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的论文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的论文

发布时间: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的论文

小学教育专业的论文

小学教育专业的论文,毕业论文对大学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如果毕业论文不通过就可能毕不了业了,很多教育专业的同学不知道论文该怎么写,下面我和大家分享小学教育专业的论文,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摘 要:

小学生是校园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小学数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并且渗透于小学教学的全过 程,学生的数学素质与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乐趣息息相关,小学生的数学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数学不仅是学 校许多学科中的一门学科,数学还被称谓为一种文化,小学数学也不是单调孤立的一门学科,它与小学其他各学科之间 的联系愈加的紧密,小学数学的基础运算与小学生们的生活也是息息相关,所占地位和影响也是十分地重要。本人从小 学数学老师的角度出发,探索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浅谈一下关于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的有 效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如何将素质教育融入数学教学之中,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提高,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首要问题。为切实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质,根据农村小学学生的特点,我对数学课堂中素质的培养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能力的本质是创造性,创造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创造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应有趣味性,探索性,再联系生活实际中设计出开放性的问题,让每个同学都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提高,促进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这样能够积极的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自学能力的培养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在数学课堂上,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且不断深入探究,启发学生思考,自主领悟新的知识。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课堂活跃起来,不断的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以学为主,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观念。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合情合理的知识经验,只不过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就包含着数学知识,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有一定生活经验的素材,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激发者,把问题交给学生,培养学生勇于尝试的态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自觉加强教师自身素质修养

学习、提高的途径有很多,报纸、杂志、网络、研修、培训、参与课题研究等,汲取先行者的成功经验,充实、修正自己。只有提高了自身素质修养,才能学高为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居高临下、游刃有余。要以新世纪民族素质对人才的要求为指导,重新认识小学数学教学,这样才能自觉地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实践素质教育。只有想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才能在数学教学中从各个方面想得更深远些。首先,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然后,研究、学习现代教育的教法、学法,恰当地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走出“传道授业解惑”的`误区,不能把自己仅仅看成是知识的传授者。我认为,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角色应是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数学教师要甘于俯身倾听、做学生心灵的`朋友;用关心尊重和接纳态度,努力理解他们的想法与感受。对学生的一些数学思想和发现给予支持肯定和鼓励,真正承认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智力因素。做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引路人,在平等的、和谐的、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中学习数学。

四、构建小学数学素质教学的目标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和质量规格水平,是实施素质化教学的前提和评价依据。目前很多教师在确定数学教学目标时存在“三重三轻”的问题,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一个单元一节课的讲授;轻数学的知识体系的掌握,重智力因素的培养,轻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致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该把丰富的素质内涵及其结构关系作为出发点,以“大纲”为依据,采用建立坐标系的方法,以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体能素质为横轴;以认知、能力、技能三个领域为纵轴,结合小学数学的特点进行筛选,从而全面具体地构建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

五、以数学文化为思想,进行兴趣教学,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何使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变得有乐趣,让小学生们兴趣地学习数学课程?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以设定情景的方法进行,教师要提高课堂提问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把数学课堂问题转换设定为某种情景,促使小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进而激发小学生们对数学运算的兴趣,培养同学们自主地产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老师要善于发现和总结该阶段年龄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不断地为学生设计课堂情境,使小学生们在乐趣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更容易的完成小学数学教学。

比如,在学习和复习小学乘法公式的课程中,我们可以引入数字游戏,以课堂游戏10分钟为例,恰当的把小学数学运算融入到游戏当中。运用到课堂上数学游戏很多,我们可以玩这样一个游戏:小学数学倍数的游戏。游戏的规则是小学生们按照自己所坐的课堂位置顺序进行读数,第一学生读一,第二个学生读二,第三个学生读三,第四个学生不读四,要读“过”,以此类推,只要是四的倍数的都要读“过”,读错了的学生和没有读“过”的学生要受到大家的惩罚,惩罚大家定,也可以随便罚。学生们活跃玩着这个游戏,教师在一旁引导鼓励,使得学生充分的融入进游戏,学习并快乐着,通过这个游戏过程达到对小学数学乘法公式的掌握的目的。教师进行兴趣教学,活跃了学教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小学数学运算的兴趣,整个数学教学课程变得有趣起来,提高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行兴趣教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进展,这也直接提高了小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效果和效率。

我们只要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就可以进入数学的殿堂,在数学的海洋里自由的畅扬。数学素质具有社会性、独特性和发展性,未来的人的数学素质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数学课堂中素质教育的应用及培养至关重要。

小学教育中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发展探析

在新课改背景中,小学教育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需要明确学生个体是有所不同的,需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等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如此,同时需重视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和谐发展,让学生全面发展。如今小学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个性,就需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不过个别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够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小学教育需要做到兼顾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发展,实现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小学教育中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一,教育和趣味并存。在小学教育中,教师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思想品德,保持良好的行为举止。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文学作品的教育价值,并据此培养学生的个性。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和谐发展,教师要充分地发挥指导作用,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以及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第二,传统和现代并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给小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教师需活用传统文化。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因此,教师在小学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结合现代文化培养学生个性。教师需要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正确选择教学方式,充分地联系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

二、小学教育中个别教师教学的不足

第一,个别教师教学形式过于传统。如今中小学高度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但个别学校无法及时地调整自身的教学形式,单纯把书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有的学生学习较被动,没有主动地学习知识,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第二,个别师生的互动不多。小学时期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部分淘气的学生会扰乱课堂秩序,有的教师上课的时候比较严肃,在学生犯错之后会进行批评教育,没有耐心地进行指导,因此导致学生产生畏惧感。在教学的时候,部分教师和学生没有充足的互动机会,互动不多,有的学生仅仅是跟着教师学习,不愿意积极地分析存在的问题。第三,个别教师教学内容相对枯燥无趣。在小学课堂中,个别教师主要是带着学生完成学习、理解知识等,主要讲解书本中的知识,没有积极地拓展课外知识。学生反复地学习书本知识可能会感到枯燥,长时间如此就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导致部分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影响学习效率。

三、小学教育需重视的方面

教育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这两点是教育的主要目的,其中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一定的联系,如果仅仅重视一个方面就会过于片面。小学教育需要重视个人价值以及个体的能动性,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需要重视社会价值,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小学阶段属于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需要兼顾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重视个体在各个方面的特点,其中包括学生的天赋能力、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等内容。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需要尊重这种差异,需要满足学生在社会交往以及道德素质水平等方面的共性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和共性的和谐发展。四、小学教育中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和谐发展的措施在上小学之前,儿童主要是遵守人的自然性生长发育,进入小学之后,他们开始度过集体生活,建立最初的人际关系。在这个时期,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持续提升,通过和其他学生的沟通交流,会逐渐产生自我认知和个性。设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培养目标。小学教育时期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小学教育的要求之一。在这个时期,学校需有计划、有组织和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需按照各个学生的发展特点,把学生培养成更加有个性的人,设置有针对性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目标。设置兼顾丰富性和选择性的课程。丰富性指课程种类的多样性和科目的多样性,能给学生带来更加良好的学习体验,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落实融合整体要求和个体需求的教学。班级授课是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对于学生的发展需求需借助课堂教学来落实,确保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发展。设置统筹基线标准和个体差异的学习评价。在学习评价的时候,最开始需要掌握各个科目学习效果的基线标准,即全体学生学习之后都可以达到的效果指标,面对全体学生,确保各个学生在学习之后都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小学教育是比较重要的,是各个学生需要接受的最基本的学校教育。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整体素质发展的基础阶段,学校需要在共性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参看下 ( 职业 教育 )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之防患于未然论文

一、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内涵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违反课堂行为规则或教学要求,程度不等地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影响教师教学、学生自身及他人学习的行为,例如:吃零食、睡觉、交头接耳等。

二、产生学生课堂问题的原因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常常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经过大量的文献查找和学习经验,归类分析,把产生学生课堂问题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学生作为课堂问题行为直接产生者,学生方面的影响因素。

1.由于小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容易产生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做白日梦、发呆等注意涣散等内向性行为。

2.生理因素也是常导致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因素之一,生理上的不健康、发育期的紧张、疲劳和营养不良等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这方面因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往往被忽略。疾病也是学生产生问题行为一个重要因素,例如患有“多动症”、“自闭症”、“抽搐症”的学生更容易产生问题行为,也很难参与正常课堂的学习活动。

3.性别差异也是产生问题行为。在小学阶段,相对于女孩来说,男孩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要高于女孩。

4.一些自尊感较强但因为成绩较差或其他原因得不到集体和教师承认的学生,往往故意在课堂上制造一些麻烦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更有甚者,一些学生不能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体验,自暴自弃。产生这种情况也有教师的原因。

(二)教师方面的影响因素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两大参与者,课堂里学生发生的问题行为,有些原因可能跟老师密切相关,教师的教学取向和课堂吸引力不足等等原因,皆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学习无兴趣的课堂问题行为,一般来说,对课堂问题行为产生影响的教师方面的因素主要有:

1.纯粹的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使学生不堪其重,产生较严重的对抗性行为。

2.课堂教学失误与管理失范行为失范也易造成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教师由于备课不充分,缺乏教学组织能力,或表达能力差而造成教学失误,进而引起课堂问题行为。

3.教师的情绪失控与情绪不一,把其他与课堂无关的情绪带进课堂,把学生当“出气筒”,造成师生对立,借助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抵触情绪,问题行为因之出现。

4.对学生偏爱或偏恶,教师的这种人为偏爱和偏恶常常是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直接原因。

(三)环境方面的影响因素。 在探讨影响学生问题行为的因素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学生、老师。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很多都是课堂外因素的延续。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大众传播媒介环境等因素对学生的课堂行为都会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这些影响往往持续存在或成为课堂问题行为的诱因。

