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群众文化方面的论文题目

群众文化方面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群众文化方面的论文题目

我觉得那些特征都太大,而且没有新意,我觉得可以从一些民歌的归类研究去入手;因为民歌是流传最广、最有典型意义的民间文学!!如果从其他的什么本质特征、基本特征、结构特征都太宽泛了,也没什么意义,自己一点东西都学不到!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库1. 当代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的个案分析2. 论当代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的公共导向3. 全球化语境中的公共物品概念解释4. 公共物品中的技术构成分析5. 论电子政务发展中的技术理念6. 城市环境管理政策的实证研究7. 电子政务规划设计的实证分析8. 基层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研究9. 城市景观环境和谐发展的政策研究10. 当代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研究11. 中国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的特色问题研究12.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贡献13.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困境分析14. 政治理念与行政体制改革15. 行政伦理的反腐功能析要16. 再造理论与城市社区再造的基本构想17. 构建现代农村社区商业网络的思考18. 从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探究和谐社区的创建19. 社区组织角色、职能定位与和谐社区建设20. 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区群众文化建设21.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管理模式及其转型22.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新探23. 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居民自治问题初探24. 社区业主委员会的发展与城市社区自治25. 论社区自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归类及自治功能26. 社区财务模式的设计及其选择研究27. 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模式的构建路径研究28. 公共事业规制与竞争制度模式29. 浅谈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体制改革30. 浅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不足及其改进建议31. 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大众文化活动组织管理 32. 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现代社会分层33. 行业型网络传媒及其经营管理 34. 中小城市文化事业机构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互动发展 35. 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途径研究 36. 公用事业单位应对危机事件的管理策略研究 37. 人本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38. 当前我国社区治安管理问题探讨 39. 互联网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40. 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探讨 41. 现阶段中国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探讨 42. 试论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 43. 试论公共事业单位的信息资源管理 44. 中外公益性组织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45. 中介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策略研究 46. 公共事业单位的品牌管理研究 47. 地方政府改善公共关系探析 48. 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对管理核心问题的分析 49. 公共事业管理中政府失灵现象研究 50. 公共事业管理的现状及前景展望 51. 城市交通管理的民众参与研究 52. 城市居民公共意识调查研究 53. 城市社区经营问题研究 54. 公共管理部门执行力建设研究 55. 区域公共利益竞争与地方保护主义研究 56. 文化公共管理与现代文化产业组织运作 57. 事业单位的流程再造及其组织变革 58. 自我管理团队及其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 59. 公共政策评估中的问题及对策 60. 低收入动迁居民的行为选择及其边缘化后果 61. 公共政策执行梗塞问题研究 62. 公共政策的多源流框架研究 63. 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 64. 社区居民自治:现代城市治理模式的基础 65. 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与社会工作介入 66. 论知识型员工的忠诚度管理 67. 城市“低保”政策过程中的社会排斥 68. 社会公共服务满意度研究 69. 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发展问题研究 70. 论我国行政指导制度的完善71. 行政程序的法律价值72. 试论行政不作为及其危害73. 行政补偿概念刍议74. 论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完善75. 我国地方政策制定中的问题及其对策76. 浅谈“政府上网”77. 论选人用人方式的创新78. 关于建立行政机关激励竞争机制的对策研究79. 公共权力腐败的成因及应采取的措施80. 简论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方向及其保障81. 经济欠发达地区县乡机构改革难点及对策探析82. 西部开发中的政府职能定位研究83. 城市社会中介组织的研究84. 政府行为失范及其约束机制建立85. 市场经济发展与政府信用的关系分析86. 公共政策执行研究87. 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与市场化改进88. 非盈利性组织的地位与作用研究89. 论城市社区公共产品供给90. 政府财政教育投入比较分析91. 第三部门发展与政府改革92. 试析公共政策分析中的人本原则93. 试论激励机制在中国公务员制度中的确立与作用 94.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人才管理思考95. 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96. 当代行政领导者的创新能力研究97.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98. 村民“自治”问题研究99. 浅析企业团体意识的培育100. 行政领导的方法与艺术101. 电子政府的内涵及对行政发展的影响102. 地方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与地位研究103. 地方政府竞争及地方保护主义研究104. 公共财政体制研究105. 信息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的利用研究106.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薪酬研究107. 第三部门(NGO)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108. 公共伦理对于构建廉洁政府的意义109. 试论农村公共品供给与新农村的建设110. 试论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创新111. 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分析112. 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113.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政府部门绩效评估体系构建114. 政府治理模式创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115. 浅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116. 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或宪政主义)去向的理论渊源和发展117. 政治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机制118. 当前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研究119. 税费改革对乡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能力的影响研究120. 权力腐败中的59现象研究121. 我国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22.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123. 居民小区中的物业管理问题探析124.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新型社区管理125. 浅谈集体上访的原因及对策126. 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与对策127. 我国村级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128. 浅谈政府机关的行政自由裁量权129. 浅谈入世背景下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130. 干部交流难的原因及对策131. 当前人力资源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分析132. 浅论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133.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134. 浅谈儒家道德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135. 浅析企业服务品牌的创建问题136. 浅析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师管理137.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人事管理的启迪138. 浅析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流失问题139. 浅论加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140. 试论电子政务的实施对推进政府作风建设的影响141. 浅析我国政府的信用建设142. 浅谈如何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塑造企业文化143. 社会保障与构建和谐社会144. 浅析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145. 浅析企业绩效考核中的问题及对策146. 浅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问题与对策147. 浅谈社区中的人力资源管理148. 公共行政人才资源开发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149. 浅析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问题及对策150.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研究151. 儒家文化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152. 企业危机公共关系管理研究153. 浅谈当代民营企业文化建设154. 浅析团队沟通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155. 浅析我国法治进程中道德与法律的冲突156. 浅析企业执行力157. 浅谈“公推公选”的目标定位158. 论官员问责制159. 浅谈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160. 乡镇合并后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61. 浅谈有奖发票制度的完善162. 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中国近代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历史及启示163. 经营城市及政府在其中的职能定位164. 浅谈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变迁165. 浅谈民营企业领导者的授权艺术166. 浅析我国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角色定位167. “两委会”的矛盾及其对策168. 基层政府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169. 浅谈政府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170. 浅谈组织目标的制定171. 农村养老主体问题探悉172. 浅谈我国的行政区划173. 浅论城市公共交通管理174. 论我国社会救助的不和谐——低保户的保行为175. 论当代企业推行目标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76. 国家公务员考试制度存在的误区及对策177. 我国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程序分析178. 电子政务—我国政府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179.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民增收180. 浅析政府在GDP与国民收入增长关系中的作用181. 对我国农村土地征用及管理现状的反思182. 浅析我国政府网站建设183. 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初探184. 浅析企业危机管理185. 浅谈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186. 从“鸡鸣狗盗”浅谈企业用人之道187. 浅论农村税费改革188. 农村基层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困境与对策189. 浅谈领导者的能力素质190. 论在科学发展观下的服务型政府的建设191. 试论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192. 企业公共关系沟通模式与价值分析193. 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及对策研究194. 执政能力建设与提高行政效率探讨195. 政府行政效率与行政成本分析196. 公平和效率与政府责任的探讨197. 行政绩效初探198. 公平和效率与政府责任的探讨199. 论我国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200. 地方政府绩效考评探析201. “守夜人”角色与政府主导型之辨202. 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向203. 论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204. 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205. 地方代表大会对政府的法制监督研究206. 论社会主义国家开展政府公关的必要性207. 政府公关对搞好政民关系的意义探讨208. 中外政府经济职能比较研究209. 城市公共企业评价(或改革)探讨210. 论电信市场的政府管制211.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改革研究212. 我国行政监督的回顾与思考213. 各国行政监督比较研究214. 西方行政改革的研究215. 我国行政决策体制的改革216. 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诉求机制、利益整合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研究217. 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要素分析218.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探讨219.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动因与对策研究220.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2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医疗卫生管理(基础教育管理、环境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22. 我国村民自治组织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23.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问题的分析224. 关于中国农民“离土”问题研究225. 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226. 试述农业保护政策227. 行政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比较研究228. 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度研究229. 试论现代领导者的影响力23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思考231. 浅议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与对策232. 我国乡镇机构改革的焦点与对策研究233. 论我国村级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234. 浅议行政听证制度的发展与改革235. 转型时期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理论探讨236. 论社会转型的挑战与我国行政协调机制的变革237. 当前我国行政机制的生态平衡分析238.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行政管理理念创新探析239. 社会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对策思考240. 科学发展观与政府管理创新探讨241. 论政府管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定位242. 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243. 拯救“志愿失灵”244. 培育志愿精神,奠定公共事业组织发展基础245. 牵手合作,共建和谐——市场经济添加下准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246. 优化制度环境,发展公共事业247. 公共责任监督机制研究248. 事业单位体制改革249. 事业单位民主管理研究250. 社会团体治理结构研究251. 社会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对策思考252. 科学发展观与政府管理创新探讨253.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行政管理理念创新探析254. 政府行政效率与行政成本分析研究255. 公共决策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研究256. 论我国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257. 执政能力建设与提高行政效率探讨258. 政府公关对搞好政民关系的意义探讨259. 公共事业民营化问题研究260. 中国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探讨261.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色与发展262. 国家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初探263. 公务员聘用制度研究264. 建立健全公务员培训机制初探265. 国家公务员制度考核研究266. 强化公务员绩效考评的思考267. 论国家公务员的激励机制268. 以人为本在国家公务员管理中的作用269. 论公共部门内部治理中的公平问题270. 行政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思考271. 中国的公民社会建设问题探讨272. 论社会转型的挑战与我国行政协调机制的变革273. 当前我国行政机制的生态平衡分析274. 以企业精神打造公共事业组织275. 试论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276. 提高企业培训有效性的对策分析277. 管理者开展有效沟通的路径研究278. 人力资源的战略与规划关系分析279. 浅谈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有效激励280. 民营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281. 人力资源之招聘分析282. 现代企业绩效考核低效之成因分析283. 论人力资源的柔性化趋势284. 提高员工忠诚度的对策研究

