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遥感地质学论文

遥感地质学论文

发布时间:

遥感地质学论文

王品清姜德仁孟凡让

(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100083)

在本项研究中,在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并借鉴邻区已知岩金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各类地学信息,尤其是陆地卫星TM图像所提供的大量区域构造信息,对研究区内金矿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为地面详查找矿预测提供了较为详实的资料。

在方法技术方面,以陆地卫星TM图像数据为主,结合地形、地质、矿产及物化探等地学数据进行综合评价预测。除了利用图像处理系统对蚀变岩石和矿物以及与Cu、Au等金属硫化物矿床有关的地植物异常进行信息提取试验外,还在各类地学信息的变量提取、变换和综合分析及处理方法方面进行探索,即借助地理信息系统以人机交互处理的方式对区内与矿化作用有关的地质变量进行筛选,并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计算出每一个地质变量的含矿概率值。最终,利用本次建立的概率模型分别以4×4和1×1的网格密度计算出每个网格区域内至少有一个矿化事件出现的概率值。这为区域矿产资源分析及找矿靶区预测提供定量的分析数据。

一、研究区概况

(一)位置及自然地理

研究区位于黑龙江东部的小兴安岭北段,地理坐标为N50°00′以北和E124°00′以东的黑龙江地区,中俄边界为本次研究区的北部和东部边界,总面积约54000km2。

该区地处我国东北边陲,属高寒林区。冬季漫长,夏季短促,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无霜期不足百天;7~8月为雨季,9月开始降雪。

区内森林密布、沼泽遍地、岩石出露条件极差。由于交通极为不便、工作环境恶劣以及野外装备等限制,给图像处理、图像解译分析、信息提取和地面检查验证带来极大困难。

(二)地质概况

1.地层

本区出露地层除太古界尚未发现外,其它各时代地层均有出露。而且有些是代表性地层建组、建群的地区。

元古界的兴华渡口群和落马湖群在本区均有出露。其中下元古界的兴华渡口群主要分布在呼玛县兴华、韩家园子、加格达奇和松林岭一带。自下而上分别由兴华村组、兴安桥组、呼玛河组、和小古里河组组成。其主要岩性为均质混合岩、条带混合岩、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石英片岩、变粒岩、大理岩、条带磁铁石英岩等深变质岩石。上元古界落马湖群分布在倭勒根河、宽河、嫩江上游落马湖和铁帽山农场一带。主要岩石为含石榴石二云石英片岩、含硅线石黑云斜长变粒岩、斜长片麻岩、十字石二云片岩和大理岩夹层等。

古生界地层在研究区内十分发育,分布也十分广泛。主要为一套优地槽型的沉积建造。其中寒武系地层主要分布在该区北部,即兴隆沟一带。主要岩性为千枚岩、绢云板岩、绿泥板岩、大理岩、泥质板岩、火山凝灰岩及熔岩等正常沉积建造为主的岩石组合。在这套沉积建造中,泥盆系为一套典型的含细碧—角斑岩建造。其中以下泥盆统的罕达气、金水和泥鳅河组中的富含钠质的细碧岩和角斑岩为主,是区内的主要矿源层,绝大部分砂金采矿活动及岩金矿点的空间分布与该套地层分布吻合。

中生界地层中除三叠系、侏罗系下统和白垩系下统地层缺失外,其它各时代地层均较发育,而且分布十分广泛,尤其在本区西部和北部出露面积最大。侏罗系地层以一套陆相沉积建造和陆相火山岩建造组合为主要特征。白垩系地层主要分布在一些坳陷和断陷盆地中,为一套内陆火山—陆相碎屑含煤建造。

2.构造

从大地构造的观点来看,研究区位于大小兴安岭褶皱带的交汇处。虽然本区地层发育比较齐全,但由于岩浆活动和断裂构造的破坏,加之土壤发育、植被覆盖严重、地层出露条件极差,使本区的构造显得十分零乱,在野外难于恢复完整的构造格架。但通过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分析,从中可以发现大量的线性构造信息。尤其是近东西向构造带的识别与发现,弥补了以往常规方法研究中的缺欠。

除上述东西向构造外,区内北西、北东向构造均比较发育,而且在遥感图像上反映得比较明显。

3.岩浆岩

研究区内岩浆活动频繁,岩石类型以中酸性侵入岩和中生代大面积的中酸性陆相火山喷出岩为主要特征。前者多以较大的岩基产出,其中华力西期酸性侵入岩分布最广、出露面积最大,具有活动强烈、频繁等特点,而且与区内主要内生金属矿产关系最为密切,如多宝山铜钼多金属矿和三矿沟夕卡岩型铁铜矿床等。

(三)区域成矿地质特征

目前,除研究区南部的多宝山斑岩型铜钼金等多金属矿床外,还未发现具有工业价值的岩金矿床。所以,在本项研究中不得不借鉴邻区(如南部地区的团结沟大型金矿床)已知金矿床的成矿特征,根据地质条件、沉积建造特征及成矿模式,采用外推法来分析和研究区内的金矿空间分布规律。此外,区内的近代砂金采矿活动及古代采金信息可为本项研究提供十分重要的线索。

现有的地质资料表明,研究区内的金矿化与华力西晚期和燕山期的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而且受优地槽型的沉积建造控制,即区南的泥盆系细碧角斑岩建造和区北的下元古界兴华渡口群变质岩系属本区的主要矿源层。

根据与邻区已知矿床的对比以及对本区已知金矿点的分析发现,金的成矿作用与区域构造关系极为密切,直接控制矿体的形态和产出部位。研究区内已知的金矿化主要有斑岩型铜金矿、变质热液型金矿和火山热液型岩金矿床。此外,在区内还有与中生代陆相沉积建造有关的古砂金矿床,即砾岩型金矿。但该种类型成因复杂,在本项研究中未被列入工作重点。

与金矿化作用有关的蚀变有硅化、高岭石化、绢云母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以及毒砂矿化等围岩蚀变。

研究区内金的成矿作用主要受下元古界和古生界优地槽型沉积建造控制。在地理信息系统人机交互式处理分析中发现,区内绝大多数已知矿点和采金迹的空间分布与这两套沉积建造的分布吻合。由此说明,矿源层为成矿作用提供了物质来源,变质作用或者岩浆活动为成矿作用提供了热源和气水热液,而构造裂隙为成矿物质的运移、富集提供良好的通道和空间。

图1金成矿地质模型

1—海水;2—碳酸盐岩;3—花岗岩;4—细碧岩;5—角斑岩;6—火山角砾;7—碎屑岩;8—金矿体;9—韧性剪切带;10—片理化带;11—断层

图1示出了该研究区内金成矿作用的地质模型。在地槽发展的早期阶段(图1a),随着地壳的剧烈沉降,大范围的强烈的海底火山喷发使大量的金呈分散状态分布于火山沉积建造中形成矿源层,但地层中金的含量远远未及工业品位(在火山口附近例外)。然而,在地槽发展的后期,造山运动使这套沉积地层经受了强烈的褶皱和区域变质作用(图1b),由于温度升高、压力增大使原本呈分散状态的金得以活化,其与SiO2及变质热液同时析出、迁移,并在有利部位富集成矿,即形成韧性剪切带型或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与此同时,在造山运动过程中,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为成矿作用也提供了气水热液和热源,也使矿源层中的金在岩浆热液中进一步富集,并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形成品位很高的岩浆期后矿床或接触交代矿床,而在一些小的岩枝或斑岩岩体内则形成斑岩型金矿床。

在后期的造山运动中,成矿作用则变得复杂化,一是可能使早期的矿体遭到破坏,二是使已有矿体进一步富集。另外,在一些山前凹陷和山间盆地沉积的磨拉石建造中形成砾岩型金矿床,即古砂金矿。这类矿床的形成机制极为复杂,主要取决于岩相古地理环境。

二、研究方法

(一)遥感地质解译

本次研究主要利用了陆地卫星TM图像数据中4、5、7(R、G、B)三个波段组合的假彩色合成图像。由于区内植被、土壤极为发育,给图像的岩性解译分析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尽管如此,图像中仍能反映出大量的线性构造和环形构造特征。其中有许多线性构造在前人工作中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综合分析和研究发现,东西向线性构造对研究区内的地层(特别是北部区的含金地层)以及砂金、岩金的空间分布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而环形构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火山机构和侵入岩的基本特征。

1.线性构造解译

线性构造在研究区内的陆地卫星TM图像上反映的十分明显,区域性构造往往与水系分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反映出构造水系特征。其主要为一些呈线状分布的沟谷、线性色调异常等图像特征。现将区内的线性构造分述如下:

(1)东西向线性构造

研究区内东西向构造比较发育,这一结论是通过遥感解译分析得出的。该构造是本区中最古老的一组构造,由于受后期历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变得支离破碎。因此,在遥感图像上通常反映为一系列断断续续且彼此平行的短直线性沟谷和冲沟。这组构造在研究区北部反映的较为明显,而且继续向东延伸,在俄罗斯境内反映的更为突出。在以往的工作中,人们对这组构造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通过遥感图像解译以及与区内地层和采金迹的对比分析发现,这组线性构造的空间分布与元古界地层分布基本吻合,而且与古代和现代的采金活动关系密切。

此外,在该区南部的黑宝山至金水一线,也明显地反映出有一条东西向构造特征。这一条构造带在航磁资料上也有明显的反映,尤其是在南北方向导数的处理结果中明显地反映出梯度带特征。它除了可能与多宝山斑岩型铜、钼等多金属矿有一定成因联系外,也对第四纪五大连池旧期玄武岩的分布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

(2)北东向线性构造

它是本区最发育的线性构造之一。在遥感图像上反映的也最为明显,而且连续性好。多表现为线性沟谷、角状水系、水系节点连线、直线形陡岸,以及切割山脊的微地貌和直线性色调异常特征。此外,大多数近代河流均受该组构造控制,如嫩江、塔河、内倭勒根河、嘎拉河等。

该组线性构造对区内的地层沉积、岩浆活动,乃至各类金属矿产的空间分布起控制作用。该组构造常为不同地质单元及不同地质体的分界线,并切割不同时代的地层和侵入体,说明其形成时代较晚。

(3)北西向线性构造

本区北西向构造比较发育,分布也十分广泛。像黑龙江、呼玛河、倭勒根河、那都里河—裸河和皮尔格里河—泥鳅河等较大的河流均受该组构造控制。应着重指出的是,北西向构造对研究区的内生金属矿产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如多宝山、三矿沟、小多宝山、育宝山等矿床和矿化作用均与该组构造有关。此外,在地理信息系统中通过交互式处理分析发现,区内的砂金矿、古采金迹和部分岩金矿化也与该组线性构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河流沿这组构造带分布的地段往往是砂金的富集区,如韩家园子东部的达拉罕河等。

2.环形构造解译

研究区内环形构造十分发育。在遥感图像中的表现形态也不尽相同,如有单层环形水系合围构成、多层同心状水系及山脊构成(如多宝山环形构造),同心状和放射状水系共同构成,和以色调及其它综合标志表现出来的环形构造等等。就其成因来说,比较肯定的有与火山机构有关的环形构造,与岩浆侵位有关的环形构造,也有褶皱构造转折端及多组不同方向构造构成的环状断裂形成的环形构造。同时也存在着大量成因不明的环形构造,在此不赘述。

(1)与火山机构有关的环形构造

这类环形构造在本区,尤其在北部、西部居多,但最有代表性的应属东部龙音山环形构造和西部塔源环形构造。

①龙音山环形构造

在陆地卫星TM假彩色合成图像上表现为大半个椭圆形图像特征,为四层同心状结构,核部和内环带为墨绿色调,中部环带为蓝绿色,外环带为黄色。从地质上看,核部和内环带由侏罗系中性火山岩组成;中环带由志留系、泥盆系构成;外环带则由奥陶系、石炭系和花岗岩构成。此外,在自然重砂测量结果中,该区有一辰砂、金的异常区,颇值得注意。

