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有关领导力的培养论文

有关领导力的培养论文

发布时间:

有关领导力的培养论文

在校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 作者:孙明业 (广州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旅游管理系 510006) 关键字:领导力、素质模型、局限、培养 内容摘要:通过对领导力字面的理解以及阐述领导与管理的区别,来对领导力有个概念上的认识,接着引出领导力素质模型的概念,通过对其局限性的分析来重新认识“领导力是什么”这个问题,导出领导力的研究实质,即研究一群卓越领导者身上共有的东西,进而阐述笔者对领导力的理解及对“在校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这个研究课题的一些看法。 正文: 一、领导力的字面含义 关于“领导”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个解释,就是率领和引导朝着一定方向前进。领导力就是带领别人和影响别人的能力,特别你能激励你的团队和通过自身影响他人完成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完成这样的任务才能说明你具备了一个良好的领导力。但怎样才算具备领导力?大家说法各异,有的说是个人魅力,有个人魅力的领导可以带领自己的团队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有的说是实力和勇气,个人或企业的实力和勇气也能够团结和带领一支团队。还有人说是学识渊博,知识和智慧也同样能够感染和影响你的团队。最后是激励和热情,通过给你的团队一个恰当的激励,通过你自己满腔热情地做事,来感染和影响你的团队,来做出一番事业。 二、领导和管理的区别: 领导和管理不同,不可将二者混而论之。领导就是运筹和战略,管理更多的是一种程序。 从概念上来看,领导就是领而导之,管理就是管得住、理得清,在汉语字典中的解释是能负责某项工作顺利进行。如果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解释领导和管理的话,领导就是要做正确的事,即负责正确的决策。管理就是正确地做事,就是将所交待的任务顺利地完成。 从起源上来看,管理和处理复杂的情况有关。在二十世纪,随着国际大型组织包括大型跨国公司如通用电器、沃尔玛、摩托罗拉,以及国家间联盟如北美自由同盟、亚太经合组织等的出现,管理就成为应对这些大型组织出现的必然反应。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管理,那么这些组织必然将杂乱无章。因此,管理学自上世纪四十年代后就开始蓬勃发展,在七、八十年代初形成的一套管理学的理论,并诞生了一些经典管理学著作。而领导则是与应对变革有关。领导力是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产物。随着“地球村”的形成,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也越来越快。那么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中,要生存,要想取得优势,领导和领导力就愈显重要。重大的变革也将不在是偶然现象,面对变革我们天然需要一个好的领导和统率来面对变革,掌握局势,在瞬息万变中把握住企业发展的方向和未来。[①] 三、领导力素质模型 因此,相对于管理,领导是更为战略性的一个岗位。在James Kouzes和Barry Posner的《领导力》一书中给一个卓越领导所具备的素质做了如下概括,要具有五种行为和十个使命:五种行为即以身作则,共启愿景,挑战现状,使众人行,激励人心。十个使命即1、明确自己的理念,找到自己的声音;2、使行动与共同的理念保持一致,为他人树立榜样;3、展望未来,想象令人激动的各种可能;4、诉诸共同愿景,感召他人为共同的愿景奋斗;5、通过追求变化、成长、发展、革新的道路来猎寻机会;6、进行试验和冒险,不断取得小小的成功,从错误中学习;7、通过强调共同目标和建立信任来促进合作;8、通过分享权力与自主权来增强他人的实力;9、通过表彰个人的卓越表现来认可他人的贡献;10、通过创造一种集体主义精神来庆祝价值的实现和胜利。[②] 当然,以上对于领导力的要求不能说就是卓越领导力模板,但是却也概括出了一个成功领导所应具备的能力,即构成了一个比较健全的领导力素质模型。那么什么是素质模型呢?所谓素质,意指能将某一职位上表现优秀的员工与表现一般的员工区分开来的个体特征,包括: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知识及技能等方面。在我国,素质又被翻译成能力、胜任力、资质等。而素质模型,是指将某一个(类)岗位或角色所要求的主要素质集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模型。领导力模型就是优秀领导者素质的集合,对领导力和领导力发展的关注,使得领导力素质模型的使用获得了很大的推广。 很多组织的领导力素质模型最基本的出发点都是基于专业发展的,特别是围绕一系列的行为维度建立的模型尤其如此。但目前多数的素质模型都制定了领导力应该由管理人员及高管怎样证明的一系列标准,这一做法超出了专业发展的初衷,在绩效评估、职业发展、高潜力确认过程和继任管理体系都有所体现,将这些标准作为甄选、晋升和调薪的基本标准。由于最近几年对企业高管在运营道德规范监管的失败,素质模型已经进一步扩展到将企业价值观、学习能力和行为规范等融合到一起,共同构成领导力。360度反馈工具得到了普遍运用,素质模型的这一位置对领导力发展与评估领域的重要性现在也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巩固。[③] 四、领导力素质模型的局限性 即便这样,也不能以素质模型来判断和甄别一个人是否具有领导力,正如文章开头所述,对于什么是影响他人的能力,说法各异。领导力不是一个模型就可以概括的。因此对于库泽斯的《领导力》里关于卓越领导所应具备的五种行为和十个使命笔者认为不应把它看作领导力的衡量标准,倒不妨看作是某一种比较常用的领导力素质模型。 但由于领导力素质模型的研究都是基于领导行为的范围及其延伸,很容易变得过度复杂化。此外,素质模型建立在领导力的理念化、空洞化的基础上。一般情况下,在确定素质时,研究人员会分析一些杰出领导者的例子,试图据此确定素质。然而,素质模型强化了领导者完美或通才型的观点,而这类人在现实中是鲜有存在的。这一通用模型往往不能认识到领导力多样化以及文化和环境要求的变化。例如,高管层的领导力技能经常与那些中层的要求是有显著差异的,西方文化下的领导者的行为特征与亚太地区文化下的所界定的特征也会有所差别。不同的运作部门、公司可能也会导致对领导力的不同需求甚至是一些特别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领导力素质模型概念化的潜在假设是将有效领导者的一系列能力累加。 因此,领导力的素质模型对领导力的概括是有局限性和适用范围的,由于环境的不同,岗位的不同,文化的差异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对领导力的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你不可能要求一支非常优秀足球队的领导核心具有世界经济巨头的才能和素质,反过来说,世界经济巨头不一定能在一支足球队里立足。但可以因此说足球队的核心和世界经济巨头都不是具有领导力的人吗?这种说法显然是荒谬的,领导力存在于这个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任何人在某一方面都可能是一个卓越的领导,但在许多方面是一个平凡的追随者,因此大多数人没有继续发掘自己那方面的领导潜能而甘于了平凡。而成功的领导者则是很好的发掘出了自己领导才能的一面,又或者可以看作成功的领导者具有很多方面的领导才能,而他们在自己的成功领域里将这些领导才能很好的组合利用了起来,这便铸就了成功。 五、领导力素质模型的现实意义 因此领导力的素质模型便将这一群具有领导力的人的优秀素质的共同点组合概括起来,通过这个去诠释领导力。库泽斯的《领导力》一书对于领导力的认识也便是基于对此的综合。从哲学的角度上讲,这种综合很好的认识并且利用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通过对一群事物规律性的认识从而来解决社会中存在的最普遍的矛盾。但是就像笔者之前所述素质模型的局限性看来,对成功领导者共同领导力素质的综合并不能再造就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因为人不是机器,不可能通过克隆再造就一个一模一样的人。又或者因为环境的差异,时代的差异,矛盾的普遍性不再适用,此时再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便需要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当这些共同的素质与领导者独特素质相结合,环境与时代的相匹配,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才得以诞生。这便是领导力的精髓所在,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时代与环境的集成。 因而在笔者看来,对于领导力不可以做一个统一意义上的定义,用库泽斯的《领导力》做例,它所概括出的领导力,只能说是某个领域(如企业)一群成功领导者所共同具有的东西,而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领导力。对于“领导力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可局限于某一个框架体系内。 六、在校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 因此,在校大学生要锻炼自己的领导力,首先要弄清楚我们需要的是怎样的领导力,素质模型选用是学生领导的共性还是社会需求的潜在领导的共性?众所周知,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不一定是一个成功的企业人士或社会人士。在笔者看来,在校大学生校内学生工作的领导力只是培养将来社会领导力的一个方面,这个方面究竟会对将来人生中作为一个成功领导能起多大作用,还是得因人因环境因时代而论。 但是,为将来在社会中做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在校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培养自己的领导力: 1、 过硬的专业技能,这个是领导力培养的基本条件。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大多是他所在专业领域的佼佼者,他的专业知识往往优于一般的员工。因此,大学生在校应该学好自身的专业技能,才能在将来的专业领域成为一个引领者。 2、 灵活的交际能力,这是一个领导者通向成功的必备工具。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往往都是一个八面玲珑的交际家。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大学这个交际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展现和推销自己,充分锻炼自身的交际能力。 3、 独立的思考能力,这是一个领导者必备的素质。大学生在大学不仅要学好自己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论对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见解,一个没有独立见解的人不会是一个优秀的领导。 4、 敏锐的判断力,这是领导者区别于追随者最本质的因素。领导者往往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事情有自己的见解的同时,对事情的发展具有敏锐的判断力,能判断事物发展的导向以及事物发展中的变化。正是由于这种判断力和前瞻性,领导者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5、 对人群的影响力,这是每一个优秀领导者的共有的素质。但这又是培养领导力中最难做到的一点。这个影响力不仅仅指自己要成为人群的核心,还要成为被影响人群的引导者和精神支撑者。这种影响力的生成有时靠的是领导者与生俱来的人格魅力,有时是靠领导者对事物的独特见解和让人信服的惯性影响。 6、 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这是21世纪领导者新的要求。在校大学生要想在将来日趋激烈的社会里竞争,必须要学会创新,学会前瞻事物。敢于挑战现状,敢于开启新的愿景,走在人群的前端,想到人群所不能想到的高度,并带领追随者奋勇向前挑战未知,才能为被追随者所信服,从而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首先不要觉得自己比别人高一等,然后请教老领导,同事,虚心与人相处. 多看有关管理的书籍,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敢于承担责任. 实践出真知!努力吧,你会成功的. 如何提高个人素质 诚信和正直 一个人的人品如何直接决定了这个人对于社会的价值。而在与人品相关的各种因素之中,诚信又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微软公司在用人时非常强调诚信,我们只雇佣那些最优秀、最值得信赖的人。如果一个应聘者不够诚实,或不讲职业道德,那么,即使他在技术水平上表现得再优秀,我也会毫不犹豫地拒绝他。 例如,一位应聘者在面试时曾对我说,如果他能加入微软公司,他就可以把他在前一家公司所做的发明成果带过来。对这样的人,无论他的技术水平如何,我都不会雇用他。他既然可以在加入微软时损害先前公司的利益,那他也一定会在加入微软后损害微软公司的利益。 反过来,公司对员工也应当充分信任。在微软公司,公司的各级管理者都会给员工较大的自由和空间发展他们的事业,并在工作和生活上充分信任、支持和帮助员工。只要是微软录用的人,微软就会百分之百地信任他。和一些软件企业对员工处处提防的做法不同,微软公司内的员工可以看到许多源代码,接触到很多技术或商业方面的机密。正因为如此,微软的员工对公司才有更强的责任心和更高的工作热情。 培养主动意识 坦白地说,中国的学生和职员大多属于比较内向的类型,在学习和工作中还不够主动。在学校时,学生们往往需要老师安排学习任务,或是按照老师的思路做课题研究。在公司里,中国职员常常要等老板吩咐做什么事、怎么做之后,才开始工作。此外,许多中国人并不善于推销和宣传自己,这恐怕和中国自古以来讲求中庸的文化氛围有很大关系。 但是,要想在现代企业中获得成功,就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主动意识:在工作中要勇于承担责任,主动为自己设定工作目标,并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此外,还应当培养推销自己的能力,在领导或同事面前要善于表现自己的优点,有了研究成果或技术创新之后要通过演讲、展示、交流、论文等方式和同事或同行分享,在工作中犯了错误也要勇于承认。只有积极主动的人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成功,只有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机会。 客观、直接的交流和沟通 开诚布公的交流和沟通是团队合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人与人之间遮遮掩掩、言不由衷甚至挑拨是非的做法都会严重破坏团队中的工作氛围,阻碍团队成员间的正常交流,并最终导致项目或企业经营失败。 比如,在开会讨论问题的时候,与会的所有人员都应当坦诚地交换意见,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如果某个人因为考虑到某些其他因素(比如不愿反驳上级领导的意见)而在会议上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一味地唯唯诺诺,会后到了洗手间里再和别人说“其实我不同意他的观点”,这种戴着假面具工作的人不但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还会破坏公司内部的沟通和交流渠道,对工作产生负面的影响。 微软公司有一个非常好的文化叫“开放式交流(Open communication)”,它要求所有员工在任何交流或沟通的场合里都能敞开心扉,尽可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微软开会时,大家经常会因为意见的不统一而发生争执,通常会发生激烈的辩论甚至是争吵,并一定要争出个结果。这种开放的交流环境对微软公司保持企业活力和创新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争吵过头也是不好的,为了技术问题吵到脸红脖子粗,这有时候也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微软公司的总裁史蒂夫?鲍尔默最近提出我们要把这种文化改进成“开放并相互尊重(Open and respectful)”。这要求我们在相互交流时充分尊重对方,即使不同意对方的意见也不应当使用攻击性的语言。 挑战自我、学无止境 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程序员,再到一位管理者,在软件人才的成长历程中,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在大学期间,我们要打好基础,培养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工作以后,我们应当努力在实际工作中学习新的技术并积累相关经验;即使走上了管理岗位,我们也应当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软件产业本身就是一个每天都会有新技术、新概念诞生,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的产业。作为软件产业的从业人员,如果只知道闭门造车、抱残守缺,我们就必然会落伍,必然会被市场淘汰。 许多中国学生喜欢与别人竞争,但这种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零和游戏”,无法使自己和他人得到真正的提高。我建议大家最好能不断和自己竞争——不要总想着胜过别人,而要努力超越自我,不断在自身的水平上取得进步。 在学习的过程中,打好基础最为重要。从软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我们必须学好数学和英语这两门基础学科。数学是所有工程科学的基础,无论是软件产品的开发,还是软件技术的研究,都要大量使用数学方法和数学原理。英文则是软件行业中的国际语言,要想了解国际上软件技术的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是与国外同行进行技术交流,就必须掌握英文的听、说、读、写,能够在工作中熟练使用英文来解决问题。

