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论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论文

发布时间: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论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大,花费的时间也多。因而,人们一提到语文课,往往想得较多的是阅读教学,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教师觉得越来越不会教了,这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首先是因为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集中地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集中地表现出一个教师驾驭教材、控制课堂、组织学生、运用教法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阅读课是以一篇篇文章为师生课堂对话的中介。而且每篇文章,都是一个以文字为媒介的、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有篇章结构的统一整体。每篇文章都富有思想性、情意性和美感性;每篇文章都讲究结构完整、用语准确、表达清楚。语文教师要研究和处理好每篇文章,都要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全方位的理论素养,甚至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既然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虚化现象比较普遍,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改善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学得少、速度慢、效果差、费时多)的这一现象已刻不容缓了。可以说,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因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导致阅读教学低效的因素归纳起来有:目标不明确,对年段阅读目标、课时阅读目标把握不准;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充斥课堂;泛读、滥读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读,没有层次、没有点拨、甚至没有要求;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基于以上问题,为了努力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轻负高效”阅读,我们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不需要教。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时间、结果、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率就越高。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不能浪费时间;二是要提高单位时间学习质量。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产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伴随学习活动生发的心理体验。这是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考量有效性的一个向度。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综上所述,本课题是研究语文学科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具有明显优化特征的行为方式与行动途径。也就是为了达成教与学的目的,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而在对教与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与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具体来说是通过“有效使用教材策略”、“有效备课策略”、“有效上课策略”、“有效评价策略”等行为方式实现有效阅读教学。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效能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出现,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密切关注。国内外有识人士认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有效阅读教学主要研究环境变量(学习活动的环境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成功与否有一定影响的特征)、过程变量(师生的课堂行为,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成果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结果变量(教师所期望的及教师拟定教学活动计划所依据的、可用有效教学的目标和标准加以衡量的教育成果)等。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理解,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是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建立起来的实质性的联系,强调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为理解而学,教师为理解而教。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教学”的真正含义在于“教”学生如何“学”。有效教学并非只是讲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教了多少知识,而应注重关注一段时间内学生学到了多少,学会了多少,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去发现学生需要什么,需要教师做什么。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该课题将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为了提高研究的系统性与针对性,拟分学段重点进行如下研究:

低段:

⒈阅读兴趣的培养;

⒉预习习惯的培养;

⒊随文识字能力的培养;

⒋认真倾听习惯的培养。

中段:

⒈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能力的培养;

⒉概括能力的培养;

⒊质疑能力的培养;

⒋积累好词佳句习惯的培养。

高段:

⒈略读、浏览等读书能力的培养;

⒉深入理解重点句段,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⒊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

⒋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以上内容,由各位实验教师结合个人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通过对教师的阅读教学行为分析,对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效率跟踪调查,对典型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实例分析来研究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更理性地研究提高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的具体策略,让教师在课堂教得轻松、自信,让学生在课堂更加会学、善学、乐学,学得深入、有效,。

⒈探索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⒉在所在学校形成阅读教学高效性研究的氛围,带动学校青年教师形成一支较强的语文教师队伍,提升所在学校的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⒊通过研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⒋努力建立一套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管理、指导和服务机制。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在总课题《教学多样化与素质教育》课题组的指导下开展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问卷调查法、因素分析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为辅。

1.因素分析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低、中、高年级各选部分班级,在语文学科进行实验。

2.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把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尤其注重实践者也要成为研究者,研究的结果要及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方法。在这里,课题组充分调动小学语文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本课题组研究的实践者,同时也成为本课题研究的研究者。在实践研究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把研究的结果及时运用于实践。

3.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调查,深入课堂弄清当前课堂教学现状,从中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为探索和改进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提供相关依据,以便有针对性地研究。以期达到最佳研究实效。

4.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主要是通过对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较有成效的研究工作进行及时的总结提炼,形成成果在全校推广应用,促进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研究。

5.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是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实施材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从2013年5月份开始进行研究,拟定为两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3年5月—2013年6月)

1.成立校课题研究组,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职责落实。

2.召开课题小组会议,研究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

3.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初级培训,完成课题前期相关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3年7月—2015年2月)

1.召开课题实施研讨会,开展课题的实质性研究。

2.课题组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交流讨论课题实验过程中的困惑和感悟,总结上一阶段课题实施情况,布置下一阶段课题研究工作。

3.课题组每一学期召开一次校级研讨活动,对课题的实验和研究做一次全面的探讨。

4.及时开展教师和学生成果汇报活动。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5年3月—2015年7月)

1.检测研究的成果,进行全面调查。

2.整理研究资料,进行实验成果的提炼与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3.召开结题会,作好反思,上报实验成果。

八、课题组织:

1.课题主持人:孙剑 校长 全面负责管理研究过程,参与课题研究工作。

2.课题组组长:欧阳梅 副校长 撰写方案、主持研究、分配研究人员的研究任务 。

3.课题组成员:

徐 赟 副校长 负责课题理论指导和课题研究制度建设。

邓 勇 主任 负责课题研究过程资料收集及整理。

涂婉花 语文教师 负责课题前期问卷调查、分析材料准备。

徐梅花 语文教师 负责撰写课题开题报告。

闵秋红 语文教师 负责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潘新莲 语文教师 负责课题各阶段的计划与总结。

闵尚辉 语文教师 课题活动会议记录及上交的相关材料。

胡 凯 语文教师 负责课题研究过程资料收集整理及电子文档处理相关工作。

九、本课题的成果形式

1.撰写研究报告。

2.撰写《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的研究》的调查报告。

3.撰写《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论文、案例、教案。

十、课题的保证措施

1.人员条件

主要研究人介绍如下:

(1)孙剑校长,本课题负责人,小学特高级教师,江西省骨干教师。主持过多个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发表和获奖。

(2)欧阳梅副校长,本课题组组长,江西省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在江西教师网上建有“一剪梅小语工作室”,承担过多个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发表和获奖。

(3)徐赟副校长,小学特高级教师,县学科带头人,有着丰富的教学科研能力。承担过多个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发表和获奖。

(4)邓勇主任,小学高级教师,南昌市青年骨干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科研能力。参与过多个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发表和获奖。

其他参与本课题研究的老师,均为市、县骨干教师或县学科带头人,大多参加过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能按照课题组的指引,完成课题的各项辅助工作,为课题的最终完成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通过两年的课题研究,可以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

2.物质条件(图书、资料、时间、资金、设备等的保障情况)

(1)学校已有“班班通”校园网络设备,为课题组研究提供有力保障,课题组有专用活动场所。

(2)充分利用网络教研资源优势,我校在江西教师网上建有“一剪梅小语工作室”,为参研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可将老师们在课题研究中潜心研究、精心开发的课件,设计的教学,撰写的论文和心得等上传到江西教师网上供大家一起交流与学习。

(3)学校图书馆有藏书1万余册可供借阅,其中包含一部分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用书。

(4)时间保证。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课题组将制定科学、严密的课题管理制度,每季召开一次课题研究分析会,不定期召开有关专题评估交流会,以确保有足够的时间用于课题研究工作。

3.环境条件(领导支持,专家支撑,社会支持等)

(1)领导支持

我校一直以来非常重视课题研究工作。本课题负责人为孙剑校长,全面负责管理研究过程,参与课题研究工作,并成立专门课题研究小组。

(2)专家支持

为了使该课题有序、有效进行,我校将邀请相关专家对课题的论证、实施和成果总结进行理论指导,提供专家支持。

(3)社会支持

新建一小历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课题研究工作,县、局各级领导都十分关注。

4.其他保障条件(经费)

