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历史翻转课堂论文

历史翻转课堂论文

发布时间:

历史翻转课堂论文

2000年,美国MaureenLage, Glenn Platt and Michael Treglia在论文 "Inverting the Classroom: A Gateway to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中介绍了他们在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经济学入门”时采用“翻转教学”的模式,以及取得的成绩。但是他们并没有提出“翻转课堂式”或“翻转教学”的名词。[2]2000年, Baker在第11届大学教学国际会议上发表了论文"Theclassroom flip: using web course management tools to become the guide by theside"。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WoodlandPark High School 的化学老师 Jonathan Bergmann and Aaron Sams 开始使用视频软件录制PPT并附上讲解声音。他们录制的视频上传到网络,以此为缺席的学生补课。不久他们进行了更具开创性的尝试——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在课堂上,老师主要进行问题辅导,或者对做实验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并推动这个模式在美国中小学教育中的使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翻转课堂的方法逐渐在美国流行起来并引起争论。在国内,曾经有类似的教学方法,但被冠以高效课堂。典型的案例包括1998年山东的杜郎口中学所尝试的杜郎口教学模式。与当前的翻转课堂不同,这些模式中,学生并不使用微视频和在线做题,而使用导学案,课本和习题册。 。

人本主义理论下的翻转课堂教学分析

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人本主义理论下的翻转课堂教学分析论文,欢迎参考阅读。

摘 要: 新技术推动了教育方式的改革,翻转课堂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翻转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人本主义理论强调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所以,翻转课堂可以说是人本主义理论在教学领域的一次全面体现。本文探讨了翻转课堂及人本主义概念,对在人本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翻转课堂教学进行解读。

关键词: 翻转课堂 人本主义理论 以学生为中心 评价模式 差异化

一、引言

新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契机,教育正处于变革之中,翻转课堂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翻转课堂与人本主义理论所持观点不谋而合。人本主义理论教育强调人的情感、审美和对无限与永恒的体验,注重学生内心世界、主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把学生当做一个活生生的、有个性的、有生命价值的主体看待,深入挖掘主体的内在需要、情感、动机和主观愿望,从满足主体生存需要的角度开发其学习和发展的潜力(汪基德,席琴:2002)。所以,翻转课堂可以说是人本主义理论在教学领域的一次全面体现。

二、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该校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开始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ower 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课声音,并将视频上传到网络,以此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后来,这两位老师让学生在家看教学视频,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并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张跃国,张渝江:2012)2011年,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在TED大会上的演讲《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中说:很多中学生晚上在家观看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的数学教学视频,第二天回到教室做作业,遇到问题时则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这种与传统的“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方式正好相反的课堂模式,被称之为“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自此,“翻转课堂”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热点,并被加拿大的《环球邮报》评为2011年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张金磊:2012)由此可见,翻转课堂颠倒了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之外通过网络传授课程知识而把“课后作业”移至课堂中进行。在课外,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对课程进行学习,通常是观看学习视频,并能够和教师同学在网上交流分享心得。在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一起交流学习心得,完成其他教学活动。现在电子产品在大学生中的覆盖率很高,大部分学生喜欢通过网络学习,所以,将翻转课堂引入学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翻转课堂教学能够令课堂“活”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使学习活动贯穿课堂内外。

三、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创立,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人本主义者指出,人的存在就是认知与情意相统一的整体的人格,认知学习与情意学习必须统一。而现代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结构,主要强调外在因素对学生的作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学生的学习心理及学习需要未受到足够的关注与满足,这就使得现代教育容易出现死板、僵化、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一系列问题。人本主义者更注重学生作为“人”的意义,认为“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格而成长的。单纯地着眼于智力活动或伴有大脑活动的抽象智力的发展,人格是不能获得健全的成长的”。(钟启泉:1999)

四、翻转课堂优势

(一)以学生为中心

人本主义理论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教师应当是课堂中的促进者而非主导者,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而非强制性地灌输知识。在翻转课堂模式中,教师也是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和辅助者,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交流活动,学习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带着课前学习的问题来到课堂,积极参与讨论能够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发问,主动学习,成为课堂真正的主导者,高度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还能够通过与学生更多的交流获取学生学习的情况,从而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获得改变,变得更加平等,并且能够更多地进行互相的交流学习。即使是平常比较害羞内向不敢在课堂发表意见解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课下的交流平台进行讨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著名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教学的促进者,对学生的学习起促进作用,而不应进行干涉和过多的控制”。(程荣旺:2011)这也与翻转课堂的理念高度契合。

这些都充分地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精神。

(二)学习环境的转变

人本主义理论主张营造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身处一个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能够自由地发表见解而不用担心受到指责。学生能够在课下随时随地进行不受干扰地学习,而不必受到课时的限制。因此,不仅需要营造课下轻松的学习氛围,课堂上轻松愉悦的讨论氛围,生生、师生之间平等、互助、信任的交流氛围也至关重要。

(三)差异化学习。

传统的标准化课堂教学无法让每个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理解所学知识,往往在学生还未理解新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快速地跳入下一个知识点,很难兼顾每个学生在学习上的进度,即使察觉出,也无法对其进行针对性复习。课堂时间太少和教学内容太多也导致教师不得不赶进度进行教学,而忽略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人本主义理论注重学生的个体实际发展,强调差异化学习。教师制作的课件可由学生保存,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不必担心由于一些原因所产生的无法听课的问题,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调整学习进度,或在已经熟练掌握的时候先于普通进度进行学习。(四)评价方式转变

传统教学模式所提倡的标准化考试在检验学生长期的学习效果,评估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上还有待商榷,部分学生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考试后把知识忘得一干二净的情况时有发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虽然可能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但是对于整体的学习来说是没有用处的,所学知识难以内化成自身能力。人本主义理论认为评价的目的不应单纯地以测验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否则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翻转课堂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注重学习的过程,综合考查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成果展示能力等方面。成绩的优劣不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因为,正如萨尔曼·可汗在《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中所言:“教育的目的与升学率和考试分数无关,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收获人生的果实,教育的责任是挖掘人的潜力,教育的`使命是提升人的尊严。”(萨尔曼·可汗:2014)

五、翻转课堂的实施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应重点创建愉悦的互助交流的学习环境。在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地制作并呈现课程内容材料,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令学生形成互助学习小组交流意见,解决困惑,从而提高学习成果。

教师首先建立教学平台,可以建立网站,或使用各类平台发布教学资源,如moodle,微信等。分析教学目标与内容,制作教学PPT与教学视频。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一般通过观看教师提供的视频及相关资料获取并学习知识,教师可以亲自录制教学视频或选取网络上优质的教学资源。视频时长在10分钟为宜,短的不够阐明教学内容,太长又会让学生注意力无法集中。此外,视频也不宜出现太多干扰学习的不必要的内容,如果出现,学生就很容易分神,无法集中精力在学习内容上。在课前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安排学习时间,把困惑带至课堂进行讨论。同时教师要上传相配套的翻译练习,供学生在课前学习完毕后练习。学生可以在课下进行协作学习,开展互助讨论,学生还可以把自己在课前学习时所遇到的问题先行反馈给教师,这样,教师提前就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针对课堂活动设计教学。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边做边学”,让学生在实际动手或思考中学会解决问题。在翻转课堂活动中,教师应首先针对学生课前学习所反映的问题进行答疑,并补充有关内容。之后学生分为3至5人的学习小组,教师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任务让学生讨论,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部与组员交流学习想法,教师可走下讲台,融入学生的讨论,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在小组讨论结束后,学生上台展示交流成果,互相学习,弥补不足。之后教师对学生就任务结果进行反馈。在此过程中,不仅注重对结果的反馈,而且注重过程的反馈,并记录下来作为评估的标准之一。这样,在一节45分钟的课程中,学生可以不断提出新的想法进行交流,课堂时间会过得很快。

六、结语

人本主义课程作为翻转课堂有力的理论支持,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实际需求出发,强调转变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和交流过程,注重学习的全过程而非标准化测验结果。翻转课堂的利用有助于延长学生的课后学习时间,提供所需学习资料。课下的课程学习并未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学习压力,反而使他们能够更加灵活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虽然翻转课堂能够带来众多好处,但是在其应用上存在相当的难度,教师需要精心组织教学,编辑教学资料,学生需要有设备获取并学习资料。因此,翻转课堂的普遍化实施还有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汪基德,席琴.论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对当代教育实验的影响[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03):62.

[2]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9-10.

[3]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4]程容旺.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思想浅析及其启示[J].文教资料,2011年9月上旬刊:125.

[5]张庆宗.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多媒体外语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3(4):41-45.

[6]胡敏中.论人本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62-67.

[7]钟启泉.现代课程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59.

[8]萨尔曼·可汗,著.刘婧,译.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第IX页.

【专家简介】祝智庭是华东师大终身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导,华东师大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暨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暨教育信息技术学科组组长,国家发改委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部际协调专家组成员,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教育技术分委主任;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ECNU联系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多家国际学刊编委。 我想讲四个问题:一是翻转课堂的发展脉络,二是翻转课堂在国内的应用实践,三是翻转课堂的智慧亮点,四是翻转课堂应用的发展空间。由于时间所限,我只讲一些要点,省略掉许多案例演示。 一、翻转课堂的发展脉络 翻转课堂起源于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Eric Mazur在20世纪90年代创立同侪互助教学(Peer Instruction,PI)。他论述了学**分两个步骤:首先是知识传递,然后是吸收内化。即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传递,通过同侪互助完成吸收内化。2000年,美国Maureen Lage,Glenn Platt和Michael Treglia发表论文《课堂逆变:一个创建全纳学**环境的门户》,介绍他们在迈阿密大学讲授“经济学入门”时,利用万维网和多媒体让学生在家或者在实验室观看讲解视频,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完成家庭作业。另一早期的翻转课堂实践来自于科罗拉多州林地中学的案例,2007年,该校两位化学教师使用屏幕捕捉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声音,将视频上传到网上,帮助课堂缺席的学生补课。与翻转课堂应用相关的是“可汗学院”的视频微课。2004年夏天,还住在波士顿的可汗得知远在新奥尔良就读七年级的表妹遇到数学难题。可汗随后用画图及语音软件为表妹远程辅导,并录下一段段10分钟以内以知识点为单元的视频片段,这些视频传到网上后帮助一大帮孩子解决了学**难题。他随后成立了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在线图书馆,该网站收藏了他自己录制的数千个辅导微视频,并向全世界免费开放。该项目引发全球范围内对翻转课堂的研究热潮,这一“混合学**”模式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2011年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视频微课和翻转课堂是密不可分的,并且被认为是近几年推动教育信息化变革的重要技术。我们所谓的翻转课堂是有信息技术支撑的。传统教学过程的两个阶段首先是在课堂内进行知识传授,然后到课后进行知识内化。事实上,学生需要克服学**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往往并不在现场。翻转课堂的基本思路即反转这两个阶段,学生通过课堂外的自学、观看视频、做练**进行知识传授,然后课中做小测验,解决重点和难点从而进行知识内化。这种学**模式可以将学**的有效性**提高。翻转课堂给我们一些启发, 要进行信息化教学创新必须要实现三个突破:突破时空限制、突破思维限制、突破教师角色限制。信息化教育创新也不能眼睛光盯着课内,光盯着那40分钟,要课内、课外通盘规划。 国内早期开展翻转课堂实验的学校有重庆江津区的聚奎中学,该校从2011年开始就用视频微课支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实践。此外,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翻转课堂实验校山东潍坊市昌乐一中,该校学校有八千多个学生(高中生为主),168个班级,到本学期全部实行了翻转课堂教学。事实上,我国很多早期课改项目也具备“翻转课堂”的某些特征,例如: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山西新绛中学的“自学——展示模式”、江苏木渎高级中学的“问题导向自主学**模式”等,尽管它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翻转课堂”研究。接下来,具体分析几个翻转课堂案例。昌乐一中提练出“二段四步十环节翻转课堂教学法”:学生先通过自学质疑(分为目标导学、教材自学、微课助学、合作互学、在线测学五个环节),再通过训练展示(分为疑难突破、训练展示、合作提升、评价点拨、总结反思)进行知识提升。事实证明,这种课堂教学结构的变化,有效改进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协作学**。另一个典型案例是在上海市闵行古美高级中学,该校翻转课堂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融合:课前学生使用电子书包学**“多媒体电子教材”,该电子教材通过动画形式对每个知识点进行细致讲解,课堂上通过自测、反馈、提问等进行问题解决与反馈,课后完成作业后可观看微视频,学**解题过程。将翻转课堂常态化实践的有广州天河区“青云项目”,有位初三政治课方老师结合初中政治的学科特点及家校的客观情况,采取只利用有限的课内时间做翻转教学,将课时设置成A型课和B型课,然后组合成了AB、AAB、ABB型三种翻转模式。深圳南山实验教育集团的案例也比较典型,它的翻转课堂学**任务定位很明确:课前做到基本学会,课中做到深度学会。通过分析以上案例,我做成一幅对比图,可以看出,各校翻转课堂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各有特色。比如昌乐一中,让学生用晚自修进行自学,然后第二天的课中就是训练展示。古美中学它有课前课中课后的分别,福州二中也有课前课中课后的分别,天河政治课只有课中,南山也有课前课中。那么学前活动有自学、看视频、交流、做作业、提交错题等等。从技术上来讲,主要是三项技术:一个是观看微视频;二是在线测练;三是在线交流。 三 、翻转课堂的智慧亮点 如果用智慧教育的视角来分析,翻转课堂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智慧亮点。第一个智慧亮点: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因为让学生自己去观看微视频有助于自定步调的学**。绍兴电教馆王馆长做过一个实验,让一半学生看视频微课,另一半听老师讲。他发现看视频微课的学生中,十个当中只有一个一遍看懂的,有的甚至看了六遍,也就说平均每位学生要看两三遍。因此每个人快慢程度不一样,慢的学生可以多看几遍或随时停顿下来思考。仅仅从这一点上,也体现了一定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毫无疑问,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但还没有过把学生真正当人看的教学理论。已有的教学/学**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隐喻之上的:教学主义就是把学生当个容器;行为主义就是把学生当成个可训练的动物;认知主义是把学生当作个计算机;社会建构主义把众体在线学**看成蚁群一样,能够把非结构化的行为变成结构化的结果(如蚂蚁窝);个人建构主义跟发展心理学有关,行为主体像植物生长一样,给其提供“给养”就行了;连通主义把人看作是学**生态中的一个“物种”。人本主义则需要真正地把学生当人看,因为学生有思想,会用工具,可以自学,有个性,也需要沟通等等。我认为教育最基本的一条原理就是把学生当人看。因为学生是人,所以这条原理又可以替换为“把人当人看”,听起来有点荒谬,但实际上是人类的终极问题!教育当中,我们有很多不把学生当人看的行为,特别是很多地方高喊“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从高中竞争下沉到初中,从初中竞争下沉到小学,从小学竞争有下沉到幼教,甚至一直把竞争下沉到胎教。试问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学得这么苦啊?本来应该8岁学的东西,那把它下沉到五岁;把应该五岁学的东西下沉到三岁,孩子们能不苦吗?所以我说,教育的最大问题出在没有把学生当人看。第二个智慧亮点是人机劳动分工。凡是有规则、可重复的工作都可以用机器来做,也就是说人和机器合理的分工,让人做最擅长做的事,这也是一种智慧。第三个智慧亮点就是基于O2O(线上线下)的混合学**,做到优势互补,整体优化。第四个智慧亮点是发挥集体智慧,教师集体备课,学生协作互学。第五个智慧亮点是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力, 凡是翻转课堂用得好的学校,都是校长很有魄力,抓住机遇勇于改革,有胆有识,有勇有谋,精心组织,机制保障。 四 、翻转课堂应用的发展空间 第四点我要谈谈翻转课堂的发展空间在哪。在翻转课堂应用实践中,我们需要反思一些列问题:使用了微课就是翻转课堂了吗?课外学生的深度学**发生了吗?课内学生的主动学**发生了吗?当前翻转课堂中精熟学**体现了吗?翻转课堂支柱之一是学**文化的变革,当前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了吗?教师如何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所以我说目前翻转课堂只是信息化促进教学变革的初级阶段,我们应该有许多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我提出一个发展潜力的立方体模型,包括六个发展面。第一个面是要提升学**资源的质量,设计让学生“心动”的视频微课。怎么心动?那就是要问题化+故事化,科学性+趣味性。国内虽然已经涌现大量视频微课,但真正能够令人怦然心动的可谓凤毛麟角。另外,为了使得微课资源可以共享,那么就需要提高微课“普适设计”水平,体现小粒度、富媒体、自足性、不粘连等特点。今天报告会的主旨是推进数字教材应用。请问大家心中理想化的数字教材是什么样的?2010年11月华东师大牵头成立“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开展电子课本—电子书包技术标准研制;其中《电子课本信息模型规范》于2013年3月进入国家标准程序项目。我们在实验室开发了一些基于标准的电子课本原型,我演示一小段:这是小学语文课本,可以让学生做描红练**;这段是数学课本,可以反复做练**;这段是中学物理课本,可以在上面做模拟实验;这段是高中化学课本,用3D展示分子模型;这段是初中地理课本,点击左页地图中的区块热点,右页呈现出相关数据;这段是历史课本,我们用时间轴来表示历史事件,颇有历史纵深感;这段是生物课本,既有高清图片,又有记录鱼类生活的视频。互动的数字课本到底应该怎么设计?我觉得数字教材要体现以学为中心。孔子云“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可见学与**是两类不同的活动,前者主要接收知识信息,后者关乎知识转化与应用实践。因此我们不但要有“学材”,还要有“**材”:前者内容为主,学具为辅;后者工具为主,内容为辅。这样一看一想,觉得“数字教材”的名称已经不太合适了,改叫“数字学**资源”好吗?第二个发展面:循证评估,精准教学,促进综合性的评估。我们可以通过加强过程型评估,收集数据建立电子学档,另外设计结构化、指标化的评价量规。将过程性评估、学生主体性评估、大数据学**分析相整合,从而做到定向干预、精准教学。前面提到的可汗学院就有使用大数据分析。目前国内还十分缺乏这类基于大数据的学**评估工具。第三个发展面:发展高阶认知。按照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阶段从低至高分成六个层次——识记、领会、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但目前的翻转课堂实践主要还是停留在比较底层的识记、领会、应用这个层面,很少涉及分析、评价、创造层面,这就是留给智慧课堂的发展空间。第四个发展面,教师角色从“教学”到“教练”转变。当越来越多的内容被做成了数学化资源,包括视频微课以后,那么老师就不要讲那么多了,必然要改变角色,我认为教师要从讲师变成个教练。有这么一个故事,前东德国家游泳队有一年拿了世界冠军,队员们很兴奋,把教练抬起来抛到水池中去,结果差点把他淹死,后来发现这个教练根本不会游泳,他主要靠观看录像带来指导运动员做游泳动作练**。我和团队已经预见到教师变教练的发展方向,正在和德国一家咨询公司合作开发一套培养教师教练能力的训练平台,其中也用到了基于视频的情境模拟训练方法。第五点就是要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教育部提出了全国综合教师应用技术能力的标准,我本人是这个项目的首席专家,组织了全国一大批专家进行调查,最终制定出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该标准根据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差异性,对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类环境是学生不能上网,以多媒体为主,要求老师能够利用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另外一类环境让学生能够上网,包括网络多媒体教师和无线移动学**空间,要求教师能够利用技术改变学**方式。如何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我们来看以下这个案例。有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她发现学生写作文三言两语就写完了,很不深入很不细致。如何启发学生呢?她从网上找了两段视频:一段视频是姚明在NBA灌篮的视频,让学生看了一下,发现用了24秒;又找了一部日本动漫《灌篮高手》,从中取出流川枫灌篮的视频片段,发现用了两分钟。这位老师就做了个视频微课,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说明文学作品中的时间和现实生活中的时间可以有很大不同,揭示出如何把活动写得深入细致的秘诀。再看一个关于如何用技术改变学**方式的案例,是上海闵行区蔷薇小学提供的。这个学校经过多年努力,已把一所薄弱农村小学变成一所国内外闻名的智慧学校,连美国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都采访过。另外,上海普陀区更进一步变革,鼓励学生做微课,让学生来当小老师,效果非常好。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国家已经关注到了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发展,那么,学生的数字化学**能力的发展怎么办?谁来管这个事?第六个发展面就是要超越翻转课堂。还是用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模型来说明问题,我们目前的翻转课堂是以实现识记、领会、应用三层低阶目标为重心。而且我们不要高估视频微课的作用。按照国际著名的学**金字塔原理,从顶往下看,最好的视频微课只能到达第三层,仅看微视频的话,两周最多只能记住百分之二十,比光听讲的效果好一些(如果光听的话,二周后只能记住百分之五)。再往下看,还有效果更好的几种方法:演示、讨论、实践、练**;还有教别人,这是效果是最好的,能够达到百分之九十。因此我们需要优化教学生态,现在翻转课堂仅仅是在知识授导型教学方面找到个切入点。要往高层认识目标发展,就需要采用问题化学**和项目学**,这两者像两个轮子一样,可以互相啮合的。而且项目学**越来越重要:我们从这个图可以看出来,它是偏向于右脑学**的,有助于培养综合思维的,因此是有助于培养创造能力。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的2001版把第五层的“综合”改为“评价”,把第六层由“评价”改成“创造”,凸显当今时代创造的重要性。所以我最近提出创造驱动的学**模式。据我所知,创造教育理论近代可以追溯到杜威的“做中学”理论。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进一步发挥了杜威的“做中学”理论,提出了观点鲜明的创造教育理论,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我们最近找到一个资料,是陶行知先生1933年3月在上海大夏大学(华东师大的前身)做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演讲。他说到,由行动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的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他还用大白话把这个道理讲得更为透彻: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如何在我国教育中践行创造教育?现在我们遇到一个天降良机:创客运动。2015年1月4号,总理到深圳参观“柴火创客空间”,引起全国上下的创客热潮。我们团队目前也在研究创客教育,我们把它看作是智慧教育的一部分。前面讲到了学材、我还要再加上“创材”(创客活动器材),这就构成比较完整的智慧教育资源。我们如何超越翻转课堂?我提出智慧学**生态框架图,以教学组织结构为主线分成四层:班级差异化教学、小组合作研究型学**、个人兴趣拓展学**、众体在线生成性学**。班级层面主要注重差异化教学。有了信息化手段以后,我们可以让基础知识和核心技能的学**人人百分百,而不能以六十分作为及格的标准。六十分就是啊,在这个单元,下个单元,累积效应可能就变成了,然后,越来越衰减,最后就彻底失败。因此我们要提倡精熟学**(Mastery Learning,过去有中译“掌握学**”),人人都要百分百,这样的话成功就有保障了。小组层面主要是协同学**,实际上是“研**”,动手+动脑;个人层面按照兴趣自主选学丰富的专题课程;众体层面在网上进行互动生成性学**,广泛联通。还有我们刚才讲到的创客教育,既可以在小组层面,也可以在个人层面及众体层面。当然了,要让信息化促进教学变革与创新,最重要的还是要革新学**文化。看看这个三层金字塔形示意图,大家就很容易明白到底什么是文化?塔底代表人所普遍具有的属性,也就是天性;塔顶代表个人具有的属性,简称个性(包括个人秉性与**性),是一半遗传一般**得的。塔中代表文化,是指一个人群在特定环境中**得的共同属性,我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理念价值,行为方式,制品制品。按此层次模型,我们就可以设法塑造一种我们所希望的“微文化”。文化的核心内涵是理念和价值观,我们可以借鉴21世纪教育学框架,特别关注学生思维技能发展,要鼓励反思,多用项目化学**,培养综合解决问题能力,采用信息化使能工具,以及采用多样性评估等等。回顾一下吧,翻转课堂的发展空间在哪里?我们可以做的事很多:提高微课和学**资源的质量,包括学材、**材、创材;开发基于数据的学**分析和教学决策工具;发展针对高阶认知的教学;转变教师角色,提升教师的技术能力;最后,我们要全面超越翻转课堂,打造翻转课堂的版,那就是我们希望的智慧教育。最后通报一下:我承担了一个国家“十二五”教科规划国际级课题“智慧学环境的构建和应用研究”,准备在全国遴选一批实验区、实验校,欢迎感兴趣者加盟,大家协力推进我国智慧教育的发展。(本文根据现场视频整理)