大学生领导力

管理者的领导力探析 摘要:管理者的领导力是管理工作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本文通过对管理者领导力的功能、要素及领导控制的内容进行分析,提出了提高管理者领导力的策略。 关键词:领导;管理者。

领导力 管理者领导工作的效能是由领导者、 被领导者和管理环境三个要素及其相互关 系决定的。在领导活动三要素中,领导者 与被领导者的矛盾是基本矛盾,而领导的 领导力是管理工作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它 体现在具体领导过程当中。

一般说来,领 导过程是由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环 节构成的,即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交往、 领导决策和为实现管理目标而进行的控 制。

在领导过程中,领导者通过和员工之 间的正常交往收集信息、了解情况、发现 问题,然后通过决策确定领导目标,拟定 和选择具体方案,并通过对员工的控制, 使单位内部成员能够为实现目标而一致行 动。

管理者领导力的功能 单位必须以有限的资源来实现其管理 目标,这些目标又依赖单位内部不同层次 的领导去完成,如何有效促使一个团队完 成计划,这便是领导领导力的主要功能。

可以通过管理目标的实现状况、部属产生 的有效行动以及领导所需耗费的心力来判 断领导力的强弱。有较强领导力的领导能 以较低的心力,得到较大的成果,而单位 领导的时间与心力都是有限的,因此领导 效能的高低,便直接影响到单位发展的速 度与规模。

关于领导力理论的论文

首先不要觉得自己比别人高一等,然后请教老领导,同事,虚心与人相处. 多看有关管理的书籍,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敢于承担责任. 实践出真知!努力吧,你会成功的. 如何提高个人素质 诚信和正直 一个人的人品如何直接决定了这个人对于社会的价值。而在与人品相关的各种因素之中,诚信又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微软公司在用人时非常强调诚信,我们只雇佣那些最优秀、最值得信赖的人。如果一个应聘者不够诚实,或不讲职业道德,那么,即使他在技术水平上表现得再优秀,我也会毫不犹豫地拒绝他。 例如,一位应聘者在面试时曾对我说,如果他能加入微软公司,他就可以把他在前一家公司所做的发明成果带过来。对这样的人,无论他的技术水平如何,我都不会雇用他。他既然可以在加入微软时损害先前公司的利益,那他也一定会在加入微软后损害微软公司的利益。 反过来,公司对员工也应当充分信任。在微软公司,公司的各级管理者都会给员工较大的自由和空间发展他们的事业,并在工作和生活上充分信任、支持和帮助员工。只要是微软录用的人,微软就会百分之百地信任他。和一些软件企业对员工处处提防的做法不同,微软公司内的员工可以看到许多源代码,接触到很多技术或商业方面的机密。正因为如此,微软的员工对公司才有更强的责任心和更高的工作热情。 培养主动意识 坦白地说,中国的学生和职员大多属于比较内向的类型,在学习和工作中还不够主动。在学校时,学生们往往需要老师安排学习任务,或是按照老师的思路做课题研究。在公司里,中国职员常常要等老板吩咐做什么事、怎么做之后,才开始工作。此外,许多中国人并不善于推销和宣传自己,这恐怕和中国自古以来讲求中庸的文化氛围有很大关系。 但是,要想在现代企业中获得成功,就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主动意识:在工作中要勇于承担责任,主动为自己设定工作目标,并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此外,还应当培养推销自己的能力,在领导或同事面前要善于表现自己的优点,有了研究成果或技术创新之后要通过演讲、展示、交流、论文等方式和同事或同行分享,在工作中犯了错误也要勇于承认。只有积极主动的人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成功,只有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机会。 客观、直接的交流和沟通 开诚布公的交流和沟通是团队合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人与人之间遮遮掩掩、言不由衷甚至挑拨是非的做法都会严重破坏团队中的工作氛围,阻碍团队成员间的正常交流,并最终导致项目或企业经营失败。 比如,在开会讨论问题的时候,与会的所有人员都应当坦诚地交换意见,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如果某个人因为考虑到某些其他因素(比如不愿反驳上级领导的意见)而在会议上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一味地唯唯诺诺,会后到了洗手间里再和别人说“其实我不同意他的观点”,这种戴着假面具工作的人不但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还会破坏公司内部的沟通和交流渠道,对工作产生负面的影响。 微软公司有一个非常好的文化叫“开放式交流(Open communication)”,它要求所有员工在任何交流或沟通的场合里都能敞开心扉,尽可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微软开会时,大家经常会因为意见的不统一而发生争执,通常会发生激烈的辩论甚至是争吵,并一定要争出个结果。这种开放的交流环境对微软公司保持企业活力和创新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争吵过头也是不好的,为了技术问题吵到脸红脖子粗,这有时候也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微软公司的总裁史蒂夫?鲍尔默最近提出我们要把这种文化改进成“开放并相互尊重(Open and respectful)”。这要求我们在相互交流时充分尊重对方,即使不同意对方的意见也不应当使用攻击性的语言。 挑战自我、学无止境 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程序员,再到一位管理者,在软件人才的成长历程中,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在大学期间,我们要打好基础,培养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工作以后,我们应当努力在实际工作中学习新的技术并积累相关经验;即使走上了管理岗位,我们也应当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软件产业本身就是一个每天都会有新技术、新概念诞生,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的产业。作为软件产业的从业人员,如果只知道闭门造车、抱残守缺,我们就必然会落伍,必然会被市场淘汰。 许多中国学生喜欢与别人竞争,但这种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零和游戏”,无法使自己和他人得到真正的提高。我建议大家最好能不断和自己竞争——不要总想着胜过别人,而要努力超越自我,不断在自身的水平上取得进步。 在学习的过程中,打好基础最为重要。从软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我们必须学好数学和英语这两门基础学科。数学是所有工程科学的基础,无论是软件产品的开发,还是软件技术的研究,都要大量使用数学方法和数学原理。英文则是软件行业中的国际语言,要想了解国际上软件技术的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是与国外同行进行技术交流,就必须掌握英文的听、说、读、写,能够在工作中熟练使用英文来解决问题。