看看以下资料能不能帮助你,希望对你有用 民间文学 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人民的口头创作。它包括神话、民间传说(见中国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见中国民间故事)、歌谣、民间叙事诗、说唱文学(如平话)、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文学作品。 民间文学的特征 ①口头性。用口头语言创作和传播是民间文学的一个主要特征。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广大劳动人民不能使用文字,他们只能用口头语言去构思、表现和传播。现在,大多数人已经认识文字,但不少的场合,他们仍然要用口头语言歌咏或讲述广大人民熟悉的、千百年来民间传承的文学形式,如故事、歌谣等。 ②集体性。民间文学作品,是群众的集体创作。所谓集体创作,既包括作品内容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形式和艺术表现以及作品的所有权等诸方面,更包括整个创作和流传的过程。有些作品,在不断传唱或讲述的过程中,受到无数唱述者的加工、琢磨。所以,民间文学作品一般无法署名。有一些民间文学作品,经群众中具有优秀才能和丰富经验的歌唱者、说故事人的加工,具有一定的个性,但其个性是能够与广大群众口头创作的集体性融和在一起的。 ③变异性。由于口头语言的不稳定性,民间文学作品在流传和讲唱的过程中,常常因时间、地域、民族的不同,以及传播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听众的情绪变化等因素,而有所变异。这种特征是上文所述的口头性、集体性所产生和自然的果实。 ④ 传承性 。民间文学同风俗习惯一样,一般都靠行动、语言传播和继承。这种群众集体传承的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生命力。德国16世纪的民间故事《约翰·浮士德博士的一生》不仅在当时深为人们所喜爱),后来也一直在民间流传,成为后世作家(如歌德)创作取材的源泉。 ⑤直接的人民性。在衡量文学的价值时,往往提出“人民性”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人民的口头创作有它的巨大优越性。民间文学的作者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它的见证人。具有优越的人民性的民间文学,内容相当广阔,它蕴藏和放射着人民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和献身精神等崇高思想和美德。民间文学不仅表现了人民的痛苦和希望,也表现了他们的典范人格和崇高品质。 ⑥优越的艺术性。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一种用语言以及兼用表演的艺术。它必然在某些方面具有艺术的特点。散文故事、叙事诗等大都有人物、情节,长诗、短谣以及部分谚语、谜语,大都有一定的句式和韵律,小戏有故事情节与对唱形式等。但仅仅这些还不能完全证明它的艺术性。许多民间文学作品还有独自的和优越的艺术特点。中国近年陆续发现的兄弟民族史诗,其艺术成就使世人惊异。至于那些多得数不清的情歌和抒情歌谣,在表现欢乐和痛苦的情思上 ,往往超越作家的同类作品 。而那些短小的故事 、谚语、歇后语,真正使思想、经验、智慧凝缩得像 5个指头捏紧的拳头 。从风格上说,朴素、简练 ,是一般民间文学的特点。总之,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和优点是多方面的,有的还是不可企及的。 民间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 民间文学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它凭他们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和流传,它反映了他们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它直接或间接地为他们的生活服务——给以知识 、教诲 、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构成部分。与一般专业作家文学相比,在这一点上,民间文学有其独特性。由于它的作者人数众多和生活在底层,他们能够更广泛、深切和精确地反映社会生活。它的社会功用,也和书面文学颇有不同的地方。许多民间谚语就是劳动人民生活和劳作的教科书。不少劳动歌,是他们在各种劳作中调整呼吸、动作和鼓舞情绪的不可缺少的东西。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着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永远给予广大人民以鼓舞力量。 民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 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的书面文学在内容与形式方面有很大歧异。但这两种文学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从来源说,它们的共同根源是原始文学。在没有阶级的社会里,文学的一些种类——神话、歌谣、传说大抵已经产生,这是氏族和部落大众共有的文学。阶级社会形成后,替上层阶级服务的文艺专职人员以及史官、诗人和宗教执行者产生了,文学日益书面化。与原始文学的传统距离远了 。但是 ,广大的下层人民因为被剥夺了文字的使用权,基本上仍沿用着原始文学的传统,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前进加以变化。这两种本来同一发源的文学的性质和面貌,在长期的阶级社会里呈现出极大的不同,形成对抗或对立的状态。 另一方面,这两种文学又互相影响。不但有不少民间文学作品被记录下来成为书面文学;而且,不少书面文学的诗歌、故事、传奇、小说等体裁,往往也是由民间文学发展而成的。至于书面文学取材民间文学或用它作“词藻”的,就更多了。同时作家的书面文学,在思想、想象和语词等方面也多少对民间文学起过一定的影响。到了现代,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思想等的剧变,两种文学互相影响的地方就更加增多。 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影响 民间文学是多民族的民间文学,各民族的民间文学存在着相互交流、影响的明显现象。不同民族在文化上互相影响和互相促进。在中国,汉族的民间文学,与各民族民间文学交错着、联接着。特别是那些民族间接触较早或居住交错、比邻的民族所产生影响或承受影响的痕迹更为显著。 各民族之间民间文学的接受影响,大都是以自己民族的生活和文化为基础,对它进行选择、取舍、改造、加工。他们尽力使它民族化。这是民族间文化交流影响的自然法则。 民间文学的世界关系 民间文学的某些体裁,如民间故事,在国境以外,甚至在地理上相隔较远的地区,民族的民间故事 、传说和谚语等 ,不仅有许多构思 、表现手法相似,有的故事连基本的人物、情节都相同或相似。像灰姑娘型故事、天鹅处女型故事等"世界大扩布"的民间叙事作品,就属这一类。此外,像故事或叙事诗里,某些构思或部分情节相似的,可能是直接或间接受别的民族影响的结果。如中国与邻国印度、朝鲜、日本等,就有长久的文化上的交往。因此,中国的民间文学与那些国家的同种类作品的关系相当密切。从民间文学的互相交流、影响现象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及文化的交流是源远流长的。 民间文学的研究 民间文学是国家、民族中广大物质财富生产者所创造和拥有的精神财富。它不但有自己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也有它独特的表演过程和传播方式。对民间文学进行研究的学科称为民间文艺学。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各类民间文学作品进行的探索和阐明,或对它的历史进行清理和论述。近年来,学术界把民间文学作为民族文学的重要部分给予科学的探索和确当的叙述,给予民间文学以应有的地位。 民间文学的搜集、研究与文化史以及文化学的关系,同样是密切的。文化史和文化学的探究、叙述应该以世界的或民族的整个文化为对象。要叙述一个国家的文化史或文化学,决不能抛掉民间文学这种重要的精神文化产物,否则,不仅概括不周全,还可能影响到对整个文化现象评价和叙述的准确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知识产权制度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在知识产权的利用方面,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的公共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挑选的公共管理论文题目,希望大家喜欢!