②塔源环形构造

该环形构造由一环形沟谷和近放射状冲沟表现出来。由核向外为白垩纪次火山岩、火山岩、侏罗纪火山岩至花岗闪长岩、角闪辉长岩构成。

此外,像大博乌勒山西环形构造、哈源环形构造等环形影像特征也都十分典型。

(2)与侵入岩体有关的环形构造

这类环形构造也比较多。规模较大的有呼玛县二道沟环形构造、兴隆沟环形构造和多宝山—卧都河环形构造等。

①二道沟环形构造

该环形构造由核部山体,内环水系和外环水系构成。核部是由元古代花岗岩构成,外部则主要环绕着加里东期花岗岩。在该环形构造内有较大的砂金矿床。

②兴隆沟环形构造

以北西里—兴隆华力西早期基性岩体为核心,以寒武-泥盆纪及华力西晚期中酸性岩体构成直径约50km的环形构造。

③多宝山—卧都河环形构造

是以三峰山主体及其周围一系列放射状沟谷组成的环形构造。北到卧都河林场,西南过多宝山。该环形构造是以华力西中晚期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白岗岩侵入古生界形成。

(3)构造运动形成的环形构造

①桦树排子南山环形构造

由下志留统构成的山体发生明显弯转,岩层走向与山脊走向一致,构成弧形。外围岩层和山脊也呈弧形,可以确认是由向斜转折端构成的环形构造。

②罕达气环形构造

该环形构造东部被断裂切开,其余三面有环形水系,内部几条断裂相衬托,推断为断裂围限的环形构造。

3.岩性解译

考虑到区内森林密布、土壤发育等不利条件,岩性解译未被列入工作重点。但是,在这种遥感技术难以发挥特长的地区,仍能识别出一些地层、岩性特征,特别是一些中酸性的侵入体特征。如,在韩家园子南山地区,以往填图中将其误认为下元古界兴华渡口群地层。通过此次陆地卫星图像解译分析,认为该地区应属华力西期花岗岩,后来经过实地调查得到证实。由此说明,即使在这类森林覆盖地区,遥感图像不仅能为地质学家提供大量的区域性构造信息,而且还能揭示出某些地层岩性特征。正如Barry 等人(1980)指出的,到目前为止,遥感技术对地质学的主要贡献是为地质学家们提供大量有用的区域性构造信息和修改现有的地质图件。

(二)古采金迹信息的提取

黑龙江省地矿部门在七·五期间的攻关研究结果中得出根据砂金分布特征直接找岩金矿床的结论。因此,通过对现代砂金采矿活动及古采金迹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为区域性岩金矿床的评价预测提供依据。现代采金迹在经过增强处理的陆地卫星TM图像和航空像片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显示,而古采金迹(主要是日伪时期砂金采矿活动的遗迹)仅能在50年代获取的航片和据此绘制的地形图中有所反映。

图2示出了兴隆沟—韩家园子地区的古采金迹分布图。这类采金迹信息在建立区域性矿产预测概率模型中,对于变量选择、参数估计和概率计算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研究区内的砂金采迹中,有相当一部分砂矿属于残坡积型砂金矿床,甚至是构造破碎带中的风化残积型砂矿床。因此,对这类砂金采迹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可为岩金的普查与找矿提供有益线索。

(三)各类地学信息的综合处理

图2韩家园子地区古采金迹分布

图3研究工作方法框

在本次研究中,除利用遥感图像资料提取区域性构造,即线性构造和环形构造以外,还结合常规地质、矿产、古采金迹及重砂和化探资料,对区内的岩金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预测(图3)。首先将上述地学信息输入地理信息系统,然后根据已知金矿点及矿化点和采金迹信息,以人机交互处理的方式研究各类地质变量与金矿化空间分布的关系。

某种特定成因类型矿床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多次地质作用叠加的结果。成矿作用的发生、发展、演变乃至最终的空间分布规律受众多的地质因子控制。然而,对各类与成矿作用有关的控矿地质因子来说,无论是它们各自形成的地质环境及时空分布特征,还是它们对成矿作用的贡献大小、作用方式、性质及其组合关系等方面都是极为复杂的(王品清,1990)。正是由于地质现象及成矿作用的多样、变异和复杂因素,使之存在不确定性和不精确性,即有随机性和模糊性。所以,利用统计分析与概率计算等数学方法来处理、研究地质现象和成矿条件更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鉴于上述讨论和分析,本项研究中采用了笔者在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中所建立的概率模型,对研究区内的金矿分布特征和规律进行了预测分析。即:

Pt(m≥1)=1—Pt(m=0)

航空物探遥感论文集

0≤Pt(m≥1)≤1

方程(1)中,Pt(m≥1)是每一个网格区域中至少有一个矿化事件出现的概率;ni为每一个网格区域内第i个地质变量统计单元出现的数量,而Pi则是在人机交互处理过程中,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计算出的每一类地质变量的概率常数。

为了分别考虑不同方向线性构造与区内金矿化之间的关系,参考线性构造走向玫瑰花图,将研究区内所有的线性构造按其方位分组,并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分别估计出它们的概率常数Pi。

需要指出的是,由方程(1)所计算出来的每一个网格区域内至少有一个金矿化出现的概率值Pt(m≥1),不仅考虑到不同方向线性构造和有关地层、岩性以及地球化学等地质变量对成矿作用的影响,还从数值上确定了各类控矿地质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组合关系,从而达到为区域性成矿地质条件评价和找矿靶区预测提供定量分析数据的目的。图4为韩家园子地区的含矿概率等值线及其三维立体图示。

图4韩家园子地区含矿概率等值线图及三维立体显示

三、金矿评价与预测

纵观全区,近东西向(北部)和北东向(南部)区域性构造对金的成矿作用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盛产砂金的地段是寻找岩金的直接标志,因为岩金的控矿构造直接控制着砂金的富集。因此,应注意在砂金富集地区寻找岩金矿床。

北部的韩家园子至兴隆沟地区中,应侧重在受东西向构造控制的古凹陷区内寻找与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有关的岩金矿床。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中以人机交互的方式对古采金迹与不同时代的地层、不同方向线性构造的对比发现,下元古界兴华渡口群变质岩系分布的地区,通常也是古今砂金采矿比较集中的地段,而且东西向构造往往比较发育。因此,在这类地区应重点沿区域性东西向构造寻找与破碎带有关的构造蚀变岩型岩金矿床,特别是东西向与北西向构造交汇的部位对成矿最为有利。此外,在中酸性侵入体附近,还可能找到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型或者斑岩型金矿床,如韩家园子至老达罕一带。在这类地区中,古今砂金采矿活动十分活跃,而且往往是“狗头金”或者“暴头”出现的地段,说明砂金的搬运距离不大,寻找岩金的潜力很大。

在南部地区,北东向区域性构造不仅对古生界含金沉积建造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而且与区内的金矿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特别应在下泥盆统细碧—角斑岩分布地区内区域性构造发育的地段寻找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和斑岩型岩金矿床。尤其是北东向区域性断裂与局部北西向断裂两组不同方向构造交汇的部位对成矿十分有利,如三道沟—五道沟一带。

迄今为止,环形构造,特别是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环形构造与区内的金矿化作用的关系不十分清楚。虽然在北部韩家园子及南部金水山两个环形构造附近均有古今砂金采矿活动的遗迹,但岩金矿点却寥寥无几,两者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找矿手段上,除利用遥感图像资料进行区域性构造解译分析外,在这类森林覆盖区还应充分利用砂金矿的空间分布和富集规律来指导岩金的普查找矿工作。此外,应密切结合现有的物、化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在综合研究基础上筛选出的有望地段进行小面积化探测量,以圈定金的富集地段。而其它方法,如地面物探等手段,在这类交通极为不便,沼泽遍地,而且野外定位极其困难的地区难以奏效。由于地下水位极浅,轻型山地工程在多数情况下也难以进行。

四、结论

尽管研究区地处高寒林区,但陆地卫星TM图像数据仍为这次岩金遥感地质研究及找矿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区内东西向构造带的识别,以及该组构造与老地层、砂金矿、岩金矿化空间分布之间关系的确立,为进一步的岩金找矿提供了有益线索。建立了在北部区应以近东西向与北西向构造交汇部位,在南部区以北东向和北西向构造交汇部位为找矿有利地段的找矿模式。

古采金迹信息的识别、提取及其在区域性成矿预测中的应用,使人们对研究区内的岩金矿化作用与下元古界、古生界优地槽型沉积建造相关性的认识得以深化,也将对进一步的岩金普查与找矿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区内的地质、地形和物化探及重砂等多种地学信息,利用改进的概率模型对区内岩金矿化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预测。此外,还对各类地学信息的提取、交换及综合处理与分析方法进行了探索。

本项研究除为利用陆地卫星TM图像在森林覆盖地区进行资源调查总结出一套工作方法外,还确定了7个找矿远景区,3个找矿靶区,为该地区进一步寻找岩金矿床提供了重要找矿线索。

参考文献

1.吕英杰,陈树汉,马大明等.黑龙江省砂金矿的富集规律及其成因类型研究.见:中国金矿主要类型区域成矿条件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

2.孙国章,张保成.黑龙江省第四纪砂金形成条件及找矿方向研究.见:中国金矿主要类型区域成矿条件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

3.彭云彪,霍志善.黑龙江省嘉荫—萝北地区从现代砂金谷底找原生金矿的研究.见:中国金矿主要类型区域成矿条件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

4.吕英杰,马大明,王炳训等.根据砂金矿的富集规律对乌拉嘎断裂两侧预测原生金矿研究.见:中国金矿主要类型区域成矿条件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

5.谢学锦.黑龙江团结沟地区砂金成因探讨.见:中国地质大全.1990

6.冯保成,汪培庄.模糊数学实用集粹.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J C et aL Regional Structural Blocks,Volcanism and Precious Metal Deposits in the South-Central Nevada Structural Zone.

E A et of Remote Sensing with Multidata Correlation to Mineral Exploration in Central Europen Workshop on Remote Sensing in Mineral Exploration.

Pin Index:The Results of Intergrated Analysis with Ge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Remotely Sensed of ISPRS Commission Ⅳ Tsukuba

B S,Gillespie A Sensing in Geology,1980

G F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sat Derived Linears and Occurrence of Gold in the Timminz-Kirkland Lake Area Ontario In:Proceedings of 1 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emote Sensing of ~1644

THE APPLICATION OF LANDSAT TM DATA TO THE GOLD EXPLORATION IN FORESTED TERRAIN

Wang Pinqing Jiang Deren Meng Fanrang

(Aerogeophysical Survey and Remote-Sensing Center,Beijing 100083)

Abstract

Some results of applying Landsat TM data to gold exploration in forested terrain are briefly presented in this few target areas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were delineated by analysing the linear features revealed on the remote sensing images as well as the conventional geologic data.