如今,有力的领导往往被看作组织成长、变革和再生最重要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遗憾的是,领导力往往是短缺资源。正是因为这种短缺,许多企业难以适应全球竞争加剧的时代。 出于提高领导数量和质量的需要,企业正投入时间和金钱发展领导力。近年来,发展领导力活动的作用在骤然提高,范围也迅猛扩大。例如,这些活动的设计越来越围绕这样一种意识,即发展领导力是持续一生的过程,而不是单个的孤立事件。 领导力的发展在员工教育过程中主要发挥三大作用:发展个体技能、普及企业价值观和远景、进行战略性干预以便在整个企业倡导对话,实施变革。 历史上看,最常用的方式是个人准备和技能发展。经理人通过这种方式学习领导力的核心思想和技能,并得到具体能力方面的反馈。 发展领导力的第二个作用是在整个管理层中普及组织的远景、价值观和使命。这正很快成为许多领导力训练课程的首要目标。通常,这类教育旨在培养经理人(他们是否能够胜任更高一层的管理职位),或以此为途径让文化变革深入各级管理层。最后,领导力课程越来越多地用于战略干预。例如,教育模式集中于行为学习、任务小组和辅导之下的集体讨论,以便能找出能加快重大战略变革的组织提议。因此,领导力发展的定义已经不断得到拓宽。它不仅指某个经理人的领导能力,而且指整个组织领导思维方式的发展。结果是,如今的课程有大量的经理人参与,包含许多以行动为导向的学习。这类战略干预的模式来自于福特(Ford)、飞利浦(Philips)这样的企业所设计和实施的具体提议。它们反过来塑造了领导力教育的新目标:●创建对话、共同远景和共享的承诺,以促进有效的组织变革●以底线业绩为指导●传授能立即加以应用的相关知识●培养领导人团队和团队领导人●在整个企业组织传播领导力●提供自我发展所需的机制和机会下面几个段落探讨企业为实现上述结果所尝试运用的方法:澳洲国家银行:发展个人才能正如90年代的许多企业那样,澳洲国家银行经历了重大的变革。这使得该银行意识到其领导能力不足。银行行政总监Donald Argus与人力资源部门共同决定,领导力发展应该得到高度重视。1994年,制定教育课程的行动开始。学习应该围绕六大模块建立:三项自学练习系列、一天的介绍性研讨会、六天的脱产工作讨论会、着眼于理解银行面临的竞争问题的团队学习项目、总结性研讨会、以校友网络和经理人反馈形式开展的几项跟进活动。课程开始前三四周,学员接到将在自己身上实施的任务。作为背景材料,他们得到课程的概述、领导力方面的读物和录像以及银行的全球战略安排。研习过这些材料后,要请他们回答一系列有关领导力的书面问题,并指出材料中的观点跟现实工作环境的不符之处。 这种预习有几个目的。首先,设计者希望挑战学员的学习环境概念。其次,他们希望学员开始对先前有关领导力的概念提出挑战。 工作讨论会本身是围绕四个学习目标建立的,它们是:银行面临的战略问题、领导能力、人际关系、团队工作。其中,学员的领导风格和团队工作最受重视。学员们把课堂讲座与体验练习相结合,并且运用学习刊物创建论坛,有组织地讨论工作中学到的知识。工作讨论会结束后,在世界各地举办一天的总结性研讨会。在各个地点之间举行两小时的电视会议,让学员能够彼此沟通,行政总裁在场提供支持。研讨会有两个目的。其一,让团队有机会跨国界合作,思考并分享他们的经验。其二,它提供了一个论坛,让大家在正式项目结束时确定未来的行动。澳洲国家银行是精心设计个人发展规划的范例。在跟课程的领导力模型相关的能力方面,学员得到结构明晰的全方位反馈,强化了课程内容。预习和思考练习鼓励个人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的领导者角色。学习经历分布于若干阶段,而不是集中于一次工作讨论会。这就让学员有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中思考并结合所学的各种知识。联邦快递:普及远景和价值很少有企业如联邦快递那样,对培养一线经理的领导能力有如此细致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的是该公司成立于15年前的领导力学院。学院的使命是通过课程学习,检核并应用成功领导的原则和实践,在联邦快递中培养领导人才。这对普及联邦快递的企业理念和经营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普及的内容多数集中在公司跟员工有关的价值观。学院的执行董事Steve Nielsen解释道:“你来参加课程,实质上是在体验联邦快递的员工价值观。我们的目标是向经理人灌输企业25年来所一直坚持、实践、分享并培养起来的理念和信仰。” 领导力学院的课程为公司的5,500名一线经理、1,000名高级经理及300名执行董事所设计,重点放在三门必修课程。它们都针对员工升迁到新领导岗位的需要。由公司经理担当教员,并且围绕学员交流设计课堂活动,课程内容考虑到如何在日常管理活动过程中运用公司价值观。其中一项流行练习是模拟在联邦快递田纳西州转运中心孟菲斯市发生地震后的救援行动。学员得到一份被困在大楼里的人员名单,得知了工作业绩、种族、性别、年龄、个人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详情,学员必须决定以什么顺序救出被困者,因为更多的损坏和余震将不允许对排名靠后的人员施救。学员先是个人,然后小组作此排名。完成时,两个“记者”到达现场,他们实际上是被称作“督导”的教员。然后,督导与领导者访谈,询问他们做出的选择以及他们如何处理危机。这个练习涉及多样性、紧急反应以及压力如何改变领导处理个人和组织关系的方式。人们不能忽略公司的文化和特定组织体系来理解联邦快递领导力学院的作用。例如,指引

在校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 作者:孙明业 (广州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旅游管理系 510006) 关键字:领导力、素质模型、局限、培养 内容摘要:通过对领导力字面的理解以及阐述领导与管理的区别,来对领导力有个概念上的认识,接着引出领导力素质模型的概念,通过对其局限性的分析来重新认识“领导力是什么”这个问题,导出领导力的研究实质,即研究一群卓越领导者身上共有的东西,进而阐述笔者对领导力的理解及对“在校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这个研究课题的一些看法。 正文: 一、领导力的字面含义 关于“领导”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个解释,就是率领和引导朝着一定方向前进。领导力就是带领别人和影响别人的能力,特别你能激励你的团队和通过自身影响他人完成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完成这样的任务才能说明你具备了一个良好的领导力。但怎样才算具备领导力?大家说法各异,有的说是个人魅力,有个人魅力的领导可以带领自己的团队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有的说是实力和勇气,个人或企业的实力和勇气也能够团结和带领一支团队。还有人说是学识渊博,知识和智慧也同样能够感染和影响你的团队。最后是激励和热情,通过给你的团队一个恰当的激励,通过你自己满腔热情地做事,来感染和影响你的团队,来做出一番事业。 二、领导和管理的区别: 领导和管理不同,不可将二者混而论之。领导就是运筹和战略,管理更多的是一种程序。 从概念上来看,领导就是领而导之,管理就是管得住、理得清,在汉语字典中的解释是能负责某项工作顺利进行。如果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解释领导和管理的话,领导就是要做正确的事,即负责正确的决策。管理就是正确地做事,就是将所交待的任务顺利地完成。 从起源上来看,管理和处理复杂的情况有关。在二十世纪,随着国际大型组织包括大型跨国公司如通用电器、沃尔玛、摩托罗拉,以及国家间联盟如北美自由同盟、亚太经合组织等的出现,管理就成为应对这些大型组织出现的必然反应。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管理,那么这些组织必然将杂乱无章。因此,管理学自上世纪四十年代后就开始蓬勃发展,在七、八十年代初形成的一套管理学的理论,并诞生了一些经典管理学著作。而领导则是与应对变革有关。领导力是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产物。随着“地球村”的形成,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也越来越快。那么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中,要生存,要想取得优势,领导和领导力就愈显重要。重大的变革也将不在是偶然现象,面对变革我们天然需要一个好的领导和统率来面对变革,掌握局势,在瞬息万变中把握住企业发展的方向和未来。[①] 三、领导力素质模型 因此,相对于管理,领导是更为战略性的一个岗位。在James Kouzes和Barry Posner的《领导力》一书中给一个卓越领导所具备的素质做了如下概括,要具有五种行为和十个使命:五种行为即以身作则,共启愿景,挑战现状,使众人行,激励人心。十个使命即1、明确自己的理念,找到自己的声音;2、使行动与共同的理念保持一致,为他人树立榜样;3、展望未来,想象令人激动的各种可能;4、诉诸共同愿景,感召他人为共同的愿景奋斗;5、通过追求变化、成长、发展、革新的道路来猎寻机会;6、进行试验和冒险,不断取得小小的成功,从错误中学习;7、通过强调共同目标和建立信任来促进合作;8、通过分享权力与自主权来增强他人的实力;9、通过表彰个人的卓越表现来认可他人的贡献;10、通过创造一种集体主义精神来庆祝价值的实现和胜利。[②] 当然,以上对于领导力的要求不能说就是卓越领导力模板,但是却也概括出了一个成功领导所应具备的能力,即构成了一个比较健全的领导力素质模型。那么什么是素质模型呢?所谓素质,意指能将某一职位上表现优秀的员工与表现一般的员工区分开来的个体特征,包括: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知识及技能等方面。在我国,素质又被翻译成能力、胜任力、资质等。而素质模型,是指将某一个(类)岗位或角色所要求的主要素质集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模型。领导力模型就是优秀领导者素质的集合,对领导力和领导力发展的关注,使得领导力素质模型的使用获得了很大的推广。 很多组织的领导力素质模型最基本的出发点都是基于专业发展的,特别是围绕一系列的行为维度建立的模型尤其如此。但目前多数的素质模型都制定了领导力应该由管理人员及高管怎样证明的一系列标准,这一做法超出了专业发展的初衷,在绩效评估、职业发展、高潜力确认过程和继任管理体系都有所体现,将这些标准作为甄选、晋升和调薪的基本标准。由于最近几年对企业高管在运营道德规范监管的失败,素质模型已经进一步扩展到将企业价值观、学习能力和行为规范等融合到一起,共同构成领导力。360度反馈工具得到了普遍运用,素质模型的这一位置对领导力发展与评估领域的重要性现在也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巩固。[③] 四、领导力素质模型的局限性 即便这样,也不能以素质模型来判断和甄别一个人是否具有领导力,正如文章开头所述,对于什么是影响他人的能力,说法各异。领导力不是一个模型就可以概括的。因此对于库泽斯的《领导力》里关于卓越领导所应具备的五种行为和十个使命笔者认为不应把它看作领导力的衡量标准,倒不妨看作是某一种比较常用的领导力素质模型。 但由于领导力素质模型的研究都是基于领导行为的范围及其延伸,很容易变得过度复杂化。此外,素质模型建立在领导力的理念化、空洞化的基础上。一般情况下,在确定素质时,研究人员会分析一些杰出领导者的例子,试图据此确定素质。然而,素质模型强化了领导者完美或通才型的观点,而这类人在现实中是鲜有存在的。这一通用模型往往不能认识到领导力多样化以及文化和环境要求的变化。例如,高管层的领导力技能经常与那些中层的要求是有显著差异的,西方文化下的领导者的行为特征与亚太地区文化下的所界定的特征也会有所差别。不同的运作部门、公司可能也会导致对领导力的不同需求甚至是一些特别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领导力素质模型概念化的潜在假设是将有效领导者的一系列能力累加。 因此,领导力的素质模型对领导力的概括是有局限性和适用范围的,由于环境的不同,岗位的不同,文化的差异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对领导力的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你不可能要求一支非常优秀足球队的领导核心具有世界经济巨头的才能和素质,反过来说,世界经济巨头不一定能在一支足球队里立足。但可以因此说足球队的核心和世界经济巨头都不是具有领导力的人吗?这种说法显然是荒谬的,领导力存在于这个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任何人在某一方面都可能是一个卓越的领导,但在许多方面是一个平凡的追随者,因此大多数人没有继续发掘自己那方面的领导潜能而甘于了平凡。而成功的领导者则是很好的发掘出了自己领导才能的一面,又或者可以看作成功的领导者具有很多方面的领导才能,而他们在自己的成功领域里将这些领导才能很好的组合利用了起来,这便铸就了成功。 五、领导力素质模型的现实意义 因此领导力的素质模型便将这一群具有领导力的人的优秀素质的共同点组合概括起来,通过这个去诠释领导力。库泽斯的《领导力》一书对于领导力的认识也便是基于对此的综合。从哲学的角度上讲,这种综合很好的认识并且利用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通过对一群事物规律性的认识从而来解决社会中存在的最普遍的矛盾。但是就像笔者之前所述素质模型的局限性看来,对成功领导者共同领导力素质的综合并不能再造就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因为人不是机器,不可能通过克隆再造就一个一模一样的人。又或者因为环境的差异,时代的差异,矛盾的普遍性不再适用,此时再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便需要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当这些共同的素质与领导者独特素质相结合,环境与时代的相匹配,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才得以诞生。这便是领导力的精髓所在,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时代与环境的集成。 因而在笔者看来,对于领导力不可以做一个统一意义上的定义,用库泽斯的《领导力》做例,它所概括出的领导力,只能说是某个领域(如企业)一群成功领导者所共同具有的东西,而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领导力。对于“领导力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可局限于某一个框架体系内。 六、在校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 因此,在校大学生要锻炼自己的领导力,首先要弄清楚我们需要的是怎样的领导力,素质模型选用是学生领导的共性还是社会需求的潜在领导的共性?众所周知,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不一定是一个成功的企业人士或社会人士。在笔者看来,在校大学生校内学生工作的领导力只是培养将来社会领导力的一个方面,这个方面究竟会对将来人生中作为一个成功领导能起多大作用,还是得因人因环境因时代而论。 但是,为将来在社会中做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在校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培养自己的领导力: 1、 过硬的专业技能,这个是领导力培养的基本条件。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大多是他所在专业领域的佼佼者,他的专业知识往往优于一般的员工。因此,大学生在校应该学好自身的专业技能,才能在将来的专业领域成为一个引领者。 2、 灵活的交际能力,这是一个领导者通向成功的必备工具。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往往都是一个八面玲珑的交际家。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大学这个交际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展现和推销自己,充分锻炼自身的交际能力。 3、 独立的思考能力,这是一个领导者必备的素质。大学生在大学不仅要学好自己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论对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见解,一个没有独立见解的人不会是一个优秀的领导。 4、 敏锐的判断力,这是领导者区别于追随者最本质的因素。领导者往往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事情有自己的见解的同时,对事情的发展具有敏锐的判断力,能判断事物发展的导向以及事物发展中的变化。正是由于这种判断力和前瞻性,领导者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5、 对人群的影响力,这是每一个优秀领导者的共有的素质。但这又是培养领导力中最难做到的一点。这个影响力不仅仅指自己要成为人群的核心,还要成为被影响人群的引导者和精神支撑者。这种影响力的生成有时靠的是领导者与生俱来的人格魅力,有时是靠领导者对事物的独特见解和让人信服的惯性影响。 6、 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这是21世纪领导者新的要求。在校大学生要想在将来日趋激烈的社会里竞争,必须要学会创新,学会前瞻事物。敢于挑战现状,敢于开启新的愿景,走在人群的前端,想到人群所不能想到的高度,并带领追随者奋勇向前挑战未知,才能为被追随者所信服,从而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关于领导力的论文文献

