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如何培养调查和研究技能论文

如何培养调查和研究技能论文

发布时间:

如何培养调查和研究技能论文

调查研究类论文怎么写?相关内容如下:

1、确定调查研究的目的。

目的可分为应用性、理论性和综合性3种,依据研究目标的不同可有5种不 同类型的调查研究:描述性、解释性、预测性、评价性和对策性研究。

2、研究前的准备。

包括理论和实际两方面。

理论准备主要为查阅文献资料。实际准备为对实际情况的了解。

3、设计研究方案。

包括:提出研究假设、理论解释、拟定调查提纲、设计调查表(问卷)、决定 研究的方式方法、制定研究的组织计划、试验研究。

4、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包括资料的收集、资料的整理、资料的分析和检验假设等阶段。

5、撰写研究报告。

收集资料的方法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访谈法、问卷法、观测法、文件法几种。 社会调查方法 根据被研究对象所包括的范围、特点的不同,社会调查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案例调查等。

选题范围适当:题目范围小一些,容易收集资料,论据充分、重点突出,便于深入探讨,同时也降低了实施的难度。

如选择“中学生学习情况调查与分析”作为课题,题目就太大了,因为学习情况包括的内容比较多,要做好这个课 题就比较困难,不易把握重点,分析难以透彻,所得出的结论也难有指导意义。如能将题目改为“中学生学习兴趣与学 习成绩关系的研究”就要好一些。

毕业论文中的研究方法

毕业论文中的研究方法,相信很多人在自己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是自己的对很多事情都很好奇,有的问题还不知道解决方法或者说是为什么,那么毕业论文中的研究方法大家会写吗?

(1)文献研究法:根据所要研究内容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获得充足的资料,从而全面地了解所研究课题的背景、历史、现状以及前景。

(2)研究项目分析法:在进行理论的搜集与分析之后,根据现有的研究项目整体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使理论有理有据,设计更合理。

根据许多论文的选题经验,这一级论文的选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本专业的研究空白、发生争议的话题(自己的观点感到较为充分)、对比性的话题、从其他专业角度研究本专业的话题(这是一种选题的边际效应)、有新的插入角度的老话题、刚刚冒出来的本专业的新问题。

扩展资料:

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

毕业论文写作是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有重要的意义,在撰写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规范好格式要求,还要掌握写作研究的常用方法。那么,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有哪些常用的研究方法呢?

1、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3、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主动变革性。

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

第二、控制性。

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

第三,因果性。

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4、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

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

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

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

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5、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职业核心能力在职业教育中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探究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职业核心能力在职业教育中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探究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关键词: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方法研究

论文摘要:

探讨了职业院校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的教学方法。通过本校在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教学组织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尝试,探索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合理课程方案。

我国高职已在中占有半壁江山,每年的高职毕业生数量庞大,虽然高职生在专业上的实际动手能力比较强,但和现在的庞大的就业大军相比,高职学生在就业上还是表现出了明显的弱势。除了专业基础不扎实之外,在与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对的适应能力,创新、责任感及自我学习等综合素质方面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欠缺,而承载这些素质的基础就是职业核心能力。

1、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职业核心能力又称为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是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转移性的、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能力。我国人社部界定为: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创新革新、应用等八大方面的职业核心能力模块。

如何让职业核心能力伴随一个人的终身,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是支撑劳动者在职业或岗位上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能力或才干的关键能力。高职生就业中表现出的弱势正是职业能力中需要的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的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更适应社会的需要,现行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已经非常重视结合生产实际的需要,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上也着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但是,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而正是这种能力的缺乏,严重影响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当代国际职业教育与资源开发的主流趋势,是国家倡导的能力本位的有效载体,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措施。

核心能力的提升和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培训在我国刚刚起步。澳大利亚的培训包计划、德国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其可取之处,结合我国的国情,对现有的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改革创新,探索出一些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提升学员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具体方法,完善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好地为我国建设服务。

我们以本校的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从高职教育的领域开展实践教学研究,探索培养学员的职业核心能力的不同途径和有效方法。

2、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

“职业核心能力”自上个世纪70年代初由德国的梅腾斯提出,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时间,他把职业人需要的能力分为: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后两者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职业核心能力。我国对“职业核心能力”的研究始于上世纪末。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一项研究课题中首次将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划分为职业特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三个层次。2007年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又推出了包括8个模块的职业核心能力体系。但在实际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活动中,如何培养、提升这些职业核心能力,各个学校都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因此,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案的研究势在必行。

如何把“与人交流、沟通、解决问题”等能力贯穿于培养的全过程,国内外有多种尝试,也分别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近年来,更多的国内外机构是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来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企业可以在生产车间建立“学习岛”,使教学直接融于生产之中。学生可以尽早接触生产实际,学会适应真实的职场环境,在向企业师傅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不同的团队合作,达到优势互补,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节省了学校和企业的开支,又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某一具体工作岗位的胜任,更强调个体的发展性、弹性、迁移能力,以使个体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的要求;不仅重视职业技能的专业化,同时也强调所有学生应学习一些对未来职业生活有价值的、共同的、基本的内容。

我们学院的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此基础上,我们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渗透核心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探寻具有实际成效的方法、途径,对核心能力培养、训练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补充,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以及教学改革中广泛收集到的鲜活的案例、模块教学的资料、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资源,并利用集体研讨、公开课等形式进行教师之间的探讨和交流,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建立了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机构。我们积极把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尝试,渗透核心能力培养到专业教学中,运用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等独立模块或者是组合模块对学生进行核心能力的培训和提高,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及讲座等活动,对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进行全面普及工作。

3、核心能力培养的方法

通过实践,我们在自我学习、与人交流、信息处理、与人合作、数字应用、解决问题能力等六个模块的基础上,探讨和研究了适应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培训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方法;探索并不断完善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培训的课程方案;研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培训效果评价方法。

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我们把核心能力课程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分别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相互综合,把核心能力的教学培养融会贯通,提出可行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多渠道、多途径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在职业学校中,核心能力的培养将专门设置核心能力课程与在一般技能课程中贯穿核心能力培养理念相结合。

研究方法是以人社部的八大能力训练模块中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能力六个模块内容为主,通过研究、教学试验、素质课、社团活动、实践、行动研究、专题讲座、融入专业课教学、主题班会等途径开展课程教学,加强核心能力训练,整个过程体现和贯穿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

4、主要试验方法包括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面谈、电话访问、网络调研、文献检索等途径手段研究学生、行业、企业及社会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和需求程度,为开展职业核心能力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并在教学后及时进行调查反馈,以改进和提升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渠道和效果。

(2)教学试验法:按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以公选课的形式选取6大职业核心能力模块中的某几项在高职在校生中开展教学,并培训认证,重点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条件、产生效应等诸方面进行对比试验研究,得出性报告。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落实学习任务、实施多元化评价考核检测教学效果、以任务驱动为导向实施项目教学法等具体行动,切实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在行动中教学,在行动中育人。并通过参与国家课题的研究,研究设计比较典型的教学案例、完整的单元设计等教学文件,突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和活动载体的任务驱动法的成效。

(3)行动研究法:学生通过承接和完成某个具体项目和任务,来掌握专业技能、方法技能和社会技能。学生所承接的项目完全是依据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要求,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基本上是独立思考(自我学习能力)、主动获取加工信息(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能力)、组成工作小组(与人合作能力)、设计工作步骤和方法,分析并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解决问题能力),并通过互帮互学(与人交流能力)来完成项目工作。完成项目期间实践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按照确实的最优解决方案,学员独自或以小组方式在各自制定的工作计划指导下完成工作。工作结果要按照预定的目标来进行自我检查和相互检查,并评价达成的效果如何,以锻炼学员的责任心、质量意识及评估方法。

主要应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化教学等等的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实施中,教师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能力、专业素材和教育来实施灵活多样的不同教学方法。我们在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的经验基础上,还通过对国际级、省级及院级不同课题的研究,探索在职业教育中如何更好地渗透核心能力教学做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尝试,进一步把核心能力教育融合到职业教育的理念中,并探索更多的教学模式。

通过实践,我们检测了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对核心能力培养的效果。借鉴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方法,注重行动导向教学法,尝试将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整合到培训包中,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我们结合学院近四年来推行的课程改革,积极把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尝试,以开设公选课和渗透专业教学的形式进行研究,运用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六个模块,对学生进行了核心能力的培训和提高。10多位教师取得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师资培训证书,部分骨干取得了测评师资格,200多位学生取得了核心能力认证证书。

5、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发展趋势

全国各地教育部门专项研究,拟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有效地融入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积极引导高职院校学习借鉴职业核心能力开发项目的经验和技术,探索在高职教育领域建立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和测评体系,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有效地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可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利用社会资源部在这个项目上的资源和推广方式,组织研发一套适合当地特点的教学改革方案,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来有效推动各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培养适应当地结构调整及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高职院校在有关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创新或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改革等课题研究方面的指导。通过开设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推动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推广先进的行为导向教学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不仅要学生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会做什么,重视学生心脑手的全面发展,在重视专门技能培训的基础上拓展到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深化改革我们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构建就业导向下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要让全社会都认识到,开发职业核心能力就是要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职业核心能力网[EB/OL].

