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与老家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与老家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与老家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一、缺乏应有的文献综述有些学位论文没有文献综述,作者却说,他写的题目找不到相关文献或没有相关文献。其解释有两种可能: 一是作者认为前所未有才是创新,甚至个别的还误以为写上“填补空白”、“没有同类文献”等词句可以提高文章的价值,这显然是一种误区; 二是作者未下功夫去查阅和学习前人已做的工作而企图走捷径,实际上,“欲速则不达”,一篇没有好的文献综述的学位论文,一般来说很难有创新。二、文献综述没有紧扣主题有相当一部分学位论文评述的并不是对特定专题做出贡献的文献综述,没有紧扣主题,没有围绕论文的主题来筛选文献,而是四面出击,回顾了与专题相关的整个领域的发展,导致文献综述部分漫无边界,冗长而不能给论文的价值“添分”,以致综述部分反映不出论文的特色,同一篇文献综述似乎可以在多篇学位论文中相互套用。同时,容易导致写作上的随意性,甚至为了追求篇幅,就在文献综述部分增添内容,以至于文献回顾曲曲折折占用不少篇幅,而真正进入正题的文字却不多,说明作者并没有理解文献综述的定位和作用。三、简单罗列堆砌文献有些学位论文文献综述写作上存在简单罗列的问题,综述部分仅简单地列示出A 说、B 说、C 说、D 说等,然后就无下文了。从这种文献综述当中看不出作者所依据文献演进的内在逻辑,作者也没有依据文献综述清晰地推导出研究问题,文献综述变成作者的读书心得清单和资料汇编,变成相关学术研究的简单堆砌,表面上看洋洋洒洒,而实际上作用有限,读者既看不到“问题的来龙去脉”,也看不到“证明的来龙去脉”。四、文献综述缺乏权威性有些文献综述不是系统化地回顾现有的研究文献,找出适合研究的主题,而是有选择性地探讨现有文献,特别是遗漏一些权威性和经典性的文献,缺乏权威性和学术性,给人的感觉就是作者没有认真研读过真正有价值的文献,不熟悉所研究领域的理论背景和研究进展,对文献的掌握和理解不到位。五、文献综述与背景描述相混淆有些学位论文将“文献综述”和“背景描述”等同起来,研究生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政策法规,如研究中国军人工资制度时,需要收集整理“中国军人工资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军人工资制度的政策和规定”等资料,但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由于研究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因此严格讲,资料本身不是“文献综述”,真正的“文献综述”应该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梳理和评论。六、文献综述只述不评有些学位论文文献综述仅仅局限于对已有文献的简单重复和一般性介绍,缺乏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缺乏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难以体现自己的研究贡献。特别是对有较多学术争议的研究主题,或发现现有的研究结论互相矛盾时,有些学位论文避重就轻,轻易放弃研究“批判”的权利,而实际上,这些不协调或者冲突是很有价值的,正是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篇数没有具体要求。

在学术论文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其目的有三,即:

1、为了能反映出真实的科学依据;

2、为了体现严肃的科学态度,分清是自己的观点或成果还是别人的观点或成果;

3、为了对前人的科学成果表示尊重,同时也是为了指明引用资料出处,便于检索。

毕业论文的撰写应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凡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按论文中所出现的先后次序列于参考文献中,并且只列出正文中以标注形式引用或参考的有关著作和论文,参考文献应按正文中出现的顺序列出直接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

2007年8月20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研讨会”决定,2008年起开始部分刊物开始执行新的规范“综合性期刊文献引证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概括了文献引证的“注释”体例和“著者—出版年”体例。

不再使用“参考文献”的说法。这两类文献著录或引证规范在中国影响较大,后者主要在层次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得到了应用。

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为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适用于“著者和编辑编录的文后参考文献,而不能作为图书馆员、文献目录编制者以及索引编辑者使用的文献著录规则”。

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

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

因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各刊不尽相同,投稿前作者应注意杂志稿约的有关规定,至少得先看看有关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如何标注的,以了解有关期刊的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以免出错。许多作者投递的稿件书写格式包括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与杂志所要求的不同。

坦率地讲,编辑和审稿专家也是人,工作中多少也有感情因素。如果拿到手中的是一篇书写格式不合要求的文章,别的暂且不论,就书写格式不规范这一条,就足以给编辑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让编辑做出退稿的决定。

就算最后没有被退稿,此类稿件较书写格式规范的稿件被录用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其实作者犯的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让编辑很自然地联想到,该作者不太尊重期刊,还有期刊的编辑以及审稿专家。

因此,作者在投稿前一定要注意期刊参考文献的著录方式,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其实,并不复杂,只要稍稍留意即可。

火爆推荐:如何设置论文的参考文献标注格式养成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对您论文录用率至关重要。文章之所以要标明参考文献,是因为您文章内容中有引用他人学术成果的内容,除非您的文章完全没有引用。一篇优秀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或者是学位论文,其参考文献格式应符合如下要求:⑴按论文中参考文献被引用的先后次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作为上角标,并列在正文的末尾。⑵参考文献中每条项目应齐全。文献中的作者不超过三位时全部列出;超过三位时一般只列前三位,后面加“等”字或“,et al”;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中外人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著录法。⑶参考文献类型在文献题名后用方括号加以标引,以单字母方式标志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10. 参考文献中著录格式示例①期刊[序号] 作者.题名.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页-止页②专著[序号] 作者.书名.版本(首版免注).翻译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页-止页③论文集[序号] 作者.题名.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起页-止页④学位论文[序号] 作者.题名:[学位论文](英文用[Dissertation]).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⑤专利[序号] 专利申请者.题名.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⑥技术标准[序号] 起草责任者.标准代号标准顺序号-发布年标准名称.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度⑦报纸文献[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报纸名,出版日期(版面次序)⑧电子文献[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类型标示/载体类型标示文献网址或出处,更新/引用日期11.外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其文字所在国的著录格式。12.正文中的说明性注解采用随文脚注,用上标形式“①”等数字表示。13.论文的附录依次为附录1,附录2……编号。附录中的图表公式另编排序号,与正文分开