翻转课堂论文模板

人本主义理论下的翻转课堂教学分析

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人本主义理论下的翻转课堂教学分析论文,欢迎参考阅读。

摘 要: 新技术推动了教育方式的改革,翻转课堂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翻转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人本主义理论强调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所以,翻转课堂可以说是人本主义理论在教学领域的一次全面体现。本文探讨了翻转课堂及人本主义概念,对在人本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翻转课堂教学进行解读。

关键词: 翻转课堂 人本主义理论 以学生为中心 评价模式 差异化

一、引言

新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契机,教育正处于变革之中,翻转课堂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翻转课堂与人本主义理论所持观点不谋而合。人本主义理论教育强调人的情感、审美和对无限与永恒的体验,注重学生内心世界、主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把学生当做一个活生生的、有个性的、有生命价值的主体看待,深入挖掘主体的内在需要、情感、动机和主观愿望,从满足主体生存需要的角度开发其学习和发展的潜力(汪基德,席琴:2002)。所以,翻转课堂可以说是人本主义理论在教学领域的一次全面体现。

二、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该校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开始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ower 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课声音,并将视频上传到网络,以此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后来,这两位老师让学生在家看教学视频,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并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张跃国,张渝江:2012)2011年,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在TED大会上的演讲《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中说:很多中学生晚上在家观看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的数学教学视频,第二天回到教室做作业,遇到问题时则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这种与传统的“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方式正好相反的课堂模式,被称之为“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自此,“翻转课堂”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热点,并被加拿大的《环球邮报》评为2011年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张金磊:2012)由此可见,翻转课堂颠倒了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之外通过网络传授课程知识而把“课后作业”移至课堂中进行。在课外,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对课程进行学习,通常是观看学习视频,并能够和教师同学在网上交流分享心得。在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一起交流学习心得,完成其他教学活动。现在电子产品在大学生中的覆盖率很高,大部分学生喜欢通过网络学习,所以,将翻转课堂引入学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翻转课堂教学能够令课堂“活”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使学习活动贯穿课堂内外。

三、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创立,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人本主义者指出,人的存在就是认知与情意相统一的整体的人格,认知学习与情意学习必须统一。而现代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结构,主要强调外在因素对学生的作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学生的学习心理及学习需要未受到足够的关注与满足,这就使得现代教育容易出现死板、僵化、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一系列问题。人本主义者更注重学生作为“人”的意义,认为“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格而成长的。单纯地着眼于智力活动或伴有大脑活动的抽象智力的发展,人格是不能获得健全的成长的”。(钟启泉:1999)

四、翻转课堂优势

(一)以学生为中心

人本主义理论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教师应当是课堂中的促进者而非主导者,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而非强制性地灌输知识。在翻转课堂模式中,教师也是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和辅助者,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交流活动,学习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带着课前学习的问题来到课堂,积极参与讨论能够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发问,主动学习,成为课堂真正的主导者,高度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还能够通过与学生更多的交流获取学生学习的情况,从而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获得改变,变得更加平等,并且能够更多地进行互相的交流学习。即使是平常比较害羞内向不敢在课堂发表意见解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课下的交流平台进行讨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著名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教学的促进者,对学生的学习起促进作用,而不应进行干涉和过多的控制”。(程荣旺:2011)这也与翻转课堂的理念高度契合。

这些都充分地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精神。

(二)学习环境的转变

人本主义理论主张营造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身处一个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能够自由地发表见解而不用担心受到指责。学生能够在课下随时随地进行不受干扰地学习,而不必受到课时的限制。因此,不仅需要营造课下轻松的学习氛围,课堂上轻松愉悦的讨论氛围,生生、师生之间平等、互助、信任的交流氛围也至关重要。

(三)差异化学习。

传统的标准化课堂教学无法让每个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理解所学知识,往往在学生还未理解新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快速地跳入下一个知识点,很难兼顾每个学生在学习上的进度,即使察觉出,也无法对其进行针对性复习。课堂时间太少和教学内容太多也导致教师不得不赶进度进行教学,而忽略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人本主义理论注重学生的个体实际发展,强调差异化学习。教师制作的课件可由学生保存,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不必担心由于一些原因所产生的无法听课的问题,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调整学习进度,或在已经熟练掌握的时候先于普通进度进行学习。(四)评价方式转变

传统教学模式所提倡的标准化考试在检验学生长期的学习效果,评估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上还有待商榷,部分学生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考试后把知识忘得一干二净的情况时有发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虽然可能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但是对于整体的学习来说是没有用处的,所学知识难以内化成自身能力。人本主义理论认为评价的目的不应单纯地以测验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否则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翻转课堂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注重学习的过程,综合考查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成果展示能力等方面。成绩的优劣不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因为,正如萨尔曼·可汗在《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中所言:“教育的目的与升学率和考试分数无关,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收获人生的果实,教育的责任是挖掘人的潜力,教育的`使命是提升人的尊严。”(萨尔曼·可汗:2014)

五、翻转课堂的实施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应重点创建愉悦的互助交流的学习环境。在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地制作并呈现课程内容材料,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令学生形成互助学习小组交流意见,解决困惑,从而提高学习成果。

教师首先建立教学平台,可以建立网站,或使用各类平台发布教学资源,如moodle,微信等。分析教学目标与内容,制作教学PPT与教学视频。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一般通过观看教师提供的视频及相关资料获取并学习知识,教师可以亲自录制教学视频或选取网络上优质的教学资源。视频时长在10分钟为宜,短的不够阐明教学内容,太长又会让学生注意力无法集中。此外,视频也不宜出现太多干扰学习的不必要的内容,如果出现,学生就很容易分神,无法集中精力在学习内容上。在课前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安排学习时间,把困惑带至课堂进行讨论。同时教师要上传相配套的翻译练习,供学生在课前学习完毕后练习。学生可以在课下进行协作学习,开展互助讨论,学生还可以把自己在课前学习时所遇到的问题先行反馈给教师,这样,教师提前就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针对课堂活动设计教学。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边做边学”,让学生在实际动手或思考中学会解决问题。在翻转课堂活动中,教师应首先针对学生课前学习所反映的问题进行答疑,并补充有关内容。之后学生分为3至5人的学习小组,教师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任务让学生讨论,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部与组员交流学习想法,教师可走下讲台,融入学生的讨论,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在小组讨论结束后,学生上台展示交流成果,互相学习,弥补不足。之后教师对学生就任务结果进行反馈。在此过程中,不仅注重对结果的反馈,而且注重过程的反馈,并记录下来作为评估的标准之一。这样,在一节45分钟的课程中,学生可以不断提出新的想法进行交流,课堂时间会过得很快。

六、结语

人本主义课程作为翻转课堂有力的理论支持,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实际需求出发,强调转变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和交流过程,注重学习的全过程而非标准化测验结果。翻转课堂的利用有助于延长学生的课后学习时间,提供所需学习资料。课下的课程学习并未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学习压力,反而使他们能够更加灵活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虽然翻转课堂能够带来众多好处,但是在其应用上存在相当的难度,教师需要精心组织教学,编辑教学资料,学生需要有设备获取并学习资料。因此,翻转课堂的普遍化实施还有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汪基德,席琴.论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对当代教育实验的影响[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03):62.

[2]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9-10.

[3]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4]程容旺.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思想浅析及其启示[J].文教资料,2011年9月上旬刊:125.

[5]张庆宗.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多媒体外语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3(4):41-45.

[6]胡敏中.论人本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62-67.

[7]钟启泉.现代课程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59.

[8]萨尔曼·可汗,著.刘婧,译.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第IX页.

作为 财务管理 专业本科教学计划重要组成部分和学生资格认证重要依据的 毕业 论文,其质量的保证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基础会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基础会计论文 范文 一:基础会计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应用

[摘要]当前,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各行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加,基础会计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然而目前,许多高校的基础会计教学还处在“填鸭式”的被动 教育 阶段,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难以真正提高会计素质。而“翻转课堂”理念的提出则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互动。本文重点分析了翻转课堂的定义和应用,并讨论了基础会计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翻转课堂”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新思路,希望能促进基础会计教学的蓬勃发展,建立基础会计翻转课堂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翻转课堂;基础会计;应用思路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翻转课堂开始颠覆传统课堂的教育模式,改变教师传递知识、学生被动学习的角色,给教育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教学中,教师不再需要占用课堂宝贵的时间来讲授知识,课堂成为学生与教师交流信息和讨论问题的场所,学生也不必局限书本上教授的知识,而获得了更深层次的信息理解。翻转课堂是互联网背景下大教育运动的一部分,与混合式学习模式和探究式学习模式有一定重叠,是多种教学模式的结合,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可更好地记忆知识,参与课堂互动,由此,凭借其优势特点引起了国内教学模式的一系列变革。

1翻转课堂概述

翻转课堂的定义

翻转课堂是一种通过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课外观看视频讲解,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交流和问题讲解的新的教学形态。在课上,学生可更好地利用宝贵时间,专注于课程项目的学习。在课下,学生可进行自主学习,包括听讲座、与同学讨论交流或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等。这种教学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掀起了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管理模式和课程模式创新等一系列变革。

翻转课堂的兴起及应用

“翻转课堂”理念最早兴起于美国一所高中,该校的两名化学老师利用录屏软件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录成视频,并上传到网络给学生用作补课的教学工具,学生在观看视频后,可在课堂完成作业并解决疑惑,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很快就受到了学生的欢迎。2011年,教育家萨尔曼汗首次提出了“翻转课堂”的理念,使“翻转课堂”顿时成为教育界最受欢迎的教学模式之一,各个高校都加入到了翻转课堂的队伍,涌现出了大量优质的在线教育资源,翻转课堂逐渐成为了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大量资源支持。随着国际教育之间的交流,“翻转课堂”的理念也逐渐影响到了国内的教育界,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都在采取“翻转课堂”这一教育模式。此外,我国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精品课程网站,如网易、百度等网站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在线教育资源。和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存在许多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教师角色,教师不仅是学习的传授者,更是学习的指导者。二是创新学生角色。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在自主学习教学视频的同时变成了学习的指导者,更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三是创新教学结构,高校教学从“先教后学”的模式转变成“先学后教”,加快了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深化。四是创新教学内容,在翻转课堂上,学生更多的是进行问题的探究。五是创新评价方式。传统教学模式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评价信息也不够不明确,而在翻转课堂中,高校建立起多层次的评价体系,有利于高校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更好地进行分析和评价。

2基础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理论较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低

基础会计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教材中涉及大量的会计专业词汇,这些词汇普遍存在复杂难记、理解困难的特点,学生在初学会计时很难理解每个概念的意义和其间的联系,这就使得教师在进行会计教学时必须花费大量时间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由于这些知识理论性较强,学生多是被动接受,课堂上缺少必要的互动交流。许多学生在初学会计时往往会认为会计课程枯燥无聊,失去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低,这也是基础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实训课时及实训教室有限,学习效果不佳

在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不仅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的问题,也存在教学课时和场地方面的困难。这主要体现在实训课时和实训教室有限。在实训课时方面,“基础会计”这门课程通常是对大一新生开设的,然而新生在进行 军训 后,只剩下14周的上课时间,有些学校的基础会计课程是每周4个课时,但即使是学校安排“基础会计”每周6个课时的时间,教学时间也十分有限。此外,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基础会计教育的同时,必须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安排一定比例的实训课程,这大大压缩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许多教师不得不在最后将实训内容作为作业安排给学生,导致学生的许多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教师也无法对学生进行监督和指导,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实训教室方面,目前国内多数高校没有配备相应的会计实训教室,即使有,教室的数量也有限。会计是一门操作与理论结合的学科,实训教室的建设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会计实践的每个操作步骤和操作细节,对会计操作有更深的了解。然而,有限的会计实训教室导致多数学生的实训课程都被安排在简陋的普通教室里进行,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训结果,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阻碍了基础会计学科教学的发展。