1. 基层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研究

2. 城市景观环境和谐发展的政策研究

3. 行政伦理的反腐功能析要

4. 再造理论与城市社区再造的基本构想

5. 构建现代农村社区商业网络的思考

6. 从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探究和谐社区的创建

7. 社区组织角色、职能定位与和谐社区建设

8. 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区群众文化建设

9.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管理模式及其转型

10.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新探

11. 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居民自治问题初探

12. 社区业主委员会的发展与城市社区自治

13. 论社区自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归类及自治功能

14. 社区财务模式的设计及其选择研究

15. 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模式的构建路径研究

16. 公共事业规制与竞争制度模式

17. 浅谈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体制改革

18. 浅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不足及其改进建议

19. 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大众文化活动组织管理

20. 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现代社会分层

21. 行业型网络传媒及其经营管理

22. 中小城市文化事业机构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互动发展

23. 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途径研究

24. 公用事业单位应对危机事件的管理策略研究

25. 人本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26. 当前我国社区治安管理问题探讨

27. 互联网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28. 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探讨

29. 现阶段中国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探讨

30. 试论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

31. 试论公共事业单位的信息资源管理

32. 中外公益性组织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33. 中介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策略研究

34. 公共事业单位的品牌管理研究

35. 地方政府改善公共关系探析

36. 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对管理核心问题的分析

37. 公共事业管理中政府失灵现象研究

38. 公共事业管理的现状及前景展望

39. 城市交通管理的民众参与研究

40. 城市居民公共意识调查研究

41. 城市社区经营问题研究

42. 公共管理部门执行力建设研究

43. 区域公共利益竞争与地方保护主义研究

44. 文化公共管理与现代文化产业组织运作

45. 事业单位的流程再造及其组织变革

46. 自我管理团队及其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

47. 公共政策评估中的问题及对策

48. 低收入动迁居民的行为选择及其边缘化后果

49. 公共政策执行梗塞问题研究

50. 公共政策的多源流框架研究

51. 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

52. 社区居民自治:现代城市治理模式的基础

53. 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与社会工作介入

54. 论知识型员工的忠诚度管理

55. 城市“低保”政策过程中的社会排斥

56. 社会公共服务满意度研究

57. 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发展问题研究

58. 试论行政不作为及其危害

59. 59.行政补偿概念刍议

60. 论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完善

61. 我国地方政策制定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62. 浅谈“政府上网”

63. 论选人用人方式的创新

64. 关于建立行政机关激励竞争机制的对策研究

65. 公共权力腐败的成因及应采取的措施

66. 简论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方向及其保障

67. 经济欠发达地区县乡机构改革难点及对策探析

68. 西部开发中的政府职能定位研究

69. 城市社会中介组织的研究

70. 政府行为失范及其约束机制建立

71. 市场经济发展与政府信用的关系分析

72. 公共政策执行研究

73. 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与市场化改进

74. 非盈利性组织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75. 论城市社区公共产品供给

76. 政府财政教育投入比较分析

77. 第三部门发展与政府改革

78. 试析公共政策分析中的人本原则

79. 试论激励机制在中国公务员制度中的确立与作用

80.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人才管理思考

81. 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82. 当代行政领导者的创新能力研究

83.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

84. 村民“自治”问题研究

85. 浅析企业团体意识的培育

86. 行政领导的方法与艺术

87. 电子政府的内涵及对行政发展的影响

88. 地方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与地位研究

89. 地方政府竞争及地方保护主义研究

90. 信息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的利用研究

91.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薪酬研究

92. 第三部门(NGO)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93. 公共伦理对于构建廉洁政府的意义

94. 试论农村公共品供给与新农村的建设

95. 试论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创新

96. 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分析

97. 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

98.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政府部门绩效评估体系构建

99. 政府治理模式创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100. 浅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101. 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或宪政主义)去向的理论渊源和发展 102. 政治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103. 当前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研究

104. 税费改革对乡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能力的影响研究

105. 权力腐败中的59现象研究

106. 我国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07.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108. 居民小区中的物业管理问题探析

109.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新型社区管理

110. 浅谈集体上访的原因及对策

111. 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112. 我国村级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13. 浅谈政府机关的行政自由裁量权

114. 浅谈入世背景下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115. 干部交流难的原因及对策

116. 当前人力资源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分析

117. 浅论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118.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119. 浅谈儒家道德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120. 浅析企业服务品牌的创建问题

121. 浅析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师管理

122.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人事管理的启迪

123. 浅析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流失问题

124. 浅论加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

125. 试论电子政务的实施对推进政府作风建设的影响

126. 浅析我国政府的信用建设

127. 浅谈如何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塑造企业文化

128. 社会保障与构建和谐社会

129. 浅析福建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130. 浅析企业绩效考核中的问题及对策

一、绩效考核与管理(丰俊功)

1、政府绩效管理

平衡记分卡在地方政府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平衡记分卡在XX市政府XX部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平衡记分卡在党政部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平衡记分卡在XX市政府XX部门党政管理部门中的应用研究

2、公务员绩效考核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研究

XX市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

XX市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研究

XX部门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

XX部门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研究

XX市基于平衡记分卡的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

XX部门基于平衡记分卡的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

XX部门基于平衡记分卡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研究

XX市XX部门公务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

XX市XX部门公务员量化绩效考核研究

XX市公务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

XX市公务员量化绩效考核研究

XX市公务员分类分等绩效考核研究

XX市XX部门公务员分类分等绩效考核研究

XX市公务员分类分等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

XX市XX部门公务员分类分等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 XX市政府公务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综合管理类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

中国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

中国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

3、市政学

XX市户籍制度改革研究(选取有户籍制度改革有特色的城市) XX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研究

4、电子政务

XX市政府网站绩效考核研究

电子政务在XX市XX部门中的应用研究

政府采购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研究

二、行政与政策(于海艳)

1、危机管理

突发公共事件的政府预警机制研究

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政府应急管理机制

2、户籍制度改革

3、行政垄断

4、行政机构改革

地方政府与市场化改革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改革

第三部门发展与政府改革

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变革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行为研究

5、行政职能转变

中国入世与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服务型政府

乡镇政府经济职能探讨

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职能研究

6、公共政策执行研究

7、当代中国公民参政研究

互联网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

8、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公共政策选择

三、政治、制度、社区、非政府(韩丽雯)

1、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

2、 中国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问题

3、 服务型政府的监督机制问题

4、 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

5、 中国政府的危机管理

6、 当代中国的党政关系

7、 当代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探讨

8、 当代中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

9、 当代中国“条条”与“块块”的关系问题

10、 当代中国政府的大部体制的问题

11、 当前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12、 政治民主建设问题

13、 当前中国的政治文化建设问题

14、 非政府组织的法规建设探讨

15、 非政府组织存在的理论基础探讨

16、 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功能探讨

17、 非政府组织的内部管理探讨

18、 非政府组织对中国政治权力结构的影响

19、 城市社区管理的理论基础

20、 城市社区管理的模式探讨

21、 城市社区管理的法律保障问题

22、 非政府组织与社区发展问题

23、 建立和完善我国NGO组织监督机制(以汶川地震为例)

24、 简析非政府组织(NGO)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作用

四、社会学、社保、社会调查、社会工作(王静)

1、社会保障类:

理论类---公平还是效率: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理性选择与思考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制度研究

农村类---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

当代中国的农村养老问题

农民工社会保险(养老、工伤、医疗等)问题研究

我国农村与城市社区社会保障政策的反差分析

农民工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建设(可运用社会排斥理论)

农民工就业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研究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我国农村“五保”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研究

农村扶贫问题研究

城市类-当代中国城市贫困问题与社会救助政策研究

当前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分析

完善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衔接问题研究

城镇人口结构性失业的突出矛盾及治理体系

我国城市“低保”制度建设的实证分析

就业失业类-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社会保障促进研究

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障的制度选择

非全日制就业(或灵活就业、自谋职业)的社会保险政策建议

国外失业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国际社会治理失业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我国失业预警系统与就业对策研究

转型时期结构性失业的救济及职业培训政策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制度并轨对我国就业形势的影响 其他--银色浪潮的冲击下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养老保险的制度转制成本及其化解

对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架构的思考

我国军人的社会保险制度建设

灾害救助研究(以汶川地震为例)

商业保险消费心理研究

商业保险需求群体的实证分析

2、社会现象类:

基于网络社会下的青少年“文化反哺”现象研究

探析和谐社会理念下的社会流动机制建设

网络民意与公共治理模式的转型

论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现代生长

3、社区类:

社区矫正中的政府角色与社会力量

社区矫正在矫正青少年罪犯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社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落实及有关对策

从建设市民社会的载体看社区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中社区的角色地位

4、应用实务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当前大学生网络素养实证研究;

民办高校学生多元评价体系的实施;

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群体状况调查

民办高校贫困生救助体系状况调查

广告对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观的影响;

大学生宿舍文化(或流行文化)现象调查;

人力资本与大学生职业地位获得研究

大学生就业中的歧视(性别、地区、学校等)及其应对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养老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

我国社会志愿者制度的现状分析

某社会问题的现状,原因,对策分析

某城市社会中介组织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国政府对民间组织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城中村:农村城市化的困境与出路

转型期城市社区自治:理念、问题及建议

试论和谐社区理念下政府与社区关系的重构

中国社会分层研究

中国社会流动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控制问题研究

5、社会理论研究

当代中国城乡二元化结构分析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分化

当代中国弱势群体分析

社会舆论与社会风向对当代中国社会政策选择的影响

传统孝文化与家庭代际和谐

五、(多俊岗)

六、(刘亮、黄春梅、陈国杰、蔡敏)

1、行政伦理

2、行政文化

3、社会信用研究(包括信用理论、信用机制、信用制度、信用评价内容)

七、行政法、公务员(胡海春)

1、 论我国公务员的考试选拔机制

2、 公务员监督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3、 国家公务员保障机制研究

4、 论我国公务员保险制度发展的方向

5、 对完善公务员廉政制度建设的思考

6、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

7、 公务员聘用制度研究

8、 中国公务员职务晋升制度的不足和对策

9、 公务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10、 西方文官制度研究

11、 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点研究

12、 公务员保障机制研究

13、 公务员制度与行政效率

14、 论国家公务员收入的规范化

15、 建立健全公务员培训机制

16、 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度的意义

17、 论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18、 论中国公务员的退出机制

19、 论公务员回避制度研究

20、 完善我国公务员的选任制度

21、 健全国家公务员的监督制度

22、 中西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23、 试比较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与近代公务员制度之异同.