如何培养语文默读能力的研究论文

(一)激发默读兴趣,增强感性认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一二年级“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低年级小学生刚开始学习默读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他们的默读兴趣,例如在教学时先用投影打出一句话,并问同学们:“谁能不出声就能知道这句话写得是什么?”这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都纷纷地把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接着又一连气儿让学生练习几个句子,最后抓住时机告诉学生:“不读出声来,就知道文章的意思,就是默读”。这样,默读就在低年级孩子头脑中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随后的教学中,训练学生由默读一句话到默读两句、三句,以至于默读整段话,从而使学生的默读兴趣逐步增强。开始学习默读时,可以领学生到图书馆去看看,观察人们是怎样默读的。注意观看人家默读时的姿势。如怎样持书?眼睛和书保持怎样的距离以及怎样的坐姿?大家一起议一议,做一做,以便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默读的感性认识。平时,还可以请高年级默读成绩较好的学生,到班上讲讲他们默读体会。还可以让他们进行现场默读表演,从而使每一位学生乐于接受默读训练。(二)训练默读技能,提高阅读效率1、训练“不出声、不动唇”默读能力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朗读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训练而发展的。但根据人的认知特点,默读又先于朗读。研究表明,一年级学生基本上不会默读。开始训练默读时,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嘴唇动并发出轻声等现象。他们不能把看到的词句和词句的意思联系起来,而需要读出声来,才能领会其中的意思。有时,学生升入中年级后,还有小声“默读”现象。所以,小学生默读能力的形成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小声“轻读”阶段;二是无声阶段。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知道正确的默读方法应该是只转动眼球,依靠视觉运动进行,而不能借助“唇动”辅助的多余动作。依靠视觉运动进行的“眼动”式默读速度要比借助“唇动”的默读速度快得多,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训练,逐步培养。2、培养视读的广度在开始学习默读时,有时会出现指读现象。有的同学用手一个字一个字地指着读。这样,就会在每个字上都停一下。这不仅影响了读的速度,也影响了对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视读的广度。从不能迅速,准确地进行大单位阅读,过渡到迅速,准确地进行大单位阅读,提高阅读速度和记忆效果。由一眼能看到一两个词,发展到能看到一个句子,一句一句地读,就容易理解意思了。然后发展到由句到行,进而由行到段,从而逐步地提高默读的速度。3、掌握不同的默读方式默读包括略读、浏览、精读等方式,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不断加强这些方式的训练。略读,顾名思义就是粗略地默读,主要目的是为了快速地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三四年级“学会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这种默读方式一般都在初读课文或阅读了解读物时使用。浏览,主要是从阅读媒介(网络、报刊等)中捕捉自己需要的,或是一些重要的信息,搜寻主要事实,捕捉个别细节,讲究的是既快又对,以节省时间,确保阅读的高效率。《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五六年级“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精读,即:运用各种阅读方法仔细地默读,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深入理解文本所蕴涵的思想内容(即表现为个性化的阅读体验)。精读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有时要对字、词、句、段或篇章结构进行反复地斟酌和推敲,以达到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如在教学课文重点段落或难于理解的地方可让学生进行精读训练。4、教给多种默读的方法默读过程就是感知文本、理解文本的过程,一篇文章或一本书,都是作者对自己感知的事物,经过反复揣摩,反复推敲写出来的。因此,不采取一定的默读方法,就很难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只有掌握默读的种种方法,才能够加快阅读速度,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读写水平,现简要介绍几种默读的方法:间读参阅法:默读一篇文章,遇到生字新词或不懂的词句子时,需要停下来想一想;默读完一层或一段文章之后,需要想想这一层和这一段的主要意思;还有时需要通过查阅字典、词典,参看有关书籍和资料,解决疑难问题,这就是间读参阅法。勾画批注法:一边默读文章,一边运用各种符号,对生字新词、妙语佳句或重点段落进行勾画,作出标记。有时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随时写在书眉上或文章中间的空白处(如给课文列小标题、归纳段落大意、理解重点词、句、段的含义或者自己的某些想法等)。运用勾画批注法,有利于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跳跃品读法:在初步理解全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有时为了深入研究某些句段的含义和写作方法,就将一般的段落丢掉,集中精力默读重点句段,认真品味,反复推敲,真正弄懂弄通,这就是跳跃品读法。设疑释疑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三四年级“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例如教师平时可培养学生看到课题就想问题的好习惯。如学习《特殊的礼物》一课时,看到课题马上就会设疑——特殊的礼物是什么?这特殊的礼物送给谁?……看到《无声的竞赛》课题时,马上设疑——为什么说是无声的竞赛?这无声的竞赛是什么竞赛?……有时也可在课文的字词句段上设疑,这样,学生带着问题默读,带着兴趣默读,注意力就会更集中,也就更有助于理解课文。联想构图法:例如,在学习《夏夜荷花》、《海底世界》等课文时,可以让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把课文中的内容画下来。然后把自己画下来的画面,展示给大家看,说给大家听。这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默读质量。角色置换法:无论是以第一人称写的文章,还是其他人称的文章,让学生身临其境,如在其中。使学生真正感觉到:课文中的“我”就是自己,自己就是课文中的一员。例如,《草地夜行》、《欧阳海舍身救列车》、《十里长街送总理》等课文,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默读的质量。生活联系法:在学习《壁虎》等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联系学生自己生活实际中看到的壁虎,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壁虎的外形特点与它捉虫的联系。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九年义务教育四个学段的阅读板块对于默读都有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开始学习默读,到第二学段要求初步学会默读,再到第三学段对于默读要求要有一定速度,最后到第四学段要求养成默读习惯。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第四学段“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语文教学实践证明,默读作为阅读主体的内部精神活动,既适宜于逐字逐句推敲的精读,又适宜于大致了解的浏览,是语文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是多方面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依照学习的渐进规律,明确提出默读的合理目标,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加以落实。 首先,默读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默读时通过视觉接受文字符号,直接发送给大脑,立即进行译码处理,不需要像朗读那样将文字转为口语,需要通过口、耳结合的中间媒介,才能进行理解。现代社会要求提高阅读速度,默读实际就是快速阅读的理想方式。 其次,默读能促进思考,帮助理解。一般情况下,朗读借助于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协调作用,有助于识记、背诵,而默读则要潜心专注,认真读懂,有思考默读,有助于理解文本内容。 第三,默读在阅读教学中能充分照顾到不同层次阅读理解能力的学生。对于某些在理解上稍微有难度的课文,在默读中,理解能力好点的学生可以反复咀嚼、品味,理解能力稍欠缺的,遇到课文的难点可以多读几遍,加深体会,还可以停下阅读向老师、同学质疑或自行思考。 第四,默读的实用价值高。因为默读速度快,就能读更多的文章,了解并积累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因为默读不出声,不相互影响,能保证环境的安静,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 很多语文教师虽然在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中使用默读这一教学手段,但是纵观阅读教学中的默读,有的把默读等同于朗读不加以纠正,有的在该朗读时要求学生默读,有的在该学生默读思考时要求朗读,还有的干脆在阅读教学中舍弃了默读。这就使默读成为了可有可无的阅读形式,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无法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默读能力。 一、各学段坚持训练默读能力 小学低段开始涉及学习默读,语文教师在低中两学段要从默读的姿势、用眼、用脑、用手等方面,开始指导训练学生学习默读,重点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手指,第三、四学段进一步要求学生默读时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最好还要经常带着问题动笔圈、勾、划、写,因为只有眼、脑、手结合,才能提高默读的效果。语文教师要注意在阅读教学和阅读指导课中用好默读,及时纠正学生中不正确的默读方式。 二、寻找语文教学中的默读时机 1.根据课后思考题对学生进行默读训练 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是在对课文内容有整体了解的基础上为理解某个重点内容采用默读。如《童年的发现》课后思考练习题:“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后思考练习题:“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奇丽的景色?”这种类型的思考题,答案在文中比较明显,采取默读形式解决问题既省时又省力。 其次是根据课文内容谈体会谈感悟时采用默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说说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这种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理解的问题采用默读能激发学生认真思考,并有效梳理出自己的见解。 再次是对整篇文章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时采用默读。如《草船借箭》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这类较长篇幅的故事,在导入课文学习后就需要让学生在默读中对文本进行梳理、归纳,最后总结出课文所诉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主要内容。 2.利用篇幅较长的课文进行默读训练 篇幅较长的课文在梳理文章内容和结构时一般不适宜朗读,而默读却能彰显其不可替代的功能。不管是小学高年级还是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都有很多篇幅较长的课文在预习或是教学时更多地使用默读这种阅读形式。如《鲁滨孙漂流记》、《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较长篇幅的课文,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文章的梳理,必须引导学生通过默读俯瞰全篇。 3.针对课文学习的难点进行默读训练 在学习某些课文时,遇到理解的难点或瓶颈,需要组织学生通过反复默读对课文的前后内容或相关的链接资料进行分析理解。如学习小说《孔乙己》时,要求根据贯穿孔乙己故事的众人的哄笑来体会小说的主旨,这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学生通过默读寻找文中的几处“哄笑”,分别体会他们为什么而笑,再从默读中联系全文体会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4.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可进行默读训练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前先默读,在默读中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再进行合作探究,可更好达到交流学习的目的。 三、通过阅读指导课对学生进行默读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见识,语文教师都会有专门的阅读指导课,并给学生安排适当的课外阅读任务。学生在完成相关阅读任务时都采用默读,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提出相应的默读任务。通过长期的课内外安排的阅读任务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将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四、开展专门进行默读训练的活动课 根据各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选择相关课文材料和适合的课外读物,开设测试学生默读能力的竞赛活动课。利用学生喜好活动和力争上游的心理适时开展有意义的默读比赛,通过比赛形成学生喜欢读书看报的氛围,促进学生默读能力的提高。 正如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所说:“评价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语文教师在培养提高学生默读能力时,要遵循科学适度的原则,把握好时机,找准方法,循序渐进,真正让学生掌握默读的方法,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阅读效果。

一、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朗读训练是否有效,是阅读教学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目前,朗读教学已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如人意。多数学生能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但能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的学生却是极少数。那么,如何强化朗读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哲学家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模仿能力极强。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对朗读的技巧掌握还不够,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使学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断句,如何停顿,以及语气的变化。高年级的学生尽管掌握了一些朗读技巧,但教师的范读仍很必要。好的范读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直接领略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体会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教师该范读时要范读,且不可简单使用录音代替,失去范读的直观作用。实践证明: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二、充分保证课堂上读书的时间。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提高无不要求教师以教材为根本,以课文为依托。只有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与文本打交道,从中获取信息,才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语文课上,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然而,很多教师的语文课变成了一问一答的问答课。有的语文课上,教师一会儿让学生听录音,一会儿又让学生看影视,一会儿让学生去表演,学生朗读的时间少得可怜。还有的教师生怕学生对文本不理解,文章讲不透,不厌其烦地讲解,把学生朗读的时间变成了教师的演讲。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则自晓其义也。有效的朗读胜过教师透彻的讲解,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去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课堂上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朗读。三、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文质兼美,可读性强,人文性强?。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章体裁、内容的不同,设计朗读的目标和要求不同?。说明文、科普小品文一般适用于介绍性的语气读,不宜进行朗读训练。而叙事写人的作品,言辞优美,故事情节曲折,感情变化跌宕;描景抒情的文章语言华丽,感情色彩浓厚;古诗文和现代诗歌节奏感强,含义深远。这些题材的文章都适合进行朗读训练。一般说来,体现文章中心的段落和语句,最能表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教师把这些内容作为朗读训练的重点,更能准确地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每段内容进行朗读训练的目标也要有所不同,例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月光曲》最后三个自然段时,是为了启发想象,体会意境;指导朗读《燕子》一文的第二段时,是为了领会写作技巧及表达方法。四、 积极创设朗读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要使学生越读越好,越读越美,教师就必须以情激情,以境生情。创设朗读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师有效地范读,多媒体的使用,背景音乐的播放,以及教师根据文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提示语等。我在引导学生读《荷花》一课第四自然段时,我先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学生立刻被我的激情感染,想象自己也变成了一朵朵荷花,入情入境后,我再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配乐表情朗读课文,学生立刻就陶醉在荷花的美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中。引导学生读《两小儿辩日》一课时,我采用煽情的“挑拨”提示语:“一儿不服曰”、“一儿扯着嗓门曰”、“一儿脚跺地曰”,让两组小儿的辩斗愈读愈激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虽然学生也是在反复地读,但读的效果与我们平时机械的读截然不同。五、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有齐读、领读、轮读、轻声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等。一般说来,低年级常运用轻声读、齐读,分角色读,以增强学生的读书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年级宜采用个别读,默读,有利于静思默想,潜心思考。一节课中,教师可采用几种朗读方式交叉使用,但要以某一种方式为主。如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适合个人朗读,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或片段,则适合分角色朗读,如《陶罐和铁罐》;节奏感强,感情饱满的课文,尤其是诗歌,则可进行集体朗读;而词句艰深,含义深刻的课文,则需要教师适时范读或创设情境导读,如朱自清的《匆匆》。六、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更不是一蹴而就,它的形成和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主阵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加强对朗读技巧的指导。训练时引导学生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来设计重音、停顿、语气和语速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对于描写突然