第一节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地球。如人们要靠山 川大地获取生活资料以维持生命,要从地球中开采矿物资源制造生产和生活 工具,要了解地球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以便发展生产,要与地球上发生 的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因而,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加深了对地球的认 识,并且逐渐形成了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地球科学(geoscience)。 地球科学简称地学,是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六大基础自然科学之一。地球科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包括环绕地球周围的气 体(大气圈)、地球表面的水体(水圈)、地球表面形态和固体地球本身。 至于地球表面的生物体(生物圈),由于其研究内容广、分支学科较多、且 研究方法具有特殊性,因而已独立成一门专门的基础自然科学——生物学。 但生物的起源与演化、生物体与生存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属于地球科学 的研究范畴。地球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科学。它不仅承担着揭示自然界奥秘与规律的科学使命,同时也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如何利用、适应和 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球科学的研究 内容和领域也不断地深入和扩展,逐渐形成了日臻完善的由多学科组成的综 合性学科体系。地球科学目前主要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气象 学、水文学、海洋学、土壤学、环境地学等学科。其中,地质学(geology) 由于其研究领域广博、分支学科较多,并且以研究地球的本质特征为目的, 因而成为地球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以至于人们有时把地质学和地球科学作 为同义语使用,其实两者的含义是有差别的,它们具有包容关系。随着科学 的发展,地球科学还会不断地诞生新的学科和出现一些边缘学科。地理学(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地理环境及其结构、分布和演变规律,并涉及到自然和社会两个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学一 般可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组成部分。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 形、地理环境的结构及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普通自然地理学、 区域自然地理学、地志学等。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和社会与自然地形、地理 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主要包括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人口与聚落地 理学、经济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气象学(meteorology)以地球周围的大气圈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大气 的各种物理性质、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其研究内容也很广泛,包括许多 分支学科和应用学科。主要的分支学科有大气物理学、天气学、气候学、高 空气象学、动力气象学等,主要的应用学科有卫星气象学、无线电气象学、 航空气象学、海洋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林业气象学等。其目的在于揭示大 气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发生、发展本质,从而掌握并应用它为人 类生活和国家经济建设服务。水文学(hydrology)和海洋学(oceanography)以地球表面分布的水体 为研究对象。水文学主要研究地球上江河、湖沼、冰川、地下水以及海洋等 各种水体的数量、质量、运动变化与分布规律,以及它们与地理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联系。海洋学是以海洋作为一个独立 体进行研究的,它实际上是从地球科学的其它几个分支学科中独立出来的, 这是由于海洋在现代地球科学、人类生存环境和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 越重要的缘故。海洋学是研究海洋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和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 各门学科的总称,根据研究内容不同可分为海洋物理学、海洋水文学、海洋 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气象学和海洋地质学等。土壤学(soil science)以地球表面发育的土壤层为研究对象。主要研 究土壤的物质组成、结构、类型、分布和形成发展过程。根据具体研究内容 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土壤学也有一些分支学科,如土壤生物学、土壤地理学、 土壤气候学、土壤物理学、土壤化学、土壤地质学等。地球物理学(geophysics)是应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地球的一门学科, 是近代发展起来的地球科学与物理学相结合的一门重要边缘学科。广义的地 球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固体地球及其表部的水体和周围的大气圈。但由于 水体和大气圈的研究都已建立起相应的独立学科,所以一般所称的地球物理 学是狭义的,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固体地球,因而也可称之为固体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重点研究固体地球的各种物理性质、物理现象及其发生与发展过 程、地球的内部构造与组成、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等。其主要分支学科有地震 学、地磁学、重力学、地热学、地电学、大地测量学、大地构造物理学和应 用地球物理学等。其中,应用地球物理学主要是研究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及其 在地球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地球环境的监测与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地质学(geology)研究的主体对象也是固体地球,当前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地壳或岩石圈。地壳或岩石圈的厚度一般为几十到二百公里 左右,与地球的半径(6371km)相比只是一个很薄的表壳。这一薄壳之所以 成为地质学当前研究的主要对象,一方面是出于实际需要,因为这一层与人 类的生活、生产及生存都直接相关;另一方面是受现时人类能力的限制。人 们可以直接观测和研究地球表层,但现阶段人类尚无能力对地下深处进行直 接研究。钻井取样是目前人们获取地球较深部物质进行直接研究的唯一途 径,但由于受当前技术水平的限制,钻井所能达到的深度是有限的。目前世 界上最深的钻井()位于俄罗斯西北部的科拉半岛,这一深度尚不足 该区大陆地壳厚度的二分之一。可以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质学研 究的对象将不断向地球的深部(如地幔、地核)扩展。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固体地球(重点是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形成演化历史。按其研究内容和任务的不同,地质学的主要 分支学科可简举如下:(1)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方面的学科,如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等;(2)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方面的学科,如构造地质学、构造物理学、区 域构造学、地球动力学等;(3)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方面的学科,如古生物学、地层学、地史学、 古地理学、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等;(4)研究地质学的应用方面的学科,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地下 资源方面的分科,如矿床学、石油地质学、煤田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等;其 二是研究地质与人类生活环境及灾害防护方面的分科,如工程地质学、环境 地质学、地震地质学等。此外,人们为了更好地研究上述地质学的各个方面,不断地吸收和借鉴其它一些学科的先进理论、方法和技术,用以促进和深化地质学的各项研究, 于是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边缘学科,如数学地质、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学、 天文地质学、海洋地质学、遥感地质学及实验地质学等,这些边缘学科在现 代地质学各领域的研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几十年来,由于世界各国工业、农业、军事、航天、交通等产业的飞 速发展,其结果给地球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有些是直接 的(如污染问题)、有些是间接的(如气候变化),它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地 球的自然生态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而受到科学工作者和全人类的广泛关 注。这一问题与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关系密切,于是在地球科学中逐渐形成 了一门与环境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即环境地学。环境地学主要研究地球 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形成、演变以及环境的破坏、污染、防止、保护、 改良与评价等。根据地球科学中各学科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分为环境 地质学、环境地理学、环境气象学、环境水文学、环境海洋学、环境土壤学 等。朋友! 这些比较详细缺点就是多点 呵呵不知道你用不用

sfdsefdewfewfewfewfwefweofiewfffffffewfhe ff efiewufuwuifweuifywe fwefewfewfewfewf

遥感影像地质解译毕业论文

清镇市是本项目的实验点,在自然地理及喀斯特石漠化发育等方面都具有典型性。位于贵州省中部,东邻贵阳市,南连平坝,西临织金,北接黔西、修文(图3-3),总面积,其中山地区占,丘陵区占,山间平坝区,而从其土地利用现状分地类来看,清镇的耕地面积占30%,园地占,林地占,牧草地占,建设用地占,交通用地占,水域占,未利用土地占。

图3-3清镇市地理位置图

清镇平均海拔1350m,在自然地理区域上,处于黔中丘原、苗岭山脉北侧。地势东北、西南高,中部、南部低。清镇市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凉暖和,年均温14℃左右,河谷地带年均略高,年降水量1200mm。清镇市境内地貌类型复杂,主要为丘陵山地,喀斯特发育强烈,人工湖水面宽广,全省最大的人工湖就位于清镇市的南部。清镇全市有10个乡镇,总人口434125人,县内有苗、布依、侗、彝、水、回、仡佬、白等少数民族。

清镇市与全省其他喀斯特地区一样,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在过去的发展中,用破坏生态获得基本温饱,导致了喀斯特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农业生态环境退化,农业基础差,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域间发展不平衡等。清镇市地表出露的地层和岩石有前震旦系的变余砂岩、变余凝灰岩、板岩,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的灰岩、白云岩、页岩,第三系的砾岩,第四系的堆积物,海西期的玄武岩等。在该市的出露地层中,以碳酸盐岩分布最广,共1014km2,占全市总面积的%,故喀斯特地貌成为该市地貌类型的主要特征。尤以西北部的流长、马场、化龙、王庄、新店、鸭池、韩家坝、暗流、木刻与西部的沙鹅、打鼓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非喀斯特面积则较小,主要分布在清镇市东部,西南部和南部的少数地区,即小坝—温水—铁长—云归沿线、麦卷—小靛山—洛夯—中寨—破岩沿线、犁倭—河溪洞—席关—周家桥沿线、银厂、羊坝及清镇市西侧、红枫湖东侧少数地区,其余地区均为喀斯特地区,面积广大。同时,由于人为反复砍伐植被、陡坡开垦,引起植被覆盖层丧失、水土流失严重,最终导致了石漠化的产生。

一、喀斯特石漠化强度级别遥感影像解译

清镇市喀斯特石漠化遥感影像解译,与全省作业流程相同,遵照喀斯特地区石漠化解译工作的工作流程及技术路线,在遥感解译指标的建立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代表性。

1.岩性与地质构造判读特征

喀斯特地区与非喀斯特地区的岩性与石漠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岩性为碳酸盐岩的地区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程度较高,依据岩石出露的情况不同而程度有所差异。

清镇市地表出露的地层和岩石有前震旦系的变余岩、变余凝灰岩、板岩;震旦系、寒武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的灰岩、白云岩、页岩;第三系的砾岩;第四系的堆积物;海西期的玄武岩等。强烈的燕山运动,先后使东部岩层形成近南北褶皱,西部岩层成北东向褶皱,褶皱带内走向断层发育,横向与斜向交织成网,相互成层的可溶性岩石和非可溶性岩石,经褶皱后呈带状交错,在内外营力相互作用下,逐步形成各种喀斯特和常态地貌形态。喜马拉雅运动使本地区进一步活化,老第三系的砾石也产生断裂,并控制现今的几个陆相红色沉积盆地。

第四纪以来地壳明显抬升,地区境内地面经两次大的造山运动和一系列溶蚀、侵蚀剥蚀后,岩石大面积裸露,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在地势平缓的地带则为非喀斯特地带。地质构造是形成地貌基本骨架的主导因素,也是划分地貌类型和地貌分区的主要依据。地貌景观也反映了不同构造体系的地质特征。从山脉河流展布来看,清镇市内的主要山系、河流的走向与构造线的方向几乎一致,东北部的云归山、宝塔山、九龙山等几条主要山脉,走向均为南北向。它与老黑山褶皱背斜和大威岭背斜的轴向、岩层走向完全一致。儿条主要河流也是如此,暗流河、干河、龙滩河均为南北向,猫跳河为东北走向,均与岩层走向、断裂走向几乎一致。

2.石漠化等级的地貌坡度判读特征

石漠化程度与坡度也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坡度越高,冲刷剧烈,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进程快,石漠化程度高。反之,坡度缓,冲刷较慢,水土保持较好,则石漠化程度低。

当地表质地和植被状况等其他指标一定时,石漠化等级主要决定于地貌坡度。地貌判读主要运用图形、色调和阴影,地貌影像的图形包括平面轮廓及地表高低起伏的特征,色调和阴影则可以帮助观察分析各种地貌形态,获得地貌及其组成物质的信息。山地在阳光照射下,向阳坡受光较强,亮度值高,色调浅;阴坡亮度值小,色调较深。

因此山地影像的色调很不均匀,高山阴影斑块较小,低山丘陵影像色调差异变化趋缓。山顶形状和山坡陡缓主要根据色调变化来判读。如山顶向阳南面一般呈三角形突出在阴影之中,三角形的顶点即为山顶,如山顶色调变化较舒缓或明显,则表示受光面呈浑圆或平缓的山顶。两斜坡色调深浅交界线就是山脊,山脊阴坡的色调也有深浅之分,色调浅且均匀分布表示坡缓,色调深或有阴影者表示山坡陡峻,两山脊之间的低洼部为山谷。影像上可清楚地分出峡谷和宽谷。峡谷两侧坡度较陡峻,其底部常被阴影遮盖,影像色调多为深色,宽谷底部较平坦,常有农田和居民分布。喀斯特盆地的影像特征是四周被山地所围,中间则呈现低平的盆状地形,平地的色调较均匀。

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是正负地形互相交替,地形显得杂乱无序。在喀斯特地貌区,常有孤峰和峰林、溶蚀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溶蚀盆地、伏流、盲谷等独特的地貌形态,在平缓倾斜的石灰岩层上分布着许多漏斗,有单个的,也有成群分布的,漏斗多呈圆形和椭圆形。有些为松散沉积物填充,色调较浅,孤峰和峰林是喀斯特正地形,影像呈深色调;溶蚀洼地是负地形,呈浅色调;构成深浅交替、杂乱的图集。根据上面的影像特征,大致可以判断出基本的地貌情况,对于坡度等级的判读获取,除了参照影像阴影的深浅来获取外,更重要的是从1/20万的清镇市坡度矢量图叠加及1/5万地形图上获得。

3.土层及植被判读特征

喀斯特地区,由于土层厚度和植被覆盖率不同而各异。一般说来,土层较厚,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石漠化程度较轻或无石漠化现象。而土层较薄,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地区石漠化程度较高。