24、 公务员管理研究

25、 浅析公务员的高薪养廉问题

26、 行政法制

27、 依法行政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的若干撰写指南

适应对象: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及MPA

Copyright©bydepartmentofpublicadministration,CSU

群众文化方面的论文

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的论文

摘 要: 本文描述了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介绍了群众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的措施,以确保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 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

近年来,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相应的得到了提升。所以,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得到了发展。群众文化活动起源于基层,发展于基层,与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群众文化活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与号召力,它是指为满足广大民众的精神需求,群众直接参加的活动。群众文化活动对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群众文化活动既可以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多样化,也可以繁荣我国的文化。所以,在新时期加强群众文化的策划与组织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

(一)群众文化生活具有灵活性。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通常以小型文化活动为主。小型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性活动。小型文化活动是维系基层群众正常文化生活的基本要素,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大型文化活动能够在丰富基层文化信息、开阔群众的视野、提高审美水平和精神文明、锻炼群众文化骨干队伍、培养全局观和纪律观念、提高群众自主管理的能力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二)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寓教

于乐性。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规律在于通过文化活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通过传播科学文化和艺术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的文明及审美水平,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任务。通过文化娱乐手段培养广大群众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积极平和的社会心态,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根本目的。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工作

(一)廓清理念目标。成功的策划对广大受众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而且对于社会大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多个角度都会产生延续性影响。而通常所说的成功,就是以一定时期广大受众的普遍心理需求为依据,运用别具一格的媒介宣传手段展示当今社会存在的崇高的理念与观点,进而达到策划目的。策划者在活动一开始就需要定位好目标与内容、主题以及所反映的社会各方面影响。需要以历史的角度,把握时代的角度,同时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才能使策划活动意行高远。这需要策划者们在生活中经常关注一些社会现象,长期积累,对某一角度敏锐洞察,这是对日常信息积累的大量提炼,是思维灵感顿悟的重要过渡。

(二)突出创新特色。当前,一些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模仿痕迹很重,面目雷同,缺少原创性。某一活动的场景让人们感觉似曾相识,还感觉到多次相识。大大降低了活动的吸引力。创新设计,做到个性鲜明,是当今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必须重视的问题。这需要策划者具有创新智慧和勇气。

(三)科学制定活动方案,落实活动行程。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很强的组织性,因此要科学制定活动方案,分布落实活动行程。首先要制定活动策划方案。活动的策划方案只有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才行具体组织实施。其次,筹备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的筹备阶段需要落实活动项目,具体分为:创作、编排及排练节目;选择合适的活动场所;设计与制作服装、灯光、舞美;准备音响设备等。每个环节都应该派遣专门的负责人员,各方面准备工作皆完成后,还需组织人员进行专门的检查。再次,合成活动的整个行程。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幕前夕,应进行一次彩排,从中发现活动的问题,并及时的处理,而每一个活动或分工都应该有专门负责人,通过及时的沟通和联络,有效的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工作

(一)成立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机构。群众文化活动是一个有组织的活动方式,而组织机构是整个群众文化活动的领导机构。因此,在成立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机构时,应成立活动的机构组委会,并把相关组织或相关部门的领导安排进机构组委会,再根据工作形式的复杂情况,成立相应的组织顾问、总策划人员、总导演、舞美师、灯光师、舞台监督、安保及后勤等具体的工作小组,专门负责宣传、策划、协调、安保、后勤等工作。

(二)注重细节。好的策划不仅强调整体上的把握,还强调在细节上的把握。大型群众文化活动规模大,环节多,情况复杂,并且琐碎的细节也会增加。大型群众文化活动越精彩,就要在细微处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其精神追求。细节上面所体现出的细腻,能够让人切实感受到整个大型活动的细腻氛围,积极引导人们去关注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细微之处,进而能够给人从整体上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还要注意整个大型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某些“意外”的情况,通过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防止整个活动过程中出现意外。

(三)注重技术与质量。大型活动的开展应具备切实可行的执行方案,公安部应对此类大型活动予以行政许可。在活动准备开展之前,策划方应将相关需要审查的文件交予相关部门进行审阅与批准,还需要勘察检验所有相关部门工作,做好监督。活动正式开展前,还应预测各种情况的发生,包括活动能否按计划进行、活动效果评估,确保决策进入计划中的轨道。大型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因此在活动策划过程中,各个部门必须协调合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同时必须参照各个行业不同的要求和准则,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制定策划方案,不仅要注重方案的技术含量及其质量,而且还注重方案的可行性与实效性,确保其能够科学、有效、安全、可靠地投入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为人们带来一项别开生面且十分有益的文化盛会,丰富人们的生活。

总之,要想使群众文化活动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我们必须在实际的工作中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全面把握,通过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时效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让群众在参与中得到艺术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思想的净化,从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何丽平. 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策划研究[J]. 大众文艺,2013,24:12-13.

[2]王敬明. 论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J]. 群文天地,2013,02:49-50.

[3]高波. 新形势下大型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J]. 大众文艺,2014,10:30.

新时期群众舞蹈文化发展的价值及创新建议论文

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特别是作文中不可忽视的议论文,议论文的样式有社论、评论、读后感等。那么议论文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新时期群众舞蹈文化发展的价值及创新建议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舞蹈艺术被称为“艺术之母”,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群众舞蹈是舞蹈艺术领域的一个分支。群众舞蹈是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群众舞蹈文化是社区文化活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区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群众舞蹈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要积极采取措施,引导人们认识群众舞蹈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领悟群众舞蹈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推动群众舞蹈的发展。

关键词:

新时代;群众舞蹈;文化发展;

引言:

进入新时代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们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也是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一方面,群众舞蹈不仅能够锻炼人们的体魄,也能愉悦人们的心灵,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因此,群众舞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积极发展群众舞蹈文化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时也是社区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一、群众舞蹈文化的基本概述

群众文化是由广大的人民群众在日常的生活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并且在生活与劳动的过程中得以不断发展与传承,群众文化具有多种表现形式,比如:绘画、音乐、书法、武术等,群众舞蹈也是群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对于专业文化来说,群众文化更加贴近人民的生活与实际,同样的,相较于专业舞蹈,群众舞蹈更加“接地气”,更容易与人民群众产生共鸣。通过一个地区的群众舞蹈文化,我们可以看到舞蹈文化背后所传递出来的人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等。

群众舞蹈是相对于专业舞蹈来说的,具有群众性的舞蹈,是舞蹈艺术领域的一个分支。“群众舞蹈文化作为生活文化与艺术文化的结合,是一种非语言文字又具有强烈的传播作用的群体动态文化,是群众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艺术体现。”[1]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群众舞蹈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成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不能忽视的一种文化形式。群众舞蹈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原始社会人们手舞足蹈的庆祝活动开始,到汉代群众舞蹈取得飞跃式发展,汉代“百戏”的流传对该舞蹈的发展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人们十分重视舞蹈活动,并且有专门的舞蹈编导,开放的群众性歌舞游乐活动,对于群众舞蹈的传播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宋代开始,纯粹的歌舞活动逐渐向戏曲转化,舞蹈不再以单独的形式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加之我国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特点,我国形成了多样化的群众舞蹈。

二、新时代群众舞蹈文化发展的价值意义

(一)有利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象征。同时,文化又具有多种表现形式,舞蹈文化是其中之一,而群众舞蹈是舞蹈文化的其中一种,所以说,群众舞蹈文化的发展能够推动文化建设。群众舞蹈文化具有群众性、多样性、娱乐性、地域性等特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群众舞蹈各有不同,这样的舞蹈形式不仅丰富了舞蹈文化的种类,而且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大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相应的生活观念、生活态度也不断地改变,群众舞蹈也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以其独特的形式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国民身体素质

群众舞蹈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与劳动中对人生的感悟,更加贴近群众,形式也更容易被群众所认可。近几年来,参与到群众舞蹈中的人数越来越多,人们在享受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强健了体魄,人们在参与群众舞蹈的同时能够使自己的身体得到释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各种各样的疾病破坏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多数人的身体与精神都处于亚健康状态。群众舞蹈的存在,能够让人们在伸展活动四肢的舞蹈动作中释放与舒缓压力,同时还提高了身体素质与自身的审美修养。群众舞蹈是值得推广的一项活动,对于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三、新时代群众舞蹈发展中的存在问题

(一)政府部门对群众舞蹈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群众舞蹈的发展更加自由,参与者众多,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缺少专门的活动场所,也没有固定的经费投入。群众舞蹈活动所需要的服装、道具以及音响设备等物品,都需要参与者自己出钱。虽然群众舞蹈参与者人数众多,但是却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他们的活动场所大多是公园以及社区旁边的空地,场所不够大,设施不齐全,并且群众舞蹈活动需要占用大面积的场所,活动时间也不固定并且会影响其他人的休闲娱乐。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政府对群众舞蹈的关注不够,政府部门没有切实认识到群众舞蹈对于文化发展的意义,没有看到群众舞蹈在推动人们身心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群众舞蹈的发展缺少专业的教员指导