(1)制度保障。建立健全课题运作的常规管理制度。如计划管理制度;实施过程管理制度;检查制度;阶段总结评估制度和研究资料管理制度等等,并建立相关的奖励制度。

(2)经费保障。我校设有专门的科研经费,用于购买资料、聘请专家讲学、培训相关教师和学术指导等各类活动,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在实施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还大有市场的今天,在目前素质教育还难以攻破应试教育这块“坚冰”的情况下,如何在这场较量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的现实。教育要“松绑”,学生要“减负”,但教育质量要提高,“既要马儿好,又要马儿少吃草”,这于教育一线的所有教师而言确实是一个大难题。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现实背景下,教育界给自己提出“教学的有效性”这一研究课题,在我看来实在是极有必要的,是“自己拯救自己”之举。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钟时间内,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会”),掌握学法(“会学”),且学得快乐(“乐学”),这确实是一门学问,值得研究。所谓有效性,顾名思义,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之比,以较小的投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大的教学效果;效益是产出、收益,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和个性的最优化发展。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老师,我有一些这样的思考:一、深入钻研文本,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教师上各种公开课前,不是先研读文本,而是先从网上寻找相关教案,一味地模仿、因袭他人的教学设计;平日里,个别教师撰写教案视《教师用书》为至宝,甚至完全依赖《教师用书》,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其实我觉得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这样去做: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应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们先应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们还应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课本上做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的预设,更应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便可以打开电脑搜集资料,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钻研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正确设立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方法,以最佳的教学设计换取最大的教学效益。这个过程中,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开端引趣的方式除“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地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讲戏剧未尝不可以演一演;讲诗歌不妨举行个朗诵会;范读时不妨放一段录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三、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学问学问,又学又问。好问也应有一定的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好问不等于胡问瞎问。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现在列举几种例子:例一,发现别人,互相学习。同学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由于优势原则被同学们理解了,发生了可喜的现象;学习差的学生写了优生的名字;学习优的学生写了差生的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例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因为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超过别的组。比如同一个问题,看哪一组先解决,解决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决办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例三,互改作业,重新认识。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当然,组织学生批改,内容要选择,如果是开放性题目,会更有价值。当然教师要加强批改指导,逐步提高批改要求。四、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功能,使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向,学有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事实上,任何人都有获得新鲜刺激的需求,对于儿童而言,更是渴望变化,期待惊喜,追求新鲜。我们为何不尝试多种多样的评价,在评价的方式方法上创新求变呢?其一,我们可以在口头语言的评价上机智多变,灵活地采用激励式言语评价、导学式言语评价、明理式言语评价、幽默式言语评价等。最好能广泛收集,加强积累,使评价用语定期更换、常用常新、层出不穷,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评价或富有情趣的评价语 ,让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其二,我们可以将口头语言的评价和体态语的评价相结合,爱抚地摸头、亲切地握手、深情地拥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诚的赞语,如此声情并茂,更能传播一种情绪,交流一种感情。在特级教师的公开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他们这样对学生的真诚的赞许,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得体。其三,我们可以尝试实物评价,可以赠送有象征意义和纪念价值的小物品,一支书签、一片枫叶、一颗种子、一幅书法作品、一样教具,都会燃起学生的希望和期待。另外,语文评价应加强形成性评价,《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要“采用成长纪录的方式,搜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建立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积极性评价的过程中,还要有全人观念,评价的内容应具有广泛性,使评价从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应重视对学生进步性指导,给予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识的提高,情感的发展,价值观的形成。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课题。一、教学现状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高耗低效现象,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1)阅读课热热闹闹,感悟不深。许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代讲,支解了教材的丰富内容,阻碍了学生对课文整体感悟。或天马行空,夸夸其谈,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华而不实,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发展空间极为有限。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2)观摩课轰轰烈烈,存在“作秀”。部分年轻语文教师在各种评优观摩课中,为展示自己的所谓“风格”、“风采”,常常出现了一些“秀”课,一堂课看起来十分热闹,教学手段新颖、教学形式多样、学生回答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是,课结束后,学生学会了什么呢?完全是教师在台上自己“做秀”,做给听课教师看。这样的教学,根本谈不上是“有效”的教学。(3)教学改革大张旗鼓,缺乏实效。在教改大背景下,语文教师接受了一些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信息,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阅读感悟、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等,由于缺乏深入的实践研究,不乏流于形式,实效不大。有效教学顺应了当前“减负”。随着“减负”活动的深人开展,大家更是把目光集中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率?如何让学生摆脱沉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在阅读教学中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这些都是在减负之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实施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如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八册《最佳路径》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米老鼠、唐老鸭等动画片断,创设情境,介绍迪斯尼乐园在世界上的影响,同时结合课文中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插图来告诉学生,本文叙述的正是孩子们喜爱的迪斯尼乐园的有关故事,借助多媒体优化教学情境,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多,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去考虑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选择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最优的教学效益。 2.保证时间,提高质量语文是一个特别的学科,需要学生的自我理解能力,那么这种自我理解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自己的阅读。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保证好学生的阅读时间和质量。一堂语文课不可能也不允许有较长时间安排学生自由阅读,学校的图书室,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但是,单单靠学生自己借阅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的,所以学校还要定时安排中午的时间向学生开放图书室,学生阅读时间才能得到一定的保障。但是学生真的去读了吗?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果没有,我们应该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去图书室进行阅读。其实,我们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许多东西,学生都可以去图书室查阅相关的内容的。如《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三请诸葛亮的事情,学生对诸葛亮很熟悉,但是对于他的一生却是了解很少,而在练习2里,出现的成语里,讲的恰恰是诸葛亮一生的经历,于是在上完课文后,我让学生们去查阅诸葛亮的生平经历。学生们去查阅后,对诸葛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再给学生上成语,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并且能说出一些相关的故事来。这样的阅读,是教师引导性的阅读,在阅读的质量上能得到保障,并且能及时检验他们的所得,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值得一试的方式。 3.抓住时机,深化阅读 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现在不少教师常常会安排一些课后小练笔,那么,如何把这些小练笔真正落实到实处。在小练笔时,学生的思维常常停留在课文里,写出来的小练笔常常是不如人意的,所以,对于学生写的小练笔,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同时对他们不足的地方予以补充。然后再让学生动手修改,把它当作作文来写,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练”的目的。如《天安门广场》中,由于部分学生对于文中出现的方位不太理解,所以我安排了一个介绍景物方位的小练笔。交上来后,发现个别学生介绍的地方,让人看了不明白,于是我就让他们进行交流,指导学生按照一定方位顺序介绍景物,如《我的小房间》、《我家的客厅》等,学生的兴趣来了,话也多了。说话也有条理了,经过修改,他们的习作都有了很大进步。这样不仅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了提高,而且也使学生在平时的交流中,得到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弥补了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不足。三、落实措施 1.精心设计教案 教师要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这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这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教师要亲和学生,让学生争做学习的小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2)教师要解放学生,让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能经常用考试、作业来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 (3)教师要妙用奖励。奖励具有促进作用,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取学习预期的满足。 3.教学形式要多样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问学问,学学问问,不学不问,哪来学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学生只有自己会思,会问,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2)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的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就是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质和量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3)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想,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如果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包办,多些自由,我们的学生才会越来越喜欢语文,我们的语文课程才能真正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形式多样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4.多多反思。 有人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写反思是何等重要。没有反思,就没有感悟;没有感悟,就不能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反思能弥补教学中的失误,也能记下自己教学中的“金点子”,有利于今后的教学,有利于自己的专业水平更上一个台阶。因此每位教师只有多写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多多反思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加速器。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达到提高课堂教学之效。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论文