如何培养课题组成员研究能力论文

《提高中年级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 中期评估报告为了探索习作教学的新方法,切实提高中年级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习作能力,并以文载道,在习作教学中求创新,求发展,使兴趣与能力在习作教学中优化互补。《提高中年级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组通过实践、观察、调查、对比等方法,取得了具有阶段性的研究成果。现报告如下:一、课题简介1、课题背景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习作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造成了学生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找不到语言来表达,不想说的却非得说出来的怪现象。因此,学生说出来的、写出来的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如此,习作成了蒙蔽老师和自己的帷幕,而不是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学生对习作自然兴味索然了。随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这些问题有所缓和。但许多学生仍然存在着习作畏难情绪,依然视习作为“苦事”。这些问题令人忧虑,也激发我们进一步去学习、探索和研究。2 、课题的界定长久以来,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却忽略了。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耗费时间与精力却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作文评改多采用单一的“教师指导”的形式,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也就是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未能从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未能从学生的内部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对于作文评改的共鸣。以致于学生对作文的评改视若无睹,评价的反馈作用难以实现。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不知作文的目的,没有了写好作文的内在动力,作文水平提高缓慢,教师的教学效益低下。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必须从“指令性、接受式”向以人为本、民主、互动、发展的教学观转变,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重视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创新评改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实际上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提出本课题,就是为了探索一条落实有效的作文评改之路,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作文学会评价、欣赏与修改,使“写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 课题研究的实验假设与理论依据(一)实验假设 几乎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有闪光点。这闪光点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一处标点甚至是格式、行文布局、字迹等等。只要学生经过了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哪怕从一个很小的方面接近或达到他的“最近发展区域”,这个“闪光点”就会显现。及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学生并引导学生发现、欣赏自己的优点,能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激发习作的动力与兴趣,不断促使学生向着新的“最近发展区域”迈进。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习作都可以通过修改达到更高的水平,得到更理想的成绩。在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行修改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解决问题、改进学习,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高作文水平与能力。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欣赏、评价与修改,能增进学生相互间的了解与交流,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全体共同提高。(二)理论依据1.成功教育理论 成功教育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通过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成功教育强调通过教育的改善,促使学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触发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自我开发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引导每一个学生发现、欣赏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优点,即成功教育。成功教育对于作文教学的极其重要的意义便是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和增强作文的信心,使学生产生自我期望和要求,自我激励,争取成功。2《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对于新课程的评价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的潜能;评价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更加重视质的分析;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3《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习作”的阶段目标有“增强习作的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等要求。4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指出:“平时作文,教师很少提自我修改的要求,学生往往懒于修改。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只提笼统意见(如内容不具体,语句不形象等),学生也不愿修改。如果提出具体的要求,划出需修改的词句,或朗读了班中同学的优秀作文,榜样具体,容易取长补短,上进心被激发,则愿意修改。”“小学高年级儿童希望教师指出毛病,由自己修改的占。希望教师直接改正作文错误的学生占,希望教师指出错误,学生自己动手修改的占。”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作文兴趣,增强作文信心,并主动积累素材、品味语言、感悟表达,不断提高作文水平,发展作文能力。四、研究的内容(一)、转变观念,倡导自改 一段时间,我有幸阅读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论集》,其中一段关于改作文的论述,“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任何能力的锻炼总是越频繁越好,而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因而中小学的作文每学期不过五六次,有些学校有大作文和小作文,加起来也不过十次光景。就学生能力的锻炼说,实在太少了;就教师改作文的辛劳说,实在太重了。尽管费心费力,总收不到实效,于是来了‘徒劳无功’的共同感慨。”因此,叶老先生认为“作文教学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训练,对中年级提出:“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句子”;对高年级提出:“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高年级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近一半的作文题目明确要求学生作文写成后要进行认真修改。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的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只有改革教师“一统天下”的作文批改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改文,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把作文批改看成是作者份内的事,让他们在作文批改中动脑、动手,提高作文素质。老师要做的事是转变习作评改观念,切忌大包大缆,不应以教师的批改来代替学生的写作实践,应该是激发学生自改习作的兴趣,教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使学生形成自改作文的习惯。因此,提倡让学生自改作文,自主参与作文的全程训练,既可减轻老师沉重的改作负担,又真正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二)、激发兴趣,乐于自改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导师,也是通往成功之路的一种潜在力量。但小学生对于自改作文,心理上有着各种各样的障碍,他们有的懒于修改,有的想改,但无从下手;有的缺乏耐心,虎头蛇尾,敷衍了事;有的是“奉命修改”,“师命难违”。总的来说,多数学生对作文的修改缺乏正确的认识,兴趣不大,甚至认为“多此一举”,这自然收效甚微。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修改兴趣,调动他们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常常背诵修改文章的名句“文成于改”“千修百改成华章”“文章不厌反复改”,了解名人名家修改作文的故事,如《欧阳修追字》《推敲的由来》,鲁迅创作的严谨风格,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经过反复酝酿才确定,使得该句成为千古名句,从而激发起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此外,还可以找一些原稿以及修改稿印发给每一位同学,组织他们读原稿和修改稿,并且组织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点,谈谈读后的感想,体会修改后的好处,让习作修改“要我改”变成“我要改”!。(三)、教给方法,学会自改1、以学定教,重视讲评。作文教学必须重视“先学后教”“作后讲评”。 有一个比喻,说教学应该是学生在前面小跑,教师在后面跟着,当学生遇到坑坑洼洼的时候,要摔跤、要跌倒的时候,上前去扶一把,告诉他应该注意的事项。而不是,教师在前面按照自己的想法跑啊跑,让学生在后面跟啊跟。以“指导”为核心的作文教学,就是教师在前面跑啊跑、学生在后面按着老师的步伐,跟啊跟的教学;以“讲评”为核心的作文教学,就是学生在前面,自由自在地以自己的方式跑啊跑,教师在后面关注、倾听、关照、扶持、帮助的教学。在批改时,第一步,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学生的作文,边读边摘录学生作文中表达的精彩之处,由此引出一个训练点,由个别至全体子;第二步,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学生的作文,边读边琢磨、摘录学生作文中有突出语病的句子;第三步,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学生的 作文,边读边看学生作文中有没有普遍的问题,或者有没有创意的表达,值得大家学习,找到了这一个点,课上进行训练,由缺点而练成优点。这种训练,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有心理认同感,欢迎。2、示范引路,由扶到放下水示范。俗话说的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引导学生学习修改作文的初始阶段,教师要下水示范,带学生走一程。具体做法:(1).欣赏。讲评课老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大面积欣赏学生的作文,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抓“好句子”。将学生作文中的“好句子”展示出来,大家一起朗读,朗读句子和作者的名字。学生不仅知道怎样的句子好,也感受到了写作带给自己的荣耀。诸如学生作文中“神说:世界要有光。于是光芒普照大地。比尔·盖茨说:我要有钱。于是微软垄断全球。老妈说:我要更漂亮。于是她就把大冬瓜做成了面膜”之类的话,不仅本身精彩,还能使课堂上产生欢快的笑声,笑声里大家知道了什么叫有魅力的语言、有情趣的语言。(2).挑刺。讲评课不能光说好话,要能指出真切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是学生写作中普遍出现的。挑刺,我主要着力于句病,有时也抓段病。句病如“我”病、“我想”病、“在”病、“今天”病等。如:“我跑到了一个墙角,眼泪不争气地掉下来,一滴,两滴……我想:我也想为班级增光……”句中的“我想”完全不需要,有了,反而阻碍语言的流畅。(3)训练。讲评课要有针对性的训练。如,写好对话,写好场面,写好心理活动,写好人物外貌等。不管哪个内容,都要从学生的作文实际出发:①从学生作文的“亮点”出发。如,某个学生的外貌描写特别好,大家一起来学一学,练一练。②从学生作文的“败笔”出发。如,好几个同学的场面写得很简单,不细致,大家一起来学一学、写一写场面描写。这样的“练’.就是“以学定教”“以写定教”,就是走“无序之序”的训练路——从学生的写作实际所指引出的“序”,就是最好的“序”。另外也要教给学生自改习作的一般步骤:如中年级的“三读三改法”:(1)、一读,通读,改正错别字和用得不当的词语及不正确的标点。(2)、二读,逐段逐句轻声细读,改正不通顺的句子。(3)、三读,默读习作,对照习作要求,发现成功精彩之处,补充不具体的内容,删去多余的内容。进行自主修改。这样,学生清楚整个评改过程,使得他们在今后自己修改和互相评改时可以效仿。3、集体合作,共同提高因自改后,习作明显完美多了,但难免还有许多自己发现不到的问题。因此,就进一步发挥集体力量,提倡互助精神,即进行互改。互改是建立在自改的基础上的。互改时,首先把每四个学生分为一组,互换作文后,自己轻声读习作,了解重要内容,接着一人读三人听,在评价别人的文章时多看别人的闪光之处,哪怕有一个好词、有一个好句都要给予肯定,多看他有进步的地方,每个人都要善意地提出修改意见。这样逐一轮换读,讨论修改之处,找出修改作文的方法,在集体探讨中摸索修改作文的门路。其次,是在上述训练一段时间后,改四人一组为二人一组进行互改,就是在集体修改中掌握修改方法后,可设同桌互改,前后桌互改,前后交叉互改。改后换回自己作文,再次进行自改。此时,自改不仅可对照同学的改文学习到好的修改方法,得到好的修改结果,而且也再次锻炼了自己修改的能力。4、面批面改,呵护心灵。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个别性问题,宜采用面批的方法。在面批学生的作文前,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做一次认真的阅读,就学生的作文的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能够了如指掌,也就是面批做好“备课”。例如,通过亲切交谈,了解作文内容的真实性;对于作文有困难的学生,蹲下身子看孩子的作文,和学生一起寻找习作中的亮点一边启发,一边引导学生自己修改,改完以后让他读一读,并适当加以鼓励。这既是对孩子的呵护,也是对孩子所写的习作的高度关注。采用面批这一形式,老师与学生之间边读边谈,有时还会心灵上的近距离接触,让你更加了解学生的思维,冲出火花。在谈话的过程中完成作文的批改,老师有讲有析,学生有听有问,随时解决作文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师生之间共同合作,学生的充分参与,激起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激情。(四)、展示成果,善于自改通过“佳作欣赏”、“经验推广”、“得到启示”等多个角度展示自己修改后的习作,体验自改习作的喜悦。“佳作欣赏”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从优秀作文中得到启发;“经验推广”优秀习作作者从自己写作体会或构思方面把经验介绍给大家;“得到启示”谈谈自己通过在作文修改上得到的启示和收获, “你认为本次习作中,你最满意的修改在哪里?”可以是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句话或一段话等展示自己的修改“成果”,“你学会了哪些修改方法?”如怎样写出人物的外貌特点,怎样把细节写具体等。老师评定等级时,习作等级可设为“习作等级+修改得分”,习作等级在学生第一次完成习作后就评定,修改得分在学生自改后评定,老师针对学生的修改,采用加分的方法,而且不封顶,可超过百分,让学生看到到自改习作的成绩。哪怕他们只改出一个错别字,一个标点符号,也应该得到肯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作文在修改后的进步,尝到学习成功后的喜悦。还可把学生修改后的原稿张贴在“学习园地”供大家学习、把自改后的习作发布到“班刊”“博客”“班级网站”、推荐到报刊发表等,体验到自改习作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乐意自改习作。“文从改中出”,诚然,要使学生自觉养成勤于改文的好习惯,教师所付出的艰辛,远要比自己亲自动手批改多三倍、五倍。我们必须给学生充裕的修改作文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必要的指导,学生才会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逐步领悟写作的窍门,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相信孩子的语言会在一次次修改中亮起来的。五、研究的对象、方法、步骤(一)研究的对象以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的前一阶段,以四年级一个班(45)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我们首先对学校的老师、学生进行问卷,然后进行归类统计和细致分析,撰写了调查报告。通过问卷调查,将我们了解到的学生写作水平、评改能力等情况,使得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落实学生自我写作与评改的现状,为进一步提出新的写作与评改组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习作,充分发挥潜能的课题奠定了基础。(二)研究的方法(1)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学生和一线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教师平时在学生语文写作方面所作的尝试和取得的成效,为下一步的课题研究提供现实依据。(2)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组成员和其他一线教师的亲身实践和尝试,探索并挖掘出适合学生需求的、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活动内容。(3)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教师撰写案例的研究和比较,分析各种写作方法给学生带来的效果,进一步提炼出教学途径。(4)经验总结法:根据各阶段的实践经验,总结出能够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切实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望能为广大教师提供指导和借鉴。(三)研究的步骤⑴启动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1月)组建课题组,确定研究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撰写计划,初步确定实验框架,召开课题开题会收集相关资料,建立研究档案(案例、反思、学生作品),进行研究。⑵实施阶段(2012年11月—2014年11月)在研究初期,积累和筛选与课题有关的经验材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进一步提高理论认识。为研究做好准备。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培训和听课。了解当前习作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学生的学情调查。开展相关研究活动。每学年规定课题组成员至少每人上一节研究课;每学年举行一次征文比赛;每班每学期至少有2篇习作在网站上交流。调查、了解、分析习作有效教学实施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发展情况,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不断总结经验,撰写相关的教学反思、教学叙事及论文。课题组成员每学期至少有一篇教学反思或叙事或论文在网站上交流⑶总结阶段(2014年11月-12月)整理课题研究原始资料。编辑成果专辑,教师、学生成果汇编成册。撰写结题报告,申请课题研究结题鉴定。七 具体措施本课题从2012年9月申报开始到现在已历时一年半,虽然研究时间比较短暂,但学校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课题实践力度较大,围绕课题研究,课题组主要开展了如下的工作。1夯实管理,健全研究机构在课题研究的初始阶段,课题组为了确保研究实验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研究的方法、对象、内容、步骤,为课题实施做好充分准备。制定了课题研究制度,如:每学期要制定具体的短期研究计划,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会议(一般每四周一次),交流研究现状、研究成果及研究困惑与困难,及时调整研究方向或内容;建立了理论学习制度,采取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及时写下学习心得及教学反思;要求每个课题组成员在每个研究阶段至少撰写研究心得或论文两篇;每次专题活动或研究课有记录等等。这些制度的制定,为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发挥了积极的保障作用。2理论引领,创设研究氛围自课题被批准立项以来,多次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教育科研理论著作和经验文章,统一思想,提高理论和研究水平,确定研究方向,并将课题分解落实,让每一个课题组人员都明确各自承担的职责。每学期始,我们先召开课题组会议,一起讨论课题研究计划,探讨在课题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等等。课题组先后组织大家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研究》《小学语文教师》等杂志上的相关专题,鼓励大家撰写学习心得与反思,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课题沙龙活动,这一个个举措逐渐转变了课题组成员的习作教学观念,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也使课题研究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课题组老师参加各种教学观摩、学习、参观等活动,特别要利用网络信息,吸收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汲取各种教育实践的营养。积极开展公开教学,定期安排一位老师上一节公开课,课题组成员相互听课,相互切磋,共营互惠。这些学习有效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3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学生习作素材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通过举办活动最能得到显性的表现、锻炼和检验,活动不仅激发作文教学者和受教育者的热情,而且能留给他们永生难忘的记忆。课题组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在校内校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比赛。在活动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练习作文,让作文成为学生内心抒发情怀的需要,这是我们研究的目标。为此,我们根据中年级段孩子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参观消防演练、学雷锋活动、庆六一征文、读书笔记评比、小组流动日记竞赛等,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自由、自主、快乐地写作,在玩与写的过程中发展了习作能力。八 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经过一个学年的实验与研究,课题 “提高中年级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学生作文兴趣有明显提高,作文成绩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在研究中获得理念与素养的提升,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1、学生的转变(1)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作文兴趣培养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规范了训练过程,使每次的作文写有目标,评有依据,改有方向。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文、改作文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由害怕写作文到乐于写作文;由“空洞无物”到“灵性四射”;作文题材俯首可拾,佳作妙语信手拈来。(2)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在这一个多学年中,学生通过阅读、记读书笔记、写日记、办手抄报、社会活动等,知识容量大大增加,写作兴趣逐步增长,写作能力日渐提高,并养成了随手记笔记,随时写日记的好习惯,为更好地进行兴趣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利于阅读教学。(3)提升了学生习作水平。学生在习作兴趣提高以后,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让此成为最佳的动力。许多学生以作文为乐事,并且致力于习作锻炼,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虞快同学的作文《小章鱼脱险记》发表在《新作文》周刊上。《请为我送上祝福的掌声》发表在《常州晚报小记者》等。蒋妍、蒋依辰同学在溧阳市作文选拔赛中,获二等奖。(4)发展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作文写作和评改能力的培养,实践的形式和内容,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学生,使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首先,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修改作文的能力。其次,大量的阅读、记读书笔记、写日记等,发展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2、教师的转变实验研究的历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经过实验,不但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习作水平得到提高,老师在探索中更获得了长足的进步。(1)全新的习作教学观。通过今昔教学策略的对比,教师的作文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崇尚填鸭式的技能技巧教学法,而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创设情境,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情感,写出佳作。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因而习作教学过程轻松愉悦,张驰有度,充满人文情怀,彰显个性色彩,形成了新课程中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观。(2)生成了习作教学的素养。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作文的过程中,在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教给学生写作与评改的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习作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找回写作教学中久别的童心、童趣,从而更深、更广地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在师生互动中丰富了情感,加深了体验,生成了智慧,提升了素养,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3)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通过研究和实验,促进了我校教师的教育科研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撰写了有一定质量的研究论文。陈丽娟老师的《让每个学生都“能说会道”》,陈学秀老师的《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有效指导小练笔》,戴惠仙老师的《想象作文设计举要》《探究作文教学之“三源”》,黄爱红老师的《培养思维能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等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或获奖。教学科研能力有了整体的提高。 九 课题研究中的困惑与努力方向 课题研究已进行了一年半,从各方面来看,学生的作文也的确得到了提高,但仍有许多困惑,特别有几点思考需在这里提出:1.大班化教学,班级中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虽在提高学生整体习作水平,缩短学生个体之间差异上做了一些工作,但收效甚微。怎样才能更好地、真正地让每个学生的习作水平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呢?2.课题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出成效,需要研究人员倾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而教师平时教育教学工作繁忙,如何调节是急需解决的问题。3.由于科研能力有限,在研究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会走很多弯路。希望教研教科室的专家加强指导和引领。