1.学生的家庭环境,结构和近期的家庭活动都可能影响学生性格、情绪和课堂表现。

2.教室的人数、布置、装饰、光线、卫生、安静程度等也很容易影响学生的情绪。例如:人数过多,老师无暇顾及,也会增加了课堂问题行为出现的可能性。

3.如今是信息化社会,学生的知识与信息的来源有很多渠道,易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了解到暴力、庸俗、色情等反面的内容,模仿大众传媒中的'人物、语言、动作与行为,也会在课堂中不知不觉得体现出来。

三、未雨绸缪,处理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老师不能完全杜绝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但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前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防止未得到关注的问题行为引发范围更广、程度更大的问题行为,也可减少课堂行为的产生频率。

俗话说,亡羊补牢,为时尚晚,也劳民伤财。防范于未然,及时预防问题行为的产生,才是课堂长期高效顺利进行的重中之重。未雨绸缪,在学生的问题行为出现之前,就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可以大大降低处理问题行为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1.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不要把分数归结为教学活动的唯一目标,不把成绩的好差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不要给任何一个学生下定论;教师应该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让学生有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自身通过不断学习和改进,逐渐提升自身的素质、教学水平。

2.做好充足课堂教学准备,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进行周密的规划,应提前预设课堂上可能产生问题,减少课堂上的失控环节,这些环节往往容易产生问题行为。应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应根据学生间不同的差异适时、适量的开展教学活动,避免学生因跟不上教学进度而心不在焉、发呆。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由学生直接产生,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可以从根源上遏制问题行为的产生。老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和强化良好的行为,提供可学习的榜样,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控制能力。

3.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教室的人数、布置、装饰、光线、卫生、安静程度等也很容易影响学生的情绪。教室宽敞明亮、干净有序、装饰简洁、冷色调为最佳,最好能定期调换座位,防止某几个学生成为关注不到的“死角”,帮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其内心的愉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降低受挫折水平,从而减少和避免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当前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亟待关注的几个问题摘要: 体现着时代精神的课程理念其 代写论文所倡导的观念、行为上的诸多转变不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这一层面,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也必 须 选准新的立足点,本着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促进 “人、校”共同发展的根本宗旨,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实施民主管理、“人本管理”,营 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构建“绿色”管理制度,为课改的实施扫清障碍。关键词:课改;学校管理;问题新的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观念、行为上的诸多转变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这一层面, 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管理行为也要发生相应的变革。没有与之相应的管理理念、管理行 为的支撑与保障,新课程的实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名副其实。从一些工作现象的分析反思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已经明显滞后,管理问 题瞬时凸现出来。如:重制度忽视人文关怀,重经验忽视方法创新,重硬件忽视软件建设, 重形式忽视管理实质等等。对照新的课程理念,就会发现我们在管理中有很多陈规陋习,如 果不加以调整、改变,势必制约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学校的发展,甚至教育的发展,危害不言 而喻。可以说,新课程让学校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新课程所引发的诸多新的变化、新的情况以及新的问题,管理者必须 本着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促进“人、校”共同发展 的根本宗旨,选准新的立足点,赋予管理新的内涵,创造管理新概念,从而进一步提高管理 层次和管理效能, 为课改的实施扫清障碍,保驾护航。因此,笔者认为,当前的学校管理应亟待关注如下问题 :一、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以往的管理很少关注学校定位,对学校缺乏一个整体的盘点,推着干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也 是学校缺乏特色、缺乏生命力的致命原因之一。新课程理念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即只有从实 际出发,找到促进自己发展的“第二曲线”,才能使管理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这就需要对 学校进行准确的定位。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是一个关键环节,是学校追求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的起点,它 关系到学校能否找准自己的位置,设计并制定出与自身相吻合的发展战略。因为只有明确了 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创造性地开展好各项工作,避免工作的盲目 性。准确为学校定位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骤:首先要进行战略分析,对学校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思 考 、整合分析。这包括三个方面:(1)把握社会的客观需要。即:了解社会的发展形势及对人 才培 养的需求,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和动向,教育改革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以及 所在社区的发展要求,全面洞察宏观趋势。所谓“跳出学校看学校,走出教育看教育”就是 这个道理。(2)正视学校的办学条件。即从学校实际出发,对学校的文化传统、社会形象、 学校特色以及师资队伍、生源状况、教学设施、设备条件、资源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 (3)遵 循教育的客观规律。这是学校正确定位的基础。然后,根据这些实际状况,采用“SWOT 策 略 分析法”,从S(优势)、W(劣势)、O(机遇)和T(威胁)四个方面对学校现状进行细致分析,从 而找出工作的突破口,创建理想的办学模式。其次要厘清办学理念,拟定出极具发展空间的 学校规划。办学理念是贯穿学校工作始终的一条主线,是“灵魂”,用明确的办学思想去统 帅学校的各 项工作,指导、规范教育行为,这应成为每一位管理者的最高追求。可以说,这也是决定办 学层次高低的标尺。所谓“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深刻含义正在于此 。时下,课改给了学校发展极大的自由度和极大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用先进的理念贯穿 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促进学校的目标达成就显得尤为重要。二、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民主管理并不是新生事物,虽然被经常提及,但它没有真正地在管理过程中生根发芽,在现 实中往往是流于形式,有名无实。究其根源是受传统的管理观念束缚太深,习惯于权力支配 、无条件服从这样落后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扼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 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驰。其实,教师不仅仅是被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具 有双重身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管理,必须充分体现以教师为本的主体思想,营造一个宽松 的管理和心理环境,唤醒广大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充分 发掘他们的潜能,这才是提高学校管理质量的根本保证。高效益的管理,有赖于大家的相互 尊重、共同参与、团结协作。所以作为管理者应转变“家长式“的工作作风,打破单一的、 封闭的工作局面,走出“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增强民主意识、团队意识,采取柔性的、 开放的管理策略,把广大教师当作合作伙伴,与教师进行广泛、深入的交往和探讨,最大 限度地实现教师的“参政”、“议政”、“创新”、“求异”,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不 断完善工作目标和任务,从而取得最大认同和理解,这是畅通管理渠道、保证目标实现的重 要前 提。真正的民主管理是思想交流、碰撞、互动中谋求统一的过程,教师如果不再只是被动 服从,而是主动适应,管理才会有质的飞跃。三、追求“人本”的管理极致“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基于此点,关注教师的成长,立足 于发现人、培养人、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应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正象有人 说的那样:管理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和培养了多少人。反思我们的管理实践,凸现的是教师的工具价值,即把教师当作完成学校目标的工具,没有 全面地关注教师的需要、成长和发展,忽视了对教师的发现和培养,或者说仅仅维持在低效 的培养水平上。这无异于慢性自杀,因为教师队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研究表明, 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指标只有一个,就是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若照此定位,就不难理解“ 立足于发现、致力于培养”该有多么的重要。所以作为管理者,更多考虑的应是如何造就一 支专业化的队伍,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客观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师,如何根据 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优势,制定出因人而异的培养规划,如何按时代的要求,促进 他们的专业化发展。尤其在课改的起始阶段,管理者面临着诸多难题,例如,研究型教师 的培养、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等新的技能培养等等,都需要 一个一个地去攻破,只有这样,教师的工作能力才会与日俱增,教师的整体实力才能不断攀 升。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促进人不断发展的文化场所,它应该追求一种文化品味,体现一种 特有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底蕴,从而达到时时引导人、塑造人、实现自我超越的教育目的,进 一步地推动学校的发展。受一定的认识局限,一些管理者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上,虽说这也 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仅强调物质建设未免有些偏颇。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应在建立学习 型组织、建设学习化校园上多做文章,创设开放、宽松的交流空间,开展各种科研活动,开 设丰富多彩的论坛、辩论会、信息发布会等,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学术气、书卷气,体 现出一种文化追求,这对师生的成长以及学校的发展都大有裨益。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文化氛 围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需要几代的管理者 和广大教师共同为之努力奋斗,才能不断丰富其内涵,提高其文化品位。五、重建“绿色“的管理制度制度管理是一种常规而有效的管理手段,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的全 面推进,我们不难发现,旧的制度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甚至起了反作用,所以学校管 理制度的重建已迫在眉睫。笔者认为,重建管理制度应体现“绿色”宗旨。所谓“绿色”宗旨,意指新课程下的管理 制度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思想,立足于催人奋进、共求发展这样的主题,要充满生命的活力 。 具体说,有两层含义:一要“新”。即总体上要符合时代精神和课改的指导思想,要体 现学校的管理意图,引导、矫正教师的教育行为,充分 发挥制度管理的导向功能。二要“活”。即要体现一定的弹性,可随时根据形势变化以及实 际状况进行微调,同时还不束缚人的手脚,有利于教师的探索和创造,有利于教师的进一步 发展,充分发挥制度管理的激励功能。总之,重建制度是为了取得更好的管理效益,所以在重建过程中要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 和要求,取得目标上的认同,本着促进人、发展人的根本宗旨,使制度管理焕发新的活力。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研究论文

论述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论文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原因