一年级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初始阶段,但大多数小学教师都不重视语文的阅读教学。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 一年级语文 阅读教学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论文篇一:《小学一年级阅读教学分析及策略》 摘 要: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阅读教学不论在任何一个学段都是一个重点,但由于部分教师认识不足,从而带来指导上的盲目性及阅读环境创设的无计划性,加上家长对课外阅读的意义同样认识不足,从而放松了对课外书籍的阅读。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 阅读 分析 策略 一年级是阅读教学的最初始阶段,但大多数教师往往把拼音、识字作为教学的重点,在组织课程时,很少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思想上不重视,从而忽视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由于学校设施、教学大纲等各种条件的限制,使得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开展举步维艰。加上家长对课外阅读的意义同样认识不足,孩子在家空闲时间多用来看电视、玩游戏,从而放松了对课外书籍的阅读。本文结合自己的一点教学 经验 ,企图尝试对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一、培养阅读兴趣 1.以教师的“身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一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处在童真幼稚阶段,认知能力差,最易产生的是模仿性,老师爱什么,学生也会爱什么,家长爱什么,孩子也爱什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首先对读课外书要有较大的兴趣,给学生以表率的作用,产生强大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自己首先要喜欢读书,可以把自己读过的适合孩子看的书推荐给孩子,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看的书放在办公室里,让学生知道原来老师也要不断读许多新的书。 2. 故事 制造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小学生爱听故事,特别是一些童话、寓言等更是百听不厌。因此,可以利用读物本身的特点,如果从讲故事入手,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故事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阅读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学生刚进入小学时,他们的识字量比较少,根据这个实际,我经常给孩子们讲故事,有时我会在故事讲到精彩处戛然而止,然后告诉学生故事的结局就在哪一本书上,这样,孩子们就会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迫不及待地到课外阅读中去寻找结果。这就是“悬念激发兴趣”法,这种 方法 可以说非常有效。只要我讲过的故事书都会成为班上的“抢手货”,孩子们都会争着亲眼目睹一遍我讲的故事,不知不觉中《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儿歌集》都成为孩子们的读物。 二、 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国著名的语文 教育 家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教学首先要抓住习惯的培养”。首先,从养成良好的阅读姿势做起,如每次读书之前,强调读书的姿势,养成良好的阅读姿势,以及最基本的读课文的要求就是把课文读正确。一种良好的阅读姿势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并非易事,需要时刻纠正孩子的坐姿等不良的阅读习惯,这个过程必须贯穿整个一年级的阅读教学。教师要做到“反复教,教反复。” 三、多方位指导方法,多样性的评价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读懂了文字,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又与自己的生活体验链接以后,便会产生属于自己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讲,一年级学生由于语言积累有限,有时无法用语言来表述自己对课文的体会和感受。所以,“读”就成了低年级学生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用自己的语音、语调、语速来反映他们的内心体验。 1.教师要示范引导,以情带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语文教学的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丽的境界。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课堂。”教师的范读是朗读教学的最好的资源。小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初步学习阶段,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教师精彩的范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真正加入到有感情朗读的行列中来。当学生想读好,而又读不出“味”的时候,教师可适时点拨,或示范朗读。教师的即兴范读,不仅有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还有目光、姿态、表情、动作等无声的体态语言,这些体态语言,在一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谓“无声胜有声”。教师在范读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带着学生一同朗读课文,走进文本。 2.抓关键词句,感悟品读。在朗读时,如果能够抓住关键的词句,对课文的品读感悟会有很大的帮助。 3.创设情境,引发共鸣,让学生想读、爱读。教师要通过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图片、表演、多媒体等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如学习《棉花姑娘》一课指导朗读对话时,老师戴上头饰扮演燕子,全班同学做棉花姑娘,引导学生理解燕子想帮却帮不上忙时,教师可很为难地说:“听了你们这样请求,我特别想帮你们。可是我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帮不了你们的忙。谁来教教我,我该怎么回答棉花姑娘?”学生听老师这么一说,有的摆手,有的摇头,有的叹气地教起老师来:“对不起,我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你还是请别人帮忙吧!”学生读得非常投入,特别入情。剩下的两个并列段不用老师引导,学生就能读得津津有味。学生进入情境后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完全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了。 4.转换角色,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表演朗读是一年级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种阅读形式,因为低年级的课文故事情节鲜明、富有童趣。用表演读的形式来表现课文内容,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及相关语言的表达、记忆;通过演读,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能很好地突出课文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小壁虎借尾巴》这篇有趣的故事,通过小鱼、燕子、老牛的对话,再加上老师适当地引导和指挥,班上的朗读气氛非常热烈,也知道了各个小动物尾巴的作用。 总之,“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尤其对于一年级的语文教学,由不会读到会读,由初读到熟读和感情朗读,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在语文课堂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只能是读,在读中学习字词,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明白道理,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论文篇二:《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点滴谈》 【摘要】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仍是新课标要求下较为重要的任务,多年教学经验归纳还应从听、说、读、写、思五个基础方面着手,善于观察,积极引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抓住孩子的心理需求,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也会让老师感受到教书的乐趣。 【关键词】语文阅读 学生 乐趣 1 听 对于语文阅读教学,人们常常将集中点放在学生的说和读上。而忽视了听。然而听作为一项重要的 学习方法 和能力,应该是我们注重培养的重点部分。例如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在此之前没有系统的训练和严格要求,仍然保持幼儿园的随意习惯,上课要随便吃东西、玩玩具等,意识不到“认真听课”的重要性,因此,刚入学的他们,需要接受“一二三,坐端正”、“小眼睛,看黑板”等儿歌式的教育,这便是“听教育”的开始。 为了让学生保证在听我说话,对学生的要求是:老师说话时一定要抬起头用眼睛看着老师,老师说话还要用眼神和同学们交流,并通过请同学起来复述老师讲的内容来激励他们认真听课,这样也就无形中培养了他们集中注意力的好习惯。 另外,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听也是一种很好的识字方法,虽然拼音在开学一个月之内就学完了,后面的课文中的每一个字都带有拼音,但能熟练拼读的孩子毕竟少,所以,很多时候课文还是离不开老师一字一句地教。因为一年级孩子却往往是先背会简短的课文,再对号入座认准每个字的读音,为避免孩子听错音,所以不能一味齐读,应采用小组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尽量听到每一位孩子的声音。 2 说 首先,关于说的训练,除了前面在听的内容中学着老师的样子说一说,学着同学说的说一说,还要学着书上的话说一说。其实这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童言无忌、口无遮拦,想到什么说什么,所以孩子们很感兴趣,都抢着说,当老师的看到这种积级场面当然也高兴,而且有时孩子们的答案能让老师彻底放松。如我在教学《哪座房子最漂亮》一文时,文中有好多类似“青青的”、“白白的”、“宽宽的”的词语,这是让学生积累语言的好机会,于是在教学中我安排了让学生说几个类似这样的词语,有的学生很聪明,由“大大的”想到了“小小的”,接下来就集体发懵了,我及时引导:天空——?学生马上答“蓝蓝的”,“苹果——?”“——红红的!”学生的兴趣来了,我想让学生的思维再开阔些,我继续引导“天上的星星——”,本来我想让孩子们“闪闪的”一词,没想到全班同学居然异口同声,兴奋地来了一个词:“眨眨的!”天,还能这样说,我一时无语,可孩子们还一脸期待地等着我的夸奖,真有趣! 当然了,我们还要时刻提醒孩子说完整话,主要做法是如果孩子不会说,请其他同学帮着说,然后再自己说。积累语言我认为不是那几个语言丰富的孩子说出来就过去了,更重要的是让说不上来的孩子记住这个词,多数做法是有了好词语,让大家都跟着说一遍。 3 读 朗读是低年级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因此一年级的阅读教学重点是在课文朗读教学上。由于识字不多,学生读文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有的学生拖腔拖调。轻者在词与词之间拖音,如“小小的——船儿——”,重者字与字之间也拖音,没有词的感觉,如“小——小——的——船——儿——”。如果不是教师的刻意引导,后者比较多。这类学生读词也一样拖音,一个词非得拆成一个一个字来读,如“语——文——”。 有的读书停顿不当。有的学生每个词都停顿,有的学生则一字一顿,遇到翻页,停顿的时间就是最长的,一句与一句之间,一段与一段之间,正确的停顿就更难;有的学生音量不对。学生有的轻如蚊子叫,谁也听不清,有的大声喊叫,像在吆喝什么似的,还有一些学生不会正确出声,从喉咙底下挤出声音来,这不但让人听起来不舒服,而且会伤害自己的声带。 另外,有些孩子在齐读课文时看似读得很好,声音洪亮,口型正确,感情充沛,一旦个别读,反而读得结结巴巴。一开始,我还以为是紧张的缘故,后来发现是因为孩子的 记忆力 好,一篇课文在齐读、范读、领读过程中已经会背了,他齐读时根本没看书,而是跟着大家的朗读在“背”,也就是说他没有自己真正跟文字接触,他自己读就糊涂了:好些字不认识,一个一个去拼拼音。就读不好了。 鉴于以上的问题,我逐渐在朗读教学中改进方法,针对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 注重朗读层次性,每次朗读都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目的。今天我的读书着重训练消除拖读,明天我着重训练停顿,或者这一节课我要学生重点读哪几句话,哪几个自然段,要有所侧重。老师要每一次读书要有不同的要求,每一个阶段的朗读也应该有重点要求。 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如集体读、个人读、分组读、领读、对读、分角色读。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感受读课文就是生活中的说话。 朗读的时间要得到充分的保证。并要重视范读的作用,遇到长 句子 或学生不易读好的句子,教师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 4 写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写”的重点我想谈谈“写字”。一年级的孩子,对于写字来说,虽说在幼儿园时也有写过,但那只是尝试,并没有规范地学习,所以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在刚开始书写时不仅要告诉孩子如何执笔,还要一笔一画地教孩子们写,而且这时的教只靠老师的范写和学生的书空,有时是不够的,因为有的孩子根本不会落笔,这就需要老师手把手地去教。其实,这只是一道坎,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也许一次就足够了。 所以,指导孩子写字不要急于先让孩子写好,而是先教会孩子正确的执笔方法,会写基本的笔画。在指导孩子写字时,要求要严,指导要细。要求学生,横要写平,竖要写直,大小要适中,笔顺要正确,写慢一些不着急,鼓励学生先慢些写努力把字写好,争取一次写好,不要频繁使用橡皮擦,然后再要求既快又好。 勾画生字的方法。把要求学会的生字和要求认识的生字,按生字在课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生字在课文中第一次出现时)、用不同的记号标示出来。同时也需要老师的细心和耐心指导。 标示自然段的方法。在每个自然段空两格的位置标示自然段。 朗读的基本方法,如词儿连读、遇到标点符号要停顿、不要唱读等。 关于语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并保护孩子对阅读的兴趣,课堂上设计有效并且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活动内容感兴趣。老师可以用语言鼓励学生,还可以适当地运用物质奖励学生。要让被表扬的学生受到鼓舞,要让其他的学生充满向往,不断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步培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也要关注语文的工具性,关注课文的知识点,从每篇 文章 提取可以训练的知识点,让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在阅读中不断扎实。 5 思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样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虽然课标一直都在强调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重读好,轻读懂,但同时又提醒老师们对教材的解读不要低幼化。即使是轻读懂,也要对文章有理解的底限,在学生读悟的过程中就有思维能力的培养,当然这个过程和前面的读好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如果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语言积累丰富了,也会思考了,也会表达了,学语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论文篇三:《试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得到快速的发展, 教学方法 不断创新。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合作交流探究理念的引导下,如何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实现教学的时效性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国学者在研究如何提高教学实效性这一领域取得较大成果,但在情境创设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这一领域的研究较少。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多年,试分析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实效性。 一、深入分析教材,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提倡合理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而小学语文阅读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就是教材。分析教材、领悟作者思想并把握教学目标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小学各个年级 语文教材 中阅读材料的特点、课文内容重点,在此基础上创设自然情境、生活情境和社会情境。要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并选取符合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做到胸有成竹。 二、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对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让学生想说、愿意说、乐意说。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情境创设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脱离生活实际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经历,将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至教材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例如以“汉字”为阅读主题的综合单元,笔者让学生课前搜集我国古代汉字 文化 ,将汉字文化融入至实际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 想象力 。 2.角色体验,创设情境 在小学语文阅读材料中,我们不难发现可以将材料作为话剧文章,在阅读教学中笔者指导学生进行表演,使教学情境真切地重新在学生面前,深刻体会阅读文章中的情感,借助角色效应,缩短与文章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阅读领悟,最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合理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仅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还能够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小学语文阅读文章《盘古开天辟地》,由于学生难以走进文字描述的 童话故事 情境中,笔者试创设出山林大火、洪水喷涌、猛兽出没等动画情境,将文字阅读表象化,借助形象、真实的画面渲染情境,使学生扎实地理解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4.借助语言创设情境 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能够将学生带入到文章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头脑中浮现出阅读文章中的情景,因此教师在语言表达上要生动形象。笔者在教学中常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引入阅读内容中,或对阅读文章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三、创设对话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要创设多样的对话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热情。首先,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向学生提供具体的条件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其次,通过创设游戏、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阅读问题。例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笔者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创设出学生扮演小蝌蚪的游戏情境,结合情境品读文章。 四、及时、适时创设情境,确保阅读课堂良好实施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现场资源,引发学生开展对话的契机。在学生阅读遇到困难时,教师对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根据具体问题创设情境,引发阅读话题;在学生感情体验较浅时,注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情感感悟能力;在学生对文章理解偏差时,及时创设情境,实现对话沟通。阅读教学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教师要巧妙的选择阅读话题情境,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表达的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表达,利用不同的话题情境推动教学的顺利开展;多开展小组探讨,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研读和理解。 五、利用阅读情境创设,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更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学习体会。学生想要学好语文不仅要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更要有丰富的情感,比如写 作文 ,我们想要写好一篇作文就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对于情感丰富的学生,会觉得写作文时总有说不完的话,他们也能写出来很优美的语言。但是对于情感欠缺的学生来说一看到作文就会无从下笔,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对于情感欠缺的学生老师更应该对其进行学习情境教育,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度,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文感情。老师之间运用多媒体技术也能互相借鉴和学习。老师在备案的过程中可以参考优秀老师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让自己的教学更生动有趣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推荐你一个网站,中国知网,有不少相关论文,都是公开发表的专业论文,你自己上去检索关键词“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挑挑吧

一、“活”字教学的时代意义 首先从时代目标要求看:“活”字教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语文,诚如《语文教学大纲》所说:“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学习各门学科必须掌握的基础工具”。因而,语文教师“活”字教学对于“两个文明”建设和“四化”大业早日实现的意义自不待言。 二、“活”字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原理 1.“乐”是活的教学前提 乐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引导人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乐也是潜在的学习动力,使人保持旺盛持久的学习热情;乐又是一位学习的良师,使人加快获得知识的进程。《论语•雍也篇》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原理告诉人们,兴趣导致欢快,学起来能得到内在的满足。研究结果也表明,学习情绪轻松、愉快、高涨,学起来、教起来就容易活,效率也就高。那么如何做到乐呢?一是目标激励,化苦为乐。语文教师要从培养又红又专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远大的人生目标,唤起他们学好语文的原动力,以苦为乐,化苦为乐。二是讲究实效,学有所乐。教师应设法使学生不断体验到学有所得的快感,教师既要胸中有书,更要目中有人,务实求真,使学生学有所乐。三是示范表率,寓教于乐。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和运用自身的感召力,充分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如:要求学生背诵的,自己先“亮相”,亦可经常“下水”作文。真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开发智力,其乐融融。 三、“活”字教学实施的探究 1.“多功能”合作法 课堂45分钟是语文教学的主战场,也是学生获得知识、能力,提高思想水平的主渠道。高效率的课应是耳听、眼看、口读、手写、脑想,“全频道”式接受、“多功能”协调、“立体”式渗透。语文教师在授课程序设计方面要兼顾教材思路、教法思路和学法思路。充分考虑“听、说、读、写”的最优化组合,及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相机穿插。尽可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保证全神贯注而又轻松愉快地上好每一节语文课,真正在主战场上打好提高学习效率的攻坚战。

新课标下个性化阅读教学浅析的论文

摘要: 《新课标(修改稿)》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关键词: 个性化阅读;自主探究;质疑

一、探究作者独特的创作个性

文学长廊里的任何一部作品,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到体裁的运用,从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到感情的表达习惯,从审美趣味到语言特色,无不显示出各自独特的特点。不管哪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感情和个性的凝结。无不打上作家的创作个性的烙印,而这些不同的特点呈现出作者各自不同的创作个性。如鲁迅语言的犀利、激情、冷峻;郭沫若的狂热、汪洋恣肆;朱自清的柔丽、含蓄;郁达夫的沉郁忧伤;巴金的温暖亲切;老舍的细腻生动……作家的个性,无论如何总是在他的作品中保持着的,学生只有体察到这些个性特色,他们才能从探究中认同、理解、明白文章的创作是和自己人生相联系的,其个性才能在多次的反复训练中逐渐地培养并丰富起来,并在有所感悟的同时,自己的个性才能得以丰富。