高校科研课题团队运作中存在的问题论文

高等学校有三个基本职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其中科研工作是高校不断提升内涵、培养创新人才和提高服务社会能力的基础。高校科研工作的一个主要体现就是每年承担大量的各级各类的科研课题,而承担科研课题的常见组织形式是非固定的课题组。课题组往往是随着课题立项而组建,随着课题的结项而解散,是一种机动灵活的动态组织。一个科研课题的完成需要整个课题团队的齐心合力,课题完成的质量也取决于每个团队成员的工作质量。但是,一个科研课题团队的构建并不是那么容易,在团队运营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探寻高校科研课题团队构建中存在的障碍,寻找解决障碍的对策,对于高校科研工作者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高校科研课题团队的特点

高校科研课题团队是依托于某个课题而形成的,由课题负责人申请课题时,根据需要临时寻找成员组建,一般成员为6人以内。这样的团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动态性和稳定性。动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间上动态。课题团队的组建在时间上不确定,是在课题申报时构成,什么时候课题结项,团队也就随之解散;二是团队成员动态。每次课题团队的成员构成都不确定,主要由课题负责人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和确保立项的需要以及个人关系来召集人员。在下次课题申请时,又会形成一个新的团队;三是负责人动态。课题负责人的不同,会影响到整个课题团队工作的风格和氛围。稳定性是指一旦课题团队形成,人员构成上轻易不会变动,不会有人加入或有人退出,一直保持到课题结束。

(二)自发性。课题团队是自发形成的,并不是硬性规定的任务,不需要由行政手段来监管和控制,成员是由各自研究兴趣和个人需要而自愿聚集在一起的。

(三)领导者影响力的非权力性。课题团队的领导就是课题负责人,他对整个团队成员的影响力不是来自于他具有的权力,不是因为他具有的某种行政职务,更多的是一种非权力性影响,即其具有的渊博的知识、优秀的品格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吸引课题成员愿意与其一起完成一项科研任务。

(四)课题负责人与成员之间具有心理契约。课题团队成员的权利义务没有明确的书面规定,但是存在心理契约,即课题负责人期望成员能服从任务分工,具有研究热情与合作精神,积极投入,自始至终按时保质地完成课题。成员也期望课题负责人能履行好课题指导工作,在课题结束后在成果排名以及经费使用上能公平公正。

(五)成员之间已经熟悉或有过合作经历。课题负责人一般愿意与合作良好的人再次合作,而且召集的课题成员大多是相同研究领域,同属于一个院系。甚至更多时候课题团队是“导师+学生”的模式,因此成员之间已经很熟悉,这样便于沟通联系,缩短磨合期,利于加快成果的产出。

二、高校科研课题团队构建的障碍

科研课题团队的构建就是课题负责人寻找几个具有研究兴趣和研究意愿的人组成一个团队,共同完成某项课题任务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会遇到一些障碍,使得课题团队迟迟确定不了。这些障碍体现在:

(一)团队负责人的召集能力有限。作为召集人的课题负责人应该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团队组织管理能力,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具有较为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召集到人员组建课题团队。如果缺乏这些条件,课题团队的构建将很困难。

(二)课题级别不高,吸引力不够。现在各级各类课题很多,有国家级、部级、省市级等纵向课题,还有横向课题。如果是参与市一级的课题或横向课题,很多高校在评职称时不算,或者是级别低的课题,经费也相应的少,这就使得这样的课题吸引力不够,很难吸引团队成员。

(三)优质人力资源匮乏。一项科研课题的完成需要聚集多位具有不同学科背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人员参与,作为课题负责人也希望召集精干力量一起完成课题任务,但是有时这样的可心得力的优质人才很难觅得。

(四)成员间认同度不够。课题团队组建后,成员们需要在一段时间内精诚合作,在知识共享、和谐友好的氛围内工作,这就需要成员间具有很好的认同度。如果认同度不够,某一成员不愿意与另一名成员共事的话,就不会加入到团队中来。