群众舞蹈不同于专业舞蹈,更具群众性的特点,参与者大多数是业余爱好者,或者退休人员,舞蹈群体没有专业的教员指导。群众舞蹈动作缺乏规范性,并且缺乏稳定性。群众舞蹈参与者人数众多,又多以锻炼身体、愉悦心情为主要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群众舞蹈动作过于简单和随意,甚至动作不统一。这一群体中缺少专业人员指导,人们只是将群众舞蹈当作锻炼身体的活动,并没有将其看作正式的舞蹈。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这导致了舞蹈内容单一、趣味性不强、无创新力,久而久之,失去了这门艺术的精神营养功能”[2]。

(三)群众舞蹈参与者的舞蹈文化知识匮乏

专业学习舞蹈的人员,不仅学习舞蹈动作,也会学习舞蹈文化知识,了解每个舞蹈背后的历史渊源。这种情况下展现出来的舞蹈动作不仅仅是肢体的摆动,而是融入了情感的动作表达,更容易吸引人,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但是群众舞蹈参与者大多是退休人员,这类群体不追求优美又有内涵的形态,大多数人仅仅是为了活动身体,这也造成他们不去探究舞蹈的深刻内涵,不了解舞蹈的本质。群众舞蹈参与者缺少专业的舞蹈文化知识,所以,学习到的只是舞蹈动作,而没有展现舞蹈文化,这不利于群众舞蹈文化的传承。

(四)群众舞蹈参与者比例不均衡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群众舞蹈的参与者比例不均衡,年龄集中在五十岁左右,并且以退休女性为主,中老年女性是主要的参与者,而青少年人群几乎不参与群众舞蹈活动,男性参与群众舞蹈的比重也较少。中老年男性对于群众舞蹈的兴趣不高,他们更容易被象棋、太极等活动吸引,而青少年更喜欢专业的、创新型的舞蹈活动,对于娱乐性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不敏感。并且我们要认识到,参与者比例不平衡,不是某个地区或者某个社区的个案,而是各个地区普遍存在这种情况,这样的情况阻碍了群众舞蹈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四、新时代群众舞蹈文化发展的加强策略

新时代群众舞蹈文化发展的加强策略可以从提高重视,政府部门积极引导群众舞蹈的发展,组织培训,定期开展群众舞蹈文化教育活动和加大创新,创作具有当地特色的群众舞蹈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提高重视,政府部门积极引导群众舞蹈的发展

“想要有效加强群众舞蹈文化建设,加大对群众舞蹈文化的投入是关键。”[3]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提高对群众舞蹈文化的重视程度,根据当地群众舞蹈的发展实际,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加大对群众舞蹈的资金投入,建设文化活动室,使群众舞蹈参与者能够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同时,利用政府投入的资金,置办一批舞蹈活动所用的设施装备以及舞蹈道具,为群众舞蹈文化建设提供便利。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积极宣传群众舞蹈的优势,利用多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群众舞蹈对参与者的身心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鼓励男女老少积极参与群众舞蹈,推动群众舞蹈文化的发展。政府部门要重视群众舞蹈文化的发展,认识到群众舞蹈文化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安排专门的群众舞蹈文化管理人员,从而不断地提升群众舞蹈参与者的整体素质,推动群众舞蹈的发展。

(二)组织培训,定期开展群众舞蹈文化教育活动

专业舞蹈与群众舞蹈都是舞蹈领域十分重要的舞蹈形式,二者的发展均对推动舞蹈文化有重要意义。但是,专业舞蹈的学习者不仅能够学习相关的舞蹈文化知识,而且有专门的舞蹈老师教授舞蹈形体动作。通过调查发现,各地区的群众舞蹈参与者大多数是五十岁左右的女性,他们不是专业的舞蹈学习者,对于舞蹈文化的知识了解不多,为了更好地宣传群众舞蹈文化,对参与者进行群众舞蹈文化知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参与者通过学习舞蹈文化知识,会加深对群众舞蹈的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舞蹈动作的内涵,在舞蹈表演中才会投入更多的感情,群众舞蹈文化才能更好地吸引人们的眼球,从而达到传承群众舞蹈文化,进而促进舞蹈文化发展的作用。除了对群众舞蹈参与者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外,还要聘请专门的舞蹈老师对他们进行培训,现在的群众舞蹈大多是广场舞,动作既少又简单,聘请专业的老师对参与者进行舞蹈动作指导,这样参与者能够学到更多的舞蹈动作,动作也会更加规范。通过对群众舞蹈参与者进行理论知识和舞蹈动作的培训,对于群众舞蹈文化的宣传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三)加大创新,创作具有当地特色的群众舞蹈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文化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既保留了优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部分,又不断添加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相应的,群众舞蹈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要想传承一下去,也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作具有当地特色又与时俱进的群众舞蹈,推动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创作群众舞蹈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特色,将其融入群众舞蹈中,既有助于加强群众舞蹈参与者对当地文化的认识,也有助于人们通过观看群众舞蹈表演了解当地文化,促进文化的传播。现有的群众舞蹈几乎千篇一律,不同地区的群众舞蹈却有极高的重合度,这样的情况不利于群众舞蹈文化的发展,所以要积极创新舞蹈,加入符合当地特色的内容,才能保证群众舞蹈不被淘汰。

五、结语

任何一门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内容最终都会被淘汰,群众舞蹈的发展有深厚的历史根基,但是,如果不与时俱进,迟早会被时代的车轮碾压。与专业舞蹈相比,群众舞蹈更具娱乐性、群众性,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它的价值性,要认识到群众舞蹈的发展对国民身心健康的积极意义,看到群众舞蹈对文化的推动作用。因此,要解决好群众舞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发展符合新时代人民群众要求的舞蹈。

参考文献

[1]胡梦颖.当代中国社区文化建设背景下的群众舞蹈文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4.

[2]杨金花浅议群众舞蹈文化发展的现状及思考[J]大众文艺,2018(04):20.

[3]滕菲.基于文化建设背景下的群众舞蹈文化开展路径探索[J]戏剧之家.2019(29):241.

群众文化活动对群众文化素养的作用论文

摘要 :群众文化活动将在提高群众文化素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可以促进群众的身心发展;有利于群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群众文化话动有着多样的方式和途径,是提高群众素质教育的良好载体。

关键词 :群众文化活动;身心发展;审美观;教育载体

群众文化活动是非专业的人,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发展的社会性文化活动,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创造,发展并逐步完善起来的。丰富的内容不仅使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加多彩,而且还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境界,是提高群众素质的重要推动力。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心理健康、富有激情、知识广博,创意无限的高素质人才,群众文化活动在培养群众文化素养中显示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群众文化活动可以激发群众的创造性,激发参与的主动性,促进群众身心发展

我们都知道,群众文化活动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各类活动可以挖掘、发现群众中的优秀文化艺术人才,可以激发蕴藏在群众中的文化艺术创造力与想象力,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各类不同人群的兴趣爱好,可以促进群众心理健康,提高健身水平。好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创造精良的文化艺术产品,创造美好的文化艺术氛围环境,创造文化和艺术的崇高精神境界。因此,为了让更多的文化活动惠及群众和更多的文化成果与群众共享,群众文化活动要互动性、丰富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不能单纯进行枯燥的说教,也不能纯粹追求感官的娱乐与刺激,而应该寓教于乐,文以传道,艺以载道,让老百姓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同时,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以多层次的开发群众中各类人才的潜力。尤其是有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以情动人,可以使群众开阔眼界,了解世界,让人们在欣赏美、享受美的同时,接受心灵美学教育,并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得到心灵净化。群众通过文化艺术活动接受这种教育是自愿的,因此容易激发他们的热情,点燃他们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性情。

二、群众性文化活动有利于群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

文化艺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依靠形象来反映美、表现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按照美的规则把握和再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并用美的.感染力来影响社会生活。群众文化活动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推手,群众文化活动的产品是一种精神产品,是时代精神的折射。人类通过多种途径认识美,多种方式创造美,多种艺术追求美,进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丰富、艺术的繁荣。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群众知道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炫彩斑斓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都给人以力与美的享受,群众通过各类文化活动,不仅可以积累活动的经验,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群众性文化活动以其生动、形象、直观、活泼、感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群众,教育群众,进而塑造人的灵魂,陶冶情操,锻炼思维能力,激发情感,实现人格的完善,精神的丰富,道德的高尚。因此,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可以激发群众对艺术的喜爱和对生活的追求理想,促使他们不断追求完美,追求新奇,在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方法和手段,是提高群众良好素质的教育载体

群众文化活动不仅影响力大,而且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参与活动的群体遍及社会各个角落,遍及人群的各个层次。同时群众文化活动有着多样的形式和途径,是提高群众素质教育的良好载体。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文化活动的创造者、又是文化活动的受益者。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感召力、生命力最终将取决于群众的认同感和参与度。首先,在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内容上,我们需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结合,做到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又广纳现代文明成果;既重视乡土文化又不排斥外来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为载体,以提高和升华群众的精神境界为目标,想群众之所想,应群众之所需,谋群众之所盼,使群众性文化活动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同和广泛参与。其次,提高群众文化艺术素养,文化活动是有效载体之一。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有利于发现各个社区的优势,有利于发现社区各类人才的长处,进而使他们的身体和精神得到全面健康健康发展,这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