二、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探究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这就是说,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他们的阅读活动只能通过他们自己的阅读实践去完成,别人谁也代替不了。自主探究,还学生一片宁静的空间。让学生用心去感悟、融合、揣摩和感悟文本,学生的凝神静思不是枯死的沉寂,恰是为形成讨论的高潮而酝酿、蓄势。只有让学生凝神独思,深刻的思想才会在学生的脑中产生,学生的思维才能得以激发、个性的解读才能生成。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

三、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质疑

质疑,实际上从问“是什么”到问“为什么”,体现了由浅入深的探究过程。阅读教学面对的不是零度空间,阅读教学的空间极其广阔、深远而且是多有差异、千变万化的。阅读主体在读书进程中以积极思维方式对文字材料发掘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空白越多,其思维越活跃,想象越丰富,创造性越大。进而从多方面体会其博大精深,得出其独创性见解,阅读个性才能真正体现,阅读质量和效率也才能有效提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引发自我思维,这是阅读活动的最高境界。

四、加强学生在阅读中的小组交流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经常组织有针对性的讨论,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激发学生通过讨论来发现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发现他人思考方法、理解问题的独特之处,寻找自己的不足及原因,并获得调整思路、修正知识、改进方法的启示,达到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及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目的。在学生讨论之中,教师要注意调控学生,适时“煽风点火”,引发思考,同时又不要说出自己的见解,以免束缚学生的思维。。

五、拒绝“唯一答案”,期待丰富多彩

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喜欢“人云亦云”,不敢提出或不能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显然就不利于个性化阅读。教学重点在于提倡自由学习,教学内容在于提倡表现“我”、尊重“我”、弘扬“我”,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和理解,去参与讨论和辩论,在充分表达独到见解的基础上,明是非,分主次,求同异,达到培养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师不必一种模式,一个标准来规范学生的.人知,也不必对所有问题都“讲深讲透”来做“终极性”的分析结论。

六、注重对学生的答案在阅读中的延时评价

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师要引入人性化的评价手段语文课堂应该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共生并存,和谐统一。实现个性化的阅读,就需要我们能自觉地跳出唯成绩是瞻的窠臼,将人性化的评价手段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这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既为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提供了情感上的支持,也为那些异彩纷呈的答案的存在预留了广阔的空间。

七、培养阅读个性的审美素质

具有较高审美素质是个性阅读走向成功的标志。审美是阅读主体对读物进行品评鉴赏的多层次的思维活动。学生可以在阅读中不断净化精神世界,提高明辨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从作品分析鉴赏中领悟其塑造形象的内在美、精神美、个性美,由此受到感染教育,明确前进方向,得到向上力量。只有具备以上审美素质,阅读主体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才能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形成内在美的气质修养,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个性阅读、语文素质的提高。实践证明,个性化阅读教学能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信心,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黎永江.浅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读书文摘,2014,(04).

[2]杜儒虎.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及改革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论文

谈谈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论文

在各领域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谈谈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尤其对于小学语文这样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而言,它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需要深入分析新课改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法正是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探究式教学是符合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模式,它的运用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创建良好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进取、自由、热烈的氛围中,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挥其主体地位,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小学语文、教学、运用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直接推动力,而探究式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实现创新,整合资源,教师应立足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开展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合理运用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促使学生从“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学习”。下面,笔者就这个问题,结合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粗浅的见解:

1、打造开放课堂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多采取“灌输式”教学,严重压制了小学生的天性,而探究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烈,求知欲旺盛,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因此,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时应以此为出发点,换位思考,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打造一个开放的课堂,使小学生能在语文课堂中畅所欲言,发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教师要用小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授知识,给学生以学习方便的自由,在实现课堂开放性的同时引进知识,让探究成为学习的基础。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授课的趣味性,教师的教学状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对此,教师要学会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平易近人的肢体动作,给学生以轻松感和信赖感,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学会用商量的口吻和学生交流,如在提问时可以说:”你愿意给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想法吗?你能试着读一读这篇课文吗?”,这样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让学生处于一种比较放松的状态。

另外,教师要采取合适的课堂导入方式,例如在学习《沉香救母》一文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吊足学生“胃口”,然后自然而然地进入主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文章?课文中沉香是怎样救自己的母亲的呢?……”在视频的带动下,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这也是探究式教学的第一步。

2、小组互助学习任务教学

作为探究课堂的重要形式也是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等方面的不足,往往难以独立完成教室布置的任务,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借助小组的力量,互助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完成任务,教师要将任务教学的理念与探究式教学有机的结合为一个整体。可以说,合理的小组划分是高效探究式教学的保证,因此,教师要合理地进行小组划分,根据班级内学生的语文成绩、性格特点及平时的表现情况,综合考量,科学分组。

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特长,学有所获是我们分组的原则。我们开展小组学习不仅是为了打造探究式课堂,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小组成员能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完成任务,达到学习目标。教师要通过布置任务的形式,让小组互助学习变得更加高效而具体,同时也使小学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在学习《三顾茅庐》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小组成员自行分工,分角色朗读课文,还可以引入竞赛的形式,将个人之间的竞争很好地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孤僻的.心理倾向,评出朗诵最佳的一组,设置合理的奖惩措施,让小组成员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情感,理解文章深意,同时也锻炼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以及他们的分工能力,这是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有效途径。此外,教师还可以合理的运用游戏法等教学法活跃课堂气氛,通过游戏任务让学生体验不同的上课方式,让探究式学习成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通过小组互助学习,真正实现探究式教学合作、交流、探索的实践价值,

3、实现探究创新探究式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需要创新,主要体现在探究内容、探究过程、探究思路和探究方法的创新这四个方面。小学生受各种因素限制在具体探究过程中往往出现偏离教学本意的情况,对此,教师要深入研读教学内容,从课文背景、题目、关键词、重难点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究,合理拓展教材内容,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而在创新的过程中,探究的过程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亦步亦趋”的引导,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究过程,及时修正学生对文章理解的偏差,适时指导,使学生真正学有所悟,同时也使语文课堂更具动感。

例如在学习《理想的风筝》一文时,为了使学生身临其境欣赏“理想的风筝”,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主阅读课文,为学生展示提前准备好的风筝模型或借助多媒体进行展示,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理想中的风筝,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表达自己的机会,改变以往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

此外,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经典名作,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索文章,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探索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探索问题,灵活的创新探究思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疑问之处,深入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积极地查阅资料,以此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探究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仍然处于初始阶段,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让小学生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自主探索,切实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曾庆英.探究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天地,2014(12):74-74.

[2]靳学文.探究式课堂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4(12):138-138.

[3]臧桂英.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7):107-108.