与书法家老汤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从古人关于 " 南派 " 、 " 北派 " 、 " 碑派 " 、 " 帖派 " 的划分及其艺术特色的评价中 , 也可以看出古代书法美学对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审美特征的认识。尽管这种划分有时并不十分科学 , 但从其总体风貌上来把握 , 可以把南书、北书、帖派、碑派作为这两种美的形态的不同代表。相对说来 , 南派重优美 , 北派尚壮美 ," 北书以骨胜 , 南书以韵胜 "," 南书温雅 , 北书雄健 "( 刘熙载《艺概》 ), 南书婉丽清媚 , 富有逸气 , 北书雄奇峻健 , 更具豪气。重帖者 , 偏于阴柔之美 , 尚碑者 , 侧重阳刚之美。这与南派、北派书风也有密切关系。南书重帖 , 北书重碑。 " 南派乃江左风流 , 疏放妍妙 , 宜于启牍 : 北派则中原古法 , 厚重端严 , 宜于碑榜 "( 钱泳《书学》 ) 。帖宜于行草 , 以流美为能 , 碑宜于楷隶 , 以方严为尚 ," 短笺长卷 , 意态挥洒 , 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 , 法书深刻 , 则碑据其胜 "( 阮元《北碑南帖论》 ) 。北碑书法具有 " 魄力雄强 " 、 " 气象浑穆 " 、 " 笔法跳越 " 、 " 点画峻厚 " 、 " 意态奇逸 " 、 " 精神飞动 " 、 " 骨法洞达 " 等壮美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说 , 中国古代书法优美、壮美理想的发展演变 , 也正在重帖、重碑的不同倾向中进行。唐重碑 , 以壮美胜 , 宋、元、明重帖 , 以优美胜。 中国古代书法美学虽然在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两种形态上有不同侧重 , 但并不偏废哪一方。它强调二者的素朴结合、辩证统一 , 反对纯刚纯柔、偏执一方 , 倡导 " 刚柔相济 " 、 " 骨肉相称 " 的 " 中和 " 之致。它认为 " 纯骨无媚 , 纯肉无力 ", 只有 " 肥瘦相和 , 骨力相称 " 才行。从 " 刚 " 与 " 柔 " 来说 ," 直则刚 , 曲则柔 , 折则刚 , 转则柔 , 轻重捺笔则刚 , 首尾匀袅则柔 ," 二者结合," 刚柔相济乃得佳 "( 《明赵宧光论书》 ) 。从 " 阴 " 与 " 阳 " 来看 ," 沈着屈郁 , 阴也 , 奇拔豪达 , 阳也 "," 书要兼备阴阳二气 " 。总之 ," 阴阳刚柔不可偏颇 "," 高韵深情 , 坚质浩气 , 缺一不可以为书 "( 刘熙载《艺概》 ) 。它认为偏执一方 , 便会出现弊病 , 从而降低审美价值 :" 张瑞图书得执笔法 , 用力劲键 , 然一意横撑 , 少含蓄静穆之意 , 其品不贵 "( 梁巘《评书帖》 ) 。纯刚纯柔都不可 ," 纯刚如以锥画石 , 纯柔如以泥洗泥 , 既不圆畅 , 神格亡矣 " (卢携《临池诀》)。因此要求二者结合 , 使其相辅相成 , 刚中有柔 , 柔中有刚 , 达到 " 婉而愈劲 , 通而愈节 " 、 " 飘逸愈沈着、娴娜愈刚健 " 的刚柔相济的 " 中和 " 境界。这种 " 中和 "的 " 火候 " 是较难把握的 , 往往 " 趋稳适蕴藉 , 则无气魄骨力 ; 求气魄骨力 , 则不稳适蕴藉 "( 梁巘《评书帖》 ) 。古代书家们总是不断地探讨着如何把握这种 " 中和 " 之度。古人云 :" 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 蔡邕 ), 指出了毛笔的艺术表现功能。此一 " 软 " 字 , 是刚柔相济之 " 软 " 。 " 能柔能刚之谓软 , 非有柔无刚之谓软也 "( 刘熙载《艺概》 ) 。他们强调 " 以劲利取势 , 以虚和取韵 "(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达到 " 骨 " 、 " 力 " 、 " 势 " 与 " 韵 " 、 " 味 " 、 " 趣 " 的和谐统一。 古代书法美学的 " 中和 " 美理想 , 还突出地体现在对晋人书法 , 尤其是对王羲之书法的崇拜方面。晋人书法表现出平和自然、含蓄委婉、刚柔相济、尽善尽美的境界 , 成为 " 中和 " 之美的典范。它如同西方古希腊的艺术 , 一直是后人学习的楷模。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美学的发展 , 可以说是在尚晋与叛晋的矛盾冲突之中发展 , 是在不断向晋人书风回溯之中前进 , 这也即在 " 中和 " 与反中和的对立中演变。人们认为 ," 晋尚韵 "," 晋书神韵潇洒 "," 晋人书取韵 " 。这种 " 韵 ", 主要表现在一种平和自然、含蓄委婉的 " 中和 " 美的意境。古人谈到晋书 , 几乎都推崇备至 , 显露出对一种不可企及的美的向往之情。他们认为 " 晋人以风度相高 , 故其书如雅人胜士 , 潇洒蕴藉 , 折旋俯仰 , 容止姿态 , 自觉有出尘意 "( 方孝儒《逊志斋集》 ) 。在晋人书法之中 , 尤其对 " 二王 "( 又主要是大王 ) 崇拜至极 , 认为王羲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中和美的最高境界 , 是万世的典范 :" 逸少可谓韶 , 尽美矣 , 又尽善矣 "( 张怀瓘《书断》 )," 尽善尽美 , 其惟王逸少乎 !"( 李世民《王羲之传论》 ) 。王羲之 " 思虑通审 , 志气和平 , 不激不厉 , 而风规自远 "( 孙过庭《书谱》 ) 。这 " 志气和平,不激不厉 ", 不正是古人向往的最高的情感境界吗 ? 他们这样来描绘王字 :" 同夫披云睹目 , 芙蓉出水 "," 如阴阳四时 , 寒暑调畅 , 岩廊宏敞 , 簪裾肃穆 "," 如清风出袖 , 明月入怀 "( 李嗣真《书后品》 ), 真是美不胜收。正因为王羲之在人们心中占有如此高的美学地位 , 所以便进一步被当作衡量书法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准。如所谓 " 虞世南得右军之美而失其俊迈 ";" 欧阳询得右军之力而失其温秀 ";" 褚遂良得右军之意而失其变化 ";" 薛稷得右军之清而失于拘窘 ";" 李邕得右军之法而失于狂 ";" 真卿得右军之筋而失于粗 "( 李煜 ) 。这些书家虽然都具有王羲之的某一特点 , 却都达不到王字的十全十美的艺术境界。 上面分析的 " 中和 " 美理想 , 是中国古代书法美学中的主导思想。虽然在书法美学的发展中也出现一些 " 反中和 " 的审美思潮 ( 这在后面的历史分析中将提到 ), 但它们都没有象 " 中和 " 美理想那样在古代社会贯穿始终 , 没有成为主流 , 占居主导地位。 二 从中国古代书法美学的“中和” 美思想的历史发展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考察 : 第一个阶段 , 从汉代到唐代 。它以 " 中和 " 美为主 , 又偏于阳刚之美 , 这是一个强调情理统一、又注重理性的阶段。其中,汉代是萌芽发端期。魏晋是发展高峰,达到刚柔相济的“中和” 美典范程度。唐代也强调一种理性的均衡适度的和谐。在这种“中和”之美的总体倾向下,它又强调“骨” 、“力” 、“势” ,追求一种雄强有力的气势。唐代是这种壮美理想的高峰。第二个阶段 , 从宋代到明代。这时以情为主 , 出现了张扬个性的不中和、不和谐的“狂狷” 因素、" 丑 " 的因素。宋代首倡之,明代“狂草” 派达到高潮。从偏于" 中和 " 的优美、壮美理想发展看,此阶段以阴柔之美为主导倾向,元、明两代盛行。第三个阶段,清代。这是一个综合、总结的阶段, 也是向近代美学转变的过渡期。它在综合阐发前两阶段的基础上探求情与理的结合 , 强调在壮美基础上达到优美与壮美的辩证统一。下面具体论述。 汉代 , 特别是汉末 , 是中国古代书法美学的萌芽、发端期 , 是古代书法艺术审美意识自觉独立的时期。汉代在书法创作实践中进行了理论探讨, 提出了所谓 " 上皆覆下 , 下以承上 "、" 左右回顾 "、" 欲左先右 , 至回左亦尔 "( 蔡邕《九势》 ) 书法形式美辩证规律 。从汉代关于 " 势 " 、“力”的论述中 , 从其作为审美联想中介的自然美形象的描绘中 , 可以看出他们崇尚一种有力度、有力势的飞动之美。蔡邕说 :" 藏头护尾 , 力在字中 , 下笔用力 , 肌肤之丽。故曰 : 势来不可止 , 势去不可遏 ,…… "( 《九势》 ) 。他探讨了 " 力 " 、 " 势 " 的审美联系及毛笔在表现 " 力 " 、 " 势 " 方画的独特的艺术功能。有 " 力 " 才有 " 不可止 " 、 " 不可遏 " 的 " 势。汉代首倡了阳刚之美的审美理想。 到了魏晋,从审美理想的总的倾向看 , 人们强调情理统一 , 崇尚一种刚柔相济、骨 肉相称、骨势与韵味和谐统一的 " 中和 " 之美。晋人书法呈现出平和自然、含蓄蕴藉的美的境界 , 达到 " 中和 " 之美的高峰。魏晋追求 " 平和 " 的审美境界 , 讲求书法外在形态的 " 势和体均 " 。卫恒说 :" 观其措笔缀墨 , 用心精专 , 势和体均 , 发止无间 "( 《四体书势》 ) 。王羲之认为 :" 夫书字贵平正安稳 "( 《书论》 )," 凡书贵乎沉静 "( 《书论》 ) 。他们反对恣肆狂乱的笔势 , 要求 " 分间布白 , 远近宜均 , 上下得所 , 自然平稳 ", 指出 " 当须递相掩盖 , 不可孤露形影及出其牙锋 "(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教悟章第七》 ) 。 " 孤露形影 " 和 " 出其牙锋 " 是不符合 " 平和 " 的美学标准的。魏晋之“和” ,是多样变化之和。他们要求“数体俱入” 、“字字意别” 。但这种变化是 " 和 " 中之 " 不同 "。魏晋书法美学既主张变化 , 又要求不超出整体之 " 和 ", 它强调诸形式美因素达到素朴和谐统一。" 作一字 , 横竖相向 ; 作一行 , 明媚相成 "。" 绵密疏阔相间 "(王羲之《书论》 )。" 不宜伤长 , 长则似死蛇挂树 ; 不宜伤短 , 短则似踏死蛤蟆 "( 《笔势论十二章》 ) 。要求润涩、盈虚和谐统一 , 起伏得当 , 远近适度 , 诸矛盾因素在整体中达到完满的结合。魏晋追求一种以骨为主、骨丰肉润、刚柔相济的艺术美 , 强调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素朴和谐统一。魏晋书法美学提倡 " 骨 " 、 " 力 ", 反对软弱无力的书风 , 把 " 骨 " 、 " 力 " 作为重要的审美标准,认为“多力丰筋者圣 , 无力无筋者病”( 卫铄) 。魏晋所尚之 " 骨 ", 与后来唐代之 " 峻厉 " 、 " 粗放 " 、 " 雄强 " 之 " 骨 " 、 " 势 " 不同 , 它更主要是一种潇洒俊逸之 " 骨 " 、 " 风流气骨 " 。从当时对书法风貌的描绘来看 , " 王僧虔书如王、谢家子弟 , 纵复不端正 , 奕奕然有一种风流气骨 "( 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 ;" 陶隐居书如吴兴小儿 , 形容虽未成长 , 而骨体甚峻快 ";" 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 , 纵复不端正者 , 爽爽有一种风气 "( 袁昂《古今书评》 ) 。这里 ," 奕奕然 " 、 " 风流气骨 " 、 " 骨体甚峻快 " 、 " 爽爽有一种风气 " 等 , 说明了魏晋骨势的艺术意境。魏晋之 " 骨 " 是 " 骨丰肉润 " 之 " 骨 ", 刚柔相济之 " 骨 ", 它既求骨力、气势 , 又要有华润流畅的韵致。他们强调 " 骨力 " 与 " 媚好 " 的统一 , 既讲求 " 笔力惊绝 ", 又追求 " 风流趣好 " 、 " 笔道流便 " 。王僧虔说 :" 骨丰肉润 , 入妙通灵 "( 《笔意赞》 ) 。 萧衍认为 :" 纯骨无媚 , 纯肉无力;……肥瘦相和 , 骨力相称。 "( 《答陶隐居论书》 ) 可见 , 片面强调 " 骨 " 、 " 力 "," 纯骨 " 无肉 , 是不行的 , 必须 " 骨 " 与 " 肉 " 、 " 媚 " 与 " 力 " 结合 , 达到 " 骨丰肉润 " 、 " 肥瘦相和 , 骨力相称 " 的境界 , 才符合 " 中和 " 美的标准。可以说 , 魏晋之 " 骨 ", 是 " 形 ", 又是 " 神 ", 是 " 意 ", 又是 " 法 " 。在这里 , 外在的 " 骨法用笔 " 与内在的风骨气韵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结合 , 形与神 ( 形式与内容 ) 、 意与法 ( 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 达到完满统一。魏晋人尚清逸之气、俊君之骨 , 追求洒脱俊逸的精神、气度。这种对人的内在气质和外在风度的要求 , 表现在书法创作中 , 一种骨肉相称、刚柔兼备、有骨力、有韵味的艺术意境便创造出来了。魏晋所崇尚的 " 中和 " 之美 , 是一种情与理、感性与理性、个性与共性和谐统一之美。其情感之抒发自觉的控制在理性、理智之中 , 个人感性意趣之追求和谐地遵循着理性、共性的法度规范。它不同于以法胜、以理胜的唐书之美 , 更有别于宋以后以意趣、情感、个性胜的 " 狂狷" 之美。

浅谈颜真卿与楷书的历史发展关键字:楷书、颜真卿、端庄雄伟、多宝塔碑、“颜柳”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是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一直沿用至今。楷书盛行于六朝,至唐代出现了繁荣局面,自秦汉之际产生笔画至三国楷书成型,两晋南北朝是楷书发展的勃兴时期,以王羲之为代表。北朝书法的勃兴是楷书兴旺的标志,其质朴雄强的艺术风格与南方的秀丽典雅风格形成双峰对峙。中唐颜真卿以雄风创新,晚唐柳公权以柳骨相媲美于颜筋,形成唐楷之大貌。楷书的代表大家有书圣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赵孟俯等。颜真卿(709~785)唐代书法家,是中唐时期的书法创新代表人物,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颜真卿自幼学书,又得到张旭亲授,并师法蔡邕、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等人,融会贯通后加以发展,形成了独特风格。其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人称颜体。他的书法苍劲舒和,神采飞动,既有以往书风中的气韵法度,又不为古法所束缚,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规,自成一幅,称为“颤体”。 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唯一能和大书法家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后辉映的,就是颜真卿了。他的书法,以楷书为多而兼有行草,用楷书所写之碑,端正劲美,气势雄厚。他生于楷书流行之际,与王羲之之典型相对,开创书法新风气,使用圆笔书法的颜真卿和使用方笔的王羲之,都对后世产生既深且远的影响。颜真卿现存的书法作品有: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祭伯文稿等等。他和唐朝另一位以楷书成名的书法家柳公权,被人合称为“颜柳”。颜真卿的楷书,有他独特的风格和笔法。在笔法上,他把篆、隶的圆笔笔法引入楷书,打破了王羲之使用方笔的戒律,使作品增添了浑厚雍容的风格,被后世使用圆笔的书家奉为开创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艺术审美上,颜真卿一反魏晋禅意式的自然与空灵,用一种看似不加任何雕琢的浑厚与古朴,映照出刚正诚实、实事求是、光明磊落、胸怀坦荡的作风,打破了魏晋以来以优美与空灵为审美标准的传统,创立了一种宏博正大,以实为美的新标准,这正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创新的伟大创举,极大地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内涵,使中国书法审美取向从单一走向多元。从此以后,中国书法基本上都是沿着王羲之、颜真卿这两大派系得以不断发展。苏轼对颜真卿楷书给予极高的评价:“变法而出新意”,“书之美者,莫如颜鲁公。”(《评韩诗》)朱长文在《续书谱》中赞叹颜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颜真卿的书学境界,历经了无数次自我否定、自我扬弃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首先他经历了长达三四十年时间的一个漫长的艰苦的探索阶段。他广泛地学习,多方面吸取营养,创作了《多宝塔》、《夫子庙堂碑》等大量的传世碑帖,在用笔上,他追求沉着、雄厚,在结体上他追求整密、端庄,他继承了初唐的书风面貌,严谨而规矩,又努力摆脱时风的影响,到知天命之年,初步确立了自己的书体面貌,自成一家,但是个人面目还不是特别突出。随着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的不断丰富,他的心灵空间不断拓展,他将前期的字体面貌从形态和神态上反复锤炼,不断地探究笔画和结体的精致,努力追求作品的磅礴气势。从《东方朔画赞》等作品中可以看出,在用笔上,他加强了腕力,中锋运行,取篆籀方法,圆转藏锋。笔画之间采取横细竖粗的对比方法;在结体上,方正端庄,稳健厚重,中宫宽绰,不简单地以重心欹侧造势,不以左紧右松的结构处理而故作姿态,而是溶入篆隶书法中对称的结体,表现出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气度和形象;在篇章布白上,不以疏宕秀逸为取向,而以字形的茂密来丰富、强化作品的气势。总体上,气势更加宏阔,字形架构更加雄壮雍容。特别是在颜真卿晚年,他的楷书艺术更是达到了“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如《颜勤礼碑》等作品,境界更加庄严、持重。在对生命和书艺不断否定和肯定的过程中,领悟到书法艺术的真谛,将人生哲学和艺术哲学溶为一炉,在作品中洋溢着生命的颂歌和人格的光辉,将卓越的性灵、坚强的魂魄和丰富的人生铸于一体,表现出厚重雄劲、气势磅礴的独特面貌和瑰丽、雄强、博大的艺术境界,在书法历史上矗立起一座让后世景仰的艺术丰碑.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划时代影响的书家,标志着中国书法发展的里程碑,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作为唐楷艺术的开拓者和创造者,创造了彪炳书史的“颜体”楷书艺术,以其独特的的精神风貌和艺术风格,开创了中国书法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矗立起一座艺术的高峰,成为中华文化绚丽灿烂的篇章,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着正书艺术的半壁江山,千百年来,颜楷艺术影响、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书法人,唐以后的许多书家,都是从颜真卿的书法中汲取养分,造就了柳公权、蔡襄、董其昌、何绍基、舒同、沙孟海等一代代名垂青史的书家,使中国书法历史群星璀璨。参考文献:1、刘胜角,《古代楷书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这是我上《书法鉴赏》课写的论文你可以参考下。。韩老师的