第三,提高群众文化艺术水平,是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目的之一。我们通过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可以激发起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会关注与专注于自己的艺术和文化,增加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动力。通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使广大群众懂得真善美,养成良好的艺术修养,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另外,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培养有较高艺术天赋的艺术人才,也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培养专业人才不应属于群众文化活动的范畴,但是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是群众文化活动中值得探讨的问题,是我们得以扩大影响的基础。因此,这也是我们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项艰巨任务。我们长期忽视了文化活动在群众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没有实实在在的把群众文化看作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把群众文化仅仅理解为涂涂画画、说说唱唱、蹦蹦跳跳等等,对一般人而言可有可无。其实,群众文化活动的范围很广泛,群众的艺术感知、审美能力、爱心的启蒙、良知的培养、修养的完善、人生观的确立、精神思想的塑造与形成,均可通过群众文化活动得以体现。第四,群众文化活动也是衡量一个民族艺术发展的标准之一。社会各部门要将群众文化活动与群众素质教育有机结合,文化部门应积极担负起这一历史使命,为培养全而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多年的实践证明,群众文化活动可以达到完善教育、美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群众审美能力的目的,是提高群众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群众文化期刊目录

1、音乐研究

音乐研究1958年2月创刊的全国性大型音乐理论学术期刊。始终致力研究祖国传统的音乐艺术,关注国内外音乐学术最新发展,成为各学术评价机构公认的全国中文一级核心期刊。

2、人民音乐

人民音乐于1950年9月创刊于北京。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创刊初期内容分评论文章和歌曲作品两部分,1953年底改为以音乐评论为主,包括理论研究、群众音乐工作、外国音乐介绍、音乐知识和音乐活动、报道等内容的综合性音乐刊物。

3、中国音乐学

中国音乐学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型音乐理论季刊,每季初出版。1985年创刊,现已出版59期。1996年,在全国77种音乐期刊中,被鉴定和确认为8种“中文核心期刊”第一名。是业内颇具权威性和广泛影响力的音乐学专业学术期刊。

4、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创刊于1981年,是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音乐理论学术期刊。中国音乐主要栏目有民族音乐研究、探索与思考、音乐美学、音乐史学、音乐教育、器乐艺术、声乐艺术、中国音乐建设50年等 。

5、音乐艺术

音乐艺术创刊于1979年,是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上海音乐学院主办的全国性音乐理论学术季刊 。

音乐艺术发表音乐各领域和学科的研究成果,反映人们对音乐中所体现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和民族、分析和研究、思维和观念、读书和评乐以及表演和实践等方面以及与之关联的人、自然和社会问题的讨论及关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音乐研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民音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音乐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音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音乐艺术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2年版)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最新版,于2012年3月底正式发行出版。音乐类核心期刊在(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中,分别如下1.音乐研究 2.人民音乐.评论(改名为:人民音乐)3.中国音乐学 4.中国音乐 5.中央音乐学院学报6.音乐艺术 7.黄钟 8.交响 9.音乐创作

高等院校讲师资格: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2篇以上(均为独撰或第一作者,不含论文集和增刊。高等院校副教授资格: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3篇以上(均为独撰或第一作者,不含论文集、增刊,下同),其中在国家级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篇以上或者在国家级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l篇以上.破格条件: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4篇上,其中在国家级核心、重点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各1篇以上。高等院校教授资格:1.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6篇以上,(均为独撰或第一作者,不含论文集、增刊,下同),其中在国家级核心、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各1篇以上。2.公开出版10万字以上学术专著(译著20万字以上)1部或主编(前两名)公开出版使用的教材1部(本人撰写部分不少于10万字),且在国家级核心、重点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各1篇以上。破格条件: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6篇以上,其中在国家级核心、重点学术刊物上发表各2篇以上,发表的论文被“SCI、ISR、EI、ISIP、国家权威社科检索”等收录1篇以上。(期刊要求:国家级论文指在公开出版发行的国家各部委主管或国家级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二、国家级核心期刊指在北京大学编著的《核心期刊目录总览》收录的刊物。 三、国家级重要期刊指发表在以下刊物的文章:(一)SCI、ISR、EI、ISIP收录的学术论文。(二)国务院学位办《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收录的刊物中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省级论文:指在公开出版发行的高等院校学报、省级各有关部门主管或省级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本专业学术文章。)中小学教师正高级职称:任现职以来出版过或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过独创性的教育教学研究著作或论文。中小学高级教师资格:任现职以来出版过或在公开出版发行的刊物上发表过与任教学科相关的具有较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研究著作或论文。

论述当前群众业余文艺创作的现状及改变这一现状的建议

论文 关键词:群众唯一 创作 现状 成因 措施

论文 摘要: 作为一种人民群众心声的反映,通过群众文艺创作能够使人民群众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娱乐得到实现。所以说,群众文艺作为整个文化艺术事业的基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对群众文艺创作的现状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相关应对措施。 一、群众文艺创作的现状及成因 目前,我国的群众文艺创作正处于作品产量少、创作水平较低这一阶段,而群众文艺创作的特征和规律是这种现象形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为了保证群众业余文艺创作辅导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必须充分地认识和了解这些特征及规律。 第一,业余性是群众创作活动的主要特征。所谓群众创作指的是非专家人员所开展的业余创作,也就是说群众创作活动与专业创作活动是相对立的。生产和工作是广大业余创作者灵感的主要来源。广大业余创作者通过各种文艺形式进行形象思维的脑力劳动。业务文艺作者在进行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从事业余创作,而这业余性也充分体现了业余创作精神劳动的艰苦性。 第二,分散性也是群众创作队伍的一个主要特征。业务文艺作者来自于不同的行业,而且各行业之间的差距也比较大,这样就使得不同行业的创作者的人数出现不均衡态势。 第三,多样性又是群众创作的一个表现形式。群众创作者的爱好都不同且都很广,也就使得他们自己的写作形式形成了。他们的创作倾向受群众文化的多样化活动影响,并且业余创作的多样性也受到群众创作形式的多样性的影响,继而业余文艺创作的'“杂”也就形成了。 第四,差异性也是群众创作水平的一大特性。对于业余创作者而言,他们的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生活条件、思想观念都有差别,从而使得创作水平出现了参差不齐。 二、改变现状的措施 (一)为文艺创作提供良好的环境。文艺的创造过程其实是人类一次或者是多次精神活动过程,在这一精神活动过程中,需要为其提供适合其思想发展的特殊创作环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为文艺创作提供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艺术的尊严、创作的自由、其施展才华舞台的灵动。在文艺创作过程中我们强调“人”的可贵性,这里的人主要指一切给予创作艺术帮助以及完成艺术创作的人。他们包括专业的学者、艺术家、组织者,他们在文艺创作应该协力合作,开展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并为文艺的创造提供幽静的文艺创造氛围,并且需要对优秀的创作人才进行培养教育,使我们能够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培养出更多的优秀艺术家。 (二)文艺创造需要完善的创作机制。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在古代,先辈们除了通过道德观念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外,还用礼节加以辅助。文艺创作和他们一样,我们在尊重艺术创作规律的前提下,我们还应该从政策、国家法律制度、公民意识上建立一个合理的创作机制,这样就能够为文艺创作提供适当的保障。 (1)建立激励机制。从企业的管理角度来看,好的企业都有一套员工激励机制,通过这套机制,可以大大的带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文艺创作可以借鉴这一体制,在我们的文化系统内,为文艺创作专业人员制定考核指标(效率与质量需要协调),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激励措施。(2)建立管理机制。在创作管理上,对以下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创作效率的提高、创作中问题的解决等。从而使得各专业之间合作和学习交流的氛围的形成。(3)建立生产机制。加强领导和落实责任是目前群众文化主管部门应该注意的重点。将群众文艺创作生产,尤其要强调的是群众文艺精品生产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且要尊重个人创意以及进行知识产权保护。要积极地探索灵活的文艺创作工作方式,从而使得群众文艺创作水平得到保证。为创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创作、学习以及交流条件,需要根据创作规律和特点进行。 (三)提高创作意识。(1)区域意识。对于群众业余文艺创作而言,在抓创作不光是要抓个人创作,要带动提高区域内群众文艺创作水平,因此还要抓好培训和辅导。(2)精品意识。群众文艺创作的品味体现在群众文艺精品中,群众文艺精品包括各类群众文艺创作、表演精品,理论研究精品以及活动精品。为了能够更好地为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树立群众文化精品意识和塑造品牌形象是群众文艺创作必须做的事情。(3)合作意识。从主创人员到演出的业务工作,群众性文艺演出活动以群众文化为主导的多家合作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创作群体。这对于相互学习是很好帮助的。为了防止群众文艺作品评奖活动的弄虚作假以及为了防止专业人员参与,必须对评奖的公平性和权威性得以保证。 总的来说,群众文化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的正确指导能够促进群众文艺创作的科学发展,并且其关键环节之一是:提高在现代意识和主体意识统领下的创作意识。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要经常展示群众文艺创作成果,推动群众文艺创作繁荣,营造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黄玉才.试论群众文化的艺术教育[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2]余达亮.论如何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J].黄梅戏艺术,2009,(04). [3]廖嫦.浅谈群众文艺创作的繁荣和发展[J].大众文艺,2010,(04). [4]余达亮.论如何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J]黄梅戏艺术,2009,(04).