[4]杨丽.探究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3

一年级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初始阶段,但大多数小学教师都不重视语文的阅读教学。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 一年级语文 阅读教学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论文篇一:《小学一年级阅读教学分析及策略》 摘 要: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阅读教学不论在任何一个学段都是一个重点,但由于部分教师认识不足,从而带来指导上的盲目性及阅读环境创设的无计划性,加上家长对课外阅读的意义同样认识不足,从而放松了对课外书籍的阅读。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 阅读 分析 策略 一年级是阅读教学的最初始阶段,但大多数教师往往把拼音、识字作为教学的重点,在组织课程时,很少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思想上不重视,从而忽视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由于学校设施、教学大纲等各种条件的限制,使得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开展举步维艰。加上家长对课外阅读的意义同样认识不足,孩子在家空闲时间多用来看电视、玩游戏,从而放松了对课外书籍的阅读。本文结合自己的一点教学 经验 ,企图尝试对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一、培养阅读兴趣 1.以教师的“身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一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处在童真幼稚阶段,认知能力差,最易产生的是模仿性,老师爱什么,学生也会爱什么,家长爱什么,孩子也爱什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首先对读课外书要有较大的兴趣,给学生以表率的作用,产生强大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自己首先要喜欢读书,可以把自己读过的适合孩子看的书推荐给孩子,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看的书放在办公室里,让学生知道原来老师也要不断读许多新的书。 2. 故事 制造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小学生爱听故事,特别是一些童话、寓言等更是百听不厌。因此,可以利用读物本身的特点,如果从讲故事入手,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故事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阅读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学生刚进入小学时,他们的识字量比较少,根据这个实际,我经常给孩子们讲故事,有时我会在故事讲到精彩处戛然而止,然后告诉学生故事的结局就在哪一本书上,这样,孩子们就会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迫不及待地到课外阅读中去寻找结果。这就是“悬念激发兴趣”法,这种 方法 可以说非常有效。只要我讲过的故事书都会成为班上的“抢手货”,孩子们都会争着亲眼目睹一遍我讲的故事,不知不觉中《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儿歌集》都成为孩子们的读物。 二、 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国著名的语文 教育 家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教学首先要抓住习惯的培养”。首先,从养成良好的阅读姿势做起,如每次读书之前,强调读书的姿势,养成良好的阅读姿势,以及最基本的读课文的要求就是把课文读正确。一种良好的阅读姿势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并非易事,需要时刻纠正孩子的坐姿等不良的阅读习惯,这个过程必须贯穿整个一年级的阅读教学。教师要做到“反复教,教反复。” 三、多方位指导方法,多样性的评价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读懂了文字,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又与自己的生活体验链接以后,便会产生属于自己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讲,一年级学生由于语言积累有限,有时无法用语言来表述自己对课文的体会和感受。所以,“读”就成了低年级学生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用自己的语音、语调、语速来反映他们的内心体验。 1.教师要示范引导,以情带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语文教学的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丽的境界。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课堂。”教师的范读是朗读教学的最好的资源。小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初步学习阶段,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教师精彩的范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真正加入到有感情朗读的行列中来。当学生想读好,而又读不出“味”的时候,教师可适时点拨,或示范朗读。教师的即兴范读,不仅有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还有目光、姿态、表情、动作等无声的体态语言,这些体态语言,在一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谓“无声胜有声”。教师在范读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带着学生一同朗读课文,走进文本。 2.抓关键词句,感悟品读。在朗读时,如果能够抓住关键的词句,对课文的品读感悟会有很大的帮助。 3.创设情境,引发共鸣,让学生想读、爱读。教师要通过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图片、表演、多媒体等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如学习《棉花姑娘》一课指导朗读对话时,老师戴上头饰扮演燕子,全班同学做棉花姑娘,引导学生理解燕子想帮却帮不上忙时,教师可很为难地说:“听了你们这样请求,我特别想帮你们。可是我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帮不了你们的忙。谁来教教我,我该怎么回答棉花姑娘?”学生听老师这么一说,有的摆手,有的摇头,有的叹气地教起老师来:“对不起,我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你还是请别人帮忙吧!”学生读得非常投入,特别入情。剩下的两个并列段不用老师引导,学生就能读得津津有味。学生进入情境后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完全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了。 4.转换角色,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表演朗读是一年级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种阅读形式,因为低年级的课文故事情节鲜明、富有童趣。用表演读的形式来表现课文内容,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及相关语言的表达、记忆;通过演读,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能很好地突出课文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小壁虎借尾巴》这篇有趣的故事,通过小鱼、燕子、老牛的对话,再加上老师适当地引导和指挥,班上的朗读气氛非常热烈,也知道了各个小动物尾巴的作用。 总之,“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尤其对于一年级的语文教学,由不会读到会读,由初读到熟读和感情朗读,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在语文课堂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只能是读,在读中学习字词,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明白道理,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论文篇二:《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点滴谈》 【摘要】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仍是新课标要求下较为重要的任务,多年教学经验归纳还应从听、说、读、写、思五个基础方面着手,善于观察,积极引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抓住孩子的心理需求,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也会让老师感受到教书的乐趣。 【关键词】语文阅读 学生 乐趣 1 听 对于语文阅读教学,人们常常将集中点放在学生的说和读上。而忽视了听。然而听作为一项重要的 学习方法 和能力,应该是我们注重培养的重点部分。例如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在此之前没有系统的训练和严格要求,仍然保持幼儿园的随意习惯,上课要随便吃东西、玩玩具等,意识不到“认真听课”的重要性,因此,刚入学的他们,需要接受“一二三,坐端正”、“小眼睛,看黑板”等儿歌式的教育,这便是“听教育”的开始。 为了让学生保证在听我说话,对学生的要求是:老师说话时一定要抬起头用眼睛看着老师,老师说话还要用眼神和同学们交流,并通过请同学起来复述老师讲的内容来激励他们认真听课,这样也就无形中培养了他们集中注意力的好习惯。 另外,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听也是一种很好的识字方法,虽然拼音在开学一个月之内就学完了,后面的课文中的每一个字都带有拼音,但能熟练拼读的孩子毕竟少,所以,很多时候课文还是离不开老师一字一句地教。因为一年级孩子却往往是先背会简短的课文,再对号入座认准每个字的读音,为避免孩子听错音,所以不能一味齐读,应采用小组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尽量听到每一位孩子的声音。 2 说 首先,关于说的训练,除了前面在听的内容中学着老师的样子说一说,学着同学说的说一说,还要学着书上的话说一说。其实这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童言无忌、口无遮拦,想到什么说什么,所以孩子们很感兴趣,都抢着说,当老师的看到这种积级场面当然也高兴,而且有时孩子们的答案能让老师彻底放松。如我在教学《哪座房子最漂亮》一文时,文中有好多类似“青青的”、“白白的”、“宽宽的”的词语,这是让学生积累语言的好机会,于是在教学中我安排了让学生说几个类似这样的词语,有的学生很聪明,由“大大的”想到了“小小的”,接下来就集体发懵了,我及时引导:天空——?学生马上答“蓝蓝的”,“苹果——?”“——红红的!”学生的兴趣来了,我想让学生的思维再开阔些,我继续引导“天上的星星——”,本来我想让孩子们“闪闪的”一词,没想到全班同学居然异口同声,兴奋地来了一个词:“眨眨的!”天,还能这样说,我一时无语,可孩子们还一脸期待地等着我的夸奖,真有趣! 当然了,我们还要时刻提醒孩子说完整话,主要做法是如果孩子不会说,请其他同学帮着说,然后再自己说。积累语言我认为不是那几个语言丰富的孩子说出来就过去了,更重要的是让说不上来的孩子记住这个词,多数做法是有了好词语,让大家都跟着说一遍。 3 读 朗读是低年级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因此一年级的阅读教学重点是在课文朗读教学上。由于识字不多,学生读文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有的学生拖腔拖调。轻者在词与词之间拖音,如“小小的——船儿——”,重者字与字之间也拖音,没有词的感觉,如“小——小——的——船——儿——”。如果不是教师的刻意引导,后者比较多。这类学生读词也一样拖音,一个词非得拆成一个一个字来读,如“语——文——”。 有的读书停顿不当。有的学生每个词都停顿,有的学生则一字一顿,遇到翻页,停顿的时间就是最长的,一句与一句之间,一段与一段之间,正确的停顿就更难;有的学生音量不对。学生有的轻如蚊子叫,谁也听不清,有的大声喊叫,像在吆喝什么似的,还有一些学生不会正确出声,从喉咙底下挤出声音来,这不但让人听起来不舒服,而且会伤害自己的声带。 另外,有些孩子在齐读课文时看似读得很好,声音洪亮,口型正确,感情充沛,一旦个别读,反而读得结结巴巴。一开始,我还以为是紧张的缘故,后来发现是因为孩子的 记忆力 好,一篇课文在齐读、范读、领读过程中已经会背了,他齐读时根本没看书,而是跟着大家的朗读在“背”,也就是说他没有自己真正跟文字接触,他自己读就糊涂了:好些字不认识,一个一个去拼拼音。就读不好了。 鉴于以上的问题,我逐渐在朗读教学中改进方法,针对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 注重朗读层次性,每次朗读都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目的。今天我的读书着重训练消除拖读,明天我着重训练停顿,或者这一节课我要学生重点读哪几句话,哪几个自然段,要有所侧重。老师要每一次读书要有不同的要求,每一个阶段的朗读也应该有重点要求。 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如集体读、个人读、分组读、领读、对读、分角色读。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感受读课文就是生活中的说话。 朗读的时间要得到充分的保证。并要重视范读的作用,遇到长 句子 或学生不易读好的句子,教师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 4 写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写”的重点我想谈谈“写字”。一年级的孩子,对于写字来说,虽说在幼儿园时也有写过,但那只是尝试,并没有规范地学习,所以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在刚开始书写时不仅要告诉孩子如何执笔,还要一笔一画地教孩子们写,而且这时的教只靠老师的范写和学生的书空,有时是不够的,因为有的孩子根本不会落笔,这就需要老师手把手地去教。其实,这只是一道坎,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也许一次就足够了。 所以,指导孩子写字不要急于先让孩子写好,而是先教会孩子正确的执笔方法,会写基本的笔画。在指导孩子写字时,要求要严,指导要细。要求学生,横要写平,竖要写直,大小要适中,笔顺要正确,写慢一些不着急,鼓励学生先慢些写努力把字写好,争取一次写好,不要频繁使用橡皮擦,然后再要求既快又好。 勾画生字的方法。把要求学会的生字和要求认识的生字,按生字在课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生字在课文中第一次出现时)、用不同的记号标示出来。同时也需要老师的细心和耐心指导。 标示自然段的方法。在每个自然段空两格的位置标示自然段。 朗读的基本方法,如词儿连读、遇到标点符号要停顿、不要唱读等。 关于语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并保护孩子对阅读的兴趣,课堂上设计有效并且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活动内容感兴趣。老师可以用语言鼓励学生,还可以适当地运用物质奖励学生。要让被表扬的学生受到鼓舞,要让其他的学生充满向往,不断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步培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也要关注语文的工具性,关注课文的知识点,从每篇 文章 提取可以训练的知识点,让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在阅读中不断扎实。 5 思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样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虽然课标一直都在强调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重读好,轻读懂,但同时又提醒老师们对教材的解读不要低幼化。即使是轻读懂,也要对文章有理解的底限,在学生读悟的过程中就有思维能力的培养,当然这个过程和前面的读好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如果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语言积累丰富了,也会思考了,也会表达了,学语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论文篇三:《试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得到快速的发展, 教学方法 不断创新。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合作交流探究理念的引导下,如何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实现教学的时效性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国学者在研究如何提高教学实效性这一领域取得较大成果,但在情境创设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这一领域的研究较少。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多年,试分析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实效性。 一、深入分析教材,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提倡合理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而小学语文阅读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就是教材。分析教材、领悟作者思想并把握教学目标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小学各个年级 语文教材 中阅读材料的特点、课文内容重点,在此基础上创设自然情境、生活情境和社会情境。要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并选取符合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做到胸有成竹。 二、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对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让学生想说、愿意说、乐意说。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情境创设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脱离生活实际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经历,将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至教材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例如以“汉字”为阅读主题的综合单元,笔者让学生课前搜集我国古代汉字 文化 ,将汉字文化融入至实际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 想象力 。 2.角色体验,创设情境 在小学语文阅读材料中,我们不难发现可以将材料作为话剧文章,在阅读教学中笔者指导学生进行表演,使教学情境真切地重新在学生面前,深刻体会阅读文章中的情感,借助角色效应,缩短与文章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阅读领悟,最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合理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仅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还能够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小学语文阅读文章《盘古开天辟地》,由于学生难以走进文字描述的 童话故事 情境中,笔者试创设出山林大火、洪水喷涌、猛兽出没等动画情境,将文字阅读表象化,借助形象、真实的画面渲染情境,使学生扎实地理解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4.借助语言创设情境 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能够将学生带入到文章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头脑中浮现出阅读文章中的情景,因此教师在语言表达上要生动形象。笔者在教学中常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引入阅读内容中,或对阅读文章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三、创设对话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要创设多样的对话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热情。首先,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向学生提供具体的条件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其次,通过创设游戏、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阅读问题。例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笔者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创设出学生扮演小蝌蚪的游戏情境,结合情境品读文章。 四、及时、适时创设情境,确保阅读课堂良好实施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现场资源,引发学生开展对话的契机。在学生阅读遇到困难时,教师对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根据具体问题创设情境,引发阅读话题;在学生感情体验较浅时,注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情感感悟能力;在学生对文章理解偏差时,及时创设情境,实现对话沟通。阅读教学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教师要巧妙的选择阅读话题情境,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表达的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表达,利用不同的话题情境推动教学的顺利开展;多开展小组探讨,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研读和理解。 五、利用阅读情境创设,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更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学习体会。学生想要学好语文不仅要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更要有丰富的情感,比如写 作文 ,我们想要写好一篇作文就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对于情感丰富的学生,会觉得写作文时总有说不完的话,他们也能写出来很优美的语言。但是对于情感欠缺的学生来说一看到作文就会无从下笔,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对于情感欠缺的学生老师更应该对其进行学习情境教育,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度,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文感情。老师之间运用多媒体技术也能互相借鉴和学习。老师在备案的过程中可以参考优秀老师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让自己的教学更生动有趣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小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阅读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4]崔峦.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十项策略[J].天津教育,2007(11).