卫恒(252 年~291 年),字巨山,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西晋着名书法家。卫恒出身书法世家,祖、父、兄弟及子侄均善书。他善作草、隶,特别是其隶书,运用飞白笔法,实为首创。张怀瓘《书断》卷中列卫恒古文、章草、草书入妙品,隶书入能品,可见其书法成就是很高的。《四体书势》是卫恒重要的书学论着,集中体现了他的书学思想,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现择其要者,述其五:1.建立了系统全面的书法观《四体书势》以前的书论,大多就书之一体,或择其一法,发表一得之见,其中自然也有一些视野比较宽阔的论述。但《四体书势》从范围和内容上,第一次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各类书体的发展源流、形式美特征等有关问题。从书之一体到四体,不仅仅是量的增加,更是质的飞跃,这也说明《四体书势》的视野已经从局部转向全体,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侧面视角转向全方位视角。再从其论述次序看,它依次论述了古文、篆书、隶书、草书,即按照书体出现的先后次序,并且论述了依次出现的时间和缘由,可见其清晰的书体发展脉络观念。四种书体到汉末已基本成熟,经三国,至西晋,已发展得相当成熟了。因此,《四体书势》可以说是对四种书体全面的总结。为此,《四体书势》还专门完整引述了崔瑗和蔡邕的两篇书论,构成更加全面的系统。此间,行书虽也已流行,但出现既晚,社会上论者亦鲜(至今未见有魏晋人论述行书的专着)。它的全面性还体现在论述每种书体时,将此种书体的发展源流梳理得井然有序。如论草书,它先言:“汉兴而有草书,不知作者姓名。至章帝时,齐相杜度,号称善作。后有崔瑗、崔寔,亦皆称工。”[1(]p1065)从草书的起源述起,再述名家出现,相当平实。接着,顺次而下,论述草书在汉代的发展状况,罗列了张芝及其弟、姜诩、梁宣、田彦和、韦诞及罗晖、赵袭等人,揭示了他们各自的书法成就和风格特征,并指出了他们之间出现的时间先后等关系,简直是一部草书发展简史。从整体上看,《四体书势》对各种书体的发展源流都成竹在胸,它的论述使它成为第一篇对中国书法历史做全面梳理的论着。而且,《四体书势》还沿用前人形象描述的方法,通过生动的描写,揭示各种书体的不同特征及其形式之美的相异之处,更见出它对各种书体全面系统的把握。2.确立了历史批评的传统书法毕竟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它的出现和发展也需从历史角度去审视。《四体书势》以往的书学论着在谈到某一书体时,虽也会偶尔涉及该书体出现的时间,但并不能由此而自觉地深入探讨其出现的历史缘由。《四体书势》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相当清醒地认识到了书体出现与演变的历史必然性。就以小篆为例,《四体书势》谈到了秦始皇统一文字的作用:“及秦用篆书,焚烧先典,而古文绝矣。”[1(]p1061)这可以说明小篆盛行的社会政治原因。又说:“及平王东迁,诸侯立政,家殊国异,而文字乖形。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损益之,奏罢不合秦文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政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1(]p1062)这段不长的文字,从书法自身规律的角度,多方面地论述了小篆的历史状况。“诸侯立政,家殊国异,而文字乖形”道出了小篆出现的必然性。文字的社会性功能决定了它必须具有一致性,而春秋战国各自为政的局面导致文字的多形难通,言“乖形”,可见《四体书势》的否定态度。它指出统一是客观的必然。“损益之”“罢不合秦文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说明了字型统一的途径和方法,尤其是“损益”“省改”,点出了字体演变的主要规律。后面再罗列当时的主要书家和代表性书法作品,显示出独到的书法史学眼光。对书体的特征,它也作了历史性的审视。如隶书:程邈“从狱中改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圆,圆者使方。”[1(]p1062)虽仍不够具体,但无疑表明《四体书势》已经注意到了前后出现的书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已显其历史眼光。尤为可贵的是,《四体书势》在论述具体书家的风格特征时,也自觉地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令人不仅能从中看到各位书家的特点,还能看到各位书家风格的渊源和流脉。如谈到草书时说:“至章帝时,齐相杜度,号称善作。后有崔瑗、崔寔,亦皆称工。杜氏杀字甚安,而书体微瘦;崔氏甚得笔势,而结字小疏。弘农张伯英者,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又有姜孟颖、梁孔达、田彦和及韦仲将之徒,皆伯英之弟子,有名于世,然殊不及文舒也。”[1(]p1065)这里显见它对当时草书主要书家的风格,从比较异同以及产生渊源、发展流脉的角度,作了相当明晰的陈述。这种历史比较法,对后代的书法研究乃至诗歌、散文的品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朝的《诗品》《文心雕龙》及其后的一些着作中更精彩的比较源流式的论述,不能不说肇始于此。3.提出了主客观交融的书法创作观和审美观:体象书法之源在于自然,古来人们都这样认为,所谓“因彼鸟迹”“象彼万类”云云。但这些说法只是说明文字与自然万物有关或源于自然,至于自然之象如何成为文字之象,则未深入论述。《四体书势》云“: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睹鸟迹以兴思也。”[1(]p1061)“天垂其象,地耀其文。其文乃耀,粲矣其章,因声会意,类物有方。”[1(]p1062)显而易见,《四体书势》已经注意到了“鸟迹”至文字有个过程,其中人作为主体不是无所作为的。“睹”而“兴思”,表明了主体首先要“看到”自然现象,并且通过“思”后,才会有象自然之象的“书契”,即文字。因此,最早的象形文字并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万物,而是包含了主体的领悟、会意。所以“,类物”也有其“方”,决非万物简单的描画,甚至不是简单的模仿。可见,不管早期与实物极其相近,还是后来渐渐与原物相远,成形的文字都是主体与自然万物交融的产物,既有万物原形原理,也有主体的思考领会。这个对自然万物之象观察体会思考以形成文字形体的过程就是“体象”。主体对书法作品的审美也是如此。看到汲冢书的古文字,“恒窃悦之,故竭愚思以赞其美,愧不足以厕前贤之作,冀以存古人之象焉。”“观其措笔缀墨,用心精专,势和体均,发止无间。……睹物象以致思,非言辞之所宣。”“思字体之俯仰,举大略而论旃。”[1(]p1064)“厥用既弘,体象有度,焕若星陈,郁若云布。……聊伫思而详观,举大较而论旃。”[1(]p1065)以上数段,都是《四体书势》论述书法审美情形的文字,与其前代、同时代的书论比较,论述的深度和品位都有了很大提高。这里,《四体书势》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体象”的美学概念。综合来看,“体象”当包含:主体面对客体(书法形象),首先会产生审美愉悦(“窃悦”),这是进行进一步审美的基础和前提;接着,主体进入“思”的阶段,因象而兴思,发挥主体的想象,将书法所“具有”的形象在主体的心灵中呈现(“存象”);再运用理性思维,将作品中所体现的作者的“用心”、法度等主观内涵发掘出来。由此可见,《四体书势》所主张的审美观是主客体相交融的,既有形象思维,又有理性思维,既有愉悦的心理体验,又有深刻的理性启示。4.发展了书法审美方式前代书论中对书法审美方式亦有所涉及,《四体书势》主要在三方面有了明显的发展:一是远观近察的距离变换。《四体书势·字势》中说“:是故远而望之……就而察之”[1(]p1061),《四体书势·隶势》中又说:“远而望之……近而察之”[1(]p1065)。显然,《四体书势》已经非常自觉地运用距离变换方式来欣赏书法作品了。通过它生动形象的描述,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它已注意到同一作品在不同距离下不同的审美效果;而将同一作品置于不同距离欣赏的行为本身,实际上更加突出了书法作品的艺术特征,即将书法的主要功能定格在艺术欣赏上,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二是“玩”的正式提出。西晋成公绥的《隶书体》中已经提出了书法作品“又何可玩”[2(]p10)的看法,《四体书势》中述及梁鹄的手迹时说:“魏武帝悬着帐中,及以钉壁玩之,以为胜宜官。”(p1064)虽然是在讲述曹操欣赏梁鹄的作品,但透露出它对书法作品的态度:玩味。联系前已述及的审美观,我们有理由相信,《四体书势》已体现出对审美体味、玩味特点的进一步的自觉认识,那种寓审美于娱乐之中的意识是非常明确的。三是点明了审美过程中欣赏主体的心理特点。审美过程中主体的心理状况是很多书论注意到的重要问题,而到《四体书势》才相当明确地指出了:可以意会,不能言传。《四体书势》讲:“睹物象以致思,非言辞之所宣。”[1(]p1062)主体对审美客体观察、冥思,内心“窃悦”,有所领会、发现,但无法用言语表述出来。这种似清晰又朦胧的状态,正是审美时的心理特点。5.提出了书法形式美的境界:和谐还是先看《四体书势》中的两段话:“观其措笔缀墨,用心精专,势和体均,发止无间。或守正循检,矩折规旋;或方圆靡则,因事制权。其曲如弓,其直如弦。矫然特出,若龙腾于川;森而下颓,若雨坠于天。或引笔奋力,若鸿雁高飞,邈邈翩翩;或纵肆阿那,若流苏悬羽,靡靡绵绵。”[1(]p1062)这是状古文之美。“随事从宜,靡有常制。或穹隆恢廓,或栉比针裂,或砥平绳直,或蜿蜒缪戾,或长邪教趣,或规旋矩折。修短相副,异体同势。奋笔轻举,离而不绝。纤波浓点,错落其间。……”[1(]p1065)这是状隶书之美。表面看来,这两段文字与其他人的状写书迹没多大区别,但仔细品味就会发现,《四体书势》在兼有理性思考与形象描绘的文字中提出了书法形体美的境界:和谐,而且有着两方面的考虑。一个方面是形体的势和体的和谐,即“势和体均”。从其描写状态看,“势和体均”体现了书法形体的动静和谐,包括寓动于静和静中显动两个内容。前者如“矫然特出,若龙腾于川;森而下颓,若雨坠于天”等,本是静态之景,但其中蕴涵着“腾”“坠”之势,具有很大的力度和运动感。后者如“穹隆恢廓”“离而不绝”等,“恢廓”是写空间大,自然是静态的,但这种恢弘廓大,实际显示着无限的张力,有不断伸张之势;文字之间,点画之间,自有相离,但书法作品可以用呼应之法,显示其“不绝”之意,似断似连,形断意连。对这种动静和谐,虽然《四体书势》还没有非常明确地用相应的概念表述出来,但已经发现并形象地描述出来了。另一方面是规矩与“制权”的和谐。没有规矩就没有法,没有创造就没有书。《四体书势》之前的论述并非没有意识到,但比较明确论述的则未见。《四体书势》很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也做了明确的表述:“或守正循检,矩折规旋;或方圆靡则,因事制权”,“随事从宜,靡有常制。……或规旋矩折。修短相副,异体同势”[1(]p1065)。无论圆笔方笔,有时则须严守规矩,而有时又需随机应变,最终要达到的效果是和谐“:修短相副,异体同势”。因此,整个书法形体的总体风貌应该在守则与变规之间,也就是在规矩与“制权”、技法与“从宜”之间达到和谐。你可以去abc211文汇找下。