论文 摘要 :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已经成为制约高等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课堂问题行为处理不当会妨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通过对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的梳理,进而从社会、教师和学生自身等方面分析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情境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学习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益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如果处理不当,会引起师生之间关系不和谐,使学生产对学习的抵触情绪,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所以,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一个重要课题。和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处在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期,其课堂也更加自主、开放。这就使得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形式多样化,原因更加复杂化。 一、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 通过平时上课时观察、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和学生代表座谈等形式,我们统计发现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按照发生的等级由高到低依次是:睡觉、开小差、看课外书、聊天、玩手机、做其他作业、听音乐、吃零食、迟到、早退等等。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具有性别差异,在外显性行为上男生比女生更为明显,在内隐性行为表现上女生比男生更为明显。从调查的结果可知,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容易出现问题行为。文科生专业课逃课率为14%,非专业课为25%;理科生分别是7%和21%。上公共课比上专业课的课堂问题行为多,表现为公共课比专业课出勤率低等。同样是公共课,英语课上的问题行为要低于政治课,因为英语有四六级考试,所以学生上课比较认真。政治课理论性强,上课又枯燥,无论听没听懂,只需要考前强化记忆即可拿到学分。因此,政治课上课堂问题行为比较突出。从年龄来看,年龄越大课堂问题行为越严重。即将毕业的学生面临就业和考研,许多课程干脆就不上了,甚至长时间不在学校。 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影响学生个人的学习效果,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极大的损害性;第二,这些课堂问题行为致使课堂气氛压抑、沉闷、缺乏活力,极大地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第三,挫伤了老师的积极性,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甚至出现公开抵触。 二、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针对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多种表现,以及由此引发的不良影响,我们有必要分析这些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1.社会风气的功利化和网络资源的普及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原有的体制、观念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加之西方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理念的渗透。在这种大背景下,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趋向功利性。而作为社会个体的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他们的价值目标由注重理想转向更加注重现实,由注重整体利益转向相对注重个人利益,由注重长远利益转向相对注重眼前利益。比如,学生在专业课、实用性强的外语和计算机等课程上比在基础课所表现的课堂问题行为更多。 随着网络事业的迅速发展,学校教育有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难题和挑战。由于网络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信息的多源性、可选性和易得性,使学生可以轻易获得大量信息,导致课堂的权威下降,学生容易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网络资源中的虚假信息、不健康内容、网络游戏、敌对文化等的负面影响,有些学生抵制不住诱惑,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网络上,在课堂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睡觉、发呆等课堂问题行为。 2.就学生自身而言,情绪问题是大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大学生的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是一定的教学情境对其基本需要造成威胁或破坏时,就会遭受挫折,导致情绪冲突。情绪冲突表现为紧张和焦虑。紧张和焦虑是一种恐惧和不安的情绪体验,这种挫折后的情绪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会直接转化为课堂问题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学习动力不足所造成的`课堂问题行为占13%。十年寒窗苦读,终于考上了大学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如今成了家人和朋友眼中的天之骄子,没有了升学的压力,没有了父母的束缚,加上奋斗目标的缺失所导致的“目标间歇期”的出现,许多学生对现在不知所措,对未来很迷茫,缺乏积极进取的斗志和学习动力,于是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对学习不感兴趣、注意力分散,各种课堂问题行为也应运而生。 3.研究发现,教师自身素质是影响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心理学家库宁(Kounin)在研究中发现,一个教师讲授教材不当,从一个活动跳跃到下一个活动时,又缺乏顺利“过渡”的环节,会使学生无法参与教学过程,从而破坏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这说明如果教师缺乏这种过渡能力,不能进行交叉活动,可能也是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实践证明,如果教师讲课时在一段时间里困在一个问题上,那么学生就可能因为厌倦而产生问题行为。此外,教师备课不充分,缺乏组织能力,对学生要求不当,都可能促成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调查发现,教师缺乏适当的课堂管理,也是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在课堂上,有些教师遇到学生的问题行为不能冷静地对待,处理问题主观、简单,甚至滥用惩罚,这不仅无助于维持课堂秩序,而且容易使矛盾激化,引起学生对老师继而对这门课程的反感。还有教师放弃管教的责任,采取不闻不问的立场,放任自流,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和教学环境,学生也因此缺乏被指正的机会,从而出现违反课堂规则的问题行为。 参考文献: [1]方双虎.论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J].当代教育科学,2004. [2]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之防患于未然论文

一、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内涵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违反课堂行为规则或教学要求,程度不等地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影响教师教学、学生自身及他人学习的行为,例如:吃零食、睡觉、交头接耳等。

二、产生学生课堂问题的原因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常常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经过大量的文献查找和学习经验,归类分析,把产生学生课堂问题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学生作为课堂问题行为直接产生者,学生方面的影响因素。

1.由于小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容易产生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做白日梦、发呆等注意涣散等内向性行为。

2.生理因素也是常导致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因素之一,生理上的不健康、发育期的紧张、疲劳和营养不良等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这方面因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往往被忽略。疾病也是学生产生问题行为一个重要因素,例如患有“多动症”、“自闭症”、“抽搐症”的学生更容易产生问题行为,也很难参与正常课堂的学习活动。

3.性别差异也是产生问题行为。在小学阶段,相对于女孩来说,男孩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要高于女孩。

4.一些自尊感较强但因为成绩较差或其他原因得不到集体和教师承认的学生,往往故意在课堂上制造一些麻烦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更有甚者,一些学生不能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体验,自暴自弃。产生这种情况也有教师的原因。

(二)教师方面的影响因素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两大参与者,课堂里学生发生的问题行为,有些原因可能跟老师密切相关,教师的教学取向和课堂吸引力不足等等原因,皆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学习无兴趣的课堂问题行为,一般来说,对课堂问题行为产生影响的教师方面的因素主要有:

1.纯粹的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使学生不堪其重,产生较严重的对抗性行为。

2.课堂教学失误与管理失范行为失范也易造成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教师由于备课不充分,缺乏教学组织能力,或表达能力差而造成教学失误,进而引起课堂问题行为。

3.教师的情绪失控与情绪不一,把其他与课堂无关的情绪带进课堂,把学生当“出气筒”,造成师生对立,借助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抵触情绪,问题行为因之出现。

4.对学生偏爱或偏恶,教师的这种人为偏爱和偏恶常常是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直接原因。

(三)环境方面的影响因素。 在探讨影响学生问题行为的因素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学生、老师。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很多都是课堂外因素的延续。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大众传播媒介环境等因素对学生的课堂行为都会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这些影响往往持续存在或成为课堂问题行为的诱因。

1.学生的家庭环境,结构和近期的家庭活动都可能影响学生性格、情绪和课堂表现。

2.教室的人数、布置、装饰、光线、卫生、安静程度等也很容易影响学生的情绪。例如:人数过多,老师无暇顾及,也会增加了课堂问题行为出现的可能性。

3.如今是信息化社会,学生的知识与信息的来源有很多渠道,易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了解到暴力、庸俗、色情等反面的内容,模仿大众传媒中的'人物、语言、动作与行为,也会在课堂中不知不觉得体现出来。

三、未雨绸缪,处理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老师不能完全杜绝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但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前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防止未得到关注的问题行为引发范围更广、程度更大的问题行为,也可减少课堂行为的产生频率。

俗话说,亡羊补牢,为时尚晚,也劳民伤财。防范于未然,及时预防问题行为的产生,才是课堂长期高效顺利进行的重中之重。未雨绸缪,在学生的问题行为出现之前,就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可以大大降低处理问题行为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1.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不要把分数归结为教学活动的唯一目标,不把成绩的好差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不要给任何一个学生下定论;教师应该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让学生有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自身通过不断学习和改进,逐渐提升自身的素质、教学水平。

2.做好充足课堂教学准备,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进行周密的规划,应提前预设课堂上可能产生问题,减少课堂上的失控环节,这些环节往往容易产生问题行为。应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应根据学生间不同的差异适时、适量的开展教学活动,避免学生因跟不上教学进度而心不在焉、发呆。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由学生直接产生,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可以从根源上遏制问题行为的产生。老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和强化良好的行为,提供可学习的榜样,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控制能力。

3.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教室的人数、布置、装饰、光线、卫生、安静程度等也很容易影响学生的情绪。教室宽敞明亮、干净有序、装饰简洁、冷色调为最佳,最好能定期调换座位,防止某几个学生成为关注不到的“死角”,帮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其内心的愉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降低受挫折水平,从而减少和避免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高中数学课堂管理问题及策略论文

一、数学课堂管理现状

随着高中数学课堂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重视教师对课堂的有效管理,高中课堂管理主要涉及高中生课堂行为问题的管理和实践。随着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数学教师课堂管理研究也逐渐深入。可归纳为:从外在表象到内涵建设、对课堂行为的重视由教师转向学生,在探索中逐渐发展。对高中数学课堂有效管理的研究逐渐成为高中数学教育的重心。

二、中学数学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今,我国基础教育的课堂管理大多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师授课模式。即教师采用惩罚的手段来纠正学生的消极行为,教师通过控制课堂实现管理学生的目的。传统的课堂管理模式忽略了对学生的引导,限制高中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实践证明,这种课堂管理模式重点在课堂控制和纪律管理上,忽略了高中生数学兴趣的培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具体问题如下:

(一)过于注重课堂控制

目前,高中数学教师大多采取专制式的课堂模式,对数学课堂的管理是限制和纠正学生的消极行为,而忽视了调动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高中数学教师大多认为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应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才能达到学习效果。通常把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往往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评价,数学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常釆用惩罚手段,而忽略学生的感受,结果往往导致学生逆反,进而引发更多问题。

(二)课堂管理效率低下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的干扰,有些教师可以做到处理得当,但有些教师不能充分考虑问题行为的性质,没能正确的引导学生。有时甚至在上课时停止教学,当堂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教师采用这种处理方式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还会引发新的问题,甚至会让高中生产生厌烦的情绪。这种情况下,会使数学教师的重心放在维持课堂纪律上,不能按时完成教学工作,进而降低课堂管理成效。

(三)课堂管理不灵活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的基础数学教育通常以传授知识为主,强调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忽略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能力的锻造,使学生失去了对问题独立探索的精神。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只会被动接受,对数学的学习没有兴趣,使得高中生既不能很好的习得数学知识,也得不到全面发展,进而导致学生出现厌学。

三、高中数学课堂管理的`有效策略

教师要对学生有效地开展教育,就必须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管理:

(一)加强师生交流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课堂上师生交流是课堂互动的前提。高中生获得知识、能力发展都离不开信息交流,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与高中生有效的沟通。而新的课堂管理模式要求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给学生提供审视自己的机会。在课堂上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加强师生互动,坚持学生为本,注意细节,使沟通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心理学研究发现,环境会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因此,创建良好的数学课堂环境至关重要。高中生能够处在满足个体心理需要的环境中,就会使学习行为更加有效,让学生在安全、舒适且被尊重的环境里学习,会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创建和维护良好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构建积极、平等、互敬互爱的课堂环境,是教师实现数学课堂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也能够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加强高中数学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

