虎、如龙、如凤_,栩栩如生,让人流连忘返。 在这肥沃的土地上,养育了无数土家儿女。瞧!碧绿的茶园里到处都是三五成群的农家少女,他们唱着原生态的民歌,哼着小调,采摘着嫩嫩茶叶。草坪上的儿童你追我赶,放着美丽的风筝。有红的、黄的、蓝的、紫的,五颜六色,在天空中飞翔。人们享受着无比的快乐。 我爱我的家乡!我爱家乡山的奇、险、峻;我爱家乡水的清、甜、纯;我爱家乡人的真、善、美。 第三篇:家乡特色 我的家乡在广西玉林市,那儿山水秀丽,风景宜人,还有许许多多有特色的风土民情、名胜古迹呢! 家乡有特色的名胜古迹也不少呢!“三日尽览侨乡秀,四季共享岭南色”,玉林秀丽的山水,奇异的古迹,繁荣的商贸,锦绣的田园,侨乡的风情,总会令你依依难舍。玉林有“岭南美玉,胜景如林”之誉,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以名胜古迹、侨乡风情、宗教文化、商贸旅游为特色,丹霞地貌和岩溶地貌景观遍布各县(市)区,农业生态资源丰富多彩,目前已经形成玉东、玉西、玉南三大旅游区。 玉林美景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一庄一阁一铜鼓,二桥二娇二洞天,三山三岩三温泉”。主要风景名胜区(点)有:世界最大的铜鼓出土地──北流铜石岭风景区、“天南杰构”容县经略台真武阁、亚洲第一天然石桥博白天仙桥、全国四大私人名庄之一陆川谢鲁山庄、中国道教第二十、二十二洞天──容县都峤山和北流勾漏洞、唐代杨贵妃及晋代绿珠女出生地遗址、清代民居建筑群──兴业庞村古民居、李宗仁屯兵遗址──城隍鹿峰山(龙泉洞)、三大温泉──陆川温泉、温罗温泉、容县黎村温泉,森林公园──北流大容山和容县黄坡涧,玉林市佛子山旅游度假区和大型人造景观“云天民俗文化世界”。铜石岭是汉代冶铜遗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铜石岭山岭奇特。集众多的深洞、石岩、石景奇观于一体,风光离奇,气势雄伟、壮观,具有较好的旅游开发价值。铜石岭开发后,将集名胜古迹与奇丽风光于一体,自然景观、文物古迹极具新意,有肖形神似的铜石奇景100多个,有七洞、十岩、三池,遍山长满各种名花,具有较高的的旅游开发价值,真武阁――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容县文化公园内,建于明代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真武阁为木质结构,三层殿阁没有墙,也没有墙基,全靠八根木柱支撑。全阁三千多条大小格木构件,不用一颗铁钉,全靠凿榫相吻。第二层楼上另置四根柱子,柱脚悬空。这是我国古代建筑学上独具一格的“杠杆结构”,是罕见的艺术珍品。 我的家乡还有许多有特色的景观呢!我就不一一向大家介绍了,请大家到我的家乡来吧,来观赏这美丽的山水风光吧!

说到玉林,你能想到什么呢?我想大多数人最先想到的就是荔枝狗肉节。这个节日,一度将玉林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愈演愈烈。但是,人们对玉林的认识也只停留在狗肉而已。 论知名度,玉林肯定比不过山水甲天下的旅游城市桂林,也不如出品秋名山神车的工业城市柳州。但是要论经济,玉林仅落后于广西三巨头,南宁、柳州、桂林。 玉林,古称郁林州,位于广西东南部,毗邻粤港澳,前临北部湾,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处于华南经济圈与大西南经济圈结合部,是全国著名的侨乡。玉林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被誉为“岭南美玉,胜景如林”,同时玉林还是世界最大的日用陶瓷生产出口基地,世界牛仔裤之都,南方药材之都。 玉林自西汉元鼎六年开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有“千年古州,岭南都会”的美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侨乡文化、客家文化、玉商文化。 其中,侨乡文化的形成尤为艰辛。汉代的玉林商人曾经穿梭于南方丝绸之路,来到近代,由于政治和经济等各种原因,大批玉林人取道北海以及梧州、广州、香港,被迫流亡海外,出走南洋。 即使背井离乡,玉林人仍然不忘初心,在异国他乡胼手胝足,披荆斩棘,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实现了一系列的转变,从漂泊者变成定居者,从谋生者变成发展者,从无产者变成有产者,从离乡者变成哺乡者,对祖国的革命与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玉林有着江南四大名楼之一的真武阁、四大名庄的谢鲁山庄、大容山国家森林公园、勾漏洞、云天文化城。其中,真武阁是唯一没有后期重建的名楼,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真武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历史悠久,亦是中国古建艺术集大成者。全阁没有用一颗铁钉,都以榫铆连接,近3000条格木构件,以杠杆结构原理,串联吻合,彼此扶持,互相制约,合理协调组成一个优美稳固的统一整体,虽历经四百多年的风雨袭击和地震摇撼,仍安然无恙,实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 能让这座深藏了几百年的、犹如天平一样维系整座建筑的三层楼阁始被世人所关注,是因为一个人,他就是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 1962年,梁思成教授亲自到玉林市容县详细考察真武阁后,发表研究论文,将经略台真武阁杰出的建筑艺术公之于世。无数专家、学者、游客纷纷慕名前来研究、参观真武阁。真武阁也因此在1982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无数专家、学者、游客纷纷慕名前来研究、参观真武阁。许多外国人也闻名至此。 除了真武阁、谢鲁山庄这种文化旅游资源,玉林的风景旅游资源也很“能打”。玉林北流大容山森林公园,这里的生态是玉林最完善的森林之一,山脉之间高低起伏,大山脚下有多个水库,这些水库也是吸收了大容山森林植被的源泉,并起到调解作用。这其中,有一条从北向南的河流,成为当地的母亲河,它便是南流江。 南流江不仅为当地百姓用水解决燃眉之急,也成为一条振兴经济的纽带。在这条从大容山的起源的南流江途经玉林多个县镇村,为当地的农村用水、农作业灌溉、植物生长所需提供了水源,无愧于母亲河。 南流江就是当地农民百姓所比喻的天仙所赋的救命稻草,因为在旱季当地的农作物需要得到灌溉才能生长,而南流江还有分支多条小河,从四面八方流向各个镇与村庄,是一条囊括玉林全境多地的主河流。 正是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造就了玉林人“敢为先、善创业、尚包容、重务实”精神,被人们称为“广西的犹太人”。玉林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勇立潮头,不等不靠,甩开膀子,从很不起眼的"农民城"到商贾云集的区域城市,干出了一番靓丽的天地。 后来,虽然错失过不少发展的良机,但玉林人并没有气馁,反而越挫越勇。“建码头,修机场,造高铁”三件大事,成为玉林发展的三驾马车,逐步形成航空、铁路、港口、公路互联互通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近海沿粤,玉北城际铁路,玉湛高铁会让玉林成为真正的沿海城市。 同时,玉林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地理位置,做好广西“东融”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对接沟通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经济区。玉林还全力“打造“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以“工业树”“产业林”理念,承接“两湾”外溢产业,鼓励新兴产业落地,“腾笼换鸟”招企业“拓笼聚鸟”聚产业。 近海沿粤,玉北城际铁路,玉湛高铁会让玉林成为真正的沿海城市。 综合来看,玉林正从一个边缘城市转向地缘中心城市区,以工业规模化,加快人口聚集,现在和未来,都将是玉林发展的最好时期。 玉林,当下可为,未来可期……

不是专业人士,带你找点资料当前,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限的资源面临着旅游市场迅速扩张的巨大压力。而重复建设和盲目粗放式开发更加重了资源供需失衡;资源开发从人文景观资源转向自然生态资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就成为一对难解的矛盾;城市建设与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因“两张皮”而导致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态资源的浪费;旅游经济高速增长与僵化陈旧体制并存,开发机制有待转换,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本文试就这些问题,并以珠海市为例来探讨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旅游资源 开发 保护 一、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与景点布局珠海作为全国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国家级的风景旅游区正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大开发,也就是旅游环境容量的大扩容。对此,我们应如何确定扩容的方向、内容、层次、深度,以达到既有内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扩展?在扩容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认为,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会有注意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绝对要避免在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二)共生性原则。就是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三)网络化原则。旅游业是一个扩大化了的网络,是自然网络。在珠海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经常强调要有大珠三角的观念,要发挥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实际上,如果某地有独特性的旅游亮点,即使人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还是会千里迢迢去游览,会千方百计解决道路不畅、住宿饮食不便等问题。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旅游景点有没有形成亮点,有没有形成网络,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大区域范围内有没有产生互补效应。从珠海的旅游实际情况看,存在着以下三个网络。首先是小网络,即中心城区旅游景点的大扩容。