(五)成员个人意愿不强。课题团队的组建是自愿的,没有任何的强迫,完全听从成员个人的意愿。但是也许因为时间、个人精力和兴趣等多方面原因,成员加入团队的意愿不强。

三、高校科研课题团队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除了在课题团队组建时遇到一些障碍,整个课题团队在运作过程中也会存在各种问题,影响到课题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一)负责人组织不得当,团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团队效应。团队效应就是要体现出1+1>2的效应,这也是团队建设的主要信念,这需要团队每个成员都能调动起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了共同的愿景和目标发挥出各自最大的优势。然而很多课题团队的负责人缺少相应的管理协调能力,不是组织工作缺失,要不就是凭个人喜好和感觉来决定某些事情,不听取别人的意见,使得整个团队活力不足。

(二)团队没有实现真正的.学术合作,仅是简单的拼凑。很多的课题团队是为了保证立项随意的把几个人拼凑在一起而组建的,组建之后,成员之间没有密切的学术交流,各干各的,最后也是把各自的研究成果拼凑在一起。更有些人仅是挂个名,并不真正参与课题的运作。这样,团队成员很难形成知识共享,在科研能力方面自身的成长有限,也阻碍了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三)团队成员结构不尽合理。结构主要包括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与学院结构。课题团队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年龄结构偏年轻,职称结构编低,主要以讲师为主。这主要是因为年轻的讲师在科研道路上还只是起步阶段,成果积累也不丰厚,以负责人的身份来申请课题很难,只能参与到其他人的课题中来学习和积累。而副教授或者教授职称的人员往往希望以负责人身份组建自己的课题团队,而不愿参与别人课题。

结构不合理还表现在知识结构上。课题团队需要具有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人,大家可以在知识和技能上互补。然而由于院系划分和学科分类,以负责人个人能力来组建跨学科的团队难度很大,这就造成团队缺少多元化的知识背景和科研经验。

(四)成员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不一致。一个团队要想有能力有活力,需要每个成员明确团队目标,而且团队目标和成员个人目标尽可能一致,这样可以保证每个人都真正融入团队,向着团队目标前进。但现实中很多课题团队的成员并不清楚整个团队的目标,个人努力找不到方向。而且有时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不一致,个人的需求很难在团队中得到满足,削弱了个人的积极性。

(五)缺乏清晰公正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课题团队往往缺乏比较明确公正的评价和激励,活干得多少、质量如何没能得到相应对等的评价,即使有评价,但是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配套的话,这种评价也毫无意义。比如课题组在组建时一般成员的顺序就已经确定,即使排在后面的成员承担的任务较多,产出的成果较多,但是一般情况下这个顺序不会轻易改变。因此,激励不足,团队的投入度不够,绩效不高。

四、高校科研课题团队构建和运作对策

(一)要建立跨学科的研究团队。科学研究应该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关注现实问题,而且现如今的重大科学突破也大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传统的单一学科的研究不能更完整地看清现实的全貌,因此要想寻找到真正有价值的科研问题,从而成功地获得科研资助,就必须要建立跨学科的研究队伍。科研团队成员的多样化有利于知识的融合和互补,能够拓宽研究领域,提升科研实力。

(二)团队成员的选择标准要灵活。课题团队在确定成员时往往关注的是成员与课题任务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积累,或者看中的是成员的学历层次,其实大可不必过于拘泥于这些。还应该关注成员的两点特征:一是成员的实践经验。学历固然重要,但是实践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些成员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在很多问题上视野会更开阔,观点会更敏锐,对整个课题的完成能提供很多实用有价值的意见。二是成员的个人学习兴趣、热情和合作态度。有时兴趣和热情比能力重要,能激发出一个人的内在潜力,因此在选择团队成员时除了学历和知识积累,还要看一个人是否有学习兴趣,有科研的热情,是不是有很好的合作态度。

(三)课题负责人自身的管理能力要提高。团队的运作与管理,负责人要发挥较大的作用,这需要负责人有很好地管理和协调能力,要思考如何规范、有效地组织组内成员,落实课题的分工,推进课题的发展,提高课题的效率。要注意几点:一是要清楚地认识自己与成员之间的关系。课题负责人只是牵头,引领大家共同来完成一项科研项目,大家是平等的,不是成员给负责人打工的,成员也不要认为是给负责人帮忙的;二是要学会发动成员共同管理团队。团队管理不是负责人一个人的事情,需要所有成员的共同参与。因此,负责人要给成员充分的自主权,要听取并尊重成员的意见,凡事共同商量,争取达成共识;三是要学会利用外部资源。在课题的组建和运作过程中,课题负责人要学会充分利用学校、院系的资源,遇到困难主动寻求外部力量的帮助。

(四)建设良好的团队科研氛围,密切学术交流。很多课题团队已经偏离科学研究的宗旨,只是为了立项目完成科研任务、得经费、评职称。团队急功近利,重结果轻过程,人心浮躁,踏踏实实做科研的越来越少。而这样的团队不会有较好的创新性成果,成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学习。因此课题团队应该不断宣扬专注严谨坚持的科研精神,让成员目光长远,不去关注暂时的利益得失,更多去关注科研过程中自己的积累和学习,使得团队有很好的一种讲究科研的氛围。同时,定期进行学术交流,汇报各自的研究进展情况,存在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这样大家互相促进,互相学习,思想碰撞会有更多的科研灵感,从而提高团队的绩效。

(五)建立多形式的激励机制。课题团队的活力来源于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需要对每个成员进行有效而足够的激励。而每个成员的能力、需求、动机是多样的,激励的方式也可以多样。物质方面的激励包括对课题有较大贡献的人员给予现金奖励,对成员发表的论文和着作给予资金支持。精神奖励包括赞誉和高评价,在结项时根据每个人贡献重新排名。激励时要注意:一是根据人员不同能力进行差别奖励;二是奖励的依据不仅是根据产出即发表的论文,同时也要考虑成员的沟通协作精神、奉献精神;三是要认识到团队成员的自身学习与成长也是一种激励。

课题组(kè tí zǔ),目的是为解决该领域出现的问题,找出应对的办法并转化研究成果,确保研究课题发挥应用价值。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课题组成员的 个人 总结 ,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课题组成员的个人总结1

根据县教研中心和学校的要求,本学期语文课题组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立足教学实践,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组织全组教师进一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具体分析,共同探究,大胆取舍,积极开展校内公开课、听说课和评课活动。9月20日,对刚调进我校的胡学刚老师的汇报课进行了听评研讨。10月22日至24日,组织全体教师奔赴沙镇溪中学参加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题研讨会活动,并认真听取了宜昌市语文教研员李祖贵老师的 报告 。

11月14日,我们又都到郭家坝中学参加了协作区综合性学习课题开题仪式教研活动,听了三节综合性学习研讨课。11月18日至11月23日,熊华赴武汉观摩了第三届湖北省青年教师语文优质课竞赛,回校后在八(1)班上了示范课《沁园春雪》。12月5日,邀请县教研员向元茂老师莅临我校指导课题结题阶段的工作,胡学刚和王必海各上了一节综合性学习示范课,得到了专家的肯定。12月21日至12月23日,向方杰到孝感参加了省级语文综合性学习研讨会,返回后上了一节综合性学习示范课《岁月如歌—难忘的初中生活》。

二、努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了提高全组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每位教师经过虚心学习,勤奋钻研,每个人都建立了博客,建成了 文化 中学语文教师网博客圈。大家或把各自的教研文稿发表在博客圈上,或把综合性学习相关的课题资源转载过来,便于相互学习交流。

三、抓好常规教学检查。

为了把常规检查落实到实处,本学期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具体 措施 ,以七、八和九年级三个备课组为单位,每月由教务处检查并反馈教师常规工作。对于常规工作中部分教师存在的问题,及时与本人沟通,要求其纠正并改进。这样的检查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四、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课题实验,健全课题档案资料

七年级组组织学生开展了“探索月球奥秘”等综合性学习, 八年级 开展了 辩论 赛,九年级开展了“走进名著”、“话说千古风流人物”、“岁月如歌—难忘的初中生活”等综合性学习。

向方杰老师的论文《一节课外阅读课的教学 反思 》和《开发利用综合性学习资源》分别发表在中华语文网和人教网上。向方杰、王芳、王凤兰、郑艳琼的论文课件荣获县级四优论文一、二、三等奖。向方杰老师辅导的学生屈江华、王莲芳的作品《我找回了自我》、《话说关羽》、《渔家傲秋思》发表在宜昌教研网上。这些课题实验资料全部整理成册并归档。

对于课题组工作中还存在的不足之处,我们将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努力提高课题组全体实验教师的积极性,自觉性,努力做好课题实验工作,为下学期“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课题的顺利结题作好充分准备。

课题组成员的个人总结2

《初中思品课渗透时事 教育 的策略研究》课题组就是一个交流、学习、成长的平台,我们期望打造成一个学习研究型团队,在课题组研究活动,每位成员在学习中得到进步,在研究中得到提高,在实践中得到成长。

在即将过去的20---20--学年第二学期里,课题组围绕学期目标与研究重点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初步达成了以下目标:

1.在观察体验、学习思考、参与研究、实践总结的反复过程中,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和教学质量观。

2.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课堂教学改革,自觉践行学校提出的自主学习型课堂的各项要求,教材解读能力、教学设计能力、驾驭课堂能力有明显提高,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校、区、市的基本功竞赛、评优课活动中能取得了较好名次。

3.课题组成员的教学反思能力得到提高,能以教学中碰到的问题和困惑为课题进行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团队中有几篇论文在区以上论文比赛中获奖,在政治学科核心期刊发表。

本学期,课题组的研究方式与内容依旧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主与合作相结合、学习与应用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围绕自思品课有效渗透时事教育的途径与策略开展活动。

(一)活动形式:

课题组活动的主要方式有:理论学习、课堂观摩、主题研讨、外出学习、总结反思等多种形式,活动务实高效。根据学校要求,课题组制定了三年行动规划。每学期制定课题组活动计划,每学期进行课题组情况总结,既总结成绩与 经验 ,也反思问题与不足。建立课题组网站,内容包括成员简介、成员的个人成长档案、计划和总结、活动报道等,通过网站完整呈现课题组运行过程和工作成果。

(二)主要方式及重点活动:

1、理论学习。

课题组定期为成员购买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如:等。至少订阅一份教育教学类杂志,并要做好 读书笔记 ,撰写 读书心得 ,课题组鼓励成员及时撰写教学案例、教育反思和研究 文章 等,并积极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优秀论文评比活动或向正规杂志社投稿。

2、课堂观摩。

课堂观摩是最真实也是最有效的研修方式,学期初,课题组统一安排了“每周一课”专题研究课,围绕某个主题由成员开设研究课。每次活动都认真组织课堂观摩和深度研讨,收集活动资料并归档。例如:20--年4月7~8日,课题组成员李春林、吴海娟、倪健老师分别在录播室开设研究课,课题是《承担责任与学会亲近社会》,这次同课异构研讨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全体课题组成员都参与了课堂观摩和课后评议,对三位老师的精心设计和风格各异但效果颇佳的学习效果表示肯定,一致认为他们能恰当利用多媒体,在课堂学习环节中充分围绕时政 热点 话题展开合作探究,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学习学习兴趣高涨,是3节成功而精彩的课!