《书谱》对书法创作的意义论文

孙过庭《书谱》是唐以前书法理论的集大成,具有划时代的愈义,对当今的书坛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接下来我为你带来《书谱》对书法创作的意义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书法是一种时间特征很强的艺术体系。书法的用笔、提按的运动、运行速度等等,使它不仅能有效的保持了视觉艺术的空间本色,还具有了音乐艺术的旋律和节奏美,草书是体现这一特征最为强烈的。草书表现出运动的而不是静止的艺术空间,孙过庭在他的《书谱》里给了我们详尽的解释。中国书法艺术不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名族艺术,而且今后一定会给新的艺术流派带来价值启示。

当我们欣赏书法作品时,要适当地了解作者创作时的时代文化背景,分析书法作品的笔法是否有法度、有新意。通常欣赏书法作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字的笔画长短、粗细,用墨的干湿、浓淡是否多变且适宜;字的“重心”是否给人以稳健的感觉;字的结体是否自然;看整幅书法作品的笔势、章法是否融会贯通;看是否留有艺术想象力的空间,防止以实论实。

一、书法双重性的美

我们研究中国书法抽象形式美的特征,可以先在广泛的民族文化氛围立场上来寻求启迪,书法艺术是以中国汉字作为基础的,而汉字与其他的文字比较而言,具有更强的`空间塑造的能力和抽象美的基因,线条是具有很明显的造型因素的,以此来描摹自然万物的形态和意义。正是这种对世界万物存在规律的抽象概括,才形成了汉字既表现出了绘画所具有的空间造型美,又表现了抽象美的一种双重性。

书法在创作的过程中充满魅力,抽象的特征保证了书法家们可以最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才能,而造型的特征则决定了书法家们的创作离不开既定结构的约束。在古代书法家中,无论是王羲之、颜真卿的楷书、行书,还是张旭、怀素的狂草,都是书法家们在一定艺术法则制约下,发挥出最大创作自由的结晶。中国古典的审美传统准则是:以少见多、以小见大、以简见繁。书法体系中的草书便是如此,看似非常简单,却有巨大的容量。究其原因,是因为它有提炼各种生活美和反映作者精神情感的卓绝能力。

二、《书谱》对学书的理论充实

我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品读欣赏了孙过庭的《书谱》,感触颇深。虽然还没能完全领会其中的奥妙,但对于初学时的一窍不通,还是受益匪浅的。各种自然物象中的生动意态,在他的笔墨里,在他的点画线条中重新复活了,万千生动物象都囊括在聊聊数笔点画之中,这就是张怀灌说的“囊括万殊,裁成一相”[1]。

《书谱》首先根据书法造诣对“四贤”进行比较,“四贤”即钟张二王,他们各有所长。然后把每种字体的各种形态,用比喻的形式表达了出来,对仗工整。比如“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这就说的是悬针竖和垂露竖的不同,犹如与坠石一般。有些人认为这一段文字优美,通俗易懂,语言简练,是很好的段落,而我认为接下来才是更精彩的。第一个精彩片段是对各种书体总的要求,即篆书崇尚委婉圆通;隶书需要精巧严密;草书贵在畅达奔放;章草务必要简约便捷。做到这些之后,再在字中使用各种笔法,使字显示出各种效果,比如“鼓之以枯劲”就是告诉我们,在字中加一些飞白,会使字显得更加有骨力。

唐代的突出成就是真书和草书。孙过庭在《书谱》中云:“草不兼真,怠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真与草的区别,应该没有人比他讲的更清晰明了了。我以前总是认为真书为工和法,草书为写和意,其实,工、法和写、意并不是截然对应的不同概念。真有自己所依据的对象(字体),草书也有自己所依据的对象,严格契合对象(如文为写实),即为工,如大胆脱离对象(如画为变形),即为写,利用了对象,即得形,灌注了情意,即得神[2]。然而工非无神,草非无法,写非无形,真非无意,所有不同者是法去意得立足点各有所恃耳。“点画为形质”,法在于笔,“使转为性情”,意在于结构。“使转为形质”,法在于结构,“点画为性情”,意在于笔。楷书创作不得不利用的对象是点画,所以书法意韵体现在结构之中;草书创作不得不利用的对象是结体,所以书法意韵体现在点画之中,这样的认识打破传统,得到后世广泛认可。明白这一点,我们就能拨开字体的迷雾,从而直窥隐伏在书体背后的时代风尚。

草书是境界最高的书法表现,具有与其他字体不同的特性,因此人们在书法创作时一直把它作为表达内心情感、抒发个人性格的最佳选择。草书在书写技法上比较讲究,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原则,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了比较明确的意见:“今撰执、使、用、转之由,以祛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缳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所谓执,是指执笔,有深浅长短之分;使,是指运笔,有左右提按几种;转,是指运笔时的萦纡回绕,转折呼应;用,是指用点画来结字,有向背相让之别。我认为在我们日常的实践练习中,可以将“纵横牵掣”理解为前一笔的收要连带着下一笔的起,笔画纵横运动,这样就形成了上下勾连、左右牵引的状态。“钩缳盘纡”可以理解为在行笔的过程中,笔尖转折回旋,环绕呼应。草书创作时,其行笔过程确实有许多不同于篆书、隶书、楷书的行笔特点。萧衍在形容草书转折回旋的笔画时说:“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绿水之徘徊”、“似葡萄之蔓延,女萝之繁萦,浑汉之相绞,山熊之对争”、“婆娑而飞舞凤,婉转而起蟠龙”。孙过庭在《书谱》中解释这种使转的笔法是草书所特有的形质。形和质是事物构成的基础,是变现事物现实存在的重要依据,所以说:“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点画是草书的性情所在,性情是精神状态。事物的精神,是依附于事物的形质的。也就是说草书创作时的一点一画是依附于整个字的使转部分的,使转灵活,点画就美观得体,依其性能而得势,字体的精神面貌就因此而振奋,这是草书创作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书谱》对学书的实践指导

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了“五乖五合”论,“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循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遗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3]”不仅分析了书法创作过程中,造成效果好坏的各种因素以及主客观条件,而且还强调了“得志”的重要性。这里的志,是指心志、情志、心境。显然,问题的关键之处不在于书家心境的好坏,而是在于真与伪、深与浅。极好的心境,可以作出经典之作,如《兰亭集序》,极坏的心境,亦可以写出经典之作,如《祭侄文稿》。心至诚,情至真,意至深,的确是至关重要的创作状态。

孙过庭说:“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段学书过程三段论中指出,学书只有经过平正、险绝、平正三个过程,才能达到书法的最高境界,即“人书俱老”。那么“人书俱老”的“老”具体指的是什么呢?这里的“老”,指的并不是人的年龄的老。老也不仅仅是一种拙,那种以为书法要达到某种大巧若拙的境界,没有雕饰,一切自然无为,就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是一种误解。因为,假如仅仅把“老”理解为拙,这就与孙过庭以及初唐时期书家崇尚王羲之的时代,审美风格不合。孙过庭等一些初唐书法家们,所推崇的王羲之的书法并不是因为拙的风格,孙过庭自己所写的书法风格也不属于拙。

“人书俱老”,核心在对于节奏感的把握,这不仅是一种音乐性的节奏,而且是一种生命的节奏,这种节奏炉火纯青的流泻和表达,它体现为――一种成熟、一种从容、一种老练,它是一种明净的心灵秩序和节奏的外化。“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所谓“通会”,就是“人心所欲不逾矩”生命节奏的表达,所以孙过庭继续说,“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所以,“人书俱老”的节奏源自于人的内心,这是书法类似音乐的特征,也是作为线条艺术最大的魅力。梁t曾说:“须知始之平正,结构死法;终之平正,融会变通而出者也。”艺之老境,不是没有法度,也不是拘于法度,而是对心灵结构恰到好处、炉火纯青的把握。它是一种心性,更是一种经历了人生的磨砺之后的淡定和从容。这样来看,“人书俱老”和年龄因素并不是毫无关系的了。有些艺术是附属于青春的,比如唱歌和跳舞,他们都以一定的生理基础为前提。而书法的成熟期通常在中年或晚年,就是因为对于毛笔等一些工具的性能的把握需要一定的时间,用毛笔来转达和表述自己的内在心里节奏和情绪律动更是需要反复的锤炼。更重要的是,那种从容和淡定的心理和境界,需要人生的砥砺磨练,它不是朝花的绚烂,而是风雨后的彩虹[4]。

书法艺术需要我们花费毕生的精力,去探索其深邃的内涵,二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书法艺术需要我们执着的追求,而不能浮躁的模仿;书法艺术需要崇尚人格、品行、个性化,而不能伐性汩情,带着假的面具媚人。今后,我会进一步学习钻研《书谱》,从而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书法临摹和创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崔树强.黑白之间:中国书法审美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11):17.

[2]卢辅圣.书法生态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12):49.

[3]孙过庭.《书谱》译注[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7(01):83.

[4]《书法》杂志编辑部.美的沉思.批评篇[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01):37.