我们要考虑景点之间的共生性,要强调内涵的挖掘,包括实施市区西部和东部的旅游大开发,重点开发建设唐家湾古村镇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原唐家旧镇、共乐园、淇澳白石街、金鼎会同村等,珠海国际赛车、珍珠乐园等旅游资源也有待于整合)、现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大学园区、南方软件园、科技创新海岸等)和南湾旅游新区(包括南屏科技工业园工业游、北山杨氏大宗祠、湾仔花卉公园、海鲜干货市场购物游等)、横琴特色旅游区。其次是中网络。也就是“两区一岛”,即斗门区、金湾区和东区海岛的旅游开发。斗门区的白藤湖旅游区已经配套成熟;御温泉也已名扬海内外;黄杨山-金台寺旅游区正在完善之中;生态农业游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挖掘。金湾区虽然成立时间短,但旅游开发也呈现良好势头。亚马逊热带风情园起步看好;平沙温泉由于香港中旅注资改造气势恢弘;飞沙滩也渐渐游人如过江之鲫;长达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工业园区,也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旅游区……但目前整个大西区的旅游线路安排还是单向的,没有形成环线。我们应将珠港大道、湖心路、黄杨大道构成的“U”字形结构变为“O”字形结构,使之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小的闭环,将湖光山色、寺庙温泉、港口海滩等山水景观和文化景观、城市景观串联起来,而后向外辐射。东区海岛开发还需加大力度。从目前已开发的东奥岛、桂山岛、万山岛和外伶仃岛看,基础设施不足、水电供应、交通、污染等问题有待解决,旅游项目的开发尚待挖掘,动植物资源保护有待加强。特别是要乘港珠澳大桥的契机,加强与香港、澳门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游环线。第三是大网络,就是整个大珠三角旅游资源的连线成网。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别人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资源与外地资源进行整合,取长补短。广深珠和粤港澳的旅游资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广深珠万人美食游就是一个好的开端。以上观之,要实现旅游景点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网络化,自身的核心景点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们许多旅游景点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景点扩容的思路、设计理念和开发主体上存在着问题。从设计理念上讲,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求有独特性,同时还要强调资源开发上的文化内涵。俗话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景区也是这样,景不在大,有文化内涵则荣,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会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点开发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内涵,就不会令人流连忘返。有些旅游景点建设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现在这一方面。就文化景观而言,主题公园是最容易重复的。为什么会是开发水平太低,而且互补性不强呢?关键是许多主题公园的文化原型没有对路。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乐园)之间都存在互补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转换,有些是对比,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没有处理好,景点规划就难以落到实处。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珠海旅游景点另一扩容方向,应该是由城市走向乡村,这是符合人类回归自然大趋势的。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四种模式;而发展生态旅游则应注意三大问题。(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选择 1、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就像农民在水乡养猪、河里养点鱼一样,养大了卖出去,取得个人利益,而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则全都不管。还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观地带搞成墓地,能卖出去收点钱就行,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毁了聚宝盆去讨饭。 3、为保护而开发。如果这个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白藤湖地带,既有沼泽地,又不完全是湿地,带有天然与人工池塘相结合在一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区存在这样的一块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完全可以统一,这在整个中国城市中也是难以找出第二个来的。白藤湖水乡这样的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分片分期进行开发。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可分成三类:一是完全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二是政府与企业进行垄断性开发。像威尼斯一样,将白藤湖水乡内的道路、桥梁由企业为主体兴建。小游船的经营权则由政府垄断,拍卖给企业经营。三是完全由政府为主体开发。如城区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体的保护等。重要的旅游资源应取后两种开发模式。 4、为开发而保护。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栏岛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到保护。可以选择在政府严格规划的前提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有些项目规划好以后,可以将项目30年的经营权公开拍卖,国有资产就可以实现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东区海岛等项目的开发经营权,如进行公开拍卖,就可卖到很高的价钱,而后由业主们自行招商,精心策划开发。这就是政府对项目的所有权垄断,经营权放开。项目经营权进行公开拍卖时,要设立谁最具有开发能力,谁设计的开发方案最好这两个标的。第一个标的由拍卖评定,第二个标的由专家组投票评定。把这两个标的统一起来,最后确定开发单位。如为开发而保护,就要停止“石头经济”、“泥沙经济”、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发展,把郁郁葱葱的山头搞成癞痢头,那是对自然资源的极大破坏。这些低层次的开发、破坏性的开发,必须停止,要进行结构性调整。(二)开发生态旅游应注意的问题发展生态旅游是珠海的重头戏。珠海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这是我们最大的资源,而且与广州、深圳和香港、澳门是互补的。在发展生态旅游问题上,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原生的、和谐的生态系统。在我国旅游景点的开发上,要补上这一课。在西方国家有一门大地景观学的学科,强调将整个自然大地看成为一个宏观层次的景观,而不是微观层次的一个院落。而我国通常是把自然景观神化,带有一些神秘的文化色彩。所以在景观中,必须是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态和谐共处的状态。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应该受到良好保护的。生态资源与一般的资源是不同的,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逆的。无论是山林,还是水体都存在这个问题。所以,保护的对象是什么?谁来保护?保护的目的和动力是什么?这三者必须要搞清楚。否则,生态资源就不可能得到永续利用。三是发展生态旅游要强调当地群众的参与性和收益性。只有当地群众的参与,才能把破坏资源的力量转变为保护资源的力量、建设性的力量。群众参与存在着直接性,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利益主体,确定了利益主体,资源的开发保护就比较容易进行。同时还存在着协调性,当地群众参与所开发的生态旅游,是原汁原味的,这一人文与当地的生态是协调的,是互补的。只有当地群众参与,让他们获得了利益,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资源的价值,自觉地进行保护。过去许多景区乱砍乱伐,禁而不止,最后政府出一点资金,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护山队,允许他们在景区划定的地点开设小店做些土特产和旅游品的生意,结果破坏的力量转变为保护的力量,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收益。印尼在巴厘岛的奴萨杜阿旅游度假区的开发中十分注重这一点,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生态旅游主要存在着四个功能:即旅游功能、保护功能、促进经济增长功能或是扶贫功能、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功能。所以在生态旅游的开发上综合效益很高,我们必须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三、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一体化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而城市是最有深度的旅游资源,具有很好的留客性,是注意力经济与集聚性经济的结合体。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能把人们留下来的载体,非城市莫属。风景区内的溶洞即使再漂亮,也不可能把游客留住在洞里,但城市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对此,我们的认识远远不够。(一)旅游城镇的类型。作为一个城市,应有独特性的自然风貌,有活跃的经济活力,有集中的旅游设施,而且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优越繁荣的购物环境,同时又有便利的交通和居住条件、发达的科技信息。江南水乡名镇周庄,过去遭到了人为破坏,现在认识到了这是旅游资源,把它恢复起来,结果成了宝贝,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几百万元。门票收入的5倍就是旅游总收入。像兰溪的诸葛村,原来是比较破落的村庄,经修复以后,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也达到300万元,成为村级经济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这都是在城镇建设中注意到旅游业的发展所起的效果。按城市旅游资源的特性来划分,珠海的城镇可以分为三类;