在校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 作者:孙明业 (广州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旅游管理系 510006) 关键字:领导力、素质模型、局限、培养 内容摘要:通过对领导力字面的理解以及阐述领导与管理的区别,来对领导力有个概念上的认识,接着引出领导力素质模型的概念,通过对其局限性的分析来重新认识“领导力是什么”这个问题,导出领导力的研究实质,即研究一群卓越领导者身上共有的东西,进而阐述笔者对领导力的理解及对“在校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这个研究课题的一些看法。 正文: 一、领导力的字面含义 关于“领导”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个解释,就是率领和引导朝着一定方向前进。领导力就是带领别人和影响别人的能力,特别你能激励你的团队和通过自身影响他人完成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完成这样的任务才能说明你具备了一个良好的领导力。但怎样才算具备领导力?大家说法各异,有的说是个人魅力,有个人魅力的领导可以带领自己的团队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有的说是实力和勇气,个人或企业的实力和勇气也能够团结和带领一支团队。还有人说是学识渊博,知识和智慧也同样能够感染和影响你的团队。最后是激励和热情,通过给你的团队一个恰当的激励,通过你自己满腔热情地做事,来感染和影响你的团队,来做出一番事业。 二、领导和管理的区别: 领导和管理不同,不可将二者混而论之。领导就是运筹和战略,管理更多的是一种程序。 从概念上来看,领导就是领而导之,管理就是管得住、理得清,在汉语字典中的解释是能负责某项工作顺利进行。如果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解释领导和管理的话,领导就是要做正确的事,即负责正确的决策。管理就是正确地做事,就是将所交待的任务顺利地完成。 从起源上来看,管理和处理复杂的情况有关。在二十世纪,随着国际大型组织包括大型跨国公司如通用电器、沃尔玛、摩托罗拉,以及国家间联盟如北美自由同盟、亚太经合组织等的出现,管理就成为应对这些大型组织出现的必然反应。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管理,那么这些组织必然将杂乱无章。因此,管理学自上世纪四十年代后就开始蓬勃发展,在七、八十年代初形成的一套管理学的理论,并诞生了一些经典管理学著作。而领导则是与应对变革有关。领导力是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产物。随着“地球村”的形成,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也越来越快。那么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中,要生存,要想取得优势,领导和领导力就愈显重要。重大的变革也将不在是偶然现象,面对变革我们天然需要一个好的领导和统率来面对变革,掌握局势,在瞬息万变中把握住企业发展的方向和未来。[①] 三、领导力素质模型 因此,相对于管理,领导是更为战略性的一个岗位。在James Kouzes和Barry Posner的《领导力》一书中给一个卓越领导所具备的素质做了如下概括,要具有五种行为和十个使命:五种行为即以身作则,共启愿景,挑战现状,使众人行,激励人心。十个使命即1、明确自己的理念,找到自己的声音;2、使行动与共同的理念保持一致,为他人树立榜样;3、展望未来,想象令人激动的各种可能;4、诉诸共同愿景,感召他人为共同的愿景奋斗;5、通过追求变化、成长、发展、革新的道路来猎寻机会;6、进行试验和冒险,不断取得小小的成功,从错误中学习;7、通过强调共同目标和建立信任来促进合作;8、通过分享权力与自主权来增强他人的实力;9、通过表彰个人的卓越表现来认可他人的贡献;10、通过创造一种集体主义精神来庆祝价值的实现和胜利。[②] 当然,以上对于领导力的要求不能说就是卓越领导力模板,但是却也概括出了一个成功领导所应具备的能力,即构成了一个比较健全的领导力素质模型。那么什么是素质模型呢?所谓素质,意指能将某一职位上表现优秀的员工与表现一般的员工区分开来的个体特征,包括: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知识及技能等方面。在我国,素质又被翻译成能力、胜任力、资质等。而素质模型,是指将某一个(类)岗位或角色所要求的主要素质集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模型。领导力模型就是优秀领导者素质的集合,对领导力和领导力发展的关注,使得领导力素质模型的使用获得了很大的推广。 很多组织的领导力素质模型最基本的出发点都是基于专业发展的,特别是围绕一系列的行为维度建立的模型尤其如此。但目前多数的素质模型都制定了领导力应该由管理人员及高管怎样证明的一系列标准,这一做法超出了专业发展的初衷,在绩效评估、职业发展、高潜力确认过程和继任管理体系都有所体现,将这些标准作为甄选、晋升和调薪的基本标准。由于最近几年对企业高管在运营道德规范监管的失败,素质模型已经进一步扩展到将企业价值观、学习能力和行为规范等融合到一起,共同构成领导力。360度反馈工具得到了普遍运用,素质模型的这一位置对领导力发展与评估领域的重要性现在也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巩固。[③] 四、领导力素质模型的局限性 即便这样,也不能以素质模型来判断和甄别一个人是否具有领导力,正如文章开头所述,对于什么是影响他人的能力,说法各异。领导力不是一个模型就可以概括的。因此对于库泽斯的《领导力》里关于卓越领导所应具备的五种行为和十个使命笔者认为不应把它看作领导力的衡量标准,倒不妨看作是某一种比较常用的领导力素质模型。 但由于领导力素质模型的研究都是基于领导行为的范围及其延伸,很容易变得过度复杂化。此外,素质模型建立在领导力的理念化、空洞化的基础上。一般情况下,在确定素质时,研究人员会分析一些杰出领导者的例子,试图据此确定素质。然而,素质模型强化了领导者完美或通才型的观点,而这类人在现实中是鲜有存在的。这一通用模型往往不能认识到领导力多样化以及文化和环境要求的变化。例如,高管层的领导力技能经常与那些中层的要求是有显著差异的,西方文化下的领导者的行为特征与亚太地区文化下的所界定的特征也会有所差别。不同的运作部门、公司可能也会导致对领导力的不同需求甚至是一些特别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领导力素质模型概念化的潜在假设是将有效领导者的一系列能力累加。 因此,领导力的素质模型对领导力的概括是有局限性和适用范围的,由于环境的不同,岗位的不同,文化的差异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对领导力的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你不可能要求一支非常优秀足球队的领导核心具有世界经济巨头的才能和素质,反过来说,世界经济巨头不一定能在一支足球队里立足。但可以因此说足球队的核心和世界经济巨头都不是具有领导力的人吗?这种说法显然是荒谬的,领导力存在于这个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任何人在某一方面都可能是一个卓越的领导,但在许多方面是一个平凡的追随者,因此大多数人没有继续发掘自己那方面的领导潜能而甘于了平凡。而成功的领导者则是很好的发掘出了自己领导才能的一面,又或者可以看作成功的领导者具有很多方面的领导才能,而他们在自己的成功领域里将这些领导才能很好的组合利用了起来,这便铸就了成功。 五、领导力素质模型的现实意义 因此领导力的素质模型便将这一群具有领导力的人的优秀素质的共同点组合概括起来,通过这个去诠释领导力。库泽斯的《领导力》一书对于领导力的认识也便是基于对此的综合。从哲学的角度上讲,这种综合很好的认识并且利用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通过对一群事物规律性的认识从而来解决社会中存在的最普遍的矛盾。但是就像笔者之前所述素质模型的局限性看来,对成功领导者共同领导力素质的综合并不能再造就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因为人不是机器,不可能通过克隆再造就一个一模一样的人。又或者因为环境的差异,时代的差异,矛盾的普遍性不再适用,此时再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便需要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当这些共同的素质与领导者独特素质相结合,环境与时代的相匹配,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才得以诞生。这便是领导力的精髓所在,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时代与环境的集成。 因而在笔者看来,对于领导力不可以做一个统一意义上的定义,用库泽斯的《领导力》做例,它所概括出的领导力,只能说是某个领域(如企业)一群成功领导者所共同具有的东西,而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领导力。对于“领导力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可局限于某一个框架体系内。 六、在校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 因此,在校大学生要锻炼自己的领导力,首先要弄清楚我们需要的是怎样的领导力,素质模型选用是学生领导的共性还是社会需求的潜在领导的共性?众所周知,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不一定是一个成功的企业人士或社会人士。在笔者看来,在校大学生校内学生工作的领导力只是培养将来社会领导力的一个方面,这个方面究竟会对将来人生中作为一个成功领导能起多大作用,还是得因人因环境因时代而论。 但是,为将来在社会中做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在校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培养自己的领导力: 1、 过硬的专业技能,这个是领导力培养的基本条件。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大多是他所在专业领域的佼佼者,他的专业知识往往优于一般的员工。因此,大学生在校应该学好自身的专业技能,才能在将来的专业领域成为一个引领者。 2、 灵活的交际能力,这是一个领导者通向成功的必备工具。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往往都是一个八面玲珑的交际家。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大学这个交际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展现和推销自己,充分锻炼自身的交际能力。 3、 独立的思考能力,这是一个领导者必备的素质。大学生在大学不仅要学好自己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论对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见解,一个没有独立见解的人不会是一个优秀的领导。 4、 敏锐的判断力,这是领导者区别于追随者最本质的因素。领导者往往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事情有自己的见解的同时,对事情的发展具有敏锐的判断力,能判断事物发展的导向以及事物发展中的变化。正是由于这种判断力和前瞻性,领导者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5、 对人群的影响力,这是每一个优秀领导者的共有的素质。但这又是培养领导力中最难做到的一点。这个影响力不仅仅指自己要成为人群的核心,还要成为被影响人群的引导者和精神支撑者。这种影响力的生成有时靠的是领导者与生俱来的人格魅力,有时是靠领导者对事物的独特见解和让人信服的惯性影响。 6、 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这是21世纪领导者新的要求。在校大学生要想在将来日趋激烈的社会里竞争,必须要学会创新,学会前瞻事物。敢于挑战现状,敢于开启新的愿景,走在人群的前端,想到人群所不能想到的高度,并带领追随者奋勇向前挑战未知,才能为被追随者所信服,从而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在一个组织中,领导者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尔伯特〃菲尔赫姆认为:领导者是员工发展的推动者,是激发组织潜力的战略远景的制定者,是文化价值的创造者和变革的倡导者,是与下属进行密切合作的协商者,是下属的教育者是领导绩效和员工自我发展的双重推动者。 一个组织是需要领导的。一个优秀的高机动性、高目标完成率的精英团队更是需要一个卓越的领导。然而,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帅才更是少之又少。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领导的作用日益凸显。令人失望的是,社会的期待并没有带来充足的卓越的领导者。事实上这正是今天我们的卓越组织(企业)如此凤毛麟角的原因所在,优秀的管理者不等于是卓越的领导者。那我们到底需要怎样卓越的领导者呢?这样的领导者怎么样养成呢? 从开放性定义上看,领导是能让人创造理想和有能力把想变成现实并使之持续下去的过程。所以,领导主要表现为一种影响力。我们姑且称之为“领导力”。由此可知,要培养卓越的领导主要是培养卓越的领导力。领导力并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它是那些有志成为领导者的人认识自己和管理自己的能力,往往是通过后天实践逐渐习得的一种能力。领导力并不代表某种特殊的地位或战略,它只是领导者真实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映。卓越领导者应有的品质和特点大多数人认为,卓越领导者一般都具有以下品质:注意时刻在下属面前树立良好形象;不时为自己打造威信的光环;充分发挥作为管理者的影响力;善于运用情感技巧说服下属;把正确的理念融人细微的管理中;做到既充分授权又不失控制;学会“恩威并用”的批评策略;在妥善处理难题中展示魅力;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养等等。如何培养卓越的领导能力,笔者谨从领导哲学的角度出发,从以下五个方进行分析。 首先,领导者应有优秀的品德。 从领导哲学上看,领导是展示崇高品德的行为。优秀的品德是做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和立业的根本,能使人产生一种敬重感,吸引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模仿,从而产生巨大的驾驭激励力量。所以,作为领导者首先应该注重自身的行为修养。儒家认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方能“治天下”。孔子主张德治,认为德治的根本在于居于统治地位的人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又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而哲学家老子由观察天地无所偏爱,春天万物复苏,夏天万物茂盛,秋天万物萧瑟,冬天万物归藏这个规律,总结出领导学的精髓:领导者要拥有天地般的修养和美德。所以,毛泽东的大气磅礴和深谋远虑即使只是星星之火,却足够燎原,周恩来的虚怀若谷和平易近人至今让人高山仰止,邓小平的大智若愚和举重若轻带领人民热火朝天的改革开放。而自私自利的陈水扁只会众叛亲离,而空有领导力没有崇高品德只会成为暴君—希特勒。 那么如何培养光风霁月的美德,从而造就其伟大的人格影响力呢? 要克己。领导者须强化自身修养,则必须从克己做起。孔子讲“克己复礼”,要求克制自己的私欲使之合乎礼的规范;孟子讲“寡欲”,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一个有威信、有人格影响力的领导者必定是具有高度道德自律意识和能力的人。《老子》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代官箴也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畏吾能而畏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要有服务精神。服务是领导价值的最重要的体现,是领导的基本属性。领导哲学上说,领导以如何构建富有关怀与正义的社会为目标。领导者的精力主要投向组织的发展和组织内部人员关系协调及组织成员的自我满足。领导应为追随者设臵目标,并让他们创造理想,为追随者拓宽思路,拓宽空间,激发追随者积极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组织目标。 要尊重他人。每一位领导者应谨记正视人性,满足合理的人性需求这个道理。领导者应认识到“人”应该是目的,而非手段。每一位卓越的领导者都会尊重下属,理解下属,相信下属,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下属,对人宽厚,关系下属的生活、利益和愿望,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同时不把责任推给下属,不迁怒于他人,做到“己欲达而达人,己欲利而利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次,领导者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从领导哲学的角度看,领导是富于挑战的,穿越时空和组织边界的,引发变革的提供希望的行为。所以,对组织而言,领导者要扮演好两大类即四种不同的角色:一是变革型角色,包括宣传鼓动家与谋略家;二是务实型角色,包括分析家与实干家。作为宣传鼓动家,领导者要关注人们的奉献精神,强调组织的价值,以新的目标和抱负激励员工,创造振奋人心的氛围;作为谋略家,领导者要关注未来,了解最新的发展趋势,强调目的与方向,描绘组织发展的远景及蓝图等等;作为分析家,领导者应关注组织的运作效率,评估进行中的项目与计划,协调相互抵触的看法与需求;作为实干家,领导者应关注业绩,强调结果,解决问题,做出影响下级的决策等等。 于是,在具有崇高的品德之后,领导这就要有强烈的使命感,成为组织的思想者和改革者,且要敢于承担风险,敢于超越自己。他们应该是政治家、技术专家和诗人三种原始类型的综合体。他们的远见卓识能在变换无穷的环境中做出战略选择的决策,为组织前进指导方向。他们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人际沟通和事物分析四个方面的综合能力被追随者深深膜拜,他们的热情和乐观向上的情绪,能够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 再者,领导者要不断学习 从领导哲学上看,领导是包含智慧和价值的创造性活动。在这样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领导者只有通过不同的形式,加强理论知识、文化科学知识、管理知识学习,不断探索进取,那么在作决策时,就能站得高、看得远,考虑周全,思维活跃,有研究、有创新、为下属所折服,从而增强自己的人格力量。否则,就跟不上知识经济时代对领导者的要求。 然后,领导者要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于领导力的论文答辩