3“翻转课堂”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思路

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翻转课堂”的重要部分,新的教学内容必须借助相关网络平台,否则就无法顺利的实现“翻转课堂”。整合网络教学资源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资源的支持。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重要的基础学科,许多视频网站都有相关的学习视频,然而这些视频良莠不齐,并且面向所有人,缺乏针对性,甚至可能会和教师的教学计划产生较大的冲突。因此,教师和学习网站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选择优秀的视频进行教学,为“翻转课堂”教学提供强有力的资源支持。二是制作“基础会计”教学视频,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学视频,教师有时需要将每个项目的知识点进行重新组织,制作一个微视频,并在每一个视频的最后布置有针对性的练习。这种做法不仅可将视频微小化,让学生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将注意力集中到视频上,还可更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三是课堂下学习网络平台的支持。教师制作完视频资源后,需要放在平台上供学生学习、使用,教师可自行选择优秀的教学网站,并根据教学计划陆续在学习的平台上上传制作好的教学资源,学生可在课后登陆学习的平台,观看平台上的教学资源。另外,教师可在平台上设置视频观看时间和作业时间,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看完视频并提交作业。借此,教师可检查学生的登陆情况、学习时间和讨论次数等基础数据,做好学习监督,促进“翻转课堂”更好地开展。

安排多元考核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基础会计的课程考核一般都是采取闭卷考试和课堂考勤的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很难全面反映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因此,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学校要积极和课程网站相联系,安排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主要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学校要携手课程网站,重新安排基础会计的考核体系。首先,学生在课后学习情况的考核数据主要来源于课程网站平台上的个人记录,其中包括学生个人的视频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完成情况及问题讨论次数等相关数据。其次,教师应根据学生课上学习数据进行综合评分,针对学生的考评成绩,上课回答问题的次数等条件来进行综合评价。再次,学生实训时完成的作业也是评价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部分的作业成绩都可计算到课程考核中去。最后,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成绩同样可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标准。二是结合实际社会需求,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会计从业资格证是会计专业的学生未来工作的重要凭证,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就要开始进行资格证书的考试。在这一时期,高校不应再单独安排课程期末考试,而要将社会考试与学习考试创设性的结合在一起,将社会考试成绩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指标。这种做法可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推动翻转课堂的建设,促进国内教育模式的不断深化,进一步促进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

建立完善的学习监督机制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网上自主学习,实现翻转课堂常态化,高校及有关部门要建立完善的学习监督体制。首先,课程网站和高校要对学生网络学习的平台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通过分析网站后台数据统计掌握学生的登陆次数、视频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等数据,课程网站将这些信息提交给教师后,教师就可根据已知的情况采取相应的 措施 ,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其次,教师可在课堂上进行课前知识提问和小测试,以此来测试和反映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并对没有及时完成学习进程的学生提出批评,督促他们完成自主学习活动。另外,教师在课上进行的案例讨论和实物操作工作都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而这些理论基础都是课前的视频学习内容,这就要求学生要进行自主视频学习,掌握理论知识,参与到课堂操作中去。通过上述三种学习及监督手段,学生在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学习将更加真实有效。

4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和会计核算制度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会计人才越来越重视,对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也有了更高要求。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和讨论中,降低在实训课程中的错误率。因此,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对翻转课堂模式的运用,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红霞,黄倩.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会计专业本科教学过程设计研究——以“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5(8).

[2]陈安.基于同伴教学法的翻转课堂的思考和实践——以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为例[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3]曹文芳.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在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会计师,2015(4).

[4]陈宏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17).

[5]夏迎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J].科技创业月刊,2015(6).

[6]廖国升.基于微课背景下中职会计课堂教学模式探讨——以出纳实务课为例[J].广东教育:职教,2015(7).

[7]张晶.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高职商科课程教学研究——以《客户关系管理》课程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5(14).

[8]李镗.“翻转课堂”,一种教学结构的改变——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余胜泉[J].基础教育课程,2015(15).

基础会计论文范文二: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实效性思考

摘要:作为中职教育重要专业课程之一的基础会计学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但同时它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通过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教学模式、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及现当今社会中职教学存在的各方面不足,阐述了现当今该怎样进行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中职基础会计教学 时效性 思考

在当今这个经济与 文化 相互渗透的社会,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需要基础会计学方面在教育上不断支持。通过提高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实效性,不断提高中国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为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服务。要使中职基础会计教学服务于现当今社会经济,就要弥补以往在基础会计教学方面的不足和缺陷[1]。

1.突破以往教学缺陷,引领现今社会人才培养的发展

受中国自古以来教育模式的影响,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一直存在各种问题,例如教育模式保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接受知识的来源狭窄,接受程度有限。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教学内容与 社会实践 脱轨,造成学生理论知识炉火纯青,但实践操作不堪入目。理论知识过于保守化,实践中不知所措,根本不能将教学中所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毫无社会价值的中职基础会计教学的 教学 方法 必定会遭到社会的质疑与改进[2]。由于这种教育模式,学生思维得不到新突破,更不能站在新的高度审视前人留下来的知识。毕竟时代不同,社会情况变化巨大,以往的关于基础会计学知识并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不断突破以往基础会计教学中的不足,在前人留下的知识财富中推陈出新,找出适合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模式。

2.提高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转变以往教学模式,适应社会需求。

以往教学模式保守单一,严重束缚受教育者的思维。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视野狭窄,根本看不到突破事实本质的实效性类容。这种教育模式必然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受教育者根本不能在实践中根深层次地了解前人留下来的宝贵理论。由于不能理解前人留下的理论知识,在这样恶性循环中,学生就会渐渐失去对中职基础会计学的兴趣,没有基础会计学学习的兴趣,何谈其他方面,推动社会发展,创造社会财富。怎样在实践中转变中职基础会计教学的教学模式,值得慎重思考。例如在开始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前,可以安排学生自主进行一次无要求、全自由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真正接受这些中基础会计学之前,自己先对它们有一定的理解。在教学中可以采取生动形象化的课程演示方式,进行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例如可以采取社会中会计学方面的相关数据,配合教学过程的虚拟化,一边传授基础会计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一边在这种高度虚拟化的教学课程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理解。

转变以往教学要求,在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中实施高素质的素质教育。

以往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中重视考试能否考高分,能否将书中的理论知识记住,因为这样一个教学目标,导致受教育者死记书中的理论知识,盲目地背书中知识,最后使所学知识只能单独存在,不能依赖社会实践,更不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当然,受教育者在这种教育目标的影响下,自然而然地会顺应教学要求的需要。但千万不要被表象迷惑,当这些学生真正实践的时候,就会发现这种教育要求存在多么大的弊端,甚至严重影响现今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该怎样突破这种教育要求对中职基础教育的束缚该成为当下我们考问题。首先,再也不能有那种只为考高分、不顾一切的思想,要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审时度势,结合社会实践,制定出符合现今社会要求的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的改进适应社会的要求。

要想会计学服务于社会知识,就必须使中职基础会计教学的内容不断改进。毕竟社会不同,社会情况更不一样,要在不一样的社会中利用中职基础会计教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实践的发展,就得改革中职基础会计学。那么怎么改进,又成了我们思考的问题。以往中职基础教学中注重前任留下的纯粹理论知识,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需要,有些理论知识明显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利用社会形势慢慢改进和推陈出新以往旧的理论知识。

教学形式的转变,逐渐的多样化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以往教学形式中,都是教学分离、学与践分离。教学分离,导致学生不能深刻地理解中职基础会计学,学生失去学中职基础会计学的动力。学与践分离,使中职基础会计教学的教学初衷丧失。而这两者的分离都会给中职基础会计教学造成致命的打击,必然会阻碍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发展。该怎样转变转变以往这种存在诸多弊端的教学形式,发展社会需求的教学形式必然成了当下的话题。要提高学生的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兴趣,需要教学形式多元化。例如可以开社会实践课,高效模拟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关系到当今社会的发展,要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审时度势,不断改进,适应社会的发展。只有这样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在实践中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和中职基础教育的学习效率,并且在这种相对主动的学习中会更了解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学习效率提高了,学习兴趣浓厚了,理解能力增强了,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就自然而然地顺应社会发展了。中职基础会计教学的发展,必然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利用中职基础会计教学推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浅谈如何优化中职基础会计课堂教学气氛[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09):82.

[2]傅昌銮.“基础会计”教学的若干问题分析与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164.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教育探讨是我校研究立项课题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普遍存在教师无法把握儿童文学的文学及美学特征、儿童文学素养不高的问题。新教学目标和教材,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把握儿童文学课文的文体特点及美学特质,不断完善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本文基于我国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以期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对策

自推行《语文课程标准》后,小学语文教学和儿童文学这两个话题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新课程改革在长期的推广过程中也取得了满意的成效[1]。但就我国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状况来看,仍存在很大的不足,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还有很大的不足。本研究从儿童文学在语文课堂教学、小学教师教学现状两个方面进行探究,总结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教学,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1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没有把握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

没有把握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

儿童文学作品包括多种不同的题材,而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体基础知识的了解度不够,经常出现应用固定教学模式对不同题材的文章进行讲解的问题。例如:对童话体裁的课文进行讲解时,只认识到虚构、夸张及叙事等文体特点,但缺乏对文体知识内涵的分析;在童话题材文章中应用的修辞方式只是做了简单的阐述,学生不能从其中认识到夸张、幻想手法都是写作表现方式,彼此相互映衬才能凸显童话题材课文的涵义[2]。教师不能站在整体角度进行全局性分析,就会影响童话体裁文章的虚幻色彩,使之更加真实化,对学生思维的发散和想象力的培养有极大的阻碍。

没有把握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同其他文学作品存在很大的差异,儿童文学作品具有其独特的美学品格,如果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不高,就无法感受儿童文学作品的艺术个性,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忽视儿童文学课文的美学特质。具体体现为:(1)使儿童文学课文教学过分成人化。教师以成人的角度看待儿童文学课文,通过成人的思考方式、心理理解课文的主旨,必然会搀杂着一些利益、世俗的思想,过分成人化会丧失儿童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2)儿童文学作品教学只重视工具性。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儿童文学作品时,没有将其看待成儿童文学课文,应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硬性要求学生理解文章中字、句、段的含义,机械式总结文章主旨和线索,单方面重视工具性,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失去了儿童文学应有的美学特质,导致教学过程枯燥乏味。

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不高

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拥有较高的儿童文学素养。然而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缺失问题在新教材的实施后日益严重,提高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项工作[3]。由于大多数教师在上岗前并没有对儿童文学进行学习,加上工作后也并未意识到儿童文学对自身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自主学习性不强,且缺乏专业、系统的儿童文学培训,导致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普遍不高。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缺失体现为:(1)对儿童文学基础理论、知识不够了解。教师没有掌握儿童文学基本知识中的美学特质、文体特点、功能价值和体裁等基础知识;(2)尚未形成现代化的儿童文学观及儿童文学理念。一些教师对儿童文学内涵存在错误的理解,教师的儿童文学观相当落后;(3)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少,知识面较窄。教师没有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很少阅读相关作品,从而导致教师的审美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较差。

2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对策

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和文体特点

把握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把握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地了解儿童文学文体分类及构成要素,因为面对的是儿童群体,其文体形式同其他文学形式存在明显的不同,包括多种不同的体裁形式,例如:散文、故事、童话、儿歌等,语文教师应了解文章的文体形式分类、因素和特征;

(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以儿童文学的特点为依据,合理的采用教学手段,结合不同体裁的文章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对儿诗、儿歌等具有押韵特征的韵文体进行讲解时,应严格把握该类文章的特点,通过诵读法的教学途径帮助学生深入的体会文章所蕴含的音乐美[4]。但是这两种形式的儿童文学又存在一定的差别,还需要加以区别,合理的应用播放音乐、游戏和颂唱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想象力;

(3)将成人文学同儿童文学区别开来,准确的抓住不同文体间的差别和特征,儿童文学具有其特殊的语言和风格,同成人文体存在显著的差异,风格特异,即使在同种文体形势下,儿童文学及成人文学也各不相同。此外,儿童歌曲、诗歌等文体在语言运用风格及写作目的方面的侧重点也不同,发挥着不同的教育作用,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更好地利用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功能。

把握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儿童文学艺术品性、审美特点即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为儿童情趣,因为儿童时期的思想极为单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思考问题的方式比较独特,而儿童文学所蕴含的儿童情趣能够对儿童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审美和感受能力,提高儿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儿童的身心健康。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专业的教学能力,可以主动对儿童问题作品中的儿童情趣进行发现和探索,并将这种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5]。教师可以从儿童生活、儿童行为动作、抒发儿童纯真情感或儿童心理等角度进行研究,把其中的儿童情绪放大,跟儿童站在同一个层面上思考问题,感受儿童内心的想法。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成的,需要教师不断锻炼,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睿智的眼光。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情趣都渗透在作品中,在对这些作品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深入的进行分析,从而抓住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教师在把握儿童美学特质的基础上还要善于利用,从儿童情绪入手,根据作品中的儿童情绪的表达方式制定教学计划,让儿童深刻的感受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巧用童心,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

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扩大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提升教师的审美想象力和感受力

儿童文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教师应加大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经常翻阅中外优秀文章,尝试理解不同作者对儿童文学的观点和看法,了解儿童的内心的特点,拓宽自己的视野,站在全新的角度看待儿童文学文章,从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审美想象能力[6]。

培养现代儿童文学观和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

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的关键就要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使教师能够自主意识到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深刻理解儿童文学作品的精神,培养新型的儿童观及现代幼儿教育观、发展观,树立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教师必须要明确以下概念:

(1)儿童是儿童文学作品主要面对的对象,儿童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能够作为单独的精神个体来看待,儿童文学作品正是面向未成年儿童而形成的,满足了儿童阶段的审美和精神需要,集教育、认知和审美等功能于一体[7];

(2)文学系统涵盖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只是其中之一,其符合基本文学形式,是作者为了抒发人生感悟及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

(3)同其他文学作品不同,儿童心理活动是创作儿童文学的基础,作品能充分的迎合儿童的各方面需要,受广大儿童的青睐。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是发挥儿童文学在语文教育中教育作用的基础,只有积累了大量的阅读经验,形成形象思维,了解儿童文学基础理论和知识,形成现代儿童文学观、儿童文学理念,才能提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文章的教学质量。

3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极大的比重,拥有良好的儿童文学素养的教师能够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针对我国当前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中存在的,没有抓住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和教师儿童文学素质的缺失问题,教师应提高对自身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从根本上把握儿童文学课文的文体特点及美学特质,培养现代儿童文学观和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拓宽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范围,扩展视野,提升教师的感受力、审美想象力,深入的理解不同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内涵及所表达的精神,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课堂教学,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发挥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朱立芳.儿童文学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利用[J].教学与管理,2006(33)

[2]王泉根.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2)

[3]孙建国.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语文中的儿童哲学教育[J].教育导刊,2011(03)

[4]朱自强.高等师范院校加强儿童文学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J].娄底师专学报,2003(01)

[5]赵静.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20世纪初期的历史透视[J].教育科学,2003(02)

[6]李惠芳.实现儿童文学的小学语文教育价值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7]侯慧庆.儿童文学研究成果在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上),2011(10).

摘要: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极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能够有效的推进教学改革,并且有助于优化教学质量,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翻转课堂中渐渐的凸显出来,本文就其优点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翻转课堂;小学语文;优点

1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与学生自身的特征以及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有着直接的关系,与教学内容有着直接的联系。通过相关的调查问卷,我们能够清楚的发现学生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十分的喜爱,而且接受这种教学模式的速度十分快,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能够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分类,而且他们通过课前的视频教学模式能够对语文教学内容有一个更新的认识。而且重点是他们能够将教学内容与自己的学习习惯相互联系,通过整理教学素材,观看教学视频,提出自己的质疑,然后在语文教学开展的课堂中与他人进行沟通和讨论,这种教学模式真正的将学生的地位与老师的地位放在了同一个高度,老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问题的探讨者,学生们在这种语文教学环境下得到了自我的生活和认识到了自身的发展方向。学生对于完成老师布置得语文教学任务也不在是应付差事,他们更愿意主动地去完成功课,或者是更愿意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语文老师能够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展开自己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通过多种聊天软件。例如QQ、微信、微博、论坛等与学生交流意见。了解学生的内在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从学生自身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开展课堂讲演活动,并且结合集中讲授、个别辅导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课堂教学模式,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的环节。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常情况下都是采用课前学习,课上组织学生结成小组,进行问题讨论,从而得出结论。而要想使得课上学生讨论呈现出精彩的环节,使得学生的视野得到深入的开阔,就需要老师在讲课之间给学生们提供较多,具有针对性的、十分有意义的学习资料作为辅助。通过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提高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丰富他们的观点和意识,在普通的语文教学课堂中,小学语文老师也是在利用各种方法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以及知识储备,可是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开展起来十分的困难,然而如果让学生完全凭借自己的自觉里去进行知识的阅读那么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我们都知道“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先进行课前自主学习,然后在课上进行知识的教授。这样一来课堂上很多时间都节省了出来,这个时候,老师可以用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含量,安排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开阔学生认知能力的知识。帮助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任何人具有较高的语文能力并不是一时之间形成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知识含量增加了,学生的视野自然就开阔了,对文章的理解也会逐渐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讲解《少年闰土》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加的了解鲁迅,我向学生介绍了他的又一部小说作品《故乡》在对《少年闰土》讲解的同时,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讲述了少年闰土与我发生的一些事情。在结合《故乡》分析了鲁迅创作的特点,坚强学生对鲁迅的认识,了解鲁迅作品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这样的联合讲解,很容易提高学生对知识认识的水平。当前所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课本里面,所有的内容都是经过教材编写部门进行层层筛选之后留下来的精华内容,有一些文章是由我国著名作家所写,有一些内容对学生思维的开阔有着重要的意义。教材中的内容大部分是内容精彩、字词句优美、为了使得文章更加富有内涵,更好的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通常情况下会使用有没得语句进行渲染,营造出一种有没得环境。在这个时候,如果只是老师在台上进行片面的讲解,很难让学生领会到其中的美感和特征。这个时候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精心的构思,将教学内容通过视频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将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真实意境和情感。教学视频能够通过视觉、听觉刺激学生的感觉神经,从而让学生对这种形式产生兴趣,从而热爱学习。这种方法使得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的丰富和形象,具有很强的美感和艺术性。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蕴含着各种美。“翻转课堂”里,教师不再是枯燥地灌输阅读鉴赏时要用到的术语,而是适当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3增加了语文课堂师生互动