生态旅游论文结合生态旅游景区

旅游业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将扮演越来 越重要的角色,并通过多种方式和作用表现出来, 其中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所蕴涵的意义是非 常值得探讨的。 一 、中国旅游资源分布规律 中国旅游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规律,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集中分布在中国三大地形阶梯的过渡区 域 由中国地形图及旅游资源分布图(见文末附 图)可清楚地看到这是中国旅游资源分布最显著 的地理规律。在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交接区域,即 青藏高原的边缘过渡区的昆仑山—— 阿尔金 山—— 祁连山— — 岷山—— 邛崃山—— 横断山 脉,主要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鸣沙山—— 月牙 泉、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九寨沟、黄龙寺、剑门 蜀道、四姑娘山、青城山—— 都江堰、西岭雪山、峨眉山、玉龙雪山、三江并流区、腾冲地热火山、瑞丽 江— — 大盈江、西双版纳等著名景区;在第二级阶 梯和第三级阶梯交界过渡区,即大兴安岭— — 太 行山—— 巫山— — 雪峰山一线,主要分布着五大 连池、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八达岭—— 十三 陵、恒山、五台山、野山坡、华山、洛阳龙门石窟、嵩 山、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武陵源、漓江等著 名景区。第三级阶梯向沿海过渡区的山脉主要分 布在长白山山脉— — 千山山脉— — 武夷山脉一 线,著名景区有镜泊湖、松花湖、长白山天池、鸭绿 江、凤凰山、千山、金石滩、胶东半岛海滨、泰山、九 华山、黄山、齐云山、三清山、千岛湖、武夷山等景 区。其次,我国的海滨和海岛旅游资源主要分布海 岸线及其附近海域。 (二)三大纬向构造带也是中国旅游资源的富 集区 中国由北向南,三大巨纬向地形大约每隔8 个纬度分布着,居北的是天山— — 阴山— — 燕山,其中的重要旅游资源如天【l1人池、博恪达峰、吐鲁 番、长城、西夏王陵、秦皂岛北戴河 塔中的足昆仑 山—— 祁连山—— 秦岭—— 大别山,其中的重要 旅游资源有昆仑山、祁连山、华山、武当山、大洪 山、鸡公山等。居南的是南岭,著名的景区如丹霞 山。参见中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分布图, 可以发现它们的分布更是高度集中在以上区域, 构成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 国家森林公园同规律分布现象。如以加入联合国 “人与生物圈”的自然保护区为例,天山主峰博格 达峰、吉林长白山、浙江天目山、福建武夷山、湖北 神农架、贵州梵净山、四川的九寨沟、卧龙等莫不 如此。 (三)三大阶梯和三大纬向构造分割的网状低矮区是人文旅游资源相对富集区 这尤其表现在第一级阶梯以东以汉文化为主 的区域 历史文化名城、古村落、中国园林、爱国主 义教育示范基地以及现代经济文化景观的分布充 分地证明着这一点。 (四)旅游资源富集区是中国贫困人口集中区 中国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区,以及后备旅游资 源富集区正是中国贫困县域集中分布的区域。 中国贫困县在东中西三大地带都存在,其中 东部主要集中在交通不便、耕地少的低山丘陵地 区,如江西、福建的红壤丘陵、沂蒙山区、大别山区 等。中部为中国几大高原向平原过渡地区,地势 起伏大,地形复杂,自然要素呈过渡性,敏感而脆 弱。这里有一系列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秦巴山 地,位于陕、豫、川、鄂四省交界处,贫困县多大50 多个,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为怒江、澜沧江、金沙 江及横断山所封闭,大约有40多个贫困县集中于 此;西南喀斯特高原丘陵山地,包括以贵州为中心 的黔、滇、桂、鄂、湘的喀斯特地区,贫困县多大 130多个;北方农牧交错带,贫困人口集中在吉林 省的西部白城地区各县、内蒙古位于科尔沁沙地、 浑善达克沙地的通辽和赤峰市、辽宁省的努鲁儿 虎山的阜新地区等;黄土高原涉及山西大部、陕 北、内蒙古鄂尔多斯、宁夏南部、甘肃古东部和青 海东部,贫困县约130个。西部地区为荒漠和高 寒环境。新疆和内蒙古西部为重要的贫困区,尤 其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部贫困县集中,另有一些 贫困县分布在新疆北部和东部;青藏高原的青海 南部和西藏的西部贫困人口较集中。贫困区又与 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聚居区、边疆地区在空间 上重叠。 (五)自然旅游资源富集区是中国的生态脆弱 区 由于以自然为主的景区,包括风景名胜区、自 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分布 在山区、高原、荒漠等区域,他们都是生态脆弱区 山区虽然还有较丰富茂密的森林,但受到多年砍 伐的威胁,以及本身地质构造的复杂活跃、谷深坡 陡,一旦破坏,恢复困难,而且地质灾害严重,如横 断山区。高原或因喀斯特或因黄土流失或因高寒 等原因植被稀少,地表裸露,农业生产力十分有 限。如黄土高原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土质疏松、 气候干燥、水资源缺乏而又易遭暴雨淋刷。西南喀 斯特地区溶洞、地下河发育,山丘崎岖、可供方便 利用的水资源较少等,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荒漠本 身就是恶生态区域。 二、中国旅游资源分布规律的成因 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是自然和人文两大 因素通过长久的耦合作用决定的。旅游资源是环 境中具有突显价值的环境物质。其中环境包括自 然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来自其价值。其中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主要是通过 旅游资源的一系列美学效用特征表现出来,即自 然人文要素的珍、稀、古、名、特、奇;典型性、代表 性、多样性、原始性等引起人们的旅游动机,在条 件成熟时通过去实地旅游获得审美需求的满足。 大批人流的大范围暂时性的空间位移所引发的交 通、食宿等服务需求构成了旅游资源的间接吸引 力,对旅游企业产生吸引,它是旅游资源经济价值 的一种体现。因此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是寄生在 旅游资源美学效用价值之上的。旅游资源的美学 效用特征具有成因上的普遍一致性,即典型的地 质构造内在的决定了典型的地貌形态、地势特征。 地势地貌,特别是大型的地势地貌通过下垫面的 作用对气候要素的再分配进而形成典型的多生态 环境,决定生物资源的典型性和多样性,最终各自 然要素复合成具有典型性多样性的环境区域、旅 游景区点。国家定义的相关概念充分地说明了这 一点: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欣赏、文化或科学价 值、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 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 学、文化活动的地域(《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985)。其中,具有重要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景州独特.围内外著名,规模较大的定为国家重点风 景名胜区 森林公园是指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 邗人文景观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旅游、休 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场所。 《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建立自然保护区必 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具有代表不同地带的典 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 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恢复的同类自然 生态系统区域;(2)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 天然集中分布区域;(3)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 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 漠,(4)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 岩溶、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历史遗 迹和重要水源地。 其次,集中分布区域受人文因素影响较弱而 得以保留至今。高大地形或自然条件较差的区域 在纯粹农业文明时期受的改造影响十分有限,工 业社会时期又相对远离工业文明的典型代表— — 城市这一社会经济文化中心。整体上,它们是工农 业文明视为的恶地区域。当工农业的生产力足够 强大到波及它们时,人们开始了足够的环境生态 觉醒。而平原丘陵或山间盆地等具有土地利用的 优适宜性,并通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乃至信息文 明的历史沉淀,累积叠加不断强化人文影响,从而 在不断创造现代文明旅游资源的同时,既衬托出 自身区域内历史文明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如北京 的四合院、上海的胡同、江南及各地的古村落、古 宅院;又衬托出边缘文明区残存古老文明的真实 淳朴与可贵、原始自然环境的珍奇稀有及其对人 类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三、中国旅游资源分布规律 对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示 以上分布规律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有多方面的影响。 (一)发展旅游业是合理保护中国生态环境。 有效利用中国生态资源的重要途径 虽然中国经济不够发达,但由于悠久的农耕 开发,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已十分有限,工业经 济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庞大的人El等因素的综合 作用,中国生态环境面临强大的压力。生态可持续 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生态资源的匮乏是中 国将长久面对的现实。从森林、草原湿地等相对优 生态资源分布看,也主要集中在以上论述的区域,特别是森林资源更是盘【】此,中国三火森林 .第一 大东北林区集中在大小兴安岭、长白f【J;西南林区 集中在横断山区为中心的区域;南方林区分布:f 闽浙西部、江南低山丘陵和南岭。河源区和分水岭 叠置在以上大地型构造带,也正是中国实施生态 屏障或森林绿化工程的重点区域,如三北防护林 是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的生态屏障、太行山绿化工 程也是中国十大重点绿化工程之一,第一与第二 级阶梯过渡地带是长江生态屏障建设的主体。所 以,中国生态资源脆弱区又是中国现有自然生态 资源的富集区。土地不适宜开垦种植,适合森林与 草原建设。但这些区域的生态旅游资源的比较优 势越来越突出,因此调整产业结构除退耕还林还 草之外,重要的是发展旅游业,由于旅游业与工农 业相比对生态的破坏性要低得多,所以正确规划 建设,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方针就能兼顾 生态与发展,有效利用我国的有限的生态旅游资 源。在这些区域发展旅游业正式符合世界可持续 发展要求的,《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 实 现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中认为:人类在实 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旅游是开路先锋”,并倡导 “将旅游当作一种在敏感区域(诸如沿海区、山区 和具有大量生物种类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 保护的工具”。 I二)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中国全面小康战略的 实现 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 容。基于中国贫困人口分布的地理特点与中国旅 游资源分布地理特点的一致性,所以通过产业结 构调整,将旅游业作为相关地区的主导与支柱产 业培育,是打破PPE(Povert)r— —Population— — Environment)怪圈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全面实 现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点在农村,农村的一个 重点必定是贫困地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才能最 终证明中国全面建设成了小康社会。 (三)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中国多民族文化的保 护 “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俗”道明了大地理环 境对民风民俗形成的深刻影响。中国少数民族的 分布特征除历史上人为的因素外, 自然地理环境 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横断山脉区就是一个典型 的例子。旅游业虽然对土著文化有负面影响的一 面,但又要求保持其原真性,展示其纯真性和典型性,、这些特性构成本地人文旅游资源不可替代的 陔心竞争力,是区域旅游的重要形象要素、所以, 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更加充分地认识各民族文化的 珍贵,激励大家去挖掘保护各民族文化精髓。 (四)指导中国旅游资源的勘察调查,为其旅 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资源保障 中国是世界旅游资源大国,并已成为世界旅 游大国,正在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但是中国历次 国土资源调查,无论是单项资源调查,还是新近完 成的综合地质调查,都没有开展旅游资源调查工 作。从中国大型的以自然为主的风景名胜区、国家 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的分布规律 而言,同时从地质作用对大地形的控制角度出发, 进而大地型对气象要素的再分配和土壤生物垂直 地带的影响分析,即从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和各 要素相互作用影响的角度考察,我们完全可以对 旅游资源进行预测调查分析,特别是在卫星图片、 航片、大比例尺的区域地质图的判读基础上,有重 点针对性的踏勘调查是可行的。调查的重点仍是 这些山地区,特别是中国的大西部,尤其是昆明一 兰州一线以西,因为从成因上讲,该县以西应具有 众多世界级的旅游资源,但现有旅游资源图反映 出的是更多的空白区。 (五)加强以交通为主的基础建设是实现以旅 游生态产业战略为带动,全面实现高地中国区域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旅游最重要的是良好通达性。通过交通的改 善,以旅游的方式规模性的移入外地市场,培养新 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保证 居民经济收入的增长,进而保证退耕还林还草的 退得稳,还得实,在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上保护好生 态资源。由此使这些区域步入一个具有较强自身 造血功能的良性循环模式和新时期。 因为中国主力旅游资源分布区整体上担负着 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生态屏障功能,或者 说从全国区域分工角度而论,这些区域首先承担 着生态分工的新职能。必须对其实施生态优先和 生态产业优先两大战略。自身处于世界公认的生 态脆弱地带,并集中了中国最广大的贫困人口或 相对贫困人F1,少数民族聚居,许多地域还兼有国 防安全意义。因此,它们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最 关键基础核心的区域。

在旅游开发中,要贯彻生态意识,积极开发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环保旅游和各种新型旅游产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如餐饮结合本地特产,以地域产品特别是当地的绿色食品为主。住宿设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具有地方特色。景区内尽可能限制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而以较原始的交通工具为主,如步行、马车、自行车及利用自然能(风力、水力等)交通工具,既体现生态旅游活动的自然特色,又可以避免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购物方面提倡购买不影响当地自然的土特产品。在对土特产品的开发上,首先也要树立环境保护观念,不能把应保护的资源作为特产而出售。对违反者,要坚决打击和取缔,更不能搞地方保护主义。同时,对旅游产品的开发也要有计划性,不能竭泽而渔。总之,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一项关系子孙万代的系统工程,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建立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促进这项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有些地方甚至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因此,许多地方都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掀起了旅游资源开发的热潮。但在以往的旅游开发中 毕业论文网,有些地方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对旅游资源重开发、轻保护,甚至有的只顾开发、不管保护,使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遭到了破坏,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在看到旅游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开发中对资源造成破坏、对环境构成威胁等负面影响,积极寻求保护性开发措施,坚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促进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只有走有效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发展道路,旅游业才有生命力。丰富多彩的自然、文化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一切,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同样,旅游业的合理发展也有助于改善产业结构,改变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的方式,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增强人民珍惜和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列式计算,与的除以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生态旅游的论文