[5]陈方既.中国书法精神[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

[6]陈振濂.书法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与老宅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石屏老城曾经走过无数遍,却仅仅只是走过而已。         原来的石屏老城印象,无非是街道两侧的低矮商铺,文庙,玉屏书院,石屏老衙门,龟背街巷,尚存石板路,以及那些早已熟知的名人故居,比如石屏著名乡绅李恒升故居,状元袁嘉谷故居等等。         不能否认这些历史标签的意义,但单就这一点而言,文献名邦的名号风范,似乎并不足以丰腴石屏老城。 平方公里的石屏老城一直是内敛的,就像一个人的名字一样稀松平常。        它不喜欢张扬。        若不受它的深腹牵引,眼睛的相机快门只会一闪而过,心底模糊而恍惚。        但石屏老城不由人不恭敬。只怪以前不识庐山真面目。         东西南北中诸条主街两侧腹地,尽是历史之根,牵连不断,盘根错节,交织于各条巷道深处。        真不知该怎么描述它。        要追探老城的内蕴光华,当然得看它的建筑。         除了老街两侧已经悬匾告知的进士第太史第等老宅外,更多的老民居深藏不露,隐匿在纵深之处。        老城的每条巷道里,都有大量的明清至民国建筑。        并不熟谙建筑风格的眼睛只能以一个大概脉络判断:明朝建筑古朴雄浑,风格严谨,简洁明了;清朝建筑飞檐斗拱,繁琐构建,彩墨花鸟;民国建筑高庭大院,砖石凸显,木建为辅。        石屏老城吸纳了三个时期的建筑风格样式。在大兴土木的现代建筑中,石屏龟壳老城成了一座古代建筑博物馆。        不必说各栋老宅气派的雕梁画栋了,内容纷繁,说也说不清;也不必说凝重端严的高门大槛,花鸟空镂,单单老宅子里的天井,就铺满了古旧气息。         天井严切方正,把房屋严整地对称为上下正堂,左右厢房;天井青石不拘一格,带几分率性,或自然错落,或錾凿工整。        有的天井铺设不用青石用青砖,青砖吸水,所以房屋充满润泽。        蒲公英从青石缝,青砖沿倔强地探出头来,门外的巷风袭来,幽幽地飘落在照壁下的青石缸内。        所有老宅都有天井,天井上方便是正堂,都踩三台石阶踏跺而上入内。        中国道家哲学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代表多,代表大,代表众,代表兴旺。        所以,老宅子群落在石屏老城里存在了几百年,子子孙孙繁衍生息,养精蓄锐。        我便惊异发现,凡走入的老宅子,皆于天井上堂屋处,由三台踏跺石台阶连接起来,台阶两侧都各有一条青石斜面。这两条侧面呈三角的斜面青石有个名谓:垂带。         凡有垂带的老宅子都极不简单。        在中国古代,只有身居要职,名望大极的士大夫才有资格在自家台阶两侧建置垂带。        有的老宅子年岁久远,木倾墙塌,早看不出原先的样子,唯存垂带在时光深处熠熠留光。        老宅庭院的垂带在证明着一加一等于几的至简结论:石屏曾出经济特元1人,文进士 65人,翰林15人,武进士11人,文武举人640人。        脚步由此滞住,老宅子的吸力令人想抗拒也抗拒不了。         厢房的黢黑窗棂透进些微阳光,密密斜织出一片纵横的光与影。        光影深处是那年那月孤灯苦读,甘于寂寞踱步思索,望断天涯路。        一卷四书五经,一座砚台墨汁,一叠泛黄宣纸,一阙为伊消得人憔悴。        功名不是尘与土,读书亦非苦与悲。        六百年以前,石屏人就开始与中原文化无限接轨。先贤们把书中自有黄金屋当成一粒种子,用心侍弄,薅去心苑杂草,掸掉浮躁灰尘,编织他们心无旁骛之梦。        树影婆娑,竹叶盈露,几番清月,抒写春秋。         石屏人在文献名邦的守望之路上未曾停息过。        清末的袁嘉谷先生专门用一首《读书乐》来总括石屏人的文化操守:        恒于勤苦见从容,坐拥书城兴未慵。烟篆纱窗香辟蠹,风穿纸帐剑吟龙。        不除绿草思惇实,独赏焦桐有蔡邕。夜半高楼谁是友,诸天寺里一声钟。        石屏古人苦心孤诣,破茧成蝶,及第者如井喷。        已退休的原石屏县志办主任冯子望老师熟悉石屏老城。冯老师的著作《石屏秘境》,为恭寻石屏老城的街街巷巷提供了难得的指引。限于篇幅,略简部分石屏名人老宅。         西正街——        1.胡府大宅院(已拆),出三位进士:嘉庆六年(1861),胡濂恩取进士;道光壬午年(1822),胡霖苍取进士,钦点为翰林,科改知县;光绪癸卯年(1903),胡商彝与袁嘉谷、陈鹤亭取同榜进士。        2.西正街42号,王夔龙进士第。王夔龙,明朝万历壬辰(1592),科三甲第157名进士,任巴陵宰,惠政有声。        3.西正街56号,“对门两翰林”宅院。朱景轼,光绪庚寅(1890),科取二甲第38名进士,钦点翰林院编修,现仍悬匾“翰林先声”;朱淳,道光己丑(1829),与朱家学、朱艧俩叔同取进士,中二甲第一名,钦点翰林,任国史馆编修,河南、湖广道监御史、知府等职。        4.西正街65号,罗府二十四个天井进士第翰林院。宗人府丞罗凤彩从神医何慥手中购买,后裔罗荣光进士、18岁即钦点翰林的罗士箐住此院。        5.西正街70号,石屏首位翰林陈世箕翰林院。陈士箕,明朝永历进士,甲午解元翰林院检讨。        6.王琦珍进士第(改建他房)。王琦珍,清朝进士。        7.西正街18、19号及回民巷3、4号,神医何慥大院,后裔何其偀、何其伟及孙子翰林何朗居此院,系石屏保护最好的明式古宅。        8.西正街朱氏陈氏进士第,位于何慥神医大院与杨鹤荣翰林宅院之间,清朝进士第朱家学、朱芬、陈沆宅院,朱府后改建工商银行,陈府改建为新华书店。        9.西正街3号,杨鹤荣翰林宅院,悬匾“世衍书香”。杨鹤荣,嘉庆丙辰恩科钦赐检讨。        南正街——        10.南正街5、6号,二次翰林张汉宅院。张汉,康熙癸己科检讨。        11.南正街22号,袁嘉谷状元府。袁嘉谷,光绪二十九年(1903),云南唯一经济特科状元。        12.南正街43号,许贺来宅院。许贺来,清康熙乙丑科编修,开云南翰林先河。      13.南正街34—39号,杨廷相翰林宅院。杨廷相,明代乙卯科进士;同宅院为杨胪赐故居,杨胪赐,雍正辛丑科进士。        14.南正街61号,丁府宅院。丁兆冠,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士。        15.南正街观音寺巷68号,陈履和故居。陈履和,乾隆四十五年(1780),随父一道双双考取举人。后人陈谊,中央军事科学院顾问,大校军衔,已故;陈福今,曾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中央办公厅机关党委书记、中央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长(正部级)、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第十六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健在。        16.南正街观音寺巷12号,陈氏同胞进士第。陈蓉纕,清雍正丁未(1727)科取三甲第148名进士;弟陈荀(?),清雍正癸丑(1733)科取进士,大门曾立“同胞进士”匾。        17.南正街观音寺巷20号,刘杨亲家两宅院。刘葵光(宝秀吴营人)继承先祖于勐腊易武所创同庆号茶庄,刘葵光与住石屏的杨吉三共同合作经营同庆号,两家结亲。同庆号被公认为云南普洱茶第一号。        18.南正街小炉匠巷6号,著名彝族作家李乔故居。李乔,被誉为“中国现代彝族文学的拓荒者和先驱”,曾任云南省文联副主席,195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其作《欢笑的金沙江》。        19.南正街观音寺巷8号,涂氏宅院。涂晫,康熙乙酉(1705)举人,精功书法,建水东门城楼“雄镇东南”等字样即为涂晫所作;涂晫之子涂应恒,清康熙年间贡生,继承其父书法大艺,石屏真觉寺“秀山”二字为其所书。        东正街——         20.东正街33号,陈龙光进士第。陈龙光,明万历甲辰(1604)科取进士,任湖广按擦司副使,以军功擢山东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        21.东正街东后街24号,任树南进士第宅院。任树南,清乾隆丁未(1787)科取三甲第42名。        22.东正街东后街32号,罗长春罗长华进士第。罗长春为武进士,光绪十年(1884)随滇军入越南抗击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后患疟疾于1885年殉国,年仅29岁。光绪十五年,罗长春其弟罗长林、罗长华兄弟同考为武进士。罗长华被授湖北荆州守备,后掌安徽宜州、江南江淮卫兵权。        23.东正街诸天寺卖麻8号,罗长林进士第。罗长林,授御前侍卫、钦派保卫乾清宫,大门立直匾“侍卫府”。        24.东正街诸天寺街卖香巷口(已拆),卢氏进士第宅院。卢炳清,康熙戊辰(1688)科取三甲第48名进士,任南昌知县。        25.东正街诸天寺街卖香巷23号,万肃万咸燕进士第宅院。万肃,清康熙癸丑(1673)科取三甲第54名进士;万咸燕,清康熙辛丑(1721)科取三甲第105名进士,任丽江府教授,升四川井研县知县,主编《丽江府志》,为丽江纳西族传入汉文化之开先河者。        26.东正街协天宫巷6号,刘氏进士第宅院。刘心传,清乾隆辛未(1751)科殿试后卒于北京,取三甲第84名进士;刘经传,乾隆庚辰(1760)科取三甲第19名进士;刘治传,乾隆癸未(1763)科取三甲第7名进士。刘氏三兄弟,石屏人的美谈。      27.东正街协天宫37号,杨桂森翰林宅院。杨桂森,清嘉庆己未(1799)朝考一等第78名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嘉庆十五年(1810),赴任台湾彰化县知县。        北正街——         28.赛氏孙氏两进士第,详址无考。清朝乾隆钦赐回族赛玙(94岁)、王孙熊进士。        29.北正街98号,张正堂大院。张正堂曾与李恒升为国家捐飞机抗日,堪为旧中国民间爱国人士典范。        30.北正街正街铺27号,司马第房院。        31.北正街正街铺9号,戴汝为故居。戴汝为,1951考入清华大学,次年调整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为云南籍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32.许晖藻进士第宅院(详址无考)。许晖藻,清道光丙申(1836)恩科取三甲第30名进士。      33.北正街正街铺40号,张大成宅院。张大成(民间称“张三烂眼”),清朝晚期民国初年个旧矿山大老板,与陈鹤亭、李恒升等大实业家齐名。        ......        一间石屏城老宅,一段石屏人故事。         有人把古代科举考试和今天的高考作一个对比:古代的秀才类似于今天的211,举人就相当于清华北大的高材生了。        这个今古比对令人悚然。石屏在明清时期有举人文凭的高达七百余人,在云南省范围,数量仅次于昆明、大理。        作为石屏人,我无意沉溺于石屏古人的耕读荣光。        这种荣光其实是一种精神特质。        这种精神特质始终围绕着坚韧不拔,石屏人终有巨为。        古代秀才举人名谓,千万人趋之若鹜,但在石屏并不算稀奇名词,石屏人的读书风气在古代绝对可以和中原有一拼。         一行六人信步走入观音寺巷许家大院时,已是晌午时分。        喜欢书法的县志办李主任随眼看了看一块断碑面上的阴刻楷书。        断碑置于一道阴沟口上,用于垫盆汲水洗菜。这原本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许多石屏人家都有此等生活经历。        碑文已经不完整,存留的内容却吓人一跳!正文是“……侍讲许先……”,落款是“弟张廷玉顿首拜题”。没错,此碑的主人是许贺来,问题是落款!        张廷玉何许人?        张廷玉,清朝杰出政治家,康雍乾三朝元老,大学士张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进入权力中枢。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饬吏治。雍正帝即位后,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完善了军机处制度。张廷玉卒后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作为大清一朝重臣,张廷玉先后任国家史籍纂修官,是《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        而张廷玉面对许贺来自称弟,“顿首拜题”,足以说明许贺来在京城仕途的影响力度。        此残碑是石屏文献名邦又一增添的实实在在的佐证。        光阴未曾远,我辈当自强。         石屏先儒是后世屏人的一盏明灯,老宅院里,绿枝幽影,桂花香荫。        高大照壁旁,粗壮柚子树叶下又隐隐跃出墨绿青果;方整天井中,火红石榴花正浓浓抒情;墙角一隅,青石井栏,显出无限古韵,井水依然健旺,与地面几乎持平;先人们留下了花盆、花缸、花坛,花花草草,一片盎然。        这难道不是我们心中所向往的美穴地吗?遥想石屏古人,他们不仅人心思进,他们同样享受烟火人生。        古代石屏文风兴盛,人才济济,当有殷实家底支撑,具备相当的钱财才行。         求取功名,光耀门庭的读书资财如何获得?        答案是走西头经商,下个旧挖矿!所以石屏老城是人背马驮建起来的。        这又是一段博厚的传奇历史。这段历史就像石屏老城一样,具有无尽的历史故事和人文情怀。        西门来鹤饭店外珠泉街外沿,还存留五间马店,这是石屏人的马帮队伍歇脚之地。        遥想明、清、民国时期,石屏马帮入城的场面:浩荡马帮,西城门外,衣冠整肃,丰衣回乡。马帮穿过恩贡门,头骡红缨如冠,磬铃铓锣哐锵。二骡趾高气扬,铁蹄铿锵石板。尾骡招摇古街,追风玉铃仓啷。        石屏马帮,极具儒商特质,既有儒者的道德和才智,又有商人的财富与成功。他们注重个人修养,诚信经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注重合作,具有较强责任感。        儒商有超功利的最终目标,有对社会发展的崇高责任感,有救世济民的远大抱负和忧患意识,追求达则兼善天下。古有陶朱、子贡、白圭等一代儒商,后有著名的徽商、晋商、淮商等儒商商帮。        显而易见,没有石屏商帮,文献名邦的名号是竖立不起来的。比如清末状元袁嘉谷的祖上在勐腊易武创设著名的乾利贞茶号;比如清末民初锡矿实业家陈鹤亭主持修建石屏第一中学;比如抗战时期个旧锡矿实业家李恒升捐银购飞机给民国政府军队抗日;比如乾隆年间大银王吴尚贤使缅甸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比如现代宝秀城黄必安经商药材,悬壶济世……        石屏的儒商重量级人物还有很多,他们的创业历史,他们的家国情怀都是一部石屏的大书。 老街、老巷,就是石屏老城这部大书的书脊;老宅、老屋,就是书页里面的记忆承载;年代久远的宅院历史气息,就是这部大书里散发出来的书墨香味。        有风吹过,石屏老城书页漫卷,要读懂书页上的文字,首先得有一颗恭敬心,还要有石屏先人们忘我读书、严谨治学的苦苦求索精神。        政府部门一直在对石屏老城古宅、古街进行以旧修旧,石屏老城正逐渐恢复往昔神采。        文庙旁,原城隍庙的那间工艺商铺里传出那首石屏人自己的歌曲:石屏古城,四大城门,家家有举人…… 参考文献:1.《秘境石屏》(冯子望著)                    2.《石屏县志》(袁嘉谷撰