学生在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时候,遇到很多问题,就会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进行解决,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背景下,学生能够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且不用害怕得到不指导,使自己的学习陷入困境。当基础知识方面的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学生能够从教学视频以及教材课本中还有相关的学习资料中去找寻答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老师更多的是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基础知识内容之外的问题。只有这样老师的真正意义才得以彰显出来,帮助更多的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做人,是老师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对于一些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之下,就能够开阔自己的思维,进行创新,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而对于那些语文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在教学视频、老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帮助下,能够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及时的进行基础知识的建构,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够充分与语文老师交流,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多向旳教育传播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存问题及策略研究——以B小学为例方洁扬州大学2014-05-01

翻转课堂论文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教育探讨是我校研究立项课题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普遍存在教师无法把握儿童文学的文学及美学特征、儿童文学素养不高的问题。新教学目标和教材,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把握儿童文学课文的文体特点及美学特质,不断完善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本文基于我国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以期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对策

自推行《语文课程标准》后,小学语文教学和儿童文学这两个话题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新课程改革在长期的推广过程中也取得了满意的成效[1]。但就我国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状况来看,仍存在很大的不足,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还有很大的不足。本研究从儿童文学在语文课堂教学、小学教师教学现状两个方面进行探究,总结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教学,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1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没有把握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

没有把握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

儿童文学作品包括多种不同的题材,而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体基础知识的了解度不够,经常出现应用固定教学模式对不同题材的文章进行讲解的问题。例如:对童话体裁的课文进行讲解时,只认识到虚构、夸张及叙事等文体特点,但缺乏对文体知识内涵的分析;在童话题材文章中应用的修辞方式只是做了简单的阐述,学生不能从其中认识到夸张、幻想手法都是写作表现方式,彼此相互映衬才能凸显童话题材课文的涵义[2]。教师不能站在整体角度进行全局性分析,就会影响童话体裁文章的虚幻色彩,使之更加真实化,对学生思维的发散和想象力的培养有极大的阻碍。

没有把握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同其他文学作品存在很大的差异,儿童文学作品具有其独特的美学品格,如果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不高,就无法感受儿童文学作品的艺术个性,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忽视儿童文学课文的美学特质。具体体现为:(1)使儿童文学课文教学过分成人化。教师以成人的角度看待儿童文学课文,通过成人的思考方式、心理理解课文的主旨,必然会搀杂着一些利益、世俗的思想,过分成人化会丧失儿童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2)儿童文学作品教学只重视工具性。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儿童文学作品时,没有将其看待成儿童文学课文,应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硬性要求学生理解文章中字、句、段的含义,机械式总结文章主旨和线索,单方面重视工具性,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失去了儿童文学应有的美学特质,导致教学过程枯燥乏味。

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不高

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拥有较高的儿童文学素养。然而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缺失问题在新教材的实施后日益严重,提高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项工作[3]。由于大多数教师在上岗前并没有对儿童文学进行学习,加上工作后也并未意识到儿童文学对自身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自主学习性不强,且缺乏专业、系统的儿童文学培训,导致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普遍不高。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缺失体现为:(1)对儿童文学基础理论、知识不够了解。教师没有掌握儿童文学基本知识中的美学特质、文体特点、功能价值和体裁等基础知识;(2)尚未形成现代化的儿童文学观及儿童文学理念。一些教师对儿童文学内涵存在错误的理解,教师的儿童文学观相当落后;(3)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少,知识面较窄。教师没有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很少阅读相关作品,从而导致教师的审美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较差。

2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对策

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和文体特点

把握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把握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地了解儿童文学文体分类及构成要素,因为面对的是儿童群体,其文体形式同其他文学形式存在明显的不同,包括多种不同的体裁形式,例如:散文、故事、童话、儿歌等,语文教师应了解文章的文体形式分类、因素和特征;

(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以儿童文学的特点为依据,合理的采用教学手段,结合不同体裁的文章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对儿诗、儿歌等具有押韵特征的韵文体进行讲解时,应严格把握该类文章的特点,通过诵读法的教学途径帮助学生深入的体会文章所蕴含的音乐美[4]。但是这两种形式的儿童文学又存在一定的差别,还需要加以区别,合理的应用播放音乐、游戏和颂唱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想象力;

(3)将成人文学同儿童文学区别开来,准确的抓住不同文体间的差别和特征,儿童文学具有其特殊的语言和风格,同成人文体存在显著的差异,风格特异,即使在同种文体形势下,儿童文学及成人文学也各不相同。此外,儿童歌曲、诗歌等文体在语言运用风格及写作目的方面的侧重点也不同,发挥着不同的教育作用,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更好地利用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功能。

把握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儿童文学艺术品性、审美特点即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为儿童情趣,因为儿童时期的思想极为单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思考问题的方式比较独特,而儿童文学所蕴含的儿童情趣能够对儿童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审美和感受能力,提高儿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儿童的身心健康。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专业的教学能力,可以主动对儿童问题作品中的儿童情趣进行发现和探索,并将这种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5]。教师可以从儿童生活、儿童行为动作、抒发儿童纯真情感或儿童心理等角度进行研究,把其中的儿童情绪放大,跟儿童站在同一个层面上思考问题,感受儿童内心的想法。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成的,需要教师不断锻炼,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睿智的眼光。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情趣都渗透在作品中,在对这些作品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深入的进行分析,从而抓住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教师在把握儿童美学特质的基础上还要善于利用,从儿童情绪入手,根据作品中的儿童情绪的表达方式制定教学计划,让儿童深刻的感受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巧用童心,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

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扩大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提升教师的审美想象力和感受力

儿童文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教师应加大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经常翻阅中外优秀文章,尝试理解不同作者对儿童文学的观点和看法,了解儿童的内心的特点,拓宽自己的视野,站在全新的角度看待儿童文学文章,从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审美想象能力[6]。

培养现代儿童文学观和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

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的关键就要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使教师能够自主意识到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深刻理解儿童文学作品的精神,培养新型的儿童观及现代幼儿教育观、发展观,树立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教师必须要明确以下概念:

(1)儿童是儿童文学作品主要面对的对象,儿童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能够作为单独的精神个体来看待,儿童文学作品正是面向未成年儿童而形成的,满足了儿童阶段的审美和精神需要,集教育、认知和审美等功能于一体[7];

(2)文学系统涵盖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只是其中之一,其符合基本文学形式,是作者为了抒发人生感悟及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

(3)同其他文学作品不同,儿童心理活动是创作儿童文学的基础,作品能充分的迎合儿童的各方面需要,受广大儿童的青睐。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是发挥儿童文学在语文教育中教育作用的基础,只有积累了大量的阅读经验,形成形象思维,了解儿童文学基础理论和知识,形成现代儿童文学观、儿童文学理念,才能提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文章的教学质量。

3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极大的比重,拥有良好的儿童文学素养的教师能够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针对我国当前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中存在的,没有抓住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和教师儿童文学素质的缺失问题,教师应提高对自身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从根本上把握儿童文学课文的文体特点及美学特质,培养现代儿童文学观和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拓宽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范围,扩展视野,提升教师的感受力、审美想象力,深入的理解不同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内涵及所表达的精神,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课堂教学,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发挥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朱立芳.儿童文学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利用[J].教学与管理,2006(33)

[2]王泉根.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2)

[3]孙建国.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语文中的儿童哲学教育[J].教育导刊,2011(03)

[4]朱自强.高等师范院校加强儿童文学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J].娄底师专学报,2003(01)

[5]赵静.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20世纪初期的历史透视[J].教育科学,2003(02)

[6]李惠芳.实现儿童文学的小学语文教育价值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7]侯慧庆.儿童文学研究成果在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上),2011(10).

摘要: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极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能够有效的推进教学改革,并且有助于优化教学质量,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翻转课堂中渐渐的凸显出来,本文就其优点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翻转课堂;小学语文;优点

1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与学生自身的特征以及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有着直接的关系,与教学内容有着直接的联系。通过相关的调查问卷,我们能够清楚的发现学生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十分的喜爱,而且接受这种教学模式的速度十分快,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能够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分类,而且他们通过课前的视频教学模式能够对语文教学内容有一个更新的认识。而且重点是他们能够将教学内容与自己的学习习惯相互联系,通过整理教学素材,观看教学视频,提出自己的质疑,然后在语文教学开展的课堂中与他人进行沟通和讨论,这种教学模式真正的将学生的地位与老师的地位放在了同一个高度,老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问题的探讨者,学生们在这种语文教学环境下得到了自我的生活和认识到了自身的发展方向。学生对于完成老师布置得语文教学任务也不在是应付差事,他们更愿意主动地去完成功课,或者是更愿意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语文老师能够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展开自己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通过多种聊天软件。例如QQ、微信、微博、论坛等与学生交流意见。了解学生的内在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从学生自身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开展课堂讲演活动,并且结合集中讲授、个别辅导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课堂教学模式,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的环节。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常情况下都是采用课前学习,课上组织学生结成小组,进行问题讨论,从而得出结论。而要想使得课上学生讨论呈现出精彩的环节,使得学生的视野得到深入的开阔,就需要老师在讲课之间给学生们提供较多,具有针对性的、十分有意义的学习资料作为辅助。通过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提高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丰富他们的观点和意识,在普通的语文教学课堂中,小学语文老师也是在利用各种方法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以及知识储备,可是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开展起来十分的困难,然而如果让学生完全凭借自己的自觉里去进行知识的阅读那么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我们都知道“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先进行课前自主学习,然后在课上进行知识的教授。这样一来课堂上很多时间都节省了出来,这个时候,老师可以用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含量,安排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开阔学生认知能力的知识。帮助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任何人具有较高的语文能力并不是一时之间形成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知识含量增加了,学生的视野自然就开阔了,对文章的理解也会逐渐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讲解《少年闰土》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加的了解鲁迅,我向学生介绍了他的又一部小说作品《故乡》在对《少年闰土》讲解的同时,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讲述了少年闰土与我发生的一些事情。在结合《故乡》分析了鲁迅创作的特点,坚强学生对鲁迅的认识,了解鲁迅作品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这样的联合讲解,很容易提高学生对知识认识的水平。当前所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课本里面,所有的内容都是经过教材编写部门进行层层筛选之后留下来的精华内容,有一些文章是由我国著名作家所写,有一些内容对学生思维的开阔有着重要的意义。教材中的内容大部分是内容精彩、字词句优美、为了使得文章更加富有内涵,更好的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通常情况下会使用有没得语句进行渲染,营造出一种有没得环境。在这个时候,如果只是老师在台上进行片面的讲解,很难让学生领会到其中的美感和特征。这个时候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精心的构思,将教学内容通过视频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将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真实意境和情感。教学视频能够通过视觉、听觉刺激学生的感觉神经,从而让学生对这种形式产生兴趣,从而热爱学习。这种方法使得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的丰富和形象,具有很强的美感和艺术性。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蕴含着各种美。“翻转课堂”里,教师不再是枯燥地灌输阅读鉴赏时要用到的术语,而是适当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3增加了语文课堂师生互动

学生在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时候,遇到很多问题,就会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进行解决,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背景下,学生能够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且不用害怕得到不指导,使自己的学习陷入困境。当基础知识方面的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学生能够从教学视频以及教材课本中还有相关的学习资料中去找寻答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老师更多的是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基础知识内容之外的问题。只有这样老师的真正意义才得以彰显出来,帮助更多的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做人,是老师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对于一些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之下,就能够开阔自己的思维,进行创新,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而对于那些语文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在教学视频、老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帮助下,能够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及时的进行基础知识的建构,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够充分与语文老师交流,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多向旳教育传播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存问题及策略研究——以B小学为例方洁扬州大学2014-05-01