在遥感影像TM4、3、2波段中,对植被的反映敏感,当质地、岩性和坡度等指标确定以后,多边形图斑的勾绘和石漠化强度级别判定的指标就是植被、植被覆盖度、植被结构信息从影像色调深浅及色相确定(表3-5)。

4.野外作业验证

在遥感影像调查工作中,野外作业验证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本工作区域作业补充调查,建立石漠化强度分级遥感解译标志,同时拍摄相应的野外实况照片,用于石漠化强度判读分析。为了正确解译卫星影像,保证调查准确,先在清镇遥感影像图上标出路线穿越的地点作为标志,结合地形图、地质图沿途查看对照,检验沿线影像预判结果。实际地点采用GPS来定位,再结合影像上的坐标进行判定,调查结束后即开始卫星影像的解译。

观测点一:清镇市簸箩村,卫星定位:N26°′,E106°′。该点为封闭式的峰丛洼地,典型喀斯特地貌,西侧的影像图为红中带白,为轻度或中强度石漠化,植被类型为低矮灌丛,植被覆盖率小于45%,是难利用石山,石沟、石芽不发育,利用程度低(照片3-2)。其东南侧,影像特征红色,植被覆盖率达90%,坡度较陡,为潜在石漠化,一旦植被遭到破坏,容易形成石漠化(照片3-3)。

观测点二:贵州铝矿厂,卫星定位:N26°′,E106°′。该点岩层为下寒武纪出露的岩层,为非喀斯特地区。其影像特征为白色大块状结构,并非石漠化,主要是由于人工开采,导致大量岩石裸露。其东侧出露岩层为石灰岩,影像特征为绿红色,有零星白点岩层出露,植被覆盖率为80%左右,植被类型为低矮灌丛,为轻度或潜在石漠化(照片3-4)。

观测点三:鸭池河峡谷,卫星定位:N26°′,E106°′。该点影像特征由黄色转变为红色并带有白色。台地上土层较厚,陡坡开垦严重,为喀斯特地区,是石漠化过程的一个阶段,为潜在石漠化的难利用地(照片3-5)。

表3-5标准假彩色影像特征表

二、喀斯特石漠化空间数据分析

1.清镇市石漠化强度级别空间分布

通过卫星遥感影像解译,最终生成清镇市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强度级别空间分布图(照片3-6),利用GIS的数据分析功能,统计出各级别的面积、图斑及百分比等(表3-6),以利于进一步分析。

表3-6清镇市石漠化强度级别表

通过统计分析计算,清镇市的非喀斯特地区主要分布于清镇市的东部和西南部,占清镇市总面积的,而喀斯特地区占,其中,无石漠化地区主要分布于清镇市中部和南部红枫湖周围地区,潜在石漠化地区主要分布于清镇市东北和北部地区,轻度石漠化主要分布于清镇市西部和西南部,中度石漠化主要分布于清镇市西北部、红枫湖西部,少量分布于中部地区,强度石漠化主要分布于清镇市中部地区,少量分布于红枫湖东部和清镇市西北部。清镇市的石漠化面积占总面积的,其中,轻度石漠化占,中度石漠化占,强度石漠化占(图3-4)。

2.石漠化强度级别与岩性的关系分析

从地质上看,清镇鸭池一带属于二叠系上统,为燧石灰岩、页岩互层,由于燧石岩致密坚硬,因此中度石漠化发育典型。在九头大坡的东部属于三叠系夜郎组,上部为页岩,中部为灰岩,下部为页岩,页岩性软,抵抗风化能力弱,但仍是粘土岩类中固结较强的岩石,以至有轻度石漠化发育,其周围地区及延伸到卫城东部等地,属于二叠系下统,以灰岩、燧石灰岩为主,底部稍见页岩,再往东至猫跳河及卫城东北部属于石炭系,以砂岩、页岩为主,都是潜在石漠化地区。

从卫城镇区以东到南部新发等地为三叠系下统茅草铺组,上部为白云岩,中部为灰质白云岩,下部为灰岩,由于这种白云岩层位不稳定,横向常过渡为白云质灰岩或灰岩,因此该地区大部分是无石漠化地区。其往东及马场附近为三叠系上统松子坎组,灰质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夹页岩,中度石漠化发育典型。在流长周围,主要以三叠系的下统茅草铺组、夜郎组,二叠系上统、下统为主,因此潜在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夹杂分布。红枫湖周围属于三叠系中统安尼锡克阶的花溪组的红枫亚组,主要为白云岩夹页岩,偶含溶塌角砾岩和石膏夹层,除西部外,都是以潜在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为主。岩性不一样,将导致石漠化强度级别面积和程度已有差异(表3-7)。

图3-4清镇市石漠化强度级别比例图

表3-7清镇市喀斯特区各岩性石漠化强度级别分布面积表(单位:m2)

根据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各岩性的分布比例(图3-5)及比重(图3-6)。可以看出,清镇市的岩性分布对石漠化的分布起主导作用,其中石漠化主要分布在灰质白云岩地区,其石漠化面积占清镇喀斯特总面积的42%,其次,石漠化主要分布在灰质页岩地区,其石漠化面积占喀斯特总面积的19%,石漠化面积最少的是白云岩分布区,其石漠化面积占清镇喀斯特总面积的10%。而在灰质白云岩地区,潜在石漠化分布最广,约占其面积的62%,其次为无石漠化地区,占16%,强度石漠化最少,占1%(图3-7)。

灰质页岩地区潜在石漠化分布最广,其次为轻度石漠化、无强度石漠化分布(图3-8)。白云岩地区中无石漠化、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都较多,而强度石漠化仅占1%(图3-9)。石灰岩地区的潜在石漠化占58%,其次是轻度石漠化占26%,潜在石漠化占12%,中度石漠化占1%,强度石漠化占3%(图3-10)。在白云岩和石灰岩交替分布地区,以潜在石漠化为主,无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所占比例差不多,中度石漠化、强度石漠化则较多(图3-11)。综合上述比较,无石漠化主要分布在白云岩地区,其次为灰质页岩、白云岩和石灰岩混合地区,石灰岩地区最少;潜在石漠化主要分布在灰质白云岩地区,白云岩地区最少;轻度石漠化在白云岩、石灰岩地区分布最多,灰质白云岩地区最少;中度石漠化主要分布在白云岩和石灰岩混合地区,而石灰岩地区仅占该地区总面积的1%;强度石漠化在石灰岩地区分布最广,而在灰质页岩地区几乎没有分布。

图3-5各岩性中石漠化分布比例图

图3-6各岩性中石漠化强度级别比重图

图3-7灰质白云岩中石漠化强度级别比例图

图3-8灰质页岩中石漠化强度级别比例图

图3-9白云岩中石漠化强度级别比例图

图3-10石灰岩中石漠化强度级别比例

图3-11白云岩、石灰岩中石漠化强度级别比例

(一)区域遥感地质解译基础

服务于地质找矿工作的区域遥感地质解译是在基础遥感影像图上开展以线、环形构造解译和与成矿有关的岩性地层提取为重点的工作。在遥感图像上进行上述工作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一般在GIS系统中,采取人机结合的形式开展。通过区域遥感地质解译所形成的成果图件上各种线条实际上是影像地质界线(薛重生,1997)。所谓影像地质界线是指在遥感图像上解译识别出的反映地质单元范围、空间形态和特征的界线。影像地质界线的可解译性取决于图像的信息显示模式、界线类型及区域背景参数。不同地质地理景观区(如沉积岩区、侵入岩区、火山岩区、变质岩区,露头好与露头较差地区等)遥感图像的地质可解译程度及其影像地质界线的解译精度存在一定的差异。理论上,在可解译程度高的遥感图像上对同一级别地质单元圈定的解译界线与野外实际填图结果应是一致的,并高于实际填图成果,特别是一些岩体的界线。另一方面,由于解译和识别工作均在遥感图像上进行,与实际野外填图更具宏观性,同时也带有一定的推断和预测性,因此也允许解译界线与实际界线之间存在差异。因为中分辨率图像上的遥感地质信息对于细分岩性难以准确区别,但却对处于浅隐伏条件下的构造和岩体能有相对清晰的显示。因此,研究不同岩类地质单元填图界线的图像基本信息类型及其信息显示模式(结构模式),对于正确指导地质界线的解译和制定合理的解译规范都是至关重要的。两者之间的差异可通过有选择性的野外实地查证对影像地质界线或实际填图结果予以更正。

(二)遥感图像地质信息的基本模式

在区域遥感地质解译中,影像地质界线是通过不同地物的影像地质信息显示模式鉴别而确定的。而不同地物在遥感图像上的显示模式是不尽相同的,从成因机理上讲,可分为3类显示模式,即光谱模式、纹理模式和景观模式。

(1)光谱模式:是遥感图像的基本信息类型。不同地物,如岩(矿)石的反射光谱存在差异,在遥感影像图上通过不同的色调和亮度显示出来,同一类地物则具有大致相似的影像特征,这种反映某一类地物存在的色调和亮度等影像标志便是遥感图像信息显示的光谱模式,它能够反映岩石单元、地层序列、构造地质体(或单元)等不同地质体空间分布特征,并可能根据其光谱特征确定其成分属性。因此光谱模式是遥感地质填图,特别是岩体和地层、蚀变带等解译的重要基础。

(2)纹理结构模式:是指不同地物(地质体)由于具有不同构造应变特征和抗风化剥蚀能力,而在漫长的内外生地质作用过程下,形成的特征的纹理结构。大到区域性的构造线,小到一般性的线性体等都是纹理模式的表现方式。这种纹理模式是解译线环构造的最重标志,同时对岩性地层等的解译也可起到间接指示作用。光谱模式和纹理模式相结合便形成了由色线、色带、色斑、色块、色环所构成的色-形纹理复合结构。如线理结构(平行式、斜交式、菱格式等)、水系网纹结构、图案结构(菱块图形、菱环图形、占型结构)等一些特殊的影像色调-纹理标志,是遥感地质解译的主要依据。

(3)景观模式:是遥感地质信息分析中的一种间接识别信息,它主要反映的是地理景观特征,如植被及其类型的发育和覆盖状况、地貌地形发育特征、人文特征等,它们是遥感地质解译的辅助标志,同时有些景观标志也能反映出不同的地质体边界属性,对解译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像地质界线的基本类型

根据不同岩类区地质体(含正式及非正式填图单位)在遥感影像上的划界特征及其可解译程度,可将影像地质界线分为下列3种类型:

(1)确定性界线:指可在遥感图像上通过影像显示模式直接确定并不存疑问的地物界线。光谱模式和纹理模式中色调和纹理所构成的边界标志对地质界线成因类型或构造属性具有识别和判断能力,可根据影像地层学标志确定界线的层序类型和属性;根据岩体与围岩的色调、形态及三维(立体解译)结构确定岩体侵位边界的产出状态和接触界面的构造属性;根据一些特殊岩性单元及其背景特征确定其边界的地质属性,如岩脉边界、互层岩石单元中的特殊夹层(泥质岩中的灰岩或砂岩,泥质、粉砂质板岩中的变余石英砂岩、大理岩等)、层序地层中的各类构造界面(如构造不整合界面、超覆不整合界面、相叠覆界面等)。在露头较好的地区,解译的影像地质界线一般都是确定性界线,并与野外填图结果吻合较好,甚至精度高于实际填图结果,尽管对其成分特征的准确区分但还需要野外工作的密切配合。

(2)推断性或预测性界线:是指地质单元在影像上存在较明显差异的过渡界线,如色调过渡界线、地貌单元界线、纹理差异界线、隐伏岩体、蚀变区带以及第四系覆盖区等,但却不能显示清晰的边界。这类影像地质界线需要结合其色调、纹理变化状况,推断性或预测性的色绘。也就是说,影像信息的光谱模式或纹理模式及其在空间展布规律可确认其具有地质上的划界意义,推断或预测其应为一类区别于其他的地物单元,但又没有准确清晰的边界,只能根据其空间变化特征进行解译勾绘。但该类界线的地质成因或层序界面属性具有一定的多解性和不确定性,需要通过路线调查验证,对其影像界线的成因机理进行研究并调绘。这种界线反映的地质体是客观存在,但其大部分在野外实际填图工作中实际上更难圈定,该类界线的确定,尽管并非特别精确,但却对地质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推断性或预测性界线的确定及其反映的地质信息是遥感地质解译的优势之一。