张国维:一骑一舸的治水巡抚2007年10月07日 深圳商报一、修复张国维故居的痴心人浙江东阳是个文化朴茂、教育鼎盛的大县,历史上名人辈出,出了进士305人,其中5人当过宰相。这个县有家名门叫卢家,一家就出了进士12人。但在东阳的历史名人中,最受后人景仰的是明末兵部尚书张国维。前不久,记者来到东阳市,处处感受张国维的存在与影响,他的政德与民族精神可以说与东阳大地同在,与东阳百姓同在。在东阳市汽车站下车,记者租了一辆人力三轮,问张国维故居的地址,车夫脱口就说:“东阳没有人不知道张国维。他是一位为民谋福的好官,张国维故居就在张府前巷。”到了张府前巷,才知道“前巷”不是一条窄窄的小巷,而是一条宽阔的四车道的大街,在成排的高楼大厦中间,裹挟着一座黑瓦红柱的明清官宦府第,显得分外引人注目。这座府第就是张国维故居。张国维故居原是前后九进的豪门大宅,现在修复的只是故居的主体——“九如堂”及附属的厢房,初步显示出明代豪宅的风貌。记者见到,“张国维故居”的五个大字为已故著名书法家赵朴初所题,“九如堂”三个大字为台湾著名报人王惕吾先生所题,名人的墨宝为这座老宅增添了光辉。故居还有不少其他建筑,如张国维投水殉难的“靖忠塘”、张国维的内宅与另一座厅堂——百忍堂、张氏宗祠,还没有修复。张国维故居管委会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叫张新棋,是张国维的第二十代孙,今年已72岁。他对记者说,修复张国维故居极不容易,这座老宅差一点就卖给了私人,变成一家居民的私人宅。那是1992年,张国维故居当时成为东倒西歪的危房,张新棋刚从东阳茶厂副厂长的岗位上退下来。政府对国有资产改制,有意将这一片危房卖给私人。张新棋得知这一消息后,心急如焚,如果一旦卖给私人,产权变为私人,哪么新的主人就可以在张国维故居的遗址上建一座豪华住宅,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与文物价值的张国维故居将不复存在,东阳市就少了一座历史景观,张国维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英雄主义精神就因张国维故居的消失而大为逊色。有着社会责任感的张新棋不同意变卖祖宗遗产,奔走呼号,要集社会闲散资金,修复张国维故居,要让张国维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勤政爱民的精神发扬光大,照耀人间。他要让东阳人世世代代记住张国维,让张国维故居不仅成为东阳一处人文历史景观,还要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他与其他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张国维故居不仅没有卖掉,在政府的支持下,修复张国维故居的愿望变成了现实。张新棋是修复张国维故居与弘扬张国维文化的痴心人,是一位鼎力维护优秀古文化遗产的支持者。他是张国维故居的实际管理者,为张国维故居义务工作了十五年,不从张国维故居拿一分钱的报酬与补贴。二、一骑一舸的治水巡抚张国维是明末政坛的重要政治人物,他是一位杰出的水利专家,浙东人民抗清的领袖,也是受到后世高度赞扬的民族英雄。他的一生充满苦难,死得悲壮激烈。他和其他读书人一样,理想就是读书进仕,为国建功。明天启元年(1621年),他参加浙江乡试,名列全省第七,第二年,赴京参加会试,为二甲第十二名进士。中进士后,他回家乡拜见致仕在老家的前南京兵部尚书许宏纲,从早晨等到中午,许宏纲就是不出来,张国维不急不躁,耐心等待。直到晚上,许宏纲才出来会见,一见面他就说:“我观察你很久了,有人说你等久了必然急躁,然而你没有急躁;中午没吃饭人必疲惫,而你并不疲惫。人不急躁能忍事,人不疲惫能任事。以后你就是国家之人才。”明崇祯七年(1634年),大明朝在风雨中飘摇,李自成与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纵横天下,东北的满清军队虎视眈眈,对明王朝构成极大的威胁。为稳定以南京为中心的大后方,保证漕运畅通与军需物资供应,崇祯帝任命张国维为右佥都御史兼十府巡抚。这十府是南京、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安庆、苏州、松江、常州、镇江与广德,是明朝最为富庶的地区,是明王朝的龙兴之地,也是明朝军用物资与兵员的主要供应地。张国维临危受命,驻节苏州。张国维到了苏州,了解到“惟吴泽国,民以田为命,田以水为命,水不利则为害。”他不知疲惫,亲力亲为,抓水利建设。他巡视农田,没有当地官员陪同,没有前呼后拥的仪仗,而是“单骑驰驱”。他巡视河道,没有人鸣锣开道,是“单舸巡汛”,探溯河流走向,绘制水图。张国维常常是清晨骑马巡视田间,直到中午。自张国维后,苏州再也见不到这样“单骑单舸”的巡抚。这一精神在当地的反响特别强烈,认为官员下乡也应像张国维一样,不必事先通知,站站迎接,不必前呼后拥,兴师动众,“一骑一舸”足矣。张国维任十府巡抚六年,是大兴水利的六年,也是取得农业丰收、江南百姓生活较为安定的六年。当时华北、西北大局糜烂,而江南相对平静,这与张国维的出色工作有密切关系。明代著名作家张岱曾讲到张国维的政绩,当时山东遭受大旱灾,民不聊生,大米涨到8两白银一担,而苏州连年丰收,大米仅两白银一担。张国维急国家之所急,以解救饥民为己任,将苏州大米经京杭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往山东济宁,加上运费每担只售4两白银,有力地抑制了物价。他在山东,广开粥厂,救活百姓达百万人之巨。张国维还是一个水利专家与运输专家,他将他的治水经验写成并刊刻了一部70万字的《吴中水利全书》,为我国古代篇幅最大的水利学巨着。一个十府巡抚,能写出有关水利的鸿篇巨着,在明代官员极为罕见。因此,苏州百姓对张国维极为崇敬,为他建了生祠,年年祭拜。张国维曾任广东番禺县知县,番禺与苏州的百姓也为他建造生祠(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社团组织南社第一次雅集就选择在苏州虎丘张国维祠,深有寓意),至今苏州沧浪亭中,仍有他的画像,题词为:“抚绥十郡,大度渊涵,疏通水利,泽被东南。”三、悲壮殉难使东阳免受屠城之灾张国维的出色成绩得到崇祯皇帝的赏识。崇祯十七年,他被任命为兵部尚书,离开北京前往江南募兵。14天后他到苏州,从北京传来消息,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崇祯皇帝投缳自尽,接着清兵占领北京,大明王朝变成了大清王朝。在国破家亡之际,张国维没有投降,对清军节节抵抗。明弘光元年,(1645),南京陷落,张国维请朱元璋十四世孙朱以海在绍兴监国,他坚守钱塘江南岸,前后达一年之久。这时,张国维想起义乌人骆宾王,希望有人像骆宾王一样发出震动天下的《讨武氏檄》,唤起天下人对明朝的向往与激情,重振旗鼓,恢复明朝。到1646年5月,张国维退到东阳,在东阳的陷坑岭作最后的抵抗。这年六月,清军前峰到达陷坑岭下,张国维知道大势已去,救国无望,决心以死殉国。他死得极为壮烈。1646年盛夏的一天,他在老家召来东阳吴县令,对他说:“国维身为明朝大臣,今日以死报国,无奈天气炎热,如尸体腐烂不可辨识,将谓我带兵潜逃他乡,必然贻祸于东阳,因此,特请你来看着我死。”吴听后掩面痛哭,不忍心目睹张国维殉难。张国维从容布置后事,取来白绢一幅,在白绢上写下三首诗,一首为“负国”,一首为“念母”,一首为“诫子”,然后在绢尾落款:“大明遗臣张国维绝笔”。他对仆人说:“我是死于王事,这就是礼。还有不少兵马因我而共赴国难,我死后,无以为报,可将我的遗体抬到大门口,写上这样一句话:‘今生无以相报也。’”他对仆人说:“对太夫人不要说我已死,只说我已远逃而去。我死后,将我的遗体坐在中堂,等到清兵见到我的遗体后方可入殓。”接着他将明朝官服穿戴整齐,从容投入府内水塘,家人急忙打捞,张国维已气绝而亡。家人将遗体搬来,坐在中堂太师椅上。不久,清军骑兵到达,见张国维端坐大厅,面色如生,有的叩头拜谢,有的痛哭不已。清军为何会跪拜张国维?原来清军中的骑兵多为山东济宁人,当年曾得到张国维在济宁的施粥而得以活命,见到救命恩人后,良心发现,下跪礼拜。清军中的济宁藉骑兵感恩张国维,东阳没有像扬州、嘉定、金华等地那样,惨遭屠城之灾。张国维有三个儿子,长子张世凤抗清被俘,不屈而被杀死于钱塘江畔;另一个儿子因病去世,只留下小儿子张世鹏,被关押在清军牢中。清军的浙江总督张存仁敬佩张国维的气节,不忍心他断绝香火,将张世鹏放了。到清乾隆四十一年(1772年),乾隆敬重张国维的气节,赠给他的谥号为“忠敏”。“忠”是鞠躬尽瘁、至死不渝,“敏”是见义勇为、杀身成仁。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汇总

紧张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家都知道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优秀的毕业论文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建筑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有关建筑设计表现方法、手段

ISBN7-112-05157-6 建筑与徒手画 中国建工ISBN7-80159-555-6 国外建筑钢笔徒手画精选 中国建材ISBN7-80058-805-X 测绘图集(上、下册) 中国计划ISBN7-112-04960-1 钢笔建筑室内环境技法与表现 中国建工ISBN7-112-06386-8 建筑工程制图图例及符号大全 中国建工ISBN7-112-04958-X 建筑平面表现图解 中国建工ISBN7-5611-2008-7 建筑模型制作——模型思路的激发 大连理工ISBN7-5629-1710-8 模型制作 武汉理工ISBN7-5611-2414-7 建筑图法 大连理工ISBN7-5611-1889-9 建筑语汇 大连理工ISBN7-5611-2311-6 设计元素 大连理工

ISBN7-5618-1371-6 (第四辑)建筑设计方法入门 天津大学ISBN7-5618-1421-6 (第五辑)建筑绘画表现技法 天津大学ISBN7-5618-1261-2 (第一辑)建筑的基本知识 天津大学

2,有关前辈建筑设计思想、感言

国外大师谈话录

ISBN7-112-05921-6 莱姆·库哈斯与学生的对话 中国建工ISBN7-112-05919-4 勒·柯布西耶与学生的对话 中国建工ISBN7-112-05920-8 路易斯·康与学生的对话 中国建工ISBN7-112-05918-6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与学生的对话 中国建工ISBN7-5618-1556-5 建筑创作漫步 天津大学ISBN7-112-04898-2 建筑创作中的立意与构思 中国建工ISBN7-112-04896-6 建筑的美学评价 中国建工ISBN7-5618-1384-8 建筑的艺术观 天津大学ISBN7-112-02209-6 我的建筑创作道路 中国建工ISBN7-112-03388-8 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 中国建工