【专家简介】祝智庭是华东师大终身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导,华东师大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暨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暨教育信息技术学科组组长,国家发改委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部际协调专家组成员,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教育技术分委主任;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ECNU联系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多家国际学刊编委。 我想讲四个问题:一是翻转课堂的发展脉络,二是翻转课堂在国内的应用实践,三是翻转课堂的智慧亮点,四是翻转课堂应用的发展空间。由于时间所限,我只讲一些要点,省略掉许多案例演示。 一、翻转课堂的发展脉络 翻转课堂起源于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Eric Mazur在20世纪90年代创立同侪互助教学(Peer Instruction,PI)。他论述了学**分两个步骤:首先是知识传递,然后是吸收内化。即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传递,通过同侪互助完成吸收内化。2000年,美国Maureen Lage,Glenn Platt和Michael Treglia发表论文《课堂逆变:一个创建全纳学**环境的门户》,介绍他们在迈阿密大学讲授“经济学入门”时,利用万维网和多媒体让学生在家或者在实验室观看讲解视频,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完成家庭作业。另一早期的翻转课堂实践来自于科罗拉多州林地中学的案例,2007年,该校两位化学教师使用屏幕捕捉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声音,将视频上传到网上,帮助课堂缺席的学生补课。与翻转课堂应用相关的是“可汗学院”的视频微课。2004年夏天,还住在波士顿的可汗得知远在新奥尔良就读七年级的表妹遇到数学难题。可汗随后用画图及语音软件为表妹远程辅导,并录下一段段10分钟以内以知识点为单元的视频片段,这些视频传到网上后帮助一大帮孩子解决了学**难题。他随后成立了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在线图书馆,该网站收藏了他自己录制的数千个辅导微视频,并向全世界免费开放。该项目引发全球范围内对翻转课堂的研究热潮,这一“混合学**”模式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2011年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视频微课和翻转课堂是密不可分的,并且被认为是近几年推动教育信息化变革的重要技术。我们所谓的翻转课堂是有信息技术支撑的。传统教学过程的两个阶段首先是在课堂内进行知识传授,然后到课后进行知识内化。事实上,学生需要克服学**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往往并不在现场。翻转课堂的基本思路即反转这两个阶段,学生通过课堂外的自学、观看视频、做练**进行知识传授,然后课中做小测验,解决重点和难点从而进行知识内化。这种学**模式可以将学**的有效性**提高。翻转课堂给我们一些启发, 要进行信息化教学创新必须要实现三个突破:突破时空限制、突破思维限制、突破教师角色限制。信息化教育创新也不能眼睛光盯着课内,光盯着那40分钟,要课内、课外通盘规划。 国内早期开展翻转课堂实验的学校有重庆江津区的聚奎中学,该校从2011年开始就用视频微课支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实践。此外,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翻转课堂实验校山东潍坊市昌乐一中,该校学校有八千多个学生(高中生为主),168个班级,到本学期全部实行了翻转课堂教学。事实上,我国很多早期课改项目也具备“翻转课堂”的某些特征,例如: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山西新绛中学的“自学——展示模式”、江苏木渎高级中学的“问题导向自主学**模式”等,尽管它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翻转课堂”研究。接下来,具体分析几个翻转课堂案例。昌乐一中提练出“二段四步十环节翻转课堂教学法”:学生先通过自学质疑(分为目标导学、教材自学、微课助学、合作互学、在线测学五个环节),再通过训练展示(分为疑难突破、训练展示、合作提升、评价点拨、总结反思)进行知识提升。事实证明,这种课堂教学结构的变化,有效改进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协作学**。另一个典型案例是在上海市闵行古美高级中学,该校翻转课堂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融合:课前学生使用电子书包学**“多媒体电子教材”,该电子教材通过动画形式对每个知识点进行细致讲解,课堂上通过自测、反馈、提问等进行问题解决与反馈,课后完成作业后可观看微视频,学**解题过程。将翻转课堂常态化实践的有广州天河区“青云项目”,有位初三政治课方老师结合初中政治的学科特点及家校的客观情况,采取只利用有限的课内时间做翻转教学,将课时设置成A型课和B型课,然后组合成了AB、AAB、ABB型三种翻转模式。深圳南山实验教育集团的案例也比较典型,它的翻转课堂学**任务定位很明确:课前做到基本学会,课中做到深度学会。通过分析以上案例,我做成一幅对比图,可以看出,各校翻转课堂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各有特色。比如昌乐一中,让学生用晚自修进行自学,然后第二天的课中就是训练展示。古美中学它有课前课中课后的分别,福州二中也有课前课中课后的分别,天河政治课只有课中,南山也有课前课中。那么学前活动有自学、看视频、交流、做作业、提交错题等等。从技术上来讲,主要是三项技术:一个是观看微视频;二是在线测练;三是在线交流。 三 、翻转课堂的智慧亮点 如果用智慧教育的视角来分析,翻转课堂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智慧亮点。第一个智慧亮点: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因为让学生自己去观看微视频有助于自定步调的学**。绍兴电教馆王馆长做过一个实验,让一半学生看视频微课,另一半听老师讲。他发现看视频微课的学生中,十个当中只有一个一遍看懂的,有的甚至看了六遍,也就说平均每位学生要看两三遍。因此每个人快慢程度不一样,慢的学生可以多看几遍或随时停顿下来思考。仅仅从这一点上,也体现了一定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毫无疑问,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但还没有过把学生真正当人看的教学理论。已有的教学/学**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隐喻之上的:教学主义就是把学生当个容器;行为主义就是把学生当成个可训练的动物;认知主义是把学生当作个计算机;社会建构主义把众体在线学**看成蚁群一样,能够把非结构化的行为变成结构化的结果(如蚂蚁窝);个人建构主义跟发展心理学有关,行为主体像植物生长一样,给其提供“给养”就行了;连通主义把人看作是学**生态中的一个“物种”。人本主义则需要真正地把学生当人看,因为学生有思想,会用工具,可以自学,有个性,也需要沟通等等。我认为教育最基本的一条原理就是把学生当人看。因为学生是人,所以这条原理又可以替换为“把人当人看”,听起来有点荒谬,但实际上是人类的终极问题!教育当中,我们有很多不把学生当人看的行为,特别是很多地方高喊“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从高中竞争下沉到初中,从初中竞争下沉到小学,从小学竞争有下沉到幼教,甚至一直把竞争下沉到胎教。试问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学得这么苦啊?本来应该8岁学的东西,那把它下沉到五岁;把应该五岁学的东西下沉到三岁,孩子们能不苦吗?所以我说,教育的最大问题出在没有把学生当人看。第二个智慧亮点是人机劳动分工。凡是有规则、可重复的工作都可以用机器来做,也就是说人和机器合理的分工,让人做最擅长做的事,这也是一种智慧。第三个智慧亮点就是基于O2O(线上线下)的混合学**,做到优势互补,整体优化。第四个智慧亮点是发挥集体智慧,教师集体备课,学生协作互学。第五个智慧亮点是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力, 凡是翻转课堂用得好的学校,都是校长很有魄力,抓住机遇勇于改革,有胆有识,有勇有谋,精心组织,机制保障。 四 、翻转课堂应用的发展空间 第四点我要谈谈翻转课堂的发展空间在哪。在翻转课堂应用实践中,我们需要反思一些列问题:使用了微课就是翻转课堂了吗?课外学生的深度学**发生了吗?课内学生的主动学**发生了吗?当前翻转课堂中精熟学**体现了吗?翻转课堂支柱之一是学**文化的变革,当前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了吗?教师如何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所以我说目前翻转课堂只是信息化促进教学变革的初级阶段,我们应该有许多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我提出一个发展潜力的立方体模型,包括六个发展面。第一个面是要提升学**资源的质量,设计让学生“心动”的视频微课。怎么心动?那就是要问题化+故事化,科学性+趣味性。国内虽然已经涌现大量视频微课,但真正能够令人怦然心动的可谓凤毛麟角。另外,为了使得微课资源可以共享,那么就需要提高微课“普适设计”水平,体现小粒度、富媒体、自足性、不粘连等特点。今天报告会的主旨是推进数字教材应用。请问大家心中理想化的数字教材是什么样的?2010年11月华东师大牵头成立“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开展电子课本—电子书包技术标准研制;其中《电子课本信息模型规范》于2013年3月进入国家标准程序项目。我们在实验室开发了一些基于标准的电子课本原型,我演示一小段:这是小学语文课本,可以让学生做描红练**;这段是数学课本,可以反复做练**;这段是中学物理课本,可以在上面做模拟实验;这段是高中化学课本,用3D展示分子模型;这段是初中地理课本,点击左页地图中的区块热点,右页呈现出相关数据;这段是历史课本,我们用时间轴来表示历史事件,颇有历史纵深感;这段是生物课本,既有高清图片,又有记录鱼类生活的视频。互动的数字课本到底应该怎么设计?我觉得数字教材要体现以学为中心。孔子云“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可见学与**是两类不同的活动,前者主要接收知识信息,后者关乎知识转化与应用实践。因此我们不但要有“学材”,还要有“**材”:前者内容为主,学具为辅;后者工具为主,内容为辅。这样一看一想,觉得“数字教材”的名称已经不太合适了,改叫“数字学**资源”好吗?第二个发展面:循证评估,精准教学,促进综合性的评估。我们可以通过加强过程型评估,收集数据建立电子学档,另外设计结构化、指标化的评价量规。将过程性评估、学生主体性评估、大数据学**分析相整合,从而做到定向干预、精准教学。前面提到的可汗学院就有使用大数据分析。目前国内还十分缺乏这类基于大数据的学**评估工具。第三个发展面:发展高阶认知。按照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阶段从低至高分成六个层次——识记、领会、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但目前的翻转课堂实践主要还是停留在比较底层的识记、领会、应用这个层面,很少涉及分析、评价、创造层面,这就是留给智慧课堂的发展空间。第四个发展面,教师角色从“教学”到“教练”转变。当越来越多的内容被做成了数学化资源,包括视频微课以后,那么老师就不要讲那么多了,必然要改变角色,我认为教师要从讲师变成个教练。有这么一个故事,前东德国家游泳队有一年拿了世界冠军,队员们很兴奋,把教练抬起来抛到水池中去,结果差点把他淹死,后来发现这个教练根本不会游泳,他主要靠观看录像带来指导运动员做游泳动作练**。我和团队已经预见到教师变教练的发展方向,正在和德国一家咨询公司合作开发一套培养教师教练能力的训练平台,其中也用到了基于视频的情境模拟训练方法。第五点就是要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教育部提出了全国综合教师应用技术能力的标准,我本人是这个项目的首席专家,组织了全国一大批专家进行调查,最终制定出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该标准根据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差异性,对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类环境是学生不能上网,以多媒体为主,要求老师能够利用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另外一类环境让学生能够上网,包括网络多媒体教师和无线移动学**空间,要求教师能够利用技术改变学**方式。如何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我们来看以下这个案例。有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她发现学生写作文三言两语就写完了,很不深入很不细致。如何启发学生呢?她从网上找了两段视频:一段视频是姚明在NBA灌篮的视频,让学生看了一下,发现用了24秒;又找了一部日本动漫《灌篮高手》,从中取出流川枫灌篮的视频片段,发现用了两分钟。这位老师就做了个视频微课,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说明文学作品中的时间和现实生活中的时间可以有很大不同,揭示出如何把活动写得深入细致的秘诀。再看一个关于如何用技术改变学**方式的案例,是上海闵行区蔷薇小学提供的。这个学校经过多年努力,已把一所薄弱农村小学变成一所国内外闻名的智慧学校,连美国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都采访过。另外,上海普陀区更进一步变革,鼓励学生做微课,让学生来当小老师,效果非常好。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国家已经关注到了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发展,那么,学生的数字化学**能力的发展怎么办?谁来管这个事?第六个发展面就是要超越翻转课堂。还是用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模型来说明问题,我们目前的翻转课堂是以实现识记、领会、应用三层低阶目标为重心。而且我们不要高估视频微课的作用。按照国际著名的学**金字塔原理,从顶往下看,最好的视频微课只能到达第三层,仅看微视频的话,两周最多只能记住百分之二十,比光听讲的效果好一些(如果光听的话,二周后只能记住百分之五)。再往下看,还有效果更好的几种方法:演示、讨论、实践、练**;还有教别人,这是效果是最好的,能够达到百分之九十。因此我们需要优化教学生态,现在翻转课堂仅仅是在知识授导型教学方面找到个切入点。要往高层认识目标发展,就需要采用问题化学**和项目学**,这两者像两个轮子一样,可以互相啮合的。而且项目学**越来越重要:我们从这个图可以看出来,它是偏向于右脑学**的,有助于培养综合思维的,因此是有助于培养创造能力。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的2001版把第五层的“综合”改为“评价”,把第六层由“评价”改成“创造”,凸显当今时代创造的重要性。所以我最近提出创造驱动的学**模式。据我所知,创造教育理论近代可以追溯到杜威的“做中学”理论。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进一步发挥了杜威的“做中学”理论,提出了观点鲜明的创造教育理论,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我们最近找到一个资料,是陶行知先生1933年3月在上海大夏大学(华东师大的前身)做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演讲。他说到,由行动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的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他还用大白话把这个道理讲得更为透彻: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如何在我国教育中践行创造教育?现在我们遇到一个天降良机:创客运动。2015年1月4号,总理到深圳参观“柴火创客空间”,引起全国上下的创客热潮。我们团队目前也在研究创客教育,我们把它看作是智慧教育的一部分。前面讲到了学材、我还要再加上“创材”(创客活动器材),这就构成比较完整的智慧教育资源。我们如何超越翻转课堂?我提出智慧学**生态框架图,以教学组织结构为主线分成四层:班级差异化教学、小组合作研究型学**、个人兴趣拓展学**、众体在线生成性学**。班级层面主要注重差异化教学。有了信息化手段以后,我们可以让基础知识和核心技能的学**人人百分百,而不能以六十分作为及格的标准。六十分就是啊,在这个单元,下个单元,累积效应可能就变成了,然后,越来越衰减,最后就彻底失败。因此我们要提倡精熟学**(Mastery Learning,过去有中译“掌握学**”),人人都要百分百,这样的话成功就有保障了。小组层面主要是协同学**,实际上是“研**”,动手+动脑;个人层面按照兴趣自主选学丰富的专题课程;众体层面在网上进行互动生成性学**,广泛联通。还有我们刚才讲到的创客教育,既可以在小组层面,也可以在个人层面及众体层面。当然了,要让信息化促进教学变革与创新,最重要的还是要革新学**文化。看看这个三层金字塔形示意图,大家就很容易明白到底什么是文化?塔底代表人所普遍具有的属性,也就是天性;塔顶代表个人具有的属性,简称个性(包括个人秉性与**性),是一半遗传一般**得的。塔中代表文化,是指一个人群在特定环境中**得的共同属性,我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理念价值,行为方式,制品制品。按此层次模型,我们就可以设法塑造一种我们所希望的“微文化”。文化的核心内涵是理念和价值观,我们可以借鉴21世纪教育学框架,特别关注学生思维技能发展,要鼓励反思,多用项目化学**,培养综合解决问题能力,采用信息化使能工具,以及采用多样性评估等等。回顾一下吧,翻转课堂的发展空间在哪里?我们可以做的事很多:提高微课和学**资源的质量,包括学材、**材、创材;开发基于数据的学**分析和教学决策工具;发展针对高阶认知的教学;转变教师角色,提升教师的技术能力;最后,我们要全面超越翻转课堂,打造翻转课堂的版,那就是我们希望的智慧教育。最后通报一下:我承担了一个国家“十二五”教科规划国际级课题“智慧学环境的构建和应用研究”,准备在全国遴选一批实验区、实验校,欢迎感兴趣者加盟,大家协力推进我国智慧教育的发展。(本文根据现场视频整理)

翻转课堂论文开题

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经济学界越来越被关注,其 方法 与工具也在实证研究中被广泛的应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供大家参考。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篇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计量经济学论文》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 传统的教学流程是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完成知识传递,然后通过课外作业促使学生完成知识内化。翻转课堂则是对传统教学流程的颠倒安排,它将知识传授过程由课堂移到课外,让学生借助观看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课件或利用网络资源等自主、协作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则成为教师答疑解惑,指导学生完成作业、讨论探究问题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的地方。因此,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地位发生根本改变,教师由教学“主导者”和“控制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则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自主或协作去探究和构建知识,实现个性化学习。由此可见,翻转课堂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通过提供教学视频、课件、文本等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上课前通过自主、协作学习,完成知识的传授,然后在课堂上通过答疑解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完成知识内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的垄断,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主动去探究和构建知识,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技术发展推动 教育 变革的产物,被誉为预见未来的教育。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与传统教学有本质的不同。翻转课堂要想取得预期成效,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首先,翻转课堂把知识的学习过程放在课外,由学习者自主学习或协作探究去完成,需要学习者具有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其次,由于翻转课堂把知识的学习过程放在课外,所以需要有完善的信息化教学系统来支持,以满足学生随时随地自主、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再次,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教学视频、课件的制作以及各种系统工具的操作和应用,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 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准备 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将课程按知识块划分成若干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开发制作教学视频、课件、案例等模块化学习资源,简单的知识点一般准备课件或电子文本即可,重点或难点内容则有必要增加准备教师讲解的音视频,以便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同时,准备好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所需的软硬件环境。课前学习设计在教学资源准备就绪之后,开始进行课前学习设计。在课前学习阶段,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教学资源,设置学习活动,并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或网络开放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或协作探究,完成课前的学习活动和要求。在这个阶段,教师不急于解答学生的疑惑,要设计相应的单元知识测试和交流反馈方式,检验和了解学生的知识学习掌握情况。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对课前学生的知识学习掌握情况的了解和反馈,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和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如集中讲授、答疑解惑、讨论探究、小组任务、实验实践、个性化辅导等,对课前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分析和梳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课堂教学设计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有效的交流探讨是翻转课堂取得成功的关键。课后评价设计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有效反馈,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的有效结合。在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生的个人讲述汇报、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活动,师生一起对学习过程和收获进行交流和评价。教师评价的内容包括知识的难易程度、独立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小组学习中的个人表现、小组学习成果展示、平时的测验以及期末考试等情况。 三计量经济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基于上述翻转课堂的教学理论,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翻转课堂可行性分析学校具有Moodle网络学习的平台,可在上面建设网络课程,用于课前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交流,Moodle平台教学功能完善,可跟踪学生的自学情况,方便教师跟踪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利用CamtasiaStudio工具制作微课件,备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协助教师制作微视频课件,设有助教协助教师日常维护网络课程;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完善,校园实现无线局线网全覆盖,学生基本拥有 笔记本 、智能手机等联网终端设备;本次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二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准备教学资源,创建网络学习环境在Moodle平台上建设计量经济学网络课程,课程资源包含电子课件、教案、微教学视频、推荐的专题学习文档和网站等类型的素材。将教学资源分为基础和扩展两个等级,为不同能力和需求的学生准备。其中,微教学视频的制作是教学资源准备中的核心内容。根据每节课的课堂目标,为学生精心准备1~3个微视频,每一个微视频只介绍一个知识点或者呈现一个案例。利用CamtasiaStudio来进行微视频的录制与后期制作,画面清晰且操作简单。制作完成后,将视频和其他电子资源上传到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中,供学生网上观看学习。设计和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班级人数为48人,将学生分为八个小组,要求学生课前通过网络课程自主、协作学习和探究。每小组设有小组长,负责 总结 和反馈本小组的学习情况。教师将教学资源发布给学生后,也将课前学习要求明确告知学生,并在学生自学完毕后设计适量的测试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利用Moodle平台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状态。学生则根据教师的要求,学习教师准备好的教学资源,完成各项学习活动和任务。学生通过自学或协作完成知识的学习,并小组交流讨论学习过程中的疑难点,由小组长将问题汇总后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上集中解答学生的疑惑或共同探究问题,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可采取多种 教学方法 来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 1)合作探究 由教师提出相关问题或任务,由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和学习伙伴讨论交流,探究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发表自己的观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个性化指导 个性化指导是教师为各个小组解答疑惑的过程。每一个小组在自主协作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所以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问题采取个性化指导,为每个小组解答疑惑,实现因材施教。 3)总结点拨 由每个小组的代表总结本次课程学习的收获及碰到的疑难点,之后教师针对各个小组出现的问题将重点问题和知识集中讲解,对本教学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学习评价是课程的最后环节,教师从学生个人、各个小组以及整体的角度,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整体评价,重视评价的多元性和公平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以及协作精神的培养,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本门课程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包括学习过程中的个人表现、小组表现和成绩、个人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期末考试等。 四结语 翻转课堂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日趋成熟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兴教学模式,其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在国内外多所学校的实践中取得极大成功。为此,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和应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篇二:《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论文》 一课程改革的主要 措施 (1)充分利用校院两级提供的资源 鼓励与支持课程组成员进修学习,拓展研究视野、提升教学能力。 (2)学习与借鉴国内外高校优秀教学 经验 与成果 课程组一方面注重跟踪学科的发展,结合《计量经济学》国际国内的最新科研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跟踪国外、国家与省级精品课、精品资源共享课,获取有益的经验与方法。 (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增强课程教学效果 课程的考试分为两部分:实验和课程论文。实验的考核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熟练掌握计量软件EVIEWS的应用,能够熟练进行建模求解并对模型的参数进行检验,进一步为科学研究的实证分析奠定基础;而课程论文的考核主要是增强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 二《计量经济学》具体授课内容的改革方案 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课程组要反复研讨并通过与学生的反馈交流,精心设计符合我校研究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适应和符合培养经济管理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教学实践方面,课程组要不断完善和更新教学案例,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论文、课程实习等),注重培养学生在科研中应用本课程中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能力。在教学载体方面,课程组要做到全部教学资源上网共享,实现课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障碍教学。由于我校管理类专业研究生需要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而非侧重在研究计量方法本身,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课程教学应当理论与应用并重,融基本理论方法与应用为一体。考虑到本学科的研究生大部分在本科没有系统学过本课程,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大多数研究的实际情况以及本课程的体系,反复精选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使之更加符合本专业教学的实际要求。本课程以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为主,适当概要性地介绍“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的新发展与动态。课程特别注重基本思想、经济背景、基本方法和实际应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研究和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够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现实的经济和管理问题。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经济与管理人才的需要。《计量经济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显著成效。《计量经济学》实践性教学环节由案例分析、实验教学与课程论文三部分组成。 (1)案例教学 为了引导学生体验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实际应用,基本上每节课都结合案例进行讲解。通过实际经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了解理论方法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并结合案例分析介绍EViews软件的使用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计量经济理论方法更加贴近经济管理实际,而且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去学习计算机软件,比单纯讲授软件本身更引起学生的兴趣。 (2)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以通用的Eviews软件为载体,为配合《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专门设计的辅助性教学环节。设计思想和目的是完成课堂讲授内容的计算机软件的实现,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评价课堂所学的内容。具体做法是在工商管理实验室进行专门的上机实验教学,并要求学生课外另外安排不低于10小时的上机实践。上机实验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每个学生结合自己选定的作业和设计的模型,熟悉EViews软件的使用方法各个部分的具 体操 作。实践证明,经过8学时及以上的训练,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计量经济分析的EViews软件操作,都具有了用计量经济软件作实证性经济分析的初步能力。 (3)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是要求研究生结合本专业所学基础理论和自身的研究兴趣,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思路、方法和工具,解决一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并形成8000字左右的课程论文。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了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以后,受到计量经济分析的实际训练,对运用计量经济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方式有更深刻体会,从而提高学生处理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其科研能力。通过实践性教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享受到了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实际问题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的建模能力。一方面可以参加相关的建模竞赛,更可以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撰写科研论文进行发表,这几年研究生的科研成果论文能够充分说明这一点。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方案 该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上机实验相结合、模型计算与问题分析相结合的授课模式,使学生探究、协作的学习过程中达到学好《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的。具体而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精讲、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将课程教学延伸到实践环节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采用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形式灵活,效果良好。例如,对一些理论性很强的难点内容,如总体回归函数、总体回归模型概念的联系和区别,t检验法、P值对回归方程系数显著性检验的联系与区别,回归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时会出现的理论后果和实际后果,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模型识别的阶条件和秩条件,采用精讲教学形式。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重点内容,如经济计量学的研究程序,运用包含虚拟变量的回归模型分析结构稳定性,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的各种诊断方法和补救措施,间接最小二乘法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采用案例教学形式。对一些容易混淆难以理解的内容,如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不同点,对数线性模型、半对数模型、线性对数模型的设定和参数含义,采用对比、讨论教学形式。对有些难点内容,如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模型识别的阶条件和秩条件,采用精讲、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 通过多媒体教学讲授《计量经济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时空限制,节省了时间,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课堂教学形象化、生动化。 (2)实验教学 安排1/4的时间,开展实验教学,保证了教学效果。教学方式从传统的“灌输式”转变为精讲、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试内容方面,适当减少死记硬背式的题目,增加案例分析等实际应用型的考题;题型设计多样化;增加题目覆盖的专业面。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篇三:《计量经济学本科教学问题》 摘 要:针对我国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暴露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计量经济学教材、教学和统计软件应用等问题的分析,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方法,以利今后的教学。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统计软件;案例教学 1998年,《计量经济学》首次被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类本科专业的八门公共核心课程之一。时间已经经历了八个年头,国内涌现出了一大批计量经济学教材,在这些教材编写中,基本上都是针对 财经 院校统计专业的学生而编写的,过多强调统计学知识的讲解,没有很好适应针对本科所有经济类专业的通用的教材,不利于非统计专业的经济类学生学习。对于非统计专业的经济类学生而言,这些教材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点和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给高校《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带来了很大的难题。本文将针对《计量经济学》教材的选用给出一些具体建议,并对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探讨: 一、当前《计量经济学》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教学体系较为过时和陈旧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尤其是近二十年来计量经济学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并且已经迅速应用到宏微观经济学各个分支了。而当前国内的许多这方面的教材几乎都忽略了近二十年的最新研究成果,这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2.缺乏应用性强的与现实经济情况相结合的具体案例 进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掌握大量基础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会用所学的知识对现实经济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但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在教学中大量引用与现实经济情况有关的案例分析,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能切身认识到计量经济学在现实中的应用。既能容易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学会定量分析现实经济现象。 3.计量经济分析软件相对滞后 学习计量经济学必须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因此选用一个好的统计软件对初学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教学中大多数选用的软件是TSP、SHAZAM等软件,该软件是用DOS命令的方式进行操作的,不利于初学者的学习。目前,国外比较流行的 统计分析软件主要有EVIEWS、STATA等,这些统计软件都采用菜单式操作方式,非常适合初学者学习使用。 二、当前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基于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势在必行,这一改革将有助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学生能力的增强。 首先,积极选用国外最新教材,尽可能与国际一流大学所用教材接轨。目前国外的一流大学所用的教材都非常新,基本涵盖了近几十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这一点是国内一些教材所不能比的。达达莫尔・N・古亚拉提所写的《经济计量学精要》一书堪称计量经济学的经典入门教材,该书既有数学、统计学的知识回顾,又有计量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同时也包含了计量经济学近几十年的最新研究成果。无疑非常适合我国经济类本科生学习。 其次,在教学中要多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计量经济学分为计量经济学方法与计量经济学模型两部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虽然有少量的实践环节,但在上机实验时,学生的实验作业大多是教师所给的或者是书本中的例题与习题,显然不符合计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新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做基本练习及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从自己所处的现实经济中寻找问题,收集经济指标的数据资料,自己上机做模型分析,教师在其中主要起观察、引导作用,指出学生所做分析的问题所在,在校正问题的基础上,多挖掘学生所分析内容中闪光的一面,鼓励学生加强实践。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自己所学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来分析现实经济中的问题,原因是当初学习时没能做较多的与现实问题相关的作业。这一教学实践环节的加强,有助于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灵活掌握。 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应该有相应的较大改革。过去,由于受教学设备条件的制约,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式主要以传统的板书介绍为主。现在,随着计算机设备的普及,以及学校多媒体设备的购置,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来进行教学,自然就应该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与之相对应。 达达莫尔・N・古亚拉提所写的《经济计量学精要》一书给出了大量宏、微观经济实例,学生可以十分轻松地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并了解到计量经济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另外在教学中,老师也可以结合课程指导对我国的经济现实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 最后,在教学中要多加强教师的培训,尤其是要多加强应用统计软件的培训。目前我国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大多数选用的软件是TSP、SHAZAN等软件,而国外一些大学早已运用EVIEWS、STATA和MINITAB等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教学。一些老师嫌麻烦或对新软件不太懂而不愿意采用这些软件,这将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学。因此加强教师对统计软件应用的培训就成为非常非常紧迫的事情了。运用这些计量统计软件很容易对达达莫尔・N・古亚拉提所写的《计量经济学精要》一书的大量案例进行检验和验证,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基本流露年的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对大量经济现象的分析和解释,同时也可以对我国的经济成就进行分析和理解,增强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浓厚兴趣。 参考文献 [1] 郭惠英.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1):46-47. [2] 胡朝霞.计量经济学本科教材:问题与改革[J].统计教育,2004(2):30-31. [3] 达达莫尔.N.古亚拉提.张涛等译.计量经济学精要.[M].机械工业出版社, 猜你喜欢: 1. 关于经济发展的论文 2. 2000字计量经济学论文范文 3. 浅谈财政专业毕业论文 4. 本科计量经济学论文 5. 有关经济学教学毕业论文范文 6. 统计学教学专业论文范文