数学教师必须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知识的理论学习,积累数学课堂管理的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提升管理能力。首先,学校应鼓励数学教师参加各类培训与学习,为数学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其次,大力提倡数学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最后,学校组织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组织教师积极研讨,互相指导。

(四)激发高中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鼓励高中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采用专题教学、朋辈辅导、共同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都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高中数学课堂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数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课堂学习目标,可以通过互动方式来维持学生注意力,还可以通过有效地布置课堂作业,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四、结语

数学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生活和交流的重要场所,学生对数学课堂充满期待,觊觎在数学课堂上获得未来生活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磨练意志,全面发展;教师对数学课堂也充满希望,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和国家输送基本功扎实、能力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让学生积极、快乐地学习。本文结合国内外基础数学教育的理论知识,对我国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管理进行分析,为工作在教育一线的广大数学教师提供课堂管理的有效措施,为我国高中数学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依据。

小学生问题行为研究研究论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在发生改变。在当今时代,了解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现状,掌握心理行为问题和家庭环境的关系,对减少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家庭教养行为关系的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家庭教养行为关系的研究全文如下:

【摘要】 目的:了解梅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家庭教养行为的关系。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利用《幼儿心理卫生问题筛查问卷》《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和一般情况调查表对梅州市10所幼儿园的924例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

结果:学龄前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为。独生子女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非独生子女P<。无心理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家庭教养行为总得分高于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在不同的语言/认知资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社会适应/自理、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环境气氛5个家庭教养行为因子上存在差异P<。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在家庭教养行为因素中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教养行为中语言/认知资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是影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儿童行为问题较为突出;儿童家庭教养行为与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密切相关,家庭教养行为中语言/认知资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是影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随着社会文化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儿童心理精神卫生问题越来越多[1]。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自我认识、情绪情感、个性发展及社会行为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如果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及时解决,将会对儿童个体今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由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如果这一阶段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将会得到很好的改善[2-3]。

因此儿童心理行为健康问题近年来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家庭是学龄前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尤其是在儿童早期,家庭几乎是儿童发展的全部环境,父母作为儿童的主要抚养者,其教养行为在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4]。本研究主要探讨父母教养行为等家庭因素与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健康状况的关系,以期为科学有效的培养儿童健康心理行为及父母正确的养育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于2013年10-12月在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随机选取10所幼儿园每个幼儿园分别选择大、中、小班各1个的1000名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物件。纳入标准:1不限性别;2年龄3~6周岁;3体格及神经发育正常。排除标准:精神病、智力低下等神经精神疾病家族史或智力发育迟滞的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者。

方法 问卷调查由研究者本人、经过统一专门培训的调查员、儿童家长及幼儿教师共同完成。调查工具包括:

1《幼儿心理卫生问题筛查问卷》:问卷涵盖学龄前儿童发育问题、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3大维度,共计23个条目;每个条目采取“是”和“否”的两极回答。该量表在深圳市学龄前儿童中应用证明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5]。

2《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该量表由53个条目组成,包括6个维度:语言/认知资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社会适应/自理、忽视/干涉/惩罚、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环境气氛。每个条目均采用Likert模式5级评分制,每个因子得分越高,说明家庭养育环境越好。该量表由何守森等[6]于2008年编制完成,是目前国内唯一进行了标准化的6岁以前儿童家庭养育环境测评量表,并证实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3一般情况调查表:主要调查儿童基本情况。

统计学处理 将患者全部资料资讯录入资料库,应用SPSS 统计软体对资料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对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满足正态分布;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家庭教养行为因子与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关系,并计算相对危险度OR及其95%CI。以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不同基本情况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比较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92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4名学龄前儿童中,发现有心理行为问题者147例,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为。独生子女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非独生子女P<;而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体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见表1。

儿童家庭教养行为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的关系 无心理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家庭教养行为总得分高于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在不同的语言/认知资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社会适应/自理、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环境气氛5个家庭教养行为因子上存在差异P<,见表2。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在家庭教养行为因素中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教养行为中语言/认知资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及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是影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3 讨论

现代生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心理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也日益受到广泛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是环境、社会、家庭及教养等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儿童心理受地域、经济及文化等综合的影响,因此国内外有关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报道及结论并不完全一致。本研究对梅州市10所幼儿园3~6岁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家庭教养行为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为,独生子女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非独生子女;而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及不同体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

独生子女除了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外,没有兄弟姐妹这层关系,因此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带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存在依赖性强、独立性差,逆反任性及孤僻怯懦等心理问题。独生子女的心理行为问题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尤其是受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影响的结果,只要学校和家庭在这方面形成共识,必定能有效保证和促进独生子女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改善[7-9]。

调查结果显示,儿童家庭教养行为与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密切相关。家庭教养行为是指父母在对其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为了将子女培养成其心目中的理想状态而在子女行为表现的基础上对子女实施相应的教养策略的过程。家庭教育行为对儿童行为起了示范和强化作用,儿童的行为问题反过来可能影响家庭功能,使父母及亲子间矛盾增加,引起父母的较量、紧张和情绪障碍,从而加重儿童的行为问题,形成恶性回圈。父母应保持适当的亲近与距离来教导、养育子女,否则,长期的亲近和过分的溺爱,会阻碍孩子的成熟及独立。

本研究结果显示无心理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家庭教养行为得分高于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即家庭养育环境越好的儿童越不容易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在家庭教养行为因素中的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发现,家庭教养行为中语言/认知资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及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是影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研究表明父母经常吵架、家庭婚姻状况不良等与儿童行为异常相关[10-12]。另有研究发现,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程度越高,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就越低,反之,家庭成员之间越不融洽,相应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就越高[13-15]。

综上所述,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儿童行为问题较为突出;儿童家庭教养行为与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密切相关,家庭教养行为中语言/认知资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及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是影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要充分发挥父母的积极主动性,应针对家庭教育行为中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之防患于未然论文

一、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内涵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违反课堂行为规则或教学要求,程度不等地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影响教师教学、学生自身及他人学习的行为,例如:吃零食、睡觉、交头接耳等。

二、产生学生课堂问题的原因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常常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经过大量的文献查找和学习经验,归类分析,把产生学生课堂问题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学生作为课堂问题行为直接产生者,学生方面的影响因素。

1.由于小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容易产生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做白日梦、发呆等注意涣散等内向性行为。

2.生理因素也是常导致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因素之一,生理上的不健康、发育期的紧张、疲劳和营养不良等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这方面因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往往被忽略。疾病也是学生产生问题行为一个重要因素,例如患有“多动症”、“自闭症”、“抽搐症”的学生更容易产生问题行为,也很难参与正常课堂的学习活动。

3.性别差异也是产生问题行为。在小学阶段,相对于女孩来说,男孩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要高于女孩。

4.一些自尊感较强但因为成绩较差或其他原因得不到集体和教师承认的学生,往往故意在课堂上制造一些麻烦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更有甚者,一些学生不能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体验,自暴自弃。产生这种情况也有教师的原因。

(二)教师方面的影响因素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两大参与者,课堂里学生发生的问题行为,有些原因可能跟老师密切相关,教师的教学取向和课堂吸引力不足等等原因,皆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学习无兴趣的课堂问题行为,一般来说,对课堂问题行为产生影响的教师方面的因素主要有:

1.纯粹的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使学生不堪其重,产生较严重的对抗性行为。

2.课堂教学失误与管理失范行为失范也易造成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教师由于备课不充分,缺乏教学组织能力,或表达能力差而造成教学失误,进而引起课堂问题行为。

3.教师的情绪失控与情绪不一,把其他与课堂无关的情绪带进课堂,把学生当“出气筒”,造成师生对立,借助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抵触情绪,问题行为因之出现。

4.对学生偏爱或偏恶,教师的这种人为偏爱和偏恶常常是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直接原因。

(三)环境方面的影响因素。 在探讨影响学生问题行为的因素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学生、老师。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很多都是课堂外因素的延续。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大众传播媒介环境等因素对学生的课堂行为都会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这些影响往往持续存在或成为课堂问题行为的诱因。

1.学生的家庭环境,结构和近期的家庭活动都可能影响学生性格、情绪和课堂表现。

2.教室的人数、布置、装饰、光线、卫生、安静程度等也很容易影响学生的情绪。例如:人数过多,老师无暇顾及,也会增加了课堂问题行为出现的可能性。

3.如今是信息化社会,学生的知识与信息的来源有很多渠道,易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了解到暴力、庸俗、色情等反面的内容,模仿大众传媒中的'人物、语言、动作与行为,也会在课堂中不知不觉得体现出来。

三、未雨绸缪,处理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老师不能完全杜绝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但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前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防止未得到关注的问题行为引发范围更广、程度更大的问题行为,也可减少课堂行为的产生频率。

俗话说,亡羊补牢,为时尚晚,也劳民伤财。防范于未然,及时预防问题行为的产生,才是课堂长期高效顺利进行的重中之重。未雨绸缪,在学生的问题行为出现之前,就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可以大大降低处理问题行为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1.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不要把分数归结为教学活动的唯一目标,不把成绩的好差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不要给任何一个学生下定论;教师应该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让学生有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自身通过不断学习和改进,逐渐提升自身的素质、教学水平。

2.做好充足课堂教学准备,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进行周密的规划,应提前预设课堂上可能产生问题,减少课堂上的失控环节,这些环节往往容易产生问题行为。应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应根据学生间不同的差异适时、适量的开展教学活动,避免学生因跟不上教学进度而心不在焉、发呆。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由学生直接产生,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可以从根源上遏制问题行为的产生。老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和强化良好的行为,提供可学习的榜样,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控制能力。

3.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教室的人数、布置、装饰、光线、卫生、安静程度等也很容易影响学生的情绪。教室宽敞明亮、干净有序、装饰简洁、冷色调为最佳,最好能定期调换座位,防止某几个学生成为关注不到的“死角”,帮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其内心的愉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降低受挫折水平,从而减少和避免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学生问题行为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论文