(3)不可靠界线:指具有一定的光谱模式、纹理模式显示,但其所反映的地物信息很不确定,有时可能是干扰或假的信息显示界线。在多时相或很多景镶嵌的遥感图像中由于对色调处理难以达到该类界线多出现在变质岩区和块状结构的火山岩区,在影像上无明显的识别或划分标志,可供地质解译的信息丰度较低。对这类界线一般根据景观特征(模式)或其他辅助信息并结合地质知识予以推测确定。对于这类地质界线应采用路线穿越调查和现场影像调绘相结合的方法予以野外实地查证和修改。

(四)遥感地质解译的方法

遥感地质解译应始终贯穿于工作全过程,可以从两个方面对遥感图像进行不同程度的判读和解译。首先从过程上看,具体可分为3个阶段,即初步解译、野外验证和综合整理(白朝军,2001)。

(1)初步解译:该阶段的遥感解译工作程序是:根据地质复杂程度(地层展布、构造线方向、岩石类型等)、地貌条件(地貌类型、切割程度等)和侧重解决问题的不同,编制测区遥感解译程度分区图,初步划分遥感影像岩石地层单元,建立不同时代的地层、岩石、构造的解译标志,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先构造后地层的原则,在计算机软件支持下人机交互方式逐一进行解译,编制遥感地质草图。解译内容包括地层界线、标志层、特征岩层或岩层组合、断层及线性构造、环形构造、褶皱类型、形态及组合型式;解译侵入体分布形态,侵入关系及岩石类型;解译第四系的分布及界线、成因类型等。

(2)野外验证:在室内解译成果的基础上,要布置地质观察路线进行实地验证。查证的对象以解译过程中的不确定或推测部分为重点。查证过程中观察到的地质现象要及时补充、修改、完善在解译图上,并不断积累丰富不同地层、岩石、构造的解译标志。

(3)综合整理: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工作结果,进行最终成果图件编制工作,对有疑问的重要地质界线、地质现象、重点研究区域、成矿有利地段及图面不合理地区,充分利用计算机和遥感技术,通过多种图像处理,突出有用信息,抑制干扰信息,最大限度地提取地质矿产信息,丰富图面内容,编制高质量的解译成果图。

从区域上看,则分为总体解译和局部解译,前者主要包括区域性线环型构造、大规模出露的岩浆岩体和特征的岩性地层以及遥感矿化蚀变信息提取(需进行进一步工作)等,通过解译,从宏观上了解和分析区域构造特征和重要地质体的分布情况。通过解译成果与矿床点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为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划分区域成矿区带等提供基本信息。后者则是针对特定感兴趣区,将图像切割放大到合适的比例尺后进行的解译工作。主要服务于矿田、大的矿区或矿带的构造、岩性展布特征,发现矿床与其他地质构造要素的相互关系,如确定含矿构造带的延伸问题,矿化蚀变区的色调、纹理特征及其同非含矿区的区别等,以对矿区(带)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指导等。

一、中国东部地区遥感应用特点

中国东部系指东经112°以东,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其中分布着著名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及部分长江中下游平原,总面积约250万km2;发育了众多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是中国东部油气勘探的主要场所。

由于这些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几乎全被较厚的(130~160m)第四系覆盖,因此长期以来,石油勘探一直依赖于昂贵的地震勘探方法。但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引进以及从其在南阳盆地、周口盆地、苏北盆地、黄骅坳陷和辽河盆地的石油地质应用实践来看,遥感技术在大面积第四系覆盖区的石油勘探中,具有良好的地质解译效果和巨大的应用潜力,尤其是通过适当的图像处理,并结合地质、物探资料对深部地质结构及构造的解译,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第四系覆盖区的隐伏构造,是通过遥感图像显示的微地貌特征、水系分布特征及土壤的湿度、植被群落类型等相关因素的解释而获得的间接信息。然后结合已有的各种物、化探资料判断其地质含义及属性,为油气勘探提供一方面的地质资料。

另一方面作为特殊地质体的油气藏,其烃类物质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可通过各种方式穿过致密的盖层而渗透到地表,或被土壤吸附并发生各种物理化学作用,造成土壤的蚀变和植物生长的变异;或烃类物质逸散至空中,当达到一定的浓度及在适当的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下,形成游离于油气田上方的雾状体。由于这种雾状体对太阳电磁辐射在可见光波段有较强的反射,因而构成遥感图像上的“渲晕状”亮区。则这些土壤蚀变带、植被变异区和“渲晕状”亮区有可能指示地下油气藏的存在。

二、揭示地下地质信息的遥感手段

石油遥感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利用机载或星载传感器获取的遥感资料(数据),通过计算机处理,获取反映各种地物综合信息的图像,并以现代石油地质理论为指导,建立各种地质解译标志,对含油气盆地的区域地质背景、盆地构造(包括二级构造带和大型局部构造)、及油气微渗漏可能产生的地面效应进行解译,并在野外验证的基础上,综合物化探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含油气远景和有利勘探靶区的预测或评价。

就目前所采用的卫星遥感资料(MSS或TM)而言,对于中国东部第四系广泛覆盖区,并且在人文景观干扰严重的情况下,一般的增强处理图像很难取得满意的地质解译效果。而经过多年探索、研究,总结的多功能,即线性拉伸+直方图调整+局部统计增强+彩色级上色等四个主要功能组合,处理所获得的新图像,是揭示地下地质结构、构造的有效途径和手段。这是利用MSS资料在I2S101系统上实现的。这种新图像已在中国东部不少油田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图1南阳—泌阳凹陷重力、航磁异常与遥感解译环形影像叠加图

1—线性影像;2—带状色调异常;3—重力等值线;4—航磁等值线;5—经特殊处理图像上显示的环形影像;6—经一般拉伸处理后图像上显示的环形影像;7—已知油区

图2泌阳凹陷组合处理图像地质解译图

图3东濮凹陷卫星影像地质解译图

1—环形影像;2—主要断裂;3—次要断裂;4—远景区;L—与基底隆起有关的环形影像;A—与凹陷有关的环形影像;R—与玄武岩体有关的环形影像;N—与现代沉积有关环形影像;O—与已知油田有关的环形影像;Y—预测含油的环形影像

(一)例一:泌阳凹陷

泌阳凹陷是中生代晚期(K—R)形成的陆相沉积凹陷,总面积4700km2,沉积物厚度达9000m,其中白垩系厚2000m,第三系厚7000m,地表被100余米的第四系覆盖。泌阳凹陷在标准假彩色合成图像上表现为一个巨大的浅色环状异常,色调平淡,地质信息不明显。经多功能组合图像处理之后,信息量和色彩的丰富程度均有明显改善(见图版Ⅳ-1),经解译,发现一批环状构造,与物探方法确定的局部构造绝大部分相吻合(图1)。尤其是R1-1—3、R1-1-9、R1-1—8、R1—4和R1—1—5等几个环形构造分别与双河、安棚、下二门、井楼以及赵凹油田位置基本一致(图2)。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勘探中,在东西向的R1-12预测区发现了付弯等两个油田。

图4辽河断陷卫片组合处理图像地质解译图

1—前白垩系连续露头分布区;2—前震旦系为主的潜伏隆起区;3—古生界和部分中生界基底分布区;4—中生界为主的斜坡或基底;5—局部隆起;6—局部凹陷;7—明显线性构造;8—较明显线性构造;9—推测与油田有关的环状构造及编号;10—湖泊、水系

(二)例二:东濮凹陷

东濮凹陷是中新生代的构造盆地,面积约3500km2,地势平坦,水系发育。在MSS标准假彩色合成图像上,影像反差小,色彩单调。以浅色为背景的絮块状影纹结构,只是地表坡度为1:2000~1:6000的微倾斜平原的反映。经多功能组合图像处理之后,改变了地表的单一因素,图像上显示了在浅色背景中的丰富细微环状影纹结构(见图版Ⅰ-1)。经与地质资料对比分析,它们绝大多数与基底的凸凹及不同深度的玄武岩或局部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明亮的环状异常,往往与已知油田有关。笔者曾于1985年,在遥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油田预测,结果于1987~1989年间在预测区发现了两个第三系油田(图3),其储量达2000万吨以上。

(三)例三:辽河盆地

辽河盆地老第三系埋深约3000~4000m,新第三系—第四系覆盖厚达800~1500m。地表平坦,水系十分发育,加之分布大片的农田和草甸,地表条件极为复杂。但经多功能组合处理后的图像,仍能以不同的色调和多姿的纹理结构反映辽河盆地隆凹结构的基本形态及变化特征(见图版Ⅵ-2)。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深埋在西部凹陷中的一些潜山带,在图像上也有明显反映,如齐曙(R-17)与兴隆台(R-19)潜山带等(图4)。遥感解译的多数线性构造也被钻井资料证实为隐伏断层,一些已知油田在子区处理图像上,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反映。因此我们在考虑了地质构造背景的前提下,经影像特征对比分析,预测了一批新的含油气区,其中的海外河预测区(图4,0~18)在后来勘探中发现了油田,并已投入开发。此外在辽河盆地外围的开鲁盆地,江苏的苏北盆地等也都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

当然在强调利用多功能组合图像处理所得信息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其他处理方法的试验和多时相、多片种图像的对比分析和研究,这样才能使石油地质遥感方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三、油气信息的地面检测

油气信息的地面检测,是试图探测隐蔽油气藏产生的各种地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场的异常特征。有关内容已有多篇文章和资料介绍,本文就不赘述了,现仅就泌阳盆地作一实例简介。

1985年为验证遥感地质解译成果,在泌出凹陷进行了土壤吸附烃和面积性的水化学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吸附烃在生油凹陷中的含量明显增高,且Hg、I等元素异常和芳烃类有机组份的荧光、紫外等异常也都与油田分布有密切关系(图5、图6),并且与遥感影像异常也有不同程度的吻合。因此针对不同的地质、地理背景,建立有效解译标志,能为遥感技术的油气信息检测作出有益的贡献。

四、基本结论

遥感技术在石油勘探领域中的应用时间还很短,但十余年的应用研究表明,遥感图像能为含油气盆地的区域研究提供必要的信息,结合多种资料不但可以研究盆地成因,而且可进一步研究盆地内的结构特点和局部构造的空间规律;选择相应的图像处理方法可获得丰富的隐伏地质信息,若有物探和钻井资料验证,则可成为可靠的和实用的地质资料;遥感影像特征的类比分析在油气预测方面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遥感技术快速廉价的特点用于石油勘探可大大节省投资,缩短勘探周期,提高勘探效率。是值得积极开发的一项新技术。

图5泌阳凹陷地区土壤吸附烃含量等值线图

烃的主要成份为C6—C9,最大含量为3957μg/g,最小含量为23μg/g;38采样点及编号

图6泌阳凹陷水化学异常分布图

1—有机组成典型趋势剩余异常等值线(三次);2—δ13C CH采样点及含量(‰PDB);3—综合异常区(带)及编号;4—盐份异常

参考文献

叶和飞,曹秀娟.遥感图像在东濮凹陷油气勘探中的应用.见:油气勘探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报告会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89.

王福印.我国东部某地油气渗漏的遥感研究.国土资源遥感,1990,(4).

杨柏林.岩矿光谱信息与航空细分红外光谱遥感找矿.国土资源遥感,1990,(3).