旅游业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将扮演越来 越重要的角色,并通过多种方式和作用表现出来, 其中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所蕴涵的意义是非 常值得探讨的。 一 、中国旅游资源分布规律 中国旅游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规律,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集中分布在中国三大地形阶梯的过渡区 域 由中国地形图及旅游资源分布图(见文末附 图)可清楚地看到这是中国旅游资源分布最显著 的地理规律。在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交接区域,即 青藏高原的边缘过渡区的昆仑山—— 阿尔金 山—— 祁连山— — 岷山—— 邛崃山—— 横断山 脉,主要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鸣沙山—— 月牙 泉、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九寨沟、黄龙寺、剑门 蜀道、四姑娘山、青城山—— 都江堰、西岭雪山、峨眉山、玉龙雪山、三江并流区、腾冲地热火山、瑞丽 江— — 大盈江、西双版纳等著名景区;在第二级阶 梯和第三级阶梯交界过渡区,即大兴安岭— — 太 行山—— 巫山— — 雪峰山一线,主要分布着五大 连池、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八达岭—— 十三 陵、恒山、五台山、野山坡、华山、洛阳龙门石窟、嵩 山、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武陵源、漓江等著 名景区。第三级阶梯向沿海过渡区的山脉主要分 布在长白山山脉— — 千山山脉— — 武夷山脉一 线,著名景区有镜泊湖、松花湖、长白山天池、鸭绿 江、凤凰山、千山、金石滩、胶东半岛海滨、泰山、九 华山、黄山、齐云山、三清山、千岛湖、武夷山等景 区。其次,我国的海滨和海岛旅游资源主要分布海 岸线及其附近海域。 (二)三大纬向构造带也是中国旅游资源的富 集区 中国由北向南,三大巨纬向地形大约每隔8 个纬度分布着,居北的是天山— — 阴山— — 燕山,其中的重要旅游资源如天【l1人池、博恪达峰、吐鲁 番、长城、西夏王陵、秦皂岛北戴河 塔中的足昆仑 山—— 祁连山—— 秦岭—— 大别山,其中的重要 旅游资源有昆仑山、祁连山、华山、武当山、大洪 山、鸡公山等。居南的是南岭,著名的景区如丹霞 山。参见中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分布图, 可以发现它们的分布更是高度集中在以上区域, 构成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 国家森林公园同规律分布现象。如以加入联合国 “人与生物圈”的自然保护区为例,天山主峰博格 达峰、吉林长白山、浙江天目山、福建武夷山、湖北 神农架、贵州梵净山、四川的九寨沟、卧龙等莫不 如此。 (三)三大阶梯和三大纬向构造分割的网状低矮区是人文旅游资源相对富集区 这尤其表现在第一级阶梯以东以汉文化为主 的区域 历史文化名城、古村落、中国园林、爱国主 义教育示范基地以及现代经济文化景观的分布充 分地证明着这一点。 (四)旅游资源富集区是中国贫困人口集中区 中国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区,以及后备旅游资 源富集区正是中国贫困县域集中分布的区域。 中国贫困县在东中西三大地带都存在,其中 东部主要集中在交通不便、耕地少的低山丘陵地 区,如江西、福建的红壤丘陵、沂蒙山区、大别山区 等。中部为中国几大高原向平原过渡地区,地势 起伏大,地形复杂,自然要素呈过渡性,敏感而脆 弱。这里有一系列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秦巴山 地,位于陕、豫、川、鄂四省交界处,贫困县多大50 多个,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为怒江、澜沧江、金沙 江及横断山所封闭,大约有40多个贫困县集中于 此;西南喀斯特高原丘陵山地,包括以贵州为中心 的黔、滇、桂、鄂、湘的喀斯特地区,贫困县多大 130多个;北方农牧交错带,贫困人口集中在吉林 省的西部白城地区各县、内蒙古位于科尔沁沙地、 浑善达克沙地的通辽和赤峰市、辽宁省的努鲁儿 虎山的阜新地区等;黄土高原涉及山西大部、陕 北、内蒙古鄂尔多斯、宁夏南部、甘肃古东部和青 海东部,贫困县约130个。西部地区为荒漠和高 寒环境。新疆和内蒙古西部为重要的贫困区,尤 其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部贫困县集中,另有一些 贫困县分布在新疆北部和东部;青藏高原的青海 南部和西藏的西部贫困人口较集中。贫困区又与 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聚居区、边疆地区在空间 上重叠。 (五)自然旅游资源富集区是中国的生态脆弱 区 由于以自然为主的景区,包括风景名胜区、自 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分布 在山区、高原、荒漠等区域,他们都是生态脆弱区 山区虽然还有较丰富茂密的森林,但受到多年砍 伐的威胁,以及本身地质构造的复杂活跃、谷深坡 陡,一旦破坏,恢复困难,而且地质灾害严重,如横 断山区。高原或因喀斯特或因黄土流失或因高寒 等原因植被稀少,地表裸露,农业生产力十分有 限。如黄土高原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土质疏松、 气候干燥、水资源缺乏而又易遭暴雨淋刷。西南喀 斯特地区溶洞、地下河发育,山丘崎岖、可供方便 利用的水资源较少等,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荒漠本 身就是恶生态区域。 二、中国旅游资源分布规律的成因 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是自然和人文两大 因素通过长久的耦合作用决定的。旅游资源是环 境中具有突显价值的环境物质。其中环境包括自 然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来自其价值。其中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主要是通过 旅游资源的一系列美学效用特征表现出来,即自 然人文要素的珍、稀、古、名、特、奇;典型性、代表 性、多样性、原始性等引起人们的旅游动机,在条 件成熟时通过去实地旅游获得审美需求的满足。 大批人流的大范围暂时性的空间位移所引发的交 通、食宿等服务需求构成了旅游资源的间接吸引 力,对旅游企业产生吸引,它是旅游资源经济价值 的一种体现。因此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是寄生在 旅游资源美学效用价值之上的。旅游资源的美学 效用特征具有成因上的普遍一致性,即典型的地 质构造内在的决定了典型的地貌形态、地势特征。 地势地貌,特别是大型的地势地貌通过下垫面的 作用对气候要素的再分配进而形成典型的多生态 环境,决定生物资源的典型性和多样性,最终各自 然要素复合成具有典型性多样性的环境区域、旅 游景区点。国家定义的相关概念充分地说明了这 一点: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欣赏、文化或科学价 值、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 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 学、文化活动的地域(《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985)。其中,具有重要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景州独特.围内外著名,规模较大的定为国家重点风 景名胜区 森林公园是指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 邗人文景观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旅游、休 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场所。 《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建立自然保护区必 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具有代表不同地带的典 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 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恢复的同类自然 生态系统区域;(2)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 天然集中分布区域;(3)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 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 漠,(4)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 岩溶、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历史遗 迹和重要水源地。 其次,集中分布区域受人文因素影响较弱而 得以保留至今。高大地形或自然条件较差的区域 在纯粹农业文明时期受的改造影响十分有限,工 业社会时期又相对远离工业文明的典型代表— — 城市这一社会经济文化中心。整体上,它们是工农 业文明视为的恶地区域。当工农业的生产力足够 强大到波及它们时,人们开始了足够的环境生态 觉醒。而平原丘陵或山间盆地等具有土地利用的 优适宜性,并通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乃至信息文 明的历史沉淀,累积叠加不断强化人文影响,从而 在不断创造现代文明旅游资源的同时,既衬托出 自身区域内历史文明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如北京 的四合院、上海的胡同、江南及各地的古村落、古 宅院;又衬托出边缘文明区残存古老文明的真实 淳朴与可贵、原始自然环境的珍奇稀有及其对人 类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三、中国旅游资源分布规律 对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示 以上分布规律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有多方面的影响。 (一)发展旅游业是合理保护中国生态环境。 有效利用中国生态资源的重要途径 虽然中国经济不够发达,但由于悠久的农耕 开发,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已十分有限,工业经 济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庞大的人El等因素的综合 作用,中国生态环境面临强大的压力。生态可持续 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生态资源的匮乏是中 国将长久面对的现实。从森林、草原湿地等相对优 生态资源分布看,也主要集中在以上论述的区域,特别是森林资源更是盘【】此,中国三火森林 .第一 大东北林区集中在大小兴安岭、长白f【J;西南林区 集中在横断山区为中心的区域;南方林区分布:f 闽浙西部、江南低山丘陵和南岭。河源区和分水岭 叠置在以上大地型构造带,也正是中国实施生态 屏障或森林绿化工程的重点区域,如三北防护林 是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的生态屏障、太行山绿化工 程也是中国十大重点绿化工程之一,第一与第二 级阶梯过渡地带是长江生态屏障建设的主体。