中职教育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期。教育有的放矢。同时,提高学校对学生管理和教育的科学性,改善学生现状,使学生能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笔者此次研究采取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法。从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随机抽取中职生350名进行测试。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42份,回收率为97、7 %经过筛选和统计处理,保留有效问卷339份,有效率为96、9%。本次问卷数据统计采用的是spss16、0。另从各个班级甲随机抽取20名学生进行了集体访谈,验证和改进了通过问卷统计得出的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结果。

二、中职学生问题行为现状分析

1、考试焦虑

(1)面对考试,缺乏自信心。中职学生在人学前学习成绩相对来说处于中下等水平,由于其个人学习能力的限制,其学习成绩难以达到理想的状态,学生在面对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和测试内容时,保持很好的心态是需要充足的自信心的,由于自身能力、考试环境等的限制,其自信心的缺乏就导致了其出现考试焦虑的问题行为。

(2)作弊心理。过度渴望获得优秀的学习成绩,但又知道自身能力不足,就会导致学生采取作弊手段。但在日常学生教育中,他们明自了作弊被发现的话会受到极其严重的惩罚,因此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3)外界影响。家长、教师和同学会依据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在校表现,学生的学习成绩优劣直接影响了自己在外人眼中的形象。在这种压力下,学生们在考试前难免焦虑万般,造成考试失常等非正常行为。

2、学习适应不良

(1)对于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不适应。由于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在课程上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职业教育的内容导致学生没有跟上教学环境的变化,逐渐厌烦学习,出现学习适应不良的问题行为。

(2)学习目标模糊。学生为了上学而上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自然缺乏明晰的学习规划,在学习过程中得过且过,相应产生了学习适应不良的问题。部分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就养成了一种学习惰性,这种性格在任何学习环境下都会产生学习适应不良的问题。

3、攻击行为

(1)个性理解偏差。一些学生对于社会和自我的认知还处于迷茫阶段,对于如何正确的展现自己的形象存在认识误区,把攻击别人看作是自我的强大的表现。

(2)环境适应性差,未能及时转换自身地位。学生升人中职院校,从原来的高年级学生突然变为低年级学生,他们无法适应这种地位转变,心甲自然就会产生相应的问题想法和行为,很容易采取侵犯别人而改变自己的地位的方式。

(3)新集体的组建,虚荣心作祟。学生进人一个新的集体,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新的集体中暂露头角,为了这种虚荣心,部分学生就开始寻求受关注的途径。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故意产生攻击性行为,以达到满足虚荣心的愿望。

(1)性格胆小。部分学生生性胆小,在日常生活中就畏手畏脚,很少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行为在长时间的重复下会成为一种习惯,进而统治着学生的行为和言语,禁锢着学生的思维,是学生在亚健康的状态下成长。

(2)畏难情绪。中职学生的能力和技能相对来说处于初级水平,而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一直处于前沿领域,在作业和竞赛中学生面对的都是社会需要的问题。中职生在接受普通教育的过程中就倍受打击,在这甲又是一系列的困难,重重地障碍使他们开始逃避困难,逐渐成了问题行为。

(3)兴趣淡薄。在校的部分中职生对于人生缺乏一个明晰的认识,长时间处于一种混日子的状态。他们对于周围的事情缺乏兴趣,缺乏一双发现美、发现幸福的眼睛,终日昏昏沉沉,不参与集体活动。

(4)传统教育的弊端。这是一个关键的原因。教育的导向是受教育学生的发展方向,传统教育是一种内敛式教育,自然就会培育出大量的内敛式学生,而过度的内敛就是退缩,长此以往就形成了问题行为。

(5)面子心理。这在我国是一种社会普遍心理。为了不丢面子,学生们就会不去主动去做一些挑战性的事情,而是抱着看笑话的态度,看着参与活动的人因为没有做好而丢面子。这种负面心理,会导致人缺乏勇气,在面对新事物时勇气不足,缺乏自信,不断退缩。

(6)缺陷型的家庭成长环境。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成长环境,其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原发性的。中职学生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来自于农村,这些学生的家长倾向于让学生少惹是非,诸事少出风头。经过十几年的培养,学生一般不愿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形成退缩的问题行为,影响学生健康发展。

5、神经质

(1)心理发展不成熟。大部分中职生年龄处于14—18岁之间,其心理发展还未达到成熟。心理发展不成熟导致学生不能熟练应对变化的环境,在环境的转换间他们不能及时转换自己的身份和心理,容易导致一种不成熟行为的发生。

(2)心理敏感期。青少年的心理处于成长期,其心理相对来说较敏感。而环境的变化是不考虑学生的敏感心理的,这样在环境和心理之间呈现失衡的状态,结果就是学生不理智的行为的发生,出现神经质的问题行为。

6、违纪行为

(1)家庭教育的错位。学校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上主要形成一种个人主义价值观。在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导引下,学生无视他人和学校纪律和利益,过度维护自身利益,以致侵犯他人利益和违反学校纪律。

(2)学校校纪教育存在缺陷。学校的校纪教育未考虑到学生的生长发展的历史环境,只从当前学校的要求,强调学生的成长,导致学生对校纪产生逆反心理,违反校级,以表示自己的不满和反抗。

(3)学生法纪观念薄弱,道德意志不坚定。部分学生在社会上就漠视法律,进了学校后对于校规校纪依然熟视无睹。学生道德意志薄弱,为了图方便和舒服,无视学校纪律,倒向了不道德的一面,产生部分违纪行为。

(4)教师的负面影响。部分教师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宽松要求,导致了一些陋习的附身。在校园中难免会显现出来,给学生以恶劣的影响。一些学生会利用这个漏洞为自己的违纪行为作辩解,从而进一步恶化自己的言行,造成不良影响。

总体说,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根本原因是来自其成长的内外部环境不协调。这种不协调导致了学生发展的过度压抑或者过度释放,从而形成了种种问题行为。

三、对策建议

1、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提升学生自信心,克服考试焦虑

学生的问题心理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处于潜伏状态,特别是在正常的教学环境甲,学生会潜意识的把自己的非常规行为和心理隐藏起来。因此,教师需要尽力去发现学生的生存状态,发现真实的学生。

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拥有华北地区齐全的素质拓展训练中心,在学生中普及素质拓展训练,不但可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生存面貌,还可帮助教师干预学生的心理行为,辅助学生健康成长。

在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教师既可作为旁观者,也可作为参与者。

(1)教师作为旁观者,应利用文字、图像和视频等手段详细记录下来学生的行为和言语,特别是注意细}i的观察、记录和思考,心理活动是通过细微动作表现出来的,看到了学生的细'i,就看到了学生的内心。这些材料是教师在以后工作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重要参考资料。

(2)教师作为训练活动的参与者,在培训过程中,应帮助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同学,为他们加油打气,协助其完成各项看似危险、困难的培训。这种实然性的辅助可帮助学生克服内心的畏惧心理,这种自信会在其他活动中产生相应的正迁移,提高学生面对陌生、困难事情时的勇气和自信心,从而在参加考试和其他活动时排除焦虑情绪,从容应对,取得优秀的活动成果。

2、调整素养课结构,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习惯

素养课在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已作为一项常规性课程开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素养课期间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应优化、转变、提升素养课教学内容,加大对于学生心理素养的教学内容和教育力度。

(1)在素养课上,教师应向学生们传递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使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不再对学习是否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2)应通过替代性强化的途径,即举出若干优秀学习习惯对一个人学习的'重要性的例子,最好使用音频资料,用直观的形象给学生直接的视觉、听觉和心灵冲击。

(3)在每一次素养课程之后,应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课程感想,做出下一周的学习计划,学习计划应尽量贴近学校正常的教学安排。

(4)在新的一次素养课上,教师应带领学生对班甲每个同学进行评测,及时给与学生反馈,强化其思想意识。经过这种周而复始的强化,在优良学习行为的导引下,学生会逐渐正视学习,对学习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进一步加强优良的学习习惯。

3、建立“心灵氧吧”,弱化学生的攻击性行为

学生出现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是自我心理疏导不畅,导致了异化的心理释放方式。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时,尽量不要采取强制性制止措施,这样会增加学生扭曲心理,导致问题升级。在干预学生的问题行为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心理人手,采取疏导的方式,弱化学生的激烈情绪,消除其问题行为。

每一个教师都应做一个“心灵氧吧”。教师在遇到学生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应立刻转化为一个“心灵氧吧”。制止学生攻击性行为发生,及时了解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发展历程,甚至是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历史。通过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导,用言语教化、行为指引和替代性行为引导学生认识到攻击性行为的无理性和无道德性,从学生内心否认攻击性行为的可取性。

学校同样需要建立实体性的“心灵氧吧”,设置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心理调解室,帮助学生在必要情况下释放强烈的情绪和行为。

4、全员参与校园系列活动,淡化学生的退缩心理

当前,中职院校部分学生存在退缩心理,贫乏的活动参与度是导致退缩心理的关键因素,同时造成了学生贫瘩的生活内容,久而久之,产生一系列其他心理和社会问题。学生每年举行了大量的种类不同的活动,但从参与人员看,主要为学生社团、学生会和班级积极分子,而其他同学参与的却较少。参与度不同导致了学生之间的分化,给班级和学校管理造成负面影响。

教师应鼓励所有学生参与校园活动,特别是对那些存在退缩问题行为的学生,应鼓舞他们参加一些团体性的、难度低、成就感大的活动,在这类活动中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能力,逐步树立起科学的自信心,摆脱退缩心理。

5、完善社团体系,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

神经质其实是一种人的社会化偏差现象。由于人的社会化程度与其自身生理素质和生存环境之间存在较大距离,导致其他人认为其活动非正常,处在神经质的状态。解决这类问题的途径就是辅助学生正常的进行社会化,表现符合其身份的言行。