[5]毛爱华,张兴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教育探索,2004(09).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论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方法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论文

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它不仅能够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教课方式单一、课堂枯燥乏味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在影响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文章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进行形成良好的关系,保证每个方面都能够积极配合,这样才能够达到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目的。以下就是对小学语文有效性阅读教学的具体分析: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性所面临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降低教学效率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都会对一些问题有不同于教师的见解,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会让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而对于学生提出的观点置之不理,这种情况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严重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第二,教师在解读教材的时候,有的教师对教材中出现的问题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不能掌握教材中的深刻含义,因此,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不能及时给出答案,使学生不能及时掌握正确的答案。第三,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培养学生体会教材内容的能力,通常情况下,教师都是将教材中的内容反复讲给学生,并没有将阅读教学的作用发挥出来。以上这三种情况都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缺乏人文性,并且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强了学生学习和掌握的难度,严重阻碍了小学语文的发展[1]。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2.1激发阅读兴趣:现阶段,大部分小学生的特点都是好奇心强,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应该全面掌握小学生的特点,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增强审美触觉,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将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语文教学中,并且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教师在教授《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有关于桂林的魅力风景展现在学生们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用欣赏画面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中的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多元化智能[2],在欣赏画面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将课文的内容朗读出来,让学生们在深情的朗读感受文章的'内涵,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向同学们提问,是如何理解课文中“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教师还应该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将有关文章的图片景色描绘出来,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时间,还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

2.2丰富阅读方式: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有感情的阅读每篇文章,以便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感情阅读文章的同学是很少的,第一,教师没有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意识,学生本身也没有这样的意识,所以导致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每篇文章的不同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如果文章是长篇的文字,就需要学生进行泛读,如果文章很优美的文章,学生们就要用沉默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3]。实际上,阅读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阅读的时候,应该在课堂做好表率作用,丰富学生们的阅读方式,可以选用《北大荒的秋天》这样的课文,用优美动听的语言,将文章表达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陶醉在文学世界中,进而增强学生们的思考能力,为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3创设教学情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很多种方法,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进行,还可以通过做游戏等方式来实现。教师在选择情景教学方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贴合文章的实际[4],比如,在学习《金色的草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传统的室内教学转移到室外教学,创设情境,由于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乡下的两兄弟在草地上自由自在成长的情景,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讲学生们带入到课堂中,将学生们的童真童趣充分展现出来,让学生们感受到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然后再带入到文章的阅读中,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文章的内涵,并且将人与打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体现出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还能为学生营造良好氛围,此外,更能够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进而实现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大,花费的时间也多。因而,人们一提到语文课,往往想得较多的是阅读教学,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教师觉得越来越不会教了,这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首先是因为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集中地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集中地表现出一个教师驾驭教材、控制课堂、组织学生、运用教法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阅读课是以一篇篇文章为师生课堂对话的中介。而且每篇文章,都是一个以文字为媒介的、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有篇章结构的统一整体。每篇文章都富有思想性、情意性和美感性;每篇文章都讲究结构完整、用语准确、表达清楚。语文教师要研究和处理好每篇文章,都要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全方位的理论素养,甚至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既然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虚化现象比较普遍,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改善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学得少、速度慢、效果差、费时多)的这一现象已刻不容缓了。可以说,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因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导致阅读教学低效的因素归纳起来有:目标不明确,对年段阅读目标、课时阅读目标把握不准;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充斥课堂;泛读、滥读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读,没有层次、没有点拨、甚至没有要求;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基于以上问题,为了努力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轻负高效”阅读,我们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不需要教。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时间、结果、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率就越高。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不能浪费时间;二是要提高单位时间学习质量。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产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伴随学习活动生发的心理体验。这是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考量有效性的一个向度。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综上所述,本课题是研究语文学科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具有明显优化特征的行为方式与行动途径。也就是为了达成教与学的目的,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而在对教与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与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具体来说是通过“有效使用教材策略”、“有效备课策略”、“有效上课策略”、“有效评价策略”等行为方式实现有效阅读教学。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效能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出现,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密切关注。国内外有识人士认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有效阅读教学主要研究环境变量(学习活动的环境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成功与否有一定影响的特征)、过程变量(师生的课堂行为,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成果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结果变量(教师所期望的及教师拟定教学活动计划所依据的、可用有效教学的目标和标准加以衡量的教育成果)等。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理解,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是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建立起来的实质性的联系,强调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为理解而学,教师为理解而教。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教学”的真正含义在于“教”学生如何“学”。有效教学并非只是讲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教了多少知识,而应注重关注一段时间内学生学到了多少,学会了多少,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去发现学生需要什么,需要教师做什么。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该课题将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为了提高研究的系统性与针对性,拟分学段重点进行如下研究:

低段:

⒈阅读兴趣的培养;

⒉预习习惯的培养;

⒊随文识字能力的培养;

⒋认真倾听习惯的培养。

中段:

⒈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能力的培养;

⒉概括能力的培养;

⒊质疑能力的培养;

⒋积累好词佳句习惯的培养。

高段:

⒈略读、浏览等读书能力的培养;

⒉深入理解重点句段,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⒊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

⒋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以上内容,由各位实验教师结合个人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通过对教师的阅读教学行为分析,对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效率跟踪调查,对典型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实例分析来研究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更理性地研究提高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的具体策略,让教师在课堂教得轻松、自信,让学生在课堂更加会学、善学、乐学,学得深入、有效,。

⒈探索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⒉在所在学校形成阅读教学高效性研究的氛围,带动学校青年教师形成一支较强的语文教师队伍,提升所在学校的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⒊通过研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⒋努力建立一套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管理、指导和服务机制。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在总课题《教学多样化与素质教育》课题组的指导下开展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问卷调查法、因素分析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为辅。

1.因素分析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低、中、高年级各选部分班级,在语文学科进行实验。

2.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把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尤其注重实践者也要成为研究者,研究的结果要及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方法。在这里,课题组充分调动小学语文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本课题组研究的实践者,同时也成为本课题研究的研究者。在实践研究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把研究的结果及时运用于实践。

3.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调查,深入课堂弄清当前课堂教学现状,从中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为探索和改进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提供相关依据,以便有针对性地研究。以期达到最佳研究实效。

4.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主要是通过对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较有成效的研究工作进行及时的总结提炼,形成成果在全校推广应用,促进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研究。

5.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是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实施材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从2013年5月份开始进行研究,拟定为两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3年5月—2013年6月)

1.成立校课题研究组,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职责落实。

2.召开课题小组会议,研究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

3.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初级培训,完成课题前期相关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3年7月—2015年2月)

1.召开课题实施研讨会,开展课题的实质性研究。

2.课题组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交流讨论课题实验过程中的困惑和感悟,总结上一阶段课题实施情况,布置下一阶段课题研究工作。

3.课题组每一学期召开一次校级研讨活动,对课题的实验和研究做一次全面的探讨。

4.及时开展教师和学生成果汇报活动。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5年3月—2015年7月)

1.检测研究的成果,进行全面调查。

2.整理研究资料,进行实验成果的提炼与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3.召开结题会,作好反思,上报实验成果。

八、课题组织:

1.课题主持人:孙剑 校长 全面负责管理研究过程,参与课题研究工作。

2.课题组组长:欧阳梅 副校长 撰写方案、主持研究、分配研究人员的研究任务 。

3.课题组成员:

徐 赟 副校长 负责课题理论指导和课题研究制度建设。

邓 勇 主任 负责课题研究过程资料收集及整理。

涂婉花 语文教师 负责课题前期问卷调查、分析材料准备。

徐梅花 语文教师 负责撰写课题开题报告。

闵秋红 语文教师 负责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潘新莲 语文教师 负责课题各阶段的计划与总结。

闵尚辉 语文教师 课题活动会议记录及上交的相关材料。

胡 凯 语文教师 负责课题研究过程资料收集整理及电子文档处理相关工作。

九、本课题的成果形式

1.撰写研究报告。

2.撰写《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的研究》的调查报告。

3.撰写《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论文、案例、教案。

十、课题的保证措施

1.人员条件

主要研究人介绍如下:

(1)孙剑校长,本课题负责人,小学特高级教师,江西省骨干教师。主持过多个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发表和获奖。

(2)欧阳梅副校长,本课题组组长,江西省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在江西教师网上建有“一剪梅小语工作室”,承担过多个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发表和获奖。

(3)徐赟副校长,小学特高级教师,县学科带头人,有着丰富的教学科研能力。承担过多个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发表和获奖。

(4)邓勇主任,小学高级教师,南昌市青年骨干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科研能力。参与过多个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发表和获奖。

其他参与本课题研究的老师,均为市、县骨干教师或县学科带头人,大多参加过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能按照课题组的指引,完成课题的各项辅助工作,为课题的最终完成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通过两年的课题研究,可以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

2.物质条件(图书、资料、时间、资金、设备等的保障情况)

(1)学校已有“班班通”校园网络设备,为课题组研究提供有力保障,课题组有专用活动场所。

(2)充分利用网络教研资源优势,我校在江西教师网上建有“一剪梅小语工作室”,为参研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可将老师们在课题研究中潜心研究、精心开发的课件,设计的教学,撰写的论文和心得等上传到江西教师网上供大家一起交流与学习。

(3)学校图书馆有藏书1万余册可供借阅,其中包含一部分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用书。

(4)时间保证。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课题组将制定科学、严密的课题管理制度,每季召开一次课题研究分析会,不定期召开有关专题评估交流会,以确保有足够的时间用于课题研究工作。

3.环境条件(领导支持,专家支撑,社会支持等)

(1)领导支持

我校一直以来非常重视课题研究工作。本课题负责人为孙剑校长,全面负责管理研究过程,参与课题研究工作,并成立专门课题研究小组。

(2)专家支持

为了使该课题有序、有效进行,我校将邀请相关专家对课题的论证、实施和成果总结进行理论指导,提供专家支持。

(3)社会支持

新建一小历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课题研究工作,县、局各级领导都十分关注。

4.其他保障条件(经费)

(1)制度保障。建立健全课题运作的常规管理制度。如计划管理制度;实施过程管理制度;检查制度;阶段总结评估制度和研究资料管理制度等等,并建立相关的奖励制度。

(2)经费保障。我校设有专门的科研经费,用于购买资料、聘请专家讲学、培训相关教师和学术指导等各类活动,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研究方法是在一个研究中发现新的现象、新的事物,或者提出新理论、观点,论文研究方法需要大量阅读法,找到不足和创新点,来完善自己的论文,下面一起来学习一下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一、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二、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三、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分析法是一项经济且有效的信息收集方法,它通过对与工作相关的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来获取工作信息。一般用于收集工作的原始信息,编制任务清单初稿。

四、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

一、规范研究法

会计理论研究的一般方法,它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或经济理论对经济行为人的行为结果及产生这一结果的制度或政策进行评判,回答经济行为人的行为应该是什么的分析方法。

二、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研究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实证研究法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判断,只揭示客观现象的内在构成因素及因素的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