群众文化专业论文题目汇总

摘要:副词是一种半虚半实的词。它们能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否定作用等,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独立用作句中的次要成分,这是它近似实词的一方面;但是它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同时有不能用作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也不能用作宾语、定语,这是她同其他各类虚词性质相近的一方面。

地域文化与地域经济——试论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此选题有利你今后就业,但你27日肯定来不及)

看看以下资料能不能帮助你,希望对你有用 民间文学 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人民的口头创作。它包括神话、民间传说(见中国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见中国民间故事)、歌谣、民间叙事诗、说唱文学(如平话)、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文学作品。 民间文学的特征 ①口头性。用口头语言创作和传播是民间文学的一个主要特征。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广大劳动人民不能使用文字,他们只能用口头语言去构思、表现和传播。现在,大多数人已经认识文字,但不少的场合,他们仍然要用口头语言歌咏或讲述广大人民熟悉的、千百年来民间传承的文学形式,如故事、歌谣等。 ②集体性。民间文学作品,是群众的集体创作。所谓集体创作,既包括作品内容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形式和艺术表现以及作品的所有权等诸方面,更包括整个创作和流传的过程。有些作品,在不断传唱或讲述的过程中,受到无数唱述者的加工、琢磨。所以,民间文学作品一般无法署名。有一些民间文学作品,经群众中具有优秀才能和丰富经验的歌唱者、说故事人的加工,具有一定的个性,但其个性是能够与广大群众口头创作的集体性融和在一起的。 ③变异性。由于口头语言的不稳定性,民间文学作品在流传和讲唱的过程中,常常因时间、地域、民族的不同,以及传播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听众的情绪变化等因素,而有所变异。这种特征是上文所述的口头性、集体性所产生和自然的果实。 ④ 传承性 。民间文学同风俗习惯一样,一般都靠行动、语言传播和继承。这种群众集体传承的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生命力。德国16世纪的民间故事《约翰·浮士德博士的一生》不仅在当时深为人们所喜爱),后来也一直在民间流传,成为后世作家(如歌德)创作取材的源泉。 ⑤直接的人民性。在衡量文学的价值时,往往提出“人民性”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人民的口头创作有它的巨大优越性。民间文学的作者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它的见证人。具有优越的人民性的民间文学,内容相当广阔,它蕴藏和放射着人民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和献身精神等崇高思想和美德。民间文学不仅表现了人民的痛苦和希望,也表现了他们的典范人格和崇高品质。 ⑥优越的艺术性。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一种用语言以及兼用表演的艺术。它必然在某些方面具有艺术的特点。散文故事、叙事诗等大都有人物、情节,长诗、短谣以及部分谚语、谜语,大都有一定的句式和韵律,小戏有故事情节与对唱形式等。但仅仅这些还不能完全证明它的艺术性。许多民间文学作品还有独自的和优越的艺术特点。中国近年陆续发现的兄弟民族史诗,其艺术成就使世人惊异。至于那些多得数不清的情歌和抒情歌谣,在表现欢乐和痛苦的情思上 ,往往超越作家的同类作品 。而那些短小的故事 、谚语、歇后语,真正使思想、经验、智慧凝缩得像 5个指头捏紧的拳头 。从风格上说,朴素、简练 ,是一般民间文学的特点。总之,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和优点是多方面的,有的还是不可企及的。 民间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 民间文学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它凭他们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和流传,它反映了他们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它直接或间接地为他们的生活服务——给以知识 、教诲 、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构成部分。与一般专业作家文学相比,在这一点上,民间文学有其独特性。由于它的作者人数众多和生活在底层,他们能够更广泛、深切和精确地反映社会生活。它的社会功用,也和书面文学颇有不同的地方。许多民间谚语就是劳动人民生活和劳作的教科书。不少劳动歌,是他们在各种劳作中调整呼吸、动作和鼓舞情绪的不可缺少的东西。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着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永远给予广大人民以鼓舞力量。 民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 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的书面文学在内容与形式方面有很大歧异。但这两种文学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从来源说,它们的共同根源是原始文学。在没有阶级的社会里,文学的一些种类——神话、歌谣、传说大抵已经产生,这是氏族和部落大众共有的文学。阶级社会形成后,替上层阶级服务的文艺专职人员以及史官、诗人和宗教执行者产生了,文学日益书面化。与原始文学的传统距离远了 。但是 ,广大的下层人民因为被剥夺了文字的使用权,基本上仍沿用着原始文学的传统,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前进加以变化。这两种本来同一发源的文学的性质和面貌,在长期的阶级社会里呈现出极大的不同,形成对抗或对立的状态。 另一方面,这两种文学又互相影响。不但有不少民间文学作品被记录下来成为书面文学;而且,不少书面文学的诗歌、故事、传奇、小说等体裁,往往也是由民间文学发展而成的。至于书面文学取材民间文学或用它作“词藻”的,就更多了。同时作家的书面文学,在思想、想象和语词等方面也多少对民间文学起过一定的影响。到了现代,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思想等的剧变,两种文学互相影响的地方就更加增多。 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影响 民间文学是多民族的民间文学,各民族的民间文学存在着相互交流、影响的明显现象。不同民族在文化上互相影响和互相促进。在中国,汉族的民间文学,与各民族民间文学交错着、联接着。特别是那些民族间接触较早或居住交错、比邻的民族所产生影响或承受影响的痕迹更为显著。 各民族之间民间文学的接受影响,大都是以自己民族的生活和文化为基础,对它进行选择、取舍、改造、加工。他们尽力使它民族化。这是民族间文化交流影响的自然法则。 民间文学的世界关系 民间文学的某些体裁,如民间故事,在国境以外,甚至在地理上相隔较远的地区,民族的民间故事 、传说和谚语等 ,不仅有许多构思 、表现手法相似,有的故事连基本的人物、情节都相同或相似。像灰姑娘型故事、天鹅处女型故事等"世界大扩布"的民间叙事作品,就属这一类。此外,像故事或叙事诗里,某些构思或部分情节相似的,可能是直接或间接受别的民族影响的结果。如中国与邻国印度、朝鲜、日本等,就有长久的文化上的交往。因此,中国的民间文学与那些国家的同种类作品的关系相当密切。从民间文学的互相交流、影响现象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及文化的交流是源远流长的。 民间文学的研究 民间文学是国家、民族中广大物质财富生产者所创造和拥有的精神财富。它不但有自己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也有它独特的表演过程和传播方式。对民间文学进行研究的学科称为民间文艺学。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各类民间文学作品进行的探索和阐明,或对它的历史进行清理和论述。近年来,学术界把民间文学作为民族文学的重要部分给予科学的探索和确当的叙述,给予民间文学以应有的地位。 民间文学的搜集、研究与文化史以及文化学的关系,同样是密切的。文化史和文化学的探究、叙述应该以世界的或民族的整个文化为对象。要叙述一个国家的文化史或文化学,决不能抛掉民间文学这种重要的精神文化产物,否则,不仅概括不周全,还可能影响到对整个文化现象评价和叙述的准确性。

都是文学,就看它有什么和对谁有什么价值.干吗非要分开~!~!~!~!~!