所 以,中国生态资源脆弱区又是中国现有自然生态 资源的富集区。土地不适宜开垦种植,适合森林与 草原建设。但这些区域的生态旅游资源的比较优 势越来越突出,因此调整产业结构除退耕还林还 草之外,重要的是发展旅游业,由于旅游业与工农 业相比对生态的破坏性要低得多,所以正确规划 建设,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方针就能兼顾 生态与发展,有效利用我国的有限的生态旅游资 源。在这些区域发展旅游业正式符合世界可持续 发展要求的,《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 实 现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中认为:人类在实 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旅游是开路先锋”,并倡导 “将旅游当作一种在敏感区域(诸如沿海区、山区 和具有大量生物种类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 保护的工具”。 I二)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中国全面小康战略的 实现 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 容。基于中国贫困人口分布的地理特点与中国旅 游资源分布地理特点的一致性,所以通过产业结 构调整,将旅游业作为相关地区的主导与支柱产 业培育,是打破PPE(Povert)r— —Population— — Environment)怪圈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全面实 现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点在农村,农村的一个 重点必定是贫困地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才能最 终证明中国全面建设成了小康社会。 (三)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中国多民族文化的保 护 “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俗”道明了大地理环 境对民风民俗形成的深刻影响。中国少数民族的 分布特征除历史上人为的因素外, 自然地理环境 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横断山脉区就是一个典型 的例子。旅游业虽然对土著文化有负面影响的一 面,但又要求保持其原真性,展示其纯真性和典型性,、这些特性构成本地人文旅游资源不可替代的 陔心竞争力,是区域旅游的重要形象要素、所以, 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更加充分地认识各民族文化的 珍贵,激励大家去挖掘保护各民族文化精髓。 (四)指导中国旅游资源的勘察调查,为其旅 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资源保障 中国是世界旅游资源大国,并已成为世界旅 游大国,正在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但是中国历次 国土资源调查,无论是单项资源调查,还是新近完 成的综合地质调查,都没有开展旅游资源调查工 作。从中国大型的以自然为主的风景名胜区、国家 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的分布规律 而言,同时从地质作用对大地形的控制角度出发, 进而大地型对气象要素的再分配和土壤生物垂直 地带的影响分析,即从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和各 要素相互作用影响的角度考察,我们完全可以对 旅游资源进行预测调查分析,特别是在卫星图片、 航片、大比例尺的区域地质图的判读基础上,有重 点针对性的踏勘调查是可行的。调查的重点仍是 这些山地区,特别是中国的大西部,尤其是昆明一 兰州一线以西,因为从成因上讲,该县以西应具有 众多世界级的旅游资源,但现有旅游资源图反映 出的是更多的空白区。 (五)加强以交通为主的基础建设是实现以旅 游生态产业战略为带动,全面实现高地中国区域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旅游最重要的是良好通达性。通过交通的改 善,以旅游的方式规模性的移入外地市场,培养新 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保证 居民经济收入的增长,进而保证退耕还林还草的 退得稳,还得实,在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上保护好生 态资源。由此使这些区域步入一个具有较强自身 造血功能的良性循环模式和新时期。 因为中国主力旅游资源分布区整体上担负着 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生态屏障功能,或者 说从全国区域分工角度而论,这些区域首先承担 着生态分工的新职能。必须对其实施生态优先和 生态产业优先两大战略。自身处于世界公认的生 态脆弱地带,并集中了中国最广大的贫困人口或 相对贫困人F1,少数民族聚居,许多地域还兼有国 防安全意义。因此,它们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最 关键基础核心的区域。

出门长学问,旅游本身就是文化产业。所有旅游者出行,的动机都是暂时离开所在的熟悉环境,但不太熟悉或非常不熟悉的环境去寻找一种新的体验,以丰富自己的阅历。但旅游的项目和目的决定了其文化含量,于是除了常规旅游项目外,还有许多为满足专门目的开展的旅游活动,如:汉诗旅游、历史探秘旅游、书法学习旅游、围棋交流旅游、名人足迹寻访旅游、民族风俗旅游-----,可谓种类众多,文化深厚,这类旅游活动酒杯冠名为文化旅游,其实这种称谓并不科学,应当称**专项文化旅游。其特征是有明确的求知目的,通过旅游有目的地学习某种专业, 研究发现对这一专业的现状,发展和运用价值等方面的认识,使得参加这种旅游活动的人,在这一专项领域,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料,以便更好的施展才干,提高技能,有所作为。 文化旅游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素称“音乐之都”的维也纳,凭借众多著名音乐家的遗迹成为欧洲著名的文化旅游中心。布拉格、威尼斯、巴黎卢浮宫、敦煌莫高窟等也分别以音乐会、电影节或艺术宝库而成为举世闻名的文化旅游胜地。在形式多样的文化旅游中,以亲身体验虽已消失但仍然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某些生活方式为主题的怀古文化旅游,是当今颇为风行的专题游览项目之一。如坐落在詹姆斯河与约克河间的美国古城威廉斯堡,由于完整地保存了18世纪英国殖民地时代的城镇风貌,使参观者仿佛时间倒流了200多年,从而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历史名胜之一:亚洲的泰国故城、香港宋城和北京大观园也都以模拟古代生活方式而成为门庭若市的文化旅游胜地。 文化旅游既不是一种产品,又与旅游文化大不相同,所谓文化旅游,关键在文化,旅游只是形式。文化旅游之“文化”应解释为对旅游之效用及旅游之目的所作的定性。故 文化旅游定义: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 文化旅游,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并流行的一个名词,它的出现与游客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因此,其目前较为流行的定义是“那些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和民俗、宗教等方面”。还有说法认为文化旅游属于专项旅游的一种,是集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于一体的大旅游活动。 综上所述,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 中国文化旅游可分为以下四个层面,即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以现代文化、艺术、技术成果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层;以居民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祭祀、婚丧、体育活动和衣着服饰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层;以人际交流为表象的道德伦理文化层。在我国,发展旅游业,开展文化旅游是相当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增强产品吸引力,提高经济效益,还可大力弘扬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同时也可改变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懂中国文化这一状况。 文化旅游的核心:创意 文化旅游的概念明晰之后,“创意”是文化旅游的核心便顺理成章了。创意的本质在于寻求特色和差异,与旅游的本质一致。 一般旅游主要是从资源的角度出发寻找差异和特色,不管其挖掘过程是否考虑了市场需求和竞争关系,着眼点仍不能脱离资源。文化旅游则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资源的束缚,它能够综合各种因素,包括资源、环境、市场、社会背景等诸多方面进行创造,亦即创意。离开了创意,文化旅游亦将会失去生命力。 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意产业在世界各地已经兴起。其中英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较为典型,由政府亲自出面来推动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广播、影视、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印刷、建筑设计等众多方面。与文化旅游较为密切的创意产业如演艺娱乐、民间工艺品生产销售、会议展览、文化节庆等。这样,文化旅游其实也在创意产业范畴之内。 创意产业也叫文化创意产业或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命名角度不同,所以不能笼统地谈论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但文化旅游业可以划入文化产业范畴,原因一在于它们同以创意为核心;二在于它们的概念同是从经营者的角度出发界定的。文化产业源自创意,并以创意、创新为动力,文化旅游业亦是如此。

总论就是把你写的文章做一个大概的描述,把你得到的结论,发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大概写一下就可以了.展望就是把你认为的生态旅游的未来发展情况写一下就可以了,要结合你论文的内容写.