三、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受训学员研究分析,培养学员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培训方法,具体说来:

四、比较分析法

是通过实际数与基数的对比来提示实际数与基数之间的差异,借以了解经济活动的成绩和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常常用到,他与等效替代法相似。

最近我也在写论文的开题报告。下面是我复制的,百分之百正确。调查法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定量分析法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功能分析法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数量研究法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模拟法(模型方法)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探索性研究法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信息研究方法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描述性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数学方法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系统科学方法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发展综合思维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地完善。而以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方法,又为人类的科学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为经验方法,作为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来使用,也可以作为理论方法,作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来使用,而且作为后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显。它们适用于科学认识的各个阶段,因此,我们称其为系统科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论文答辩

在实施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还大有市场的今天,在目前素质教育还难以攻破应试教育这块“坚冰”的情况下,如何在这场较量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的现实。教育要“松绑”,学生要“减负”,但教育质量要提高,“既要马儿好,又要马儿少吃草”,这于教育一线的所有教师而言确实是一个大难题。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现实背景下,教育界给自己提出“教学的有效性”这一研究课题,在我看来实在是极有必要的,是“自己拯救自己”之举。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钟时间内,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会”),掌握学法(“会学”),且学得快乐(“乐学”),这确实是一门学问,值得研究。所谓有效性,顾名思义,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之比,以较小的投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大的教学效果;效益是产出、收益,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和个性的最优化发展。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老师,我有一些这样的思考:一、深入钻研文本,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教师上各种公开课前,不是先研读文本,而是先从网上寻找相关教案,一味地模仿、因袭他人的教学设计;平日里,个别教师撰写教案视《教师用书》为至宝,甚至完全依赖《教师用书》,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其实我觉得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这样去做: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应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们先应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们还应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课本上做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的预设,更应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便可以打开电脑搜集资料,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钻研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正确设立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方法,以最佳的教学设计换取最大的教学效益。这个过程中,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开端引趣的方式除“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地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讲戏剧未尝不可以演一演;讲诗歌不妨举行个朗诵会;范读时不妨放一段录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三、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学问学问,又学又问。好问也应有一定的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好问不等于胡问瞎问。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现在列举几种例子:例一,发现别人,互相学习。同学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由于优势原则被同学们理解了,发生了可喜的现象;学习差的学生写了优生的名字;学习优的学生写了差生的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例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因为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超过别的组。比如同一个问题,看哪一组先解决,解决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决办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例三,互改作业,重新认识。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当然,组织学生批改,内容要选择,如果是开放性题目,会更有价值。当然教师要加强批改指导,逐步提高批改要求。四、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功能,使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向,学有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事实上,任何人都有获得新鲜刺激的需求,对于儿童而言,更是渴望变化,期待惊喜,追求新鲜。我们为何不尝试多种多样的评价,在评价的方式方法上创新求变呢?其一,我们可以在口头语言的评价上机智多变,灵活地采用激励式言语评价、导学式言语评价、明理式言语评价、幽默式言语评价等。最好能广泛收集,加强积累,使评价用语定期更换、常用常新、层出不穷,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评价或富有情趣的评价语 ,让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其二,我们可以将口头语言的评价和体态语的评价相结合,爱抚地摸头、亲切地握手、深情地拥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诚的赞语,如此声情并茂,更能传播一种情绪,交流一种感情。在特级教师的公开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他们这样对学生的真诚的赞许,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得体。其三,我们可以尝试实物评价,可以赠送有象征意义和纪念价值的小物品,一支书签、一片枫叶、一颗种子、一幅书法作品、一样教具,都会燃起学生的希望和期待。另外,语文评价应加强形成性评价,《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要“采用成长纪录的方式,搜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建立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积极性评价的过程中,还要有全人观念,评价的内容应具有广泛性,使评价从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应重视对学生进步性指导,给予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识的提高,情感的发展,价值观的形成。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一、论文答辩会的程序是怎样的?1、职称申请人介绍本人基本情况2、职称答辩小组提问3、职称申请人回答或辩解4、评定成绩二、小学语文教师论文答辩技巧。1、带上自己的论文、资料和笔记本。2、注意开场白、结束语的礼仪。3、坦然镇定,声音要大而准确,使在场的所有人都能听到。4、听取答辩小组成员的提问,精神要高度集中,同时,将提问的问题记在本上。5、对提出的问题,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反应,以自信而流畅的语言,肯定的语气,不慌不忙地回答每个问题。6、对提出的疑问,要审慎地回答,对有把握的问题要回答或辩解、申明理由;对拿不准的问题,可不进行辩解,而实事求是地回答,态度要谦虚。7、回答问题要具体注意以下几点:(1)正确、准确。正面回答问题,不转换论题,更不要答非所问。(2)重点突出。抓住主题、要领,抓住关键词语,言简意赅。(3)清晰明白。开门见山,直接入题,不绕圈子。(4)有答有辩。要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既敢于阐发自己独到的新观点、真知灼见,维护自己正确观点,反驳错误观点,又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修正失误。(5)辩才技巧。讲普通话,用词准确,讲究逻辑,吐词清楚,声音洪亮,抑扬顿挫,助以手势说明问题;力求对答如流,形成互动,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三、小学语文教师高级论文答辩开场白。各位老师(上午/下午)好!我是毕业于(xxx学校)xxx专业的xxx,担任xxx学院的xxx职务,从事xxx工作已有xx年。我的此次论文题目是xxx,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xx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面我将从论文的选题的目的、主要内容等方面一一介绍,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首先,我想谈谈这个论文的目的和意义。(xxx在xxx领域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为xxx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助力……)?其次,本篇论文的内容主要从x个部分(一般来说正文分为三到四个部分就好)进行论述。第一部分阐述了xxx(选题)的现状(这里简单介绍);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xxx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例如xxx;第三部分本文就上述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的对策,第一,xx,第二,xx,第三,xx;第四部分总结整篇论文,希望本篇论文能够对xxx的发展有帮助,推动xxx的步伐(如果有条件的话也可以说说你预测未来xxx的发展趋势等)。最后,虽然我对xxx进行了深层次的学习和总结,但还是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导!以上便是我的答辩自述,谢谢各位老师的聆听!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评价策略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浅议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评价策略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 要: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在课堂评价的方式上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主宰课堂的传统做法,提倡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向性评价。互评前应给学生提出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让学生说出“好”与“不好”,如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回答要指出长处即自己可以学习的地方,再指出不足之处,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交流与沟通的机会,使他们相互发现自己语言中的不足,取长补短,及时修改,实质是一种合作学习。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评价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是语文课程实施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评价的前提是教师提出了具体的问题或要求,当学生回答或根据要求展开学习活动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指导。切实抓好语文课程的评价工作,对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来说,不同的评价目的,会有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在诸多评价方式中,课堂评价是教师最为关注的部分。有效的课堂评价会使学生在心里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内化学生人格,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状态中。课堂上怎样才能使评价有效呢?

一、评价语言要有针对性

在语文课堂的朗读指导环节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某个学生朗读课文后,教师会夸奖到:“你真会读书,其他学生也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这一段吧!”或“你读得真好”“你的很有感情”等,这样的评价对这位同学今后的朗读带来多大的作用呢?示范后对其他同学的启发有多大那呢?或许我们不曾想过。如果我们能对这样的评价稍做思量,我们就会问自己,这个学生读得好在哪里,棒在那里,结果不得而知。这样的评价放在任何一个读得好的学生身上都是可以的,但这样的评价不是万能的,教师的评价使学生不知道自己的朗读好在哪里。朗读的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标点的停顿、语速的快慢、语气的把握、情感的体现、语音的标准、汉字的准确、流利的程度等。教师评价学生朗读就可以从以上一方面或是几方面给予肯定或引导,学生才能明白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这样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二、评价语言应具真实性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虽然说课堂上不能出现反面的,批评的,打击的语言,但这并不表示课堂上应全是表扬、赞赏、鼓励之类的评价语言。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说过:“赞美具有建设性!赞美具有摧毁性!”这句话说的不无道理。赞美是个双刃剑,教师只有正确的使用了它,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是由于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答案,还有些教师有时候一味强调赏识性教学,而盲目的对学生进行赞赏,赞美之词如“很好”“你的想法很独特”泛滥成灾等导致了教师不但没能得到有效正确的教学反馈,同时使学生感到教师“言不由衷”,降低了可信度。这样一来表扬便失去了作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进取的作用。此外,长期接受表扬的学生其耐挫力会显著下降,使他们无法正确面对挫折与困难。表扬的滥用和毫无原则的给予,使其丧失了应有的价值。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老师可以用婉转的方式提醒学生重新思考问题,并且适当给予指导,这会使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真正提高,并不会影响学生积极性。

三、评价语言要有引导性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看待问题价值观偏离或不正确的时候,那么,教师此时的评价就应该具有引导性。如:一位老师执教《狐狸和乌鸦》,即将结束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一位学生说:“我觉得乌鸦太容易听信花言巧语了。”老师很赞赏,又一位学生说:“我觉得这只狐狸很聪明,我很佩服它”。老师也随即肯定说:“有道理,狐狸的确很聪明。”这位老师很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却忽视了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不能因为尊重学生而悖离了正确的价值观,不能因为强调个性化体验,而迷失了阅读材料给予我们的价值指向。面对学生的这一认识,教师可以说:“看起来狐狸的确很聪明,但是它的聪明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呢?”引导学生领悟到狐狸的聪明是为了欺,再追问“这样的聪明我们喜欢吗?”顺理成章地把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入到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上来。

四、评价方式要采用多样性

阅读教学即时评价方式单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教师往往是口头评价为主,缺少体态语的有机结合,以致感觉有些教师的课堂即时评价比较呆板,缺乏灵气,总觉得教师没有全身心的投入。二是课堂即时评价很多教师就是理解为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单向活动,生生之间,组群之间的多向立体互动评价明显不足。在课堂中经常用的体态语言可以包括表情、手势、眼神等。在对学生最喜欢老师的评价方式的调查中,微笑是学生最喜欢的评价方式之一。老师的一个微笑,就可以温暖学生一节课,乃至一段时间内对一门功课学习的热情。比如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我们就可以微笑着对他们说:“你的声音如果能再大一些,全班同学就能听见,这样不就更好了吗?”有的学生如果回答错误,我们微笑着提醒:“把老师提的问题再想想。”我们也可以顺势走过去抚摸他的头,给他以安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信的个性品质,使他样感受到亲人一般的师爱。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眼神跟学生进行交流和评价。眼神的变化可传递无声的信息。让每一位学生感到自己是老师的注意中心,老师始终用不同的眼神来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使学生感到自己哪怕没有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想法,我也不是一个被冷落的人,促使学生怀着更饱满的精神去探求新知的奥秘。

总之,如何让课堂评价有效,很多老师都有不同的见地。我认为,凡事万变不离其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以上几点课堂评价的“基础点”,这样的课堂评价虽平凡但却有效!