学科语文教育硕士论文

使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和作好初步生活准备的教育,是由国家用立法形式确定下来强制实行的国民基础教育。通常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的第一个阶段的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儿童。如果你不知道初等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怎么写,不妨看看以下文章。

一、毕业论文选题及开题

1、毕业论文选题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合乎专业性、新颖性、适用性要求,选题应围绕本学科和专业进行,原则上不超出本专业范围。

2、选题应慎重严肃,要充分考虑自身专业基础和撰写能力,题目不宜过大过小。选题的分量和难度要适当,学生经努力能完成。

3、选题应能够使学生达到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全面的训练,通过毕业论文工作,使得理论认识深化,知识领域扩展,专业技能延伸,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4、毕业论文原则上一人一题。课题需两人或几人合作,需由指导教师提出,经系领导批准。但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其中一部分工作,并独立撰写各自的论文。

5、学生选题后必须至少查找相关着作及论文10本(篇)予以研究,写出综述报告及论文提纲交指导老师审查。

6、毕业论文实行集体开题制度,各指导老师对每个学生论文开题报告提出指导意见,然后由指导老师推荐参考书和参考文献。

二、毕业论文写作要求

1、学生应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吉首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规定》、《吉首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手册》与《吉首大学学习指导手册》中的相关文件。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去解决社会现实生活和本人实际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鼓励写作理论研究型毕业论文。

2、如果具有必要的理论修养、研究兴趣、文字能力和研究条件,所选题目确有价值,毕业论文也可以写成有一定价值的理论问题进行有一定深度的探讨、质疑、论证等侧重于学术研究的类型。

3、不可将毕业论文写成“工作总结型”等主要反映实际问题但缺乏理论研究深度,与所学专业知识缺乏有机联系的类型。 4、论文写作必须严肃认真。论证主题应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不可过于肤浅,不能完全从个人兴趣出发。

5、论文写作应做到思维严谨。立论应正确,论据充实可靠,结构层次清晰合理,推理论证讲究逻辑。

6、语言朴实。注意学习使用科研论文特有的科学语言,行文简练朴实,不烦琐,不可使用过分夸张虚饰、感情色彩过分浓重的文学语言,不可使用过分直白、庸俗的市井语言或片面妄下结论。

7、毕业论文应使用学校统一规定的论文模板。无论写作提纲或正文均以次模板为准。论文模板包括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主要参考文献。

8、写作毕业论文必须首先拟订写作提纲,拟订提纲的步骤包括:(1)确定论文提要,加进材料,形成全文梗要。一般做法是执笔前把论文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例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插进去,形成内容提要。(2)篇幅分配。毕业论要求篇幅为3000~6000字。(其中本科生6000~8000字、文科生要求5000字)(3)编写提纲。一般采用列项式编写提纲。

9、每篇毕业论文需有关键词和200字以内的论文摘要和3-5个关键词,概括论文的中心议题、基本观点、方法、结论。论文摘要又叫内容提要,是文章核心的内容缩影。关键词一般是能概括论文核心内容的名词。

10、毕业论文的观点应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学术探讨科学正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逻辑性强,条理清楚。

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

1、文章对所引用的他人观点、参考文献需做注释,注明作者、书籍名称或刊物、出版社、出版时间、页数等,引用其他参考资料应注明资料来源。 2、主要参考文献合计不得少于8本(篇),且内容必须与论文内容紧密相关。注释必须有8个以上。 3、注释及主要参考文献统一放在文章最后,其规格参见版式(第11条)。 4、论文各部分版面设计要求。(1)论文题目不超过20字:黑体小2号字居中,如题目过长,可相应缩小字号或紧缩排版。(2)正文采用宋体5号字,两端对齐,段落首行空两字,段落间不允许空行,段落标题除可以加黑外,不得再使用其他任何样式;小标题上空一行,单倍行距,段落间距为零;不得对整篇文章使用表格嵌套;不得使用繁体字和任何背景色;正文中注文标号采用上标形式。

学科语文教育硕士论文范文

论文题目: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的“对话”教学设计

【摘 要】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深度融合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翻转式的变化,在更加丰富的“对话”设计中,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被激发,学生个体学习需求与学生个性突显以及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新课程目标进一步“落地”,课堂教学效益不断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对话;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深度融合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翻转式的变化,在更加丰富的“对话”设计中,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被激发,学生个体学习需求与学生个性突显以及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新课程目标进一步“落地”,课堂教学效益不断提高。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在“对话”的理解方面还存在一些偏差,表现为简单、机械、窄化理解“对话”,教师仍然设计好一连串问题,一问一答满堂灌,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对话”的主体还是单一的,教师仍然是控制学生、控制课堂、控制教科书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无视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真正问题,学生仍然被动简单地应付与完成老师的问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当翻转课堂进入我们的视野,“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也随着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而显出更加独特的呈现方式。教师应该怎样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对话的有效性,是当前我们需要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本文选取两个教学设计,设计(1)是一个在翻转课堂理念支撑下,“对话”设计教学方面的参考案例,而设计(2)相比较而言,是一个“对话”设计方面需要改进的案例。笔者将联系翻转课堂给“对话”带来的更加丰富的内涵对两个设计进行讨论。

一、关于两个教学设计的案例

课例:人教版课标本第十册《杨氏之子》

教学设计(1)

以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为指导,导学案设计如下:(一)课前。1、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并标注停顿2、阅读资源链接《世说新语》3、完成课前练习检测4、提出问题(二)课中。1、反馈课前检测2、合作探究自行解决问题3、汇报合作学习成果,练习检测,师生共同答疑解惑

教学设计(2)

以传统的媒体使用为媒介,教学设计如下:(一)课前谈话,古语今话对读练习。

对读句子:(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板书;文言文)(二)板书课题,释题。1、引申:陈氏之子(女)翁氏之子(女)2、简介作者及《世说新语》(三)检查预习,生字词过关。1、检查生字词读音2、听写“梁国”“聪慧”“禽”3校对,评析(四)引导自读,感受语言精妙 1、初读课文,感受文言文节奏(相机指导“为”“应”读音)2、研读课文,整体感知(借鉴学习古诗词的方法)3、感受语言精妙,揣摩人物内心(1)体会“未闻”的妙用(2)揣摩孔君平和杨氏子的内心,感受语言精妙(3)预设“”黄君平“梅君平”句式训练以加深体会(五)熟读成诵(六)拓展延伸

二、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分析

同一个课题,教学设计思路不同,所给予的“对话”环境不同,产生的课堂教学效益就截然不同。

(一)关注“对话”情境的创设

“对话”情境创设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设计(1)中教师创设的对话情境是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导向,课前教师注重运用媒体技术,引导全体学生与网络视频中的名师、优质资源、辅助工具书及家长对话,为学生创设更为广阔的对话空间,课堂上对话针对的是学生真正意义上所不能理解的问题。也体现了母语课中“注重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强调学生媒体素养的获得。”相对而言,设计(2)中的对话设计还是以教师预设的重难点问题为导向,对话不能很好地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对话”情境创设,学生仍旧在老师的指令下行事。

(二)关注“对话”主体与学生主体

“对话”的主体应该是多元而又开放的,多重对话可以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凸现着创造和生成,给学生留足对话时间是课堂实施有效对话的前提保障。翻转课堂的核心思想“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突出学生是“对话”的主体地位,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活动时间自行控制在10-15分钟之内,其余时间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时间不要占用。设计(1)指向于教师注重对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着眼于引导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求的媒体素养,同时也让“对话”更有效。相比较而言,设计(2)中对话主体还不够开放,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还是停留在使用课件上,视野还不够开阔。

(三)关注“对话”质量提升

新课程背景下,“对话”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阅读教学是这样表述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不同对象、多种形式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对话的过程。提升“对话”质量应该是建立在有效对话的基础上。笔者以为有效的对话可以触动学生心房,增进对文本的理解。设计(1)中学生对话空间广阔,对话源于学生又还原于学生,对话容量大,教学效益高。相比而言,设计(2)学生对话空间狭隘,容量有限,教学效益有待提高。

“实践出真知”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如何去实践?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打开小学语文“对话”之门?这些都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参与其中共同学习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杨刚,杨文正,陈立.十大“翻转课堂”精彩案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作为 财务管理 专业本科教学计划重要组成部分和学生资格认证重要依据的 毕业 论文,其质量的保证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基础会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基础会计论文 范文 一:基础会计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应用

[摘要]当前,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各行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加,基础会计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然而目前,许多高校的基础会计教学还处在“填鸭式”的被动 教育 阶段,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难以真正提高会计素质。而“翻转课堂”理念的提出则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互动。本文重点分析了翻转课堂的定义和应用,并讨论了基础会计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翻转课堂”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新思路,希望能促进基础会计教学的蓬勃发展,建立基础会计翻转课堂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翻转课堂;基础会计;应用思路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翻转课堂开始颠覆传统课堂的教育模式,改变教师传递知识、学生被动学习的角色,给教育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教学中,教师不再需要占用课堂宝贵的时间来讲授知识,课堂成为学生与教师交流信息和讨论问题的场所,学生也不必局限书本上教授的知识,而获得了更深层次的信息理解。翻转课堂是互联网背景下大教育运动的一部分,与混合式学习模式和探究式学习模式有一定重叠,是多种教学模式的结合,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可更好地记忆知识,参与课堂互动,由此,凭借其优势特点引起了国内教学模式的一系列变革。

1翻转课堂概述

翻转课堂的定义

翻转课堂是一种通过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课外观看视频讲解,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交流和问题讲解的新的教学形态。在课上,学生可更好地利用宝贵时间,专注于课程项目的学习。在课下,学生可进行自主学习,包括听讲座、与同学讨论交流或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等。这种教学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掀起了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管理模式和课程模式创新等一系列变革。

翻转课堂的兴起及应用

“翻转课堂”理念最早兴起于美国一所高中,该校的两名化学老师利用录屏软件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录成视频,并上传到网络给学生用作补课的教学工具,学生在观看视频后,可在课堂完成作业并解决疑惑,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很快就受到了学生的欢迎。2011年,教育家萨尔曼汗首次提出了“翻转课堂”的理念,使“翻转课堂”顿时成为教育界最受欢迎的教学模式之一,各个高校都加入到了翻转课堂的队伍,涌现出了大量优质的在线教育资源,翻转课堂逐渐成为了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大量资源支持。随着国际教育之间的交流,“翻转课堂”的理念也逐渐影响到了国内的教育界,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都在采取“翻转课堂”这一教育模式。此外,我国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精品课程网站,如网易、百度等网站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在线教育资源。和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存在许多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教师角色,教师不仅是学习的传授者,更是学习的指导者。二是创新学生角色。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在自主学习教学视频的同时变成了学习的指导者,更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三是创新教学结构,高校教学从“先教后学”的模式转变成“先学后教”,加快了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深化。四是创新教学内容,在翻转课堂上,学生更多的是进行问题的探究。五是创新评价方式。传统教学模式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评价信息也不够不明确,而在翻转课堂中,高校建立起多层次的评价体系,有利于高校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更好地进行分析和评价。

2基础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理论较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低

基础会计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教材中涉及大量的会计专业词汇,这些词汇普遍存在复杂难记、理解困难的特点,学生在初学会计时很难理解每个概念的意义和其间的联系,这就使得教师在进行会计教学时必须花费大量时间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由于这些知识理论性较强,学生多是被动接受,课堂上缺少必要的互动交流。许多学生在初学会计时往往会认为会计课程枯燥无聊,失去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低,这也是基础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实训课时及实训教室有限,学习效果不佳

在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不仅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的问题,也存在教学课时和场地方面的困难。这主要体现在实训课时和实训教室有限。在实训课时方面,“基础会计”这门课程通常是对大一新生开设的,然而新生在进行 军训 后,只剩下14周的上课时间,有些学校的基础会计课程是每周4个课时,但即使是学校安排“基础会计”每周6个课时的时间,教学时间也十分有限。此外,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基础会计教育的同时,必须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安排一定比例的实训课程,这大大压缩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许多教师不得不在最后将实训内容作为作业安排给学生,导致学生的许多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教师也无法对学生进行监督和指导,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实训教室方面,目前国内多数高校没有配备相应的会计实训教室,即使有,教室的数量也有限。会计是一门操作与理论结合的学科,实训教室的建设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会计实践的每个操作步骤和操作细节,对会计操作有更深的了解。然而,有限的会计实训教室导致多数学生的实训课程都被安排在简陋的普通教室里进行,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训结果,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阻碍了基础会计学科教学的发展。