20--年5月16日上午,课题组联合陈建伟工作室成员在行政楼四楼会议室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此次研讨活动是针对上周观摩了3节研究课,在观摩之前已对成员提出了评课要求,要求教师认真观摩,关注课堂教学与时事教育契合度和对照课程标准评价课堂教学的达成度。课题组和工作室成员逐一进行了评课。工作室领衔人陈建伟主任最后发言,他指出:《慧眼看世界》环节很好,应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对教材进行梳理,理出体系,现出重难点,避免照本宣读;一些鲜活的时政材料要适时地引入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和生动性;要正确处理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增强活动的教育意义,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3、主题研讨。

教学案的编写、慧眼看世界的组织、自主学习思考题的编制、教学情景材料的选择和处理、教材解读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材内容的呈现与教学内容的呈现、在晓声学堂环境里的上课模式、论文撰写定为课题组的研讨重点。例如:3月22日,课题组张李老师借班上课,课题为《多彩的情绪》。这次上课是为3月23日上研究课做准备的。上完课后,工作室成员会同初一年级政治学科组对该课进行评议,提出了改进建议,张老师连夜修改调整。修改调整的效果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3月23日,张李老师在录播室上研究课,全体政治老师都参加了听课和评课活动。

大家普遍认为张李的课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第一,对教材文本钻研得比较深。各项教学活动都能紧扣教材,对教材的解读比较精准,整个一堂课突出了“情绪是多彩的”“要努力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两大重点。

第二,教学设计很精致。经过试上,张老师发现原先的教学安排不是很合理,她及时作了调整,教学流程变得更加清晰合理,每个教学板块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清清楚楚,教师教得明白,学生学得明白。

第三,带领学生进行了深度思维。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分类是教学难点,张老师故意让学生对“喜怒哀惧”这四种基本情绪进行分类,有意让学生无所适从,很自然地就引到了积极和消极的界定标准。在评课过程中,大家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课题组还要求成员再听一遍该课的课堂实录,并撰写评课稿。

5月13日,课题组李春林、吴海娟老师对外开设了一节针对性极强的中考复习训练课,课题组和来自江阴和常熟学校的老师们现场观摩这堂公开课。课堂上,两位老师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攻,训练为主线”的思想,结合时政热点设置学习情景和探究问题,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激发,课堂得到了非常理想的学习效果。

4、总结反思:

课题组要求成员每个教案实施后都要写教学后记、一个月写一篇教学 随笔 (取名:《课堂——生命成长的地方》)、每个学期要写一篇 教学 工作总结 (提倡写成论文,争取获奖或发表)。

20--年底,课题组将在汇总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完成课题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分析,对该课题进行全面、科学地总结与反思,及时撰写好结题报告和进行研究成果的汇报总结。

课题组成员的个人总结3

繁忙而充实的一学期已经结束,在这里将我们组“引导自学”型课题研究简要总结如下:

一、抓理论学习

组员认真学习《从教育原点出发》、《何炳章文选》,在每次的课题组活动进行交流,不断深入理解何老自育自学理念的精髓。

二、深入课题研究,优化课堂教学

我们音乐课题组成员坚持平时用“引导自学”课型上课,同时课题组内实验“老兵”上示范课,实验“新兵”上过关课。大家认真备课,共同研讨教案,确定每节课的重难点,课堂上,看课老师认真记录学生的自学情况、小组讨论情况和教师的点拨。在课题组活动中上课老师认真分析教材,阐述自己的构思,听课老师讨论看课的客观看法,建议在日常实验班级中,小组自学的方式、小组长的训练应以老师带学生模拟的方式言传身教,便于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提高效率,加强自学效果。

在平时的教学中,点滴渗透自育自学的理念并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尤其提高小组长的组织管理能力对组内其他同学的帮助很大。我组檀莉老师要求组长准备记录本,对本组同学进行全方面评价和帮助,收效甚好。

三、积极参加区内课题活动

20--年3月28日下午,澳海市阳光中学“引导自学一样乐器,提高每位学生艺术素养”子课题现场观摩会在阳光中学多功能厅举行,包河区教体局高俊局长、教研室李琼主任、何炳章先生、我校三个校区的音乐实验课题组的董湘平、王梅、焦华老师和各实验学校的老师参加。

阳光中学的学生现场展示了小提琴、古筝、竹笛、 架子鼓 ,吉他等自 学乐器 的成果,3:40——4:30全体老师现场观摩了阳光中学各乐器社团“自学乐器”活动,4:30——5:30专家和各课题组成员就“自学乐器”进行课题研讨,各实验学校教师积极发言就工作中出现的困惑提出疑问进行研讨,其中阳光中学胡青春老师提出:已经学会的问题是否还要学?没有学习兴趣怎么办?小班教学是否更能合理的配置教学资源等问题,教研室李琼主任就胡老师提出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老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多多观看、欣赏,激发学习兴趣,利用相邻的教学,分开练习合理利用教学资源,集中点评指导,建立评价机制。

最后何老从他所撰写的《从教育原点出发》一书中第143页当中的一篇文章谈了他的看法,希望老师们可以培养孩子们每天都演奏的习惯,增加民乐的学习,以及 学习 方法 的引导,不求人人成“家”,但求生生提高音乐素养,要寻找适合的方法,从而提高每位学生的艺术素养。

四、问题与反思。

1、如何让年轻老师更快更好地理解和贯彻《原点》中的理论。

2、目前“引导自学”型课堂中的新歌教学已经比较成熟,如何尝试在 音乐欣赏 课中使用“引导自学”课型,充分挖掘学生的音乐潜力。

课题组成员的个人总结4

一、本学期取得的成绩

课题组组织的一切活动都是和青年教师的成长有关的,课题组定期举行各种公开课,有老教师上的示范课,给年轻老师学习,也有让年轻老师上公开课,然后进行集体评课,找到闪光点和不足。在这样的坏境下,青年教师能够及时的发现自己的问题,努力改进,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课题组的帮助下,我参加了多项比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拿到了--区机器人优秀教练员的称号,和--区教师基本功竞赛的一等奖,然后让我觉得有更大的提升的是这两点。首先我觉得我渐渐的有了自己的上课的风格,不再会有意的去模仿某些老师的课堂,在课堂教学当中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付诸实施。第二个是我已经渐渐的会更多的思考课堂之后的东西,每次考试下来我都会主动及时的.找学生谈心,在一个个的谈心过程中,我发现我自己在和学生的交流当中,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且能够及时给迷茫的学生以正确的指导。

二、反思自身问题及改进措施

今年我教授的班级成绩并不是很理想,所以能反映出我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优秀生人数比较少,差生人数比较多,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还有待提高。

所以接下来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如何进行提优补差工作和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我思考了以下的对策,首先是努力提升自己课堂的教学水平,使自己的课堂更有吸引力,让差生能够主动认真听课。其次要更加注重情感教育,多去关心关心学生的生活,只要有微小的进步,立刻进行表扬,最后要对这些差生开小灶,课后多辅导,多指点,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布置太多太难的作业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布置适当的可以及时完成的作业,让差生更有成就感。大部分差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往往对物理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在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不要给他们现成答案,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

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我也非常感谢课题组这个平台让我有了更多可以学习的机会,我也会珍惜这些机会,努力学习,使自己获得更大的进步。

课题组成员的个人总结5

本学期,我们始终坚持“科研兴校”思想,围绕“积极创设育人环境,让学生快乐成长”的教育主题,以新课程改革为重点,以课题实验研究为抓手,以校本培训为依托,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扎实推进新课改,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注重学习,加强培训。

更新教学观念,提升学习品位,做“科研”的先行者,我们努力做到了:

1自我研读。每位教师在一学期中均自学了多本课改方面的理论书籍。

2经常开展三五一群的学术沙龙,利用教科研组或每周课改固定学习时间围绕专题进行交流与研讨。

3带着问题广泛收集相关资料,不断解决新问题。交流中许多问题得以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们继续深入研究,或是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解决,或是利用理论知识个别突破。

4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倡教师网上学习和积极交流。我们制定了课程网浏览制度,要求实验教师每周至少浏览一次网站,看两篇,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稿件;

5认真落实“青蓝工程”,抓好青蓝工作室的建设,发挥青蓝工作室的作用。

6认真组织集体备课,学校主管领导参加,时间每周不少于两节课。

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培训,使实验教师的研究热情提高了,研究能力增强了。我校的课改进程也进一步加快。

二、扎实管理,深化研究。

为了进一步完善课改实验的研究,我校组织开展各项课题研究活动。如:

开展低年级动态识字教学探讨、中年级的“影片为 作文 教学提供了新天地”的教学专研等,我们还重点抓好课题研究实施计划的制定和落实。

1、定期进行课题研究交流例会,注重课题研究的计划性、实效性。课题研究例会分两个层次:即课题负责人例会和各课题组成员例会。

2、课题组与教研组相结合积极开展实验工作,定期举行课题研究专题培训,加强课题操作过程的指导(每月一次具体活动);组织教师按计划积极开展实验研究工作,提倡教师之间的合作、探究,将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进行有机地结合。

3、抓好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注意落实研究计划,搜集、整理课题实验有关原始资料;加强课题实验工作的阶段总结。

4、人人参与研究,以课改促科研。期初根据学校课题拟订子课题,积极结合学科教学开展研究,以网络资源为平台,以课题实验为途径,以课堂为实验基地,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逐步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三、开展活动,注重交流。

本学期我们在延续上一学期研究的重点问题的基础上增强教科研组活动的实效性。注重了课题研究与教科研活动相结合,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科研活动与培养年轻教师相结合,努力做到了教科研活动经常化、专题化和系列化,促使教科研组建设上一个台阶。

四、善于总结,不断提高。

全体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克服困难,认真撰写出一篇成功的教学论文。在积累与实践中,教师的课改意识增强了,课改能力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课题组成员的个人总结相关文章:

★ 科研人员的个人工作总结

★ 科研课题的个人工作总结

★ 科研工作人员个人总结

★ 科研的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 关于科研课题的个人工作总结

★ 2019科研人员年终工作总结

★ 2020实验室实验人员个人工作总结

★ 科研的个人总结报告

★ 科研个人总结范文

★ 科研课题的自我工作总结与评价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如何培养

浅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要求○郑珠1,侯友2(1.内蒙古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2.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内容摘要: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角色变化,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评价者,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这种角色的变化向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挑战,我们应认真分析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以不断的创新精神推动素质教育,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角色;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世纪之交的全球性浪潮,我国新课程改革在这次浪潮中异常活跃,新的课程标准已相继出台。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教师素养的进一步提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以其独特的身份让人耳目一新,对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新的教育理念、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等,与教师长久形成的、原有思想观念和思维行为习惯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素养也就显得日益紧迫,培养一批具有优秀教学艺术风格的信息技术教师也是当务之急[1]。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评价者,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这种角色的变化向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挑战。因此,当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具有开发、整合、设计课程的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为其他学科打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基础,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各门学科教学中度过的,而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课程计划中不可能占据主要地位,只可能是一小部分,但信息素养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又十分必要,因此只能通过其他课程的教学活动作为培养信息素养的主要渠道。因此,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在各个学科教育中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为此,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信息技术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执行的做法。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的途径主要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和在课程中使用信息技术,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使学习良性互动起来,使学生学到的各学科知识有机的整合起来,并且借助研究性学习、主题学习等模式在实践中综合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终内化,使知识结构更加有序,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2.信息技术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敏锐的观察能力是指于细微枝节中看出事物的本质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感知能力。赞可夫说:“对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内心活动最细致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现象熟视无睹,也很难成为良师益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中更需要教师具有这种能力。这是因为,在利用媒体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会话、交流和有意义建构时,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揣摩学生的心理感受,捕捉每一点教学信息,从而帮助学科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和调整教学活动。3.信息技术教师要有创意思考能力。台湾辅仁大学的赖丽珍教授认为:教师创意思考能力是指教师将创造力运用于教学专业的过程,改变过去关于教学的想法、方法及策略,进而发展出新的想法、方法及策略,使得教学的构思和行动更富创意,教学成效亦有增进的能力。教学创意思考能力是教师创造能力的一种具体表现。教师的创造力运用是教学创新的关键因素,也是激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论是从内容的选择、过程的设计,还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都非常强调教师的创新教学设计能力。4.信息技术教师要具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点决定着教师应该是综合型教师,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但是,目前中小学教师的现状并不能完全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需要。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我国师范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我国的师范教育长期以来偏重培养学科专家型教师,课程体系呈现单一学科纵深发展的特点,专业课、学科课占的比例大,公共课、文化课比例小,使得师范学校毕业生的综合素养相对较弱。二是学校分科教学的结果。教师的学科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光顾历史、地理、政治书籍。要改变这种现状,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向博学或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这才可能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各学科教学的实践中,真正做到学习的良性互动。