教师在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最优途径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简单的社会环境,促使学生融人这个小社会,感知自己行为的规范性,主动使自己的言行正常化,社会化。在中职学生设立有众多的学生社团,这对于学生的社会化是一种能够得天独厚的环境。但当前中职学生的社团建设还需要继续提升空间,才可满足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需要。例如,学生社团缺乏特色的社团文化,正规的社团制度未建立起来,没有固定的社团活动空间,部分社团活动设施的空自,社团成员的成长档案的缺失,这一系列因素都导致了社团丧失了其举办宗旨,未达到其应有的效果。

完善社团的体系,建立规范的社团制度,营造特色的社团文化,积极吸引学生加人社团,争取达到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个社团的目标。在社团活动,教师和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使学生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思想、言语、行为、服饰等等。以同学们对于各种自身的表现进行他评和自评活动,使学生意识到自身思想、言语、行为和服饰等方面存在的病态现象。同时指导学生表现出规范、正常的行为方式,使其体验到科学的言行给其带来的快乐感、幸福感,导引学生渐进正常的社会规范,消除神经质行为,成为一名规范的学生。

6、深化素质大讲堂的内涵,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

学生频繁出现违纪行为的第一因素即其对校规校纪认识的空自性或模糊性。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是在思想上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关键。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为学生开设素质大讲堂,是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教师要把其作为干预学生心理行为的一种手段,需要深化素质大讲堂的内涵,活化其运行方式。

科学研究证明,听觉、视觉所给人带来的记忆的深度和长度要远远落后于亲身体验所带了的记忆的深刻。因此,教师需要把素质大讲堂深化作素质大世界,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刺激学生各种感官,促使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深刻性增强。

把素质大讲堂以完全体验式教学进行,设置各种违法违纪和遵纪守法的案例、情景,令学生模拟走人法纪环境,教师在这样的环境甲和时间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规范、引导,让学生明自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培养其科学的价值观。

教师的这些干预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同样适用,但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不可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这些干预措施同样可进行复合式运用,以达到心理辅导“1+1>2”的效果。

对小学生行为问题研究论文

儿童的问题行为的评估及其对策论文

论文摘要: 儿童问题行为是国内外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发生率仍在逐年上升。儿童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只有对儿童的各种行为表现做出合理的评佑,才能够有针时性地实施教育计划。本文对儿童问题行为的评佑标准、注意问题和对策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儿童;问题行为;评估;对策

1儿童“问题行为”的概述

“问题行为”(ProblemBehavior)又叫做行为问题,研究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了众多概念,涉及到心理、教育、社会、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但可以概述为:是后天形成的、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有关儿童“问题行为”的分类也众说不一,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七分法等等,但较有代表性的是左其沛先生的分类,他将问题行为分为四种类型:过失型(如迟到、拖欠作业等);品德不良型(如撒谎、偷窃、拦路抢劫、流氓性等);攻击型(如顶撞师长、故意扰乱课堂、发泄、迁怒等)和压抑型(如胆小、孤僻、逃避、消极、自暴自弃等),由于年龄的不同,儿童和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的类型也不同。在儿童期(6岁一11岁),过失型问题行为最多(占),其他依次是品德不良型(占)、压抑型(64%)和攻击型(32%)。不同分类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在具体情况下的适用性。而且,不同角度的分类之间也存在交叉现象,因此,没有必要强求统一。此外,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有些具体的行为表现很难严格归人某一个类别中去,也就是说任何分类都难以涵盖所有具体的问题行为。因此,对问题行为的分类只具有相对意义。至于采用哪种分类更合适,还应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情境而定。

2儿童“问题行为”的评估

不同研究者对“问题行为”的含义理解不同,因此对问题行为的评估标准也不同。有学者认为,儿童偶尔表现出来的、轻微的、对学习和生活影响不大的行为不属于问题行为,只有那些在儿童行为中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扰乱性较大、对学习效率影响较严重、需要作耐心和长期教育的行为,才属于问题行为。也有学者认为,由于行为本身就是在正常和不正常间发展的连续体,因此一般儿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行为。

儿童“问题行为”的评估标准虽然没有统一,但可从以下几方面综合考虑:

(1)统计学标准。在普通儿童中,其行为在统计学上显示为常态分布。在常态曲线上,居中的大多数儿童行为属于正常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也就是说,某儿童行为与其所处年龄阶段的正常状态相比,若明显不同于同龄人的一般行为则可以看作是问题行为。显然这里的“问题行为”是相对的,它是一个连续变量,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这种判断方法多以心理测验法为工具。例如,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是筛选儿童“问题行为”的常用量表。

(2)发展标准。着重对儿童的个体行为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即与儿童自身行为发展相比,若较长时间存在行为发展上的退步现象,则可能预示着问题行为的出现。

(3)环境适应标准。在正常情况下,儿童的行为是与家庭、学校、社会的合理要求相符的,若严重偏离了行为规范则属于问题行为。

(4)运用有关的规章、制度、条例、守则、规范去进行鉴别,看行为“出轨”的程度。

3儿童“问题行为”评估时应注意的问题

客观性

儿童问题行为评估的客观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实事求是的态度;(2)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即儿童周围社会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和生物条件;(3)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发展性

儿童是有着自己身心发展规律、有巨大发展潜能的、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在评估儿童问题行为时,要用发展的眼光、变化的眼光看儿童,而不能用眼前的表现武断地给儿童下一个发展的结论。

小学阶段的儿童在感知觉方面,他们感知事物时目的性不够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知觉的持续性差,不善于进行分析综合,对事物的主次特点往往分辨不清,时间和空间知觉还比较模糊。在注意力方面,主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异刺激所吸引。在思维方面,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不具备思考深层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意志力方面,小学生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易变性,道德情感在发展当中,但仍是狭隘模糊的。所以在小学儿童身上,常出现上学迟到、课堂上不遵守纪律、为一块橡皮与同桌发生打架、偷拿别人物品等事情。

注意区分“问题行为”和“问题儿童”

问题儿童和问题行为是心理学上两个不同的术语。问题儿童是指生理、心理发展异常和品德行为上有严重缺陷的儿童。这类儿童有一系列生理。、心理症状,往往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不遵守社会公认的正常儿童的社会规范,在处理事情、学习等方面与正常儿童有显著差别。间题儿童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会有两种后果:一种是成为精神病性儿童,一种是形成怪癖性格,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社会适应不良,易做出越轨举动,走上反社会道路。

问题行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在提及问题行为时,关注的是行为本身,而不是对行为发生者做出整体评价,也就是说要区分好“问题行为”和“问题儿童”的概念。比如:问题行为可以存在于差生身上,也可以存在于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身上,不能片面地认为问题行为只有在差生身上才会出现。

要多方面搜集信息

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它与儿童自身素质和心理状态,如需要、气质、情绪和性格等有关,也受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制约,如家庭状况、交友情况、社会风气,等等,都可能成为诱发问题行为的因素。因此,对问题行为的分析要从多方面人手,收集社会、家长、各科教师、同学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反映,看问题行为的征兆、环境特点、表现形态,以克服所获信息的片面性。

此外,对问题行为的评估要考虑到行为发生的经常性、表现的稳定性、对他人或自身的扰乱性等因素。对那些暂时的、偶然的、得到及时纠正行为不能列为问题行为,那些经常出现的‘稳定的、对儿童的发展影响较重的、需要一定时间的教育才能矫正的行为,才可以判定为问题行为。

总之,对“问题行为”的评估要慎重,要明确评估的目的不是给有某种问题行为的儿童贴标签,而是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计划,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4儿童“问题行为”的对策

行为矫正法

对于儿童的问题行为,一般比较注重运用行为矫正的方法,在教育过程中最常见的矫正方法有:

正强化法通俗地说就是奖励,在儿童表现出某一良好行为以后,加以奖励,强化所期望的行为,增加以后这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正强化的方法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方法,它可以用于解决儿童的各种行为问题,但在运用中教师应该注意:

(1)选择和分析需要强化的具体行为,确定哪些行为需要奖励,如何避免强化不适当的行为。如,儿童为了得到表扬将家里的钱交给老师;

(2)根据儿童的兴趣。、特点和教育的情境来决定,恰当地选择和运用强化物,它可以是一种儿童喜欢拥有的东西,可以是儿童喜欢做的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口头称赞、注意和鼓励等;

(3)在时间上,强化应该紧跟在行为表现之后;

4)当期望的行为建立和巩固后,应该逐渐淡化和降低外部的奖励和强化,促进行为的自主性和自控性,弓}导外部他人强化向内部的自我强化转化,这往往是教师容易忽视的。

负强化法负强化是指当个体表现出所期望的良好行为时,减少或消除他不喜欢的刺激或情境,以促进该个体以后此种良好行为的出现。例如,对于回家后不认真完成作业的儿童,家长可以先剥夺儿童观看他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权利,一旦儿童能够认真做作业了,就允许他观看有关电视节目。

惩罚惩罚是当个体发生不良行为时,通过给予厌恶刺激,或者减少、消除正强化的方法来减少或终止该行为。惩罚虽然可能造成儿童不良的心理影响,受到了一些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批评,但是在家长和教师等实际教育工作中,这仍然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为了有效地运用惩罚,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惩罚的时间一般认为,惩罚的实施越及时越好,如果在儿童不良行为发生后较长的时间后惩罚,效果比较差,这就需要告诉儿童受罚的原因;

(2)惩罚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如果教育者对儿童的同一种不良行为的态度不确定少有时惩罚,有时不管,甚至有时纵容;或者教育者之间(如不同科目的教师、父母)意见不统一,惩罚就难以奏效;

(3)惩罚者同儿童的关系。与儿童情感越密切的人,对儿童实施惩罚的效果越好:这样可以使儿童深刻感受到情感疏远或剥夺带来的不快,并且有恢。复亲密关系的强烈愿望,有利于及时改正问题行为;(4)惩罚和正强化的结合。

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把负强化等同于惩罚,这是不对的。因此,正强化、惩罚和负强化的关系是这样的:正强化是利用奖励来促进良好的行为,惩罚是利用不良刺激制止或减少不良的行为,而负强化是通过减少或消除不良刺激促进良好的行为。