群众文化职称论文答辩题目

第一章 馆员任职资格评审条件一、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符合下列要求(一)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二)熟悉本专业全省群众文化活动的水平、现状和发展趋势。(三)熟悉本专业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在某一学科领域或专门技艺方面有一定的特长或有较高的组织、指导水平。二、专业工作经历和能力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一)参与组织或作为专业骨干设计、策划、组织的千人以上参加的大型活动 3项(次)以上,并得到当地业务主管部门的认可,社会效果良好。(二)参与组织同级部门重点活动或同级部门重点培训辅导讲课 4项(次)以上,并取得良好效果。(三)具有对参加市级以上活动的重点作品进行修改、提高的能力,经其修改的参赛作品 5件以上,其中获奖作品3件以上;参加省级以上活动的,经其修改的参赛作品3件以上,其中获奖作品1件以上。三、学术水平符合下列条件(一)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和学术会议上宣读本专业有价值的论文 3篇以上(限独着或第一作者),其中公开发表的不少于2篇。(二) 撰写的专业报告或法规性文件 [如可行性分析报告、组织实施报告(方案)、群众文化状况调研报告、群众文化发展规划等]被市级政府业务主管部门采纳1篇以上。四、业绩成果符合下列条件(一)独立创作 (含导演、表演、展览、播出、发表)或作为主要创作人员在市级以上活动中获一等奖2次或二等奖3次。(二)获市级以上组织奖 2次,或县级组织奖4次以上。第二章 副研究馆员任职资格评审条件一、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符合下列要求(一)对所涉及的主要专业理论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二)系统掌握所从事专业在国内外的水平、现状和发展趋势。(三)对所从事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规律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对某一学科领域有一定的见解或专长。二、专业工作经历和能力,符合下列条件中的 2条以上(一)能够独立承担、组织实施市级以上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文化活动,并得到业务主管部门的认可。(二)作为本专业骨干,具有对参加省级以上活动的作品进行修改、提高的能力,其辅导的获奖作品 4件以上。(三)独立或作为主要培训辅导人员,在承担市级以上培训辅导任务中,主讲专业课 4次以上,并被同行专家认可。三、学术水平符合下列条件中的 2条以上(一)正式出版专着( 10万字以上,限第一副主编以上)或专业作品集1部。(二)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公开发表和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有价值的论文 6篇以上(限独着或第一作者),其中公开发表的不少于4篇。(三)撰写的专业报告或法规性文件 [如可行性分析报告、组织实施报告(方案)、群众文化状况调研报告、群众文化发展规划等被市级以上政府业务主管部门采纳4篇以上(以批文为准)。四、业绩成果符合下列条件中的 2条以上,其中第1条为必备条件(一)独立创作 (含导演、表演、展览、播出、发表)或作为主要创作人员在全国性活动中获二等以上奖1次,或省级一等奖2次,或省级二等奖3次以上。(二)获全国辅导奖 1次,或省级辅导奖3次,市级辅导奖5次。(三)获全国组织奖 1次,或省级组织奖3次,市级组织奖5次。第三章 研究馆员任职资格评审条件一、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符合下列要求(一)具有相应专业系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有深入的研究,系统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二)全面掌握国内外群众文化活动的水平、现状和发展趋势。(三)对所涉及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规律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对某一学科领域有较高的造诣。二、专业工作经历和能力,符合下列条件中的 2条以上(一)能够独立策划、组织、实施市级以上业务主管部门举办的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活动 4次以上,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并得到同级主管部门认可。(二)作为专业骨干,参加省级以上活动的作品 5件以上获奖。(三)独立或作为主要培训辅导人员,在承担市级以上活动的培训辅导任务中,主要讲课 5次以上,并被同行专家认可。三、学术水平符合下列条件中的 2条以上,其中第1条为必备条件(一)正式出版专着(限 18万字以上)或文艺作品集l部以上。(二)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公开发表有较高价值的论文 6篇以上(限独着或第一作者)。(三)撰写的专业报告或法规性文件[如可行性分析报告、组织实施报告 (方案)、群众文化状况调研报告、群众文化发展规划等]被省级政府业务主管部门采纳5篇以上(以批文为准)。四、业绩成果符合下列条件中的 2条以上,其中第1条为必备条件(一)独立创作 (含导演、表演、展览、播出、发表)或作为主要创作人员,在全国性活动中获一等奖1次,或二等奖2次,或省级一等奖3次。(二)获全国辅导奖 2次,或省级辅导奖5次。(三)获全国组织奖 2次,或省级组织奖5次。第四章 附 则一、本条件规定的适用范围、申报条件和评审条件必须同时具备。论文、着作、奖项等业绩均为任现职以来取得的。二、本条件所称 “ 以上 ” ,均含本级。三、本条件所称 “ 市级 ” ,均指省辖市级。四、所提交的专着指本人创作的音乐作品、美术作品、书法作品、摄影作品、曲艺作品、文学作品等以及本人撰写的理论性文章集,均为有统一书号( ISBN)的正式出版物。五、所提供的学术刊物必须是公开发行,有 CN刊号(不含增刊、特刊、专刊等)。每篇论文的字数不少于3000字。通讯报道和非本专业着作文章等不作为评审论文对待。六、本条件所指获奖均指政府业务主管部门或省级业务指导部门颁发的证书。七、本条件自下发之日起执行。以往有关规定与本条件不一致的,以本条件为准。

据学术堂了解,职称论文答辩是高级职称评审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综合考察申报人水平能力的一种形式。所以答辩成绩在其职称评定中举足轻重。论文答辩小组一般由三名专家组成,对文章中不清楚、不详细、不恰当之处,在答辩会上提出来。一般说,专家所提出的问题,仅涉及该文的学术范围或文章所阐述问题之内。职称论文答辩的主要目的,是审查文章的真伪、审查写作者知识掌握的深度,审查文章是否符合体裁格式,以求进一步提高。职称申请人通过答辩,让专家进一步了解文章立论的依据,处理课题的实际能力。所以职称申请人心理上应把它看作一次锻炼和提高的难得机会......职称申请人答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带上自己的论文、资料和笔记本。2.注意开场白、结束语的礼仪。3.坦然镇定,声音要大而准确,使在场的所有人都能听到。4.听取答辩小组成员的提问,精神要高度集中,同时,将提问的问题记在本上。5.回答问题要具体注意:讲普通话,用词准确,讲究逻辑,吐词清楚,声音洪亮,抑扬顿挫,助以手势说明问题;力求对答如流,形成互动,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职称论文答辩问题

1.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2、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3、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4、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

5、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

6、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

7、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

8、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课题进行研究?这个课题国内外同行研究到了什么程度,我研究的侧重点与他们有什么不同?

9.本课题在理论与实践应用上有什么拓展与创新?

10.你为什么写这篇论文?

11:介绍论文的背景(就是前人对这个论文主题做了什么)

12: 论文的结论是什么?

职称论文答辩开场白

各位老师好!我叫xxx,来自xxx,我的论文题目是“行政系统中的非正式组织评估”。在这里,请允许我向xx老师的悉心指导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劳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从论文的思想内容、结构框架、遣词造句三个方面向各位老师作一大概介绍,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在思想内容上,本文以行政管理学的一个遗漏点,即行政系统中的非正式组织为切入点进行探索。通过对图书馆近百本著作进行调查,我发现其中仅有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行政学原理、公共行政学涉及到了行政系统中的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作为官场中的“第二种友谊”,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论题本身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作为矛盾的统一体,任何行政组织内都会产生一定的非正式组织结构。行政组织或多或少受到非正式组织的影响,纵观非正式组织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它可能成为正式组织发展的助力,也可能成为正式组织发展的阻力。因此,组织管理者应对其加以正确认识并积极引导,把握其概念、和特点和作用,正确运用其正向功能,克服其负向功能,从而使非正式组织朝着更有利于组织发展和目标实现的方向迈进。

其次,在结构框架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行政系统中非正式组织概述,包括行政系统中非正式组织的概念、特点及其沟通。

第二部分从正反两方面对行政系统中非正式组织的作用进行剖析。

第三部分介绍了行政系统中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对策。

最后,在遣词造句上,虽然我对全文做了细致修改,但个别语句语序凌乱、语句僵硬、口语化的问题依然不可避免。另外,全文仅是对行政系统中非正式组织的一次初探,对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领导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涉及较少,期盼今后加以完善。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知道了毕业论文怎么写。通过此次毕业论文写作,我愈发感觉到自己知识的匮乏和视野的狭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小小拙作,敬请各位老师雅正。

再一次谢谢各位老师。

只要紧紧围绕主题,紧扣中心来回答,一般就不会出问题,任何论文职称问题、论文考试答辩取消、条件放宽文件政策,搜:论文热线要我发先起腰发我就发腰(换成数字)总结,翻到58页后,有总结的经验教训、各种问题解答、刊物汇总、各省各系列报考评审条件汇总,应有尽有。只记得经验教训:一、大道至简、职称不难。二、对照评审条件找差距。三、业绩技巧。四、不符合评审条件也可能合格。五、2012年后,关系的作用几乎是零。发现规律:搜任何论文问题答案、免费期刊,有两个办法,都是搜后翻到58页后。一、11位电话号码在后,搜:论文热线要我发先起腰【发】我就发腰(把【发】换成汉字八,其他换成10位数字,再搜,注意必须搜够11位。否则不但找不到,还会搜到假冒的。后同)。同样搜:任何问题+后同即11位号码(第七位换成汉字八),如搜:高级职称论文(后同)、高级职称论文取消(后同)、高级职称论文价格(后同)、高级经济师论文(后同)、高级会计师论文(后同)、其他职称论文(后同)、职称论文收费标准(后同)、职称论文价格(后同)、职称论文期刊杂志(后同)、职称论文发表(后同)、职称论文怎么写(后同)、职称论文三大网站(后同)、职称论文任何问题(后同)、论文快速见刊+后同。二、11位电话号码在前,搜:要我发先起腰发我就发腰(换成数字)论文热线,同样搜:(前同即11位号码)+任何问题,如搜:(前同)高级职称论文、(前同)高级职称论文取消、(前同)高级职称论文价格、(前同)高级经济师论文、(前同)高级会计师论文、(前同)其他职称论文。

  • 索引序列
  • 群众文化方面的论文题目
  • 群众文化方面的论文
  • 群众文化期刊目录
  • 群众文化专业论文题目汇总
  • 群众文化职称论文答辩题目
  • 返回顶部