浅谈计算机教学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对于现代的小学教育,学生已开始不满足于“知识=书本+粉笔+嘴巴” 的教学模式,随着小学生心理发展、生理发展期的提前,现代科学环境的影响,活动范围和方式的不断拓广,他们对知识、对信息有了更高、更多的要求,而计算机教学的引入正好顺应了这种时代发展的趋势,它将外界与学校、活动与课堂、书本与信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将“知识=书本+粉笔+嘴巴”更新成为“知识=书本+电教+嘴巴”,满足了小学教育乃至于现代教育的要求。一、计算机教学可以弥补教学器材的不足。增强小学教学中形象化成分。顺应小学生心理思维的发展规律。伴随着教育的发展,学生知识面的不断扩大,教材的不断更新,许多新事物、新知识的不断涌现,作为面对着心灵幼稚、思维能力低下、抽象认识发展缓慢这一特殊群体的小学教师来说,已很难通过简单的介绍、片面的几句话来让学生在内心世界形成完整的认识,即使是教师自己,也很难仅仅凭借自己的所知来弄清楚问题的关键,很难在很短的时间、较小的校园范围内找到合适的答案。而能让学生比较形象了解的实物模型、鲜明的彩图,完整的文字介绍,即使在城市学校也很难比较完整、全面的找到,因此,在传达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因教学资料、知识资料不能满足需要所造成知识盲点,造成教师与学生在知识传递上的阻塞。而计算机能够全面满足教学需要,解决这一问题,它通过网上传输获取教学中的所需资料,有力的弥补了教学器材数量与质量的不足,提供了丰富的教辅工具,并且运用各种动画、图解、音乐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系统全面的传输知识信息。更重要的是,小学生这一不成熟的群体,获取知识的绝对途径则完全依赖于教师课堂的传播,他们心理和思维的发展所要求的形象性资料,是任何教师都无法估计和全部满足的,而计算机教学则具有很强的形象性、灵活性、多样性,它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有针对性的选择,能把书本上简单或是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深刻、形象,很好的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发展快而抽象思维发展缓慢的心理特点进行信息的多元化处理,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二、计算机教学可以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克服传统教育教学过程的弊端。创造最佳知识传输效果。计算机教学引入课堂,其高效、快速的信息传递功效,与传统教学相比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在相同的课堂45分钟,采用计算机教学能够加大课堂教学容量、扩大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这在小学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小学生幼稚的思维对事物的认识需要寻求丰富的感官刺激,计算机教学可传递他们对知识需求,满足其求知欲。另外,计算机教学还能够简化教学步骤,克服传统教育教学过程的弊端:①可以简化教师繁琐的书写过程,以演示稿、幻灯片代替黑板板书内容,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②克服了教学空间的限制,完成了以前在教室不能完成的教学内容,使教学从教室走向了校外,从有限空间走向无限空间,拓展了教学范围。③克服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计算机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始终围绕学生这一活动主体,采用师生交互式的对话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值得我们认识的是,计算机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动画式的三维效果,能够完成教师光靠双手所不能完成的动作演示效果,特别在小学社会课的教学中,其优势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学生心理对动的事物的认识远远比对静的事物的认识深刻,对多颜色事物的认识比单一颜色的事物认识深刻,对图像事物的认识比文字知识的认识深刻,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比抽象事物的认识深刻。而计算机教学的三维效果正是起到了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静态的事物动态化,文字性的知识图像化,单一的事物多彩化的作用,适合小学生心理的发展,增强了小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刻性和长久性,因此,计算机教学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与中学或其它阶段的教学表现得更明显、更直接。三、计算机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培养小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计算机教学是学习革命的产物,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作为小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渴望和思考是非常强烈的,对于计算机教学所带来的丰富信息,是他们从未接触过的。第一,计算机本身就是一种现代科学产物,小学生对其中奥妙在教师的引导下必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计算机所提供的对话式功能,能满足于小学生爱动的心理,对计算机本身的操作就是一个自觉学习的过程,对计算机信息的寻找过程本身也就是一种满足求知欲的过程;第二,计算机所提供的虚拟式的演示功能,是在现实生活和实践过程中所无法实现和观察到的,它通过对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模拟的动画演示,如火山喷发的过程,化石形成的过程,江河形成的原因等等,能通过具体的视觉观察,使小学生产生外在教学认识与内在心理认识的差异,从而就培养小学生思考问题能力,产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第三,随着计算机教学的引入,使小学生接触面的快速扩大,知识掌握程度的不断加深,思维能力的不断加强,其所遇到的疑难也就越来越多,其心理内在对知识的需求也就日益强烈,问题是促进学习最有利的动力。因而,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必然会更加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对疑难问题答案寻求,同时也解决了以布置作业被动促学的教育弊端,从根本上符合了素质教育的号召,让学习的过程成为了“快乐学习、自主学习”。随着计算机教学深入课堂,它已开始逐步取代传统教育方式的地位,其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它所带来的教学效果的飞跃,是任何时期都不能相比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计算机教学必将成为课堂教育的主宰,成为推动现代教育巨大的动力和武器。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模板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信息技术论文模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在教学发展进程中需要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的不断创新。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增强教学效果,使得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合理,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 微课;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1、引言

微课教学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能够极大地提升教学效率,而且针对不同学生掌握情况还可以进行合理调整,对相关知识进行快速浏览或者仔细重复地观看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在应用微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拉近学生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信息技术教学顺利达到预期效果。

2、微课教学的特点分析

学习内容碎片化微课的内容需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将原有的结构化的知识进行分解,使其成为构成微课的知识碎片。在微课设计中需要抓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更加轻松的环境中去学习相关知识。但是教师应该注意不能为了满足微课的简洁性而省略一些必要的教学程序。学习时间零散化利用微课开展教学能够大大缩短教学时间,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主要是通过微视频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教学,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通过网络或教学平台去进行视频的观看与学习,时间上更加自由。

而且这种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开放的学习空间,学生的学习可以在课堂或课下进行,实现移动学习及远程学习。学习资源情境化微课教学在发展中实现了技术上的不断进步与创新,学生能够利用微课程展开自主学习活动,而且资源库中能够找到丰富的教学资源,形成比较完善的情境化资源包,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3、基于微课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原则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教师主导是指教师设计并决定教学的进程、内容、方法及具体实施;学生主体是指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学习,而是作为认知和发展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去开展学习活动[1]。这两种概念的结合中,教师主导的发挥是前提,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情绪,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主动去获取知识,然后将知识结合自身的理解去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与学习之中。这种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是相符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更多地去理解与应用,学生只有在亲身操作和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探究,才可以真正地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变成自己的知识。因此,在以这一原则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

1)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出主导性作用,能够对自己设计的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重难点等有足够的理解;

2)教师需要掌握所教学生具备的实际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这样在教学中才能选择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是灵活的,设置的学习任务也应该难度适中,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一些问题,逐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这样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有效增强。以学习目标为导向的原则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按照教材中的内容以及具体的教学情况,为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明确后,教师需要把学习目标作为教学设计及实施的依据[2]。学习目标与教学设计之间关系密切,影响这教学具体实施的步骤及方法等内容。同时,学习目标对学习者通过学习后会达到的某种程度进行了明确,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活动也更加有目的性。

通过学习目标,学生能够对自己取得的实际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学习目标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指明灯,使自己一直朝着目标前进。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充分理解课程标准中相关的教学目标说明,理解不同环节中教学方面的实际要求,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去设计一个合理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4、基于微课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策略

结合知识类型特点设计微课信息技术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及策略性知识这三类:第一类主要是信息技术相关的概念、事实、原理等内容;第二类是通用方法与应用技能,这部分内容比例最大;第三类属于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内部思维的发展[3]。在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教学设计中包含的主要是前两种知识类型,其具备的设计特点也是不同的。陈述性知识的微课教学设计主要应该关注学生对这类知识学习所需要的基础性知识内容。

微课所呈现出来的画面与声音也需要与小学不同年级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相符合,增强画面的形象、生动性,声音也要尽量清晰,表达明确,注意对教学重点的突出。程序性知识的微课教学重点应该是注重对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训练,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进行计算机操作实践,通过实践练习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还能使自身技能得到提升。小学阶段的程序性知识微课教学的操作比较简单,操作步骤也应该是比较容易理解与模仿的,在不同的操作步骤之间需要留有一定的停顿,让学生能够进行重复性练习。比如在指法练习中的基准键位学习中,先通过微课视频对正确的基准键位指法进行示范,然后留出几秒钟的时间让学生对自己的基准键位指法进行调整。学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基准键位指法,然后在微课视频的引导下进行正确的操作与练习。

加强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联系学科之间的知识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不同学科之间存在一种相互补充、交叉的状态,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之间也是如此[4]。比如信息技术中相关的发展进程及概念,与数学中的数学运算以及语文中的言语理解之间存在关联,信息技术的编程知识与英语学科存在一定的联系。信息时代的发展使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愈加重要,在学习中应该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学习“键盘与指法练习”时,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状况会对拼音打字的速度产生直接影响,在生疏的字词面前,学生的打字速度就会下降。同时,英文字母和汉语拼音相对应的熟练程度对打字速度也有密切的影响。因此,在学习“键盘与指法练习”这部分技能时,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的语文及英语知识水平,设计难度适中的指法练习内容。

5、结束语

微课已经成为现代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辅助性手段,微课教学的适用性是比较广泛的。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微课教学方式能够提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为课堂教学提供很好的辅助,学生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入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模式,进而提高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黎标.基于微课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4.

[2]钟奇澎.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与应用[D].辽宁:渤海大学,2016.

[3]熊开武.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9):42-44.