浅谈西溪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内容摘要] 湿地生态旅游是基于丰富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发生的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它可以实现旅游者回归自然、体验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愿望。在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总结了西溪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该地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及前景,并就杭州西溪湿地生态旅游环境与资源保护、发展等提出建议。[关键词] 生态旅游;发展;西溪湿地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的环境伦理观开始向旅游领域渗透。随着现在旅游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其渗透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大。人们对传统的大众旅游形式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也日益关注。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将环保与旅游作为研究对象的新的旅游方式。与此同时,以生态旅游为开发形式的新尝试也越来越多。许多国家已对生态旅游产品及其资源进行了明确的规划。一 、生态旅游的概念很多游客和旅游组织者以及保护区的管理者对生态旅游一词缺乏认识和理解,片面地将生态旅游仅仅理解为走向大自然的旅游活动。关于生态旅游的正确定义目前还没有定论,国际生态学的观点认为:生态旅游时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保护区域的旅游;“旅游对象是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方式是不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是1983年IUCN生态特别顾问谢贝洛斯对“生态旅游”的理解;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又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从各种定义来看,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的旅游行为。生态旅游的目的是让人们享受大自然、了解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不改变保护区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使当地居民和保护区管理机构在经济上受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旅游通过减轻环境压力来平衡经济利益,通过保护旅游区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是实现旅游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好途径。二、西溪湿地现状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km,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其中种植水生、湿生植物约100种。近年来,杭州市各级政府关注民生、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以旅游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不断加大对西溪湿地的宣传、保护和改造,使之成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西溪湿地的自然景观、文化积淀和区位优势,为杭州市城市形象的优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西溪湿地景观价值西溪湿地是杭州市区最重要的城市湿地,是杭州市宝贵的生态与文化资源,类似城市湿地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城市中并不多见。西溪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与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独特的旅游特色:1、地理资源从地理资源看,在西溪湿地区域内,70%是溪流、池塘等水域,而沼泽地、陆地仅占30%。水资源丰富,有河道100余公里、水塘1万余个,星罗棋布,呈鱼鳞状分布。水陆交错,风光优美。2、生物资源从湿地的生物资源看,西溪湿地内水资源和植被等保存完好,是目前全国大中城市中惟一一块城市湿地。3、文化资源从文化资源看,杭州西溪与湿地风光相媲美的是深厚的文化积淀。据史料记载,康熙、乾隆等帝王都曾游览过西溪,并留下不少诗文和书画作品,成为西溪文化的宝贵财富。与此同时,西溪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龙舟盛会”。每年端午,四邻八乡的村民划着龙舟汇集在蒋村乡深潭口村,热闹非凡。河渠行舟、碧潭网鱼、竹林挖笋等民俗,极富江南水乡的田园气息。(二)西溪湿地保护建设情况西溪湿地的正式保护和开发开始于2003年。在这之前,随着历史的发展,西溪这一不可多得的城市湿地资源受到较大的破坏。随着杭州城市发展的快速西进,西溪湿地逐渐被蚕食,面积从历史上的6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平方公里。很多房产项目也在争夺这个地盘。人类生存和生活使部分水域遭受污染,生活、建筑垃圾随处可见,河道阻塞,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此外,还有居民建筑杂乱,风格不协调,历史遗迹遭严重破坏等许多问题。2003年,杭州市政府正式启动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2004年,《西溪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被杭州市政府正式批复。根据这一规划,西溪湿地分为核心保护区、外围保护地带和周边控制区三个层次,其中核心保护区总面积为平方公里。整个保护工程预计投入资金为30-40亿,分三期实施。2005年5月1日,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一期有限开园;2007年10月1日,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二期又顺利实现有限开园目标。2008年,坚持“六大原则”、“四化”方针、“三大理念”、“五保”要求,又好又快推进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三期工程。三、西溪湿地保护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西溪湿地自南宋至明清渐渐由自然湿地演替为次生湿地,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经历一再的人为大破坏,自然环境风貌大大递减,文物基本毁弃,目前尚存一息的湿地资源仅剩原先的1/10左右。(一)自然湿地演替为次生湿地西溪湿地的人工化或人工介入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即晋以前的少量居住生活介入、晋至北宋的佛教文化介入、南宋的有限生活和生产介入、明清至民国前期的园林化介入、民国后期至今的废弛毁坏和无序的城市化介入。其中南宋至今对西溪湿地及其文化的影响最大。期间西溪湿地的原生态环境被彻底改造,其植被和水系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并开始大量加入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因素。但由于表面上与自然湿地形态相近,这种性质改变没有为人察觉。近几十年来,由于工业和各类办公、生活设施以及种植业、养殖业大量增加,截污设施又不完善,西溪湿地的水体环境水平大大下降。工业和各类办公、生活污水直排,种植业、养殖业面源污染淋洗进入水体,养鱼饵料等投入,使直接污染源增多。其中保护范围内也有粮食、生猪、淡水鱼、家禽和工业产品大量产出,有生猪4万多头、家禽1万余只。导致水体溶解氧严重偏低,高锰酸盐指数偏高,非离子氮含量高,水质富营养化,自净和更新能力较差,湿地功能已大大退化。(二)环境风貌一再递减西溪湿地的环境风貌破坏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抗日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日军大肆烧杀,焚毁大片植被和各种文化遗产,许多居民伐桑作薪,整个西溪湿地一片荒芜。第二阶段自建国至20世纪70年代末,大面积毁坏自然环境,大量增加工业设施和影响环境的低水平住宅。其中20世纪50至60年代,西溪湿地南部丘陵坡麓地带建起大量工业设施和住宅,多数文化遗产被毁。70年代又建起大量低水平多层建筑。第三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城市化对整个西溪湿地形成包围之势,保护范围内建起了不少企业和住宅,周围建起了更大规模的建筑群。西溪辇道已基本被天目山路取代,其他还建有大量硬化路面。河道淤积严重。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以来,房地产开发大幅度蚕食西溪湿地,使可作为保护范围的湿地面积由约50平方公里缩减至约11平方公里。紫金港以东的由原属蒋村乡骆家庄村、五联村改建的文新街道,以及古荡街道,已形成约10平方公里的新的商住区,环境风貌已完全失去湿地性质。文新街道和古荡街道约有常住人口10万,流动人口15万,总计约25万之多,对环境压力也非常大。(三)文物资源毁弃严重西溪湿地的文物资源毁弃殆尽,所剩寥寥。1950年秋雪庵、曲水庵、慈觉庵、交芦庵等的佛像被砸,文物散失。1966年后秋雪庵被夷为平地,曲水庵、慈觉庵、交芦庵等改建为厂房或民宅。1958年法华寺、东岳庙等被毁。目前寺庙庵祠、文人物业、辇道牌楼等毁弃已尽,桥亭台阁、墓葬等则毁去大半,仅残剩少量桥亭、河埠、墓葬等遗址。(四)保护性破坏正在成为新的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溪湿地的保护和开发便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但一开始的思路主要出于经济开发方面的考虑。近年来,西溪湿地的政府保护工程正式启动,但由于缺乏基本的科学研究与论证,规划和建设的基本思路存在较大误差。原生态的湿地要素被加以全面的人工化改造与“翻新”,河道被重新开挖,堤塘被砌石加固,洲渚被人为剪切,植被被重新布置,连原始的芦花也大半毁去,新植品种对不上号,整个景观风貌逐步向西湖靠近,特有的野趣可能会完全丧失。而且,湿地原有的生物链结构也可能被彻底打乱。这个问题需迫切地被引起重视。四、西溪湿地发展前景分析和发展建议(一)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条件与前景1、区位优势突出,游客资源充足西溪湿地位于杭州市区西部,交通便利,天目山路、文山路、文一路、外环公路均可直达,距杭州市中心店武林门仅6km。