遥感学报杂志

遥感学报发一篇论文什么水平,因为他是上学了,老师教写作文了,所以他就写了一篇作文出来了,证明这个孩子还是有天才的

《遥感学报》的前身是1986年创刊的《环境遥感》,她诞生于中国遥感事业的初创时期,是随着中国遥感事业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第一本遥感刊物。创刊以来,《遥感学报》结合中国遥感事业不同时期的重点和需要,刊登了大量国内最新科研成果和国家重点支持的研究项目的成果论文,对中国遥感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目前中国遥感和地理信息科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作为中国遥感领域唯一一本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期刊,《遥感学报》致力于报道遥感领域及其相关学科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报告和阶段性研究简报以及高水平的述评。着重反映本领域的新概念、新成果、新进展。内容涉及遥感基础理论,遥感技术发展及遥感在农业、林业、水文、地矿、海洋、测绘等资源环境领域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研究,遥感与GIS及空间定位系统(GPS)的结合及其应用等方面。《遥感学报》已被中国以下数据库收录为来源期刊或核心期刊:国际:l 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l 俄罗斯文摘杂志(AJ)l 波兰哥白尼索引(IC)l 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ST)l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l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l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l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l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l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l Chinese Science Abstracts(A辑)l 中国电子科学文摘l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l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l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通俗点说就是既是国家核心期刊也是sci检索期刊资料来源:

遥感学报发一篇论文什么水。水平很高的,《遥感学报》已被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EBSCO数据库、俄罗斯文摘杂志(AJ)、波兰哥白尼索引(IC)、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ST)、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等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遥感学报》的学术水平得到国际认可,受到国际遥感及相关学术领域的更多关注。

《science》,《中国测绘》,《中国土地科学》,《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国土资源遥感》等。其中《science》创刊于1880年,是发表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还有其他如《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IEEE T GEOSCI REMOTE》、《INT J APPL EARTH OBS》《REMOTE SENS》等期刊。

遥感学报是sci

遥感学报是国内遥感类的天花板了

肯定是了, 中文核心没问题了。学报级别的都比较牛啦 。

《遥感学报》的前身是1986年创刊的《环境遥感》,她诞生于中国遥感事业的初创时期,是随着中国遥感事业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第一本遥感刊物。创刊以来,《遥感学报》结合中国遥感事业不同时期的重点和需要,刊登了大量国内最新科研成果和国家重点支持的研究项目的成果论文,对中国遥感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目前中国遥感和地理信息科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作为中国遥感领域唯一一本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期刊,《遥感学报》致力于报道遥感领域及其相关学科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报告和阶段性研究简报以及高水平的述评。着重反映本领域的新概念、新成果、新进展。内容涉及遥感基础理论,遥感技术发展及遥感在农业、林业、水文、地矿、海洋、测绘等资源环境领域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研究,遥感与GIS及空间定位系统(GPS)的结合及其应用等方面。《遥感学报》已被中国以下数据库收录为来源期刊或核心期刊:国际:l 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l 俄罗斯文摘杂志(AJ)l 波兰哥白尼索引(IC)l 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ST)l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l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l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l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l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l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l Chinese Science Abstracts(A辑)l 中国电子科学文摘l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l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l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通俗点说就是既是国家核心期刊也是sci检索期刊资料来源:

徐涵秋. 新型Landsat8卫星影像的反射率和地表温度反演. 地球物理学报, 2015, 58(3): 741-747, SCI, EI.徐涵秋, 林中立, 潘卫华. 单通道算法地表温度反演的若干问题讨论——以Landsat系列数据为例.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5, 40(4): 487-492, EI.徐涵秋, 唐菲. 新一代Landsat系列卫星:Landsat 8遥感影像新增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意义. 生态学报, 2013, 33(11), 3249-3257,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刊物.Xu Hanqiu. Dynamic of soil exposureintensity and its effect on thermal environment Journalof Climatology, Hanqiu. Rule-based impervious surface mapping using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Hanqiu. Assessment of consistency in forest-dominated vegetation observations between ASTER and Landsat ETM+ images in subtropical coastal areas of southeastern China,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Hanqiu. Analysis of impervious surface and its impact on urban heat environment using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Impervious Surface Index (NDISI).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 2010, 76(5), 557-565,SCI、 Hanqiu, DING Feng and WEN Xiaole. Urban expansion and heat island dynamics in the Quanzhou region,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 2009, 2(2), 74-79,SCI、 Hanqiu, LIN Dongfeng, Tang Fei. The impact of impervious surface development on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in a subtropical city: Xiamen, Journal of Climatology, Hanqiu. A new index for delineating built-up land features in satellite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8, 29(14), 4269-4276,SCI、 Hanqiu. Extraction of urban built-up land features from Landsat imagery using a thematic-oriented index combination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 2007, 73(12), 1381-1392,SCI、 Hanqiu. Modification of Normalis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 (NDWI) to enhance open water features in remotely sensed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6, 27(14), 3025–3033,SCI、EI (ESI 前1%高引论文,列大陆学者3S领域引用最高的100篇论文之一).XU Hanqiu. Evaluation of two absolute radiometric normalization algorithms for pre-processing of Landsat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6, 17(2), 146-150, Hanqiu and CHEN Benqing. Remote sensing of the urban heat island and its changes in Xiamen City of S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4, 16(2), 276-281,SCI, Hanqiu. Assessment of the SFIM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4, 14(1), 48-56, Hanqiu. An assessment of land use changes in Fuqing County of China using remote sensing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2, 12(2), 126-135, Hanqiu, WANG Xiaoqin and XIAO Guirong. A remote sensing and GIS integrated study on urbanization with its impact on arable lands: Fuqing City, Fujian Province,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2000, 11(4), 301-315,SCI、EI, 并被CSA (剑桥科学文摘) 推荐为遥感应用热点研究的25篇文献之一.XU Hanqiu, MacCarthy I. Markov chain analysis of vertical facies sequences using a computer software package (SAVFS): Courtmacsherry Formation (Tournaisian), southern & Geosciences, 1998, 24(2), 131-139, 国际IAMG主办刊物,SCI、EI(SAVFS软件被IAMG收入其官方网站).徐涵秋, 张铁军. ASTER与Landsat ETM+植被指数的交互比较.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1, 31(7), 1902-1907, 中国光学学会主办刊物,SCI.(2014年“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期刊顶尖论文”) 徐涵秋. 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遥感评价指数.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5), 655-662,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刊物,EI.徐涵秋. 遥感监测地表裸露度动态变化及其热环境效应. 农业工程学报,2012, 28(23): 98-106.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主办刊物,EI.徐涵秋. 基于城市地表参数变化的城市热岛效应分析. 生态学报,2011, 30(14), 3890-3901,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刊物.徐涵秋. 福建省长汀县河田盆地区近35年来地表裸土变化的遥感时空分析. 生态学报, 2013, 33(10), 2946-2953. 中国生态学会主办刊物徐涵秋, 何慧, 黄绍霖. 福建省长汀县河田水土流失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热环境效应. 生态学报, 2013,33(10), 2954-2963. 中国生态学会主办刊物徐涵秋. 近30年来福州盆地中心的城市扩展进程. 地理科学, 2011, 31(3), 351-357,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徐涵秋, 张铁军, 李春华. ASTER与Landsat ETM+热红外传感器数据的比较研究.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1, 36(8), 936-940+1007, 武汉大学主办,EI.徐涵秋. 城市不透水面与相关城市生态要素关系的定量分析. 生态学报, 2009, 29(5), 2456-2462,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刊物.徐涵秋.一种快速提取不透水面的新型遥感指数.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8, 33(11), 1150-1153, 武汉大学主办,EI.徐涵秋. 基于影像的Landsat TM/ETM+数据正规化技术.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7, 32(1), 62-66, 武汉大学主办刊物,EI.徐涵秋. 福州市城市热岛三维分布图, 载: 遥感见证——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建立20年卫星遥感图集, p. 298,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徐涵秋. 环厦门海域水色变化的多光谱多时相遥感分析. 环境科学学报, 2006, 26(7), 1209-1218,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刊物.徐涵秋. 利用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 提取水体信息的研究. 遥感学报, 2005, 9(5), 589-595, 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主办刊物 (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遥感学报》年均引用次数第1名).徐涵秋. 基于压缩数据维的城市建筑用地遥感信息提取.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05, 10(2), 223-229, 中国图象图形学会、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主办刊物.徐涵秋. Landsat 7 ETM+影像的融合和自动分类研究. 遥感学报, 2005, 9(2), 186-194,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主办刊物.徐涵秋. 基于谱间特征和归一化指数分析的城市建筑用地信息提取. 地理研究, 2005, 24(2), 311-320,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刊物.徐涵秋. 基于SFIM算法的融合影像分类研究. 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2004, 29(10), 920-923, 武汉大学主办刊物.徐涵秋, 陈本清. 不同时相的遥感热红外图象在研究城市热岛变化中的处理方法.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03, 18(3), 129-133, 中科院遥感联合中心等主办刊物.(年均引用次数列该刊第3位)徐涵秋. 爱尔兰的高等教育, 载: 理论与实践,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9.唐菲, 徐涵秋. 旧城改造与城市热岛效应关系的遥感研究. 地理科学, 2011, 31(10), 1228-1234,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吴学文, 徐涵秋. 一种基于水平集方法提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主要道路信息的算法. 宇航学报, 2010, 31(5), 1495-1502, 中国宇航学会主办刊物,EI.张铁军, 徐涵秋. 基于MNDWI水体指数的ASTER与ETM+影像交互比较研究. 宇航学报, 2010, 31(4), 中国宇航学会主办刊物,EI.李春华, 徐涵秋, 陈荔聪. ASTER和Landsat-7ETM+两种多光谱传感器影像的交互对比.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0, 30(9), 中国光学学会主办刊物,SCI、EI.李婉晖, 徐涵秋. 基于生物光学模型的二类水体光学活性物质估算: 以晋江下游河段为例. 环境科学, 2009, 30(4),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刊物.孙小丹, 徐涵秋. 一种利用多光谱双向检测和多尺度角特征验证的角提取方法.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9, 34(10), 1231-1235, 武汉大学主办,EI.孙小丹, 徐涵秋. 农用地遥感影像信息的角提取方法.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10), 135-141,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主办,EI.温小乐, 徐涵秋. 基于多源同步数据的闽江下游悬浮物定量遥感. 环境科学, 2008, 29(9), 2441-2447,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刊物,EI.