首先不要觉得自己比别人高一等,然后请教老领导,同事,虚心与人相处. 多看有关管理的书籍,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敢于承担责任. 实践出真知!努力吧,你会成功的. 如何提高个人素质 诚信和正直 一个人的人品如何直接决定了这个人对于社会的价值。而在与人品相关的各种因素之中,诚信又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微软公司在用人时非常强调诚信,我们只雇佣那些最优秀、最值得信赖的人。如果一个应聘者不够诚实,或不讲职业道德,那么,即使他在技术水平上表现得再优秀,我也会毫不犹豫地拒绝他。 例如,一位应聘者在面试时曾对我说,如果他能加入微软公司,他就可以把他在前一家公司所做的发明成果带过来。对这样的人,无论他的技术水平如何,我都不会雇用他。他既然可以在加入微软时损害先前公司的利益,那他也一定会在加入微软后损害微软公司的利益。 反过来,公司对员工也应当充分信任。在微软公司,公司的各级管理者都会给员工较大的自由和空间发展他们的事业,并在工作和生活上充分信任、支持和帮助员工。只要是微软录用的人,微软就会百分之百地信任他。和一些软件企业对员工处处提防的做法不同,微软公司内的员工可以看到许多源代码,接触到很多技术或商业方面的机密。正因为如此,微软的员工对公司才有更强的责任心和更高的工作热情。 培养主动意识 坦白地说,中国的学生和职员大多属于比较内向的类型,在学习和工作中还不够主动。在学校时,学生们往往需要老师安排学习任务,或是按照老师的思路做课题研究。在公司里,中国职员常常要等老板吩咐做什么事、怎么做之后,才开始工作。此外,许多中国人并不善于推销和宣传自己,这恐怕和中国自古以来讲求中庸的文化氛围有很大关系。 但是,要想在现代企业中获得成功,就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主动意识:在工作中要勇于承担责任,主动为自己设定工作目标,并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此外,还应当培养推销自己的能力,在领导或同事面前要善于表现自己的优点,有了研究成果或技术创新之后要通过演讲、展示、交流、论文等方式和同事或同行分享,在工作中犯了错误也要勇于承认。只有积极主动的人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成功,只有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机会。 客观、直接的交流和沟通 开诚布公的交流和沟通是团队合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人与人之间遮遮掩掩、言不由衷甚至挑拨是非的做法都会严重破坏团队中的工作氛围,阻碍团队成员间的正常交流,并最终导致项目或企业经营失败。 比如,在开会讨论问题的时候,与会的所有人员都应当坦诚地交换意见,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如果某个人因为考虑到某些其他因素(比如不愿反驳上级领导的意见)而在会议上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一味地唯唯诺诺,会后到了洗手间里再和别人说“其实我不同意他的观点”,这种戴着假面具工作的人不但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还会破坏公司内部的沟通和交流渠道,对工作产生负面的影响。 微软公司有一个非常好的文化叫“开放式交流(Open communication)”,它要求所有员工在任何交流或沟通的场合里都能敞开心扉,尽可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微软开会时,大家经常会因为意见的不统一而发生争执,通常会发生激烈的辩论甚至是争吵,并一定要争出个结果。这种开放的交流环境对微软公司保持企业活力和创新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争吵过头也是不好的,为了技术问题吵到脸红脖子粗,这有时候也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微软公司的总裁史蒂夫?鲍尔默最近提出我们要把这种文化改进成“开放并相互尊重(Open and respectful)”。这要求我们在相互交流时充分尊重对方,即使不同意对方的意见也不应当使用攻击性的语言。 挑战自我、学无止境 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程序员,再到一位管理者,在软件人才的成长历程中,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在大学期间,我们要打好基础,培养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工作以后,我们应当努力在实际工作中学习新的技术并积累相关经验;即使走上了管理岗位,我们也应当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软件产业本身就是一个每天都会有新技术、新概念诞生,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的产业。作为软件产业的从业人员,如果只知道闭门造车、抱残守缺,我们就必然会落伍,必然会被市场淘汰。 许多中国学生喜欢与别人竞争,但这种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零和游戏”,无法使自己和他人得到真正的提高。我建议大家最好能不断和自己竞争——不要总想着胜过别人,而要努力超越自我,不断在自身的水平上取得进步。 在学习的过程中,打好基础最为重要。从软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我们必须学好数学和英语这两门基础学科。数学是所有工程科学的基础,无论是软件产品的开发,还是软件技术的研究,都要大量使用数学方法和数学原理。英文则是软件行业中的国际语言,要想了解国际上软件技术的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是与国外同行进行技术交流,就必须掌握英文的听、说、读、写,能够在工作中熟练使用英文来解决问题。