示范法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许多行为可以不直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强化或惩罚来建立或消除,而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来学习。教师最好能够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利用电视或多媒体技术,用现场示范、参与示范或角色扮演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榜样或参考,让学生亲眼看一下在某种情境下不同的行为方法及其不同的效果。如有些学生在交往时因为不知道如何行动而出现退缩行为,就可以用示范或角色扮演的方法来进行辅导。

认知行为矫正法就是通过矫正间题发生者的思想。、信念、态度和认知风格等来改变个体的行为表现。随着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认知活动,尤其是社会认知活动在行为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有时起着主导作用。研究表明,有品性问题的青少年可能在解释社会交往信息方面有问题,他们更容易把别人的言行看成是敌视的、拒绝性的,因此更容易引发对他人的攻击行为。例如,进人小学后,儿童对其他人的侵犯性行为的动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当他们认为侵犯行为是故意进行的时候,更有可能用侵犯性行为加以报复。

行为契约法是指有问题行为的儿童与家长或教师达成一个协议,承诺自己为达到某一目标所实施的基本行为策略。同时又作为矫正评估的工具,以此改变问题行为的一种心理矫治方法。具体实施步骤为:(1)目标选择;(2)目标行为的监控;(3)改变环境事件;(4)建立有效的督促指标;(5)效果巩固。

树立正确的问题行为观

家长、教师除了要掌握问题行为矫正的一般方法外,还应该树立正确的问题行为观,从而科学、有效地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近一年来,国外学者提出。了从生态系统角度来解释学生的问题行为。这种观点认为,学生的问题行为并不是个人的缺点或不足,不少问题行为是学校和家庭中人际交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这种观点,要减少学生的问题行为,要善于应用生态系统原理来分析和处理问题。具体地说,生态系统原理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技术:

(1)重拟技术。即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问题行为做一种新的拟定,把某种往常认为是消极的。、不合情理的行为,拟定为积极的、合乎一定情理的行为。如某学生在课堂上未经老师同意就抢答或插老师和同学的话。对此,一些老师和家长不把它认为是学生在出风头或故意捣乱,而是重新拟定为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思考的表现。如果老师将学生的抢答行为看成是一种消极的问题行为,就容易对学生产生反感、厌恶的情绪,而采取批评、指责、讽刺、挖苦等手段。反之,如果把学生的这种行为看成是积极的行为,对学生就会是另外一种态度和教育方式。

(2)积极动机内涵技术。即把学生的行为动机想象为并非受到某种不好的、甚至很坏的动机的支配,而是受正确良好的动机所支配。例如,上面所举的学生抢答的例子,教师既可以把学生的行为动机看成是出风头和故意捣乱,又可以看成学生是出于喜欢教师,想急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等。经验证明,对于小学生的问题行为,家长和老师少从或不从消极的动机方面考虑,而是多从积极的动机方面去推测,更有利于对他们的教育。

(3)积极功能内涵技术。是指对学生的行为要从积极方面去发现,研究它所产生的结果功能。比如,学生抢答或插嘴的行为,如果从积极的方面去认识,认为学生的这种行为可以提示教师在提问方法上、讲课或组织教学上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起到促进教师进尸步改进提问方法和教学方法的作用,教师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

改变环境

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受到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先天因素包括遗传及母亲怀孕期间的情况,这些因素决定了儿童先天的身心发育状况,是不可控的因素。后天环境因素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生活、学习、娱乐的家庭、学校及社会对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的影响,是可控的因素。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形成教育网络,为儿童问题行为的矫正、良好行为的塑造,营造和谐的环境。

浅谈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

摘要: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强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但是,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尚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用经济惩罚手段来代替思想工作;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德育、教育、社会、实践

我们生活的21世纪,常常被称为信息时代,表明了人们对新世纪的期望,新的世纪必然对人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尤其体现在人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方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强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但是,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尚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用经济惩罚手段来代替思想工作;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也必须认清和正视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客观存在的新矛盾,不断探索新的工作策略,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益。

一、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学校德育工作的相对滞后性与社会发展性之间的矛盾:

首先表现为德育观念的淡化。“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虽然我们都已接受,但在实际工作中,“德育让位”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其次是德育目标与社会实际的脱离,将德育目标封闭在校园狭小的圈子中,造成了实际上存在的一个奇怪的现象,“加强德育”的结果往往是弱化了学校德育中的“道德教育”成分。再次是德育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背离,传统的德育教学很难摆脱“灌满水缸”的形式,整个教育教学设计,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注,学生接受。只注意了人的知识学习,忽视了人格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这样其实是忽略了人的主体性、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道德教育不能没有活动,活动可以起到造声势、广泛发动的作用,一些实地的参观、考察活动能引起学生情趣产生激情,促使他们萌生理想、增强各种情感。

2学校德育的正面教育与社会家庭负面影响的矛盾:

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其中,学校是主导学生价值取向、内化素质的主阵地。但当前家、校、社会的德育目标还缺乏一体化,社会、家庭中客观存的消极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正确的价值定位和道德理想的完善。

3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的矛盾:

德育的作用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而这种理性选择的最好方式就是亲身实践。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存在着脱节现象,德育工作往往停留在口头认识和表面形式上,正面灌输和机械训练的较多,而落实到学生具体行动上的较少。言德分离的情况严重存在,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与锻炼。很多教师不会综合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空洞说教,不注意他律代替自律,往往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造成了学生“双重人格”的形成。

二、切实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现代的教育研究表明:只有回到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才能获得教育的生命力。

1提高对小学德育工作的认识:

小学生是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德育工作中教学生学会做人,这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把学生当作德育工作的主体,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与他们平等相待,正确认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未来社会要求教育“必须本着尊重人及其完整的精神”培养人,并且特别要关注伦理方面的问题。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树立综合发展观念。德育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是整体,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应当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几方面相互促进,但不能互相替代。

要树立系统德育观念。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学校的任务,还需要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协同。必须用系统教育观念作指导来运作德育工作,即形成一个网络小系统,学校自身是个网络系统,各个班级又是学校德育的子系统。学校外部有学校与家庭网络,学校与社区教育网络,学校还要利用社会的多种德育基地,形成一个德育系统,各种途径相交叉,推进德育健康有序地运行。

2处理好小学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之间的关系:

小学德育工作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石。”

构建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德育课程体系:

改革和加强小学德育课程,是为了进一步修订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要以小学思想品德课为中心,以班会、队会等为主要教育形式,在语文、数学课、文体活动课、社会实践课、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中进行渗透。小学要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不得随意挤占、挪用、删减德育课程的课时。按年龄段施之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方法。小学低年级,教师采取模仿、观察等方式,以通俗易懂浅显明白的道理和行为要求,将抽象的道理转化为具体的可感可知的行动或事物为主要内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在小学低年级段(1-3年级),主要进行认识国旗、国徽、会唱国歌、知道祖国的首都等的教育;在小学高年级段(4-6年级),主要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祖国各方面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教育,进而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同时进行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创新小学德育工作方法:

常见的主要的小学德育方法有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和品德评价法等等。说服教育法要注意联系实际,谈话要诚恳、真挚,从关心和爱护学生出发,要有针对性。所选事例一定要真实,是身边的、具体的,最切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实践锻炼法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优良思想品德,除日常实践和专门组织的行为训练外,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增长才干,是非常重要的德育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要注意针对不同的对象施之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将各种方法加以灵活的综合的运用,德育工作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总之,只要我们正视当前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客观问题,对症下药,以对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下大力气加强改进少年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人参与,常抓不懈,就一定能使我们下一代健康、茁壮成长,真正成为祖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及成因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而且因人而异,概括起来,无非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家庭方面:内江市曾对小学10-13岁学生心理行为及其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心理和行为习惯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最大。父母文化素质低是一个重要原因,父母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学生由最初的模仿发展到最终形成不良的习惯。此外,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宽严失度是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重要原因。 学校方面:国家教育部1994年9月已经颁发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各级学校仍然未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误区,学校、教师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评“三好”、“优干”等也只看着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这也是造成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言行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小学生课堂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小学生经常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在课堂上喧哗,违反纪律,干扰同学;或不愿思考,私下做小动作。我们把这些行为定义为课堂问题行为。孩子们知道会被批评,但内心不服,觉得自己做得有道理;有些孩子害怕被老师指责,承认“我错了,下次再也不敢了”,过后依旧如故;更有甚者,逃课。我在课堂上用讲小故事的方法提醒我的孩子们,效果显著,拿来与大家分享。 现象一:AB两学生突然在上课时打了起来,A指责B先骂人,B指责A先打人,双方都觉得对方不对,自己有理。 故事一:警察与小偷的故事 有一天,老师在公共汽车上,感觉有人偷了她的钱包。但除了她,没有任何人看到;她很生气的要抢回她的钱包。这时,小偷大喊一声“有小偷啊”,吸引了无数人观看,大家都看到这位老师从别人那里正在往外拿钱包,警察来了,车上的人会指证谁是小偷呢? 结论:上课出现纠纷,要由老师解决,在课堂上以暴制暴、私自还手有理也是错。 现象二:A同学上课走神了,做一些怪异的动作,B同学看到,哈哈大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同学关注,A受到了“鼓舞”,怪动作更多了。 故事二:海鲜汤的故事(上) 今天老师要煮一锅很贵的海鲜汤,A学生是鱼翅,B学生是鲍鱼,c学生是海参,D学生是大闸蟹,E学生是澳洲龙虾……味道好极了,香气四溢,吸引了一只带病毒的老鼠,它闻啊闻,扑通,掉进了汤里。虽然这锅汤的成本很高,老师也只能无奈倒掉。 结论:全班是一个整体,大多很优秀,但一只老鼠就能毁掉,有同学犯错误,要及时地帮助他改正,而不是袖手旁观。 现象三:A学生,B学生、C学生上课在做小动作,老师发现后,三人异口同声地说:“我是看别人玩,我才玩的。” 故事三:海鲜汤的故事(下) 还是海鲜汤的故事,是上次的续集,我们发现海鲜汤里除了鱼翅、鲍鱼、海参、大闸蟹、龙虾这些很贵的材料以外,还有一些相对非常便宜的萝卜、白菜,这些材料也富含丰富的营养,价格便宜很多,常常相差几十、几百、甚至数千倍,为什么呢? 结论:物以稀为贵,当别人觉得学习苦,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成了萝卜白菜,你可能仅仅多坚持了1分钟,就成了鱼翅、鲍鱼,身价百倍。 现象四:A学生习惯磨时间,学习没有效率,总觉得时间还有很多。 故事四:一年是多少 一年两个学期,每学期十五周(除考试、节假日及活动),每周一节课,每节课四十分钟,一年仅仅有二十个小时可以用来上课,大家觉得我们的时间多吗? 讲故事的老师配合语气、动作,把学生带入故事中的角色。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与期盼,好习惯成为他们自发的需要。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民小学)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之防患于未然论文