遥感学报增刊

单红仙,刘晓磊,贾永刚(通讯作者),郑杰文. 黄河口沉积物固结过程电阻率监测研究. 岩土工程学报,待刊杨秀娟,贾永刚,单红仙,吴? 琼,刘? 辉,水动力作用对黄河口沉积物强度影响的现场试验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10,32(4):常方强,贾永刚,郭秀军等,黄河口粉土液化过程的现场振动试验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9,31(4):609~616常方强,贾永刚,涂帆,波浪引起海床土体液化的概率研究,水利学报,2009,40(4):449-456常方强,贾永刚,张建等,黄河水下三角洲硬壳层特征及其液化过程研究,工程地质学报,2009,,17(3):349~356常方强,贾永刚(通讯作者),常方伟,波浪作用下黄河口埕岛海域海床非均匀液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河口海岸方向),2009,3:83-89常方强,贾永刚(通讯作者). 黄河口埕岛海域土性特征的统计分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28(6):35~39张衍涛,常方强,孟祥梅,张建,贾永刚(通讯作者),黄河口埕岛海域表层沉积物土性的区域变化及其机理分析,海洋科学进展,2009,27(3):351-357单红仙,郑杰文,贾永刚(通讯作者),张民生,刘晓磊. 黄河口粉质土沉积物侵蚀性动态变化试验研究. 海洋学报,2009,31(4):112~119杨秀娟,贾永刚(通讯作者),刘红军,单红仙. 黄河三角洲沉积物超固结特征及其成因.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9(5):30~34常方强,贾永刚(通讯作者),黄河水下三角洲海底管线差异沉降的安全性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39(2):281-284杨秀娟,贾永刚(通讯作者). 黄河三角洲粉质土前期固结压力的探讨. 华东师范大学(自然版),2009,(3):146~152常方强,涂帆,贾永刚,城市主干道软基处理的现场试验研究,华侨大学学报,2009陈友媛,赵文娟,贾永刚,许国辉,黏粒和有机体对黄河口潮间带沉积物微团聚体的影响,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29(1):31-38陈友媛,高丽,刘红军,许国辉,贾永刚,生物洞穴对黄河口土样扰动试验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39(6):1295-1300郎印海,贾永刚,刘宗峰,高振会,王鑫平,黄河口水中多环芳烃(PAHs)的季节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8,38(4):640-646侯晓东,郭秀军,贾永刚,孟庆生,基于探地雷达回波信号获取土壤中污染物含量的研究进展,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3):962-968贾永刚,侯晓东,郭秀军,单红仙,利用探地雷达确定土中污染物含量的研究,湖南大学学报,2008,35(11):50-56常方强,贾永刚,孟祥梅等,波浪引起埕岛海域海床液化程度分区,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8. 28(2):37-43常方强,孟祥梅,刘景昆,何峰,贾永刚,黄河口埕岛海域土性特征的统计分析,海洋地质与第四纪,2008,28(6):35-42张建,常方强,贾永刚,黄河水下三角洲海底管道沉降量确定方法研究,海岸工程,(3):39-46贾永刚,常方强,孟祥梅等,黄河口埕岛海域海床波致液化模糊综合评判,《工程地质学报》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2008杨秀娟,贾永刚,远航,张建,张衍涛,冯春健,黄河口裸置管线对海床土影响范围实例研究,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8,28(6):27-33黄河口海底裸置管线对海床土强度影响实例研究,杨秀娟,贾永刚,远航,张建,张衍涛,冯春健,海岸工程,2008,28(6)27-34单红仙,刘涛,陈友媛,贾永刚,波浪载荷导致黄河口潮坪沉积物垂向运移现场观测研究,工程地质学报,2008(16):216-222戴茜、单红仙、孟祥梅、夏欣、崔文林、贾永刚(通讯作者),基于电阻率测定海水悬沙含量试验研究,海洋学报,2008,30(5):137-142常方强,涂帆,贾永刚,Verhulst模型在预测软基路堤沉降中的应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增1:3122-3126单红仙、秦昊、贾永刚,黄河三角洲堤前泥沙起动现场观测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37)5:825-828陈友媛、刘道彬、贾永刚、刘红军、刘小丽,生物活动对黄河口潮滩表层沉积物扰动作用的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37)5:829-833许国辉、尹晓慧、王秀海,浅表土体强度对黄河水下三角洲微地貌形成的控制作用,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37)4:657-662贾永刚,董好刚,单红仙,刘小丽,许国辉,黄河口海床硬壳成因机制研究,岩土力学,2007,28(10):2029-2035陈友媛,刘红军,贾永刚,循环荷载作用下海床结构性土的液化渗流机理定性研究,岩土力学,2007(28)8:1631-1635张建民,单红仙,贾永刚,刘红军,许国辉, 黄河口快速沉积海床土在波浪和潮波作用下的孔压响应及固结过程试验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8)7:1369-1375郭秀军,张志阔,贾永刚,黄河口粉土的电性特征及其工程地质意义,岩土力学,2007,28(3):593-598贾永刚 栾海晶,振动导致黄河口粉质土物理力学指标与起动流速的变化,岩土力学,2007,28(6):1123-1128郑琳,崔文林,贾永刚,海洋倾倒导致生态环境变化实例研究,海洋环境科学,2007, 26(5):413-417纪大伟、杨建强、高振会、贾永刚,莱州湾西部海域枯水期富营养化研究,海洋环境科学,2007, 26(5):427-430张珂,贾永刚,刘正银,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基承载力的确定,岩土力学,2007(28)2:0420-0422刘小丽,刘红军,贾永刚,黄河三角洲饱和粉土层地震液化判别方法及液化特征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增1:1-7冯玉岩,郭秀军,贾永刚,魏丽,郭健,黄河口粉土层震动响应过程的电性变化反映,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增1:3271-3276孟庆生,楚贤峰,郭秀军,高分辨率数据处理技术在近海工程地震勘探中的应用,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3:1006-1010马志杰,孟庆生,贾永刚,循环荷载作用下黄河口海床土的动力响应数值模拟研究,中国水运,2007(7)4:68-70顾莹莹,高孟春,贾永刚,王延敦,李丹,海绵铁还原水中硝酸盐的初步研究,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6,22(7):1-4董好刚,张卫明,贾永刚,循环荷载导致黄河口粉质土成分结构变异研究,海洋地质与第四纪,2006,26(3):133-141刘红军,张民生,贾永刚,波浪导致的海床稳定性分析,岩土力学,2006,27(6):986-990贾永刚,杨秀娟,安英杰,透水与隔水夹层对粉质土液化影响试验研究,工程地质学报,2006,14(1):52-59单红仙,张建民,贾永刚,黄河口快速沉积海床土固结过程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8):1676-1682单红仙, 段兆臣, 刘正银, 贾永刚,黄河口潮坪粉质土重复振动液化与效果研究,水利学报,2006,37(1):75-81周其健 贾永刚 马德翠,黄河口潮滩粉土体固结非均匀性研究,岩土力学,2006,27(7):1147-1152马安青,单红仙,贾永刚,陈勇,基于VB的高速公路工程地质信息查询系统的建立,遥感技术与应用,2006马安青,贾永刚,单红仙,王一谋,基于GIS贺兰山两侧沙漠边缘带近二十年来土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水土保持通报,2006,25(6)33-39聂新华,郎印海,贾永刚.胶州湾河口沉积物中耗氧有机物的释放研究.海洋环境科学.,2006郎印海,聂新华,贾永刚.零价铁渗透反应格栅原位修复地下水中氯代烃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土壤. 2006(38)2:23-28郭秀军,贾永刚,黄潇雨,基于电性变化进行黄河水下三角洲饱和粉土触变过程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增):1-6单红仙? 孟祥梅? 贾永刚,振动导致黄河口海床渗透性变化研究,岩土力学,2005,26(增刊):73-78Guo Xiujun, Huang Xiaoyu, Jia Yonggang, Forward Modeling of different types of landslides with multi-electrode electrical method, Applied Geophysics(Journal of the Chinese Geophysical Society),2005,2(1):14-21马媛,高振会,贾永刚(通讯作者)等,海上石油开采导致生态环境变化实例研究,海洋学报,2005(27)5:54-59刘红军,王小花,贾永刚,乔社,张洪岗,黄河三角洲饱和粉土液化特性及孔压模型试验研究,岩土力学2005,26(增刊):83-87贾永刚,周其健,马德翠,生物活动对海床沉积物工程地质特征改造研究,工程地质学报,2005,13(1):49-56贾永刚, 史文君, 单红仙,许国辉, 郑建国, 刘红军,黄河口粉土强度丧失与恢复过程现场振动试验研究,岩土力学,2005,26(3):351-358郭秀军,武瑞锁,贾永刚,李鸿江,不同土壤中含油污水污染区的电性变化研究及污染区探测,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20(2):402-406李鸿江,郭秀军,金春姬,贾永刚,魏丽,垃圾填埋场渗漏电学监测系统设计及室内模拟试验,环境污染与防治,2005,27(4):311-313郭秀军,贾永刚,黄潇雨等,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法确定滑坡面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10):1662-1669贾永刚,霍素霞等,波浪导致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物强度变化现场试验研究,岩土力学,,2004, 25(6):876-882金春姬,李鸿江,贾永刚等,电动力学法修复土壤环境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环境污染与防治,2004,26(5):341-345乔志香,金春姬,贾永刚等,重金属污染土壤电动力学修复技术,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5(6):80-83许国辉,贾永刚,郑建国,刘媛媛,黄河水下三角洲塌陷凹坑构造形成的水槽试验研究,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4,24(3):37-40单红仙,刘媛媛,贾永刚,许国辉,水动力作用对黄河水下三角洲粉质土微结构改造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4,26(5):654-658贾永刚,王俊超等,差异水动力导致黄河口粉质土微结构分形特征变化实例研究, 海洋科学进展,2004,22(2):177-184单红仙,秦建敏,贾永刚,青岛港木质高桩码头边形破坏监测与预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3): 1-7彭轩明,贾永刚等,长江三峡工程库区龙王庙滑坡群稳定性分析及整治,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贾永刚,付元宾等,水动力条件差异导致潮坪分形特征变化实例研究,海洋学报,2003, 25 (3): 59-67许国辉,单红仙,贾永刚,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物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中孔压变化实验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3, Vol. 33(1): 80-86霍素霞,许国辉,贾永刚,黄河三角洲土体非均匀性及对底坡微地貌形成影响,工程地质学报,2003, Vol. 11(2): 138-142许国辉,单红仙,贾永刚,风暴浪导致的黄河口水下土体破坏试验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3, 33(5):675-679郭秀军,刘涛,贾永刚等,土的工程力学性质与其电阻率关系实验研究,地球物理进展, Vol. 18, , 2003, 151-155王卫平,王东生,佘宗莲,陈宗团,贾永刚,青岛城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UEGIS)的设计与实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3, Vol. 33(4): 587-594贾永刚,广红,GIS和SDSS在高速公路选线之中的应用,地球科学,2001,26(6):1~8.单红仙,贾永刚等,波浪诱发的黄河口水下斜坡失稳破坏研究,地学前缘,2001,,贾永刚,刘红军等,苏丹膨胀土工程地质研究,清华大学学报, 2000 博士后研讨会增刊(EI), 70-73许国辉,曹雪晴,常瑞芳,贾永刚,黄河口水下三角洲塌陷凹坑地貌形成机制探讨,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0, Vol. 20, 66-70贾永刚,单红仙,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失稳破坏研究,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0,, , 1-5贾永刚,方红琪,青岛城市地质环境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1999,, ,45~52贾永刚,方鸿琪,青岛城市地质环境工程适宜性系统分析,地球科学,1999,, ,1~8贾永刚,孙永福等,胶州湾工程地质环境评价与区划,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 ,121~126贾永刚,刘红军,青岛城市地质环境系统稳定性研究,环境地质研究,第四辑,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176~180刘红军,贾永刚,深基坑支护设计弹性抗力有限元法,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9,, , 309~313刘红军,贾永刚,探地雷达在大范围场区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以苏丹喀土穆炼油厂为例,工程勘察,1999,,69~71贾永刚,谭长伟,地质环境特征及工程适宜性与选择性分析,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7,, ,212~217单红仙,贾永刚,青岛第四纪沉积物工程地质研究,工程勘察,1997,,19~22贾永刚,单红仙,青岛地质灾害研究,海洋科学,1996,,52~55孙永福,贾永刚,青岛保税区软土地基强夯处理,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6,, ,84~90贾永刚,孙永福,胶州湾环境与工程建设,海岸工程,1996,, 贾永刚,单红仙,三峡及邻区晚第三纪以来构造应力场特征探讨,海洋科学,1995,,36~40贾永刚,单红仙,崂山旅游区地质灾害类型、成因、分布研究,海洋科学, 1995,No1,64~67贾永刚,贾信远,方志海,青岛地铁沿线花岗岩风化规律研究,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5,,,368~374.贾永刚,青岛地铁工程岩体质量评价方法探讨,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4,,增刊,3~8.贾永刚,三峡及邻区上限发震水平预测研究,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3,,增刊,68~75.贾永刚,三峡及邻区潜在震源预测,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2,,,90~96.贾永刚,三峡及邻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成因,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34~38.贾永刚,沈渭铨,黄河三角洲前缘的短周期内波,.赖特,杨作升,.博恩霍尔德等(译文),河口沉积动力学研究文集(一)黄河口水下底坡不稳定性,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125~132.薄景山、贾永刚,论仙女山地区构造应力场的演化及对三峡水库诱发地震的影响,长春地质学院学报(长江三峡工程专集),1988,25~31.薄景山、李同录、贾永刚,水库地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长春地质学院学报(长江三峡工程专集),1988,54~59.谭周地、李同录、刘树田、贾永刚、薄景山,长江三峡水库库首区断裂壤中汞气分布特征及断裂活动性分析,长春地质学院学报(长江三峡工程专集),1988,18~24.