3,有关建筑设计历史

世界建筑史

ISBN7-112-04899-0 古埃及卷(上、下册) 中国建工ISBN7-112-03571-6 古希腊卷(上、下册)ISBN7-112-03737-9 拜占庭建筑 ISBN7-112-03738-7 哥特建筑 ISBN7-112-03739-5 文艺复兴建筑

ISBN7-112-03734-4 希腊建筑 ISBN7-112-03745-X 现代建筑 ISBN7-112-03741-7 新古典主义与19世纪建筑 ISBN7-112-03743-3 伊斯兰建筑 ISBN7-112-05619-5 圣经中的文明古城 ISBN7-112-05679-9 世界历史名城 ISBN7-112-05680-2 世界著名建筑 ISBN7-112-05657-8 世界著名战场 ISBN7-112-05200-9 失去的建筑(增订版)

未来建筑师丛书

ISBN7-5618-1262-0 (第二辑)中国古代建筑与近现代建筑 天津大学

ISBN7-5618-1050-4 (第三辑)西方古典建筑与近现代建筑 天津大学

4,有关优秀建筑设计师作品

DA建筑名家细部设计创意

ISBN7-112-04682-3 DA建筑名家细部设计创意 1 中国建工

10157ISBN7-112-04683-1 DA建筑名家细部设计创意 2 中国建工

国外名建筑选析丛书

ISBN7-112-04692-0 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 ISBN7-112-04696-3 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 ISBN7-112-04687-4 朗香教堂 SBN7-112-04690-4 联合国总部大厦 ISBN7-112-04693-9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 ISBN7-112-04691-2 西格拉姆大厦 SBN7-112-04689-0 西塔里埃森 ISBN7-112-04694-7 耶鲁大学艺术与建筑系馆 ISBN7-112-04695-5 约翰·汉考克大厦

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

ISBN7-112-03631-3 阿尔瓦·阿尔托 ISBN7-112-03751-4 安藤忠雄 ISBN7-112-00788-7 贝聿铭

ISBN7-112-05836-8 查尔斯·柯里亚 ISBN7-112-00229-X 丹下健三 ISBN7-112-03049-8 黑川纪章

ISBN7-112-04542-8 凯文·罗奇 ISBN7-112-01165-5 赖特 ISBN7-112-01872-2 路易·康

ISBN7-112-05837-6 路易斯·巴拉干 ISBN7-112-00580-9 密斯·凡·德·罗

ISBN7-112-03209-1 诺曼·福斯特 SBN7-112-01374-7 西萨·佩里 ISBN7-112-01889-7 雅马萨奇

ISBN7-112-01821-8 詹姆士·斯特林 中国建工

5,有关各种建筑类型、风格

ISBN7-112-04560-6 中国少数民族建筑艺术画集 中国建工

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集锦

ISBN7-112-03708-5 第10卷 东南亚与大洋洲 ISBN7-112-03699-2 第1卷 北美

1ISBN7-112-03700-X 第2卷 拉丁美洲 ISBN7-112-03701-8 第3卷 北、中、东欧洲 ISBN7-112-03702-6 第4卷 环地中海地区 ISBN7-112-03703-4 第5卷 中、近东 ISBN7-112-03704-2 第6卷 中、南非洲

ISBN7-112-03705-0 第7卷 俄罗斯、前苏联和独联体国家 ISBN7-112-03706-9 第8卷 南亚 ISBN7-112-03707-7 第9卷 东亚

building系列

ISBN7-5611-2131-8 大学建筑 大连理工ISBN7-5611-2191-1 航空港建筑 大连理工

ISBN7-5611-2130-X 纪念性建筑 大连理工ISBN7-5611-2073-7 教堂建筑 大连理工

ISBN7-5611-2133-4 剧院建筑 大连理工ISBN7-5611-2136-9 桥梁建筑 大连理工

ISBN7-5611-2208-X 市政建筑 大连理工ISBN7-5611-2132-6 图书馆建筑 大连理工

ISBN7-5611-2135-0 银行建筑 大连理工ISBN7-5611-2209-8 影院建筑 大连理工

6,有关住宅设计

世界小住宅设计经典丛书

ISBN7-112-04254-2 世界小住宅(1) 中国建工ISBN7-112-04255-0 世界小住宅(2) ISBN7-112-04256-9 世界小住宅(3) ISBN7-112-04257-7 世界小住宅(4) ISBN7-112-04258-5 世界小住宅(5) ISBN7-112-04259-3 世界小住宅(6) ISBN7-112-04260-7 世界小住宅(7) ISBN7-112-04261-5 世界小住宅(8) ISBN7-112-04262-3 世界小住宅(9) ISBN7-112-04263-1 世界小住宅(10)中国建工

世界住宅设计丛书(共4册)ISBN7-112-04117-1 世界住宅设计(1) ISBN7-112-04118-X 世界住宅设计(2) ISBN7-112-04119-8 世界住宅设计(3) ISBN7-112-04120-1 世界住宅设计(4) SBN7-112-02296-7 北京四合院 ISBN7-112-03229-6 世界20世纪经典住宅设计 ISBN7-80058-773-8 小宅设计 中国计划ISBN7-5618-1199-3 中国传统民居 ISBN7-112-05509-1 世界聚落的教示100

7,有关设计构成

ISBN7-80058-884-X 艺术·设计的光构成 中国计划ISBN7-80058-882-3 艺术·设计的.立体构成 中国计划

ISBN7-80058-881-5 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 中国计划ISBN7-80058-883-1 艺术·设计的色彩构成 中国计划ISBN7-112-03215-6 通俗色彩理论 中国建工

8,有关其他院校设计类专业作品

ISBN7-112-02685-7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专辑 ISBN7-112-03207-5 清华大学专辑 ISBN7-112-02684-9 深圳大学专辑 ISBN7-112-02872-8 天津大学专辑 中国建工ISBN7-112-03128-1 同济大学专辑 SBN7-112-04706-4 北大建筑 1(无)上下住宅 中国建工ISBN7-112-05198-3 北大建筑 2 79号甲+ ISBN7-112-03337-3 东南大学建筑系七十周华纪念专集 学生作业集

9,专业杂志

ISBN7-112-04745-5 建筑艺术与室内设计(杂志) ISBN7-112-01960-5 建筑画(杂志)建筑师(杂志)

10,有关建筑理论

ISBN7-112-05863-5 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 ISBN7-112-06063-X 建筑美学 SBN7-112-05219-X 建筑与个性—对文化和技术变化的回应 ISBN7-112-06064-8 空间的语言 ISBN7-112-05855-4 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 ISBN7-112-03819-7 总体设计ISBN7-112-04939-3 匠学七说 ISBN7-112-03568-6 建筑空间组合论 ISBN7-5618-1252-3 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 天津大学ISBN7-112-03721-2 建筑师与设计师视觉笔记 中国建工ISBN7-112-05646-2 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 中国建

ISBN7-112-04722-6 建筑形式语言 ISBN7-112-05243-2 结构形态与建筑设计ISBN7-112-05861-9 聚落探访 ISBN7-112-02942-2 建筑图解辞典

拓展:

书写格式

1.参考文献标注的位置

2. 参考文献标标注方法和规则

3. 参考文献标标注的格式

2007年8月20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研讨会”决定,2008年起开始部分刊物开始执行新的规范“综合性期刊文献引证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概括了文献引证的“注释”体例和“著者—出版年”体例。不再使用“参考文献”的说法。这两类文献著录或引证规范在中国影响较大,后者主要在层次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得到了应用。

⑴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为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适用于“著者和编辑编录的文后参考文献,而不能作为图书馆员、文献目录编制者以及索引编辑者使用的文献著录规则”。

⑵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

⑶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专著M ;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

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 ;录音带A ;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

乐谱I; 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 ;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

(1)《现代室内设计与务实》 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室内设计资料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公共空间美化与装饰——娱乐、休闲》 江西美术出版社 (4)《休闲娱乐建筑设计》 中国建筑出版社 胡仁禄

与老兵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1945年3月15日,美军第101空降师作为一支屡立战功的英雄部队,接受了盟军最高总司令艾森豪威尔的检阅。参加阅兵的还有师长泰勒上将和副师长李奇微少将(就是后来朝鲜战场上接替马克阿瑟指挥的人),这是伞兵们应得的荣誉。

在阅兵台上,艾森豪威尔宣读了总统嘉奖令,这在美军历史上是第一次,这让伞兵们感到无比的自豪。但让E连官兵们感到诧异的是,站在泰勒将军身后的居然是“吓破胆”的前任连长戴克,他不但成为师长的随身参谋,而且军衔升为上尉。

军队的“黑暗”现实让E连老兵们更加厌烦战争。

这些从战场回来的老兵愈发的不想训练,不想上战场,他们在感叹生命脆弱的同时,更加将心中的不满发泄在酒精里和打架斗殴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忘记失去战友的痛苦和现实对他们的不公平,他们开始挑战军队纪律的约束。

在后方休整的日子是安稳的,但军官们最头疼的就是,这个时期的士兵最难管理,尤其是老兵,简直就是“无法无天”,经常地惹是生非。为此,他们也想尽办法来维持部队的管理和良好的军容风纪。

一是,“区别对待”。对待新兵严格要求,每天的训练任务安排得很满,不给他们“胡思乱想”的机会,并谨防被老兵们“带坏”。而对待老兵,能够维持基本的要求就行,对老兵们经常以生病住院为由躲避训练时,他们经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是,这些住院的老兵们并打算“好好地”躺在病房里,他们经常留出病房到酒馆、到歌厅喝酒、惹事。很快,医院对这些“假病号”们也忍无可忍,最终通报到师长泰勒将军处。于是,全师上下开始强化纪律和执行处罚条例。

二是,“关禁闭”。这是部队中平日里处罚中最重的一项,但对老兵们好像没有太大的威慑作用。他们是禁闭所的“常客”,甚至经常是“三五成群”的一起进。最让军官们懊恼的是,老兵们“进去了”,新兵却没人带了。

这些老兵们不但不讨厌禁闭,反而有时“故意”犯错,以此来逃避训练和军官的“打扰”。相比于战场,这里简直就是“人间天堂”,没有枪炮声、没有冰天雪地。更让人觉得惬意的是,居然还有人送饭。在这里,他们不觉得失去了“自由”。

当然,与“被管理者”相比,管理者有更多的管理措施。泰勒将军发现“闹事者”频繁地下馆子、逛妓院,都是“高消费”的地方,而伞兵们每个月的津贴加上补贴达到100多美元,这可是他们“潇洒的”资本。禁闭效果不好,那就罚款试试。

于是,他在莫米昂设立一个简易法庭。对那些“闹事者”施行重罚,军容不整罚款5美元,私带枪支的罚款25美元,超速驾驶的罚款20美元,不服从纠察的罚款25美元。“效果”立竿见影,老兵们收敛了许多,风气也日渐好转。

经过几个月的休整,E连的老兵们希望加入战争并尽快结束它。

随着盟军不断地向德国本土渗透,纳粹德国的末日也快到了。E连的官兵们希望在欧洲战争结束前,再一次向世人展示空降敌后的壮举。就在大家满怀希望准备再一次跳伞作战时,任务改由第17空降师实施,第101师转为攻占柏林的任务。

这样的消息让大家很失望,但尼克松上尉很“幸运”地参加了这次空降作战。他被泰勒将军指定为师部观察员随第17空降师行动,并担任跳伞长。让E连官兵们羡慕不已,因为在他军装上可以有3颗星,分别代表执行3次战役跳伞任务。

但尼克松却不这么不认为。原来空降行动遭到德军的凶猛抵抗,他所在的飞机也被击中,辛亏他当时站在门口,及时跳了出去,才保住性命,这架飞机只逃出来了3人。这场“死里逃生”的经历让他更加确认“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真谛”。