在校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 作者:孙明业 (广州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旅游管理系 510006) 关键字:领导力、素质模型、局限、培养 内容摘要:通过对领导力字面的理解以及阐述领导与管理的区别,来对领导力有个概念上的认识,接着引出领导力素质模型的概念,通过对其局限性的分析来重新认识“领导力是什么”这个问题,导出领导力的研究实质,即研究一群卓越领导者身上共有的东西,进而阐述笔者对领导力的理解及对“在校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这个研究课题的一些看法。 正文: 一、领导力的字面含义 关于“领导”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个解释,就是率领和引导朝着一定方向前进。领导力就是带领别人和影响别人的能力,特别你能激励你的团队和通过自身影响他人完成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完成这样的任务才能说明你具备了一个良好的领导力。但怎样才算具备领导力?大家说法各异,有的说是个人魅力,有个人魅力的领导可以带领自己的团队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有的说是实力和勇气,个人或企业的实力和勇气也能够团结和带领一支团队。还有人说是学识渊博,知识和智慧也同样能够感染和影响你的团队。最后是激励和热情,通过给你的团队一个恰当的激励,通过你自己满腔热情地做事,来感染和影响你的团队,来做出一番事业。 二、领导和管理的区别: 领导和管理不同,不可将二者混而论之。领导就是运筹和战略,管理更多的是一种程序。 从概念上来看,领导就是领而导之,管理就是管得住、理得清,在汉语字典中的解释是能负责某项工作顺利进行。如果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解释领导和管理的话,领导就是要做正确的事,即负责正确的决策。管理就是正确地做事,就是将所交待的任务顺利地完成。 从起源上来看,管理和处理复杂的情况有关。在二十世纪,随着国际大型组织包括大型跨国公司如通用电器、沃尔玛、摩托罗拉,以及国家间联盟如北美自由同盟、亚太经合组织等的出现,管理就成为应对这些大型组织出现的必然反应。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管理,那么这些组织必然将杂乱无章。因此,管理学自上世纪四十年代后就开始蓬勃发展,在七、八十年代初形成的一套管理学的理论,并诞生了一些经典管理学著作。而领导则是与应对变革有关。领导力是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产物。随着“地球村”的形成,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也越来越快。那么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中,要生存,要想取得优势,领导和领导力就愈显重要。重大的变革也将不在是偶然现象,面对变革我们天然需要一个好的领导和统率来面对变革,掌握局势,在瞬息万变中把握住企业发展的方向和未来。[①] 三、领导力素质模型 因此,相对于管理,领导是更为战略性的一个岗位。在James Kouzes和Barry Posner的《领导力》一书中给一个卓越领导所具备的素质做了如下概括,要具有五种行为和十个使命:五种行为即以身作则,共启愿景,挑战现状,使众人行,激励人心。十个使命即1、明确自己的理念,找到自己的声音;2、使行动与共同的理念保持一致,为他人树立榜样;3、展望未来,想象令人激动的各种可能;4、诉诸共同愿景,感召他人为共同的愿景奋斗;5、通过追求变化、成长、发展、革新的道路来猎寻机会;6、进行试验和冒险,不断取得小小的成功,从错误中学习;7、通过强调共同目标和建立信任来促进合作;8、通过分享权力与自主权来增强他人的实力;9、通过表彰个人的卓越表现来认可他人的贡献;10、通过创造一种集体主义精神来庆祝价值的实现和胜利。[②] 当然,以上对于领导力的要求不能说就是卓越领导力模板,但是却也概括出了一个成功领导所应具备的能力,即构成了一个比较健全的领导力素质模型。那么什么是素质模型呢?所谓素质,意指能将某一职位上表现优秀的员工与表现一般的员工区分开来的个体特征,包括: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知识及技能等方面。在我国,素质又被翻译成能力、胜任力、资质等。而素质模型,是指将某一个(类)岗位或角色所要求的主要素质集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模型。领导力模型就是优秀领导者素质的集合,对领导力和领导力发展的关注,使得领导力素质模型的使用获得了很大的推广。 很多组织的领导力素质模型最基本的出发点都是基于专业发展的,特别是围绕一系列的行为维度建立的模型尤其如此。但目前多数的素质模型都制定了领导力应该由管理人员及高管怎样证明的一系列标准,这一做法超出了专业发展的初衷,在绩效评估、职业发展、高潜力确认过程和继任管理体系都有所体现,将这些标准作为甄选、晋升和调薪的基本标准。由于最近几年对企业高管在运营道德规范监管的失败,素质模型已经进一步扩展到将企业价值观、学习能力和行为规范等融合到一起,共同构成领导力。360度反馈工具得到了普遍运用,素质模型的这一位置对领导力发展与评估领域的重要性现在也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巩固。[③] 四、领导力素质模型的局限性 即便这样,也不能以素质模型来判断和甄别一个人是否具有领导力,正如文章开头所述,对于什么是影响他人的能力,说法各异。领导力不是一个模型就可以概括的。因此对于库泽斯的《领导力》里关于卓越领导所应具备的五种行为和十个使命笔者认为不应把它看作领导力的衡量标准,倒不妨看作是某一种比较常用的领导力素质模型。 但由于领导力素质模型的研究都是基于领导行为的范围及其延伸,很容易变得过度复杂化。此外,素质模型建立在领导力的理念化、空洞化的基础上。一般情况下,在确定素质时,研究人员会分析一些杰出领导者的例子,试图据此确定素质。然而,素质模型强化了领导者完美或通才型的观点,而这类人在现实中是鲜有存在的。这一通用模型往往不能认识到领导力多样化以及文化和环境要求的变化。例如,高管层的领导力技能经常与那些中层的要求是有显著差异的,西方文化下的领导者的行为特征与亚太地区文化下的所界定的特征也会有所差别。不同的运作部门、公司可能也会导致对领导力的不同需求甚至是一些特别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领导力素质模型概念化的潜在假设是将有效领导者的一系列能力累加。 因此,领导力的素质模型对领导力的概括是有局限性和适用范围的,由于环境的不同,岗位的不同,文化的差异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对领导力的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你不可能要求一支非常优秀足球队的领导核心具有世界经济巨头的才能和素质,反过来说,世界经济巨头不一定能在一支足球队里立足。但可以因此说足球队的核心和世界经济巨头都不是具有领导力的人吗?这种说法显然是荒谬的,领导力存在于这个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任何人在某一方面都可能是一个卓越的领导,但在许多方面是一个平凡的追随者,因此大多数人没有继续发掘自己那方面的领导潜能而甘于了平凡。而成功的领导者则是很好的发掘出了自己领导才能的一面,又或者可以看作成功的领导者具有很多方面的领导才能,而他们在自己的成功领域里将这些领导才能很好的组合利用了起来,这便铸就了成功。 五、领导力素质模型的现实意义 因此领导力的素质模型便将这一群具有领导力的人的优秀素质的共同点组合概括起来,通过这个去诠释领导力。库泽斯的《领导力》一书对于领导力的认识也便是基于对此的综合。从哲学的角度上讲,这种综合很好的认识并且利用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通过对一群事物规律性的认识从而来解决社会中存在的最普遍的矛盾。但是就像笔者之前所述素质模型的局限性看来,对成功领导者共同领导力素质的综合并不能再造就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因为人不是机器,不可能通过克隆再造就一个一模一样的人。又或者因为环境的差异,时代的差异,矛盾的普遍性不再适用,此时再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便需要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当这些共同的素质与领导者独特素质相结合,环境与时代的相匹配,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才得以诞生。这便是领导力的精髓所在,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时代与环境的集成。 因而在笔者看来,对于领导力不可以做一个统一意义上的定义,用库泽斯的《领导力》做例,它所概括出的领导力,只能说是某个领域(如企业)一群成功领导者所共同具有的东西,而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领导力。对于“领导力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可局限于某一个框架体系内。 六、在校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 因此,在校大学生要锻炼自己的领导力,首先要弄清楚我们需要的是怎样的领导力,素质模型选用是学生领导的共性还是社会需求的潜在领导的共性?众所周知,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不一定是一个成功的企业人士或社会人士。在笔者看来,在校大学生校内学生工作的领导力只是培养将来社会领导力的一个方面,这个方面究竟会对将来人生中作为一个成功领导能起多大作用,还是得因人因环境因时代而论。 但是,为将来在社会中做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在校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培养自己的领导力: 1、 过硬的专业技能,这个是领导力培养的基本条件。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大多是他所在专业领域的佼佼者,他的专业知识往往优于一般的员工。因此,大学生在校应该学好自身的专业技能,才能在将来的专业领域成为一个引领者。 2、 灵活的交际能力,这是一个领导者通向成功的必备工具。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往往都是一个八面玲珑的交际家。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大学这个交际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展现和推销自己,充分锻炼自身的交际能力。 3、 独立的思考能力,这是一个领导者必备的素质。大学生在大学不仅要学好自己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论对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见解,一个没有独立见解的人不会是一个优秀的领导。 4、 敏锐的判断力,这是领导者区别于追随者最本质的因素。领导者往往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事情有自己的见解的同时,对事情的发展具有敏锐的判断力,能判断事物发展的导向以及事物发展中的变化。正是由于这种判断力和前瞻性,领导者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5、 对人群的影响力,这是每一个优秀领导者的共有的素质。但这又是培养领导力中最难做到的一点。这个影响力不仅仅指自己要成为人群的核心,还要成为被影响人群的引导者和精神支撑者。这种影响力的生成有时靠的是领导者与生俱来的人格魅力,有时是靠领导者对事物的独特见解和让人信服的惯性影响。 6、 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这是21世纪领导者新的要求。在校大学生要想在将来日趋激烈的社会里竞争,必须要学会创新,学会前瞻事物。敢于挑战现状,敢于开启新的愿景,走在人群的前端,想到人群所不能想到的高度,并带领追随者奋勇向前挑战未知,才能为被追随者所信服,从而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具体来说,首先,自己必须不断完善自己,俗话说“实力才是硬道理”,在你以后的领导生涯中难免要遇到一些不服气的人,那么你必须有足够的实力让他佩服你这样他才有可能进一步的听令于你。这个过程应该是漫长的,但也因人而异,如果你已经很优秀那么这个基础就无需再打了!这个过程中你要磨练的就是诸如:影响力,责任感,态度,眼光,远见……