[4]李娜.基于微课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探讨[J].中小学电教,2016(1):53.

ating and app

高职生心理调适培养能力研究论文

范文 浅析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在高校扩招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就业竞争进一步加剧,高职高专毕业生出现了紧张焦虑、盲目自尊、自卑沮丧、从众依赖、急功近利及问题行为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要解决这些心理问题,需要学校、毕业生个人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心理;就业教育 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和金融危机的蔓延,高职高专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竞争也进一步加剧。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高职高专毕业生出现了一系列心理问题,有的学生甚至走上了自杀的绝路。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已成为高职教育中不可回避的一个课题。 高职高专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紧张焦虑:高职毕业生的这种心理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①环境的改变:高职毕业生即将告别校园,走上社会。这既使他们感到新鲜,却又让他们感到陌生恐慌。有的学生甚至过于估计了社会的复杂性,整日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之中。②对前途的迷茫:高职毕业生知道自己的当务之急是找工作,但找什么工作,怎么找,出路在何方却不甚明了。③外部的影响: 有的学生见到自己的同学朋友都陆续找到了工作,自己却迟迟没有动静,也不免心烦气躁,焦虑不安。心理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能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但过度的焦虑则会干扰我们的正常生活,甚至引发疾病,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盲目自尊:这种心理主要源于传统的陈旧观念,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必须从事“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的工作,否则就与自己的身份不符,辜负了自己多年的学习及家人的期望。这种心理既给大学生自己带来了不必要的负担,也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的印象。 (三)自卑沮丧:与盲目自尊相反,有的高职学生认为自己接受的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比不过本科生,对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严重缺乏自信。尤其是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挫折时,这部分学生更容易怨天尤人,灰心丧气,丧失前进的动力,严重的学生更是会引起抑郁等病症。 (四)从众依赖:有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对自己缺乏全面清醒地认识,就业时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盲目随大流,错过了适合自己个性与发展的机会,从而带来工作上的不适及心理上的压抑。另有一些学生则是抱着依赖心理,自己从不主动争取就业机会,等着学校和家长来为自己解决工作问题,从而丧失了许多就业的机会。 (五)急功近利:有的毕业生急于就业或赚钱,忽视了自身的长期发展需要,导致就业价值观扭曲,丧失了职业理想和社会价值观,甚至身陷就业陷阱。 (六)问题行为:有的学生在就业压力下,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行为,如:损坏东西、迁怒于人、拒绝交往、过度消费、酗酒等。严重的甚至沦为犯罪。 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高职教育中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本人认为需要学校、学生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学校方面 1、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向。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规格的多样化要求,合理调适专业,不断增强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搭建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实践训练相统一的教育平台,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深化教学和课程改革,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职业选择和自身需求自主选择课程;更要不断与企业加强沟通联系,加强实践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2、开展全程就业指导教育。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应从培养学生的择业、成才观念抓起,针对不同阶段,分别侧重择业、创业、就业等方面的教育指导。为此,就业教育要贯穿于高职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建立起从大学教育、日常教育到毕业教育,从政策教育、专业教育、法制教育、择业教育到创业教育的就业指导体系。在学生刚入校时,有相当多的学生对自己进入高职学习抱有遗憾或对自己所要学习的新专业不甚了解,从而影响其成才的信心。因此,在这一阶段,要对学生进行择业成才观教育,使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今后的就业情况及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在学习中期,可开展一些个性心理和职业适应性指导,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从而确定择业的大致目标范围。在这一阶段,还可对学生进行一些创业教育,拓展学生的就业目光;毕业阶段则要对学生进行政策、思想、技巧等全方位的就业指导,邀请企业人员和已毕业的学生来校交流,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 3、加强心理辅导,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学校要建设一支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从学生入学起就通过心理测评、心理讲座、心理咨询等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建立起校、院(系)、班三级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遇到问题迅速做出反应。 (二)学生方面 1、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做好就业的准备。正确的自我评价是择业的基础。高职学生应全面了解自己的理想、性格、兴趣、专长、知识和能力等,对自己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以免眼高手低或盲目自卑。同时高职学生在择业时也要看清就业形势,以社会需求标准来衡量自己,把个人客观性和社会客观性统一起来,注重以个人服从社会。此外,高职学生从一入学起就要注重不断积累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机会永远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2、学会自我调适。求职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前,就业路上更是充满了荆棘。在就业遇到挫折时,大学生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以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常见的心理调适法有:适度宣泄法(如找朋友、老师或父母倾诉等)、情绪转移法(如适当的娱乐或学习一些新知识新技能等)、自我激励法(在遇到挫折时,运用“我一定行”等指导性暗示来激励自己等)、自我慰藉法(在经过努力仍无法成功的时候,要有勇于放下的心态,退一步海阔天空)等。 (三)社会方面 从社会方面来说,相关职能部门应尽量出台相关的高职生就业政策和措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合理优化配置毕业生资源,努力营造一个公平和谐的就业氛围;企业方面也要尽快转变传统的“重学历,轻能力”的陈旧思想,本着“用人唯才”“人尽其才”的原则,以公平公正的原则来招聘人才,以实现更好的企业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沈国强.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及调试[J]教育探索,2007,(3) [2]张进.提升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3] 朱懿心主编.高职高专教师必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4]伏建平.高职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探析[J]交通职业教育,2008,(6)

高职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职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部分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可将其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大致分为抗压能力差型、人际交往障碍型、上网成瘾型和自卑心理型四种。而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不仅源于学生自身,还与学校、家庭因素息息相关,所以解决这一心理健康问题离不开学生自己的努力和学校的教育指引以及家庭的情感给予。

关键词: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类型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逐渐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它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在校学习和生活,也影响到其走出校园后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予以重视。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

在处理学业、感情、人际交往、就业等问题时,部分高职大学生出现焦虑、困惑、孤独、失落等不良状态。下面根据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归纳出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

(一)抗压能力差型

学习压力是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高职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学习底子薄,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目标,所以学习积极性不高。进入高职学习,这种不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继续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表现为经常迟到、旷课,甚至出现违纪现象。高职学校的教学模式又区别于初、高中,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使部分学生更加放纵自己。很多高职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自暴自弃。近年来,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而市场的务工需求却没有与之同比例增长,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就面临着失业。就连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就业前景已经不容乐观,所以高职学生就会倍感压力。表面上很多高职学生表现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态度,对于就业问题毫不关心,其实是掩饰自身的焦虑和担忧。因为他们深知自己学历不够、经验不足、能力不强,在激烈的竞争中肯定没有优势,深感前途渺茫。

(二)人际交往障碍型

很多大学生都渴望在学校中收获真正的友谊,并获得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我国的大学生绝大多数从小接受的就是教师和家长的双重管理教育模式,进入大学后,教育和学习模式变得宽松自由,什么事情都需要自己亲力亲为,因而部分学生因为缺少了家长和老师的当面指引,就会出现不适应。面对来自祖国各地的同学,在生活习惯、文化背景、性格、语言等方面的差异,一些学生由于性格内向、不善交往等原因,便会不知如何融入集体,不知如何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这种现实情况和理想愿望之间的差距,使得部分学生产生心理落差,容易出现自我封闭、交往恐惧等现象。

(三)上网成瘾型

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合理地利用互联网可以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但互联网上也存在一些极具吸引力的事物,一旦意志力不坚定便容易沉迷其中。在高中时期,因为有老师和家长的严格管教,有效地防止了学生上网成瘾。然而步入大学之后,原本成绩较差又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同学,一旦不能对互联网有正确认识和使用时,便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这不仅影响到学业,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正常人际交往,脱离集体,远离同学,对各种活动都提不起兴趣,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四)自卑心理型

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学校性质和学历层次不满意的居多,认为读职业技术学校就是混文凭,满足家长的读书要求,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尤其是在与本科院校的高中同学交往时,更加觉得读高职很没有面子,自然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家庭贫困也是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入学校学习时,会比其他学生更容易敏感。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希望得到同学的尊重,不要被区别看待。他们小心翼翼地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十分在意别人的言语和表现,一旦出现有伤他们自尊的言语或者行为时,他们就会变得自卑起来,往往容易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与人交流。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从高职学生面临的常见心理健康问题来看,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个体因素

在进入大学之前,很多学生都是温室里的花朵,被父母照顾得无微不至,很少自己独立解决问题;进入大学后之后,高职生须要独立面对来自学习、就业、交往等方面的压力,有些学生不知如何应对。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从近几年的招生录取结果来看,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很低,甚至不足200分。可见,很多学生没有达到高等教育要求的素质水平,所以他们在独立处理问题时,难免会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其次,学生的自我评价低。部分学生是处于父母的逼迫来高职学习,他们发现学校与自己理想的大学相差甚远,不认同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方式,有一种很强的失落感。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高考失利,没能考入理想大学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有一种失败感。再次,人际交往不自信。部分学生不愿意做人际交往的主动者,或者把自己封闭起来,这都会影响形成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最后,生活适应困难。大学生生活是完成大学生从“文化人”到“社会人”转变的重要过程。但是这些“社会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很多学生在父母的庇护下成长,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在集体生活中很少为他人着想。

(二)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影响重大。所以恰当的教育和管理方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初高中和高校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和管理方法,学生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不能及时作出调整,适应角色上的转变,继而出现多种不适应的状况。再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多数被看做是“后进生”或“问题学生”,很多学生怕被定义为上述两类学生,因而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是选择向老师求助,而是自己闷在心里。

(三)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是学生身心发展受到最早影响的因素,许多研究证明,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和融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有正面的影响。相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很大压力。比如一些单亲家庭或者重组家庭的孩子,易处于无人教育和监管的状态,使得孩子我行我素,缺乏上进心,成绩较差。如果出现强烈的逆反心理,会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四)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方面,这些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可忽视的因素。当今的高职学生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观念,但是当面对多种价值选择时,容易产生迷茫和顾虑。以及目前丰富多样的传播手段配以形式多样的不良内容,会对求知欲强烈但辨别力欠缺的高职学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解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着力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首要途径。学校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起着重要功用。首先,高职学校要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其次,建立一支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形成层级心理健康反馈机制。最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治疗。比如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创立心理健康活动中心进行专业的咨询。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育人环境

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针对学习主动性差、上网成瘾的学生,可以开展一些体育竞技类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找到自信和优势。针对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同学,可以开展演讲、拓展训练等活动来增强与周围同学的沟通和交流。针对因贫困导致自卑心理的学生,可以多为其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并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争取获得奖助学金,让学生获得自信,走出自卑心理。

(三)塑造健全人格,提高交往能力

健全人格的塑造应从自身做起,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有所收获。高职学生的迷茫和不安,源于自身没有正确的方向,所以树立奋斗目标,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从中锻炼自己的沟通协调和交往能力,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由于高职学生缺乏经验,很容易陷入困境。所以要放平心态,虚心主动学习一些社交技巧,用真心与别人沟通,在与人接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四)营造和谐家庭氛围,提供有效的情感给予

家庭对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虽然离开家,但离不开对家庭的依赖。和谐的家庭关系、积极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平等和睦的家庭关系,会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会尊重,学会换位思考,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父母积极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更多的鼓励,学会宽容地对待别人,能够积极面对失败和挫折,形成健全的人格。

  • 索引序列
  • 如何培养调查和研究技能论文
  • 如何培养语文默读能力的研究论文
  • 如何培养课题组成员研究能力论文
  •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如何培养
  • 高职生心理调适培养能力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