3“翻转课堂”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思路

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翻转课堂”的重要部分,新的教学内容必须借助相关网络平台,否则就无法顺利的实现“翻转课堂”。整合网络教学资源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资源的支持。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重要的基础学科,许多视频网站都有相关的学习视频,然而这些视频良莠不齐,并且面向所有人,缺乏针对性,甚至可能会和教师的教学计划产生较大的冲突。因此,教师和学习网站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选择优秀的视频进行教学,为“翻转课堂”教学提供强有力的资源支持。二是制作“基础会计”教学视频,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学视频,教师有时需要将每个项目的知识点进行重新组织,制作一个微视频,并在每一个视频的最后布置有针对性的练习。这种做法不仅可将视频微小化,让学生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将注意力集中到视频上,还可更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三是课堂下学习网络平台的支持。教师制作完视频资源后,需要放在平台上供学生学习、使用,教师可自行选择优秀的教学网站,并根据教学计划陆续在学习的平台上上传制作好的教学资源,学生可在课后登陆学习的平台,观看平台上的教学资源。另外,教师可在平台上设置视频观看时间和作业时间,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看完视频并提交作业。借此,教师可检查学生的登陆情况、学习时间和讨论次数等基础数据,做好学习监督,促进“翻转课堂”更好地开展。

安排多元考核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基础会计的课程考核一般都是采取闭卷考试和课堂考勤的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很难全面反映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因此,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学校要积极和课程网站相联系,安排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主要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学校要携手课程网站,重新安排基础会计的考核体系。首先,学生在课后学习情况的考核数据主要来源于课程网站平台上的个人记录,其中包括学生个人的视频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完成情况及问题讨论次数等相关数据。其次,教师应根据学生课上学习数据进行综合评分,针对学生的考评成绩,上课回答问题的次数等条件来进行综合评价。再次,学生实训时完成的作业也是评价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部分的作业成绩都可计算到课程考核中去。最后,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成绩同样可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标准。二是结合实际社会需求,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会计从业资格证是会计专业的学生未来工作的重要凭证,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就要开始进行资格证书的考试。在这一时期,高校不应再单独安排课程期末考试,而要将社会考试与学习考试创设性的结合在一起,将社会考试成绩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指标。这种做法可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推动翻转课堂的建设,促进国内教育模式的不断深化,进一步促进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

建立完善的学习监督机制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网上自主学习,实现翻转课堂常态化,高校及有关部门要建立完善的学习监督体制。首先,课程网站和高校要对学生网络学习的平台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通过分析网站后台数据统计掌握学生的登陆次数、视频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等数据,课程网站将这些信息提交给教师后,教师就可根据已知的情况采取相应的 措施 ,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其次,教师可在课堂上进行课前知识提问和小测试,以此来测试和反映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并对没有及时完成学习进程的学生提出批评,督促他们完成自主学习活动。另外,教师在课上进行的案例讨论和实物操作工作都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而这些理论基础都是课前的视频学习内容,这就要求学生要进行自主视频学习,掌握理论知识,参与到课堂操作中去。通过上述三种学习及监督手段,学生在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学习将更加真实有效。

4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和会计核算制度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会计人才越来越重视,对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也有了更高要求。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和讨论中,降低在实训课程中的错误率。因此,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对翻转课堂模式的运用,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红霞,黄倩.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会计专业本科教学过程设计研究——以“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5(8).

[2]陈安.基于同伴教学法的翻转课堂的思考和实践——以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为例[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3]曹文芳.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在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会计师,2015(4).

[4]陈宏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17).

[5]夏迎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J].科技创业月刊,2015(6).

[6]廖国升.基于微课背景下中职会计课堂教学模式探讨——以出纳实务课为例[J].广东教育:职教,2015(7).

[7]张晶.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高职商科课程教学研究——以《客户关系管理》课程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5(14).

[8]李镗.“翻转课堂”,一种教学结构的改变——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余胜泉[J].基础教育课程,2015(15).

基础会计论文范文二: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实效性思考

摘要:作为中职教育重要专业课程之一的基础会计学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但同时它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通过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教学模式、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及现当今社会中职教学存在的各方面不足,阐述了现当今该怎样进行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中职基础会计教学 时效性 思考

在当今这个经济与 文化 相互渗透的社会,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需要基础会计学方面在教育上不断支持。通过提高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实效性,不断提高中国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为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服务。要使中职基础会计教学服务于现当今社会经济,就要弥补以往在基础会计教学方面的不足和缺陷[1]。

1.突破以往教学缺陷,引领现今社会人才培养的发展

受中国自古以来教育模式的影响,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一直存在各种问题,例如教育模式保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接受知识的来源狭窄,接受程度有限。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教学内容与 社会实践 脱轨,造成学生理论知识炉火纯青,但实践操作不堪入目。理论知识过于保守化,实践中不知所措,根本不能将教学中所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毫无社会价值的中职基础会计教学的 教学 方法 必定会遭到社会的质疑与改进[2]。由于这种教育模式,学生思维得不到新突破,更不能站在新的高度审视前人留下来的知识。毕竟时代不同,社会情况变化巨大,以往的关于基础会计学知识并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不断突破以往基础会计教学中的不足,在前人留下的知识财富中推陈出新,找出适合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模式。

2.提高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转变以往教学模式,适应社会需求。

以往教学模式保守单一,严重束缚受教育者的思维。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视野狭窄,根本看不到突破事实本质的实效性类容。这种教育模式必然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受教育者根本不能在实践中根深层次地了解前人留下来的宝贵理论。由于不能理解前人留下的理论知识,在这样恶性循环中,学生就会渐渐失去对中职基础会计学的兴趣,没有基础会计学学习的兴趣,何谈其他方面,推动社会发展,创造社会财富。怎样在实践中转变中职基础会计教学的教学模式,值得慎重思考。例如在开始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前,可以安排学生自主进行一次无要求、全自由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真正接受这些中基础会计学之前,自己先对它们有一定的理解。在教学中可以采取生动形象化的课程演示方式,进行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例如可以采取社会中会计学方面的相关数据,配合教学过程的虚拟化,一边传授基础会计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一边在这种高度虚拟化的教学课程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理解。

转变以往教学要求,在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中实施高素质的素质教育。

以往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中重视考试能否考高分,能否将书中的理论知识记住,因为这样一个教学目标,导致受教育者死记书中的理论知识,盲目地背书中知识,最后使所学知识只能单独存在,不能依赖社会实践,更不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当然,受教育者在这种教育目标的影响下,自然而然地会顺应教学要求的需要。但千万不要被表象迷惑,当这些学生真正实践的时候,就会发现这种教育要求存在多么大的弊端,甚至严重影响现今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该怎样突破这种教育要求对中职基础教育的束缚该成为当下我们考问题。首先,再也不能有那种只为考高分、不顾一切的思想,要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审时度势,结合社会实践,制定出符合现今社会要求的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的改进适应社会的要求。

要想会计学服务于社会知识,就必须使中职基础会计教学的内容不断改进。毕竟社会不同,社会情况更不一样,要在不一样的社会中利用中职基础会计教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实践的发展,就得改革中职基础会计学。那么怎么改进,又成了我们思考的问题。以往中职基础教学中注重前任留下的纯粹理论知识,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需要,有些理论知识明显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利用社会形势慢慢改进和推陈出新以往旧的理论知识。

教学形式的转变,逐渐的多样化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以往教学形式中,都是教学分离、学与践分离。教学分离,导致学生不能深刻地理解中职基础会计学,学生失去学中职基础会计学的动力。学与践分离,使中职基础会计教学的教学初衷丧失。而这两者的分离都会给中职基础会计教学造成致命的打击,必然会阻碍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发展。该怎样转变转变以往这种存在诸多弊端的教学形式,发展社会需求的教学形式必然成了当下的话题。要提高学生的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兴趣,需要教学形式多元化。例如可以开社会实践课,高效模拟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关系到当今社会的发展,要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审时度势,不断改进,适应社会的发展。只有这样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在实践中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和中职基础教育的学习效率,并且在这种相对主动的学习中会更了解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学习效率提高了,学习兴趣浓厚了,理解能力增强了,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就自然而然地顺应社会发展了。中职基础会计教学的发展,必然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利用中职基础会计教学推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浅谈如何优化中职基础会计课堂教学气氛[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09):82.

[2]傅昌銮.“基础会计”教学的若干问题分析与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164.

历史课堂教学论文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 教育 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更加强调历史学科的基础性作用,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在中学历史的课堂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提要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社会美教育,一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二是挖掘理想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三是挖掘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四是挖 掘科学品格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应充分运用 现代化视听手段,调动学生发现美、探索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确立为人类理想社会奋斗终生的观念,从而实现社 会美教育的根本目的。

* * *

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部美育的 教科书。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原则,既是从学科特点出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继承和发 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客观要求。

人的社会活动领域无限广阔,社会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到处充满着可供审美的对象。美,从形态上看,通 常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大类型。本文着重就历史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问题,谈点看法。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现象。马克思说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实践的。”社会美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历史学科的社会美往往是以历史人物 为中心,并且通过历史人物的 言行举止 所显示出来的美。历史教学中的社会美教育常常和德育结合在一起,表 现为美德教育。古往今来的风流人物,多如繁星的民族精英,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璀灿思想和精神风貌,是 我们进行社会美教育的极好教材。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历史教科书中所包含的社会美教育的内容 ,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挖掘。

一、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人的美包括人体美和心灵美,而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心灵美。爱国,这是心灵美的最重要的表现,也是社会 美教育最基本的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中 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千百年来,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解放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多少志士仁人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正气歌。

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 、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的民族气节是何等的忠贞;从与舰共存 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献身的林觉民,他们 的爱国义举是何等的豪壮;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 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__在狱中怀着满腔热血写下的《可爱的中国》,成为 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这些爱国者和革命者,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 爱国主义精神是一致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种不畏强暴、不甘屈服、百折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才没有 在历次面临的严重危机中亡国;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才有了我们的今天;也 正是这种爱国主义情感,成为我们今天实现腾飞,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的精神支柱。

同样,在世界史上,无数英雄人物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不息。从被法国人民誉为“奥尔良姑娘” 的抗英英雄贞德,到出生入死,帮助黑人奴隶获得自由的塔布曼,从美国的开国元勋华盛顿、杰佛逊及其所起 草的《独立宣言》,到印度国大党领袖甘地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凯末尔党人制定的《国民公约》 ,无不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其表现可以是惊天动地的壮举,也可以是默默无闻的奉 献。在今天和平建设环境中,作为一名中学生就是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维护民族的团结和国家 的统一,刻苦学习科学 文化 知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聪明才智。

二、挖掘理想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人本身的美是社会美的重要表现。人的美和理想是紧密相联的。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或者说是对未来 的憧憬、向往和追求。陶铸同志在《崇高的理想》一文中指出:“理想是有社会性、阶级性的。……一个人的 理想,是为多数人的利益,为社会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合乎社会历史发展的 规律,就是伟大的理想。”

青少年时期正是世界观形成时期。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远大的革命理想, 特别重要。毋庸置疑,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都担负着这一任务。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无数史实雄辩地说明,古往今来,一切有作为的人都是具有远大理想的人。马克思在中 学 毕业 论文《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我们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立志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周恩来在学生时代就决心“为中华的崛起”而学习 。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他们理想的 共同点都是为民族、为人类谋幸福,这是多么崇高的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最伟大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无数先烈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他们的 光辉业绩,永远载入史册,激励后人。

利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理想教育的内容,对青少年进行理想教育,要帮助他们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片面 强调自我,另一种是胸无大志,缺乏远大的理想。要教育他们处理好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贡献与索取的 关系。历史教学要通过大量的史实,引导学生从优秀历史人物身上吸取营养,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 的理想。要使青少年逐步懂得: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总是受社会制约的。因此,个人的理想、 抱负是以国家、社会的需要为基础的,个人只有为社会、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才能得到社会和国家的承认 ,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自我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三、挖掘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道德,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调整人们之间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俄国著名 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亲姊妹。”由此可知,美和道德密切相关。

中学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素有注重道德修养的传统,历来强调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具有良好道德的人。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 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思想成果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儒家历来重视修身养性,孔子主张 “温、良、恭、俭、让”,“克己”;孟子强调“善养浩然之气”;诸葛亮重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刘 备则主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等。他们莫不认为注重道德修养是做人之本。中国古代有许 多清官,廉洁奉公、忧国忧民,受到历代人民的敬仰。明朝兵部尚书于谦两袖清风,为官清廉;诸葛亮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岳飞强 调“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等等,都表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平凡小事,如赡养父母、尊师敬友、乐于助人、大公无私等等,一旦表现出高尚的情感和情操来,就极为 感人。正是雷锋、朱伯儒、孔繁森等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他们的行为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感和情操,汇成了 时代的新风尚。

从历史的角度审视,我们可知,社会主义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高尚、最美好的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提倡的集体主义,它与封建社会的道 德规范“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与资本主义的道德规范“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我 国,集体主义的原则要求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历史教科书中道德教育内 容的深入挖掘,必定有利于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以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为自己的行为 准则,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四、挖掘科学品格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般认为,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要尊重规律,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实际 上,社会科学领域也同样如此。

古今中外,无数思想家、科学家追求真理,献身科学,促进了人类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历来受到人们的尊 敬,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历史教学中努力挖掘科学品格教育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精神,主要体现 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热爱科学、刻苦求知的敬业精神。马克思将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人类的解放事业,他从研究商品 入手,解剖资本主义社会,写下了《资本论》这部巨著,为无产阶级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司马迁踏遍祖国各地,历尽艰辛,虽受腐刑之辱却矢志不渝,写成了史学巨著《史记》;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 ,呕心沥血27年,三易其稿,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古罗马科学家普林尼为了实地考察维苏威火山而 献出了生命;近代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考察,创立了科学进化论;居里及其夫人在极其艰苦 的条件下,依靠简陋的实验设备,经过长期的辛勤劳动,终于发现了镭,开辟了科学世界的新领域。

许许多多 的史实告诉我们,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只有像他们那样一丝不苟、孜孜以求,乃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才能有 所建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需要科学,需要人才,青少年一代,从小就应该立志献身科学,献身祖国的四个现代化。

第二,敢于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无畏精神。坚持真理、捍卫真理,需要勇气,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 价。历史上许多思想家、科学家为了坚持真理而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革命烈士夏明翰面对刽子手的屠刀英 勇就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思想家和科学家布鲁诺坚守“日心说”,虽 被宗教裁判所监禁7年而毫不动摇,最后被教会处以火刑,临刑前他在火堆上高呼:“火不能征服我,未来的世 纪会知道我的价值。”这是何等刚烈!在探求科学奥秘、寻找真理的道路上,需要这种大无畏的精神。

社会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社会美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方面的。历史教科书中所包含的社会美教育的内容 也不限于以上几方面。深入挖掘内容,进行社会美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长期任务。

实施历史教学中的社会美教育,在 方法 上除了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优化教学过程外,根据历史学科 的特点,应着重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充分利用图片、幻灯、音响等现代化视听手段。历史的特点是它的过去性、具体性和多样性。这些特 点决定了现代化视听手段的运用在历史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教科书中社会美的 因素,并借助于历史图片、幻灯、录音等形象化的载体,再现历史场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如讲述红军长 征时,播放一曲《过雪山草地》,激发学生对红军长征艰难历程的联想和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也可编制简 易幻灯片,再现某一历史画面,“化虚为实”、“化远为近”,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

二是引导学生从具体史实中认识历史规律,以实施社会美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 的,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如此。古人强调“以史为镜”、“读史明智”,就是指认识和驾驭历史规律,指导社 会实践。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具体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知识中去认识规律,深层 次地理解历史现象的本质,预测未来,指导现实。如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其基本动因是物质资料的生 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决定的。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日本明治 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以及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究其终极原因,是这些国家当时的经济生活内部的矛盾冲 突。其共同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学生懂得这一规律,对资产阶级 革命或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对资本主义制度最终代替封建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样,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 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成为新的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必然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社会美教育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人本身的素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 诸多史实的归纳,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并在今后的实践中自觉地遵循和利用历史规律改造世界,创造未 来,从而实现社会美教育的根本目的。

论文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反思性教学;实践

论文摘要: 文章 将反思性教学理论运用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力图把中学历史学科反思性教学实践做一个完整的呈现,从而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反思性教学自产生之日起,无论是作为一种思潮,还是作为一种运动,都一路高歌,势不可挡。主要是因为它给当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具体来说,反思性教学启发人们反思操作性教学的局限,不断探究教学中的新问题,在探索中把自己锻炼成学者型教师,从而改变凭 经验 教学或简单重复教学的现象。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课程实践方式,为此“教师应超越常规教学中对课程内容的机械复制,积极对自身的课程与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反思性教学理论传入我国,无疑是为广大教师理解新课改提供了新的视角,这对他们创造性地实现新课程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笔者一直坚持将反思性教学理论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现结合中学历史教材,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体会,以求教于方家。

所谓中学历史学科反思性教学实践,就是在反思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借助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行为研究,不断反思自我对历史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历史的规律,历史教学的方法、手段以及经验认识,以发展自我职业水平,努力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活动过程。

一、教学实践前的反思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第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师能否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前提。教师备课时,应对即将实施的教学目标、过程设计、采取 措施 、使用方法、时间安排等的合理性进行思考、预期和修正。例如:我在备《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Ⅱ)第4课]一课时,对课程标准进行了反思。

课标的内容是“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按课标要求“资本主义萌芽”必须讲授,而人民版教材却没有相关内容,这是教材编者的疏漏,还是课标制定者的失误?究竟如何处理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才更合理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结果发现大多数学者都否认中国存在所谓“资本主义萌芽”。

著名历史学家萧功秦说:“实际上这种所谓萌芽的东西可能根本就长不大!在封建制度主张定于一尊,在这种‘求定息争、防争氓乱’为基本文化精神的社会里,哪怕长出来也是没有意义的。它总是会被扼杀掉,根本用不着西方势力动手。比如雇工制度,在宋朝就有了,可它永远是这个东西,几百年的时间里也没有长成资本主义的大树。因此,我认为称所谓‘资本主义萌芽’是一个误导的概念,改称为永远长不大的‘资本主义死胎’,可能更接近事实一些。”另一位学者任爽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我们在春秋战国时期,似乎已经可以依稀找到‘资本主义萌芽’,而在明清时期,似乎还可以发现大量的‘奴隶制’的残余。

这些现象给我的感觉是,在中国,社会形态的演进似乎不可能被严格而明确地或者说是硬性地加以区分。因为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现同样的因素,或者说相同的因素往往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长期延续”。从上述学者的论述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已遭到了学术界普遍质疑。虽然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但不能因为有争议就一字不提,况且课标中也有明确的要求,因此教学中不讲不行,关键是如何讲的问题。

如果讲得太深学生难以理解,若是给学生一个定论更有悖于科学性原则。鉴于上述情况,我在备课时一方面补充了有关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知识,同时也简单介绍了学术界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这样一来,既贯彻了课标要求,也弥补人民版教材的不足。

二、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对教学情境、进程、态度、内容、方法及时反思,以便验证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同时还要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调控。

例如:我在讲授《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Ⅰ)专题二第1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主要介绍了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第2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讲述的是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而其他版本的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都是将列强侵华史与中国军民抗争史同时介绍的。人民版之所以另辟蹊径,把中国人民的斗争史单独拉出来,专门设置一课,主要是为了进一步落实突出课程标准关于“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主题。我在备课时基本沿袭了教材的这一思路,而没有把两课内容按时间顺序进行整合。

在讲授第一课时,学生都能按时间顺序掌握列强侵华的重大事件。而在上第二课时,我却惊奇地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中法战争”(第1课中的内容)发生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第2课中的内容)之前。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初中阶段历史教学没有到位,学生连最起码的时间概念都没有。怎么办?如果仍然按原来的教学设计授课,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当时我立即调整了教学进度,先给学生补习初中历史,等他们形成必要的时间概念后,再按原来的设计进行教学。虽然这一节课没有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但由于及时调控却使得课堂教学更趋合理。三、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课后反思也是反思性历史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对实践结果的归因、 总结 评价、寻找差距,以便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指导现今、未来的教学活动。承前所述,上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课后,我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效果进行了反思:1.如何解决教学进度与课时不足的矛盾。高中历史课每周只有两节,如果在讲授新课过程中,还要补习初中的教学内容,肯定无法完成课标规定的教学任务。增加课时显然不可能,怎么办?能不能挖掘隐性课时呢?如果能设计一份预习提纲,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预习,事先解决上课时的“拦路虎”,到授课时的进度自然就加快了;同时,预习题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而且这也是反思性教学目的——两个“学会”的具体体现。这样看来,设计一份既科学又经济的预习提纲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经过一番思考,我设计了如下提纲:

(1)按时间顺序列举列强侵华的事件及其后果?