关于领导学有关的论文

在一个组织中,领导者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尔伯特〃菲尔赫姆认为:领导者是员工发展的推动者,是激发组织潜力的战略远景的制定者,是文化价值的创造者和变革的倡导者,是与下属进行密切合作的协商者,是下属的教育者是领导绩效和员工自我发展的双重推动者。 一个组织是需要领导的。一个优秀的高机动性、高目标完成率的精英团队更是需要一个卓越的领导。然而,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帅才更是少之又少。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领导的作用日益凸显。令人失望的是,社会的期待并没有带来充足的卓越的领导者。事实上这正是今天我们的卓越组织(企业)如此凤毛麟角的原因所在,优秀的管理者不等于是卓越的领导者。那我们到底需要怎样卓越的领导者呢?这样的领导者怎么样养成呢? 从开放性定义上看,领导是能让人创造理想和有能力把想变成现实并使之持续下去的过程。所以,领导主要表现为一种影响力。我们姑且称之为“领导力”。由此可知,要培养卓越的领导主要是培养卓越的领导力。领导力并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它是那些有志成为领导者的人认识自己和管理自己的能力,往往是通过后天实践逐渐习得的一种能力。领导力并不代表某种特殊的地位或战略,它只是领导者真实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映。卓越领导者应有的品质和特点大多数人认为,卓越领导者一般都具有以下品质:注意时刻在下属面前树立良好形象;不时为自己打造威信的光环;充分发挥作为管理者的影响力;善于运用情感技巧说服下属;把正确的理念融人细微的管理中;做到既充分授权又不失控制;学会“恩威并用”的批评策略;在妥善处理难题中展示魅力;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养等等。如何培养卓越的领导能力,笔者谨从领导哲学的角度出发,从以下五个方进行分析。 首先,领导者应有优秀的品德。 从领导哲学上看,领导是展示崇高品德的行为。优秀的品德是做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和立业的根本,能使人产生一种敬重感,吸引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模仿,从而产生巨大的驾驭激励力量。所以,作为领导者首先应该注重自身的行为修养。儒家认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方能“治天下”。孔子主张德治,认为德治的根本在于居于统治地位的人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又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而哲学家老子由观察天地无所偏爱,春天万物复苏,夏天万物茂盛,秋天万物萧瑟,冬天万物归藏这个规律,总结出领导学的精髓:领导者要拥有天地般的修养和美德。所以,毛泽东的大气磅礴和深谋远虑即使只是星星之火,却足够燎原,周恩来的虚怀若谷和平易近人至今让人高山仰止,邓小平的大智若愚和举重若轻带领人民热火朝天的改革开放。而自私自利的陈水扁只会众叛亲离,而空有领导力没有崇高品德只会成为暴君—希特勒。 那么如何培养光风霁月的美德,从而造就其伟大的人格影响力呢? 要克己。领导者须强化自身修养,则必须从克己做起。孔子讲“克己复礼”,要求克制自己的私欲使之合乎礼的规范;孟子讲“寡欲”,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一个有威信、有人格影响力的领导者必定是具有高度道德自律意识和能力的人。《老子》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代官箴也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畏吾能而畏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要有服务精神。服务是领导价值的最重要的体现,是领导的基本属性。领导哲学上说,领导以如何构建富有关怀与正义的社会为目标。领导者的精力主要投向组织的发展和组织内部人员关系协调及组织成员的自我满足。领导应为追随者设臵目标,并让他们创造理想,为追随者拓宽思路,拓宽空间,激发追随者积极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组织目标。 要尊重他人。每一位领导者应谨记正视人性,满足合理的人性需求这个道理。领导者应认识到“人”应该是目的,而非手段。每一位卓越的领导者都会尊重下属,理解下属,相信下属,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下属,对人宽厚,关系下属的生活、利益和愿望,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同时不把责任推给下属,不迁怒于他人,做到“己欲达而达人,己欲利而利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次,领导者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从领导哲学的角度看,领导是富于挑战的,穿越时空和组织边界的,引发变革的提供希望的行为。所以,对组织而言,领导者要扮演好两大类即四种不同的角色:一是变革型角色,包括宣传鼓动家与谋略家;二是务实型角色,包括分析家与实干家。作为宣传鼓动家,领导者要关注人们的奉献精神,强调组织的价值,以新的目标和抱负激励员工,创造振奋人心的氛围;作为谋略家,领导者要关注未来,了解最新的发展趋势,强调目的与方向,描绘组织发展的远景及蓝图等等;作为分析家,领导者应关注组织的运作效率,评估进行中的项目与计划,协调相互抵触的看法与需求;作为实干家,领导者应关注业绩,强调结果,解决问题,做出影响下级的决策等等。 于是,在具有崇高的品德之后,领导这就要有强烈的使命感,成为组织的思想者和改革者,且要敢于承担风险,敢于超越自己。他们应该是政治家、技术专家和诗人三种原始类型的综合体。他们的远见卓识能在变换无穷的环境中做出战略选择的决策,为组织前进指导方向。他们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人际沟通和事物分析四个方面的综合能力被追随者深深膜拜,他们的热情和乐观向上的情绪,能够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 再者,领导者要不断学习 从领导哲学上看,领导是包含智慧和价值的创造性活动。在这样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领导者只有通过不同的形式,加强理论知识、文化科学知识、管理知识学习,不断探索进取,那么在作决策时,就能站得高、看得远,考虑周全,思维活跃,有研究、有创新、为下属所折服,从而增强自己的人格力量。否则,就跟不上知识经济时代对领导者的要求。 然后,领导者要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经过5天封闭式的理论强化培训,感触颇深,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加强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重要性 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是发展经济的需要,是戍边、稳边的需要。通过学习使我深深地懂得,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够有力地促进各方面工作的进步,通过学习,使我明白*作为“三个队、四个力量”在*的巨大作用,也更坚定了我屯垦戍边的决心与信心。 二、不断地加强学习,对今后工作的指导意义 1、是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素质的需要 基层党支部是党在农村工作全部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为党的事业尽快培养一批政治合格、立场坚定,具有大局意识的党员干部。作为新时期的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深知自己的责任,学习党章,学习党的两个条例,不断地熟悉党的工作,提高自身政治素质水平,用党的理论去分析与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更好地为人民致富服务。 2、是树立正确的“三观”需要 “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三观”教育的基本内容,树立“三观”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永保党不褪色,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本质所在。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为政之道。 3、是加强班子建设的需要 人民群众认识共产党人,就是从我们基层班子党员干部的身上来认识。基层党支部班子担负着传达党的政策,带领人民共同致富的责任,这就要求基层党支部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通过不断地学习,增强我们一心为公,一心为民的信念,廉洁奉公,体察人民群众的疾苦,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为民办实事,求真务实,不断增强班子的凝聚力,积极开展“两级党建联创”,为人民选准发展致富的路子。 4、是增强依法行政,依法维连的需要 当今社会是法制社会,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这也对行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5、是增强创新、发展观念的需要 市场是一双无形的手,市场经济是对市场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是开放竞争、优胜劣汰。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必须加强学习,掌握先进的管理方式,捕捉市场信息,从而指导生产,减少因决策失误而给人民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加快*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立足于本地实际,求真务实,大胆创新,谋求经济快速发展。 三、基层党员干部如何加强学习 1、端正态度,大兴学习之风 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端正学习态度,珍惜每次培训学习的机会,遵守学习纪律,做好笔记,认真写好心得体会,平时也要加强各方面的学习,进行自我完善。 2、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更好地用于实践,我们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把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实现好。学习法律知识就要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把依法行政渗透到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