市场经济环境下,需要一切行为向效率和效益看齐。在这一观念的催生下,学校的教学也应该向效益和效率看齐,改变过去懒散的教学现实,转而注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特别是新课后,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充斥,新的教学方法得以发挥,更需要小学的教学向效率和效益。但时下对于有效的教学的定义存在一定争论。一部分学者认为有效教学就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习得必要的知识就是有效性教学。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了有效性教学的重要性、笔者在结合自身基层小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对有效教学文献的总结认为,有效教学便是让学生习得一定知识,减少时间浪费的教学便是有效教学。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有限,再就是不像初高中那样有早晚自习,因此,要想让小学生习得必要的语文知识,则必须要向课堂要效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教学,减少无效时间,让学生充分掌握所学知识。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所学来具体探讨一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共各位同仁借鉴参考,以让小学语文教学惠及所学小学生。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牢固树立学生为主、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在现实的小学教学过程中,很多语文教师由于自身所掌握的教育理念与方法非常有限,在教学过程中背离新课改的一些主张和思路,不按照新式方法进行教学,墨守成规依然采用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完全忽视学生的感受和兴趣,一味按照书本和自身对于书本的理解进行教学,认为自己就是教学的中心,自己就是课堂的老大,在教学中采用以教为主的方法,在黑板讲授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死记硬背,强调课堂中的师道尊严,强调在课堂中让学生认真听讲,严禁各种小动作。并且为了提高所教成绩和学生是文字功底,还会在课下向学生留大量作业。这样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严重违背了小学生身心规律,没能够正式学生成长的特点,学生所学、所掌握的语文知识,仅仅是在语文老师的威逼和压迫下的被动而为的一种行为,完全背离自身。这样的教学我们不能称之为有效教学,因为,当教师稍一放松,学生便不会主动学习,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为更好的树立课堂有效教学理念,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便是在教学过程中顾及学生的感受,考虑到学生的利益,不能一味按照教师自身利益进行。在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兴趣,按照学生的爱好进行教学,可以适当让学生在课堂动起来,参与到一些文字与文学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则更有利于学生投入课堂学习,对学生成绩的取得和长远发展均具有现实意义。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具有一定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即使老师再严格要求,再严厉批评也不会收到应有的学习效果,为了有限的课堂时间增加教学效果,便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兴趣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让学生了解到语言的美感,并辅以诱导使学生增加对语文学习的了解与认知,从内心深处喜欢语文学习,从而才能够真正实现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在对学生进行必要兴趣培养的同时,教师还需要改变自身的一些形象,将自己从严师逐渐转变为学生的良师,转变为学生的朋友,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语文需要,扭转师生之间的矛盾,让更多的学习感受到语文教师的亲和力,以使学生更好地投身于有限的课时教学。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丰富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的投身于语文学习

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现实的教师能力问题以及教学用具等等问题,使得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办法施展自身所学,在教学过程中又迫于学生分数、优秀班级、优秀教师等物质的胁迫,不得不改变自身的一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教为主,在内容的传授过程中以黑板为主,在学生的好坏界定中以分数为主,长此以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感觉到疲劳,不利于长远教学的有效开展,为更好的让学生掌握所学语文知识,便需要教师改变原有教学方式,转而注重计算机、网络、教具等先进教学方式,特别是计算机这一新式教学方式的采用,能够解决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抽象思维不够,不能达到特定环境的想象等问题,通过视频的播放很快让学生了解到文字所叙述的`魅力,以及诗词的一些基本历史文化背景,从而丰富教学方式,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投身于现实的课堂学习。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以更好完善教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 “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因此,在现实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按照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开发语文教师的聪明才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以让学生对于现实的.文字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小学语文教师应尽可能的将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具体问题设置成具体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也可以设置成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通过不同情境的再现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所教知识。

五、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更好胜任本职工作

在面对风云变化知识更新速度飞快的今天,为了更好地胜任本职语文教学工作,则需要现实教学过程中的小学语文教师不断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丰富自身文化知识,丰富教学方式,采用新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真正践行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进行总结,从而不断积累学习经验与文化知识,为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正视时下的教育环境,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丰富自身知识水平,丰富自身教育知识,以更好的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更好的让更多小学生喜爱语文学习。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掌握必要的文字与文学知识,打下语文学习兴趣等均具有现实意义。为更好的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注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牢固树立学生为主、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丰富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的投身于语文学习;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以更好完善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更好胜任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 吴丽群. 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J]. 中国管理科学文献,2009. 1

[2] 徐元. 顺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J]. 考试 周 刊,2010} ,29.

[3] 李业建. 基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多媒体技术意义及实践探究 [J].现代阅读 ( 教育版) . 2013 ( 03)

摘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头脑也非常灵活,但是很多小学生自制力不强,也不能有效集中学习注意力,导致课堂学习的效果被大大削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有技巧地调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不仅要着力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要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语文思维和审美能力的不断发展,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充分感受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启蒙、理解能力发展、交际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语文课本在编排上采取了图文并茂的方式,可读性和观赏性都非常高,是帮助小学生开阔眼界、提升语言认知能力和促进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学科。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仅停留在了字面意义,语文学习的目标设置得非常低,在课堂听课过程中也有较强的随意性。很多小学生生硬地接受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对于语言内容的理解比较死板,不懂得自主学习与创新。更有很多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很低,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课后很快就忘记,整个学习过程缺乏条理性,更不能有效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语文的学科价值发挥受到了很大限制,因此,教师必须探索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分析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1]。”程红和张天宝老师从“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三个层面对课堂有效性展开解读,同时也提醒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活动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从学生当前对知识的综合性掌握、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长远性学习观念的渗透三个角度落实。不仅要从课堂这一空间层面衡量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更要从时间层面给学生必要的学习引导,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得到同步均衡的发展。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灵动而开放的,教师应在课堂上与学生开展良好的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生成性思维,有所沉淀,更有所发展,这对小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限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语文课堂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限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原因是师生双方的配合不够深入。

教师教学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都陷入了一种误区,认为只要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扎实了。考查方式的片面性导致学生学习方式的单一化,学生只为了提高成绩而学习。教学中,很多教师强硬地向学生灌输一些字词的涵义,没有让小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个性化解读,小学生只能机械地识记。在小学阶段,学生还可以勉强通过机械性记忆弥补自身学习能力的不足,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需要记忆和理解的知识点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这种本末倒置的学习方式,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小学生自身学习特征的影响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在自制力方面相对不足。以阅读为例,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是每天阅读半小时,在任务布置的初期,学生大多能够坚持,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尤其是随着书面作业越来越多,很多学生就会放弃阅读。课堂教学亦是如此,上课前10分钟,学生往往能够有效集中精力听课和学习,10分钟之后,当教师讲解一些关键内容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可能已经分散了。还有很多小学生,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时,他们的注意力还停留在上节课或是课间与同学玩闹的游戏中,等到终于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教师的讲解已经进入下一个层次了。因为课堂听课的过程中存在断层,所以学生很难直接消化和理解教师讲解的知识,一节课的学习可能因此而荒废。如此一来,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就会比较零散,学习的目标更难以有效达成。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推进策略研究

教学好比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一场合奏,首先要把握好基调,接着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跟上节奏,最后达到情感共鸣。只有让学生的心中产生波澜,才能绽放出绚丽之花。

制订科学合理的语文学习目标

在每节课正式开始之前,教师都需要为学生确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这样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约束,改变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抓不住重点等缺点;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顺利达成一个又一个的学习目标,显著提升学习成就感,养成主动思考、积极创新的学习习惯。语文不只是要让学生识文认字,更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意义,提升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因此,结合具体的课程,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多元化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体验学习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古诗《钱塘湖春行》为例,在教学这首诗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能够背诵诗词,更要让学生全面感知诗词的优美意境,结合学生的个人理解,鼓励学生绘制自己心中的春行图。这一项学习任务,看似与语文课堂的关联性不大,但它从语言、思维、创新、审美等多个角度引导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意义。

围绕文本有效组织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始终要围绕文本展开。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多读文本、亲近文本、理解文本,还要让学生能够恰当自主地生成文本。如通过随课微写这种比较灵活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在充分了解文本的意义与结构的基础上,围绕文本展开创造性活动,让文本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学生充分体验语文学习的快感。语文教学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对字、词、句、篇、修辞、语言艺术、手法特色等的学习[2],都能够增强学生对语文美的全面认知。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运用文本这一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如《曹冲称象》一课,可借鉴的知识非常多,对大象外表的描述运用了很多比喻,通过文本,小学生能充分感知描述的恰当性及语言的神奇。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试着换一种方式来比喻大象,如:“大象的身体可以像棉被吗?”有的学生说可以,因为大象的身体很温暖;还有的学生说不可以,因为大象身体不柔软,更像一堵墙。这样的开放性问题,既考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能提升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再比如,《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进行叙述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说一下这个故事,让学生思考如果换一个思路该怎么说,看看哪个学生的讲解更有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教师要主导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有效学习,这比让学生干巴巴地背课文要有效得多。

围绕过程全面深入地评价

教学评价是语文课堂的重要一环,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仅具有诊断、矫正的作用,还具有激励、导向的重要价值[3],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激情,使语文教学更有效地展开。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直接的语言互动非常多,很多时候教师不需要刻意在课堂尾声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可以将评价贯穿学习的始终。如当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不应直接批评他,而可以点名让他朗读课文的一个段落,并让他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段落的意思。如果学生说得好,教师应给予肯定,表扬他的朗读非常精彩,对段落意义的把握也非常正确。这样一种巧妙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除了激励性评价之外,对于一些学习存在明显问题的学生,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诊断性评价。如班上有个学生学习非常认真,每节课都坐得端端正正,回答问题也非常积极,但是写作业时常常粗心大意,忽略一些细节。在批阅这个学生的作业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下一些诊断性评语:“你答题的样子非常认真,但对自己的作业答案也要足够认真,一定要有效检查和核对,这样你才会越来越优秀!”教师的评价要切中要害,这样学生不仅不会排斥,还会虚心接受并改正。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和语言关怀,比直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有意义得多。总之,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交互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学生需要结合教师的讲解来有效调动思维积极性。尤其是对于一些长且难的语篇,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通过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逐个突破学习难点,生成个性化认知,这样课堂教学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1998(5):35-37.

[2]樊红琴.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分析[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8(12):19-20.

[3]梁文华.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语言的策略研究[J].2018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2018.

作者:闫锡年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新华镇缠山小学

  • 索引序列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论文
  •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论文
  • 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论文
  • 论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方法
  •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论文答辩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