科研方面主要从事植被生产力与生物量遥感、城市扩展遥感动态监测、气候变化与植被覆盖相互关系、地表蒸散发及水热通量等的遥感应用研究。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有:国土资源部“城镇土地扩展遥感动态监测”项目(1997-1999年),利用多时相TM遥感影像对河北、浙江两省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及城市扩展进行了监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国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全遥感模型研究”(1999-2001年),建立了利用植被指数NDVI估算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的模型,并利用NOAA-AVHRR的1公里NDVI数据,实现了全国NPP的估算,对我国NPP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NPP的可能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973”项目“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与可再生性维持机理”(1999-2004年),利用多时相NOAA-AVHRR NDVI资料对黄河流域近二十年来地表蒸散、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973”项目“地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的定量遥感理论及应用”(2000-2005年)加拿大CIDA项目“中国碳蓄积量的遥感估算”项目(2002-2005年),主要进行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黑河流域上游及下游森林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地面测量及遥感估算研究;863项目“西北半干旱生态植被建设区节水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2002-2005年),选择处于毛乌素沙地腹地的乌审旗作为试验点,进行不同下垫面耗水规律的观测、植被动态变化及沙漠化研究。发表论文:周英, 申双和, 孙睿, 南京地区稻田蒸散的研究,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3, 16(4): 492-499孙睿,洪佳华,曹永华,夏玉米光合生产模拟模型初探,中国农业气象,1997,18(2):20-23洪佳华,孙睿,陶英丽,夏玉米叶片光谱吸收率初探,中国农业气象,1998,19(4):4-7孙睿,朱启疆,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及中国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4(增刊):132-137孙睿,朱启疆. 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1999,10(6):757-760刘昌明,孙睿,水环境的生态学方面: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能量平衡研究进展,水科学进展,1999年,10(3):251-259朱启疆,戎太宗,孙睿,吴门新,林火扩展的分形模拟案例研究,中国科学(E辑),2000,30(增刊):106-112Zhu Qijiang, Rong Taizong, Sun Rui, 2000,A case study on fractal simulation of forest fire spread. Science in China(Series E), 43(Supp.),104-112. (SCI收录)孙睿,朱启疆,中国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季节变化研究,地理学报,2000年,55(1):36-45孙睿,朱启疆. 气候变化对中国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影响的初步研究. 遥感学报,2001,5(1) : 58-61Sun Rui, Zhu Qi-jiang. Estimation of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China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1, vol. 11, 孙睿,刘昌明,朱启疆,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与降水的关系,地理学报,2001,56(6):667-672Rui Sun,Qijiang Zhu. Estimation of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China Using NOAA AVHRR Data. IEEE 2001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JUL 09-13, 2001Qijiang Zhu,Taizong Rong,Rui Sun, Yanmin Shuai. A Study on Fractal Simulation of Forest Fire Spread . IEEE 2001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JUL 09-13, 2001Tang Shihao, Zhu Qijiang, Li Xiaowen, Sun Rui, Yan Guangjian, Inversion of the Li-Strahler GOMS Model for Component Signatures and Fractions. IEEE 2001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JUL 09-13, 2001Sun Rui, Liu Chang-ming, Zhu Qi-jiang, Dynamic change of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using multi-temporal AVHRR-NDVI dat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2, 12(1):29-34杨胜天,刘昌明,杨志峰,孙睿,周晓东,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评价,地理学报,2002,57(1):, , ,A Revised Energy Use Efficiency Model to Estimate NPP in China and its Validation,IEEE 2002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IGARSS’02) , JUN 24-28, 2002(EI源刊)Zhou YY, Zhu QJ, Sun R, The research of soil moisture difference using the delaying effect of the precipitation on the vegetation. IEEE 2002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24th Canadian Symposium on Remote Sensing (IGARSS 2002), JUN 24-28, 2002周晓东,朱启疆,王锦地,孙睿,陈雪,吴门新,夏玉米冠层内PAR截获及FPAR与LAI的关系,自然资源学报,2002,17(1):110-115..周晓东,朱启疆,孙中平,孙睿 ,中国荒漠化气候类型划分方法的初步探讨, 自然灾害学报,2002,11(2):125-131杨胜天, 刘昌明,孙睿,近20年来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分析,地理学报,2002,57(6):679-684。孙睿,刘昌明,李小文, 利用累积NDVI估算黄河流域年蒸散量, 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155-160孙睿, 刘昌明, 地表水热通量研究概述,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3):434-438杨胜天,刘昌明,孙睿,黄河流域干旱状况的气候与植被特征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136-141Sun Rui, Zhou Yuyu, Liu Changming, Yang Shiqi, Response of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on climate change in the Yellow Yiver basin, IEEE 2003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IGARSS’03), JUL 21-25, 2003 (EI源刊)Shengtian Yang, Changeming Liu, Sun Rui,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analysis of drought in Yellow River basin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GIS, IEEE 2003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IGARSS’03), JUL 21-25, 2003(EI源刊)刘绍民,孙睿,孙中平等,基于互补相关原理的区域蒸散量估算模型比较,地理学报,2004,59(3)周涛,史培军,孙睿等,气候变化对中国土壤异养呼吸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地理学报,2004,59(3)Sun. R, Gao X, Liu C-M, Li X-W, Estimation of Evapotranspir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Using Integrated NDVI Data,Int. J. Remote Sens. 2004, VOL. 25, NO. 13, 2523–2534 (SCI)Rui Sun, J. M. Chen, Qijiang Zhu,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evapotranspiration in Changbaishan, China using Landsat ETM data. Canadian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4 (待刊)

Zhao ZY,Liu Z, Gong P. Automatic extraction of floating ice at Antarctic continental margin from remotely sensed imagery using Object-based segmentatio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11 .(通讯作者)刘臻,鲁学亮. 基于空间分布特征的行为模式自动分类方法. 计算机应用,2011增刊1期112-115.刘臻,陈瑾.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信息化建设构想.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年第6期 4-7.刘臻,鲁学亮. 基于校园网的可信任视频会议系统的研究. 中国电化教育,2011年第294期 Wu, Chengsheng Jiang, Zhen Liu, Douglas Houston, Guillermo Jaimes , Rob McConnell. Performances of Different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Devices for Time-Location Tracking in Air Pollution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Environmental Health Insights, 2010(4): 93-108Zhen Liu, Yanhui Xie, Jin Chen, Jun Wu. An Automatic Approach for Building Top Silhouette Extraction Using a PGVF Snake Model.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Multi-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ETI 2010, Orlando, Florida, USA.刘 臻 , 从美国大学看高等教育信息化中的深化应用和改革创新,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6): Liu, Zhen Liu, Lin Liu, Yun Ren. Resourc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Platform for Supporting Teacher Education Innovation Based on IPv6. Edutainment 2010, LNCS 6249, pp. 352–-359, LIU, Peng Gong, PEIJUN SHI,Howu,Chen Lin Zhu,T Sasagawa. Automated Building Change Detection Using Ultracamd Images and Existing CAD Da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10,vol 31(06), pp. Xiaoping, Liu Zhen, Chen Ping.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Flex Based WEBGIS in Video Surveillance System. ICCASM 2010 -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pplication and System Modeling, Proceedings, vol 11: . Wu, R. Edwards, X. He, Z. Liu, and M. Kleinman, “Spatial analysis of bioavailable soil lead concentrations in Los Angeles, California,”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10(3).樊秀萍,刘臻,刘林,刘冬雪,赵国庆等,“基于 IPv6 的教师教育创新支持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9( 增 )CHEN Ping, LIU Zhen, QIAO Xiuquan, TIAN Parallel Algorithm of Clique and It’s Application on Data Mining Grid System[P],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 Infrastructure and Digital Content,2009:P340-343.刘臻、陈平、魏红、钟秉林, “融合信息技术,完善评估方法,改善评估效能—— 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基本问题探析(六)” . 中国高等教育 , 2009.(18):42-44.陈平、刘臻、钟秉林, “研制数据系统,揭示教学规律,完善保障机制— 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基本问题探析(七)”,中国高等教育, 2009.(20): 42-45刘臻,陈平 . 安全评估主动防御 [J]. 中国教育网络 , 2009,(10): 57-59钟秉林,周海涛,刘臻,魏红.总结经验教训,研究背景趋势,创新评估思路——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基本问题探析(一)[J]. 中国高等教育,2009(1):31-34CHEN Ping, LIU Zhen, QIAO Xiuquan, TIAN Xiaoping. Data Ming Grid: a New Paradigm for Distributed Data Mining System[P],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and Ubiquitous Engineering,2009:P238-242.陈平,乔秀全,刘臻,田小萍 . 数据挖掘网格中决策树并行算法设计及分析 [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 增 ) : 49-52Zhen liu, Ziying Zhao. Object-based Building Change Detection Using Images and CAD Data. IPCV, 2008 Volumes. CSREA Press 2008, Page:264-270卢月娥,刘臻,刘林. 可视化中国高等教育统计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6)刘林,刘臻. 基于知识的网上监控系统的研究,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07年10期Zhen liu, Peng Gong, Peijun Shi, Houwu Chen, T Sasagawa. An Automatic method for Matching 2D ADS40 Images onto a 3D Surface Mode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s(Annals of GIS), , No 2, December 2006: 92-97Zhen Liu , Peng Gong , Peijun Shi , Houwu Chen, T. Sasagawa, Lin Zhu. Automated Urban Building Change Detection Using Ultracamd Images and Existing CAD Data. MAPPS/ASPRS 2006 Fall Conference November 6 – 10, 2006 * San Antonio, Texas.刘臻,樊秀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集中管理模式探索[J]. 教育信息化, 2006,10(增): 75-78.陈厚武,常歌,刘臻,平行四边形的逐级抽象感知提取算法[J]. 计算机工程,2006 Zhen , Gong Peng , Shi Peijun , Sasagawa T. Study on 3D Textured Building Model Based on Ads40 Image and 3D model. ISSTM 2005, August, 27-29, 2005, Beijing, China, ISPRS, XXXVI-2/W25: 189-193刘臻,宫鹏,史培军,Sasagava,何春阳. 基于相似度验证的自动变化探测研究[J]. 遥感学报,(5):537-542.刘臻,宫鹏,史培军,基于分层多模板匹配的影像自动配准方法研究[J]. 计算机应用,(2):322-325陈厚武,常歌,刘臻,一种多级过滤提取直线的新算法[J]. 计算机应用研究,(增): 155-156Liu Zhen; Sasagawa, T; Gong,Peng ; Shi Peijun Study on automation change detection based on object similarity for high resolution imagery[C]. Map Asia 2004, Beijing, China,August 26-29,2004.刘臻,史培军, 宫鹏 . 血吸虫病流行要素的遥感监测方法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25(8):75-78刘臻,衷克定,白双宝. 基于JSP与Notes架构B/S的电信管理信息系统[J]. 计算机与现代化,2004,8:88-90刘臻,史培军,王平.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财产保险业防灾减损决策支持系统[J].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4, 26(3):p79-81曹彤,刘臻. 用于建立三维GIS的八叉树编码压缩算法[J].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2,7(1):p50-54刘臻,戚培德. 中学考试题库管理系统设计方案[J]. 中国电化教育,2000,9:60-62.刘臻,彭望录. GIS辅助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J]. 地球信息科学,1998,1(1):39-45.刘臻,彭望录. 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辅助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1998,3(增)刘臻. 多媒体GIS词典的设计与开发[J]. 计算机时代,1998,3:9-11.刘臻,彭望录. IDRISI for Windows的文件结构与存取方法[J]. 地理信息世界,1997,3

  • 索引序列
  • 遥感地质学论文
  • 遥感影像地质解译毕业论文
  • 遥感学报杂志
  • 遥感学报是sci
  • 遥感学报增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