领导权变论:西方领导理论的主流自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西方组织行为学家、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领导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经历了几十年的演进,已经由一般的领导形态学(Morphology of leadership )、 领导生态学(Ecology of leadership )发展为领导动态学(Dynamics ofleadership)研究,导致了领导权变理论的诞生与发展,成为当今西方领导理论的主流。因此,回顾领导权变理论的产生历史,科学地评介这种领导理论,对于我国的领导科学的发展不无积极意义。从权变理论的产生到现在只有20多年的时间,但是它的影响已经波及到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许多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60年代初,人们逐渐地认识到,要找到一个适合于任何组织、任何性质工作和任务、任何对象的固定的领导性格特质、领导类型和领导行为方式,都是不现实的,明白了组织管理应根据组织所处的内部和外部条件随机应变。普遍认为领导过程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环境因素的方程式,即领导的有效性=f(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 领导的效率与领导者所处的具体情境和环境有关,不能用固定的模式进行管理。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或情境理论(Situation theory)的基本观点认为,不存在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佳管理理论和方法,组织管理应根据组织所处的内部和外部条件随机应变。权变理论把内部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看成是自变量,把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和管理技术看成是因变量,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管理者应根据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来确定一种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权变理论的产生,起源于系统理论的发展,系统理论强调从整体出发而不是从局部出发去研究事物。Tovistock 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将系统论用于管理过程,提出了“社会——技术系统”理论,指出所谓社会技术系统是指一个企业是由各种子系统构成的完整系统。其中包括目标价值系统、组织结构系统、心理社会系统和管理系统等等。在企业中,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具有系统的开放性。组织中的个人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因素必须同技术——环境因素相适应,才能达到最佳的组织绩效。因此,权变理论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把组织绩效看成是这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领导权变理论是继领导者行为研究之后发展起来的领导学理论。这一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现代西方领导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世纪以来,西方领导学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领导者特质研究阶段,其研究之重点在于认定领导者的素质或特性,从而了解究竟何种人才适合充任领导者,如Birs早期研究发现用于区别领导人和非领导人的79种特质等;其次为领导者行为研究阶段,其研究旨趣在于描述领导者行为或领导方式,即了解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好,如的领导作风理论,与Morton的“管理方格图”等;再次是领导的权变理论研究阶段,其研究目的在于探究领导方式与团体组织效能之关系。权变理论在其出现后即以它特有的魅力而使以往的领导理论黯然失色。首先,权变理论统合了领导现象的复杂性。领导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一种领导现象的出现,不仅是领导者本人的行为结果,而且还有赖于周围的领导环境。领导者特质研究和领导者行为研究皆以领导者为出发点,而以领导者个人之内在素质或行为来探究领导现象,程度不同地忽略了与领导现象相关的领导环境的重要作用,忽略了被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的作用。领导是一种动态的群体过程或社会关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交互影响是领导过程之本质。在领导过程中,领导者是发生影响作用的主体,被领导者是被影响的客体。没有被影响的客体,发生影响作用的主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若忽略对被领导者的研究,便难于了解领导现象之全貌,因而有偏颇之嫌。权变领导理论研究把领导者个人特质、行为者行为及领导环境相互联系起来,从而创造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领导理论体系。其次,权变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它为人们提供了一套有效的领导方法。领导者特质研究重点在于分析领导者应具备的各种特质,以此作为选拔领导者的依据,而没有涉猎领导方法之领域。领导者行为研究虽已涉足领导方法领域,但其研究旨趣是企图从众多的成功领导者的行为中概括出一套理论的、固定不变的和放之四海皆适用的领导方式。而权变领导理论则以领导者个人特质、领导者行为及领导环境交互影响来解释领导现象,否认有任何固定不变、普遍适用的领导方式的存在,认为任何领导方式在与环境作适当搭配下,均可能成为最有效能的领导方式,因此它没有提出有关最佳领导方式之主张,而代之以领导方式与情境搭配之模式。第三,权变领导理论更切合实际领导工作者的需要,由于领导本身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加之研究者的观点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不论是领导者特质研究还是领导者行为之研究,所得研究结果都矛盾丛生,使实际领导工作者有无所适从之叹。由于权变领导理论以统合之方式和权变之观点解释了领导现象的复杂性,吸收了前人的有益研究成果,从而为人们提供了研究领导现象的新途径和提高领导效能的新方法,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领导理论与领导实际的距离,满足了实际领导工作者对领导理论的需要。最早对权变理论作出理论性评价的人是心理学家费德勒( )。 他于1962 年提出了一个“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Contingency model of leadership effeveness)”,即费德勒模式。这个模式把领导人的特质研究与领导行为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其与情境分类联系起来研究领导的效果。他通过15年调查之后,提出:有效的领导行为,依赖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影响的方式及情境给予领导者的控制和影响程度的一致性。费德勒认为,领导者的行为及其所要追求的目标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存在,是由领导者之间在基本需求方面的差异决定的。因此,应当而且必须以此种需求结构来界定领导方式。这是费德勒权变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所以,费德勒将领导方式(领导型态)归纳为两类,即“员工导向型”领导方式和“工作导向型”领导方式。前一领导方式以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其主要需要,而以完成任务之需要为辅。后一领导方式则以完成任务为其主要需求,而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之需求为辅。在这里,费德勒将领导方式认定为领导者的一种人格特定,这种人格特质是一种具有持久性且不易改变之特征。费德勒还设计出一种LPC 量表,用以鉴别不同的领导方式,并认为无论何种领导方式均有利弊,十全十美的领导方式是不存在的。费德勒不仅对领导方式作了分类,而且还对领导效能作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地探讨了如何使各种领导方式充分发挥其功能的问题。费德勒认为,一个领导者,无论他采取何种领导方式,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最大的领导效能,要想取得理想的领导效能,必须使一定的领导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领导情势相配合。领导情势亦称“团体——任务”情境,是指发生领导行为所处的人际环境。它包括领导者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任务结构和职位权力三个要素。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是指团体成员对其领导者的情感,它包括尊重、友谊、信任、合作、接纳、支持以及忠诚程度。任务结构是指团体目标与任务的界定是否充分明确而妥当,它包括目标对成员来说是否清晰,成果的可测度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具有正确性及完成任务的途径或手段之多寡等。职位权力则指领导者现居职位所具有的权力之多寡或能使部属服从指挥的程度。换句话说,也就是领导者现居职位能对部属施展多大影响力,包括领导者的地位、权威与责罚、升贬、任黜、加薪、指派等能力。在领导情势的三个因素中,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因素。在费德勒看来,一个领导者要想取得理论的领导效能,必须通过一定的领导方式来对领导情势实施有效的控制,而领导者对领导情势程度又决定于领导者使领导情势三因素相互配合的状况。根据这三个因素不同的配合情形,可以看出领导对情势的控制程度有多高。因此,费德勒模式的最大优点于在它吸收了过去有关领导行为的研究成果,分清了不同领导方式能够发挥领导效能的情境。继费德勒的权变论之后,70年代初,一种新型的领导权变理论颇受重视,这就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豪斯( )的通路——目标理论(Path goal theories)。该理论把伊万斯( )的研究加以延伸,又把期望理论与俄亥俄大学的领导行为二因素理论(关心人和抓组织)结合起来。该理论的基本前提是:某些领导行为之所以有效,乃是因为在该情境之中,这种行为有助于下属人员达成和工作有关的目标。豪斯等人认为:领导是一种激励部下的过程。领导方式只有适用于不同的部下和环境时,才是有效的。该理论的核心是要求领导者用抓组织、关心生产的办法帮助职工扫清达到目标的通路,用体贴精神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帮助职工通向自己预定的目标。因此,豪斯提出了四种领导方式:指令型的、支持型的、参与型的、成就型的。而这四种领导方式必须根据部下的不同情况分别选择,选择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即部下的人格特性和环境因素。人格特性包括能力、需求等。环境因素包括任务的性质、组织的权力系统和工作群体等。与费德勒理论不同,通路——目标理论认为这四种领导方式可由同一领导者在不同情况下使用,这就比费德勒的二维领导模式更进了一步。但通路——目标理论关于高效率的领导行为的预言,并未完全得到一致性结果。这可能是由于领导行为的测定方式以及工作结构的测量尺度不完善所致。因此和其它权变理论一样,“通路——目标”论也是了解有效领导行为的主要方向之一,但是必须更进一步研究,以提高本理论的有效性。1973年,佛鲁姆()和耶顿()又提出了领导——参与模式(Leader—participation model)。 这种模式主要是研究决策中的领导行为。模式指出:领导在进行决策时,会有各种选择的可能性,有效的领导应根据不同的情境让成员不同程度地参与决策。佛鲁姆认为有五种领导方式应有不同情境中灵活选择。而佛鲁姆这个模型是规范性的——它以决策树的形式提出了一系列应遵循的连续的规则,来确定在不同的情境中选择参与决策的方式和程序。费德勒和耶顿的权变理论也把领导情境划分为八种情况,但划分的标准不同。费德勒是根据上下级关系、任务结构、职位权力来划分的,而费德勒是根据决策树所揭示的方案来选择担任经营决策任务的经理们的兴趣。费德勒模式将领导人的行为特点看成是固定不变,要通过调整领导者所处的环境以适应其特点,而领导——参与模式则认为领导行为应根据环境的需要而变化。80年代以来, Heller 和Wilpert (1984 )进一步提出Heller —Wilpert权变模型,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进行了大规模的跨文化国际比较研究。这一模型在理论上探讨了决策行为、资源利用、工作满意和管理的功效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分析了各种权变量对决策行为及其结果的影响,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权力连续体(Influence——Continum)”的概念。 他们认为领导决策过程中参与的程度事实上反映了下级在决策过程中能够施加的影响及权力的大小。这种影响和权力可以在一个连续体的一端,一级对于决策制度没有任何影响和权力,另一端下级则拥有充分的权力和全面的影响。对传统的权变模型公式:Y=f(x),Heller和Wilpert提出了异议与批评。他们指出,组织活动是极其复杂的,我们很难确定哪个变量是“因”,哪个是“果”。例如,如果参与的决策方式与组织绩效相关,我们很难说是参与导致了较高的组织绩效,还是与之相反的结果。因此,他们在研究中采用“核心变量”和“周围变量”的术语,而不能规定“自变量”和“因变量”。而所谓的“核心变量”是指研究者在研究中所关注的行为,“周围变量”则是那些对核心变量发生影响的变量。周围变量包含许多内容,Heller(1976)在研究中规定了五层次,它们构成了心理学上有意义的变量子系统。这种变量的划分,的确比费德勒、豪斯等模式进了一大步,并且,Heller和Wilpert(1981 )进一步提出,在具体研究中至少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权变模式:等值模型、层次模型、缓冲器模型,这三种权变模型,对于他们研究总体模型的建立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当然,Hellert和Wilpert的权变理论仍只是一种理论假设,而未见到实证性研究的验证。这种权变思想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还值得深入研究。总之,领导的权变理论是当代西方领导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把领导行为与情境因素结合起来考察领导方式,主张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确定最佳的领导方式的思想,是颇受人们重视的。因此,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对权变理论的各种学说,要本着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的思想,以促进我国领导科学的发展。

  • 索引序列
  • 有关领导力的培养论文
  • 关于领导力理论的论文
  • 关于领导力的论文文献
  • 关于领导力的论文答辩
  • 关于领导学有关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