(2)针对列强入侵,中国军民进行了怎样的抗争?结果如何?

(3)将列强侵华事件与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一一对应起来。(4)在课本中找出中国军民反抗斗争的典型事件。这份预习提纲能否奏效,还有待于下一节课的验证。

2.如何完成情感教育目标。我在授课过程中侧重史实讲解,忽视了情感渗透,这堂课本应该上得生动感人,结果却变成了简单史实的罗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查阅了有关情感教育的文章,其次还虚心向老教师请教,最后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拟定了如下措施:

(1)采取情景式教学。激活学生情感世界,不是靠教师简单的灌输,而是要学生亲身体验。上课时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再现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感人场面,让学生从中体会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2)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教材选取的中国军民奋起抗争的事例都是具有其特有含义的。“三元里抗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颂扬了政府官兵为收复国家失地而作的积极努力;“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表现了政府官兵、人民群众为维护国家主权,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义和团反帝运动”,则谱写了广大农民群众高举“反帝”大旗,与列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壮丽诗篇。上课应选择典型事件,从“中华民族”的视野来讲授。面对着列强的入侵,无论政府官兵,还是民众百姓,尽管他们形式不同,手段不一,或自发,或有组织,但他们都是站在民族的立场上,为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而英勇抵抗外来侵略。

(3)启发学生主动参与。情感教育自然离不开学生的全程参与,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参与,直接影响到情感教育的效果。在讲授中国军民抗争时,可启发学生进行讨论,谈谈各自的感想,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体验中国人民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从而把本节课的情感教育推向高潮。我将教学反思后形成的改进方案用于另一个班级的教学。相比之下,这节课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又涌现出一些新的问题。由于部分学生预习不充分,再加上学生讨论持续时间过长,教学进度再次被延误。这些问题又将成为反思性教学新的起点,反思性教学就是在这种不断循环中推动教学日趋合理的。

历史学科就是让人通过认识过去来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矫正自我、超越自我。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但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都是现代的人,我们所教所学的历史,实际是今人对前人的理解学、解释学,由于社会的进步,时代的不同,人们对历史的解释与认识也就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历史都是现代史,历史教师应当自觉树立反思意识,与时俱进,引领学生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培养学生富有时代意义的历史思维。综上所述,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反思性教学必将成为中国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海教育科研,2002.

[2]王春光,郭根福.反思性教学实践与教师素质的提高[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

[3]萧功秦.思想者是幸福的[J].历史教学,2001.

[4]任爽.鉴空衡平[J].历史教学,2005.

[5]洪明.西方反思性教学的兴起与成因[J].上海教育科研,2002.

[6]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1.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

2. 初中历史教学整合思考 技术论文

3. 浅谈高中历史教育论文

4. 有关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论文

5. 初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浅谈

6. 高中历史教育论文

历史教学在生源薄弱学校的发展如何也值得历史一线教师探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对于现代高中历史教学来说,多媒体设备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教师应该对多媒体设备进行充分的运用,将多媒体技术融入日常的教学当中。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高中历史教学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历史教学作用进行优化

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对于历史教学来说,语言的描述还是略显枯燥和不足,很难将学生引入真实历史的回忆当中。例如,在教学《甲午战争》时,教师可以寻找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进行播放,例如电影《甲午海战》和《甲午风云》,让学生通过观看影片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当时中国的落后、所受的屈辱、将士保家卫国不惜牺牲的壮烈情怀,以此来触动学生的心灵,加深学生的记忆,让学生融入其中,感受其中的耻辱,以此来激发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高尚情操。

二、优化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成为目前我国教育的核心目标。相对来说,历史考试的内容难度也是越来越大,因此这种发展趋势使得我国的教学模式不得不发生改变以适应教学的需求。现代信息技术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将造福于整个社会。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学生的学习量进行最大化,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历史的质量。

2.有效利用多媒体设备

对于现代高中历史教学来说,多媒体设备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教师应该对多媒体设备进行充分的运用,将多媒体技术融入日常的教学当中。在对课程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配合相关的影视资料和图片资料,以其图像效果和声音效果,给学生一种最为直观的感受,使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历史的兴衰荣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已知的历史内容作为基础寻找相关的历史信息和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应用多媒体设备可以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真实感和存在感,对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长久地发展。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的教学需求。信息技术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在当今社会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调节课堂气氛,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历史教学中的美育赵秀玲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2-20

2、师专历史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初探王玉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05-30

摘要:总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有利于扭转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困扰,也有利于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发展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在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进行教育方式的创新,才能使教学更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1高中历史传统教学模式分析

“灌输式”教学模式

灌输式教学模式,简而言之,便是以老师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强调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一个被动接收的状态。学生的教学环节时刻处于老师的掌握之中。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应试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但历史全局观和辩证思维却难以得到有效发展。

“论证式”教学模式

“论证式”教学模式主要指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以教材结论为主,采取归纳和分析的方式来对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有着“照本宣科”的感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着极强的操作性,学生也可以更好地记忆和整理思路,但同时这一做法也局限了学生的思路。例如我们在讲晚清改革派与传统守旧派之间的矛盾冲突时,老师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向学生传授慈禧太后对改良派的迫害进而说明封建王朝的反动性,却很少涉及甚至是完全忽视当时国内外的政治环境和改良的渐进性,这便容易对学生的思维形成误导。并且即使有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也很难在实际考试中表达出来。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缺乏质疑精神。

“表演式”教学模式

“表演式”教学模式主要指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以在讲台“表演”的形式来完成教学计划。这种教学模式中老师会像演员来对自己的动作和语言进行编排,思维僵化而缺乏课堂创新。这一教学模式更多的被运用到公开课当中。“表演式”教学模式中基本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仅仅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承载体呈现。

2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

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使师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呈现。师生之间加强课堂交流、互动,使问题在交流中得到探索。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问题的探索和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但是这同时也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老师不仅要对原本的教学内容进行准备和设计,同时也要对学生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与老师互动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对历史的认知度,使自己的历史思维得到更好地发展。

情景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模式是通过一定的情景构建,将书本知识和历史知识通过语言、动作行为进行历史画面的构建,使历史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景。在历史学习中既有英雄人物,也有历史事件,这些问题都可以给我们以更深入的思考和感悟。在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从这些问题入手,通过情景模式的构建来使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感受到历史的脉搏,提高学生的历史感悟和文化归属感。

开放式教学模式

开放式教学模式是指在历史教学中老师通过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对历史形成自己的感悟和见解。高中是学生自我学习,思维和学习模式构建的关键时期。老师在教学中应当把握学生的实际学习规律和心理发展历程,形成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教学理念,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例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某一学生对西汉历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有着深入的研究,我们便可以寻找资料辅助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可以让其为大家进行一个讲解,起到一个示范性的作用。

3总结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有利于扭转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困扰,也有利于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发展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在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进行教育方式的创新,才能使教学更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谈谈历史图示教学的功能黄有为,楼建军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3-01

2、略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仇世林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2-27

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七年级历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讲故事更加符合现代初中生的心理状态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可能很难适应现代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只能挫伤初中生学习兴趣,不能有效地调动孩子对初中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很多时候不是中考的压力,许多学生就会放弃对历史的学习。将一些历史故事加入课堂讲解中有利于孩子们学习兴趣的提高。例如,我们的川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其中一课是《远古的传说》,在讲授之前可以准备一个故事——“大禹治水”,说的是大禹这个人物带领当地居民,与洪水作斗争的故事,大禹进一步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认为洪水不是堵就能堵住的,需要进一步疏导,通过泄洪完成水患的治理,这样的一个故事开场将有效引导初中生从下课的兴奋劲中迅速安静下来,激发他们认真听故事的情绪,从而进一步过渡到整个《远古的传说》这个课程的讲解之中。可以在课程讲解之中进一步穿插“大禹治水”的故事,让学生疲劳的神经进一步激发出学习的兴趣,课程结束之后,也可以进一步讲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思维拓展,培养学生“有了大家才有小家”的奉献精神。

二、讲故事更加符合现代初中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初中生的思维开发还不够完善,学习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抽象思维等还不是很全面,有时遇到一些抽象的问题,初中生很难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川教版教材七年级的《西周的兴亡》这节课中,讲了西周的崛起是因为商纣王的昏庸造成商王朝的落败最终成就了西周的崛起。这个过程对于初中生来说,相对比较枯燥而且没有什么样的感性认识,商纣王是怎样的昏庸,没有具体的概念,当时的西周是怎样休养生息的,这些都是学生知识空虚的基础问题,建立在这样基础之上的知识结构就是海市蜃楼,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就将这段历史知识点还给教师,如果教师在商纣王如何的昏庸方面具体说一些故事,例如,酒池肉林、丞相比干迫害等这些故事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商纣王昏庸无道的具体形象,也加深了学生对于商王朝覆灭的理解,这种理解将使学生对这《西周的兴亡》这节内容的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有效筑牢了他们学习的根基,完全符合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因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古代历史的讲解时间跨度相对比较大,很多时候古人的想法和思维方式由于这个原因而很难被学生理解,通过对“姜尚垂钓”等经典故事的讲述,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西周兴起必然性的认识。

三、讲故事完全符合历史教学的特点

整个历史教学就是在讲故事,讲述中国发展的5000年经历的点点滴滴,讲述世界几千年文明的丰富事件。因此,讲故事完全符合历史教学的特征。例如,川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从开皇之治说起,说的唐、宋、元、明、清,再从政治谈到文化、谈到科技的发展。整个七年级下册都是在述说中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典故,只有有时其中时间跨度加大很难实现我们真正讲故事的效果,也就是因为其中的时间跨度问题将整个历史教学变得抽象。因此,这教学过程之中进一步加入历史故事的讲解,不断提高学生由于时间跨度造成一些历史事件难以理解的问题。在川教版教材七年级课本中有一节——《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中可以讲解“夜郎自大”的历史典故,就是说在汉朝时代有一个小国家叫夜郎,这里的国王被自己的大臣们奉承后,认为自己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当时汉朝的使节出使该国,夜郎的国王就问,汉朝和他们夜郎哪个更大哈?当时来使感到十分震惊。通过这样的故事讲解,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夜郎自大”成语的含义,进一步了解了当时的汉朝的历史背景,当时的中国并不是只有一个汉朝,周边还有很多小的国家,进而进一步理解了汉武帝为什么要进一步收复边疆等。只是一个简单的历史故事,但是可以进一步说明汉武帝的一些重要的治国之道的历史背景,使得汉武帝这个历史人物更加的鲜明突出。

四、讲故事的题材进一步符合历史课程的需要

讲故事的目的是使得学生学习相应课程的内容不感到枯燥、乏味、空洞,进一步加深对相应课程内容事件的理解。很多时候教学目的首先要明确,选择的典型故事要能够说明历史事件。例如,在川教版七年级的历史教科书有这样一段《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国时代的形成,是各方势力相当比较平衡,三国时代之前,蜀、吴势力远远不如魏,但是经过一个风云人物的不断操控,时局发生的翻天覆地地变化,在这一节里,教师可以将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等典型故事编排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三国鼎立时代的历史格局主要是由这样因素造成的,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不可能助力蜀国建立一代伟业。假设三顾茅庐的是曹操,诸葛亮的宏图大志也就很难实现,但是笔者也认为,蜀、吴、魏,也只有当时的刘备回去请诸葛亮出山。这些故事案例都是为了说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历史背景。只有这样的故事才是符合教学目的和本意的。五、结语历史教学应该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过程,但是传统意义上讲授可能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讲故事这种方式是一种符合学生心理,符合历史教学特点,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方式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历史教学的发展。

1概念

史料:史料,就是认识、解释和重构客观历史过程的那些资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史料教学:史料教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国兴起的“新历史科”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校历史学习的重心不应该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学习怎样去获得知识。”其基本理念是:学生不能仅仅被教导固化的知识,还应该被教导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因而这就涉及到让学生自己去运用史料的问题。惟有通过运用史料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

2史料教学的必要

学生的需要:对学生来说,探究和活动的过程更加难能可贵,史料的学习可以使他们增强历对史的真实感受,直接参与历史问题的解决活动,用历史语言说话,而不是考试之前背背书那么简单。

课堂的需要:梁启超先生曾云:“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对于历史学科而言,要带领学习和研究历史学时,不能仅仅依靠教材给出的一些现成的结论,来组织课堂,历史课堂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史料是组织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标的需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此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在这里,存储“历史信息”的载体无疑是指史料。《课标》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技能。可见,史料是研究历史和从事历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3历史教学中有关史料运用存在的问题

史料选择不够严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虽说是入门级别,但是会影响到学生对历史的直观感受,在史料的选择上要严谨,切记在网络上随便百度,因为百度的史料很多都是没出处的,这样丢给学生让学生分析,且不说有没有完成教学目标,如果史料选择不好,会给学生增加额外的学业负担,理解起来枯燥无味,反而使学生厌烦学习历史。

史料选择的单一性:提到史料,想必大家第一时间反应就是文字或者是厚厚的历史书籍,让人望而却步,别说初中生不喜欢看,就是我们这些成年人也未必有兴趣全部看完。那么史料的种类有哪些?具体的史料分为文字、实物和音像三大类。文字史料即用文字记载下来的关于人类历史活动的资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最经常使用的就是文字史料。文字史料是中考的主要内容,也是我们一线历史教师所要关注的重点,但是如何把文字史料内化成相关知识点,这就需要实物史料和音像史料的辅助。实物史料它是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被保留或遗留下来的前人创造历史活动的场所和前人创造发明的有形物品。在历史课堂中的呈现主要以实物为主。音像史料是指现代化视听媒体所承载的教学材料包括录音、录像、唱片、幻灯片、影视,微缩胶片,还包括计算机软件。音像史料可以真实、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情景,在学生的脑海中搭建美丽的历史空间,帮助学生掌握生动具体的历史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更多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

史料滥用,充斥了课堂主题:每个历史都有大量的史料,所以不能毫无原则的运用史料,史料选择要慎重。面对大量的史料,教师应该注意合理取舍,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选用那些最具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材料作为问题素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和主动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

史料的去伪存真:现在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资料唾手可得,但是学习历史不是文学创作,历史是要将就根据的,尤其面对历史材料的时候,第一个任务就是史料的去伪存真,对于教师和史学工作者来讲,这是基本要求,但是在学生收集资料的时候,教师要交给学生辨别史料的方法,这样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共同进步,共同受益。

4史料选择的原则

史料的出现要适时:所谓适时就是指补充史料的时间要恰当,根据知识点进行补充。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这种深入研究史料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过去那种教师直接说出结论或者直接在书上划出结论,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病,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应用史料时一定要找准切入点,该出手时就出手。

史料的使用要适度。史料的补充要以教材为主。在选择史料时,尽量选择通俗易懂的,有助于初中学生理解的内容。史料是对教材的补充,但不必是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补充。教师在补充史料时一定要注意不宜过多,否则难以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会冲淡教学中的主题。

5运用史料的意义

尊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中和老师掌握的很多史料,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具有吸引力的史料在教材中和各种书籍中随处可见。此外大量图片和音像史料也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尊重学问,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的过去性增加了中学生理解历史的难度,很多情况下学生只是一知半解地死记教材现有结论,严重违背了历史教育的初衷。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既深化和活化了历史知识,拓展了学生的历史知识面的食疗,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

  • 索引序列
  • 历史翻转课堂论文
  • 翻转课堂论文模板
  • 翻转课堂论文摘要
  • 翻转课堂论文开题
  • 历史课堂教学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