前方攻击不顺利,艾森豪威尔再次想到了101师,命令他们进攻德国的工业中心——鲁尔区。这次他们是乘卡车前往,不是盼望已久的跳伞。尽管有些失望,但离开“呆烦”的莫米昂投入到“自由”的战场,还是让他们既兴奋又高兴。

欧洲战争就要结束了,老兵们决定不做任何冒险的事情了。在以往的战役中,他们是一群无所谓“生死”的人,但现在“安全”一词,对他们来说是无比的重要。他们知道如何照顾自己,并做好了战斗准备,但绝不“逞英雄”。

对德国,他们怀着十分好奇的心态。

E连自诺曼底登陆开始,征战了近一年。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到欧洲,在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这些国家的风土民情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如,他们喜欢英国,讨厌法国,对比利时和荷兰更有感激之情。

现在他们要以胜利者的姿态与占领区的德国人打交道,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吗?这让他们十分的好奇。但对德国的认识却首先来自军方,他们被告知,德国人仇恨美国人,不要相信和接触德国人,因为任何占领区的民众都不欢迎“占领者”。

尽管这样,德国人还是给他们留下美好的印象。首先,德国人作战勇敢,是标准的军人,他们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英勇顽强、讲究团结。更何况美、德两国之间没有世仇,这让伞兵们十分钦佩与他们战斗过的德军士兵。

其次,他们发现德国人和他们一样,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和对品味的标准。德国人勤奋、整洁、自律,往往头一天的战斗刚结束,第二天他们就开始清理瓦砾;尤其是他们的中产阶级,和美国家庭一样重视有品位的生活方式。

更让他们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战争期间的德国经济居然比英国、法国强出一大截。尤其是德国乡村,即使在战争末期,德国人的家庭依然是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这和同时期的美国家庭没有什么区别。

E连的防区在德国的鲁尔矿区,与其说是前线倒不如说是占领区。这里没有枪炮声,他们“无聊”的等待着战争的结束。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总统去世,E连各排举行了简单的悼念仪式,老兵们在悼念的同时,也盘算着什么时候能回国。

德国人尽管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民众“推崇”希特勒也不是没有道理。最起码在德国即将战败时,民众的生活依然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兄弟连》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战争与和平论文参考文献有很多,例如《战争与和平的断想》,《战争、和平与宪法共识》等等。

因为关禁闭对他们来说没有生命危险,但是当时罚款就相当于吃不上饭。

参考文献: 1、许和震.开展创新教育培养新型军事人才 [J].中国军事教育,2002,14(6). 2、朱如珂.军事教育学,第2版[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 3、张炜,关于中国军事外交的理论探讨,中国军事科学2004年第3期第17卷第3期 4、张炜:中国海防思想史[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5.5、军队院校外训教学工作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的理论研究,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综合版, 20066、SIPR1年鉴2002军备、裁军与国际安全.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7、韩献栋, 金淳洙. 中国军事外交与新安全观,<<现代国际关系 >>2008年02期8、郭真,当代美国军事外交的传统与调整探析, - 湖北社会科学, 20059、杨晨,文秋, 冷战结束以来大国军事外交的演变趋势,外国军事学术、刘华秋主编.军备控制与裁军手册.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11、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与老灰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导语: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呢?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是否规范反映作者论文写作经验和治学态度,所以,同学们在引用参考文献的时候,必须慎重。下面是我分享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 王玉杰.浅谈施工项目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0):56-58

[2] 李林.绩效管理在 HR 管理系统中的定位和作用--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流程[J].商情,2012(4):55

[3] 朱晨海.战略性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研究--从人力资源计分卡到胜任力模型[D].上海:同济大学,2005

[4] 李溪.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人才测评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2007

[5] 彭剑锋.员工素质模型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13

[6] 曹志强.基于 KPI 的绩效管理体系设计[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4

[7] 魏群.供电企业 KPI 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8

[8] 战冰峰.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员工绩效测评体系的应用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8

[9] 徐中林.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2

[10] 郭祥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下审计人员能力素质模型构建[J].企业导报,2009(1):89-91

[11] 刘芳.基于胜任力视角的职业经理人的素质评价解析[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

[12] 宫鹤.企业实施绩效管理过程的问题研究[J].华章,2012(36):1

[13] 崔爱珍.腾飞的中建八局天津公司[J].天津建设科技,2010(2):23-24

[14] 赵岳.我国高校学生干部能力素质评价与培养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2

[15] 李晶晶,张玉清.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体系[J].企业导报,2009(11):82-83

[16] 李作学.人力资源管理案例(第 2 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89-97

[17] 吴晓琴.基于执行力的企业中层管理者的胜任力模型及评价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

[1]拓勇飞,孔令伟.湛江地区结构性软土的赋存规律及其工程特性[J].岩土力学,2004,25(12):1879-1884.

[2]张先伟,孔令伟.湛江强结构性黏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相关性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7,19(4):447-454.

[3]孔令伟,吕海波,汪稔等.湛江海域结构性海洋土的工程特性及其微观机制[J].水利学报,2002,33(9):82-88

[4]孔令伟,吕海波.某防波堤下卧层软土的工程特性状态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04,26(4):454-458.

[5]孙吉主,王勇.湛江海域结构性软土的边界面损伤模型研究[J].岩土力学,2006,27(1):99-103.

[6]姚珩珩,夏远野,刘胜娥.海口地区第四系湛江组灰色粘土的工程地质特性[J].港工技术,2001,(6):54-55.

[7]张丽.浅谈第四系湛江组粘土层工程特点[J].采矿技术,2017,10(1):24-25.

[8]陈书荣.湛江灰色粘土的工程特性[J].西部探矿工程,2006,(6):30-31.

[9]雷严问.浅谈湛江市老粘性土的工程地质特性与环境地质因素的关系[J].广东水利水电,2007,4:03-04.

[10]胥稳,侯玉宾,朱瑞田.大直径超长桩承载力影响因素数值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7,10:104-106. (爱写作网 )

[11]魏静,王建华,李永林.西安地区单桩桩土相互作用数值模拟分析[J].长安大学学报,2003,25(3):63-66.

[12]徐燕,佴磊.单桩不同加载条件下有限元模拟及侧摩阻力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7,35(3):55-58.

[13]蔡志.钉形搅拌桩单桩承载力的数值模拟分析[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7,8:147-149.

[14]赵健利,冯旭.基于薄层单元法的单桩挤土效应数值模拟[J].上海大学学报,2017,19(2):208-213.

[15]吕全乐,鹿群,郭少龙.静压单桩施工对道路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2017,38(1):182-187.

[16]张瑞坤,石名磊,倪富健,王晋.黏性土中大直径超长钻孔灌注桩承载性状及单桩沉降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7,32:4190-4198.

[17]周健,郭建军,张昭,贾敏才.砂土中单桩静载室内模型试验及颗粒流数值模拟[J].岩土力学,2017,31(6):1763-1768.

[18]王幼青,张克绪.竖向荷载作用下单桩工作性能模拟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2,34(5):667-670.

[19]吴增伟.竖向荷载作用下单桩三维模型参数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7,10(2):351-355.

[20]邢克勇,江松,姚升康,赵春晓,张华文.PHC管桩单桩振动台试验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J].华北地震科学,2017,32(1):33-37.

精选了【100个】关于老年护理学论文集供您后续的写作参考,在写老年护理学论文之前,很多大学生总是被老年护理学参考文献怎么写难倒怎么办?请阅读本文!一、老年护理学论文参考文献范文[1]对《老年护理学》教与学的再思考.白玉华,2011全国护理教育研讨会暨第3次护理学院(校)长论坛[2]学生小讲课在《老年护理学》中的应用研究.李芳.许瑞.王艳波.李丹琳,2011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会议[3]《老年护理学》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肖宏俊.孙琳,20082008年医学发展中护理新理论、新技术研讨会——全国护理管理、护理科研与心理护理学术交流会[4]《老年护理学》多元化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崔艳.张宏晨.高丽.杨瑞.徐莎莎,2014第九届全国高等护理教育学术研讨会[5]中国"老年护理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刘祚燕.张雪梅.陈龑.陈茜.胡秀英,2013第三届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颁奖大会暨第三届护理学术年会[6]"老年护理学"本科课程教学管理改革研究.刘祚燕.陈茜.胡秀英,2013第三届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颁奖大会暨第三届护理学术年会[7]中老年眼疾患者的心理反应及护理对策.张旭虹,2003全国第六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会议[8]军队院校老年护理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张宏晨.徐莎莎,2014第九届全国高等护理教育学术研讨会[9]老年社区护理与保健.贾凌云,2003全国第六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会议[10]120例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合并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护理.蒙文静,2003全国第六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会议二、老年护理学论文期刊参考资料[1].国外老年护理学发展状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国护理管理》.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年1期.刘宇.孙静.郭桂芳.[2].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方法在老年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现代临床护理》.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年8期.周颂华.范宇.刘英.[3].案例教学法在老年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护理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年19期.张宏晨.高丽.崔艳.段永珂.[4].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对开设《老年护理学》双语教学专业选修课的评价.《护理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年8期.蒋新军.陈燕.马改红.晋溶辰.[6].护生参加?老年护理学?课程服务性学习的体验及反思.《解放军护理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年7期.刘娜.杨云衣.董志刚.张媛媛.徐燕.[7].6步任务型教学法在《老年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护理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年10期.崔艳.高丽.张宏晨.徐莎莎.[8].角色扮演法在《老年护理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西南国防医药》.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年3期.杨翔宇.高静.吴晨曦.张婷.柏丁兮.[10].护生作为社工志愿者参与老年护理学实践教学的效果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6期.徐晶.罗晓云.石冰雪.史崇清.张迎红.路兰.郑一瑾.李金萍.鲁琼芳.唐杰.三、老年护理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1].目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PBL模式在老年护理教学中的应用.被引次数:3作者:赵文婷.护理学南方医科大学2011(学位年度)[2].“中西医结合养老护理模式”在老年院中的应用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张洪.护理学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学位年度)[3].《老年护理学》课程服务性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作者:刘娜.护理学第二军医大学2015(学位年度)[4].目录.护理干预对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症状及自我效能影响的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孙自红.护理学山西医科大学2011(学位年度)[5].目录.有声思维法在护理本科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周亚东.临床医学;护理第四军医大学2013(学位年度)[6].麻醉护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作者:陈文真.护理学泰山医学院2014(学位年度)[7].目录.福州市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质量评价的研究.被引次数:3作者:黄丽钗.老年护理学福建医科大学2007(学位年度)[8].目录.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两位一体”社区护理模式及效果的研究.被引次数:7作者:王欣国.护理学第二军医大学2013(学位年度)[9].目录.上海老年家庭照顾者健康状况及社区护理需要的研究.被引次数:14作者:刘腊梅.护理学第二军医大学2008(学位年度)[10].社区T2DM患者抗炎饮食干预后的效果评价.作者:牛惠.老年护理学湖州师范学院2015(学位年度)下面是老年护理学论文集,希望能解决毕业生们的老年护理学参考文献怎么写的相关问题

可以的,没问题的。如果我们有了这本文献,并会及时通过网上发给你看的。

老年人生命回归计划是一种以关注老年人心灵需求,重建家庭关系和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干预计划。以下是一些关于老年人生命回归计划的参考文献:1. Lifeforce Geriatric Care: A Comprehensive Plan for Physical and Emotional Quality of Life,作者:Robyn I. Stone2. A Guide to Life Review: For Elderly and Terminally Ill Patients,作者:Robert N. Butler3. Reconstructing Aging: Health Care Change for Elders,作者:Alice Bonner4. Aging and the Spiritual Life: A Handbook of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作者:David O. Moberg5. Geriatric Palliative Care,作者:R. Sean Morrison, Diane E. Meier以上文献涵盖了老年人生命回归计划的核心内容,旨在帮助老年人和家庭建立和谐、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生命质量。

  • 索引序列
  • 与老家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书法家老汤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老宅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老兵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老灰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