一、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内涵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违反课堂行为规则或教学要求,程度不等地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影响教师教学、学生自身及他人学习的行为,例如:吃零食、睡觉、交头接耳等。

二、产生学生课堂问题的原因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常常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经过大量的文献查找和学习经验,归类分析,把产生学生课堂问题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学生作为课堂问题行为直接产生者,学生方面的影响因素。

1.由于小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容易产生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做白日梦、发呆等注意涣散等内向性行为。

2.生理因素也是常导致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因素之一,生理上的不健康、发育期的紧张、疲劳和营养不良等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这方面因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往往被忽略。疾病也是学生产生问题行为一个重要因素,例如患有“多动症”、“自闭症”、“抽搐症”的学生更容易产生问题行为,也很难参与正常课堂的学习活动。

3.性别差异也是产生问题行为。在小学阶段,相对于女孩来说,男孩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要高于女孩。

4.一些自尊感较强但因为成绩较差或其他原因得不到集体和教师承认的学生,往往故意在课堂上制造一些麻烦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更有甚者,一些学生不能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体验,自暴自弃。产生这种情况也有教师的原因。

(二)教师方面的影响因素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两大参与者,课堂里学生发生的问题行为,有些原因可能跟老师密切相关,教师的教学取向和课堂吸引力不足等等原因,皆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学习无兴趣的课堂问题行为,一般来说,对课堂问题行为产生影响的教师方面的因素主要有:

1.纯粹的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使学生不堪其重,产生较严重的对抗性行为。

2.课堂教学失误与管理失范行为失范也易造成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教师由于备课不充分,缺乏教学组织能力,或表达能力差而造成教学失误,进而引起课堂问题行为。

3.教师的情绪失控与情绪不一,把其他与课堂无关的情绪带进课堂,把学生当“出气筒”,造成师生对立,借助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抵触情绪,问题行为因之出现。

4.对学生偏爱或偏恶,教师的这种人为偏爱和偏恶常常是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直接原因。

(三)环境方面的影响因素。 在探讨影响学生问题行为的因素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学生、老师。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很多都是课堂外因素的延续。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大众传播媒介环境等因素对学生的课堂行为都会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这些影响往往持续存在或成为课堂问题行为的诱因。

1.学生的家庭环境,结构和近期的家庭活动都可能影响学生性格、情绪和课堂表现。

2.教室的人数、布置、装饰、光线、卫生、安静程度等也很容易影响学生的情绪。例如:人数过多,老师无暇顾及,也会增加了课堂问题行为出现的可能性。

3.如今是信息化社会,学生的知识与信息的来源有很多渠道,易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了解到暴力、庸俗、色情等反面的内容,模仿大众传媒中的'人物、语言、动作与行为,也会在课堂中不知不觉得体现出来。

三、未雨绸缪,处理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老师不能完全杜绝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但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前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防止未得到关注的问题行为引发范围更广、程度更大的问题行为,也可减少课堂行为的产生频率。

俗话说,亡羊补牢,为时尚晚,也劳民伤财。防范于未然,及时预防问题行为的产生,才是课堂长期高效顺利进行的重中之重。未雨绸缪,在学生的问题行为出现之前,就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可以大大降低处理问题行为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1.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不要把分数归结为教学活动的唯一目标,不把成绩的好差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不要给任何一个学生下定论;教师应该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让学生有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自身通过不断学习和改进,逐渐提升自身的素质、教学水平。

2.做好充足课堂教学准备,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进行周密的规划,应提前预设课堂上可能产生问题,减少课堂上的失控环节,这些环节往往容易产生问题行为。应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应根据学生间不同的差异适时、适量的开展教学活动,避免学生因跟不上教学进度而心不在焉、发呆。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由学生直接产生,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可以从根源上遏制问题行为的产生。老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和强化良好的行为,提供可学习的榜样,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控制能力。

3.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教室的人数、布置、装饰、光线、卫生、安静程度等也很容易影响学生的情绪。教室宽敞明亮、干净有序、装饰简洁、冷色调为最佳,最好能定期调换座位,防止某几个学生成为关注不到的“死角”,帮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其内心的愉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降低受挫折水平,从而减少和避免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教师是课堂教学情绪的输出者、引导人。从教学思维的活跃,教学语言的活跃,教学行为的活跃,到学生学习情绪的高涨,教师的教学情绪都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课堂上,教师精神饱满、生动传情,这种良好的教学情绪,更易在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产生积极的教学效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绪的渲染,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需要的不可忽视的一种教学手段。作者就如何在乐理视唱练耳课堂上让教师与学生之间长时间保持积极的教学状态,从而改变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抵触情绪,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出如下观点。 一、营造活跃音乐课堂的教学思维 乐理视唱练耳教学讲究的是实效性,这就要求课堂教学更应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学生们很少会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因此,教师应时刻注意对课堂教学情绪的调整和把握。当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时,可利用安静的环境训练学生记忆旋律短句、模唱内容,由易到难,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对听觉进行链接式训练。例如模仿旋律短句《放马山歌》,让学生体验,宛如身临于空旷的山野间,节奏、音高、音量应如何处理,使学生产生想象,引导思维的发散,使学生在练习中自主独立思考,促使他们举一反三,加之语言和动作的结合训练,尽可能使每个学生与老师有一次互动交流,把他们的求知情绪激发起来;最后,在乐理视唱练耳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对比学习和总结,对课程整合前后的知识体系进行科学、系统地梳理,让学生再次整理学习思路。再如,在加强学生对音的认知过程中,将七个基本音级与色彩中的七种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进行联想对比,按自己的喜爱将音和颜色配对记忆。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常常令学生情绪高涨、茅塞顿开,能为以后准确听记音高、音程性质等积累感性的认知经验。总之,教师热情而充满活力的教学情绪的投入,可以活跃教学思维,营造生动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也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扩展,产生良好的情绪效应。 二、捕捉活跃音乐课堂的教学语言 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具有教育性、知识性、启发性等特点,还具有情绪化的煽动性功能,包括表述语言和肢体语言,声形结合,更加活跃生动。比如说,如何让学生体会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意义呢?通常我们在表现颂赞的、挽歌、沉痛的回忆等,多与慢速度相配合;田园的、抒情的则多采用适中的速度;表现激动、兴奋、欢快、活泼的情绪一般多与快速相配合。指挥学生试唱不同速度的旋律进行对比,体验速度在音乐中所起的作用,让他们自己在体验中得出结论。在举例说明的同时,老师的教学语言可运用速度的变化来形象生动地表现语言情绪。语速的快与慢,在表达情绪时有何区别,教师可用课堂教学内容提炼出要点,来分别用快速、慢速进行表述,让学生体会效果如何。再如流行乐中的RAP,如改变说唱音乐的速度,那么音乐所表现的意义就大相径庭了。让学生分组举例讨论,体会“速度”对音乐表现方面的影响力并产生更深刻的认识。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通过自由、愉快的语言交流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使他们对课程学习的抵触情绪大大减弱,由情绪低落转为兴趣高涨,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求知。教师就是依靠敏锐的捕捉,对富有价值资源加以引导,巧妙利用,捕捉无法预定的教学情景,随时调控教学环节,因势利导,才能活跃音乐课堂的教学氛围。 三、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奋焦点与教学行为 整合后的乐理视唱练耳教学,要求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当然教学实践活动如果过于“活跃”而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就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和抵触情绪。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教师把握好教学活动的“度”,由易到难,在不断地鼓励中引导学生分析、思索,同时掌控学生的情绪变化,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一次课堂里,先由两个特点不一的学生进行模拟教学,讲述自己对三和弦的理解;然后再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最后由教师进行评述,并按照他们讲述的思路进行梳理、归纳。学生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会因此获得认同和鼓励,心理上得到满足,学习情绪也会更加积极。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开始时,学生羞于上台,教师的鼓励给予了他们情绪上极大的安抚;学生们讨论时,教师机智的设问和参与使他们探究的热情不断高涨;最后教师的评述,宽容的态度和中肯的建议以及多元的思维方式,又给了学生们开拓思路,不断求索的信心。再如,在做节奏训练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式练习、分组式练习、合作式练习、游戏式练习等活动,在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行为里,师生间的教学热情得到最大的释放,课堂教学效果也得以保证。 总而言之,乐理视唱练耳课堂教学,是一门融听、视、练、唱等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性基础理论课程。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随时调度自己的教学情绪,使每位学生都以高涨的学习热情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课堂上,营造好的学习氛围,尽可能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种训练,保障活跃的课堂情绪,获得良好的互动效果,使情绪效应在乐理视唱练耳课堂教学中得以充分实现。音乐教学与内情感的关系极为密切,教师应该积极把握情感在音乐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合理利用有效资源,发展学生多方面智能,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音乐课堂的重要保障,使音乐教学与研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 索引序列
  •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的论文
  •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研究论文
  • 小学生问题行为研究研究论文
  • 对小学生行为问题研究论文
  • 小学生课堂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