而杭州则地处东南沿海,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中心城市,陆路、空中及水运交通便捷顺畅,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和钱塘江、大运河“黄金水道”将杭州与全国各地紧密相连,区位优势明显。多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加强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建设,积极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大街小巷改善等大工程大项目,并免费开放环西湖旅游景点,城市生态环境和旅游环境不断优化,先后获得了“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最佳人居奖”、“中国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国内外来杭参观考察游览的游客逐年增多,据统计,2008年来杭的国外游客有221万人次,西溪湿地的生态旅游及湿地科普教育,有着丰富的游客资源和广泛的受众群体。2、物种和植被类型多样性丰富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人们的保护意识造就了西溪湿地动植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的植被类型。西溪湿地鸟类区系十分丰富,包括湿地鸟类、平原鸟类、山地鸟类、农田鸟类和城郊鸟类等多种类型,共有鸟类15目39科126种。已鉴定的昆虫共133科417属477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种类有17种(蒋科毅等,2008)。鱼类14科35属45种;两栖类1目4科10种;爬行类3目8科15种;兽类5目7科14种。西溪湿地有野生维管植物91科204属254种(李紫芳等,2007),植物区系特征明显,有15个分布区类型和6个变型。自然植被可划分5个植被型组,6个植被型,20个群系组和20个群系,以水生植被型和沼泽植被型的草本植被亚型为主。3、景观特色浓郁西溪湿地共有4种景观类型,即水体、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景观。QulckBird影像图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影像图分类后产生大量斑块,总数目达到13343个(戎良,2007)其中耕地景观斑块数目为6153个,斑块总数的,是斑块数目最多的景观类型,其次是林地和建设用地景观斑块,分别为3429和2314个,数目最少的是水体景观斑块,共1447个,仅占总数的。各类景观的最大斑块指数大小依次为水体、建设用地、耕地和林地景观,湿地内成片连通的水体形成较大的斑块,有利于湿地整体环境的重塑和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4、文化积淀深厚杭州有8000年文明史、2200余年的建城史,是国家首批命名的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而西溪风景区是仅次于西湖风景区的杭州市第二大风景区,已有1000多年历史。相传南宋高宗曾欲在此建皇城,后改址于凤凰山,但有大臣上请旨问西溪如何定夺,赵构思忖良久,口敕“西溪且留下”,此地也就有了“留下”的名称。历代文人墨客或游览赏景或雅集,为西溪留下大量优美的诗文、书画,清康熙和乾隆二帝也曾游历西溪并留下御诗数篇。作为次生湿地、农耕湿地、人文湿地、西溪湿地承载着湿地农耕文化,延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脉,体现出中国湿地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5、地方经济发达,且具备城市湿地保护和管理的成功经验杭州位于中国东部最具经济活力的上海经济圈、苏南及环杭州湾经济圈三个经济板块交汇区,是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781亿元,财政总收入910亿元,经济总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副省级城市第三位。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城市总投资环境最佳城市”第一名,连续两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一名。杭州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保护、开发西溪湿地,2003年8月启动、总投资近90亿元的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以及中国湿地博物馆建设项目便是很好的例证。杭州西湖风景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杭州在西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环境修复和改造,湿地旅游开发和管理,人文景观的发掘展示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为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二)有关西溪湿地发展的一些建议西溪湿地西溪湿地是有机生命系统,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对此类有机生命的机理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仅有的研究成果应用起来成本也相当大。西溪湿地统合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于一体,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既相互映衬又各有边界,缺乏文化减弱西溪湿地的魅力,过分文化化则危及其生命循环。西溪湿地还是城市湿地,保护和建设西溪湿地必须与杭州城市的发展互动,二者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也有内在的深度矛盾。解决西溪湿地的问题,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长期任务。1、提高科学研究和规划水平西溪湿地的自然地理面貌变迁巨大,原有自然或人工湿地的循环运转系统被较彻底打破,现行生态系统已无法进行有效的自循环运转。参考西溪湿地的相关古代文献记录,运用现代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气候学等研究成果,恢复其湿地生态系统,已迫在眉睫。西溪湿地的文物资源基本毁弃,加强考古调查,研究分析前人有关西溪湿地规划建设的成果,也为当今的保护工作所不可或缺。但尽管有关西溪湿地的文献资料繁多,由于历代散逸,包括国家图书馆、浙江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在内的大图书馆均收藏有限,有关西溪湿地的人文历史研究成果也寥寥无几,建议编纂有关西溪的大型图书。除收集国内图书馆资料外,还须在收集民间资料和海外资料方面下功夫。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向社会全面开放资料。充分利用省、市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民间力量,组织对西溪湿地进行包括地质学、地理学、气候学、生物学、文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经济学等在内的多学科综合研究。西溪湿地保护规划的编制必须立足长远,立足整个杭州城市的发展,立足于大环境生态改良。保护和建设好西溪湿地,是杭州市实现“蓝天、碧水、净气、森林、绿地”生态建设目标的基本标志之一。规划和建设西溪湿地,必须从西溪湿地和杭州城市的本体上切入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统合各种关系,有效保护和有效开发,在较高立意上确立西溪湿地和杭州城市形象。杭州市和西湖区、余杭区两级政府应加强规划和建设方面的沟通,建立协调机制,改变规划建设的不平衡局面。2、借鉴国内外有关湿地保护的先进经验中国是《国际湿地公约》的缔约国,保护湿地是中国各级政府的职责,中国政府已制订《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但目前国家的湿地保护项目侧重于大型自然湿地,相对忽视城市内的较小型湿地,因而保护城市湿地尤其应引起城市执政者重视。西溪湿地保护应该遵循《国际湿地公约》、《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的有关要求,从湿地的基本定义着眼。西溪湿地保护必须遵循生态系统演替原理和生态工程学原理,充分考虑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恢复和风景配置三个主要方面,实现湿地系统的全面优化。3、遵循湿地演替规律建设自然化的亚热带次生湿地生态系统演替理论是指导生态系统重建的重要的基础理论。西溪湿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必须根据生态演替规律,配置以多种植被类型为核心的生态景观,形成一定的连续规模,并保持或扩大水体范围,防止农作物撂荒地旱化、湿地生植物侵入水体使其干化、湿地生植物群落向旱生植物群落演替,以维持湿地生命。西溪湿地以自然淳朴见长,自有其特色和个性。其建设方向是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地、清明洁净的绿色城市公园、怀旧思古的文化故乡,与西湖明显不同。所以它的生态恢复与重建不能精雕细刻,应大面积恢复和保育自然生态,尽量选用乡土的、自然的植物,削陡坡变斜坡,在水体与基-渚之间建立湿生生态系统过渡带以构造湿生环境,发展生态建筑,避免采用园林植物而与城市园林雷同,提高西溪湿地自维持能力,减少人工化维持和运行费用。五、结语西溪湿地的生态旅游特色和地理品牌个性体现在自然旖旎的湿地风光、深厚多样的人文积淀、质朴古老的民俗风情、江南特有的生态文化以及现代人的休闲方式。进一步发掘西溪湿地最具代表性的自然、人文特色,突显其城市湿地的地理品牌地位,与西湖并联推向国内外旅游市场,将为杭州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打造,加快“东方休闲之都”建设,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杭州市综合竞争力作出应有的贡献。[参考文献] [1]贠丽霞,生态旅游浅谈,《原大学学报》,2004年5月第5期[2]叶建东,发展生态旅游,《上海经济》,2007年1月第1期[3]芦建国,徐新洲,城市湿地植物景观设计——以杭州西溪湿地公园、西湖西进湿地为例,《林业科技开发》,2007年11月第22期[4]缪丽华, 杭州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现状与前景初探, 《地科学与管理》,2009年3月第3期[5]张五钢,杭州湿地公园的生态文明保护与社区参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月第6期[6]何洪杭,华晨,李亿冰,杭州西溪湿地的环境状况与生态保护对策研究,《华中建筑》,2004年9月第18期[7] 耿英姿,张鸿鸣,刘昱,杭州西溪湿地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年9月第9期[8]钟伯坚,浅谈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和对策,《甘肃农业》,2006年2月第2期

  • 索引序列
  • 玉溪市生态旅游论文
  • 定西市生态旅游论文
  • 玉林市旅游资源论文
  • 生态旅游论文结合生态旅游景区
  • 生态旅游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